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橡皮泥,水来演示"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海陆变迁》
我的图书馆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课例研修&一、研修背景1、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我校是一所实行初中教育的县级市学校,学生主要是本市和市辖各乡镇学生。2、新初中地理课程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核心,应该改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状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1)以知识建构为出发点。&&& (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3)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核心。&&& (4)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过程。3、参加研修的人员&& 我校地理学科教师。《海陆变迁》一课,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从本节在教材中地位来看,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2、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以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等,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5、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3、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4、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进行由浅入深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质疑、&&&&& 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与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3、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习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a、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b、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c、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a、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b、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4)学习策略目标: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从网上查找相关的图片,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方法。还要注意启发性和趣味性,尤其要多练习,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三、教学对象分析我所教的学生地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所以针对学生的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让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四、教学过程研究一、引入:幽灵岛故事& 课件出示:“探险地中海”师:在风光优美地中海,有很多美丽的岛屿,她们像明珠一样洒落在海面上。但对于其中的一个岛屿,人们却谈岛色变,它有一个可怕的名字——“幽灵岛”,为什么它有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出示小资料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通过今天学习我们就会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课件出示:宇宙中的“地球”师:这颗美丽的星球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它的表面分布着广袤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出示海陆分布图)这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海陆分布状况,那过去和将来的海陆分布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海陆变迁》板书题目——海陆变迁(出示)师:说起海陆变迁,使我想起了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谁知道沧海桑田的含义呢?生:说含义师:对,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的意思。这个成语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在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见到过东海变成桑田……,神话传说中沧海可以变成桑田,那现实中真的存在海洋和陆地的巨大变迁吗?:二、新课学习(一)地表形态变化探究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然后我们每组派一个代表起来交流(展示资料)1.小组交流2.共同交流师:刚才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海陆变迁的事实,通过这些事实,我们也了解了,现实中真的存在海洋和陆地的巨大变迁。(出示阶段小结)得出结论: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既然海陆是可以变迁的,那我们就可以说:地表形态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师: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五种地理现象,那些能证明地表形态是变化的?学生做题师:既然地表形态是变化的,海陆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贝贝有疑问了,我们去看看她有发现什么问题了:出示:玲玲贝贝对话贝贝:我就住在地球上,为什么看不出海洋和陆地的转化呢?师:大家能不能帮贝贝解释一下?玲玲:因为海陆变迁的速度非常缓慢。师:对。是地壳运动导致了海陆变迁,而大多数地壳的运动往往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地表形态的变化,这种短时间内不容易被人们察觉的运动我们叫地壳的缓慢运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地壳的运动都是缓慢的让人不易察觉呢?生:不是,地震、火山读书:请一个同学读课本第二段,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火山喷发和地震,读书的过程中,注意火山和火山活动的区别。师:请一位同学说说,火山和火山活动是不是一回事生:不是,火山是火山喷发的物质堆积的高地,火山活动是正在进行的一个过程师: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知道地震和火山活动可不是缓慢运动,她们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地震和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视频出示地震火山视频师:地震、火山喷发是地壳急剧运动,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地表形态,师:正因为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在短时间内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所以往往给我们人类带来危害。今年5.12的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大家看一组图片:出示汶川地震图片如果我们能认识它们的活动规律,就可以加以防范,减少损失,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我们刚才看到的地震和火山喷发也是地壳运动,这种运动我们称为:地壳的急剧运动出示“学海拾贝”,阶段小结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地壳的缓慢运动和急剧运动都能导致海陆变迁,这种强大的动力来自地球的内部,我们称之为内力作用。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除了内力作用还有来自地球外部的外力作用,也能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承转: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庆期间贝贝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的新发现,他发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地貌,出示风蚀地貌的图片,师:你知道这种奇特的地貌是怎么行成的吗?生:风吹出来的。师:看来风也能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这种力量就是来自地球外部,我们称为外力作用。除了风力作用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外力作用能改变地表形态,你知道有哪些吗?探究二:外力作用的实例生交流举例展示外力对地表影响的图片:风蚀蘑菇 流水携带泥沙冲积成的平原&& 冰川刨蚀地面师:这些影响地表形态的力量都是来自地球外部。我们称之为:外力作用。另外,我们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些活动往往对地表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填海造陆,劈山修路 人工开挖的河道,可见,人类活动也是一种外力作用。