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凤阳花鼓简谱的含义?

Copyright@2013琵琶独奏&凤阳花鼓&歌曲_百度知道
琵琶独奏&凤阳花鼓&歌曲
提问者采纳
html" target="_blank">http://v<a href="http.youku:///v_show//v_show/id_XMjQxNjYzMzky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凤阳花鼓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查看: 3673|回复: 15
[中唱]中国音乐大全·琵琶卷⑥ [320k/mp3][NM]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专辑中文名: 中国音乐大全·琵琶卷
专辑英文名: A Collection of Music Played on the Pipa
艺术家: 群星
音乐类型: 民乐
资源格式: mp3
版本: [中唱2009再版 6CDs]
发行时间: 1989年首版
地区: 大陆
专辑介绍:见 琵琶卷①
专辑曲目:历史性录音
01. 扣连环(传统音乐) 孙裕德独奏 [0:01:43.55]
02. 陈隋(古曲) 孙裕德独奏 [0:08:43.57]
03. 歌舞引 刘天华曲 刘天华独奏 [0:03:08.38]
04. 大浪淘沙 华彦钧曲 华彦钧独奏 [0:03:54.62]
05. 昭君出塞 华彦钧传谱 郝德生独奏 [0:04:12.63]
06. 汉宫秋月(古曲) 程午嘉独奏 [0:06:31.62]
07. 浔阳月夜(古曲) 李廷松独奏 [0:08:59.25]
08. 飞花点翠(瀛洲古调) 卫仲乐独奏 [0:04:29.63]
09. 蜀道行 杨大钧曲 杨大钧独奏 [0:05:52.62]
10. 平沙落雁(古曲) 陈重独奏 [0:07:20.38]
~~~~~~~~~~~~~~~~~~~~~~~~~~~~~~~~~~~~~~~~~~~~~~~~~~~~``
音乐简介:
《扣连环》传统乐曲,孙裕德独奏。……
《陈隋》又名《传神》,是根据古代《汉宫秋月》传抄谱改编而成。& & 此曲有不同传谱,目前一般是据无锡吴畹卿()所传,但刘德海加上了许多音色变化及意向铺衍的指法,一吟三叹,情景兼备,很有感染力。& &&&乐曲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更显清怨抑郁。全曲旋律抒情委婉,细腻有致,表现了古代宫廷……
《歌舞引》是刘天华于1925年创作的第一首琵琶曲,系观意大利歌剧表演引起的灵感而创作。乐曲充满了歌舞情调,表现了轻歌曼舞的场面。此曲在刘天华的琵琶曲中创作时间最早。& & “引”原为琴曲名,后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引”,篇幅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现作者借用之,仍回复到器乐曲的解释,《歌舞引》即《歌舞曲》之意,篇……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此曲经杨荫浏、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成。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
& & 此曲最大的特点是,虽现一般把它分在文曲一类中,然而它具有自己内容和情感上的显著特征,这完全和阿炳的身世密切相关的。例如,运用锣鼓的节奏音型,尤其是在慢板中造成一种跌宕起伏,颇具气魄的势态,确实具有苏轼《念奴娇》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种关西大汉持铜琶铁绰演唱的气概。在长轮的运用上,也具有紧凑起伏的强烈效果,表现出一种对黑暗现实控诉的情感。而在推挽滑音的运用上,更是摒弃一般文曲的那种闺怨气息,而代之以硬朗的奏法和多用大幅度的、效果突出的下滑音,颇具气势。
& & 此曲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乐曲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 我国音乐历史上有不少描写昭君出塞的乐曲,尤其是凡提到琵琶,大多和昭君出塞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在《一素子琵琶谱》中新调6首之一,为《昭君出塞》,注明通《石上流泉》,而《月映西湖》,注又名《出塞》;华秋苹《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及演奏形式。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此曲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
