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太极拳立身中正中的尾闾中正

有十来岁,他开玩笑在孩子头上随便敲了一下,没想到;像有些人原来因病练智能功,练了一二年病好了,后来;在我们现在功夫不高的时候,智能功就强调陶冶性情,;实际解脱是一种涵养,能沉得住气,内心时刻很平静;肚量,容得下东西,有涵养;纪差不多,两个人都在家门口插了一面小旗,上书“今;我为什么不给同学们讲一招一式?你们买本《太极拳术;11;如此不同,前者是从姿式上要求的
有十来岁,他开玩笑在孩子头上随便敲了一下,没想到把孩子的头骨打进去一块。所以功夫练到一定程度,稍不注意就害世非常厉害。过去练重手只许练一只手,练了这只手,这只手就是废手,就不敢用它干事了。你用这只手,稍稍不注意就出事。比如说和人家一握手,就可能把人家的骨头攥断了。“似非解脱一切之烦恼与气质之备,则道德乖舛,品格斯卑,此解脱法之所以为技击术所必要也。” 练功到一定程度,有了功夫,如果这时不去调整神,内在的气质还是那样,没有解脱烦恼,人家一说你就恼怒,这样容易出事。你真能解脱了,说你不行就不行,该干好事就干好事。 像有些人原来因病练智能功,练了一二年病好了,后来当上了当地气功研究会的领导,最后却得癌症死了。什么道理?病有形体的病、气的病、意元体的病,意识没解决,得了意元体的病,就麻烦了。你本来就是普通人,平时没本事,别人瞧不起你,等你练了几年功,有本事了,捧的人多了,一抬八丈高,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多高了。别人说:“你有什么本事?!”“啊!你说我?”受不了了。很多人不注意陶冶性情,涵养道德,有点儿本事之后,脾气也长了。过去练功要从事上解脱(从俗事上解脱出来),从意识上解脱,不解脱不行。宗教说的解脱是信佛后把什么都看空了,我们要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它,取其积极意义。对待生死关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来理解,我给同学讲的才有实际意义。 在我们现在功夫不高的时候,智能功就强调陶冶性情,涵养道德。不然真正苦练一年后,你无意当中随便一伸手,就可能把人打坏了。你没练什么手法,他打你,你随便一动,就可能把他的手法破了。你真想好了要打人,可能就僵了,没劲了。60年代我刚练通臂拳时间不长,我主要练气功,不练技击,当时跟着老师练松肩。有一天一位朋友上我家,问我:“鹤鸣你练什么呢?”我就告诉他我练什么。他说:“这有什么用?我才不干这个。”他练别的拳。他冲我一杵,我没注意往回一挂,差点把他挂个跟头。从意念上练,从气上练,不知不觉地出功夫了。所以有些东西,你从意识上去练和从形体上去练是不一样的。当时真要想挂人,可能就不行了。因为你一想挂,你就实了,你这个当中拳还没来,你这是个实,这边一虚,一碰你就倒了。我们不要想练拳打人,到外面逞强好胜去,要从事上解脱出来,从自己意识上解脱出来。“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我们是要干这个的。“我们老师讲的是武功,内气来了一掌就能把人打成内伤”,有了这个思想,自己的气就横了,就容易出差。 实际解脱是一种涵养,能沉得住气,内心时刻很平静。要比功夫就比涵养。像儒家功夫就注重内在的修养,考状元既要考文学,还要看修养水平。过去当宰相的都是有文化的人,“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有 肚量,容得下东西,有涵养。过去听老人们讲故事,说从前有两个人,年纪差不多,两个人都在家门口插了一面小旗,上书“今科状元是我”。考试之前互访,这两个人都谦虚了点,一个把家门口的旗取下来了,来访者则把旗装在袖口里面。两个人坐着谈道,连谈三天三夜,被访的这个人腿一动弹,来的那个人说:“今科状元是我,你已经定不住了。”“我输了,今年赶考我不去了。”过去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坐着谈道就等于比功夫,比定力。修养就修养这个东西。过去做学问学东西,要学到自己身上来。荀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以前的学者做学问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现在的学者是为了给人讲,或写书给人看。我们练气功也好,练拳也好,首先是要解决自身的问题。 我为什么不给同学们讲一招一式?你们买本《太极拳术》(顾留馨著,赵朴初题书名),各个招式的动作要领和功用里面都有,自己看看就行了。我给同学们一招一式地讲,没有意义。我昨天看了看同学们练太极拳的情况,一个月时间练成这样就不错了,但我也不够满意,因为你们年轻。