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团队口号传八卦说是非有利于团队建设

法制网首页>>
太白:创新青年干警培养机制促进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字体:
】【】稿件来源: 法制网发布时间: 17:48:52  (通讯员
梁静)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检察院针青年检察队伍建设实际,把青年干警素质提高摆在队伍建设突出位置,通过对青年干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为青年干警搭建良好的成长成才平台,促使一批优秀的青年干警脱颖而出成长为中层领导或业务骨干,促进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
  开展师徒传帮带活动,搭建岗位结对平台。对新进检察机关的4名干警实行以老带新“1+1”专人帮带培养机制。对帮带工作实行“定人、定时间、定内容和查帮教目标”的“三定一查”机制,“定人”即落实科室主任与青年干警结对方式;“定时”即帮带时间定为一年;“定内容”即针对青年干警的思想动态、工作岗位、工作情况及发展方向确定帮带内容;“一查”即帮带期满查是否实现帮带目标。同时,健全学习培训长效机制,鼓励青年干警“走出去”积极参加上级院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师徒传帮带活动中四名新干警快速融入环境,适应角色转变,熟悉科室业务知识,积极参与院内各项工作,1人通过司法考试,4人均能独立胜任本职岗位和院内各项工作任务。
  推行干警一线工作法,搭建基层锻炼平台。在全院青年干警中推行以“下沉检力、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一线工作法”。根据青年干警的文化素养、工作经历适时安排青年干警“走下去”到基层、信访部门和维稳工作岗位锻炼,锤炼作风,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组织全院35岁以下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法学学历的青年干警开展检察官以案释法,选取本院办理的社会影响较大、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通过录播“以案释法”宣教片形式开展法治宣教工作。组建流动检察便民服务站,深入田间地头,向群众开展答疑解惑法律咨询和宣传130余人次;开展职务犯罪宣讲团,定期在镇机关、村级组织开展预防专题宣讲,进村入户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平安太白创建、法律法规和生产生活安全常识,编辑成《平安太白 阳光检务》免费向群众发放3000余册,增强法治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干警始终保持认真的态度、接地气的方式、群众喜欢听的语言释法说理,宣传法治,提升了检察工作公信力。
  强化岗位练兵,搭建素能成长平台。针对青年干警接收能力强的特点,有意识地对他们提要求、压担子、给任务,培养其综合素质。定期举办“一周一讲---太白检察讲坛”活动。要求每位青年干警自选一个与检察业务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每周在讲坛上交流,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锤炼“能说,会讲,善辩”本领;开展“案件讲评”活动。以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活动为契机,让青年干警对自己办理的案件实行一案一剖析、一案一总结;由办案骨干对典型案件进行剖析,让青年干警在案件剖析过程中找差距、长知识、学本领、促整改;邀请青年干警列席检委会旁听。在检察委员会讨论重大疑难批捕案件时,邀请2-5名思想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通过司法考试过A证的年轻干警列席旁听,并发表意见。既发挥他们法律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优势,又提高了青年干警的分析、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丰富实战经验,为培养和锻炼年轻干警的检察实践能力搭建了平台;整合力量多岗位锻炼青年干警。根据院小人少的实际,坚持依法整合、优势互补、质效统一的原则,打造“三个一体化”(暨反贪、反渎、预防、法警工作一体化,侦监、公诉、监所工作一体化,控申、民行工作一体化)业务工作格局,加强执法办案力量。同时开展控申岗位轮流接访,选派人员到高检院帮助工作,参与省市院反贪办案,公诉业务骨干到金台检察院锻炼学习等方式锻炼青年干警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工作能力;开展各项业务竞赛活动。通过举办公诉辩论赛、民行业务竞赛、公诉沙龙、司法文书写作竞赛、理论研讨会、演讲比赛等多项业务竞赛,搭建干警风采展示平台,切磋办案技巧,交流办案经验,规范办案执法,提升履职能力水平。
  健全跟踪监督机制,助推青年干警顺利成才。在思想上跟踪监督。建立与青年干警谈话谈心机制,由分管领导、科室领导与干警定期交流谈心,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关注青年干警的工作、生活,发现不良倾向及时提醒,帮助他们防微杜渐,把握正确的方向;在学习上跟踪监督。保持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成果,引导青年干警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将青年干警的学习情况纳入目标量化考核,形成学习跟踪监督机制,不断提高青年干警终身学习、勤于思考的自觉性,形成人人争当学习型检察官的良好氛围;在纪律上跟踪监督。加强日常督查检查,对青年干警的出庭公诉、侦查办案、上下班纪律等情况进行跟踪督察,将8小时以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情况纳入监督视野,并适时进行通报。
  (责任编辑:蒋琳)
查看更多评论&
·····
·">·······  昨天发了个帖子揭发TB卖家"小猫X雅BABY"黑我TB账号删差评改我支付X绑定邮箱和手机号的帖子 /post-funinfo-.shtml#fabu_anchor  今天一个同样给了TB卖家差评!同样被13X骚扰要求删差评的来帖子回复,之后帖子瞬间被删除.....我ID 那年冬天KISS 被全面封杀!.......版猪啊 我都说我说的每一句话我都愿意负法律责任!为毛删我贴?WHY?是因为字里行间没加XXXX????打电话给TY客服等了半天接了居然不说话....  TY现在沦落了么?重新注册个ID发帖(名字手机都用X代替了,不会被删除了吧?)再删从此是路人!  这世界上没有传说是不是啊?有的都是残酷的现实和出卖良心赚各种各样钱的奸商?