出示:盘山公路 荷兰的围海大坝但是人类在活动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给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埋下祸根,如滥垦森林滥挖矿石造成的泥石流、滑坡等等师:前不久山西发生的溃坝事件,就是人类在活动的过程中,不遵循自然规律,留下的隐患:导致了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出示:泥石流 (山西泥石流)师:小结并且承转:可见,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变化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请大家看屏幕,我们来共同一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出示课堂小结: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老师这里编了一段顺口溜也许能帮助同学们理解所学的内容。地壳运动很缓慢,火山地震一瞬间;内力造出崎岖地,外力削高把低填;内力外力不停息,沧海桑田地形变师:现在,大家再来想想幽灵岛为什么会忽隐忽现呢?生:地壳的运动,而且是地壳的剧烈运动导致的。师:我们知道了幽灵岛因何而来,因何而去,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也就是说为什么此地地壳如此活跃呢?下面我们要一起来了解一个伟大的假说,这个假说能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二)大陆漂移假说出示海陆分布图片1、世界地图 2、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图&小组活动:仔细观察这两副图,你有什么惊奇的发现吗?(非洲和南美洲能拼合到一起)师: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图,先请大家用小剪刀把这两个大洲的轮廓图剪出来,然后大家试着拼一下吧学生活动师:这一奇特的现象会使你联想到什么呢?同位讨论。(南美洲和非洲有可能原来连在一起,)师:通过拼图,大家想到南美洲和非洲有可能原先是一块大陆,这个猜想早在20世纪初就被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了,并由此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板书)学生朗读课本42页《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一次偶然的发现,加上不懈的努力,才创造了这个伟大的假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演示大陆漂移假说并讲解:介绍“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原先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2亿年前这块大陆开始破裂、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布局。下面同学们看一下课本33页最后一段,详细的了解这个假说师:现在我们了解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但是,这个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遭到了地质界反对,我们一起来帮助魏格纳寻找证据好不好?探究三: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出示两张撕开的报纸师:请大家观察我手中的这两张报纸碎片,他们是不是同一张报纸撕开的呢?(是)你是怎么看出的?(轮廓吻合&&&&& 图片和文字能连起来)师:撕开的报纸具有文字和图片的连贯性,如果两块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那也应该具有某种连续性,那这种连续性会是什么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小组内交流共同交流师生总结&出示图片:大陆漂移的证据1.大陆拼合图2.相似的物种3.南美洲和非洲古生物类型图4.南美洲和非洲古地层分布图师:为了进一步寻找证据,魏格纳独自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并不是每个人看到世界地图都会提出这样的假说,魏格纳给人类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假说,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虽然他为追求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他善于观察、敢于创新的精神却广为流传,魏格纳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不能空想,大胆实践,)师生总结: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发现、不懈努力的人,所以在生活、学习中也要细致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大陆漂移假说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首先我们通过观察图,发现了一个什么奇特的现象?:大西洋两岸的非洲西海岸遥对的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比较吻合,由此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接着我们为这猜想寻找了证据:南美洲和非洲相同的古生物和古地层,最后归结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下面我们就来利用这个假说解释一些现象1、探南极: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而现在却在南极洲发现了煤,你知道煤是怎样形成的吗?(请同学说说)(煤是古代森林经过高温高压形成的)而从南极洲现在的位置来看,这里气候寒冷,会有大片的森林吗?所以这里根本不具备煤形成的条件,你对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大家觉得这种解释合理吗)师:刚才我们利用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了南极发现煤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也解答了许多原来无法解释的自然之谜,但魏格纳对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没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就是他不能解释大陆漂移的动力,所以并没有被当时被学术界认可,可是人类思考得脚步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歇,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的探测、观测技术的应用,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普便被认可的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部分知识我们将在下节课深入探讨。五、课堂小结:今天,由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我们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实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幽灵岛”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希望同学们能像魏格纳一样善于观察、勇&&&&&&&&&&&& 于探索。出示学习提纲,互相交流本节课收获。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知道“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在教学设计上教学内容比较紧凑,各环节的衔接较自然,使知识能够比较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其次,课外的教学资源插入非常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如,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海陆变迁”视频动画进行导入,调动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再次,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较好的进行引导和及时做出评价,师生间的交流适当。如,在学生运用所学观点解释地理现象时,学生一时无法做出解释或答偏了,能够引导学生慢慢得出正确的解释。最后,采用了较多图片,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这是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目标培养的一大重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讲授、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都是通过读图来完成的。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的活动环节较多,如读图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小组讨论、表演、拼图等。学生讨论时间过长、表演时间过短,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海陆变迁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增长B. 地壳运动C. 植被减少D. 矿产开发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根据题意.故选:B.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变迁是指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变成海洋.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本题考点:
海陆变迁.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原因,牢记即可.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列海陆变迁不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  )A.珠穆朗玛峰的形成B.红海的形成C.荷兰围海造田
