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乐高机器人比赛赛有什么意义?

参加机器人比赛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国内外机器人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全球有上百万孩子选择课外的机器人课程。那么机器人作为创新教育的载体有哪些好处呢?尤其是机器人比赛风靡的今天,许多家长朋友可能对比赛存在许多疑点和不解,格润机器人作为一家机器人培训学校,对于比赛,我们有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在此,可以与家长朋友们分享。机器人比赛是一项综合技能的挑战,格润机器人不以承诺孩子得奖为手段强迫孩子学习。获奖是一个好的结果,但是我们更注重孩子在比赛过程当中的收获。总结起来,我们认为比赛对孩子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让你更加强大!
1.树立自信首先,在孩子愿意尝试比赛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对自我进行了肯定,正视自己在团队或者说在社会中的作用,他有勇气去尝试,是自信的表现。自信的人是最美的!是强大的!是很难被击败的!
2.磨砺心志
在比赛前期,漫长的集训当中,孩子们会碰到从所未有的困难,并且,也会和其他队友进行磨合,这种心路历程本身就是对孩子们心智的磨练。别人在玩的时候可能自己需要训练,别人在休息时自己需要训练······我们曾经参赛的小队员们就曾经抱怨“为什么我要上这么多课?为什么我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是他们最终明白了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比别人更努力。这对孩子们将来的学习生活无非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历练。
3.学会察言观色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老师不仅要给孩子们教授技术层面的知识点,还需要教会孩子们在赛场上如果察言观色,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对手的缺点。去年的比赛中,我们的白意嘉小朋友就很出色了表现了察言观色的特质。我们无法正确估算对手的实力处于哪个水平,而此时,孩子们需要做的就是确保自己的水平能够完全发挥,在现场,还可以通过操作比赛的同时去发现对手的弱点,随机应变,争取赢得比赛。
团队!众人拾柴火焰高!
4.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但在比赛当中却是需要团队的默契合作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一个团队的比赛,孩子们各司其职,负责不同的操作岗位,也许他们所在的岗位对于自己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这时候需要孩子们迅速调整心态,要及时领悟到只有所有队员团结一致,互相配合,整个团队才有可能最终获得成功,团队成功了个人才会因此而获得荣誉。去年格润首次参加亚洲机器人锦标赛,四个孩子坚守不同的岗位,也曾有小朋友自付认为自己所负责的工种是最重要的,也有其他小朋友认为老师不公平,把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派给他,但是,最终他们都明白了,在比赛中,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只有大家都忠诚于自己的岗位才能让比赛得以进行,就如钟表一样,只有秒针在不停转动,时针才能变化,然而有多少人曾经注意到秒针走过的痕迹?
没什么大不了!我的世界里没有阴天只有微笑!
5.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不承诺孩子一定能获奖,我们注重的是比赛过程带给孩子们的收获,如果赢得了比赛,我们会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让孩子们戒骄戒躁,争取以后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然而,输了比赛,也能教会孩子总结经验,只要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了,那就是成功的。失败并不是大事,如果没有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失败才是大事。去年格润的小朋友参加比赛并没有能在最后一轮突围,虽然心里很失落,但是他们依然开心,坦然地接受了事实,其实这就是比赛,比赛并不是单纯和对手过招,也是和心里的自己过招,和过去的自己过招。