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次全国助残日残拳第二是谁

谈真正的中国武术--不是不堪一击,也不是超级无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谈真正的中国武术--不是不堪一击,也不是超级无敌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1.05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泉州历史网
白鹤拳(永春白鹤拳、永春拳)
  永春白鹤拳的特点。
  白鹤拳的发源
    ——发源于福宁州(现霞浦县)方七娘。     ——授徒曾四、苏钦子、白戒。
  白鹤拳的发祥地永春。
  苏钦子于顺治十六年、康熙廿九年两次返永传授白鹤拳
    ――苏钦子。
    ——苏廷燎、苏毓满。
    ——藤牌兵。
    ——苏懋师。
    ——苏日吉、苏日B、苏日知。
  方七娘、曾四夫妇于康熙初罪谪永春
    ――方七娘、曾四。
    ——郑礼。
    ——辜喜、辜魁。
    ——王廷骋(王打兴)。
    ——永春白鹤拳七传人。
    ——孙士澜。
  白戒于康熙廿二年入永授徒
    ――白戒。
    ――郑宠。
    ——肖伯实。
  永春白鹤拳流传福州地区衍化成“福州鹤拳”
    ——福州鹤拳(纵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宿鹤拳)。
    ——鸣鹤拳。
    ——。
    ——黄式太极拳。
  永春白鹤拳传入漳州
    ——王欧入漳。
    ——张苍荣(苍师)入漳。
    ——张杨华(赏师)。
    ——张杨华的名徒。
  白鹤拳的发展
    ——林春庆 “武功之家”。
    ——林俊义军。
  广东咏春拳与永春白鹤拳
    ——广东咏春拳发源三说。     ——“永春讲武堂”在广东一带的传播。
    ——周自超的“军营传播”。
    ——广东咏春拳与永春白鹤拳同源同流。
  民国期间白鹤拳的传扬
    ――辛亥革命后。
    ——。
    ――武术演赛。
    ――国考。
    ――中央国术馆永春分馆。
    ——潘世讽。
    ——潘孝德。
    ――其他。
  永春白鹤拳与南洋
    ――干德源(附:李载鸾、林宝山、陈桂芳、干家三兄弟)
    ――陈嘉庚与永春白鹤拳。
  新中国成立后对白鹤拳的研究和交流。
  白鹤拳,亦称永春白鹤拳、永春拳,是福建七大拳种之一,它拳理精辟、技法丰富,流传于省内及东南亚各国,自来负有盛誉。
永春白鹤拳的特点
  白鹤拳的特点,为“弹抖劲力足,变化技手多,轻盈灵活,刚柔相济”。其精义:“寸劲节力”,“内外合一”,“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
  泉州俗语称:“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无烧也拉仑:烧,泉音xiou,热;拉仑, 泉音la&lun,微温;全句指“即使水不烫,也有微热”的意思。
  永春白鹤拳是功法、套路、技击对抗、南狮表演齐全的拳种。
  白鹤拳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108种技法;有铁沙包、插沙功、竹把功、水缸功、铁板桥、白鹤铁喉功、铁肚功、鹤椿功等软硬功法;
  有七步三战、七步节力、十三步摇、十三太保、小千字打、大千字打、双千拳法、传心中法、小四门、大四门、四门踢斗、白鹤献爪、白鹤展翅、白鹤涉水、白鹤跳脚、白鹤归巢、白鹤闯堂、白鹤缠脖、鹤法八步、螳螂照日、猛虎擒猪、美女梳妆、毒蛇拦路、小八分手、大八分手等数十种徒手套路;
  有刀、枪、剑、棍、大刀、朴刀、钯、钩镰枪、方天戟、鹤翅双刀(白鹤拳独门兵器)、双等十几种器械套路;
  有五枝对盘、孩儿抱、白鹤搭桥、白鹤补甲、老鹤披仙、翻江闹海、仙童贺寿、单刀进枪、双刀进棍、铁钯破大刀、单剑破方天戟等十几种徒手和器械对练套路;
  还有舞狮、醒狮、斗狮、d狮等南狮表演活动。
  永春白鹤拳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取象于名,寓法其中;拳法便于记诵,易于领悟、利于习练;它的套路动静有法,虚实分明,快慢相间,起伏有序,脉络贯通,神气流畅,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形神兼备,轻盈灵巧,潇洒飘逸,弹抖劲力足,技手变化多。
  白鹤拳讲究“内外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守丹田,以意引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以气催力,吐气生威,攻防并重,运手务柔 ,著手须刚,在舒缓中蕴涵无穷力道,能在最后的爆发中寸劲制敌;讲究“子午虚实、吞吐浮沉、刚柔缓急、后发先至”,拳法结构严谨清晰,攻防意识鲜明,手法短桥多变,每一掌都包含丰富变化;步法走闪灵活 ,悠闲中隐藏杀机;劲力含蓄饱满、朴素刚脆,拳势激烈难挡,刚柔相济 。
  永春白鹤拳自清初方七娘始创,历“康、乾盛世”到道光、咸丰年间,白鹤拳得到丰富和提高,渐成一种攻防意识强、健身价值高的拳法。在多年的发展中,永春白鹤拳还衍生出福州“鹤拳 ”、广东“咏春拳”等分支流派,并演变为日本空手道刚柔流。
  一般认为,辨别“永春白鹤拳”的标准应当为:
  ①师承上,敬奉的祖师必须是清初方七娘,诞辰日为农历6月24日;
  ②拳种分类上,必须是南少林拳法;
  ③武技上,必须是以“三战”为根基,遵循“宗系催节、节须捆守、三曲对三池、出箭对平肩、起牙关夹尾椎、献八卦落大椎”的原则,强调“子午归中、千门统归一路”的拳法。
白鹤拳的发源
  ,·(1644—1661年)。
  发源于方七娘
  ,明末清初·州人,明末遗民方尚的
方尚,字以游,号掌光居士,人称方掌公或方种公,原籍浙江省处州府丽水县,明末避时乱南迁福宁。方尚是,“家富,为人侠气,性好武艺,广交天下豪杰,凡所闻贯精高手明师,多从学之,朝夕勤习,无法不通,遂乃有心手灵机变化之神功”。时方尚年已六旬,妻室早亡,仅有七娘一女。
  “七娘容貌绝世,年登十六,好少林拳艺”,深得方尚疼爱,传之最力。方尚意欲并传武技与其未婚婿陈对墀,岂知陈乃负义之人。七娘誓不从婚,又素有贞静之念,即持节投白莲寺礼佛。
《永春拳家正法序》记,那年方七娘年方十六,白鹤仙人“日化白鹤集梁间教七娘拳法,夜复化为老人入梦中推其骨节。”
传说,一日在寺中织布,忽见一只白鹤飞宿梁间,昂首振翅,舞脚弄翼,引椽衔毛,伸颈觅食,缠脖栖息,抬头长鸣,姿态奇妙,异之。即以手中梭盒投之,白鹤闪跳避过;又以纬尺掷之,复被白鹤展翼弹落;俄而白鹤奋腾凌空,冲入霄汉而去。七娘深有感悟,精研不辍,揣摩衍化,乃揉合白鹤“振翅、扑翼、抖翎、晾羽、缠脖、鸣叫”等动作于南少林“桩马”拳法之中,几经推敲,形成有别于其他南少林的别具一格的“似刚非刚,似柔非柔”、“上下叫应之力”的拳法,称“鹤法”,即白鹤拳。
  方七娘在寺中教传拳法,广授生徒,名闻遐迩,为纪念在白莲寺中创出白鹤拳,遂将此寺号“教练寺”,以寓不忘。
  授徒曾四、苏钦子、白戒
  《桃源拳术》载:“方七娘设教于白莲寺,曾四、白戒、吕维、刘青云等皆为其门下弟子。”
  方七娘之徒曾四(永春人)、(永春白鹳人)都是福宁镇总兵林兴珠的属下,苏钦子任千总,曾四任总兵侍从。
  林兴珠(约;1696年),原名进周,降清后更名兴珠,字而梁。清初·永春县升平里(今蓬壶镇汤城村)人。年轻时以屠宰为业。顺治六年(1649年)随叔父林日胜响应郑成功号召聚众抗清,据永春三都帽顶、蓬壶 马跳诸寨。永春白鹳少年苏钦子,其父苏惟规与林兴珠为屠业伙伴并同举事抗清,苏钦子幼即随父住寨。(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顺治十三年(1656年)夏天,帽顶山寨被安溪人李日G(李光地之伯)率家丁攻破,林兴珠随林日胜到漳州,向清·定远大将军济渡投诚,授为福宁镇总兵。(详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李日G、李光地》)
  任福宁镇总兵后,永春人亦镇。
  曾四师父颜起诞,又名颜上观,永春人,南少林拳师,擅长棍法,云游各地,以武会友。颜起诞曾到福宁访曾四,两人闻风寻及教练寺,避雨寺外。方尚(方种)垂询,曾四答:“永春县人,教杖(棍)功夫的。”方尚延请入寺,颜、曾师徒拜谒叙及渊源,方尚知是少林本派,留下款待。曾四与方七娘谈论棍法拳法,深觉方七娘技高一筹,颜起诞不悦,七娘讥之。颜起诞不服,邀七娘比试。方七娘一手擎起,两足并立,以待来势,颜起诞以左手擒拿单鞭势攻之,七娘忽变招数,食指一转而入,颜起诞受伤倒地,为之叹服,遂嘱曾四当向方氏父女求教。