《浔阳月夜》此曲又名《夕阳箫鼓》、《浔阳琵琶》或《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时期就已流传。这首琵琶曲的曲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年—1820年)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现今所见者,是其弟子1860年的传抄本),以及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还有1842年江苏松江张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谱、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1898年《陈子敬……
《飞花点翠》是崇明海门派琵琶名曲。乐曲最初见于江阴发现的《十二文板》抄本中。1916年崇明派琵琶名家沈肇洲编印《瀛洲古调》时收入此曲。乐曲描绘了霜寒时节风吹雪花映松柏,松柏青翠傲飞雪的清雅、高洁的意境。
& & 乐曲共六十八节,是民间曲牌《八板》的变体,后刘天华以放慢加花手法进行加工,使之更加清雅秀丽,委婉流畅,带有浓厚的江南乐韵。描绘了霜寒时节风吹雪花映松柏,松柏青翠傲飞雪的清雅、高洁的意境。
& & 在琵琶技法的运用上,多以推、拉、吟、揉、打等技巧,使乐曲充满传统琵琶文曲所具有的那种轻柔细腻、淡雅秀丽、讲究韵味和意境的特征。尤其是经常出现用长轮奏出切分的小三度上下往复的滑音,别具一格。乐句结束处常用清越的泛音,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乐曲高洁、深远的意境。
《蜀道行》杨大钧曲,杨大钧独奏。
《平沙落雁》 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萍辑《琵琶谱》。乐曲描写候鸟迁飞时在高空翱翔的情景。音乐有模拟雁叫声,表现手法新颖别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____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
~~~~~~~~~~~~~~~~~~~~~~~~~~~~~~~~~~~~~~~~~~~~~~~~~~~```
试播曲:03. 歌舞引
[swf=200,50,1]http://www.mp3tube.net/play.swf?id=35e373dc94c39b09c1ca576df83c98ae[/swf]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
~~~~~~~~~~~~~~~~~~~~~~~~~~~~~~~~~~~~~~~~~~~~~~~~~~~~~~`
注:本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试听,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您喜欢此内容,请支持正版。
感谢丹林,希望看到更多的精品!
该用户从未签到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孙裕德  
孙裕德(1904年—1981年),祖籍宝山县月浦新兴镇,日出生于上海。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生前历任上海民族乐团第一副团长、中国音乐家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还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
  孙裕德幼时便学箫并参加民间丝竹合奏,1917年进永盛泰报关行当学徒,1920年进上海电力公司任职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裕德开始从事专业的民族音乐工作。
& & 孙裕德自学徒时起就喜爱民族音乐,经常在午间和夜晚休息时,向民乐爱好者学习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1920年经同学介绍,参加了南市的“国乐研究社”,向研究社的辅导老师学习洞箫和琵琶,后成为该社的琵琶、洞箫骨干。
& & 1924年,孙裕德师从上海派琵琶宗师汪昱庭学习大套琵琶曲。汪昱庭的传授严格认真,他的学艺生涯十分认真刻苦,每次上课回来便埋头苦学。白天上班干活,夜晚才能挤时间练习乐器。有时怕太晚了吵醒家人,他便躲到晒台上去练习。下雪天十只手指从冰凉僵直练到手心发热出汗为止,初学时,琵琶上常常留下道道被琴弦勒出的血印。凭着他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攻克了一首又一首艰难的乐曲,演奏技巧迅速提高,日趋成熟,他的琵琶及洞箫演奏技巧三十年代已在上海民乐界享有盛名。
& & 1925年,以李廷松(琵琶)、孙裕德(洞箫)、李振家(二胡,去世后由苏祖扬顶替)、俞樾亭(扬琴)等4人为骨干的“霄乐团”(团长李廷松)活跃于上海的音乐舞台。他们的演奏活动十分频繁,于是名声日增,影响所及,连各国驻沪领事馆、苏联驻华大使馆也纷纷邀请他们去演奏,在当时国乐界有很大影响。
