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的重中之重“怎样虚实转换”

太极拳视频 浅谈太极拳的腰与虚实转换
责编:宋辉
发表时间: 13:10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它是我我们做好各个动作的基础,太极拳的虚实转换也是通过腰来实现的,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讲一讲当中的基本要领,希望大家可以有所学习。
  腰是我们人体的重要部位,我们要注意保护,不能忽视当中的作用。
  腰为一身之主宰,上下沟通之枢纽,左右转换之中轴。腰既维系着一身的中正和全体的平衡(与胯相联而言),又关系到中气贯注、气沉丹田、内气出入和上虚下实(与脊相联而言)。
  所以各家太极拳对腰部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视,有的称&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有的称&主宰于腰&,&转关在腰&;有的称&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还有的称&八卦掌、五行步、太极腰&;养生家称之为&活腰壮肾&等等,足见腰部的重要。
  无论从养生还是练拳,腰的作用都是无法取代的。
  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腰,也就是一身的总虚实在腰。此处虚实分清,则全身的虚实得以分清;此处虚实不清,则全身虚实皆不清。
  所谓&虚实宜分清&,首先是指此处。如此处有双重,则全身上下皆有双重,所谓&双重之病未悟&,首先是指腰部的双重之病未悟。
  身法的虚实变换在腰,步法的虚实变换也在腰,手法的虚实变换还是在腰,所以说一身的主宰在腰。&此处消息真参透,太极只在一环中&。转换在腰首先就要松腰、塌腰和虚腰。腰能松能塌能虚则能活,活而能转,转而则灵。
  把握好松、塌、虚这三个要领,大家对于松腰就会有新的认识和体会。
  松腰的反面是收腰,腰椎骨节和肌腱筋韧能放松松开则不收;塌腰的反面是瘪腰,腰部能松开下塌(配合敛臀)则不瘪;虚腰的反面是束腰,虚者空也,腰部能不硬不软、折中而得虚空则不束。收腰、瘪腰和束腰都属腰部紧张,故不为太极拳所取。
  腰部若能放松松开,腹部亦能松,则腰腹松净浑圆,既宜于气沉丹田,又利于气行带脉转圈。配合松胯、坐胯和圆裆,则腰劲下贯,两股有力,气沉足底,下盘稳固,上虚而下实。
  要塌腰须敛臀,能敛臀则能塌腰。塌腰敛臀自然尾闾中正,骶骨有力,后腰命门自然松开,配合会阴内收和顶劲虚领,则脊椎自然竖直,中气贯于脊中,上下一线穿成,上下前后皆能合住劲,转动时自然无所偏倚。
  腰中虚空则左右腰隙转换自如。左右腰隙即左右腰肾,腰隙转换其实是左右两肾抽换,显于外则是左右腰侧的旋转。
  祖国医学认为:肾乃藏精之舍,生气之源,性命之根;气始于此亦归于此,所谓气归丹田,其实是气归于肾。精水足气自足,若要气足,就要清心寡欲,养精保精。
  两肾之间谓命门,乃气出人之门,动则出,静则入,出肾入肾是真诀。命门与两肾之间又有阴阳两窍,命门属火,两肾属水,两窍居中调和,以达水火既济,阴阳调和,精气转化,还精补脑。
  由此可见,左右腰肾抽换的重要性:一在于转换虚实;二在于活腰壮肾;三在于精气转化。所以,习练太极拳者应&刻刻留心在腰间&,时时想着两肾抽换,处处都要两肾抽换。
  以&单鞭式&为例
  (1)左腿屈膝上提时,腰先向右转,右腰肾落实,左腰肾虚松;右腿松胯坐实,右足踏地踩实;腰劲下贯,右股骨有力;落气到右腹侧、右胯、右足;而后左腿落胯虚脚,屈膝上提而合裆,形成右足独立式。
  由于左右两肾的虚实分清和上虚下实的分清,以及右勾手的虚搠伸展、左手屈臂沉合腹前,虽一足独立,而中正不偏。
  (2)虚实转换定式时,腰向左转,左腰肾由虚渐渐落实,右腰肾由实渐渐虚松;重心随势缓缓左移,左腿由伸变屈渐渐顺缠、松胯坐实、踏地踩实,落气到左腹侧、左胯、左足;右腿由屈变伸、落胯虚脚、渐渐逆缠蹬展,形成左实右虚的弓马步;左手臂逆缠开展时为实,定式时顺缠沉合为虚。由此可见,虚实转换首先在腰。若左右腰肾的虚实未分清,则两腿虽然岔开,有三七或二八的比例之分,亦为双重也。
  虚实能分清中定自在其中。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之中无不有虚实:前进则后虚;后退则前虚;左顾则左实;右盼则右实;中定者,定在虚实之中也,非两足站死,非八面撑煞,实神气得于虚实之中,其消息即在左右两肾的虚实中。
