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的山地租给了别人30年全村人只有6个7个收条本人签字合法吗算合法吗

[转载]白若冰工作室:2014年中国农村调查报告(二)
白若冰工作室
2014年中国农村调查报告(二)
─青海、贵州、广西、云南、西藏
2014年中国农村调查第二阶段,白若冰工作室完成对青海省五十村、土观村、上滩村、石乃亥村、拉扎村;贵州省上潮村、后坝村、关联村、龙潭村、大坪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洞井村、野猪殿村、小龙村、富江村、自治村;云南省溪南村、回龙村、黎明村、黎光村、宜底村、泥鳅沟村、永宁村、拖支村、良美村;西藏自治区才召村、吉琼村、嘎雄村,共27个行政村的调查。涉及藏族、土族、苗族、仡佬族、白族、傈僳族、纳西族、壮族、瑶族、土家族、珞巴族等11个少数民族。
此阶段调查的目的,是继续实施扶助计划,同时了解国家对农业、农民、农村实施的政策以及大量补贴,在“少、边、穷”地区所产生的效果。在中国,山地(丘陵、高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少、边、穷”地区所反映出的问题,因此也带有普遍性。与18-20亿亩耕地相比,46亿亩林地,也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中国经济的基础,中国社会的根。
下边一位党委书记直言,眼下“农民真有福气、农村真有希望、农业真有奔头”。然而,农民是不是真有福气,农村是不是真有希望,农业是不是真有奔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检验政策的标准。
!1、远离农业,谋求脱贫
对没有资本的小农和个体,要想脱贫就要远离农业。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中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是中国丝绸之路和蒙藏两地藏传佛教文化圈交流沟通的重要通道。互助县五十镇土观村,位于五十镇西侧,距县城威远镇2
6公里。第一世土观活佛,罗桑饶登出生在的土观村,到目前已传至第八世。第二世土观活佛被康熙皇帝封为“呼图克图静修禅师”,此后每世土观活佛即为驻京国师。村内有土观寺。根据传说,如来佛祖曾在印度亲手制作了九尊佛像,在制作过程当中,五尊佛飞到佑宁寺周边地区,飞来佛四臂观音就落脚于土观寺。因此,目前仍留有青海佛教信徒进藏朝觐之前,先到土观寺朝拜的习惯。村里还有一个小庙。
当地把地形分为川水、浅山、半浅半脑、脑山(大山)四种。土观村平均海拔2580米,属半浅半脑山地区。全村267户,人口1030人,劳动力428人,土族占98%。耕地面积4700亩,人均4.6亩。该村是农业村,主要种植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主导产业不明显,依靠种植、畜牧、劳力输出。
全村人均年收入6306元,贫困人口462人。土观村青壮年劳力一般在本省打工,清明前播种和9、10月份收割时返乡务农。农田产量一般,主要满足自家需要,有余粮再卖。家庭年收入达2万元的,属于中等收入家庭,占35%;年收入达3万元的富裕家庭占15%;年收入不足2万元或仅万元的家庭,属于较贫困户,占50%。有三家养殖户,主要养羊。农户一般每家养1头猪,过年食用。全村有4头奶牛。
我们遇见李吉林,71岁。他识字,上过学,当过干部。看庙13年(两座土观寺中较小的一座),一直没有出家。家里连他5口人,妻子、儿子、儿媳、孙女。房子在庙外,隔一条小街。有33亩地,种土豆、蚕豆、小麦和杂粮。儿子和儿媳在种地。儿子管收入。他守庙,每天点灯、点香。他说:“这是我的单位。”他的老三31岁,在五台山当和尚。他本人旧年去过河南,今年去五台山,坐飞机去。在庙里,他拿着一根棍子在佛堂指指点点,说“我们这个地方人的脑子不行。”
同样五十镇的上滩村,自然条件较差,位处互助县9个峡谷其中之一,属于脑山。上滩村海拔2840米,是一个穷村。262户,1030人。土地2740亩,人均不到3亩。这里的彩礼一般要12万元,至少也要在6万元以上。全村有50-60个光棍,本村的女孩子出去就不回来了。
我们走访张永生,61岁。家里有7口人,劳动力有3个: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家里有土地12亩,其中粮地3亩,种小麦,亩产200斤,还不够自家吃,去年冬天买了10袋面,70-80元一袋。此外,种油菜3亩,青稞2亩,土豆1亩。除了卖掉一部分油菜,其余都是自己吃。大儿子去西藏打工,好几年了,没有给过家里钱,也没有回来过,但和家里有电话联系。家庭收入主要靠二儿子打工。二儿媳是海南州的藏族,是二儿子外出打工带回来的。他在玉树修路,一个月有700-800元纯收入,一年外出3个月左右。2011年危房改造,张永生从政府得到2万元的补贴,自己又出了4万,盖了新房子。在自己出的4万元中,9000元贷款已经还了,还欠亲戚的2万元。
在五十镇五十村,我们走访了李才拉四让。李才拉四让是土族,学的是藏传佛像雕刻技艺。今年29岁,一家5口人,妻子、父亲、母亲和一个小两岁的弟弟。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弟弟13岁时被送到塔尔寺出家。父亲有些木工手艺,他从小耳濡目染跟父亲学了些木工基础,培养了兴趣。19岁到塔尔寺拜师学习藏传格鲁派佛像木雕技艺,学习过程十分艰苦,不少学徒半途而废。他7年不懈努力,终于学而有成,回到家乡。凭借好手艺、好人品,在青海、甘肃一带小有名气,经常被邀请到寺院里雕刻大型佛像,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收入比较稳定,一年能进账8、9万元,占家庭年收入80%。
他带我们看中堂摆放的一尊千手观音造像,给我们讲他的发明创造。雕像约1.5米高,背后千手和前面正常手臂中的法器,都可以灵活拆卸,各种法器的造型上也有所创新。他愿意把这门手艺教授给任何喜欢木雕的人。问起今后的打算,李才拉四让说:他的理想是办个木雕工厂,一边带徒弟传授手艺,一边把生意做大。让家里的生活更富裕,再盖几间新房。目前面临问题还有很多,最主要是资金问题;学习木雕很苦,前期需要一定的投入(木雕工具、材料等),学徒不太好招。他相信只要产品良好,就有稳定的销路,能靠手艺过上好生活,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和继承。
从互助县离开,到贵南县沙沟乡石乃亥村。
石乃亥,藏语“黑猴”的意思,父辈们1931年来到这里,是个只有七十多年历史的小村子。当时迁过来的只有七户人家,随后又陆续来了些流浪的人。村一百多户的基础就是那些人建立的。现有126户,553人。
全村有草场2万余亩,森林1200多亩,耕地1500亩,还林还草447亩。主要作物有小麦700多亩,亩产400斤;油菜籽300多亩,亩产300-400斤;大豆100多亩,亩产300多斤;青稞200亩,亩产350斤;洋芋(土豆)100多亩,亩产1000斤左右。山林1200亩,生长野杏树,为个人所有,可以砍,可以卖。有花牛230只,羊2000多只,猪基本上是一家一头。打工主要是去玉树一带挖虫草,挖一根可领到10元,一天挣一百多元。我们去的时候,挖虫草的季节刚过,有些人还没有回来。因为连年挖掘太多,今年产量很少,没有挣到钱。村里没有人去餐馆和工厂打工。
