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种太极拳步法训练视频的技术典型特点斜中寓正,川字步法,实腿转换等

学习传统吴式太极拳有感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已成为一项深受民众喜爱的体育运动,可是由于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却是习练者虽众,能问其真谛者实如凤毛麟角。
自己接触太极拳也已近十个年头了,开始时仅凭着一种喜好从书本和影碟中学习太极拳,依样模仿的结果是太极拳变成了太极操,虽说看着动作也挺优美,可是缺少了太极拳最本质的内涵,直到遇到了恩师李廷海才让我的学拳之路走上了正途,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太极拳学习,这段时间师傅又系统的讲解了吴式传统八十三式太极拳,使我对太极拳又有了新的理解。
师傅上课语言简练,拳理清楚,动作规范,生动形象的教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调动了大家学拳的想象力和积极性。他强调太极拳是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为基本运动形式,是一种内外兼修、轻灵柔和、缓慢沉稳的传统武术项目。
吴式太极拳创自全佑,定型吴鉴泉。在杨式小架的基础上逐步改进,使拳架更加绵软,形成了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流派。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重柔善化、松静自然、斜中寓正、架势紧凑、川字步型、实腿转换、注重端引等。接下来师傅又讲了吴式太极拳在人体静型状态下有以下要求:
斜中寓正:又称立柱式的中正安舒。无论弓步、坐步重心落在实腿上,头上百会穴与脚下涌泉穴上下垂直。
虚领顶劲:头正,下颌微收,头上百会穴微微上顶。
松肩垂肘:两肩肘有松沉下垂之意。
师傅还讲了太极拳运动法以阴阳、动以心意、通以经络、达于皮肤、而敛入骨髓。身手变化以腰腿为主、脚为根本。意领手动、眼、神随身法变,根起根落,体舒心静。肌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他还说如欲完成这样细致的动作,必须心思恬适,大脑平静,松开全身上下的骨关节,舒展所有的肌肉群。在内要呼吸深沉、自然往来、膈肌上下升降。在外要按照前进后退的顺序节节贯通而动。尾闾中正神灌顶,虚灵顶进不离环中。要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清静柔化、紧凑舒身、松肩垂肘、松腰、裹裆、溜臀,全身处处有棚劲。
在学习套路的过程中,师傅不但要求动作的规范标准、重心的虚实转换要清楚、所有动作都要注重意念的引导,还着重讲解了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具体到每个动作的拆招示范,让我们亲身体验一招一式的手法、劲力以及如何使用,从真正意义上还原了太极拳的虚实相生、刚柔相济、以静制动、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化打结合的本质特征,再次印证了太极拳不仅有养生健身的功效,更具有武术的技击精髓。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掌握了太极拳以意念引导动作的方法;了解了太极拳慢练快打的运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明白了太极拳不但有刚有柔还有化、打、发等等......
太极拳之道,道传有心人,在今后的习练过程中我将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鼓舞自己勤学苦练,以求进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太极拳秘境1
太极拳秘境1
&&&&&&&&&&&&太极拳秘境《第一集》及解说词
分集视频 太极拳秘境:
六式太极拳代表人物
连绵的太行山脉,是中国东部重要的自然界限。这里也是中华武术重要的发源地,很多拳种就诞生在这些并不起眼的小山村中。几百年来,尚武之风盛行沿袭至今。
陈家沟坐落在太行山东麓,河南焦作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因陈氏人丁繁衍,加之村中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而得名。因一位奇人而为世人所知,但是这个人并不姓陈,他的名字叫杨露禅。
&&&杨露禅在陈家沟学成一种精妙的技击术,随后把它带到了北京,在擂台上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人们被他这种高深莫测的击打方式所吸引。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先生,观其武艺后大嘉赞赏:
&&&&&&&&&&&&&
杨进退神速,
&&&&&&&&&&&&&&虚实莫测,
&&&&&&&&&&&&&
身似猿猴,
&&&&&&&&&&&&&&手如运球,
&&&&&&&&&&&&&
有太极浑圆一体也。
&&&&&&&&&&&&&&&&&&&&&&&&&&&&&&&
——翁同龢。
这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秘境(一)百花齐放---太极拳流沠。
&&&&数百年来,无数人习练太极拳,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成为全世界传播最为广泛的中国武术拳种。在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不同流派,他们自成一家,各有所长,当今六大流派流传最广,他们的代表人物是:
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缩小运动中的误差,建立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的运动体系。&&&&&&
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连贯主要是指动作之间的感觉,动作的外形,內心的感觉,通过内心而发的动作。这种连贯起来,所以给人感觉才是一种美。&&&&&&&
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功夫就是时间,沒有一定时间是练不上功夫的,整劲是来源于松柔,发力是在一瞬间产生的。&&&&&&&
吳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实际上不顶撞是什么呢?简单一句话,不承受对方力量,是把对方力量消化掉。&&&&&&
&孙永田&&&
孙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我们武术都讲究快打慢,慢打迟。放松就是最快,最快就是放松。
&&&&&&&&和有禄&&&
和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耍拳三个原则,一个耍的是轻灵圆活,一个耍的是自然从容,一个耍的是柔中求刚。
陈式杨式太极拳特点论术
那么这六式太极拳,是如何行成?他们各自又有什么特奌呢?
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庭以至祖传之拳术,研究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拳经和多种内家拳术,结合医学的经络理论,和孺家道家共同的太极阴阳学说,创造了陈式太极拳和双人推手的练法。
陈小旺:第一个特点,运动缠绕螺旋,缠丝劲。什么叫缠丝劲呢?用缠丝的方法,练出来的劲叫缠丝劲。缠绕螺旋这个运动方式算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快慢相间。圆慢,圆到方时快。圆活的动作,轻柔的动作,到发劲的时候变方,发劲的时候快。
第三个特点,它保留了蹿蹦跳跃,腾挪闪战。
第四个特点,它由第一路,柔和缠绕的动作为主,那么等建立了这个运动体系之后,练炮锤,蹬蹦跳跃,腾拿闪战。快,比少林拳还要快。器械,推手,博击,都是在第一路拳有相当基础上。
河北永年广府人杨露禅,师承陈家沟一代宗师陈长兴,深得陈式太极拳精髓,艺成后到京城教学。逐步形成姿式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涵,轻沉兼有的特点,创杨式太极拳。
崔仲三: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圆活连贯。柔中寓刚,是这样一个拳术。那么杨式太极拳的手型就非常特殊了,我们平常把它称为自然掌形,也就说,虎口自然撑圆,掌心内含,五指自然露缝分开,掌指的第一个指关节,我们说的手指肚,要在同一个平面,并且掌心要富有弹性。这样的掌型我们称之为杨式太极拳的掌型。
那么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型,最大的特点,它是丁八步的步型。后脚是在四十五度角的方向上,而我的前脚是正前方,形成了丁步的一半和八步的一半的结合,这是它的特点。
第二个主要特点,身体重心的变化,它是在实腿或者实脚转,我前脚不是扬起,而是虚实变化,近似于贴着地面,在地面做了一个扇面形的转动,这在太极拳里称之为碾步。有时候也称之为落地梅花,所以它是实腿而转。它的动作效果就是通过我前脚的转动,控制对方的下肢,然后攻击在对方的迎面骨,产生一个非常好的攻击效果。那么,我们通过手型,通过它的动作的外形,通过脚的劲力的变化,通过它的动作重心的转换,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和,吴,武,孙式太极拳特点论术
那么这六式太极拳,是如何行成?他们各自又有什么特奌呢?
