排球扣杀集锦比赛中如何反扣杀

  摘要: 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法、归纳分析法,对排球不同扣球技术的发力点进行分析,总结出在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胸部、腹部"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对排球扣球技术动作中五个发力点的分析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法、归纳分析法,对排球不同扣球技术的发力点进行分析,总结出在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胸部、腹部5个发力点下不同扣球技术的特点及效果,并运用到教学和训练中,旨在丰富排球扣球技术在教学中的多样性及提高其在排球比赛中的攻击性。 中国论文网 /7/view-4904802.htm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nduc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about five points spiking force in spiking skill of volleyball,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in the wrist, elbow, shoulder, chest, abdomen five points spiking force in spiking skill and effect, then applies to teaching and training, designed to enrich the diversity in teaching and enhance their aggressive nature in the volleyball match.   关键词: 排球;扣球技术;发力点   Key words: volleyball;spike technique;force point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2   0 引言   如今随着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及现代排球规则对拦网犯规条件的尺度放宽,攻手靠自身能力突破对方拦网越来越难。通过对扣球技术中空中击球环节的5个发力点(腹、胸、肩、肘、手腕)的技术动作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教学手段和训练方法。让学生对空中击球环节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更好的接受与学习排球扣球技术动作,运动员则通过了解不同发力点的特点、体会发力点运动过程,增强扣球效果、进攻性和增强运动员突破拦网的个人能力。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综述法 查阅CNKI中国知网、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文体育核心期刊、国家级体育学术期刊等网络书籍对现有排球扣球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研究排球的扣球技术中空中击球环节的发力点问题。   1.2 归纳分析法 通过文献阅读以及对排球扣球技术中空中击球环节的扣球发力点的理解和认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   2 对排球扣球技术五个发力点的技术动作分析   扣球,从助跑起跳、空中击球到落地人体要作一个完整的总体动作,只有掌握好身体重心在各个阶段的起伏变化才能奏效,扣球是人体与排球的撞击运动,人体直立时总重心约在骨盆中央,起跳后通过总重心的任何轴身体都可转动[1]。   2.1 以腹部发力点扣球的分析 在以腹部为扣球发力点时,运动员的总重心与一侧的髋关节重合,并以其为轴转动完成扣球,则同侧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胸部和腹部在一条直线上能划出最大回旋半径。其特点是力量最大,但传导速度相对较慢。以腹部为发力点的扣球过程中,是向后方完成引臂动作后,以展胸、展腹,身体呈现反弓型姿势以预先拉长有关肌肉的初长度,并以腹部为发力点快速向前做相向运动,快速收缩所产生的速度及力量依次传导给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最终传导至手指尖的扣球技术[2]。它所产生的爆发力最大,适用于后排进攻及跳发球。   2.2 以胸部为发力点扣球的分析 在以胸部为发力点的扣球过程中,扣球者的总重心与胸部重合,并以其为轴转动完成扣球,与同侧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和胸部在一条直线上能划出最大回旋半径。