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补血的针如果深到皮下针打成了肌肉注射里有什么反应

针灸治疗学习题----内科病症_甜梦文库
针灸治疗学习题----内科病症
第一章内科病症第一节 痹证 附:股外侧皮神经炎 一、填空题 1. 《灵枢?痹论》说: “ 风、寒、湿 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2.痹证可分为多种证型,但其总的发病病机为气血痹阻不通,其总的针灸治疗 原则为通经活络止痛。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1.行痹的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A 膈俞、血海可活血调血, 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A 膈俞、 血海 百会 2.痛痹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 D 肾俞、关元可温补阳气,祛寒 外出 A 阴陵泉、足三里 血海 3.热痹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B 大椎、曲池可清泻热毒 A 肾俞、关元 足三里 二 B 型题 A 行痹 B 痛痹 1. C 热痹 D 着痹 E 湿热痹 B 大椎、曲池 C 内关、合谷 D 膈俞、血海 E 阴陵泉、 B 风池、风府 C 大椎、曲池 D 肾俞、关元 E 膈俞、 B 阴陵泉、 足三里 C 大椎、 曲池 D 肾俞、 关元 E 风池、痹证中主要由寒邪所致的为: B2.痹证中主要由风邪所致的为:A 3.痹证中主要由热邪所致的为:C 4.痹证中主要由湿邪所致的为:D 三 D 型题 1.热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AC 热痹用泻法,不用灸法 A 泻法 B 补法 C 只针不灸 D 只灸不针 E 针灸并用 2.针灸治疗着痹可配用的穴位是: DE 着痹应配合健脾除湿穴位,阴陵泉、 足三里可健脾除湿 A 肾俞 四 X 型题 1.热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 ABCD 热痹不用灸法,刺络拔罐可促进热毒的清 泻。 A 泻法 B 只针不灸 C 刺络出血 D 拔罐 2.行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 ABDE E 针灸并用 B 关元 C 大椎 D 阴陵泉 E 足三里健脾除湿用于着痹 E 针灸并用A 通经活络 B 活血祛风 C 健脾除湿 D 泻法 三、改错题1.治疗着痹宜只针不灸。针灸并用。着痹主要由湿邪所致,湿为阴邪,灸可 除湿 2.治疗痛痹的穴位针刺均用泻法。以泻法为主。因为肾俞、关元用补法或温 针灸法 四、简答题 1.简述如何运用皮肤针治疗痹证?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 血少许,加拔火罐,隔日 1 次 2.简述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针灸治疗原则。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针灸治疗原则为疏 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 寒湿引起者加灸 ,泻法或平补平泻 五、问答题 1.试述行痹的病机及处方配穴的深刻含义。行痹是风寒湿邪尤其以风邪为主, 侵入人体关节肌肉筋络,使气血痹阻不通所致的病症。由于风邪具有善行数变的 特点,因此,临床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为主要表现。在针灸处方配穴时,除局部选穴外,要加膈俞、血海等具有活血调 血作用的穴位,这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的深刻体现 2.试述痹证的针灸治疗原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 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 痹只针不灸,泻法。 3.试述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选穴及操作方法。以风市、伏兔、血海、环 跳、阿是穴为主穴,腰椎病变或腰大肌压迫引起者加腰夹脊、大肠俞。局部阿是 穴采用围刺法,或用三棱针散刺,加拔火罐,或隔姜灸;余穴常规操作。 六、病案分析题 李某,女,36 岁,演员,1981 年 6 月 26 日初诊。 以四肢关节疼痛 40 天为主诉。 患者于 1981 年 5 月 16 日感冒发烧, 体温达 38.9℃, 伴四肢关节疼痛,服“感冒片” 、四环素等药 3 日后,热渐退但四肢肌肉、关节 仍痛。 月 20 日再次发烧、 5 恶寒, 腰及四肢肌肉关节疼痛加剧, 经注射庆大霉素, 服用消炎痛等后症状有所减轻,但下肢肌肉关节疼痛较著。6 月 26 日再次发热, 症状加重,服用 APC 等药无效。查:双下肢关节红肿,舌体胖,色淡,苔黄略 腻,脉濡。实验室检查:血沉为 50 毫米/第 1 小时;抗“O” + 。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风寒湿邪入侵经络关节,气血闭阻,蕴郁化热,而致关节红肿热 痛,遂成痹证。 诊断:痹证。 证型:热痹 治则:通经活络,清热消肿。 处方:大椎、曲池、肩k、合谷、外关、犊鼻、膝眼、梁丘、阳陵泉、丘墟 方义:大椎、曲池,可清泻热毒。其余腧穴均为病痛局部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 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第二节腰痛一、填空题 1.腰痛的发生从经络辨证角度主要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和肾经经脉有 关。 2.刺络拔罐法主要用于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1.治疗腰痛的基本处方为:A A 委中、阿是穴、大肠俞、肾俞、腰阳关 B 阳陵泉、肾俞、委中 C 照海、委 中、阿是穴 D 秩边、环跳、委中、阿是穴 E 大椎、环跳、委中、阿是穴 瘀血 腰痛。2.治疗寒湿腰痛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D 大椎具有温经散寒作用 A 膈俞 B 肾俞 C 大肠俞 D 大椎 E 委中二 B 型题 A 内关 B 膈俞 C 命门 D 大椎 E 丰隆1.腰痛以腰部有劳伤或陈伤史,劳累、晨起、久坐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 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为主证者,宜配用的腧穴是:B 选膈俞以活血化瘀 2.腰痛以腰眼 肾区 隐隐作痛,起病缓慢,或酸多痛少,乏力易倦,脉细为主 本证属于瘀血腰痛,故 证者,宜配用的腧穴是:C本证属于肾虚腰痛,故选命门益肾壮腰3.腰痛以腰部有受寒史,值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 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为主证者,宜配用的腧穴是: D 痛,故选大椎温经散寒 三 D 型题 1.虚证腰痛的针灸治疗原则为: CE 虚证腰痛的针灸治疗原则为益肾壮腰,并 且可用灸法 A 活血化瘀 B 温经散寒 C 益肾壮腰 D 祛风通络 E 针灸并用 本证属于寒湿腰2.寒湿腰痛的针灸治疗原则为: AC 寒湿腰痛的针灸治疗原则为温经散寒,一 般不用点刺出血,灸法可温散寒邪,寒湿腰痛属实证,故不用补法。 A 温经散寒 四 X 型题 1.腰部有劳伤或陈伤史,劳累、晨起、久坐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 痛处固定不移,宜选用的腧穴是: ABCDE 本证属瘀血腰痛,故在基本处方的 基础上加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膈俞。 A 阿是穴 B 膈俞 C 大肠俞 D 腰阳关 E 委中 B 点刺出血 C 可用灸法 D 用补法 E 只针不灸2.肾虚腰痛宜选用的腧穴为: ACDE 膈俞用于瘀血腰痛 A 阿是穴 三、改错题 1.针灸治疗寒湿腰痛时,只灸不针。针灸并用。灸法可温散寒邪 四、简答题 1.简述腰痛的针灸治疗原则。实证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以针刺为主,用泻法; 寒湿腰痛可用灸法,瘀血腰痛可用刺络拔罐法。虚证益肾壮腰,针灸并用,针用 补法 B 膈俞 C 大肠俞 D 肾俞 E 命门 2.简述用皮肤针治疗寒湿腰痛、瘀血腰痛的方法。寒湿腰痛和瘀血可用皮肤针 治疗,选择腰部疼痛部位,用梅花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一般可隔日一次 3.如何用耳针治疗腰痛?取患侧耳穴腰骶椎、肾、神门,毫针刺后嘱患者活动 腰部;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五、问答题 1.试述治疗腰痛的针灸操作。寒湿腰痛者,大椎用灸法,或温针灸;瘀血腰痛 者,委中、阿是穴点刺出血,并可在腰部进行拔罐;肾虚腰痛者,命门用灸法; 余穴均用常规操作。 2. 试述针灸治疗腰痛的疗效及预后。 针灸治疗腰痛因病因不同, 疗效常有差异。 风湿性腰痛和腰肌劳损疗效最好;腰椎病变和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针灸可明 显缓解症状;腰部小关节周围的韧带撕裂疗效较差;内脏疾患引起的腰痛要以治 疗原发病为主;因脊柱结核、肿瘤等引起的腰痛,不属针灸治疗范围。 六、病案分析题 魏某,男,50 岁,工人,2003 年 3 月 5 日出诊。 腰痛 2 年,劳累加剧。患者从事搬运工作 20 余年,近 2 年来,常常感到腰痛 不舒,遇劳累或久坐后加重。查: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局部有压痛,下 肢无放射性痛。腰椎 CT 检查,未见椎间盘突出。舌暗,苔薄白,脉弦。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诊断:腰痛。 证型:瘀血腰痛。 治则:活血化瘀。 处方:委中、大肠俞、阿是穴、膈俞。 方义:委中是腰背两支足太阳经在s窝的汇合点, “腰背委中求” ,可疏调 腰背部经脉之气血;大肠俞、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 止痛。膈俞为血会,可活血化瘀第三节 坐骨神经痛 一、填空题 1. 《灵枢? 在 经脉》 论述足太阳经病症 中, “脊痛,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N如结,Y如裂??” ,形象地描述了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2.从经络辨证看,坐骨神经痛可划分为 型两类。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足太阳经、 型及 足少阳经1.治疗足太阳经型坐骨神经痛的穴位处方为: A A 环跳、秩边、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 门、委中、足临泣 C 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足临泣 B 秩边、承扶、殷 D 秩边、承扶、殷门、委中、丘墟 E 秩边、承扶、殷门、委中、光明 2.治疗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的穴位处方为: DA 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悬钟、太溪 B 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 山、昆仑 C 秩边、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 D 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阳辅、悬钟、足临泣 二 B 型题 A 大肠俞 B 大椎 C 膈俞E 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阳辅、昆仑D 委中E 环跳1.坐骨神经痛有气滞血瘀者,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C 膈俞为血会,有活血化 瘀作用 2.坐骨神经痛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者,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灸: B 大椎为督 脉要穴,温灸可温通阳气而散寒。 3.坐骨神经痛兼腰骶部痛者,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A 大肠俞位置在下腰部, 因此,可疏通腰骶部经络。委中为主穴之一。 三 D 型题 1.坐骨神经痛的针灸治疗原则为:AB 坐骨神经痛治疗以疏经通络、行气止 痛为大法。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健补脾胃一般不作为治疗原则 A 疏经通络 四 X 型题 1.坐骨神经痛的针灸治疗原则为: BCDE 坐骨神经痛治疗以疏经通络、行 气止痛为大法。滋补肝肾一般不作为治疗原则 A 滋补肝肾 三、改错题 1.坐骨神经痛禁用灸法可用灸法。因对于寒湿型可用灸法。 四、简答题 1.简述用皮肤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用皮肤针叩刺腰骶部及在压痛点剌络 出血,加拔火罐,隔日 1 次 2. 