有时候只有失败才会让孩子们学到更多,也让孩子们的内心更加强大,在为人处世方面也会变得更加的谦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机器人大赛策划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机器人大赛策划书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请看看a股里的军工概念股,哪个不是讲故事,有那个股票有什么军工优良资产了的,有哪个真正注入军工优良资产了的,军工靠讲故事这几年股价平均都翻了10倍,再看看市盈率有哪个在100倍以内了的,这都不是讲故事了,真笑了。 华丽家族现在转型期,机器人方面和浙大联合已经公告了酒店合同。临近空间飞行器已经公告了下半年试飞(世界上包括美国都在加紧研发,都没有成熟),石墨烯是21世界最据前途的材料(世界上都还没有形成完整产业和应用),而且已经公告工信部1000万专项资金,没有实力国家会给吗?3大领域都是为了的支柱。现在还有人说那看业绩,我都笑了,那你怎么不看京东的业绩,怎么不看uber的业绩,uber打的现在估值几十亿美元,没有任何盈利,为什么,因为需要砸钱钱培育市场,华丽家族用自己的主业补贴未来的产业,不要动不动讲故事 如果你连讲故事和发展产业都看不出来,我只能呵呵。 别人质疑,华丽家族只会默默拿公告来回击,告诉大家我们发展的进展,这是对投资者负责的。而不是像有些公司动不动增发搞假动作,动不动改名博取吸引力。你如果不相信华丽,你可以不关注,可以不买,没人逼你 如果你想看业绩,请你去买银行股,业绩十分优良。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你是否参加过国内或国外的机器人竞赛?成绩如何?对这种比赛有什么看法?-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
你是否参加过国内或国外的机器人竞赛?成绩如何?对这种比赛有什么看法?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20:13:07 责任编辑:李志喜字体: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有网友碰到你是否参加过国内或国外的机器人竞赛?成绩如何?对这种比赛有什么看法?,具体问题为:你是否参加过国内或国外的机器人竞赛?成绩如何?对这种比赛有什么看法?我们通过互联网以及本网其他用户共同努力为此问题提供了相关答案,以便碰到此类问题的网友参考学习,请注意,我们不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仅供参考,具体如下:(注意:本网只是整理不享有版权及不承担相关可能的其他责任,版权归原作者原网站所有,本网仅为了知识传播.)======以下答案可供参考======供参考答案1:
参加过的比赛:1. 2010年Robocon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 香港区季军2. 2011年Robocon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 香港区冠军3. 2012年Robocon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 香港区亚军4. 2014年IARC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 - 最佳论文、最佳避障技术5. 2015年IARC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 - 亚太区第一名6. 2015年大疆创新Robomasters夏令营 - 出题人、评委除此之外,每年RoboCup和大疆的Robomasters我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参与。我应该是知乎上参加机器人比赛最多、时间最长的人了。这些比赛的结果大部分听起来不错,但是我自己不是特别满意,始终还是觉得能够身在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科)机器人队、或者2013年清华大学空中机器人队里才是真的幸福。2010年后电科连年斩获Robocon国际比赛冠军、2013年清华解决空中机器人大赛第六代任务,都成为了不朽的佳话,作为圈内人我十分地佩服。Robocon全称是亚太机器人电视大赛,是2002年由东京大学倡议、亚太广播电视联盟发起的大学生机器人比赛,每年都有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16-1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中国香港和中国是分开的,大概是遵循奥运会的传统,幸亏这样分开了,不然我所在的香港科技大学根本没有机会参加国际比赛。这项比赛在广大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烧掉了无数的钱和器材:在每年8月的国际比赛之前,各个国家或地区会有区域选拔赛,选出一只队伍代表那个国家或者地区参加国际比赛,参与的学校不计其数。印度和越南各自的区域比赛都有超过50只队伍,中国大陆有30只以上,连香港这个巴掌大的地方都可以组织出8只队伍做区域比赛。