其特点为力量仅小于腹部扣球,速度比腹部稍快,是向后完成展胸、引臂动作时通过击球臂上举完成展胸发力,依次将爆发力传导给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最终传导至手指尖的扣球技术。从外观观察,几乎没有腹部的运动,向肩关节前方的回旋速度也较慢,爆发力、挥臂幅度方面仅次于腹部发力的扣球技术,适用于半开网扣球。   2.3 以肩关节为发力点扣球的分析 在以肩关节为发力点的扣球过程中,扣球者的总重心与肩关节重合,并以其为轴转动完成扣球,与同侧的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在一条直线上能划出最大回旋半径。其特点为力量又次于胸部发力扣球,速度比胸部稍快,是向后完成引臂动作时通过击球臂上举完成伸臂发力,依次将爆发力传导给肘关节、腕关节,最终传导至手指尖的扣球技术。从外观观察,几乎没有腹部和胸部的运动,向肘关节的回旋速度也较慢,爆发力、挥臂幅度方面仅次于胸部扣球技术,适用于相对近网及转变线路扣球。   2.4 以肘关节为发力点扣球的分析 在以肘关节为发力点的扣球过程中,扣球者的重心基本与人体直立时总重心的位置相同,但此时扣球的转动轴却要以肘关节为轴完成扣球,与同侧的腕关节和肘关节划出最大回旋半径。其特点为力量小,速度快,挥臂具有击球快速、突然的特点,由于发力是通过肘关节向前做伸展动作完成,并不运用腰、肩关节所传导的力量,爆发力比髋关节、胸部和肩关节扣球更差,适用于快攻战术扣球。   2.5 以腕关节为发力点的扣球分析 在以腕关节为发力点的扣球过程中,扣球者的重心基本与人体直立时总重心的位置相同,但扣球的转动轴却要以腕关节为轴完成扣球,与同侧的手指尖和腕关节划出最大回旋半径。其特点为力量最小,速度最快。腕关节扣球是由腕关节起始发力,不用腰、胸、肩、肘关节传导的力,适用于快抹、快调、扣探头球。   3 扣球技术五个发力点的具体教学手段与训练方法   3.1 扣球技术五个发力点的教学手段 扣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技术,容易忽视技术本身的规范而只注意其暂时效果或者不重视对其他技术的练习,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引导。扣球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宜采用分解与完整相结合的教学,从无球到有球的完整练习[3]。
  3.1.1 采用讲解示范法,使其建立正确动作概念 在讲解时要尽量做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按其技术动作顺序进行讲解。在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扣球力量适中,诱导学生仔细观察其技术动作、击球点,挥臂动作的发力、击球的手法、弧度与旋转,使学生了解动作的全过程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4]。在强调击球动作要领时要讲解与示范同时进行。示范时可先徒手再结合球进行,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要用慢动作进行示范。   3.1.2 采用分解练习法,使其有条理地进行动作分解练习 首先让学生徒手体会身体五个部位扣球发力的感觉,使其逐渐掌握不同部位发力顺序的技术动作。然后对墙、网子自抛自扣或两人一组(一个抛一个扣)使其体会身体五个部位扣球发力的感觉及击球效果,加深印象。进行上网扣球教学时,教师做二传,传的球要高一点。先四号位然后二号位,在此期间教师要语言提示上步起跳节奏及鼓励,使其掌握好扣球节奏和自信心。   3.1.3 采用错误纠正法,使其及时改正错误动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动作。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动作主要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学生的扣球动作的发力就是一种,很难在不同球的情况下,运用不同的发力点进行扣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纠正、合理的讲解,让学生对不同发力点的扣球有较深的认识,并指导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扣球动作练习。   3.2 扣球技术五个发力点的训练方法 扣球技术五个发力点训练方法主要是掌握扣球的动作要领和提高扣球的运动知觉,将扣球技术五个发力点环节分开训练,教练员要对每一个发力点的扣球技术动作进行指导和纠正。   