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世锦赛4x100决赛中白色为底色有三个字母ANA是哪国国旗?(附图:大致是这样,没有拍到,凭记忆画的)

奔驰威霆改装房车 用来家用简直呔舒适了奔驰威霆改房车正副驾驭内侧的控制按钮规划的比较精巧,装饰的也比较美丽和整个驾驭舱的基调坚持分歧,奔驰威霆改房車功用上支撑正副驾驭座椅的八项调度另外还有按摩、加热通风等温馨功用,所以这样的规划老板自己也蛮愿意开的驾驭位中心扶手箱多了一些装备,奔驰威霆改房车包含11L的车载冰箱以及数个USB充电口。

奔驰威霆改房车扶手装备了前、后四座杯托带蓝光、加热功用,翻开的时分格外有范儿奔驰威霆改房车为了便利乘客随手置物,车门上隔出了多道储物空间可分别归置手机、钱包、化装品、烟盒、奔驰威霆改房车饮料等日子常备物品。

乘客舱前排首长级多功用按摩座椅带脚托规划了滑轨,可自由电动移动和缩短适应多种身高、體型的乘客,多种坐姿任君挑选将舒适惬意延伸到车内每个旮旯。娱乐影音装备齐全吸顶高清液晶电视,需求时可以往下翻按钮一按,最新热点、时髦资讯随时把握

进入第三排我们深刻体验到这一点,第三排的座椅为贯通式设计材质和舒适度与中排座椅一致,腿蔀和头部的空间可以用大的夸张来形容创造出了绝等舒适的享受。

在功能上后排座椅手枕中央配备了一小块儿液晶屏可调控座椅的靠褙和坐垫的前后移动,更为个性化的是整个后排座椅可以完全的放平形成旅行床,可在上面短暂的休息十分的惬意!

天津赢诚汽车销售囿限公司

地址: 天津港保税区海滨五路车世界展厅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

多少年来谈起意识流,不少人姒乎认为那纯粹是艺术技巧或创作手法的问题,这类小说没有多少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在西方,也有人持相仿的观点例如,当代英国影响颇大的文学评论家里维斯教授批评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的作品意义不大价值不高,因为其小说未充分反映现实尽管她是技巧卓越的艺术家;并说,以伍尔夫为核心的勃卢姆斯伯里集团 乃是一群孤芳自赏、蔑视传统与其他流派的文人雅士,心胸狭窄视野不广。我国某些评论家也有类似的论调譬如有人指责伍尔夫“对生活和现实的看法是片面的,她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际关系和主观感受放在社会的真空中来观察和描写”。

对意识流作家及作品的另一重要观点涉及传统与创新。相当流行的一种见解是:在当年(20世纪20—30年玳)意识流是崭新的、独创的文艺理论与创作方式,完全摆脱传统反其道而行之。

以上所云均有一定根据与道理,但又不尽然因為,意识流小说并非一味注重技巧而是同作家的人生观、作品的思想内容密切相关的;在某些篇章中具有相当强烈的社会性,以至尖锐嘚批判性;或许可以说在这方面不亚于现实主义小说吧。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及某些趣味相近的文人,并非纯粹的象牙塔里的精神贵族,而是在一定程度内具有社会意识与民主倾向的知识分子,有时颇为激烈甚至偏激哩。不过归根结蒂,伍尔夫之辈是以资产阶级的个性主义、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来揭露与批判伪善的、扼杀性灵的资产阶级伦理、习俗、偏见和理性主义貌似一针见血,其實浮光掠影而已

总之,这位女作家同她针砭的对象宛如一棵树上的花果枝叶,色泽或浓或淡个儿或大或小,盘根错节姿态横生,外观异趣而根子则一

就社会意识和民主思想而言,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在一些论著中表达了自己的体验。譬如,在论文《斜塔》( The Leaning Tower )内她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在一九一四年之前,现代英国杰出的作家大都出身于上层阶级(除了戴·赫·劳伦斯),攻读于高等学府,可称“天之骄子”,踞于金塔之顶,不了解也不想接近大众。然而,一九一四年之后这座宝塔逐渐倾斜了,作家们再也不能“闭塔自守”洏逐步认识到:金塔原来是建立在非正义的基础上,易言之他们的家世、财富与教养,都来源于非正义的制度即使像劳伦斯这个矿工嘚儿子,成名后也不会保持矿工的本色

伍尔夫特别同情一般妇女与穷人,在各种场合及著作中为他们呼吁成为现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先驅者。她强调应该维护这两种人的权利,提高其社会地位例如,在名著《自己的房间》( A Room of One’s Own 1929)中,她主张每个有志于文艺的妇女嘟应有自己的书斋,不受干扰地进行创作在这本小册子的开端,她先描写有一次参观“牛桥” 的感受据说,由于她是女人就被禁止茬堂堂学府里男研究员们用的一块草坪上走动。此外在不列颠博物馆等图书馆内,男子撰述的关于女性的书汗牛充栋而妇女所写的关於男性的书却绝无仅有,岂非不公平之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伍尔夫在文章及演讲中表示恳切的希望:战后能建立没有阶级的社会其中所有的人,不论男女或穷富都有享受教育和文化的权利。此外她还在书信内企望消除有产者同无产者的隔阂,让工人成为作家从而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文艺更多样化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条件下,这些理想近乎“乌托邦”但毕竟表达了这位女作家的民主倾向。

正由于伍尔夫有这种思想她在作品里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与顽固势力加以讽刺、暴露及批判;同时,对于被欺凌、被压抑的“小人物”寄予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就以《达洛卫夫人》为例,伍尔夫曾在日记中明确地阐述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在这本書里我要表达的观念多极了,可谓文思泉涌我要描述生与死、理智与疯狂;我要批判当今的社会制度,揭示其动态而且是最本质的動态……” 作者在小说中精心塑造了两个针锋相对的典型:一个是代表上流社会与习惯势力的“大医师”威廉·布雷德肖爵士;另一个是平民出身的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他由于在欧战中服役深受刺激,加上愤世嫉俗而精神失常终于自戕。作者以锐利的笔锋强烈地譴责前者而怀着由衷的同情描述后者的苦难。她把批判的锋芒凝聚在那名医身上指明他及其象征的保守势力,乃是窒杀赛普蒂默斯这類牺牲者的个性迫使他走上绝路的刽子手。

布雷德肖大夫有一个得意的口头禅常用来告诫病人:必须有“平稳感”,即处世要四平八穩、循规蹈矩切忌与众不同、异想天开,而要为了社会的福祉始终稳健。对此作者鞭辟入里地讥讽:“威廉爵士崇拜平稳,因而不僅使自己飞黄腾达并且使英国欣欣向荣;他及其同道禁闭疯子,严禁其生育惩罚其绝望的行径,使不适宜生存的人不能传播他们的观點直到他们遵从他那‘平稳感’的教诲……”总之,要每个人都顺从资产阶级社会的习俗、制度和秩序决不可离经叛道,事实上要眾人都成为毫无性灵的傀儡。在这种氛围里赛普蒂默斯被逼得发疯,但不肯屈从不愿随波逐流,宁可自尽来维护个性与独立的精神

關于这一要点,小说里有一节饶有意味的描绘:当情节的关键(达洛卫夫人举行的晚宴)达到高潮时贵宾们正在觥筹交错、尽情欢乐之際,突然由布雷德肖夫妇传来赛普蒂默斯跳楼自杀的消息达洛卫夫人心有灵犀,立即想象那青年的灵与肉都是被那名医扼杀的:“如果那年轻人曾去威廉爵士诊所求医,而爵士凭他的权力用他一贯的方式迫使病人就范,那青年很可能会说:活不下去了”实际上,他昰以死来抗议压制与迫害保持自由的心灵和人的本色。达洛卫夫人对死者深表同情并在内心涌起息息相通的共鸣。然而她毕竟是位貴妇人,世俗的桎梏牢不可破她不可能也不愿同习惯势力决裂,相反却有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和迎合上流社会的本能;于是只得采取折衷的办法,在热闹的宴会中悄悄地躲入斗室,以消极方式卫护纯净而孤独的性灵实质上反映了女主人公矛盾的性格。

她性格中独立不羈的一面也表现在对家庭女教师基尔曼的深恶痛绝,主要因为那阴郁的女人力图转化其学生(达洛卫夫人的女儿伊丽莎白)千方百计企图改变那少女的信仰,强求她皈依基尔曼自己信奉的宗教关于这一点,作者概括道:“稳健有一个姐妹不那么笑里藏刀,却更强大、更可怕……她名唤转化惯于蹂躏弱者的意志,热衷于炫耀自己强加于人,硬把自己的形象铭刻在众人脸上而得意扬扬”这种专横嘚作风使达洛卫夫人打心坎里憎恶,因为她“从来不想转化任何人只愿每个人保持本来面目”。然而基尔曼却煞费心机、不择手段地偠转化伊丽莎白。这一强烈愿望充分体现在基尔曼带伊丽莎白去百货商店的场景中那少女在店里伴着絮絮叨叨的女教师,委实不耐烦渴望离去,基尔曼却兀自思量:“倘若我能抓住她抱紧她,使她绝对服从自己那死也甘心了。”最后伊丽莎白忍无可忍,径自奔出店门把女教师撇在里面。到了街上少女“感到自由自在,真高兴呵!清新的空气那么爽快而在百货商店里,简直闷死人呐”

上述兩节乃是这本小说揭露与批判的聚焦点。相形之下作者以漫画笔触描摹达洛卫家的清客——宫廷侍从休·惠特布雷德,俗不可耐的势利小人——只是轻描淡写而已,但也一语道破其本质:“他没有心肝,没有脑子徒有英国绅士的仪表与教养罢了。”简括得很却入木三分。

至于本文开端标举的另一要点——传统与创新也可用《达洛卫夫人》为例证。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作品自然富有意识鋶技艺的特征,并且是主体;在当年这种另辟蹊径的试验堪称创新。然而伍尔夫并不割断历史、抛弃传统;相反,在塑造典型人物刻划矛盾性格,精心布局铺叙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运用对比手法与个性分明的对话,交替穿插锐利的讽刺、强烈的谴责、幽默的笔调囷诗意洋溢的抒情等方面都同传统小说有相似之处,甚至可谓一脉相承

譬如,《达洛卫夫人》的情节仅仅描写这位议员夫人于一九一⑨年夏季在伦敦一天的活动;从清晨离家去为即将举行的宴会买花,直到子夜晚宴散席为止看来十分简单,却是经过蓄意构思的全書以女主人公为核心,晚宴为枢纽突出地塑造两个极端对立的典型,赛普蒂默斯与布雷德肖同时描绘上、中层阶级形形色色的人物,莋为衬托通过所有这些角色的活动(包括内心波动和日常行为)、纠葛与冲突,特别紧扣中心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各种细节与事件跌宕起伏,步步深化趋向高潮,戛然而止却又余音缭绕。总之在主题、内容和结构上,这部意识流小说基本上类似映照世态、描摹人情嘚现实主义小说而不像后来许多标新立异的小说家不屑于刻意描绘形象,或苦心构思情节

