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哈扎布的长调杯长调大赛今年何时举行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锡林郭勒新闻网 
16-01-14 09:06
【字体:  】 
&&&&&& 1月11日,蒙古剧《长调歌王哈扎布》在锡林浩特市举行启动仪式。本剧既是对中蒙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十周年的纪念,也是对长调大师哈扎布去世十年的怀念。
  锡林郭勒盟是哈扎布大师的故乡,他的大半生时间在这里度过,他演唱的长调至今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传唱。《长调歌王哈扎布》以自治区独有的蒙古剧作为剧种定位,五幕剧为结构,通过史事提炼,经典曲目再现,塑造了亲切感人、技艺精湛的杰出艺术家的舞台形象。
  本剧由内蒙古艺术研究所作为申报主体,盟民族歌舞剧团作为舞台呈现方,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经国务院2013年12月批准成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重点围绕创作生产、传播交流推广、征集收藏和人才培养四大方向进行资助。
  2015年9月,由内蒙古艺术研究所申报的蒙古剧《长调歌王哈扎布》,在经过前期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严格评审、答辩等环节之后,最终获得基金理事会批准立项,被列为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资助总额250万元。(记者孟丽鹏)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新闻热线:
蒙ICP证:号魏小石┃“杭盖”伊立奇的讲解(上):哈扎布与长调!-WorldMusicShanghaiWM上海-微信文章聚合
掐指一算,今天又是周五啦!按照规律今天又该温习小石老师的文章了。今天的文章不算长,但是却极其地有含金量。那些个关注杭盖、关注蒙古音乐、关注长调的人请主动“回避”。这是2011年11月,小石老师对杭盖乐队的领航人伊立奇的一段对话,文章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今天只分享《伊立奇的讲解(上):哈扎布与长调》,接下来的两个周五将分享《伊立奇的讲解(中):草原和舞台&》和《伊立奇的讲解(下):乌兰牧骑和音乐节》。这也是于WMS转载小石老师的第004篇文章!(文末有往期回顾)文:魏小石音乐家与故事在北京,人们已经习惯了蒙古音乐(或者说蒙语音乐)的存在。在这个国家艺术力量密集展示的地方,蒙古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音乐”之一存在于剧院舞台上、电台载波中。关于怎样去定义和讲解蒙古音乐,人们也生活在统一化的艺术话语之中。在这样的文化空间里,长调、呼麦、马头琴都是必要的元素,是每个人必经的通向理解蒙古音乐的路。蒙古游牧作为杭盖乐队的领航人,伊立奇这样解释到他们的角色:“能为蒙古音乐带来一些多样性,这本身已是杭盖存在的意义”。和很多在北京看现场音乐的人一样,我还没有习惯于在剧场塑造一个“蒙古音乐”的完整知识的时候,却已经开始在新的语境中体验着伊立奇和杭盖乐队带来的蒙古音乐。“文本 vs. 语境” 是一个重要的民俗学议题。强调了“文本”之外的“语境”在艺术感知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听什么样的音乐”&&与 “在什么环境背景下听音乐” 是同样重要的。我想,伊立奇所谓的“多样性” 大概就有着这样一种语境的要义吧。伊立奇不仅是一个舞台上弹着拖布舒尔琴的乐手、一个有创意的音乐家,而更是一个蒙乐的新话语环境的推广者。尤其是在世界音乐这个消费性的娱乐舞台上,伊立奇恰到好处地将蒙古音乐的语境做出了更新。他举办世界音乐节、去广播中参与娱乐节目,还将他认可的境外蒙古-世界音乐乐队请到中国的舞台上。这些作为都为人们带来的新的蒙古音乐的语境。当这些音乐家们不再使用 “美丽的草原,悠远的歌” 这样的语言来形容 “蒙古音乐” 的时候,蒙古音乐的多样时代,也就来到了。长调的误解我们常听到的蒙古音乐包括了长调和短调,“长” 与 “短” 的称谓上的对比已经将长调和短调的形式区别呈现了出来。有的人认为这种“长” 和 “短”是与 “狩猎” 和 “游牧” 的二元历史关系挂钩的。虽然这样的说法肯定是粗略的,但却也描绘了音乐文化与劳作方式的关联。