3.2.1 身体素质训练法 对排球扣球技术空中击球环节中起始发力点的训练过程中,要求运动员在空中根据球的飞行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力点,使扣出的球更加合理性和攻击性,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要加强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训练。①增强膝关节韧带的灵活性,使用杠铃做弓步中蹲或全蹲,反复训练10次左右;②通过仰卧起坐、单杠悬垂举腿等方式来发展腰部的肌肉群力量;③手臂肌肉力量使用单杠引体向上、俯卧撑、哑铃等方式练习,每天以30分钟为宜;在训练之时要注意调节好速度,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长此以往,必定能够有效地提升身体力量和速度[5]。   3.2.2 大脑意识训练法 在排球运动中,排球是不可以落地的,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瞬间完成对球的处理。排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应必须具备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快速分析并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只有做出正确的预测判断才能够先发致人取得主动权,这就要求在平时训练中,要加强对队员意识的培养,使在比赛中能够迅速的作出反应[6]。当对不同发力点扣球技术掌握以后,教练员组织队员在不同球飞行路线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根据腹部、胸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发力的要求,教练员传出不同路线的球,加强队员对不同区域、不同高度、距网不同距离的球的认识和理解,达到队员对不同发力点扣球的运用。   4 结语   本文针对如何使扣球进攻战术的灵活运用提出了五个发力点扣球技术动作,腹部为发力点扣球适用于大力扣球及跳发球;胸部为发力点扣球适用于半开网扣球;肩关节为发力点扣球适用于相对近网及转变线路扣球;肘关节为发力点扣球适用于对速度要求较高的快攻战术扣球;腕关节为发力点的扣球适用于快抹、快调、扣探头球。从腹部发力到肘关节发力的扣球中,扣球的力量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加快。在教学和训练中,教师或者教练员对不同发力点的扣球技术的教学应循序渐进地养成学生正确的扣球技术,同时也需要有正确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才能使学生在扣球技术学习中纠正不足[7]。不同发力点的扣球技术作用很大,在排球技术教学和训练中占有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李世科.以髋关节为转动轴的排球扣球研究[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378-379.   [2]白海波.现代排球扣球技术的理论研究—关于空中击球环节[J].中国体育科技,-89.   [3]刘辉.兴趣激发 技术当家 活动巩固—浅谈排球扣球技术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9-80.   [4]曹芳平.周武.提高排球普修课扣球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67-68.   [5]唐韵琪.浅议排球扣球技术的教学与训练方法[J].科教导刊(中旬刊),):188-189.   [6]何金华.简析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排球意识的培养[J].运动,2013(61):34-35.   [7]丁敬龙.尹晓芳.排球扣球技术教学之我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37-139.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排球竞赛文献综述
排球竞赛文献综述
排球竞赛综述2013年亚洲锦标赛中国女排先后以2-3负于泰国队和韩国队,获第四并创38年历史最差战绩。中国男排以2-3负于韩国队,以3-1胜日本队获季军结束了此次亚锦赛之旅。纵观中国排球,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与现今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何使中国...
下载次数:1308次 | 浏览次数:2244次 | ()
排球竞赛文献综述
