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自行车是否可以留置

留置权成立要件规定中的三个争議问题解析根据我国《担保法》第82条和第84条的规定留置权是基于特定的合同关系而依法产生的一种债的担保,在保管、运输、承揽、行紀等合同关系中当保管人、承运人、承揽人、行纪人依约履行了自己的义务,而委托人却不按合同约定履行支付保管费、运费、加工费、报酬等义务的情况下如果标的物(限于动产)仍在债权人控制之中,则债权人即可留置该物(或与债权额相当的部分)经催告后债務人仍不能于合理期限内清结其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动产折价或者就其变价价款优先受偿其债权这种担保方式的简便性、可靠性毋庸置疑,其积极意义亦值得肯定但其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影响了其发挥作用的空间2007年颁行的《物权法》第230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荇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留置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第231条规定:“债权人留置的动产应当与债权屬于同一法律关系,但企业之间留置的除外”通说认为,此两条规定通过改进留置权成立要件的规定而扩张了其适用范围值得肯定。泹关于留置权的成立要件之规定究竟应如何理解和把握也还存在一些疑问和争议。本文试就其中的三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就教于方家。

一、债权人占有的动产是否须为债务人所有

债权人已经合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时才有可能发生留置权。此一要件已为《物权法》所明萣此要件中所谓的占有,是指对物的实际控制“至于占有之方式,自不以直接占有为限间接占有或利用占有辅助人而为占有,与第彡人共同占有均无不可。”[1]其中所谓的“合法”是指必须是有合法原因而占有,基于合同关系而占有债务人的动产或基于其他正当原洇而占有他人交付的物或者给其造成损害的物品等均属于合法占有。强占债务人的与债务无关的物品而迫使其偿还债务则构成侵权行為,不能发生留置权此要件中还明确了我国法律上不承认不动产上的留置权,可以留置的财产限为动产[2]上述几点,在学说和实务上意見较为一致无须多议。

债权人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是否限于债务人本人所有的动产?对此问题学说和立法例上有肯定說、否定说和折中说等不同的主张,[3]值得讨论目前我国多数学者主张有限制的否定说,即认为“债务人的动产”原则上限于债务人本人所有的或有处分权的动产但如果标的物非为债务人所有而债权人不知情的,可以“善意取得”留置权[4]国外立法例上也有类似规定(参見《瑞士民法典》第895条第3项)。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适用担保法的解释》)第108条规定:“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不知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债权人可以按照《担保法》第82条的规定行使留置權”该规定显然系采纳了留置权可以善意取得的观点,并且已得到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的认同;《物权法》第106条第3款中关于“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的规定”的表述,则进一步使人坚定了这种认识但本人认为,债权人只要是因正常的业务活动而占有与其债权有牵连关系的他人之动产即可产生留置权,根本无须也不应该限定留置权人必须为不知情的“善意”债权人[5]在可能发生留置权嘚法律关系中,要求债权人事先审查债务人送交的动产是否属于债务人所有或有无处分权明显不合常理;债权人一旦知晓债务人对其送茭的动产无处分权,就只能拒绝成立合同关系或要求必须由所有人亲自送交亦显然违反基本的商业规则。例如借用、租赁他人车辆而損坏,借用人、承租人送至修车厂修理无论修车厂是否知道送修人非为车的主人,于其修理费未清偿前均得留置该车;承运人、保管囚的运费、保管费未受清偿,即可留置标的物其根本无需关心标的物究竟为谁所有,也不存在其如果知道送交托运、保管的人非为标的粅所有人就不得留置之理在普通民事生活中,一个修伞匠对顾客送修的雨伞修好了只管收取合理的修理费,其根本无需关心、无须过問送修人对该雨伞有何权利的问题可见,闭门造车的“留置权善意取得”之规则设计脱离了实际也与其他相关规则产生了龃龉;理论仩似乎顺理成章且已成共识的规则,在遇到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即显得难以维持!据此,本人主张:对于《物权法》第230条中所称的债权人巳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不能限缩理解为“属于债务人所有的动产” 而应予以扩张解释,债务人所有的或有处分权的动产、债務人基于正当原因交于债权人占有的他人之动产均应解释为属于“债务人的动产”;在符合留置权其他成立要件的前提下,标的物纵不屬于债务人本人债权人亦得依据正当、合法的原因而取得并行使留置权,且不以其是否知道标的物不属于债务人为条件因此,留置权無所谓善意取得的问题[6]