长调是很多中欧亚民族都存在的音乐形式(尽管有的民族语言中不存在 “长调” 的词条),比如土耳其的uzun hava(长空的意思)就有着类似的音乐形态。对于这一类的音乐,不少人认为存在着一种艺术标准,比如音高、气长等等。但是,伊立奇批判了这样的“标准”。哈扎布;摘自《从老马到老雁》“诺古拉特”(意为褶皱)是长调音乐审美的一个关键。在伊立奇看来,音乐家的个性直接决定了他所演唱的波折;这样的波折是真正体现着长调的意义。皱褶和歌者的人生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对长调的欣赏,也正是因为这种个人经历化的褶皱。在牧区,哈扎布演唱《老雁》的时候,很多很多人都流泪了。—伊立奇哈扎布哈扎布,对于任何喜爱蒙古民间音乐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能绕过的话题。在哈扎布83岁那年,伊立奇曾经拜访过这位大师,这个缘分一部分来自于伊立奇的爷爷,另一部分则来自伊立奇的呼麦老师奥都苏容。单从音乐上来看,杭盖乐队受到哈扎布音乐的影响是巨大的。杭盖乐队在曲目选择上、唱腔使用上、以及对音乐的讲解上,都在继承着哈扎布的遗产。(伊立奇、奥都苏容、哈扎布)哈扎布()出身于牧民家庭。18岁,哈扎布成为了王爷的歌手,单膝跪地地为王爷演唱。哈扎布的人生经历过俘虏、囚禁以及各种动荡。1947年的一天夜里,哈扎布被锡林郭勒盟里的布里雅特旗士兵所掳掠。当时有布里雅特士兵怀疑哈扎布是奸细,决定就地处死哈扎布。在行刑之前,先把他衣服都脱光,绑在大树上喂蚊子。那时正是夏季,在草原上有两三个星期,蚊子非常凶猛,开始的时候,哈扎布真是痛苦不堪。可是,后来,这个受了冤屈的年轻人忽然间想通了。横竖也是一死,与其默默地含冤死去,不如引吭高歌,把所有好听的、自己喜欢唱的歌都再唱一遍,再来向这黑暗的人世道别罢。行刑队的心也软了,手也软了,所有的布里雅特旗的妇孺都向领袖求情: “有这样美好的歌声的年轻人,应该不可能是奸细罢?饶他一死好吗?这样,他每天晚上都可以唱歌给我们听。”— 席慕容《歌王-哈扎布》就这样,哈扎布用歌声解救了自己的性命。关于哈扎布的生命和歌声,席慕容这样来形容:“&[哈扎布] 把每一首歌,都当作最后的唯一的一次演出”。哈扎布;摘自《从老马到老雁》老头儿(哈扎布)那天很高兴,他喝了几瓶啤酒;冬天的时候他把啤酒放到暖气上面,把啤酒热一热喝。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这样喝。——伊立奇我想,后代音乐家对前辈的继承,绝不仅仅是一两件乐谱、一两种技术绝活,也在于前辈的音乐故事。这是人类音乐传承中,几千年不曾改变的事实。...待续...往期回顾 寻音伊犁,乌孜别克往事魏小石┃公益音乐的心境 !魏小石┃一件乐器的生命:Saz琴的故事!文艺连萌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WorldMusicShanghaiWM上海(WorldMusicShanghai) 查看原文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
的最新文章
古老的声线中透露出纯真、直朴的原创精神,透明并具份量的存在着,穿透人心。如图,安尼沃尔分别演奏斯布孜额、霍布孜与冬不拉提前恭祝诸位:端午安康!如图,小朋友&老顽童们节日快乐这里的苦情帮助着他们成长,甚至有着苦中作乐的浪漫。苦情歌往往不关乎于苦的事实,而关乎于一种仪式化的表达。所有的单纯都是心机,所有的铺垫都是套路。所有的单纯都是心机,所有的铺垫都是套路。张艺谋、贾樟柯、徐克、程凯歌、田壮壮......你能想到的人物都为这部电影站台!以及,你所不知的壹乐团!回顾,昨日的那场国乐风华!一份视觉、听觉和嗅觉所带来的完美国乐体验!(免费)后来,他就凭着自己的坚持,改变了商业体系下的音乐生产模式。科比:你不要爱我,恨我~恨我~当我们身在故乡的时候,是永远不会用“故乡”这样一个词的,我们用它,是因为我们离开了它!清明本该天清地明的淡然,何必牵惹出嗜骨的痛?没有定所,没有远近,只要落下,环境适宜,然后生根发芽.如题。就是那种“嗨-嗨”的音乐然而,谁才是那个号令天下的宗主呢?现代人离自然越来越远,但是内心却越来越渴望!“音乐对于生命的价值,[每个人的]区别是很大的。你能参与进来就很好了… 不一定很专注地。” --伊立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暴雪(诗和远方)的娱乐世界(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魔兽的萨满职业。