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幼儿园颁奖的音乐跑步比赛适颁奖合什么称号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2)_ _德育工作_湖南省汉寿县第一中学
== 全 部 内 容 ==
== 按 标 题 ==
== 按 内 容 ==
== 按 作 者 ==
== 按 关 键 字 ==
学校联系信箱
校内子站导航
== 汉寿一中科室馆网站 ==
== 办 公 室 ==
== 教 务 科 ==
== 后 勤 科 ==
== 学 生 科 ==
== 教 科 室 ==
== 信 息 中 心 ==
== 学 校 团 委 ==
== 龙之韵文学社 ==
== 图 书 馆 ==
== 汉寿一中教研组网站 ==
语 文 教 研 组
数 学 教 研 组
英 语 教 研 组
物 理 教 研 组
化 学 教 研 组
生 物 教 研 组
政 治 教 研 组
历 史 教 研 组
地 理 教 研 组
体 文 教 研 组
== 汉寿一中年级部网站 ==
高 一 年 级 部
高 二 年 级 部
高 三 年 级 部
-中央网站-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全国人大办公厅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国家经贸委
科学技术部
国防科工委
国土资源部
信息产业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计生委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省市网站-
-教育网站-
汉寿教育信息网
中国教育信息网
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中国基础教育网
人民网教育频道
湖南基础教育新课程资源网
湖南教育网
湖南招生考试信息港
-县内网站-
汉寿县人民政府网
汉寿县人民政协网
汉寿县廉政文苑
汉寿县党建网
汉寿县科技网
汉寿县商务之窗
汉寿县人事人才网
汉寿县统计信息网
汉寿县档案局
汉寿县党史办
汉寿县卫生监督所
汉寿县中医院
汉寿县龙阳镇政府
汉寿县地税局
汉寿县人民医院
-媒体网站-
中国新闻社
北京青年报
千龙新闻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北京电视台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        & &&  
全国十大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2)
&&发表日期:日& 共浏览4744 次 &
&编辑录入:admin
&&&& 字体颜色:
&& 【字体:&&】&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D34 许晓珠
&   许晓珠,男,39岁,中共党员,广东省佛山市经贸局副局长。
&   2004年6月,许晓珠主动接受组织挑选参加援藏工作,到全国唯一不通公路、不通邮的国家级贫困县――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墨脱县由于没有通公路,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修建墨脱公路是当地百姓几代人企盼的梦想,也成为许晓珠任职墨脱后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为了修路,他翻雪山,穿密林,攀悬崖,过峭壁,闯过蚂蟥、毒蛇区,冒着雪崩、山体滑坡的危险,不顾缺氧、头晕、失眠等高原反应,15次徒步走过“生死墨脱路”,经常是脚板磨破,脚趾甲磨掉,三年来徒步行程达4000多公里。通过他和同志们的努力,“墨脱公路”项目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目前,西藏自治区已将建设墨脱公路纳入全区交通“十一五”规划,国家有关部门也同意将墨脱公路纳入国家地方公路建设规划。
&   援藏期间,许晓珠和同事们还利用国家资金和部分援藏资金,为农牧民修建了一批新的住房、教学楼等,筹措400多万元用于购买汽车和道路保通设备,让部分农牧民学修车、开车。三年来,他自己先后拿出了近3万元,看望农牧民群众,慰问贫困家庭,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   许晓珠为墨脱的发展全力奔走,很少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家。他的女儿出生时因脑部缺氧患脑瘫,至今不能独立行走,每年只能由年迈的岳父母陪孩子到北京治疗;小的儿子才五岁,妻子经常患病。在遥远的西藏,许晓珠只能强忍住对妻子儿女的思念,在电话中安慰家人。
&   许晓珠同志不畏艰险、倾情援藏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及国内众多媒体广泛报道,在广东、西藏乃至全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共广东省委、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分别发出了向许晓珠同志学习的号召。2007年,许晓珠同志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和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同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四青年奖章。
& D35 许振超
&   许振超,男,57岁,中共党员,山东省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固机经理。
&   许振超所在的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是由青岛港集团、英国铁行集团、中远集团、丹麦马士基集团总投资8.87亿美元合资经营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企业之一。许振超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立足本职,务实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自学成才,苦练技术,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他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风的“四比”活动,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令世人赞叹,将“振超精神”名扬四海。“10小时保班”服务品牌为顾客提供了超值服务,吸引了全球各大船运公司纷纷在青岛港上航线、换大船,2006年青岛港集装箱达到770.2万标准箱,位列世界第11强。
&   他积极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按照青岛港“管理挖潜年”的要求,多方试验在冷藏集装箱上加装节电器,仅2005年就节约电费600万元,投资回报率达到60%。自2006年以来,他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领衔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这一技术的国际空白,在全部77台轮胎吊投入使用后,年节约资金3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污染大为降低,接近于零。
&   许振超坚持青岛港“一心为民,造福职工”的好政策,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倍加关心爱护,始终把保障下属员工安全作为自己第一位的责任,为员工制作和发放了“安全卡”、“爱心卡”。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带动同事们为身患骨癌的沂蒙山小姑娘捐款3万元,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使小姑娘得以康复。
&   2005年4月,许振超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主要媒体把他作为重要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
& D36 孔祥瑞
&   孔祥瑞,男,52岁,中共党员,天津港(集团)煤码头公司孔祥瑞操作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高级技师。
&   孔祥瑞敬业爱岗,勇于创新,练就了“听音断病”的绝活,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成长为生产一线的“蓝领专家”。他先后主持开展技术革新项目150多个,获多项国家专利,为企业创效近9600万元,成为人人敬佩的“知识型产业工人”。
&   孔祥瑞认为只要努力钻研、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工人同样有施展才华的空间。他常带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尽快掌握从国外引进的设备性能与操作技术,他每天把有关资料装在书包里,有空就背,背完再到设备前对比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孔祥瑞对所在岗位的各项设备了如指掌,对操作技术参数烂熟于心,成为有名“门机大王”和“排障能手”。2000年,他带领队里的技术骨干解决了门机因变幅螺杆与螺母摩擦热量过大而“抱死”的技术难题,直接为公司节约资金180万元;2001年,他发明了“门机主令器星行操作法”,使门机每次作业可节省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从2004年起,他还带领科技人员先后完成了翻车机摘钩杆等80多项技术革新。2006年,改进设备电缆,节约维修成本100万元;2007年,攻克“大型机械走行防碰撞装置”难题,创效181余万元,主持研制的“大型机械电缆防出槽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创效990万元。
&   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35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如今,身教重于言教的孔祥瑞,不仅自己成为了“蓝领专家”,而且还在天津港集团带出了一批年轻的技术能手,他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了知识型工人的价值。
&   孔祥瑞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6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多家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 D37 阮文发