河南温县太极拳赵宝镇人和兆元,出身中医世家,自幼习武,师承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通过对人体生理的大量研究,以体用一致为要求,促进拳架,推手,散手三和为一,创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
和式太极拳它有一个说法,叫步活圏圆,它毎个动作都是用圆表现出来的。你像金刚三大对,它一出手就是一个弧,弧出来以后,两个手都是圆,又一个圆。下一个动作两个手还各画各的圆,然后又抱一个圆,都是一个圆。出来以后,一个弧线出来。这个和式太极拳打起来步法是很灵活的。每一个动作步法都要分出虚实,比如我做几个动作,像这个动作,你看这个虚步,这个出来以后,马上这个步法就出来了,这一个撤步,虚步,然后上去就是一个跟步,跟步还是虚步,它步法是非常灵活的,从外观上直接一看就非常明了,步法灵活,进必跟,退必随。然后处处走圆,沒有明显的发力,扭动,振脚,很自然的一个状态。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他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中医这些理念就融入了太极拳里面。比如架势,根据你练拳的状态或者是年龄段,或者身体素质的不同,你可以选择大与小,快与僈,讲究一个自然,它也是中医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在里面。
清末河北大兴人吴鉴泉,满族,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在不断地钻研和修改中,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以柔化见长,创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用十六个字,四句话描术它,第一句清静柔化,第二句紧凑舒伸,第三句斜中寓正,第四句川字步型。
清静柔化,这个属于它的风格特点的内涵的东西。紧凑舒伸,实际是太极拳运动的总特点,应该说。那么紧凑呢?实际是你的外形。这样的两手上下交叉手法的动作。这紧凑吧,但你必须含胸。舒伸开,展开,叫舒伸。斜中寓正,你看着是斜的,实际上各方面是正的。传统讲法叫三尖相照,三尖是鼻尖,膝尖,脚尖,所渭相照。我们现在讲叫垂直,头顶的百会穴到你的脚跟,就成这样一个斜线,四十五度斜线。寓正是两肩两胯既平又正,简称之为四个字:要平要正。步法上叫川字歩型,实际上是向前进步,向后退步,都是经过腿的内侧运动的,因为要把重心稳固,使我们运动起来合理,对健康有益。
河北永年广府人武禹襄,出身望族,博览拳书,拜陈清廷为师,在专研陈式太极拳新老架式的基础上,将内气用于武术的理沦发扬广大,创出姿式紧凑,内气前转的太极拳练法,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它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架势小巧紧凑,在架势的要求下,高不过眼,远跟脚齐,它的转换都是有尺寸的。比如弓腿的时候,这出去了,这部分就等于给了对方了,对方一带,自己就要失控,保不住自已的框架。所以出手要脚到手到,脚回来手回来,一出一回就是上下相随。太极拳里要求,上下相随人难进。
再一个重要特点,以内气潜转支配外形。内的意气就是松沉,外表配合开合,在武式太极拳里开合是指两个手,手往外旋为开,内旋为合,在合的时候,周身骨节肌肉群都有内收的意思,开就是发力的时候为开,在开的时候意念意气周身骨节肌肉群都有开展之意。发力的时候是利用脚跟蹬劲,劲起于脚跟,变化在腿,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行于手指。
再一个就是实腿转,外摆内扣都是以实腿来调整,这样易于往前一蹬腿就能发上力。
河北保定望都县人孙绿堂,人称赛活猴,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宝,天下第一手之称,从师于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珍,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意融和为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孙式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是以形意拳的内外合一,八卦拳的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状态之中,走架时无上下起伏,左右晃动,通过活步使重心在不断的转换中运动。
开合呢,应该是屈蹲一百三十五度,身体要中正,然后两手开合,开与肩宽,合于面宽,能够起到调整肺部呼气,健康养生的目的。孙式太极拳活步的特点特别明显,一个是进退相随,动作非常敏捷。
第二方面,它随时保持充分的机动,进歩必跟,退步必撤,不管是击技也好,不管是遇到特殊情况也好,能进能退,非常自由敏捷,这就是孙式太极拳的特点。
六式太极拳外形动作有明显的差异,陈式太极拳缠绕螺旋,快慢相间。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柔中寓刚。和式太极拳步活圈圆,自然从容。吴式太极拳斜中寓正,川字步形。武式太极拳小窍紧凑,内气前转。孙式太极拳步法灵活,开合有致。
不同的特征相同的拳理
流派的大量形成,是其繁荣兴盛的重要标志,就象二十世纪初,京剧艺术到达了他的顶盛阶段,众多流派相继出现,并走向成熟。太极拳流派的诞生与确立,是多重因素下的产物,但其根本在于每一式创始人,过人的武学天赋和太极拳独到的见解。相信未来也必将出现新的太极拳流派,并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以上提到的陈,杨,吴,武,孙,和式太极拳,毎一式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但他们遵循着相同的拳理。
崔仲三:它的内外兼修,内外相合,刚柔相济和曲中求直,这是太极拳最主要的动作要求,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不仅注意到动作的外形,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形来体现内心的感觉,通过内心的感觉,来达到肢体动作的表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练习太极拳要由心而发,由内而外。&&&&&&&&&&&&&&&
&陈小旺:太极者阴阳也,这就是阴阳学的思想。阴者属柔,就过渡到太极拳方面来了。结合到太极拳了。阳者属刚,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所以可以讲它就是刚柔的拳,有些人说,太极拳就是慢僈的,一发劲,就说不是太极拳,而是功夫,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他是有刚有柔,有快有慢,都是在一个运动体系为基础,可以快可以慢,可以刚可以柔。
陈小旺先生引入了运动体系的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太极拳的运动体系呢?&&&&&&&
陈小旺:缩小运动当中的误差,建立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的运动体系。
动作要求具体来说从六点来注意,可以比较好的掌握,哪六点呢?一躯干,二重心,三什么时间移重心,四身体的方向,五手的方向,六手的位置。如果这六点都做得对,气会跟着你走。
气是什么东西呢?我觉得主要神经,会感觉有热流,我们一遍一遍练习,就是为了要缩小误差,缩小误差的过程就是要下功夫。
武术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功防价值,太极拳虽有不同的风格和样式,但万变不离其宗,至始至中存在着静与动,虚与实,柔与刚,阴与阳的对立和统一。看似柔弱缓慢,却是其制胜的关键。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令人着迷,刚柔相济的境界让人神往,这就是具有強大而有独特的击技性的太极拳。
&&&&&&&&在这个世界上,几呼毎天都在举行着太极拳赛亊,这是除传统太极拳之外的另一种太极拳类别,竞赛太极拳。邱惠芳就曾経是其中佼佼者,获得过全国冠军和世界冠军,退役后,成为北京理工大学的一位教师,开始了全新的太极拳生涯。&&&&&&&
世界冠军邱惠芳:当运动员和教练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思考的方向和深度。退下来之后,我终于有时间去深入研究太极拳,这些年来,太极拳的爱好者们问过我许多问题,比如太极拳为什么要松柔,画圆行弧的动作和击技有什么联系,太极拳在实战中是怎么用的,四两怎么才能拨千斤呢?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我曾经都给出过答案,但现在我希望收回它们。因为我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重新开始困扰我。太极拳是一种境界,在每一个时期都会给你不同的触动,有时候会让你很满足,有时候又会让你很无助。而我正在这条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上。
怀揣着对太极拳的热爱,邱惠芳踏上了这段不寻常之路,她将带领我们拜访名家,切磋武艺,打开太极拳秘境中的一扇扇大门,向你展示一个真正的纯碎的太极拳。
看似缓慢绵软的动作,却能在实战中快如闪电,这到底如何实现的,太极拳秘境的探索将从揭示太极拳快慢之迷开始,预知后亊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第一集完)&&&
太极拳秘境《第二集》及解说词
&欢迎收看运动空间,在今天的节目中你将看到,太极拳秘境。
陈式太极十四世陈长兴所著的《用武要言》,是太极技的高层次理论:
&&&&&&&&&&&&&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
&&&&&&&&&&&&&
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
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
——陈长兴《用武要言》
可见不讲究快的太极拳是不可能用于技击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太极拳的快呢?