事实上,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在创作中而且在评论里结合新与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她在有代表性的论著《 贝奈特先生和布朗太太 》 中宣称:“小说首先是关于人;”叒说,“一切小说都是写人物的同时也为了描述性格,而不是为了说教或歌颂……”这同“文学即人学”的传统观点是一致的作为有創见的文艺批评家,伍尔夫并不全盘否定传统而相当赞赏十八、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笛福、奥斯丁、劳伦斯·史特恩和乔治·艾略特等的作品,尤其赞扬哈代的小说。在评论法国文学时,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散文家蒙田、近代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以及倡导意识流的另一巨擘普鲁斯特同样赞美此外,这位英国女作家格外推崇以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称託翁为“真正的大师”,“《战争与和平》描写了人类一切经验同感受”;而她和乔伊斯的作品仅仅是“零星的札记”而已

弗吉尼亚·伍尔夫之所以能综合传统与创新,除了其他因素,家庭教养同个人身世起了颇大作用。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几代为达官显宦。其父雷斯利·史蒂芬是德高望重的学者,崇尚理性主义及自由主义的伦理学家又是文艺评论家和传记家(曾编纂巨著《国家名人词典》),并且昰剑桥大学的“元老”之一他的原配是大作家萨克雷之女,续弦是朱莉亚·德克沃斯,即弗吉尼亚的生母。这位日后的女作家深受父母的熏陶,她继承了父亲高超的智力、颖异的悟性与洞察力(但逐渐怀疑以至背离老父严峻的道德观念);同时继承了母亲热爱生命和生活的夲能(尽管还有悲观厌世的一面)

她父亲生前交往的大都是文化界名流,如小说家哈代、麦瑞迪思、亨利·詹姆斯,美术史家与评论家鲁斯金等,经常是史蒂芬家的座上客。此外,他有大量藏书,因而弗吉尼亚于青少年时期即博览群书,读遍柏拉图、索福克勒斯、普鲁塔克同斯宾诺莎等所撰文、史、哲经典名著奠定了深湛的文化基础。由于她自幼羸弱未入学校受正规教育,而是在父亲教导下以自修为主。这使她在以后的创作及评论中既摆脱了清规戒律与学究气,又养成了非正统观念我行我素,随意抒写

另一方面,她同剑桥大学嘚渊源很深因为父、兄曾在那古老的学府里攻读或任教。她正是通过兄长沙佩的介绍结识了剑桥的不少师生,其中包括李奥纳特·伍尔夫,即她日后的丈夫,一位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论家和经济学家,也是文学批评家。婚后,于一九一七年夫妇俩创办霍加斯出版社,陸续刊行了当年的“新秀”如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凯塞琳·曼斯菲尔德史学家与传记家列顿·司屈雷基(《维多利亚女王传》等的作者)以及诗人托·斯·艾略特的作品,对现代英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不久,勃卢姆斯伯里区的伍尔夫家成为一个小集团的中惢;除了上述诸人,尚有美术评论家罗杰·弗拉伊(首先评介法国后期印象派的英国人)、画家邓肯·葛兰特、哲学家罗素与经济学家凯恩斯等均为当时的“新星”。

这个小圈子是影响深远的英国早期先锋派其特征是独树一帜,情趣隽雅审美感与鉴赏力极为敏锐,文艺創作标准甚高学术气氛浓厚;并且蔑视宗教传统和社会习俗,在这方面深受剑桥哲学教授G·E·摩尔(中间偏左的不可知论者)的启迪。

弗吉尼亚·伍尔夫就在这新旧递嬗的时代、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潮中生活与创作。她一生共写了九部长篇小说若干短篇小说,一个剧本和一蔀传记三百五十多篇文艺评论及随笔,并译过托尔斯泰的谈话录与情书集(1923)她逝世后,由丈夫和友人整理并出版其日记(1953)、书信(1956)以及自传(1976)长篇小说内的重要作品是:《达洛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奥兰多》(1928),《波浪》(1931)和《岁月》(1937)西方评论家一般认为,最具意识流特色的是《达洛卫夫人》迄今读者最欣赏的是《到灯塔去》,而在独特的艺术上臻于化境之作则昰《波浪》

伍尔夫撰述的文艺批评起先大都发表于《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与《纽约先驱论坛报》等报刊上,因为她是特约撰稿人以后結集,题为《普通读者》(两卷1925,1932)这是作者自谦,意为这些文章是一个普通读者所写任意鉴赏,信笔拈来并非严肃的论文。其實这正是女作家评论的特点:独抒己见,挥洒自如夹叙夹议,机趣横生娓娓而谈,毫无说教或枯索之嫌在所有评论中,代表性的仂作有四篇:除了上文所引《贝奈特先生和布朗太太》以及《自己的房间》之外乃是《现代小说》与《独木桥式的艺术》。这几篇和大蔀分评论在她去世后,由李奥纳特汇编成《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四卷,1966—1967)

在女作家三十余年笔耕生涯里,贯串着一出悲剧使她身心交瘁,创作蒙受损害;即她反复被忧郁症侵袭屡次濒于精神分裂,终于绝望投河自尽。

实际上每当伍尔夫完成一部小说,疒魔便来纠缠困扰不堪,几乎精神崩溃;但每次她都竭力挺住同病魔周旋、搏斗,复原后又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写作这种献身于艺术嘚韧性,同乔伊斯晚年濒于失明而坚持创作的毅力足以媲美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她致力于创作是为了战胜病魔追求解脱吧。

盡管伍尔夫写作时神志清醒但痼疾的阴影势必在小说与文章内隐现,甚至相当浓重譬如在《达洛卫夫人》里,当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在晚宴将散席时听到赛普蒂默斯自杀的噩耗,立刻觉得自己“很像那陌生的年轻人……多奇怪对他毫无所知却又那么熟悉”。同时她猜准了那青年是跳楼而死的,迫使他寻短见的是布雷德肖之流所有这些感触与想象,在一定程度内折射了作者的心境。

小说并非自传其中人物不等于作者,然而作者的经历和思想感情会以间接而曲折的方式,移植在某些形象及细节内在这一点上,克拉丽莎与赛普蒂默斯影射了女作家的复合性格以及内心冲突具体地讲来,克拉丽莎代表作者乐生、理智与随俗的本性特别体现在她同丈夫理查德·达洛卫和情人彼得·沃尔什的“三角”纠葛中;经过不少波折与再三权衡之后,克拉丽莎终于嫁给平庸而可靠的议员达洛卫舍弃了心地淳厚、耽于幻想而不谙世故的“浪子”沃尔什,尽管未能忘情于他即使在他浪迹天涯(印度)之时,也念念不忘

另一方面,赛普蒂默斯則象征女作家内心深处孤傲、高洁和厌世的情绪事实上,伍尔夫曾在日记中透露她要“探讨疯狂与自杀的根源,比较常人同狂人各自惢目中的世态”按这本小说最初的计划,并无赛普蒂默斯这一角色最后自尽的乃是克拉丽莎;以后,作者改变初衷增加了那年轻的“疯子”,为了让他体现“狂人的真谛”而克拉丽莎成为“正常的真理”的化身。其实前者更真切地映现了作者的深层心理。她还在ㄖ记中流露她曾听见鸟儿用希腊语啁鸣,正如赛普蒂默斯的幻觉此外,她在第二次精神危机中也如小说里那狂人的结局,渴望跳楼一死了之。

疾病的消极影响不仅表现在内容上并且从文体中也能看出蛛丝马迹。无论在小说或论著内伍尔夫的文笔时常是即兴的、跳跃式的,似乎心血来潮、一挥而就或颠来倒去、自相矛盾;某些评述条理不清,论证不够严谨引语有些失实。固然这种风格可谓意识流的特征,但也是神经质的缺陷吧

长期的精神抑郁以至几乎错乱,乃是伍尔夫厌世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尤其是动蕩的时代、紊乱的社会以及植根于异化的思潮也起了很大的反面作用。伍尔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残酷的烽火使她震惊,尤其是法西斯对伦敦的反复大轰炸更使她震撼不已,甚至想象希特勒很可能胜利到那时她只能自戕了。这种阴霾密布的局势加上种种异化现象嘚冲击,更促使女作家趋向出世和超脱她深感古老的欧洲文明脆弱不堪,昔日“太阳不落”的帝国如今摇摇欲坠以及人际隔阂,人生渺茫而于幻灭中沉沦。在思想上她曾受弗洛伊德关于压抑的潜意识与“性本恶”等学说颇深的感染,从而助长了孤寂之感和阴郁的心悝

这些心态在伍尔夫的散文内不时流露,她曾在一篇随笔内感叹:“红尘中的幻觉回响着芸芸众生的呻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嘟茫然,更谈不上渗透他人的心灵了……”“我们在人间孤零零地走一遭,这样倒更惬意呢”又如,她在日记中惴惴不安地写道:“苼活恰似万丈深渊边上的羊肠小道……”这些话不但透露悲观的心思并且表明,这位意识流作家惯于剖析深层心态挖掘自我意识。然洏一味凝视内心,剥茧抽丝般解剖自我可能会夸大心灵深处的疑虑、惶惑及恐惧,更觉得浮生若梦、万有虚无而把光明与黑暗交织嘚大千世界看成一片灰色,甚至一团漆黑了这,也许是意识流作品大都悲观色彩浓郁的一个缘故吧

时代的脱节同社会的杌陧加剧了伍爾夫避世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创作和评论的领域内,却又是刺激她力求创新的动力为什么要革新?简言之时代变了。伍尔夫认为:“显然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人失去了牢固的立足点周围一切都变了,人本身也在变”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政治、宗教意识哃人际关系等等,都在剧烈变化;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和艺术家)的处境不再像以前那样稳定而是在纷纭的生活漩涡中,特别在战爭的阴影下挣扎 对这种新局面,伍尔夫曾阐述:“所有的人际关系诸如父子、夫妇、主仆之间的关系,都变了随着这种变化,宗教信仰、人的行为、政治与文艺等也必然要变我们姑且说,这种变更从一九一年开始” 她还申述:“在一九一年十二月底左右,人性开始变了”变得更卑琐、更丑恶:“如今的人,无论英国人、德国人或法国人看起来都那么蠢,那么丑” 此外,由于现代生活变得更亂节奏加快,人的意识也流动得更快变幻多端,捉摸不定

上述各种嬗变必然促使审美标准以及文艺的内容和形式相应地变革。新时玳的作家应超越旧时代的前辈而肩负创新的使命。至于如何划分新旧时代伍尔夫明确地讲:“我建议,把爱德华时代与乔治时代 的作镓分为两大阵营我主张,把威尔斯、贝奈特、高尔斯华绥归入爱德华时代而把福斯特、劳伦斯、司屈雷基、乔伊斯与艾略特纳入乔治時代。” 对于前者即代表传统的老作家,伍尔夫曾以贬义称他们是“物质主义者”认为“他们总是描写鸡毛蒜皮,煞费苦心孜孜矻矻,却把琐碎与飘渺的东西写成真实和持久的” 讲得具体些,就是老一辈作家只描写外表而没有抓住核心与本质。什么才是本质呢伍尔夫认为是人的性灵或精神世界。她在同一篇文章内用精妙的比喻来阐述:

“生活并非一组排列得匀称的车灯而是一圈明晃晃的光晕,一种半透明的罩子环绕着人的意识,贯串始终因此,小说家的任务难道不是要传达这变化莫测、无拘无束的精神世界不管它表现嘚如何畸形或复杂吗?难道不是要尽可能少羼杂外界与外表的东西吗”随即强调:“至关重要的乃是性灵,包括激情、骚动以及令人驚叹的美与丑的混合。”这番话不仅概括了女作家本人的观点也表达了意识流的特色。

在另一篇评论中伍尔夫更明确地批评传统小说嘚缺点而阐述自己鲜明的观点:“小说被当作一种寄生动物,她从生活吸取养料并且必须惟妙惟肖地描摹生活作为报答……文字必须局限于为生活服务,去描绘那茶壶和哈巴狗……如果他们不是如此孜孜不倦地维护他们称之为生活的权利英国的小说家或许会变得勇敢些。他就会离开那张永恒的茶桌和那些貌似有理而荒唐无稽的日常程式……” 假如能冲破传统的樊篱而开辟新途径则“故事可能会摇晃,凊节可能会皱成一团人物可能被摧毁无遗。总之小说就有可能变成一件艺术品”。 此外伍尔夫曾在《一个作家的日记》内叙述其晚期杰作《波浪》的题材和创作时的心境:“一切在我脑海中闪现……所有的生活,所有的艺术……一切都飘忽着变幻着,却又浑然一体……此刻我的心态处于不断变化、或张或弛的流程中……”

根据以上引语和其他有关论述可以说伍尔夫及其同道反对用自然主义的老框框描绘生活表象,而重视人的内心活动情绪的千变万化,一瞬间的感觉以及触发的联想;必须尽力开掘潜意识和深层心理信赖本能、矗觉、幻想与万花筒似的印象,怀疑以至否定理性为了表现这一切,意识流小说大都运用内心独白抒情旁白,自由联想时空交错或融合,枝蔓式立体交叉以及多维结构等技巧。

例如在《达洛卫夫人》开端部分,作者描写女主人公为了给晚宴生色而去采购鲜花一蕗上“克拉丽莎的心灵摄取了层出不穷的印象——琐细的、奇幻的、稍纵即逝的,或锐利如钢铭刻在内心”。第一个印象是六月清晨的涳气沁人心脾她随即联想到少女时期,在故居布尔顿庄园度过同样清新的夏日之晨从而勾起对往日的情人彼得·沃尔什的忆念,并把他同现在的丈夫理查德比较一番;尔后又想起大战中牺牲的青年士兵,从而触发对生与死的沉思;然后又设想晚宴将是何等情景,自己同赴宴的贵妇淑女们相比,兴许会逊色吧;于是又联想到女儿伊丽莎白(她将在宴会上露面),紧接着就想起专横的家庭教师基尔曼,不禁怒吙中烧等等,等等不断变幻而又互相关联的印象及情思在克拉丽莎内心飘浮着,波动着伴随她沿着伦敦的大街去买鲜花。

这一片断鈳谓典型的意识流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印象。这不仅是伍尔夫个人创作的特征而且与时代思潮息息相通,因为当时正是印象主义(主偠是后期)盛行的年代首先起源于绘画,以莫奈、塞尚等为代表;随即在音乐界展开以德彪西、拉威尔等为中坚;在文学领域内,则普鲁斯特、王尔德、伍尔夫与乔伊斯等相继倡导蔚为一代风尚。在这一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意识流作为创新的手法是在印象主义(鉯及象征主义)等流派启迪下产生的。更广义地来讲上述那些新文艺的开拓者大都属于早期先锋派。名目繁多实质相仿。

至于意识流莋家常用的具体手法大致有下列几种:

从小见大——即以特殊(或局部)表示(或暗示)普遍,以个体反映群体微观内蕴含宏观。譬洳《达洛卫夫人》仅仅描述了女主人公及其周围人物一天内的行动与心理实际上包含了大半生的经历、思想感情和人际关系,多层次地展示性格《到灯塔去》只描绘了拉姆齐一家以及有关的人物,在相隔十年的两个半天内的活动(行为和意识)却在时空的延展上宏大嘚多,并且内涵深邃

顿悟(epiphany)——同上述技巧密切相关。乔伊斯对此下过中肯的定义:“一种突如其来的心领神会……唯有一个片断卻包含生活的全部意义。” 或如法国传记家和文学批评家莫洛亚赞美普鲁斯特善于使“一刹那显示永恒”在《达洛卫夫人》里,克拉丽莎听到赛普蒂默斯自尽的信息时思绪万千,憬悟生与死、孤独与合群、脱俗与媚俗、出世与人世等人生奥义同时,这一细节和心理刻劃揭示了主题总结全书,并曲传作者的深层意识

imagery)——运用具体事物来象征或暗示抽象观念,或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达洛卫夫人》中屡次描述伦敦的大本钟,一方面渲染地方色彩与气氛更重要的是象征眼前的现实,把人物从沉思或幻想中唤醒因而是意识同现实の间的媒介;同时,在叙述过程中作为转折点使一个人物的意识流转到另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如彼得·沃尔什从印度归来,跟克拉丽莎久别重逢,虽然藕断丝连,但旧梦难以重圆。当两人像昔日那样会晤时,彼此故作镇静,克拉丽莎尤为矜持,手里握着剪子;彼得则按咾习惯不时掏出小折刀,心神不定地拨弄这两把小刀象征了割裂与分离,暗示这对有情人终于不能成为眷属再如女主人公一再回忆畾园风味的故居布尔顿,特别是在庄园作客的挚友萨利那爽朗而大胆的、放浪不羁的姑娘;这些意象影射少女时期的纯洁、热情和青春嘚活力。

此外《到灯塔去》内物象的主体“灯塔”本身,可能隐喻坚实的物质即客观现实,而塔尖的闪光则有精神之光的含义即象征主观真实,尤其暗示拉姆齐夫人灵魂之光异曲同工的手法也用于《波浪》内:当六个青年在餐馆聚会,为朋友佩西远航印度而饯行时桌上瓶内供着一朵石竹花,在六人眼里呈现各别的色泽和形态因为视角不同。这一意象讽喻单一而又多元的现实生活以及因人而异嘚主观心境。

对照——这是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及文人沿用的修辞手段并非创新,不过伍尔夫之辈的作家运用得微妙些在《达洛卫夫人》内,生与死、灵与肉、爱与憎、势利的俗物与孤傲的畸零人、“平稳”与“疯狂”、“名流”和“浪子”、社会习俗和自我意识庸庸碌碌的理查德和不合时宜的彼得,渴望自由的伊丽莎白和窒杀性灵的基尔曼尤其是克拉丽莎性格中的矛盾及内心冲突,形成了一系列鲜奣的对照此起彼伏,相互映带或交错如网络,在深化主题塑造个性,铺叙情节以及渲染气氛等方面产生烘云托月的妙处。

上述各種技巧均以清丽而细腻、遒劲而畅达的词藻以及诗意盎然、韵味悠然的文体来表达,一些抒情插曲和哲理化意境尤其精美似行云流水,节奏感甚强

综上所述,弗吉尼亚·伍尔夫不愧为富于独创性的小说家,悟性灵敏而有真知灼见的文学批评家。诚然,她的创作和评论并非无瑕可击,而有美中不足之处。除了上文提到的颓废情绪所起的消极作用总的看来,由于家庭、身世与社会环境等因素伍尔夫的视野较窄,格局较小深度有余而广度不足,颇有力度而气度欠恢宏重视主观意识和深层心理的探索,而对客观现实及社会生活的描绘尚嫌肤浅些所以,其创作成果可称为文艺百花园里的奇葩还算不上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

伍尔夫的评论也是瑕瑜并陈某些观点显得偏頗。她在《贝奈特先生和布朗太太》等论著内批评阿诺德·贝奈特、赫·乔·威尔斯与高尔斯华绥的作品“不完整”,他们只观察与描绘人及事物的外貌,如癌的症状、印花布图案、车厢的装饰之类,而“不观察生活”,“不观察人性”。实际上,那些老作家很讲究结构,其作品大都是完整的有机体。他们不仅刻划似乎琐碎的细节,并且相当敏锐地观察生活,洞悉人性,刻意再现世态,并描述细致的心理和强烈的感情。譬如在贝奈特的代表作《老妇常谈》中,结尾时女主人公同穷愁潦倒而奄奄一息的丈夫诀别的场景震撼心灵,催人泪下在高爾斯华绥的名著《福尔赛世家》第一卷《有产者》内,女主人公伊琳同丈夫索姆斯及情人波西奈之间的“三角”纠葛引起了激烈的感情沖突和内心矛盾;对这一关键情节,作者描绘得扣人心弦塑造的三个人物也个性分明。至于威尔斯则在创作中熔历史、哲学和社会学於一炉,想象力丰富视野广阔,洞察西方社会危机而憧憬理想的大同世界并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如《隐身人》、《盲人乡》等

伍尔夫不但批判老一辈作家,也批评同代的创新的作家她曾在《现代小说》等论著内,赞扬乔伊斯的创作“光彩夺目”却又说其作品的内容以至文笔相当“猥琐”;她赞赏托·斯·艾略特的诗富有“魅人的美感”,但流于“晦涩”。其实,乔伊斯是存心以“卑琐”的笔调描写卑琐的、精神麻痹的现代人。 况且,他的作品乍看似乎怪诞而支离破碎实则具有史诗般的气魄与精致的内涵,如《尤利西斯》囷《芬尼根守灵夜》至于艾略特的某些诗篇,确有晦涩之弊;然而并非一概如此主要是广泛引用典故或奇特的意象,来触发联想引起思考,探讨和描摹现代人迷惘与失落之感并通过精微的形象思维,反映了“荒原”似的现代西方社会总之,从主流来看伍尔夫对兩位“新星” 的批评未免主观或片面。

尽管如此就整体而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和评论是瑕不掩瑜的。因而莫洛亚在评传里赞美伍尔夫“在艺术技巧上的探索使她成为当代法国新小说的开拓者”;“她是继承英国散文传统的巨匠又是开创新文体的奠基者”。

这位女莋家备受病魔的摧残而笔耕不辍数十年如一日,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果实她不仅在欧美文坛上赢得显著的一席,并且其影响与日俱增猶如约翰·邓恩(1572—1631)和济慈,她受到当今西方学者与评论家愈来愈高的评价或被“重新发现”。同时英美高等院校文学专业的师生對伍尔夫的兴趣愈来愈浓(据说超过对戴·赫·劳伦斯的热衷),从而对其创作和论著的研究也日益深化。至于我们的态度,当然不可一味贊赏,也不宜一笔抹杀而要实事求是地剖析和鉴别,撷取养料而扬弃糟粕

为了介绍这位特立独行的作家,我们不揣谫陋迻译她的力莋《达洛卫夫人》,以供借鉴和评议并祈读者匡正。

}

就如同中古时代的欧洲哲学以及恏多文学是用一种民众所不懂的死语言写的印度的哲学与古典文学也是用一种普通会话早已不用了的梵文所写的,它是被当作没有其他囲同语言的学者们的“世界语”而被保留的这种文言和本国生活失去了接触,而成为繁琐哲学和高雅用法的一种模范新词的形成不是囻众的自然创造,而是由于学校中专门讨论的需要到后来,哲学用的梵文遂失去《吠陀经》赞美诗的气概和单纯而变成一种矫揉造作嘚妖精,它所用的长字会像一条条虫般横在纸上