&   阮文发,男,54岁,中共党员,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翁建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   1969年,石洲村要成立小学教学点。初中毕业的阮文发是村里惟一的“文化人”,村党支部书记让他选择当村会计或小学教师。阮文发自小残疾,右腿弯曲不能着地,当会计坐着办公再适合不过,但他还是选择了当小学教师。村党支部书记犹豫了:“学校在山上,100多个台阶,每天往往返返,凭你那单腿,撑得住?”“我是残疾人,我了解读书的不容易。”阮文发从此迈上长长的跳跃教学路。直到1996年政府兴建渔民新村,当地渔民迁至河对岸,石洲小学搬下了山,他才告别了跳台阶进课堂。有人算过,从1969年到1996年,阮文发至少跳了390万级台阶,相当于从漳州到北京的距离。
&   阮文发上课从不用拐杖。前几年,漳州市残联送他一副拐杖,一直被他“冷藏”。即便是外出开会,参加表彰,他一样跳着走。阮文发说:“在课堂上,拐杖敲来敲去,会影响学生。”
&   考虑到阮文发行走不便,学区几次想将他调走,都没有成功。上世纪80年代,学区曾将他调离,但仅过了一个学期,他又回来了。“调其他老师到石洲,都忍受不了艰苦的环境,呆不住。阮文发说他舍不得渔村的孩子,最终还是回去了。”学区校长陈水庆说。
&   阮文发一坚守就是37年,其中甘苦,妻子蔡秀碧体会得最深。一次,晚上10点了,阮文发辅导完学生从学校出来,不慎摔倒。蔡秀碧左等右等,不见他回来,拿着手电筒顺路寻找,发现丈夫晕倒在台阶上。还有一次,阮文发到漳州参加函授学习,那天课程紧,晚上7点才往家里赶,下车时,天下起了暴雨,到石洲2公里的田间小路被淹没了,正常人行走都很艰难。阮文发凭感觉往家里跳,摔倒了,爬起来再跳,又摔了,再爬起来。到半路,左脚皮全磨破了,就爬。回家时,已是深夜。妻子看到泥人似的丈夫,眼泪直流。这样的事,在他身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
&   一个人的坚守改变了一个渔村。在阮文发的努力下,石洲村往昔“一穷二白”的教育窘况渐渐改观,不仅有了初中生,还走出了高中生、大学生。村民有了文化,懂得了用先进的设备捕鱼,收入大幅提高。村委会主任说,村民人均6000多元收入里,有阮老师的功劳。
&   阮文发先后获得福建省自强模范、福建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五一奖章等荣誉。
& D38 李 斌
&   李斌,男,47岁,中共党员,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工段长。
&   李斌进厂27年来,从一名初级技工成长为一位专家型的技术工人。在师傅们指点下,他勤学苦练,从掌握车、钳、磨、铣等金属切削加工技术开始,后来又逐步掌握了工装夹具、机械维修等技术。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高中课程。1982年,走进上海电视大学,花三年时间攻读机械工艺与设备专业。1998年又进入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学习,又用了三年时间获得工学学士学位。这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   李斌始终立足生产一线,不断学习和掌握当今数控科技领域新技术,以过硬的本领,在数控编程、工艺改进、刀具革新及产品的技术攻关上,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   为解决长期困惑企业的斜轴泵质量问题,以李斌为首的斜轴泵质量攻关小组,在近三年中,通过对缸体工艺的重大改进,使产品能级上了新台阶,为企业产品扩大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份额、进入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   多年来,在李斌的带领下,共完成数控编程1600多个,工艺改进230余项,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000万元,仅刀具革新就为企业节约了300多万元人民币,还申请了专利;成功开发了5种类型、17台进口设备的加工功能,产品攻关57项,创造了22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他还是编外的数控设备维修工,几乎是人到“病”除。以李斌名字命名的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校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已培养了5800名学员。他近年无偿授课1950小时。通过“李斌师徒网站”使大批技术工人成长。李斌也因此成为现代蓝领的楷模。
&   李斌曾五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后获得过全国十大杰出工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全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并光荣当选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 D39 李连成
&   李连成,男,56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委书记。
&   “个人富不算富,群众富才是真的富。”16年前,在致富路上摸爬滚打7年,成为全村首富的李连成,面对全村人期待的目光,义无反顾地担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1991年8月,李连成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实干苦干,身先士卒是李连成的一贯作风,外出跑业务、办公事,尽可能当天回去,舍不得住招待所。他带领群众发展大棚蔬菜,给大家指导技术,无偿把自己的三座蔬菜大棚转让给三个最穷的农户。任村支书16年来,他没有喝过村里一杯酒,没有乱花村里一分钱。
&   “当干部,就要带头,带吃苦的头,带吃亏的头。”村里办股份合作制企业,一开始只有13家入股,企业赚钱后,他耐心地做其他12个股东的工作,把价值200多万元的再生纸厂作价68万元转让给全村群众,实现了家家有股,户户分红。在新村规划建设中,李连成不顾家人的反对,拆除新建的小洋楼,把最好的宅基地让给群众,而自己选择了最偏僻的地方。
&   李连成常说自己有“发展瘾“。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把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如今,西辛庄村家家住的是小洋楼,户户烧的是天然气,村民用水、用电、看病吃药不花钱,孩子上学全免费。2004年,西辛庄村规划建设了占地3000亩的电光源工业园区,目前入区企业16家,其中资产超亿元的2个,超千万元的9个。全村工业企业总资产超过5亿元,2006年实现产值3.2亿元,利税4500万元,集体积累达到245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
&   李连成带领西辛庄村由贫穷走向富裕,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河南省生态示范村、中州新村。李连成也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当选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 D40 李洪应
&   李洪应,男,45岁,中共党员,江西省电力设备总厂党委书记、厂长,高级经济师。
&   童年一场意外事故,李洪应失去了左手和左腿。1979年高中毕业后,李洪应分配到省火电公司下属的“五七”工厂工作。工作期间,他坚持自学,获得大专、本科文凭和高级经济师职称。1991年在群众联名举荐下,他出任濒临倒闭的“五七”工厂厂长。李洪应主动带头挑起寻找业务、开拓市场的重任,戴着2公斤的假臂和6公斤重的假腿,奔波于全国各地,跑断了假肢中的钢管,磨烂了断肢的截面,多次晕倒在途中,最终以坚韧顽强的意志和恪守诚信的品格,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争取到大量加工订单。不到三年时间,“五七”工厂起死回生,产值连年翻番。&
&   1995年,全国电建市场萎缩,近1/3的电建企业处于待工歇业状态,他临危受命出任华中电力设备厂厂长。任厂长期间,他以厂为家,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他顶住压力,在企业内部推行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注入企业。李洪应出任厂长当年全厂实现产值超过400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达1.7万元。
&   2004年,他出任省电力设备总厂厂长,该厂负债率达119%。经过两年的努力,这个长年亏损的企业在2006年产值过亿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企业因此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状。 &   十多年来,李洪应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戴着沉重的假肢,先后多次临危受命,以“单腿独臂闯市场”的拼搏精神,挽救濒临倒闭的企业,被人们誉为“身残志坚钢铁汉”。
&   2002年6月,江西省委宣传部组织新闻媒体对李洪应的事迹进行了集中宣传,同年8月,江西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又联合组织了李洪应等5人组成的“新形象楷模”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巡回报告。2003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同时刊播了李洪应的先进事迹。他先后获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自强模范等省、部级以上17项荣誉称号。 & D41 李素芝
&   李素芝,男,53岁,中共党员,1976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因学习成绩优异被留校从事医务工作;1976年12月自愿进藏任军医,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