  1938年,孙裕德基于抗日救国的义愤,参加“中国文化剧团”,和卫仲乐、许光毅等人同赴美国演出,揭露和控诉日寇的侵华暴行,并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还录制了《箫声红树里》、《妆台秋思》两首箫独奏曲。他们的足迹遍及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纽约和华盛顿等三十多个城市,受到美国听众的欢迎,美国报纸誉称孙裕德为近代中国的音乐大使。
& & 1939年5月回国后,孙裕德应邀担任“上海友声旅行团”国乐组的辅导工作。1941年国乐组取名“国乐研究会”,后改为“上海国乐研究会”,推选孙裕德为会长,并于1947年率部分成员再度赴美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音乐事业,孙裕德梦寐以求的振兴祖国民族音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951年,上海民乐界成立了“上海市国乐联谊会”,推举卫仲乐为主任委员,孙裕德、陈日英、金祖礼为副主任委员。联谊会把上海的国乐团体团结在一起,组织各种活动,使上海的民族音乐事业大大繁荣起来。除了频繁参加国内各种场合的演出外,他还曾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先后到印度、缅甸、印尼、苏联及东欧各国访问演出,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为祖国、民族争得了荣誉。
& & 1957年,上海民族乐团成立后,孙裕德出任第一副团长,从此成为专业音乐工作者,使他的音乐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孙裕德的洞箫演奏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吹箫技艺细腻生动,口风控制极佳,音色浑厚清越,被人誉为“箫王”。 他对洞箫的演奏,要求高雅朴实,最忌花俗虚浮的吹法,既保留了传统的优良部分,又不断改进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别是他用九孔箫与吴景略、张子谦合奏的《普安咒》、《梅花三弄》、《潇洒水云》等琴曲,配合默契,扣人心弦。清雅的箫声如行云流水融合于铮铮的琴声之中,意境深邃,令人遐想联翩。他与张子谦的琴箫合奏,在20世纪50、60年代一直是上海民族乐团的保留节目,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关于洞箫演奏艺术的著作《洞箫吹奏法》。
& & 他擅长在洞箫上用扪工调(1=bB)来演奏,有别具一格的效果。从手指按孔、丹田运气到特殊的舌唇、口腔控制,使得他吹奏的箫声文静优雅,低音淳厚,高音含蓄。同样一首《中花六板》,经他处理后,用扪工调吹奏,听了使人耳目一新。1964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他与陈永禄演奏的箫与二胡合奏《中花六板》,技艺精湛,风格浓郁。合奏时,你繁我简,你让我进,疏密相间,高低错落,成为一首很典型的中国式的复调音乐作品。
  孙裕德的琵琶演奏则继承了汪昱庭的风格,刚柔相济,推拉技法别有韵味。他博采众长,把向张子谦、吴景略等人所学古琴上的吟、揉、绰、注等手法及虚、实相衬的特点,吸收融化,运用在琵琶演奏上,使琵琶演奏得更加细腻、幽静而富有韵味。他弹的大套琵琶曲文中有刚,武中有柔。他尤其擅弹《塞上曲》、《浔阳夜月》、《青莲乐府》等文曲。乐曲经他处理,风格独具,特别是右手急而细密的轮子,配以左手深厚的推拉、揉弦功夫,使乐曲具有起伏跌宕、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 & 他非常强调技法为情境和意境服务。一般琵琶演奏者大多是用食指起板,视大指起板为不正规,而他主张两者不能偏废,应根据不同乐曲灵活运用,如《倒垂帘》、《阳春白雪》、《三六》和《老六板》中的某些乐句,用大指起板效果更佳。在大指起板的演奏技巧上,他还创造了三指轮的指法,使旋律更生动细腻。
& & 孙裕德运用传统手法,改编和创作了反映现实和热情歌颂新人新事的《欢乐的歌声》、《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老六板变奏曲》、《凤阳花鼓》等琵琶曲,并编写了《琵琶演奏法》。
& & 多年来,孙裕德灌制的琵琶、洞箫、琴箫等独奏、合奏的唱片和录音,以及留下的演奏方面的著作,都是民族音乐事业的珍贵遗产。
& && && && && && && && && && && && && && && && &&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
“汪派”琵琶的代表人物李廷松
& & 李廷松(1906年—1976年),祖籍江苏苏州,日出生于上海,日卒于北京。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教育家,“汪派”琵琶的第二代传人。