  后来,苏钦子即与曾四拜方七娘为师,习练白鹤拳。方尚劝说方七娘还俗,曾四与方七娘结为夫妇,育二子。曾四在教练寺习武十有余年,拳艺乃精。
  白戒也是白鹤拳第二代传人,后来投入郑成功帐下。
白鹤拳的发祥地永春
  南少林拳械技法,自唐、宋以来渐成体系并发展完善,风靡八闽大地,而永春县在明朝中叶已是武风极盛之地。《明史·卷91·兵志3》记曰:“永人尚技击。”
  永春自清·顺治二年(1645年)后的35年间,时为清政府掌握,时为南明政权控制,时为郑氏政权所据。白鹤拳在永春逢乱而生,应运而长,永春成为白鹤拳的发祥地。
  白鹤拳传入永春,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苏钦子、方七娘与曾四夫妇、白戒。
苏钦子于顺治十六年、康熙廿九年两次返永传授白鹤拳
  苏钦子
  苏钦子,永春白鹳人。
  【白鹳,包括现永春蓬壶观山、仙岭(万斗、长边)、鹏溪(鹏轩)、石鼓东安(格头)。白鹳是白鹤拳技法广为普及、深具传统特色的“白鹤拳之乡”。这里的先辈曾习练达尊、太祖拳法,武术根基坚固,又自白鹤拳传入,邑人得其技巧,揉入达尊、太祖套路,世代相传,研练之风未艾。】
  顺治十六年(1659年),苏钦子自福宁镇总兵林兴珠属下和福宁州方七娘门下返乡,与邑人苏毓魁(郑成功部将)传授白鹤拳,是白鹤拳在白鹳的开宗传人。
  苏钦子与苏毓魁在白鹳尾草埔为郑成功抗击荷兰收复台湾操练白鹤拳藤牌兵,当时就有白鹤拳好手入伍传授拳法,并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随陈永华参加复台战役。(永春白鹳人),。
康熙廿年(1681年)正月郑经卒,台湾发生“东宁事变”(陈永华忧郁死,郑克臧被弑,郑克u即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克u》),一度为僧。
  康熙廿二年(1683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九月苏钦子被授标统,率部驻守漳州,后又升总兵。
  康熙廿九年(1690年),苏钦子告老还乡,在老家永春蓬壶白鹳村开馆授徒,广传弟子。苏钦子永春传授的“寸劲节力”,“大八分”“白鹳师”
  苏廷燎、苏毓满
  ,永春白鹳人。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授大明宫传镇右营游击,系郑芝龙和施琅同僚,后投清。
  康熙十九年至廿一年(;1682)与同乡“谢得苏君能醉酒,指看桑梓数峰悬”
  藤牌兵
  康熙廿三年(1684年)十二月,康熙为抗击沙俄侵略者,下令组建一支福建藤牌兵。
  康熙廿 四年(1685年)正月,康熙诏銮仪使、建义侯林兴珠等率藤牌兵会剿罗刹(沙俄),参加此后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及后来的平息 噶尔丹叛乱,立下功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兴珠》)。
  永春苏廷几(;1736年),“主器英年,游泮少慰,经文纬武”,率“白鹳十八勇士”随林兴珠出征,收复东北边疆雅克萨城,又征战葛尔丹。
  苏懋师
  苏懋师(;1803年),永春白鹳人,居分观山村的山凤朝,乾隆五年(1740年)生。
  父,下来,“文革”。
  苏懋师自幼劳苦,喜好武术,师从堂兄、“冠带六品”苏懋聪(苏洪苞长子),得其真传,各种白鹤拳器械、徒手、疗伤正骨等功夫俱精。且有点穴之功;时南安一卖席者至,嬉戏民女,被其一触即定,后认错,方解其穴。
  苏懋师将所学功夫传与儿子及邻里,授徒无数。在其儿子中,数苏乾虎(苏龙高,年)武功最佳,曾参加泉州擂台赛获胜。
  嘉庆八年(1803年)卒。
苏日吉、苏日B、苏日知
  苏日吉(;1748年),永春白鹳人,康熙廿九年生(1690年)。精于白鹤拳套路,臂力过人,擒竹即裂,武德高尚,斗兽护乡,阅里称颂。乾隆十三年(1748年)卒。
  苏日B(;1794年),永春白鹳人,康熙五十五(1716年)年生。白鹤拳、器械及徒手功底其佳,有飞檐走壁之功;还是接骨疗伤高手。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卒。
  苏日知(;1879年),永春白鹳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生。徒手鹤技功底过人,寸劲颇足,门徒数百以上;且接骨经验丰富,疗伤药到病除。光绪五年(1879年)卒。
方七娘、曾四夫妇康熙初罪谪永春
  方七娘、曾四
  清·康熙(;1722年)初年,曾四因杀地痞,夫妇回居永春,在西门外后庙(即金峰殿)辜厝(今属五里街镇仰贤社区)设馆授徒(后人称“曾武馆”),有辜氏及永春城邑青少年从之。大羽村南少林拳师郑明不服,邀方七娘较技,不敌,负伤归,临终遣子郑礼拜方七娘为师,学习白鹤拳。
  《永春县志·人物志》引民国十三年(1924年)《永春县志·方技传》 载:
  “郑礼,和风里大羽人,康熙间,有方七娘者与其夫曾四罪谪永春,于西门外之后庙辜厝开馆授徒,礼父明与角,不敌,病将死,遗言命其子礼师七娘,方、曾二师感其诚,悉其术授之。
  礼精勤不懈,具工力心神,奋练不忘……
  郑礼一生授徒无数,晚年深自韬晦,有问者皆辞以疾,唯林全赏师事焉,颇得其术。全传之林贤、林董,均名著一时,故二百多年来永地以拳为名者,大羽礼之徒所授也。”
  方七娘在永春的弟子,有“二十八英俊”、“二十八英俊”两说。
  《永春拳家正法序》记:“七娘尽得白鹤仙人真传,后传授吴、王、林、乐、许、周、康、颜、张、郑、白、李诸家,号为‘二十八英俊’。”
  《桃源拳术》载:“后方、曾二师入永,将此法(白鹤拳)传于乐叔(乐杰)、参叔、喜叔(辜喜)、礼叔(郑礼)等‘二十四英俊’。”
  这些弟子中,乐杰居第一,王打兴居第二,曾绿(曾四之子)及李元卿、林泮、辜喜、辜助、林椎、姚虎、潘贤、叶福、刘灶等都是个中高手;其中,郑礼、辜喜、辜魁、乐杰、王打兴又被尊称为“前五虎”。
  由于方七娘自幼传承其父方尚南少林拳法,南少林拳师颜起诞之徒曾四、郑明之子郑礼又皆先后师从方七娘,致使永春白鹤拳至今仍然保留着“猛虎擒猪”、“猛虎出涧”、“”、“金刀出鞘”、“利刀削竹”、“大门”、“小门”、“天关”、“地扫”、“进步刺杀”等大部分南少林拳械技法。
  郑礼,名际礼,字启让,清初·永春和风里大羽人(今五里街镇大羽村),顺治十一年 (1654年)生,郑乔赫第三子,过继为郑乔琰为嗣子,属鹏翔郑氏之裔;列永春白鹤拳第三代传人“前五虎” 之首,既全面体现了永春白鹤拳的技术风格,又较好地传播了方、曾二师的拳法,成就最大,是永春白鹤拳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见前文)
  林贤《郑礼叔传教拳法》:“郑礼叔所传拳法,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级拳法……”“三十六骨节摇动,七十二筋脉收束,促以周身上下相互催、沉、捆、守,使得周身骨节、筋脉连成一片,以内外交接催送,促于身体内部宗气运行,催附身体外部手足,使周身筋骨成寸沉之势,若虚若无,万搏归中,千门统归一路……”
  郑樵陵《郑樵陵自述切要》、肖伯实《论敌法》,以及属名梅山主人、佚名等先贤所著的拳谱中,也或多或少地提到郑礼所传拳法。
  郑礼一生授徒不可胜数,徒弟遍布闽西、赣南,比较有名望的拳师有刘降、郑养(;1731)、郑宠、林添、卢益、李昱、蔡熙、林全等。永春白鹤拳自此传播开来 。
  在永春民间,还流传不少郑礼的传说:
  郑礼曾与林椎、姚虎等师兄游江西省。时有僧人学得少林拳,威慑一方。和尚养1头水牛,不用牛绳穿鼻约束,随便放牧田间,糟塌农家蔬菜禾谷,甚至放到街市,妨碍交通买卖,人们敢怒不敢言。郑礼闻知,走到街道,双手抓住牛角摇拽,把牛角拨起,路人咋舌,郑礼只留下姓名籍贯就回永春了。不久,僧人来到永春大羽,在村前问路时,巧遇郑礼正在放牛,知其来意,诈曰:“我是郑礼的雇工,主人外出多时还没有回来,我可以给你带路。”又故意把耕牛赶到一条羊肠小道,牛走小道艰难,郑礼双手托住耕牛腹部,稳稳地从田埂上走过去,僧人惊诧。郑礼把僧人带到家中,用两只手指夹住盛着水的脸盆,放在大厅口,再用左脚从廊柱拨出础石,请僧人坐下洗脚。僧人洗毕,也用右脚从廊柱下拨回原处。当晚,僧人问郑礼:“何处习的技艺?”郑礼说:“主人苛刻,从来就不教我,我的功夫是在郑礼练功时偷学来的。”僧人正欲报复郑礼,悉传以自己的武功长处,因此郑礼的拳术更上一层,远近无人能匹。