小歪傲世稡榎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海陆变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红海是由于板块的张裂拉伸形成的;荷兰围海造陆是人为改造而成的.根据题意.故选:C.
为您推荐: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变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本题考点:
海陆变迁.
考点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变迁的原因,理解解答.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列海陆变迁不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  )A.荷兰围海造陆B.大西洋的形成C.珠穆朗玛峰的形成D.红海的形成
小苹果qgpk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海陆变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台湾海峡是由于陆地下陷而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荷兰围海造陆是人为改造而成,故不属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故选:A.
为您推荐:
海陆变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本题考点:
海陆变迁.
考点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变迁的内容.
扫描下载二维码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范文十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范文一:《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 教学难点
1、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板块分布的记忆。
(一)教学方法设计
1、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的生成性;
(2)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要求; (3)遵循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2、教法选择
启发式的谈话法、读图发现法、讲解法 (二)学法设计
1、逻辑推理法: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2、观察发现法:阅读地图,小组合作、交流,获取需要的信息; 3 、精读课文,区分和掌握理论观点。
大陆的轮廓简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完成相关配练、填充图册
范文二:《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 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能力训练 (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培养
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 教学难点
1、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板块分布的记忆。
六、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法设计
1、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的生成性;
(2)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要求; (3)遵循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2、教法选择
启发式的谈话法、读图发现法、讲解法 (二)学法设计
1、逻辑推理法: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2、观察发现法:阅读地图,小组合作、交流,获取需要的信息; 3 、精读课文,区分和掌握理论观点。
七、教学用具
大陆的轮廓简图、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设计
九、板书设计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十、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较少但比较抽象,涉及的时空尺度大,学生对具体的地理分布知识掌握不多,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洲大洋的知识,对他们的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为板块的分布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因此,我减少教师讲述,增加学生活动,通过分析案例,结合课件,提供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令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一刺激有助记忆,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记忆的帮助更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活动、读图、拼图、分析、想象等多种活动形式和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头、手、口、眼、耳动员起来,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多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实现有效学习。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拼图等操作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但这恰巧会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同时,在上课过程中,力求让自己去组织、引导、启发和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体地位,并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学习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案例分析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如何对活动时间的适时控制,如何保证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拼图时其他学生的活动怎样安排更合理,小组内部的合作互助学习如何才能更充分有效,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情进行适度调节等都是令我疑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摸索、完善。
范文三: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德育目标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读图分析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阶段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大屏幕]题目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大屏幕]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到黑板上指出)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大屏幕]沧海桑田(板书)大海变成桑田有没有可能?[大屏幕]东海的古河流遗迹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大屏幕]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板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或不能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海洋海陆变迁的实证和原因提问: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大屏幕]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提问: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提问:除了这两个主要原因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大屏幕]荷兰的围海大坝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陆地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而且过去的一百年里荷兰的陆地国土一直在扩大,这是为什么?也就是说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小范围的海陆变化。谁能再举出人类活动引起海陆变化的例子来?当然人类活动造成的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谁还能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证来?我这里还有一些资料(大屏幕显示)。[大屏幕]科学家考察,在我国的太行山麓,许多的螺、蚌壳的化石沿水平方向排列着。地质工作者研究认为: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2亿多年以前为海洋,在距今约4000万年左右,第一次上升为陆地,以后,海峡地区的地壳时升时降。