说句不客气的话,我在1963年学太极拳的时候,利用每天早晨这个业余时间,三个礼拜学完了108式的太极拳,学完了就带着师兄弟打拳。同学们这么年轻,打成这样的姿式矮度就不够了。打弓箭步,你得前弓后绷弓下去,前边的大腿基本是平的。同学们练功要从难从严。练功是给自己练的,要尽量吃苦。二三十岁或三四十岁的时候吃点苦,应该问题不大。真能吃苦,练什么有什么。我们保卫处的同志们从前年开始练扔沙袋。一般在18岁至35岁之间练这个最出功夫。去年我在丰润那边看小窦他们扔沙袋,双手慢慢地扔过去,一接。我说这可不行,你们不用再增加重量了,扔快点,一个手接过来。慢扔的实用价值不大,以后要快练,加强难度。我们练太极拳也是这样,先把姿式练标准。从形体上练,姿式要到位;从功上练,那另外说。我刚练太极拳时,三个礼拜学完了108式。以后,我又从另一老师练太极拳。老师一看:“不行,这叫什么?从头练,蹲着去。”他那是从功上要求的。“蹲着去”就是练站庄。“以后许我不来,不许你不来啊!”每次你得比老师先到,老师练完拳你才能走。早晨练完功,八点钟上班。教师也上班。哪有脱产练功的?都是在职练功。蹲了三个月,老师说:“你这孩子不错。行了,可以教了。你的腰松开了。”我们几个师兄弟就我三个月松开了腰。松腰后,一开始练老式太极上式,揽雀尾变单鞭。我心里想:108式我都学了,还学这个!从起式,揽雀尾变单鞭??反复打这一式。老师看看,不言语走了。一个礼拜也没说什么。老师不说话,你也不敢言语。每天早晚这么练,练了三个月,老师说:“凑合着往下学吧。”一个揽雀尾变单鞭,练了三个月,还来个“凑合着往下学”。为何有11
如此不同,前者是从姿式上要求的。步数有多大,这一蛴卸喔撸肷硖逵卸嘣叮ザ加谐叽纾ò赐泶缢悖┮螅耆醋耸嚼锤憧獭U夂笳呤谴印肮Α钡牟愦瘟返模笮翁宓摹白亍庇胱耸票浠患涞摹罢础⒄场⒘⑺妗钡取 同学们现在就按简化太极拳的要求练,以后再给同学们编一套很简单的养生太极拳。同学们一开始学的时候,姿式必须到位,符合要求。可以多看简化太极拳的教学光盘和录像。你一招一式练下来,这一招开始是什么样,到了终点是什么样,一起一止要有节奏感。这就必须弄清每一招每一式分解动作的标准要求是什么,刚开始就按那个要求做。学拳容易,改拳难。我以前练太极拳有个毛病:下巴颏没收住。后来换了个老师,一练拳老师就说:“下巴颏!”一不注意,它就出来了,改了近八个月才自然。现在我给同学们讲收喉头,用喉头找玉枕,一放松,百会提起来,这都是当时我克服毛病的时候体会到的身形要领。如果一开始能够注意这些问题,把每个动作按要求做合度了,以后练功就省事了。我希望同学们首先按李德印讲的分解动作练。能够把每招每式按分解动作做下来,而且能够做到身形中正,动作慢、轻、圆、匀,就基本达到了第一阶段的要求。 刚开始练的时候大腿发酸,说明我们平时马庄站得不够。平时大马庄站够了,即使前弓后绷的弓箭步大腿基本是水平的,按同学们这个年龄,也至少能一口气打五遍简化太极拳。若练的时间太短,运动量就不够。那时我们练一套中等速度的太极拳,一遍最少45分钟。以前我练一套特殊的太极拳,要求处处走圈,一动大小都是圈,练一遍需四个半钟头。你要给自己加大运动量。你把姿势矮一点,练同样的时间,运动量就不一样。 另外,高矮姿式是有分别的。练拳开始,坐腿下蹲,这个高度定下后,这一套拳打下来基本上都在这个高度上前进后退,叫平送腰胯,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平着送。这就要靠两腿的前后的虚实变化。 原来我们打拳,向太极功上走的时候,起式后,做三个推揉来问气,看气球有多大,你的气有多宽,问好了气,打这一套拳只能在气圈里边走,出手不能出这个圈,一出这个圈就是出隅(角)。你功力高,这个圈就大,功力低圈就小。现在同学们还谈不上这些东西,但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与一般练太极拳不一样,我们一开始直接从太极功上走,搞松腰开窍,通过抻气、拉气来体会内外气,把太极功用到拳里面来,这样就不知道走了多少捷径。太极功走捷径,捷径也还得有功夫,你没有功夫也白搭。无论多好的诀窍,都不是一说就行,还得做。 现在就是学一点,干一点,而且得拼命干。怎么干?先把姿式做标准,懂得动作的起始、运作、终点,每一个姿式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终点什么 意思,怎么往下招变。自己抽时间看一看太极拳拳谱。“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点给同学们讲了,要靠你们自己来领会、修练。把姿式练得合乎要求了,进一步就需要练灵活、连贯、松静、完整。同学们一开始以腰为主宰还主宰不好,但应该有这么个意念。动作合度、娴熟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灵活、松静、完整、连贯。这是最简单的形体要求。