村里主要树种是杨树,我们在村子里时,漫天飘着杨絮。村里有一个玛尼拉康(小庙),庙里有一个不曾停止的人力转经筒。转经筒一直在转,连续四十年了,从来没有停止过。有5、6个老人在拉绳子转经,都是自发自愿的,一班接一班,夜里也有人在转。我们去时,有男有女,其中一位是盲人,还有年轻人在照料他们,送饭。
石乃亥村出名,是石乃亥出了一个民间艺术团。
早在解放初期,藏族传统“勒”、“伊”以及“卓”、“侧柔”等歌舞在石乃亥村就十分盛行。老人们说,先辈在化隆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跳舞唱歌,后来迁到这里也保持了这个爱好。艺术团的创始人索南卓玛讲,“村里的人不缺衣食,可手里就是没有现钱,有时候人们拿出打预防针的两元钱都很困难,老想帮助他们,可怎么帮助他们都感觉老帮不完,因为自己的能力毕竟有限”。1997年,她利用自己的编导知识,组织了一支23人的藏族文化交流团,直奔北京。索南卓玛成为石乃亥村第一批文化打工仔,在北京中华民族园开启了17年的藏族传统文化传播之旅。1998年,索南卓玛成立了贵南县石乃亥民间艺术团。
今年62岁的卓玛措,由于家庭不幸,1987年在全村人的帮助下,从租借的草棚搬进了两间简易土房。此后,还是因为生活困难,卓玛措让三个儿子相继到别处当了上门女婿,自己和小女儿(也叫索南卓玛)相依为命,靠着2亩薄地维持生活。1999年春,18岁的女儿被派往北京中华民族园。吃苦耐劳的她,牢牢把握这一改变命运的机遇,连续三年勤奋工作,省吃俭用,2002年春节回家过年时手头已经有了一笔可观的积蓄。这年开春,卓玛措用女儿挣回来的钱大兴土木,盖起6间大房,从此告别了低矮的土房。
拉桑是1997年第一批到北京中华民族园表演的村民,一年后他随团到其他地方演出,直到2004年才返回到家乡。7年在外历练,打开了他的眼界。她的妻子尚义玛加工藏绣工艺品。拉桑为妻子的藏绣工艺品作包装、打销路。辛苦的劳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现在盖了新房,还拥有了自己的轿车,一家4口很幸福。拉桑的二弟受哥哥的影响,1998年来民族园工作。三弟才项尼玛2004年也来到民族园,除了表演藏族舞蹈,更喜爱演唱藏族歌曲,且演唱水平提高很快。他两年后离开民族园,选择留在北京继续唱歌。2014年他和他的妻子(也曾在民族园表演过)参加了一档电视节目,受到一致好评。
沙沟乡郭仁多村豆本吉,2007年时正好十八岁。在石乃亥训练一个月后,和几个姑娘被派到北京中华民族园。她说:“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就像在做梦一样,甚至在西宁坐上火车后还以为自己在梦游。”“自己从来没有离开父母这么远,更没有想到自己会到首都北京来跳舞,当时又喜又悲。”离开家这么久、这么远,特别想家。平时还能忍,在北京第一年的大年三十,她们所有的女生谁也没有忍住,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她在民族园工作三年,其间只回家过一次家。她把自己攒的钱都寄给了父母。她说“我很满足也很高兴能在这里跳舞,也非常感谢索南卓玛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样一次学习和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除了跳舞还可以学习英语、导游、主持节目等等。以前都是过年向父母要钱买新衣服,现在不但可以自己买还可以寄给父母补贴家用。想想那些还在老家务农的同龄玩伴,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石乃亥藏族妇女周措吉,小时候跟妈妈学习过一些简单的藏绣,和藏绣结下了不解之缘。1998年周措吉到北京中华民族园进行文化交流,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回到家乡后,她决定把喜爱的藏绣发扬光大,带领家乡的同胞们致富。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周措吉的藏绣技艺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其藏绣作品《黄财神》在2010年海南州藏绣技能比赛中荣获作品优胜奖。她梦想开办自己的藏绣培训基地,免费教授更多人学习藏绣。她还希望能有机会到外界学习交流,一边推广藏绣,一边学习,提高技艺。周措吉和爱人目前都有正式工作,家庭年收入11—12万元,每年靠藏绣收入约3、4万元。
在石乃亥村,兄弟姐妹几人或两代人去北京中华民族园工作,不是个别现象。从1997年开始在中华民族园工作,石乃亥村的青年人,17年来为本村带回300万元的收入。全村外出开展民族歌舞演出男女青年多达187人,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外出演艺的收入占全村村民收入一半以上。石乃亥村的成功,带动了邻村、邻县的年轻人,争相加入歌舞经济的行列。许多人通过演出,不仅体验到外面的世界,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2、农民盯小农,政府看大农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古有“地接川楚,位遏三湘,实黔东门户”之称。盘信镇上潮村位于盘信镇所在地西18公里,盘山路,翻越一座大山。路面颠簸,尚未硬化。上潮村面积5.42平方公里,103户,506人,劳动力121人。常年在村里生活的大约250人左右。上潮村年人均收入在2900元以内,属于贫困村。大约60%的户人均收入在1000元/月以下。低保52户,是村里干部、党员代表在贫困户中选出来的。有子女属公务员的不得评选,有车的不得评选,人均年收入在2300元以上的不得评选(此处不是户均,“户均年收入2300元就要饿死人了”)。
村里可耕地500多亩。水田300多亩,种水稻,正常年景亩产600斤左右;土有200多亩,种玉米、红薯、土豆,蔬菜等。都是农民自己种,自己吃或喂猪。每样种植面积不大,每年都有变化。山林4900亩,主要树种是杉木,为村民个人所有。没有土地流转,有很大一部分土地被撂荒。
1980年之后没调整过土地。80年代,村里家家种花生,亩产500-600斤,产量高,卖价好。80年代末,土质变坏,花生种下去就死,村民不再种。虽然已经过去多年,至今没有村民再尝试种花生,他们承受不起损失。现在玉米种得多,玉米对土质要求低,沙地亩产300多斤,还是年成好的时候。红苕亩产斤,但卖不出价钱,交通不便,运到市场上,盈利还不够油钱。玉米和红苕主要用来喂猪。土豆亩产以前是2000多斤,现在只有500-600斤,化肥用的太多。农民说:“土不行了”。种植没有前途,土完了,恢复不了,部分已经退耕还林。2002年退耕还林450亩。
全村养猪,一户一头或两头,村民院子里有少量鸡。没有养牛,养牛需要较多劳力,村里缺少劳力。除了在镇里开个小店,本村没有做生意的。村集体没有山林,没有集体企业,没有合作社,没有专业大户,仅有一户养肉用山羊80多只。活羊可卖20-30元/斤,一只60斤中等羊,可卖1500元左右。他养羊得到了贷款,我们不知他用什么抵押。一般要公职人员担保,宅基地、房屋抵押,能得到2万-3万贷款就不错了。这户收入也很一般,富裕的还是外出打工。
村民收入来源,一是打工,二是种地。外出打工100多人,到浙江打工多在首饰厂,到福建多在压板厂,去广东多在制衣厂。一般是全家外出,如果没有老人留在村里,他们过年很少回来,也不在家盖新房。这些人把地交给别人种,和主人打个招呼就可以,不收钱、粮。国家给的粮食补贴归原主人。这里房屋的建筑成本也只有3万元左右。没有人在市里购房的,在县里购房的只有一户,在镇里购房的有两三户。