楼主发言:13次 发图:17张
  果然从未买过
  @PIAQayay 4楼
21:31:38  果然从未买过  -----------------------------  我也是第一次买!叶现在绝口不提盗我TB账号删差评的事!就装无辜说我是同行陷害她.......说我嫉妒她.......  她就个破5钻的小店 随便拿周小熊举例  比她年轻漂亮 东西卖的便宜很多 都不见那个同行陷害嫉妒她吧.........   这种JP卖家和删差评团队希望大家都知道 千万要小心 免得深受其害!
  这效果是整容后的?    做了变脸手术么?08年的时候拍的照,哪个是你?  
    装B不是一两天!表面装B
  背地里做缺德事!
  本来还看上她家的衣服!现在不敢买了!!!
  TY现在真的没围脖有人气么   最后重新发一下淘宝支付宝账号被盗的过程闪去才吃晚饭 看到的买家们都小心点  PS 斑竹如果图片被人投诉侵权什么的请删图 不要整帖都给隐藏了!   底下都是账号被盗恢复以后 我查到的记录  3月14号支付宝被人提交忘记密码人工找回 1天后成功了。。。。。。。  
  然后3月15号异地登陆记录  
      发现支付宝手机绑定号码被改 支付宝登陆邮箱被改!投诉淘宝客服帮我换回来了!有问题第一时间打给客服!  
  有问题一定第一时间找淘宝客服!他们工作时间到很晚的!底下是我找客服的记录  奸商说我是同行陷害?......我账号确实被盗 差评被删淘宝帮我处理记录在这里!  
  这是卖家上传的正品图    这是卖家拍照时候穿的 和正品细节都类似卖194元    这个收到的货 和别家卖120-130元的同款山寨一模一样       山寨领口胸线几乎没有弧度很平,底边蕾丝也卖家穿的不同!不过不仔细看不出来
  投诉无门 也不知道多少人能看到 还是再曝光一次删差评团队的电话
  看到卖家叶恩雅现在还有脸在微博说老天在看.清者自清!身正不怕影子歪这种话...真可笑  希望她和删差评团队恶有恶报!  
  为了回这个帖子专门注册了帐号,我也刚遭遇过,不过不是买衣服,我是搜189这个号搜到这里,气死了,人在做天在看,诅咒他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全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
&& 资讯内容
中学课堂辩论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中学课堂辩论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Copyright©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京ICP证080135号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甘肃“凉州贤孝”口传艺术为研究个案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以甘肃“凉州贤孝”口传艺术为研究个案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云亭班,甘肃兰州&&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支持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这是对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思路的明确肯定。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的工作布局。“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这一举措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利契机,创造了新的政策扶植和保护背景。
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的交流融合,赋予了凉州浓郁的文化底蕴。“凉州贤孝”便在这历史积淀深厚的土壤中横空出世,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民间曲艺形式。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流布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等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悠久的一种地方曲艺。主要概述英雄将相、才子佳人、贞女烈妇、孝子贤孙等故事,意寓弃恶扬善、表贤旌孝、劝化人心的教化功用,以武威方言为基础,以三弦或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主体大多由盲人组成。由于其独特的唱腔和语言特色,成为武威地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地方曲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凉州贤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优秀的民间本土文化绵延传承,同时对区域文化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生态