然后再分虚实,练呼吸,用意识,再进一步走向虚静。你会松静、连贯、灵活了,再分清意念的、形体的虚实。然后就要用意识,想这个动是干什么的。用意识想象的时候,要会夸大想象。比如练拳术时,想像人是三丈高的大石头人,手是20多斤或100多斤的大铁手。我一颍幌掳阉映鲆徽稍丁D慊嵴饷纯浯笙胂螅菲鹑瓷衿筒灰谎恕U馐橇诽浅9丶木髑稀 你做好了多少准备,就调了多少的气。比如说,你以为这盆水只有七八斤,你就作了七八斤的准备,你把七八斤的气变成力,传到手上来,一端盆,不料它有十几斤,你一端没端起来,再要气气过不来,从丹田过来的气路断了,这就闪腰了。一不注意把腰扭了。我们日常的生命活动都是这么自觉地去支配的,已经自动化了。你只要看好这个东西,你再拿保准是平衡的。因为已经有了经验,习惯了,一看这个东西,意识就自动调节调动气。没经验不行,一盆水银,弄不好一端就抻了腰。所以脑子一想也可以起作用。平时你推推100斤、200斤、500斤的东西试试,找找感觉。练拳的时候,一推,想像有500斤,我要把它推出去。你会想,想得好,你的功夫就长得快,也能长气力――长了气,气遇到具体物能变成力;没遇到具体物,气出去又回来了,没放出去。 练太极拳要注意五趾抓地,脚上抓上力气就够了。十六部身形要求我们都讲过,这儿就不需细讲了。例如形断意不断,意断气不断。只要两手有照应,你就用意念把两只手用气连起来。平时揉气球,变小,变大。一拉气球这么大,两只手还能照应,好了,野马分鬃这么一走,两手用气球连着,这儿就不空了。若这儿没气连着,就空了,这从武术上来讲是个禁忌。两手分开了,当中没有意念,就被人打空点了,对方手一托着就打你中了。如果你意念连着那儿,他那手一托,你马上就会回中。好多动作都是用意念连起来。在武术里面,只要一说什么手,神、意、气都需带出来,否则就不叫武术了。同学们现在还做不到,因为你的气量还不够。好多动作,你里边的神气够那个量,你才能这么做。比如拿宝剑一晃,别人一看剑动得很大,其实剑走中路,剑还在中点上。只是拿身形一晃,把两边的剑打开了,剑尖没有离开。你量不够,没这个气势,光比划是不行的。为什么教同学们从太极功上练起来?要先充实里边,不是光让你走个架子就12
行了。 现在我们是功和架子一块来。虚领顶劲,身体要动起来,看着很柔和,可绵里藏针,绵里裹铁,里边暗藏着松沉劲。你得松开,动作不能飘。将来练太极功之后,再练抻气、拉气,感受就会变样。你们现在练坐功,还没有放松,还绷着劲。我为什么让你们先绷劲呢?物极必反,让你绷劲绷到头它就会放松了。现在让你绷劲又没劲绷,让你放松又放不开。绷劲别绷上边(上身),否则容易憋气。会阴部、小腹部、大腿根、股四头肌、腿使劲绷。一吸气,大腿绷劲,一呼气脚后跟往外蹬,脚尖往上翘。每个呼吸都这样使劲,看有没有感觉?等你会绷了,慢慢就会放松了。你真要会放松了,你就会体会到肩与胯合是两者连在一块了。肘与膝合,气一动弹,都连到腰。手掌一动弹,脚一动弹,手与脚是对应着的。通过练坐功,松腰开命门窍,就可以体会出外三合、内三合来。 这些不是我的太极拳老师教的,以前不这么教。有好多东西是从老师那儿演化过来的,有的是自己反复揣摩出来的。我学过西医,懂解剖学;搞过中医,懂经络、气血、气化;以后又搞气功。我有这几个方面的优越性。另外老师喜欢也是一方面。老师说个事,当时你别逞能,说完之后你记住,过上几天老师再一说,你说老师你怎么说的。老师想:“我没说这么多,这孩子怎么会这么多,孺子可教!”我是搞医的,那点解剖学知识我还能不知道?老师们不知道这些。一说你就会了(其实我早就会背),老师都愿意教好学生。所以我对老师讲,你别这么夸我,我上学就背这些东西。我们学解剖学干什么呢?就是让你清楚骨骼、肌肉、血管、神经、内脏,你用哪儿就想那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我学中医基础干什么呢?经络循行这些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从1959年初开始,学了半年多经络,到现在都已经四十年了,我还能背全身的穴位、经脉。你要学它,你就努力去钻它,要不就别学它。就看同学们想不想学它。别说你把我们这些课程都掌握了,你就大概齐读了之后,在脑子里把它整合出一个模模糊糊的整体,那就挺不错了。 太极走步九要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这些都充分说明,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其他无从动。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 如何习练好太极走步? 笔者体会,除加强基本功锻炼,提高腿部力量外,还应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