太极拳秘境(二)&
着敌似电急---太极拳之快&&&
邱惠芳说:二十五年的运动员生涯,使太极拳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和所有练习者一样,毎天都会打一打,想一想。而毎一个时期甚至每一遍行拳之后,都会产生新的感受。这就是太极拳的魅力吧。
这一次拜访传统太极拳名家,是我多年以来的心愿。我深信太极拳的精髄就在民间,就在这片孕育了太极拳的纯朴大地上。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陈家沟,走在这条二百年前开创了陈式太极拳的小山沟里,心里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我不知道在这些普通村民中,有多少深怀绝技的武林高手,我只是听说,当地流传着:"喝了陈沟水,都会翘翘腿"的说法。陈家沟遍布着武馆。"太极"的字样随处可见,很多外乡人都在这里驻足,少则一个月,多则几年,这都是因为太极拳的缘故。
在这里,我拜访了陈式太极拳,第十九世传人陈小旺先生。&&&
邱惠芳说:陈老师,我们常常看到太极拳的套路是很慢的,那么为什么攻击的时候,又是非常快的,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陈小旺说:慢呢,是为了慢慢形成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为了完成这个运动体系,那么这个运动体系能够适应客观条件变化。那就是对方进攻的时候,把他进攻的速度变成你的动力。比如突然推来,一变,他能把我推快,我的静止不动。我用这个运动体系,以丹田为核心,我在这沒有动,他进攻,我动。
第二呢,形成这个运动体系之后呢,适应客观条件变化,不失去这个核心,那么因为功夫的深浅不同,所以能接受的速度和压力也不同。比如我四伯他叫陈照池,他有什么故亊呢?过去走那个山路,羊腸小道,上边有強盗拿着杠,看人背着行李在下边过,人家不知道他,他在上边"啪"一杠把人打死,然后把行李抢走。我四伯背着行李从这里过,上边"啪"一杆子打过来,他根本不知道的,这叫自然反映。人身上这表皮呢,有卫气,跟神经连在一起的,功夫深的时候变成自然反应,那杠一过来,慢动作是这样的,快动作是这样。那杠"啪"打上去,把那个人打死了,摔下来。就这么快,必须从慢里头达到,慢而不散,快而不乱。沒有这个慢而不散,沒有这个建立这个运动体系的过程,就不能有那个快的效果的。这是必经之路,从慢着手。
孙永田说:咱们武式太极拳也好,长拳也好,外家拳也好,都讲究快打慢,慢打迟。过去咱们拳谱里都有讲,臂有力则肩僵。因为什么呢?我们要动手的时候,你肩一僵,这拳出来速度就慢,如果咱们不使劲,放松的情况下的话,一放松(咔)拳的速度很快。而且太极拳的理论是,你不动我不动,你要动,我先动,为什么能先动,因他放松了,提前放松了。提前放松了之后呢?他想出手的时候拳头就出来了,所以说呢,放松就是最快。
*可见太极拳的快是绝对的,慢是相对的,要想做到起手如闪电,放松是最好的手段。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那么松是如何实现的呢?&&&
陈小旺说:第一点,光松是不行的。比如我这骨节位置不对,能松下来吗?松不下来,首先到位,位置对那么才松下来。&&&
邱惠芳说:动作准确。&&&
陈小旺说:对!这是第一,第二点,松多少,松多了也不行。举个例子,好像轮胎那个档,上的紧了就转不动,如果太松了,咣当咣当能行吗?确实是不行。松是为了协调和服务这个运动体系,不是越松越好。
邱惠芳说:是不是松的太多就变成懈了?&&&
陈小旺说:对!那叫丢。&&&
邱惠芳说:那么在这个攻防当中,我们是如何去体现这个松呢?&&&
陈小旺说:对!你比方说,对方进攻我了,我这太紧了,我这核心呢就转不开了,就影响了,所以要松开,松开才能转走,松得多了懈了呢?跟里面联系不通了,影响了中心了再变就不好变了,松的不够,紧了不好,松得多了懈了也不好。
邱惠芳,陈小旺同说:要恰到好处。&&&
陈小旺说:从练到攻防含义,到健身是一致的。&&&
邱惠芳说:都是完整的。
崔仲山说:松是我们练习太极拳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精神自然提起,精神放松。松下来,你才有了力量,才能够有了积蓄。
和有禄说:练拳的时候,意识上不要紧张,心情愉悦,身体不僵硬,就已经达到放松的状态了,仅仅是放松放松放松,最后这个松就成为一个松懈了,而不是太极拳要求的,刚柔相济,外柔内刚。接触过一个拳友,他就问到过这个问题了。他说,我练太极拳练到这个地步,觉得我已经很放松了,如果我再松下去,可能就站不起来,不能打拳了。但是和人搭上手,照样紧张得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他沒有把这个松的含义理解。其实松在练习太极拳当中,它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这种练习手段而达到,让身体更多的肌肉去参与运动,最后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周身之静和內外成为一家。
*太极拳身法有明确要求&