范文四:《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苏晋红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 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能力训练 (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培养
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 教学难点
1、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板块分布的记忆。
六、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法设计
1、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的生成性;
(2)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要求; (3)遵循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2、教法选择
电子白板教学 启发式的谈话法、读图发现法、讲解法 (二)学法设计
1、逻辑推理法: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2、观察发现法:读图,小组合作、交流,获取需要的信息; 3 、精读课文,区分和掌握理论观点。
七、教学用具:交互式电子白板
八、教学过程设计
范文五:《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地震”为线索,采用“诱思探究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运用”。并且借助多媒体课件投影,呈现导向性信息,让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指引下,观察思考、自主探究、亲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名称及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主要山脉、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地震模拟演习,认识地理学习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六大板块的名称及运动
2、世界主要山脉、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世界主要山脉、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奖品——巧克力
范文六: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昌县莲塘一中 黄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考: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点评:本堂课通过展示一些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课件──板块运动,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利用学生活动,加深对两种理论主要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本插图,了解海陆变迁。本课的活动有创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透彻、业务水平高。活动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范文七:“海陆的变迁”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过程和方法: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通过读图练习,记住六大板块及板块与板块之间多火山多地震及板块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学习,树立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难点: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象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新课教学:
(一)沧海桑田
1、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图片,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教师小结:(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2、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实例也是说明海陆之间在发生变化的。
如台湾岛原先是和我国大陆是相连的等。
3、问题探究: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
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4、承转过渡: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那么,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大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怎样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呢?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呢?请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来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1、读一读:课件展示“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2、议一议:魏格纳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
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与失败,就隔着一层纸,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层纸被捅破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陆在漂移这一伟大的假说,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他这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那么,大陆真的在漂移吗?
3、读图观察:课件演示 “大陆的漂移”的过程, 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状况、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的状况、现在的海陆分布的状况。教师边点击,图文结合,边讲述,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学生读图说出图中A、B、C、D代表的大洲名称。
4、读图分析:找找大陆在漂移的证据。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归纳: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5、承转过渡: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大陆漂移说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认识地球演变的一支畅想曲。但由于它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渐渐被人们遗忘了。随着不断的探究,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谱写了大陆漂移的第二乐章——海底扩张说,又给了大陆漂移说新的生命力。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又进一步探索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谱写了第三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这是人类揭开地球演变神秘面纱的三部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大陆的移动是大陆和附近的洋底组成的板块一起缓慢移动的。
1、读图应用:课件展示“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结合“世界地图”,分别说出中国、印度、美国所处的板块。
2、读图分析:课件展示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让学生观察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
教师归纳: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因而说明这些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发生火山、地震,在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
3、知识拓展:播放“地震”视频,世界平均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
地震,有些地震的危害相当大,那么我们人类可不可以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地震前兆:动物反应异常;地形突变和地下水异常;有地光和地声。
防震措施:保持冷静,及时到户外空旷处;躲在坚固的家具下;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4、预测分析: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吗?
红海处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这两个板块运动方向是相背的,因而红海在不断扩大,总有一天会成为新的大洋。地中海处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这两个板块的运动方向是相对的,因而地中海的面积在减少,也逐渐会消失。
(四)作业
1、练习册第10页
2、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3、大胆猜测一下:几千万年以后我们有没有可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去美国?
