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格斗术不用和跆拳道实战视频那样没有没用的精神和太极章法,而且实战好?

哪种格斗技能最厉害?比如跆拳道,柔道之类的。要实战比较厉害的_百度知道
哪种格斗技能最厉害?比如跆拳道,柔道之类的。要实战比较厉害的
二楼的朋友,要除去劈叉的格斗术,不会劈叉,我的力气不大。我是个女生我的韧性不好
提问者采纳
越是复杂的东西 用起来越不实用,大部分人都菜鸟了 ,哪怕到时候练到很厉害 实用时, 有条件的最好学形意拳,极有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肢体冲突, 学一两个月对付两三个普通人简单,
散打相对于来说技术难掌握一些。  防身术 学习前,只会让身子更匀称,但是那时候 因为是在实战时,
你要是看完了 有什么疑问可以问我朋友  不要太迷信某一样搏击术 , 虽然不是针对你回答的, 不用怎么语言试探,一般一个背摔,那就不建议你 学柔道,和色狼拉拉扯扯也不美观,我建议你还是联系
拳击 或是散打吧,
传统武术很厉害,所以在你学武术防身前  朋友这个不会有 绝对定义的,因为那不是在玩,这些功夫不会长肌肉块。发达了 腿部的肉 就会变的挺实 隆起,中看不中用,
技术训练, 拳击和散打也不建议你了
下面是我回的的一个别人的问题,里面有太极拳的功夫,胖了  除非你是学内家拳拳比如太极形意八卦等。  如果你还想继续练习一门搏击术,就会发达, 拳击系统练习一个月就基本形成战斗力。
散打 和拳击是利用自学和见效很快的功夫,但是一定是硬道理, 其实搏击这东西,
练习一年 对付三四个普通人 闹完似的,都需要相对训练 ,
而后就是,其实
放到两个普通人 其实是很简单的,比如柔道对于技巧及力量要求比较高女孩子不太占优势,要是能轻易接起你的攻击, 但是就是放不开
就知道闭眼或是往后退 ,事关身体安全, 你要是碰到了练形意的,很多都是花架子,不管是身体什么器官, 那门武术都出现过牛逼的人,学了一般人也用不上,及人体被动自我保护
和 人容易产生的惯性思维下手,心里素质要调整
要不然 没有好的心里素质
练多少拳法 和多长时间
都是白搭,眼
是 搏击的 一大难点,要不然等你以为自己是个高手 要实用时才会发现 这些东西根本不好使,见效比拳击不慢,要说散打或拳击 尤其是拳击见效果最快  还有一个就是 生物学告诉我们,但是真碰到了,朋友
北方形意门高手很多的  原来你是女生啊,跆拳道国内更倾向于大众健身运动  所以说但是要想街头自卫的话,
柔道类的功夫 在现在这个和平年代 很实用,可以从 从人的
条件反射,眼 手功力 大脑,那就拜师吧, 柔道是以柔克刚行的技能,了 柔道对于功力和技巧要求较高,最好还是闹清什么事武术搏杀,柔道其实就是中国摔跤的日本版本,外表上看起来就是肌肉发达了,和肢体都一样, 跆拳道目前国内更倾向于大众健身,
因为没有手法限制, 越是简单至极的
用起来越顺手,
这两项 见效破快,腿部高幅度运动多了,只要系统的连上一个月 对付一两普通人 闹玩似的,或是学了也不能用,内脏,
但是得传承的师父比较少, 尤其是拳击, 粗了 , 搏击这一点 和正常人想象的颇有不同之处,只要多运动,就是 因为 眼 的本能保护
不能得出 具体的 和对手之间的距离
老是产生误判效应, 眼和 脑子 是两大难点啊
希望你你能仔细看我说 的话
有点从新认识  最后要说的是 女孩子 想防身,很多人
都能看到对手出拳,我建议你 学拳击或散打,顺便把你 打飞 是打飞, 只要你能找到不是花架子的师父, 想在街头偶遇中 打到一两个普通人其实还是蛮简单的,必然要导致肌肉发达,直接试手,但是有一部分实战搏杀的理念 你也是可以参考的,
多动动脑子,涉及的东西挺多。
最好请你记住一点
我有看过拳击或和散打,感觉很凶狠,而且我的力气也不大,是不是不适合我?
拳击或是散打是我推荐给那个那个问题提问者的朋友, 这两样都是练了就有效果的,但是我不太推荐你练习,
我感觉确实不太适合你,
我感觉在你习武前
应该先问你
几个问题,
你喜欢武术吗
第二个是 你练武术为了什么第三个是你感觉自己打算是自学呢
还是 去拳管呢,你所在城市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有没有好的并且适合女孩的拳馆呢,你要认真想象 回答我 我才能给你分析, 看看你到底适合练什么样的功夫 或是
朋友 这上面追问,超过三条要扣分的,给我留言吧
第一,喜欢第二,我准备上的学校有很多(是非常多)的痞子流氓,你不惹他们他们都会惹你的那种,只是想防身,还有额外的健体第三,当然去拳管我只是住在一个小市区,没什么大的有名的拳管
如果只是想防身的话 ,电击棒 防狼喷雾等 更容易达到效果, 你要是仔细看我上面的
那条给别人的回复就应该知道,
搏击是一门系统的东西, 包括眼 手 和大脑
及体能 心理等很多方面的配合,不是一个单一项目,
光学动作,和稍微练习时效果不大的,你要是碰到真正懂行的师父 教你, 一般女孩来说 一两个月 就能达到自己防身的目标,
要是没有真正擅长格斗的人 带你,
你就是学几年 碰上事情 照样放不了身,
你要是在比较大的地方 还好说一些 大部分中小城市的 武馆更倾向于“ 陪着爱武术的人玩”让人学些花架子,增强些自信。
没有真正搏杀 过的人 是没有见过 武术搏杀的 残酷性的 。
你要是在南方 就先学 拳击吧 朋友
要是在北方的话 能碰到 内家拳的传人,学习也可以达到和超过你的效果和要求,健身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学内家拳要看缘分的,正宗的内家拳是很少有拳馆的,你自己先转转吧朋友
我要睡觉了 有空聊
提问者评价
谢了,我大概知道了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柔道……也可以学传统跆拳道itf,空手道,建议学习散打。如果楼主追求实战我是练跆拳道的,学了也厉害
力气小,又不想练韧带 的话女子防身术!
你练韧带把!如果柔韧都不好那么你练什么都不会有力气的!
格斗就是让弱变强
学了就是为了打人 要不学着没用 什么喜欢不喜欢 虚伪啊
我的观点学就要往死里打
不要说什么为了健身和修身养性 而学,另外如果你瘦小学咏春活行意, 身体素质还行学泰拳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防身用跆拳道,散打和太极拳中哪个最好啊?_百度知道
防身用跆拳道,散打和太极拳中哪个最好啊?
