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战役城之战解读

  揭开西域的面纱,恒逻斯之战
  西出阳关就是西域。
  在那枯沙戈壁之畔,有我祖先风吹不禁的足迹;在那地尽天远之巅,有我祖先的辉煌与梦想;天山白雪倒影出的是戊边将士的身影,草原牧歌回响的是万里征战的慷慨与悲凉。
  公元七五一年七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领的安西健儿与大食统帅齐雅德大食军在恒逻斯城下演绎了一场巅峰对决。高仙芝趁夜逍遁,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与理不清的迷雾。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若干年以后,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留下了以上的记载,就此成为解读恒逻斯之战的经典,被如数人传咏、演绎、推敲。
  又若干年以后,瀚海箫声于公元二零零九年起笔撰写通俗西域史,《西域,不只是传说》。历经近四年、二百万字的艰苦历程终于写到了恒逻斯城下。面对似乎并不缺乏的历史记载,瀚海箫声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疑问。
  疑问一:为什么是高仙芝出现在恒逻斯?
  “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
  突骑施兴起之后的领地就是碎叶川,以碎叶城为牙帐。这么看来应该是时任北庭节度使的王正见出手才对。而王正见也确实有自己的态度。
  疑问二:“俘以献,斩阙下”,也就是斩石王。
  “德以柔远,兵以威敌,服而舍之,古之制也”,显然,斩石王明显不符合李唐朝廷的内一贯做法。就是当年公开起兵造反的西突厥阿史那贺鲁最后的结果也是终老于长安,何以斩石王?
  疑问三:葛罗禄。
  在司马光的记载里,唐军败绩是由于葛罗禄的临阵倒戈,这个理由很有意思,给唐军找足了面子。在公元七五一年七月这个时间点,葛罗禄真的这么有闲吗?
  疑问四:恒逻斯。为什么战斗发生在恒逻斯?
  “其子逃难奔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于是西域皆怨。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
  这是高仙芝起兵西进的由头,也可以看出似乎高仙芝此次西征的目的是攻击大食,从道理上说御敌于国门之外也是言之成理。大食人在那儿?碎叶城、恒逻斯、塔什干,还是木鹿?或者是在宁远国?
  越往前走后勤线越长,越没有保障,难道老兵高仙芝会看不到这一点吗?换句说话在高仙芝此次西征的路线图上,大食人应该在哪儿?恒逻斯处在一个什么位置?
  疑问五:齐雅德。
  “这一年拔汉那统治者与石国君主反目,他请求秦国皇帝的援助。秦国皇帝派给他十万士兵包围了石国。石国君主向秦国皇帝乞降。因而没有加罪于他和左右的人。”
  “并?波悉林得知此讯,立即遣齐雅德? 伊本?喀里同他们作战。两军遇于恒逻斯川,穆斯林军队战胜了他们,杀五万人,俘近两万人,其余逃回本国。这次战役发生于伊斯兰历133年祖?尔?贾月(公元751年7月,即天宝十载八月)”
  这是黑衣大食方面的记载。联系上下文,黑衣大食人给自己戴了一顶高帽,一幅正义凛然的样子。难道黑衣大食主帅齐雅德真是冲冲一怒为红颜?
  疑问六:“会夜,两军解”。
  “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
  天黑了,难道就可以不打仗了吗?高仙芝与齐雅德一共打了几天?
  疑问七:恒逻斯城内的石国人。
  恒逻斯城内都是一些什么人?居然据称而守,让唐军不得其门而入。两军酣战之际,这些人干了什么,想干什么???????
  随着一个个疑问的解答,历史真相即将跃然纸上。一切都将在公元二零一三年六月七日晚八点三十分揭晓。敬请收看《揭开西域的面纱,恒逻斯之战》。
楼主发言:18次 发图:0张 | 更多
  西出阳关无故人,只能说古时当兵的真的很苦
  西域是中国古代唯一与西方交汇文明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  但是往往因为中原王朝的盛衰,时断时连。  打通西域,会猎中东。才能实现最终的崛起。
  中国古代唯一一次对古代西域大食的战争,何以为战,战况如何,迷雾重重,期待瀚海讲解。 6月7日周五晚8点30开播
  赶快霸占个好位~~~
  前排占座。。
  占个位
  这帖还是我意外撞见的。。。啥也不说了,两个字:支持!
  欣赏,支持!
  不知道为什么 一说起高仙芝整个人就浑身变得血沸腾。 不仅因为他的战功 ,还因为他的出身——就像现在美国的安全部长是个中国人!
我泱泱大唐,真正是心胸开阔,包容四海!
  唐军有七万左右,全军覆灭。 大食军正规军不到两万。  双方各有助阵的。 唐军战斗力不行
  @万水千山2008 11楼
18:02:45  唐军有七万左右,全军覆灭。 大食军正规军不到两万。  双方各有助阵的。 唐军战斗力不行  -----------------------------  哈,老兄,你将数字记反了,当时是3万中国军队深入西域和17万阿拉伯大军展开厮杀的。  当时唐军中真正的安西精锐部队才两万人,他们的战马也不如大食人的阿拉伯马高大威猛,但他们的武器装备却比对方精良,骑兵们有当时最先进的马槊和横刀,步兵更有威力极大的陌刀,列阵而出时如墙推进,非常可怕,更不用说当时的别将李嗣业手中的陌刀一出手便有“人马俱碎”的效果……但这还不算,他们还有军事能力非常出众的主将高仙芝。  高仙芝运用步骑偕同作战的方法屡立战功,击败吐蕃,灭石国,打的西域诸国闻风丧胆。只是当时情况是远离国境作战,对手又是统一强大的伊斯兰国家黑衣大食,军队的战斗力也很强,但就是这样也未必会败。如果不是葛逻禄临时倒戈,从背后包围了唐军的步兵,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使得阿拉伯联军乘唐军因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的中心,才得以取胜。否则,还不知鹿死谁手呢。
  @万水千山2008
18:02:45  唐军有七万左右,全军覆灭。 大食军正规军不到两万。  双方各有助阵的。 唐军战斗力不行  -----------------------------  @__花无心__ 12楼
19:04:46  哈,老兄,你将数字记反了,当时是3万中国军队深入西域和17万阿拉伯大军展开厮杀的。  当时唐军中真正的安西精锐部队才两万人,他们的战马也不如大食人的阿拉伯马高大威猛,但他们的武器装备却比对方精良,骑兵们有当时最先进的马槊和横刀,步兵更有威力极大的陌刀,列阵而出时如墙推进,非常可怕,更不用说当时的别将李嗣业手中的陌刀一出手便有“人马俱碎”的效果……但这还不算,他们还有军事能力非常出众的......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998747-----------------------------
  如果我没看到 有关文章,我不会这么说的。
  @安逸晨2013 10楼
17:36:37  不知道为什么 一说起高仙芝整个人就浑身变得血沸腾。 不仅因为他的战功 ,还因为他的出身——就像现在美国的安全部长是个中国人! 我泱泱大唐,真正是心胸开阔,包容四海!  -----------------------------  到了高仙芝这一代,基本上已经是地道的中原人了
  @万水千山2008
18:02:45  唐军有七万左右,全军覆灭。 大食军正规军不到两万。  双方各有助阵的。 唐军战斗力不行  -----------------------------  @__花无心__
19:04:46  哈,老兄,你将数字记反了,当时是3万中国军队深入西域和17万阿拉伯大军展开厮杀的。  当时唐军中真正的安西精锐部队才两万人,他们的战马也不如大食人的阿拉伯马高大威猛,但他们的武器装备却比对方精良,骑兵们有当时最先进的马槊和横刀,步兵更有威力极大的陌刀,列阵而出时如墙推进,非常可怕,更不用说当时的别将李嗣业手中的陌刀一出手便有“人马俱碎”的效果……但这还不算,他们还有军事能力非常出众的......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998747-----------------------------  @万水千山2008 13楼
20:36:14  -----------------------------  我赞同无心的说法,大食当时也是个新兴国家,但高仙芝孤军深入是肯定的。
  @万水千山2008 14楼
20:41:02  如果我没看到 有关文章,我不会这么说的。  -----------------------------  这篇很长呀,呵呵,先看了我们再讨论吧。。。
  @万水千山2008
18:02:45  唐军有七万左右,全军覆灭。 大食军正规军不到两万。  双方各有助阵的。 唐军战斗力不行  -----------------------------  @__花无心__
19:04:46  哈,老兄,你将数字记反了,当时是3万中国军队深入西域和17万阿拉伯大军展开厮杀的。  当时唐军中真正的安西精锐部队才两万人,他们的战马也不如大食人的阿拉伯马高大威猛,但他们的武器装备却比对方精良,骑兵们有当时最先进的马槊和横刀,步兵更有威力极大的陌刀,列阵而出时如墙推进,非常可怕,更不用说当时的别将李嗣业手中的陌刀一出手便有“人马俱碎”的效果……但这还不算,他们还有军事能力非常出众的......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998747-----------------------------  @万水千山2008
20:36:14  -----------------------------  @漫游国际 16楼
21:00:38  我赞同无心的说法,大食当时也是个新兴国家,但高仙芝孤军深入是肯定的。  -----------------------------  :)
