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联年年大手笔,不用什么球队财政平衡衡啥的

皇马 巴萨 拜仁 巴黎 曼城 为什么他们就不怕 财政平衡政策?
这个几个球队在 财政平衡政策开始的时候 大手笔买人依然不少。
照样每年 大手笔买人。
[&此帖被虎扑虎扑扑在 15:29修改&]
这些回帖亮了
拜仁是这里差不多最穷的,我们一年买人也就五千万都不到,史上最贵引援还得小哥自己掏一部分,怎么可能触碰财政公平
发自手机虎扑
拜仁为什么要怕?自家青训的自家青训,买人的时候上砍价无敌制服组,能免签的绝对不给一毛钱,拜仁目前最贵引援也不过4000W的哈蟆,人还自己贴了一部分还人肉操作免了税。。就这仁迷还骂骂咧咧说败家呢。。。不要用土豪的世界来想拜仁。。。
楼主,你知道拉姆作为队长的功绩之一就是那年兵败之后拜仁高层让他们意识到现在这个世界不花钱是不行的。然后我其高层不知道背地里咬了几回牙买了哈蟆。花了整整四千万!那是四千万!你知道仁蜜们最开始看比赛恨不得两个屏幕吗,一个正常的,一个专盯哈蟆!四千万!恨不得哈蟆眨眨眼都要和战术有关系!你看看皇马什么两亿什么bbc,什么八千万先生。我其那年让哈蟆自己掏一部分钱,然后其蜜还天天念叨,一场抢断都不到十个,要四千万?怎么被进球了,哈蟆在干嘛?为什么攻不上去,四千万打水漂了?真的是希望哈蟆从前锋到门将无处不在。这就是其蜜最开始看哈蟆的心态。你可以想象对于拜仁来讲,四千万是多么一笔巨款。所以不要用土豪的大脑来想象我其,我们玩不起。
发自手机虎扑
拜仁5000w的欧冠奖金让仁区高潮了好几天yy了不少球员……
前阵子拉姆不训练,龙哥把人家裤子都偷着穿了
昨天看日食,墨镜都不够,大哥们看完了才给人家小弟看
这哪叫豪门,这是spn剧组_(:з」∠)_
发自手机虎扑
前两天知道还完安联球场的债了,仁区表示每年能拿出三千多万买人了!三千多万啊!巨款啊!这两天欧冠五千万到手,仁迷已经疯了…甚至有人把YY都伸到了煤球王身上,你就知道拜仁已经多久没见着钱了,还触碰财政公平?这也得给我们机会啊…
引用59楼 @ 发表的:
为什么帖子里全是拜仁球迷在哭穷?
因为标题把拜仁和其他壕摆在一起很违和
你这是在逗我?拜仁的财政不平衡?
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39楼 @ 发表的:
都幸苦赚来了为什么不用?像皇马巴萨那样?
要还债阿。。安联球场炫酷吧?3亿4000多万欧阿。。。本来是表姐跟我们一起还的,后来表姐降级财政危机,宣布无力偿还债务,拜仁就把剩下的全部自己接手了。。还有青训阿都是砸钱的,拜仁在破产的边缘回来之后还咬牙坚持不能荒废青训,否则也就出不来现在这些人了,这真是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典型。。。说拜仁是豪门,这个豪从来都不是壕,不是说富可敌国,而是拜仁精神。。
拜仁方面濒临破产,卖了格格才熬过来,厂长当时就决定支出绝不能高于收入,所以拜仁从来都不会触犯财政公平原则,那玩意有没有对拜仁都一样。拜仁是足球俱乐部,那么的收入只能源于足球,这几年拜仁还债的路也是很艰难的。再说一句,谁说处罚限制俱乐部欧冠报名名额没有用的,你能把你家的名额分给我其点么,我其貌似不太够用。。。
皇马巴萨每年赚多少。
西班牙政府有规定
会员制俱乐部是非盈利的
我记得钱要不花干净 要双倍缴税
引用1楼 @ 发表的:
巴黎,曼城已经被处罚了,谁说他两不怕?
我饼只能搞搞免签,比不上高一档皇马年年大手笔!