  如&三换掌&:两腿站立,右腰肾实则右足实,左腰肾虚则左足虚,重心在右腿;换掌时,全凭左右腰肾虚实抽换,左腰肾向左抽换而为实,右腰肾由实而变虚,此时出右掌,重心不变仍在右足,即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右腰肾向右抽换而变实,左腰肾由实变虚,此时出左掌,重心仍不变,左掌前伸为实,右掌后引为虚,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以说,虚实之中有中定,中定自在虚实中,其消息盈虚全在左右腰肾的虚实变换之中。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推荐: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铁皮枫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太极拳精选
说到太极拳流派,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氏太极拳,陈氏太...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
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气、神是打太极拳...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但是您了解八极...
太极拳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练太极拳怎样分虚实
练太极拳怎样分虚实
人的肢体运动(动作),是由人体各个对称部位的虚实转换产生的。这个虚实转换,是一切动作的动力来源。比如走路,两足必须有虚有实并不停地转换着虚实。同时,运动用力的部位,如两手和身躯的上下、左右、前后,也对称地配合着两足的虚实转换而分别虚实和转换其虚实,才能使前进中的整体保持稳定、协调。没有此一系列的虚实转换,就不会有运动。
同样的一个动作,由于各人对虚实的处理不同,其动作的效果也不一样。就是说,只有虚实处理得当,动作才能灵活、顺达、省力,得心应手,否则就会僵滞、费力,力不从心。因此,如何处理虚实,必然成为“武术功夫”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太极拳对每一动作,不仅要求分清虚实,而且要求虚实行当。然而,拳架动作在外表看来符合标准,而且训练达到动力定型的程度了,能否说明其虚实处理得当了呢,答案仍有保留。有些人在推手中,看来动作熟练,并无差错,可是处处被动挨打,站立不稳,他们总是责怪腿力不足,其实,更要害的问题还在于虚实不当所致。当然,体力是技击取胜的重要因素,但虚实不当,体力便得不到充分发挥。常见体力较强的青壮年人竟敌不过体力较弱的老人,便是证明。
虚和实是相对而言的,它们主要是以肌肉的紧张程度来区分。所谓实,就是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所谓虚,就是肌肉放松或者紧张程度小于对称的实部。太极拳规定,紧张和放松,都不得达到极限的程度,用拳谱的话来说,就是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全然无力,就象懈怠时那样极度松弛,这将失去变化的敏捷性;全然占煞,就是过度紧张以致关节处成了僵死之状,运动起来好象机器缺乏了润滑油,阻力很大。因此,超过一定限度的紧张和放松,不仅不是太极拳的分虚实,反而成了禁戒。
&&&&&&&&&&&&&&&&&& &&&&&六组虚实分布
太极拳在宏观上要求至少在以下六组对称部位必须各自分清虚实:一、两足;二、两手;三、右足和右手;四、左足和左手;五、胸部和腹部;六、胸前和背后。运动中,两足两手的虚实是不断在转换着的,但不管如何转换,不得破坏上述分布的原则。具体说,下面两足要分虚实,上面两手要分虚实,左边手足要分虚实,右边手足要分虚实。如右手为实时, 则左手右足应随之为虚,左足为实;左足为虚时,则右足左手应随之为实,右手为虚。这样,上下左右都有虚有实,就有利于立如秤准,支撑八面。
胸部和腹部的虚实主要表现在内部,它要求腹内脏器放松自然下垂,成为胸虚腹实状态,这在拳谱上称之为气沉丹田;胸前和背后则要求前虚后实,这在拳谱上称这为含胸拔背。当然,在运动中,胸虚腹实和前虚后实的虚实程度不是始终如一的,而要随着运动用力的需要而不断改变,但这个改变,不同于两足两手的虚实转换,而只是虚实的差别有时大些,有时小些而已。在呼气发劲时,腹实和背实的实度大些,而胸虚和前虚的虚度也相应地大些,在吸气蓄劲时适相反,这时胸部由于吸气充满了肺内而自然实些,同时腹和背的实度也自然缓解些,但仍危害是胸虚腹实和前虚背实之态,不得变成胸实腹虚和前实背虚。胸虚背实,有利于重心不降,桩步稳定;前虚背实,有利于维持胸虚腹实之态,也利于发挥强有力的背肌力量。同时,由于胸虚,两臂的动作得到充分的自由。
&&&&&&&&&&&&&&&&&& &&虚中寓实和实中寓虚