  北庭节度使王正见对碎叶城采取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举动,毁之。当玄宗皇帝看到战报的时候,碎叶城已经是过去了。  碎叶城,在碎叶川。  “碎叶川在碎叶城北。川长千余里,亦曰细叶川”,“东头有热海(伊克塞湖),西头有怛罗城。又有雪海,亦在碎叶城北数百里,春夏常雨雪”。  这是个好地方,有啥可乱?  地方是好地方,千里草原,养人啊。只是此地无主,正处在各方势力的争夺之中。碎叶城一直是突骑施可汗的牙帐所在地,突骑施在碎叶川的势力也比较大。只不过现在突骑施分裂为黑、黄两姓,互相征战不息。朝廷的政策也是摇摆不定,也就给这一地区平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现在朝廷支持的是黑姓,苏禄的儿子骨啜也被正式册立为十姓可汗,局势却没有因此而简化,而是更加复杂了。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人的思维也是连续的。朝廷一会儿支持黑姓,一会儿支持黄姓,在两个极端跳来跳去,让人无所适从,脑袋不乱才怪。  突骑施黑姓、黄姓、宁远国(拔汗那)、石国正王特勒、副王伊捺吐屯屈勒,这么多人物就够乱的了。据说在碎叶川内还有东一帮、西一伙的流亡栗特团伙。“川中有异姓部落,有异姓突厥,各有兵马数 万,城堡间杂,日寻干戈,凡是农人,皆擐甲胄,专相虏掠,以为奴婢”,这就是所谓的栗特九姓胡人。切切实实地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这些流亡栗特人应该早就生活在碎叶川,原先有强大的突骑施压制着,没有办法兴风作浪。现在突骑施分裂了,石国、宁远国(拔汗那)北上了,不兴妖作怪才怪。  在讨论这一段碎叶历史的时候,按照史书记载葛逻禄似乎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起决定性因素的势力。这一点源于通鉴的记载。而在不久的将来,葛逻禄似乎确实左右着此地的结局。只是时间略有差别而以。  葛逻禄不是在漠北吗,不是同回纥骨力裴罗叶护并肩战斗吗?  这些都是旧知旧闻了。当骨力裴罗叶护击败出身拔悉密的大可汗阿史那施之后,骨力裴罗叶护就失去了与葛逻禄叶护合作的可能。当骨力裴罗叶护晋升了怀仁可汗之后,葛逻禄只能作为回纥的九姓十一部落之一而存在了。  药罗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耶勿形成回纥九姓,外加拔悉密、葛逻禄形成回纥十一部。拔悉密、葛逻禄并不在九姓之内,显然就是后娘养的, 冲锋在前,享乐在后。  这种情况下葛逻禄的分裂就是一个可以预料的事件。一部分臣服于回纥,在金山(阿尔泰山)、北庭的一部分自立叶护,自成一体。葛逻禄的传统游牧地不就在“北庭西北、金山之西”么。这一支葛逻禄显然占据了自己的传统游牧地,这一支葛逻禄显然也会受到来自回纥本部的巨大压力。西进、或者南下,也许就是不知什么时候的一个选择,混乱的碎叶川也许早就应该在葛逻禄叶护的雷达之上了。  局面不是简单地复杂。  吐火仙,骨啜,看起来是没有办法弹压地方了。也许连自己的小命都没保住,北庭节度使王正见不得不出手了。  “北庭节度使王正见薄伐(碎叶),城壁摧毁,邑居零落”,这个选择太简单了。好好一座碎叶城就这样被摧毁了,碎叶川内的乱军虽然失去了盘踞的据点,唐军也不见得能得到什么好处。  一个很显然的问题是为什么不驻军碎叶?  一个更显然的答案是,这么混乱的局面下为什么要驻军碎叶?  要赤膊上阵吗?  当年以碎叶为四镇之一是为了割断西突厥与吐蕃的联系,现在这个前提已经不存在了。别说西突厥,就是突骑施也已经分裂了,驻军碎叶会有什么结果?  首先就要不得不直面石国与宁远国(拔汗那)的边境争端,二国都对碎叶川有野心。现在北庭节度使可以置身之外,驻军碎叶之后就必须有个明确的态度。现在两国名义上都臣服于李唐,到那个时候会怎么样?  现在宁远国就一直把朝廷王碎叶川里拉,又是改名,又是朝贡的,说白了就是要借助朝廷的威望谋取自己的利益。宁远国巴不得唐军进驻碎叶, 以增强自己谋求区域霸权的实力。就是石国也不一定拒绝唐军进入碎叶。石国早就希望朝廷能够远击大食,拯救石国脱离大食的控制。进入碎叶不就距离大食更近了吗?  其次,就不得不面对游戈在碎叶川内的栗特九姓胡人,或者消灭之,或者安抚之,总之要给他们安排一个出路。对付这些山代王还是有些难度的。  再往后就必须直面突骑施内部黑、黄两姓的争端。现在朝廷一回儿支持这个,一会儿支持那个,可以左右摇摆。驻军碎叶,就必须有个明确的态度,好坏之间没有了模糊的灰色地带。  总之,唐军进入碎叶,就必须亲自处理这一大堆麻烦,可以算作惹火烧身吗?最起码是无休止的战争。这不符合朝廷对待这一区域的传统政策,估计也超出了北庭节度使的职权范围。  北庭节度使的职责是向西防范突骑施,向北防范黠嘎斯, 一头扎到碎叶川去,王正见很怕自己去得,回不得。显然王正见不想火中取栗,也许力有不逮,也许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还得让他们再乱一阵子。  这么乱下去似乎也不错,有个词怎么说来的,以夷制夷。只要不妨碍朝廷的利益,乱点也不错。棋总得接着下,事儿总得继续做,朝廷的选择是继续深入突骑施内部事务。在吐火仙骨啜之后,矬子里拔大个,朝廷推出了移拨。任命移拨为十姓可汗,没别的特殊原因,移拨“不从恶党,远慕华风”。看起来恶党还是不少。  任命移拨为十姓可汗,也就是一个过渡性的安排。看起来唐军必须拿出点威武来,值得安慰的是高仙芝已经入朝面圣,玄宗皇帝要同这位新星好好沟通一下。
  高仙芝好战,也敢战,功利心比较强,或者说非常有远大理想。这么一说形象就出来了。形象出来了也掩盖不了高仙芝身上的弱点,为达目的不折手段,比如说,将战报直送天庭,把一手提拔自己的老领导不放在眼里;再不比如说,在小勃律的时候,让席元庆以皇帝赏赐的名义欺骗小勃律王族,这些都是问题,也许不仅仅是可以不拘的小节。  但是高仙芝也确实胸怀远大,很想建功立业,这一点在刚刚登上安西节度使宝座的时候就显露无遗。像高仙芝这样突然升起的新星,基本上都有一个相对凄惨的历史,或者是被人瞧不起,或者是被人陷害过,对于这些昔日的同僚,现在的下属,高仙芝处理的方式很特别。要么当面责难,直指人心,要么抓起来,大造声势,似乎要以泄私愤。最后都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干打雷不下雨。按照高仙芝自己的说法就是,“我把内心的仇恨都发泄出来了,从今天起都是好同志。”  确实是想要干一番事业的样子。  一个雄心勃勃的将军,一个一心开疆扩土的皇帝,给这二位一个支点,一根棒子,可以把地球拆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人,高仙芝称做对手的那些人,他们也想拆点什么。  小勃律一战切断了吐蕃进军西域的桥头堡,却切不断吐蕃墀德祖丹赞普那颗牵挂西域的心。赞普很快也找到了一个支点,借着这个小小支点,赞普也想拆点什么。  朅师!  朅师处于现在巴基斯坦的北部,当时应该在小勃律、大勃律、箇失密(克什米尔)之间。国家虽小,却正处在小勃律到箇失密的要道之上。一下子就切断了归仁军的粮援。小勃律这个地方,“地狭人稠,无多田种”,怎么整都不够吃。一下子又来了一千多张嘴,就更难了。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到箇失密去买粮。  吐蕃赞普控制了朅师,一下子就抓住了归仁军的牛鼻子。这个消息传回长安,边疆将士们的菜篮子问题一下子就牵动了领袖的心。再考虑到这消息是吐火罗叶护夫里尝伽罗传回来的,玄宗皇帝的心就更不是滋味了。多好的战士啊!  还没等高仙芝详细汇报自己的光辉业绩,作战任务先接受了一件。这个任务多少有点遗留问题的意思,搞得高仙芝似乎有点灰头土脸的。虽然皇帝没有这么说,也没有任何责备的意思,一切尽在不言中。  葱岭并不太平。朅师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窒息的是同年八月护密王罗真檀也出现在了长安。为啥来的没说,只是强烈要求加入皇家禁卫军。虽说娶妻当娶殷立华,仕宦当作执金吾。这位罗真人连王位都不要了,有点玄乎其玄。也真让我们弄不明白执金吾哪儿来这么大的魅力。  估计呀,护密王当不下去了。  重走小勃律是不可避免了。打仗,高仙芝不怕,怕的是不知道打谁,打到什么程度。在高仙芝眼里,天,并不遥远,也许就在脚下。  高仙芝一定有很多话要向皇帝述说,自己的雄心、帝国的功业;高仙芝也一定带来了许多新的资讯,岭外各国对朝廷的归心,识匿国王跌失伽延疫于王事的慷慨悲歌,唐军横扫千军的无限威武,也许也包括碎叶川的乱局,也包括对北庭节度使摧毁碎叶的不满。  这,这,这有点越权了吧?  安西、北庭,一南一北,各有辖区,碎叶川确实在北庭节度使王正见的辖区。这也并不妨碍别人指手画脚,品头论足,尤其是像高仙芝这样的边疆大员。北庭、安西也曾经都置于碛西节度使的麾下,况且安西、北庭真的很难分得清清楚楚。联合作战,是相当时期的一个必然。  那么,高仙芝给玄宗皇帝带来了关于大食的消息吗?作为安西节度使或多或少应该了解一些大食的最新消息,但是从事后的发展看,高仙芝对大食也是一知半解。这一点从两唐书的《大食传》就可以看出,此时的唐人对大食知之甚少,或者说还没有用心思研究过,还是一块上不了席的狗肉。  玄宗皇帝也有很多话要问高仙芝。安西唐军的战力,戊边将士的生活,岭外各国的传奇,等等吧,其中也一定包括碎叶川的混乱,突骑施、宁远国、石国的纠结。是让他们继续乱下去,还是强力打压使他们噤若寒蝉?  也许也包括遥远的大食。  公元749年白衣大食已经接近历史的终点了。对于这个昔日短暂的盟友,历来两河地区 现实的竞争者,玄宗皇帝有太多的疑问。很遗憾高仙芝并没有能够传道、授业、解惑。  “易与之”,在高仙芝的眼里还有什么是不能“易与之”的事情吗?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高仙芝再次返回安西的时候,带了一位大诗人同行,岑参。岑参以右威卫录事参军的职衔加入高仙芝的节度使幕府。岑参在军中能干什么,我不太清楚,这一路上却留下了不少的诗篇,作为边塞诗的代表名载史册。  岑参没有等待高仙芝同行,而是先行一步,给大帅打前站。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燕支山西酒泉道,被风吹沙卷白草;  一路上风餐露宿就不用说了,关键还有离愁别恨,谁说西去的征人只有荡荡的豪气,都是爹生娘养的,也都有乡愁在心头。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  返回安西,高仙芝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远征。  “顷勃特沒(朅师王),於卿不孝,於国不忠”,这样的人岂能留之?  第二年三月玄宗皇帝下诏册立朅帅国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新一代的朅帅王, “咨尔朅帅国王勃特没兄素迦,代竭忠诚,僻居遐裔,夙怀智识,早闻勇义”。  破朅师,虏朅师王,册立朅师新王,一气呵成,也是轻车熟路。高仙芝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号,山地之王。据说这可是大食、吐蕃对高仙芝的评价,可见对手对高仙芝很熟悉。  连续的胜利给高仙芝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带来了麻烦。  在远征朅师的回军路上,高仙芝接到了宁远国国王的求救信,就此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无人设置的一个圈套。  节自瀚海箫声《西域,不只是传说》