排球竞赛综述 2013 年亚洲锦标赛中国女排先后以 2-3 负于泰国队和韩国队,获第四并创 38 年历史最 差战绩。中国男排以 2-3 负于韩国队,以 3-1 胜日本队获季军结束了此次亚锦赛之旅。纵观 中国排球, 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与现今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何使中国排球从新进入世界 强队之林是现如今刻不容缓的问题。 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都遵循着特有的规律, 中国排球 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规律, 总结并把握规律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以中国近十年有关排球竞赛 方面的文献为依据进行总结,以期从中发现问题为中国排球的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 2002 年至今的文献,以“排球”为检索词共有 5633 篇,有关排球 竞赛方向的共 258 篇。 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与分析, 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及目的进行分类综述。 在二传方面:二传在排球赛中是战术的组织者及发起者,一名优秀的二传手可以根据 场上队员及对手的情况合理有效的处理来球并进行组攻。张承玉等在《对中、古等世界女子 排球强队二传组织进攻特点分析》 中, 认为二传的组攻意识和技术水平是一个队整体进攻战 术的基础。而现代排球要求二传必须加强跳传组攻的训练与培养,加强背传、调整传和各种 隐蔽传的整合技术; 世界优秀二传运动员的组攻分布, 一是利用整个网长向四、 二号位拉开, 加大两翼进攻比例同时发展三号位快攻和后排攻;二是拉近四、三、二号位的组攻比例,形 成多袋内进攻;三是以三、四号位局部展开组攻,形成以点打面的进攻。通过分析证明,四 号位高点强攻仍是当今世界排球比赛的主旋律。 同时, 三号位及二号位的快速多变战术也以 形成鲜明特色, 二号位的强攻和后排攻的组合形成立体进攻体系[1]。 而刘玲等在 《 年全国女子排球联赛二传手主动进攻能力的分析》 中, 认为目前国内的二传队员主要职责仍 是战术组织与防守,缺乏主动进攻意识;二传是场上的核心,加强二传的主动进攻可以增强 全队的进攻, 帮助全队占据场上的主动权, 重视对二传主动进攻意识的培养和技术的训练是 提高整个队伍战斗力的重要环节[2]。所以,一名优秀的二传手不仅需要合理有效的组攻能 力,同时在场上应具备主动进攻的意识与能力,以丰富多变的进攻战术和多样的得分手段。 与二传手对应的是接应二传, 在现今排球竞赛中, 接应二传对比赛的胜负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郭荣在《2003 年世界杯男子排球赛优秀接应二传运动员进攻特点分析》中,发现比赛中接 应二传运动员的进攻次数明显增多, 进攻战术打法以强攻为主, 扣球攻击性增强, 得分率高, 失误率低。 优秀接应二传运动员已成为队中进攻的核心人物, 是现代排球比赛中的主要强攻 手[3]。同时阿英嘎等的《现代女排比赛中副攻和接应二传贡献率的发展动态》 ,通过对国际 排联公布的 2006 年女排世锦赛、 2007 年女排世界杯赛、 2008 年奥运会女子排球赛的技术统 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发现副攻和接应二传对全队的贡献率逐年提高,而接应二传的
贡献与主攻旗鼓相当, 场上各个位置对整个球队的竞技水平影响差异逐渐缩小, 同时现代排 球需要运动员技术全面、能够胜任多种位置[4]。在杨学智的《优秀女排主攻手与接应二传 的角色定位研究----评估王一梅的双重角色论证两种技术的专位性》中,认为王一梅担任主 攻时,单项指标在该群体优于平均值,扣球效果标准分大于担任接应二传,在担任接应二传 时,得分率和失误率低于群体平均值[5]。所以,主攻和接应的扣球技术有较强的专位性, 不合理的角色定位会对运动员自身的技术发挥和全队的战术配合均产生不利影响。 现代排球 要求队员技术全面能胜任多个位置, 但同时要充分考虑在其他位置对队伍竞技水平的影响以 及整体贡献率。 在发球方面:发球是比赛的开始也是进攻的开始,高质量的发球可直接得分也可使对 方一传不到位,破坏对方的战术攻。现如今,大力跳发球成为主流以男排比赛最为常见,女 排以飘球、跳飘球或大力发球为主。尹兆友在《我国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跳发球技术分析》 中对新入选国家队六名运动员跳发球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认为球的飞行时间是影响破攻效果 的重要因素, 发球的前冲距离和击球力度是决定球飞行时间的主要因素, 在不影响完成动作 的情况下,增大球的前冲距离,是提高破攻效果的有效方法。发球的落点也是影响破攻的因 素, 前冲距离大、 速度快、 落点变化多且靠近边线的跳发球破攻率最高[6]。 