miliyas sado gami do lumaah daira e rumaay ah riyaarre mi fuding sado gami ah nini(现在我们就离开家,前往未知的领域捕鱼去)”对于他而言,唱歌就像喝酒吃槟榔一样,是生活中最寻常的事情。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也是对他人生最好的刻画!一份不知该让谁上头图的歌单......哈扎布┃把每一首歌,都当作最后的唯一的一次演出!附:“八部和音”儿童合唱团演奏音频。如果你认为你拥有一样东西,你就拥有1,如果你认为你会另外一样东西,你就拥有1+1=2。如果你拥有一个放下自我的内在,你就拥有一个0,把0放最底下,在一个1之后,你就拥有10,放在2之后就有20。如果你有许多的0,哪怕只有一个1......帕尔哈提到底高端在哪儿?他的歌声又好听在哪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的乌孜别克人为了躲避苏联社会变迁带来的不安定,从塔什干来到了新疆。乌兹别克斯坦的戏剧、音乐、诗歌等也不断流传到了新疆。Miriam Makeba:“我传承了自己国家的文化,音乐中保留了传统的特色。通过歌声,我为非洲发出了自己的声音,音乐成了非洲的象征,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便会形成这种印象。”乐器可以是简单的,几样乐器的组合就是复杂的;但是,如果没有人去发掘它,无论简单和复杂,终归都是一些没有造化的物件。当人的手和社会的心智触及到乐器的指板上的时候,一种超越了语言的力量就产生了。西部电影、乡村、民谣和蓝草音乐为何又会对他如此青睐?Angelique Kidjo,三获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的的“非洲大妈”我们喜欢一个人,可能只是因为他弥补了某种往日的缺憾,或者击中了某种甜蜜的记忆。风流倜傥的探戈、忧郁冷静的新爵士、乃至优美细腻的民间小调,他一再用手中的古老乐器,演绎出跨越不同音乐间界限的无限可能。我把窦唯排第一!HAYA的音乐是心中无垠大地上的牧歌,他们的声音带着来自边缘的辽阔——我们在每一个舞台都会遇见同样频率的心跳。一个人倒下的声音,比一群人的生长 更轰鸣!
一个人一刻的绝望,就意味着 一次死去!
生命是被更新?还是自尽?
只在于每一个刹那的选择和决定
......你们可能有很高的知识,但对于有些文化,我们传承的文化,你们连常识都没有!你们都没有看过,就否定了她的存在!我反对这个!周一┃听HAYA乐团、Huun-Huur-Tu(恒哈图)、Ensemble Turan的萨满乐!1月31日,我们来听崇明山歌!WorldMusicShanghai本平台为世界音乐季官方公众平台,用来发布世界音乐季最新动态以及历届音乐季精彩回顾,喜欢世界音乐的朋友们可以在此平台上和世界音乐季组织方做及时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共享。热门文章最新文章WorldMusicShanghai本平台为世界音乐季官方公众平台,用来发布世界音乐季最新动态以及历届音乐季精彩回顾,喜欢世界音乐的朋友们可以在此平台上和世界音乐季组织方做及时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转载]一代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
他天赋嗓音,在马背上唱出感天动地的蒙古长调,逐渐从王爷的歌手成长为新中国最负盛名的一代长调民歌大师;他经历传奇,饱受磨难,但乐观幽默的性格丝毫不改,退隐锡林郭勒故乡二十多年,潜心培养新一代长调歌手,引领了草原声乐流派的方向。他就是天才的歌唱家哈扎布。
辽阔的草原产生了辽阔的音乐,蒙古长调就是最经典的代表。你可以不懂蒙古语,却无法不为蒙古长调那字少腔长、高亢悠远的旋律所感动。有人说,听蒙古长调,第一重听出的是辽远,第二重听出的是忧伤,第三重听出的是蒙古人缎子一样柔软的心肠。提起蒙古长调,就不能不提起歌唱家哈扎布。他是一位无法复制的蒙古族长调歌王,是长调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哈扎布传奇的歌唱生涯,最早不是从舞台上开始的,而是从牧区的那达慕赛歌会上、从蒙古王爷的王府里开始的,他是原汁原味的草原歌手。
哈扎布,藏文的意思是“天的恩赐”,自幼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十二岁时,在旗里的那达慕大会上,哈扎布就同时获得了赛马第一和歌唱第一。十五岁时,父亲领着他拜著名的民间歌唱家为师,从此掌握了传统长调民歌的演唱技法。十九岁时,哈扎布就成了远近有名的“王爷的歌手”。