防身散打最好。散打是一种竞技搏击运动,它的第一性是用来搏击和实战的,第二性才是锻炼身体,散打不是武术,是凌驾与武术之上的一种竞技搏击术,由于其攻击手法上的多样花,因而起训练的方法也增多,拳法的训练、腿法的训练、抱摔的训练,学了抱摔就要学防摔术和抗摔术,所以,散打攻击以多样化攻击和防守来实战。跆拳道客观说也是实战的武术,毕竟人类的防卫意识和人体运动学原理决定了技术在缘起之初是近乎相同的,现代市面教的跆拳道不是实用跆拳道,是奥运项目的跆拳道,跆拳道进奥运会,为了区别拳击与摔跤,跆拳道不用摔法,拳法只保留一个直拳,用腿攻击,这样练习对头的保护就弱化了,近身格斗的技术也没用了,但是跆拳道运动始终倡导的“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把鞠躬礼贯穿在训练的中,以行动强化礼仪,这是国家和社会都需要的。太极拳有“十年不出门”的说法,不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且太极遵循阴阳图的思想,手法处处走弧线,注重缓慢的动作以意行气,以气运力,呼吸强调深、长、细、均,这不符合激烈、快速对抗原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遵循五行规律,使用的全是打击力量。刚柔并即 进能攻 退能守 :太极运用阴阳:在自己不受伤的情况下打击对方,合乎天理。失去追求意义。跆拳道,合乎生命,但联时容易受伤,也锻炼防卸力量。但是它要求“十年不出门”也就是说你得练十年才算有一点成就用跆拳道原因。而且和别人打,应该不错。即使别人受伤你自己也可能受伤,加上他的宗旨是:70%用腿,由于人天天用腿走路。故力量没有问题。而切它义学易懂。散打:加强打击力量
其他13条回答
如果你是男的,就学散打,如果你是女生,推荐学女子防身术。
散打是中国武术散手的搏击精华,远踢近打贴身摔,是世界上最为全面的搏斗方法,同传统武术很有渊源,适合年轻人短时间速成。你有武术根基,练习成效会更显著。在中国散打VS跆拳道、空手道的比赛中,散打都以悬殊比分轻松获胜,可见散打的搏斗威力。但是,因为散打注重力量、速度的训练,并且要求实战对打。
女子防身术是女生最好的选择。散打虽然实用,但是,因为散打注重力量、速度的训练,并且要求实战对打,所以女孩子在练习中容易增加臂膀肌肉,也容易受伤。所以虽然实用,但是不符合塑造身材的要求。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女子防身术,这是结合传统武术、散打、自由搏击的特点,结合女子的身体特点的一门搏斗技巧。女子防身术讲求以巧取胜,发...
跆拳道:刚柔并即 进能攻 退能守散打:散打的特点是 拿自己的抗击打能力 和出手 去攻击和防守太极拳:现在的太极拳 是用来强身健体的 不是用来打架的我向你推荐 如果是男人 散打和跆拳道 都行如果有时间去练练拳击也不错的 女孩 最好是跆拳道因为没有很大力气 跆拳道讲究技巧 对女孩防身有一定好处
推荐散打,因为我就是练散打的~三五个人是拿我没办法的,总之能全身而退就是了~!
我觉得除了太极拳我比较不推荐以为那两种我都赞成!!不是说太极拳不好,想练厉害要很久.剩下两种比较速成.我两种都练过,我是比较跆拳道,因为它腿法漂亮,可以用做表演也可以用做实战.讲究技术.而且它还注重礼仪和精神修养.我觉得这对我们练习者很好.而至于散打它更注重进攻能力和抗击打能力.可能对于你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我觉得有点野蛮.那时候我们打擂,眼角裂的拉很正常.
如果防身的话,散打相当不错,TKD是体育运动,是用来健身的,太极拳是用来养生的,坚持练对身体好
别听楼上说的,手刺是违法的。楼上的怎么不教好?练散打完后练泰拳,擒拿也不错,综合一下无敌!
不能有门派只见
—————楼上的各位回答的通通让我也不满意!!!我言简意赅的说两句:1、其实都可以!有个小朋友说的好,武道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看个人修为。但是我建议你练散打。
2、但是:如果为了防身,建议你买个手刺(特方便)或者甩棍,相当于你增加了10年功力,想买可以在百度上搜索。
或者加我QQ
太极拳本来也是快慢相间的(如陈式太极拳),后人为了更适于大众健身的需要,改成为今日流行的较慢的太极拳(如杨式太极拳)。如果悟性高,或考虑可持续发展,或有名师,也可以练太极拳(今使自己理解)。
买1把枪,防弹衣一件,西瓜刀一把,李小龙都打不过你。
散打,比较实用。
当然是散打,散打远可用脚,近可用拳,添身可以摔.
但就是要一点力量,不过你可以学一点擒拿那就好了.
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下次自动登录
现在的位置:
& 综合 & 正文
跆拳道的精髓!!!
&&&&推荐文章:
【上篇】【下篇】  太极拳在实战技击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所谓“用意不用力”的说法,可到底什么是“意”,什么是“蛮力”;又有“柔能克刚”的说法,但从纯技术层面而言,“柔”又是怎么“克”“刚”的;其余如“无有断续处,无有凸凹处”、“羽不能落,鸟不能飞”、“沾身即跌”等等,说法很多。  这些理论听来很玄妙,而现今在现实中又几乎无人能用之于实战,或者只能打功力不高的人,于是便让充满优越感和“科学”意识的现代年轻人觉得很玄虚,最终便认为这些都是骗人的伎俩,然后推导出国人愚昧的结论。  楼主学医出身,没练过任何一门格斗术,只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知识,尝试着在此讨论一下太极拳的本质,主要讲发力、感应和化解三大方面,其余的方面顺带着说一说。  在这里,我直接将太极拳中的“感应”、“发力”、“化解”等不同的功力形式统称为“太极劲”。  之所以统称,是因为在我的理解中,这三大方面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我知道“太极劲”这个名字起得有点傻,太过直接了,但便于理解,所以姑且就这样吧,这并不是重点。  古今中外,凡是成熟的格斗术,从进攻角度来看,都是“功力”配合“招数”来用的,否则招数就是花架子,而功力也无用武之地。  很多格斗术中,功力的练习在练习之初就是与招式的姿势相配合的,因为人的肌肉在不同的姿势下发力的效果不同。  像咏春这种贴身短打,如果不练寸劲,只靠招数,那就只能以攻击对方要害作为有效击打,否则效果不明显。  西洋拳术之所以并不特别强调招式,因为他们的发力方式基本上是符合常人发力的模式的,属顺天而行,只要加强训练强度即可。  而中国的武术之所以强调招式,在意识上首先是为了满足现实中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下,比如姿势、状态、交互距离、交互姿势对待、势的发展等方面各有不同时,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攻防。  这就要求招数繁多,可以应对前中后,上下左右,正隅,动静,进退,远中近,门内门外,虚实,直迂,续断等等各种情况。  当然,每种招式再向下细化都有变招变式,同一种招数姿势在不同的情况下应用起来心法口诀也各有不同。  否则复杂的临敌情况怎么可能用36招、72招,甚至十数招等有限的招式去应对呢。  武术有简有繁,招数为简,招数配合心法和变式为繁。  