买芭乐是因为卖了厄祖和西瓜才有的钱,买J罗也卖了天使。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拜仁应该是欧洲豪门当中最支持财政公平政策的...
引用45楼 @ 发表的:
忽然感觉仁蜜真的很心塞
仁蜜才不心塞,他们这是在炫耀他仁会居家过日子
我这种小球队球迷就看个乐子(我毛免签队和我矿接盘队啥的。。都不用拿出来说了。。
现在拜仁虽然不穷(去年收入5.28亿欧元,收入和皇马巴萨曼联相比其实是接近档次,尤其是和巴萨,皇马6.039亿欧元,巴萨5.3亿欧元,曼联4.332亿磅,且因德甲政策,德甲转播费其实比西甲英超差的非常多,这方面现在拜仁和英超中下游球队都快有的比了,因此转播费乏力的情况下,拜仁营收提升主要依靠赞助和销售收入这种俱乐部个体经营提升)而且流动现金1亿欧元且巨额负债已经还清,资产负债结构良好,但单笔超过4000万真的算大笔引援了,5000万以上就是目前很难相信的壕交易了,今年突然拿出来一千万说买就买阿隆索就已经让许多往昔的拜仁球迷觉得过壕了,但钱真不能乱花,接下来几年拜仁重建期,全是用钱的地方,加强青训培养要钱(买小妖、买教练、更新设备,付工资),买新的球星需要钱(工资和身价),海外市场扩展需要先期投入,各大教练及其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和设备及场馆维护需要钱,还是要精打细算的花,尤其不能乱买人。
引用48楼 @ 发表的:偷裤子穿这是真的嘛,毕竟尺码不一样。。。。。。 上个隆哥楼里偷的图
引用39楼 @ 发表的:
都幸苦赚来了为什么不用?像皇马巴萨那样?
又不是所有收入都得用来买球员,加强青训,增添设备,聘请神医,萨默尔这样的工作人员,都得花钱!
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50楼 @ 发表的:
这几年主要是安联的贷款,原来表妹还承担50%,后来人家不玩了,贷款全部转移给我小破仁了
今年不是还清了嘛,然后一年多了三千万,然后我等键盘股东就都疯了……
发自手机虎扑
拜仁以后经营策略会接近皇马巴萨?市场世界化和营销这方面皇马巴萨曼联做得很好,很值得拜仁借鉴,拜仁现在也正在向这方面学习,但买人土豪化?俱乐部经营策略要根据所处情况决定,皇马巴萨曼联和拜仁各环境因素还是有很大不同。首先,公司架构而言,皇马巴萨是真实意义的非盈利机构没有股东,没有盈利的压力和动力,保持收支平衡即可,就是说,皇马巴萨赚多少都要不得不花掉,收入大自然开销也不得不大,因此买人自然有充分资源来豪气,而拜仁虽然也是会员制,但其实差不多有点像人民代表大会,会员实质上没有决策权,实质上是几大核心股东控制的股份公司,因此拜仁需要保持盈利的不断高额增长产生的股息红利来回馈几大核心股东,出于盈利压力,因此在控制成本上自然会采取更加审慎的原则,在买人上也更加精打细算;其次,融资环境而言,巴萨和皇马的银行贷款政策也是相当宽松,而且还有当地政府的各种支持,这点拜仁不具有优势,而对比曼联而言,英超的投融资环境也要比德甲更好,因此买人也有资源更加豪气,英超开放外部资本投入,而德甲俱乐部是不开放给境外投资者进入的,因此融资渠道上会比曼联更加狭窄。所以,即使拜仁营收上真的和皇马巴萨相似,但环境的各种不同还是影响投资策略。“因为拜仁营收上来了,因此买人整体策略也会趋向皇马来改变”,这种想法忽略环境差异,是不现实的,即使拜仁确实会加大引援力度和金额,但那么土豪的花法是不可能出现的。
你以为卖天使真是天使想走
发自手机虎扑
拜仁是这里差不多最穷的,我们一年买人也就五千万都不到,史上最贵引援还得小哥自己掏一部分,怎么可能触碰财政公平
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1楼 @ 发表的:
巴黎,曼城已经被处罚了,谁说他两不怕?
