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新加坡羽毛球运动员乒乓球男运动员陈

&&&&&&&近期,原新加坡国家乒乓球队主教练王小克携夫人徐曙光又一次飞回淮南老家与母亲、兄弟姐妹团聚,也见到了淮南市体育局局长金昶等一众市乒协老友,大家在一起共叙亲情友情。借此机会,笔者有幸采访到了王小克先生,听他讲述自己的年少岁月和乒乓往事。  作为新加坡目前唯一一个连续三年被国家体育理事会授予“乒乒球最佳教练奖”的王小克,自1993年1月授命于中国国家体委被派往新加坡执教以来,在当地已经度过23个年头,参加各类乒乓球比赛共获得160多个团体和单打冠军。他担任过新加坡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乒乓学校校长、教练员培训班主持人、第一级教练员教材编写者,还在人民协会属下的民众俱乐部做过基层领袖,成立了新加坡双马体育公司,目前任公司总经理及技术总监,同时在新加坡各大、中、小学里开展乒乓教学。  王小克说,是淮河水、舜耕山养育了自己。作为一名身在海外的游子,他时刻感恩在心。上世纪50年代,王小克出生于淮南一个普通干部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兄弟姐妹六人,姐姐王晓琪和弟弟王小伟也都打乒乓球。在他上小学三年级时,母亲去芜湖参加学习培训,买了一对纯海绵没胶皮的直拍带回来,姐弟几人争着摸来摸去、爱不释手,就在家门口搭的乘凉铺板上打,在学校的水泥地走廊上打。那时候,同学之间经常聚在一起谈理想,这个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那个说长大了要当飞行员,还有的说要当医生、教师、艺术家,而成为一名乒乓球教练的梦想从小便深深扎根在王小克的心里。  儿时的王小克在淮南老家的趣事特别多。他的母校是洞山一小(即现在的洞山中学小学部),当时金庆焕任校长。校内户外建起了几排水泥乒乓台,王小克和同学们就在大太阳下不知疲倦地打球玩耍,被数学老师赵多安招进乒乓班。能够进教室在木工师傅自制的涂满绿油漆的乒乓桌上打球,大家感到非常高兴。一年级时,调皮的他弹玻璃球赢了满满一小布袋,被老师发现收走后便不再弹了;二年级得过班级踢毽子第一名,还是学校合唱团的成员及指挥,带领小伙伴们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用木棍打小翘、摔泥炮、斗蛐蛐、玩纸子弹、皮筋枪、滑自制轴承车、爬大烟囱,在洞山新村的阴沟里抓泥鳅、吃冬天屋檐下结着的晶莹剔透的冰凌,这些淘气的事儿他都干过。五年级时将一棵棵被大雪压歪的小松树扶正,鞋子里灌满了雪,脚冻得通红,得到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表扬,他感到非常开心和自豪。儿时的王小克和大多男孩一样,拥有单纯快乐的童年时光。  后来,王小克去淮南一中参加市体委举办的乒乓集训队训练,那时的教练是崔信义老师。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球打得很棒,他心里特别羡慕。练了一年多,1966年,六年级的他获得全市基层小学组冠军,并代表淮南市去阜阳参加全省男子少年乒乓球比赛。比赛打到一多半,传来消息,省队教练选中他代表安徽省去哈尔滨参加全国男子少年乒乓球锦标赛。他非常兴奋,也非常期待。可惜就在那时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来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比赛不得不中止,他提前返回淮南,学校也停课了。  到了1968年底终于复课,原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的学生已成为七年级、八年级了,合并成了一个年级进入淮南一中学习。当时的体育老师刘力行对乒乓和田径投入了极大的热忱和心血,给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训练环境。崔信义、刘力行两位老师经常带着王小克那帮学生去李一矿、谢二矿、蔡家岗机厂与工人们打比赛,能接好对方旋转多变的发球及出其不意又刁钻的来球,对自身技术的提高和实战经验的丰富都大有裨益。王小克至今仍记得当初在李一矿打完比赛后的乒乓室门口,一毛钱买一碗老人家用刚烧好的滚烫开水浇出来的藕粉粥,浓稠香甜,非常好吃;晚上住李一矿招待所,过着仿佛离家很远的集体生活,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幸福。  王小克还清楚记得,刘力行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令人敬佩,可以将26届世乒赛犹如现场解说一般生龙活虎地说上三四个小时。在合肥看淮南市中学生参加全省比赛时,打到关键时刻,刘老师跑到省体育馆门外抽烟,从门缝外往里看,但又紧张不敢看,听着观众和啦啦队的呼喊声,哪边鼓掌声呐喊声大,哪边就赢了。刘老师手一直抖,又不甘心,想往里面瞅,再抽口烟,结果误将点燃的烟头当烟嘴吸,嘴巴立马烫起一个泡。虽是趣事,但让王小克深刻体会到,要想当好一名老师和教练并不容易,想赢就必须力争上游,继而影响并感染整个团队。  在淮南一中主楼前原来的左侧平房里,四楼的练习房、阳台和大礼堂都曾留下王小克学习、训练和生活过的痕迹。他参加校运会,获得三千米和五千米冠军。每周日,他和金昶、王小伟去打球,一打就是大半天。