简述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 根性: 4~5 夹脊, 腰 阳陵泉或委中。 干性: 秩边或环跳,阳陵泉或委中。进针后通电,采用密波或疏密波,刺激量逐渐由中 度到强度,每次 20 分钟,每日 1 次。 五、问答题 1. 试述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选穴和操作方法。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主穴为: 1 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 2 足 少阳经型: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阳辅、悬钟、足临泣。有腰骶部疼痛 者,加肾俞、大肠俞、腰阳关、腰夹脊、阿是穴疏调腰部经络之气;与天气变化 B 疏经通络 C 行气止痛 D 针灸并用 E 泻法 B 行气止痛 C 滋补肝肾 D 补益气血 E 健补脾胃 有关者,加灸大椎、阿是穴温经止痛;气滞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化瘀止 痛。操作:诸穴均用提插捻转泻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阳、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 度,不宜多次重复。 六、病案分析题 刘某某,男,58 岁,干部,2002 年 11 月 10 日初诊。 以左下肢疼痛 1 个月为主诉。患者于去年春季乘车出差,途中感受风寒,后 出现左下肢疼痛,在某区级医院经针刺治疗半个月,而疼痛缓解,基本痊愈。今 年 10 月上旬,因久居潮湿之地,自觉小腿部酸痛、沉重,日渐加重。在某医院 诊断为“坐骨神经痛” ,予“消炎痛”“伤湿止痛膏”及热敷等治疗,均未见效。 、 11 月初左下肢疼痛剧烈,呈放电样,影响活动,遇寒加重,得热则舒,以大腿后 侧明显。查:左臀、N、踝点压痛 + ,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左侧直 腿抬高 55 度,肌力、肌张力正常。舌淡、苔白微腻,脉弦。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风寒湿邪入侵,痹阻下肢足太阳经脉,不通则痛。 诊断:坐骨神经痛。 证型:足太阳证型。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止痛。 处方: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 、昆仑 方义:由于坐骨神经痛沿足太阳经放射疼痛,故循经取足太阳经穴,以疏导太阳 经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环跳为足太阳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 一穴通两经;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可疏筋通络止痛 第四节 痿证 附:末梢神经炎 一、填空题 1.针灸治疗痿证的选穴原则, 《素问?痿论篇》曰: “治痿独取阳明 ” 。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1.痿证以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微肿而麻木不仁,或足胫热感,小便 赤涩,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数为主证, 针灸治疗选穴在基本选穴的基础上, 再配: C 本证属于湿热浸淫型痿证,因此,应选具有清利湿热的穴位。阴陵泉具有利 湿作用,中极具有利小便作用,使湿热有泄利之路。 A 脾俞、胃俞、章门、中脘 B 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C 阴陵泉、中极 D大椎、尺泽、肺俞、二间 E 内关、合谷、脾俞、胃俞 2.痿证以发热多汗, 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 心烦口渴, 小便短黄, 舌红、 苔黄,脉细数为主证,针灸治疗选穴在基本选穴的基础上,再配:D 本证属于肺热伤津型痿证, 因此, 应选具有清利肺热的腧穴。 鱼际为肺经荥穴, 可泻热毒, 尺泽为肺经合穴,肺俞为肺之背俞穴,加强清肺热的作用。 A 阴陵泉、中极 B 脾俞、胃俞、章门、中脘 C 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D鱼际、尺泽、肺俞 E 内关、合谷、脾俞、胃俞 二 B 型题 A 尺泽 B 脾俞 C 太溪 D 中极 E 风池1.治疗肺热伤津型痿证,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A 尺泽为肺经合穴,善清 肺热 2.治疗湿热浸淫型痿证,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D 湿热。 3.治疗脾胃虚弱型痿证,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B 脾俞可健补脾胃 4.治疗肝肾亏虚型痿证,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C 太溪可滋补肝肾 三 D 型题 1.治疗肺热伤津、湿热浸淫型痿证的针灸治疗原则为:1.AB 肺热伤津、湿 中极利尿,故可清利 热浸淫型痿证,有热邪为患,故不用灸法。两型均以邪盛为主,故不用补法。一 般在本病的中后期,有经络瘀阻时,才用活血化瘀法,该两型属于早期,故不用 活血化瘀法 A 清热祛邪 B 通行气血 C 活血化瘀 D 可用灸法 E 补法2.治疗脾胃虚弱型痿证的针灸治疗原则为:AC 脾胃虚弱型痿证属于虚证,故 不用泻法。脾胃虚弱可有脾胃阳虚,因此,可用灸法温补脾胃 A 濡养筋脉 B 补泻兼施 C 健补脾胃 D 只针不灸 E 只灸不针 四 X 型题 1.肝肾亏虚型痿证针灸治疗可选的穴位为:ABCDE A 肩k B 髀关 C 胸夹脊 D 腰夹脊 E 太溪 腰阳关主要具有温经通阳、2.湿热浸淫型痿证针灸治疗可选的穴位为: ABE 壮腰作用,本证为湿热邪为患,故不用腰阳关 A 胸夹脊 B 腰夹脊 C 腰阳关 D 地仓 三、改错题 E 中极1.治疗湿热浸淫型痿证应针灸并用。只针不灸。湿热证不灸 2.手阳明、足阳明经排刺适用于痿证的初期。中后期。当肌肉出现萎缩时,采 用排刺法。 四、简答题 1.简述痿证的针灸治疗原则。痿证的针灸治疗原则是肺热伤津、湿热浸淫者, 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者,补益气血、濡 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 2.简述痿证的针灸选穴原则。针灸治疗痿证的选穴原则为以手、足阳明经穴和 夹脊穴为主 3.简述皮肤针治疗痿证的操作方法。用皮肤针反复叩刺背部肺俞、脾俞、胃俞、 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隔日 1 次 五、问答题 1.试述针灸治疗痿证选夹脊穴的意义痿证是各种因素导致的经络阻滞,筋脉功 能失调,筋肉失于气血津液的濡养而成。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胱经第一 侧线的脏腑背俞相通,因此,选择夹脊穴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健督脉、强筋 肉,达到治疗痿证的目的。 。 2.试述针灸治疗末梢神经炎的治则、选穴和操作。末梢神经炎的针灸治则为早 期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只针不灸,泻法;后期补益肝肾、养血柔筋,针灸并用, 补法或平补平泻。处方为上肢: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八邪;下肢:伏兔、 足三里、丰隆、环跳、风市、阳陵泉、八风。早期可加太冲、膈俞以助活血化瘀 之力;后期可加血海、三阴交、太溪补益肝肾,养血柔筋。操作:八邪、八风可 点刺出血;余穴常规操作。 六、病案分析题 李某某,男,1 岁,2003 年 2 月 25 日初诊。 右下肢瘫痪 5 天。患者 5 天前发烧,嗜睡,无呕吐。3 天后热退,但出现右下 肢瘫痪,不能曲伸,被某医院确诊为“小儿麻痹” ,今转我科治疗。查:神清, 身无发热, 右下肢呈弛缓性瘫痪, 痛觉存在, 右下肢肌力 I 级, 左下肢活动自如, 右下肢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肺热叶焦,筋脉失养。 诊断:痿证。 证型:肺热伤津。 治则:清热祛邪、通行气血。 处方: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大鱼际、尺泽、肺 俞 方义:阳明经多血多气,选阳明经穴位髀关、伏兔、足三里,可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胱经第一侧 线的脏腑背俞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能通调诸筋; 三阴交可健脾、补肝、益肾。大椎、尺泽,可清泻肺之余热。第五节 一、填空题 1.中风发生的病机关键为 2.神不导气中的“气”指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1.中风中经络的针灸基本处方为: A中风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脑神所主的功能活动。 。A 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B 百会、神阙、关元、足三里、 内关 C 气海、关元、丰隆、委中、三阴交 D 神门、内关、大陵、三阴交、 足三里 E 神阙、关元、委中、太溪、昆仑 2.风痰阻络型中风可在基本处方上再加:B A 曲池、内庭、丰隆 太溪 3.肝阳暴亢型中风可在基本处方上再加:E 太冲可镇肝熄风治标,太溪可滋补 肝肾,滋水涵木以治本 A 足三里、气海 B 太溪、三阴交 溪 二 B 型题 C 丰隆、合谷 D 风池、完骨 E 太冲、太 B 丰隆、合谷 丰隆善于祛痰,合谷可搜风通络 D 太溪、风池 E 太冲、C 足三里、气海 A 内庭、丰隆B 气海、血海C 丰隆、合谷 D 太冲、太溪 E 太溪、三阴交1.以半身不遂,兼见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弦,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为主证的中风,治疗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C 因本证为风痰阻络型,故选 丰隆、合谷 2.以半身不遂,兼见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 心悸自汗,舌黯、苔白腻,脉细涩为主证的中风,治疗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 加:B 因本证为气虚血瘀型,气海补益元气,足三里补益中气,益气而化瘀 3.以半身不遂,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 苔黄或燥, 脉弦有力为主证的中风, 治疗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D 肝阳暴亢型,故选太冲镇肝熄风、太溪滋阴潜阳,标本兼治 4.以半身不遂,兼见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为 主证的中风,治疗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因本证为痰热腑实型,故选 内庭清腑热、通腑气,丰隆化痰。 三 D 型题 1.中风中经络的针灸治疗总原则为:AB A 疏通经络 B 行气活血 C 祛风除湿 D 只针不灸 E 通经止痛2.以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角沸保抟馐墩习髦⒄撸簦 AC A 中风 B 中脏腑 C 中经络 D 中风先兆 E 真中风四 X 型题 1.中风中脏腑可选用的主穴有: A 水沟 B 曲池 C 百会 ACDE E 素sD 内关2.中风中脏腑脱证的针灸治疗原则为: ABCD A 醒脑开窍 三、改错题 B 回阳固脱 C 重用灸法 D 补法 E 只灸不针 1.中风发生的病位主要在肝肾。脑 2. “窍闭神匿”的“神”指人的思维活动。脑神 3. “窍闭神匿”的“窍”指人体的七窍。脑窍 4.中风的名称是根据本病感受风邪,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 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去掉“感受风邪” 四、简答题 1.简述中风中脏腑的针灸治疗原则。中风中脏腑的针灸治疗原则是醒脑开窍, 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 2.简述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患者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 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但很快缓解者,为中风先兆 3.简述头针治疗中风的方法。选顶颞前斜线、顶旁 1 线及顶旁 2 线,毫针平刺 入头皮下, 快速捻转 2~3 分钟, 每次留针 30 分钟, 留针期间反复捻转 2~3 次。 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五、问答题 1.