支书说计划生育,“按国家政策办事,没有生三胎的”。很少有人被罚款,被罚主要是因为没有按时间做绝育手术,戓早婚早育等。(但入户调查发现,还有生4个、7个的)。村里主要问题是没有致富方法,穷。但发展养殖业有潜力(羊、猪、鸡、鸭),这里水好,交通改善后可以发展,当下缺资金和技术。养羊用的劳力多,但外出打工的人可以回来。他们出去,是因为本地没有产业。
我们走访上潮村农户龙文,男37岁。现在家里8口人(苗族)。有6个兄弟,全没都钱结婚。龙文老大,老二龙文雄31岁,老三龙越雄28岁,老四龙再雄27岁,老五龙成雄26岁,老六龙家雄22岁。爷爷86岁,母亲58岁(有20多年的精神病史),父亲去世7年,是原来的老支书。现在劳动力就几兄弟,纯务农1人,打工4人。供养母亲和爷爷2位老人,大学生1人。家里负债18000元,全部是老六的大学贷款(贷款无息,国家和政府分担利息)。家里房屋是200多年前祖上传下的土木结构老房子,很有苗族建筑历史,但已经属于危房。房屋倾斜,靠几根大柱子支撑。
家里田地和林地总计15亩,全部被老二用来种植湿地松。老二在浙江打工时,发现当地天气与泥土与家乡的情况非常相似,觉得可以在家乡适合湿地松种植。在当地做好调研,买了种子带回家进行种植。湿地松长得快,而且可以得到松胶,每斤松胶能卖40元左右/斤。今年开始种植,如果实验成功希望得到乡里和县里推广。他带回浙江湿地松的数据是:1亩地需要种植500棵,种子100元/斤,4000颗/斤(自家的种子存活率是87.5%),第4年开始产树胶,第10年可以砍树,直径30厘米。
现在全家年(经营)农业生产毛收入为0元,打工毛收入1.3万元。四兄弟全在省外进厂做小工和建筑工。家里结余0元。去年粮食直补和农作物良种补贴总计1680元,退耕还林1838元,爷爷领养老保险100元/月,母亲拿低保350元/季度。参加新农合报销70元,由于母亲生病,每月花费400-500元。
我们在沿河县甘溪乡后坝村看到,村子易受涝,涨水时,道路被淹,10多天出不了村,要绕远走山里的小道。有排水的沟渠,但有待疏通。今年村里想把全村旱地种上柿子树,不种玉米了。从安徽六安引进树苗。柿子10元3斤。每亩可种20-40棵,密度4&4米或6&6米,取决于想尽快收获还是长期收获。密度稀,树可以长得更高大,结更多果,但需要更长时间。一般4年挂果,一亩可挣2-3万。柿子下树后可存放半个月,易保存,还可制作柿饼,方便远销外地。柿子产量没有大小年,1998年村里有人引进5棵柿子树,一棵被偷,一棵死了,现在的3棵树,每一棵一年产300多斤,产值1000多元。本省玉屏县的柿饼远销日本韩国。其他水果不容易贮运。
甘溪乡关联村农户郭永乾,38岁,已婚。一家四口。郭永乾在村里给别人盖房子属于大工,每天300元左右;妻子开了个小卖部每年能挣1万元左右;女儿在重庆江津工商学院学护士,小儿子在上初中。郭永乾家有两套房子全是两层楼,一共300多平米,都是2004以后建的。家里家电齐全,电视、冰箱、洗衣机、摩托车、还有一辆面包车,面包车平时拉村里人出去十块钱一个人。
家里有两亩地,基本都是买来吃。郭永乾说,“现在种地就是碰碰运气。年景好就少买点粮食,农民嘛不种地,地荒着也不好。”今年种了点玉米,本来想喂猪的,可今年有猪瘟不长肉。一年好的时候毛收入能有10万元,还要吃喝,女儿上学一年就要两万,所以好的时候能剩个4-5万。
问:转成居民户口愿意吗?郭永乾说,“去城里不行,也不会做生意,只能盖房子,买房子也买不起”。现在盖房子不稳定,有活干就挣点钱,要是能稳定下来就好了。问:一年最少挣多少钱?他说一年最少能挣6万,现在存着几万呢。女儿上学一年2万多。郭永乾有肾结石,有时候疼得厉害也不敢去看,怕钱不够用。
&务川县大坪镇大坪村农户申学均,男,64岁,已婚,是村里地质灾害搬迁户。村里向上级申请地质灾害补贴,还没拿到。申学均一家6口人,有妻子、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住在新盖的两层楼房里。盖房子还欠了3万块钱的债。家里的地很少,算上别人送给种的地田,一共4亩。其中水田一亩,种点水稻自己吃。旱地种玉米和黄豆,玉米去年卖了1000斤,挣了1300元。家里养两头牛和一头猪,牛用来耕地,猪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吃。儿子和儿媳去浙江台州的鞋厂打工,每人一年工资3万元左右。家里有一台电视和摩托车,就没什么东西了。申学均说“有电视也看不了,电还没有呢”。前一段时间用邻居家电,因为电费俩家关系搞得不好,电也没有了。
&问起村里带动老百姓致富的项目,申学均说:去年有个重庆老板来村让我们种辣椒,村里一共种了70多亩辣椒。但大旱,要找车从别的地方拉水来抗旱,收成不太好。每亩斤,每斤收购价格1.6元-1.8元之间。申学均种了两亩挣了7000元左右。“今年种的人多吗?”他说:今年少了,今年种点猕猴桃试试。
农民埋头干活,关心他的几亩田地。
与小农经济相反,我们在松桃县看到政府的宣传,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落实目标、细化责任,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
目前,推进4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已成为松桃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加速器”。2013年底,引进企业投资11亿元,以盘石园区5000头种猪场为核心,在全县建设30万头国际标准生猪产业链。在建的良种母猪繁育示范基地,全部由瑞士进口引进现代化设备,良种母猪建设规模在贵州唯一,建设设备达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引进全国100强牧业企业,总投资1.75亿元,以盘石园区种羊场为核心,在全县建设10万只优质肉羊产业体系,2000只种羊场现代化养殖圈舍建设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2014年6月前即可引种入栏。另引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总投资1.2亿元,在盘石园区建万头现代化的肉牛肉羊产业体系。
在正大现代高效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园区内有贵州最大的万吨茶砖厂,有15000亩集中连片的生态“茶海”,有11000亩新老油茶示范基地,有2000多亩中药材基地,有1000多亩高产优质金秋梨和1000多亩反季节蔬菜基地等。有中国最大的万头特种野猪生产基地,投资3200万元,占地120亩。目前已养有特种野猪8600多头,近两年出栏商品野猪28000头以上。据说,通过这种“公司+基地+扩繁场+农户”的方式,为周边200户农户,户均提供养特种野猪20头以上,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截止2014年5月10日,园区内集中流转土地3.5万余亩,其中核心区2.5万亩,拓展区1万余亩,村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建园区前的4790元跃到14320元。