我饼只能搞搞免签,比不上高一档皇马年年大手笔!
买芭乐是因为卖了厄祖和西瓜才有的钱,买J罗也卖了天使。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你这是在逗我?拜仁的财政不平衡?
发自手机虎扑
拜仁为什么要怕?自家青训的自家青训,买人的时候上砍价无敌制服组,能免签的绝对不给一毛钱,拜仁目前最贵引援也不过4000W的哈蟆,人还自己贴了一部分还人肉操作免了税。。就这仁迷还骂骂咧咧说败家呢。。。不要用土豪的世界来想拜仁。。。
你也不看看皇马巴萨每年赚多少
发自手机虎扑
皇马巴萨每年赚多少。
西班牙政府有规定
会员制俱乐部是非盈利的
我记得钱要不花干净 要双倍缴税
豪门之所以叫豪门,就是因为别人干不了的,他们能干。
前提是巴萨皇马赚得也多,能赚回来就不违反财政平衡规定。曼城和巴黎是每年都亏钱
发自手机虎扑
因为处罚也不过就是影响欧战报名人数,至于罚款,土豪不差钱。现在的25个欧战报名名额普遍球队就用不满,都是拿2队的凑,一线即战力也没有那么多,多数球队一线队只有20-23人包括皇马这样的,英超大部分也不够25人,少数球队会超过25,意甲普遍人多超过25。但是就算21人,能打的最多15,6个人,其余是替补实力相差较大。对土豪来说,即使罚到21人参赛,影响也没有那么大。而狂购来的人也不是用不上,两套阵容可以更好的打联赛。
可否先好好了解下FFP的條款別張口就來。。
引用@ 发表的:
拜仁是这里差不多最穷的,我们一年买人也就五千万都不到,史上最贵引援还得小哥自己掏一部分,怎么可能触碰财政公平说拜仁穷也是醉了,花的少不代表人家穷
为什么都觉得拜仁穷?人家这么点转播收入年终营业额跟巴萨也差不多排第三,而且年年盈利,又没债务。
拜仁买里贝里花了2500万,还破了历史记录,买个罗本还是人家不要的,穷本来就是是事实
发自手机虎扑
拜仁方面濒临破产,卖了格格才熬过来,厂长当时就决定支出绝不能高于收入,所以拜仁从来都不会触犯财政公平原则,那玩意有没有对拜仁都一样。拜仁是足球俱乐部,那么的收入只能源于足球,这几年拜仁还债的路也是很艰难的。再说一句,谁说处罚限制俱乐部欧冠报名名额没有用的,你能把你家的名额分给我其点么,我其貌似不太够用。。。
引用13楼 @ 发表的:说拜仁穷也是醉了,花的少不代表人家穷
不花钱当然不会触碰财政规则了。小破仁的手笔和那几位比起来差远了。
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13楼 @ 发表的:说拜仁穷也是醉了,花的少不代表人家穷
这里说的是比较穷而已,跟巴黎,曼城,车子这种背后有大金主相比,拜仁当然穷
发自手机虎扑
拜仁5000w的欧冠奖金让仁区高潮了好几天yy了不少球员……
赚的多自然可以花的多,中下游球队在搞节流,上游俱乐部在搞开源,没事签一个轮胎广告啊。。。。。是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93人参加团购558.00元&850.00元
346人参加团购439.00元&899.00元
167人参加团购221.00元&369.00元
509人参加团购149.00元&349.00元
1325人参加团购439.00元&799.00元
2316人参加团购518.00元&1248.00元
1894人参加团购499.00元&1199.00元
4141人参加团购139.00元&259.00元
340人参加团购49.00元&139.00元
70人参加团购44.90元&89.00元
1014人参加团购399.00元&1599.00元
159人参加团购329.00元&639.00元财政平衡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财政收支矛盾是的基本矛盾。任何国家在任何经济发展阶段的财政都面临财政收支总量关系的处理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财政收支大致相等,我们就说这个国家的财政是平衡的。在判定一个国家或一级政府的财政是否平衡的时候,通常不把统计在收入范围之内,与此对应,也不把债务的还本统计在支出范围之内。按照这种统计口径,财政实现平衡是相对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财政收支大致相等视作财政实现了平衡),财政不平衡是绝对的。
财政平衡含义
在判定一个国家或一级政府的财政是否平衡的时候,通常不把统计在收入范围之内。按照这种统计口径,财政实现平衡是相对的,财政不平衡是绝对的。因为一个国家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让财政收入和支出一分不差几乎是不可能的,通常总会有一定数量的盈余或。但是,如果把债务收入视作正常收入,把盈余也视作支出,那么就是绝对的,不平衡就是相对的。这种财政收支平衡关系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转化,表明财政收支平衡还是不平衡的区分是相对的。因此,考察财政平衡问题必须选择收支的统计口径。
财政平衡周期平衡
财政周期平衡是指财政收支在一个内由经济繁荣时的盈余来抵补经济衰退时的,从而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实现收支平衡。之所以把财政平衡理解为周期平衡,理由如下:
财政平衡必要性
经济运行的性表明实现财政收支周期平衡具有必要性。
社会总供求的均衡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而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社会总供求的失衡是经常的现象。为了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客观上需要通过来调节供求总量。由于的周期通常超过一年,因而的实现也只能是长期的。如果我们仍然强调财政收支的年度平衡,则不但不能熨平经济波动,而且可能加大经济波动的幅度。
财政平衡可能性
实现财政收支的周期平衡也具有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的国家主体性表明其是一特殊的分配范畴,其收入的筹集和支出的安排必然要体现政府的意志,执行国家的。由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政府的职能目标之一,因而以政府为主体的财政分配不可能选择年度平衡,而只能是在发挥财政调节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财政收支的周期平衡。
第二,往往表现为和的交替,因而事实上存在由经济过热时的财政盈余来抵补经济衰退时的,从而实现周期平衡的可能性。
财政平衡动态平衡
财政是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早期财政为促进经济发展而产生的通过经济发展进入中期和成熟期后的盈余来弥补,就可以实现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之所以要从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理解财政平衡,理由如下:
财政平衡理论依据