在现实中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双方交战之时,打起来确实是很连续、很有节奏、很漂亮的。  而现实中的格斗之所以不像电影上那么漂亮,就是因为双方都不能做到在任何空间位置和状态下都能攻防,所以格斗中会出现空隙和多余运作,看起来也就不漂亮了。  但这种重要的心法口诀在招数的外在姿势上一般是看不出来的,常是意识方面的动态变化,是心理活动。  可是很多门派对于这一点都只是师徒之间耳提面授,如果学武的人资质不高或是文化不高,理解有误,或是理解不全,那就只能失传了。  因此,基于国术这种以对战形式为首要满足对象的原则和出发点,就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发力模式与招数相配合。  而在这些乱七八糟的姿势下,发力往往是不方便的,就是所谓的“不得劲”,那就要配合着练习相关的发力方式。  所以,国术中这些特殊的发力模式基本上不符合常人的发力模式,属于逆天而行,要经过长时间专门特殊的训练形成习惯才行。  而这些别扭的练法在成功之后,配合了各种形式的招数使用时,却可以产生最佳的效果。  初学打字的人,总是觉得“二指禅”更方便,但显然经过一番苦练,学会了十指打字,速度会更快。道理是相似的,不过难度很大。  而人体肌肉发力的模式又有很强的可塑性,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在长时间人为操作的前提下,可以训练出花样繁多的发力模式来,像寸劲和太极劲都是其中的典型,这就给国术在招数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现实价值的体现提供了生理方面的基础。  前面说过,在搏击术当中,发力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东西,招式的意义只是在于让“力”和“功”有用武之地。  而在众多的中国武术当中,除了八卦的步法和擒拿的手法在形式上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之外,其余的武功套路都要配合发力才能有实效,否则就必定是花架子。  所以说像形意的暗劲、咏春的寸劲和听劲等,作为“功”,本质上显然是用来发力或感应的,是要配合招数使用的。  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基础练法,还没把实战经验和格斗意识算在内呢,那是高级训练的层面了。  由此可以推知,在太极拳中如果没有太极劲这种“功力”的参与配合,太极拳的各路招式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实战价值。因为光有姿势是没用的,这个道理很简单。  说了这么多,下面先给出我所理解的太极劲的本质,其本质就是——肌张力。  我先介绍一下肌张力。
楼主发言:17次 发图:0张
  1、肌张力。  什么是肌张力?西医神经内科学里肌肉在力方面的属性主要有两种:一是肌力,一是肌张力。  所谓肌力,就是主观运动时的肌力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微观上是钙离子接触肌钙蛋白,牵扯原肌球蛋白,最后造成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的结果。  那些中风的人,手脚不能动,没劲,就是肌力变差。是一种主观不能。  人的肌力在临床上分六级,0-5。  0级是根本不能收缩;1级是能收缩,但是没有关节活动;2级是只能在床上平移;3是只能抬起来抵抗肢体自身的重力;4是能抵抗一定外力,但力度小于常态;5级是正常的。  当然,就算你是大力士,从医学上说,也是5级。像我这种肌肉不发达的,也是5级。因为再往上不细分。  而肌张力,则是肌肉的一种本能,是肌肉被牵拉时所产生的一种被动的抵抗外来力量的张力,与主观无关。  这时肌肉没有什么形态上的收缩,但是肌肉是紧张的,张力是增强的,其方向与外力方向相反。  临床上,中风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神经休克阶段过去之后(即断连反应),就会出现肌张力增加的情况,肌肉会显得僵硬僵硬的。(当然还有其他病因。)  临床上神经内科进行肌张力检查时,一般都会叫你放松,然后掰掰你胳膊和腿的关节,如果肌张力增大,医生会感受阻力增加。  肌张力增加分几种类型,比如铅管样改变,齿轮样改变,折刀样改变之类的。具体不细说,与本贴无关。  那么,人的这种肌张力有什么生理上的意义呢?  肌力这种东西好理解,是主动的,是主观的,是发力的。但肌力是非常粗糙的,未经调节,很原始。  如果人体仅凭对肌力大小的调节,其实是很难进行相对精细的动作的。  在人体的一切动作、姿势、发力的过程中,要想对动作进行精准调节,就得靠肌张力的变化来完成。  肌张力的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这个地方,起到了精细调节的作用。如果没有肌张力,人连维持稳定的站立都不容易,更不用说格斗了。  相对肌力而言,肌张力的作用主要是拮抗性的,即主要抵抗肌力的趋势,其系统性的本质是负反馈。从而防止力量过度、方向失偏、角度不合。显然这些功用在形成精细动作方面极有作用。  人体的肌肉有几百块,其广泛的分布使人体可以完成各个方向上的肢体躯干活动。  而这些肌肉基本上可以在同一个简单的动作中起到互相拮抗的作用。  比如曲臂时,肱二头肌主动收缩,发出肌力,是主动肌。此时,肱三头肌就是拮抗肌,肱三头肌的肌张力在运动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抵抗肱二头肌的收缩,防止动作过度。  当然,不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肌张力再大也不会大于肌力,那就违反生物原发行为的宗旨了。  伸臂时意义正相反,肱三头肌是主动肌,发出肌力。而肱二头肌是拮抗肌,其本能产生的肌张力抵抗肱三头肌的运动趋势。  此时必须强调一点,一块肌肉主动收缩时是不会同时产生肌张力的,因为肌张力就是在肌肉被动收缩时产生的。  屈臂时,肱三头肌是因为被牵拉了,所以才产生了肌张力。如果是伸臂的话,肱三头肌在这个动作中是不产生肌张力的,只产生肌力。此时是肱二头肌产生肌张力。  而此时又必须再强调一点,虽然单条肌肉在被动牵拉时会本能地产生肌张力。  但人作为一个整体,如果主动地要做出一个动作,那么原本是拮抗肌的肌肉在这个动作的早期,其肌张力其实是往往是先降低的,以免削弱主动肌的肌力大小,这很好理解。  但是到了动作的中后期,为保证动作的精准和防止过度,拮抗肌的肌张力便会增大而充分地显现出来。  比如你去拿一个杯子,如果没有拮抗肌的肌张力进行反向抵消,你的动作就会很粗糙,刹不住闸,很容易手臂一冲就把杯子扫出去。  但如果早期拮抗肌就表现出强大的肌张力,你可能伸手都伸不出去,动作会非常僵硬。  人的肌力由神经系统中的锥体系发出,而精细动作则由锥体外系进行复杂的调节。两者的功能本贴不介绍,大家可以百度一下。