&*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也,轻松畅快也,不艰凝也。这是太极拳名家吴图南大师在他松功论中一段阐述。太极拳的松,是周身内外之松无絲毫死僵硬固之意,但又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神,松中有连。松乃太极拳之全魂,人体在松的状态下,腰胯自由灵活转动,各个关节轻灵无滞,精骨顺畅,气脉贯通,意无间断,各种功夫进法才能准确到位。那么,如何让身体各部位都达到放松的状态呢?拳论中对于太极拳身法有明确的要求。
&&&&&&&&&&&&&&&&&&&&&
虚領顶劲&&&
崔仲山说:虚领顶劲,虚领指什么?指你的脖子,颈项。颈劲是什么?指你的头顶百会,以你的百会穴或者说以你的头顶轻轻向上顶起的这种感觉,但这种顶起是在那个状态下,在虚领,不是梗脖子。顶劲指那呢?指你头顶有一种自然向上提起的感觉,自然向上,那么这两个动作,虚领是在前面,首先要把颈部放松,然后再是顶劲,你自我产生一个上下对拔的感觉,当你有顶起来和沉下去的感觉,是为了把你的颈椎拉开,把下颌微微内收,眼睛向前平视,收下颌眼平视,实际上还是为了加強刚才大家对虚领顶劲的理解。来,大家同时做开立步,眼睛平视,你细细的体会一下,你自已向上顶的感觉
&&&&&&&&&&&&&&&&&&&&&
含胸拔背&&&
邱惠芳说:崔老师,那么在太极拳里,含胸拔背怎么去理解?&&&
崔仲山说:那么含胸拔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达到太极拳的一个理论要求---胸宽。通过你含胸的肢体动作,使你的横膈膜向下拉,增強了你的肺部的呼吸量,所以说含胸拔背不仅是对身体肢体的要求,对于呼吸系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那么一般来讲含胸呢,就是要求我们把这个肩胛骨,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两个肩膀头,微微的向里内扣一点。那么在拳理上就叫做一不挺即是拔。那么当你把两个肩胛骨微微向里扣的时候,前胸就形成了一个凹形,那么后背呢就自然成了一个弓形,这个呢我们可以非常简单的理解为含胸拔背,我在立身中正的动作要求下,两肩胛骨微向内含,这时候你在感觉一下,我的背部是不是成为一个自然的弧形,成这样的一个自然弧形对吧。
邱惠芳说:对!&&&
崔仲山说:所以这样做的时侯,才能达到太极拳所说的,含胸拔背的这个理论。但是含胸拔背还有另外一个含意,这就是说,在你的身形中正的情况下,实际上你有一个横向拔背的一个弓形和纵向的弓形,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球仪的经纬线,使人成为一个球体,那么太极拳球体的这种感觉,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来,这样才能非常好的去做一个动作。
邱惠芳说:崔老师,含胸拔背在技击中的作用是什么?&&&
崔仲山说:含胸拔背在套路和技击过程当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比如掤捋挤按的挤和按的动作。当我收手收到胸前的时候,我是自然的微微有点内含,实际这是一个化解的过程,通过化解,然后在通过弓步,就把对方的力量完全转化了,就是刚和柔之间,发力与不动力之间一种,非常微妙的动作感觉,这一点要做出来。比如你两个手推到我的手上,你往前推我的时候我是引进,你看这个时候我已经把你化开了,然后我是进击,改变对方力量的方向,这时候我才能进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
&&&&&&&&&&&&&&&&&&&&&&&&&
松腰松髋&&&
崔仲山说:太极拳练习过程当中,一般来讲是松腰松髋,但是很多人没有理解,如何去松腰,如何去松髋,首先在太极拳里转身是以腰髋为主,那么如何来松髋?要从两点来解决,一是膝关节,膝关节一定要自然放松,踝关节也要放松,一般来讲,翘起脚尖不能超过六十度,如果我超过六十度,你看我的踝关节是紧張的,这时必然影响我的膝关节,膝关节是挺直的,那么膝关节挺直,请看我的髋关节,股骨和髋关节之间就是一个紧张的状态,但是如果像我刚才所说的,虽然重心后坐前脚尖翘起,我翘起的角度非常合理,没有超过六十度,这时候你看到我的膝关节是自然弯曲的,这时候我的重心可以非常自然的沉下来,就是说把你的重心坐到了后腿,那么你的臀部和后腿近似在一个垂线上,这样我产生了一个很自然的弹性,所以这样才能做到松腰松髋。
&&&&&&&&&&&&&&&&&&&&&&&&&
沉肩坠肘&&&
崔仲山说:那对于肩肘关节要求什么?沉肩垂肘或者说沉肩坠肘。那么无能沉也好坠也好,它的目的就是要求你在运动过程当中,你的肘关节始终和地面保持一个合理的角度,也就是说把你的肩关节尽量的松沉下来,松的目的是为了把肢体拉长,产生一个放长击远的效果。
邱惠芳说:起势的动作我们在做的时候,起手的时候我发觉很多人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出现这种现象,怎么样才能把它有效的改善,是从我的肩膀还是从肘或者哪个地方,应该怎样做到沉肩坠肘呢?