淮南市乒乓队集训,他又和金昶、李志强、李春惠、陈浩金等人一起训练食宿,王小克的父母买桔子汁、麦乳精分给这帮孩子们喝,那时候可真是高级营养品啊!  1970年,16岁的王小克获得淮南市成年男子单打冠军;1972年,他以一名业余球员的身份代表淮南市参加有全部省专业队队员在内的安徽省乒乓球大会战,一举夺得成年男子单打冠军;同年年底,作为文革后第一批高中生,王小克的同届同学中有95%下放去了农村,而他成了那5%,作为一名民办体育教师留在了淮南一中。  初入淮南一中艺体组当教师时,张训任校长,要求定年度全省比赛指标。两个月后,张校长在校务会议上说,只有乒乓和田径最有可能达到全省前三名。原来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张校长悄悄一人从篮、排球场到田径场,然后再到乒乓训练大礼堂,掂着脚从窗外向里看,观察了近两个月才提出自己的见解,因为只有乒乓和田径这两个项目每天都在不间断地训练。这件事对王小克触动很深,教会了他工作一定要踏踏实实,不要盲目听信,用自己的观察才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王小克的父亲在国共合作时期参加国民党,在南京文艺团体里兼任导演,排演宣传抗日的节目。从1969年到1973年,王小克因为父亲的原因一直未能调入省队,同期队员已在省队4年,他才在1974年政策松动时被调入省队,进去之后一直担任主力。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以后,王小克入选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开启了他个人全新的乒乓旅程。  在国家队,王小克邂逅了一生的伴侣——徐曙光。徐曙光与他同岁,辽宁人,1966年调入辽宁省队,1972年调入国家队,曾在全国青少年及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得团体及单打前三名,代表国家队出访过20多个国家,获得过欧州斯堪的那维亚锦标赛团体冠军单打亚军。  1978年,王小克回到老家安徽,徐曙光回到老家辽宁。同年,两人一起被特招进入兰州军区乒乓球队,从此两人便开始了部队的乒乓生涯。几年后,国家体委下发文件,全军打全国比赛只固定分配两个名额。这个政策直接导致了军内乒乓球队的解散,队员们纷纷复员或转业。于是王小克、徐曙光转业到解放军第7医院,王小克负责宣传工作,徐曙光负责文体活动。  在部队医院工作5年后,王小克又被调到了上级政治部,一次准备随政委下基层检查工作整理手提包时,他随手将封存几年的球拍塞了进去,当时并没有想到可能会打球。在甘肃武威第十医院,政治处主任说省队的武威队员刚打完省运会,下午来医院表演,让他和对方比试比试。王小克有些紧张,午饭后休息了一会儿,到了医院礼堂,那么多军医、护士围在乒乓球台旁观看,几个省队小伙子已在那噼里啪啦地练习了。王小克只好硬着头皮上去,非但没在战友们的面前出丑,还赢了一场单打和一场双打。  1987年,根据中央军委的文件,王小克和徐曙光应安徽省的邀请,在部队十年后回到安徽省队任乒乓球教练。部队有安家费,省体委分给了夫妻俩一套分开的两间房。那时的条件真是艰苦,烧着蜂窝煤,夏天的晚上要熏蚊子,几十只往地下掉。感触最深的是,家里没有卫生间,要走出家门几十米外的公共厕所,一进厕所门就要大力跺响地面,把许多老鼠吓跑,如厕成了一件担惊受怕的事。多年以后,夫妻俩又故地重游,在老朋友的带领下回到以前当运动员和教练员时住的地方,只见原来的老房子全都被拆除重建了,新的省体育馆就建在他们家原来住的地方,不禁感叹现在教练员的居住环境比起当初已经好得太多太多。  因为从小在北方长大,徐曙光对南方的气候并不适应,正巧此时鞍山要成立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对夫妻俩发出了邀请,于是,1989年春节刚过,王小克和徐曙光便来到鞍山报到并投入乒乓球训练工作。至今提起这个阶段鞍山的乒乓历史,业内人士总会提起王小克和徐曙光这对乒乓伉俪。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俩将从全国各地学来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投入到了鞍山乒乓球训练中,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鞍山乒乓球在这对夫妻的调教下,从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  刚到鞍山不久,王小克就接到了国家体委到黄石进行第40届世乒赛集训的任务。当时国家队曾有意邀请王小克到国家队做教练,但当时他的女儿刚刚读小学一年级,考虑各方面因素,便没有去成。1992年,中国乒乓集团训练,作为国家体委领导小组成员,王小克辗转于河北正定、上海、广州三个基地进行训练指导。同年,王小克又以领导小组成员的身份参加了无锡全国青少年乒乓球冬训集训等等。  此时的王小克具有多重身份——鞍山乒乓球教练、国家各大赛事集训工作的参与者,更重要的身份是“鞍山乒乓球界的唐僧”。他说:“那时,各省市的教练聚在一起,谈趋势、听意见、学经验,研究新技术。回到鞍山后,我就把学来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同时,王小克和徐曙光夫妻俩还参照日本排球教练大松的多球训练方式,对乒乓球队员进行多球训练。