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有理论依据。
第一,是实现财政收支动态平衡的理论依据。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在社会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要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这些投资对于处于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步入“起飞”,以至于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的政府投资只是对的补充。他们二人是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也考察一下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则不难得出财政收支应保持动态平衡的结论。因为经济发展的早期,财政收入量较少,而财政却必须安排相当数量的投资,因而财政收不抵支是必然的。而在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私人经济得到了发展,支出压力减小,尽管支出总量仍呈扩张趋势,但收入增长速度会更快,财政收支相抵会有盈余,因而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赤字可由经济发展步入中期阶段以后的盈余来弥补。这就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显然,财政收支要实现动态平衡是基于财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这一认识前提。
第二,贫穷的恶性循环理论也是财政收支要实现动态平衡的理论依据。在发展经济学和中,被认为是经济发展或增长的重要因素。因为它是和提高的手段。在,贫穷既是这些国家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此谓“贫穷的恶性循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历史上,在开始发展时,靠的是血腥的来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的。对于今天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思路,但归结为一点就是要靠政府干预的力量来加速资本的形成,即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第一推动力”。这样,一定数量的和债务积累都难以避免。但在经济发展进入中期及成熟阶段后,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可逐步清偿债务,从而实现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
财政平衡实践基础
实现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在我国也具有实践基础。
我国“放权让利”的渐进式改革思路,一方面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另一方面,也使财政支出压力加大,于是财政连年出现赤字且赤字额呈加大趋势,这表明我国财政为改革的起步和走向深入做出了极大贡献,承担了相当的改革成本。而改革的成功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的增加,最终会使财政收入增加而支出压力相对减小,由此而形成的结余可以偿还累积的债务,从而实现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
财政平衡整体平衡
财政收支的整体平衡是指全部的财政收入与全部的财政支出在数量上大致相等,而不是部分财政收支的大致相等。之所以要从整体平衡的角度来理解财政平衡,理由如下;
一是财政机体自身的要求
财政收支需保持周期平衡起因于财政是实现经济稳定的手段,财政收支需保持动态平衡起因于财政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而财政收支需保持整体平衡则是起因于财政作为一分配范畴自身所固有的规定性。财政分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收入的筹集和支出的安排之间平衡与否,显然应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如果收入和支出的核算范围可以任意调整,则考察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就丧失了一个起码的标准。
二是预算完整性原则的要求
预算的完整性原则要求一切财政收支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造假帐,预算之外另列预算。财政收支和预算收支反映的内容应是相同的。这意味着财政收支平衡自然应是包含所有预算收支在内的整体平衡。
三是系统论管理方法的要求
系统论是管理工作最基本的方法论之一,财政管理工作也不例外。系统论是通过分析系统的构成要素、功能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揭示系统的特征及其运行规律的理论。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要求管理者必须把管理对象视作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的解决办法。财政收支平衡作为财政管理工作追求的目标,自然也就体现为在财政系统的整体中实现收入要素与支出要素之间的整体平衡。
财政平衡综合平衡
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角度来研究财政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相对于社会总供求平衡,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财政收支的综合平衡是指财政收支的安排应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综合平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实现财政收支本身的平衡。理由如下:
从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角度进行考察的必要性