  福建省连城县有个土豪,自恃武术高强,聚集门徒在县内惹是生非,上下无法以对。适郑礼入境,官府士民听闻他武技高超,引诱这个土豪跟郑礼比武,土豪被郑礼打死。士民厚赠郑礼,护送回永春。
  郑礼一生行侠好义,家境清贫,晚年埋名隐姓,在乡中卖豆腐为生,经常手撑豆腐上街叫卖,老少无欺,得以安度晚年。
  辜喜、辜魁
  辜喜(;1706年),名良喜,字士美,清初·永春儒林后庙辜厝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生,列永春白鹤拳第三代传人“前五虎”之一(见前文)。永春《儒林 辜氏族谱》载:“宗士美公赋性骁勇,善音乐,精拳法,风声所播,一时趋赴乐从者,接踵相接。”康熙四十四年(1706年)卒,年67岁。
  辜魁(;),名良魁,字士解,永春儒林后庙辜厝人,康熙二年(1663年)生,师从曾四,列永春白鹤拳第三代传人“前五虎”之一(见前文)。永春《儒林辜氏族谱》载:“宗士解公善使槌、棍,拳法精而著名,但惜其寿命较短……” 
  王廷骋(王打兴)
  王廷骋(;1736年),清初·永春蓬壶东熙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生 。康熙间曾任大兴府正堂,人称“王大兴”,讹为“王打兴”。
  王廷骋少习武,师从方七娘、曾四,为永春白鹤拳第3代传人、“二十八英俊”排名第二,后人尊称为“前五虎”之一(见前文)。
  王廷骋从官后,仍练拳脚并授与家人侍从,其家人侍从于京城及河北又把武技授与军民。
  王廷骋曾留守福州,把白鹤拳传与福州和闽东北“上四府”百姓。
  退归蓬壶后,王廷骋又亲自授艺于邑人。
  乾隆元年(1736年)卒,年78岁。
  永春白鹤拳七传人等
  “永春白鹤拳七传人”指郑礼的弟子郑樵陵、郑延义、郑延松、林全、林贤、林董、郑士君七人。郑樵陵《郑樵陵自述切要》:“余自幼与郑义、郑松、林全、林贤、林董、士君随礼叔习武,虽无善尽之称,却略知拳之始终有十二法系拳中之精要……”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施琅在永春百丈岩研读《孙子兵法》时,广招兵丁入伍,重新组建福建藤牌兵。永春白鹤拳师苏钦子和郑樵陵、林全、林贤等人应征入伍,此4人因武功了得且英勇善战,淇爝ё堋
  康熙廿二年(1683年)农历六月,苏钦子、郑樵陵、林全、林贤率部随施琅收复台湾,八月随施琅、白戒返回永春。由于此4人颇有战功,先后受到提拔。 
  郑樵陵,永春桃东鹏翔人。康熙廿二年(1683年)随施琅收复台湾,擢标统,率部驻守福州(后升总兵 ),于福州一带传授弟子。雍正元年(1728年)返回永春大羽,卒葬德化与永春介福交界处 。
  林全擢标统,率福建藤牌兵随施琅进京(后总兵),后率部与林兴珠一起随康熙出征抗击沙俄入侵,驻守鄂尔多斯。
  林贤(人称林前贤)擢标统,率部驻守浙江(后升总兵),在浙江宁波一带广收门徒。雍正十三年(1735年)返回永春桃城外丘老家。
  林董,永春县仰贤人,祖上有官荫。
  另有肖伯实,乾隆(;1795年)间人。曾师从刘降、郑宠、林添等人 。 乾隆 年廿二年丁丑(1757年)所著《论敌法》载:“余问 郑 公曰:常闻方、曾二师有云……郑公曰‘礼叔有云’……”根据平时3师口传身授,将其所学进行认真细致记述和总结,还著有《桃源拳术》一书,精辟阐述永春白鹤拳的单练功法和心法要旨 。
  在永春白鹤拳发展的雏形和成形时期,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少以文字叙述。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以“永春白鹤拳七传人”为主著作的永春白鹤拳书稿拳论的问世,较为完整地总结了永春白鹤拳的理论体系,把白鹤拳的源流、套路和技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这些拳论书稿,主要有郑樵陵《郑樵陵自述切要》、林董《白鹤拳家正法》(又称《白鹤仙家祖传拳法》)、林贤《郑礼叔传教拳法》,以及肖伯实(见下文)《论敌法》、《桃源拳术》、梅山主人《白莲寺传出拳法》(又称《教练寺教传拳法》)、佚名《拳伤医书》等。这些书稿多以手抄本或残篇遗稿流传于民间,随永春白鹤拳的继续发展和传播,受传播区域(拳论中出现一些地方方言)抄书者文化水平的高低和师承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由某某人所“传承”的各种拳谱版本,但记载基本上大同小异。
  孙士澜
  讳周,字汜侯,号海若,清·永春县儒林里(今儒林村)人。状魁伟,臂力过人,夜燃香百步外,注矢射之,无虚发,人惊为神。
康熙廿六年(1687年)武举人,廿七年()武殿试三甲第19名。任浙江温州营游击,署宁波参将。温州、宁波一带兵营和民间习练白鹤拳。
  以征叛逆入缅甸有军功,诰授武德将军。
(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孙士澜》)
白戒于康熙廿二年入永授徒
  白戒投入郑成功帐下后,随郑成功大军收复台湾。在台湾,白戒一方面悉心钻研“寸劲节力功”,使白鹤拳的“弹抖震动”特点更为突出,技艺臻于完美;另方面传授武功,白鹤拳便由白戒从军中传至海峡彼岸,弟子遍布台湾各地。
  康熙廿二年(1683年)农历六月,康熙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兵台湾;八月台湾光复,隶属福建省。施琅带原郑成功帐下将军白戒从台湾归来,一起入永春协助招募兵丁,同宿百丈岩。施琅曾在此研读《孙子兵法》,并有题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郑成功 》)
  白戒得以一段时间常住永春,与师弟乐杰、参、辜喜、郑礼等一起研习武技,还传授武艺,从学者甚众,再次将拳法传回大陆。林添、郑宠原为郑礼高徒,后又师从白戒。白戒在永春的亲传弟子,有林添、郑宠、郑畔、辜初(;1755年)、辜荣(;1759年),世称“后五虎”。
  民间称曾四为“前永春名师”,称白戒为“后永春名师”。
  郑宠(;1755年),字启命,清初·永春桃东鹏翔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生,郑乔纯第三子,是永春白鹤拳传承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郑宠先师从郑礼,后白戒来永春后,又拜白戒为师,被尊称为“后五虎”之一(见前文)。在永春授徒郑樵等多人,还传授大田县陈铁寓,安溪县陈绢、林灶,永泰县张承球等。
  乾隆廿年(1755年)卒,年83岁。
  肖伯实
  肖伯实,乾隆(;1795年)间人 。曾师从刘降、郑宠、林添等人。根据平时3 师口传身授,将其所学进行认真细致记述和总结,著有《论敌法》(乾隆廿二年丁丑[1757年]著)、《桃源拳术》,精辟阐述永春白鹤拳的单练功法和心法要旨。
  肖伯实《论敌法》载:“余问郑公曰:‘常闻方、曾二师有云……’郑公曰:‘ 礼叔有云……’”
永春白鹤拳流传福州地区衍化成“福州鹤拳”
  福州鹤拳
  清·嘉庆五年(1800年)以后,永春白鹤拳名师郑宠(郑志宠)的传人林世常年在福州地区传授武艺,将永春白鹤拳传给林达崇(潘屿八)、方世培等人。林世之后,其传人们先后将永春白鹤拳发展衍化成“福州鹤拳”。
  “福州鹤拳”有“纵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宿鹤拳”5种分支流派,其风格各异,但各流派都基本保留永春白鹤拳的技术理论特点,只是在郑宠所传拳法的基础上,增进一些鹤类“拨水、鸣叫、飞跃、啄食、宿巢”形象动作。
  鸣鹤拳
  “鸣鹤拳”一代宗师谢崇祥将福州鸣鹤拳做了广泛的传播,林科题(鱼丸乾)、潘家乾、陈依角(继泉)、吴福官、肖铄德(老和尚)、肖洪亮(蕃仔)、林贞兰、王仕安(二d)、陈宝清(麻伙)、陈世鼎、林天水(矮和尚)、蔡学务、陈玉村、林来来、余宝炎、黄性贤等人皆为其门下高徒。
  日本人东恩纳宽亮也拜学谢崇祥门下3年,光绪元年(1880年)前后艺成回国,创立刚柔流空手道,成为日本刚柔流空手道的鼻祖。流传于日本的《冲绳武备志》即是早年传抄到日本冲绳的永春白鹤拳古拳谱。经百来年的传播与发展,日本刚柔流空手道成为日本空手道的一大流派,风靡、。目前日本刚柔流空手道仍然传承着福州鸣鹤拳的套路,从中可以捕捉到永春白鹤拳的身影。
  冲绳与福建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后,日本冲绳刚柔流泊手空手道多年来曾派人到永春寻根问祖,奉王打兴(,见上文)为祖师爷。日本刚柔流泊手空手道协会会长渡嘉敷唯贤曾委托寻找东恩纳宽亮在中国的武术师傅,根据渡嘉敷唯贤提供的资料和福建武术挖整组的资料,辗转多年,终于找到了东恩纳宽亮的中国武术师傅——福州“鸣鹤拳”一代宗师谢如如(谢崇祥),渡嘉敷唯贤并捐资在福建省体育中心西南端建立一座“显彰碑”以志永远。