“当时这种训练方法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用,但事实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他说,“当时乒乓球馆正在建设当中,女队员在原来的乒乓室里练,男队员在体育场室内弯道里练。”  一年多的艰苦训练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9年,在鞍山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比赛中,樊岩峰和王越古分别获得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的冠军,而单晓娜、孙逊、郭瑞、郭宇、于涵、刘茵等一批队员的水平和技术在王小克和徐曙光夫妻俩的精心培育下突飞猛进,成绩斐然,形成了鞍山乒乓球运动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1992年,中国派往新加坡的乒乓球世界冠军江嘉良离任,新加坡方面又向中国提出申请,要求重新派一名教练前往继续执教。中国乒协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决定将王小克派往新加坡任乒乓球国家队总教练,全面负责新加坡的乒乓球训练工作。1993年1月,王小克来到了新加坡。同年10月,徐曙光带着女儿也来到新加坡与丈夫团聚。夫妻两人就这么一人提着一个行李箱,在一起奋斗了23年!  日至18日,在越南胡志明市举行的第7届“金球拍”国际乒乓球比赛中,来自中国、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和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96名选手捉对厮杀,乱成一团。6天后,谜底终于揭开了,登上冠军领奖台的,既不是“乒乓王国”中国队的选手,也不是世界劲旅韩国队的战将,站在团体奖最高层的是名不见经传的新加坡队;在女单角逐中,该队井浚泓带伤上阵,竟然夺得金杯。20天后,第42届世乒赛激战瑞典哥德堡,女单进入第二轮,如日中天的“乒乓女皇”邓亚萍竟被井浚泓斩落马下,爆出了本届比赛的最大冷门。而当时站在井浚泓背后的教练正是王小克!一时间,王小克成了国际新闻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各路记者们纷纷打听、了解他的情况,王小克还因此获得了越南“金球拍”国际乒乓球比赛的最佳教练奖。  据王小克回忆,&23年前他刚到新加坡执教时,新加坡国家队其实是业余的。1993年,东南亚运动会在新加坡成功举办后,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动体育运动,设立了全世界最高的政府体育奖金,夺得奥运会金牌者奖励100万新币(当时折合500多万人民币),提出了“卓越体育2000年计划”,设立了7个重点体育项目,乒乓被列为其中之一。资金充裕了,人才被吸引了过来,建立了职业国家队;又与教育部合作,在10间小学、6间中学里建立了乒乓球训练中心,从每星期只是1次玩乐式的打球增加到每星期3次正规教授的训练。可以说,当时,中国东南西北中各省的教练云集在新加坡,真可谓卧虎藏龙!把中国成功的训练理念灌输给新加坡的球员和家长。如今,小球员在上学期间一周练七天是常事,假期时一个球员一周练18节课,每节课至少在两到四小时。新加坡乒乓总会还在各区建立了6个训练中心,犹如城市里的区体校。新加坡中小学每年与中国及世界各地的乒乓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层出不穷。新加坡政府对文化体育的发展提供丰厚的资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国家,居然拥有至少七八十名中国及本地全职乒乓球教练!难怪一位老教练曾对王小克感叹说,新加坡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以外全世界教乒乓球环境和条件最好的国家。  23年里,王小克培养了李佳薇、孙蓓蓓等一批乒乓球新秀,另外也将自己在鞍山的得意弟子王越古招到麾下。王小克带的另一位新加坡女球员李思韵在2010年第一届世界青年奥运会中夺得女子单打银牌。王小克参照中国模式,在新加坡设立了16所乒乓球重点学校,自己编写乒乓教材,亲自授课,制定了短期和远景计划;徐曙光则夫唱妇随,负责中小学和民众俱乐部的乒乓球训练。在夫妻俩的共同带动下,乒乓球运动在新加坡推广开来,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有力撬动了新加坡乒乓事业的发展。他俩还联系接待过安徽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代表团、安徽省乒协访问团、上海浦东乒乓基地考察团、合肥南门小学、鞍山市体校和珠海市体校等,为中新两国之间的乒乓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王小克来说,乒乓球意味着乐趣、追求、坚韧、毅力和青春。如果这一辈子不打乒乓球,他可能会去做一名教师,探索文化,交流学术,相信人生境遇也会分外精彩。他们那一代人受到的文化教育,就像儿时看过的电影《女跳水队员》、《女篮5号》,会使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一直朝着最高的目标奋进。  在新加坡执教这么多年来,除了开拓乒乓事业的辛苦,也发生过不少颇为有意思的事情,至今让王小克印象深刻。