& & 李廷松少年时期即喜爱民间音乐,16岁学习琵琶,从师汪昱庭。1924年,他参加了“上海国乐研究会”,1925年又发起和组织“霄霓国乐学会”并任会长,从事整理研究传统音乐、改革并试制民族乐器、带领排练、组织音乐会,为继承发扬民族音乐做了大量工作。琵琶界公认其为“汪派”的代表人物。
& & 1952年,李延松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特约演奏员,并先后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吉林艺术专科学校等学校。他曾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中国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团,到各大城市进行演出。
& & 李延松的琵琶演奏以武曲见长,风格古朴深厚,刚劲挺拔,乐曲处理深入浅出,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自50年代起,他所演奏的《霸王卸甲》、《十面埋伏》、《夕阳萧鼓》、《青莲乐府》等传统古曲,经他与曹安和整理,先后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 & 在教学上,李延松强调因材施教,讲求实效,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并著有《传统琵琶的音律和音阶》等论著名音乐教育家程午加 佚名 点击率:439& & 热& &&&★★★ 发表评论  程午加,又名午嘉,1902出生,上海奉贤南桥镇人。著名音乐教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和革新家。
& & 程午加出生于小商之家,其父程大义能吹箫、笛,拉二胡,弹琵琶、三弦。程午加自幼喜爱琵琶、三弦、古琴、瑟和古筝,从小就跟父亲学习江南丝竹。他在养正初等学堂和“二高”念书七年后考入南京中学。期间,他向崇明沈肇洲学琵琶,学会崇明派琵琶《瀛洲古调》的全部曲目,并向山东诸城王燕卿学古琴。后跟郑觐文学古琴、古瑟、箜篌,随汪显庭学琵琶。
& & 中学毕业后,程午加得到南桥国乐爱好者陈同伦、吴志鲲等资助,考入复旦大学文科社会教育专业。业余从事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编订和演奏,亲任学生会文艺部长和同乐会会长。其时,在章士钊、缪云台、郑觐文指导下,参加上海“大同乐会”创建工作。后任上海北站俭德会“俭德乐团”主任。
& & 1928年,程午加在复旦毕业后赴北京,在北大教授赵元任、金叔初指导下参加“万国美术所”活动,担任国乐教师。期间,他向河南魏子猷学古筝,向云南赵子珩和北京孙介卿学《十番锣鼓》,向湖南张蔚瑜学湖南音乐。40年代,在昆明、重庆通过励志社的战地服务社担任国乐演奏,创作了《泰山观日出》、《巴山夜雨》等琵琶曲。抗战胜利后,经顾毓秀、吴伯超、杨荫浏等推荐,任国立政治大学、国立音乐院国乐教授。
& & 解放后,程午加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先后在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山东大学文艺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和南京艺术学院任国乐教授,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不少人在大陆、台湾和国外已成音乐专家。
& & 程午加曾与欧阳予倩、冯玉祥、刘天华、梅兰芳等一起从事研究和创新民族音乐,创作了《自由万岁》、《陆地行舟》、《胜利渡东海》、《浦口码头》、《军民河舞曲》、《勇敢的战士》、《美丽的青春》、《孔雀开屏》、《钢花》、《秋播》等新乐曲,歌颂新中国。并先后出版《琵琶曲集》、《中国锣鼓》、《月琴、秦琴、三弦》等著作和教材。   
  程午加演奏琵琶传统乐曲,力戒润饰改动,较好地保留了乐曲的原貌,如《霸王卸甲》、《汉宫秋月》、《阳春白雪》、《飞花点翠》等,都具有古朴之风。他还将琵琶由原四根十二品改按十二平均律排列,为民族乐器的改革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 && && && && && && && && && && && && && && && &&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著名音乐教育家程午加  
& & 程午加,又名午嘉,1902出生,上海奉贤南桥镇人。著名音乐教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和革新家。
& & 程午加出生于小商之家,其父程大义能吹箫、笛,拉二胡,弹琵琶、三弦。程午加自幼喜爱琵琶、三弦、古琴、瑟和古筝,从小就跟父亲学习江南丝竹。他在养正初等学堂和“二高”念书七年后考入南京中学。期间,他向崇明沈肇洲学琵琶,学会崇明派琵琶《瀛洲古调》的全部曲目,并向山东诸城王燕卿学古琴。后跟郑觐文学古琴、古瑟、箜篌,随汪显庭学琵琶。