  “”擅长“摇身骏胛”催叫一身之力俱全,讲究“开合运气”,强调“举意不举力”,誉有“南太极”之称。
  其高徒朱宅二于民国时期到达台湾,将“纵鹤拳”传播到台湾。
  黄式太极拳
  黄性贤(福州前屿人)则在“鸣鹤拳”与“纵鹤拳”的基础上,吸收郑曼清的“杨式太极拳”,创立“黄式太极拳”,旅居星马期间广传,并发展成遍布五大洲的“黄式太极拳总会”。
  从“黄式太极拳”的“松身五法”与“纵鹤拳”的拳架中,可看到永春白鹤拳传统“鹤椿桩”身影。
永春白鹤拳传入漳州
  王欧入漳
  清 ·康熙(;1722年)间,永春白鹤拳名师郑礼的弟子王欧入漳州传拳。而后,又不断有其他永春白鹤拳拳师陆续来漳,漳州遂成了白鹤拳对外传播的一大基地。
  嘉庆(;1820年)间传到温州和道光(;1850年)间传到台湾的永春白鹤拳,都源自漳州。
  张苍荣(苍师)入漳
  光绪廿二年 (1896年) ,永春拳师张苍荣(约;1930年)携妻女到漳州定居,受聘于北门街郑瑞珠香烛店,人称“苍师”。
  香烛店小伙计杨华深受张苍荣喜爱,收为徒弟,并招为赘子,改称张杨华。
  张杨华(赏师)
  张杨华全面继承张苍荣以“捷元堂”为号的永春白鹤拳流派和伤科医法,练功刻苦,特别擅长散手技击。漳州北门一代不少武术爱好者慕名投到张杨华门下,“捷元堂”白鹤拳开始在漳州地区传播。从此张杨华崭露头角,名气日盛,人称“赏师” 。
  民国十四年(1925年),“漳州精武体育会龙溪(漳州)国术馆”成立,张杨华从漳州众多名家中脱颖而出,被龙溪县长聘为馆长,主教拳法,永春白鹤拳成为当时漳州精武体育会主流拳法。
  后来,岳口、古塘、待御巷、黄坑、院后等地纷纷请张杨华开馆执教,甚至远到长泰岩溪、龙海浒茂洲。“捷元堂”白鹤拳成为当时漳州流行最广南拳流派。
  张杨华心胸开阔,抛弃门户之见,漳州武坛得以百花齐放 。台湾陈九龙、广东张昌辉、浒茂洲康光辉等拳师都在张杨华的支持下来漳开馆。他也赞许徒弟学习他派武功,故门下弟子的拳法风格多样,如郑文龙向“梳头师”学习白鹤拳、洪明向漳厦铁路站长学习“姑娘拳” 等。“捷元堂”在与其他门派的交流中,也丰富了器械和舞狮法。
  张杨华74岁卒。弟子云集北桥为他送行,由于门徒众多,一时漳州城里出租的孝服竟然断货。设有龙头凤尾的灵柩在张杨华高徒张日章的带领下,尾随着诸多武馆、狮队、弟子,穿过城里各条繁华街道,接受全城百姓的瞻仰,最后返回北门外安葬。龙溪国术馆主教和北桥“捷元堂” 由张杨华高足黄海西、黄金镇两兄弟分别继承。
  张杨华的名徒
  在张杨华入主龙溪国术馆期间,桃李满园。其高足郑文、张日章、郑文龙、洪明等多次在省、区、县赛上夺冠。
  民国廿一年(1932年),在漳州举行“龙溪县国术赛”,郑文龙获第1名。
  民国廿二年(1933年),在漳州举行规模盛大的“福建省国术表演赛”,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亲临观摩。张杨华高足、岱东国术馆蔡顺良与曾木表演“三股叉、藤牌刀”对练获奖。
  民国廿二年(1933年),郑文随福建代表队参加“第二届南京国考”,成绩列丙等,获“勇士”称号。郑文,古县人,母亲杨文定是杨华(改姓张杨华)亲妹。郑文原为小学教员,此后被政府吸收为警员,后任至漳州警局局长。
  民国廿三年(1934年),福建省国术馆举办“全省国术擂台赛(省考)”,应试者128位, 张日章(时在漳州师院教习武术)力压群雄,在半决赛与决赛中分别战胜两位好手闽侯黄性贤(亦是方七娘鹤法传人)和古田黄术美,最终夺冠。此后张日章受聘厦门警局教授警员拳法技击。
  民国廿四年(1935年),在漳浦举行“福建省第五行政区运动会”,洪明获“白鹤拳”、“三节棍”两个第1名,曾木与曾九龙表演“空手对单刀”获奖。1949年《大刀报》以《拳打南山官兵、脚踢龙中学生》为题报导了洪明的两件事迹。【解放初(1954年左右),先后有福州军区文工团7名团员和涵江文工队3名队员慕名来向洪明学习武术器械套路。1957年,省赛许木可与洪明表演“钩镰枪、藤牌”对练,获优秀奖。】
  民国廿四年(1935年),在厦门举行第五届省运会,曾木所在的龙溪国术代表队获男子团体第 3名。
  民国廿五年(1936年),在漳州举行“福建省第五行政区运动会”,郑文龙获得国术赛第1名。【1957年,郑文龙赴港,先后任“官塘社区中心潮艺会”、“西贡福潮惠同乡会”国术教练;1969年创立“福建少林永春白鹤拳社”。】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日章等弟子在张杨华的教导下,纷纷奔赴抗日战场,践行武者“精忠报国”的最高理想。张日章参加救国军,他操练并率领“闽南抗日大刀队”,与昔日擂台对手黄性贤带领的“福州抗日大刀队”会合,同赴淞沪战场。
  张杨华的拳法已被弟子们广传四方。张杨华门下,香港有“香港永春白鹤拳社”,广东有“汕头永春白鹤拳研究会”。
白鹤拳的发展
  清中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出现了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永春白鹤拳又在中国南方进一步发展。
  林春庆“武功之家”
  林春庆(;1890 年),谱名章木苔(“木苔”合一字),字赠孝,号佩玉,清·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村人,为埔头林姓第17世;嘉庆十五年(1810 年)生,光绪十六年(1890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春庆》)
  林春庆习白鹤拳。《族谱》记载,林春庆“膂力过人”,咸丰间“上游从戎有功,蒙庆制军请叙,准以军功守备用”,后授武德骑尉,诰封武德将军。
  林春庆家族素有习武之风。
  林春庆的堂叔林占鳌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乡试中武举人第七名。林春庆祖孙三代从武,或军旅,或科考,荣获许多功名,时称“一家两进士”、 “叔侄武进士”。
  林春庆有四子:长林克英,是永春州州庠生,诰赠武德骑尉;次林克明,州庠生,报捐中书科中书,赐封通奉大夫;三林克彰,同治九年(1870年)武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武进士,钦点守备,诰封武德骑尉;四林克中,从小习武,童试以冠军入泮,后随父亲从戎,以都司补用,赏戴花翎,以游击衔加二级,恩封二品官。
  林春庆的两个孙子同样出色:长孙林国瑞,光绪五年(1879年)武举人,六年(1880年)武进士,在殿试中钦点营用守备,署理陆路提标、前营守备,授汀州左营守备;林培元,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举人,先任永春州黄坂汛总兵,管辖永春锦斗、曲斗二塘,后任湖洋汛总兵,又兼防安溪涂桥。
  林俊义军
  林俊(;1857年),字士孝,号万青, 清·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村(原称霞陵村)人。(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俊》)
  其父林捷云是道光元年(1821年)恩科武举人。林俊幼秉家学,从小善骑射,又从永春城西金峰殿武馆苏文成、苏凤琛习练白鹤拳,是当地的一名武生。
  【苏文成[;1862年],又名珠成,清·永春白鹳人,通晓十八般兵器,尤善钯、刀、剑技法,长期居于永春城西金峰设馆授徒,林俊师事之。】
  咸丰三年五月(1853年),林俊成立“红线会”,并与吾东陈湖所领导的“黑线会”取得联系 ,在永春万春寨金峰殿起义,被洪秀全封为烈王。义军先后攻克了永春、德化、大田、永安、尤溪、沙县、南平、建欧、邵武、莆田、仙游、安溪、南安、晋江、惠安、厦门、泉州、漳州等二十几个府县。
  苏文成、苏凤琛参加门徒林俊组织的“红线会”农民义军。苏文成任义军教头;苏凤琛任义军标长,随林俊转战泉州、莆田,在莆田仙游捐躯。
  林俊死后,义军有部分人潜伏在顺昌等地落户,这些留下的义军多数熟悉永春白鹤拳,至今顺昌等地有不少白鹤拳弟子,他们至今供奉林俊神位,每年七月二十一日举行祭奠。其余义军继续转战各地,前后坚持了12年,其在闽北一带的将领跟随 杨辅清 进入浙江一带,其在闽南一带的将领则齐集漳州南山寺,与进入广东与广东一带的李文茂起义军一起继续作战。至同治四年(1865年),义军才被闽浙总督左宗棠派其亲信朱明亮带领湘军镇压下去。起义失败后,大部分义军将领流落四方,隐姓埋名,以开馆授武为业,白鹤拳再次在八闽大地、浙江和广东传播。