2007年初,作为基层领袖,王小克收到了来自新加坡内阁的一封信,邀请他前往总统府参加全体内阁成员与基层领袖共庆新春佳节。他准时欣然前往,进入总统府后,见到了内阁资政李光耀、总理李显龙及各位部长在与基层领袖叙话聊天。一批批基层领袖争相与李显龙总理合影留念,李总理面带微笑,有求必应。王小克站在一旁直后悔没带相机,错失了与总理零距离接触合影留念的机会,深感遗憾。  还有一件事是,王小克连续三年被新加坡国家体育理事会评为乒乓球最佳教练奖。第三次颁奖时,当时的新加坡总统纳丹和体育部长维文都在场。总统颁奖后,王小克和徐曙光在享受美食,见到纳丹总统与自己只隔了两张桌子正与部长及来宾共餐,便找到了总统的女勤务官,表达希望与总统合影之意。这位女勤务官随即走到总统座位前蹲下来,仰望着总统轻声传达,纳丹总统欣然应允,起身与他们合影留念。当时的情景和总统的态度令王小克难忘。  除了打乒乓,王小克还喜爱摄影,曾在军区报刊、省市报纸及《解放军画报》上刊登过多幅照片,在军区摄影比赛中也获过奖。近几年不是那么忙了,王小克就抽时间和太太一起去世界各地旅游,还给学校和会馆捐款,热心公益,助力慈善事业。  每年,王小克必定要飞回淮南老家一到两次,探望母亲和兄弟姐妹。他也一直关注老家这座乒乓球运动蓬勃发展的城市举办过的各类大型乒乓赛事。2016年即将来临,王小克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淮南的少年儿童乒乓球训练加倍努力,为了梦想执著前行!&
相关阅读:
|&|&|&|&|&
快乐乒乓网微信二维码细数海外兵团的教练和运动员
  奥运会赛场上,我们常看到一些黄皮肤黑发黑眼的中国面孔,却代表不同国家和中国队对战。虽然,他们胸前的国旗并非五星红旗,但他们确确实实拥有中国血统。作为奥运赛场上坚持站到最后的中国“海外兵团”,他们也称得上是奥运会另一处风景。
  细数一下海外兵团的教练和运动员吧。
  任彦丽——日本棒球队队员
  1995年之前,她是中国人任彦丽,1995年之后,她是日本人宇津木丽华。
  来雅典之前,宇津木丽华一定不止一次地想过战胜中国女垒之后的情景,对这种情况,她已经不陌生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日本女垒击败中国队,宇津木丽华就身在其中。只是谁也想不到在雅典,宇津木丽华还能以强棒给中国队重重一击。
  到了雅典之后,她从来不和中国记者接近,总是远远避开。21日,中日佩寄制决赛,谁赢谁进最后决赛———第八局附加赛,宇津木丽华第一棒就打出了完美的穿越球,护送已经站到三垒的队友返回本垒得分。这1分,就是中日女垒这次较量中惟一的得分。
  赛后,现场日本球迷高呼宇津木丽华的名字,而她也只有在这时候才完全忘记自己的苦闷。日本记者介绍说:“我们垒球队来雅典一定要把她带来的,年龄不是问题,她的实力仍然很强。她在日本没有亲人,垒球运动是她惟一的支柱,平时除了训练,她常常一个人呆着,这场比赛对她是最好的奖赏。”
  对于这位41岁的强棒来说,国籍的转换,是一段毕生难忘的往事,当时的是是非非,也许永远难以定论。1988年,任彦丽退役去日本打球,1991年和1993年听从召唤回国参加世锦赛,但后来没人在乎她的去留———那年任彦丽30岁。
  小山智丽——日本乒乓球队队员
  小山智丽可以算得上是海外兵团中跟中国队发生冲突的第一人,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中国球迷无法接受她在广岛亚运会战胜邓亚萍,更无法接受她在比赛中一声又一声的“哟西”。在球迷心目中,小山智丽已经成为了“卖国贼”的代名词。
  原名何智丽的小山智丽离开中国队就是源于一场“让球风波”。1987年的世锦赛中,何智丽在单打四分之一决赛中不顾队里让她让球的要求,击败队友管建华进入决赛,进而获得冠军。但因为这件事情,她没能获得参加汉城奥运会的资格,并退出国家队。1989年她与日本工程师小山英之结婚,从夫姓改名小山智丽。
  韩阳——日本乒乓球队队员
  韩阳,前中国辽宁队的主力选手,2000年来日本打球,如今已经成为日本队的“男一号”。在松下浩二退位后,韩阳与吉原海伟(原中国名:宋海伟)共撑日本男乒大旗,成为“海外兵团”中的一员。
最好成绩是2007年智利公开赛男单冠军、巴西公开赛男单冠军。
  宋海伟——日本乒乓球队队员
  宋海伟,从小在河北打球,15岁时东渡日本,三年高中、两年大学之后,加入了日产队。
  宋海伟,从小7岁开始在河北省体校训练,右手直握球拍,单面弧圈球打法,当时跟着刘文清教练。他在河北正定集训了一年。
  1997年的一天,日本一支高中乒乓球队来到他的学校交流,吉田教练一眼相中了宋海伟,将他带去了日本。多年后,为了感谢这位教练,宋海伟成了今天的吉田海伟。
  在日本读了3年高中和2年短暂的大学后,吉田海伟加入了日本的“日产俱乐部”(在日本排名前四的俱乐部)。
  日本要求球员一定要入籍,才能代表日本国家队参赛,于是2004年3月,已经23岁的宋海伟加入了日本国籍。
  2005年1月,在全日本乒乓球锦标赛上,吉田海伟一举击败准备卫冕的原奥运冠军伟关晴光(韦晴光),获得男子单打冠军。至此,吉田海伟也晋身日本男乒第一人。
  与早些时候的海外兵团相比,15岁就赴日的宋海伟没有丝毫的尴尬,面对中国的记者,宋海伟说得毫无保留,他很大方地表示:当初去日本就是为了有机会打球,因为在国内要想出成绩很难。
  陈卫星——奥地利男子乒乓球队队员
  陈卫星是前中国内蒙古国手,右手横握球拍削球打法,是奥地利男子乒乓球队的二号选手。
  代表奥地利参加国际比赛多年,如今稳稳占据奥地利男子乒乓球队二号选手的位置。虽然年纪已经不小,陈卫星却保持着不错的竞技状态,近年来屡有击败中国选手的纪录,是“海外兵团”中最具有实力的男选手之一。