  2、太极劲。  说完了肌张力,接下来说太极劲。  我看过一本《太极推手秘钥》(名字可能不准),里面介绍了一种用意念练习太极劲的方法。  我对于太极劲的本质是练习肌张力的想法就是从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得出来的。  当然,这本书的作者不知道什么是肌张力,仍然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太极的发力进行解释的。  其意念练法大致如下:站桩,上身桥手前后略交错,和正常传统武术的起手式大致相同,而且这个姿势本身并不重要。  接下来全身放松,双手向前微推。注意,这个推,只是微推,从外形上看,基本上是不动的,只是有想推的念头,推出去一点点而已。  而这个时候,便要注意意念了,这才是关键。  意念想着空气中充满了阻力,就像空气是胶水一样,所以双手前推的时候,会有很大的阻力。这股阻力会造成双手推不出去。而练习者也应该感受到确实不容易推出去。  当然,这时候问题来了。空气中哪来的胶水?哪有什么阻力?就算是有,按物理学的说法,置于空气中的双手,四面八方都有一个等值的大气压,怎么可能向前推不出去?这种由意念所想象出来的阻力是不是一种心理作用?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前面所讲的肌张力的知识就变得极为重要。  我个人认为,阻力感是确实存在的,不是心理作用。而阻力感的产生也并非空气阻力,并非人体之外的阻力,这种阻力感就是来源于拮抗肌的肌张力,是通过意念想象调动出来的。  此时很多人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一、肌张力是人体肌肉在被动牵拉时产生的张力,是一种本能,怎么能通过想象调动呢?二、人在做主动动作时,拮抗肌的肌张力在早期常常是不增高甚至是降低的,这种向前微推的动作怎么能让拮抗肌(肱二头肌为主)的肌张力反而是增加的呢?三、就算肱二头肌的肌张力在早期也增加了,人的主观感觉顶多就是跟平常做简单动作时的感受是一样,运作更为精准、柔和、协调,不可能反而在主观上觉得阻力更大啊?因为肌张力不能大于肌力,不能矫枉过正啊!  这些问题问得都很好,也正是对问题产生差异性认识的关键所以。  为此我要说,关于太极劲,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通过长期适当的想象,可以人为的改变肌张力和调动肌张力。  通过这种想象,肌张力可以随主观变化而变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本能,不再是主观不能控制的功能属性。  对此我没有什么可以证明的,我个人在练的时候有这种经验和体会,如果想象到位,意念纯正,是可以主观调动肌张力的。  当然,太极十年不出门,这种功力是逆天而行的,想练得成熟是很不容易的,想在实战的时候不慌张、不忘记就更难。  往往平时自己练的时候很有感觉,可是实战时对手一快攻挺进,就什么太极劲都给忘了,剩下的只有王八拳了,又回到了人的本能。  咱们回到这个意念练习当中来。  当你向前微推的时候,千万不要真推,更不能大幅度向前推。  因为你一真推,想象阻力的意念会因此而松懈下来,肱二头肌的肌张力就会减弱,阻力感就没有了。  我说过了,这个练习是逆天而行的,人的本能当中,肌张力在动作早期,就是随着主动肌肌力的发出而减弱,至少不会明显增强。  所以你要是“推”的意识过于明显,“阻力”的感受就必然就随之减低,这是人的本能,在你的功力不成熟之前,本能的力量是强大的。  但你若是一点也不“推”,胳膊就在那放着,动也不动,那么“阻力”感也就无从生发。阻力感的增大虽然源于想象,但其原始的萌生却毕竟源于外来的牵扯力。  所以说,辩证地看,事物都是矛盾存在的,阴阳对立而又统一。肌力和肌张力之间就是这种关系。  所以要做到似推而不推,不推而推才行,因此才要你“微推”。  可见,从“微”处生发进而发展壮大,是逆天练习一些功法的要诀。  这回大家知道中国文化当中,很多看似玄而又玄或是充满矛盾的用语是什么原因了吧?此处可见一斑。因此不要轻易否定传统文化,要进行深入地理解和阐释。  解释到这里,大家也应该理解什么是“用意不用力”,“不要用蛮力”了吧?该知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是什么意思了吧?  蛮力就是肌力,你没有人家肌肉发达,拼拳必输,所以不要用蛮力。  再说一用蛮力,肌张力的意念就会随之变弱,练习的时候调动不出来,实战的时候也用不上,两下皆失。  而“意”的本质就是对于肌张力的调动、应用、催生。  当然,如果你练了十年,但根本没练出什么“意”来,那你除了用蛮力和漂亮舒展的招式,你还能用什么。可见,功力是基础根本,其他都是应用。  当然,其实从概念上看,所谓“主观”就包括了“意念”这种主观形式。比如肌力的产生就是主观的,所以骨骼骨也叫“随意肌”。  但我们为了概念上的区别,避免混淆。还是要将主观中对肌张力进行调动的主观类型称为“用意”,而将对肌力调动操作的主观类型称为“用蛮力”。  而“松”则是说肌肉不能主观的紧张,因为主观的肌肉紧绷本质上仍然是肌力,细分析则属于静力、等张肌力,仍然不是肌张力。  而“紧”则是指肌张力被充分调动起来的状态。  相对应的,“懈”则是指肌力也不调动,肌张力也不调动的状态。“僵”则是指肌力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僵硬状态,其实这种状态在西洋搏击术当中也是很忌讳的。  所以太极拳的最佳格斗状态和练习状态,就是要用意念将肌张力充分调动起来,而肌力则不要过分绷紧。  可见,我们要理解本质而不要抠文字表面。文字用来修饰什么样的对象有很大的人为成份。  我非得把“松”说成是肌张力的松,而不是肌力的松,那又能怎样?  总之,肌张力要充分被调动,肌力则适当被调动即可。当然,必须注意一点。强调不用蛮力,可并不是一点肌力都不用,那样的话,人连站都站不住,手都抬不起来,还打个屁。强调不用蛮力,只是为了强调充分调动肌张力而言。不能极端,不能抠文字。  那么,这种练法所练出来的肌张力在实战中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下面先介绍混元劲,后文再解释肌张力的价值。
  张三丰的太极要童子功才厉害的
  3、混元劲。  《太极推手秘钥》这本书里原本有混元劲这个概念,广义上看属于我说的太极劲,但主要是太极劲当中发力的部分。  一说到混元劲,就涉及到了太极拳里所谓的“刚”这个概念。很多人都觉得太极拳软绵绵的,只能健身没法打人。就算是能打也主要在摔法上,而面对拳脚劲道的格斗术就没用了。  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太极劲当中的刚劲是怎么回事。太极拳中发力打人的力道就是本节中所说的混元劲。  前面说过微推想象阻力的练法。那么这个练法继续下去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初学者在放松的情况下,先是微推,然后想象出阻力来,此时肱二头肌的张力增大了一些。但是你一向前真推,那种阻力感就立刻消失了。大家可以试一下这种感受。  于是,我们就要接着练习,不断地想象,不断地强化。等几个月之后,我们进步了,就会发现,只要向前一推,阻力感就十分明显。  此时,练习升级。我们向前推的力道增大,但记得不要有幅度和距离上的明显变化。  在这种状态下,去体会阻力的明显增大。几个月之后,阻力感又稳定又强烈,产生得又及时。  此时再加大向前推的力道,再去体会阻力的增大。  总之,练习的方法是,距离和幅度不要有明显变化,推力可以逐级增大。通过这种力度的增大来逐级调动更大的肌张力才是核心目的。  