&   在西藏工作31年来,李素芝始终牢记我党我军宗旨,热爱部队,热爱西藏,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他外科主刀30多年,手术13000多例,抢救垂危病人、重大手术600多例,被誉为“高原一把刀”。2000年以来,他亲自主刀开展了首例高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等,共为600余例先天性心脏病、风心病患者免费治病,手术成功率达98.6%。2003年以来,做肾移植8例,手术成功率达100%。他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撰写学术论文,先后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230篇,获得科技成果奖30项,开展新技术134项,其中17项创世界医学奇迹、32项属国内首创、34项填补高原医学空白,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0项。他组织研制的高原康胶囊、花虫胶囊、高红冲剂、九二接骨灵等15种药品,临床应用治疗高山病效果明显。李素芝同志心系基层官兵,心系民族团结和西藏社会稳定工作,关心农牧民群众疾苦,他跑遍了西藏边防连队和哨所,行程逾百万公里,为军民巡诊21万余人次,发放“免费医疗证”12000多个,为高海拔官兵和驻地寺庙僧尼建立“健康档案”10000多份。如今,西藏急性高山病发病率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50%―60%,下降到现在的2%―3%,治愈率达到100%,驻藏部队连续10年没有一名官兵因急性高山病死亡。 &   李素芝同志清清白白行医,堂堂正正做人。当院长10多年来,医院医疗设备由不到60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新增医疗设备近500台,每年购买设备、药品开支经费上千万元,医院新建房子上万平方米。在购设备、买药品、建房子等问题上,他做到不经手,不插手,不放手,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   李素芝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2004年6月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9月被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被作为全国全军重大典型进行了广泛宣传。2005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06年5月,中央军委给李素芝记一等功一次。
& D42 李增亮
&   李增亮,男,43岁,陕西省蓝田县人民法院鹿塬法庭审判员。
&   1990年,李增亮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县法院执行庭。仅一个月,他就主动要求到基层法庭工作。不久,他被调到鹿塬法庭工作。那里条件简陋,办公室一年四季阴暗潮湿,只能自己烧蜂窝煤炉做饭,水要到两里多远的地方取。法庭管辖三个乡镇,出门办案常常一走就是几十里。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一干就是13年。1995年,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到鹿塬法庭视察工作,发现李增亮身体不好,提出要给他换个环境,他谢绝了。2000年,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到鹿塬法庭视察工作,看到他病情严重,指示县法院给他调动工作,他又一次谢绝了。
&   由于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加之长年超负荷工作,李增亮从1994年起患上了慢性胃炎和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但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1999年,他的腿病实在撑不住了,才到西安诊治。医院确诊为右股骨头坏死。由于筹不到至少12万元的治疗费,他放弃了治疗。有好几次,上级领导和单位同事见他瘸着腿,问他咋回事?他说有点风湿,没事。直到日,县法院领导到他家里慰问,才从他妻子口中得知他的病情。领导劝他在家休息,他就在家里装了部电话,并要求县法院和报社记者将其电话号码在社会上公布,免费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   十几年来,李增亮接待人民群众来访、来诉,态度热情,不急不躁,深受当地群众好评。在办案过程中,对案件的事实、证据,他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在办理民事案件时,他总是尽力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争取调解结案,即使不能调解结案的,也要在充分征求当事人双方的意见后下判,将案件的上诉率降到最低。
&   李增亮始终把“公生明,廉生威”作为座右铭。十几年来,他严格按照这一信条行事,洁身自好,公正办案,从未收过当事人一份礼、一分钱。
&   据不完全统计,在他担任书记员的6年当中,参与审理案件210件,在审判员指导下办案186件;任助理审判员6年,参与办案和独立办案526件;任审判员后,独立审结案件293件,超过原定计划任务80%。他审理的案件,无一超审限,无一改判或发回重审,无一缠诉和上访,被誉为鹿塬“铁案法官”。 &   李增亮2002年被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荣记三等功一次。2003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他全国模范法官称号。 & D43 余锦柱
&   余锦柱,男,48岁,瑶族,中共党员,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林业局水口t望台t望员。
&   站在海拔1400多米的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尖子岭森林t望台上,每隔一小时,用高倍望远镜环顾浩瀚的林海,观察50万亩林区内是否有异常用火――这,就是高山t望员余锦柱每天的工作。
&   29年前的一个晚上,当了一辈子t望员、已经年迈眼花的父亲,把t望台交到了余锦柱的手上。那一年,他年仅18岁。 &   大瑶山里,人迹罕至,芭茅丛生,毒蛇出没无常。为全面掌握管护区的情况,余锦柱利用雨天不易发生山火的日子,先后翻过70多道山梁,穿过3000多条峡谷。
&   尖子岭与粤北接壤,常有雷电裹挟着暴雨呼啸而来。29年中,余锦柱已经记不清多少次遭受雷电的袭击,自己曾4次被雷电击倒,只有t望台外墙上那触目皆是的凹坑,记录着他一次次与死神擦身而过的惊险。
&   一到森林防火戒严期,余锦柱就必须24小时坚守t望台,往往一守就是好几个月不能下山,生活用品和饮用水,全靠妻子十天半个月送一次。为此,余锦柱常常“洗不起澡”,就连喝水,也只能像喝酒似的,小口小口地抿。
&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29个年头里,余锦柱有21个春节是在t望台度过的。余锦柱结合自己的观察实践和父亲过去的言传身教,摸索出了识别烟火性质的“二十四字诀”:观两面,察浓淡,分季节,析晴雨,测远近,观动静,别粗细,区缓急。运用这一口诀,29年来,他准确报告火警284次,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创造了管护区内无一次森林火灾的成绩。
&   “眼睛望得多远,事业的天地就有多宽,肩上的责任就有多大!”尖子岭60多平方公里莽莽林海,倾注了余锦柱的心血,更演绎着他对事业的真诚和执着的追求。
&   余锦柱先后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优秀乡村护林员;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D44 汪来九
&   汪来九,男,57岁,安徽省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
&   汪来九从安徽徽州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任教。从那时起,他就孤身一人担负起毛田小学的教学工作,同时给六个年级和学前班的孩子教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等所有课程。36年来,汪来九克服孤独,一心投入教育,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由于他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乡里两次准备调他到条件好的中心小学任教,他都婉言谢绝。
&   在毛田小学,汪来九既是老师又是“保姆”。学生带到学校的午饭,他亲手帮助加热;学前班里年仅三四岁的幼儿,在学校洗脸、揩鼻涕、上厕所,样样都得他帮。每逢雨雪天气,他总是护送孩子到家。36年来,毛田小学从未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
&   36年来,毛田小学考上大中专的学生达70多人,是全乡考出去学生最多的小学。毛田小学搬迁了6次,从土墙危房搬到村里的仓库,最后搬到自己建的校舍,汪来九都是自己动手,没有向上级伸手要一分钱。
&   为了山村孩子的未来,汪来九自己的家庭牺牲了很多。2002年,汪来九年迈的父亲患直肠癌病重,可是他却因为忙于带学生复习迎考,一直抽不出时间回家探望。当得知父亲生命垂危,他趁着夜色赶到家时,父亲已离开了人世。
&   汪来九先后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省先进工作者,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和全国模范教师,200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集中报道了他的事迹。
& D45 张云泉
&   张云泉,男,59岁,中共党员,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
&   张云泉坚守信访岗位24年,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心诚意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2000多人次,处理人民来信2000多封,接听来访电话几千次,以务实的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一方稳定,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被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连心桥”上的贴心人。