远远看去这像是一个很低级的比赛因为大部分参赛国家都是东南亚小国,但这个比赛国际影响力很大。在日本,每年的国家代表队出国参加国际比赛之前,都会受到首相的接见。IARC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则是一项有23年历史的比赛,采用挑战赛的制度,主办方提出一个高于人类现有技术水平的题目,让各个队伍去尝试解决,一个题目被解决了就再出一个。1990年的第一届比赛题目是要求用无人飞机自主把一个金属圆盘从一个地方拿起来、搬到另一个地方去。当时人们纷纷觉得这么难的题目,岂不是要做到21世纪去。出人意料地是,1995年的时候斯坦福大学用无人直升机解决了这一难题。此后先后又由卡耐基梅隆大学、柏林理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解决了之后的几个任务。大家可以看到,在IARC历史上留名的都是世界顶尖大学。关于2015年大疆创新Robomasters夏令营,我在前一篇知乎回答里有详细介绍过:------------------------------------------------------------------参加机器人比赛首先的好处就是需要大量学知识,而且学到的知识马上就要用起来。一般本科上完信号系统和控制论之后,如果不去实践那些滤波器和控制器的程序实现,那么知识很快就会忘掉,而做机器人比赛里的传感器数据处理、控制机器人移动,都会把这些知识大量使用并且慢慢理解到很深刻的地步。参加机器人比赛其次让人学会时间管理。我做Robocon成绩最好的那年,课表是这样的:中国学网
当时除了上课和每天晚上泡在实验室做机器人以外,我还花很多下午的时间在学各种web技术。因为学生时代天天辛苦地逼自己,所以毕业以后基本再怎么忙都不会比本科时代更忙了,所以现在我可以比较专心去工作不感到事情忙不过来。当时除了上课和每天晚上泡在实验室做机器人以外,我还花很多下午的时间在学各种web技术。因为学生时代天天辛苦地逼自己,所以毕业以后基本再怎么忙都不会比本科时代更忙了,所以现在我可以比较专心去工作不感到事情忙不过来。参加Robocon时期的一个思维训练还让我后来受益匪浅。2010年比赛之前晚上很紧张睡不着,就在脑子里把机器人的每个部件一个一个过一遍,先从每一根铝条怎么连接的开始,然后是每一个螺丝、每一个电机、齿轮、电路板,跟数绵羊一样。后来两年也都会这样闲下来没事就把自己做的东西在脑中拆解、过每一个零件、再装起来,这样脑中就会有一个关于机器人的非常精细的solidworks图,我可以随意放大到每一个部位去看细节,或者恢复到完整的状态看这部机器人如何在环境中交互。后来我读一些文章看到了类似的思维训练用在写作和编程方面,比如微软Word的主程序员(上过太空的西蒙尼?)说自己可以想象一个有几十个房间的套房中的每一个物件的摆放位置,比如有小说家说他可以在脑内模拟小说主人公在一个场景内活动时周围所有的物体。对我来说,拆解机器人的脑内模拟让我之后在做一些大型项目的时候,也能够很快地把项目计划拆解、放大去关注细节、缩小去看项目整体方向是不是有问题。我觉得做机器人和做菜很像。可能同样的菜谱,不同的人就拿上做出不同的味道,这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对火候和时间的掌握不同,一方面也是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心意”。日本人非常强调料理的时候要投入自己的热爱,否则料理会没有“心意”。做机器人的时候也是这样,打磨的每一个零件、焊的电路板、制作的连接线,如果是投入热爱去做,设备和零件就会有很高的质量,否则很容易会出奇怪的问题。这个看法好像很不客观,但是沉浸在手工机械中的时间越长,我越理性地相信着这一点。另外,Robocon比赛每年都有一台手动机器人,由一名操作手控制完成比赛的一部分任务,为了提高效率,我们的机器人会写半自动的程序,在任务的不同阶段由操作手切换程序,辅助完成任务。操作手要不断地练习,达到随心所欲控制机器人的状态,进入“人车合一”的境界。这个练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投入热爱以及“心意”的过程。理解这一点,让我在之后的生活中对自己热爱的事情能够全心投入。-------------------------------------------------------------------------------------2013年的时候,机器人这个概念还没有火起来,当时我就在人人上写了两篇鼓吹“大学生都应该去搞机器人”的文章,浏览量还挺大:不知道后来全国范围内掀起的机器人热和我的文章、大疆的成功以及我导师不遗余力地四处演讲有没有关系。我想,大疆和香港科技大学圈子里的人能够在机器人的热潮里起带头作用,和我们都始终保有对机器人比赛的热爱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为什么汪滔会愿意投巨额的资金去做Robomasters这个机器人比赛。大疆人都认同汪滔的想法:让机器人比赛变得像NBA和电子竞技比赛一样酷、一样受人关注;工程师也能够像电竞选手和运动明星一样受到人们的崇拜和尊敬。美国很重视培养社会对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尊敬,好莱坞电影最常见的主旋律之一就是技术宅非常酷、科学家拯救世界。