当我们逐级这么升级训练时,会发现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比如两三年之后,我们无论怎么真地用力向前推,都推不动了,用了非常大的力气真推也推不动。  这时就到了关键时期,可以想见,此时肱二头肌的肌张力得大到什么程度。  人体的肌张力正常情况下只是用来调节动作的,如果不加以练习是不可能大于肌力的。但此时我们肱二头肌的肌张力与肱三头肌的肌力几乎等大。  当然,肌张力是随着意念产生,也随着意念消失的。练习结束之后,一松了意念,阻力感自然就消失了,或者轻度残留,使你有一种手臂沉重、力道厚重的舒服感觉。  这时,继续练习,练到有一天,你向前一推,突破了强大的阻力,真地推出去了,这种力道就叫混元劲。  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手上的感觉十分沉重厚实,像是拖着几十斤重的沙袋,却又挥洒自如。  要想练到这一点,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太极十年不出门,花在练基本上的时间其实占了主要部分。  很多人是通过盘架的方式练太极劲的,其实不容易练出功力来,因为意念太分散。  好了,现在混元劲也练成了。但问题是实战中不可能只向前推,各个方向的太极劲和混元劲都要练才行。即,各条肌肉的肌张力都要练到位才行。  所以,练完这个姿势就要练其他的姿势,练了推就要练收、压、抬、展、合等动作,接着还要练复合动作。而且练了上肢还要练腰身,下半身的“马”似乎可以不练,但在太极桩功里其实“马”的稳固性和动作性也是以太极劲的本质为依托的,只是没有上肢那么灵活罢了。  当然,不用害怕,前一个推的基本动作可能练了几年,但等到练习别的动作的意念时,因为有了之前的基础,速度就会大幅度提升。  否则光是练基本功,太极拳就得练个百十来年,那还有什么意思。  最后要练到这种劲力随意而来,又随意而走。其产生和消失都非常快速,像呼吸一样自然,无为而为,这才是大成。  我估计以我的悟性要想把全身的肌张力全练出太极劲来,把双上肢全练出混元劲来,得花五年左右的时间。而要想大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  吴京演的太极宗师里,他师傅陈正英跟他说:你练的再勤,太极的基本功也比不上我,这并非说你悟性差,而是因为我从小就练功。  言外之意是已经形成了像呼吸一样的本能。所以最好从小就练习,因为小孩杂念少,想象力强,单纯,时间也来的及,就当成童子功好了。  如果你成年了再练,其实挺费劲的。而太极十年不出门,意义也在于此。  等到将太极劲练到全身的时候,每一块肌肉都可以绷起张力来,全身要协调一致,显然不能只重局部。  此时就要做到“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所谓“气息贯通,周身相连”,所谓“一气统身”。  其实就是意念对于肌张力的调整要以全身整体为主,不同肢体部位肌张力松紧效应的传递要流畅的意思。  咱们再回到混元劲上来。  太极拳中所谓的“棉里针”,“柔中有刚”,其实就是混元劲。这是一种比一般爆发力还要快速的发力方式,如果练好了,对方根本来不及防御。  关于混元劲如何为“针”为“刚”,以及上一节太极劲在技击攻防中的作用,在后文有述。下面简单说一下意念和肌张力的关系。
  4、意念对肌张力的作用。  前文我说我就是认为意念可以改变肌张力。其实深入解释一下也并非一点道理都说不出来。  人的意念其实对于诸多生理效应都可以产生影响,只是程度和形式不同罢了。  比如当你认真地、沉静地、深入地,想象自己身处沙漠,又是烈日当空,那么身上就会感觉热,可能会出汗,喘,口渴。  想象自己被利刃砍伤,那么皮肤真地会感到有些疼。这固然有心理作用参与其中,但相应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不同层次上也确实会有真正的变化。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的有这种情绪化的影响,那就会造成身体的疾病。  因此,意念对肌张力也可能存在着影响。我们通过练习将这种影响扩大并稳固下来,于技击当中有重大的作用。  但要注意一点,意念一定是想象一种情境,里面都是一些生动的、形象的、鲜明的内容。  如果你直接用理性告诉自己的内心:“我的肱二头肌的肌张力会随着我的前推而适当增强。”那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为什么只有生动的想象才能间接调动生理各方面的变化呢?  我想,那是因为人的一些感受,比如触碰、振动、疼痛、沉重、冷热等等基础感受,往往在大脑皮层中与感性的生活经验整体存在着广泛的非理性关联。  人的简单感觉和运动属怀在皮层里或许有较为集中的专属区域,但人的生活经验却并没有专属的区域。  与生活经验有关的信息分散储存在多个皮层区域,激发的时候会以复杂的方式互相联合。  因此,其联结“强度”要弱得多,却并非不存在,只是解构与重组更显灵活,而这种大尺度层面上的解构与重组恰恰就是某些可调节的高级功能态的结构性基础。  简单的热感,在皮层中可以和与夏天的生活经验有关的诸多区域间存在着一些弱联系,所以充分想象夏天可以产生热感。  沉重感可以和负重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所以想象负重可以有沉重感。  而更为复杂一些机能,在皮层中甚至可能都没有集中专属区域,其相关信息的分布也是分散的。  因此,对这些复杂机能的调动,是不能通过理性来完成的,只能靠想象和意念。  而对那些日常情况下,通过主观理性根本无法调动操纵的机能就更是要靠想象而不能靠理性了。  比如蹲马步时想象双小腿入地,屁股坐在地上,可以令大腿肌肉更放松,更能让双腿在保持姿势的前提下,力量却发挥到最低限度,于是很舒服,不怎么费力。  而对于太极劲的肌张力的调动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这些机能,我们只能通过非理性的对生活经验的充分想象的方式,才能去间接启动那些很弱的联系,从而调动那些在逻辑上并不相干的诸多皮层之间的组合活动状态,再通过这些皮层组合的活动激发相应的外围生理效应。  总之,其本质就是通过想象所具有的广泛关联性来激发启动非理性弱关联并使之强化的过程。  所以说,人的意识与肉体之间的固有关系,体现的就是太极拳理论中所谓的“意气为君骨肉臣”的意思,也即“以意运气,不能用蛮力”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种客观的生理现象,只能通过想象来完成和强化,你再理性也没有用。  所以太极劲的练习当中,想象行为并不是愚昧的,而是唯一的必行之路。  充分想象前推时有阻力,大脑皮层便会启动生活经验当中产生阻力感时的一些相关区域,而这些区域的神经活动又与调节肌张力的相关区域存在着弱关联。反复想象练习可以使肌张力随着意念而增大。长久练习,关联性渐渐增强。  当然,通过想象调动的肌张力是可以随着意念增大或减少,以满足不同状态的技击要求。并非只能增大不能减小,那就影响正常生活了。  我们通过想象增强的毕竟只是某种关联性,并非功能本身。而这种关联性本身就是可以强弱变化的,我们强化的只是其行为上限,并非行为常态。因此可以随意念变化而变化。  与此同时,想象练习法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协调全身运动机能的整体调协性,这一点在国术当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不过本贴不作介绍。  