&   张云泉常年奔走于大街小巷、边远乡村,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讲得最多的就是“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曾被错误下放的胡克明常年上访,张云泉18年中数百次去他家给予关心。2004年,病中的胡克明又要上访,张云泉赶过来,亲自为他洗脚,胡克明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嘱托子女不要再上访了。在张云泉的帮助下,丧失独子的李庆余重燃生活希望,跟着患病母亲上访11年的“野丫头”方小娟最终成了他的女儿,做了10多年代课教师的王德元恢复了公职,蒙冤16载的王友德讨回清白。他还义务帮扶60多名贫困学生,为近百名群众求医问药,捐助困难群众6万多元。广大干部群众由衷称赞,“张云泉就是我们身边看得见的‘三个代表’”。 &   在许多矛盾激烈的突发事件面前,张云泉总是挺身而出,不顾安危,极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一次,一家改制企业老板与原企业职工发生冲突,双方对峙多时,老板失去耐心,欲强行开推土机进厂。危急关头,张云泉一个箭步跨到推土机前,大声喊到:“谁要过去,就先从我身上开过去。”而面对情绪失控的群众,即便是受气挨打,他也是耐心说服,平息事态。为此他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痕,左手拇指受伤至今不能灵活弯曲,左眼被误打视力从1.5下降到0.15。但他理解群众,无怨无悔。
&   张云泉常说,“做人必须像人,做官不可像官”。他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全部献给党和国家的事业,自己两袖清风,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因公出差都住简陋旅店。他妻子在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当普通职工直至退休,儿媳在效益不好的单位当服务员,他从没利用权力托人找关系。
&   张云泉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2005年被作为全国重大典型集中宣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 D46 张丽君
&   张丽君,女,49岁,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自治区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监测与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和自治区环境工程技术评估特聘专家。
&   张丽君1982年内蒙古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站,开始从事环境保护监测和科研工作。当时,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处在起步阶段,她利用自己大学所学分析化学专业的特长,和同事们从零开始艰苦奋斗,组建了环境监测科研实验室,把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发展成国家环境监测网的一级站,具备了省级环境监测站应有的监测科研能力。张丽君也成长为内蒙古自治区监测、环境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资深环保专家。
&   张丽君从事环境保护工作25年,在环境保护监测、科研第一线爱岗敬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和贯彻落实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经她亲手分析测定和技术审核出具的环境监测数据、专业技术报告、主持和负责完成的环保科研课题和重大环保业务项目,在自治区环境管理、科学决策、预防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张丽君先后荣获年度内蒙古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1998年度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记二等功)、1999年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奖、1999年全区乡镇企业污染源调查先进个人(记三等功)、2004年度全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2006年4月被评为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先进工作者,2006年12月被授予全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荣誉称号。 & D47 陆永康
&   陆永康,男,59岁,中共党员,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民族学校教师。
&   有人这样评价:“这是一个跪着工作的人,却是一个让我们站立者叹服的人!”陆永康出生9个月时,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别人学走,他学跪。20岁那年,他成为一名小学民办教师,从此开始漫长的跪着教书的生涯。
&   陆永康刚拿起教鞭的时候,他所在的孔荣小学没有老师,学生也流失得差不多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辍学的孩子劝回来。他用木板、旧篮球、废旧轮胎、铁丝自制了一双重达两公斤的“船鞋”,缚住双膝,再拄上木棍,开始了艰难的劝学过程。“跪行”感动了村民,第二个学期,他的学生增加到50名。3年后,这所小学破天荒有了150名学生。36年里,陆永康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匍匐前行在山间道上,走村串寨做家访。他也创造了水族乡贫困山区儿童入学率100%的奇迹。
&   坚持家访,对陆永康来说异常艰难。别人走一个小时的路,他得跪着走上3个小时。跪行在崎岖的山道上,手脚并用,稍不小心便摔跟斗,没人搀扶,他“蹭”起再继续往前“走”。1985年,陆永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在他破烂寒酸的木板房里,贴满了儿子获得三好学生和各种比赛优胜的奖状,甚至还有妻子在学校参加跑步比赛的奖状,属于他自己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张,那就是1998年县政府颁发给他的“光荣任教三十周年纪念”奖状,小小的奖状见证了陆永康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跪着将全部心血奉献教育事业30多年的岁月。
&   日,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06年度三农人物颁奖典礼上,当开奖嘉宾侯耀华宣布陆永康获得2006年度奉献奖,陆永康拄着双拐上台领奖时,侯耀华迎了上去。“谢谢您,在孩子心目当中,对老师的尊敬可能比对父母的还要重。说心里话,我知道要给您颁奖的时候,我只想着一件事,您跪了36年了,今天我应该给您(跪)。”侯耀华说着,“咚”的一声单膝着地跪了下来,“我代表所有的孩子们,说一声谢谢您陆老师!”颁奖结束时,陆永康动情地表示:“我要告诉大家,从事乡村教育大有作为。”
&   一茬一茬的学生走了出去,陆永康却一直留在大山深处,他曾说,“即便是跪着上课,只要自己的学生能考上学校,有出息,这比什么都让我有成就感。”
&   近年来陆永康先后荣获贵州省优秀教师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 D48 陈刚毅
&   陈刚毅,男,43岁,中共党员,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   陈刚毅参加工作20年来,一直工作在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第一线,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投身到交通建设,先后参加了湖北省内武黄、宜黄、黄黄、京珠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在各项工程建设实践中,他始终坚持勤耕不辍,刻苦钻研技术,逐步成长为设计院的青年技术骨干,成为一名懂设计、会施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2001年开始,他多次技术援藏。2001年,担任湖北省重大援藏项目山南地区“湖北大道”市政工程建设总工程师兼工程技术部主任,创造了当时西藏城市道路建设中建设周期最短、建设管理最规范、质量监理最到位、各项资料最完整等十个“第一”,被称为雅砻江畔的“无字丰碑”。2002年该项目被全国道路运输总工会评为公路建设优质工程。2003年4月,受湖北省交通厅委派,陈刚毅担任交通部重点援藏项目、西藏昌都地区国道214线角笼坝大桥项目法人代表。他带领项目组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生活上的诸多困难,艰苦创业,精心管理,大胆创新,狠抓质量,优质高效地推进大桥建设工作。长期的高原生活和超负荷工作,给陈刚毅的身体埋下了隐患。2004年春节,陈刚毅被检查出结肠癌中期。他一面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一面心系大桥建设,在手术后立即回到了西藏工地,拖着病弱的身体,白天上工地进行施工调度,现场解决技术难题,严格质量管理。晚上,查阅技术资料、研究技术方案,与同事加班到深夜。就这样,在手术后接受化疗的10个月里,7次化疗,他先后4次进藏。
&   在4年援藏的实践中,陈刚毅心中始终装着藏汉人民的情谊。2003年9月,一辆载着藏民的卡车掉下了100多米深的山谷,陈刚毅立即组织现场抢救,最终9名伤员全部脱险。2004年春节前夕,项目办的藏族司机旺久突然胃部大出血,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得知消息,陈刚毅不顾山高路险、天下大雪,连夜摸黑赶到施工单位组织人员去医院献血,把旺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陈刚毅用自己的真情为藏汉人民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金桥。
&   2006年6月,陈刚毅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5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 D49 陈建霞
&   陈建霞,女,47岁,中共党员,福建省仙游县福利院院长。
&   关爱弱智弃婴和孤寡老人,是陈建霞的人生选择。1992年,32岁的陈建霞主动请调到县福利院。仙游福利院有100多名院民,大多是孤寡老人、身体严重缺陷或者智障儿童,还有一些是弃婴。年纪最大的97岁,最小的才8个月。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陈建霞却整天笑呵呵地忙着。一名年近八旬的老人,双目失明,吃、喝、拉、撒全在床上,陈建霞不怕脏累,常年累月地护理她。老人身故,陈建霞梳理、整容、穿寿衣、收尸入殡,打点得妥妥贴贴。老人的儿子眼泪夺眶而出:“院长,你尽了我们儿女难尽到的责任啊!”