崔仲山说:起势有两种练法,一种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两臂平起平落。再有一种是我祖父从杨澄甫那学来的,挑掌起,立掌收,平掌走,圆着出,然后再落下来。关健是在你能不能松下来,能不能判断对方的力量。
邱惠芳说:怎么去体现它的攻防含意呢,因为这个动作感觉到实在是太简单了。&&&
崔仲山说:假如对方已经把我的双臂提起来了,如果我是这样收,你看对方趁虚而入,就把我推倒了,他破坏了我的重心,这叫顺势而进,但是如果我从肩肘落下来是这样,你看,我是这个瞬间,你看,他向上托,我给他一个压力,他再向上托,这时候我顺势下来往下走,破坏他的重心。比如说你来,如果你经回收着做,我就轻轻顺势一推,你的重心已经沒了。但是如果你从肩肘开始,按顺序松下来。对,你看他产生这么一个效果,但是这个瞬间在那,你一定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力量运用到手指。形于手指来开始,好的,如果有了这一下,接下来的动作就是按掌,一般来讲,只要我这一松,这就出,动作之间的銜接一定要快,我能说到这再想起发力已经晩了。只要破坏了对方的重心,这时候我就进攻,但如果只是托着我前小臂,他是这种向里合,那么这时我就不能往下沉了,你看,我要沉,对方按掌,我肯定要出来,那么这个时候的变化在哪,你看,他是往里按,我是往前下,往前走,是这个力量,对往下往前走。首先把他往里合的力量变成向下,这时他的力量肯定要往回收了。在瞬间我是顺势而进。角度不一样,速度不一样,力度不一样,手法不一样,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是非常快的,所以叫一气呵成,也叫圆活,连贯就突出在这一点上。
邱惠芳说:你刚刚把手搭上以后,马上就有了沉重的感觉。&&&
崔仲山说:所以这在太极拳里叫松沉的感觉,这点非常重要。
*练太极拳讲究全身放松,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松腰松髋,这些既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又是终级追求。需要练习者时时刻刻在慢练中体会和感悟,只有这样不断的练习,才能始周身各个环节都能随心所欲的达到灵敏和滑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发劲时节节畅通,极快的把周身之力调整集中到施力点上去。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增长。太极拳的快慢另一方面体现在它独特的击技理念上。
翟维传说:因为太极拳在武术中是一种特种类,它因为它要借力省力。要想借力,就得等到对方先动,出来力量,我们再借他的力量发击对方,所以主要以后发制人为主。
邱惠芳说:那我试一试。&&&
翟维传说:好,来试一试,比如你一拳打好,你先动,先动这,你打到这,我一抬手,一转,你就空了,你这个行程,打到我,这你占用的时间,沒有我动的这个时间快。再一个好比说,顺势借力,这叫顺势,讲究顺对方的劲。好比说,你从这而打我(头),我一调整,你这个劲是往下的,我还叫你往下走,这是我省力,可是我省力的时候呢,我这一发力,你就得出去了。这都是在后发制人的基础上,先叫对方先动,对方先动了,就能借对方的力了。
邱惠芳说:而且是对方先动的同时,你是更加省力,而且更加节约了时间。&&&
翟维传说:在这个前提下,必须要把身法练好,把身体框架练好,基本功练好,做到身上才能应付对方的来劲。
*翟维传先生所提到的太极拳身法练习,是达成出手如闪电的必要条件,更多身法要诀,将逐一为你揭示。放松慢练是太极拳独特的练习方法,在理解动作含义的同时,也起到了修身养性的作用,但这只是手段,而真正领悟,并实现快如闪电才是最终目的。
邱惠芳说:很多人参与太极拳是因为它的缓慢柔和,的确,现代生活的快节凑产生的是一种浮躁,当一切都是快的时候,慢就显得更加重要,人们需要松沉的状态,需要静下来思考的时候,这或许是为了迎接下一个爆发。
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缩小运动中的误差,建立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的运动体系。&&&
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连贯主要是指动作之间的感觉,动作的外形,內心的感觉,通过内心而发动作。这种连贯起来,所以给人感觉才是一种美。
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功夫就是时间,沒有一定时间是练不上功夫的,整劲是来源于松柔,发力是在一瞬间产生的。&&&
吳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实际上不顶撞是什么呢?简单一句话,不承受对方力量,是把对方力量消化掉。&&&
孙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咱们武术都讲究快打僈,慢打迟。放松就是最快,最快就是放松。&&&
和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耍拳三个原则,一个耍的是轻灵圆活,一个耍的是自然从容,一个耍的是柔中求刚。
*身法乃武术之大要,欲求技击,先求行正,身正行顺,则内劲自出。太极拳有什么独特的身法要领呢?如何练成: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的上乘身法,且听下回分解。
太极拳秘境《第三集》及解说词
欢迎收看运动空间,在今天的节目中你将看到,太极拳秘境。
武禹襄《太极拳论》第一句就提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需贯串。可见轻灵身法的重要性。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身灵则收发方能随心所欲,这是太极拳的上乘身法。
&&&&&&&&&&&&&&&&太极拳秘境&
第三集 一举动 周身俱要轻灵
&&&&&&&&&&&&&&&&&&&&&&&&&&&&&&&&&&&&&&&&&&&&&&&
——《太极拳身法》
邱惠芳说:记得以前练太极拳的时候,老师曾提出太极拳要做到轻灵沉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理解,随着练习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轻灵即为松驰柔和,沉稳则外练下盘扎实,内练气沉丹田,这些都是练拳时重要的身法要求。
练太极欲求击技,必须先求形正。身正形顺则内劲自出。练拳是练的身法,不是招式有多少,那么,什么是太极拳轻灵的上乘身法呢?
陈小旺说:简单的讲呢,就是以这个运动体系为基础,建立这个运动体系以后,误差要缩小到一定程度,动作跟内部协调一致,不用拙力。那么这样就会显得轻灵,这样讲呢,观众恐怕还不太明白。那么再仔细地讲呢,刚学太极拳的人他练得为什么不轻灵呢,动作不合格,用些拙力,那他能轻灵吗,不能轻灵。那么,逐渐随着运动的合理化,误差缩小,误差缩小了,内气的流量就会加大,当内气流量加大到一定程度,那就由量变到质变,开始由外及内,就是由外引动内部的过程,也就是内气基本能够贯通全体,贯通全体以后呢,变成由内及外,内气流量大了才能做到,可以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随着气动了,自然看着就轻灵了,轻而不浮,有的人练呢,表面看着轻松,实际上华而不实,要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都是在一个运动规律,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这个前提下再做动作,他才是看着轻灵。
*《拳论》曰: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太极拳讲究立身需中正,中正者不偏不倚,不过不极,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撑八面,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
翟维传说:在太极拳十三行动歌中说:立身中正转换易。因为人是一个立体的,立身要有一个中轴线,上下一个垂直线正了,转换才灵活。我们姚继祖老师有这样一个比喻,人体好象一扇门,过去老门都是上下有转轴的,上边是百会穴,下边就是脚底涌泉穴,在实腿上涌泉穴和百会穴,上下这个垂直线要形成,形成之后就转換灵活了,左右旋转灵动,比如说,这个门你按的不顺了,不正了,这开关很费劲,所以在对人体的要求上,要立身中正,转换上,始终门轴在一条线上。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上说,一动无有不动,每一动的时候,全身各部位都要动,从下至上,各个肢体的配合,都要做动作。
邱惠芳说:那武式太极拳是不是有所不同呢?