试述针灸治疗中风中经络的主穴和操作方法。针刺治疗中风中经络主要选穴 有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 1~3 分钟;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 45 度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 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 2 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 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 体有抽动感。其余穴位常规操作。 2.试述针灸治疗中风中脏腑的选穴和操作方法。针灸治疗中风中脏腑的主穴有 水沟、素s、百会、内关,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 1~3 分钟;水沟、素s 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现反应为度;百会捻转泻法或平补平泻。配穴:闭 证加十宣、合谷、太冲,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 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 肢转温为止。 六、病案分析题 张某某,男,67 岁,农民,1980 年 9 月 24 日初诊。 患者以左半身不遂伴语言欠流利 13 天为主诉,1980 年 9 月 11 日夜间因感受 风寒,翌日晨出现左半身不遂,神清,肢麻言蹇,遂送某医院治疗。腰穿报告脑 脊液无色透明,诊为“脑血管意外” 。予脉通、抗感染治疗。9 月 23 日转我院治 疗。患者神清,口歪,语言欠流畅,无头痛,患肢活动不遂,心烦失眠,眩晕, 手足蠕动,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弦细。查:血压 32kpa/16kpa(否认既往有高 血压史),左上肢肌力 II 级,下肢肌力 III 级。左霍夫曼 + ,巴氏征 + 。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素体阴虚,肝风风动。 诊断:中风 中经络 。 证型:阴虚风动。 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滋阴潜阳。 处方: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太溪、风池 方义: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的运行;三阴 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太溪为 肾经原穴,可滋补肾水,风池可平抑肝阳而熄风。第六节 一、填空题 1. 面瘫从辨证上可分为面瘫(附:面肌痉挛)风寒型、 风热型、气血不足型。 2.足太阳经筋为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目上冈 ,足阳明经筋为 目下冈。1.针灸治疗面瘫的基本处方为 E: A 阳白、四白、颊车、地仓、翳风、颧s B 翳风、颧s、合谷、太冲、丰隆 E 阳C 阳白、四白、颊车、地仓、翳风、列缺 D 颊车、 地仓、 翳风、 颧s、 大陵 白、四白、颊车、地仓、翳风、颧s、合谷2.针刺治疗风寒阻络型面肌痉挛加:D 翳风为主穴之一,风池具有祛风散寒作 用 A 内庭 B 太溪 C 大椎 D 风池 E 翳风二 B 型题 A 风池 B 环跳 C 足三里 D 百会 E 曲池1.针灸治疗风寒型面瘫可在基本处方上加:A 风池具有祛风散寒作用 2.针灸治疗风热型面瘫可在基本处方上加:E 曲池具有清泻热邪的作用 3.针灸治疗气血不足型面瘫可在基本处方上加:C 足三里具有补益气血,濡 养筋脉的作用 三 D 型题 1.治疗面肌痉挛的主穴有:AB A 翳风 B 合谷 C 足三里 D 关元 E 列缺2.针刺治疗风热袭络型面肌痉挛,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BD 曲池为手阳明 合穴,内庭为足阳明荥穴,可清泻经络之郁热 A 太溪、三阴交 四 X 型题 1.针灸治疗面瘫的原则是:ABC 面瘫只有在后期出现气血不足时才用补法 B 曲池 C 风池 D 内庭 E 丰隆 A 活血通络B 疏调经筋C 针灸并用D 补法E 不用灸法2.针灸治疗面瘫的主穴有:ACDE A 阳白 B 足三里 C 颊车 D 翳风 E 颧s3.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原则是: ABDE A 舒筋通络 B 只针不灸 C 针灸并用 D 泻法为主 E 熄风止搐 三、改错题 1.在面瘫患者面部腧穴针刺,宜用泻法。平补平泻。本虚标实,不宜单行补 法或泻法 四、简答题 1.简述皮肤针治疗面瘫的方法。用梅花针叩刺阳白、颧s、地仓、颊车,以 局部潮红为度,隔日 1 次。适用于恢复期。 2.简述刺络拔罐法治疗面瘫的方法。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s、地仓、颊车, 拔罐。每周 2 次。适用于恢复期 3.简述皮肤针治疗面肌痉挛的操作方法。取面部扳机点,将揿针埋入,胶布 固定,3~5 天重新埋藏。 4 简述刺络拔罐法治疗面肌痉挛的操作方法。取颧s、太阳、颊车,用三棱针 点刺出血,用闪罐法,隔日 1 次 五、问答题 1.试述针灸治疗面瘫的选穴和操作方法。以局部取穴为主。以阳白、四白、 颧s、颊车、地仓、翳风、合谷为主穴。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 池,疏风泻热;抬眉困难加攒竹;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恢复期 加足三里,用补法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 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 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2.试述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选穴和操作方法。以局部取穴为主。选翳风、攒竹、 太阳、颧s、合谷为主穴。风寒阻络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袭络加曲池、内庭清 泻郁热;虚风内动加太溪、三阴交滋补肾阴而熄风。操作: 先刺合谷,后刺翳风及面部穴,用捻转泻法;面部穴操作手法不宜重。其余穴常 规操作。六、病案分析题 张某某,男,50 岁,工人,2002 年 9 月 15 日初诊。 患者以左侧口眼歪斜 5 天为主诉。5 天前,患者夜间睡眠,用风扇直吹面部, 次日晨起发现, 左侧面部麻木, 漱口流涎, 至中午左侧眼闭目露睛, 左额纹消失, 左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右侧,左耳后疼痛。舌淡、苔薄白,脉弦。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风寒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 约束,出现菲А 诊断:面瘫。 证型:风寒证。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 处方:阳白、四白、颧s、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筋络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与 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 第七节 三叉神经痛 一、填空题 1.三叉神经痛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 风寒 风热 气血瘀滞型。 足阳明 经穴为主。2.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选穴以面颊局部及 手阳明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1.下列穴位除??外,均为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基本处方穴位:C 经原穴,可滋补肾水,一般不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基本穴位 A 攒竹 B 下关 C 太溪 D 合谷 E 内庭 太溪为肾二 B 型题 A 列缺 B 内关 C 曲池 D 太冲 E 内庭1.风寒型三叉神经痛,在基本处方上加:A 列缺为肺经络穴,具有疏散风寒 作用 2.风热型三叉神经痛,在基本处方上加:C 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具有疏风清 热作用 3.气血瘀滞型三叉神经痛,在基本处方上加:B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具有调 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而活血化瘀的作用 三 D 型题 1.三叉神经痛的上颌支,在基本处方上加:AD A 颧s B 颊车 C 翳风 D 迎香 E 阳白2.三叉神经痛的下颌支,在基本处方上加:BC A 颧s B 颊车 C 承浆、D 迎香 E 丝竹空3.三叉神经痛的眼支,在基本处方上加:AC A 丝竹空 B 三阴交 C 阳白 四 X 型题 1.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原则是:ABCD 三叉神经痛一般不用补法 A 疏通经络 三、改错题 B 祛风止痛 C 针刺为主 D 泻法 E 补法 D 内关 E 太溪 1.三叉神经痛针刺治疗用补法。泻法。因三叉神经痛为气血阻滞筋脉所致,不 用补法 四、简答题 1. 简述用皮内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在面部寻找扳机点,将揿针刺入, 外以胶布固定,埋藏 2~3 天,更换揿针 2. 简述用刺络拔罐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选颊车、地仓、颧s,用三棱 针点刺,行闪罐法,隔日 1 次 3. 简述用耳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取面颊、颌、额、神门,毫针刺法, 每日 1 次;或用埋针法,2~3 天更换 五、问答题 1.试述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选穴和操作。处方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选攒 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为主穴。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 上颌部痛者,加颧s、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风寒证者,加 列缺疏散风寒;风热证者,加曲池、外关疏风清热;气血瘀滞者,加内关、三阴 交活血化瘀。面部诸穴均宜浅刺。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均用泻法。 六、病案分析题 刘某某,女,45 岁,教师,1996 年 5 月 1 日初诊。 以右面部阵发性剧痛半年加重 3 个月为主诉。患者半年前因生气暴怒,突然 出现右侧颜面抽痛,开始发作 1-2 次/月,每次持续 1-2 分钟,疼痛呈刀割样,经 服“苯妥英钠”等后,2 月未发。近 3 个月 ,病情突然加重,发作频繁,每周 发作 7-8 次,每次持续 5-6 分钟,发作时不能做咀嚼、刷牙、洗脸等动作,自服 “苯妥英钠” ,疗效不著。舌暗红、苔黄,脉弦。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情志不调,气血瘀滞,导致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产生 面痛。 诊断:三叉神经痛。 证型:气血瘀阻。 治则: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处方: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内关、三阴交。 方义:攒竹、四白、下关、地仓,疏通面部经络;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面口合谷收” ,与太冲相配可祛风、通络、止痛;内庭可清泻阳明经热邪;内 关、三阴交可活血化瘀。第八节 头 一、填空题、 1.根据经络辨证,前额头痛属 头痛;后头痛属 2. 少阳 多属 3. 4. 5. 太阳痛阳明头痛;偏头痛属 厥阴少阳 头痛。头痛;巅顶痛属 阳明 太阳根据经络辨证,眉棱骨痛属 头痛;落枕引起的头痛属 厥阴 头痛。头痛;耳病引起的头痛属 头痛;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痛治则是疏经活络 通行气血以针为主 虚补实泻。 阿是穴 型或皮肤针治疗头痛应重叩。印堂 太阳 电针中强刺激适用于 头痛。气滞血瘀顽固性 6. 加灸 交 7.头痛治疗加减用穴:外感风邪加 大椎 。 头痛治疗刺灸法外感风邪 痰浊上扰 ,风热针泻 曲池风池风门 三阴,风寒,风湿针泻证型针刺用泻法; 气滞血瘀可在 阿是穴点刺出血;肝阳上亢 气血不足针补加灸。 8.皮肤针叩刺适用于 风寒湿邪侵袭或肝阳上亢型头痛;三棱针刺血适用于 剧烈头痛;电针中强刺激适用于气滞血瘀型或顽固性头痛。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1.