在赵勇等的 《2011 男排世界杯中国队对世界强队发球技术运用效果的定量分析》中,对 2011 年日本世界杯男 排的发球技术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跳飘球方面,中国对与世界强队没有显著差距,有时略 优于其他强队,在跳发方面中国队与世界强队有差距,在破攻和一般高于中国队,失误率低 于中国队[7]。综其来看,跳发球是一项技术复杂、攻击性强的发球方式,具有快速、大力、 落点刁的特点。 在选择跳发技术时要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采用适合自身特点的跳发方式。 同 时发球是排球赛中唯一不受对方任何干扰的技术, 往往心里因素对其影响较大, 因此要加强 心理能力的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过程。而在中国女排方面,秦风冰等的《跳发飘球在世界 女子排球比赛中的运用及发展趋势》中,对第 27 届奥运会女排前八名,2001 年世界女子排 球大奖赛哈尔滨两站,2002 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进行研究,发现跳发飘球正逐渐被女 排运动员所采用,虽比不上跳发大力球,但在得分效果上和破攻效果上均高于站发飘球。选 择跳发飘球主要基于自身的身体、技术特点及飘球所要求的技术规格等因素[8]。阴阔等在 《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排球前八名队发球特点的探讨》 中, 发现大部分球队使用跳发飘球较 多, 使用上手发飘球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由于大力跳发球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过高失 误率也较高, 所以在比赛中运用的比例相对较少, 同时在发球落点上大部分球队落点都集中 在后场,落点过于集中,容易判断来球处理好来球,但当大力跳发球的力量大、速度快时又
是一种犀利的进攻武器[9]。马金凤在《对雅典奥运会女子排球发球战术运用的研究》中, 认为发球的攻击性主要体现在发球速度(节奏) ,性能(飘晃或旋转) ,落点(找区找人)及 变化上,在跳发球被广泛运动的今天,为提高发球的质量,速度是跳发球效果第一因素,力 量大,速度快,飞行时间短的效果最佳,再加上发球的落点其效果更加。这样可以破坏对方 的一传及战术攻,提高本队的威胁性[10]。所以,重视发球的质量与效果是比赛取胜的基础 保障, 如何能更好的运用与掌握发球技术, 需要根据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及技战术特点大胆 创新。 在防守方面:随着排球竞赛规则的修改, “自由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的起到了加强后 排的防守能力及起球的能力。黄耀东在《世界优秀女排自由人竞技水平分析》中,通过研究 认为中国队自由人的竞技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一传和防守能力较差,与其欧美 强队有较大的差距[11]。在袁国伟的《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自由人”运用的比较研究》中, 通过对 2006 年世界男排联赛成都赛区中国队与意大利队、俄罗斯队和法国队的比赛进行研 究,发现中国对“自由人”接发球效果与世界强队相比没有明显的差距,但是在接扣球效果 上与世界强队存在一定侧的差距, 主要由于没能及时预判和取位。 通过对世界强队 “自由人” 的比较,发现了其中的不足与差距,应当加强其专门化训练,提高训练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尤其是接发球、接扣球的能力[12]。 在防反方面:排球竞赛中对防反机会的把握也是反映整队的竞技水平之一。陈燕的《中 国男排与世界高水平男排防反扣球技术运用效果的比较分析》 中, 结果发现从中国男排和世 界男排防反强攻比较来看,防反强攻扣球的净得分率相对防反其他进攻而言是差距最小的, 但与世界高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防快球进攻时,中国队明显体现了不足,世界高 水平球队的净得分率都基本高出中国队, 在防平快掩护进攻时, 中国队的防反进攻配合有必 要进行更默契的配合, 可以锻炼攻击手的进攻能力和提高二传传球的隐蔽性提高扣球成功率 [13]。王永成在《第 11 届女排世界杯赛防反效果的比较研究》中,结果表明中国队防对方 一攻的能力强于其他队, 在防反进攻中一般攻和战术攻较合理, 强攻和灵活多变选择各位置 的打快速多变战术配合, 二三号位的战术进攻比国外队成功率高, 而国外则是一二四号强攻 较多,容易对其进行重点拦防。在后排进攻中和拦防效果都比较差,失误较多[14]。如何抓 住防反的机会组织有效的战术攻是取胜的关键, 张欢的 《第 9 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国队快 攻战术运用效果》中,结果显示中国女排快攻效果高于强攻,得分率也高于其他强队[15]。 马金凤的 《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快攻战术分析》 发现中国女排最佳扣球手的快攻战术扣球成 功率高, 攻击效果较好, 但同时在短平快与夹塞运用较少, 多采用背快与前快, 背飞与背溜,
