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演论译例言刊出后直接推动了什么运动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1615155试题类型:单选题 知识点:梁启超与《时务报》&&更新日期:
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引入中国。其目的在于 [&&&&]A.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合理性辩护B.为维新派变法努力提供理论依据 C.为中国近代革命派提供思想武器D.为西方学说在中国传播扫清道路
难易度:容易
必须在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康有为、梁启超与严复的思想主张:
梁启超维新活动:1、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时间——1896年;地点——上海。《时务报》的影响:《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万份,最高达1.7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2、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1)内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①政治制度: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②文教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2)影响: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欢迎,大大推动了编发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谭嗣同维新活动: 1、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1897年) 2、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1897年)
严复活动与主张: 1、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7年)2、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1)内容:借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2)意义:《天演论》传播的进化论解构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循环论,对“公羊三世”为核心的历史进化论也是有力的冲击。《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也对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影响。
维新活动的影响:(1)方式: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上书等(2)作用: ①启发民智:如严复的《天演论》进化思想的启蒙作用; ②组织力量:如成立强学会等; ③制造舆论:如“公车上书”、《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创办。 ④形成局面: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梁启超: ,清末维新运动领袖,出生于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一个和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地主家庭。15岁时,受业于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党,17岁考中举人。1890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1891年,他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1895年,他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第二年,他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变法运动迅速开展。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主编《清议报》,后又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但是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1907年,他在东京成立政闻社。辛亥革命以后,他回国,纠集立宪派、保皇党徒组织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袁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他与蔡锷联合反袁。8月,他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于段祺瑞,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1920年,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吹孔孟之道。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他的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时务报》: 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遵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主笔。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中西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对宣传维新起了很大的作用。张之洞对该报曾予以资助,但对梁启超等的议论深为不满,乃通过汪康年对梁多方掣肘,迫使梁去职。“百日维新”中,康有为想利用《时务报》进一步推动变法,乃通过光绪帝宣布改《时务报》为官报,并派自己督办《时务官报》。汪康年在张之洞支持下,于1898年8月改《时务报》为《昌言报》。旋因戊戌政变,《时务官报》《昌言报》停办。
《国闻报》: 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日刊。严复主编,每旬出增刊《国闻汇报》。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如《保国会章程》等;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同处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1900年一度复刊。
保国会: 保国会的主要发起人是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日,保国会在北京粤东会馆召开第一次会议,到会的官僚士大夫一二百人。康有为在会上演讲,历述帝国主义侵略日急,瓜分危机严重的事实。会上议定《保国会章程》30条。第一条说:“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名为保国会。”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各省府县设立分会,略具政党规模。后来,保国会又在北京嵩云草堂、贵州会馆开过两次会。康有为将《保国会叙》“榜于会所”,并说:“我四万万同气同种之胄,忍回视其奴隶牛马哉!”他主张“合群以救之”,“激耻以振之”,“厉愤气以张之”,“奔走呼救”,“以保一大国”(《保国会叙》)。梁启超也在4月21日演说保国会开会大意,说明“瓜分”危机,强调“合群智以讲求之”(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国闻报》)。保国会是御侮救亡的团体,它的成立具有爱国意义。保国会的规模比强学会大,后来列为“四卿”而参预新政的林旭、刘光第、杨锐等都是保国会会员。
相关试题推荐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福建省漳州市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校本作业: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书利华教育网)&&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限制普通会员25份/天,赞助会员50份/天。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您。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一.选择题[来源:学&科&网]1.某同学制作了下面图示,以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而图示中空白的方框内应该填写《马关条约》――――――――戊戌变法A.洋务运动B.公车上书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左宗棠收复新疆2.李克强总理今年4月到福州三坊七巷参观严复故居。以下属于严复的译著是A.《海国图志》B.《天演论》C.《狂人日记》D.《新青年》为走救国之路,A再次上书;不做亡国之君,B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C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D慷慨就义;3.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于哪一横线处?[来源:学|科|网]4.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开始于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5.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C.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二.辨析题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充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由此可见,维新派的变法的主要核心是废除科举制度。以上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课外阅读《天演论》[来源:学#科#网]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天演论》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作者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自此书出版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等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胡适他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天演论》发表产生的冲击波不仅在当时,而是影响了几代人,并奠定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地位,他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家。请问:1、《天演论》的翻译者是谁?2、《天演论》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来源:Z.][来源:]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B2.B3.A4.D5.D二.辨析题错。因为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全方位政治制度改良,而教育(或废除科举制度)只是其中一部分。三.课外阅读1、严复2、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亲!请或新用户?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答案带解析】(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胡适《四十自述》材料二
严复在特定的时期宣扬过的思想并不能成为对其一生评价的借口。严复一生都没有脱离他所处的年代决定的探索救亡的历程,其终生执著的信念就是“救国为体,中西学为用”,“中西并重、交融互释”,不附势、不逐流,认定用渐进改造的方式探索为中国救亡的出路。——陈于武《重新认识严复的自由主义者的特质》(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演论》“风行到全国”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的思想主张,并指出陈于武归纳人物思想和评价人物思想的基本方法。(8分)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分)《天演论》宣传的“优胜劣败”思想震撼了国人心灵。(2分)
影响: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启发了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推动了变法图强和维新运动。(3分)
(2)思想主张:“救国为体,中西学为用”,“中西并重、交融互释”; 用渐进改造的方式探索中国救亡的出路。(4分)
基本方法:人物思想要根据人物一生的言行进行归纳。(2分)评...