草原的辽阔,只有用悠远的长调才能表现。长调在蒙语中叫做“乌日图道”、“乌日汀哆”,译为“长歌”之意。
长调最大的神韵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从十九岁到三十岁,哈扎布四处闯荡生活,还曾在家乡教过几年书,但他始终离不开唱歌。从开始接触长调的那一天起,哈扎布就把整个生命融化在歌声里,他的歌就是他的命。
一九五二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文工团成立,哈扎布被选入团里。第二年,因为他长调唱得好,又调入了内蒙古文工团,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作为从民间走进剧场的歌唱家,哈扎布第一次把古老的长调搬上了正规的舞台。一九六四年,哈扎布到北京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随后,他与中国艺术团一起,到芬兰、瑞典、俄罗斯等国演出。他还深入到草原牧区,搜集整理了许多濒临失传的优美民歌。
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哈扎布被错打成“特务”、“叛徒”、“民族分裂分子”和“乌兰夫的黑爪牙”,整整被折磨了十年,受尽侮辱,歌声黯哑。“文革”十年,给哈扎布带来的不仅是身心的伤害,更是艺术的蹉跎。对于正在稳步攀登的歌唱家哈扎布来说,他一生追求的艺术最高峰,被永远地隔绝在了生命之外。
一九七七年,哈扎布获得平反,重返歌坛。
一九八二年,六十岁的他告别了舞台,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锡林郭勒草原跃进苏木生活。一九八八年,哈扎布访问日本。
一九八九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授予他“歌王”称号。这是第一次,一位从民间出身的歌唱家,得到了这样崇高的荣誉。然而,歌王已老。
一九九○年,闲不住的哈扎布在家乡创办了一个蒙古长调民歌训练班,教一些牧民的孩子学习蒙古长调。
哈扎布原来是情绪稳定的人,不是特别容易激动。从二○○○年开始,变得好激动了,说着说着话就会哭起来,哽咽着,表情痛苦却流不出眼泪,大概是时常想起了遥远、艰难的往事。
他给他的女儿乌云格日乐讲过,说唱歌的人老了以后很容易激动,无法控制。哈扎布独自坐在黑暗里会哭,听着收音机播送自己年轻时唱的歌也会哭,这不奇怪,这是唱歌人的性格。因为唱歌把他的心肠唱软了。
他爱听收音机,听了特别有感觉。晚境二十多年隐居牧区的岁月,一台老式黑色半导体收音机,陪伴他度过了不知多少风声呼啸的毡房晨昏。
晚年的哈扎布每天喝两三瓶“中彩牌”啤酒,过着近乎隐居的平淡生活。他乐观、幽默,又有着任何人都夺取不了的尊严与骄傲。
二○○五年七月,在锡林浩特市阿日嘎朗图街三组五十号这处租赁的平房院落里,哈扎布喝着最惯喝的“中彩牌”啤酒,接受了内蒙古电视台汉语卫星频道《蔚蓝的故乡&顶级探访》的专访,这是他最后一次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哈扎布虽然老了,但说话流利,思维清晰。对于内蒙古电视台的这次采访,老人显得很兴奋。在交谈中,歌王不失本色,时不时地唱上一两句蒙古长调,声音虽然哑了,而传达出的气势,仍然像走马一样轻快,令人神往。
《蔚蓝的故乡&顶级探访》的主持人张阿泉问哈扎布:“一个歌手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才能把长调唱好?”哈扎布反复强调了两句话:“不要把蒙古族长调的青草味道唱成大肥肉的味道”,“需要的是真心真意,把生活、家乡的原貌真实地表达出来,人民自然就接受你的歌了”。
哈扎布没有进过什么艺术学校或音乐学院声乐系,为什么能把长调唱得那么淋漓尽致?他自己总结,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老师特木丁、斯日古楞梅林都是了不起的长调歌手,全身心地教他唱歌;一是他在学习上要比上学的人还要用功,心里头特别愿意学。他早年不断从草原老艺人那里学习演唱方法,学到的东西比现在上学学的东西要珍贵许多。现在的人演唱水平提高了,而过去那些老前辈们,牧民也好,歌手也好,那些人没有什么专业水平,但唱得特别真挚。哈扎布说:“我如果上学,也许学不到这些歌声的民歌味道,还有内心。那些唱歌的人,从生活上就能看出他们的内心,每一首歌的歌声里都包含着他们的生活。他们传授给我的那些东西不是什么具体技巧,纯粹是如何从内心里面去处理。我后来唱的那些长调歌曲,都经过我自己内心的处理。”