在意念对于肌张力的调动中,姿势并非本质。有人曾让一个太极拳师傅摆一个白鹤亮翅,好照相留念。但那个太极拳师只是站着,就说自己已经摆出了白鹤亮翅。  这看起来有些故弄玄虚,但大家读了本节之后显然就能理解了。他其实就是通过意念使自己身上与白鹤亮翅有关的肌肉紧绷了起来,而且是通过肌张力增加的方式紧绷起来的,并非是用肌力。  可见,招数的“意”已经给出了,而“形”却未出。这就可能导致同一个姿势,如果配合的意念不同,其招式的本质也不同。  可能看着像“采”,但意念方式却是“挤”。而意念是敌人看不到的,全凭我心,所以太极拳是一种高级的功法。  当然,我们是不太可能练到这种程度的,而且在实战中,无形之意也未免过于托大,如果对手的力量和速度都远超常人,“意”还是要有“形”的配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5、肌张力的作用——感应与化解。  前文讲了通过练习增强肌张力,或者严格地说随意调节肌张力。  但问题来了,有人肯定会说,本来我们格斗之时,追求的就是力量的大,爆发力的强,太极劲练的这么费事,结果造成抵抗力增强,那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了吗?力量不就更小了吗?  对,力量是更小了。可是这里有另一番好处,这就是肌张力在技击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有两点:一是感应性变得极为敏感,可以探微知著,而反应就会变得极为快速。这两者是一体两用,合二为一的。感应敏感了,反应自然就快;二是爆发力会因此增强。  有人可能会奇怪,太极劲这种力还有爆发力?对,有的。就是我前面说的混元劲。  有人会说,混元劲虽然突破了肌张力带来的阻力,可是仍然是抵消了肌张力之后的力量,那能有多大?  其实说这话的人理解有误,混元劲严格地说并不是抵消了肌张力,而是在这一瞬间,肌张力突然消失,主动肌的肌力在此之前蓄势已久,此时突然松脱,于是势如奔马击向敌人。发力既脆,力道又大。敌人根本来不及应对。  下面我先说说感知性的增强。  任何一种成熟的技击,都不可能只讲究击打而不讲感知。太极拳的宗旨更是在于对对方全身和局部力道的细微变化的精准感知,沾连粘随不丢顶,并迅速产生反应,决定留去送反。  当然,各家拳法其实都有这种理念,咏春里的寻桥和问手就是用来对对方力道的变化进行感知的。  而且我觉得咏春问手达到上乘境界之后,其肌肉用力的本质就是太极劲。  我们对于对方力道变化的感知,往往用的是视觉、听觉、触觉和压力觉之外。  看对方姿势的变化,肢体挥动的速度,以及双方的距离;听对方拳风的大小;触对方的肢体;感受压力的变化,等等。  但这些其实并不是全部,也不是上乘的格斗技能。  视觉和听觉咱们就不说了,说说触觉和压力觉。  在医学里,触觉和压力觉都是浅感觉。很多觉得咏春的问手靠的是皮肤触觉的敏感以及动作的灵敏,其实不是。单凭触压觉和动作的迅速灵敏是达不到问手最高境界的技击效果的。  就像我前面说的,咏春问手更高的境界主要靠的还是太极劲,这是殊途同归的一种体现。  那为什么太极劲在肌张力方面的变化更利于感知对方力道的变化呢?  这里先要介绍一种感觉,在医学中称为深感觉,包括运动觉、震动觉、位置觉。  如果你没有本体感觉,那当你闭眼的时候,你是不知道自己的肢体的位置的,虽然此时你可能还保留着触觉,但是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我们都没有本体感觉失常这种症状,所以我说的话大家可能也体会不到。  本体感觉也分为意识性和非意识性两种,前者好理解,后者的反应中心在小脑,是人对于肢体躯干的感知能力的中心,虽然不引起意识感知,即你的主观上不知道,但是身体本身却知道。  它也是本体感觉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从生物学上看,从进化角度看,可能是较为原始吧。或许鱼这种较为简单的脊椎动物可能就只有非意识性本体感觉,我不大清楚。  而人的一些原始功能,其实反而会因为其原始性所体现出来的天然性、深固性和直接性,而在某些功能领域内,表现得十分可靠和有用。  所以,不要妄谈先进和优越,原始固有的规律或功能,也会有其十分有意义的地方,关键看你怎么用。  那么,关键的地方到了,太极劲的优势就在于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其产生的基础是肌肉中的肌梭。  肌梭是一种感觉器,在肌肉中存在,它对于拉伸行为非常地敏感。肌张力就是由肌梭引发的。而太极劲对于外力的敏感感知,靠的就是肌张力。  因为已经通过意念增加了肌张力,于是肌肉就是一个稍显紧绷的状态。  而对于一个原本就稍显紧绷的肌肉而言,当在此基础之上被再次轻轻拉伸之时,对于这种被拉伸感就会极为敏感的感知出来。  我没法计算,但是我想这种敏感性如果可以量化的话,也许是平常本体感觉的数倍吧。  当你花了数年的时间,提炼了太极劲之后,你的肌张力就会因为强大的意念而变得明显增强。  在这种紧绷的状态下,只要对方的力道使你的肢体哪怕只是稍稍的变形,你被拉伸的那几条肌肉就会立刻而准确地感知出对方当时瞬间的力道和方向。如果你的功力深,你还能分析出对方下一步的态势。  换句话说,肌张力增强之所以会造成感应性增强,全在于肌肉张力处于高张状态,所以感知是高敏的,只要对方稍一施压,你就能又快又准地感觉出来,从而作出反应。  这种感应性要比触压觉带来的效果强得多了,这就是太极拳经里所谓“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的意思。  所以说太极劲提升了你对对方力的感知的空间,如果普通人对对方力的感知在同等时间里有一两个节点,那太极劲功力深的人,就可能有几十个节点,可以更有效地化解对方的力道,还能随心所欲,在任何一个节点上决定去留。  太极劲功力深的人,跟对方一搭上手,就能感受到对方力道上每一个细节的变化。就像尼奥死后重生看到母体世界的真实面目一样,看到对方这一拳的所有内在细微结构。  至此,所谓“不丢不顶”的意思便很明显了。  “顶”即是指我方用“意”不纯,肌张力随着意念的淡化而减低,感应性下降,于是不自觉地用了蛮力跟进。  而“丢”则正相反,但只是在形式上相反,本质上仍然是肌张力调动得不纯的缘故。丢和顶其实是同一个本质的两面。  可见,丢与顶在形式上是很简单的,顶就是进,丢就是退,并没有别的深刻内涵。不丢不顶的目的就是“随势”。  只不过要想更好地做到这一点,保持最合适的中间状态只能靠对肌张力的有效练习才能实现。  一定要通过意念调动的肌张力去“随势进退”,此时的“进”才不是“顶”,此时的“退”才不是“丢”。  只靠肌力即蛮力,只能造成跟进时顶,后退时丢。就因为仅靠视觉、触觉和压力觉与肌力配合是无法灵感及时地感受到对方力量变化中更为丰富的节点的。  此外,这种感应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只凭局部肌肉群就可以完成很多技击目的,而功力较浅的时候,则要通过全身的配合,需要较大的身形改变作为辅助。  这就是为什么太极的换劲中心有两个的原因。  一是在脊背中心至阳穴的位置,即点穴里的“中原”,两肩胛骨下角连线上,第七胸椎脊突下。  二是在两掌中心劳宫穴。  功力深的时候就在两掌,浅的时候在两脊。  大家是不是忽然想到了倚天屠龙记里,殷梨亭和俞莲舟接雷火霹雳弹时的情形?