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角度考察财政平衡是完全必要的。社会总供求能否平衡,取决于居民(家庭)、企业、政府和对外部门需求的总和能否与社会总供给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是由各部门的货币收支运动形成的,各部门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是以货币表示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而各部门的货币收支从整体上看,居民(家庭)的货币收入大于货币支出,是盈余部门。企业的货币收入通常不能满足货币支出的需要,是短缺部门。对外部门在发展中国家一般表现为国外资金的净流入,也属于短缺部门。而政府财政收支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盈余的或短缺的。既然各部门的货币收支并不相等,客观上也就要求在各部门之间调剂货币的余缺,以实现经济的综合平衡。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财政收支平衡仅是经济综合平衡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实现了局部平衡,综合平衡未必能实现,而要实现综合平衡,有时需要牺牲局部平衡。局部平衡相对于综合平衡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财政收支的综合平衡实质就是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脱离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将财政孤立出来,即便能实现单独平衡,也只能是一种消极平衡。当然,有时为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要付出财政收支失衡的代价,但这是暂时的。从长远看,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实现有利于财政收支平衡的实现,因而从根本上讲二者是一致的。这说明实现财政收支的综合平衡具有必要性。
宏观调控以实现财政收支的综合平衡的可能性
财政收支是政府的经济行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这意味着实现财政收支的综合平衡也完全具有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家庭)、企业和对外部门的经济行为,主要是接受市场的调节。它们的货币收支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居民要实现效用最大化,企业和对外部门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虽然从长远看与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能力的局限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使它们很难按照实现经济综合平衡的目标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一句话,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是难以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实现的。而财政收支作为政府的经济行为,必然要调整自身的收支来实现经济的综合平衡,这是由财政分配主体的特殊性决定的。
财政平衡周平思路
1.用经济高涨时的财政盈余清偿时债务
由经济高涨时的财政盈余清偿经济衰退时的债务是实现财政收支周期平衡的必然要求和最佳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收支的周期平衡不以年度平衡为标准,它不排斥某些年份财政出现,只是要求政府应通过操作来实现周期内的平衡,使经济衰退时产生的债务能够用经济高涨时财政的盈余来偿还。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繁荣和萧条持续的时间和达到的程度并不是相等的,因而繁荣阶段的财政盈余与萧条阶段产生的赤字也不可能相等,这就为在一个经济周期内通过以丰补欠实现设置了障碍。这表明要么放弃实现财政收支周期平衡的目标,要么寻找新的思路。当然,第一种选择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财政收支长期失衡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这已为理论和实践所证实,所以必须寻找新的思路。
2.保持合理的财政扩张和紧缩力度
保持合理的财政扩张和紧缩力度是实现财政收支周期平衡的次优选择。
既然在一个经济周期内通过以丰补欠实现财政收支的长期平衡是不可能的。那么新的思路可有两条:
一条是进一步延长实现财政收支长期平衡的时间期限。由一个周期内实现平衡改为几个周期内实现平衡。然而这也是行不通的。因为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即便从几个连续的周期考察,时期持续的时间和深度还是超过经济繁荣时期,因而繁荣时的盈余仍然难以清偿衰退时期的债务。
另一条思路则是控制财政扩张和紧缩的力度,使财政扩张带来的债务能够由紧缩带来的盈余抵消。这种思路可能会要求财政的扩张措施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时就停止,但这并不是要否定财政的调节作用,而是使财政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保持一个合理的度。
财政平衡动平思路
1.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之所以要实现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是因为财政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因此,要实现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首先需要发挥财政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财政作为政府的经济行为,要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过程、收入分配过程以及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有效调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财政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市场的作用是基础性的,政府不能替代市场,而是要积极纠正市场的失效。