  谭瑞午——克罗地亚乒乓球队队员
  参加北京奥运会是许多运动员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曾是中国乒乓球队、广东乒乓球队一员的谭瑞午正在走一条曲折的“上京路”。在本次广州乒乓球中国公开赛中,谭瑞午代表克罗地亚队参赛,他希望提高自己在国际乒联的积分,为去参加北京奥运会做好准备。中国公开赛中,谭瑞午在男单第2轮不敌中国香港队的张钰,而他与波兰队选手布拉什奇克的组合在男双1/8决赛中输给了韩国队组合李延祐和吴尚垠。
  高宁、杨子——新加坡乒乓球运动员
  横板两面反胶弧圈球打法,是目前新加坡最出色的男单选手之一,他和杨子的双打组合具有一定威胁。
  高宁,新加坡头号选手,河北人,25岁,曾进过国家二队,2006年加盟新加坡队。200年在世锦赛、亚锦赛中都进入了前16强,世界杯上进入了前12名,由年初的世界排名第31位,一跃世界第10,创造了新加坡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有史以来的乒联排名最高记录,被国际乒联评为年度进步最快的球员。
  杨子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其父杨祖武是叱咤足坛十多年的职业经理人,母亲王鹰鹰则是前北京乒乓球队队员,后来他转去新加坡大球,并获得了新加坡护照。
  王越古——新加坡女乒队员
  王越古在13岁时曾入选中国国家二队,与世界头号女将中国的张怡宁是同一时代的球员,两年后还进入中国国家一队。1997年,王越古连败前世界冠亚军王楠和李菊,获得中国全国乒协杯赛亚军。她之后由于右脚踝受伤,接受了手术,继而失去了国家队的位置。
  当时,中国乒协和世界各国有交流球员的合作,中国运动员可以到其它国家参加比赛,推动当地乒乓球运动的发展。2001年,经过蔡振华的批准,王越古成为唯一一名公派至日本的中国球员,开始在日本打联赛。当时,前国手何智丽在日本是最具实力的球员,名气最大,但是王越古来到日本后,所向披靡,何智丽也成了她的手下败将。在日本,王越古一打就是四年。其间,她曾经回国,与孙晋一起代表八一队参加了乒超联赛。
  她在家人统一意见后,选择了新加坡女乒。2005年,王越古来到了新加坡,当时她是新加坡女乒里世界排名最高的运动员。
  她说:“中国给我打了基础,日本让我找回热忱,新加坡则让我综合这两点,给了我创造第二段事业的舞台。我很确定,新加坡将是我的国家终点站,已经和(外籍)未婚夫说好了。”
  李佳薇——新加坡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
  1990年进入北京什刹海体校,1994年进入北京队,1996年远赴新加坡,成为新加坡队的主力。李佳薇的发球多使用反手位一个带“拱”的迷惑性动作的侧上、侧下旋发球,正手位可以用正胶发半下蹲发球。2012年卡塔尔乒乓球公开赛女双亚军。2012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亚军。
  李东华——瑞士体操队队员
  李东华,曾是中国国家体操队队员。日在北京国家体操队,跳马训练中,撞在马头,造成体内失血50%,六小时后手术,切除左肾脏和脾脏。医生和大多数人认为不能再从事体操选手生涯。
  一个偶然的邂逅,他在天安门广场结识了一位瑞士姑娘,并从此生缘,而远“嫁”瑞士。原本想在瑞士打工赚钱养家的他,却到处碰钉子。无奈之下,他重操旧业。在一个体操不发达的国度里,硬是凭借摄像机的帮助,在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奇迹般的为瑞士夺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块奥运会体操鞍马金牌。
  唐娜——韩国乒乓球队队员
  今年年初,中国前国手唐娜转投韩国,并改名为唐汭序。这件事本来没有引起什么关注,但随后韩国的《朝鲜日报》新闻声称,唐娜放言“现在韩国是我的祖国。我将通过实力竞争来战胜一切。”同时,报纸还指出:唐娜之所以选择韩国而不是香港,是因为在香港仍然需要遵循中国乒乓球协会的指示,而无法与中国队进行正面较量。
  虽然,经某专业体育报核实,中国媒体在翻译《朝鲜日报》时,掺杂了感情色彩,但此事还是被网友过于渲染,在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唐娜也背上了骂名。随后,唐娜的丈夫出面澄清,称唐娜从来没说过“韩国是我的祖国”,但是她依然引起了公愤,被认为是“小山智丽第二”。
  高军——美国乒乓球队队员
  38岁的高军现在已经确定将代表美国队参加北京奥运会。当被问及面对中国队会不会感觉尴尬时,高军不假思索地说:“不会”。她说:“心里可能会感觉有些奇怪,但是只要一投入比赛就什么都不想了。”
  高军曾经是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双亚军得主,1997年底,高军正式加入美国籍,并在美国国家乒乓球队的邀请下参加了美国队。在2007年的泛美运动会上,高军又独得女单和女双两枚金牌,她说,代表美国队打球并不会让她觉得很尴尬,她是因为喜欢这项运动。“在国外打球,我很快乐,很轻松,我可以随时随地决定放下拍子,我想不训练时就不训练了,我已经快四十岁了,打球就是为了自己高兴,我不会再把它当成事业了。”
  李矛——韩国羽毛球队教练
  李矛一直是羽毛球圈子里一个很有争议的教练。论业务素质,他的执教水平无话可说,但因为和中国队总教练李永波之间的矛盾,李矛只有远走他乡。