&   在福建省举办的第二届特殊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上,夺得100米短跑和铅球两块金牌的小院民仙民英,由于先天没有耳朵,出生36天便被父母抛弃在仙游福利院大门口,是陈建霞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拉扯大的。7岁那年,小民英缠着陈建霞,想上学了。为这事,陈建霞从民政部门跑教育部门,从教育部门跑学校,不知跨过多少门槛,求过多少人,最终让她进了校门。今年5月,已经离开福利院的仙民英早早地提了一只公鸡赶到福利院,来给陈建霞过“母亲节”。
&   原先的仙游福利院,是利用三座摇摇欲坠的旧庙改成的,院内杂草丛生,晴天太阳照不到,雨天走过一身泥。1997年,陈建霞被聘为副院长并主持工作,她打算做的第一件事,是盖一座院民大楼。凭着一颗乐善好施的慈母心,陈建霞感动了千千万万善良的人,先后筹资700多万元,建起了配套齐全的新福利院。
&   陈建霞先后被评为感动福建2006十大人物、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是党的十六大代表。
& D50 奉崇权
&   奉崇权,男,58岁,中共党员,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兴旺镇敬老院院长。
&   奉崇权二十一年如一日,先后照料过25位孤寡老人。敬老院里百岁老人郑杨氏一生坎坷,无儿无女。奉崇权在获悉老人尚有一位远房外孙女后,为实现老人见一面的心愿,背着老人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徒步30公里山路寻亲。他为一个常年瘫痪在床的老人端屎端尿18年,老人没生过一次褥疮。
&   奉崇权为敬老院创造了数十万元财富,至今仍领着每月120元的工资。他在工地、市场与敬老院之间来回奔波,四个多月里步行1200公里,迁建了敬老院。他为悉心照料孤寡老人,动员妻子帮忙,一干十几年,荒废了自家的生产经营。他先后失去了两个亲生儿子,小儿子患骨癌因延误治疗不幸离世,大儿子外出打工不慎落水身亡。
&   为改善老人生活,保障医疗开支等费用,他带领职工垦荒种地,扩大生产,大力发展院办养殖业。到1999年,他带领职工把敬老院周围的荒山开垦出稻田麦地、菜地果园,还开挖出了鱼塘。他摸索出了现代生态养殖新思路,塘里一年循环养鸭五批1000余只,年产鱼1000多公斤,鲜猪肉1000多公斤,总资产达150万元,走出了一条“以院养院”的发展新路子。 &   奉崇权1999年获南充市敬老好儿女金榜奖、2007年获蓬安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四川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电视台和南充日报等媒体对奉崇权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 D51 林 丹
&   林丹,女,58岁,中共党员,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   在林丹的心中,居民永远是第一位的。日,“龙王”台风登陆福建。那一天,林丹感冒发烧,医生建议挂点滴。林丹却挂念着南营巷平房中6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这么大的雨,老人们的房子恐怕会进水!她叫上保安,趟过没膝的深水,直奔南营巷。此刻,大水已经快漫到了床沿,老人们蜷缩在床上,一脸慌张。林丹组织人员把老人们一个个背出去,安置到社区其他居民家中。
&   林丹说,群众的事再小,也要想方设法做好。居民杨某,3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重新组建家庭后,跟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缺乏父爱母爱的他郁郁寡欢,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发病时歇斯底里,大喊大叫,扰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林丹主动与他“结对子”,四处奔走,为杨某申请了低保,还每个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50元资助他。冷了,林丹掏钱给他添衣;瘦了,为他增加营养;病了,带他看医生,甚至冒着被打的危险给他喂药。在林丹的管护下,杨某的病情大为好转,人干净了,脸也红润了。
&   “不让一名下岗职工陷入困境”,林丹想方设法拓展社区就业。5年前,居民刘永淦下岗,一家人没了收入。在社区的帮助下,他和亲戚开起“青科豆业”早点铺子。现在,小店生意十分红火。他说:“刚下岗时,生活无着,十分烦闷,是林丹主任为我们联系工商、卫生部门,找店面,办理再就业证。”在织缎巷,像“青科豆业”这样的社区服务站有27家,安置了86名下岗职工。夫妻店、姐妹店、兄弟店……“再就业一条街”已成为军门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从事社区工作36年,林丹制作了大量“社区书记、主任联系卡”分送各家各户,建立了“一人一员一岗”党员模范岗位工作机制,培养了大批乐于奉献的优秀社区工作者;组织开展了“十佳邻里”、“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推动了传统美德进家入户;建立“社区帮教帮困组”,捐助患重病的特困群众,为特困户子女牵线结对助学,引资建起“许栋义诊所”,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医疗达3800人次;开辟了“就业一条街”,社区内的就业率达98%。
&   林丹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是党的十七大代表。
& D52 金桂兰
&   金桂兰,女,50岁,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宁安法院东京城人民法庭审判员。
&   金桂兰在法庭已经工作了15年,审理各类民事案件1200件,90%都是以调解方式结案,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超审限,无一起上访缠诉,无一起违纪案件,实现案结事了,定纷止争,胜败皆服。
&   有的案件仅靠证据很难认定案件的事实,对于这些案件,金桂兰不辞辛苦,深入调查,不让每一位当事人蒙受冤屈。2007年8月,她接手一起民间借款纠纷案。原告起诉被告欠6000元钱,并提供一张有被告签名的借据。然而在庭审调查时,被告辩称钱早已还给原告,当时原告说借条被妻子洗衣服时洗了,所以没有把借条还给原告,但同时被告却提供不出任何证据。按原告出具的借条完全可以判决被告给付原告6000元钱。但细心的金桂兰却没有草率定案。当时她因为疾病正接受化疗,胳膊肿得很粗,她不顾沉重的病体,费了很大周折,找到了100公里外已经与原告离婚的妻子付某,但付某却不愿出庭作证。回来后,颠簸了一天的金桂兰辗转反侧,为案件没有结果而焦虑。她知道本案的关键在于付某的证言,如果付某不说实话被告很有可能受冤枉。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她又找到了付某。看到一大清早又病歪歪站在自己家门口的金桂兰,付某被打动了,终于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再次开庭时,面对付某的证词,原告无言以对,承认了错误,还给了被告一个清白。
&   金桂兰深深体会到,要做到公正司法,必须两袖清风、一尘不染。1999年,她在处理外地客商李某诉本地一木器厂货款纠纷一案中,李某怕法庭倾向本地企业,便给她送去3000元钱,并许诺办成之后另有重谢。虽然此案李某百分之百能胜诉,但是金桂兰并没有收他的钱,经过公正裁决,法庭为其追回了全部货款。李某又一次拿出一沓钱恳切地对金桂兰说:“金法官,上次我给你钱是怕货款要不回来,这回货款全回来了,这点钱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金桂兰能够看得出李某是诚心诚意的,但她绝不允许法官形象被玷污,坚决予以拒绝。
&   20年前,金桂兰就因患阑尾炎、腹膜炎做过两次手术,1981年做过肠粘连修补术。1998年,她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做了切除手术。面对病魔,金桂兰并没被吓倒,而是忍受住疾病的折磨,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   金桂兰先后被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2005中国法官十杰,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 D53 周宪梁
&   周宪梁,男,44岁,中共党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部主任。
&   2005年,周宪梁主动报名援疆,到条件最艰苦、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周宪梁的妻子正在国外留学,孩子还在上小学,但他毅然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来到新疆阿克苏市。