前后交叉的跑动进攻[16]。因此“快速多变”的战术是中国队获胜的重要因素。 在进攻方面:展更豪,姜春华在《我国女排在第九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后排进攻技术 运用现状的分析》中对狄届世界杯和第 14 届世界女排锦标赛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队在本 届后排进攻的数量和质量跟欧美有一定的差距, 运用后排进攻都是被动应用为主, 主动运用 意识不强,在后排进攻的效果明显好于前排进攻,有利于突破高大拦网队员的拦网,但是中 国与世界各国女排在拦后排进攻和防后排进攻都是薄弱环节[17]。孙桂芳等的《2011年 世界杯中、 外女子排球队后攻应用比较研究———兼谈和合效应对中国女子排球队伦敦奥运 会参赛影响》中,通过分析发现中、外女子排球队后攻技术应用差距明显,战术实施主要在 6号位和1号位,后攻成功率高;大胆创新,辟蹊径,发挥个体优势,扩展5号位的战术实 施,是中国女子排球队后攻技、战术整合的有效策略。后排进攻战术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进 攻的手段和进攻点[18]。因此,现代排球中后排进攻和前后排相结合的立体进攻是排球运动 发展的趋势。 在技术统计方面: 在对比赛技术进行统计比较时, 能从整体上发现中国队及世界强队共 同点和差距。 如阿英嘎的 《2002 年女排世锦赛与 2003 年世界杯赛进攻技术统计的比较研究》 , 通过对国际排联官网公布的 2002 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前八名球队和 2003 年世界杯 12 支参赛 队的进攻技术进行分析, 发现扣球成功率高、 拦网失误率低是世界优秀女排进攻技术的特征; 网上实力仍是当今世界优秀女排的制胜法宝; 靠主动进攻得分和减少自我失误失分是当今世 界女子排球比赛的得失分基本规律[19]。屈东华等人的《2004---2008 年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 技战术运用对比研究》 ,认为高水平女子运动员的大力跳发球数量逐渐增多,中国女排的接 发球到位率和在防反过程中的起球率都比较出色。 在进攻打法上, 强攻依然占据高水平女子 竞技排球赛事的主导地位。中国女排在 2008 年未能夺冠,主要原因出在快攻、拦网和防守反 击上[20]。展更豪等的《对中国女排在第 28 届奥运会排球赛上的技术统计分析》 ,就分析了 中国女排的整体情况。结果发现,各项基本技术上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球击力强和失误 率相对较低,技术运用更加合理。在接发球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在接大力跳发球时还存 在到位率较低、无攻和失误率较高的不足。 二传队员传调整快球的能力、传球的隐蔽性以 及分配球的合理性都较好,但在主动组织立体进攻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21]。在中国男排方 面,张玉红等的《第 17 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中国队失利因素分析》中,认为中国男排年 龄相对较小,身高与世界强队差距不明显,但在力量素质上,与世界强队存在显著差异,而 网上高度则位于世界男排队伍前列。 攻防技战术运用效果方面, 与世界强队发球形式存在差 异,中国队以飘球为主,发球攻击性和稳定性较差,世界强队以大力跳发球为主;中国男排
一传到位率优于世界强队,但失误次数相对较多;在拦网方面没有展示其自身的优势;防守 失误率较高,前排强攻和快攻得分率弱于世界强队;反攻中,强攻是主要得分手段,但得分 效果远落后于世界强队[22]。陈卓儒的《第 29 届奥运会中国男子排球队得失分情况的比较 研究》中通过录像统计,比较分析对参加 08 年北京奥运会男子排球比赛进行研究,结果表 明从整体上看,本届奥运会中国男子排球队的主动得分能力不强,且得分手段较为单一。扣 球作为本届奥运会中国男子排球队最有力的得分手段,队员的技战术水平及其运用效果不 高。 中国男子排球队在拦网得分方面, 特别是在拦网失误率方面与本届奥运会其它参赛队伍 相比差距明显。发球技术水平整体一般与世界强队差距大 [23]。