  他先后执教马来西亚队和韩国队,培养出来的李宗伟和李炫一等队员都成为了中国羽毛球队的巨大威胁。
  李矛最引起争议的事件,当属在刚刚结束的韩国超级赛中和林丹之间的冲突。海外兵团的成员中,因为矛盾而离开的不在少数,但直接在场边跟中国队员发生正面冲突的,李矛是第一个。林丹在事后就直言,自己之所以如此生气,就是因为觉得李矛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应该这样。
  郎平——美国女排主教练
  和其他的海外兵团不同,郎平从执教美国队一开始就获得了国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她执教美国女排后,跟中国队的第一次碰面是2005年的大奖赛宁波站上。在赛前新闻发布会上,坐在陈忠和身边的郎平大声地说:“我希望中国队能拿这次大奖赛的冠军。”郎平和中国女排的第一次“冲突”出现在2005年的日本大冠军杯,那次比赛中美国队以3比0将奥运冠军中国队斩落马下。不过那也是郎平和陈忠和六番“和平大战”中,郎平唯一一次战胜中国队。尽管执教美国队,但郎平和中国女排之间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冯坤和赵蕊蕊去美国疗伤,也是郎平忙前忙后帮着打点一切事情。
  姜英——澳大利亚女排主教练
  姜英,女,排球运动员。小学时开始打排球,1977年入辽宁排球队。1981年被选入国家青年排球集训队,1982年被选入国家排球集训队。善扣平快球和调整强攻球,扣球力量重,线路变化多。姜英曾随中国女排得到了1982年至1986年的“四连冠”。1990年移居澳大利亚后,姜英当了13年的体育老师,然后辞职回家相夫教子,直到2005年成为了澳大利亚队的主教练。曾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运动健将称号和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方岩——法国女子排球队教练
  方岩是继郎平、姜英之后,第三个执掌外国女排帅印的中国人,同时也是在海外执教生涯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练员。方岩出生于北京,身高1.95米,在当时的中国排坛属于比较高大的球员,与中国著名排球选手汪嘉伟、沈富麟等同为上世纪70时代的球友。不过方岩的运气不好,突如其来的一场肺炎迫使他提前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转而担任教练。
  1990年,方岩开始到法国闯荡。目前,他已经在法国戛纳女子排球俱乐部执教十几年了,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在这十几年的执教生涯中,方岩带领戛纳女子排球队11次获得法国联赛冠军,10次获得法国杯,两次获得欧洲冠军杯冠军。凭借这么出色的成绩和执教能力让他成为了法国排球界中一名响当当的人物,在法国排球界可以说已经是教父级的人物。
  何志文——西班牙乒乓球队队员
  五十岁的资深“老将”
  1983年,他进入了中国乒乓球队,成为蔡振华的师弟;1985年,他获得世乒赛双打铜牌,当时张继科还没出生;如今,与他同时代的蔡振华、江嘉良、瓦尔德内尔等人早已退役,但他却以50岁的年纪再次出现在了奥运会赛场。他就是本届奥运会中代表西班牙出战的老将何志文,也是海外兵团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生于1962年、祖籍浙江黄岩的何志文虽然早早进入了乒乓球国家队,并连续参加了1985年和1987年两届世乒赛,最好成绩是男双铜牌。遗憾的是,他从未代表中国参加过奥运会的比赛。1989年,他来到了西班牙小城格拉纳达,代表当地球队参加西班牙半职业乒乓球联赛,妻子则开着服装店。如今一晃23年过去了,何志文凭借着昔日国家队的老底子,依旧可以在西班牙乒坛游刃有余,并且曾参加两次奥运会,不过他确实没有威胁国乒的实力。
  当年出国,何志文的原因是“在国乒无法出头”。很显然,在鸡头与凤尾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另外,乒球对于他更像是一种生活调味剂,正如他自己所说:“乒球可以帮我锻炼身体,加强社会交往,生活才不孤单”。对于自己的乒球未来,何志文看得很清楚。
  皮红艳——法国羽毛球运动员
  为法国三战奥运
  33岁,对于一位羽毛球运动员来说绝对算得上高龄。而在本届奥运会中,我们再次看到了这位法国唯一的羽毛球职业运动员,原中国国家羽毛球队队员皮红艳的身影。第三次代表法国参加奥运会,皮红艳表明:“这是我最后一届奥运会。”
  皮红艳生于中国重庆,曾入选中国国家二队,2004年加入法国国籍并代表法国参加比赛,世界排名曾列世界第二。尽管代表法国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她的成功在法国却不为人知,她说:“在法国,这是很多奥运运动员的命运,但是我还是成功地靠羽毛球生存了下来。其实,我所有的队友都有一个副业,我也一样。”据悉,本届奥运会后,皮红艳就将逐渐淡出羽球赛场,并重新找一份工作继续自己的生活。
  虽然在专业领域得到了在国内无法得到的满足感,但生存环境则更为艰辛。据悉,皮红艳每年收入的70%来自赞助商,而一旦退出羽坛,如何生存必定成为最大问题。一边心挂“找工作”,一边出战奥运,想拿好成绩基本不可能。对于未来生活,建议皮红艳不如效仿世界体坛大腕们,来中国捞金。