2015年度,松桃获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4个。分别为500亩中药材(苦参)种苗繁育基地新建项目、年出栏1万头本地黑猪养殖基地扩建项目、300亩食用菌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年产100万公斤蔬菜(百合)加工新建项目。项目总投资779.8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2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359.83万元。项目覆盖全县5个乡镇,可直接带动农户1486户、新增就业人数450人。
我们在盘信镇调研,得知今年5月省里安排精准扶贫,目前仍在摸底阶段。全镇28个村,有17个是贫困村,上潮村是最贫困的。全镇共3.4万多人,贫困人口有8900多人,2400多个贫困户,全部都要录入系统。哪些是贫困村,由镇党委、政府决定,村里谁是贫困户,由村干部、党员开会评选,人均收入要低于2300元。盘信在全县属于中等水平,也是全县9个乡镇的“城镇化建设”的试点镇。8900个贫困人口是县上定下的指标,指标有限。原来说不包括低保户和五保户(全镇共有2000多户),8月初又通知说包括进来(但不包括每月100多元补贴的一般低保户,或贫穷程度最低的低保户)。所以他们又要重新统计。要求到9月,完善村里贫困户的相关信息,建立贫困卡,信息采集表。还要有图纸,把各村的地图画下来,标明贫困户的位置,录入电脑。
镇长说“就是画地图,工作量非常大。”
3、种粮食,还是种葡萄
广西灌阳县位于广西桂林东北部,公元前168年建县,当时称观阳县。现县内的千家洞是世界瑶族的发祥地,是中外瑶族同胞寻根问祖的圣地。灌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9
度,年平均降雨量1538.4毫米,有“超级稻高产第一县”之称。县长报告,现在粮食总产量突破16万吨,连续四年增产;黄关联德超级稻最高单产达911.27公斤,连续四年创广西单产之最。2014要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巩固全县种植面积38.5万亩以上。整乡制粮食高产创建、百亩连片超级稻高产攻关和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建设,推广超级稻面积23万亩,力争水稻最高亩产突破950公斤。
灌阳县洞井乡洞井村,位于洞井乡政府所在地。总396户,1186人。2012年统计,该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4300元。土地8600亩,可耕地900亩,人均0.8亩。有机稻500亩,脐橙100多亩、生姜150亩。山林7000多亩,种杉树、毛竹。外出打工200多人。不养猪,没有在外买房,自己盖。
村内500亩水田全部流转给一公司,流转土地费350斤稻谷/亩。用“公司+农户”方式生产有机稻,亩产600-650斤。该有机稻生产,公司提供种子,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有毒有害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产物。以作物秸秆、禽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菜籽饼等有机生物肥料,作有机田块土壤肥力培肥的主要来源。该公司目前形成13个系列产品,系列产品每斤均价在40元左右。从五公斤228元起。其中最优质的成品米为长腰玉粒52.16(竹礼盒),2公斤/盒,市场售价888元。劳动的用工主要是当地农民。女工40元/天,男工80元/天。
在兴安县,我们调研了兴安镇自治行政村,这个村以农户为主种植水稻。该村总面积10450亩。有1320户,5300多人。全村可耕地7000多亩,人均1.5亩。种植水稻6000亩,占耕地面积86%。经济作物有,葡萄300亩,柑橘700亩,食用菌45亩。山林3000亩,主要种植杉木和毛竹。
村民种植杂交稻,有十几个品种,最常见的是“籼优”系列品种(不能确认其中是否有转基因品种)。本地传统是种植两季稻,早稻3月底播种7月上旬收割,生长期105~110天,亩产700—800斤;晚稻6月下旬播种,10月中旬收割,生长期110~120天,亩产800—900斤。2008年,政府征用村里土地开始建设工业园区,村民随后改种一季稻。4月底5月初播种,9月底收割,生长期140~160天,亩产1300—1400斤。一季稻比起两季稻,省了一半的人工和农药、化肥。村民能节省出时间到工业园区或外地打工,赚更多钱。现在都选择种植一季稻。
村委会的公告栏上,张贴有《兴安县2014年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与储备粮订单粮食收购挂钩政策》。内容为:1.直补范围、方式和对象;2.直补的标准;3.储备粮订单粮食收购品种、质量要求;4.储备粮订单粮食收购价格;5.储备粮订单粮食收购时间;6.储备粮订单粮食收购计划的落实;7.储备粮订单粮食的收购;8.直补资金的兑现;9.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告示栏还公示了《2014年自治区直补订单粮食收购计划安排表》,列出了今年村里交粮户的姓名、稻谷种类和计划交粮公斤数。粗略统计,该村2014年有交粮户430户,平均每户交粮1000公斤,总计划交粮48万公斤。
《兴安县2014年收购政策》中规定“对列入直补订单收购计划的粮食(不分品种)在自治区公布的收购价格基础上,统一按0.24元/公斤进行补贴。”国家收购普通粮的价格和粮商差不多。2014年兴安县收购粮食价格为1.35元/斤加直补0.12元/斤,等于1.47元/斤。粮商收价为1.45~1.47元/斤,两者持平。不同是,粮商开车到农户家中收粮,为农户提供方便;农户要卖给国家粮食,需要自己送粮去收购点。送一次粮耽误半天工,扛粮食入库很辛苦,缺少体力的农户还需要雇人扛粮食,1~2元/袋。算下来给国家交粮费钱费力不划算,大部分粮食还是卖给粮商。村长说,“6、7年前政府也是入户收粮,不知为什么突然就不入户了。”
为了多卖钱,很多农民愿意种植优良品种。村书记说他家6亩地种的都是农业局和种子公司推荐的“中浙优1号、8号”杂交水稻品种。这个品种的大米香味浓、口感好,村里很多人都种。这种稻谷基本都是卖给粮商,1.65元/斤,大米可以卖到3.2元/斤。村里商品粮卖给国家和粮商的比例大概是3:7。书记说,卖的粮食打农药、上化肥都不能少,现在使用低毒农药,安全性还可以。如果是自家吃的水稻,最后一遍农药就不喷了,吃着健康。
村里从事非农生产约550人,就职于本地企业200多人。打工人口占总人口10%。在县城购房约有80人。村民平均年收入约1万元。外出打工者把家中田地借给别户使用,一般不收取费用,或者每亩地收取100斤稻谷。村里内部土地流转约600亩。有的打工者把水田里种上桂花树,长成后可卖到600—1000元/株。
村里2003年以来陆续有土地被征用现象,累计征用土地3000多亩。2003年,村西南修建水泥厂征地,给农民补助:水田14000元/亩,旱地8000元/亩;2007年,村西南接着水泥厂兴建工业园区征地,给农民补助:水田28500元/亩,旱地14000元/亩,果园21500元/亩;2013年政府修建高铁占地,给农民补偿:水田4.1万元/亩,旱地3.8万元/亩,果园4.3万元/亩。今后可能还有建设工业园区的征地项目要实施。被征地的村民得到的补助从几万到百万元不等。大部分农民通过合理使用征地补偿款提高了生活质量,有的户还做生意赚取了更多的钱。但是也间接导致少部分村民生活质量下降,这些村民有的赌博、有的生意失败、有的因为分钱闹家庭纠纷等等。