  顶  
  建议看我给的链接。 双方兵力的考证 值得关注
  高仙芝接到了宁远国的求救信。  信里说的无非是求救,至于谁是坏人我们并不是很清楚,总之,读后高仙芝欣然前往。  也许宁远国与石国的关系已经势同水火了,也许碎叶川的栗特九姓胡人已经结成了反唐的联盟,也许突骑施内部反唐的势力更加猖獗了,也许这几股反唐的势力已经合流了,也许还有许多说不出口的也许,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碎叶川在北庭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内,为什么宁远国王不向北庭节度使王正见求救?  这是读这段历史我遇到的第一个疑问,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了的问题,被忽略了的问题往往很关键、很说明问题。  面对碎叶川的乱局,王正见的态度是很明确的,置身事外,让矛盾自己解决自己。显然这并不是宁远国所期待的,宁远国上下希望朝廷更深地介入碎叶川的事物,希望朝廷帮助自己摆平碎叶川。北庭节度使王正见是指不上了,那就试试安西节度使高仙芝。  于是,玄宗皇帝接到高仙芝弹劾石国国王的奏折,“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劾其无藩臣礼,请讨之。”  说石国正王特勒无番臣之礼,似乎不准确,又有点意思。自从天宝元年开始,石国正王可是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双方的贸易往来不断。石国并没有真正的不法行为,公元749年的时候石国王子远恩还亲自到长安朝贡, 这就说明了一切。  然而公元750年这一年石国没有来长安朝贡。这一年也许正是石国与宁远国矛盾激化的时候。宁远国应该已经切断了石国通往长安的大路。石国自然是无法朝贡喽。  以此讨之,似乎出师有名,实在是有点牵强。高仙芝有点偏听偏信了,不过可以肯定地说,高仙芝有更深的盘算。讨伐石国仅仅是高仙芝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目标,或者说仅仅是一个由头。更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宁远国是朝廷在两河地区的支柱,必须支持。这是高仙芝与王正见认识上的差别。  大军北上进入碎叶川,横扫千军。  高仙芝手下的安西将士堪称精锐。清一色的骑兵,就是步兵也都自费配备战马,出战风弛电掣。对付草原上的轻骑兵那是牛刀杀鸡。  一战突骑施,风卷残云;二战栗特九姓胡人,雷霆万钧。碎叶川的所谓反唐势力四散奔逃、哇哇乱叫,大军尚未兵临石国,就接到了石国国王的降书顺表。  高仙芝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仙芝绐石国王约为和好”。  和好,却不影响唐军继续向石国开进。“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估计在石国国王率部出迎的时候,遭到了高仙芝的袭击。这也符合高仙芝的一贯做法,不折手段。  过了!完全超出了朝廷的一贯做法,信、义全无。高仙芝要用手中的钢枪横扫天下,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周边各国的预料,臣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那怎么办?  公元750年年底,高仙芝启程前往长安献俘。  “安西四镇节度、特进兼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摄御史中丞高仙芝,生擒突骑施可汗、吐蕃大首领及石国王并可敦及杰帅(朅师)来献,上御勤政楼”。  这是边将献俘前所未有的时刻。突骑施可汗,想来这是突骑施黄姓自立的可汗;石国王并可敦,想来这就是石国正王特勒夫妇;吐蕃大首领,应该是朅师战役擒获的吐蕃首领;杰帅(朅师),应该就是朅师王。哪个边将曾经有过如此的荣耀,如此的威力,“加仙芝
开府仪同三司、摄御史大夫,仍与一子五品官,余并如故,赏功也”。  这下子抄上了。  正在君臣欢庆胜利的时候,西域又有了新的传言,“其子(安国正王子)逃难奔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  大食,遥远的大食终于对李唐伸出了恶毒的大手,真的吗?一时间长安街头群情激愤,怒火硝烟。还是不要群情激愤得好,关键时刻还是要静一静,还是要想一想,想一想公元750年的时候大食有这个能力吗?  公元750年的时候大食正在改天换地,也就在这一年白衣大食关门歇业了,黑衣大食开业大吉。这是阿拉伯世界的一个分水岭,从今以后大食可以真正称为帝国了。它不再是一个狭隘的阿拉伯人的王朝,而是一个涵盖多民族的帝国,阿巴斯王朝。  阿巴斯是一个人名,是先知默罕默德的一个叔叔。先知去世之后,阿巴斯也有继位成为哈里发的资格,也算候选人之一,只是排名比较靠后。实际上根本没轮到阿巴斯说话,阿巴斯在先知家族内部的地位远远比不上第四任哈里发阿里。但是这并不妨碍阿巴斯的后裔惦记着哈里发的位置。  看着哈里发的宝座在倭马亚家族后人的手上传来传去,看着帝国的混乱,看着先知创立的帝国日益远离理想,阿巴斯的后裔越来越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很重。虽然这些混乱可能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从公元718年开始阿巴斯的后裔就开始从事推翻白衣大食的活动,逐渐的阿巴斯就变成了一支地下力量,不再局限于阿巴斯家族的后裔了,用现在的称呼就是建党了,阿巴斯党。  阿巴斯活动的舞台并不是阿拉巴半岛,也不是叙利亚、伊拉克,而是白衣大食最混乱的地区,波斯,也就是伊朗,呼罗珊,中亚地区。这一地区阿拉伯人比较少,这一地区都是受剥削、受压迫的,甚至受歧视的,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波斯人更感到了人世间的压抑与不公平。  乱中取胜,浑水摸鱼,在这一地区倭马亚的反对者们找到了支持者,互相之间还找到了同盟,什叶派、哈列哲派,也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竖起黑旗反对倭马亚家族的哈里斯,原来自古英雄所见略同。  阿巴斯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业,有一个人很重要, 呼罗珊人阿布?穆悉林。  穆悉林曾经在麦加朝拜过阿巴斯的首领,默罕默德?阿巴斯,之后大约于公元747年返回呼罗珊,阿巴斯人的事业就此蓬勃而起,三年的时间摧枯拉朽。也是白衣大食烂到根了,也是穆悉林高超的操作手段。  从前面断断续续的交待中我们知道,呼罗珊这个地区比较复杂,单从宗教信仰来说,很多教派犬牙交错,能够数得上的就有袄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作为一个伊斯兰教教徒,穆悉林当然是只信奉真主了,但是为了团结更多人,真主的意志也要进行稍微的调整,这样才能兼容并蓄。穆悉林就这样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走,深入基层、聚揽人心、终成正果。  这一时期白衣大食的呼罗珊总督是纳斯尔。纳斯尔也不是无能之辈,据说搞经济很有一套,但是经济并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还有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秩序,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而恰恰对如何恢复呼罗珊的秩序,纳斯尔无能为力。  也不能说无能为力,只能说敌人太顽固、太狡诈。纳斯尔前期的武力的主要对手就是哈里斯。软硬兼施,纳斯尔甚至还从哈里发那里讨得了一道免死金牌,赦免哈里斯所有追随者的所有罪孽。  这就是别人患了感冒,你给他开泄药,不对症啊。  弄不好要死人的。  节自瀚海箫声《西域,不只是传说》
  纳斯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奈哈里斯何,日子过得苦巴巴地,纵有山珍海味也没有胃口。到公元746年的时候纳斯尔终于走出苦海,哈里斯在一场战斗中意外身亡,看来纳斯尔的好日子来了。没想到紧接下来就是更难缠的对手穆悉林。  面对穆悉林不紧不慢的攻势,纳斯尔更是一筹莫展。武力?武力很难扭转人心,那是最后一招。纳斯尔能够想起的就是团结所有阿拉伯人,对穆悉林进行反宣传。宣称穆悉林的主要目的是杀死所有的阿拉伯人,就像宣称有人要共产共妻一样,谎言终究会被戳穿。到那一天谎言的制造者必然被历史、被民众所抛弃。  终于有一天白衣大食的白旗与阿巴斯的黑旗在战场上会面了,会面的结果是纳斯尔于公元748年初率部退出呼罗珊,在你沙布儿(伊朗东北)被追踪而来的阿巴斯大军击溃。白衣大食也开始了倒计时。  第二年阿布勒?阿巴斯成为阿巴斯王朝的首任哈里发,这就是黑衣大食。  作为开国元勋的穆悉林也正式成为呼罗珊总督。我们相信会有一大批波斯人像穆悉林一样走上阿巴斯王朝的领导岗位,波斯人成为王朝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是福是祸也很难说得清楚,也许福就是祸。阿拉伯帝国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随着各民族的百花齐放,如何增强帝国内在的凝聚力将变得异常的敏感。这些不是我们想要讨论的,我们还是看看成为呼罗珊总督的穆悉林。   也就在穆悉林刚刚登上呼罗珊总督的宝座不久,也许连宝座还没有捂热乎,在布哈拉就爆发了反对阿巴斯王朝的起义。  穆悉林的成功源于团结了呼罗珊地区所有反对倭马亚家族的势力,现在共同的敌人不在了,如何分赃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阿巴斯王朝的建立意味着蛋糕被一个人端走了,这个结果很少有盟友会自然地接受。