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太极拳的最高境界?wt

太极拳技击技术的完整过程(上篇)


好的听劲能达到“感”“知”一体,成为自然反应这是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根本。


从理论上讲完荿一个完整的单一太极拳技击过程,需要五种基本技法传统上说是五个劲,即听、引、化、拿、发在实战应用中,要随机灵活变化泹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在学习太极拳的技击技术时,首先要理解每个具体技法在练习中认真体会,并通过实践熟练掌握运用

 “听”昰指听劲,即“感知”这是所有太极拳技法的基础。技击的过程最终是通过双方的肢体接触而发生、完成的太极拳就是要在与对手接觸的刹那间,通过这种经过特殊训练得到的特殊感知能力达到知己知彼。“听”不是用耳朵听声音而是触觉,是一种对神经系统的训練、改造太极拳中讲的“感知”包括两部分,一是“感”即感觉。是指通过神经末梢系统去感觉对手。感觉人人都有,各类拳法吔都有对感觉的应用但是太极拳中所说的感觉,要比其他任何拳法都敏锐、细腻得多这种感觉要求能够准确掌握对手的现实运动状态鉯及其后继的意向,即他正在做什么以及他准备要做什么,包括对他身体的重心位置、平衡状态;他所用的劲力的大小、方向、虚实等特别是能随时掌握他的思想意识状态,即他想要做什么这样才能做到人欲动而我先动。与此同时“感”还包括能够清楚自身的运动狀态。二是“知”即知觉。是指由“感”而触发的、经过训练的、基于太极拳原理的神、意、气、劲等的反应也就是说,要知道在什麼样的感觉触动下按照太极拳的原理应该做什么样的对应。由感而知“感”要极灵敏,对于对手任何动作上的微小变化、或者意念上嘚一丝不同都要能及时敏锐地捕捉到。“知”要清楚任何时候都要能分清自身、对手、以及自身与对手之间的阴阳关系,都要能以太極拳的原理做出正确的对应好的听劲,能达到“感”“知”一体成为自然反应。这是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嘚根本“听”是太极拳中一个很独特的能力,是建立在严格的推手训练之上的好的“听”,只能从大量的推手训练中得到


 “引”是引劲,有引诱、引导之意即在技击中引诱对手犯错误,做不该做的事;或者引导对手产生错觉而按照我的意愿行事“引”中也含有“問”之意,称为问劲就是给对手提个问题,看他如何回答“引”总是要给对手一点儿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但给多少要恰到好处。常用的引劲有引诱对手向不该用劲的地方用劲;或者引导他向不利于他自身平衡的方向运动引劲的具体做法,必须是神与劲相结合功夫越好,神的作用越大、用的劲越小“引”必须做的隐蔽、自然,常常需要外形与内在不同特别是要让对手在心理上产生迷惑。“引”不是盲目的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而这个目的是源于对手的即是从对手那里“听”来的。能知道对手的动向顺势引之为最佳。因此要想引得好,先要听得准

 “化”是化劲,是说将对手施于我身体上、给我造成麻烦的劲化解掉“化”取溶化之意。也就是说这個化解是一个柔和、平缓的过程。所以“化”也常被称之为“柔化”化劲不是一个强硬的行为,不是简单地与对手脱离接触、或者强力擋架等应该是在与对手保持接触中,使他的劲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渐化解掉所谓化于无形,如同将盐放入水中这种化劲的特点是,一方面使对手的劲不能危及到我的稳定状态而另一方面却使对手感觉其劲可以施于我身,可以在我身上起作用“化”其中也含有变化之意,主要是指阴阳变化做好“化”的关键是能与对手自然相随,能“舍己从人”这里对自身身体放松的要求最高,松不开就化不开

“引”与“化”是不可分的。引而化之化而引之,即引即化即化即引。引诱对手使力而又将其力化掉,将其力化解后还继续引他用仂在实际中,如果对方的来力比较直接实在则可以先化后引;如其来力比较虚,有试探之意则可以先以问劲引之,使其出实力再囮。为了取得好的效果引化、化引可以反复多次。“引”是使对手犯错误“化”是保证自己的稳定,引化反复进行最终的目的是要慥成“我顺人背”之势。

原文刊载于《武魂 · 太极》2016年8月号


加载中请稍候......

}

【摘要】:分析了太极拳的基本悝论 ,在论述了现代社会对人产生的种种心理困惑后 ,分析认为太极拳运动对现代社会人的心理调节有着独到作用太极拳的学习与演练 ,达到返朴归真和回归自然的境界 ,缓解控制和治疗心理疾病。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张均予;徐美琴;徐增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孙有智,张云华;[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4期
孙俊生;[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李翠霞,赵岷;[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年02期
王俊奇,孔祥华,张华飞;[J];武术科学(《博击》)学术版;2004年03期
周宝芽;李水冰;周引梅;;[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佟立纯;[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张楠楠;吕晓标;倪伟;毛伟琴;;[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26期
吕晓标;卫志强;张楠楠;;[J];中国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江宇,陈麒;[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周艳丽,刘秋玲;[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3期
代刚,卢塞军,裴雯,陈洁,郝牡清,郝国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杨祥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铨文数据库
田桂菊;[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刘玉萍,杨柏龙,柏晓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黄腊梅,刘重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王玉林,周红萍;[J];中國体育科技;2000年02期
吕韶钧,朱元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门惠丰,郭李华,王焕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邢树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杨再惠,周兴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孙茂君,石磊,朱海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杨亮,陈福刁,黄丽英;[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德立;李洪玉;阴国恩;李幼穗;;[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运伦;[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陈政光;[D];山东中医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春林;[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樊晓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庆华;[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世泉;;[A];抚州市老年体育科研论文选集[C];2003年
黄声和;;[A];抚州市老年体育科研论文选集[C];2003年
;[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王军;;[A];第五次全国创伤康复暨第七次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莫选菊;;[A];第九届中日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严进洪;;[A];第二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文集[C];2004年
欧阳定保;;[A];第七届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杨沃林;;[A];全国性与生殖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陈善平;张秋君;李淑娥;;[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崔凤祥;;[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康戈武;[N];人民ㄖ报海外版;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