  陶李——新加坡游泳队员
  新加坡蝶泳“小飞鱼”
  新加坡蝶泳选手陶李原籍湖北武汉,1990年出生于游泳世家,在5岁开始接受游泳专业训练。父亲陶然是中国湖北省游泳队总教练,母亲李艳现在新加坡担任游泳教练。这个身高虽只有1.60米的90后选手,已享有新加坡“小飞鱼”之称。
  陶李在2004年获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权,2005年成为新加坡公民,并在当年的东亚运动会拿下4金1铜崭露头角。2006年多哈亚运会更是击败周雅菲拿到了50米蝶泳金牌,为新加坡赢得了24年来的第一枚亚运会游泳金牌。2010年广州亚运会获得女子50米蝶泳金牌。
  这位外形酷酷的90后女孩,面对镜头就直呼紧张,个性随和并不张扬。虽然成为新加坡国宝级运动员,但仍自谦名气不如李佳薇。在本届奥运会中,带着一种强烈的证明自己的心态,默默付出,希望成为父母的骄傲。
  黄强——马来西亚跳水运动员
  40岁前想开上宝马
  1982年出生于江苏的黄强年少成名,1998年他便挤掉名将孙淑伟,出席了曼谷亚运会。他曾是俄罗斯名将萨乌丁的“克星”。他与田亮配对男子双人10米台,从1998年到2000年一直保持不败,还曾联手拿到2000年悉尼世界杯的男双十米台冠军。但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中国跳水队却传来了胡佳上、黄强下的消息。
  无缘悉尼奥运会后,黄强的职业生涯开始走下坡路,他最后一次参赛是在2006年的跳水全国锦标赛上。2007年,退役做教练的黄强远走马来西亚执教马来西亚国家跳水队。去年6月,黄强获得了马来西亚国籍。此次黄强代表马来西亚出战男子双人及单人3米板跳水项目。对于走出这一步,黄强笑言:“一是要尝尝上奥运会的滋味;二是希望能在40岁前开上宝马车。”
  跳水项目目前在马来西亚地位颇高,马来西亚对获奖运动员的奖励十分优厚。被誉为马来西亚“跳水公主”的梁敏仪从去年到现在奖金高达70万人民币。黄强“要开宝马”,这话说得坦率而实际。但我们相信,终究他是为了圆上自己的奥运梦,尝尝站在奥运跳水板上的滋味,同时也像外界证明自己:我也行。
  徐怀雯——德国羽毛球队队员
  徐怀雯,籍贯四川,右手执拍拉吊智力型选手,基本功技术扎实到位,网前小球和反手技术出众,防守稳健,跑动积极,体力意志力出色,手上有动作球路变化多。特点:战术意识一流,心理素质过硬,善打遭遇战,大赛经验丰富。缺点:身高仅1.6m,攻击力欠缺。1米60,这个身高对于徐怀雯来说,曾是永远的痛,因为身高问题,她成为中国羽毛球队的“弃儿”。“被弃”后于2003年加入德国国籍。世界排名长期前8的高手。
  谭文玲——意大利乒乓球队队员
  谭文玲原籍中国湖南,幼年在辽宁省体校打球,随后进入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队。1987年起,15岁的谭文玲就开始参加正式比赛,年的世界大学生锦标赛,谭文玲分别均止步于女单半决赛,不过却赢取了94年的混双冠军和96年的双打冠军。2003年,31岁的谭文玲取得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战绩,“高龄”出战的她以意大利女单一号的身份出战2003欧洲乒乓球锦标赛,帮助球队在决赛中战胜其他实力强劲的克罗地亚,成功获得了团体赛的金牌。
  施捷——德国乒乓球队队员
  1989年她21岁时来德国,当时是以教练兼球员的身份来的。不过2,3年的时间,她就获得德国国籍,并且加入了德国国家队,从此过着东征西讨的日子。在中国没能进入中国国家队,来德国后反而获选进入德国国家队,中间代表德国参加了3次奥运会。
  吴佳多——德国乒乓球队队员
  只为心中的奥运梦想
  出生于浙江临海的吴佳多7岁时与乒乓球结缘,并在当时已是著名乒乓球教练的父亲吴小明指导下接受专业训练。她在1995年成为浙江省冠军,并于1996年入选了国家二队。
  奥运会一直是她的终极梦想,但是因为她的打法并不符合那时国家队的需要,她并没有发挥空间。1997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就读一年后远走德国,随后加盟了克罗巴赫俱乐部,凭借帮助球队获得2002年德国冠军和2003年欧洲优胜者杯冠军的出色表现,在2006年入籍德国并成为国家队一员,目前已成为德国乒乓球女单头号选手,也终于站在了奥运会的赛场上。
  吴佳多和众多“海外兵团”选手的想法一样,条条马路通罗马,为什么非要挤那独木桥呢?奥运会对于吴佳多重在参与重过争金夺牌。通过另一座桥梁夺得自己心中所愿,这也是一种成功。
  王晓明——法国乒乓球女队员
  法国国籍。退役前为乒乓球运动员,做为法国乒乓球队的主力,她曾包揽了法国和欧洲的乒乓球冠军,并且参加过乒乓球世锦赛。退役后,她受到时任巴黎市长的前法国总统希拉克的邀请供职于巴黎市政府。不久,她创办了体育经纪公司,除在乒乓球领域举办了多次邀请赛之外,还成功的和成都市足协合作,把第一批中国小队员带到梅斯俱乐部培训,建立了中国小球员训练基地。在中国球员海外培训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下,王晓明发起并操作的这个培训基地已经成为了法国足协进行技术交流的一个样板工程。
  姚洁——荷兰羽毛球队员
  她曾是国羽一员,如今却成为荷兰“一姐”;她是土生土长的湖北妹子,如今却在自己的家乡代表荷兰出战尤伯杯;为了弥补缺席北京奥运会的遗憾,已经35岁的她一年内参加了26站比赛,终于站在了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上,她就是姚洁。