&   短短几天,“来了北京名医”的消息在周边地区迅速传开,不少群众搭着马车,连夜从郊县赶来求诊。看着乡亲们热切期待的目光,他把所有的苦和累都抛在脑后,马上开展工作。阿克苏市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条件恶劣,卫生基础薄弱,群众看病不易。周宪梁想,不能仅仅坐诊行医,还要送医下乡。周宪梁积极组织各科骨干,成立了“医疗大篷车”,走进乡村,走进患者家里,到最偏远、最艰苦、条件最差的地方去,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   2005年7月,周宪梁要到和田地区给当地维吾尔族患者会诊。途中要经过500多公里的禁区沙漠公路,夏天路面温度高达70―80摄氏度,汽车容易爆胎翻车。周宪梁不顾兵团领导的一再劝阻,还是坚持上路。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晚8点到达了和田。匆匆吃了一点面,他就开始了紧张工作。最后一个病人看完已是凌晨5点多,精疲力竭的周宪梁,眼前发黑,满头虚汗,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   12岁的维族小姑娘努尔古丽患上了右面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当她来农一师医院求医时,血管瘤已危及生命。治疗这个病至少需要2万元钱,而努尔古丽的家由于父亲患病、母亲丧失劳动能力,家里的东西都卖光了。周宪梁在农一师医院发起了为努尔古丽捐款的活动,不但自己带头捐款,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不到半个小时就筹集资金近3万元。努尔古丽的母亲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感谢党!感谢农一师医院!感谢党中央派来这么好的医生,给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如今,努尔古丽经过精心治疗,已经痊愈。
&   从2005年起,周宪梁和阜外医院门诊部的同事们连续两年开展向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一中和二中的10名贫困学生献爱心捐款活动,共捐款两万多元,不仅为10名贫困生交了学杂费,还给每名学生买了衣服、书包和文具。周宪梁说,以后每年他们都将开展向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直到这些孩子考上大学。 &   周宪梁先后获得2006年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和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等荣誉称号。
& D54 郑九万 &   郑九万,男,56岁,中共党员,浙江省永嘉县山坑乡后九降村党支部书记。
&   郑九万心中始终装着群众,记挂着群众的冷暖。他总是把村里的事、群众的事,看得比自家的事重要。村妇女主任陈菊蕊老伴得了骨质增生,急需钱治病,郑九万知道后,马上把为儿子娶媳妇的2180元送到了她家里。村民刘光淼2001年秋天开拖拉机压坏了腿,他不但为其垫付医疗费,还帮他家收土豆,补种冬麦。每次台风来时,郑九万就整宿不睡,忙着帮各家加固房屋和猪圈、牛圈,动员劝说村民撤离危房。
&   郑九万时刻不忘创业富民,带领乡亲奔小康。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村里通上电,郑九万跑前跑后,使村民在全乡最早用上了电。后九降村地处高山,生活用水十分困难,他就把家里仅有的500元钱拿出来,再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每人集资50元,组织群众做义务工,很快全村人就喝上了自来水。2002年初,利用全县通乡公路建设,并发动村民自己动手,修建了一条长约2.45公里、宽4.5米的通村机耕路。之后,他带领乡亲又种植了40多亩红柿、50多亩乌牛早茶叶、40多亩高山蔬菜,使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近3000元。
&   郑九万一贯严于律己,廉洁清白。他住的老屋经受了55年风雨侵袭,陈旧不堪,简陋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几乎就没有其他东西,两个儿子结婚都没办酒宴。他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旧衣素衫,双手全是老茧。他把家中不多的积蓄,都用于村民的救急。他在生活中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为节省村集体的开支,他掰着手指花钱,下山开会或办事,舍不得坐车、进饭馆。
&   日凌晨,因连续几个晚上开会商讨村务,操劳过度,郑九万突发脑血管破裂生命垂危。30多名村民自发赶了4个小时的山路,把他送到医院抢救,为了帮他筹集医药费,村民连夜凑足了7万多元,经及时抢救现已康复。
&   郑九万的先进事迹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以及浙江省各大媒体相继予以报道。他先后被评为县、市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村党支部书记、2005感动温州十大人物、为民好支书、浙江骄傲、浙江十大先锋、金牛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当选为浙江省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党的十七大代表。
& D55 郑久强
&   郑久强,男,37岁,汉族,中共党员,河北唐山人,1989年7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现任唐钢一钢轧厂炼钢工。
&   1989年,19岁的郑久强从唐钢技校毕业,分配到一钢轧厂转炉车间。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之中。入厂刚一年,他就被破格提拔为炼钢二助手。1993年10月,郑久强又被破格提拔为炼钢炉长,成为一钢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炼钢炉长。
&   1996年,他认真总结前辈多年的炼钢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创立了三计算、两控制、四观察的“三二四”炼钢法,结束了一钢厂建厂50多年来完全靠经验炼钢的历史。
&   1998年,唐钢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发生产了一系列低合金品种钢。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钢厂生产的低合金钢的正品率还不到50%。郑久强凭借自己对炼钢工艺技术的天赋,经过潜心的研究和探索后,又首创了“519”低合金品种钢冶炼操作法,当年为唐钢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800万元。
&   1999年6月,一钢厂150吨转炉建成后,他又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150吨转炉生产的有关资料和规程,不断寻找机会到其它单位观摩类似转炉的生产操作。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郑久强很快掌握了新的炼钢理论和操作方法,成功冶炼出唐钢150吨转炉第一炉合格钢水。
&   为了使小组职工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都能适应150吨顶底复吹的现代化大转炉的需求,郑久强从大转炉投产之日起,就把引导职工从体力型炼钢向智能型炼钢作为工作重点,利用一切空余时间传帮带,不断为一钢厂培养炼钢生产骨干。
&   郑久强不但时刻注意总结冶炼操作法,而且还注重实践升华,他撰写的《磁选钢渣在150吨转炉冶炼上的应用》、《转炉炼钢的脱硫》等论文发表后,在同行业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单位按照郑久强提出的理论进行实践后,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的人称他为“工人工程师”。
&   由于郑久强突出的事迹,他被唐钢授予“唐钢功臣”的荣誉称号。在唐钢60多年历史上仅有的16名“唐钢功臣”中,郑久强是年龄最小的一位。
&   他多次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职工读书自学成才积极分子、全国职业技能竞赛转炉炼钢工第一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他被誉为“华夏第一炼钢工”。2007年,他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 D56 战胜军
&   战胜军,男,53岁,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发红十字医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
&   战胜军1979年3月来到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发镇红十字医院,在这里他一干就是30年。他学的是临床医学,由于医院人手少,需要“包治百病”。于是,他先后自学并掌握了内科、儿科、普外科、骨科、妇科、产科、麻醉科等医疗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全科医生”。他累计主刀手术11000余例,抢救危重患者6000多人。战胜军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日,曾经两次分娩都失去孩子的阎家岗农场农工魏亚珍跑到医院,请求正在化疗的战胜军给她作剖腹产手术。孩子顺利出生后,家属拿出了500元钱作为谢礼,战胜军婉言回绝。由于家属的坚持,他只好暂时收下这笔钱,却又悄悄地打进魏亚珍的住院押金里。战胜军还是一名率先垂范、勇于创业的好院长。他团结带领全院职工艰苦奋斗,把一个曾是不能作任何手术、账面仅有100多元钱的乡镇卫生院,建成目前拥有9个科室、60张床位,可做妇科、产科、普外和骨科等近百种手术、远近闻名的“农民医院”。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他牵头制定实施了“单病种限行收费”、“药品采购和使用基本目录”、“医患协议书”、“三不准”等规章制度,深受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战胜军先后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94年1月,他突发心梗,晕倒在手术台旁;2001年2月,患再发性心梗、室壁瘤,做了动脉搭桥和室壁瘤切除手术;2004年10月,又被诊断为肺癌,做了左肺上叶切除术。术后第七天,刚刚拔掉胸腔的引流管,缝合的刀口还没拆线,战胜军就要出院工作。战胜军说:“只要我还能站着,就要为农民治病!”