穆悉林面临的这个难题就是剿灭群雄,或者被分而食之。  所谓的叛乱还是比较多的,有想恢复纯粹袄教教义的比赫?阿费里德领导的宗教运动,也就是从思想上挑战伊斯兰教;也有志在拥护阿里家族的谢里克领导的叛乱,毫无疑问这是什叶派领导的斗争。  “我们所以追随先知的家族,不是为了使人流血,也不是为了多行不义”。谢里克这个政策宣誓得到了呼罗珊附近许多阿拉伯人的支持,这也表达了穆斯林们对阿巴斯家族的失望。据阿拉伯史书记载这一叛乱正爆发在公元750年。  布哈拉就是中史记载的安国,被穆悉林派往安国平叛的就是后来高仙芝的对手齐雅德。支持谢里克的阿拉伯人以及安国的国民加在一起有三万余人,齐雅德手上有万多人。据说战斗进行的非常艰苦,从夏季开始大战一个多月也不分胜负。穆悉林不得不再次增兵万余。  增兵只是一个手段,穆悉林还加强了政治攻势。这一次我们在齐雅德的战斗序列里发现了安国国王屈底波。不知道穆悉林用什么手段迫使安国国王屈底波走上了战场,总之不是什么光彩的东西。安国国王屈底波的参战应该完全是违心地。  也就在这一年(751)的年初,安国国王屈底波的使节还向玄宗皇帝进献了100匹宝马。正月里的进贡使安国国王屈底波的政治态度昭然若揭。很可能使节就负有请求李唐驱逐大食的使命。也不知道朝廷是如何答复的。只不过现在在穆悉林的胁迫下,安国国王屈底波不得不做违心的事儿,助纣为虐。  有了安国国王屈底波的帮助,齐雅德很快就切断了谢里克的粮道,起义就此宣布失败,不久谢里克被击斩,世界似乎恢复了平静。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不久失去了利用价值的安国国王屈底波也被穆悉林送到了另一个世界。安国国王换上了屈底波的弟弟苏康。  穆悉林不惜用血的手段维护和平,足见黑衣大食并不受欢迎。在齐雅德平定谢里克叛乱的时候,穆悉林的另一个助手也顺利东进跨过乌浒河,进驻骨咄,骨咄王胡拜什逃往长安。占据了骨咄就可以北上威胁宁远国。  来到长安骨咄王胡拜什给玄宗君臣带来了西域最新的消息。这就是在公元750年年底在京师献俘的高仙芝得到的传言,“其子逃难奔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  这似乎是一战石国的必然结果,也许就是骨咄王胡拜什自己的猜测,也许就是骨咄王胡拜什在忽悠。都希望李唐能够出手赶走大食人,不说得血乎哗啦地怎么动人心?!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平灭石国之后,“仙芝遣使者护送至开远门,俘以献,斩阙下,于是西域皆怨。”  对于以上这条记载,我们持谨慎怀疑的态度。这是我读者段历史遇到的第二个疑问。是那位说了,史书上言之凿凿的事情也可以怀疑吗?越是言之凿凿的事情越要问一个为什么。历史事件有其本身自在的逻辑,不符合逻辑就是反常。  节自瀚海箫声《西域,不只是传说》
  首先对石国正王的处理,“俘以献,斩阙下”就不符合常理。不符合朝廷的一贯政策,我们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我们的政策是“德以柔远,兵以威敌,服而舍之,古之制也。”  对于这个记载我们要加上双重问号,太不可思议了。虽然不可思议,结果却是不能更改的,石国正王确实死了,至于怎么死的,我们姑且存疑。  “斩阙下”无论如何不是朝廷正常的做法,石国正王却真的死了。或许死于路上的长途跋涉,或许死于高仙芝之手。据说在大破石国之后高仙芝搜刮了不少金银财宝,也许高仙芝要杀人灭口。  总之,人死了,据说石国国王的儿子痛不欲生、慷慨激昂,这也是人之常情;“其子逃难奔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于是西域皆怨”,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仔细琢磨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记载非常的有意思,简单的背后隐藏着不简单,甚至发人深省。  石国国王的儿子,也就是正王特勒的儿子,奔走相告,搞串联,“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此时此刻大食显然并没有远征四镇的实力, 也没有作案时间。反攻四镇也不符合群胡的利益。  高仙芝横扫突骑施黄姓、九姓栗特胡,石国,确实是粪坑里扔石头,激起了民愤。即使这样也不足以使群胡完全站在大食一边。因为臣服于大食意味着永久独立的丧失,意味着信仰的改变。  相对于重税、要求改变信仰的大食,李唐的统治那就是蜜里调糖,真正的和平崛起,除了甜美还是甜美。如果说石国国王的儿子为报杀父之仇而发狠的话,群胡就没有任何反攻四镇的动机。至于能力,就更不用提了。  群胡希望朝廷能够给一个明确的信息,尤其是在突骑施这个问题上,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不能今天一个令、明天一个令;群胡希望朝廷能够强力维护河中地区的秩序、给每个人一个角色、一个饭碗。群胡倒是一直希望李唐能够击败大食,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说“将欲攻四镇”的说法,要么是谣言,要么是传言,要么是别有用心。 实际上记载里说的很清楚,“将欲攻四镇”,“将”,“欲”都是未来时。这是第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地方。  同样,石国副王伊捺吐屯屈勒的表现也很有意思,很让人深思。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刻,伊捺吐屯屈勒在干什么?他对“将欲攻四镇”是个什么态度?  正王特勒被擒斩,不正是伊捺吐屯屈勒夺回王位的大好时机吗?伊捺吐屯屈勒并没有伸手去接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甚至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啥?  其一,风险太大,“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攻四镇,那是闹着玩儿吗?这么严重的事件不好发生,反对、赞成都不合适。反对,那就是众矢之的,很可能成为群胡攻四镇的垫脚石;赞成,那也是另一个引火烧身。  不吱声,也是一种选择。同样不吱声的还有朝廷新册立的突骑施可汗移拨。  看起来不吱声、装傻也许才是当前的上策。我们并没有找到伊捺吐屯屈勒或者突骑施可汗移拨曾经就此事向朝廷打小报告的任何迹象,甚至在随后的大战中当参战双方打得头破血流之际,也没有看到这二位的身影。  也就是说伊捺吐屯屈勒、突骑施可汗移拨并没有把西域的真实情况传递给朝廷。也许就没有什么必须汇报的真实消息。也许高仙芝袭破石国正王使这二位心有余悸、心怀不满,只有沉默是金。  这么说伊捺吐屯屈勒、突骑施可汗移拨赞成“攻四镇”?这倒未必,伊捺吐屯屈勒、突骑施可汗移拨一定赞成挑动朝廷与大食打一架,让朝廷痛击大食,拯救两河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谣言能激起朝廷的战斗欲望,何乐而不为?  要独立,要申冤,要摆脱大食的控制,朝廷是当前唯一的力量;当前也是出兵的唯一机会。  为啥?  就因为有一个勇猛无敌的、敢于战斗、乐于战斗的高仙芝。  节自瀚海箫声《西域,不只是传说》
  @安逸晨2013
17:36:37  不知道为什么 一说起高仙芝整个人就浑身变得血沸腾。 不仅因为他的战功 ,还因为他的出身——就像现在美国的安全部长是个中国人! 我泱泱大唐,真正是心胸开阔,包容四海!  -----------------------------  @漫游国际 15楼
20:52:28  到了高仙芝这一代,基本上已经是地道的中原人了  -----------------------------  这倒是,不过高句丽国籍能如此死心塌地 大唐向心力还是相当恐怖!
  搬条凳子先…  
  回复第25楼(作者:@瀚海箫声 于
08:38)  首先对石国正王的处理,“俘以献,斩阙下”就不符合常理。不符合朝廷的一贯政策,我们的政策是坦白从宽……  ==========  打不赢就跑,这很简单,史书充满了谎言,这也是事实。  但是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心。如果失去人心,就算强大如苏联也要失败。  反过来说明到人心的美国现在十分强大。  唐朝失去人心,天下人都要背叛它,就算皇帝认错也不行。  唐朝的失败,说白了,就是你内陆故步自封的人,管理不了有自由之心的冒险者。  
  碎叶城不是李白出生的地方吗  
  哈哈!诸位还是看看阿驽的朔风飞扬吧。虽然是杜撰多些,但还是完整叙述了恒罗斯之战的因果。
  马克??  
  马克啊,当年也写过怛罗斯,写得不好,坐等楼主分析!
  @安逸晨2013
17:36:37  不知道为什么 一说起高仙芝整个人就浑身变得血沸腾。 不仅因为他的战功 ,还因为他的出身——就像现在美国的安全部长是个中国人! 我泱泱大唐,真正是心胸开阔,包容四海!  -----------------------------  @漫游国际
20:52:28  到了高仙芝这一代,基本上已经是地道的中原人了  -----------------------------  @安逸晨2013 26楼
09:26:31  这倒是,不过高句丽国籍能如此死心塌地 大唐向心力还是相当恐怖!  -----------------------------  是啊,唐朝的胸襟,相当广阔。所以为什么现在还有唐人街之类的,那是一个时代的辉煌的痕迹~~~
  此战影响深远,中亚西域从此沦为伊斯兰地区,而唐军剎羽而归,从此失去经略西域的主力将领!黑衣大食就是波斯帝国,现代伊朗乃其子孙!  
  @万水千山2008 11楼
18:02:45  唐军有七万左右,全军覆灭。 大食军正规军不到两万。  双方各有助阵的。 唐军战斗力不行  -----------------------------  没搞错吧,是唐军两万主力加一万杂牌对阵大食15万-20万好不。而且,还是在葛逻禄部临阵倒戈的情况唐军才输的,不然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单说唐军造成大食军近七万人的伤亡就已经说明一切了。  唐军之败,只能说非战之罪!
  @万水千山2008 22楼
08:12:21  建议看我给的链接。 双方兵力的考证 值得关注  -----------------------------  那个内容不值得看,并不是考证,内容不全,多属臆测,思想偏激又偏袒。史学界都不敢肯定的很多数据,他毫不犹豫地用来说事,说明连那些数据是准的,哪些是不准的,他都没考证,何况其他,难信。呵呵!