  由于朱明亮率领湘军进入永春后,大肆烧、杀,义军残部无法在永春继续存在,他们只好埋名改姓逃往广东等地谋生。因这些义军多数是白鹤拳弟子,他们就在广东顺德市等地传授永春白鹤拳。而永春各村各里为求自保,几乎都有“拳社”,组织学习白鹤拳。
广东咏春拳与永春白鹤拳
  广东咏春拳发源三说
  咏春拳在广东传播,在清·咸丰(;1861年)以后,有据可查的早期宗师和传承脉络是:黄华宝(佛山红船弟子)、梁二娣——梁赞(佛山人)——陈华顺——叶问。
  但是,关于黄华宝之前的广东咏春拳发源,却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咏春拳”是福建永春白鹤拳高手五枚师太所创。
  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诏焚泉州少林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后,五枚师太避祸隐居川滇边界大凉山。为对付深谙少林武技的反叛者,五枚师太在原有的武学基础上,受蛇鹤相争的启发,创“咏春拳”,据师承的说法,该拳“处处针对固有的少林拳术,而且跟传统相反”。
  传承脉络为:五枚师太——苗顺、严二——严春——梁博涛(严春之夫)——梁兰桂(梁博涛之侄)——黄华宝……
  第二种说法,认为“咏春拳”即“永春拳”。
  永春拳得名于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总教练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焚后,至善逃避到佛山,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
  传承脉络为:至善法师(永春殿总教练)——苏三娘(佛山粤剧红船戏班花旦,惠州人,即“永春三娘”)—— 黄华宝 ……
  第三种说法,是咏春拳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
  一尘庵主的传人颜春后来落难来粤,便将□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春拳”的 “□”字改为“永”、“咏”。
  传承脉络为:一尘庵主——(不详)——颜春——黄华宝……
  咏春拳的发源传说,有很多学者进行研究,但以上3说各有所本,没能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且其时间、地点、人物、历史背景、现实情况等方面,都有不少令人疑惑之处。
  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下面这些说法是相同的:
  ①创始人都是女性。
  ②都离不开“永春”、“咏春”、“ 严春”、“颜春”这个特定的地点或人。
  ③都是因为避祸而埋名隐姓传授武术。
  “永春讲武堂”在广东一带的传播
  实际上,上述3种传说中的严春、苏三娘(永春三娘)、颜春实有其人,即郑三娘,是永春白鹤拳大师郑礼的胞妹。
  郑三娘嫁严博涛为妻,随夫姓,又称“严三娘”。严博涛,江西人,是郑樵陵的高徒。康熙(;1722年)末年至乾隆(;1795年)初年,夫妇俩曾于于金峰山之后庙辜厝(原方七娘、曾四授武之地)开馆授徒。
  乾隆(;1795年)初年,郑三娘与其夫严博涛应福建连城武术界邀请,前往连城参加“天川盛会”。随后,在广东“岭南七雄”的盛邀下,夫妇经汕尾进入广东,在广东一带开办“永春讲武堂”(见《桃源杂记》)。
  在连城期间,夫妇俩从“蛇鹤相争”得到启发,改良永春白鹤拳的“盘手技艺”,形成现今流传于广东一带的“咏春黏手”,并回传永春,形成目前流传于永春一带的“粘离手”。
  周自超的“军营传播”
  周自超“军营传播”白鹤拳,也影响着广东一带的武术发展。
  周自超(;1837年),清·永春县迎福里前溪(今桃城镇桃溪村)人,清·乾隆廿五年(1760年)生,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
  周自超年青时中武举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武进士一甲第三名,钦点探花及第,委为侍卫,曾随御驾至热河,抓获刺客,诰封武功将军。嘉庆(;1820年)间,同安人蔡牵在福建沿海聚众起义,周自超率水师营屡破义军,以功历派驻镇金门、代理海门总兵兼管平海、崖州参将兼香山水陆协统、虎门总兵。(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周自超》)
  周自超在其军营中传授武术,把永春白鹤拳带入兵营、驻地,传到福建漳州和广东南部。在广东时,常与广东武术界人士一起切磋技艺,许多郑三娘、严博涛夫妇“永春讲武堂”弟子也都纷纷前往学艺,从而构建了“军营传播”与“民间传承”之间的桥梁,使得永春白鹤拳在广东军营与民间得到广泛的传播。
  广东咏春拳与永春白鹤拳同源同流
  有人 梳理咏春拳的发展脉络,结合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史,以及发生在同治、咸丰年间的永春武生 林俊、陈湖起义事件,探寻广东咏春拳和永春白鹤拳在历史发展上的吻合点,认为两者同源同流,咏春拳源于福建省永春县方七娘始创的永春白鹤拳。在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由于左宗棠和郭嵩焘的不睦,驱匪入广,促使在林俊、陈湖残部中的永春白鹤拳弟子流落广东,个别人埋名隐姓,传授永春拳;也因为口传的原因,产生了严咏春(颜咏春)这个人物,致使咏春拳无法正本清源。
  理由如下:
  (一)咏春拳传播时间与林俊、陈湖残部入粤相合。
  从咏春拳传播时间来看,咏春拳种种师传的传说中,五枚师太、至善禅师等,多数是清末小说《圣朝鼎盛万年青》中的人物,颜咏春(严咏春)、苏三娘等也是口传人物,作为史考不足为凭。有据可查的仅黄华宝、梁赞等人。
  梁赞(;1901年),又名梁德荣,广东鹤山古劳东便坊人。光绪(;1908年)间,梁赞在赞生堂收徒授拳。陈华顺,生于道光廿九年(1849年),顺德杏坛东马宁乡人,39岁时拜梁赞为师学习咏春拳,即陈华顺学习咏春拳最早时间是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那么可以推测黄华宝、梁赞等学习咏春拳应该在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这和林俊、陈湖残部中的白鹤拳弟子被左宗棠驱入广东时间不谋而合。
  (二)传说中的创始人均为女性。
  各种传说中,咏春拳的的创始人无论是严春(颜春)、苏三娘,还是五枚师太、一尘庵主,都是女性。永春白鹤拳创始人,则明确是康熙年间的方七娘,也是女性。由女性首创的民间武术在武术界并不多见,咏春拳的传说应该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从第一种传说来看,是严春先传授给自己的夫婿梁博涛,这更和永春白鹤拳由方七娘传授给夫婿曾四有惊人的相似。
  (三)“严春(颜春)”或为“永春”的音讹。
  林俊、陈湖残部中留粤的永春籍人,不敢回原籍,为避祸只能埋名隐姓,靠传授功夫赖以谋生。他们不敢暴露功夫来源,只能说是“原永春师傅传授的”。
  闽南话没有撮口音,多数人把“yuan”(原)读成“yan”(严、颜),就是现在,“原”和“严、颜”在多数闽南人读音中也是分不清的。可以设想,在普通话并不普及的年代,把“原永春师傅”读成是“严(颜)咏春师傅”也在常理之中。同时,在《康熙字典》之前 “咏”、“永”在一定范围是相通的,在【唐韵】、【正韵】、【集韵】中,它们是一致的。
  因此是否可以推测,“严(颜)春”可能不是哪个具体的拳师真正姓名,而是代表那个传授武术拳师的原籍或者拳术的原发地名。“严(颜)咏春师傅”就是“原永春师傅”的意思。
  (四)以泉州少林寺事件影射林俊和陈湖家乡被焚毁。
  从咏春拳传说中的泉州少林寺被烧事件来看,此事还须考证,而林俊和陈湖家乡,遐龄乡的 林氏和龙头乡的陈氏民房多数被官府烧毁却是事实,在《族谱》上和《县志》中均有记载,并有大量的遗迹。
  因此林俊、陈湖残部个别人出于安全和授徒需要,以火烧少林寺事件编造出离乡背井的故事 ,也在情理之中。
  (五)叶问之子叶准的文章等。
  广东咏春拳一代名师叶问之子叶准在2000年第6期《武魂》上发表的1篇文章记述:陈华顺临终前特嘱儿子陈汝棉,咏春拳的师祖传授的就是“永春拳”,为逃避清廷政府追捕,把“永”字改为“咏”字。希望在清政府被推翻后,后人把“咏春拳”改回“永春拳”,以正本清源。