而我们国家目前对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定义还处在邓稼先时代,觉得工程师和科学家就应该是为国奉献、隐姓埋名、远离社会,很少有在电视和互联网上看到表现工程和科学非常酷的影视作品和报道。我们国家在Robocon上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Robocon得到的社会关注度一直非常少。我们隔壁的日本,首相会接见Robocon的冠军队,而中国有几年连一个愿意承办Robocon的媒体都没有。2013年的文章写完两年后,我欣喜地听说全国很多中小学校都有了机器人教育项目,很多机器人比赛也跟着兴起。现在年轻人了解机器人和学习机器人的环境比十年前好了太多。然而我国现在机器人教育的起点有点低,一说搞机器人比赛,就搬出一盒乐高搭小车。国外的十年级学生早就开始车削钻铣了好嘛!下面这张图是一个美国高中生机器人比赛(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中大家造出的机械,和Robocon水平基本差不多:另外很遗憾的一点是暂时没有听说哪个大学在机器人教育上有更多的举措,香港科技大学在我导师的带动下成立了机器人学院,但是毕竟是本来就计划之内的事情,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国内大学的改变。更遗憾地是Robocon这项代表了一代人青春的高水平赛事,如果不是因为大疆不遗余力的支持,险些在国内衰落下去。-----------------------------------------------------------------前阵子看吴军博士的《大学之路》,一本介绍国外各个优秀大学的好书。在书中的不同章节,吴军博士都阐述了优秀大学都很重视通才教育的事实,并且呼吁国内高校也施行通才教育。对此我非常赞同。这些年我为大疆面试国外高校的学生,大家一般就是CS,EE,MECH这三个范围比较大的专业,有些学校EECS还是合在一起的,优秀的学生本科读完以后,电子、控制、编程、操作系统几方面的知识都会涉猎一点;而国内高校的学生的专业则都听起来非常窄,自动化、计算机分得非常细,只有通信工程学得相对宽泛一点,但是学到的技能很难马上在什么实际的工程项目中用起来。作为吴军博士的支持者以及一个机器人工程师,我觉得让国内高校“施行通才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就是首先通过机器人教育打破传统大学弱电工科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然后通过思考机器和人的关系,再对工科学生引入历史和社会学的教育。而难度适中、精心设计的机器人比赛,可以成为“通才教育”中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首先参加机器人比赛需要整个团队的成员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一起学习、工作,面对并解决团队合作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有效提高普遍性格内向的工科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我所接触过的Robocon队长级别的人物,通常都有很不错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其次机器人开发中的三大硬件模块:传感器(sensor)、驱动器(acutator)、处理器(processor)和三大软件模块:感知(perception)、规划(planning)、控制(control)基本包含了弱电领域所有工科以及计算机科学当中的知识。为了准备机器人比赛把队员按照这些模块进行分类,能让他们学到大量跨学科的知识。一个能够独立造出一个能完成Robocon比赛任务的学生,基本也能够解决一切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家电和网络问题了。 另外,高水平的机器人比赛也提供了新的学生能力评价的方式。现在学术界灌水发论文的情况很普遍,论文数量是否能够反映一个学生的水平和实验室的实力受到了人们很广泛的质疑。而机器人比赛则是一些实打实的评价标准,一个机器人拿呼啦圈的任务,能不能做出来、做得好不好一看就知道。近年来我也看到一些国外大学教授在招收PhD的时候把机器人比赛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比如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D'Andrea Raffaello教授(他2013年在TED关于四轴飞行器的演讲常常被起名为”这才是真正的无人机,大疆弱爆了“然后在朋友圈里四处流传……其实我也是可以假装自己和他很熟的……) 最后,机器人比赛促使学生更好地思考世界。由于包括四旋翼飞行器在内的机器人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搜救和勘测等行业,学生去思考这些行业中需要的机器人技术的时候,也会更认真地去认识世界。