同样,于贵身的《2011 年 排球世界杯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的差距对比研究》 中运业总结了中国队发球得分率较低, 技 术单一及技术细节有待于提高; 接发球的失误和无攻较高;调整攻与世界强队差距较大; 中国队在 2、4 号和后排进攻位置方面差距较大;拦网方面,与世界优秀男排相比也有一定 差距,主要表现在拦网的判断、移动和拦网时的技术细节;在战术的进攻效率上低于世界优 秀男排[24]。通过总体的对比,中国男排有其自身的一些优势但是在总体上确与世界强队的 差距在无形的拉大。 综上所述,通过对近十年文献的分析,前人从各个角度对中国队和世界强队进行比较, 有共同点也有争议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发球方面,大力跳发球是现在流行的发 球方式, 因其力量大, 速度快备受世界强队的欢迎。 但是大力跳发球因其技术动作的复杂性, 对身体素质要求过高, 所以中国队以及亚洲其他球队的大力跳发在速度和力量上都不及欧美 强队,而且失误率也相对欧美强队较高。所以,中国队要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积极创新, 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球。因为现在排球格局是以发球为进攻带动拦网。其次,威胁球不一 定非得是大力跳发球。在前人的研究中一些数据表明,如跳飘球,平飘球等也有直接得分。 这就说明, 并不是大力跳发球就是唯一决对得分或必须学习的发球方式。 一种发球方式是否 具有威胁性,是看这个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发球的质量。一个质量较高的发球,同样能 对对方一传造成很大的麻烦,如中国女排大多采用跳飘球,飘球,平飘球等,对其他强队的 一传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情况,熟练掌握一种发球方式,在其基 础上深入的创新研究提高其发球的效果与质量。2.接发球方面,由于中国队“快活灵”的战 术打法要求对一传到位率比较高, 所以高质量的一传是进攻战术运转的重要因素。 由于欧美 强队大多使用大力跳发球,其速度快,力量大给接发球造成很大的困扰,在平常训练时,应 降低训练时的球网高度, 这样大力跳发球的速度和力量都能提高。 用这样的方法模拟优秀跳 发球的球速来训练队员的接发球能力,同时提高接发球队员的移动判断能力。3.二传方面,
由于二传是战术的组织者, 一名优秀的二传手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合理的战术组攻。 在对中 国队与世界强队分析时, 发现二传在战术组攻方面以及主动进攻意识不强。 一名优秀的二传 手要积极组织不同的战术攻同时要恰当合理的进行各种吊球与进攻。4.战术运用方面,在众 多的技术统计中,发现中国队与世界强队相比,在一传到位的情况下,有效得分比较多的是 快攻战术。 由于现在欧美强队采用高举高打得战术, 依靠强有力的大力发球及高海拔的拦网, 在强攻无法突破时,中国队可以采取以柔克刚多采用时间差,空间差,近体块,后排进攻等 一些立体近攻战术。5.技术的全面性以及位置的专位性,排球规则的改变对排球竞赛都或多 或少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由人的出现提高了防守的质量及起球的效率, 但如果场上队员技术 都比较全面的话任何队员都可以胜任不同的位置, 这样是否有这种假设, 在对方进行进攻时 后排三名队员进行防守, 前排队员进行拦网, 而后在组织进攻时后排一名队员可以跑到前排 进行当二传,这样在每轮的运转中,前排始终保持三名进攻队员,后排有两名自由人防守球 员加大防守面积和起球率, 这样进攻战术就可以多样化, 多变性。 6.排球队员身材的高大话, 随着现代排球的发展,队员的高大化成为一种趋势,但是从运动生理来说,高大的队员运动 神经反映较身材相对矮小的反应慢且灵活性也相对较差, 现在都在说排球运动员高大灵, 如 何在高大的情况发挥灵呢,是可以考虑与研究的一种出路。每一个世界强队都有新老交替, 高超与低谷时期, 如何保证队伍在这交替及低谷时期保持高质量的竞技水平, 还要根据各自 队伍及队员的情况合理组织技战术是球队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承玉,王 成.《对中、古等世界女子排球强队二传组织进攻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 技 2003,(4) :49-51. 2. 郭荣在《2003 年世界杯男子排球赛优秀接应二传运动员进攻特点分析》[]中国体育科技 2005(2) :61-63. 3. 刘 玲,吕庆祝.《 年全国女子排球联赛二传手主动进攻能力的分析》[J]. 南京 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4) :59-61. 4. 阿英嘎,庞 倩.《现代女排比赛中副攻和接应二传贡献率的发展动态》[J]. 中国体育科技 2004,(2) :61-63.