范文八: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沂水县马站镇初级中学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教学课时设计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培养
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 教学难点
1、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板块分布的记忆。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以教材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设计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二、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2.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范文九:《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题 海陆的变迁 课型
1、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及证据,知道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 2、能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会用防震抗灾 知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 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难点突破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演示、课件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有所感悟。 教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震惊世界的汶 川地震图片引 入,激发学生兴 趣。
播放 5.12 汶川大地震的图片、 教师解 说,创设情景。 新课引入 问:同学们,见过这些图片吗?这是 学生看图片, 什么自然 现象? 为 什么会 发生地 听解说,思考 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海 回答 陆的变迁》来探秘。 1、展示七大洲、四大洋图片。 1、学 生 自 主 问: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如何形 学习课本 成的?脚下的大地是不断运动还是固 第二框, 定不变的呢?请你在课本中找答案 并完成导 2、巡回指导学生自学 学案 学习主题一: 3、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2、汇 报 自 学 大陆漂移说 (主要从学说的内容、证据加以说 效果 明) 3、同 桌 交 4 、读了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 流,谈启 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示
1、以直观的图片 来说明。从而提 出问题,激发学 生探究欲望,引 入学习主题一。 2、培养学生读教 材,获取有用信 息的能力 3、进行探究科学 真理的方法和情 感教育
读教材 、看 图。 1 、看图说出 自己能 读懂 的信息 2 、六大板块 名称和位置。 4、出示板块运动方向图 3 、各大板块 在不断 的运 张裂 形成海洋或裂谷 动之中,找出 (东非大裂谷、红海) 运动方式 学习主题二: 板块构造说 挤压 形成高山、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 5、动画演示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 5 、说出火山 和地震 的分 布规律 及两 大火山、地震 6、出示地中海、红海、喜马拉雅山地 带。 带图 6 、学生根据 图进行 预测 (红海扩大, 地中海 缩小 等) 板块做碰撞或张烈运动,地壳也就在 看课本 33 页, 学习主题三:变动,海平面或生或降,海陆也在不 举出实例,并 沧海桑田 断地变化,你能举出实例来说明海陆 加以说明 在变化吗? 完成达 标检 达标检测 测题 课堂小结 本
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问: ( 1)假如你是国家地震局局长, 面对新闻媒体记者的采访,你该如何 解释 5.12 汶川地震的原因? (2) 地震是无法避免的,当地 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 拓展延伸 学生谈收获
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引入板块运动 1、引导学生读教材 37 页图 2.19,总 结板块构造说的内容:从图中你能读 懂什么 2、出示六大板块空白图。
通过读教材、看 图及板块运动示 意图。培养学生 看图、读图、识 图能力,自主学 习、合作探究能 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能力
进一步明确海陆 变迁及原因
检查学习效果 回顾本课内容
思考,回答。 巩固基础知识。 联系实际拓展, 知识迁移,培养 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选自己 喜欢 的同伴,组成 合作学 习小 组,看 图思 提供补充的学习资源“地震自救的方 考 , 整 合 知 法”图片资料。 识,尝 试回 答。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培养学生的生存 技能,懂得珍惜 生命。
范文十: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苏仕兰 江苏省连云港市实验中学
(222100)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运用成语故事、问题争论等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局部的现象转入宏观的、全球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使学生认识到海陆是不断变化的;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认识海陆不断变化的原因,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教学构想:
通过对比地图册和上节课学生自制的大洲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差异,提出猜测:未来的大洲会不会这样分布呢?借助引入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课本,找寻答案。在学生阅读时,给出学习目标和思考的问题,直接呈现海陆变迁的事实,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海陆的变迁,并通过海陆变迁原因的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第二部分“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以观察思考“世界地图中各大洲的轮廓”为切入点,通过动手拼图发现,引出“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通过魏格纳的故事的启示,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海陆变迁。第三部分“板块的运动”,运用读图和实验探究的方式,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再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部分地理现象,通过搜集资料制作小报,并把小报作为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达到利用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抗震减灾教育的目的。
知识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探究思维,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和想象能力,推理、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板块构造
学说的认识对学说进行防灾减灾意识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分发学生自制的七大洲分布图,各小组观察并与地图册中的七大洲分布比较,有什么发现?未来七大洲的分布会不会按我们的意愿就这样分布呢?