哈扎布还阐述了“内心学”与“教学”不一样。他说,“内心学”就是学它真正的东西、它的原汁原味,时间长了,自己就把原味与现实体验结合起来,这就成了很大很强烈的歌曲;而“教学”是另一回事,你学到大学也好、博士也好,你现在主要就是要文凭要头衔,虽然现在的社会重视,你仍然多数是拿文字、拿资料学的东西,是平面的东西,永远比不上民间学得到位;如果没有书本,十年二十年后,你也许就忘了,人家问你那时候那个东西是怎么弄得?你也许就不懂了,而我就不是,过了五十年六十年还记在心里。采访过程中,《蔚蓝的故乡&顶级探访》摄制组还带老人回了跃进苏木拍外景,出发前的早晨,哈扎布早早就起床,换上衣服,坐在沙发上等着。二○○五年九月,在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和锡林郭勒盟有关部门资助下,哈扎布一家迁入了刚竣工的一处楼居,这是他踏歌而行的、游牧般的生命旅途中最后一个驿站、最后一个营地。据考证,长调的产生距今至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随着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长调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长调成了正在滚下马背的歌声。勿庸置疑,歌王哈扎布是一座蒙古长调艺术的高峰,值得人们细致地挖掘和研究。但是哈扎布生前的生活是相当寂寞的,与他往日显赫的声名和在长调艺术上崇高的地位极不相称。很久以来,哈扎布都没有出版过一张像样的专辑,而他所擅长的长调演唱方式“潮尔道”,也正濒临灭绝。
长调是一种历史遗存下来的“口传文化”,堪称蒙古音乐的“活化石”。我们无法为了保护这个“活化石”而要求阻断文明的进程,但眼看着优美的长调一天天离开草原,我们必须开始面对这样的选择:是继续发展长调,还是眼看着它逐渐消亡?
一代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二○○五年十月二十七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猝然逝世,一个长调时代结束了。
著名蒙古族音乐理论研究专家乌兰杰教授这样高度评价哈扎布:“他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一个时代高峰,他是锡林郭勒、察哈尔、内蒙古中部草原之抒情派、华丽派长调民歌风格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把长调民歌的艺术演唱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后人所景仰。他是长调民歌从旧时代发展到新时代的一座金桥。我们有了他,就缩短了时代和现实的距离、传统和创造的距离、人和自然的距离。没有他,我们很可能在草原上还要摸索很长的时间。所以,他是一代宗师,是人民的歌唱家,是当之无愧的长调歌王。”在哈扎布逝世两周年之际,我们精心搜集了目前几乎所有哈扎布演唱的长短调民歌,用两首寓意深刻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歌名组名,精心编排成《从走马到老雁——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纪念CD(珍藏版)》,以飨喜爱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国内外听众,表达我们对一代歌王哈扎布最深情的纪念。哈扎布长歌当哭的辽远歌声,将永远与草原同在,与天籁共存。
哈扎布简介
哈扎布,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国家特级演员。1922年出生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布都河畔。自幼喜爱民歌,1950年参加工作,1952年调入锡盟文工团,1953年调入内蒙古民族歌舞剧团。同年,赴京参加全国首次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文化部优秀独唱奖,当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曾在三八线前沿阵地为志愿军战士演出;1956年赴京演出,再次轰动京城,与同行的宝音德力格尔、毛依罕被首都文艺界誉为“内蒙三宝”;1957年,赴京参加全国民族民间专业文艺会演,被文化部授予“著名歌唱家”的光荣称号。几十年来曾多次参加自治区的文艺会演和重大演出活动,并多次获得大奖。1989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他“歌王”的称号。自50年代起,曾多次参加中国艺术团等演出团体,赴芬兰、瑞典、前苏联、蒙古、日本等国访问演出,被称誉为“地道的草原歌唱家”。哈扎布曾任中国音协理事,内蒙古音协副主席等社会职务。晚年的他,仍怀着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一往深情,致力于培养人才的事业。