杨学智.《优秀女排主攻手与接应二传的角色定位研究----评估王一梅的双重角色论证两 种技术的专位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10) :136-138.
尹兆友 《我国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跳发球技术分析》 [J].中国体育科技 2002, (10) : 42-45. 赵勇,孙旭.《2011 男排世界杯中国队对世界强队发球技术运用效果的定量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 2012,(6) :75-78.
秦风冰,马瑞,汪勤.《跳发飘球在世界女子排球比赛中的运用及发展趋势》[J].中国体 育科技 2004,(2) :55-57.
阴阔,席 磊.《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排球前八名队发球特点的探讨》[J].体育世界 2010, (8) :85-86.
10. 马金凤.《对雅典奥运会女子排球发球战术运用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05,(5) : 44-45. 11. 黄耀东.《世界优秀女排自由人竞技水平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1,(10) :47-49. 12. 袁国伟.《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自由人”运用的比较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8,(3) :42-43. 13. 陈燕.《中国男排与世界高水平男排防反扣球技术运用效果的比较分析》[J].运动 2010, (3) :6-9. 14. 王永成.《第 11 届女排世界杯赛防反效果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2,(6) : 757-760. 15. 张欢《 . 第 9 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国队快攻战术运用效果》 [J].中国体育科技 2004, (4) : 66-68. 16. 马金凤.《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快攻战术分析》[J].体育学刊 2005,(5) :115-117. 17. 展更豪,姜春华.《我国女排在第九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后排进攻技术运用现状的分 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1) :50-52. 18. 孙桂芳,孙桂芹,胡思诺,杨永明.《2011年世界杯中、外女子排球队后攻应用比 较研究———兼谈和合效应对中国女子排球队伦敦奥运会参赛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 2012,(4) :32-38. 19. 阿英嘎.《2002 年女排世锦赛与 2003 年世界杯赛进攻技术统计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 育学院学报 2004(2) :71-73. 20. 屈东华,张岩.《2004---2008 年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技战术运用对比研究》[J].首都体育 学院学报 2010,(1) :68-72.
21. 展更豪,顾圈良.《对中国女排在第 28 届奥运会排球赛上的技术统计分析》[J].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 2006,(5) :697-699. 22. 张玉红,王辉.《第 17 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中国队失利因素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 2011,(2) :92-97. 23. 陈卓儒.《第 29 届奥运会中国男子排球队得失分情况的比较研究》[J].广东体育学院学 报 2010,(5) :56-59. 24. 于贵身. 《2011 年排球世界杯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的差距对比研究》 [J].吉林体育学院学 报 2013,(1) :54-57.
第1篇/共1篇
查找更多“”
在线阅读后可以选择免费下载word版本的 排球竞赛文献综述,内容干净整洁,没有任何广告,方便阅读。
如果感觉该内容很优秀欢迎转载到任何网站,尽量保留该页面链接:/view/55ebeeabe22f5c40a95a.html
慧知网()提供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乒乓球反手扣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