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制作和观察,激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主动学
习的习惯。
二、新课教学
1.沧海桑田
展示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阅读教材32-33页的内容,思考:①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②我国东部海底发现的古河流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又是什么原因?③荷兰的国土不断扩大,又是有什么引起的?学生阅读课本后,展示课件海陆的变迁,让学生思考交流,逐一解决。海陆变迁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让学生试着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教师给与评价和点拨。 意图:有课本实例的探究到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海陆变迁是真实存在的。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拼图猜想: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中各大洲的轮廓,把上一节课剪的各大洲图拼到一起,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猜想?学生交流体验后,课件演示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的吻合。 意图:让学生体验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究意识,感受发现的喜悦。
材料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学生阅读材料后,提问:
① 魏格纳偶然发现的是什么?提出了什么假说?
② 假如你是魏格纳同时代的人,你会相信他吗?
③ 魏格纳又是怎样让别人相信他的假说的?他找到了哪些证据?
④那为什么拼合到一起的大陆缝隙又很大呢?
⑤你从魏格纳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意图:利用课本材料,通过追问加深理解,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初步认识探究的
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过渡:大陆漂移说认为今天的海陆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演示:大陆的漂移。尝试让学生看图说出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各是怎样形成的?
3.板块的运动
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
起的。地球上有哪些板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阅读课本37页的图、你能看出来吗? 读图与实验指导:⑴图中绿色的直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由几个板块构成?⑵图中的箭
头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⑶相邻的两个板块是怎样运动的?相邻的两个板块运动结果会怎样?(可让学生用两本厚度近似的书,平放在课桌上,自己动手做相对运动或相反运动,观察并述说实验结果)⑷观察火山、地震带图例,看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
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意图:在学生读图、动手实验之后给与总结,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地理原理。 活动探究:
①观察课本图2.20,你认为未来的红海会成为新的大洋吗?说出你判断的依据。(提示:红海位于哪两个板块之间,板块发生了怎样的运动,产生了什么结果)
②观察课本图2.22,地中海会消失吗?说说理由。
③根据课本图2.22,喜马拉雅山会升高吗?可现在许多研究又表明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不但不增高反而下降了,这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矛盾吗?为什么?
④在图2.19上能找到自己的家位置吗?找一找中国是否位于地震带上?位于哪个地震带上?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唐山和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吗?
⑤假如地震来了怎么办?(假如分别在高层楼房、在平房、在学校、在公共场所、在行驶的汽车上、骑在自行车上、在户外等不同情况,分组整理剪贴,形成手抄报展示。) 意图:把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入课堂,拓展学生思维,体验地理学习是有用的。 教学反思:
①这节课运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给学生搭建了学习平台,引领了学习方向,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互动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学生动手做实验,相互讨论,观察地图或多媒体课件,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等。实践证明教师演示不
如学生动手拼图,学生动手做比听和看更能主动地学习。
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新课程理念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体现生活与地理的联系,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海陆变迁的实例,与乡土地理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如赣榆县海岸线的变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③抗震减灾教育是本节插入的内容,笔者认为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且我国已发生过许多大地震,每一次大的地震都是一次大灾难,而减少灾害的对策之一就是加强防灾意识教育,中学地理课程的一些内容正符合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插入相关内容,既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是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课程资源,丰富了教材内容,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认识到我国所处的地震带名称,认识到我国潜在的地震危害,学生在情感认知上产生了震动,为此我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坏事也可变好事,恶劣的环境也可激发人的智慧,例如,因为我国多地震,早在晋代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我国的中长期地震预报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④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快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读图指导需要具体明确,荷兰的围海造田图学生不太明确,可板图说明,只要画出拦海大堤即可。在看图表述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时,用板块运动的知识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地震带分布时,学生的语言叙述不够准确,在看图说话方面以后还要应注意训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