凉州区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海拔1440~3263米,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西南部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的前山地带,为走廊带的毛藏古凸起和莲花山凸起,山势降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顶、莲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东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东段,为走廊带的凹陷,呈西北—东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细土平原,海拔1500~2000米;东部是腾格里沙漠,海拔1500米以下。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年蒸发量2020毫米,主要风向为西北风,静风率26%,年平均温度7.7℃,无霜期150天左右,日照时数2873.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39.0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百分比为67%;太阳辐射量为138.45千卡/平方厘米,属太阳辐射量高值区,昼夜温差平均7.9℃。气温以7月最高,为29℃,1月最低,为零下14.9℃。多年平均降水量160毫米,年蒸发量2020毫米。
截止至2014年凉州区辖19镇18乡、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7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5081平方千米,有449个行政村,聚居着汉、回、藏、满等25个民族,总人口102.25万(2012年)。凉州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2010年已发现各类矿点100多处30多种,矿产资源品种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萤石等。2001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
三、传承情况及现状
(一)艺人队伍
对于依靠口口相传的民间曲艺,艺人是传承的媒介,是音乐形式的承载者,所以艺人的生存对于它的生存举足轻重。
“凉州贤孝”的演唱艺人和其他许多曲艺艺人一样,他们有的以此为生,有的还有主要的生活来源。但是这些艺人与其他艺人不同的是唱“凉州贤孝”的艺人绝大多数都是盲人,在当地人们约定俗成的意识中认为:身体上不残疾的正常人以这种方式讨生活是不光彩的,他们被我们称之为“艺人”,但在当地老百姓的眼中他们就是为生计而乞讨的“乞丐”。当然艺人中也有人直言不讳的说他们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博取同情,挣一口饭吃。
贤孝艺人的生存现状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卖艺已成为过去式的艺人;正在进行着演唱生涯的艺人。这些艺人的卖艺生涯已经成为过去式,他们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广场和街道的小巷里,但偶尔还会有人提起他们的名字。在对当地老百姓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当地人比较熟悉的以前卖唱的艺人有:金沙乡的李万昌;高坝镇的周春年;张天茂等等。在过去演唱“凉州贤孝”的艺人中另一部分由于无儿无女,孤苦无助被政府送到了福利院,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演唱从当初的“谋生”变成了现在的“娱乐”或“解闷”。这种改变使得他们疏于练习,有的甚至渐渐的连唱词都忘记了。这两种看似不同的归宿,从本质上看他们的演唱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他们是已经不再活跃在广场演唱舞台上的艺人们的缩影。进行演唱生涯的艺人几乎每天早晨都会来到武威市中心的文化广场,等待渐渐聚集的人群,从十点左右开始唱些小曲来吸引听众,中午就在广场附近随便吃些凉面或者吃自己带的干粮,下午六点左右回家。有些家远的艺人就三五个合伙租住在靠近广场的出租屋里。经常活跃在广场上的艺人大概有一二十个人。
通过调查,这些艺人们的生活现状各有不同,有的艺人卖艺是主要的生活来源,有的艺人卖艺已经成为了副业,尤其是那些有自己农田并且有健全儿女的艺人,农忙的时候就在家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闲的时候出来卖艺挣些零用钱贴补家用。一些生活没有依靠的艺人靠着政府每月发放的
元低保金,依旧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这些艺人的共同特点是生活贫困,生活好的艺人也就是能吃饱肚子,而生活不好的艺人连吃饱肚子都成了问题。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在当地人的眼中和乞丐差不多,都是以乞讨来为生的。现在,政府部门对他们活动的场所进行了划分,艺人们都被指定集中在武威市的中心广场进行演唱。艺人们的集中演唱,虽然集中了观看的听众,但是艺人的大量集中收入也就相对平均。在采访时艺人告诉我,他们通常的收入都是四五块,有的时候十几块。如果这些收入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除去吃饭和车费所剩无几。“凉州贤孝”生存环境恶劣并不仅仅是贤孝过时无人欣赏,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原因加剧了这些艺人的困境,例如政府的制度不完善;政府没有对“凉州贤孝”给予适当的合理的重视;听众对“凉州贤孝”的漠视等等。毋庸置疑,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无论是从事卖艺活动的艺人还是已经退出卖艺活动的艺人,他们的生活水平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然而这种提高与整个社会其他人们的生活比较,他们的生活状况依旧不容乐观。这些艺人大部分需要与恶劣的生存条件抗争,以求得生存。作为一个研究者,没有人不迫切希望可以保存这种原汁原味的口传艺术和其所赖以生存的背景,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也许会直接影响这种艺术的原生态。也许当他们不再分餐露宿的时候,不再需要向听众乞讨时,似乎这种作为乞讨手段的艺术就会消失,或者说以另一种方式出现,那么到那个时候“凉州贤孝”还是那个充满苍凉和凄苦的人生感叹吗?也许作为一个研究者我是“自私”的,因为我们不能坐在暖气房里,吃着美味佳肴而对艺人们说:“保护‘凉州贤孝’的原生态。”