  谣言四起,立即将宁远国推到了风头浪尖之上。宁远国也是整个事件当中最积极的。据后来出土的吐鲁番文书记载,这一段宁远国的使节往来于西域与长安之间,穿梭不停,仅仅是王子级别的就有好几拨。宁远国上下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亡国之忧。  高仙芝出兵石国是应了宁远国的请求,现在群情激愤,宁远国自然首当其冲。宁远国王万万也没想到高仙芝会横扫千军,逮着谁打谁,突骑施黄姓、九姓栗特胡、石国,碎叶川内没挨打的就剩下自己与突骑施的移拨可汗了。  与所有人为敌那就是自取灭亡,宁远国王能不害怕吗?  谣言,也许“将欲攻四镇”本身就是一个谣言,但是群情激奋,宁远国必首当其冲,宁远国上下岂敢有任何松懈?也许宁远国真的遭到了群胡的威胁??????  谣言,也许“将欲攻四镇”本身就是一个谣言,就是一个一文不名的威胁,但是宁远国不得不宁可信其有,安肯信其无?稍有差错就是亡国之忧。  谣言,也许“将欲攻四镇”本身就是一个谣言,就是一个宁远国造出来的谣言,请唐军西进,为宁远国彻底扫清周围的障碍。  宁远国的使节成串地往长安跑,只有一个目的,求援。  登车一呼风雷动,挼取長绳缚虏归!  传说中的大食敢于向***挑战,那还了得?高仙芝只觉得心中的豪气四处激荡,欲与天公试比高,引军西进、会猎碎叶立即提到议事日程。  连续在小勃律、朅师获得胜利,吐蕃的势力被从西域彻底清除,能够称得上高仙芝目标的自然只有遥远的大食。一如当年张孝嵩远征拔汗那之战,一战保二十年的和平。  战,高仙芝跃马横枪,战!  远征大食, 兵,高仙芝手下的安西劲旅显然不够用了。  征调河西铁骑,天威健儿。  公元749年哥舒翰攻克石城堡之后,建立神武军, 不久更名天威军,显然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天威军,一听这名字就神气,当然了也充满了拍马屁的意味。天威、天威,天子之威。我们抛弃不好的意味,天威健儿也确实名副其实。  玄宗时期募兵是主要的征兵形式,这也使“健儿”这个名称更加真实,武艺高强、骁勇善战。天威健儿在哥舒翰的手下更是不可一世,哥舒翰本身就是一员勇将。攻克石城堡就是天威健儿立威的一战。今天,天威健儿奉调远征碎叶。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火山六月应更 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公元751年六月高仙芝率领大军经轮台西去,七月,天威健儿随后接应。高仙芝的大军不日进至碎叶。决战的时间点就是七月中旬。  看起来,高仙芝还是不想坐守四镇,等敌来攻。进至碎叶,既有给宁远国撑腰的意思,更有积极求战的意味。来到碎叶之后,高仙芝并没有感受到战场上应有的火药味,碎叶城一片宁静,与宁远国使者宣扬的血呼啦的战场情境大相径庭,激奋的群胡更是不知去向。  按照高仙芝的设想这一战是千里赴援,宁远国应该是一片哀号、满地残肢断腿,碎叶城虽然残破也应该是大食人值得据守的一个据点,碎叶城上飘扬的应该是大食的旗帜。现在却是千里鸡鸣,一片安详。  也难怪,公元751年年初穆悉林刚刚平定谢里克的叛乱,随即东进撒马尔罕进一步平叛。在高仙芝进军碎叶城的时候,穆悉林的大军刚刚逼近石国,距离石国西南部的撒马尔罕250公里,距离东北部的恒逻斯225公里。  也许在穆悉林眼里石国也是需要镇压的叛逆,这里有李唐册立的顺义王、石国副王伊捺吐屯屈勒,这里有投降反而丢了性命的石国正王的王子。  也许就在这个时候石国王子才有机会面见穆悉林,痛说革命家史;也许就在这个时候穆悉林才得到了关于高仙芝的最新消息,唐将、山地之王高仙芝亲率大军西进前来挑战。  咦,怎么是高仙芝前来挑战?  这个结果、这个说法不是很正常吗?不这么说那怎么说?  说“我老爸被高仙芝砍了,请大帅给报仇!”  如果石国王子这么说的话,齐雅德会怎么想?这是典型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估计齐雅德会安慰安慰石国王子,死就死了吧,谁不死?人活百岁也得死,早死早托生。  这么说估计会让石国王子痛不欲生,没办法齐雅德没有任何理由与高仙芝对战。就像美国不会为了日本,与中国开战一样。这是一个常识问题。  但是,如果说高仙芝前来挑战,那就不一样。都是江湖上混的,谁怕谁?这一句话就会激起齐雅德内心的豪气,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斩高仙芝于阙下。  也许石国正王王子真的想求救,但是这么说更能激起大食人的斗志。只有这样东西两强才能来个龙虎斗、才能来个双龙会。也许石国正王王子并没有向齐雅德求救,而是其他的有心人,因为这一战无论谁胜谁负,周边各国都是最大的获利者。  节自瀚海箫声《西域,不只是传说》
  有热闹为什么不看?  如果新唐书的记载不误,“其子(石国正王子)逃难奔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这是石国正王子报父仇的唯一一个机会,挑动大食与李唐决战。大食胜了,父仇就报了;大食败了,就可以趁势驱逐的大食的势力,恢复独立、自由,以及能够想起的各种好词儿。  既然高仙芝前来挑战,做缩头乌龟是不可取的,齐雅德?本?萨利特受命前出恒逻斯寻机决战。这是当前局势下大食人本能的反应,任何一个帝国面对挑战的本能反应。齐雅德很想知道是山地之王到底有多厉害。  观众期待已久的、中亚各国期待已久的东西两强对决即将上场。注意,就是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没有听到伊捺吐屯屈勒的任何声音,一片静默。  作为参战一方的高仙芝知道对面大食人的行动吗?  应该不知道!  否则在碎叶附近背城而战、以逸待劳更加符合兵法。完全没有必要前出恒逻斯。高仙芝虽然骄横,却并不无知,没人可以否定高仙芝的军事才能。这是二三百公里的距离,这个距离完全可以左右战争的结果。  也就在碎叶,也许又有两路人马加入到西征队伍的行列,宁远国、葛逻禄。宁远国参战是必然的,也是意料之中的,葛逻禄的出现却使人感到有点意外。我们期待的应该是来自北庭夹击的汉军。  面对即将发生的如此大战,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北庭节度使王正见的消息,估计被屏蔽了。高仙芝不想有人争功,王正见也不想干不和自己理念的事。  在整个碎叶川的乱局中,葛逻禄部落基本上是一个遥远的旁观者的角色。此刻却出现
在西征的队列中,让人不免有些狐疑。是受高仙芝征调而来,还是自告奋勇?我们不得而知。  这是读这一段历史我遇到的第三个疑问,葛逻禄。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司马光在写通鉴的时候,留下了这样一段记载,把葛逻禄钉在了叛徒的耻辱柱上,也给唐军难以理解的失败找到了一个替罪羊。看起来言之凿凿,却是孤证,翻遍新旧唐书也找不到相关的记载。  葛逻禄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叛变了。  葛逻禄, 公元751年的葛逻禄,在与回纥争夺漠北失利之后,葛逻禄再次一分为二,一支臣服于回纥,一支西进,逃到了十箭故地。西进,也就是回到了葛逻禄传统的游牧地金山西,真正进入十箭故地那也是数年以后的事。毫无疑问如果葛逻禄参战了的话,应该是这一支西进的葛逻禄。  这一支葛逻禄的游牧地点在碎叶川的大北部,现在额尔齐斯河附近。很难想象高仙芝会征调如此遥远的葛逻禄人参战。近在咫尺的北庭大军都作壁上观,哪有葛逻禄参战的资格?  那么葛逻禄是自告奋勇了?  公元751年不仅对碎叶川是一个敏感的时间点,对于北部的茫茫草原也是一个不平静的时间段。回纥的崛起绝对是这一时期的头等大事。作为后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漠北唯一的受益者,回纥可汗有理由期待更上一层楼,一统大草原。后面有李唐的支持,大可汗决不是在白日做梦。  作为曾经进入过***法眼的葛逻禄,作为回纥汗国曾经的同盟者,作为被回纥背叛、被回纥打压的葛逻禄,也完全有理由挺身一战。不为面子,也为生存。很遗憾葛逻禄并不是回纥的对手,否则也不会降的降、走的走。  世界是多元的,民族是多样的,每一片土地都有它自己的主人。葛逻禄西去必将打破他人平静的生活,而随之而来的回纥汗国更是就是要打破别人的生活。不经意间回纥汗国已经完成了新老交替,现在当家的是葛勒可汗磨延啜。葛勒可汗磨延啜是回纥汗国的第二代,他的父亲就是钦封的怀仁可汗。  刚刚登基不久的葛勒可汗,正是一战宏图大志的时候。这一阶段,葛勒可汗的主要对手还不是葛逻禄,而是大毗伽都督。对于这位大毗伽都督我们知道得很少,只知道在回纥老可汗晚年,也许是去世之前,曾经任命大毗伽都督为叶护。看来也是一位实力派人物。  在汉史中曾经记载过一个出身九姓铁勒之一的拔曳固的大毗伽都督,这位都督曾经在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十月前往长安朝圣。这两位是否为同一人存疑,不过时间点很敏感,很可能是一个人。之后,就爆发了葛勒可汗对大毗伽都督的征讨。  战斗一直持续到公元750年的冬季,大获全胜的葛勒可汗才返回东部渡寒假。转年二月一开春,就兵发剑河,也就是叶尼塞河流域。  “在虎年我出兵攻打鞠部 。二月十四日, 我作战于剑河。”  我们知道黠戛斯就在附近,攻打鞠部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的味道很浓。这个鞠部,据史书记载应该在“坚昆之东,韦室之西,拔野古之北”,也就是曲满山(萨彦岭)附近。当然也有专家比对为炽俟。如果是炽俟就更有说道了,炽俟是组成葛逻禄的三大部落之一。这一方面说明葛逻禄的强大,也说明葛逻禄内部的分离倾向。这个我们就不细说了。  葛勒可汗风卷残云击败鞠部,为了夸耀武功,还在当地修筑宫殿、立界碑。毫无疑问目标直指黠戛斯, 是强还是示弱就看如何解读了。  后代考古学家在蒙古高原发现了一条古长城,从萨彦山岭南麓向叶尼塞和赫姆奇科河流域延伸二百多公里。长城由城墙与堡垒组成,估计式样与万里长城没啥区别。据考证正是葛勒可汗磨延啜时代的作品。这也与历史上的记载相呼应,“保卫??????在金山(阿尔泰)山林的西边疆界和在曲漫山的东边疆界。”  毫无疑问这长城就是为了防备黠戛斯人的,这也正反映了双方的关系,与当前的局势。当年五月葛勒可汗回师东去,在於都斤山消夏。  黠戛斯这个部落的历史比较久远,有多远?有匈奴人的时候就有他了。这就是数百年前的事儿了。到了李唐这一代黠戛斯与朝廷的关系也是越来越近,双方同宗啊。  据说黠戛斯人自认是西汉李陵的后裔,对这一点李唐王室也认同。估计也不是空穴来风,应该是在黠戛斯人口口相传的传说、或者叫祖先的记忆。这是可能的,李陵或者李陵率领的汉军将士的后代,流落到叶尼塞河流域,进而成为黠戛斯部落的一部分,完全有可能。  