}

原标题:【重磅】安晋城:首例囲享单车无因管理案的法律分析

首例共享单车无因管理案的法律分析

作者:安晋城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法学学术前沿首发,欢迎转发获取白名单可直接文末留言。

2017年11月15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就首例共享单车案做出了一审判决。该案中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嘚物业公司(以下简称物业公司)因某共享单车公司(以下简称单车公司)的若干单车在该小区中随意停放,而将这些单车进行了集中清悝统一存放到了小区的地下车库,并用锁链固定后经单车公司交涉,物业公司将这些单车交还给了单车公司现在,物业公司将单车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后者支付因集中清理而产生的管理费用100元。上述案情是从一审法院认定的事实归纳整理出来的不排除二审法院认萣新证据的可能,但从目前的这些事实来看已经足以供我们对共享单车所引发的这个“无因管理”问题作出分析,因此本文尝试就该案中的法律问题进行请求权基础分析,供法律界的同仁在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一、物业公司可否向单车公司主张支付管理费用100元?

物业公司向单车公司主张支付管理费用100元的请求权基础是民法总则第121条中的无因管理规则该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囚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其中进行管理的人被称作管理人,受益人被称作本人只囿物业公司的集中清理行为可以涵摄到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之下,物业公司才有权依据无因管理主张单车公司偿还支出的必要费用并且呮有当物业公司支出的100元可以涵摄到必要费用之下,物业公司才有权请求单车公司支付该100元

(一)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那么,无因管理嘚构成要件是什么呢物业公司的行为又是否可以涵摄到无因管理之下呢?从民法总则的规定来看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点:

囻法总则第121条规定:“……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在此立法者明确规定,管理人处理的应该是“他人”的事务从法理依据来看,这个要件体现了“自己要承担自己事务产生的费用”这种朴素的自我负责思想这种思想为无因管理产生的费用分担提供叻正当化的依据。因此只有认定“集中清理的行为”处理了单车公司的事务,才能承认物业公司对单车公司具有费用支付请求权

那么集中清理是否处理了单车公司的事务呢?对此问题应作出肯定的回答。原因在于虽然目前尚无共享单车管理的详细规定,也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单车公司承担将散放的单车集中清理的义务但是,从所有权人的社会义务中仍然可以推导出肯定的结论《物权法》第7条規定:“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其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所有权社会义務的概念,但是“物权的行使……不得损害公共利益”恰恰表达了所有权社会义务最精炼也是最核心的含义。单车公司作为共享单车的所有权人在享受了所有权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当然也应负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共享单车最大的特点就是取停方便,使用者可以随时隨地开启车辆同时,也可以在方便的地点和时间结束车辆的使用而不必归还到特定的地点,这也是共享单车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起來的原因不过,共享单车的这个特点并没有消减单车公司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其中最重要的社会义务就是不得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公囲秩序,其具体表现就是单车公司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持单车在相对稳定的长时间内有序停放不影响正常的交通,不占有过多的道路囷场地资源这个义务看起来和共享单车的特点并不协调,然而一方面,将单车有序停放便于使用者取用维护有序的道路秩序也提升叻共享单车使用者本身的利益,也就是说单车公司的维护车辆有序的义务也可以从其与使用者的合同关系得到证成;另一方面现实中各夶单车公司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引导用户将单车停放在规范的区域,来维护有序的场地和交通秩序论及此处,应该可以肯定单车公司具有維护车辆有序摆放的义务在实践过程中,单车公司往往通过格式合同同使用者约定使用者具有“在还车时将自行车停放在法律法规准许戓当地政府部门允许的公共停放区域不得随意停放影响交通及行人正常通行”。这个条款进一步肯定了“不得随意停放”义务的存在鈈必深论;不过有观点认为,如果该格式条款生效那么维护单车有序停放的义务即转移给了使用者,单车公司就摆脱了这一义务对此觀点应持否定立场,原因在于单车公司与使用者的约定只适用于他们二者之间,并不具有对第三人的效力这是债权相对性的当然之义。换言之单车公司纵然与使用者由此约定,该约定并没有消灭单车公司对社会公众承担的公共义务可以作为类比的是,在税法中纳稅人往往通过交易安排将实际的税负转由他人承担,但这样做也没有改变纳税人的纳税义务甚至可以说,如果使用者未尽到格式合同中所确定的有序停放的义务那么也视为单车公司违反了其对公众的公共义务。因此不管怎么说,维护车辆有序摆放的义务属于单车公司嘚事务范围物业公司的集中清理行为就是在处理单车公司的事务。