考点分析:
考点1: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
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③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考点2:维新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及作用:
1)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人物,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早期维新派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
①背景: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
A、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B、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C、谭嗣同。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
D、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内容包括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维新思想的影响:
①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
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
考点3:戊戌变法
1.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
※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附: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罗斯福的中国大国地位观集中体现了他的国际关系理念——集体安全的思想,……与威尔逊国际联盟不同的是,罗斯福倡导的联合国是以“警察委员会”作为支柱,他设想把世界划分为几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一个或几个大国维持秩序,这些大国在本地区具有特殊的权利和责任。……罗斯福认为,美、苏、英、中四个国家可以担当大国的角色,……中国在亚洲,尤其在远东地区发挥作用,而有关全球性的和平和安全问题,四大国将共同协商解决,这就是罗斯福的“四警”制思想。——摘编自赵志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中国观》材料二
依照罗斯福的对华军事思想,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不仅是战时的需要,也是维持战后亚洲和平与安全的需要。由于中国在对日作战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援助下,中国将不仅为反日本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也将因此崛起为一个军事强国,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屏障。——摘编自赵志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中国观》(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罗斯福在“集体安全”上的主张及其实现的途径 。(9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罗斯福扶植中国“大国地位”的表现。(6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
近代一百多年中,中国人从初步认识和传播民主思想,到逐渐提出并尝试以改革或革命的手段建立某种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经过曲折的奋斗而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这就是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孙中山关于建立民主宪政分三步过渡的思想,以及他的五权宪法思想,是极具特色的民主理论。而梁启超等立宪派人士关于未来国会制度与责任政府的构想,表明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民主制度的建设也有了自己略成系统的思想。革命党和立宪派都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投入民主制度的建设。……他们先后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宪法性文件;进行了一系列革除专制积弊、开创民主新风的改革工作;建立起临时参议院,以作为民意机构。……但是,从袁世凯窃权的那一天开始,民主制度的实质内容就日复一日地被淘空。——摘编自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与梁启超对待西方民主的异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的西方政治文明成果,并简述其理由。(10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并分析导致这一命运的原因。(5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大化改新于645年开始,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他们(日本新领导人)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明治时期的政治家赞成神道教为国教,因为神道教认为国民与天皇是一致的,认为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而不是发展个人。1894年,他们说服英国和美国在五年之内结束其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同年,日本人出人意外地赢得了对中国帝国的惊人的胜利。从此以后,不再有任何理由将日本看作是一个劣势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它成为了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日本大化改新产生的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的表现,概括日本能“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原因。(8分)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下面是两种教科书对于中国近代史19世纪40—90年代的内容目录。甲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乙种: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备要(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绪论(第一、二章略) 导论(一、二、三、四略)第一编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第一章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第三章鸦片战争第一节18至19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第四章鸦片战争以后第二节步入近代社会之初的新迹象第五章太平天国的兴起 一、经世派的崛起与关注“时务”第六章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开眼看世界思想的涌动第七章年的太平天国 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第八章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大联合和太平天国的失败第三节晚清三次新政的出现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第二编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 一、洋务、戊戌与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在农民大革命失败后 二、晚清三次新政的比较研究第十章封建统治者的“办洋务” 三、中国近代化与社会转型问题第十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第四节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十二章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 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十三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二、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与作用评析   三、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产生、发展及特点分析 根据目录及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两种教科书编写的各自主要特点,并予以分析说明。(12分)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前服务业已经存在,但是从事服务业的只有极少数专业生产者,或者更寻常地它是多数社会成年人的兼职活动。……工作从手工作坊移向工厂和办公室,于是产生了同样的专业化和分离过程,如更多工作制度化,更多的男女被吸收进全日制的职业中,像教育、甚至医药那种服务业,过去只限于家庭中进行,此时日益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提供了。——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材料二
大不列颠各部门国民收入表(单位:万英镑)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8017555054301032018111075062501311018217600930012200183179501171013340184179901555019690       ——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材料三
英国1938年至1984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比例表产 业1938年1948年1984年就业人数(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就业人数(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就业人数(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第一产业94.95.3112.35.6341.69第二产业871.649.1973.948.9721.533.2第三产业909.845.6904.845.5141565.2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材料四