治疗风寒头痛除基本处方外,下列穴组还当选 :B 祛风散寒解表 A 曲池、合谷、大椎 三阴交、丰隆 B 风门、大椎、风池 C 合谷、三阴交、内庭 D 足三里、 风门、大椎、风池可E 足三里、膈俞、 、血海 曲池为手阳明经合穴,可清热解2.治疗风热头痛,可在基本处方上加用: B 表 A 风池 B 曲池 C 三阴交D 膈俞E 足三里 三阴交为足太阴经利湿要3.治疗风湿头痛,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用 E 穴 A 丰隆 B 内庭 C 风府D 足三里E 三阴交4.治疗血虚头痛,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用:C 血海可活血补血 A 膈俞 B 大椎 C 血海 D 肝俞 E 内庭5.治疗血瘀头痛,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用: D A 风府 B 血海 C 足三里 D 膈俞膈俞为血会,可活血化瘀 E 三阴交 丰隆为足太阴络穴 ,为6.治疗痰浊头痛,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用: C 化痰利湿要穴 A 曲池 B 风府 C 丰隆 D 风池E 大椎7.肝阳上亢型头痛针灸治疗同:D 厥阴头痛 A 阳明头痛 B 少阳头痛 C 太阳头痛 D 厥阴头痛 E 偏正头痛 8.在阿是穴点刺出血治疗的头痛类型是:B 刺血多用于肝阳上亢等实证 A 痰浊上扰 二 B 型题 A 太阳 丝竹空 后溪 申脉 昆仑 D 印堂 角孙 率谷 阿是穴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阿是穴 B 天柱 涌泉 风池 阿是穴 B 肝阳上亢 C 气血不足 D 外感风邪 E 风热袭络C 百会 合谷通天太冲行间 太溪太阳 头维 阳白内庭 外关 外关足临泣 阿是穴E 百会 印堂 太阳 头维阳白 风池合谷阿是穴1.治疗巅顶头痛,当选处方:C 阳 2.治疗偏头痛,当选处方: D A 血虚型头痛 型头痛 3.梅花针重叩可治疗 B巅顶头痛属厥阴,治当滋补肝肾、平降肝偏头痛属少阳 C 气滞血瘀型头痛 D 偏正头痛 E 痰浊B 肝阳上亢型头痛肝阳上亢型头痛。4.电针中、强刺激可治疗 C 气滞血瘀型头痛 三 D 型题 1.气滞血瘀型头痛的治疗原则是: CE A 宣散风邪 痛 2.阿是穴点刺出血适用于治疗的头痛证型是:AC 气滞血瘀型头痛 、肝阳上亢 型头痛均为实证,可用刺血法 A 气滞血瘀型 四 X 型题 1.后枕痛如裂,伴畏寒恶风,舌苔薄白,脉弦紧,治疗当取:ABDE A 天柱 B 后溪 C 三阴交 D 申脉 E 风池 B 痰浊上扰型 C 肝阳上亢型 D 气血不足型 E 外感风邪 B 通络止痛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D 清利头目 E 化瘀止C 行气活血 2.头痛绵绵,时作时休,面黄形瘦,舌淡,苔薄白,治疗方法可选用:ABD A 毫针 B 艾灸 C 电针 D 耳针 E 皮肤针三、改错题 1.头顶痛辨位归经为太阳头痛。厥阴 足厥阴肝经循经巅顶 2.阳明头痛多表现为后头痛。前头痛 足阳明胃经循于前额 3.额颞部位疼痛辨位归经为太阳头痛。少阳 手足少阳经循经额颞部位 4.眉棱骨痛辨位归经为少阳头痛。阳明 足阳明胃经循于前额 5.青光眼、鼻窦炎等引起的局部疼痛辨位归经为少阳头痛。阳明 阳明循经 面部 6.气血亏虚、肝阳上亢型头痛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气滞血瘀、肝阳上亢 刺 血用于实证 7.气滞血瘀型头痛可在基本处方上加用丰隆、足三里等穴。合谷、太冲、膈 俞 合谷、太冲、膈俞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8.耳背静脉刺血,适用于头痛初发。顽固性头痛 顽固性头痛多瘀 四、简答题 1.试述少阳头痛的疼痛部位?少阳头痛,即偏头痛,包括耳病引起的疼痛在 内 2.试述太阳头痛的疼痛部位?太阳头痛,即后枕痛,包括落枕、颈椎病引起 的疼痛在内 3.试述厥阴头痛的疼痛部位?厥阴头痛,即巅顶痛,包括高血压引起的疼痛 在内 4.试述头痛的治则。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 5.试述阳明头痛针灸治疗处方。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经鱼腰、丝竹空、 合谷、内庭 6.试述偏正头痛针灸治疗处方。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 足临泣 7.试述耳针治疗头痛处方用穴。取枕、颞、额、皮质下、肝阳、神门穴区 8.试述三棱针治疗剧烈头痛处方用穴。取印堂、太阳、百会、大椎、攒竹等 穴 五、问答题 1.试述风寒外袭阳明头痛的治疗处方及其方义。处方: 印堂、上星、阳白、 攒竹透经鱼腰、丝竹空、合谷、内庭、风池、风门并加灸大椎。方义: 风寒 外袭之头痛乃头部经络气血不通所致,印堂 、 上星 、 阳白、 攒竹、 鱼腰、丝竹空 、阿是穴是谓局部取穴,义在疏通头面部不通之经络气血,循经 远取合谷 、 内庭疏通本经之气血,通则不痛也。风池、风门,加灸大椎,可 疏风散寒,清利头目以止痛。 2.试述头痛的针灸治则及太阳头痛的处方治则: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以针 为主,虚补实泻。处方: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 3.试述厥阴头痛和全头痛的针灸处方。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 太溪、涌泉。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风池、合谷、外关 4.如何应用耳针治疗头痛?取枕、颞、额、皮质下、肝阳、神门,每次选 2~3 穴,毫针强刺激,每日 1 次,留针时间视头痛缓解情况而定;还可用王不留行 籽贴压,2~3 日更换 1 次;顽固性头痛,可取耳背静脉刺血 5.如何应用电针治疗头痛? 取合谷、风池、太阳、阿是穴等,连续波,中 强刺激,每日或隔日 1 次。适用于气滞血瘀型或顽固性头痛。 6.如何应用三棱针治疗头痛 头痛剧烈时,取印堂、太阳、百会、大椎、攒竹等 穴,以三棱针刺血,每穴 l~2 滴 7.如何应用穴位注射治疗头痛?常规取穴,根据中医证型,分别选用柴胡注射 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维生素 B1 或维生素 B12 注射液,每 次 2~3 穴,每穴 0.5 毫升。每日或隔日 1 次。 8. 如何应用皮肤针治疗头痛?皮肤针重叩印堂、 太阳、 阿是穴, 每次 5~10 分钟, 直至出血。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或肝阳上亢型头痛。 六、病案分析 孙某,男,17 岁,2003 年 4 月 6 日初诊。 前额头痛 2 个月,旁及两侧太阳穴处。痛时面红筋张,甚则恶心呕逆,日脯头痛 加剧,不思饮食,小便色黄,大便正常。服西药过敏,中药 10 余剂未效。查: 血压 108/60mmHg,舌前布小红点、苔腻微黄,脉弦滑数。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脾失健运、痰湿中阻。 诊断:头痛 痰浊型 。 治则:化痰降浊、疏经通络、通络止痛,针用泻法。 处方:印堂 、上星 、阳白 三里。 方义:头痛乃头部经络气血不通所致,印堂 、 上星 、 阳白、 攒竹、 鱼腰、 丝竹空 、阿是穴是谓局部取穴,意在疏通头面部不通之经络气血,循经远取合 谷 、曲池、 内庭疏通本经之气血,丰隆、足三里 化痰降浊,通络止痛。配合 使用,共奏化痰降浊、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之功,使头部经络之气“通则不痛。 ” 攒竹透经鱼腰、丝竹空 、合谷 、内庭、丰隆、足第九节 一、填空题眩晕1.眩晕, “眩”是指眼花, “晕”指头晕,是以头晕目眩 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自觉症状。 2.眩晕临床可辨证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 气血不足 肝肾阴虚等四型。3.眩晕的针灸治疗原则:风阳上扰者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只针不灸、泻法;痰浊 上蒙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气血不足者 补益气血、充 髓止晕,针灸并用,补法 ;肝肾阴虚者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以针为主,平补 平泻。 4.眩晕的针灸治疗基本处方用穴 是百会 风池 头维 太阳 绝骨。 ;风池、头 髓之会穴,充5.眩晕的针灸治疗处方用穴方义:百会穴可 清头目、止眩晕 维、太阳均为 养髓海 。 6. 风阳上扰型眩晕可在基本处方上加 7. 眩晕剧烈时可取 印堂 太阳 百会 行间 头维 太冲 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 ;绝骨为太溪等穴。等穴点刺出血。 酿热生风。也应避8. 痰浊上蒙眩晕应少食油腻厚味之品,以免 助湿生痰 免过食辛辣,以防 风阳升散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之虞。1.治疗风阳上扰型眩晕,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A 行间、太冲、太溪可 滋水涵木、平肝潜阳 A 行间、太冲、太溪 肾俞、 太溪 B 内关、中脘、丰隆 C 气海、血海、足三里 D 肝俞、E 合谷、曲池、太阳 内关、中脘、丰隆2.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B 可健脾和中,除湿化痰 A 行间、太冲、太溪 肝俞、肾俞、太溪 B 内关、中脘、丰隆 E 合谷、曲池、太阳C 气海、血海、足三里D3.头针治疗眩晕可取:C 顶中线、枕下旁线为治疗眩晕的头针用穴 A 额中线、额旁 1 线 线、枕上旁线B 顶中线、额旁 1 线C 顶中线、枕下旁线D 顶中E 枕上正中线、枕下旁线4.下列穴位除??外,都是治疗眩晕的基本处方用穴: D 大敦不是治疗眩 晕的基本处方用穴 A 百会 B 风池 C 头维 D 大敦 E 绝骨5.各项中,除??外,都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型眩晕:D 大敦不是治疗肝肾阴 虚型眩晕用穴 A 肝俞 B 肾俞 C 太溪 D 大敦 E 绝骨6.下列各项中,除??外,都能补益气血,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型眩晕:E 合 谷无补益气血作用 A 气海 B 足三里 C 血海 D 脾俞 E 合谷7.眩晕治疗基本处方中,除??外,都为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以治疗眩晕 B 绝骨位于下肢: A 百会 B 绝骨 C 风池 D 头维 E 太阳8.下列针灸方法适宜于肝肾阴虚眩晕的是: D 以针为主,平补平泻适宜于 治疗肝肾阴虚型眩晕 A 只针不灸, 泻法 平补平泻 二 B 型题 A 行间 B 内关 C 血海 D 肾俞 E 足三里 B 针灸并用, 泻法 C 针灸并用, 补法 D 以针为主,E 以灸为主,平补平泻1.治疗风阳上扰眩晕,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行间可平肝潜阳 2.治疗痰浊上蒙眩晕,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B 内关可和中化痰 3.治疗肝肾阴虚眩晕,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D 肾俞可补肾固本 三 D 型题 1. 痰浊上蒙眩晕的治则是: AE 痰浊上蒙眩晕者, 治宜健脾除湿、 化痰通络, 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A 针灸并用 B 只针不灸 C 只灸不针 D 泻法 E 平补平泻2.风阳上扰眩晕耳针取穴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AB 耳针治疗眩晕,风 阳上扰加肝、胆以平肝潜阳 A肝 四 X 型题 1.治疗眩晕的基本处方用穴有:ABDE 曲泽多不用于眩晕治疗 A 风池 B 百会 C 曲泽 D 太阳 E 绝骨 B胆 C脾 D 缘中 E胃2.风阳上扰眩晕的治则是:BDE 阳上扰为实证 A 针灸并用 B 只针不灸眩晕可用针刺治疗;阳热实证一般不灸;风C 只灸不针D 泻法E 三棱针点刺出血3.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膝i 软,舌红、苔薄,脉弦细者宜配用的腧穴是:ABC 本证为肝肾阴虚;治肝肾阴 虚眩晕极少用外关、鱼际 A 肝俞 三、 改错题 1. 2. 3. 4. 眩晕见有耳鸣,头目胀痛,烦躁易怒症状多为痰浊上蒙型。风阳上扰 治疗风阳上扰眩晕宜针灸并用。只针不灸 风阳实证不宜用灸 治疗痰浊上蒙眩晕宜只针不灸,泻法。针灸并用 平补平泻 眩晕无论病因为何,其病机皆为风阳上扰。髓海不宁 脑为髓海,髓海 B 肾俞 C 太溪 D 外关 E 鱼际不宁当发眩晕 5. 6. 头针治疗眩晕取额中线、枕上旁线。顶中线、枕下旁线 百会加灸适宜于治疗风阳上扰型眩晕。痰浊上蒙 7.髓之会穴百会,可充养髓海,为止晕要穴。绝骨绝骨为髓会8.肝肾阴虚眩晕可在基本处方上加行间、太冲、太溪 ,滋补肝肾,培元固本。 肝俞、肾俞、太溪 可滋补肝肾,培元固本 四、 简答题 1. 2. 试写出针灸治疗眩晕的基本处方。百会、风池、头维、太阳、绝骨 试述痰浊上蒙眩晕的针灸治则。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3. 4. 试述气血不足眩晕的针灸治则。补益气血、充髓止晕,针灸并用,补法 试述风池、头维、太阳等穴在治疗眩晕作用。风池、头维、太阳均位于头部,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 5. 