2.保证公债正确的使用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私人资本的力量比较薄弱,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发债为经济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债务收入毕竟是需要偿还的。这就要求政府对债务收入的使用首先必须保证正确的使用的方向,强调消费性支出一般不能安排,而应安排投资性支出,但这并不是要求财政去从事竞争性项目投资,单纯去追求盈利,而是要从事私人资本的确没有能力投资而又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性项目投资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投向合理的条件下,还必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保证实现投资目标的条件下,尽可能节约使用资金,努力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事办好。
3.用经济发展的收益清偿早期促增欠债
在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经济逐步进入成熟期后,应注意增加收入以清偿早期为促进经济增长而欠下的债务。财政如果能够用公债的投资收益偿债当然是最好的,但由于政府投资的目的本身不是为了盈利,因此单纯用投资收益偿债往往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优化税制、提高税务征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采用现代化的征管手段以及采用合理的征管模式来增加收入,防止收入的“跑、冒、滴、漏”。此外,政府通过收入负担结构的调整,使那些在经济增长中得益相对较大的经济成分和阶层多缴纳一些收入,不仅是偿债所需要的,也是符合社会所能接受的公平标准的。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当前实现我国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提高非国有经济的财政贡献率是完全必要的。
财政平衡整平思路
1.合理界定财政收入范围
财政收入是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政府收入。以此为参照,我国的预算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都属于财政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1994)规定,预算收入是各级政府的收入,用以保证公共部门的日常经费需要和国有资本的投资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1996)指出,预算外资金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显然,两者都是满足政府职能实现需要的筹资手段,根据预算的完整性原则都应纳入财政收入的核算范围。当前,实现财政收支的整体平衡,对财政收入而言,主要是解决收入的“缺位”问题,把应该纳入收入体系的收入纳入核算范围。为此,应该把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强制地、固定地、无偿地取得的收入列为税收收入;应该结合“费改税”的实施,调整收入结构,逐步减少各种非税收入,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建立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体系;应该把目前的预算外收入、专项基金收入逐步纳入预算管理,由政府集中掌握。诚然,将各项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同时,也相应要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因而短期内不一定有明显的增收节支作用,但从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理顺分配关系方面看,则无疑起到维护国家预算完整性、有效利用财政资源的功效,从而有助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2.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因而凡是市场机制做得了并做得好的事情,政府就不必干预,而市场机制作用不了或作用不好的领域才是政府的职能范围,也就是财政支出的范围。简而言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安排的财政支出最终都应该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因而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首先需要解决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的“越位”问题。改革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财政统支的局面依然存在。财政支出范围过宽,许多应由市场提供的商品和应由社会负担的支出仍然背在财政身上,这种状况不加改变,必然加大财政支出压力,影响财政收支整体平衡。其次还应解决财政支出的“缺位”问题。在财政大包大揽的支出格局下,有些应由财政安排的支出却没有安排,或虽有安排,但所占比重过低。具体说社会保障支出、支农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都需增加。显然,实现财政收支的整体平衡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增收减支,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界定财政收支范围及内容,建立以税收为主体的收入体系来支持以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形成财政收支总体对称的合理格局。这样既有利于政府集中财力,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也有利于减轻政府支出压力,缩小收支差额。这不仅是逐步消除财政赤字,实现财政收支整体平衡的客观要求,也是转换财政模式,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必由之路。
财政平衡综平思路