第一,起落要轻灵。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掌握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缓起缓落的步法原则。既要把握“猫步”中轻灵、柔和、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点,又要领会“迈步如临渊”时,思想高度集中,谨慎小心,轻缓、窥探,随时可以收回、迈出的精神。同时,还应匀速、连贯、绵绵不断。否则,既会影响步法的任意互换,又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 第二,落脚的方位要准确。这是检验拳式是否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每个动作都应按照基本要求,把脚落到应落的位置。准则是“四正四隅”。即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与正东、正西方向线形成夹角45°者,为中间方位、为斜方向。在四个斜方位中,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套路行进方向线左或右,成夹角约30°者,称作“稍偏××”;二是夹角小于30°者,称作“偏×”,这是以“八卦”“五行”来表示太极拳定势的方位,也是太极拳独特的人体空间定位坐标。既符合人体机理活动规律,又能使动作变换自如。因此,行拳时必须朝上述四个正方向前进、后退,或某个斜方向斜进、斜退,不可偏离。如失于准确,则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 第三,提脚的高度要适中。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贴近地面,高为不超过踝骨。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摆胯的高度要适中,并保持一致。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同时还应注意“上步脚跟铲地,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也就是说,进步时,前进脚脚跟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退步时,后退脚脚尖先落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侧行步(横移步),前脚掌内侧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 第四,两脚间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间距的宽窄,应以便于身体重心转换为原则。也就是说,不论进步或退步,要使身体重心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支撑脚转换到另一脚。一般的横向间距是:虚步10~30厘米,弓步20~30厘米(野马分鬃同肩宽),马步约为本人2~3脚长。前后两脚一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或左右交叉绕步。并步时,两脚平行,间距10~30厘米,成小开步,不可靠的很紧或成“八字形”。 - 第五,步幅大小要恰当。步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因此,脚步大小应以脚步舒展、重心稳固、不过前过后、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撑、另一腿自然伸直为好,不可有任何勉强。习练者应结合个人情况,在实践中不断体悟、摸索,总结经验。 - 13
第六,两脚要虚实分明。这既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拳论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就是说,太极拳的每个套路,除起势和收势时两脚短暂平行站立外,其余动作无时无刻不在一虚一实、一实一虚的转换中进行。习练者要靠意念的引导、姿势的开合、重心的移换、呼吸的配合来调整实现。具体做法是: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腰向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成为支撑脚,左脚即为实;右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反之,腰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成为支撑脚,右脚即为实;左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二者交替进行。