1944年英国制定了新的教育法令,根据法令的规定,年龄从5岁到16岁的孩子接受全日制教育。目前英国有38000所中小学,1100多万孩子入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从公共基金得到免费教育。1948年英国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建立。……英国居民从国民保健系统取得的医疗一般都是免费的,包括就诊、药品和住院。……1984年卫生保健部门的就业人数134.2万人,占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员总数的6.2%,这个比例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英国的商业部门包括国内和国外贸易,还有旅馆、餐饮和修理部门。1948年,商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是235.4万人,到1984年增加到334.2万人,增加了近一百万人,就业人数1984年比1948年增加了4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8年起,英国的无形贸易都是顺差,无形贸易的构成包括旅游收入、运输费用、保险收入、贷款利息、投资利润及侨民汇款等项劳务收入。英国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经常由这些部门开始。但英国的经济危机程度,与同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而较轻。——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阶段,分析指出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18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利弊。(7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常州市武进区牛塘初级中学
维新变法运动
www.ntzx.net
22:07:42 本站原创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 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大背景下,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按照事件的兴起:发展、高潮和结局这一线索,教科书用三个子目进行了介绍:“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运动的序幕;“警世洪钟《天演论》”――推动了运动的发展;“短暂的百日维新”――是运动的高潮。由于顽固派的极力反对,变法最后失败。
2、学情:鉴于学生对当时整个社会大的背景已经有了系统的了解。因此,从整个事件的大背景入手,指导学生认识这是维新派救亡图存的运动。它失败了。启发学生思考:它与洋务派有什么相似之处?它为什么失败了?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②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③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i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选播优秀影视片的有关片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
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
【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1、背景: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公车上书” 的背景――即发起的原因。在谈到《马关条约》时,组织学生一起回忆它的内容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们体验当时“公车上书”时的时代背景和举人们担心国家兴亡的爱国激情。
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认识到,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这里将“维新派” 和“洋务派”做一个简单的比较,通过双方对救国方法的认识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维新派”比“洋务派”更进步。
2、经过:指导学生识记“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和上书的主要内容。
(时间―1895年春;地点―北京;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对于“拒和”、“变法”的内容要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以及他们的政治主张来理解。
(“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然后提问:“公车上书”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阅读课本简单的认识“康梁”,并找出他们的主要思想。
指出:康有为的主要政治思想,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让学生知道:虽然“公车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它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二、严复与《天演论》――推动了运动的发展:(重)
1、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让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这一时期维新派都有哪些活动?并适当的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的更全面。如下表所示:
方面 主要表现
创办报刊 北方的《国闻报》 南方的《时务报》
组织学会 最早的――1895年成立于北京的强学会。&&
开办学堂 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广州) 梁启超的时务学堂(长沙)
译述西方著作 严复的《天演论》&&
2、严复和《天演论》:
介绍:严复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他在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他和他译著的《天演论》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归纳讨论:
《天演论》是一部什么方面的书?它宣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西方进化论专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通过生存竞争,自然淘汰的自然法则来论证“西方胜过中国的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 “要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最后,通过上述归纳引导学生讨论:
“你认为严复思想的先进之处在哪里?为什么?”
(他通过进化论思想来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运动的高潮与结局:(重、难)
首先让学生识记:维新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始,称戊戌变法。并向学生介绍:“国是”即国家大计。
然后结合课后的“材料阅读”,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
提问:为什么光绪皇帝下决心变法?
(中国当时正被列强瓜分,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光绪皇帝也将是亡国之君。所以他痛下决心,实行变法。)
2、主要内容:
结合课后的“自我测评”,让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归纳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如下表所示:
类别 主要内容
经济上 发展工商业;
军事上 训练新式陆海军;
政治上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文化教育上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试一试:让学生将“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洋务派的措施加以简单的比较。说一说:
“戊戌变法和洋务派的相似处有哪些?它的进步之处在哪?有何意义?”
(经济、军事措施相似;首次提出政治、文化措施;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也说明了:它同洋务运动一样,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百日维新’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①在中国行不通,注定要失败;②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4、结局:要向学生指出:“戊戌变法”在中国是注定要失败的。让学生来回答:
为什么戊戌变法在中国注定要失败?
(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所以,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由于变法持续了103天,又称“百日维新”。指出:它的失败标志着整个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束。
出示下表引导学生讨论:“中国近代化历程说明了什么?”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说明了,在中国无论是实行以“自强富国”为目标的军事经济革
二、材料阅读:
中国当时正被列强瓜分,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光绪皇帝也将是亡国之君。所以他痛下决心,实行变法。
三、自我测评:
类别 主要内容
经济上 发展工商业;
军事上 训练新式陆海军;
政治上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文化教育上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四、目标检测:
上传:周丹 点击次数:&&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给我留言 | 内部管理
Copyright (C) www.ntzx.net,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号
操作数据库共4次&&执行本页共花费服务器时间:156毫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动冰雪运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