1.暂不考虑财政收支,判定社会供求的对比状况后相机决策 将财政收支置于超然地位(即暂不考虑财政收支),判定社会供求的对比状况,然后对财政收支对比关系相机决策。如果社会总供求平衡,则财政收支宜保持平衡;如果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则应使财政收小于支,且收支差额等于供求差额除以支出乘数;如果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则使财政收大于支,且收支差额等于供求差额除以税收乘数。财政收支对比关系的这一确定过程也可用经济总量平衡的关系式来表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C +S+T+M=C+I+G+X。等式左边是代表总供给的收入流量,由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M组成 。等式右边是代表总需求的支出流量,由消费C、储蓄S、税收T和出口X组成,将等式变形可得:G-T=(S-I)十(M-X)。因此,当(S-I)十(M-X)=0时,G=T,财政收支保持平衡。此时,非政府部门(包括对外部门)总体上讲收入流量等于支出流量,因而政府财政部门既无必要为非政府部门提供结余资源,也不可能去使用非政府部门结余的资源,故收支保持平衡。当(S-I)十(M-X)&0时,G&T,财政收支有赤字。此时,非政府部门总体上讲收入流量大于支出流量,非政府部门有结余,需要由政府部门来动用这部分结余资源,即财政支大于收才能保持总量平衡。当(S-I)+(M-X)&0时,G&T,财政收支有盈余。此时,非政府部门(包括对外部门)总体上讲收入流量小于支出流量,需要动用政府部门的资源才能保持总量平衡,故财政收大于支。2.应分析国民经济综合失衡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成因采用不同的对策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原因很多,可能出自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对外部门,也可能出自银行信贷部门,还可能是由于财政自身收支失衡所引起。虽然不论哪种原因的失衡,都可通过财政收支来加以调整,但调整的效果会有区别。如果经济综合失衡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财政收支失衡所引起,那么财政的调整往往就具有暂时性特征,是“治标”的调整,因此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必须“对症下药”,本着“治病除根”的原则采取专门对策。
3.吸取传统“四平”理论的精华
传统“四平”理论指的是财政收支、收支、外汇收支和物资供求之间的综合平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综合平衡理论。“四平”理论认为,财政平衡是综合平衡的关键,银行信贷收支平衡是综合平衡的反映,外汇收支平衡是综合平衡的补充,物资供求平衡是综合平衡的基础。但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民经济状况己发生很大变化,对这一理论需要重新认识和更新。比如,随着统收统支体制的打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急剧下降,再讲财政平衡是综合平衡的关键已难成立;再如,在传统体制下,由于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较少,居民货币收入水平和储蓄倾向都较低,因而企业和居民收支在综合平衡中的作用微不足道。但在市场体制下它们已成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等等。
尽管如此,“四平”理论作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对我国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对当前我国经济实现综合平衡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①以平衡求平衡。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分别保持平衡可实现国民经济,并且它们在综合平衡中居于不同的地位。这是传统“四平”理论的基本思想。虽然其也要求财政、、物资、外汇彼此之间要相互协调,但仅是作为不能分别保持平衡的补救措施。而在条件下,由于经济运行的性,通常更强调通过财政、信贷、物资、外汇之间的协调来实现综合平衡,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其各自保持平衡的重要性。因为财政、信贷、外汇收支中任何一个项目的失衡都可能是总量失衡的原因。在由某一项目失衡而导致总量失衡的条件下,政府将被迫通过另一项目反方向的失衡来调节,说到底,这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权宜之计。
②抓主要矛盾。是综合平衡的关键的判断,抓住了计划体制下制约综合平衡的主要矛盾。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结论已不再适用,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对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收支综合平衡仍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由于在过程中,各部门的货币收支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都会综合反映到收支上来,而且银行系统还担负着提供和创造与的职能,因而银行是各部门货币收支的中介和枢纽。由于需求都是有货币的需求,因而供求平衡主要取决于银行信贷收支状况。换句话说,银行信贷收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综合平衡的关键。认识到这一点,对实现财政收支综合平衡也有重要意义。
当年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实际表现为略有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对其理解有三:
1)不可以做绝对的理解,应是略有盈余或赤字;
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
3)要有全局观点,要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
4)还要注意南下收入的真实性,由于商品的自然损耗或质量不合格等原因,使生产部门上交的税收和利润成为一种没有我将保证的虚假收入。
:即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物资供求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这是我国的独有理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曼联财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