要防止步不分虚实的“双重”现象和拖泥带水的散步式打拳。如此,手足才能得其用,攻防才能得其宜。 - 第七,脚的运行路线要清晰,要走出弧形。走弧画圆是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它以演练者的脊柱为轴心,手上有圆,脚下有圆,进是圆,退是圆。各式各样的弧和圆贯穿于每个拳势之中。因此,不论进步或退步,两脚都应根据“先收后开”的轨迹运行。不可直来直去,有棱有角。以弓步为例,不论左弓步或右弓步,都应先把后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向左(右)侧前方上步。倒卷肱则是先把前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斜向左(右)侧后方45°角撤步。这样就自然形成“月牙形”或“弓背形”的弧形路线。 - 第八,脚步要稳固。这是步型的核心,也是实现各种技法的保证。拳谚曰“迈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树生根”;“腰如蛇行,步如粘”。只有根基扎实,身体平衡,上肢、躯干才能灵活多变。这就要求习练者注意做好:(1)开胯圆裆,两腿对撑,扩大底面;(2)身体重心的转换只能随步的变换而移动,步法不变,重心不能变;(3)换步前必须先换重心,只有在支撑脚控制好重心后,才能将另一脚提起;(4)支撑脚必须五趾抓地,全脚踏实。切忌“掀掌”“拔根”减少支撑面。 - 第九,脚的动作要与上肢动作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一起进行。做到身随步走,步随身移。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步到、身到、手到、眼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全身协调。不能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各行其事,上下脱节。拳谚说得好:“步动身随手方到,打人动步方得妙”。“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脚一齐到,金刚也跌倒”。 - 总之,太极拳的根基在脚,“先有好脚,才有好拳”。只有充分认识脚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经常注意桩功、行步锻炼,打好步型、步法基础,加强腿部支撑力和柔韧性,才能提高拳技水平。 杨式太极拳走架中求得自身平衡的两个方法 松是太极拳最为重要、也是为根本的一个要领,是每一位太极拳习者 所不断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能松才能沉,能沉才能柔,能松柔才能轻灵,能轻灵才能练就虚无气势,从而步入太极拳的上乘境界。 在行功走架的动态中,要全身松柔,身体任何部位都没有丝毫僵滞之力,这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即使有明师指导,也只有经过长时期盘架的磨练,才能逐步达到,而且是没有止境的。这中间涉及到许许多多的要领,甚至可以说,几乎绝大多数太极拳的要领,都直接或间接与松有关。有一不符合要领处,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走架的松柔。当然,这不等于说松没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循。本文所要谈的“杨式太极拳走架中求得自身平衡的两个方法”,就是杨式太极拳在走架中求得放松的规律的一个方面。 行功走架首要的就是求得自身的平衡。如果在走架中身势不稳,为了使身体由不平衡变为平衡,必须通过肌肉与关节的收缩,来恢复平衡,这样就产生了力量,造成肌肉与关节的紧张。因此,掌握走架中求得自身平衡的方法,对于实现松这一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用当今科学的观点来看,在太极拳走架中求得自身平衡的问题,实质上是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已身体重心的问题。在走架中,重心不断在两脚之间的上方往复变动,且应始终控制在两脚连线的正上方(在某一只脚脚掌的正上方为其极端情况),绝不允许有所偏离。