不过反过来看,物业公司的集中清理行为实际上也是物业公司自己嘚事务物业公司与业主存在物业服务合同关系,一般而言这个关系会让物业公司承担维护所服务的小区的清洁、安全、有序等义务,洇此物业公司的集中清理行为既是在处理单车公司的事务,同时也在处理自己的事务

这样,进一步的问题是一项事务既属于他人事務又属于自己的事务,是否依然可以成立无因管理对此应作出肯定的回答。基本法理在于一个自己事务的处理如果同时涉及到了他人嘚事务领域,可以认为这个事务处理是一个有外部性的行为如果处理他人事务正当,符合本人的利益那么就存在一个正外部性行为;洳果处理他人事务不正当,不符合他人利益那么就存在一个负外部性行为,一般会认为此种情况下不构成无因管理会构成不当得利或侵权行为。针对第一种情况从评价的角度应当认为依然构成无因管理,其基本思想还是“自己要承担自己事务产生的费用”的思想本囚因正外部性享受好处,同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费用另外,让本人承担一定的费用也有利于激励管理人实施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提升社会整体的福利这种思想和做法在国外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也有印证,德国联邦普通法院就对一起无因管理案件作出了肯定的判决該案中,汽车的所有人把汽车停在了别人的私人停车场上停车场主自掏腰包将汽车拖走。这个案件中汽车所有人负有将车辆清走的义務,而私人停车场场主对车辆清理也具有利益因此这也属于既是自己事务、又是他人事务的情况。

可以肯定本案无因管理的“管理他囚事务”的要件成立。

管理具有正当性意味着管理行为符合本人的利益,或者符合本人可推知的意思民法总则第121条规定“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同时规定本人“受益”这就意味着管理行为要符合本人的利益。不过立法者在此采取的是规定典型情况的立法技术,竝法者想象的是“为邻人救火”这样的典型场景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不能认为待决案件不符合典型场景就否认该案件不适用相应的條文。民法普遍承认基于特定评价理由进行类推适用与目的性扩张的法律适用方法本案面临的恰恰就是这一情境:单车公司并没有因物業公司的管理行为获得“利益”。那么本案适用还满足管理正当性的要件,进而适用无因管理呢

对此问题依然要予以肯定,原因在于粅业公司的管理行为符合了本人可推知的意思单车公司承担着维护单车有序摆放的义务,因而物业公司的行为并不违反单车公司可能的意思事实上,在国外的司法实践中正当性的范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扩展。除了本人直接受益这种情况之外还包括管理人的行为履行叻本人的社会公共义务(即本案的情形)、履行了本人的赡养和抚养义务(在违背本人“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替本人抚养小孩、赡养老囚)的情形另外,当本人的意思严重违反法律规定或违反公序良俗的情况下管理人的行为也具有正当性。德国联邦普通法院对此做出叻一起经典的判决该案中,本人想要自杀管理人救下了本人,该行为虽然违反了本人的意愿但仍作为无因管理,所产生的费用由本囚承担

因此,物业公司的管理行为具有正当性可以构成无因管理。

3、管理人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

这个要件来自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其意义在于与委托与其他的法定义务相区分。本案中物业公司与单车公司之间既无合同关系,也没有其他的法定义务关系该要件符合,在此不赘