& & 中学毕业后,程午加得到南桥国乐爱好者陈同伦、吴志鲲等资助,考入复旦大学文科社会教育专业。业余从事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编订和演奏,亲任学生会文艺部长和同乐会会长。其时,在章士钊、缪云台、郑觐文指导下,参加上海“大同乐会”创建工作。后任上海北站俭德会“俭德乐团”主任。
& & 1928年,程午加在复旦毕业后赴北京,在北大教授赵元任、金叔初指导下参加“万国美术所”活动,担任国乐教师。期间,他向河南魏子猷学古筝,向云南赵子珩和北京孙介卿学《十番锣鼓》,向湖南张蔚瑜学湖南音乐。40年代,在昆明、重庆通过励志社的战地服务社担任国乐演奏,创作了《泰山观日出》、《巴山夜雨》等琵琶曲。抗战胜利后,经顾毓秀、吴伯超、杨荫浏等推荐,任国立政治大学、国立音乐院国乐教授。
& & 解放后,程午加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先后在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山东大学文艺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和南京艺术学院任国乐教授,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不少人在大陆、台湾和国外已成音乐专家。
& & 程午加曾与欧阳予倩、冯玉祥、刘天华、梅兰芳等一起从事研究和创新民族音乐,创作了《自由万岁》、《陆地行舟》、《胜利渡东海》、《浦口码头》、《军民河舞曲》、《勇敢的战士》、《美丽的青春》、《孔雀开屏》、《钢花》、《秋播》等新乐曲,歌颂新中国。并先后出版《琵琶曲集》、《中国锣鼓》、《月琴、秦琴、三弦》等著作和教材。   
  程午加演奏琵琶传统乐曲,力戒润饰改动,较好地保留了乐曲的原貌,如《霸王卸甲》、《汉宫秋月》、《阳春白雪》、《飞花点翠》等,都具有古朴之风。他还将琵琶由原四根十二品改按十二平均律排列,为民族乐器的改革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 && && && && && && && &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
“琵琶大王”卫仲乐
& & 卫仲乐(1908年—1997年),原籍江苏无锡,出生于上海。杰出的民族乐器演奏家、教育家、民族器乐艺术“通才”,素有“琵琶大王”之美誉。
& & 卫仲乐幼年喜爱文艺,自学吹箫,经常参加民间江南丝竹演奏。后参加国乐社团“大同乐会”,先后向郑觐文学古琴、从柳尧章学琵琶,并受教于琵琶演奏家汪昱庭。
& & 1933年,他参加“工部局乐队特奏中国节目音乐会”,以琵琶独奏《淮阴平楚》(即《十面埋伏》)而得到各方赞扬。1935年,他参加由沈知白、章枚等人组成的中国音乐研究会。1938年,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出,并灌制了多种乐器独奏乐唱片,在美国流行甚广,声誉很高。1940年,回上海与金祖礼、许光毅创办“中国管弦乐队”、“仲乐音乐馆”,致力于民族器乐事业。
& & 1941年起,先后应聘上海英国民主电台和苏联呼声电台的广播演奏员。30年代以来,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沪江大学等任教。1954年,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到印度、缅甸和印度尼西亚访问演出。1955年起,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及民乐系副主任、主任等职。1962年起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 & 卫仲乐在演奏上讲究气质和气魄,注重表现乐曲的内涵,对传统乐曲的处理不拘前人,具有独创精神。他毕生致力于民族器乐事业,精通的乐器相当多,如笛、箫、二胡、琵琶、古琴等乐器,其中尤擅长琵琶,对传统乐曲的处理首重表现乐曲的内涵,富有独创,讲究气韵。擅长的琵琶曲有《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霸王卸甲》等;古琴曲有《醉渔唱晚》等;二胡曲有《月夜》、《病中呤》等。
& & 卫仲乐不仅精于琵琶、古琴、二胡、箫、笛的演奏技艺,而且对小提琴亦有相当高的演奏水准。一位颇负盛名的外国音乐家在听过卫仲乐的小提琴演奏后,十分惊讶,认定他可以成为一流小提琴演奏家而劝他深造。当时卫先生早已献身民族音乐,并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流小提琴演奏家”而改变献身民族音乐的初衷。
& & 在卫仲乐的一生中,无论环境如何恶劣、生活如何艰苦,也没有离开民族音乐这块阵地一步。他始终秉承郑觐文先生的教诲,实实在在地在“(捍)卫中(国音)乐”。正因为卫仲乐于民族音乐的贡献良多,人们时常记着他。
& & 卫仲乐录制唱片有《中国古典音乐》等8首和《塞上曲》、《阳春白雪》等,已在国内外发行。还写了一些民乐合奏曲及《我是怎样演奏〈十面埋伏〉的》等文章。
& && && && && && && && && && && && &&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