  而化解的能力与感应也是同一个本质的两面,相较而言比感应更进了一步,而且也主要靠太极劲来完成。  要是没有这种功力作基础,单纯的通过肢体的形变来化解对方的攻势,效果是一般般的。  因为你的意识中可以感应和处理的节点数目比对方多,在任何一个节点你都可以采取措施,比如拉偏、牵扯、迂曲、缓冲等曲线形式,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化解对方的攻击。  拉偏、牵扯、迂曲等形式是很容易理解的。对方的击打一般是直线式的,简单、干脆、直接,我方使其力是偏离原有方向之后,正面原有的攻击方向上的击打效果自然就减低了。  而缓冲这一点则相对较为复杂一些。太极劲是通过调动对方一些肌肉的肌张力,令其产生自身内部阻力的方式来缓冲攻击效果的。  这种方式最关键的原理即对方也有肌张力。因为对方没练过太极劲,其肌张力对于外来力量的反应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本能,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要进行利用的。  比如对方一拳打来,而我们用太极劲去牵引粘搭对方的肢体,此时,对方相关肌肉的肌张力就会不自觉地参与进来。  而肌张力有什么特点?我前面说过了,一是在单纯动作早期肌张力主动放松,配合主动肌的原发行为;二是被拉伸时会本能地紧张起来,这是肌张力的本质。  这两点都是可以利用的。  以第一点为例,此时对方肱二头肌方向上的肌群(拮抗肌)是放松的,肌张力是低的,而这就是虚!  击拳为实,肌张力的减低就是实中所藏的虚。中国哲学强调阴阳相抱,上下相对,虚实相守等等相对主义哲学的辩证观点,所以实中一定是藏虚的,关键看我们怎么去寻找和利用。  此时,我们就可以顺势“采引”,或是用“偏手压带”的手法,顺应对方这一拳的方向而行。因为在我们用力的方向上,对方的相关肌肉正处于放松阶段,所以费力最低。  而当我们采引时,对方这个动作当中的拮抗肌又会因为被牵拉而本能地产生肌张力。  于是对方原本的冲拳力道自然就减小了,因为自己阻碍了自己,拮抗肌的张力阻碍了主动肌的肌力,即所谓的“内锁”、“自滞”,这即是缓冲的方式,是对第二点的利用。  但是需要强调一点,我们去激引对方的肌张力从而使拳力变小的核心目的并不完全在于缓冲对方的力量,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激引对方的肌张力,使对方的重心和运动协调感严重失衡,下盘失稳,动作滞涩,心身失协不一。  因为肌张力是本能,无论对方的力量有多大,他只要没练过太极劲,或是太极劲的功力没你深,他就无法处理你在他身上所激发的肌张力的变化。  因为人的发力、平衡、运动、抗击打等格斗功能大部分都是全身协调的结果,是综合的,并非简单物理结构的。  所以常人要想产生明显的击打效果,重心的平稳和周身的协调异常重要,人体的发力要在“稳”而“谐”的基础上才能有最大的效果。  我们平时在振动的地板上连站都站不稳,更不用说发力了,可见“稳谐”的重要作用。  而要想做到稳谐,肌张力的变化调节就要合理,否则必定失去稳谐的效果。  所以只要对方的肌张力被我方调动起来,为我所用,为我方所牵引盘带,那么对方就相当于身上多了无数个“内敌”,同时有失稳谐,表现出心如醉,脚如绊,手如滞,心身不协失一的情况。  而此时我方便可以伺机而发,这才是“后发至人”的本质意义。  以上便是太极劲的化解功效,也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本质。  而四两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我方能否灵感地感应到对方在格斗中不断闪烁变化的虚处。  人的肢体肌肉在发力虽然是较为全面的,几近全方位的。但是并非所有方位都那么强大,总有几点虚处。在动态中,这些虚处就更容易出现。  凡发力皆有虚处,凡动静皆有虚处,凡进退皆有虚处,所以总会有虚处为我所用。只是这些虚处常常闪烁不定,变动不居,存无瞬变。  但只要我方太极劲练得深入,就总能在身体接触中准确而及时地找到对方不易发力的虚性状态,再以己之实攻敌之虚即可。  而如果对方腰马凝实,出拳松驰短脆,且下盘并不积极跟进发力,身形很稳的话,那么我方的粘连对其肌张力的影响显然效果不佳,但与此同时,对方这一拳的功效在中后期却也会变得很低。  所以我方只要在对方出拳初期采用轻沾、消势、拍打、挨粘、小随等格挡形式即可,不必比对方更加积极,以免因进成退。  可见,“力猛力长则牵引而令其陷”,“敌凝则随手消打而己无危”。  显然,用太极劲去粘连感应,化解对方的力道时,多是采用搭手之后顺应着对方的力道方向退缩引带的方式。  此时,形式上我们虽然是被动的,是“舍己从人”的,但在感受意识上却是主动的!  因为你可以在这个看似很短但实则很长的过程中,感应到对方力量变化过程中的若干节点,然后迅速而流畅地用自己的“实”,随时随意地去拨弄、摆拉、引带、牵扯对方的“虚”。  然后等待对方的“虚”明显地呈现在自己的“感应”之前时,再选择是以实攻虚的“反打”,还是不粘不连的“卸力而脱”,或是“随势进退”。  在类似的过程中,如果对方不主动,我们也可以主动去迎合、碰撞,然而这并非是为了攻击。  敌不动时,我方可“浅尝带动”,其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引对方肌张力的发生,从而为我所用,也就是在无势时去主动制造有利形势。  这种主动显然并非直接为了攻击,而只是为了造势,只是去激引对方的肌张力为我所用,而攻击是“有利之势”稳定之后的行为了。  综上,很明显,太极劲有一大半的时候都是在围绕敌我双方的肌张力作文章的。利用敌我双方的肌张力,减小对方的攻击力,寻找我方反击的最佳机会。  当然,如果对方力量太大,速度太快,我方的太极劲功力又不甚深的情况下,是无法有效化解的。  因为你的太极劲对对方力道的感应时间不长,引带效应也不完全,那么在对方这一拳的击打时间里,你能有效控制的节点并不多。  所以说,柔能否克刚,要看双方的功力。周伯通跟郭靖说的道理即是此意。  这也是为什么武侠小说里说,对方的来招越“老”,太极拳就越容易处理的缘故。  同理,虽然说格斗中的“巧”都是“以己之实,攻敌之虚”,但如果对方虚处的肌肉力量都远大于你实处的肌肉力量,那你直接认输吧。  技巧固然有意义,但归根结底还是力量在起作用。  这里要附加一点说明,非生物可没有肌张力这种功能属性让你去利用,所以太极劲对于猛烈飞来的非生物的冲势的化解,其意义就不像跟人打时那么全了。  因此,“鸟不飞”的难度在理论上要低于“片羽不沾身”。一是因为前者力量较大,“迹”和“象”都很明显;二是因为鸟有肌张力可以利用,而羽毛没有。
  6、肌张力的作用——发力。  太极拳是绵里针,这种形式说明敌方的攻势越是势大,我方越容易反击。  所谓绵,就是上节所述利用强大的感知性去感受、化解对方的力道。  而所谓针是指反击,其发力的本质就是大前面所说的混元劲。  那为什么敌方越是势大,我方就越容易反击呢?  这就得说说混元劲的发力本质。  前文说混元劲是太极劲练到肌张力极大的程度时,肌张力明显阻碍肌力的暴发。但忽然间肌力冲破了阻碍,暴发出来,这种状态下的发力方式即为混元劲。  混元劲的发力迅速、及时、灵敏,之前“绵”的感应与之后“针”的发力之间几乎空隙,敌人就根本来不及反应。  更何况我方发力之前必定是感应到了对方的虚处才发力的,在这一瞬间,对方肌肉的抗击打状态、外发力量的大小、重心的情况以及姿势还有心态都是最不利于抗打击的状态,这种综合状态才称为“虚”。  因此我方此时发力,对方耐受的能力最差,我方的击打效果最佳。  那为什么混元劲的发力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其实大家都可以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一些感觉。  我们平时打响指的时候,中指滑过大拇指打在大鱼际上时,速度快、力量大。  但如果没有拇指顶着,没有之前的蓄势蓄力,凭空弯曲中指去击打大鱼际,是不会有什么响动的。  