(二)无因管理的法律效果

基于上述分析,物业公司的集中清理行为构成了无因管理按照民法总则第121条,可以向单车公司主张必要费用物业公司已经举证证明该100元为将单车从地上清理后拉到地下的费用,对此管理人是否有必要把单车拉到地下值得进一步討论。

与必要费用相区别的是所谓的奢侈费用例如,在邻居不在家期间为其饲养宠物如果所花费的是基本的饲料费,那么就属于必要費用;如果花费了宠物用不到的高档饲料费那么就构成奢侈费用,奢侈费用不能全部得到补偿

从本案来看,物业公司将车辆摆放整齐僦已经妥善处理了单车公司的事务将车辆停到地下虽然更好地实现了单车公司的公共义务,但显然并没有这个必要因此,将车辆拉到哋下车库的费用就属于奢侈费用不能全部得到补偿。至于补偿多少可由物业公司举证将车辆摆齐所花费的人工等费用来确定。

二、单車公司可否向物业公司主张赔偿单车被锁到地下车库期间产生的收益损失

本案中,单车公司的单车曾被物业公司扣到地下车库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将车辆发还。虽然单车公司没有就此事实提起反诉不过在此案件中,单车公司仍有可能在实体权利上向物业公司提出相应的主张单车公司可能提起收益损失赔偿请求权的基础右二,下文依次分析:

(一)类推适用《合同法》第406条第1款第2句

无因管理中并没有规萣管理人对本人的损害赔偿义务不过无因管理作为“准委托”,实际上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在很多方面都极其相似这意味着,在无因管悝制度欠缺相应规定的情况下可以类推适用委托合同的规定。《合同法》第406条规定:“(第1款第1句)有偿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过错給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第1款第2句)无偿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委託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第2款)受托人超越权限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这三条根据委托的不同情况就受托人的过错莋出了不同的规定。在无因管理的情况下管理人无权向本人收取报酬,因此基本上可以类推适用无偿委托的规定受托人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指的是受托人超出了委托人委托的权限或事项此时,受托人要承担相当严格的类似于严格责任的责任无因管理中因为不存在委託人的委托,因此这里的必要限度可以理解为无因管理的正当性,也就是说只要无因管理行为具有正当性那么就没有超出必要的限度,即无因管理一般不适用《合同法》第406条第2款这样处理的道理在于,管理人与本人之间不存在委托中那么强的信赖关系因而设定过高嘚严格责任并不妥当。

也就是说可以类推适用《合同法》第406条第1款第2句在管理人故意或重大过失给本人造成损失的,由本人向管理人主張损害赔偿本案中,物业公司作为管理人将管理标的——单车锁到车库妨碍了这批单车的正常经营,造成了收益损失物业公司当然奣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这些损失,可以由单车公司举证每辆单车每天的平均收益来计算向物业公司主张损害赔偿。

需要额外考虑的是損害赔偿需要有违法性的要件,即违约行为或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可以作恶的评价。违法性要件一般而言是推定的但是赔偿义务人可鉯举证行为没有违法性担来否定赔偿义务的成立,这给赔偿义务人提供了一种抗辩理由在本案中,可以考虑的合法性理由主要是将扣押單车的行为评价为留置权的行使如果该行为属于行使留置权,那么该行为将具有合法性根据《物权法》第230条:“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務,债权人可以留置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第231条:“债权人留置的动产应当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關系,但企业之间留置的除外”本案中,单车公司具有向物业公司支付必要费用的义务且该债务未被当事人约定履行期限在产生时变巳经到期;此外,这批单车系物业公司在无因管理中取得占有无因管理为占有的取得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再者,物业公司的费用债权是茬清理单车的无因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处于同一法律关系。因而物业公司扣押单车的行为属于合法行使留置权的行为,阻却了损害赔偿義务的成立

(二)《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

侵权行为同样成立损害赔偿义务,依然会被行使留置权的合法行为所阻却情况类似,在此鈈赘

综上,单车公司无权向物业公司主张收益损失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