(二)贤孝曲目
“凉州贤孝”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的大概内容,主要是歌颂孝子贤孙,忠臣良将的说唱艺术。事实上“凉州贤孝”的内容繁杂,并且层次不齐。依据艺人们的说法和现在搜集的资料,主要内容为“二十四孝”和“七十二案”。“二十四孝”故事流传比较久远,传播广泛,这里经常传唱的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许多已经在代代相传的演变中无法辨认了。其中《丁郎刻母》、《扒肝孝母》、《郭巨埋儿》、《小姑贤》、《杨小娃拉柳巴》等“二十四孝”故事已经和原本大不相同了。除此之外,传说、宝卷、民间故事、唐代变文,历史故事等也大有贤孝的主要内容。如《鹦哥记》、《房四姐还魂》等等都是改编自“宝卷”。还有历史故事《五女兴唐》等等。另外一些“凉州贤孝”也是某些艺人改编的,唱些“不太健康”的内容,或者在正本说书的空档夹杂一些粗俗化。“凉州贤孝”就其演唱形式而言,只要是能说出来的故事,艺人们都可以随时唱出来,所以建国以后出现了许多宣传实事政治的曲目,然而这些曲目经过特定的时期过后便销声匿迹了。经过搜集辑录,“凉州贤孝”现在还在演唱的曲目大约有:《金镯玉环记》、《金钗记》(又名《双吊孝》《刘玉良告状》)、《雄之桂休妻》(又名《白马巷》)、《赵兰英上京》(又名《红灯记》)、《杨月珍绣灯》(又名《花灯记》)、《侯美英返朝》、《五女兴唐》、《王和尚大闹相国寺》、《李三娘推磨》(又名《白兔记》)、《水拉杨家滩》、《仙子劈华山》、《羊定宝借当》(又名《对鞋记》)、《李建镇东》(又名《图财记》)、《王小二偷嫁妆》(又名《皮箱记》)、《包公三下阴曹选段》、《于公子浪会》(又名《汗巾记》)、《何小扇子记》、《房四姐还阳》、《薛平贵打登殿》。另外还有二十四孝全传,如《丁郎刻母》、《白鹦盗桃》、《郭巨埋儿》、《扒肝孝母》、《三子分财》、《三姐拜寿》、《任仓埋母》、《小姑贤》、《杨小娃拉柳巴》、《劈柴救母》等等
(三)受众情况
“凉州贤孝”的听众可以分为六十岁以上和六十岁以下两个部分,笔者将“凉州贤孝”的听众划分为这两部分的依据是基于退休前后这个分界线的考虑。
六十岁以上的听众最主要的显著特点就是不用出去工作,休闲时间比较充裕,思想观念比较传统和保守,收入情况较少。但是这一部分观众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要是天气好几乎每天都可以去广场听艺人的演唱以打发时光,这部分群体都经历了社会的新旧交替,因此对贤孝中所宣扬的传统道德观念也是比较认同的。通常这部分听众都会选择那些还在演唱传统曲目的老艺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他们对每位艺人的特点,唱法以及每位艺人的拿手曲目都十分熟悉,与其说他们是听众更不如说他们是“凉州贤孝”的好家和这些艺人的朋友。这部分听众可以清晰的说出许多故事的全部情节,所以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主动要求艺人演唱他们喜欢的故事,并且对演唱过程中有删减的部分加以纠正,甚至许多听众还主动承担起为艺人讨要钱物的任务。由于这部分听众收入相对较少,一般都只靠退休工资或儿女给的生活费度日,因此能给这些艺人的报酬自然也就很有限,他们一般每次只给一元或两元不等,所以能给的也仅仅是一份情感的关怀。这部分听众大多以女性听众居多,而且多数都是老伴已经去世了,她们到广场上来的时候一般都带着自己的孙子,一边带孙子一边听贤孝;或是小孩在一边玩,几个老人围在一起聊家常。当被我问道:“为什么会大老远的来听贤孝时?”她们说:“儿子媳妇都上班去了,一个人在家很孤单,有话也没有地方去倾诉,在这里可以和别人聊聊天,互相诉说生活的不如意和高兴事,借此来打发时间。另外贤孝中的故事以及关于传统道德的演唱听起来很舒服,像是回到了过去,不像现在年轻人听的流行歌曲不是情就是爱,一点没意思,还很吵。”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他们的喜爱“凉州贤
孝”才可以继续传承,而“凉州贤孝”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娱乐的空间。
另一部分是六十岁以下的听众,他们的构成比较复杂,有喜欢听但没有固定时间的老人,也有偶尔来听听小曲的中青年人,更有伫足短暂的游客和完全出于同情的过路人。这部分人对于欣赏贤孝本身的要求不如前者强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整天耗在广场上。这些人中大多数都喜欢听热闹的小曲和流行曲调,在偶尔的休闲时间里要求欢乐和紧凑的表演,这部分听众有很多出手“大方”的人,他们的经济情况较好,很多人都在工作,通常他们给艺人的酬劳在五元到十元之间。这部分人在观众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但是流动性强,他们来听曲的时间也基本上是在周六或周日,或每天中午晚上的下班时间。一个中年男子告诉我,他不经常来,只有周末出来转的时候过来看看,他说;“毕竟‘凉州贤孝’是武威的一大特色,应该多一些了解,但是有的唱词还是听不大懂,唱词的内容也跟不上现在社会的发展步伐,都太老套了没什么新意,过来也只是凑凑热闹而已”。两级分化的听众群体,也使得演唱贤孝的艺人和演唱的内容有了明显的差异。唱小曲的艺人观众多,收入好,因此,演唱小曲的艺人也就相对较多。相反,演唱传统贤孝曲目的艺人观众少,收入少,演唱的人也就少。由于经济利益的关系,一些艺人也就纷纷“转型”了,演唱小曲和流行曲目来吸引听众。因为在这种以演唱手段为乞讨方式势必要将中心放在生存上,所以为了要生存,艺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演唱的内容或曲调按照听众的喜好进行调整或改变。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听众对音乐的反应是影响和构成艺术的形态,形式及其内容改变的巨大力量,艺术的接受群体对艺术具有决定作用。