我相信这会是很好的通识教育。而机器人比赛,就可以把行业应用中的问题抽象简化,促使学生去思考和尝试相关的技术。另外,让工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世界需要机器人“、”我们在掌控机器还是机器在掌控我们“、”电影Matrix描述的世界离我们还有多远“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他们阅读更多的历史以及科学知识,形成自己对技术和社会的真知灼见。我始终觉得,一个优秀的机器人工程师或者机器人科学家,也应该是一个极度热爱生活的人。所以我把机器人比赛看做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一种能在全社会弘扬工程师精神和文化的活动。我希望自己能一辈子都有机会关注和支持各种机器人比赛。
供参考答案2:
看了其他答案发现自己太老了。从01年开始,初中加高中6年都在玩这个,但是直到12年大学毕业都还与这项活动有些联系。可以说,这是影响我一生的事情。本来我来知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来讲这样的一个跨越了十年的故事,不过受邀于一个我不能拒绝的人,所以在这里先简单写一些吧。国内的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是从2001年开始的,一开始这只是国家行为推动的活动,旨在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科技人才。我特意还去看了一下这份改变了我人生的红头文件:。国内的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就是这个文件的产物。那时我刚上初一,接触到了学校的机器人小组,小组刚刚成立一年,我是小组的第二届队员。因为上一届队员刚刚从香港获奖归来,那是在香港举办的第一届亚太地区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学校对这件事也非常重视,并投了很多资金进去。我们学校也因此成为了所在城市实力最强的队伍。在那个年代,活动具体的组织者我无从得知,但是他们当时与西觅亚科技合作,将乐高的机器人套件(也就是现在的LEGO TECHNIC)引入国内,并使其成为了唯一的参赛设备。因为乐高在当时大部分人眼中只是玩具而已,但LEGO technic 却鲜为人知。该套装除了具备核心的控制系统,常用的传感器以及马达之外,还有很容易连接拼搭的机械零件。这一切都使得它可以让孩子们很快接受、很快学习如何去搭建一个最基本的机器人。老实说我很怀念那个时代,虽然跟现在的设备相比性能落后了太多,但是那真的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年代――就像一个还没有IPHONE出现以前的手机市场。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的机器人队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总能想出一些极具创意的点子。再加上大家都是刚刚接触到这个比赛,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个人理解不同,设计出来的机器人就不同。在所有的比赛项目中,最让人紧张兴奋的比赛无疑就是机器人足球了。这个比赛的规则是每队派出两名机器人,在一个约3平米的长方形木制赛场中踢一个可以发射红外光线的足球。这个项目从最开始到现在规则已经改变过不知多少次了。每次机器人足球的比赛都相当精彩,因为真的是不同的机型不同的设计思路在同一个竞技场上碰撞。而现在的足球比赛,虽然技术上深入了很多,但是机型几乎是相似的,基本对战思路也是雷同的。在一定程度上,往机器上多砸银子也成了竞争的一个手段。而在一开始,每个队伍使用的器材数量都是严格被限制的,这也在一定程度确保了比赛的公平。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学校的第一支机器人足球队,每辆机器人仅允许配备两个马达,两个光电传感器,一个触动传感器;而2012年我们学校的机器人使用了中鸣公司的套装,装备了5个马达,其中包括一个用来将足球控住住的吸盘,以及弹射足球的气泵,光电传感器用来找足球的有32个,测地面的有8个,触动传感器8个,外加一个方向定位罗盘。虽然作为中学生,没有机械知识基础、没有电子基础、也没有编程基础,但是这恰恰勾起了参与者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与学习动力。在每次比赛准备阶段,我几乎脑子里全都是一个一个的齿轮和一条一条的程序,24小时不停去思考如何去创造出一个可以击败对手的机器人。那种精神状态在我后来的人生中再没有出现过。几乎每次比赛,都要工作到深夜,有时就睡在比赛的木头赛台上,醒了用凉水冲个脸摸过零件继续工作。除了没日没夜的工作,还有赛场上胜利时的兴奋以及失败时的苦闷,都让参与者之间诞生了一种不一样的感情,信任、热情、执着都凝结在内的一种感情,远远超越朋友,但又不同于朋友。我最后一次参加的比赛是一场市级比赛,当时已经高三,并不是作为参赛队员,仅仅是作为一个观看者。