  永春一门人也在2000年第9期《武魂》杂志上发表文章并附照片,证明在佛山咏春拳的师祖灵位上写的就是“永春历代先师”。
  (六)咏春拳与永春白鹤拳的古拳谱很多要点相通。
  从武术本身来看,一些精通咏春拳的人士对永春白鹤拳的古拳谱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中很多要点是相通的。
  如永春白鹤拳“论出手必先论子午归中”,“子午归中”即“子午中正”,与咏春拳“守中用中,中线防守,中线进攻”的“中线原理”是一样的。
  又如永春白鹤拳“论交关接手”中记载:“内节如铁,外节如棉……直可破横,横能理直。逢刚则刚,逢柔亦刚;遇空则入,遇门则过;有桥过桥,无桥生桥;内用吞吐浮沉之法,外用刚柔相济之巧。”这与咏春拳诀“乘空必入,逢膀必闸,以软制硬,以快打慢”及“柔中带刚,刚柔结合,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以横消直,以直带横”的意思一致。
  另外,永春白鹤拳与咏春拳一样也讲究利用“听劲”觉察出敌力的虚实、大小、方向,利用力学之圆弧切线原理,借力消力,连消带打,达到“四两拔千斤”、出奇制胜、以弱敌强的目的。
  至于咏春拳没有象永春白鹤拳那么多的套路,完全是当时为了适应战争效率的需要,删繁就简,强调技击,直接练习小念(练)头和[手。
民国期间白鹤拳的传扬
  由于清朝末年国势日衰,外敌入侵,视中华民族为“东亚病夫”,因此清末民初的国术界掀起了一股“强种自卫”的习武高潮,这种尚武之风甚至受到政府和军界的支持。
  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后,五里街辛亥革命元老宋渊源,先后推荐永春青年余逢时、潘节文、林庆荣、王荣光、林怀瑜等到南京、日本学习军事。他们均在行伍中传习鹤拳,并且为白鹤拳的推广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1926年,全面继承前清武秀才郑美康所传承的永春白鹤拳大师郑礼、郑宠拳法,在永春县五里街镇大羽村创办“大羽武术馆”。
1926年,在大坪开设武馆授徒,兼治疯伤。
  郑文存,字奕收,清·永春五里街镇大羽村人,光绪卅三年(1907年)生,父郑兆强。
  郑文存从小喜爱习武,随其父到马来亚谋生,从其父处全面继承前清武秀才郑美康所传承的永春白鹤拳大师郑礼、郑宠拳法,18岁就打胜了当地的许多高手,郑兆强担心郑文存惹祸,19岁时就送其回家乡大羽。
  文存回大羽后,在大坪开设武馆授徒,先后有本县吾峰、蓬壶和德化县等地弟子上门求教,或请其到该地传授武艺。德化军阀林清良还请郑文存为其军官们传授拳术。国民党80师师长李良明专程派人礼请郑文存任军事教官。抗日战争胜利后,郑文存辞去军事教官职务,回到永春县蓬壶、一都和晋江县、南安县、厦门集美等地继续收徒授艺。
  解放后,郑文存本想弃武从农,但各地的徒弟又纷纷找上门来,只好继续收徒授艺。
  改革开放后,郑文存在大羽村创办“大羽武术馆”。后曾任“大羽武术馆”馆长的郑庆勇系郑文存亲孙子,1984年获在兰州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优秀拳种奖。
  武术演赛
  在廿世纪初,永德大(即永春、德化、大田三县)警备司令部时常举办永春白鹤拳武术演赛。
  如1926年重阳节,永德大警备司令“吴威请永春著名拳师二十余人,在西校场比赛拳术及出狮等法,观者人山人海,颇极一时之盛。当场赏金质奖章八面,重量至钱三至三钱为限,其形式团圆中镌‘永德大警备司令吴’等字样,计得奖者为潘团老师(时82岁)、、潘嗣清、苏显忠(前3人任集美学校拳师)、林青、郑教、李万锐、邱庆等;得银奖者为宋忠达、王聘。王和智拳佳,为众所知,因事未到不获与选耳。”(据《崇道报》1926年第41期)
  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全国第一届国术考试(亦称“国考”),这是自清朝废科举考武后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型武术活动。
  当年年农历7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要员宋渊源从南京致函永春李万锐,请其邀集著名拳术家赴京与试。永春县长吕角剑与驻军师长高特联,当即联名邀请全县武术行家在永春县西校场表演,从中选派潘世讽、潘嗣清、、李万悦、宋忠达、陈世德、郑誉金、王忠瑛、林宝山考员9人,以王世英为秘书长,共10人,“经吕县长出资保送晋京会试”,于八月初十成行。此次国考永春竟占福建参赛人数的一半。《崇道报》对此报道:“吾永之拳术素不称弱,久为各处所推许……想此番吾永国技当能起色云。”永春各界人士对此行寄予厚望。
  10月15日“国考”开始,永春拳师参试9人永春拳师们得到了中央国术馆馆长、本届“国考”委员长张之江、评判长马良、李烈钧等人的高度肯定,其中70高龄的潘世讽被选为最先表演者,荣获金牌嘉奖,并获中央国术馆馆长、本届国考委员长张之江亲题“国术超群”牌匾1块;少年拳师林宝山参加擂台赛,,获金牌嘉奖。
  11月1日,赴京“国考”的考员载誉归来,途中受到各地军民工商的夹道欢迎,厦门与泉州的工商界人士还特地为他们准备专门的欢迎仪式。一到永春,人们更是奔走相告,一时永春各界人士治筵设宴、搭棚唱戏,为赴考人员挂匾扬名。赴考人员们还特地在永春润中公学进行汇报表演。
  中央国术馆永春分馆
  在京时,。1928赴京“国考”的考员归来后,即在永春县国民政府支持下,择永春五里街“翁公祠”为馆址,“中国中央国术馆永春分馆”,报呈中央国术馆备案在潘世讽、潘嗣清、潘孝德、林宝山等人的盛情邀请下,陈桂芳、林青、郑教、邱庆、王聘、王和智等名师纷纷加入教员行列。该馆一改以往私家传授为集体传授,按照传统招式,培养后继人才。在潘孝德主持下,“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重修了《永春白鹤拳谱》。
“中国中央国术馆永春分馆”先后开办两期,每期4个月,共招收学员168人,系统传授永春白鹤拳。学员期满进行考核,成绩及格者即可结业,列在前10名者,分别授于奖章。
  第二期开业期间,学员爆满,“翁公祠”场所不够,林宝山一方面奔走四方,联系场地设立教学点,另一方面以“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的名誉,成立“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同道公会”,在闽南地区设立十几个教学点,由“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派出教练执教。
  为支持师弟陈桂芳在东平一带的教学点,林宝山以“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同道公会”主席的身份亲任“永春国术馆东方国术第一馆”主席,“翁公祠”馆址则由潘世讽担任馆长(即“翁公祠”馆)。林宝山出洋授武之后,陈桂芳接任“永春国术馆东方国术第一馆”馆长。
  “翁公祠”馆址由于“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的出访及潘世讽去世、林宝山留教新加坡“中华武术协进社”等原因,停办两年。
  1931年,潘孝德回国后,应各方要求,出任馆长,复办“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两年后因政局动荡而停办,然常年利用国术馆址练拳习武,参加以后历届各种武术比赛,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潘孝德全面继承潘团的传承,潘成庙、张衡山、颜拱堪、颜树炳、黄时芬等一大批当代永春白鹤拳师皆为其门下弟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林宝山回国,与师弟陈桂芳组织起“抗敌大刀后援队”,林宝山任队长,陈桂芳任副队长。所有受训队员全部参军,开赴前线(详见《崇道报》1937年版)。“永春国术馆东方国术第一馆”与“抗敌国术后援队”的主要传人有白玉云、白玉清、白玉山、颜金榜、陈金玉等。
  潘世讽
  潘世讽(;1931 年),清·咸丰八年(1858 年)生。潘世讽从小随外祖父习武,又师从叶笑、潘贞团等13位名师。1928年参加全国首届国术考试,载誉而归;“中央国术馆永春分馆”成立,任教练。1929年率“闽南国术团”出访新加坡、马来亚,历时一年多。1931年卒,年74岁。(详见上下文)
  潘孝德