  1991年,14岁的姚洁入选中国国家队,和奥运冠军张宁属于同一批队员。1999年,姚洁转到荷兰一家俱乐部打球,随后,她应邀进入荷兰国家队。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姚洁代表荷兰队闯入女单16强。在遗憾错过北京奥运会之后,姚洁在2009年本已宣布退役。但是为了自己的奥运梦,她毅然选择复出。在为期一年的伦敦奥运积分赛中,她没有休息,几乎每周都要参加比赛。不懈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她成为了荷兰队中唯一进军奥运的羽球选手。
  相信姚洁是海外兵团中少数在国内没有“血泪史”的选手了。因为羽球,她与荷兰结缘,跟随命运的脚步,她在荷兰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并组成了幸福的家庭。这必定让她更加有动力及精力去追寻属于她自己的羽球梦想。
  李佼——荷兰乒乓球队队员
  李佼在2005年上海世乒赛一战成名,当时已是妈妈级选手的她爆冷淘汰了韩国队的文炫晶。在鹿特丹街头的宣传海报以世乒赛秩序册封面上,李佼都是女主角。在AHOY体育馆的正门挂着一幅硕大的李佼比赛图,旁边是波尔与王皓,可见她在荷兰人心目中就是该国的“乒乓女王”。
  出生在青岛的李佼7岁开始打球,10岁进入专业队,但一直没被选入国家队。21岁退役后,她在青岛当了5年基层教练,1999年,李佼获得到荷兰参加联赛的机会,在这个热爱足球、对乒乓球却不了解的国度,初来乍到的李佼言语不通,只能与业余选手一起训练。为了赚钱,她还需要兼职担任乒乓球教练。32岁那年,李佼加入荷兰国籍,正式代表荷兰参加国际比赛,她用一枚又一枚金牌征服了荷兰人。2012年伦敦奥运会,已到不惑之年的李娇仍代表荷兰征战。
  赵常玲——哈萨克斯坦女子举重队运动员
  让人畏惧的“狼”
  祖尔菲亚中文名赵常玲,1993年出生于湖南永州,身高1.55米,现为哈萨克斯坦女子举重队运动员。11岁时由于生活艰难被迫练习举重,个子小小的她刚开始并没有表现出太多过人的天赋,谁知现如今却站在了奥运金牌领奖台上。
  2007年,被国际举联“养狼计划”相中,赵常玲变身祖尔菲亚,入籍哈萨克斯坦。在2009年举重世锦赛中,以挺举129公斤平了中国巨星李萍保持的世界纪录,并斩获挺举和总成绩两块金牌。在2010年首届青奥会中,抓举95公斤,挺举130公斤,以总成绩225公斤获得银牌。在2011年世锦赛中,以挺举130公斤打破了中国选手李萍保持的129公斤的前世界纪录。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她更是从中国代表团选手中夺过女子举重53公斤级冠军。
  “祖尔菲亚=赵常玲”的消息传出后,对于当初赵常玲“出走”已是众说纷纭。不管评价如何,对于这个在异乡隐忍拼搏、一鸣惊人的姑娘本身还是赞赏颇多的。赵常玲不但为自己争了口气,得到哈萨克斯坦人的欢呼,同样也是中国举重队的骄傲。
  姚丽——哈萨克斯坦举重运动员
  姚丽,是辽宁阜新人,最早在阜新体校接受训练,现名迈娅·马内扎(哈萨克斯坦)。马内扎在女子63公斤级别上具备相当的实力,她也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该级别的冠军。网络上关于马内扎的出生地记载是吉尔吉斯斯坦,但这个是否准确还不得而知。据几年前《阜新日报》的报道,姚丽(马内扎)家住阜蒙县务欢池镇大营子村。她从小具备体育天赋,酷爱中长跑和短跑。在2000年阜蒙县中学生运动会上,姚丽参加4x400米接力,被到赛场选才的市体校举重教练孙振起发现,孙振起从姚丽的“马腿型”看出潜质,当场收她为徒。姚丽进步很快,在教练的指导下逐渐展露出潜质。2006年,姚丽进入湖南举重队,2008年被公派援外哈萨克斯坦受训。2008年曾参加北京奥运会,但由于胳膊受伤最终遗憾没有成绩。2009年和2010年世锦赛,代表哈萨克斯坦队出战均获得冠军,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金牌收入囊中。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举重63公斤级比赛中,曾用名姚丽的迈娅·马内扎,以打破奥运纪录的成绩获得了金牌。
  马内扎拒绝承认自己出生于中国,“我跟你们说过,我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没有在中国练过举重,我曾随父母在中国呆过短暂的10年。”她说,“我的心代表哈萨克斯坦。”全程采用中文,面对中国记者用中文提问她还向工作人员表示了抗议,中国记者所以被要求用英文提问。
  很少看到其他国家存在类似的海外兵团,人口大国或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海外兵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优势项目人才过剩,(足球除外,要么被打成硬伤,要么被打软肋)另一方面是因为有实力没人气的球员心有不甘。不论是什么原因改掉国籍,远赴重洋,每个海外兵团成员都有自己的原因。理解他们的过往种种,也祝愿他们在异国他乡生活得幸福美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加坡现任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