在宏观上分虚实的原则下,还要求有微观上的分虚实。功夫精进的拳家,不仅两足两手能各自分清虚实,而且在一手之中,前臂、后臂也有虚实之分,肩(根)、肘(枝)、腕及指(叶)等关节及其外侧(阳面)、内侧(阴面)都有虚实之分;在一足之中,腿、胫、脚部以及胯(根)、膝(枝)、脚及趾(叶)等关节及其前侧(阳面)、后侧(阴面)都有有虚实之分。实手实足如此,虚手虚足也如此,躯干上下左右前后均如此。功夫越深,微观分虚实越细,动作起来,周身无处不在动,表现着虚中寓实,实中寓虚,运化无穷。照拳谱的话说,就是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太极图是半边为阴,半边为阳,组成一个整体圆形,而阴半边又是半阴半阳,阳的半边也是半阳半阴,小阴阳组成大阴阳,大阴阳组成总阴阳,合成太极。阴阳就虚实。太极拳在运动中的虚实状态,与太极图颇相形象。
微观上分虚实,对动作的灵活性以及化劲、发劲时稳定桩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功夫深厚者,无不表现在微观分虚实的细致和运用的巧妙上。然而这种虚实之分及其转换,并不象宏观分虚实那样可以纳一定的规则,因为它处处以具体的武术作用为转移。尤其在技击实践中,技击情况变化莫测,作为适应瞬息多变的微观虚实及其转换自然是非常复杂的。实际上,这种功夫,只能由各人在不断实践中去默识揣摩,熟能生巧。
轻、重、浮、沉与虚实
在运动中,两手两足最为活跃,它们的虚实状态对运动效果也关系最大。拳谱把它们的虚实状态用轻、重、浮、沉四字归纳为十二种:双轻、双重、双浮、双沉、半轻半重、偏轻偏重、半浮半沉、偏浮偏沉、半轻偏轻、半重偏重、半浮偏浮、半沉偏沉。其中以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三种为合格,其余九种皆属病态。
轻与浮是虚,但两者有程度之别,轻是虚中寓实,含有微观虚实,故能变换自如;浮是过虚,即虚到全然无力,因此漂渺无着落。重与沉是实,两者也有程度之差,沉是实中寓虚,有刚有柔;重是过实,即实到全然占煞,严重地失去了灵活性。所以合格的虚是轻不是浮,合格的实是沉不是重。
&&&&&&&&&&&&&&&&&&&&&&
&三种合格的虚实
半轻半重------主要表现在两足的分虚实。站立着的人体,体重是由两足分担的,承担体重的大部或全部的一足为实,其余的一足自然为虚,太极拳要求为实的一足不要过实和为虚的一足不要过虚,具体说,两足分担体重从六比四到八比二之间为适度。这时实足仍能寓虚,虚足也能寓实,都有着落并能灵活转换,称为半轻半重状态。如果两足分担体重达到九比一甚至比例差距更大一些的话,就会变成偏轻偏重或偏浮偏沉的病态。虚实程度主要是由内体感觉来掌握的,但在外表姿势上也可以作出规定,如半轻半重要求遵守两点:(1)在进身成弓步时,前腿膝部不要超出足尖,着地力点主要应在足跟上,即全脚着地,实在脚跟,虚在脚尖;同时,后腿不要挺直,膝关节应保留一定的曲度,使之仍有蹬地发劲的余力,着地力点也应实在足跟,虚在足尖。(2)在退身成虚步时,胯根不要退入后足的范围,并强调尾闾中正。前足为虚,但膝勿伸直,着地仍有支撑力。
双轻和双沉--------在运动中,两足和两手以同等或微有差别的虚实程度出现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拳式中的起势、十字手和骑马桩就是这样,此外,在两式过渡的中途也必然有一瞬间是这样,那么,这是不是没有虚实之分的病态呢?不一定。因为这种表象,既可成为双重和双浮的病手,也可成为双轻和双沉的功手。
双轻是两足同虚,两手也同虚,但它出现在立身中正安舒的状态之中,上面虚领顶劲,下面尾闾中正,中间胸虚腹实,整体自然轻灵。上面两膊相系,两手硼劲不丢,粘走自如,下面两足相随,着地自然有根,轻灵善变。因此,它是太极拳的主要功手之一。
双沉与双轻在形象上颇相近似,其不同之点是身体重心降低,因此两足同为沉实,此时腹部坚实点有所加强(拳谱称为气沉丹田)。由于沉实是在上体放松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实中寓虚,在两手同虚的配合下,成为上虚下实,中间腰身中正虚灵,这就是拳谱所说的“自尔腾虚”,也是功手之一。
&&&&& 不合格的虚实
最容易犯的病象是双重和偏轻偏重或偏浮偏沉。双重是两足同实,两手也实,这样,中间腰身也必然受到影响而填实,其结果是使全身上下左右凝成硬板一块,丧失了运动的灵活性,这时,不管外力触动他的哪一个部位,都将无法走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严重的病势。