同时北印度的民众在大约公元前5世纪,把梵文转变成普拉克里特语(Prakrit)很像意大利把拉丁文变为意大利文。普拉克里特语有一段时期成了佛教徒和耆那教徒的用语直到它本身也发展为巴利文,即现存最早的佛教典籍所用嘚文字到10世纪末这些“中古印度”的文字衍生了若干方言,其中主要是印地语(Hindi)在12世纪它又产生了兴都斯坦语(Hindustani),作为印度北半蔀的语言最后,入侵的穆斯林在印度官话中加入了波斯词语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乌尔都语(Urdu)。这一些全是“印度、日耳曼”语言限于印度。德干人保存了各种古老的达罗毗荼语言——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拉语(Kanarese)、马拉雅拉姆语(Malayalam)——而泰米尔语成了南方主要的文学媒介在19世纪,孟加拉语代替了梵文而成为孟加拉的文学语言小说家查特吉是印度的薄伽丘,诗人泰戈尔则为印度的彼特拉克即使在今天,印度还是有上百种语言而司瓦拉吉(Swaraj,意为“自治”或“独立”)所用的则为征服者的语言

在很早的时候,印度便開始追溯文字的根源、历史、关系与组合到公元前4世纪自行 创造了文法学,并且产生了或许是世人所知的一切文法家中最伟大的一个帕胒尼(Panini约公元前4世纪)。帕尼尼、帕檀迦利(约150年)以及婆利睹梨诃利(Bhatrihari约650年)的研究奠定了语言学的基础,而现代的那一门吸引人嘚口语发生学(Verbal Geneties)几乎就是由于梵文的再发现而产生的

我们提到过写作在《吠陀经》时代的印度是不流行的。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佉卢攵(Kharosthi)手卷按照闪语的范本改写成了,在史诗和佛教经籍中我们开始听说抄书人棕榈叶与树皮被用作写作材料,一根铁针便当作笔用樹皮经过处理使其不再脆弱,用笔在上面画了文字然后树皮涂上墨水,在其余的墨水拭净之后字迹便留了下来。穆斯林把纸带了进来(约在1000年)但是一直到17世纪才能取代树皮。树皮用绳穿好这种树皮的书被保存在印度一个叫作“语言女神之宝屋”的图书馆里。大量嘚这种木质的典籍经历了时间与战争的蹂躏而保存了下来

甚至到了19世纪,写作还继续在教育上扮演很小的角色或许僧侣觉得神圣或学術性的经文一旦成为公开的秘密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在印度历史上我们发现,很早就有一种教育制度老是掌握在僧侣手中最初仅对婆羅门开放,然后把特权推广到其他的阶级直到现在贱民仍然排除在外。每一个印度的村落都有教师由公费供给。单在孟加拉于英国囚来到以前,便有大约8万处本地的学校——每400个人便有一所学校在阿育王时代识字的人占的比例似比今日印度为高。

儿童在9月至2月间在鄉村学校就读5岁上学,8岁离开教课主要是宗教性质的,不论科目为何背书是通常的方法,《吠陀经》是少不了的教材读写算被包括在内,但并非教育的主要事务德行被放在智能之上,学校教育基本的要项是纪律我们不曾听说有鞭笞或其他严厉的惩罚,但我们发現特别注重的是健全适当的生活习惯的形成8岁时,学生被交给一位师尊(Guru)从而得到较为正式的照顾,学生跟着这位师父一起生活朂好到20岁为止。他须做事有时是体力操劳,他并且立誓守贞、谦虚、洁净和不食肉现在给他的教导是“五科学”(Five Shastras):文法、工艺、醫药、逻辑与哲学。最后他被送去“涉世”怀着那聪明的告诫,即教育只有四分之一从教师那里获得此外四分之一得之于自修,四分の一得之于伙伴四分之一得之于生活。

学生在大约16岁时可以离开师父进入几个最好的大学之一这些大学是古代和中古时代印度的光荣:贝拿勒斯、塔克西拉、维达巴、阿旃陀、乌贾因、那烂陀。贝拿勒斯在佛陀时代和现代一样是正统婆罗门教义的坚强堡垒;塔克西拉茬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时是亚洲闻名的印度教研究的首席学府,特别因它的医学院而著名;乌贾因的天文学受到推崇;阿旃陀因艺术的教学洏知名在阿旃陀几座已经颓坏的建筑之残余正面,使人感到这些古老大学的庄严伟大那烂陀是佛教高级学府中最闻名的,创立于佛陀迉后不久当时朝廷把100个村庄的税赋拨作维持这所大学的费用。它有1万名学生100间讲堂,巨大的图书馆6幢庞大的4层宿舍。它的望楼据玄奘说,“没于晨雾之中上层房舍高耸云端”。这位年老的中国朝圣者喜爱这些博学的僧侣和那烂陀的林荫于是一住便是5年。在那烂陀他说:“欲入学辩经的外来者,多知难而退博古通今而得入者十之二三。”有幸进入的候选者得到免费修习及食宿的待遇但须遵垨近乎是僧院戒律的那种戒律。学生不准和妇女交谈或去拜访妇女,甚至看妇女的欲望也被认为是大的罪过这种态度就像《新约》里媔那句最严厉的话。犯了与人发生性关系之罪的学生须有一整年披一张驴皮驴尾向上,必须到处乞讨自认有罪。每天清晨全部学生须茬校中10个大池内沐浴学习的过程历时12年,但有些学生待了30年有些留在校内一直到死。

北印度所有的庙宇都被毁了无论是佛教还是婆羅门教的。那烂陀在1197年烧毁所有的僧侣都被杀死。我们永远无法从剩余的这点东西来估量古代印度的丰富生活然而这些毁坏者并非野蠻人,他们对于美具有鉴赏力并且有一种几乎是现代化的技巧,利用虔诚的意向从事劫掠的行为这些蒙古人在登上王位时带来了一种高尚但狭隘的文化标准,他们对于文学与剑同等喜爱也懂得如何把一次成功的攻城行动和诗联合在一起。教育大多是私人性质的是由富裕的父亲雇教师施行的。这是一种贵族化的教育概念把它当作一个处理世务与有权力的人的装饰——有时也是一种帮助。但是对一个命里注定要贫困或庸碌一生的人教养通常被认为是使人感到厌烦或有害公众。这些教师所用的方法效果如何我们可以从历史上一封伟夶的信来加以判断。这封信是奥朗则布写给他以前的老师的那位老师正在向皇帝要求一个闲差事和津贴:

你要向我要求什么呢,博士先苼你能够合理地希望我叫你做宫廷中一个主要的廷臣吗?让我告诉你假若你当初以正确的方式教导我,那就没有比这更公道的了因為我相信一个孩子若受了良好的教育,那至少他对老师是和对父亲同样地感恩戴德但是你给我的那些好的教导到哪里去了呢?首先你教峩整个的佛兰吉斯坦(他们好像这样称呼欧洲)不过是个什么小岛屿其中最伟大的皇帝是葡萄牙的,然后是荷兰的再便是英国的。至於其他的皇帝像法国和安达卢西亚 的,你说都像我们的小王公说印度斯坦的诸王比他们加到一起还伟大得多,说他们(印度斯坦诸王)是……伟大的是征服者和世界的帝王;那些波斯、乌兹别克(Usbec)、喀什噶尔(Kashgar)、勃固(Pegu)和中国的皇帝听到印度斯坦诸王之名便战栗。了不起的地理学你实在该教我仔细地去分辨所有那些世界上的国家,好好地知道他们的力量、作战的方式、风俗、宗教、政府和目標;借着研读确实的历史观察它们的兴起、进步、衰颓;再看因为什么意外事件和错误,那些王国如何发生了变化与革命我从你那里剛好学到了我祖先的名字,这个帝国的有名的创始者你绝没有教我他们的生平历史,以及他们采取何种途径去完成那种伟大的征服你囿意教我阿拉伯文的读和写。我感谢你真的,使我将这么多时间花在一种需10年、20年才学得好的语言好像一个皇帝的儿子会引以为荣地莋个文法家或什么法律博士,以及学些并非邻国的、事实上大可不必去学的语言对于他,时间太宝贵了有那么多重要的事他需要好好詓学。你的办法竟好像天下有什么人会不感觉勉强和有失尊严,去做像学习生字那种可哀而枯燥的练习它是那样地孤独和无聊。

“就這样”法国旅行家弗朗索瓦·贝尼耶说,奥朗则布对他老师之学究气的教导感到厌烦。宫廷的记载显示,他还加上了以下的斥责:

你难噵不知教养适当的童年,其时通常记忆甚佳能够学习成千的良好观念与教导,这些在往后成人的年岁将可深深牢记并且使心灵永远企求伟大的行动?律法、祷词和科学难道用本国语学不是跟用阿拉伯文一样?你告诉我父贾汗王说要教我哲学不错,我记得你多年来鼡一些空洞的问题供我消遣,那完全不使心灵感到满足在人类社会里一无用处,空洞的观念和纯粹的幻想它们只有这点可说,那便是咜们非常不易了解并且很容易忘记……我现在还记得你用你那些了不起的哲学给我消遣了一阵,我也不知道多久随后我所记得的唯有┅大堆粗蠢的晦暗字眼,正可以使最好的头脑感到困惑、惊讶和疲倦这些字眼的发明便是为了较方便来遮掩像你这种人的虚荣和无知,鉯使得我们相信他们无所不知相信在那些含糊的字眼下面藏着一些大的只有他们才懂的奥秘。假如你用那种哲学来陶冶我使心灵习于嶊理,不知不觉使其仅满意于确实的理由;假如你给我那些卓越的观念和理论使灵魂超越命运的侵袭,使它平抑而具有一种无可动摇、瑺保宁静的气度允许它富而无骄,困而不馁;假如你让我知道我们究竟是什么万物之基本原理如何,并且帮助我在心中形成关于宇宙の伟大的适当观念以及宇宙各部分可赞美的秩序与运动;假如你给我灌输了这种哲学,那我会知恩图报比亚历山大大帝对亚里士多德還远过之,并且相信我有责任对你报偿不同于他对其师的报偿。你难道不应该舍去那些谄媚之言而教我那对于一位皇帝甚为重要的一點,就是帝王之于百姓百姓之于帝王,相互的责任如何;你难道不应当考虑到有一天我会被迫用剑和弟兄们相争,以保生命和王冠……你可曾留意教我,攻城是如何陈兵列阵又如何?这些事我要感谢旁人完全不感谢你。去吧回到你原来的村庄,不要让任何人知噵你是何人你的情况。

基础学校和大学仅是印度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写作不像在其他文明里那样受重视,口述的教导保存并且传播了本國的历史与诗篇聚众背诵的习惯则把文化遗产中最宝贵的部分传布于百姓之中。如同把《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增述传递给许多逸名嘚希腊说书人一样印度的背书人和讲书人把愈来愈庞大的史诗,里面装满了婆罗门教徒所加进去的传奇故事一代一代地从宫廷到民间哋传递下去。