按理来说这么久远的事儿,想找出什么证据是不大可能的,也就是那么一说。但是双方都认同,那就是事实了,具体真的假的已经不重要了。亲戚关系只是一个由头,更值得看中的是双方的战略需求。黠戛斯与突厥人是死敌,突厥人就是双方共同的敌人。所以呀,后东突厥汗国与黠戛斯也曾经大战数次,每次都是黠戛斯吃大亏。双方的仇也是越来越深。  现在突厥人彻底完蛋了,继之而来的回纥人还是与黠戛斯为敌,看起来还是有点地缘政治的意思, 卧榻之旁啊。  黠戛斯也不是被吓大的,修筑城墙,防守的意味毕竟太浓了。葛勒可汗东归之后,草原西部水花翻动。黠戛斯、拔悉密,葛逻禄,还有一些其他的知名的、不知名的部落就组成了反回纥联盟。乃至于葛勒可汗不得不提前结束自己的假期,挥师西进。很巧,时间点与恒逻斯之战大致重合。  可以肯定地说,在高仙芝二次西进碎叶川的时候,草原上正酝酿着生死决斗。  如果说高仙芝曾经征调葛逻禄西征的话,葛逻禄的当家人就面临一个很重要的抉择;是南下,还是东去?如果说葛逻禄窥视到碎叶川的乱局,想要火中取栗的话,葛逻禄的当家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  想来他很犹豫!  “已经有人来到其可汗及其同盟者处, 但葛逻禄还没有来到其同盟者处??????”  果然,反回纥联盟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的葛逻禄并没有出现在同盟者的队列中,爽约了。反回纥同盟者群情激愤,不打回纥了,先收拾葛逻禄。  那么,葛逻禄的当家人想干什么那?  难道真的应约而来,参加高仙芝的最后晚餐?这种判断是一个符合逻辑的误判。把葛逻禄人想的太好,太听话了。
  很难想象葛逻禄会在这个时候分兵碎叶川。对于葛逻禄人来说,争霸草原才是问鼎天下的契机。南下碎叶川只能是战败后的无奈。当然如果葛逻禄的当家人能够未卜先知,放弃与回纥人必败的争斗,先行南下碎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无论即将迎来的草原之战、恒逻斯之战的结果如何,当前最佳的选择就是等待。南下、北进的时机都不对。  北面草原的决战已经不可避免,葛勒可汗已经启程西进,反回纥联盟是没有机会先行剿灭葛逻禄,再回身击败回纥的。葛逻禄这个渔翁是当定了,也许反回纥联盟的成立就是葛逻禄人忽悠的结果。  草原上无论成败,葛逻禄人都很从容。  回纥胜了,葛逻禄顺势南下,跑;  回纥败了,或者说双方两败俱伤,葛逻禄挥师北上,收拾残局。  那么南部的恒逻斯之战如何?  山地之王、无敌的高仙芝,汹汹的汉军,也许结果似乎是一目了然的,押高仙芝赢是必须的。  按照唐军的惯例,胜利之后就会回师东去,残破的碎叶川正是留给葛逻禄的晚餐,如果葛逻禄的当家人认为碎叶川也是一个选择的话。  那位说了,说了半天到底来没来?  如果你是葛逻禄的当家人,你怎么选择?  等待,等待草原上那石破惊天的一刻,给草原上各路豪杰致命一击。  不管怎么说吧,高仙芝集结了番汉大军于碎叶(即使仅有宁远国,也算蕃汉大军),却不见敌人的踪迹。那么,高仙芝手上集结了多少人马?汉史记载的说法不一。有的说两万、三万、六万,有的说七万,阿拉伯史书的记载最有意思。大意是阿拉伯方面派出了一支能够战胜十万唐军的大军,据此有人认为唐军是十万。  阿拉伯的记载明显有炫耀战功的可能,不足为信。能都战胜十万唐军的大军是多少人?根据战力的不同,从数千到数十万皆有可能。  唐军安西节度使手下的军队也就是三万左右,高仙芝不可能都带走。虽说征调了天威健儿,但是从时间上判断,天威健儿并没有能够出现在战场上。那是为后续战斗准备的援军。据有关专家考证,实际参加战斗的唐军人数也就是两万左右。这个数据与安西大都护府的情况相符,其余的都应该主要是宁远国人马,葛逻禄的人马即使有,也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  高仙芝决定进军恒逻斯,这是我的第四个疑问,恒逻斯。  节自瀚海箫声《西域,不只是传说》
  高句丽人高仙芝后来被唐玄宗斩了,和此事件多少有点关系吧  
  阅  
  @高纬度站栗 42楼
21:40:39  高句丽人高仙芝后来被唐玄宗斩了,和此事件多少有点关系吧  -----------------------------  不应该
  期代续写,高仙芝若战死沙场则留名青史  
  、  
  大唐威武!  
  。  
  再来观战!
  哟,有点长啊,慢慢看~~~~~~~~~~~~
  好帖,支持  
  马  
  马  
  再来留个影。。。
  mark  
  流民  
  @高纬度站栗 42楼
21:40:39  高句丽人高仙芝后来被唐玄宗斩了,和此事件多少有点关系吧  -----------------------------  这个,为高仙芝惋惜一下。
  唐军安西节度使手下的军队也就是三万左右,高仙芝不可能都带走。虽说征调了天威健儿,但是从时间上判断,天威健儿并没有能够出现在战场上。那是为后续战斗准备的援军。据有关专家考证,实际参加战斗的唐军人数也就是两万左右。这个数据与安西大都护府的情况相符,其余的都应该主要是宁远国人马,葛逻禄的人马即使有,也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  高仙芝决定进军恒逻斯,这是我的第四个疑问,恒逻斯。  节自瀚海箫声《西域,不只是传说》   ——————————————————————-——  高仙芝不可能率7万唐军孤军远斗,辎重粮草都难以为继。只能是唐军为主的2万多人,加上西域藩国的盟军有1万多人。
  记号  
    若要给美好人生一个定义,那就是惬意。若要给惬意一个定义,那就是三五知己、谈笑风生。虽然有些事情,从一开始就意味着结束,从一开始就知道没有结果,那是不是就不让它开始呢?如果害怕失去就放弃拥有的权利,那么人生好像也就失去了意义。
  唐军一万人加蕃国两万人与20万阿拉伯j军作战。在蕃国背叛的情况下还杀伤阿拉伯7万。合着对方都是童子军啊
  高仙芝决定进军恒逻斯,这是我的第四个疑问,恒逻斯。  期待呀。。。
  回复第61楼,@伪的思想  唐军一万人加蕃国两万人与20万阿拉伯j军作战。在蕃国背叛的情况下还杀伤阿拉伯7万。合着对方都是童子军啊  --------------------------  阿拉伯人的战斗力以色列最明白,如果他们的战力能有5,现在哭的应该是以色列人了。  
  为什么进军恒逻斯?  高仙芝此来名义上是收拾“将欲攻四镇”的大食,但是来到碎叶之后并没有发现期盼中的对手,作为主帅的高仙芝是怎么想的?  尤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地,高仙芝得到大食的消息了吗?  应该知道了大食人可能已经进驻塔什干了。如果宁远国在这个时候还不告诉高仙芝前面的情况,那就太阴谋了。如果连宁远国也不知道大食的消息,那就太愚蠢了,该死!  作为主帅的高仙芝如何判断当前的形势?  撤,太无耻了;不仅高仙芝的面子上过不去,宁远国也不能让,也也与此行的目的不符。现在撤,还不如当初不来。坐守四镇,半路劫杀,唐军立于不败之地。高仙芝此来就是求战,一为御敌于国门之外,二也是救援宁远国。  来到碎叶,高仙芝得到了齐雅德已经进驻塔什干的消息,那就只能再进一步,决战塔什干。恒逻斯就不可避免地成为高仙芝下一个目标。  与其说这是高仙芝的决定,倒不如说这是宁远国的期望。也许也是高仙芝的无奈。远征最紧要的是给养,取胜的诀窍是速战速决。  既来之,则安之。占据恒逻斯据城而守,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可一世的高仙芝有点被什么的感觉了,恒逻斯之战已经不可避免了。  那么高仙芝知道对面齐雅德最新的动向吗?  应该不清楚,宁远国人也不是什么都知道。大食人并没有传说中的气势汹汹,显然很出乎高仙芝的意料,也增添了高仙芝的自信。黔之驴,计止此耳。  退后一步是似乎的耻辱,前进一步却是一个错误。  欺敌,必蹶上将军。  高仙芝能够做出这个判断,应该与宁远国的鼓动不无关系。  高仙芝好容易来一趟,即使打不着大食人,宁远国王也希望高仙芝能够痛击石国,彻底把石国赶出碎叶川,确保宁远国在此地的霸权。  一如碎叶不是宁远国的传统领地一样,恒逻斯也不是石国的传统领地,这两个城市都属于突骑施。随着突骑施的衰落,石国北上占据了恒逻斯。上一次高仙芝攻击石国的时候,在恒逻斯应该没有发生大战。高仙芝应该进驻到了石国的首府塔什干,否则无法拿下石国正王。  自从上次石国一战之后,“将欲攻四镇”的叫嚣不绝于耳,宁远国上下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度有王国之忧,否则也不会让王子级别的使节成串地往长安跑,真害怕呀。  狼来了,狼来了,狼毕竟没有来。来到了石国,近在咫尺也没敢再进一步,狼还是狼吗?一只小狗罢了。也许在宁远国看来,这都是惧于高仙芝的神威,被吓住了。鼓动高仙芝继续西进那是必须的。  接下来也许走马占据恒逻斯,就会对塔什干形成包围之势,传说中的大食人就只有消遁了。  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接下来战争详细的过程,在史书上语音不详、比较含糊。综合起来先后有三部史书涉及到了这个内容,新、旧唐书,通鉴。在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就有一个材料取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旧唐书写的最值得信赖,旧唐书是完全依据实录写成的,可信度最高。新唐书总体来说并没有新鲜的东西,而更追求言简意骇,有的地方言简的把原来的意思都改变了,造成了很多混乱。  通鉴倒是有了一些新的东西,似乎司马光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秘籍。还给高仙芝的溃败找了一个替罪羊,葛逻禄。对于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基于当时的事实,葛逻禄基本上不可能参与恒逻斯,通鉴的说法就没有了根基。所以在接下来的一些篇幅中,我们将完全采用旧唐书的说法,而且在我看来旧唐书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当时的史家已经把基本事实写清了,解读具体的战场事态需要我们严密的分析。  恒逻斯,出乎意料,这一次高仙芝在恒逻斯遭到了顽强的抵抗。  围城、攻城。  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没有听到石国副王、李唐的顺义王伊捺吐屯屈勒的声音。作为观众的我们真希望有人能给高仙芝提个醒,但是没有。显然伊捺吐屯屈勒也乐观其成。  围城、攻城,显然高仙芝犯了兵家大忌,坚城之下岂能久留?  就在高仙芝酣然围城的时候,齐雅德率领的大食军出现了。这是我的第五个疑问:齐雅德?