试述风阳上扰眩晕治疗的加减用穴。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滋水涵木、平肝潜阳 6. 试述肝肾阴虚眩晕治疗的加减用穴。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滋补肝肾,培元固本 7.三棱针治疗眩晕的处方用穴。印堂、太阳、百会、头维等 8.痰浊上蒙眩晕的饮食注意事项?痰浊上蒙眩晕患者应以清淡食物为主,少 食油腻厚味之品,以免助湿生痰,酿热生风。也应避免过食辛辣,过用烟酒, 以防风阳升散之虞 五、 问答题 1. 试述治疗眩晕的针灸治则。风阳上扰者,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只针不灸,泻法;痰浊上蒙者,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气 血不足者,补益气血、充髓止晕,针灸并用,补法;肝肾阴虚者,补益肝 肾、滋阴潜阳,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2. 试述治疗眩晕的针灸基本处方及方义。 处方: 百会、 风池、 头维、 太阳、 绝骨。方义: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无论病因为何,其病机皆为髓 海不宁。故治疗首选位于巅顶之百会穴,因本穴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 眩晕;风池、头维、太阳均位于头部,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绝骨乃 髓之会穴,充养髓海,为止晕要穴。 3. 试述眩晕的针灸基本处方及所用穴位的操作特点处方:百会、风池、头维、太阳、绝骨。操作特点: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 和深浅;其他腧穴常规针刺;痰浊上蒙者可在百会加灸;眩晕重症每日治 疗 2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至 1 小时。 。 4. 试述眩晕辨证分型及各型治疗加减用穴。分型: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不足、肝肾阴虚。加减用穴: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滋水涵 木、平肝潜阳;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健脾和中,除湿化痰;气 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补益气血,调理脾胃;肝肾阴虚加肝俞、 肾俞、太溪,滋补肝肾,培元固本 5. 如何运用耳针治疗眩晕?取肾上腺、 皮质下、 枕、 脑、 神门、 额、 内耳;风阳上扰加肝、胆;痰浊上蒙加脾、缘中;气血不足加脾、胃;肝肾阴虚 加肝、肾。每次取一侧 3~5 穴,毫针中等刺激,留针 20~30 分钟;还可用 王不留行籽贴压。 6. 如何运用三棱针和头针治疗眩晕?三棱针: 眩晕剧烈时可取印堂、 太阳、 头针:取顶中线、枕下百会、头维等穴,三棱针点刺出血 l~2 滴。 旁线。中等刺激,留针 20~30 分钟,每日 1 次。7.如何运用穴位注射治疗眩晕?选针灸处方百会、风池、头维、太阳、绝骨 及各型用穴中 2~3 穴,注入 5%葡萄糖液或维生素 B1、维生素 B12 注射液、当归注 射液,每穴 0.5ml,每日或隔日 1 次。 六、 病案分析题 王某某,男,56 岁,干部,2000 年 1 月 22 日初诊。 患者有头晕病史多年,数月一发或一月数发不等,发则头晕眼花,自感天旋 地转,耳鸣如蝉噪不休,须闭目仰卧。体位稍稍更动则头旋加剧,胸闷恶心,呕 吐痰涎,口粘纳差,舌淡、舌苔腻,脉弦滑有力。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脾失健运、痰湿中阻。 诊断:眩晕。 证型:痰浊上蒙。 治则: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百会、风池、头维、太阳、绝骨、内关、中脘、丰隆。 方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可致清阳不升而发眩晕,故治疗选百会穴,因本穴入 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风池、头维、太阳均位于头部,近部取穴,疏调头 部气机;绝骨乃髓之会穴,充养髓海,为止晕要穴。再加内关、中脘、丰隆,健 脾和中,除湿化痰,标本同治,以止眩晕。第十节 高血压病 一、填空题: 1.高血压病以安静状态下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 Bp mmHg 或 18.6/12 kpa 以上 为主要表现。 阴虚阳亢 痰湿壅盛 气虚血瘀 阴阳两虚 140/902.高血压病可分为 肝火亢盛 等五型。3. 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高血压病治疗原则是滋阴降火 平肝潜阳 灸 泻法。 4.气虚血瘀高血压病治疗原则是益气养血 化瘀通络 针灸并用只针不补泻兼施。 5.高血压病治疗的基本处方用穴 6. 高血压病见有头晕头重加百会 门宁心安神。 7.高血压病阴阳两虚者,治疗取 方向透刺,以增滋阴潜阳之力。 8.皮肤针治疗高血压可病刺激 气管两侧 等部位。百会 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 内关 神太阳 清利头目; 心悸怔忡加百会可加灸;取太冲应朝涌泉项后、腰骶部和9.耳针高血压病血压过高可在 出血。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降压沟 和耳尖等穴区点刺1.安静状态下持续性动脉舒张压超过多少 kpa 即可诊断高血压病: D 12kpa A9kpa B10kpa C11kpa D12kpa E13kpa2.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C 风池、行间平肝泻 火 A 太溪、风池 B 膈俞、风池 C 行间、风池 D 血海、风池 E 肝俞、风池3.治疗高血压在基本处方中具疏肝理气,平降肝阳的腧穴是:D 太冲为肝经原 穴,可疏肝理气,平降肝阳 A 百会 B 合谷 C 三阴交 D 太冲 E 曲池4.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C 丰隆、足三里可健 脾化痰 A 风池、行间 关元、肾俞 5.高血压患者,头痛,耳鸣心悸,动则气急,甚则咳喘,腰腿i软,失眠多梦, B 太溪、肝俞 C 丰隆、足三里 D 血海、膈俞 E 夜间多尿, 时有浮肿, 舌淡或红, 苔白, 脉细。 治疗当在主方中加用: A 关元、 肾俞可调补阴阳 A 关元、 肾俞 行间 6.高血压患者,心悸怔忡治疗当在基本方中加: E A 大陵、太冲 门 7.高血压病,头晕头重者当重灸:A 百会头晕头重者多为痰湿壅盛或气血不足 而致阳气不升,重灸百会可升阳益气 A 百会 B 足三里 C 关元 D 肾俞 E 气海 B 外关、养老 C 太冲、内关 内关、神门可宁心安神 E 内关、神 B 太溪、 肝俞 C 血海、 膈俞 D 丰隆、 足三里 E 风池、D 神门、太溪8.下列除……外均可见于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E 心阴亏虚 A 肝火亢盛 二 B 型题 A 百会 1. B 曲池 C 丰隆 D 太冲 E 三阴交 B 阴虚阳亢 C 气虚血瘀 D 痰湿壅盛 E 心阴亏虚上述处方中疏肝理气,平降肝阳的腧穴是: D 太冲肝经原穴,可疏肝理气,平降肝阳 2. 上述处方中调补脾肝肾的腧穴是: E 配伍应用以治其本 3.上述处方中清泻阳明,理气降压的腧穴是:B 明,理气降压 A 肝火亢盛 B 阴虚阳亢 C 痰湿壅盛 D 气虚血瘀 E 阴阳两虚 阴阳两 曲池为阳明经合穴可清泻阳 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 调补脾肝肾,4.高血压病见有咳喘,腰腿i软,失眠多梦,夜间多尿多辨证为: E 虚 5.高血压病见有胸闷,心悸,食少,呕恶痰涎多辨证为:C 痰湿壅盛 6.高血压病见面红目赤,口苦,惊悸烦躁,尿赤便秘多辨证为:A 肝火亢盛 三 D 型题 1.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治则是 AB 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A 针灸并用 B 平补平泻 C 补泻兼施 D 只针不灸 E 泻法2.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治疗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再加 补阴阳 A 关元 四 X 型题 1.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处方用穴有: ABCDE A 百会 B 曲池 C 合谷 D 太冲 E 三阴交 B 行间 C 足三里 D 百会 E 肾俞AE 关元、肾俞可调2。高血压眩晕,头痛,面色萎黄,心悸怔忡,气短乏力,纳差,唇甲青紫,舌 质紫暗或见有瘀点,脉细涩者宜选用的腧穴是:ACD 基本处方中再加膈俞、血海益气活血 A 百会、太冲 足三里 三、 改错题 1.安静状态下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 17/11kpa 以上可诊断为高血压病 18.6/ 12kpa。 2. 《黄帝内经》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肾” 肝。 3.高血压病见有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兼证多属阴阳两虚型。阴虚 阳亢 4.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针灸并用,泻法 。只针不灸 肝火亢盛实证不宜用 灸 5.治疗痰湿壅盛高血压宜只针不灸,泻法 。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B 太溪、肝俞 C 膈俞、合谷 D 血海、三阴交 E 丰隆、 证属气虚血淤型,当在 6.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处方中太冲为足三阴交会穴,可调补脾肝肾。三阴交 7.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处方中具有泻诸阳之气,平降肝火作用的穴位是太冲 。百 会 8.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处方加风池、行间适宜于阴虚阳亢 型。肝火亢盛 四、 简答题 1.高血压病辨证分为那几型?高血压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 壅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五型。 2.试述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治则。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治以滋阴降火、平肝 潜阳,只针不灸,泻法 3.试写出针灸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处方。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 4.试述百会在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处方中的作用。百会居于巅顶,为诸阳之会, 并与肝经相通,针之泻诸阳之气,平降肝火 5.写出气虚血瘀和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加减用穴。气虚血瘀加血海、膈俞益 气活血;阴阳两虚加关元、肾俞调补阴阳 6.试写出耳针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处方。降压沟、肾上腺、耳尖、交感、神门、 心 7.试述高血压刺灸操作的要点。痰湿壅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者,百会可 加灸;太冲应朝涌泉方向透刺,以增滋阴潜阳之力;其他腧穴常规针刺 五、问答题 1. 试述治疗高血压的针灸治则。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者,滋阴降火、平肝潜阳,只针不灸,泻法;痰湿壅盛者,健脾痰、清利头目,针灸并用,平 补平泻;气虚血瘀者,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针灸并用,补泻兼施;阴阳 两虚者,滋阴补阳、调和脏腑,针灸并用,补法。 2. 试述高血压针灸治疗的基本处方及方义。处方: 百会、曲池、合谷、 太冲、三阴交。方义:百会居于巅顶,为诸阳之会,并与肝经相通,针之 泻诸阳之气,平降肝火;曲池、合谷清泻阳明,理气降压;太冲为肝经原 穴,疏肝理气,平降肝阳;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调补脾肝肾,配伍应 用以治其本 3. 试述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及各型的加减用穴。辨证分型: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加减用穴:肝火亢盛加风池、 行间平肝泻火;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滋阴潜阳;痰湿壅盛加丰隆、足三 里健脾化痰;气虚血瘀加血海、膈俞益气活血;阴阳两虚加关元、肾俞调 补阴阳。 4. 