四、现场访谈
张天茂(1934—),男,汉族,甘肃省武威市人。幼年时家贫,患眼疾而致失明。九岁时,师从当地艺人胡元年学习贤孝、杂调等演唱。1947年,年仅13岁的他因家境艰难,挟琴随父卖艺,游走于农村的大小巷道中。由于他天资聪颖、刻苦勤奋,贤孝演奏水平日益成熟,逐渐成为凉州地区有名的贤孝艺人,曾被确立为“凉州贤孝”艺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冯天民(1948—),男,汉族,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从事文化研究工作近四十年,担任武威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武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与其妻李武莲多年来致力于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为“凉州贤孝”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选为武威市“与共和国成长——建国60周年功勋人物之十大文化工作功勋人物”。
(注:在访谈记录中,张天茂、冯天民分别简记为:张、冯,以笔者自称)
(一)凉州贤孝艺术现状
笔者:张老,您好!记得在小时候,我经常会看到一些走村串户的贤孝艺人。他们或三两人为伍,或五六人为群。在八月份农闲时,抱一把三弦,背一个褡裢,拄一根木棍。他们在农家小院,或是正午人群集中的树荫下,拨动三弦、引亢高唱,只为几碗麦子或几个馍馍,这是现今我记忆中关于贤孝的一些片段。而现在呢,在乡村中已经很少看到贤孝艺人的身影,老一辈爱好贤孝的人只能用磁带去听一些曲子。即使在人流相对集中的文化广场,也没有很多的贤孝艺人。您作为有名的贤孝艺人,请您从一个艺人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事,与此同时谈一谈现在你们老一辈贤孝艺人的一些生活及演出情况吧。
张:的确,正如你说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像我们这些艺人都会结伴,走村串户去演唱,换一些粮食和吃的。而现如今,经济条件已经好多了,农村里的人家也装上有线电视哩,一些年轻人已经不喜欢这老掉牙的东西了;我们也年纪大了,跑不动了。要么靠政府发的低保维持生活,要么就进福利院了。现在我们已经很少参与演出了,只是在闲的时候唱几句解解闷。关于贤孝艺人的减少,这个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们盲人学艺本身就比正常人困难的多,师傅教徒弟是,将自己的手指绑在徒弟的手指头上,教法非常吃力,上了年纪的师傅油漆熬不住。而且教徒弟只收取少量的学费,不足以保障生活,花费的功夫又多。再加上对学艺的徒弟来说,三弦是他们学习贤孝的最大障碍,所以能坚持到出师的人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现在社会观念发生变化了,社会医疗水平也好了,不像我们那个时候,因小生病没法治,最终可能就会导致失明。现在的小孩子因小着生病致盲的人较过去少了,即使有这样的孩子,家里人也不愿意让孩子吃苦走这条路。而明眼的人又不愿意学,不论唱的好不好,可能会遭到其他人的耻笑。
(二)贤孝曲目的流传情况
笔者:“凉州贤孝”,顾名思义,从名称上就可以测出它的一些大概内容,可能主要讲述孝子贤孙的一些故事。但这可能是一些浅显的认识,据我了解,凉州贤孝的内容繁多。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些“凉州贤孝”的主要曲目以及它的流传的相关情况吗?
张:“凉州贤孝”的主要内容为“二十四孝”和“七十二案”,其中“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较久远,传播较广泛,影响也较大些。但在流传过程中,其中的一些曲目已经发生了异变,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艺人的传唱中已大异于原本。除此,有些曲目改编自传说、宝卷、民间故事、唐代变文,如改编自宝卷的《鹦哥记》。在建国后的一个阶段里,出现了诸如《十唱毛主席》、《打东北》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曲目。经过整理,现在还传唱的曲目主要有:《金镯玉环记》、《金钗记》、《雄之桂休妻》、《赵兰英上京》、《杨月珍绣灯》、《侯美英返朝》、《五女兴唐》、《李三娘推磨》等二十个左右的曲目,另外还有二十四孝全传,如《扒肝救母》、《三子分财》、《小姑贤》等等。
(三)“凉州贤孝”的传承现状
笔者:冯老师,您好!“凉州贤孝”作为一种根植于凉州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是一种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流动的文化,其传承发展制约于所依赖的传播环境变迁。您作为多年从事研究和保护“凉州贤孝”的本土学者专家,从您多年的研究经验来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凉州贤孝”生存所凭依的社会土壤有何变化?在此形势下,贤孝在传承发展中有什么样的困境呢?