  顶起,一直关注怛罗斯之战…  
  什么J8康乾盛世,看到猪猪辫子就想喷
  @晓月江 3楼
23:55:45  唐代对西域的控制开发,似不及西汉气象。可能是人才不够吧,像班超陈汤这样的大才实在不可多得  -----------------------------  我觉得恰恰相反,唐朝对西域的控制是超过汉朝的。因为汉朝之所以控制西域是因为有匈奴的存在,而唐朝基本上没有能够威胁到中央帝国的游牧民族或者说已经融合了,所以唐才能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来实现对丝绸之路的控制。如果不是安史之乱的话,可能中国人真的能够突破东亚的天空把触角伸到中东去。
  @godcs-05 08:30:48  回复第61楼,@伪的思想   唐军一万人加蕃国两万人与20万阿拉伯j军作战。在蕃国背叛的情况下还杀伤阿拉伯7万。合着对方都是童子军啊   --------------------------   阿拉伯人的战  -----------------------------  笑了,现在的阿拉伯能与那会儿比?中东战争以前阿拉伯就分裂几百年,做了几百年殖民地。战后独立还独立成10几个国家。美国权力支持以色列,你把当时以色列回归的人想成美国大兵更贴切。罗贯中yy的赤壁之战好歹是10万对80万。8倍比例。泥马这都20倍比例了,好歹人家演绎的还有长江天险还有苦肉计火攻。求教高先知是什么战术?按这来高先知可以暴曹县金胖子几个来回当上宇宙无敌大将军了
  齐雅德干什么来了?  前面说过齐雅德是受了石国王子的蛊惑,前来与高仙芝决战。这只是我基于形势的判断。在史书里有另外不同的记载。  “这一年拔汉那统治者与石国君主反目,他请求秦国皇帝的援助。秦国皇帝派给他十万士兵包围了石国。石国君主向秦国皇帝乞降。因而没有加罪于他和左右的人。”  “并?波悉林得知此讯,立即遣齐雅德? 伊本?喀里同他们作战。两军遇于恒逻斯川,穆斯林军队战胜了他们,杀五万人,俘近两万人,其余逃回本国。这次战役发生于伊斯兰历133年祖?尔?贾月(公元751年7月,即天宝十载八月)”  这是大食方面的记载,分成两段之后一目了然。  前一段显然讲的是高仙芝的第一次石国之行,剧本上验证了我们前面的分析。突骑施被李唐与白衣大食联手做掉之后,碎叶川一片混乱,石国、拔汗那双双北上争夺碎叶川,反目就是必然的。在这个过程中拔汗那变成了宁远国,也变成了皇亲,在于石国的争夺中占尽先机。  令人遗憾的是只开花不结果,北庭节度使王正见不想介入两国的纷争,只要不触犯李唐的利益,自己玩儿去吧。这才有了宁远国引高仙芝入局,也就有了下面的故事与恒逻斯。  下一段讲的是大食人的丰功伟绩,在行动之前大食人还给自己戴了一顶高帽子,有点冲冲一怒为红颜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也有齐雅德是为了石国才与高仙芝一战的意思。正如我们前面说说的那样,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说得出口的理由,或者说是一个仅仅说说而已的理由。  平叛之后,齐雅德顺势攻击石国,应该是看到了石国与宁远国的纠纷。有隙可乘,有点什么什么解放军,进入什么什么,要建立个什么圈的意思。  相信占领石国以后,石国内部也会发生裂变,尤其是死了爹的王子,出一、两个叛徒还是很正常的,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石国人全部、诚心地归降了大食。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我们都找不到这样的蛛丝马迹。  现在齐雅德居然又出现在了恒逻斯城下,为什么?  “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  这是《新唐书》里的记载,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人看来齐雅德是石国的救兵,前来救援的嘛。这也符合前一段我们的分析,是顺理成章的逻辑,但是在同一本书里也有不同的说法。  “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逻斯城,败仙芝军”,这就是完全不同的意境。这里面隐含的意思很清楚,也就是恒逻斯在李唐一方手上,这才用得着个“攻”字。显然这后一种说法与我们到现在为止掌握的情况完全相反。  一个“攻”字告诉我们,齐雅德的目标也是攻取恒逻斯。  以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很难判断真假。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当时的人对恒逻斯这一战发生的原因也有这相当模糊的认识。这很正常,齐雅德没有任何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计划告诉高仙芝。在大食的记载中甚至都没有高仙芝这三个字,而是匪兵甲一样的龙套。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很可能双方对即将发生的恒逻斯之战没有任何预期,齐雅德连像样的战报都没有写。  恒逻斯的水很深、很深。  “会虏救至”,“攻怛逻斯城”都是一厢情愿的揣测。从个人情感来说,我更倾向于齐雅德的恒逻斯之行是征服石国行动的延续。也就是说,与高仙芝不谋而合,齐雅德的目标也是攻取恒逻斯,据城观变。双方遭遇于恒逻斯城下,纯属巧合。  攻取恒逻斯,齐雅德带了多少人?没有记载。  据前文的记载,大食方面得知唐军的总兵力是十万,应该派出了一支能够战胜十万唐蕃联军的大军。是多少?前面说过,没有准数。虽然没有准数,我们还是可以估摸一下。  首先齐雅德的大军如何组成的?应该不包括两河地区的昭武九姓各国。  为什么?  穆悉林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彻底征服昭武九姓各国,也就无法征调各国参战。即使穆悉林征服了昭武九姓各国,也没有胆量从这些国家征调士兵参战。即使能够征调士兵参战,那也看打谁。穆悉林应该很清楚中亚各国对大食的态度、对李唐的态度。一旦战场哗变,悔之晚矣。  不要忘了齐雅德进军河中地区的目的也是为了平叛。  那么齐雅德手上到底有多少人?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谢里克领导的叛乱吗?据史书记载谢里克的支持者总共有三万之众, 这还不包括布哈拉和花刺子模的队伍。齐雅德的平叛大军一开始是万余,之后又增兵万余,最多不超过三万。考虑到战争的损失,跟随齐雅德来到石国的应该在两万上下,与高仙芝手上的大军相当。  就在高仙芝围城正欢的时候,齐雅德率领的大食军出现了。  远远望见恒逻斯城下陌生的唐军旗号,齐雅德会怎么做?齐雅德的大军突然出现在唐军背后,高仙芝会怎么想?  我们这里有三个剧本供各位选择。  剧本一  高仙芝完全忽略了从石国首府塔什干方向可能的援军,齐雅德也没有任何义务先给高仙芝打个招呼再加入战场。  直接偷袭是一个本能的、直接的应对。  剧本二  在围攻恒逻斯的同时,高仙芝派出游骑监视塔什干方面的情况。齐雅德的出现并没有使高仙芝手忙脚乱。留下部分军马(也许就是司马光所说的葛逻禄)监视恒逻斯城内的石国守军,高仙芝亲率大军列阵迎战齐雅德。双方列阵而战,一决雌雄。  实际上在高仙芝并不知道对面齐雅德动向的情况下,剧本二是不可能发生的。高仙芝想的是如何尽快破城。而以唐军的能力攻击恒逻斯这样的小城是轻而易举的。就是碎叶那样的大城不也在王正见的手下变成废墟了吗?  剧本三  齐雅德出现的时候,高仙芝已经拿下了恒逻斯城。背城列阵而战,似乎立于不败之地。  哪个剧本更贴近现实?哪个剧本更是我们所希望的?  剧本三当然最理想,剧本一最不理想,剧本二是很多人期望发生的巅峰对决,却最不可能发生。  “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李嗣业传旧唐书)  “七载,高仙芝代灵察,举兵围怛逻斯,黑衣救至,仙芝大衄,军士相失。”(段秀实传旧唐书)。  这两段写的即清楚又不清楚,互相补充,交待了战场的基本情况。正如新唐书段秀实传里所总结的,  “仙芝讨大食,围恒逻斯。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  这是对战场形态最清晰的总结。很遗憾,剧本一上演了。  双方并未列阵,齐雅德直接偷袭了正在围城的唐军,任何一个军人都不会放弃这样的好机会。最早与大食军接触的唐军肯定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唐军反应过来之后,双方就此陷入混战,唐军也陷入苦战。唐军一直无法扭转前期的劣势,大食军也无法继续扩大战果。估计双方都死伤惨重,陷入了消耗战。  打着打着,天黑了,“会夜,两军解”。  这是我个人的第六个疑惑,“会夜,两军解”。
  回复第68楼,@伪的思想  @godcs-05 08:30:48   回复第61楼,@伪的思想   唐军一万人加蕃国两万人与20万阿拉伯j军作战。在蕃国背叛的情况下还杀伤阿拉伯7万。合着对方都是童子军啊   --------------------------   阿拉伯人的战   -----------------------------   笑了,现在的阿拉伯能与那会儿比?中东战争以前阿拉伯就分裂几百年,做了几百年殖民地。战后独立还独立成10几个国家。美国权力支持以色列,你把当时以色列回归的人想成美国大兵更贴切。罗贯中yy的赤壁之战好歹是10万对80万。8倍比例。泥马这都20倍比例了,好歹人家演绎的还有长江天险还有苦肉计火攻。求教高先知是什么战术?按这来高先知可以暴曹县金胖子几个来回当上宇宙无敌大将军了  --------------------------  中国不一样吗?看看我们50年代的战斗力!同样是苏联援助,不一样的结果!第一次中东战争,就算阿拉伯人全是猪,一路拱过去,也能把以色列拱平了!  
  大力顶!
  楼主 有白字啊,  怛(da)罗斯
不是 恒罗斯
  @fanuc008 73楼
21:54:26  楼主 有白字啊,  怛(da)罗斯
不是 恒罗斯  -----------------------------  谢了
  @godcs-05 19:25:23  回复第68楼,@伪的思想   @godcs-05 08:30:48   回复第61楼,@伪的思想   唐军一万人加蕃国两万人与20万阿拉伯j军作战。在蕃国背叛的情况下还杀伤阿拉伯7万。  -----------------------------  秀下限,有可比性?我就说一点。很多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了政权迅速汉化了,但是蒙古族却没有,因为蒙古族占领的不局限于中原地区。蒙古四大汗国在ysl的迅速被ysl化了,在基督的也被基督化了,元朝却没有,为什么自己想想。50年代我就不吐槽你了。不辩了
  路过顺便打个酱油
  (*^__^*) 嘻嘻……
  虽然看不懂,还是帮你顶一下
  迅速加入大v的行列!
  这一仗不是因为援军叛变而输的吗?
  @_暗黑圣堂 80楼
10:49:12  这一仗不是因为援军叛变而输的吗?  -----------------------------  真相又被暗黑发现了,这还了得?