精彩介绍,辛苦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中国音乐大全·琵琶卷(6CD) 全部搬到八零民乐版。
美好的音乐会产生共鸣,我想友友们与我同样地喜欢。
[ 本帖最后由 丹林 于
14:36 编辑 ]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4:40签到天数: 577 天[LV.9]以坛为家II
谢谢丹林,这么多民乐精品全部搬过来,很辛苦了。非常喜欢的音乐专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琵琶卷的这一CD,
至为珍贵难得。
历史录音,
本来面目,
天然无雕饰。
谢谢丹林。
该用户从未签到
美好的音乐会产生共鸣,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美好的音乐真棒,谢谢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1:47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感谢啦,,真不知道说啥着好
TA的每日心情擦汗 20:46签到天数: 330 天[LV.8]以坛为家I
很好啊,喜欢这些民族古典乐器。
本站联系方式:QQ:
Powered by凤阳民歌(凤阳县)---江苏经济报
第A04版:都市圈·区域
| &&&&&&&&
出版&&&|&&&&&&|&&&&&&|&&&
凤阳民歌(凤阳县)
  凤阳民歌,俗称“凤阳歌”,现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凤阳民歌在凤阳县域内均有流传,主要流行于凤阳县东部的燃灯、小溪河、红心一带。新中国成立前,此处贫苦农民常打着花鼓唱着凤阳民歌流浪卖艺谋生。  凤阳民歌音韵朴实优美,曲目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主要有秧歌、号子、山歌、情歌小曲等种类,流行全国的有300多首。闻名中外的《凤阳花鼓》《凤阳歌》《鲜花调》《茉莉花》是凤阳民歌中的传统经典曲目,极具当地文化特色。  凤阳民歌得以流传的主要载体是凤阳花鼓、钱杆子、镲拉机等民间艺术形式。特别是凤阳花鼓,从问世起就和凤阳民歌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凤阳民歌的最佳“搭档”。最早以文字形式记载凤阳民歌的是明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年)的周朝俊所撰写的戏曲《红梅记》。明末清初,凤阳民歌流行更广,全国各地都有凤阳人打着花鼓演唱凤阳民歌行乞的身影。清代文人孔尚任、袁启旭、李声振等的诗词中都有描述凤阳人在街头卖艺唱凤阳民歌的情景。  正是由于凤阳花鼓的广泛流传,极大地提高了凤阳民歌的知名度,使这一凤阳地区的民间艺术蜚声海内外。凤阳民歌曾流传至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影响越来越大,以致许多人都把凤阳花鼓视为凤阳民歌。其实,凤阳花鼓只是一种演唱形式,在表演者的演唱中作为道具起着击打节奏的作用,表演者演唱的曲目还是凤阳民歌。这二者既为一体又有区别。  凤阳民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平民化的内容,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凤阳民歌的流传影响了大批艺术门类。据调查,国内外有很多艺术形式利用凤阳民歌的音乐元素来丰富本体,特别是《凤阳花鼓》《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等音乐元素,在钢琴曲、管弦乐交响曲、唢呐曲、二胡曲、琵琶曲等领域流行最广。凤阳民歌有刻印本、手抄本的多种曲谱、唱本在国内外流传。凤阳民歌的曲谱有简谱、五线谱和古老的“工尺谱”,充分反映了凤阳民歌在悠久历史中的流传轨迹和深远影响。  20世纪初,凤阳民歌有十多首曲目被多家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流传海内外,风靡一时。  1935年初,安娥编词、任光编曲、黎莉莉演唱的《新凤阳歌》出现在表现抗日题材电影《大路》上,美国歌手保罗·罗伯逊也演唱过这首歌。  1955年2月,凤阳民歌歌手欧家玲、刘明英、黄庆谧、邓泽菊(已故),随安徽省代表团参加“全国第一届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在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凤阳民歌《王三姐赶集》,受到高度评价。  因此,必须加强对凤阳民歌的保护力度,收集、整理原生态的凤阳民歌,编辑成集,培养年轻的民歌手,使传统的凤阳民歌处于可喜的活态传承状态之中。于家乐
集团 数字报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凤阳花鼓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