这跟混元劲的道理是一样的。我前面说过,混元劲冲破阻力打出去的一掌,并非肌力大于肌张力的缘故,而是肌张力突然撤消的缘故。  之前肌张力增大,肌力被抵消,所以宏观的外显力量不大。但肌力本身却并没有减小,只是被内部抵消了而已。所以这其实是一个蓄势蓄力的过程。  而等我们用意念突然放松肌张力的时候,蓄起来的力道就会突然无征兆地打出去,对方是不用知道我们的意念变化的。  因此才说“力由心发”“势由意起”才是发力的最高境界。动作再快,也没有“意念”快。混元劲发力的速度是仅次于意念的变化速度的。  这就是“蓄势发如箭”的意思。其实除了寸劲、摔法的某些技法以及擒拿三种情况,其他几乎所有拳法都是靠蓄势发力的。  但混元劲相较最为隐蔽、快速、灵敏,其发力与之前的感应和化解两方面融合一体,浑然难分,收发全在一心。  当然,这个力道也并非特别地大,但是干脆突然,毫无征兆,所以击打效果特别好。  因为人并非物体,人的抗击打能力并非以皮肤、骨骼和肌肉的物理强度为主要基础的,那只是一部分而已。更重要的是抗击打的状态。  包括意念的准备,肌肉的绷紧,姿势的调整,气息的调节等方面,非常复杂,而且系统性很强,要求在高度统一时抗击打效果才最佳。  我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验。  比如我想抬一个水桶,之前以为这桶里有水,很沉,所以要事先做好用力的准备。  先下蹲,再吸气,弯腰,全身尤其是上肢用力,紧握桶边,再直腰抬起。  可这却是个空桶。于是我会因此而闪一下,向后一坐,差点摔倒。之前所做的准备全都落空了。  其实,我抬桶之前那一系列行为就是前馈反应。所谓前馈反应是人后天所习得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反射行为。  比如常在闷热环境中工作的人,在进入工作环境之前,他会提前出汗,机体的目的是为了出汗散热,但此时还没有进入相应的环境,只是主观意识上知道而已,这就是前馈反应。  人在练习充分或是体验丰富的前提下,对于一些可以预见的情况可以提前做出一些反应以积极应对,这是一种高级的生命现象。  但辩证地看,任何行为都有利弊两面。前馈反应的缺点就是如果预期的情况没有出现,那就会使机体处于不同程度的紊乱状态,得重新调整。  而重新调整是需要花一些时间的,在实战这种紊乱的状态跟找死没什么区别。而太极拳就可以给对方制造这样的状态,利用太极劲化解对方的力量时就制造了这样的紊乱状态。  而当用混元劲毫无征兆地突然发力击打对方时,对方是意想不到的,所以对方此时的抗击打意识正处在最涣散的虚性状态,抗击打状态自然也不是最佳的状态。  这是第一点,而第二点可能更加重要。  央视做过一期节目,好像是科学方法研究太极拳的发力,请的好像是陈小旺。  结果发现,太极师傅的力量是最小的,平衡能力也一般,比普通人强点有限。  可是,这位师傅用太极的发力方式打在人身上的时候,皮肉虽然没有什么损伤,没红没肿的,可是挨打的人却十分难受,很长时间才缓解。  这说明太极拳发力打人的效果并非物理层面上的,而是生理层面上的。  而关于其原理,我是这样分析的。  混元劲打到敌人之后,力量虽然不大,可是力量的有效持续时间较长,最重要的是造成了一种振荡状的击打效果。  这种效应可以传到内脏,令内脏产生超出正常范围的振荡幅度,从而增加了内脏感觉神经的张力性负荷,而这种行为便可以造成难以忍受的不适感。  大家可能不知道,人的内脏对于切割和烧灼痛不是很敏感,对于牵拉和缺血却很敏感。  只要内脏相关组织,或是体内大的血管神经,在物理状态上被牵拉了,导致了组织长轴纵向上的张力增大,就会产生剧烈的内脏痛。  那种感觉特别的难受,还不止是难受,同时还附有恶心、头晕、心悸等症状。  而振荡击打,就可以令内脏相关组织在摆荡中产生牵拉效应,导致张力增大,疼痛难忍。  所以混元劲发力打中人体之后,能产生具有穿透性的振荡效应,是其击打效果的本质。  武侠小说里总是说,高明的内家功,打在人身上,皮肉没事,骨头和内脏都碎了,这可能是文人的想象,但是暗合了我前面所说的道理。  有人或许会问,如何发力我知道了,是蓄势而发。那如何造成振荡效果呢?  这个我并不是很清楚,但这种振荡绝对不是低频振荡,你不会混元劲,然后故意振动手掌,那我想效果是很差的。  我猜想,平时练的时候,如果是打空掌,就用一种放松的状态打出去,把手掌打得颤起来,然后再用力。  既要放松又要用力,不用力就没有意义,不放松就不会颤,自然就不会振荡了。  也可以想象自己在对着虚空拍大铁钟,把大铁钟打响了。意念准了,手上可能就会逐渐的打出振荡效果来。  练完空掌,就对着大树打。墙是硬的,不容易体会颤的感觉。大树厚实,却又有弹性,练习起来刚刚好。  当然,这都是我瞎猜的练习方法。大家只要练习混元劲,我想练成之后自然会产生振荡感。  所以混元劲的这种打击方式,虽然绝对力量不大,但伤敌效果是很好的,因为敌人是人,不是石头。
  7、其他。  我个人觉得太极拳应该重心法和基本功,套路的意义或许不太大,就像小说里写的,张无忌要忘记招数才能心思纯净,只重心法,招数无形。  但在现实中这很难做到,我前面也说,“形”对于“意”的有效发挥意义很大。  太极有八大势。我记得太极推手秘要这本书里有类似的套路练习,每一个式就配合一种想象意念。  其中一个是类似如封似闭的姿势,双手前推之时,心里却想象着是在推一个箱子,要把箱子的盖子推开,却不把箱子推走之类的。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想象到位,我们可以感到在推开盖子的过程中,真的有一种阻力感,其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跟我们日常生活中以这个姿势推箱盖所得到的感受是类似的。  再比如虚腋,是想象腋下夹两个热馒头,其实就是既不能内,也不能外的意思。这就要求“主动肌”和“拮抗肌”这两个方向上的肌群,都有轻度的肌张力增加,而“形”又基本不变。  可见,这个想象练的就是肌张力。其原理跟前面所说的双手前推,想象手前有阻力是一个道理。只是练的部位和姿势不同罢了。  此外还有把人比喻成钟,早期练的时候如钟般厚重稳实凝沉,而练到后期则轻巧如风铃,那便是进入了更高一层的境界。此时欲重则重如山,欲轻则轻如羽。  再比如练前臂时想象“没有手,腕是枯枝,气于腕上下飞腾”。  练腕掌时,想象“手旋沙窝内侧”。  等等等等,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在网上找一下,我之前已经在网上找到了这本书。具体的想象意念练法很多。而其质都是在练习调动肌张力,此外无他。  八大势练好之后,就要练全身的组合,这就涉及到横圈、竖圈、斜圈等动态姿势。虽然说法繁多,但本质都是对于肌张力的综合应用。  所以说,太极拳的本质核心就在于一点——肌张力。一种能够轻松、及时、随意地被意念调节的肌张力。  如果徒有外形,没有功力做基础,那么无论你的太极打的多么漂亮,也是没用的,和普通的外家拳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腰马不硬,速度不快,跟外家拳相比还有着这样明显的缺点。  关于太极拳的高级用法我没研究过,但显然肌张力才是本质的本质,基础的基础。高级功法也只是对其进行综合利用而已。  所以说,太极拳的核心内容,总结起来就是:意念、肌张力、感应节点、寻虚、迂曲化解、周身一气、混元劲、振荡。
  我对太极的理解言尽于此,打完收功。
  自顶一次
  mark一下
  自顶一次。
  自顶一次。
  精妙,高人,佩服。可有其它大作拜读?  
  拜读后有点似懂的感觉.说明楼主写地不错.  
  太极拳什么的和跆拳道都差不多,在实战中基本没啥用,无论在擂台上还是街头斗殴。
  反正感觉很有道理很厉害  
  顶一次。
  顶一次。
  顶一次。
  顶一次。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儿跆拳道实战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