冯:对于“凉州贤孝”我是做了一点工作,但是我认为这些还远远不够。我认为这是自己作为一个武威人,一个多年从事文化相关工作的人应该做的,这个没有什么可像外人炫耀的。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贤孝目前传承发展所遭遇的困境的一些认识。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凉州贤孝”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丧失了其原有的生存土壤和传承环境,这一民间演唱艺术失去了昔日的风采,逐步走向低谷,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目前,贤孝的传承亟待解决四个问题:1.民间文化和地下文化一样,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抛弃它,便有湮灭的危险,为使贤孝得到保护,应该有固定的场所将不定期举办贤孝演唱会,使“凉州贤孝”重放异彩。2.从事凉州贤孝演唱的职业艺人,大多为盲人,即“瞎弦”,为了谋生,一些盲孩子便自幼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巷四处卖唱,所以关心并帮助这些艺人的生活困难迫在眉睫。3.“凉州贤孝”以“瞎弦”为主要载体,单传靠口授,并无固定文本,贤孝演唱形式多样,亟待专业人士整理出版贤孝曲本。4.目前老的贤孝艺人都已相继离世,仅有八十多岁的王月等人,所以培养贤孝传承人的问题迫在眉睫。
笔者:2006年5月20日,凉州贤孝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每一个热爱贤孝艺术的人来说无疑都是一个非常欣慰的喜讯。凉州贤孝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说明了贤孝艺术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也给凉州贤孝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新机遇,注入新活力。那么,您能谈一谈近年来关于贤孝保护形成了那些机制措施?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冯:在此之前,我们就在做一些曲目的挖掘,唱本的整理录音工作。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这一项工作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投入了专项扶持资金。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是令人可喜的,武威市政府制定了“摄录武威非物质绝技、民间优秀艺人”的民间艺术分类系列录音的相关政策,还将“凉州贤孝“的保护纳入”十二五“保护规划。这些措施和政策的出台,为贤孝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需要不断强化,如倡导建立贤孝在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研究和传承机制,政府文化部门或机构大力收集、整理一手资料,建立民间传承人档案,鼓励民间大众参与保护,增强群众保护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贤孝传承保护的科学规划等。
五、贤孝成因分析
凉州”贤孝”流传于河西走廊的中心地带武威。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使其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荟萃的舞台和扩散、传播的桥梁。自古迄今,西戎、氐、羌、碣、匈奴、鲜卑、契丹、党项、吐蕃、回、裕固、保安、东乡族等众多民族栖息于此。东西文化、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在这里交汇撞击。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双向交流、互补,既为河西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异质养料,又在域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使河西文化得到重塑与改造,因而,河西一带文化遗存异常丰富,呈现汉胡互化、多元荟萃的特色。明代聂谦称:“州城俗重娱乐,虽无戏而有歌曲,古称‘胡人半解弹琵琶’者今犹末衰,而此时最盛行无如‘瞎弦’,每由瞽者自弹自唱,间有自语,调颇多,喜怒哀乐之情,择其最者而表之,然所示乐器已非琵琶,大多为弦子,亦有胡琴、唢呐之类……其音苍凉粗猛,殆为塞上古音,听之令人凄然,或曰‘瞎弦’,本胡乐也,余亦谓然。”(聂谦《凉州风俗录》)可见,凉州“贤孝”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异域文化影响颇深。陇文化的形成和陇地、陇人有着复杂而深厚的关系。“贤孝”艺术是陇人彪悍的性格的历史遗存。河西地区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严酷的生存环境,多民族杂居的人文环境以及中原王朝与周边部族在河西一带长期激烈的争战,浸润既久,形成陇人粗犷悍厉的性格。先秦时氐、羌、西戎各民族,以游牧骑射和强健勇猛著称,他们不畏艰险,守土保家、开疆拓土,这种强悍的地域性格不但构成陇文化的一大特色,而且对后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流风余韵,绵延不绝。《汉书》曰:“山西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尚勇力,鞍马骑射。”(班固《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班固《汉书·地理志》)这一文化特征成为河西地域文化中长期习传和内在积淀的文化基因,代代相继,形成根深蒂固的“尚武”传统。这种品格、精神、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必然会浸入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断强化,使其性格逐渐凸显出来。一个地域的文化一旦形成后,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顽强性及自我延续性。凉州“贤孝”这种古老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其崇尚好武的剧情表演、真率坦诚的说唱形式,还有犹如黄河咆哮怒吼般的歌喉,把陇人长期积淀的核心精神———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经过艺人的世代传承得以保存下来。
六、传承与保护建议
(一)传承困境