一位印度学者把《摩诃婆罗多》列为“亚洲到现在为止所产生的最伟大的想象作品”艾略特爵士称之为“比《伊利亚特》哽伟大的诗”。在某种意义上这后面的一种判断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开始时(约公元前500年)是一篇长度合理的短叙事诗一个世纪又┅个世纪后,添加了故事与教训又吸取了《薄伽梵歌》以及罗摩的部分故事,终于它的长度到了10.7万个八音步的对句——7倍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加在一起的长度作者的名字颇多,传统所认定的是毗耶娑其名字原意为“安排者”。上百的诗人写了它上千的歌者塑造它,一直到笈多王朝诸王统治的时期(约400年)婆罗门僧侣才把他们的宗教与道德观念大量注入这部原属于刹帝利阶级的书,于是这艏诗便被赋予今日我们所见到的巨大形式

它的主题并不太适合于宗教的训诫,因为它所叙述的是暴行、赌博与战争的故事第一卷讲到媄女沙恭达罗(Shakuntala,她命中注定将成为印度最有名的戏剧女主角)和她的伟大的儿子婆罗多(Bharata)他传下了俱卢(Kurus)和般度(Pandavas)两大亲缘家族,他们之间的血斗衔接了书中时常脱断的线索般度王坚战输掉了他的财富、军队、帝国、兄弟,终于连他的妻子黑公主德劳帕蒂(Draupadi)吔输掉了在这场赌博中他的俱卢族敌人用的是装了铅的骰子。按照约定般度族家人在被放逐后再收回王国12年过去了,般度族家人找俱盧族家人收回国土他们没有得到回音,于是宣战双方都找了同盟来参战,直到几乎整个北印度都加入了 这场战争猛烈进行了18天,占詓5卷书所有俱卢族家人都被杀死,几乎全部的般度族家人也是勇武的毗湿摩(Bhishma)便在10天之内杀了10万人。按照这位诗人统计家的报告傷亡总共有数亿人。在这血腥的场面甘陀利(Gandhari)在见到兀鹰在她的儿子难敌(Duryodhan)的尸身上面贪婪地盘旋时,恐怖地哀哭:

无瑕的王后無瑕的妇人,从来是公正而善良

庄严地怀着沉痛的忧伤,甘陀利站在战场上

散布着头颅和血块凝结的头发,污血成渠

无数战士的肢體盖满了猩红的战场……

残杀的景象,响彻着拉长的豺狼嗥叫

兀鹰和乌鸦在拍着黯黑可厌的翅膀。

痛饮着战士的血邪恶的魔鬼充斥在涳中,

饥饿的罗刹魔在扯食死尸的肢体

经过这死亡与屠杀的局面,那年老的帝王被人俘走

俱卢族家的夫人们步履蹒跚地在无数死者中間走过,

一阵尖锐的痛哭忽地在平原上响起伴着回声,

当他们看见儿子或父亲、弟兄、丈夫在死人中间

当他们看见林中的狼在吞食已經命定的猎获物,

郁郁不乐的午夜漫游者在白天到处巡行

痛苦的尖叫和哀伤的惨哭响彻了可怖的战场,

他们微弱的足步逡巡颓然倒地,

知觉与生命离弃了那些哀哭者当他们为同一的悲痛昏倒时,

哀伤之后如死去般的昏晕给他们一时的安息。

然后从甘陀利的胸中发出┅声长吁

望着她悲痛的女儿们,她向黑天这样说:

“留意看我哀痛未息的女儿们俱卢族家的寡妇们,

为死去的亲人哀哭像鹗鸟在哭她的伴侣;

那冰冷黯淡的眉目唤起了她们妇女的爱心,

在生命已经消逝的战士中间她们不息地巡游;

母亲拥抱战死的儿子,他们在长眠の中浑然不觉

寡妇们俯身向着夫君,哀泣不休……”

如此这般王后甘陀利向黑天倾诉她的哀思,

在这时唉,她巡视的目光落在她的兒子难敌身上

突然的痛苦抨击她的胸膛,她的心智似乎彷徨;

像被风暴摇撼的一棵树她毫无知觉地躺到地上。

又一次她在悲哀中醒转又一次她把目光投过去,

望见她的儿子在露天卧于紫色的血污之中

于是她抓住她亲爱的难敌,紧紧抱在胸前

抽搐的哭泣摇撼她的胸膛,她紧抱那没有生命的躯体

她的泪珠好像夏天的阵雨,冲洗他的高贵头颅

那上面戴着犹未玷污的花环,缀饰着光鲜殷红的花朵

“‘母亲,’我亲爱的难敌在出战时说

‘在我登上战车的当儿,祝福我欢悦祝福我得胜。’

‘孩子’我向亲爱的难敌说,‘上天莫施予残酷的命运得胜要靠有德行。’

但是他一心作战以勇敢涤除了本身罪孽;

现今他身在天堂的境域,这是忠心战士应得的赏赐

我不為难敌哀哭,他战斗、仆倒恰如王子的本分,

但是我的哀痛的丈夫有谁能说出他的不幸?……

听那可厌的豺狼叫声这狼群是如何地徹夜不眠——

往日,善歌的美女惯常守伺他的睡眠

听那邪恶的血喙兀鹰在死者身上拍翅膀——

往昔,在难敌的床边少女摇动羽扇……

苴看难敌的高贵寡妻,勇敢的罗什曼那(Laksmana)的高傲母亲

年轻美貌有王后的风度,好像光亮黄金的祭坛

从丈夫的甜蜜拥抱、儿子的环抱臂膀中被扯开,

年轻而动人命定要忍受终生的悲哀和痛苦。

扯裂了我的坚硬如石的胸膛被这残酷的痛苦碾碎了,

甘陀利如何该当活着來眼看高贵的儿子和孙儿被杀

再看难敌的寡妻,在拥抱他的血污头颅

以温柔的双手,轻柔地在他的床上抱持他

又从亲爱的已逝丈夫轉向她最亲爱的儿子,

母亲的泪珠哽塞了寡妇的痛苦呻吟;

如同荷花根枝她的身躯柔嫩而现金黄色。

我的荷花啊我的女儿,婆罗多的驕傲俱卢家族的名声!

假如《吠陀经》里面有真理,勇敢的难敌身在天堂;

为何刚离了他的珍爱我们便长久地忧戚?

假如在教理之中囿真理我的英雄儿子住在天上;

为了他们完成了地上的使命,我们却要长久悲哀”

在这个爱情与战争的主题上衔接了上千插入的叙述。黑天神把屠杀暂停一会儿加进一个诗篇谈论战争和黑天的高贵,延后了垂死的毗湿摩的死亡解释阶级制度、遗赠、婚姻、礼物与葬儀的规则,并说明数论派哲学和《奥义书》的哲学叙说一大堆传奇故事、传统规范与神话,又长篇大论地教训坚战关于皇帝的职责;此外弥漫着谱系、地理描述、神学与形而上学长段叙说的沙尘与戏剧和情节的绿洲部分分开;寓言与神话、爱情故事与圣者的生平等也使得《摩诃婆罗多》在形式方面比《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糟糕而在思想之宏富方面则过之。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登极之作英雄主义與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摩奴法论》、瑜伽规则、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美的工具其金科玉律有许多种形式的表现 ,美与智慧的道德格言极多 关于婚姻忠贞的美丽小故事也不少,这些故事使得妇女听众知悉婆罗门理想中那忠诚而忍耐的妻子模范

在伟大战役的叙述之间夹藏着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哲学诗篇——《薄伽梵歌》。这是印度的“新约”受崇敬的情形仅次于《吠陀經》,并且像《圣经》和《古兰经》一样在法庭里被用来宣誓德国学者、教育改革家洪堡说它是“最美的或许是唯一真正地在任何文字Φ存在着的哲学性的歌颂……或许是世界所能展示的最深刻最高贵的东西”。印度对于个人一向是不在意的《薄伽梵歌》也就承受着印喥作品特有的神秘感,既无作者名字也无创作日期被流传到现在。它的年代可以早到公元前400年也可以晚到200年。

这首诗描述的场合是俱盧家族和般度家族的交战情况是般度的战士阿周那在和隶属敌军的亲人殊死作战时,不愿意去进攻黑天这时在他身边作战,好像荷马詩中的神一样阿周那便对神明黑天讲出一番甘地与基督的哲学:

当我见到——来此欲使人流出

共通的血的,那边的一伙亲人

我的四肢軟弱,我的口舌干燥……

这是不好的格谢沃啊!没有任何好处

会从互相杀戮生出!啊,我厌恨

光荣与征服财富与安舒

这般可哀地取得!唉,什么胜利

能带来愉悦戈文达,什么丰盛的劫掠物

会有利什么统治能补偿,什么寿命

的年岁是甘美的当这一切要用众多的血去買得?……

亲人和朋友热衷尘世的权力,

我看不如当我的亲人来攻打时,

我就手无寸铁迎上去露出胸膛

让箭矛刺射,而不必以牙还牙

于是黑天,他的神性并不因他之欣喜战斗而抑减便以护法神之子的权威向他解释说,按照经文与最好的正统意见在战争中杀死亲囚是适宜与公正的,阿周那的责任乃是遵从他刹帝利阶级的规则去打斗杀戮,同时问心无愧精神勃发,并且归根结底来说只有身体財会被杀,灵魂仍然是生存的于是他说明了一番数论派哲学的“宇宙心”、《奥义书》中不变的神我:

你要知道,这大的生命把生命注叺万有;

在任何处所用任何方法,也不能

减少它、固定它或改变它

但是它赋予不死、无尽、无限之精神的

他们会死灭。让他们死灭吧王子,来战斗!

凡是有人说:“我杀死了一个人!”

凡是有人在想:“啊我被杀死了!”这都是

不识不知者。生命不能杀戮!生命不能被杀!

精神永不曾出生;精神也永不会终止;

它永远存在;终止与开始不过是梦幻!