自治村的农民愿意种粮,认为种植葡萄、柑橘等利润较高的经济作物,投入人工多,辛苦,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才能保证质量。提高产量,受气候环境影响较大,农药、化肥等开支也大,销售市场不稳定。书记说,今年葡萄品质不太好,销路受影响,40%的农户亏本,只有20%农户赚钱。种植粮食相对风险小很多,自己可以吃到好粮、放心粮,还有时间去打工。农民如果有田地,基本上都会种些粮食,起码够自家吃。种粮食虽然不能挣大钱,但相对简单,不至于绝收,粮食又耐贮存,销路也好。
兴安县溶江镇富江行政村,则以种葡萄为主。全村有1600户,5600人,劳动人口3000多人。可耕地7200亩,人均1.3亩。这个村,葡萄种植面积6000亩,水稻种植面积只1000亩。村里有山林约5万亩,主要种植杉木和竹子。养殖业以猪、鸭、鸡为主,村里养殖户越来越少,目前只有3、4家养猪户。富江村是省级贫困村,2011年—2015年的期限。贫困村标准人均年收入要少于3000元,今年该村实际人均年收入已达5000—6000元,准备到时摘掉贫困帽子。
田地是种粮食还是种葡萄,除了看市场还要看农民的意愿。每一个农民都是经营主体,他们会综合自家的土地、劳力、技术,结合市场、政策做出选择。问及村里今后如何发展?38岁的年轻村长还很有想法。他说,村里山地多生产毛竹,自己的竹排小作坊生意不错,村里可以搞竹木加工类的产业。村里的葡萄产量大,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很可惜,可以向政府申请项目资金,建立葡萄加工厂和葡萄酒厂。
白若冰工作室在灌阳县调研的最后一个村,是位于新圩乡西南面的小龙村。正赶上村里换届,村支书改选。白若冰在小龙村,参加了党支部换届改选会。
4、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黎光村,有13个小组,360户,1360多人。傈僳族占92%。劳动人口750人。总土地面积250平方公里。可耕地3750亩,另外开荒(山林)1000多亩,不在承包田范围之内。山林30多万亩,其中国有林13万亩,集体所有林17万亩分到户,集体没有使用权,个人没有所有权(国家规定)。
核桃约1000亩,加上野生的,共有15000棵左右。一亩12棵,人工种植已6年,开始挂果了,一棵一年收入100元左右。8年后盛果期,可收入400元左右。去壳一公斤50元,带壳一公斤12元,分等级,最高可到18元。花椒有1万多棵,9年前开始人工种植,从四川引进树苗。一棵产一公斤干货,价格最好时,一公斤70元。一亩种40棵树,第四年产花椒。花椒种植较为简单,但采摘麻烦,有刺,籽小。雇人采摘一天要150元,一天可采2公斤,几等于盈利。成熟后如果不及时采,10天就会掉光。苹果有富士等品种,外运成本高,主要是自己吃和喂猪。酸梅,好的时候一公斤2元,一棵树可收入1000元。今年行情不好,每公斤6毛,好多农户都不采了。运输的成本高,价格低就不挣钱。
村里种药材主要是天麻、重楼、桔梗、秦艽四种。所有药材,价格波动大,风险大。天麻10亩,成本高,一平方米投入100多元,可卖200多元;桔梗一亩毛收入元,可粗放管理,村里种了15亩;秦艽141亩,一亩投入3000元,好的时候毛收入可达1万元;重楼10亩,每公斤100元到800元不等,生长期5-7年。村里养牛户均两头,耕牛、母牛和小牛都包括在内。养羊户均4头,养猪户均4头。鸡有零星散养。支书养了300多只土鸡,土鸡不分肉鸡蛋鸡,每公斤可卖60元,但土鸡很不好养。
支书说,“七五扶贫攻坚”,越扶越贫。提供物质,农民产生依赖性,没有了致富的动力。比如有一家喝不上水,向他免费提供水管,他不维护,明年断了,他又来向村委会要水管。没有合作社,也没有成立的可能。“合作社纯粹是骗国家的钱。我在玉龙县内没见过做得好的。他们就是套国家5万、10万的钱花,不会受到惩罚。最后人都不见了。合作社不是为了合作。合作不起来。搞不起来,就是骗财政补贴。”不过,协会也是合作的一种形式,而且合作的范围广。
支书说:“传统产业不能再做。”
所有的农活都不怎么赚钱,贫困状态还无法改变。种粮食不挣钱。春耕秋收,卖掉玉米等作物,有了收益后再买进大米。勤快点的,能够多收多买一点,生活略宽裕,略有积蓄,但家里有点事情就会耗光。循环往复。玉米500多亩(喂猪),土豆200多亩,豌豆100多亩,烤烟400亩(每亩纯收入3000元左右)。
新的产业在哪里?支书说,“破坏环境的致富手段也是不能持久的。”现村种白芸豆3000多亩。白芸豆是开山种植,贫瘠、坡度大、土质差的地最合适,所以开山。主要出口到欧洲,每公斤9元,“太好吃了”。为了种白芸豆,“家家户户砍树”,用作供豆苗攀爬的豆杆。支撑豆苗的杆子一亩要1400根。以前用竹子,外村人也来砍,不到3年,本村竹子全被砍完。现在砍2米高的小树,直的小树。受损的山林有几千亩。全村种烤烟400亩。烤烟利润大,但每5亩烟叶需要8立方米木材烤制,大约等于两辆农用车的运输量。是直径20-30厘米的木材。从原始森林往外拉。支书说:“森林面积在逐步减少,特别是阔叶林。保护是口头上的,耕地少,只能广种薄收。”
他说:“农民的生活期望值不大。我女儿大学毕业不回来。我盖了30多万元的农家乐,她不回来。她学旅游,喜欢城市,要在昆明发展,主要是看不上农业和农民。我们家的收入不低,她在城市上班,一个月1000多元,还要找我要钱。”“娃娃毕业,工作找不到,个个要坐办公室,当白领,当公务员,就是好吃懒做。回家来也什么都做不了。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9年制义务教育完成了就可以了,就够了。”
调查得知,在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帮助下,2006年成立玉龙县黎明乡黎光村能源与创收协会,培养农民的创收能力。两个机构提供43万元借款,要本不要利息,如果还款及时还有奖励,但没有搞成。后来老君山管理局给了15万,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给了6万,都是捐助。协会现有21万元,低息贷出去,要求村民学会创收,效果不错。农村信用社的利息比所有商业银行的都高,年息9厘6,股东贷款7厘6。协会的年息是4厘8,由数名村民组成一个个小组进行信用担保,这是学习孟加拉模式,且适当延长了贷款期限。从贷款中预扣5%作为风险金。这21万贷给了36人,每一笔不超过1万元。从2006年到现在没有出现过坏账。
帮助他们的法国人提问:农民能否把药材直接卖到云南白药厂?回答:现在绝对不可能。药厂的老板在作怪,不是行情的事情。比如,秦艽主要是云南白药厂在收购,必须要经过中间人。他们要制造大的市场波动,囤积居奇,制造紧缺,从而抬高他们卖到药厂的价格,压低农民的售价。今后药厂要直接与农民签订合同。政府应该安排这项工作,药厂扶持农民,提供技术,同时向农民提出产品要求。现在都没有。
宁蒗县翠玉乡宜底村,我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宜底村面积9.55平方公里。村副主任王洪权说,烤烟对环境的破坏大,要砍树,特别是近几年。,东沙坝自然村的树几乎被烟农砍光了。500多亩树林没有了,大树也被砍。水土流失更严重,每年都会发生。
宁蒗县永宁乡拖支行政村集体所有山林6万亩,2014年流转给上海一家公司3万亩,本村还剩3万亩。村支书不了解流转过程,也不知道这家公司要这些地干什么。支书认为是“为了套政府的资金”。所有工作都是政府在做,村干部只负责做百姓的工作,要求他们出让土地。征地是30年期,一次性给村民补偿160元/亩,被征地的村民每人得到数千元。对比本乡的竹地村,2011年,征地1000亩,在泸沽湖附近建“女儿国”景区。征地补偿3万元一亩。政府已经付费征地,但那家公司没钱买地,做不下去了。现在工作组正在做善后工作,并寻找下一家投资商或开发商。
“两个村的地价相差就这么大!”