&   战胜军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的事迹被拍摄成电影《生命》搬上银幕。 & D57 钟南山
&   钟南山,男,71岁,中共党员,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   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钟南山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
&   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疾病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2003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05年主持的《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审和答辩。钟南山积极推动呼吸病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鉴于他的学识和贡献,他成为世界慢性气道疾病防治执行小组组员,2006年底又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急性重症传染病应急委员会顾问,参与国际急性传染病咨询工作。
&   钟南山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参政议政,积极献言进策。近年来他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极为关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并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议案,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改进和发展。钟南山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参加社区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
&   钟南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白求恩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为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
& D58 袁政海
&   袁政海,男,36岁,中共党员,江西省江铃集团模具厂模具班班长。
&   1990年袁政海从技校毕业分配到江铃模具班组工作,始终爱岗敬业,勤奋学习科学知识,潜心钻研岗位技术,12年来,他直接参与公司的技术改进项目达40多项,为江铃公司节约资金近500多万元。1994年,江铃集团为了培养自主开发制造超大型模具的能力,决心自制TFR大型纵梁复合模。袁政海承担模具的气动翻转,自动卸料的装配和调整任务。当初设计上只有示意性简图,制造难度相当大。但袁政海凭着过硬的本领,在研究大量国外引进模具结构的基础上,将各种管线与气动元件巧妙地布置在模体内,并使之翻转灵活,而且对模具部分结构,零件进行了修改,使其性能更加完善。此项目获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03年,袁政海用一年半的时间开发出英国一公司3年才开发出来的全顺车下摆臂模具,每年为江铃节约成本435万元。
&   17年来,袁政海参与公司的技术改进项目达40多项,为公司节约资金近500万元。他所率领的“袁政海班组”参与企业重要技改革新项目170多项,有130项技术攻关、技术改进项目获奖,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30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下,该班组共有48人次获得奖励和荣誉称号,10人成为高级技师,2人成为技师,16人持有4项以上技能的上岗证。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袁政海班组”。
&   袁政海创造出了3个“全国之最”:27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高级技师、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30岁,成为中华技能大奖最年轻的获奖选手。他还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和省优秀共产党员等30多项荣誉称号。
& D59 袁隆平
&   袁隆平,男,77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   袁隆平是一位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几十年来,他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在攻关的前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的。 &   袁隆平注重实践。他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在第一线的坚守,使他抓住了科学的灵感,锻造出了战略性眼光。
&   袁隆平甘为人梯。他注重培养杂交水稻科研人才,将团结协作看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他捐出奖金,设立了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他将实验材料“野败”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速了“三系”杂交稻研究的步伐。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袁隆平永不满足。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如今已经77岁的他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   大德有大成。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
&   袁隆平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励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2007年4月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D60 桂希恩 &   桂希恩,男,70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艾滋病专家组成员。 &   湖北省是血吸虫重疫区,为了防止血吸虫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桂希恩将该病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的足迹遍及湖北各地农村,呕心沥血,不懈努力,为降低湖北省血吸虫病感染率做出重要贡献。
&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桂希恩与艾滋病的防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凭着医生的良知和信念,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掌握了中原地区艾滋病流行实情第一手资料。5年多时间里,他数十次到艾滋病流行区做调查,救治那些孤立无助的艾滋病人,为他们送医送药,接济他们的生活。他还亲自动手为上千名艾滋病人抽血。2001年,他在众人怀疑和恐惧的目光中,将5位艾滋病人接到自己家中,与他们共同生活了5天。他的奔走呼吁,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艾滋病的高度重视,国际社会也对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伸出了援助之手,为艾滋病人捐药,为艾滋病孤儿捐款,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防治艾滋病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   从2004年开始,桂希恩就将较多精力投入到预防艾滋病的培训工作中,他先后开设了湖北省基层骨干医务人员培训班、卫生部艾滋病临床医生进修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2004年8月,全省艾滋病防治骨干培训班开学,桂希恩给来自全省的学员以及到场的领导和记者上了生动的第一课:请大家吃艾滋病人种的大西瓜。在培训课上,他诚恳地对大家说:“这西瓜很甜,我带头吃,请你们也尝一尝。”他的身体力行消除了学员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到目前为止,桂希恩已举办各类艾滋病防治培训班37期,1131名来自各地医院的医生接受了培训,成为当地防治艾滋病的骨干力量。属牛的桂希恩常笑言自己是头老黄牛,要将有限的时间为人类的抗艾事业多做一点贡献。
&   2004年2月,桂希恩荣获艾滋病预防的国际最高奖“贝利•马丁”奖,2004年当选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 D61 索 加
&   索加,男,58岁,藏族,中共党员,1967年8月参加西藏地质勘察工作,历任班长、技术员、井队队长、地热队副队长、队党委书记、队长。
&   索加自参加工作以来,怀着对西藏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从一名牧民娃逐步成长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在艰苦的创业时期,他长期工作和奋战在西藏羊八井、那曲、阿里等最艰苦的野外生产第一线,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做斗争。当羊八井泥浆池泥浆影响钻机进尺时,是他冒着被化学药剂蚀伤的危险第一个跳进冰冷刺骨的池中,用自己的身体搅拌泥浆,直至完成任务;当羊应乡地热井发生特大井喷时,是他第一个冲进高温高压的危险现场,冒着被高温烫伤的危险,团结和带领其他的同志,用自己的智慧和身体堵塞井喷,避免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长期艰苦的野外工作,给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的体内至今仍需置留3寸左右长的钢丝固定夹板。
&   他还团结带领职工利用科学技术和手段,探寻地质找矿新突破。在他的带领下,全队共勘查和新发现矿产地84处,发现评价了大型砂金、岩金矿各1处。在2001年,他和全队地质技术人员奋发努力,新发现西藏曲玛多饮用天然矿泉水,锂、锶、偏硅酸三项达标,创造潜在经济价值上亿元。经过多年发展,地热大队固定资产从当初4000余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6亿余元。2001年以来,全队经济产值翻番,职工人均年收入创历史新高,单位经济产值考核连续3年被区地勘局考评为第一名。
&   近年来,索加曾任队长的1243井队,被国务院授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高原英雄钻井队的称号,他本人相继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钢铁钻工和区党委政府授予的全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他领导的地热队在1998年和2001年先后荣获全国和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 D62 殷顺民
&   殷顺民,男,61岁,中共党员,浙江省荣军医院退休职工。
&   殷顺民是荣军医院休养区唯一的男护理员。上班第一天就碰上4位残疾军人同时大小便失禁,满屋子的恶臭味,他屏住呼吸,为他们一个个擦拭、清洗干净,累得浑身像是散了架。一连几天,殷顺民吃不下,睡不着。“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下去么?”他陷入痛苦和矛盾之中。“小殷啊,你照顾的可是共和国的功臣,如今革命胜利了,他们却再也不能站起来了,没有他们,哪有我们今天的和平日子?”院领导的一番话让殷顺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他逐渐理解了护理工作的意义所在。如今36年过去了,不少人吃不了这份苦,有的干不了几天就走了,只有他是唯一“留守”的男护理员。
