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部书 在玻璃鱼缸里游泳,也有京剧猫之乘风破浪浪的气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家好,这里是轻刻电台。

老舍生于1899年,北京一个旗人家庭,就在新街口南边的小杨家胡同。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老舍的父亲镇守正阳门,力战殉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老舍家曾遭到洗劫,当时才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之后,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9岁时,得到一位八旗贵族资助,老舍才入私塾读书。1913年,老舍考入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后来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大学,于1918年毕业。

老舍的思想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曾说:“‘五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学语言。感谢‘五四’,它叫我变成了作家”。

老舍有语言大师的称号。他的作品包括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约三百首旧体诗。作品中多为悲剧,语言以北京话为主,风趣幽默。

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现已列入中高考语文必考的名著,大学中文专业必读书目。《茶馆》还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必修的作品。

当年的六大腕儿“鲁郭茅巴老曹”的东西今天再看,就像是旧百货大楼里面的三楼,一年四季不分寒暑都挂着的裘皮。客流稀少,恰好你无目的的溜达过去,知道这东西不是破烂,曾经也想过买一件,但是无论如何现在也不想碰。

但是,我喜欢老舍的都是他那些“说话”的作品,话剧和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龙须沟》《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还有上面说过那两部《茶馆》和《骆驼祥子》都是经典的传世之作。

近些年,大有要重新洗牌的意思,莫言贾平凹之流先不论,主要排次强调的是钱锺书、老舍、季羡林、沈从文,您看,这老舍的影响力并没有随着时代进步而减退,反而有所升温了。

鲁迅说过老舍“油滑”,叫我这半吊子北京人来看,这是南方人对北京话的偏见,那不是老舍“油滑”,而是北京人就这么说话。老舍的作品有时给人感觉,绕半天圈子不切题,有些失之厚道,又舍不得,他是对北京小市民太热爱的缘故。他也没法儿不这样,小说里那些人物没一个外人,都是一条胡同里的亲戚、街坊邻居什么的。

北京有两个著名的湖,一个叫积水潭,一个叫太平湖,这两个湖和两位著名的文化人有关,一是梁济,一是老舍。

1918年11月10日,梁济跳积水潭,自杀前他问儿子梁漱溟的问题,说:“这个世界会好吗”,成为一句著名遗言。

1966年8月24日,老舍又投身太平湖,在此前与巴金碰面时,他对巴金讲了一句话,“请告诉朋友们,我没有问题”。

其实太平湖早已不存在,甚至这个地名也早已消失。大概在七十年代修建地铁时,这个不大的湖被填平,上面修建大片的厂房,成了地铁车辆的停车场。

文革后,老舍的亲人们曾再次走进“太平湖”,缓步于纵横交错的铁轨之间,追想着当年悲剧发生时的情景。根据当年的记忆,找到老舍殉难的地点。然而,一切都已改观,也只能指出个大概的方位,而具体地点则是无法确定了。

老舍最后一次坐在太平湖边那会儿,德胜门一带的城墙还没有拆除。从湖边朝南看去,还可以看见巍峨的景山,著名的护城河,城墙那边是他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祥子拉车穿行的胡同,“四世同堂”的四合院,还有那大大小小的茶馆……

不管他一生旅居到什么地方,真正在老舍心中占据首要位置的从来就是北京,在他的所有创作中,最为成功的自然也是以老北京为背景的作品。早在四十年代他就描述过,他与北京难舍难分的依恋:“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可以想象,当老舍脑子里活跃着自童年起就熟悉的老北京的形形色色人物时,他便真正进入了自由自在得心应手的艺术境界。仿佛一切都早已活在他的心中,那声音、味道、画面,都无须苦苦搜寻,便涌到了笔端。在这样的状态下,他的《茶馆》,成为了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

文学从来就是这样,只有自己真正熟悉的东西,只有自己放进了全部情感的东西,你才能出色地描绘出来。

这大概便是老舍的天赋,或者说是在老北京文化的熏陶下,他的性格具有了调和一切保持平衡的能力。我们看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社会与个人,政治与艺术,热情与冷静,不管那一方面,在他那里都不会是脱缰的野马。他仿佛是一位出色的导演,能够让每一个角色在最适合自己的时候出场,表演,退场。

这种能力确实是别的作家很难具备的。

但是,老舍是不幸的,他过早地结束了生命。


老舍绝对不可能预料到自己居然会成为一场革命的冲击对象,并承受从未经历过的屈辱与痛苦。

他曾经是被公认为新时代的“创作标兵”,他的笔为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挥舞。一个如此出色地活跃在文坛的作家,应该说最有资格避免悲剧的降临。

自杀当天,太平湖公园看门的注意到了这位老人的来临,回忆说,老舍在公园里一个人坐了一整天,石雕一般。从上午到晚上,整整一天,几乎没有动过。估计悲剧是发生在午夜。

那太平湖的湖水仅仅是齐腰的高度,他是将自己身上绑上石块,很决绝的结果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想象,当万念俱灰毅然投入湖中之前,老舍的内心,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激烈。太多值得回想的往事,太多值得咀嚼的人生体味,但,我猜想,更多的是困惑,是自省。甚至会有对自我的否定,有深深的自责。

那场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革命。所有传统文化的精华,文物也好,文人也好,为什么都成为必须清除的历史垃圾,如同焚烧的书一样化为灰烬。

我有一朋友说:中国作家吃亏就在于人人不老实,一方面可矫揉造作,一方面又都是暴脾气,软起来,人尽可夫;硬起来,便一头撞死,都不把写作当回事。其实这不是中国作家的传统精神,西汉有个叫司马迁的,被皇上骟了,没急着死,却写了一本《史记》。

朋友还说:你们把自己当谁了?既然是作家,职业道德是什么?就是要你们去写。举个例子:一个原始部落,都是有分工的,有的猿人去打猎,有的猿人去打水,你们就坐在火堆旁唱,把我们的胡言乱语,乱吼乱叫整理成句子,唱唱我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每天都干什么,哪片林子野兽多,哪个山洞有泉眼,唱给小猴子们听,等他们长大了出去打猎就能省点劲儿。——哪个要你们去彪炳千秋!——纯粹是不要脸,唱着唱着就把自己当主角了!

朋友的话引起我的深思:我们是不是太在乎一个作家的人格完整和尊严了?说惯了大话,就把自己给将在这了,逼得很多人东西没写完只好去做烈士。这个人格对作家真那么重要吗?其实无可选择,要么留取丹心照汗青,要么活着也是行尸走肉!——当然很多老作家的经历确实印证了这一点,丢了人格之后文章的格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那个岁月里,在政治面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是随风摆动的野草,我们还是通过文学作品去他们的内心世界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剧猫之乘风破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