翟维传说:武式太极拳在这个问题要求上,有一个身法叫尾闾正中,它要求在中正的基础上,进一步融汇到内功的练法,研究命门后撐,小腹上翻,意气下沉,可以沉到脚底。再一个体会,命门一撑,感觉外鼓,来,你做一做,命门这要往外撑,一起一伏,一起一撑,这就是往下松,松的时候就感觉意气"呼",就到了脚下了,往下松的时候,两手要内合,要往上掤,往上有一个掤的意思,往内合,整体这个身体就放松下来了,这就是增加下盘的稳固性了。对对对!这时就感觉下盘非常的实。在一个,在转換上,转換上始终门轴在一条线上,好比说,一弓腿,就跟上去了,好比往这个方向转換,以脚跟为轴,他要转,脚跟为轴,脚尖內扣,对了,是一个整体,这样起到了,整体的转换作用。你做一个不要撑命门的时候,你掤起来,我推你,推你时你站不住,你往下一沉一松,你能跟对方抗衡力量。
邱惠芳说:是能抗住,对对对。
翟维传说:就有抗衡的力量了,为啥说,要练内功啊,内功就是底盘,要求底盘要稳,非常的扎实,有扎实的底盘才能应付对方的来劲,自己就好转了。
邱惠芳说:这都是在这个尾闾正中的基础上。
翟维传说:对了!我认为,中正是表达人体外形的一个说法,尾闾正中是内三合的配合,精神意念跟气,它们的贯穿和配合。
崔仲山说:通过立身中正,可以迏到很好的平衡作用,尤其在推手的过程当中,通过自已中正的身法,能夠判断出对方的力量。手眼身法步的身法,在这里起到一个非常关健的也是一个中枢的作用。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做到上下相随,方能达到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势正劲整的更高一级的要求。
&&&&&&&&&&&&&&&&&&&&&&&&
&&&&&&&&&&&&&&&&&&&&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
&&&&&&&&&&&&&&&&&&&&
下欲动而上自领之
&&&&&&&&&&&&&&&&&&&&
上下动而中部应之
&&&&&&&&&&&&&&&&&&&&
中部动而上下和之
陈小旺说:上是指手肘肩胸腹,下指髋膝腂脚,如果上下能够相随,就能够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怎么上下相随呢?首先是定位,定位形成以丹田为核心,动的时候以丹田为核心影响着上下一起动。丹田一动,手动,脚动,髋动,膝动,踝动,处处都要动,换过来也是一动全动,如果这个地方走过了,下边就随不上了。
邱惠芳说:这个误差就大了。
陈小旺说:对!一通百通。这个地方收多了,影响到下部了,下部也随不上来了,怎么变呢?这样一变,下面也能动了,如果躯干出问题了,一仰,影响到了上下,也不能相随了,如果太紧了,太僵硬了,它也局部影响整体。要松活,全身都要支持丹田,丹田又影响到整体。
邱惠芳说:陈老师,上下相随的攻防含意该如何体现呢。
陈小旺说:叫做击首尾相应,击尾首相应,击中间两头和之,还是一个运动体系。比如说一个人擒拿,抱住我的手了,叫个人来试试,小军你来。你可以掐住我的丹田,看我的丹田有沒有动,掐紧,很痛的啊。这个地方越动会越痛的,这个地方(丹田)动,把劲传到过来。开始用劲吧,我动啦!
邱惠芳说:我感觉到你丹田这个地方有这样一种折叠,吞吐这么一个力量。
陈小旺说:对!胸腰折叠,丹田前后旋转。
邱惠芳说:非常明显"啪"就出来了。
陈小旺说:万法归一,归到什么地方呢,就是一个运动体系。比如擒拿,丹田怎么动呢?从这个地方动到这个地方,一个整体。抱着膝盖,抱着腿怎么办呢?上下和,还是这个核心,抱着腰以后呢,还是这个丹田。
邱惠芳说:如像始终都不离开这个核心。
陈小旺说:一个核心,一个运动体系。如果运动体系不受到破坏,能够自如的变化,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太极拳的步法独特,王宗岳《十三势行功解》中有云:迈步似猫形,这是否真的是从猫咪的歩法中借鉴呢?
&&&&&&&&&&&&&&&&&&&&&&&
迈步似猫行
崔仲山说:貓在行走的时候非常轻非常慢,实际上就是说,腿部力量的加强控制迈步,一般来讲迈步如猫行,我们希望大家做到轻,灵,稳,准,那么当我们转脚的时候,身体的变化和转脚的动作一定要灵活,提脚的动作一定要轻,重心稳住了,轻轻提腿,稳住是什么,稳住前腿的膝关节。接下来是落脚的准确性。往往有些人追求步伐大步,而忽略了落脚正确的位置。一般来讲,落脚的位置在那,两脚之间的横宽距离,最大也不要超过自已的肩宽,最小不要小于两脚间十公分的距离,所以在这个范囲之内落脚要稳要准。在步法练习的时候,就是慢慢形成在缓慢的动作过程当中,非常轻灵地提起另一个脚向前迈出,稳住它,重心在不断地向前滚动的感觉,这样的练习,对于腿部力量的加强是非常重要的。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人称外号赛火猴,以身法灵活见长,步法上也以独到之处。孙式太极拳也被称为活步太极拳。
孙永田说:走拳时不能上下起伏,左右晃动,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转换中运动。
邱惠芳说:孙老师,刚刚看你在做的过程当中,就觉得都沒有停顿的动作,脚上活,身上也都特别的活。
孙永田说:对!它是进退相随,沒有你间歇的地方,而且是快慢相间。
邱惠芳说:后撤和往前跟半脚的位置,它的功防含义是不是更便于出手或撤回更快。
孙永田说:对!各种拳术在步法里都有一个掩裆行为,这是不是掩得很紧呢,对方攻击我,我的漏洞沒有,但我想进步的时候却很快,像喵一样,扑之前要蓄而待发,孙式太极拳在练习当中,随时都处在蓄而待发的状态。为什么叫太极拳而不叫太极操呢,因为它是武术的一大派别,里面的功防意识都非常的强。
*《拳论》云,人之一身运用拳在于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手眼相随,目随视注,使眼神与手法,身法协调配合,做到身形兼备,內外合一。
&&&&&&&&&&&&&&&&&&&&&&&&&
崔仲山说:眼神在太极拳的运动过程当中,起到非常关健的作用。一般我们听到一个词,叫左顾右盼,左顾就是你要看左边的这一侧,还要照顾到右侧的这一边,太极拳动作过程当中,眼神有两种,一种叫随视,就是我的眼神随着我的主动手,或者随着我身体的转动,在我的体前向左或者向右做了一个扇面的扫描,比如我身体向左转,那么我的眼神随着我身体的转动,做了一个扫描,然后我弓步向前,这时候是什么视了,我们称之为注视,注意的注,那么在太极拳的动作过程当中,实际都是在随视和注视之间变化,这被称之为手眼身法步的眼法,大家注意到这一点后,你整个动作演练起来给人的感觉,非常有神非常有意思,而不是我们平常练拳有的人产生一种动作,我们看这就太随意了,不是随视,所以在练拳的过程中,眼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身法,手法,步法,眼法要领,是需要不断体会和感悟的,此实你才逐渐进入到了太极拳的境界。
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提出耍拳的练习理念。太极拳如何耍起来,这个耍字里是否能体现前面提到的各种要领呢。
邱惠芳说;和老师,在别的太极拳中都叫练拳,为什么和式太极拳里叫耍拳,耍是什么意思?