重心离开两脚连线的正上方,在力学上叫做重心偏离基底,就会出现身体倾倒的趋向。在行拳开与合的过程中,重心是容易控制的,一般不会发生身势不稳的现象。但是,当遇开合变换、出脚收脚时,就不那么轻而易举了。这时,若按本文介绍的两种方法做,就能有效地控制重心,使重心得以平稳转移,从而实现行拳的轻灵、沉稳。 方法一:如欲收回一脚,先外旋另一脚相应的腰胯,将欲收回之脚跟旋离地,使欲收回之脚全虚或近乎全虚(脚尖不离地);再内旋该腰胯,并将腰部之劲运于胯,达于腿,牵动脚,将脚轻轻提起收回。注意:其劲必须节节连贯,也就是拳论中所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为了使习者明了此方法的实质,以便更好地掌握它,让我们进一步来剖析这一方法。为使叙述不致含混,设我们要收回的是左脚。先外旋(右转)右腰胯,将左脚全虚或近乎全虚。它的作用是:通过右腰跨的外旋,使重心平衡地向右脚方向转移。但此时身势已失去完全中正,即便左脚全虚,重心也不在右脚脚掌当中的正上方。再内旋(左转)右腰跨,并运用腰跨之劲将左脚提起收回。它的作用是:通过右腰跨的内旋,将身势调整中正,在提起收回左脚时,重心完全位于右脚脚掌的正上方。这样,在提收左脚时,右实脚只有垂直向上的承重之力,脚掌满地踏实;全身其它部位的肌肉、关节,处于完全放松状态。特别是左脚的胯、膝、踝三大关节,14
得以充分松开,去完成下一个动作。 让我们以左搂膝拗步掌接右搂膝拗步掌为例,来说明这一方法。腰带左脚外撇约四十五度,外旋(左脚)左腰跨,将右脚脚跟旋离地,直到右脚接近全虚(右脚脚尖不离地)。内旋(右转)左腰跨,左跨微沉,用腰跨之劲将右脚轻轻带起收回左脚的右侧。右脚不停,顺势向正前方沉出。 方法二:微微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微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松肩是太极拳要领之一。但是,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一般说来两肩的放松并不是完全均衡的,常常是应略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微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这样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调节身体重心,实现重心的平稳转移,从而求得走架中的自身平衡。 在前面所举的左搂膝拗步掌转移接右搂膝拗步掌的例子中,倘仅靠左腰跨的外旋、内转,尚不足以轻灵地完成这一转换。若在左腰胯外旋、内转的过程中,再结合以微微着意去松(沉)右肩,则提收右脚就会变的轻灵、圆活。这就是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所说:“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当右脚不停,顺势向正前方沉出时,继续微微着意去松(沉右肩),让在沉出右脚的过程中,将重心稳稳收控在左脚脚掌的正上方,直到右脚脚触地。这样的出脚,也就会像猫儿般的轻灵。 太极拳以分清虚实为第一义。太极拳脚的虚实问题,实质上就是身体重心问题。脚的虚实变化,就是身体重心在两侥之间的往复变动。当重心偏靠在哪只脚的一边,该只脚就为实,而另一只则为虚。当重心完全位于一只脚的正上方,则该只脚就实到极点,而另只脚则虚到极度。在太极拳的走架中,两脚的虚实变换,应当是渐进的,不可以突变,要此虚一分彼实一分地过渡。这就是说,身体重心的转移,应当是连接的、平稳的。如此才能使行拳如行云流水,既无断续处,也无凸凹处。如果在两脚虚实的转换中,略微着意去松虚脚所对应的肩,或者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就能完成身体重心的平稳转移,从而实现上述对脚的虚实变换的要求。 在结束本文之际,让我们再以云手为例,来说明如何应用这两种方法。在左云手的过程中,右脚由实变虚,此进略微着意去松右肩,帮助身体重心向左脚方向转移;当左腰跨外旋到右脚脚跟离地,右脚近乎全虚(右脚脚尖不离地)时,左腰胯内旋,并运用腰跨之劲,将右脚提起收回到左脚的右侧。注意,在左腰胯外旋、内转的过程中,要继续略微着意去松右肩,帮助将重心完全转移到左脚脚掌的正上方。在右云手的过程中,左脚由实 变虚,此时略微着意去松左肩,帮助重心向右脚方向转移;当右腰胯外旋到左脚脚跟离地,左脚全虚时,右腰跨内旋,将身体重心完全转移到右脚脚掌的正上方,才缓缓提起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并在左脚横跨一步的过程中,继续略微着意去松左肩,将身体重心收控在右实脚的上方,直到左脚脚尖接触地面。