村支书说:国家政策有时适得其反。去年国家投资2000多万元,在本村做土地整治项目2000多亩,没有效果,反而导致洪水更大。村里原来的飞播种草区,被开垦成梯田,交给老百姓种中药材。但老百姓自己现有的地都种不完,而且那里的土地也不适合种中药材,“太浪费了”。一亩一万元的工程款给施工队,今年4月验收合格。待雨季一来,雨水一冲,梯田就垮了。“原来多美的土地,现在变成黄土高坡了。”如果工程合格,雨水就不会冲垮。老板挣了钱,老百姓遭殃。太阳能、沼气的项目,政府帮助推广7-8年了,多数是失败。
对农村的帮扶,国家投资到位,但是没有成效,工程质量太差。村内道路有一事一议的拨款,村里配套出工出劳,相当于出一半的投资。但资金的使用和工程队的使用,都是县里说了算,村里不知情。道路今年验收合格,明年就坏成了老样子,承包商偷工减料。没有监督,没有质量。支书说:“这样一年又一年的重复建设,几十年后也不会有进步,还是老样子。”
黎明村农户蜂局忠,男49岁。家里3口人,妻子49岁,儿子26岁。纯务农2人,打工1人(长工)。自有耕地8亩,自己开荒2亩,总共种地10亩,全部是旱田,种玉米5亩,亩产400斤,全部拿去喂猪和鸡。芸豆1亩,亩产200斤,5元/斤卖给村里来收的贩子或者自己送到乡里卖。烤烟4亩,每亩能卖2000元,但是扣除成本后,每亩能赚1500元。烟草需要自己送到烟站去卖,自己每5天送一次到烟站。
烟站在50公里外的乡里,山路崎岖,有时候烟站交烟草的人多,还需要排队,每次送烟草都要耽搁1-2天的时间,那时候只能妻子守家做农活,烟草需要自己用马拉到村里,在村里租别人的车拉到烟站。现在1亩烟草需要烧120公斤煤炭,但是完全不够用,光烧煤炭温度有时候也比较低,所以必须要靠烧柴来保持温度。
蜂局忠住房为84年前建造的土木结构危房,面积为180平方米。当初建房贷款2万多元,逐步还,现在还欠债6000元。全家年农业生产(经营)毛收入8000元,结余0元。全家年打工毛收入12000元/年,是儿子在乡林管队做林管员工作,这个工作每年只能拿10个月的工资。打工收入占家里总收入的60%。现在家里拿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与农作物良种补贴总计596元;生态补贴1727元;母猪补贴200元。
家里养了3头猪,过年全杀了自己吃。1匹马,用来拉烟草和一些农副产品。蜂局忠认为好好干活就可以增加家庭收入,田地增加也能增加收入,但是田地不够。蜂局忠没有加入居民户口的意愿。虽然省里有宣传:转了居民户口,土地证不变、林地不变、补贴不变,如果没工作还能申请工作,分配工作。但他还是不愿意改户口。“现在家里最难是住房和行路困难。如果政府能提出高山移民和生态移民就,愿意搬迁到山下或其他位置。”
回龙村农户梁顺禄,男50岁,妻子52岁,女儿22岁,儿子20岁。自有耕地4亩,还租别人家田2亩,租金500元/亩。旱田3亩多,主要种玉米,能种烤烟也就烤烟。家里有奶牛2只,是去年贷款25000元买的,所有贷款为信用社贷款。原来信用社好贷,现在非常难贷。最难的是“贷款要担保人是吃公家饭的”。牛奶钱是提供给两个学生读书。以前4元/公斤,现在2.6元/公斤,外面贩子来收。去年卖了头小奶牛6000元。妻子李映兰不断告诉我们,“两个孩子读书已经供养不起了。”
2013年家里粮食直补86元,农资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617元,草原生态补贴18元,养了一只母猪补贴了100元。家里还拿了一喷三防补贴20元,但全家都不知道是什么。家里人不清楚自家有多少林地,2011年一次性给了200元/亩/人的林地补偿(当时5口人),据说是修高速公路占了林地给的补偿。现在家里准备贷款给儿子建房,预计花费要15-20万,问:为什么想近期贷款建房?答:每年的工价都在上涨,以后以自家的情况更建不起房来了,儿子到时候娶不到媳妇儿。现在贷款,未来全家4个人一起还钱。
家里申请了好几次低保,但是没通过。申请是提供给队长,但是队长给了村里的亲戚。现在大家很有意见,导致全村平分贫困户补贴,150元/户,也不管是不是富有或贫困。只有一户30-40岁的没有劳动力的青年拿了全额的贫困户补贴。
梁顺禄说“没手艺的人才种田,有手艺的人都把自己的地租给别人。”他没有入居民户口的意愿,在农村好过日子,自己种自己吃就能生活。他对政府的最大期望是,“公平一点,好多事情靠关系解决。补贴、补助名额这些都不公布,都是村领导自己决定,最后都是村领导的亲人优先享受。”
5、农牧民致富的政策在哪里?