  潘孝德(;1969年),永春白鹤拳一代宗师、著名骨伤科医师,获福建省名老中医称号。
  清·光绪七年(1881年)生。自幼随胞伯潘贞团(奕圆)习武,得白鹤拳真谛;潜心研究医治正骨风伤。
  1928年参加第一次国术考试,以其深厚的功力,精湛的武技,被录取为“壮士”列全国24优秀之内。1929年应陈嘉庚邀请率“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巡回表演;结束后,又应陈嘉庚与海峡殖民地总督兼马来联邦钦差大臣金文泰联函聘请,在星马各地设馆授武行医。(详见上下文)
  一生所授门徒无数,遍布海内外。
  曾任永春县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县第五、六届人大代表。主要著作有《永春白鹤拳谱》、《国术真传》、《丹膏丸散全部》等,对白鹤拳拳理、拳论和技击、套路的发展以及白鹤拳的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9年卒。
  第二次国内战争白鹳和达埔白鹤拳志士参加安南永德游击战争。
永春白鹤拳与南洋
  干德源(附:李载鸾、林宝山、陈桂芳、干家三兄弟)
  干德源(;1940年),家住永春东关镇内碧,清·光绪元年(1875年)生,是永春白鹤拳近代名师。其祖上系从外省改名换姓迁入永春,原有深厚的武术功底。
  民初,干德源取五祖(达尊、太祖、罗汉、行者、白鹤)拳艺之精华,合而为一,创立“五祖拳”。
  1916 年,干德源南渡马来亚,创办国术馆、医局,收门徒传授国术,先后创办h坡国术体育社、马六甲国术馆、新加坡国术馆,又在南宁创办 医学研究社,担任社长、馆长之职,宣传国术强身自卫、祛病延寿,为群众医伤治病,名扬马来半岛。
  1940年在马来亚去世,年66岁。
  干德源所授门徒甚多,较著者如李载鸾、林宝山、陈桂芳等。
  李载鸾,永春东平人,干德源门徒。早年到南洋谋生,拜师学艺, 对少林、武当刚柔两派兼收并蓄。师成之后在新加坡、马来亚、汶来、西贡、越南、香港、菲律宾等地设馆授徒,兼行医济世。他体魄健壮,功力深厚,可作腹部重压3000多斤石条或经受汽车碾压之表演,民众称为“ 李 大力士”。曾任柔佛h坡国术馆教练 、 福建公会国术主任等职。
  林宝山(;1952年),字开谋,永春五里街埔头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师从干德源,1928年赴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国术考试,勇登擂台,获全国第一届国术比赛优胜第15名,接 回国民政府谭主席颁发的国术奖章。同年11月24日永春国术分馆成立,林宝山被推选为首任正馆长,一生获得多次荣誉;研制“海狗保险油”,有神奇功效。1952年卒,年62岁。(详见上下文)
  陈桂芳(12;1948.10),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自幼拜师习武,师承干德源。1928年11月“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成立后,即为该馆教员,同时在永春县东平一带开设教学点。在师兄林宝山出洋授武之后,接任“永春国术馆东方国术第一馆”馆长。1937年,与回国的林宝山一起组织抗敌国术后援队,任副队长(林宝山为正队长)。后在永春县五里街民生路开设中医骨伤科诊所、酿制春安堂药酒,并经常参与各种武术活动,多次获奖。1948年10月卒。(详见上下文)
  干德源之子“干家三兄弟”干湖海、干湖昌、干湖南也是白鹤拳好手。
  长子干湖海,任“新加坡中华国术协进社”导师兼总教练,1957年被聘为“南洋国术体育会名誉国术教练”,;1968年多次担任各国术团体名誉顾问,在研究医药、医伤治病等方面有较大建树。
  次子干湖昌,精明行医济世,著有《医学实验方》、《中华国术操练门经》,主编《中华国术史录》。 1952年,组织“新加坡中华国术协进社”,兼任教授;1966年创办“中华国术健身学院”,任院长。平时热心公益,认真培育后辈,桃李盈门,为东南亚的国术领袖人物。1972年四月十四日死于山洪暴发,年46岁。
  三子干湖南,生于新加坡,童年好学拳术,拳法非常,出奇入妙,精通十八般兵器;并精于研究医伤治病。1955任“新加坡中华国术协进社”名誉顾问,1967年被聘为“中华国术健身学院”名誉院长。
  陈嘉庚与永春白鹤拳
  1923年,苏显忠(;1952)受聘为厦门大学国术教授,带其高徒梁绳章、苏昌栋同往助教。陈嘉庚亲赠“国粹曙光”、“我武维扬”两块牌匾。
  苏显忠是苏昌义之子。苏昌义,永春白鹳人,师从胞兄苏昌寿,接骨医伤甚佳,指力过人,能擒竹而破之,乃一代白鹤拳武术家。
  苏显忠长期设馆授徒,并热心指导乡民练武,门生无数。1936年5月应邀参加驻闽第三绥靖区军民运动大会,荣获“发扬国威”牌匾及奖章。1937年带高徒苏昌栋、苏文美(苏荣沧)参加泉州运动会,荣获“我武维扬”牌匾。
  梁绳章,永春吾丰镇鳌顶人,自幼聪慧,师从苏显忠,武艺精湛。曾随苏显忠往厦门任国术学校助教,后长期在南洋设馆授徒。
  苏昌栋(;1995年),字显雷,号国梁,永春白鹳人,师从苏显忠。智慧过人,武德高尚,徒手技艺与各种器械俱精,门徒遍布八闽。1923年随苏显忠往厦门任国术学校助教。1937年随苏显忠到泉州参加泉州运动会。
  苏荣沧(;1988年),字文美,永春白鹳人,师从苏显忠。1936年参加第三届绥靖区军民运动会武术表演,获甲等奖。1937年随苏显忠到泉州参加泉州运动会。曾三渡南洋,随梁绳章授徒,门徒遍布海内外。1986年永春白鹤拳文史发掘工作中,献《白鹤拳家正法》一书,获国家体委“雄狮二等奖”。
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星、马,以潘世讽为主任的“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10月间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巡回,。这是民间武术团体该团一行20人,成员除参加“国考”成员外,还有潘嗣回、潘瑞荡、潘博微、潘绳武、陈添恩、王信有、王礼笃、柯剑峰、李国祥等人。
  到达新、马后,中华武术协进会主席干德源组织了李载鸾、黄和庆、李妙、李显、汤有水、汤亚明等一大批侨居当地的永春白鹤拳师一起参与联合表演,使其阵容更加强大。表演项目有舞狮、斗狮、徒手、器械、对练等。
  陈嘉庚对此行倡导最力,不仅资助经费、赠送全套武术器械和服装,还要求他们衣着太平军服进行表演,以振奋民族精神。10月20日,陈嘉庚会见“闽南国术团”全体团员,合影留念,赠两幅“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且看中华国术,威武维扬。”“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
  日,马来西亚槟城阅书报社新闻出版界人士还专门召开欢迎大会欢迎他们,并广为宣传。“闽南国术团”所到马六甲、实兆远、红土坎、芙蓉等各埔,各界人士均开会欢迎,盛况空前。实兆远、红土坎埔的永春华侨商会、同乡会并赠送“宣传武化”大幅横幛1面,表示敬意。
  “闽南国术团”,应侨胞要求,留下林宝山、潘孝德等部分拳师,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巴生、实兆远、马六甲等设立国术馆,与先前出洋的干德源、李载鸾、李妙、李显、郑业佐、苏显忠、黄和庆、汤有水一起传授永春白鹤拳。
  1930年至1932年,潘世讽、潘嗣清、苏显忠再次应陈嘉庚邀请,先后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担任武术教员。30年代永春人还
  “南侨筹赈会”,永春新加坡“南侨筹赈会”其等
  此外,抗日战争期间,桃城白鹤拳士汤亚明等南奔马来西亚参加当地抗日斗争,并把白鹤拳传与当地抗日军民。
新中国成立后对白鹤拳的研究和交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廿1996年开始的“文革”十年浩劫,永春白鹤拳停滞不前,一些相关的文物古迹、古籍遭受重创,大批名老拳师相继过世。1976年“文革”结束,永春白鹤拳又获新生,进入传承、发展、研究、交流的辉煌时期。
  1979年,永春县成立武术协会。此后,五里街镇大羽武术馆恢复以往的教学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活动。1984年,郑文存之孙郑庆勇参加在兰州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传统项目金牌。1985年,大羽武术馆经有关部门批准备案,正式恢复活动。