[尾闾中正]的意涵 作者:听雨轩 在我国习练太极拳和研究太极拳方面,对于尾闾中正这个要领,几乎无人不晓。但由于古代拳谱论述过于简要,或者说较为抽象,加上各家各门各派,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在解释上各有其说,而很难从生理学、解剖学以及现代运动力学的理论明确阐述,至今不能给人们一个满意的回答。
一、拳理身法的基准
理论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的误差。太极拳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为什么我们要将“尾闾中正”作为一个重要问题专门加以探讨呢?这个问题还必须从太极拳的根本意义上来认识。何为太极拳?概而论之,太极,是由人体内在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拳,是肢体动作的外形运动。没有内外结合的修炼,只能称作“太极操”。在人体内在物质运动方面,古人多讲“行气运动”,限于古人艺不轻传之训和祖国传统医学在解剖学方面发展缓慢等原因,很难从人体骨骼和人体力学上进行较完备阐释。因而,在拳理方面,对于身法的论述是“尾闾中正”与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虚实分明等要领,放在平行的位置上提出的。实际上身法的理论是最直接体现了“太极”的内涵与精义,必须从身法入手;而探求身法之理,连接人体周身上下的“臀尾”实在是一个关键的中心环节。离开了“尾闾中正”,也就不能做到各家拳论共同强调的“腰似车轴”“立身中正,支撑八面”,那么行功走架也势必失去规矩尺寸,运化发放也势必失去支撑。故此,我们认为,只有“尾闾中正”作为拳理身法的基准,才能领悟太极拳的精义。
二、尾闾中正辨析
古今太极拳家对“尾闾中正”多有论述。所谓“尾”,解剖学上即为人体脊椎骨下端末梢,亦称“尾”。“闾”的本意指“江河之水汇集在入海口”。因祖国医学在论及穴位时,定名玉枕关、夹脊关之下的“尾椎”为“尾闾关”,乃是人体四肢散乱之气汇集入丹田的关口,故将“尾”字后缀以“闾”而喻之。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武禹襄解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此说肯15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15太极拳讲座等内容。 
 太极拳讲座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太极拳讲座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今日推荐 89份文档 爆笑大撞脸...  把太极拳真正的练法说出来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太极拳 ...这两个都练熟了,就到网上找一个完整的 太极拳讲座,把里面的套路学一个,大...  刘勇老师《太极拳经》讲座之一转载 刘勇老师 《太极拳经》 讲座之一根据陈正雷老师的著作《陈氏太极拳、剑、刀》 我多年来也没有讲过太极拳经,这一次是我们...  太极拳讲座讲稿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太极拳讲座讲稿太极拳是祖国的外修其身, 内养其心, 动中求静的养生宝贵遗产, 练太极拳的主要作用, 一方面是加强...  谈谈练太极拳的体会_保健养生_生活休闲。谈谈练太极拳的体会常有人问我,练太极...碟 机,跟碟上一步一趋地学,为了学百家之长,我又买了电脑,听大师 们讲座。...  日,由哈佛大学中国学者联合会邀请南京洪传陈式太极拳协会会长薛斌教授在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大学进行了“太极与太极拳,文化与武术”的专题讲座。
薛斌先生...  浅谈如何练好太极拳_体育/运动_生活休闲。浅谈如何练好太极拳 ――在南京武术协会“太极拳学术讲座”上的发言(主讲)仲炎 学练太极拳,不难,也难,学型容易,学...  “武动人生”太极拳讲座走进北京金融街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武动人生”太极拳讲座走进北京金融街 日, “武动人生”传统武术类非遗展示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太极拳中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