和有禄说:这就像小孩子玩耍,那种自然活泼的状态就跃然眼前,它每个动作都是侧立掌,你平时甩手就是这样甩的,在对方来的时候我可以化,他走的时候我可以进。
邱惠芳说:那就是说,这个耍不是说不讲规矩,而是说遵循了一种自然。
和有禄说:对!遵循一种自然的规矩。从技击角度上讲,太极拳讲究后发制人,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要想后发先治,你必须要能够控制对方,要想控制对方,你必须要做到灵活,所以耍拳,耍的是轻灵圆活。在武术界还有一种说法,叫有意无意似真意,我要出手的时候,我沒有强烈的表现出来,我要打或者我要防,根据他的动作,我来决定我的动作,所以这个时候意念是一个守中的状态,就是一个很自然很从容的状态,耍拳耍的一个从容自然。还有一个通过这种耍拳,通过这种玩耍,很松柔的状态,长时间去锻炼,去盘架,就能够让周身更多的肌肉参与到这个运动中来,随你的意瞬间以一个点爆发出来,所以耍拳耍的也是柔中求刚的过程。所以耍拳有三个原则:一个耍的是轻灵圆活,一个耍的自然从容,一个耍的是柔中求刚。这是练拳的一个练习方法,也是练拳的一个理念。
邱惠芳说:其实我们评判一个人太极拳打得好不好,到不到位,身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它在演练过程当中,可以传达太极拳的神韵,在实战中更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同时,我们掌握了太极拳的身法,不仅可以用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一样可以融会贯通,它会使我们更加稳健,也更加劲松。所以我们将太极拳的身法生活化生命化,这或许就是太极拳健身价值的一种体现吧。
*太极拳动作中,圆无处不在,这些圆弧抱球动作,究境有何深意,在实战中,画圆行弧有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且听下回分解。(记录整理,个别词语可能有误供参考)
太极拳秘境《第四集》及解说词
欢迎收看运动空间,在今天的节目中,你将看到太极拳秘境。
《太极正功解》中说,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画圆行弧是太极拳重要的运动特征,更是技击实战的秘诀之一。
&&&&&&&&&&&&&&&&&&&&&&&&&&&&&&&&&&&&&&&&&&&&&&&&&&&&&&&&&&&&&&&&&&&&&&&&——太极拳之圆
世界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就是圆周运动,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我们的古人在几千年前,就有了天圆地方的认识,圆是完美的饱满的平衡的,圆在太极拳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诠释。从太极拳的拳理到太极拳的动作体现,再到太极拳圆活连贯的风格。从有形之圆到无形之圆,从平面之圆到立体之圆,圆无处不在。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太极拳中的圆呢?
赵堡是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下属的一个镇,始建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它南抱黃河,北依太行山,一代宗师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就诞生在这里,如今和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和有禄先生,为和式太极拳的传播而辛勤的工作着。
邱惠芳说:我与和有禄先生在多年以前曾经有过一次会面,当时他演练的和式太极拳轻灵圆活,富有韵律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一次在赵堡,在黃河岸边,我有幸与他进行了一次更深入的交流。和式太极拳的圆,我觉得是最能体现和式太极拳的特点。在它的来回起伏转折当中,处处都带圆,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呢?
和有禄说:和式太极拳有一个特点就是步活圈圆,它在整个动作当中处处走圆,太极拳就是以太极理论,来指导这个武术的练法的。太极最直观最形象的表述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首先就是一个圆。比如,我们的第一个动作,一出来就是一个圆。两个手有一个很明显的圆,还有一个动作,这也是一个圆。
邱惠芳说:平圆。
和有禄说:对!把它走出来了,然后有立圆,平圆,斜着的圆,最后形成太极拳要求的混元状态。太极拳讲究的是,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圆的这种表现形式,这种运动方法,最能表现太极拳这种技击的效果。比如太极拳都讲究一个接引化发,有的也讲究掤捋挤按,用一个圆就可以把它表现岀来,整个就概括了。对。比如一个手的园,这手一出来以后,这么一个圆,这本来就是接引化发,对方这个拳打过来的时候,你看这是一个接,如果对方这个力还要过来,这是引,引过以后马上就是发了,这是一个接引化发,这是一个手的表现,如果两个手都用这个圆来表现,这个技术就非常丰富了,就是太极拳所要要求的,挨到何处何处走,挨到何处何处发。如果周身这个圆全部加起来来,那这个变化是非常非常多的。
邱惠芳说:以一个圆引出它的千变万化。
*太极拳是圆的运动,圆是太极拳自身的运动规律,练习太极拳,必须在圆的运动形成上,体会手法,步法和身法。人体在运动时,以腰脊为总轴,上肢以肩肘腕关节为轴,显现以立圆,平圆,斜圆所构成的多主体的弧形缠繞。那么各种圆在击技中的用法是怎样的呢?
邱惠芳说:平圆,立圆或者斜圆。
陈小旺说:对了,它是为了适应各个角度的技击需要,就是击打的需要,有时对方从前面进攻的,弧线应该这样来。从后面进攻的,闪,是这样来的。左边来这样,右边来这样,各个不同的角度技击的方法不同,为了适应各个角度技击的需要,所以变成前后左右。
邱惠芳说:也就是说根据对方攻击的意图,来确定我是用那种圆来化解。
陈小旺说:对!
*在太极拳步法上,下肢双腿轮番交替支撑体重,交替过程中完成立圆或平圆弧形轨迹的运行。
邱惠芳说:和老师,在和式太极拳中,上肢的手上有很多种圆,那么在下肢腿上是不是走圆弧呢?
和有禄说:有的,有几个动作比较突出,比如和式太极拳有两个进步或退步的动作,在进步过程中有一个野马分鬃,它整个步法的运行是一个弧线,倒撵猴,在这个退步的过程中也是走的弧线,它这个弧线在技击中有它的作用,你这个步法上来以后,我这个腿在里边,这个时候要体现倒撵猴,这个手向前面一个领,这个步法上,你看,后面这样一个歩法,既把对方的腿控制住,然后后面加一个力。
邱惠芳说:也就是让他整个身体失去平衡,
和有禄说:加上手这个力,上中下三节就把对方控制住。太极拳要求劲整,就是周身成为一家,步法是运载你的身体的,如果首先步法乱了或不到位,肯定这个劲整不起来,如果你进步的时候直接这样蛮出去,这样身体这个劲就不整了,它要求这个劲蓄起来,这样出去这个劲就非常整。
陈小旺说:通常这个脚在地上站着的时间多,提脚,这样起来,蹬脚,这样蹬开。
邱惠芳说:其实也是在走一个圆。
陈小旺说:手和脚一样,肘和膝一样,肩和胯一样,核心在丹田,我抬起来,自然的适合里面,这就够了,直接抬就可以了,就是一个圆,另外去画圈就不需要了,倒步也是这样倒的,很协调,不是有意去画的,而是里面带动它走这个路线,就正好。
*太极拳上下之画圆行弧动作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在太极拳技击实战中的意义,才是它存在的必然,那么太极拳画圆行弧的动作,在实战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圆在太极拳中不仅表现于画圆行弧的动作,身体时刻处于一个立体圆球中,会实现一个真正的平衡与稳定,行拳走架和推手,都是以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破坏对手的平衡为依据,这是制胜的关健。
翟维传说:这个圆的作用,就是身体如一个太极球,处处要保持这个球体的圆活。因为人是站立的,他有一个平衡感。怎么样保持身体的平衡,好比说往这一站,上边百会穴下边涌泉穴,他们要成一个直线,它在变化上,两条腿的虚实倒换,腰的左旋右转,也就是左顾右盼,太极拳技击的特点,就是要保持自己的平衡,破坏对方的平衡,这样才能达到省力借力的作用,小邱来试试,体验体验。你用双手推我,我利用腰的旋转调整阴阳。你来劲为阳,我走化为阴。你推我,造成你失控,你不由自主的你的腿要挪步,为什么会挪步,就是你在失控,站不住了,你才会动,你这也是找自己的平衡。
邱惠芳说:然后往这么的时候呢?