如何运用皮肤针治疗高血压?取皮肤针刺激项后、腰骶部和气管两侧,叩刺力度依病情虚实和病人体质强弱而 定。每日或隔日 1 次 5. 如何运用三棱针治疗高血压?取耳尖、百会、大椎、印堂、太冲、曲池等穴,任选 1~2 穴,点刺出血 l~2 滴。每 2~3 天 1 次 6. 如何运用耳针治疗高血压?耳针取降压沟、 肾上腺、 耳尖、 交感、 神门、心等,每次选 3~4 穴,每日 1 次;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血压过高还可 在降压沟和耳尖点刺出血。 7. 对于长期服用降压药者, 针灸治疗时应注意那些?凡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者, 针灸治疗时应嘱患者不要突然停药。治疗一段时间,待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 常、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后,再逐渐减小药量。切不可骤然停药或减 药太快,以免导致血压不稳定,出现意外。 六、病案分析题 阚某,男,65 岁。工人,2001 年 8 月 12 日 高血压 7 年,反复性头晕,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质红、苔薄 白,脉弦细而数,血压 160/100mmHg。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诊断:高血压。 证型:阴虚阳亢。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降压。 处方: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太溪、肝俞 。 方义:百会居于巅顶,为诸阳之会,并与肝经相通,针之泻诸阳之气,平降 肝火;曲池、合谷清泻阳明,理气降压;太冲为肝经原穴,疏肝理气,平降肝阳; 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调补脾肝肾,配伍应用以治其本。太溪为肾经的原穴配 合肝俞滋阴潜阳。第十一节 一、 填空题低血压1. 低血压是指成年人的血压持续低于 90/60mmHg 70mmHg 20mmHg、老年人低于 100/;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体位变化时突然出现血压下降超过 ,并伴有相应症状。 三类, 体质性2. 低血压西医学分为体质性 体位性 继发性 低血压最为常见。 3. 低血压属于中医 “眩晕”“虚损” 肺、脾、肾 等脏器。的范畴。 气虚 为本, 以 涉及心、4. 低血压针灸临床可分为心阳不振 中气不足 心肾阳虚 型。 5. 治疗低血压取百会可提升阳气 益气 。 ;取气海补气升压阳气虚脱四; 取足三里补中 6. 低血压治疗基本处方中调补心脾肾, 益气养血升用 心俞 脾俞 7. 低血压见有头痛头晕加 神聪 安神益智;四肢不温加灸 印堂 太阳 健脑止晕;失眠健忘加 命门 温经通阳。肾俞 四。大椎8. 治疗低血压危急情况下可加内关 素s 穴以回阳升压。 9. 耳针治疗低血压取 二、 选择题 (一) A 型题 阳气虚脱: D 脾肾阳虚 E 阳气虚脱 心 肾上腺 升压点穴 。1.低血压症见有神志恍惚,甚则晕厥多见于 E A 心阳不振 B 中气不足 C 心肾阳虚2.低血压心阳不振者治疗可在基本处方中再加:D A 大椎、命门 足三里 B 内关、太溪 C 神阙、关元膻中、厥阴俞振奋心阳 E 内关、D 膻中、厥阴俞3.低血压头晕头痛者治疗可在基本处方中再加:A 印堂、太阳健脑止晕 A 印堂、太阳 B 印堂、百会 C 太阳、风池 D 四神聪 E 印堂、风府4.低血压四肢不温者治疗可在基本处方中再灸:C 大椎、命门温经通阳 A 神阙、大椎 气海 5.低血压失眠健忘者治疗应在基本处方中再加 B A 头维 B 四神聪 C 安眠 D 神门 四神聪以安神益智 B 关元、命门 C 大椎、命门 D 关元、太溪 E 百会、E 内关6.低血压患者宜常年灸:D 足三里可益气补血 A 百会 B 关元 C 气海 D 足三里 E 命门7.下列不属于低血压治则的是:A 活血化瘀 A 活血化瘀 二 B 型题 B 补益心脾 C 调和气血 D 补肾充髓 E 温阳化气 A 脾俞B 百会C 关元D 气海E 足三里1.在治疗低血压中具升提阳气作用的是:B 百会 2.在治疗低血压中具补中益气作用的是:E 足三里 A 内关、素s B 大椎、命门 关元 3.低血压危急情况下可加:A 内关、素s穴回阳升压 4、低血压中气不足者在基本处方上可加用: D 中脘,胃俞 三 D 型题 1.低血压心肾阳虚者在基本处方上可加用:AD 内关、太溪温补心肾 A 内关 2. B 劳宫 C 涌泉 D 太溪 E 昆仑 C 膻中、厥阴俞 D 中脘,胃俞 E 神阙、低血压阳气虚脱者在基本处方上可加用:BC 神阙、关元大炷施灸以回阳固脱 A 气海 四 X 型题 1.治疗低血压的基本处方是:ABCDE A.百会 B 脾俞 C 心俞 D 足三里 E 气海 B 关元 C 神阙 D 足三里 E 大椎2.低血压的基本治则是 DBCE A 温经通阳 三、 改错题 1. 2. 3. 低血压是指成年人的血压持续低于 80/50mmHg。90/60mmHg 低血压以体位性低血压最为常见。体质性 低血压伴头晕,气短、自汗,四肢i软,食欲不振多属心肾阳虚型中气 B 调和气血 C 补肾充髓 D 补益心脾 E 温阳化气不足。 4. 治疗低血压, 基本方中所有腧穴均常规刺灸, 泻法。 常规刺灸, 补法 低 血压治疗不宜泻 四、 简答题 1. 低血压的针灸治则?补益心脾、调和气血、补肾充髓、温阳化气,针灸 并用,补法 2. 试述中气不足型低血压的针灸治疗处方。百会、气海、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中脘、胃俞 3. 试述低血压针灸治疗刺灸操作要点。所用腧穴均常规刺灸,补法。百会重灸,足三里宜常年施灸 4. 试述低血压耳针治疗基本用穴。心、肾上腺、升压点五、 问答题 1. 试述低血压针灸治则及基本处方。治则:补益心脾、调和气血、补肾充髓、温阳化气,针灸并用,补法。处方:百会、气海、心俞、脾俞、肾俞、 足三里 2. 试述针灸治疗低血压的基本处方及方义。处方:百会、气海、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属于督脉,诸阳之会,内络于 脑,可提升阳气;气海位于 脐 下,属于任脉,补气升压;足三里补中益 气;心俞、脾俞、肾俞调补心脾肾,益气养血升压 3. 试述低血压的分型以及各型加减用穴。分为心阳不振、中气不足、心肾阳虚、阳气虚脱四型。心阳不振加膻中、厥阴俞振奋心阳;中气不足加中 脘,胃俞补中益气; 心肾阳虚加内 关、太溪温补心肾;阳气虚脱加神阙、 关元大炷施灸以回阳固脱 4. 试述耳针治疗低血压。处方:心、肾上腺、升压点。加减:头晕加肾、枕,乏力加脾,记忆力减退加皮质下、缘中,心悸、胸闷加胸、神门。操 作:每次选 3~5 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中、弱刺激。2 日 1 次,两耳交 替 5. 阳气虚脱型低血压的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临床表现: 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汗出肢冷,步态不稳,不能站立,神志恍惚,甚则晕厥, 舌质淡,脉沉细无力。针灸治疗:补益心脾、调和气血、回阳固脱。取百 会、气海 、心俞 、脾俞 、肾俞 、足三里 、神阙、关元。针用补法,神 阙、关元大炷施灸以回阳固脱 6. 对于低血压病人,足三里可常年施灸,为什么?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又为足阳明经的合穴,常年灸之可益气养血,升提血压。实验 研究也证实足三里具有升提血压的作用 六、 病案分析: 李××,女,66 岁,2001 年 3 月 2 日就诊。 血压常年在 80/50mmHg 上下,头晕,眼花,精神不振,难以自持。兼心悸怔 忡,腰膝i软,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试写出本病的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诊断:低血压。 证型:心肾阳虚。 治则:补肾充髓、温阳化气、调和气血。 处方:百会、气海、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内 关、太溪、大椎、命门。 方义:百会位于巅顶,属于督脉,诸阳之会,内络于脑,可提升阳气;气海 位于脐下,属于任脉,补气升压;足三里补中益气;心俞、脾俞、肾俞调补 心脾肾,益气养血升压。内 关、太溪温补心肾;加灸大椎、命门温经通阳第十二节贫血 一、 填空题 1. 贫血可根据血红蛋白量分为轻度贫血 血红蛋白在 90g/L L 与正常参考值下限之间 、中度贫血 血红蛋白在 60~90g/L 重度贫血 血红蛋白在 30~60g/L 、极重度贫血 血红蛋白 &30g/L 。 肾阴亏虚 型治疗。 补法 肾阴亏虚者只针2.贫血针灸临床分为心脾两虚 脾胃虚弱 脾肾阳虚 3.贫血的治则是补益心脾肾 调养气血 针灸并用 不灸,平补平泻。 4.中医认为:贫血以 虚 。 气海 血海 气血双补;配以膈俞 补脑止晕;心悸加 虚为本,治疗贫血第一要旨为补5.贫血治疗取悬钟 内关补血养髓。 宁心定悸;纳6.贫血患者头晕加 百会 差加 中脘 健胃增食。7.贫血患者月经不调加灸关元 三阴交 隐白 理脾调经。 8.贫血穴位注射治疗取 血海 膈俞 脾俞 足三里 等穴。9.贫血穴位埋线治疗取血海 肾俞脾俞 等穴。10.贫血割治疗法取膈俞 公孙 然谷 等穴。 一、 选择题 一 A 型题 1.贫血兼心悸者治疗可在基本处方上加: B 内关可宁心定悸 A 大椎 B 内关 C 关元 D 膻中 E 足三里2.贫血兼两颧潮红者治疗可在基本处方上加:D 太溪可益肾滋阴 A 太阳 B 百会 C 风池 D 太溪 E 风府3.贫血见有遗精阳痿、畏寒自汗的证型属于:C 脾肾阳虚,遗精阳痿、畏 寒自汗属于阳虚症状 A 心脾两虚B 脾胃虚弱C 脾肾阳虚D 肾阴亏虚E 以上都不是4.贫血的肾阴亏虚证型宜选用的治法是: A 只针不灸,阴虚者忌灸 A 只针不灸 B 只灸不针 C 针灸并用 D 泻法 E 针补并灸5.针灸治疗贫血取用悬钟意在 D 养髓补血,悬钟为髓会 A 气血双补 B 调理脾胃 C 滋养心脾 D 养髓补血 E 益气补血6.贫血见有五心烦热可加……清热除烦: E 劳宫,手厥阴经荥穴,可清热除 烦 A 心俞 二 B 型题 A 脾俞 1. 2. 3. B 百会 C 关元 D 劳宫 E 中脘 B 内关 C 关元 D 三阴交 E 劳宫贫血兼头晕者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用:B 百会补脑止晕 贫血兼纳差者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用 E 中脘健胃增食: 贫血兼潮热盗汗、 五心烦热者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用 D 劳宫清热除烦: 4. 贫血兼遗精阳痿者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用:C 关元固肾培元 B 血红蛋白在 90g/L 与正常参考值下限之间 D 血红蛋白在 30~60g/L CA 血红蛋白&120g/L 血红蛋白在 60~90g/LE 血红蛋白在&30g/L5.轻度贫血是指:B 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在 90g/L 与正常参考值下限之间 6.中度贫血是指: C 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在 60~90g/L 之间。 7.重度贫血是指:D 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在 30~60g/L 之间 8.极重度贫血是指:E 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30g/L 三 D 型题 1.贫血的治则是:AD 贫血可用针刺治疗;贫血多为实证,治疗当补 A 针灸并用 B 只针不灸 C 只灸不针 D 补法 E 三棱针点刺出血 2.应用穴位埋线治疗贫血所选的腧穴是:BE 血海、脾俞是应用穴位埋线治疗 贫血所常选的腧穴 A 关元 四 X 型题 1.贫血的针灸临床分型有 ADE A 心脾两虚 B 气滞血淤 C 肝肾亏虚 D 脾肾阳虚 E 肾阴亏虚 B 血海 C 鱼际 D 气海 E 脾俞2.贫血的基本治则是 ABDE A 补益心脾肾 三、改错题 1.治疗贫血当补益肝脾肾、调养气血。心脾肾 贫血多责之于心脾肾诸脏 2.治疗贫血选用血之会穴血海以补血。膈俞 血会穴为膈俞 3.贫血见有两颧潮红可加劳宫益肾滋阴。太溪 太溪为足少阴原穴 4.贫血见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加内关清热除烦。劳宫 劳宫为手少阴荥穴 四、简答题 1.试述贫血的定义、诊断标准。贫血是指周围血液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 红蛋白量及/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状态,一般以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参考 值 95%下限作为诊断标准 成人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人女性血红蛋白 &110g/L,妊娠妇女血红蛋白&100g/L 2.试述贫血的现代医学分度及其标准。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贫血 血 红蛋白在 90g/L 与正常参考值下限之间 、中度贫血 血红蛋白在 60~90g/L 、 重度贫血 血红蛋白在 30~60g/L 、极重度贫血 血红蛋白&30g/L 3.简答针灸临床贫血分型。针灸临床贫血一般可分为心脾两虚、脾胃虚弱、 脾肾阳虚、肾阴亏虚四型 4.简答针灸治疗贫血基本治疗原则。补益心脾肾、调养气血,针灸并用,补 B 补法 C 补肾充髓 D 针灸并用 E 调养气血 法.