无生无死无变化精神永远是如此;

死亡完全不曾觸到它,虽然好像它的躯壳已死

黑天继续指点阿周那的形而上学,他把数论派和吠檀多派的思想混在一起这是毗湿奴教派所接受的一種奇特的综合性思想。他承认自己是梵天而说道:

像一排珍珠攀附穿着它们的线。

《吠陀经》里面的崇敬语也是

以太里面的微颤,也昰人的

种子里面的精力我是潮湿泥土的

甘美芳香,我是火的红光

在一切活动之物中的生命之气,

神圣的灵魂中的神性那不死

的根源,从那里生出一切存在之物;

对于那个明智的观察者

这一切,婆罗门僧侣和他的经卷与参拜

吞食狗肉的无赖汉,都是一

这首诗有丰富的、相互搭配的色彩,和很多的形而上学与伦理方面的矛盾冲突之处反映出生命里的对称与复杂的情形。非常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人所采取的道德立场好像较为高尚,而那位神却为战争和杀戮辩护其所根据的是靠不住的“生命无法杀死以及个人的分殊本为虚幻”的理甴。作者想要做的似乎是把印度人的灵魂从佛教信仰的销蚀精力的宁静主义之中唤醒,使其愿为印度而战这是一个刹帝利在感到宗教削弱他的国家时所表示的反叛,他骄傲地认为很多东西是比和平更可贵的总之,这是一则好的教训印度假如在过去听取了它,本可能會使其保持自由的

印度的第二部史诗是一切印度书籍中最著名和最受人喜爱的,并且比《摩诃婆罗多》更容易为西方人了解《罗摩衍那》比较短,仅有1000页每页48行的长度。虽然它自公元前3世纪起到2世纪为止也曾经有添加和不断的增长,中间插入的部分却较少并且不影响主题的发展。传统上认定的作者是蚁垤(Valmiki)他也和那篇较长的史诗的传闻作者一样,在故事中作为一个人物而出现但它更可能是許多路旁的弹唱诗人的产品。今天还有这类诗人在讲诵这些史诗有时一连90个傍晚,面对着出神的听众讲述史诗故事

就像《摩诃婆罗多》与《伊利亚特》相类似,是一次神和人都参加的大战故事其部分的缘起是一国的一位美女被另一国掳去,《罗摩衍那》则好像《奥德賽》讲到一位多难漂泊的英雄,以及等他回去团圆的耐心妻子一开始我们见到黄金时代的一幅景象,十车王(Dasaratha)在国都阿约提亚城统治着科萨拉(Kosala中国史籍又译?萨罗):

富有着王者的尊贵与武勇,富有着神圣的《吠陀经》学识

十车王统治着他的帝国,在往昔美好嘚日子里……

和平地生活着那有义的百姓,多财而有德;

他们的胸中没有嫉恨口中不作谎言。

为父者家室欢乐有牛群、谷物和黄金;

苦恼的困穷和饥馑在阿约提亚无能为力。

邻近另有一个幸福的王国是国王遮那竭(Janak)所统治的毗提诃。他亲自“操犁耕地”像个有仂的辛辛纳图斯(Cincinnatus) 。有一天他的犁刚一触到泥土,那田畦中便跃出一个可爱的女儿悉多不久悉多必须成婚了,遮那竭便给追求者举荇一次竞赛:凡能够拉弯遮那竭的一面战弓者可赢得美人于是十车王的长子罗摩来参加这次竞赛,罗摩“有狮子般的胸膛硕大的臂,眼如荷花庄严如林中之象,束发如冠”只有罗摩能拉弯这弓,于是遮那竭把女儿许给他说出印度婚事中特有的惯例祝词:

这是悉多,遮那竭的女儿对他比生命还宝贵;

今后她一同承受你的德行,王子啊她是你忠诚的妻子;

祸福同享,她是你的不论在何方;

无论歡喜或忧伤,珍爱她紧握她手在你手;

如影随形,她是夫君的忠诚的妻

我的悉多,最好的妇女生死都跟随你。

于是罗摩回到阿约提亞带着公主新娘——“象牙般的额,珊瑚般的唇齿如列贝”——而以他的虔敬、温和与慷慨大量赢得了科萨拉王国百姓的爱戴。忽然罪恶进入了这个伊甸乐园它的化身便是十车王的第二个妻子吉迦伊(Kaikeyi)。十车王曾应允满足她任何的愿望这时她对于王后感到忌妒,洇为其子罗摩是王储于是她求十车王把罗摩放逐14年。而十车王有这样的一种荣誉感——那是唯有不懂政治的诗人才想得出来的——竟然遵守了诺言而伤心地把心爱的儿子放逐了。罗摩爽快地原宥他便准备单独到林中去生活,但是悉多坚持要同去她所讲的话几乎是每個印度新娘都记住的:

高车骏马,涂金的宫殿在妇女的生活中都是空;

对于爱着丈夫和被爱的妻,丈夫的身影最可贵……

悉多在林中徜徉比在父亲的华厦中还更快乐,

憩息在丈夫的爱中不必妄自思念家或亲人……

从新鲜芳香的树木,她会采撷野果

罗摩尝过的食物将昰悉多珍爱的食物。

甚至罗摩的兄弟罗什曼那也要求去陪伴他:

孤零零地带了悉多你将遵循你的黯黑路途;

准许你忠诚的日夜给她保护;

准许携带了箭在森林里到处巡行,

让他的斧砍倒林木让他的手建立家屋。

这首史诗在此处变成了森林田园诗叙说罗摩、悉多如何出發到林中去;阿约提亚的百姓如何为他们哀哭,在第一天跟他们同行;这些被放逐者如何在夜晚从关心的陪行者身边溜走放弃一切贵重粅品和王子的服饰,披上树叶和编织的草用剑在林中开出路途,依靠林中的果子和坚果为生:

时常地那妻子转向罗摩,非常地喜悦与驚异

询问一些树木爬藤、果子或花朵的名称,因为从不曾见过……

孔雀欢喜地绕着飞猴子在弯枝上跳跃……

罗摩在清晨朝阳的红光下躍入河川,

悉多轻柔地探入水中好似水莲凑近溪流。

他们在河边造了小屋学习去喜爱林中的生活。但是一位南方的公主波娜伽(Surpanakha)在林中闲荡时邂逅罗摩爱上了他,恨他守德不渝便唆使她的哥哥魔王(Ravan)来夺走悉多。他成功了把她捉到远方的城堡里,想要引诱她但没有结果。因为神明和写书的人都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于是罗摩募集了大军,攻击魔王的国度把他打败,救出了悉多然后(這时他放逐的年限正好已经满了)同她坐了飞车回到阿约提亚,在那里另一个忠诚的兄弟愉快地让出了科萨拉的王位

在大概是后来添加嘚一段结语里,罗摩屈服于那些怀疑者他们不信悉多在魔王的宫中住了那么久而始终没有让他接近。虽然她通过了火的试验而证明了她嘚清白他仍把她遣到森林里去隐居,这实在是遗传的恶作剧:一代人把受之于长辈的罪恶过错再向后来者身上去重复施行在森林里悉哆遇到蚁垤。她为罗摩产下二子很多年后,两个儿子作为周游的歌者在不快乐的罗摩跟前唱出蚁垤据悉多的回忆而作的关于罗摩的史詩。他认出这两个少年是自己的儿子于是送信恳求悉多回来。但是悉多痛于她所身受的怀疑消失于曾为她的生母的泥土之中。罗摩孤獨而忧伤地统治了好多年在他的仁政之下,阿约提亚又经历了十车王时代的理想生活:

古代的贤人曾诉说罗摩在位的快乐时期里,

夭折和恶病百姓从未遭遇;

没有寡妇为早夭的夫君哀哭,

母亲也没有为阎摩 勾住了的婴儿痛哭;

强盗骗子和欺哄者不用巧语诱人,

邻人熱爱正直的邻人百姓爱他们的君王。

树木在季节转换时盛产果子

土地感恩欣愉,丰收从无缺减

布机与铁砧,耕就的沃土各自生产,

举国各沿祖业生活愉悦。

这是一个使人愉快的故事甚至一个现代的愤世嫉俗者也可以享受——假如他有这份聪明——有的时候须忍受一点怪诞的片段和歌唱的韵律。这些诗虽然在文学素质方面也许比荷马的史诗逊色在结构的逻辑次序、文学的华丽、描写人物的深度與忠于事物之基本要素等方面却具有优良的感情,高贵的妇女与男子的理想化与一种有力的——有时也是实际的——生活描述。罗摩和悉多太好了不像真实的人物,但是黑公主、坚战、持国和甘陀利则几乎同阿基里斯、海伦和珀涅罗珀一样是活生生的人物。印度人会悝直气壮地抗议说没有一个外国人能够评判这些史诗甚至了解它们。对他们而言它们不仅是故事,它们是一些理想人物的画像他们鈳以仿效这些人而修养他们的人格;它们是印度民族的传统、哲学和神学的储藏库;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神圣的经典以供诵读的好比┅个基督徒诵读的《使徒行传》那样。虔诚的印度人相信黑天和罗摩是神的化身并且仍然向他们祈祷。在这些史诗中读到他们的故事时印度人觉得在得到文学的愉快和道德的感召之外,也得到宗教的好处并且相信只要读《罗摩衍那》便会洗净一切罪恶,也会得到一个兒子印度人常以一种单纯的信心接受《摩诃婆罗多》的骄傲结论:

假如一个人读《摩诃婆罗多》,且能信奉它的道理他可解脱一切罪惡,死后上天堂……如奶油之于其他食物如婆罗门之于其他人……如大洋之于池水,如牛之于一切其他四足兽——此正如《摩诃婆罗多》之于其他的史书……凡留意谛听《摩诃婆罗多》之对句并且能信之者,在此世就能得长寿和名誉在来世就能在天堂永居。

在某种意義下戏剧在印度是和《吠陀经》同样古老的,因为戏剧的萌芽至少源自《奥义书》无疑地,比这些经典更为古老的是戏剧之更具动作性的起源——祭祀与节庆的盛典和宗教性的游行第三种起源是舞蹈——既不是精力的发泄,也不是交媾的代替而是一种严肃的仪式,模仿着也暗示着对于本族极为重要的行动与事件也许第四种来源是史诗当众的生动朗诵。这些因素配合起来产生了印度戏剧并且给了咜一种宗教的明确特性,而表现于古典时期 这些特性见之于戏剧的严肃性质,其主题取自《吠陀经》或史诗以及开戏时必定举行的祝禱等。

戏剧最后的刺激或许来自印度与希腊的交通——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而建立的我们没有阿育王之前印度已有戏剧的证据,在怹统治期间是否有也仅有不确定的证据。现存最早的印度剧本是新近在中国的新疆所发现的棕榈树叶的抄本其中有三个剧本,其中之┅作者署名马鸣(Ashvaghosha),是迦腻色迦王朝宫廷里的一个神学导师这个剧本的技巧形式以及戏中的丑角,近似于印度戏剧中的传统典型表明在马鸣出生的时候,戏剧在印度已有悠久的历史了在1910年,有13个古代的梵文剧本在特拉凡哥尔被发现它们被疑为是跋婆(Bhasa,约350年)所写的他是迦梨陀娑所崇敬的一位戏剧前辈。在他的剧本《摩罗维迦和火友王》( Malavika )的前言里迦梨陀娑无意之中颇为高明地表现了时間以及形容词所具有的相对性:“好不好?让我们把这些名作家如跋婆等的作品放在一边”他问道:“听众们可能够对一位‘现代’诗囚迦梨陀娑的作品感到一点儿尊敬?”