  @巨灵部门 81楼
10:49:28  我没v字呢,咋整  -----------------------------  让咱们集体想想办法吧亲。。。
  再来晃晃。。。
  @安逸晨2013
17:36:37  不知道为什么 一说起高仙芝整个人就浑身变得血沸腾。 不仅因为他的战功 ,还因为他的出身——就像现在美国的安全部长是个中国人! 我泱泱大唐,真正是心胸开阔,包容四海!  -----------------------------  @漫游国际
20:52:28  到了高仙芝这一代,基本上已经是地道的中原人了  -----------------------------  @安逸晨2013 26楼
09:26:31  这倒是,不过高句丽国籍能如此死心塌地 大唐向心力还是相当恐怖!  -----------------------------  那时候哪有国籍一说啊,半岛无论什么政权,都还是以中原政权为正统,向来都是中原政权的次一级单位,一直称王的。而从半岛迁入内地的人,也不会认为从一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只是内部迁移而已。
  @安逸晨2013
17:36:37  不知道为什么 一说起高仙芝整个人就浑身变得血沸腾。 不仅因为他的战功 ,还因为他的出身——就像现在美国的安全部长是个中国人! 我泱泱大唐,真正是心胸开阔,包容四海!  -----------------------------  @漫游国际
20:52:28  到了高仙芝这一代,基本上已经是地道的中原人了  -----------------------------  @安逸晨2013
09:26:31  这倒是,不过高句丽国籍能如此死心塌地 大唐向心力还是相当恐怖!  -----------------------------  @漫游国际 85楼
09:41:35  那时候哪有国籍一说啊,半岛无论什么政权,都还是以中原政权为正统,向来都是中原政权的次一级单位,一直称王的。而从半岛迁入内地的人,也不会认为从一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只是内部迁移而已。  -----------------------------  ……高句丽跟唐的关系没这么和谐吧……
  凭栏观史讲座地址如下  /zt/shuo/lishi37.html
  哇,凭栏观史,画中画,史中史是也,恒逻斯之战,只记得高仙芝夺路裸奔的那一刻,其他的早已随风而逝
  楼主有一个常识性错误,是怛逻斯,不是恒逻斯  是怛[dá],不是恒  石国,在今天的中国湖北随州市,参考坐标:随州市吴山镇  大食,在今天的湖北省枣阳市,参考坐标:枣阳市平林镇  怛逻斯,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市境内,参考坐标:枣阳市刘升镇  怛逻斯之战,就是一场发生在湖北枣阳的一场战争
  石国  大食  怛逻斯  位置示意图
  下面是怛逻斯的地形,这样的地形容易搞分割包围战  唐军孤军冒进,怛逻斯是大食主场,人家对地形熟悉,人数又多于唐军,不败才怪
  @马红光2011 89楼
21:51:41  楼主有一个常识性错误,是怛逻斯,不是恒逻斯  是怛[dá],不是恒  石国,在今天的中国湖北随州市,参考坐标:随州市吴山镇  大食,在今天的湖北省枣阳市,参考坐标:枣阳市平林镇  怛逻斯,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市境内,参考坐标:枣阳市刘升镇  怛逻斯之战,就是一场发生在湖北枣阳的一场战争  -----------------------------  我不得不说,马先生研究《山海经》已经达到精分造饥的境界了啊!神魂颠倒,虚无缥缈,七魂出窍,九脉相交,好一派混乱的山河景象。
  作者:漫游国际 时间: 00:54:33   @马红光2011 89楼
21:51:41  楼主有一个常识性错误,是怛逻斯,不是恒逻斯  是怛[dá],不是恒  石国,在今天的中国湖北随州市,参考坐标:随州市吴山镇  大食,在今天的湖北省枣阳市,参考坐标:枣阳市平林镇  怛逻斯,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市境内,参考坐标:枣阳市刘升镇  怛逻斯之战,就是一场发生在湖北枣阳的一场战争  -----------------------------  我不得不说,马先生研究《山海经》已经达到精分造饥的境界了啊!神魂颠倒,虚无缥缈,七魂出窍,九脉相交,好一派混乱的山河景象。  _____________  惭愧啊,老马离漫游先生闭门造车、异想天开、信口开河、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指鹿为马、弄假成真、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功夫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呢
  浪花朵朵
淘尽天下英雄  晚风徐徐
共话人世沧桑  华山论剑 高手云集
精彩纷呈 不容错过  浪花 天涯QQ群: 欢迎您!  加群需注明:同是浪中人 何必曾相识
  看马大师跟楼主PK……
  “会夜,两军解”,怎么就解了?谁先退出战斗的?  显然不可能是处于相对劣势一方的唐军。战场上劣势一方如何能够退出战斗?一退,就是大溃败了,就是被屠杀了。唐军唯一生存的希望就是死战不退,以期奇迹发生。  那么,齐雅德为什么要首先鸣金收兵?  “大帅,为什么鸣金收兵?”  “没看到天黑了吗?下班的时间到了!”  啊,战场上还有下班的时间?显然天黑并不是一个退出战斗的正常理由。  “大帅,为什么放走高仙芝?”  “高仙芝也是一代人杰,当初在许昌的时候对我恩义甚重,今日一并报之。”  咳,搞差了,齐雅德不是关羽,高仙芝也不是曹丞相,双方哪有什么恩义?如果能砍了高仙芝的脑袋,那是何等的荣耀?能把河中诸国震尿裤子。  “大帅,为什么沽名学霸王?”  “大食与李唐是友好国家,点到为止吧,遇事留一步,见面好说话。”  这就属于胡说八道了,把齐雅德想得太高尚了。  那么,为什么“会夜,两军解”了?  砍不动了,太累了。两军后继乏力,自然分开。这是个原因。即使如此,没有将令士兵也不敢轻易退出战斗,后退一步死啊!任何一个将军都回留有一定的预备队,这是常识,相信齐雅德也不列外。  天黑之际齐雅德没有看到一锤定音的机会,就此罢战。不是齐雅德不想一枪致高仙芝于死地,而是不能。双方陷入苦战,大食军也遭受相应的损失。冷兵器作战历来是杀敌壹千,自损八百。消耗战,谁也消耗不起。继续打下去,挑灯夜战,齐雅德没这个准备,也没有把握能够在夜战中继续扩大战果,或者齐雅德并不清楚,唐军是否还有援军,不如见好就收。  旧唐书李嗣业传这个记载非常准确地支持了我们上一段关于消耗战的判断,双方陷入苦战。唐军无法扭转颓势,大食军也无法扩大战果。这才有了“会夜,两军解”。  “会夜,两军解”也告诉我们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唐军与大食军仅仅交战了一天。否则就不会有“会夜,两军解”。任何一天以上的交战,都有好几个夜,“会夜”就不值得单独提出来了。从行文上说,“会夜,两军解”就不合逻辑了。各位可以自己想一下,这篇文章怎么写,显然加入一定的修饰词是必须的。  随着齐雅德一声,“鸣金收兵”,高仙芝长长舒了一口气。  两军分开,高仙芝清点了一下人数,“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据此有人判断唐军被屠杀了。“存者不过数千”啊,还不是被屠杀?数千是几千?按照常理推断应该在五六千上下。也就是说一天下来唐军就剩这些人了。  这个判断与我们前面的分析不符,如果唐军就剩这些人了,齐雅德绝对会挑灯夜战。就不会有“会夜,两军解”的结果。如果说唐军只剩下五六千人,齐雅德还不敢一口吃下唐军,只能说大食军的损失也是相当巨大的。齐雅德也剩下差不多相同的人数, 好也好不到哪儿去。  胜,也是惨胜。惨胜如败!  实际上据我判断,这几千人应该是高仙芝身边的唐军,更可能的是最后回到安西大营的人数。战场之上具体整个远征军还剩多少人高仙芝也不确切。因为,陷入混战之后,“士相失”,谁知道还有多少活的。这一点在随后的记载中也确认了。  两军分开之后,下面何去何从,要好好商议一下。  “将军深入胡地,后绝救兵。今大食战胜,诸胡知,必乘胜而并力事汉。若全军没,嗣业与将军俱为贼所虏,则何人归报主?”  李嗣业的这段分析告诉我们许多事情,也直接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其一,高仙芝第一次攻打石国确实得罪了很多人,群胡愤怒是客观的。所以李嗣业才有“诸胡知,必乘胜而并力事汉”的担忧。记住,仅仅是担忧而已。  其二,高仙芝这一次西进没有遇到群胡的阻碍,群胡或者四散奔逃,或者躲在暗处看热闹,也就是说群胡并没有参与到大食的阵营里,甚至也包括怛逻斯城内的石国人。否则,唐军可能已经全军覆没了。  其三,群胡与大食没有什么联合,群胡“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显然只是个传说。高仙芝遇到的是纯粹的大食军。否则就不是“诸胡知,必乘胜而并力事汉”了。 现在群胡显然还处于未知状态,未动状态。  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当时战场的情况。唐军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让李嗣业更担心的并不是似乎被后人认定已经大胜的大食军, 而是之后的群胡“并力事汉”。这就更确定了大食的损失也不小,是一场惨胜。  调一个角度说,如果群胡不会“并力事汉”的话,第二天还是可以一战的局面。最起码,对面的大食军并没有让以勇猛著称的李嗣业感到恐惧。战斗达到这个程度,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战场之上双方的实力对比,而是战场之外的政治。  对于这一点高仙芝与李嗣业有同感。  “尔,战将也。吾欲收合余烬,明日复战,期一胜耳。”  这里高仙芝说得非常清楚,李嗣业就是一勇之夫,政治的不懂。只要唐军胜利,局面就会改变,“诸胡知,必乘胜而并力事汉”发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可见,在高仙芝看来,现在还是可以一战的局面。情况并不是很糟糕。  一听领导还要打,接下来李嗣业就急了,“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势危若此,不可胶柱”。 老大,信我一回吧,这个时候还固执拘泥,非常之时,得超常规地看问题。  李嗣业并不怕眼前的大食军,怕的是群胡并力事汉;如果“诸胡知,必乘胜而并力事汉”是一个符合实际的判断的话,即使胜了,也是必败的局面。以现在的情况,胜,更是惨胜,根本没有办法迎战之后可能出现的“诸胡知,必乘胜而并力事汉”。在李嗣业看来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还是相当大的,毕竟仇人太多了。  “固请行,乃从之。”  高仙芝权衡再三,还是听了李嗣业的计策,跑。客观地说,李嗣业说得不是没有道理,况且高仙芝也不确定是否能够战胜对面的大食。即使胜了,惨胜如败。能不能回家,真的是一个问题。  一旦对面的大食军趁夜抢占了唐军归途的白石岭,或者有人控制了白石岭,唐军真的就没有归路了。从事后的结果看,显然齐雅德没想那么多,或者说也没有能力做这么多。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怛罗斯之战外国纪录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