肾阴亏虚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5.简答针灸治疗贫血基本治疗处方。气海、血海、膈俞、悬钟、心俞、脾俞、 肾俞、足三里 6.试述耳针治疗贫血处方。 皮质下、肝、肾、膈、内分泌、肾上腺 五、 问答题 1. 述针灸治疗贫血的基本处方及方义。处方:气海、血海、膈俞、悬钟、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方义:贫血以虚为本,补虚为治疗贫血第一 要旨。取气海、血海气血双补;配以血之会穴膈俞、髓之会穴悬钟补血养 髓;心俞、脾俞、肾俞滋养心脾肾;足三里调理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 2、试述针灸治疗贫血的基本治则、处方及操作。基本治则:补益心脾肾、调 养气血,针灸并用,补法 肾阴亏虚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气海、 血海、膈俞、悬钟、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操作:所有穴位常规针刺, 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浅 3、 试述耳针疗法治疗贫血基本处方及操作。 耳针疗法治疗贫血基本取穴皮质下、 肝、肾、膈、内分泌、肾上腺,操作:每次选用 3~4 穴,毫针中等刺激;或用耳穴 埋丸法,每天或隔天 1 次 4、 试述穴位埋线治疗贫血基本处方及操作。 穴位埋线治疗贫血取血海、 肾俞、 脾俞,用羊肠线埋藏。每 15 天埋藏 1 次,5 次为 1 疗程 5、 试述割治疗法治疗贫血基本处方及操作。 割治疗法治疗贫血取膈俞、 公孙、 然谷,每次选 1~2 个穴位,切口长 1cm,取出少量脂肪,用胶布贴敷 6、穴位注射治疗贫血基本处方及操作处方:取血海、膈俞、脾俞、足三里。 操作:用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 0.5 毫升或维生素 B12 注射液每穴注射 50 微克。每 日 1 次。 六、 病案分析: 王某,男,6 岁。 患儿食欲不振, ,精神疲乏 2 个月,拌面色萎黄,纳少便溏,睡眠不安,上课精 神不集中。血常规:Hgb9g/dL,RBC3.92×1012/L,MCV 60? m3,MCH 27Pg,MCHC 32%,血清铁 60? g/dL。舌淡苔薄黄,脉细滑。西医诊断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 试写出本病的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诊断:贫血。 证型:脾胃虚弱。 治则:补益脾胃、调养气血。 处方:脾俞、肾俞、足三里、气海、血海、膈俞、悬钟、心俞。 方义:贫血以虚为本,补虚为治疗贫血第一要旨。取气海、血海气血双补;配以 血之会穴膈俞、髓之会穴悬钟补血养髓;心俞、脾俞、肾俞滋养心脾肾;足三里 调理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 第十三节 一、填空题 1.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 原发性 继发性两类。 脾 肾 二型。 补法 。 4.0×109/L。 白细胞减少症可分为 2. 3. 4. 5. 灸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认为其病变脏腑主要在白细胞减少症临床主要分为脾气虚弱 脾肾阳虚白细胞减少症的治则是健脾益气 温肾固本 针灸并用 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在基本处方上加中脘 胃俞 关元 命门 用于脾肾阳虚型。用于脾气虚弱型, 加二、 选择题 一 A 型题 1.治疗脾气虚弱白细胞减少症,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D 中脘、胃俞可 补胃健脾: A 关元、命门 绝骨 2.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见有畏寒肢冷,自汗,腰膝i楚,苔薄白,脉沉细者,可 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本症为脾肾阳虚型: A 关元、命门 绝骨 3.穴位注射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可选用下列穴组: C 应选用足三里、血海穴组 B 气海、丰隆 C 公孙、内关 D 中脘、胃俞 E 大椎、 B 气海、丰隆 C 公孙、内关 D 中脘、胃俞 E 大椎、A 大椎、 绝骨 B. 公孙、 内关 C. 足三里、 血海 D. 气海、 丰隆 E. 中脘、 关元 4.下列各项中,除??外,都是耳针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用穴:C 耳尖多用于实 证、热证 A 脾胃 B 内分泌 C 耳尖 D肾 E 皮质下5.膏肓、大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多选用的刺灸方法是:D 膏肓、大椎治疗白细 胞减少症多选用重灸法 A 针刺泻法 B 刺血法 C 重灸法 D 拔罐法 E 电针6.下列各项中,除??外,都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基本处方用穴:A 内关不是 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基本用穴 A 足三里 二 B 型题 A 关元、 命门 绝骨 1.治疗脾气虚弱白细胞减少症,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D 中脘、胃俞可 补胃健脾 B 气海、 丰隆 C 足三里、 血海 D 中脘、 胃俞 E 大椎、 B 内关 C 膏肓 D 大椎 E 肾俞 2.治疗脾肾阳虚白细胞减少症,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A 关元、命门可 温肾固本 3.穴位注射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常用腧穴是:C 足三里、血海是常用治疗白细 胞减少症的穴位注射穴组 三 D 型题 1.白细胞减少症的治则是:A D 胞减少症为阳虚证 A 针灸并用 B 只针不灸 C 只灸不针 D 补法 E 三棱针点刺出血 白细胞减少症可用针刺治疗;灸可温阳;白细2. 治疗脾气虚弱型白细胞减少症, 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的腧穴是: C 中 A 脘、胃俞补脾健胃 A. 中脘 B. 三阴交 C. 胃俞 D. 内关 E. 足三里3.治疗脾肾阳虚型白细胞减少症,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的腧穴是: C D 灸关元、命门温肾固本 A. 中脘 B. 肾俞 四 X 型题 1.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基本处方用穴是:ACDE 内关不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基 本处方用穴 A 足三里 B. 内关 C. 膏肓 D. 大椎 E. 肾俞 白细胞减少症多属虚症,可用针灸并用,多 C. 关元 D. 命门 E. 足三里2.白细胞减少症的治则是: AD 行补法 A 针灸并用 B 只针不灸C 只灸不针D 补法E 三棱针点刺出血3.白细胞减少症患者有面色萎黄或淡白,头晕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薄, 脉细者宜选用的腧穴是:ABDE 本证为脾气虚弱证,命门多用于脾肾阳虚证 A 大椎 B 脾俞 C 膏肓 D. 命门 E. 中脘 三、 改错题 1.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 5.0×109/L。4.0×109 2. 3. 白细胞减少症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肾。脾、肾 白细胞减少症临床主要分为气血淤滞和肝肾阴虚二型。脾气虚弱,脾肾阳虚 4. 法 5. 6. 脾气虚弱型白细胞减少症治疗加关元、命门。中脘 、 胃俞 穴位注射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取关元、命门。足三里、血海 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治则是只灸不针,平补平泻。针灸并用 、补四、 简答题 1. 试写出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治则。 健脾益气、 温肾固本, 针灸并用,补法 2.试写出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基本处方。气海、大椎、脾俞、肾俞、膏 肓、足三里 3.试写出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治则。治则是健脾益气、温肾固本,针灸 并用,补法 4.试述耳针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基本用穴。耳针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取脾、胃、 肾、内分泌、皮质下 5. 膏肓、 大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刺灸特点?膏肓、 大椎均常规针刺, 膏肓、 大椎尤以灸治为主,每次重灸 30 分钟以上 五、 问答题 1.试写出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处方及方义。白细胞减少症以气虚、阳虚 为本,故取气海、大椎补气通阳;病变脏腑当责之于脾肾,治疗也就强调健 运脾土,温补肾阳,故取脾肾之背俞穴;膏肓、足三里为益气补虚之常用主 穴;数穴合用,相得益彰。 2.写出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基本处方及加减用穴。基本处方:气海、大 椎、脾俞、肾俞、膏肓、足三里。加减用穴:脾气虚弱加中脘、胃俞补胃健 脾;脾肾阳虚加灸关元、命门温肾固本。 3.试述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治则及基本操作。治则:健脾益气、温肾固 本,针灸并用,补法。 基本操作:所有穴位均常规针刺,膏肓、大椎尤以灸治为主,每次重灸 30 分钟以上,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 和深浅。 4.如何运用耳针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取脾、胃、肾、内分泌、皮质下。轻刺 激,留针期间捻针 2~ 3 次。亦可用药丸压耳。 5. 如何运用穴位注射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取足三里、 血海, 选用参麦注射液、 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药物,常规剂量分别注入各穴。每 2~3 天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 六、 病案分析题 夏某,男,45 岁,2001 年 4 月 20 日初诊。 平时感觉神疲乏力、头晕眼花、纳呆嗜睡,且易患感冒。检查:面色苍白,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血象:白细胞 3.2×109/L,中性 73%,淋巴 25%,单 核 1%。曾有 8 年接触邻苯二胺、二氯苯及二硝基酚等化学有毒物质史。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脾胃气虚,气血生化无源,不能化血生精,益肾生髓,致使精血 不足,肌体失养所致。 诊断:白细胞减少症。 证型:脾胃气虚证。 治则:健脾益气、温肾固本,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气海、大椎、中脘、脾俞、肾俞、膏肓、足三里。 方义:本病以气虚、阳虚为本,故取气海、大椎补气通阳;病变脏腑当责之 于脾肾, 治疗也就强调健运脾土, 温补肾阳, 故取脾肾之背俞穴; 膏肓、 足三里、 中脘为益气补虚之常用主穴;数穴合用,相得益彰。第十四节 一、 填空题 1.心悸心悸针灸临床可辨证分为心阳不振心胆气虚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心血瘀阻 水气凌心等六种证型。 2. 针灸治疗心悸的治则是养心安神 宁心定悸 针灸并用 补法 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3. 4. 胆。 5. 针灸治疗心悸急性发作针刺可用 泻 法, 留针 30 分钟至 2 小时 , 治疗心悸心阳不振型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关元 治疗心悸心虚胆怯型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 百会 足三里振奋心阳。 胆俞 补心壮以症状消失或减缓为度。 6. 针灸治疗心悸基本处方两对俞募配穴是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1.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B 关元 阳 A 神阙、中脘 B 关元、足三里 C 气海、足三里 D 关元、中脘 E 足三里振奋心 神阙、气海 2.治疗心血瘀阻型心悸,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B 曲泽 化瘀 A 神阙、中脘 气海 3.