&   在国防施工中由于意外事故导致下半身瘫痪的任年云,刚从部队医院转来时不吃不喝,动不动就骂人、扔东西,甚至把尿壶摔到殷顺民的身上。殷顺民连续四天四夜守在他床边,苦口婆心劝慰他,冷了的饭菜一次次重新热好,扔出去的东西一次次捡回,终于感化了任年云,使他主动配合治疗,露出难得笑容。
&   荣军医院里有20多名瘫痪病人常年大小便失禁,还有10多名瘫痪病人用灌肠来解大便都难以奏效,要靠护理员用手把粪便一块块抠出来。对殷顺民来说,这是他每天都必须做的事。每次为这些病人清理完,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的轻松神情,一脸汗水的殷顺民感到自己做得很值。
&   30多年来,几乎每一位去世的荣军都是在殷顺民的陪伴下走完人生,他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先后为10多位荣军送终。荣军童阿才得了晚期肺癌,脚浮肿得没有合适的鞋穿。殷顺民让妻子买来布料,用了三个晚上赶做出一双布鞋。童阿才穿上后喜欢得不得了,再也不肯脱下。临终时,童阿才紧紧抓着殷顺民的手,嘴里念叨着:“小殷啊,你就是我最亲最亲的亲人啊。”
&   2005年,殷顺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2006年,他获得全国民政系统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
& D63 高军强
&   高军强,汉族,男,30岁,1994年12月入伍,1999年9月入党,2001年7月毕业于武警西安指挥学校,现任武警青海省总队海西州支队直属中队中队长,上尉警衔。
&   入伍以来,高军强始终心系部队,情注警营,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扎扎实实强素质,尽心尽力当尖兵,忠实履行职责,带领官兵圆满完成了以执勤处突为中心的各项任务。
&   在工作生活中,高军强坚持秉公办事,一身正气。他给自己约法三章:不收战士一分礼、不动战士一根指头、不拿中队一针一线。他潜心钻研处突反恐的战法理论,狠抓部队战备训练,为维护海西州的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   高军强时刻把战士的冷暖挂在心上,深受战士的尊重和爱戴。一次,他在翻阅战士心得体会时,看到战士小王写下了这样的话:“早知当兵这么苦,何必当初来部队。”发现这一情况后,他联系小王平时的工作表现,找其谈心,想改变他的看法和认识,但小王一时转变不明显。后来,小王患了重感冒,几天卧床不起,茶不思饭不想,怕苦怕累的思想更加严重,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亲自把病号饭端到床前,给他喂饭倒水,还买来营养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他的真心感召下,小王像换了人似的,训练不怕苦不怕累,劳动拣重活脏活干,年底被评为优秀士兵,还当上了副班长。在高军强任中队长期间,共有2名战士考上了学,5名战士入了党,6名战士转为士官。
&   高军强先后荣获武警部队基层干部标兵、第四届中国优秀青年卫士、第五届青海杰出青年卫士等荣誉称号,2005年当选为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2006年当选为首届全军青年十大爱军精武标兵,今年被推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 & D64 郭力华
&   郭力华,女,生前为海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07年8月因病逝世,享年44岁。
&   郭力华从1984年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直至去世的23年间,一直战斗在高等师范教育的战线上,信念始终不改,三尺讲台就成了她展示才华的绚丽舞台。
&   1984年,21岁的郭力华当上了青海师大生物系的团总支书记。连续两个月的流鼻血、头痛,没有影响她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青海的突出表现让她获得了青海省优秀边陲儿女的称号。1992年由于身体原因,她离开青海,调到海南师范大学任教。此后的教学生涯,她多次获得学校为人师表奖、多次被评为最受毕业生欢迎的任课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
&   郭力华追求卓越、积极进取。为了更利于教学、带动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近40岁的她还坚持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吃住在实验室,每晚坚持做实验到深夜。即使是在医院住院养病,她也不忘托师生给自己捎去有关方面的书籍。对知识的渴望是她奋斗不息的源泉,她的家也成了学生们最爱去的“图书馆”。
&   郭力华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关爱学生。课堂上,她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授知识的同时,她还向学生讲述做人的道理,循循善诱,语重心长,课堂气氛活跃,被同学们誉为“魅力老师”;她默默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开学生心结;她跟踪毕业生情况,为学生就业疏通渠道;她关爱贫困生,为他们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她经常把学生带回家,亲自为他们下厨,学生们都叫她“妈妈老师”。
&   郭力华身体不好,但还是坚持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带学生到野外考察,采集标本。就在手术后住院期间,她仍用手提电脑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
&   2006年,郭力华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面对残酷事实,她没有退缩,手术后仍坚持上班、上课,直到倒在工作岗位上。日下午,郭力华因病医治无效在海口病逝。生前她曾立下遗愿,捐献角膜,为社会作最后的贡献。
&   2007年4月郭力华的先进事迹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事部、教育部作出决定,授予郭力华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 D65 豹爱芳
&   豹爱芳,女,37岁,中共党员,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敬老院护理员,党的十六大代表。
&   1987年,豹爱芳17岁,昌江县敬老院专职管理员张阿姨随丈夫调到县城工作,一时间敬老院的专职管理工作无人接替,于是豹爱芳愉快地接受了这份工作,这一干就是20年。二十年如一日,她天还没亮就起床,打扫庭院,为老人整理房间,浆洗衣服,准备一日三餐,给老人们喂饭、唱歌、讲故事。尽管是独自一人负责十几位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但是豹爱芳对老人们的照顾无微不至。她说,要让老人们吃好、住好、身体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爱。80多岁的何爱社老人病重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豹爱芳给他收拾的时候总是怀着平静的心情,慢慢地帮他擦洗身体,边擦洗边给老人讲故事。83岁的琼崖纵队老战士符亚点老人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可又嗜酒如命。豹爱芳多次劝他不要喝酒,给他讲多喝酒的种种坏处,帮助他戒了酒。在敬老院,给老人送终是豹爱芳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当老人去世时,豹爱芳来回奔波、张罗。她会给过世的老人洗上最后一次澡,穿上最干净的衣服,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安葬老人。
&   为了改善老人们的生活,豹爱芳在院子里种起了菜,养起了鸡,还种了十几棵芒果和杨桃。2003年,县委组织部送来了一台彩电,豹爱芳成了老人们的电视讲解员,不厌其烦地给老人们讲解新闻和影视节目,还在院子里给他们唱歌。老人们逢人就夸,我们家的女儿阿芳对我们可好了,又帮我们喂饭、洗衣,现在还讲故事唱歌给我们听。
&   1994年,豹爱芳患甲状腺肿瘤,但她为了工作,一直拖到2001年10月才去医院治疗。住院期间,她始终牵挂着老人们。一个多星期后,她带着还没有愈合的伤口赶回了敬老院。豹爱芳有过多次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但是她都放弃了,她选择了和老人们在一起。30多岁的她坚持自己的择偶标准――“他必须支持我,理解我现在的工作”,“要娶我,就搬到敬老院里来和我一起照顾老人吧。”
&   有人问她,阿芳,你从16岁到37岁,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敬老院,献给了老人们,你后悔过吗?她总是这样回答,我不后悔,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如果党需要我在敬老院工作一辈子,我愿意一辈子干下去。
&   豹爱芳曾先后荣获海南省劳动模范、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第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 D66 梁启波
&   梁启波,男,41岁,中共党员,广西兴业县沙塘镇人民政府民政助理员、副主任科员。
&   1992年以来,梁启波在镇政府民政助理员的平凡工作岗位上,践行党的宗旨,竭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深受群众的爱戴。
&   他牢记责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大过天”作为民政工作的最高准则:长年悉心照料孤寡老人,资助特困户建房,筹款修建敬老院,亲手为10多位孤寡老人料理后事。孤寡老人们将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称他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他长期扎根基层,走遍全镇的村村寨寨,全镇2360个五保户、特困户、军烈属等民政对象的所需所盼,都清清楚楚地记录在15年民政工作的50多本“民情日记”里。在他的努力工作下,全镇优抚定补、定恤,按月足额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婚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群众来信来访、突发事件处理率达到100%,其他多项民政工作的主要工作指标也达到了100%。沙塘镇民政办年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单位,沙塘镇多次被评为自治区民政工作先进单位。
&   他忘我工作,把“民政对象过得好,我就活得好”作为人生的追求。虽身患癌症,却用自己的病弱之躯将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传送到每一个民政对象,树立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的崇高形象。抗洪抢险、抗旱救灾,次次挺身而出、走在前头,坚持战斗在第一线,以实际行动“为党尽职,为民尽瘁”。
&   他清正廉洁,以“干民政,首先要身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清白做人。虽家境困窘,但对经手发放的400多万元救济款、56万多斤粮食毫无偏差,工程承包商给的好处费分文不收,一些亲朋好友经常找他给“方便”和“照顾”,他始终坚持该给的一分不少,不该给的一分不给,办事公道正派,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的本色。
&   梁启波2006年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并获孺子牛奖。他的先进事迹被新华社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42012]
&? &&&&&&&&&&&&&&&&[26154]
&? &&&&&&&&&&&&&&&&[19289]
&? &&&&&&&&&&&&&&&&[16834]
&&&& 上一篇:
&&&& 下一篇: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湘ICP备号
湖南省汉寿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省汉寿县龙阳镇东正街77号 电话: 邮编:4159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适合平民的称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