1. 经济影响。在文明社会中,民俗活动的广阔发展一般发生在经济上能提供出很好的物质的社会环境中,而地处经济落后的西北地区,甘肃武威这个小地方曲艺曲种则没有这样的殊遇,也没有被世人重视和了解,它不像“花儿”,“信天游”那样声名远扬。应该说遭遇现代文明的“礼遇”就越能够保持它的纯正性、原始性,但是“凉州贤孝”却没有维持它的原生状态,而是以悄然的方式发生着变化。经济资源在艺术的实现中,在作为一个整体的民俗生活中,随时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当经济可以对演奏或创作进行支持的时候,对于表演和创作的人来说就可以从维持生计的主要目的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加专注民俗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此时经济的支持可以促进民俗活动的发展和传承,保护它不要过早的消亡,给予经济支持,政府的行为显的非常的重要,应该选择有保护价值和身怀绝技的民间贤孝艺人进行重点保护,每年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以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对曲谱、唱本等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录制演奏演唱的音响资料进行保存。政府能够提供良好经济资助的地方艺术在保存和整理方面的工作更加完善,但这种资助与当地的财政状况,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更重要的是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往往越是原生态的民俗越保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山区,这就使经济资助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这些地方无力也无人拯救濒临灭绝的民俗活动。曾经多次“凉州贤孝”的整理、辑录工作都因资金问题无法继续,仅辑录活着艺人心中留存的有关资料这一项工程都无法继续。所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民俗活动的保护和整理格外力不从心,造成了大量珍贵的资料随着老一代艺人的逝世而消失,“凉州贤孝”也如此。
2. 现代传媒及音像技术的日臻完善对民俗活动的研究者、欣赏着、继承者以及民俗活动本身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可估量。留声机的发明促进了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使得将转瞬即逝的音乐长期保存成为现实,留声机同样给田野作业提供了方便。现代发达的录音手段,可以以更高的清晰度来了记录民俗曲艺,然而这种高清晰的记录只是一些零碎的图片,因为这种口头传统的音乐只存在于某种场合中,这种场合在录音中却没有体现。近年来,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开始宣传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目的是让外界了解自己,提高地方知名度,同时也为了跟上保护宣传地方文化的潮流。中央台,甘肃台,武威台都为“凉州贤孝”作过专题,这些专题采访了当地有名的艺人并给了他们丰厚的报酬。这种“重视”使许多早已不在演唱的老艺人重新开始卖艺,他们纷纷又出现在广场上,等待着被“主流社会”认同。尽管“凉州贤孝”这种曲艺的内容逐渐被人们遗忘,但以演唱正宗传统贤孝自居的艺人却在增加。个别艺人学会了不失时机的要求采访他们的人给他们报酬,开出的价位是某某电视台曾经给过的价。至于艺人们唱的究竟是什么似乎已经不比物质实惠更重要了。这种表面看来的“振兴”与“繁荣”是否可以被看作一件好事,抑或者是一种扭曲的病态发展。
3.关于民俗音乐的流变,保护,传承一直争论颇多,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民俗音乐应该遵循“守土原则”,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民俗音乐也一定会朝着适应这种变迁的方向发展,因此没有可以强求保留什么原有的形态,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一种文化都要在不断更新的社会和时代中寻求生存的支点,任何一种社会都要变迁。就如同“凉州贤30孝”从乞衣讨食的手段,变成一种舞台表演,也许在以后的时代里彻底消失,但不论什么结
果都是时代的必然。
(二)关于“凉州贤孝”保护机制的建立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受现代文化和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冲击以及人们审美方式的变异,“凉州贤孝”这一单一古朴的表演方式已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且传统贤孝曲目的内容多为历史典故,而这些内容和今天社会生活现实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因而,凉州贤孝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空间变得极为狭小,加上许多有成就的老艺人多已作古,文艺队伍青黄不接,大量珍贵资料随之消失,传承主体缺失,使“凉州贤孝”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珍品濒临失传的境地。因此,要使贤孝艺术焕发青春,就必须在表演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同时要组织力量加强新编曲目的创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不会有当代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成果。为此,政府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尽一份力。关于凉州贤孝的传承保护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艺人素质,培养新人。乌丙安教授在其专著《民俗学原理》中写道:“当民俗作为客观对象研究时,往往忽略了民俗的主体是人,而去关注民俗现象。其实,民俗事项都是经由人传递又由人接收,在互相交流民俗信息中民俗又作用于人,造就和养成一代又一代的‘民俗人’”。因此,必须关注人与民俗的难解难分关系,了解在民俗中如何养成“民俗人”,“民俗人”又如何负载着民俗。“凉州贤孝”演唱者几乎都来自农村,没有很高的文化,技艺传承靠口传心授,因此当前提高艺人素质成为保护“凉州贤孝”的首要任务。
2.建立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和民间文艺团队,民间文化学术团体的作用,通过举行座谈研讨,学术交流,信息共享,制定保护措施,形成社会合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保护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
3.将“凉州贤孝”纳入到现代文化信息网络中,成为社会共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建立专门的“凉州贤孝”网站,让社会更加多元的了解“凉州贤孝”,同时为“凉州贤孝”的传承和发展献计献策。如排演成电视剧,利用广播宣传,以及报纸,网络等互动的各种媒体手段,推动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先节选短小精悍的精品片段,唱腔美一点,剧情新一点,逐步吸引现代观众的关注。优秀民俗文化的长久魅力常常是超出我们估计的,恰恰是由于我们对“凉州贤孝”的宣传、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做的不够,使民众不能充分认识,才会有“凉州贤孝”被冷落的现象,而盲目的进行抢救。精湛的民俗文化永远是有吸引力的,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不能忽略商业运作,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和流行音乐领域已人人皆知且被运用的如鱼得水的今天,“凉州贤孝”在运作方面还需不断努力。