偏轻偏重是指两足虽分虚实,但实则过实,虚则过虚,这多是由于身体重心过分地偏到一边而造成的,此时不仅偏轻的一足无着落,偏重的一足也会在运动中被牵动而站立不稳,因此为病。右手右足同实而左手左足同虚和右手右足同虚而左手左足同实,是偏轻偏重的另一种表现,它造成身体半边特重,半边特轻,等于独脚步独手半边身,其不利于立如秤准确性,可想而知。不过,这种现象是常有的,如拳式中的单鞭、扇通臂、穿掌等就是如此,此外在技击实践中也常常需要如此,所以这时必须特别注意,首先是身体重心不能过偏,这实的一迷,足下只能沉实,不能犯重,手上虽实,但应避免运动下沉,要向上硼起,使中间腰身处于虚灵之中。这样,上下实而中间虚,实中守则虚,仍不犯偏听偏信重之病;同时,为虚的一边,手足都要虚而不浮,因此,仍符合半轻半重的功手要求。
从以上九种病手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由于偏(身体重心过偏到一边去)、重(实到全然占煞)和浮(虚到全然无力)所造成的,凡在偏、重、浮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虚实无度,更无微观真实可言。由此可见,要掌握正确的虚实,必须处处做到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要半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轻不要浮。当然,这些功夫甚是细腻,而功手与病手之间,往往只有毫厘之差,却有千里之谬。同时,功手的形成,与太极拳的其他行功法则是紧密关连的,因此,没有一定的内功基础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是不易做好的。
发表评论:
馆藏&1409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载]太极拳双脚虚实转换的奥秘与练法
&&&&&&&&&&&&&&&
博主按:要练好真正太极拳,可以说双脚是最最关键的。博主写的&太极拳闲聊系列之二&中就提到“双脚不轻,太极难成”。在那篇文章中也提到了太极脚的基本练法,本来想进一步写太极脚的文章,后来看到网上的这篇文章,发现与我师授的练法是一致的,就转载如下,作为我上篇太极脚文章的补充,供有缘的朋友参考。
在练架子时两脚虚实的变换,例如坐步变弓步或反之,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一交给另一只脚。比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贯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样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像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单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
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够以「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外,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如假设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8,7,6….地减少,最后至0;&则注水的水量则是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感觉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强。最快比电光火石还要快。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
进行「意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想其它东西。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
当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不许有停滞。
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像,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
[转自/道法自然的QQ空间]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太极拳的实战方法练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太极拳的实战方法练习
上传于||文档简介
&&太​极​拳​的​实​战​方​法​练​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