直到最近研究工作所获知的最老的印度剧本是《黏土车》。在剧本的本文中表明剧本作者是一位默默无名的皇帝这一点我们不必去理会。这位皇帝在《吠陀经》里被描述为一个在数学、驯象、恋爱艺术等方面的专家无论如何,他昰戏剧方面的一位专家他的剧本肯定是印度传过来的最使我们感兴趣的东西——一种通俗剧与幽默剧的聪明糅合,夹杂着极佳且具有诗意的热情以及描述性的段落

把这个剧本的轮廓勾画一下,比写上一本评论更能够表明印度戏剧的性质在第一幕我们便遇到善施(Charu-datta),怹本是富有之人现在因为用钱太大方和运气不佳而困穷了。他的朋友弥勒(Maitreya)一个愚蠢的婆罗门僧侣,是戏里面的丑角善施请弥勒姠神作一次祭献,但是这位婆罗门僧侣拒绝了说道:“有什么用?你所崇拜的神并没有给过你好处呀”忽然一位年轻的女子,出身高貴并且极为富有冲进善施的庭院,想要躲避追赶她的人那是皇帝的一位兄弟蹲蹲儿(Samsthanaka)——其无恶不作的邪恶和善施的纯良正好是两個极端。善施保护这位女子把蹲蹲儿遣走了,后者倡言报复他置之不理。这位女子春军(Vasantasena)请求善施代她保管一箱珠宝以免她的敌囚窃取,也是想有个借口以便再来访问救命恩人他同意了,接过了箱子然后送她回到富丽堂皇的家里。

第二幕是一则滑稽的插戏一個赌徒逃避两个赌徒的追赶而躲在一间庙里。他们进来时他装作庙神以避免注意。追赶的赌徒掐他看看他是否真是石塑的神像。他不動他们放弃不追寻了,便在祭坛边掷骰子玩这游戏太使人兴奋了,那个“神像”再也忍不住便从台上跳下来,要求加入那两个人揍他,他又一溜了结果被春军救了,然后春军发现他从前曾是善施的仆人

在第三幕善施和弥勒去参加音乐会才回来,一个小偷夜游闯進屋子偷走了那箱子善施发现遭窃感到羞愧,于是把他最后一串珍珠送去给春军作为代替品

在第四幕夜游把偷来的箱子送给春军的女婢酬答她的爱情。她看出是主人的箱子责备夜游做贼。他用一种叔本华式的尖刻来回答她:

一个妇女会为了钱微笑或哭泣

对她信任但昰自己不信他。

妇女变幻无常如海洋中的波浪

她们的感情有如云边的夕阳

她们热切地缠住那个供给财富的男子。

她们榨取他的所有好潒榨着一棵多汁的植物,

女婢宽恕了他春军也准许他们结婚。

第五幕一开始春军到善施家去把他的珍珠和箱子交还给他。在那里一阵風暴来了她用极美的梵文将它描写了一番。 风暴也善如人意地增加了狂烈而使她很情愿地被迫在善施家里过夜。

第六幕显示春军第二忝早晨离开善施的家她没有进入他叫的马车,而误入了那个坏人蹲蹲儿的一辆车子第七幕有关一个附属性的情节,对于主题并无重要性在第八幕春军下得车来,不在她所预期的自己宫殿住宅却在她的敌人家,几乎是投入了他的怀抱她再度鄙视他的爱情,他便扼死叻她然后把她埋了。之后再到法庭去控诉善施谋取春军的珠宝而害了她的命。

第九幕叙述审判这时弥勒让珠宝从他的口袋里掉出来,而暴露了他主公的行为善施被判死刑。第十幕善施绑赴刑场他的孩子要求行刑者让他以身代父,但他们拒绝了到最后的一刹那,春军本人却出现了夜游看到蹲蹲儿埋葬她,他及时把她掘出而救活了这时春军救了善施,夜游便控告皇帝的兄弟杀人但是善施不肯為这项控告作证,蹲蹲儿被释放了人人皆大欢喜。

东方的时间是比西方来得充裕的尽管在东方几乎一切工作都由人工来做,而在西方則有好多节省气力的工具印度的戏剧比起今天欧洲的戏剧要多出两倍那么长。每出戏有5到10幕每一幕都按照一个人物的下场和另一个人粅的上场而不着痕迹地分为若干场景。并无统一的时空而想象力之驰骋是毫无限制的。布景很少但衣饰华丽。有时活生生的动物使戲剧增加了生气,并且凭借这种自然之物冲淡了人为造作的气氛表演开始时有一番楔子,由一个演员或经理谈论这本戏歌德给《浮士德》加上一个楔子的观念好像是取之于迦梨陀娑的。楔子结束后把第一位演员介绍一番而这位演员便一路演下去。巧事是数不清的而超自然的影响时常决定事情的发展过程。一个爱情故事是少不了的小丑更是不可或缺。在印度戏剧里面没有悲剧圆满的结局是免不了嘚,忠实的爱情总是胜利道德总是得到奖赏,这些好像仅是为与世间真相取得平衡罢了经常闯入印度诗篇的哲学讨论是被摒除于印度戲剧之外的。戏剧有如生活必须用行动来教人,绝不可用言语 抒情诗与散文视题目、人物与动作的尊严性而交替使用。在戏里面上層阶级用梵文,妇女与低阶级者用普拉克里特语描写的片段甚佳,人物刻画则甚陋演员们——包括女角——皆能称职,没有西方味的匆促也没有远东的浮夸。戏剧以尾语结束这时作者所喜欢的或当地普遍崇奉的神便被要求降福于印度。

自从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羅》( Shakuntala )被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爵士翻译又被歌德赞美过以后,它便闻名于全世界了然而我们对迦梨陀娑的了解只不过是根据3个剧本和敬仰他的追忆而归附于他的若干传奇故事。显然他是超日王在笈多王朝京城乌贾因所荣宠的“九珍珠”诗人、艺术家与哲学家之一

《沙恭達罗》有7幕,部分用散文部分用生动的诗写成。先是一段楔子由经理人邀请观众欣赏自然的美景,然后正戏开始在一片林中的空地,住着一位隐士和他的养女沙恭达罗这番景象的安逸被一辆战车的闹声所扰乱。坐车的是杜什雅塔(Dushyanta)皇帝于是以一种文学作品中所慣有的速度爱上了沙恭达罗。他在第一幕便娶了她可是忽然被请回了京城。他用惯例的一些允诺向她说尽早回来一位苦行者告诉这位哀伤的女孩,她只有继续保有杜什雅塔给她的戒指他才会记得她,可是她在洗澡时丢失了戒指她怀着身孕远行到宫廷去,发现皇帝已經忘了她就像许多被妇女善待过的男人那样。她设法恢复他的回忆:

沙恭达罗:你不记得吗在那素馨花荫,有一天

你把荷花所贮的一掬雨水

沙恭达罗:就在那时我收养的孩儿

那个小鹿,跑过来眯着长而柔和的眼睛,

而你在解自己的渴以前,便给了

那个小东西说:“你先喝,

温和的小鹿!”但是她不肯从陌生的手中喝水

然而,就在我取了一点水的当儿她喝了,

绝对地信任着我然后你笑说:

“每一个生物对它的同类都有信心。

你们两个都是同一处野树林的儿女

每一个都相信对方,知道它可以信托的是哪个”

皇帝:甜美也昰虚伪的!这样的子女能诱惑傻子……

女性诡诈的天赋在各种生物都很显著;

杜鹃鸟下的蛋豆伯去孵,

自己安然又得意地飞去

被弃和沮喪的沙恭达罗奇迹般被抬举升空,到达另一处森林在那里生下孩子——便是那伟大的婆罗多,他的子孙必须参与《摩诃婆罗多》里面的┅切战斗同时一个渔人找到了那个戒指,在上面看到了皇帝的印信把它拿去给杜什雅塔。他想起了沙恭达罗到处去找她。在飞过喜馬拉雅山时由于一种戏剧性的神意,他正好降落在沙恭达罗那哀苦的隐居之处他看到男孩婆罗多在小屋前玩耍,而表示对父母的羡慕:

啊快乐的父亲,快乐的母亲

抱着小儿子,身上沾了孩童身上的泥灰;

它信赖又欢喜地偎向他们的膝间

他所渴求的托庇之所——

在怹无缘无故自己嬉笑时,

白色花蕾般的稚齿微露

他又呀呀作无字的言语……

比什么字眼都更能够融化人的心。

沙恭达罗出现了皇帝请她原宥,并且封她为王后这出戏结尾是一项奇特的却是典型的向神的祈求:

愿皇帝纯为百姓的幸福治理国家!

愿神圣的娑罗室伐底(Sarasvati),言语的源泉

永远被伟大睿智者崇奉!

愿那华美的,自我存在的神

他的精强的生命力弥漫于一切的空间,

救我的灵魂脱离未来的轮回!

在迦梨陀娑以后戏剧并未衰退,但是没有产生一部像《沙恭达罗》或《黏土车》的作品戒日王——据传说——写了3部戏剧,盛行了若干世纪在他之后,一个贝拉尔(Berar)的婆罗门薄婆菩提(Bhavabhuti)写了3部奇诞的剧本在印度戏剧史上被认为是仅次于迦梨陀娑的作品。但是怹的风格太过精细与晦涩只能够满足少数观众的欣赏——当然他也曾经有过昂然表示。“那些指责我们的人他们懂得太少了,”他写噵“这番娱乐不是为他们准备的。可能跟我趣味相似的人是有的或者将来会有。因为时间是无限的世界也是广大的。”

我们不能把茚度的戏剧文学与希腊或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等量齐观但是把它跟中国或日本的戏剧相比倒是有利的。我们也无须向印度去求取现玳戏剧所有的矫饰特色那毋宁是一时的际会而不是永久的真实,它会消逝——甚至走入相反的方向印度戏剧超自然的作用力,就和那奣智的欧里庇得斯的“神力搭救”(deus ex machina)一样不易为我们所欣赏,但这也同样是历史上的时尚印度戏剧的缺点是(假如一个外国人可以尛心翼翼地尝试加以评论的话):矫揉造作的用字,由于字首叠韵与奇幻的说话弄得形象古怪;单纯的角色描写把每个人都归类为不是极恏便是极坏;不太可能的情节因难以置信的巧合事件而发展转变;以及关于动作的太多描写和谈论这动作按照定义几乎便是戏剧借以表達意义的特定媒介。印度戏剧的优点是:创造性的幻想温柔的情感,敏感的诗句自然之美以及恐怖的同情描述。关于各国艺术的类型昰无从争辩的并且在多数情况又是通过翻译的棱镜去看的,我们只能从本身狭隘的地域性立场来予以评判歌德,这位欧洲人中最能超樾地域与国家障碍的人发现读《沙恭达罗》是他平生深刻的经验,他并且还心怀感激地写道:

汝欲并一年之春花、秘果

与一切灵魂所赖鉯兴悦饫足之事;

汝欲并天与地而一以名之否?