《从走马到老雁——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纪念CD(珍藏版)》
骑上轻快的红走马 须把缰绳拉紧些 要去的地方在天边 不要泄气耐心些
02. 小黄马 小黄马儿的颠簸
颠得我没法安稳小情人一片真情真叫我心儿难平静
03. 走势强劲的马 走势强劲的马 是三岁马哟 望着远去的马群 马蹄不停 跨马往北走 浩布图遥远 情人启程去远方我时刻想念
北山岭的马驹&&&北山岭的马驹儿烈性好走多健壮梁地上的清水湖
茂密的芦苇漫湖边&
05. 阿萨如多么美好的命运  
多么慈祥的容颜大家哟畅饮美酒同欢宴& 思念的时候相遇    看着那开朗的容颜 请坐下吧
畅饮美酒同欢宴
06. 请摔跤手之歌
摔跤手出场了摔跤手出场了摔跤手出场了& 百花盛开草木新    祝愿你幸福长存 唱起来吧
伴随着美酒的香醇
07. 微 风 微风阵阵天边来
山林随风在摇荡我那温柔的小妹妹送到了出嫁的远方& 08.白走马 我那心爱的白走马
随着气候身披霜如果知道你另有情人我怎么会常把你想 我那乘骑的花斑马 拴在桩上性儿急 只当是咱俩白头到老 没想到被你这样抛弃
我那高大的枣骝马日夜浑身淌着汗早知你心中另有他人 我怎么会把你来迷恋&
09.小花马 小小斑点的花马 扯着那则勒来回转
我那心爱的小情人长夜不眠把我盼在那山后狂奔的 是我那五花骏马 在人群中最显眼的 他是我心爱的情人 震动那山间岩石的
黑海骝马儿最惹眼在那众多的人群中我那小情人最惹眼
万物苏醒天气暖洋洋 百鸟成群展翅飞翔又把歌儿唱 明媚春光很快流失一定要珍惜 春天过去夏秋冬来四季交替忙
11.乌力山岗 乌里山岗高又高 黄马看见也腿发软
假如自己能作主住上几天有何难虽说大雪满山野 顺着雪地的足印走 虽说家里管的严
想方设法总能见&
12.黑骏马 漂亮的黑骏马 随着季节吊好了膘
我骑着它去找那远方的情人途经那野滩水井 没有水斗饮不成 推开了两扇房门 却不见情人的踪影
翩翩飞来 呼儿唤女多么欢畅 天真活泼的七只小雁 愿你们在北方安然成长 秋天的凉风瑟瑟吹来
无边的草原一片枯黄我那可爱的七只小雁飞回温暖的地方愉快地成长 我这白头的老雁 越过重重的关山大江 眼望着落在孩子们的后面
再无力扇动这衰老的翅膀我这只白头的老雁怎能不愿和孩儿们比翼飞翔 可是天地间不变的规律 决不会随妈妈我的愿望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长调表演艺术家——哈扎布
哈扎布同志于1922年4月出生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诺尔旗达布希勒图苏木一个牧民音乐世家,族姓孛儿只斤,是成吉思汗黄金氏族的一支。父亲善于弹奏三弦,母亲是一名民间歌手。受家庭的熏陶,哈扎布自幼喜欢音乐,非常敬仰和羡慕那些民间歌手、马头琴及其他乐手,对民间乐器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从幼年起学会了拉四胡、吹笛子和弹三弦,11岁开始在家乡参加各种小集会的演出。他15岁拜著名歌手斯日古楞海林为师,18岁拜师阿巴嘎大王的著名歌手特木登学唱蒙古长调。他在当时的大型那达慕会上曾获三匹马的奖赏,从此美名初扬。他1952年加入锡林郭勒盟文工团任演员,1953年调入内蒙古歌舞团工作,成为一名专业演员,195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11月,我国著名的长调歌王哈扎布同志与世长辞,享年84岁。哈扎布的演唱艺术造诣很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他的发音方法和演唱技巧是发展民族声乐事业的宝贵财富。哈扎布创造性地发展了长调歌曲演唱方法,使其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创立独具特色的蒙古族草原声乐学派,成为蒙古族最负盛名的长调民歌大师。
成就及荣誉
第一个将蒙古族长调牧歌搬上了舞台