4.大力开展宣传和引导,发挥市区县文化馆的职能作用。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唱会,争取听众,扩大影响,同时组织小型演出队配合政府工作深入街道、社区、学校、工厂、乡村,演唱现代题材的“凉州贤孝”段子,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争取资金,开办以演唱“凉州贤孝”为主的茶社,或同现有的公园,茶园签订合同定期组织曲艺演唱。争取广泛的社会的支持和全民保护,对于“凉州贤孝”来说,民众保护在当代具有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
5.进行全市贤孝艺人,业余唱家的普查工作,建立以文字和音像资料为载体的艺人档案和艺术档案,全面掌握贤孝艺人的现状。建立以文字和音像资料为主的数据资料库和《凉州贤孝》网站,拍摄《凉州贤孝》电视片,扩大对外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搜集,整理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积极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6 .建立相关的“凉州贤孝”文化博物馆或主题文化公园,以图片、视屏、微缩模型等多种形式对“凉州贤孝”进行宣传,同时也可以相应设置一些“贤孝民俗课堂”,邀请相关艺人进行精粹的表演,并指导观众进行简单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对“凉州贤孝”有一个初步的概要认识,进而唤醒他们的兴趣。同时,对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作为其生存的自然文化空间是有重要影响的,我们可以利用该地区的一些物质文化遗产、遗迹,在展示物质文明的同时,展演、推介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相关学校和研究部门的协作,设立教学研究实习基地也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的重要途径。
7.确保演唱艺人良好的生存条件,政府应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真正切实的关怀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鼓励他们多培育新人,使这种古老而单纯的民间文艺继续传承和发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准自己的支点。&
七、思考总结
&“凉州贤孝”作为凉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一种历史久远的民族民间文化。时至今日,它作为一种“活历史”存活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仍然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有根深蒂固的基础。在过去相对封闭的自然社会环境中,“凉州贤孝”这一民间习俗的传承在很大意义上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但是,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它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凉州贤孝”的传承中,存在两种力量,一种是由于政府的扶持,学者的研究和媒体的关注等合力带给“凉州贤孝”发展机遇;一种是由于武威地区村民生活状态发生变化使得“凉州贤孝”的存续存在着潜在的传承挑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碰撞,宗教信仰逐渐游离百姓的精神生活,“凉州贤孝”再度面临历史的挑战和市场的考验。“凉州贤孝”作为商业活动虽然也热闹非凡,喜气洋洋,但总不比乡土社会中民众自发的观演来的实在,因为它缺少了与民众心理文化的互动,更失去了表演的作用和意义。如何使“凉州贤孝”在民众生存的空间中找到一片真实自然的天地,我们只有考察“凉州贤孝”在一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中的延续与发展,也就是“凉州贤孝”纵向的传承与横向的传播的特征,才能了解和窥见民间文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也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凉州贤孝”的真实现状。在“凉州贤孝”的生态系统中,当总体文化生态环境产生变革的时候,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接受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必然要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产生新的文化样式,而且在这种文化环境的变迁中,旧的文化基础作为一种历史的沉淀被保存下来,成为新文化的创造动力之一,也正是在这种代代相承的文化传承当中,“凉州贤孝”的内容和形式被不断继承和改变,并成为文化创造的历史积淀。这是从历史的、纵向的维度来认识。从现实的、横向的维度来看,在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动态变化当中,“凉州贤孝”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媒介是连接社会关系的中间环节,如大家所知,社会的变迁、自然环境的改变作为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又将使文化的继承与变迁呈现错综复杂的状况,文化主体虽然可以对文化传承做出选择,但文化的变迁与传承并非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文化的断层与蜕变甚至是文化继承过程中不为人所左右的。对此,需要我们具有一种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透过“凉州贤孝”文化变化逻辑和过程来予以分析。进而使得独特的“凉州贤孝”可以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展现其古老的艺术文化魅力。作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凉州贤孝”有它的研究的价值,学术的价值,见证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欣赏的价值,但最终的价值还是它的精神价值。我们之所以保护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就是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在快速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保护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保护这类遗产的努力中,提高当地社团保护遗产的意识,促进他们参与至关重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团队重要性辩论赛辩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