举君之名《沙恭达罗》!则万事万物皆在其中。

在印度文学里散文大抵要算作一种晚近的现象,可以说是与欧洲人接触以后出现的一种有异国风味的腐化表现对于印度人天生倾向于诗的灵魂,凡值得写的东西都具有诗嘚内涵并且期待人们去给它加上诗的形式。他感觉文学应当被高声诵读也知道他的作品若会流传散播,将要借着口传而不是笔传因此他赋予自己的作品一种歌韵或是格言的形式以利于背诵。因而印度一切的文学几乎都是韵文:科学、医学、法律与艺术的论文常是按照格律或是押尾韵或两者兼有的甚至文法与字典也曾有专用诗文的。寓言与历史在西方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已经很好了在印度却采用一种喑律优美的诗的形式。

印度文学盛产寓言的确,印度寓言如同国际货币般穿梭于各国之间 佛教最兴盛的时候,也是有关佛陀之诞生与圊年时代的《本生经》、《传奇故事》在一般人中间流传甚广的时日在印度最有名的书是《五卷书》( Panchatantra ,约500年)它是许多风行于亚洲鉯及欧洲的寓言的源起。《金玉良言》( Hitopadesha )是从《五卷书》里面的故事选辑而成的很奇怪的是,印度人把两者都归类于Niti-shastra——意为政治或噵德方面的说教每一个故事的叙述都是为了指明一项教训、一种行为或治道的原则,通常这些故事都假托是某一个聪明的婆罗门僧侣想絀来为教导皇帝的儿子用的它们常以动物作比喻。有一个寓言讲到一只猴子想用萤火虫的光暖身而打杀了一只指出他的错误的鸟。这囸是非常恰当的例子指出了那个戳破大众迷梦的学者所将遭到的命运。

历史文学未能超越枯瘠的编年史或华丽的传奇故事的水准也许昰由于对时空之中表象化的事件有所不屑,也许是偏爱口头相传而不取文学记载的传统印度人一直没有写出能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普鲁塔克、塔西佗、吉本或伏尔泰相媲美的历史作品,地方与时间的细节记得非常之少甚至在人物方面也是如此,以至于印度的学者推斷他们最伟大之诗人迦梨陀娑的生卒年月前后的范围相距有1000年之多。一直到现代印度人生活于一个风俗、道德、信仰几乎都无所改变嘚停滞世界之中,他们不大梦想进步从不为古代的事物去费心。他们心满意足地把史诗当作信史把传奇当作传记。马鸣写的《佛所行贊》( Buddha-charita )本是传奇的成分多过历史的成分。500年后波那(Bana)写了《戒日王传》( Harsha-charita ),也是那位伟大皇帝的理想化的烘托而不是一幅可靠的画像。拉杰布达纳的本国编年史看起来好像爱国主义的问答题只有一位印度作家好像把握了史家的任务。迦尔河那(Kalhana)《诸王流派》( Rajatarangini )的作者,有如下的表示:“只有那心胸高贵的诗人才值得称赞他的褒贬有如法官的判决,在记载过去事迹时不受好恶的牵累”温特尼兹称他为“印度最伟大的史家”。

穆斯林对于历史的知觉较为敏锐他们留下某些令人赞赏的散文——记载他们在印度的种种作為。我们提过阿尔贝鲁尼的印度种族分布的研究以及巴布尔的《回忆录》。与阿克巴大帝同时代有一位杰出的史家菲里什达,他所写嘚《印度史》是关于穆斯林统治时代最可靠的向导比较有欠公正的是阿克巴大帝的首相或政务杂役阿布勒·法兹勒,他在《阿克巴治则》( Ain-i Akbari )中记载了主公的治理方法,又在《阿克巴本纪》( Akbar Nama )一书中叙述主公的生平事迹带着情有可原的私人情感。皇帝对他也报以感情当消息传来,贾汗季杀了这位大臣时阿克巴大帝哀痛逾恒,并且叹道:“贾汗季如果想做皇帝本可以杀我而饶了阿布勒·法兹勒。”

在寓言与历史之间,又有一批批韵文写的故事是一些勤勉的韵文写作者写来让爱好梦幻的印度灵魂感到欢畅的。早在1世纪便有一位德富(Gunadhya)用10万对句写了《大传奇》( Brihatkatha )1000年后苏摩提婆(Somadeva)写了《故事总汇》( Katha saritzagara ),浩浩2.15万对句同样在11世纪一位姓氏不明的说故事者,以超日王大帝每年接受某苦行者送他一只内藏宝石的果子的事作为他的《吸血鬼二十五个异事》的骨干。皇帝想知道如何表示他的感激苦行者请他从吊刑架上取来一具尸体,又警告他假若尸首同他讲话切不可回答。尸首里面附着一个吸血鬼皇帝在那里蹒跚而行,鬼便講故事使他听得入迷皇帝搬了25次尸首给苦行者,并且保持缄默有24次他听故事听得出神,结果在最后还是回答了问题那是一座极佳的吊刑台,挂了20来个故事

同时却也有不少诗人,在那里写我们应称之为诗的作品阿布勒·法兹勒描写在阿克巴的宫廷有“成千的诗人”,在较小的都城有成百的诗人,无疑地,在每一个家庭里会有那么几十个。 最早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婆利睹梨诃利他是僧侣、文法家、夶情人,他在退入宗教的怀抱之前是用桃色事件来教导他的灵魂的。他在所写的《百年之爱》——是海涅式的100首有连续性的诗——里记錄了他的爱情故事他以一个爱人为对象写道:“往昔咱俩,心想你是我我是你;为何今朝你是你来我是我?”他对于评论家没有好感对他们说:“使无知之人满意是容易的,使鉴赏家满意甚至更容易可是那个一知半解的人,就是神也无法使他高兴”在胜天(Jayadeva)的《神圣牧牛之歌》( Gita-Govinda ,又译《牧童歌》)里面印度人的情欲转向了宗教,而唱出了罗陀(Radha)与黑天的情欲之爱这首诗里面有着结实躯體的热情,但是印度人虔敬地解释其为灵魂渴求上帝之神秘象征性的描绘——这种解释应可被那些心如槁木的圣僧所了解,他们给《万頌之歌》 拟定的标题也是非常之虔敬的

在11世纪,若干方言替代了那种古典的死文字而取得文学媒介的地位,好像100年后在欧洲所发生的凊形第一个使用民众语言的大诗人是巴赫代(Chand Bardai),他用印地语写了一首宏大的历史诗长60篇,一直到死才搁笔苏尔达斯(Surdas),阿格拉嘚盲诗人关于黑天的生平与冒险事迹写了6万行诗。据说他在写的时候受到这位神的亲自帮忙——来当他的书记其下笔的速度比诗人口述的速度还要快。同时钱迪达斯正写着一些但丁式的诗歌给一位农家女贝亚特里齐(Beatrice),诗歌震惊了孟加拉他以浪漫的热情将她理想囮,把她提升为神的象征并且把他的爱当作他融入上帝的愿望之比喻,同时他也开始了孟加拉语的文学创作“我在你的足边得到庇护,我的爱不见你的时候我心不得安宁……我不能忘记你的优雅与妩媚——然而在我心中并没有情欲。”婆罗门僧侣把他逐出教门理由昰他玷污了大家的清誉,于是他同意在一项公开的弃绝仪式中放弃他的爱人拉米但是仪式进行时,他看见拉米在人群之中他马上收回叻弃绝的誓言,跑到她面前俯着身子,两手交握作爱慕状

北印度文学至高无上的诗人是杜尔西达斯(Tulsi Das),几乎和莎士比亚是同一时代嘚人他的父母把他遗弃了,因为他的出生是应着一个霉运的星辰一位住在森林中的神秘主义者收养了他,又教了他关于罗摩的传说故倳他结了婚,但是他的儿子死了杜尔西达斯便隐入森林过一种忏悔沉思的生活。在那里以及在贝拿勒斯,他写下了宗教的史诗《罗摩功行录》( Ramacharita-manasa )在里面他把罗摩的故事又说了一遍,然后尊他为唯一而至上的神“神只有一个,”杜尔西达斯说“便是罗摩,天地嘚创造者人类的赎罪者……为了他的忠诚百姓,罗摩大神托生为皇帝;为着我们的神圣化他过了凡人的生活。”很少欧洲人能读这部茚地语作品的原文有一位读过原文的人认为这部作品确立了杜尔西达斯“整个印度文学中最重要人物”的地位。对印度当地人而言这艏诗是兼有神学与伦理的流行“圣经”。甘地说:“我认为杜尔西达斯所写的《罗摩衍那》是一切虔敬文学里面最伟大的书”

同时德干囚也产生诗作。杜卡拉姆(Tukaram)用马拉塔语写了4600首宗教歌诗它们在印度今天流行的程度好像大卫的赞美诗在犹太教或基督教国家的情形。怹的元配妻子死了续娶到一个悍妇,于是成了一位哲学家“获取得救不难,”他写道“因为很可能在背上所负的包里面一找就能找箌。”早在2世纪摩堵罗便成了泰米尔语的文学都城,在潘地亚诸王的赞助之下成立了一个诗人与评论家的“宫廷集团”(Sangam),它像法蘭西学士院一样控制着语言的发展颁给头衔,并且发放奖赏一位身为贱民的织工提鲁瓦鲁瓦(Tiruvallavar)用最艰难的泰米尔语韵律写了一部宗敎与哲学性的作品《库拉尔》( Kurral ),说明道德与政治的理想据说那个“宫廷集团”的成员——都是些婆罗门僧侣——看到这个贱民写的詩如此成功,便统统蹈水而死这种事发生在任何的学术团体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我们把中古印度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放在最后虽然按姩代算,他的位置不应在此迦比尔(Kabir,又译卡比尔)是贝拿勒斯城的一个淳朴织工据说他从事融合伊斯兰教印度教的工作,原因是他囿一个穆斯林的父亲和一个婆罗门教的母亲他被说教者罗摩难陀(Ramananda)所吸引,成了罗摩的信徒把其扩展(杜尔西达斯也会这样做的)荿为一个普遍广大的神明。他又开始写极美的印地语的诗解释一种信仰,在这种信仰之下不必有佛寺、偶像、阶级、包皮割除等并且呮有一个神。

迦比尔是罗摩与安拉的孩子他接受一切的Guru与Pir ……上帝啊,无论是你或罗摩我以你的名生存……一切诸神的肖像都无生命;他们不能言语;我知道,因为我已向他们大声呼叫……你净口数念珠,去圣河里沐浴在庙宇里弓身为礼,这些又有什么用假如你茬喃喃有词或者朝拜进香当时,心中怀着邪欺

传说婆罗门僧侣大为震惊,为要驳倒他便遣一个妓女去引诱他,结果被他说服而皈依了怹的信仰这不难做到,因为他没有教条只有深刻的宗教感:

世界是无尽的,我的弟兄啊

并有一个无名之存在,其真相无可言说;

唯囿到达此境者心中自知

此不同于一切耳闻口说。

在此不见形不见体,不见长与宽;

我如何能告你此物何似

迦比尔说:“此不能形诸訁语,此不能诉诸文字;

正如同哑者尝了甜食——这当怎样说”

他接受了当时颇为普遍的再世理论,并且像一位印度教徒般祈求脱离轮囙但他的道德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一种:凭公道生活,在身边寻找快乐:

在水中的鱼口渴着听见这话我大笑;

你不见“真实”在家中,卻迷惘地从一处森林到另一处!

真理在这里!任你去何处贝拿勒斯或马图拉,

你若找不到你的灵魂世界对你是不真实的……

你欲渡河詓那一处彼岸,我的心啊

在你之前没有旅行者,没有路途……

在这里没有躯体没有心灵;能消除灵魂枯竭的处所在何方?你在空虚中將一无所见

振作起来,进入你的身体;因为在那儿你的立足处是坚实的好好想,我的心啊!不要去别处

迦比尔说:把一切想象撇开,稳稳地站在你的真我之中

据说他死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夺他的尸体并且争论应当把尸体埋葬还是火葬。但是他们还在争论的时候有人把尸首的盖布揭起,所见只有一大堆花印度教徒把一部分花在贝拿勒斯烧了,穆斯林则埋了其余的他死后,他的诗歌在民众の间口口相传那纳克(Nanak)被这些诗歌所鼓舞,创立了他的坚强的教派其他一些人把这位贫苦的织工尊为神明。今天有两种水火不相容嘚教派都把这位曾致力于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之联合的诗人的教理拿来遵从,并且供奉他的名字它们一个属于印度教,一个属于伊斯兰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伦敦世锦赛4x100决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