西藏农村与内地农村的差异在:生态更脆弱,外出打工的机会较少,国家的补贴多一些。西藏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藏东以农业为主,山南地区和日喀则是粮食重要产区,也有牧区。藏北(以及西藏西部)的羌塘平均海拔5000米,大部分是无人区,在无人区的边缘是广阔的牧区。白若冰工作室在这3个区域各选择1个村庄进行考察。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乡是珞巴民族乡,距离林芝机场20多公里。才召村是全乡的三个村之一,有38户人家,182人。除一户藏族和一户门巴族之外,还有两位来自四川和青海的汉族上门女婿,其余都是珞巴族人。
才召村海拔3000米左右,在青藏高原属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但农业收入仍然不敷支出。50岁的达义一家6口人:73岁的母亲、40岁的妻子、两个上大学的女儿、一个上中学的儿子。房子是厦门援建的118平方米的砖混房。达义家有11亩地,种植小麦和油菜,全部用于自己消费;还养了11头牛(不卖,自家产奶吃);8头猪(不卖,全部自己吃)。驻村干部说:少数民族吃肉多,过年过节和亲戚来访都要杀猪。
虽然欠债15万元,达义家仍算是村里的中等收入户。他家的现金收入包括:退耕还林补贴每年1.4万元;森林管护补贴每年3000元;农业的各种补贴每年680元;母亲的养老保险每年600元;能繁殖的母猪每年补贴320元。因为是边境地区,有些补贴会高一些。但最多的收入来自虫草,达义今年卖虫草挣了5万多元。
从青海玉树到西藏林芝,虫草是青藏高原上一些村庄的主要收入,南伊乡也在其中。挖掘虫草有些像挖掘发菜,对环境的破坏很大。达义说:现在挖虫草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挖出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有的地方都不长虫草了。许多人直接拿铲子挖,不回填土,这样的地不会再长虫草,可能最多再挖5年就没有了。
达波尔是才召村的支书兼村主任。今年36岁,妻子27岁,两人还没有孩子,但要资助妻子在内地上学的弟弟、妹妹两人。挖虫草是一个很需要眼力的工作。他的妻子是挖虫草的好手,大概是女人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力更强。达波尔本人对市场更敏感。他在本地收购虫草,然后批发给销售商。今年虫草不仅收成不好,销售情况也不好。南伊乡的智东是珞巴和门巴的混血儿。他每年把虫草贩运到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大城市,收入颇丰。今年售价不高,带出去12斤虫草,还剩下3.5斤。往年10多万元一斤,今年只卖7万多,品质差的只能卖到4-5万元一斤。他说:“平时轻易卖,今年保本卖。”他跑了一趟内地,收获不多。他期待明年能赚多点钱。
因为风景优美,南伊乡的旅游业发展很快。达义想办个家庭农场招待游客,却没有钱。这位50岁的珞巴人说:将来没有了虫草,他只能外出打工。有一定实力的人已经投资才召村。37岁的福建女子承包了村里的公房,餐馆刚开业一个多月。租金作村里的集体收入。今年租金是3万元,以后每年递增1万元。可见双方对本村旅游业发展的预期。
羊卓雍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400多米,山南地区贡嘎县东拉乡吉琼村位于羊卓雍湖岸边。湖区是一个山间盆地,高山流水形成了这个湖。登上吉琼村的小山,就可以居高临下欣赏湖景。夏忠洛桑次成是吉琼村的支书兼主任,是一位转世活佛。他说,他致力于促进和平社会与现世生活。
吉琼村有316户、1214人。全村约有3万亩面积,其中耕地6000多亩,草场2万多亩。农业主要种植青稞、油菜和土豆,牧业主要养殖绵羊和牦牛、犏牛。村里有560多劳动力,大约60%在拉萨等城市打工。有3个合作社。建筑合作社最大,2008年成立,有80多人。主要在拉萨施工,带头人就是村支书。他说,只要有工作“美国去都行。”缝纫合作社制作藏服,绘画合作社绘制藏式家具上的图案,都成立于2012年,分别有20多人。市场对他们的产品的需求量很大。
村里最富的不是合作社成员,是做运输生意的人。有3户每年的毛收入,可达70多万元。支书说,“村里的贫富差距比较大。”低收入户大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二,有100多户每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还有100多户不到1万元。村里有45户低保户,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补助。
吉琼村的拉增,今年34岁,家里4口人。他在乡政府开车;家里有2亩耕地,亩产青稞200多斤,只够自家吃;269亩草场,养了2头奶牛、23只绵羊,也只够自家吃。妻子在家做家务和照顾奶牛。每年交1万元,把绵羊交给别人放养,否则女儿就要辍学放羊。
拉增有打工收入,每月固定工资1800元,他认为自己家是村里的中上等户。他期望15岁的女儿和9岁的儿子今后能上大学。他说:“现在耕地放牧很辛苦,不想孩子体验自己的生活,就算以后孩子离得很远,也愿意她(他)们出去上学,放假时可以回来。”除了希望今后能补贴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之外,他对国家没有别的要求。
虽然生活过得去,但从耕地和草场中得到的收入不稳定。夏忠洛桑次成介绍,吉琼村人口快速增长,对生态构成很大的压力。村干部说,羊卓雍湖的抽水蓄能电站,对周边影响非常大。1997年水电站建成发电后,水位一直下降,气候变得干燥,草长得不好,土地逐步沙化。以前他通过窗子就能看见湖水,现在完全看不见了。近几年水位下降非常快。今年雨水多,水位下降有所缓解。
那曲地区班戈县青龙乡嘎雄村,位于青藏公路以西、圣湖纳木错北岸。是一个纯牧业村,也是班戈县较穷的村。全村4个自然村、94户、440人。人均年收入在4500元左右。在高寒的藏北,县和村的面积都很大。班戈县有2.8万多平方公里。嘎雄行政村的面积283平方公里,人均面积达到964亩,相当于许多省份农村人均耕地的1000倍。高寒藏北几乎没有无霜期,牧草稀薄矮小,能够承受的牲畜非常有限。
在农区流传着牧民的富裕故事:一家买了4辆最高配置的高级越野车,却没有人会开;儿子送给母亲一大麻袋现金,母亲却不知道如何花,只好扔在帐篷的角落里,等等。但是,牧民们却说,他们羡慕农民的稳定收入,他们认为农民更富有。牧民暴富的故事来自虫草热。但班戈县不产虫草,财富的传说也就与他们无缘。
牧民和农民近似之处是,劳动主要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缺少现金和产品变现能力。嘎雄村里有马79匹、牦牛1593头、山羊2405只、绵羊7757只。今年前7个月,嘎雄村只有60头牦牛、370只绵羊和山羊出栏,其中三分之二用于牧民家庭自己的食用。出售所得的现金,要换回主食糌粑以及日常用品。作为牧民,必须保留足够大的牲畜数量,以保证继续生产。前些年,牧民还以他们牲畜的数量,为衡量财富的标准。牲畜越多,家庭越富有,惜杀惜售。现在,这种观念改变很多。嘎雄村到当雄县城有130多公里,班戈县县城126公里。长距离导致运输成本高。牧民缺少运输能力,大多数人只能等待中间商上门收购,销售价格也低很多。
按零售价格计算,个头大的牦牛可卖到8000多元一头,绵羊可卖到近千元一只。嘎雄村最富裕的一户有70多头牦牛、400多只羊,似乎拥有百万元的财富。但牧民面临的风险也很大:雪灾、狼灾等等。海拔4800米以上,雪灾很常见。村干部说,如果发生雪灾,“富户”会一夜之间变穷光蛋。牧民多数人不会别的谋生手段。外出打工的有25人,在乡里和县里当小工,每天挣120元。没有人走得更远,没有人到地区首府那曲和自治区首府拉萨打工。一些人在村里帮别人放牧,每天收入30元,也被当作“打工者”。