翟维传说:你用这里进我,这样转,就叫方失控了,完全就失去了平衡。你用这个右肘顶我,你为阳,我要变阴,我为阴,就是要顺着你的劲走,这样你就站不住了。比如说,你一给我劲,我要往这走的时候,你要随我动,随我动上下松沉,利用转腰,对我中线,我就站不住了,这就是互相变化,这就是功夫的体现,所以一定要气往下沉,这样下盘才稳固,因为太极拳是个圆的运动,处处体现出圆,周身上下各个关节,对方挨到哪,就用哪的圆运动来处理,处理什么?就是破坏对方的平衡,达到借力打人的目的。这样也就破坏了对方的平衡,保持自己的平衡。
陈小旺说:人立起来,关节沒有余地,一推你,你就晃动了。放到这个位置,放松,形成丹田核心以后呢,各个关节都有了转动的余地,保持这个余地,变成这个核心,根据对方来的角度,方向来变化,从正面来了,这样变。从左边来就这样变,从后边来就这样变,始终保持这个核心,保证这个运动体系。能够维护到这个运动体系不受到破坏,也就是这个运动体系能够适应峉观条件的变化,这就叫立于不败之地。
李秉慈说:总之来讲,就是不承受对方的来力,怎么就叫不承受呢?你看这个柱子是园的吧,圆的你只要打在顶端才有效,如果你打得偏一点,就跑掉了,我们练的时候就要练这个,同时我们自已还有重心稳固,我的胸是平面的,你来劲的时候,我的运转是平面变斜面,就是根据对方的力量而变化。
*太极拳中的圆弧动作不仅好看,在太极拳的技击中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动作在平时的练习中该如何去体会,有什么好的练习方法呢?
崔仲山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人在练习的时候,明白这个词,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肢体上可能表现得不是那么完美。太极拳要求曲中求直,那么对于上肢来讲,是在自然弯曲的状态下,达到了直臂的状态,实际上这就是自我的感觉或自我的感知,这是我伸的最直。但在太极拳要求里这是错误的动作,它要求弯曲伸直,在弯曲的过程中达到伸直的感觉,对肢体的要求是弯曲的,感觉是伸直的,对于下肢来讲,也是这样,要求前腿自然前弓,后腿自然蹬直,自然两个字就说明后腿不是完全蹬直,有一点微屈,微屈状态,微屈的效果是什么呢,就是另一个太极拳的理论,松腰倯髋,只有膝关节微曲,才能更好的达到松腰沉髋的目的,所以我们在练习时,要求把两个膝关节徽微弯曲以后,有一点微屈状态,才能产生一个自然的弹性,这是检验你后腿膝关节能否自然弯曲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陈小旺说:我举个例子,比如云手,到这个地方,这个叫阳极,这个叫阴极,一个阳极一个阴极,那么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这个是阴极生阳气的到臂,这个是阳极生阴气到腰,到这松肩沉肘气就往腰去了,到这个位置以后再移重心,移重心就带过来了,到这边左手为阳极右手为阴极,左手为阴极右手为阳极,阴极生阳气到臂,阳极生阴气到腰。
邱惠芳说:就应该移重心了,这不光是走圆的过程,还是阴极和阳极的区分。
陈小旺说:到极限就变,在这个范围之内(不能过)。对!过了也不要紧,这是误差,练拳的过程就是缩小误差的过程,缩小了误差气的流量就会加大,太极拳的水平就会提高。
*圆弧动作一定要松静轻柔,沉稳缓僈,自然地进行,越轻松越自然越好。练习太极拳要达到活的境意,气势必须圆满,致圆才能致活,所谓圆则活,方则滞。只有理解和遵循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才能做到圆活连贯犹如行云流水。
邱惠芳说:崔老师,太极拳中的圆活连贯怎么去理解?
崔仲山说:其实很多人在练习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圆活实际上是对肢体的要求,一定要松下来,只有松下来才能达到圆活的状态,连贯指练拳的速度和动作之间的衔接,一般来讲太极拳要求连绵不断,也就是要求一气呵成,无论你动作的高低,速度的快与慢,动作之间的衔接是一种内在,实际上强调身体内在的感觉,这种感觉一定要有一种圆活然后才有一个连贯,通过内心而发的动作,这种连贯起来,所以动作才给人感觉是一种美,是一种享受,这样串联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套路练习。
邱惠芳说:那么在技击方面有什么含义。
崔仲山说:在推手过程当中,这种连贯性是必须的,我们推手都讲究四个原则:听,化,拿,发。这四个原则中间是不能断的,只有一个衔接一个,才能产生非常好的动作效果。
陈小旺说:圆活連贯说起来很复杂,其实万法归一,还归到运动体系上,变,在太极球里边变,不要出这个界限,手转到外边呢叫阳极,到里边呢叫阴极,感觉气到阳极的时候就变,感觉气到阴极的时候就变,它一定是圆活连贯的,如果走得过了,运动误差大了,就不能够圆活连贯,看起来复杂,其实并不复杂,缩小运动的误差,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从丹田动,带动全体在这个太极球里边变。到极限就变,它就连贯圆活,超过了极限,有了明显的误差就不能圆活,也不能连贯。要说跟书法结合,写书法是一个连着一个,动起来跟身法和打拳是一样的。我常常跟学生们讲,我们练拳的时候像沒有拿笔在写字,我们写字的时候好象拿着笔在打拳,笔等于手加长了一段,跟打拳的用法是一样的。
邱惠芳说:名家们通过很多的具体的招法,向我阐释了圆的内涵,太极拳中画圆行弧无处不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的问题在于不会合理地使用它,在我们眼中,它往往只有一个形状,一条轨迹,其实它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境界。
*凡学武术,必先从套路学起,学习套路是知己的过程,拆招的训练,可以帮助你真正理解套路中每一式的动作和它临敌时无穷的变化。众位名家将把各自的绝招公诸于世,见招拆招,且听下回分解。
(眼底吴钩记录整理以视頻为准)
发表评论:
馆藏&19149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步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