  1983年,成立永春白鹤拳文史发掘小组,举行“三贡献”(即献拳谱、拳经,献兵器、实物,献功法、技艺)活动。郑文存捐献武术界硕果仅存的《白鹤拳家正法》一书,并亲自整理了《永春白鹤拳书稿》(《武林》杂志,1984年)。
  1984年,永春白鹤拳列入福建南拳七大流派之一,拳师在永春蓬壶、白鹳、苏坑院后坑、达埔、石鼓、上场城、五里街、儒林华岩、大羽、州内桃城、后埔环翠 、东门桃东、过溪、梧洋、仙乡、溪、化龙、张埔、东平叻坪、太平、东关桥尾、湖洋、仙溪五田等各地薪传。
  1984年6月和1986年6月,日本木崎友率日本空手道推进会两次访泉,与永春武术界人士切磋白鹤拳技艺。
  1985年8月,沉寂多年的永春五里街翁公祠“中央国术馆永春县分馆”恢复活动,更名“福建永春翁公祠武术馆”,馆长潘成庙(潘孝德之子),副馆长张衡山、颜拱堪、苏赢汉。此后,该馆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积极地参加各项武术活动及赛事。1986年3月,“永春翁公祠武术馆”被福建省体委授予“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先进馆社”称号。
  1986年,日本冲绳拳圣武道馆馆长金诚昭夫率团访问永春,交流白鹤拳与柔道的渊源发展。
  1991年10月,台湾“中华国术会咏春拳委员会”创立人、总教练颜石吉拳师带谒祖团一行18人专程回乡交流拳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还出版了《干德源白鹤拳谱》、《白鹤拳秘要》、《白鹤拳思先师祖传真法》、《桃源拳术》等书籍。
  1991年,由归侨拳师郑文存于1926年创办的“大羽武术馆”恢复活动,使大羽村恢复往日的尚武之风;时郑文存已年逾八旬。至今,400村民逾300人有拳在身,成为“中国永春拳第一村”。
  1994年10月,在“永春国术馆东方第一馆”及“抗日大刀后援队”传人们的热心推崇下,郑少海成立“永春县桃城镇桃源武术馆”,并出任馆长。郑少海全面继承“永春国术馆东方第一馆”馆主陈桂芳之子陈金玉、潘世讽传人周双溪、郑联甲传人郑启松的传承。建馆以来,培养出多名的省、市武术冠军,多次接待海外的武术团体和电视台的专访,积极组织“永春国术馆东方第一馆”和“抗日大刀后援队”传人们参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活动。1997年,该武馆被泉州市武协评为“泉州市十佳武术馆校”。2004年,郑少海参加国际南少林武术比赛,获男子拳术和男子器械双项金牌。2006年,郑少海随永春县委书记陈庆宗出访马来西亚。
  1997年后,英国鹤虎双形拳国术馆馆长吴嘉瑞率英国、瑞典、瑞士、波兰、匈牙利等国学生一行13人先后5次 到永春寻根归宗联谊,与永春怡云武术研究会建立了友好联系。
  日,由原“翁公祠”武术馆副馆长苏赢汉创办的永春怡云武术研究会成立。研究会成立后,积极参加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赛事和活动,在全国、省、市的比赛中均取得可喜成绩;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武术研讨活动,多次接待海内外的武术社团组织;自办该研究会交流刊物《鹤道》,还先后出版《永春白鹤拳》、《原传永春白鹤拳谱》(1套6本),拍摄出版永春白鹤拳的部分光碟。
  2002年4月,“世界永春白鹤拳演武大会”在永春举行,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白鹤拳友集聚永春,以武会友,交流技艺。
  ;2002年,永春白鹳人苏昭堆、苏昌栋、苏文美、苏昭楼等获老年组武术奖6次10项。苏昭堆(;1991年),字章锦,白鹤拳武术世家,永春县县武协委员。苏昭楼(;2004年),白鹤拳武术家。平生胆识过人,臂力非凡,门徒遍布安溪、南安、永春等地。年近八十时犹能表演“八分”等高难度鹤技。
  2005年3月,著名武术之乡蓬壶镇白鹳村成立“永春白鹳白鹤拳研究会”,创始人苏映全,会长苏国基,副会长苏祖奋。成立后,积极联络苏钦子、苏显忠的传人,多次组织武术交流和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武术比赛活动,与海内外永春白鹤拳社团组织进行广泛的交流,培训学员数千名,为永春白鹤拳的普及作了突出的贡献。
  2005年,永春县研习白鹤拳的民众达10万人。时法国武术记者杰拉尔·博纳福瓦慕名寻访永春,在其长篇报道《在中国的心脏,有一个神灵降福的地方》中曰:“武术表演是在一个礼堂里进行的,我坐在正席,我看到几乎所有的村民都穿着黄色服装来参加表演……我发觉没有一个人不练武的。”
  2007年4月,永春侨联主席潘长安为弘扬永春白鹤拳一代名师潘孝德的传承,成立“永春白鹤拳孝德研究会”。研究会搜集大量潘孝德的素材照片,出版泉州第1部武术家纪念册——潘孝德纪念册《白鹤圣手》;在永春金龙城设立会所,建立泉州第1个武术纪念馆;还举办“永春白鹤拳孝德功夫”文化交流研讨会,多次接待海内外的武术社团组织,组织会员参加各种武术活动和赛事。
  2007年9月,结合“新农村建设”,五里街镇大羽村投资180多万元,在永春白鹤拳发源地——永春县城西门外的金峰山动工兴建“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2009年建成,占地10亩,主体建筑面积520平方米,演武场等附属工程1800平方米。该馆组织专家对永春白鹤拳的各种史迹和史料进行考证,收集大批永春白鹤拳相关资料和实物,展览设“白鹤凌空、英豪辈出”、“五祖独尊、四海薪传”、“飞越国门、惟扬寰宇”、“继往开来、再铸辉煌”4个单元,展示了永春白鹤拳从创立到衍化、传播的历程,使之成为永春白鹤拳各地传人溯源谒祖之圣地。2008年3月,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召集永春各武术馆的人员组成“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代表队”,参加第六届“迎奥运杯”香港国际武术节,在传统南拳、南器械比赛中获1金3银4铜,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社团组织和机构建立了联系。
  2008年6月,永春白鹤拳与太祖拳、达尊拳、行者拳(猴拳)、罗汉拳一起作为“五祖拳”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年开始,永春连续3年举行“永春白鹤拳文化节·海峡两岸永春拳展演大会”,来自海峡两岸的拳师们同台表演,切磋技艺,广泛进行武术文化交流。
  2009年3月,永春县开始在全县中学生、小学3年级以上学生中推行永春白鹤拳“基本功”、小学“小白鹤亮翅操”和中学“白鹤拳群功操”,通过体育课、早操或课间操开展活动。同时开设永春白鹤拳兴趣小组,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对永春白鹤拳徒手套路、器械套路进行探讨、练习,使永春白鹤拳在校园得到全面普及,形成浓厚的永春白鹤拳校园文化氛围。永春实验小学、蓬壶观山小学、永春三中、永春侨中等学校还专门编写白鹤拳教材,进行教学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永春白鹤拳、武术展示表演,传承永春白鹤拳。
  2009年5月,“永春白鹳武术研究会”副会长颜其卓发起成立“永春联兴武术研究会”,会长颜其卓,顾问杨升(全军侦察兵武术顾问、福建飞龙健身技击运动俱乐部董事长)。研究会组织人员参加5月16——20日在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大赛”,积极参与永春白鹤拳史馆的资料、实物挖掘整理工作。
  2010年农历六月廿四日,“福建永春县永春拳协会”成立。
  目前,永春有翁公祠武术馆、大羽武术馆、桃源武术馆、怡云武术研究会、白鹳武术研究会、孝德研究会、泉州武协南狮队、联兴武术研究会、昌栋研究会、达埔研究会、五里街镇“永春白鹤拳文史馆”、蓬壶仙岭“永春白鹤拳表演队”等馆会在研究永春白鹤拳。
  2009年9月,福建省警察学院黄晓鹏主研的福建省社科院课题《永春白鹤拳研究》,在永春岵山举行开题仪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十六次全国助残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