最后的决赛让我记忆深刻,所有的队员围在小小的赛台前,肩并着肩,一起呼喊着学校的名字。虽然赛场中的机器人什么都听不见,但是,我听见了。在我尚在学校的几年,鉴证了很多参与这项活动的人被机器人活动深深影响,可以说国家当年的这一决策真的成功了。但是可惜的是,在那个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年代,很多宝贵的资料都遗失了。另一方面,参加这一活动的整体人数虽然巨大,但是分摊到每一年、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机器人活动的参与者们都是一个很小众的团体,很难从自己的圈子以外找到共鸣。渐渐的,每个人的这些峥嵘往昔也都成为了只属于自己的回忆。在一开始,我还曾经为此伤感过,但是后来觉得人不能老活在过去,那些精彩的岁月以及一同走过的人都将成为我们一生最重要的财富。至于是那些记忆本身的价值,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因此我在知乎开了一个专栏――就叫做,准备有一天去写下一些可供缅怀的东西。只是每次做到电脑前准备打字的时候,一大堆记忆就一下子冲进我的脑海,让我无从下笔,反而是写了别的一推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我想我不会让这个想法这么被我一直拖下去,直到我再也记不起任何事的时候。我也很庆幸没有在刚离开学校的时候就动笔去写,当时的自己很幼稚,不知会写出什么。沉淀下来的,才是最珍贵的……
供参考答案3:
刚参加完Amazon Picking Challenge回来. 打得一手好酱油. 现在又在DRC现场接着打…===========================大一参加Robocon2014香港赛区获得季军,没能出线到印度参加决赛,很遗憾。比赛确实很烧钱,不过学校确实有钱-.-|||一年预算超过50w...准备的时候基本上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烧那么多钱而不能拿第一除了技术问题,也因对手们钱包更鼓,包揽冠亚军的某科大据闻一年预算加赞助能过百...只是据闻,坐等打脸。比赛收获很大。首先因为不差钱,能买到业内最先进的设备。比如马达,只买maxon和faulhaber,比如各种传感器,甚至能买到军用级别。比如锂电池,牌子忘了,反正很贵很耐用。这好比做菜,选用最好的食材,才能给厨艺留下最大的发挥空间。准备的时候我们也会买一些新出的科技产品,即使只是做一些实验性地尝试。比如oculus rift sdk2,kinect2, myo,structure sensor, AR drone等等。诸如此类很多新产品一发布我们就会买回来玩,试玩的同时也想着怎么用到比赛上。比如去年我们买了几个函道风扇,本来这玩意是给航模用的,但是后来用在child robot上却产生了奇效。基本上所有的任务都可以用它完成(尤其荡秋千和爬楼梯)。只是最后赛前缺乏训练导致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临场问题,没能在规定时间完成比赛。其实就香港地区的水平来说,如果能在比赛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任务肯定能拿冠军。其次在打造一台能用来比赛的机器人过程中,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实践课堂理论已是最最基本,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超前地学习,甚至一些机器人会议论文的结果都会直接拿来用。从机械部分用solidworks设计机身,到电路部分用altium设计控制板,马达板,再到编程部分用ros把机器人各部件联系起来编程,写控制程序,调节pid,事无巨细都是我们自己完成。有些香港本地同学对这些事情的热忱实在让人吃惊,他们几乎就住在了实验室里面,床垫棉被牙刷之类全都从家里搬了过来。挖个坑先。
供参考答案4:
刚刚参加完第13届Robocon大赛,晋级八强。这是我第一次随我校机器人队参赛,简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1.这项赛事历史悠久(能坚持13届甚至更久,现在共青团中央开始掺和,未来前景应该不错)2.制作周期长(通常准备期10个月),对整个团队的人员安排,进度调整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3.各项开销大(想做出成绩,差不多20w),用好的电机,一些加工件,外面加工的电路板等都很贵 4.学生收获特别巨大(一点不夸张,不论机械还是电控,基本上是以做工程的角度去严格对待,对学生机电结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5.各个高校友谊长存(场上殊死搏斗的对手,场下的交情却非同寻常的好,赛后互相交流总结,交换队服,合影),
相关信息 [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参加科创比赛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