村副主任罗布杰保介绍,1989年之前,村里牲畜多达5万绵羊单位,造成沙化严重,牧草退化。现在15199绵羊单位,是全村草场载畜量的极限。驻村工作队队长索朗美嘎说,这一带草场全面沙化。为保护草场,只有禁牧和减少牲畜数量。嘎雄村禁牧草场面积达到23000亩,要连续禁10年,今年是第三年。采取保护措施之前,载畜量一直在下降。现在植被已有所改善,但仍然脆弱。特别是-5月青黄不接的季节,下雪时牲畜吃不到矮小的草,就会死亡(营养不良,不一定是饿死)。国家为“禁牧”,每亩草场补助6元,为“草畜平衡”,每亩补助0.4元。这些措施很有必要,但只能维持现状,保证草场不继续恶化。
嘎雄村有37家贫困户,才阿家是其中之一。
才阿今年52岁,42岁的妻子体弱多病。有6个孩子,最大的19岁,最小的5岁,其余4个孩子在县城里上学。才阿家有4000多亩草场,因为沙化,一些地方不长草。才阿说,要养60头产奶的母羊,才够生产自家吃的酥油。他家总共养了20多头羊,其中产奶的母羊10只,小羊13只。这几年小羊的数量在减少,他家的羊群也变得更小了。有些羊是被狼吃掉的。他说:“虽然我是牧民,但别人养的羊不死,我怎么养,羊都会死。”他家一年只能杀一两只羊自己吃,而青稞、蔬菜、酥油都要买。取暖、做饭、烧水用的牛粪在村子周围捡,或者靠其他村民送。
才阿家的主要收入,是政府的各种补贴:每年的禁牧补贴3384元、草畜平衡补贴6494元、5个小孩子每人每年840元低保。他家房子,是2008年政府补贴1.6万元盖起来的。照明电用的是光伏电,国家给每户免费提供一台电视机、一套光伏发电设备。
载畜量饱和,是牧民致富的顶点。养殖牲畜多,草场会退化,载畜量必然随之下降,他们的财富也将减少;减少牲畜数量,他们的财富也必然减少。如果完全依靠自然的初级恩赐,牧民们不能继续有效地扩大自己的财富。在这一点上,牧民与农民是一样的。牧场面积不足的压力曾迫使藏北的一些牧民把牦牛和羊群赶进无人区,在更恶劣条件中定居下来。
6、扶助办法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山区,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在山区,特别是西部山区。这里,保护生态与发展民生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我们走过的地方,只要讲到种树和草场保护,村民都愿意。明白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断了子孙后路。如何帮助山区、高原、边疆,居住分散的农民、林民、牧民,实现山区高原环境保护、促进林木种植、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竹藤花卉、森林旅游,也是白若冰工作室这次农村调查努力的方向。
在我们千村万户扶助行动中,许多企业和企业家表示愿意参加。目前,白若冰工作室已与中国全联旅游业商会签定了合作协议,决定充分利用以上地区的山水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启动旅游减贫扶助计划。先从减少环境破坏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始,对村民提供扶助。
○上滩村地处高山,是一个穷村。村民们对养羊充滿热情,白若冰工作室决定提供资金组织村民养羊。
○以土观村,五十村为核心,建立带动周围3公里半径6个村的“土族文化乡村游”项目,作为自驾游和自选旅游项目纳入青海省旅游路线。利用当地传统优势,发展土族刺绣,盘绣、土制青稞酒等特色手工业。土观村有古城墙遗址。古遗迹至今保存较为完整。但因年久失修,土观寺和古城墙均需修缮复原。北京民族文化遗产基金会已同意提供修缮资金。
○继续加大对石乃亥村和贵南县的藏族文化培训中心的帮扶支持,让更多的藏族青年接受藏歌舞技能和手工艺技能的专业培训。
○盘信镇上潮村可开拓种植茶叶,要解决第一、二年的种植费用投入,一亩4000元。可利用该村红苕亩产3千斤条件,建立养殖土猪基地。利用丰富水资源养鸭。现没有启动资金和技术。白若冰工作室可按扶助方式,提供启动资金。
○甘溪镇后坝村和关联村已开始种植经济树。后坝村今年新种“无核方柿”树200亩,4年挂果,7年丰产能达到2万元收入。白若冰工作室依据扶助办法,解决头四年培育期的损失费用。沿河县又是传统产茶源地,由于与重庆酉阳,秀山相连,可开通重庆市场为卖点,加大农副产品输出。
○大坪镇大坪村和龙潭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发汞矿的地点,至今还存有汉唐汞矿遗址,是很著名的丹砂古镇。利用旅游,把丹砂古遗址,古炼法,龙潭古镇等作为古代工业的历史留存下来。同时,加大对矿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已同意承担对古遗址和古镇的规划和保护工作。
○洞井乡洞井村古建筑群,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属于明清两代的瑶族地方民宅建筑群,明清古建筑老宅6
8座。具有岭南水乡风格,大都保持着初时原始风貌。由中国全联旅游业商会负责规划、设计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古村落。
○黎明村,黎光村,宜底村都是傈僳村。长年从事传统农业种植。每个村的山林地面积都很大,这里还含高山草甸,有很好的放牧养畜条件,适合放养土山猪、羊等牲畜。由白若冰工作室提供扶助款,购买黑土猪和母羊,按互助公约扶助三年,就能帮助互助户稳定养殖牲畜。同时,协助从外地购进生产白芸豆的竹杆,对破坏的山林进行保护性修复。
○沙溪镇村的江尾自然村和谷登自然村的男姓村民,继承祖上传下来的盖房手艺,成为白族建房的能工巧匠。这两村的壮年男子80%以上,长年外出盖房打工。远到缅甸、老挝,就近为白族地区盖民居的主力。靠手艺吃饭,又称大架子工。在大理和丽江地区,白族民居在当地文化中是最代表性,应保护和支持长期生活在该地区的民族工匠有传承和发展的条件。
○甸南镇回龙村,也是以木工雕刻村闻名。在白族的房屋上,雕件是房屋豪华和文化的展示。通过互助,组织各种木雕组,继承完成大屋件雕刻,形成雕刻专业村。
○泥鳅沟村,拉落湾村,黑瓦洛村三个摩梭人村都地处“女儿国”泸沽湖风景区范围内。北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承诺开展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立村寨及家庭式博物馆。
○才召村,全村为珞巴族。珞巴族整体才3千人。关注和想了解珞巴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产品的卖点。目前,全村36户中已有10户建成了特色农家乐,可以接待吃住。西藏旅游业商会已启动帮扶计划,把才召村珞巴族文化风俗旅游纳入旅游减贫计划。将贡嘎县的吉琼村和班戈县的嘎雄村,列入西藏自驾游营地。白若冰工作室提供扶助农牧民居提升为“家庭旅馆”的费用。农牧民为旅游提供服务,也赢得生计,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护生态和文化传统。
下一步,白若冰工作室将回访前期村民,与他们一起研究实施扶助的细节。
在广西洞井村唐氏祠堂,我们见到一块保存完好的,灌阳县“清咸丰拾年”反贪腐石刻碑。“定立章程”(概括)四条:催粮催税皆份所应为,在官人原有役食给发,不得向民间索取分毫;差役大吃大喝,索取烟茶及赌博的,许该户举报;严禁恃众勒索;下乡穿红青衣,自应重惩。下乡骑马坐轿,非特不成体统,亦易滋扰吾民,一并严禁。
最后要求“永远奉行以除恶习而杜后患”。现在,150年过去了……
人们在无助的情况下,往往求助神明。藏传佛教中普及率最高的佛号是“六字真言”,藏族男女老少无人不知。唱诵、念修此法,能够清除六种烦恼,堵塞六道之门,超脱六道轮回,往生净土而证菩提──
我们政府遇到问题,应该求助谁呢?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集体合法占有土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