治疗因惊而悸,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者, 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D 本证为心虚胆怯证。百会、胆俞补心壮胆 A 百会、足三里 门、胆俞 4.治疗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 干, 面颊烘热, 舌质红、 苔薄黄, 脉细弦数者, 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本 C 证为阴虚火旺证,太溪、劳宫滋阴降火 A 少商、中冲 少商 5.心悸急性发作针刺可用:B 泻法 A 补法 B 泻法 C 平补平泻法 D 禁用针刺 E 刺血 B 劳宫、中冲 C 太溪、劳宫 D 太溪、少商 E 劳宫、 B 百会、神门 C 神门、足三里 D 百会、胆俞 E神 B 曲泽、膈俞 C 气海、血海 D 关元、中脘 E 神阙、 膈俞活血6.阴虚火旺型心悸针灸治疗当用: A 针灸并用 B 只针不灸B 只针不灸 D 补法 E 泻法C 只灸不针7.下列穴位除……外都用于水气凌心型心悸针灸治疗:E 关元、足三里 A 神门、内关 足三里 8.下列穴位除……外都用于心虚胆怯型心悸针灸治疗:B 关元、足三里 A 神门、内关 厥阴俞 B 关元、足三里 C 百会、胆俞 D 巨阙、膻中 E 心俞、 B 心俞、厥阴俞 C 巨阙、膻中 D 水分、阴陵泉 E 关元、 二 B 型题 A 劳宫 B 百会 C 尺泽 D 曲泽 E 足三里1.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E 足三里可益气振奋心 阳 2.治疗心血瘀阻型心悸,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D 曲泽可通心络,活血 化瘀风门可疏风散寒 3.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E 足三里可补益心 脾 三 D 型题 1.针灸治疗心悸的治则是: AC A 针灸并用 B 只针不灸 心悸多为阳虚、气虚,虚症可补,灸则温阳 D 只灸不针 E 三棱针点刺出血 水分阴陵C 补法2.水气凌心,心阳不振,心神不安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BD 泉行水降逆,宁心定悸 A 胃俞 B 水分 C 地机 D 阴陵泉 E 足三里3.心悸伴有失眠健忘,头晕乏力,自汗纳差,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E 脾俞、足三里可补益心脾: A 脾俞 四 X 型题 1.治疗心悸的基本处方可有:ABDE 曲泽为心血瘀阻型心悸配穴 A 神门 1. B 通里 C 曲泽 D 巨阙 E 膻中 胆俞为心虚胆怯型心 B 水分 C 关元 D 阴陵泉 E 足三里可用于治疗心血瘀阻型心悸处方用穴是 BCDE悸配穴: A 胆俞 B 通里 C 曲泽 D 巨阙 E 膻中三、改错题 1.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心悸,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阴虚火旺忌用灸 2.心悸见常因惊恐而发多见于心血瘀阻型心悸。心胆气虚 心悸常因惊恐而 发 3.水气凌心型心悸治疗在基本处方可加关元、足三里宁心定悸水分、阴陵泉 水分、阴陵泉可行水降逆、宁心定悸。 4.心阳不振型心悸治疗在基本处方可加曲泽、膈俞活血宁心定悸。关元、足 三里 心阳不振加关元、足三里振奋心阳 5.劳宫、太溪为心脾两虚型心悸治疗配穴。阴虚火旺 阴虚火旺加劳宫、太 溪滋阴降火 6.心悸取心经之络神门、心包之络内关,功在宁心通络、安神定悸。内关心 包之络,通里心经之络 内关心包之络,通里心经之络,功在宁心通络、安 神定悸 四、简答题 1.试写出耳针治疗心悸的基本处方。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 阙、膻中 2.试述针灸治疗心悸的治则。针灸治疗心悸的治则是养心安神、宁心定悸, 针灸并用,补法 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3.试述针灸治疗心悸的基本操作。取基本处方中的腧穴常规针刺,背部穴位 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浅。心悸急性发作可用泻法,留针 30 分钟至 2 小时,以症状消失或减缓为度 4.耳针治疗心悸用穴?耳针治疗心悸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小肠等穴 区 5.穴位注射治疗心悸用穴?取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膻 中等穴 五、问答题 1.试述针灸临床心悸的辨证分型和分型治疗配穴。心悸的辨证分型为:心阳 不振、心胆气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血瘀阻、水气凌心等六型。各型 治疗配穴为:心阳不振加关元、足三里振奋心阳;心虚胆怯加百会、胆俞补 心壮胆;心脾两虚加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阴虚火旺加劳宫、太溪滋阴降 火;心血瘀阻加曲泽、膈俞活血化瘀;水气凌心加水分、阴陵泉行水降逆、 宁心定悸 2.试述水气凌心型心悸的基本表现和治疗处方水气凌心型心悸的基本表现是: 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咳吐大量泡沫痰诞,面浮足肿,尿少, 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水气凌心型心悸针灸治疗处方是:神门、内关、 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水分、阴陵泉等穴。 3.试述针灸治疗心悸的基本处方和方义基本处方:神门、内关、通里、 心俞、 厥阴俞、巨阙、膻中。方义:神门为心经原穴,宁心安神以定惊悸;内关心 包之络,通里心经之络,功在宁心通络、安神定悸;心俞、厥阴俞、巨阙、 膻中分别为心和心包之俞穴、募穴,两对俞募配穴,调补心气以定悸。 4.试述针灸治疗心悸的基本处方和辨证加减配穴基本处方:神门、内关、通 里、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加减减配穴:心阳不振加关元、足三里振 奋心阳;心虚胆怯加百会、胆俞补心壮胆;心脾两虚加脾俞、足三里补益心 脾;阴虚火旺加劳宫、太溪滋阴降火;心血瘀阻加曲泽、膈俞活血化瘀;水 气凌心加水分、阴陵泉行水降逆、宁心定悸。 5. 如何运用皮肤针治疗心悸?取气管 2 侧、颌下部、后颈、骶部以及内关、 膻中、三阴交、人迎,中度刺激至局部出现红晕略有出血点为度。发作时可 每日治疗 2 次 6.如何运用耳针治疗心悸?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小肠,轻刺激,留 针中捻针 2~3 次。每日 1 次 7.如何运用穴位注射治疗心悸?取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 膻中等穴,用维生素 B1、B12 注射液,每穴注射 0.5 毫升,每日 1 次 六、 病案分析 胡某,男,36 岁,农民,2000 年 10 月 1 日。 患者 1 小时前因和儿子吵架,突发心悸不安,心痛阵发,刻诊:气短乏力,头晕 胸闷,面唇紫暗,舌质紫气或有瘀斑,脉细或结代。心电图检查提示:未见明显 异常。 试写出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处方及方义。 病因病机:气滞血淤,心脉痹阻。 诊断:心悸。 证型:心脉痹阻证。 治则:养心安神、宁心定悸,祛淤通络,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曲泽、膈俞 。 方义:神门为心经原穴,宁心安神以定惊悸;内关心包之络,通里心经之络, 功在宁心通络、安神定悸;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分别为心和心包之俞穴、 募穴,两对俞募配穴,调补心气以定悸,曲泽、膈俞活血化瘀,诸穴合用共奏养 心安神、宁心定悸,祛瘀通络 第十五节 一、 填空题 1. 针刺泻法适用于治疗失眠的痰热内扰 证型, 针灸并用补法适用于治疗 失眠失眠的心脾两虚证型。 2. 针灸临床治疗失眠可分为肝郁化火 痰热内扰 阴虚火旺 心脾两虚 心胆气虚五种证型。 3. 4. 针灸临床治疗失眠处方主穴有:神门 内关 百会 安眠 。失眠属肝郁化火证型加行间、 太冲、 风池平肝降火; 痰热内扰加 中脘、 清热化痰;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 滋阴降火;心脾丰隆、内庭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补益心脾;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补心壮胆。 5. 6. 耳针治疗失眠可取皮质下 交感 心 脾 神门 颈项部 等穴区。 腰骶部背俞皮肤针治疗失眠可用皮肤针叩刺 印堂 百会等穴区。 二、 选择题 一 A 型题 1.治疗湿浊困脾型失眠,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C 脾俞、大包健脾利湿 A 公孙、大包 大包 2.治疗昏昏欲睡,神疲乏力,耳鸣目眩,健忘,腰膝酸软,腰骶部发凉,小便 频数,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弱者。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E 关元、肾俞 补益肾精,本证为肾精亏损证 A 血海、关元 元、肾俞 3.治疗心虚胆怯失眠,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C 心俞、胆俞、丘墟补心 壮胆、安神定志 A 隐白、至阳 俞 4.下列各项中,除??外,都能治疗肝郁失眠:C 尺泽多用于风热上扰证 A 安眠 B 行间 C 尺泽 D 风池 E 太冲 B 尺泽、至阳 C 心俞、胆俞 D 风池、胆俞 E 中脘、胆 B 血海、足三里 C 足三里、关元 D 血海、肾俞 E关 B 脾俞、公孙 C 脾俞、大包 D 阴陵泉、脾俞 E 中脘、 5.下列各项中,除??外,都用于治疗痰热内扰失眠:C 外关一般用于治疗在 表之病 A 中脘 B 安眠 C 外关 D 内庭 E 丰隆6.下列各项中,除??外,都能治疗阴虚火旺失眠:A 关元有温阳作用 A 关元 B 太溪 C 安眠 D 太冲 E 涌泉7. 下列各项中, 除??外, 都是针灸治疗失眠处方主穴 E 涌泉; 涌泉滋阴降火, 多用于阴虚火旺型失眠。 A 神门 B 内关 C 安眠 D 百会 E 涌泉8.只针不灸,平补平泻针灸方法多用于??证型失眠治疗:C 阴虚火旺;阴虚 火旺者育阴潜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A.痰热内扰 B 肝郁化火 二 B 型题 A 只针不灸 B 只灸不针 C 针灸并用 D 补泻兼施 E 平补平泻 C 阴虚火旺 D 心脾两虚 E 心虚胆怯1.治疗痰热内扰者失眠,针灸治疗时可施用: A 只针不灸 2.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针灸治疗时可施用:C 针灸并用 3.治疗心胆气虚型失眠,针灸治疗时可施用:C 针灸并用 A 肝郁化火 B 痰热内扰 C 阴虚火旺 D 心胆气虚 E 心脾两虚4.内庭可用于治疗失眠的证型是:B 痰热内扰 5.丘墟可用于治疗失眠的证型是:D 心胆气虚 6.中脘可用于治疗失眠的证型是:B 痰热内扰 A.行间 B。丰隆 C。涌泉 D。丘墟 E。三阴交7.治疗肝郁化火证型失眠,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A 行间 8.治疗阴虚火旺证型失眠,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C 涌泉 9.治疗心脾两虚证型失眠,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E 三阴交 三 D 型题 1.阴虚火旺证型失眠的治则是: BE 阴虚火旺不宜用灸;阴虚火旺虚实夹杂, 当平补平泻 A 针灸并用 B 只针不灸 C 只灸不针 D 平补平泻法 E 补法2.治疗痰热内扰证型失眠,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BD 丰隆、内庭可 清热化痰、和胃安神 A 风池 B 丰隆 C 涌泉 D 内庭 E 三阴交3.治疗心脾两虚证型失眠,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AE 脾俞、三阴交可 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A 脾俞 四 X 型题 1.治疗心脾两虚者失眠,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用: 多用于外感表证 A 心俞 B 列缺 2. C 脾俞 D 大椎 E 三阴交 ACE 列缺大椎 B 丰隆 C 涌泉 D 内庭 E 三阴交治疗心胆气虚者失眠, 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用: BDE 心俞、 胆俞、丘墟补心壮胆、安神定志 A.肝俞 B.心俞 C.三阴交 三、 改错题 1.治疗心胆气虚者失眠宜只针不灸。针灸并用,补法 虚则补之 2.治疗肝郁化火证型失眠宜平补平泻。针用泻法 3.针灸治疗失眠以下午治疗为佳。以睡前 2 小时治疗为佳 4.失眠伴有善惊多恐症状多为心脾两虚证型。心胆气虚 5.失眠伴有心烦懊侬,胸闷脘痞症状多为肝郁化火证型。痰热内扰 四、 简答题 D.胆俞 E.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针后肌肉萎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