哈扎布同志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蒙古族长调歌曲的演唱方法,第一个将蒙古族长调牧歌搬上了舞台,使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得到国内外专家与艺术界的公认,成为蒙古族最负盛名的长调民歌大师。原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曾评价他是“人民的歌唱家”。他的演唱风格雄浑豪放,意境深远;音色高亢嘹亮,音域宽广。他的曲目十分广泛,既能演唱音域宽广、难度极大的长调歌曲,又能演唱风趣活泼、通俗易懂的短调民歌。他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将蒙古族的长调歌曲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对于长调歌曲演唱法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创立独具特色的蒙古族草原声乐学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演唱过一百余首歌
哈扎布同志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演唱过一百余首歌曲,其中合声长调14首,长调歌曲34首,宴会歌曲8首,短调歌曲23首,创作歌曲11首。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主要有《赞歌》《上海做的半导体》《走马》《小黄马》《烟卷儿》《东贵姑娘》《玛玛的回望》《圣主成吉思汗》《四季》《苍老的鹰》《董桂英娘》《万梨》《黎明》《青马》《青斑马》《追风的骏马》《兴群之驹》等。他从1953年开始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录制播放过一百多首歌曲,中国唱片社曾出版过《小黄马》《四季》《阿鲁谷布其》《敖力罕诺格尔》《三岁的黄骠马》《小黑马》《有这么一个好姑娘》《丰收之歌》等十余张唱片向国内外发行。他曾多次参加区内外重要演出,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哈扎布时曾说:“你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你不但自己要唱好歌,而且为蒙古族多培养新生力量。”陈毅元帅也非常欣赏哈扎布的歌。他还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赴朝鲜、蒙古、瑞典、芬兰、丹麦、苏联等国家访问演出。他的演唱受到了国内外千千万万观众的欢迎和称赞。
哈扎布生前善于演唱难度大的长调歌曲,是唯一掌握所有长调技术的歌手。他所演唱的《小黄马》《老雁》《轻快的走马》是蒙古长调巅峰之作,学生拉苏荣专门为他写了20万字的蒙文传记《哈扎布传》。令人遗憾的是,他生前编写整理的380首长调和半人多高的唱片均在“文革”中被销毁,他本人也没有留下一张完整的唱片。而他所擅长的潮尔道(长调的一种)也濒临灭绝。“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蒙古长调大师拉苏荣说,“离开草原是找不到长调感觉的,如果只有坐在沙发上的感觉,没有骑在马背上的感觉,是体会不到长调意境的。”在内蒙古,民间会唱长调的人日益减少,长调理论研究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对长调的系统盘点工作的缺乏,都成了保护这种宝贵文化资源的困难所在。内蒙古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段泽兴说:“长调的原生环境正在日益消亡,如果不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长调只会随着文明的演进而走向自然消亡。”
被誉为我国“长调牧歌之王”
长调牧歌艺术是蒙古族声乐艺术中的精华,他以独特、精湛的技艺继承和发展了这门艺术,被誉为我国“长调牧歌之王”。
除此之外,他还长期致力于培养新一代长调歌手。1982年以来,他回到故乡阿巴嘎旗,自筹资金举办了民歌训练班,为家乡人民培养年青歌手,使长调民歌后继有人。我国著名歌唱家胡松华、拉苏荣,德德玛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首款草原音乐专属App ! !!
搜索“聆听草原”客户端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来聆听专属的草原音乐吧~~~
安卓二维码:
苹果二维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美洲杯在哪举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