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有创意的跑步公益口号到底有没有用?

跑步热潮下慈善不能沦为噱头,中国跑步公益到底该怎么做_网易新闻
跑步热潮下慈善不能沦为噱头,中国跑步公益到底该怎么做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跑步热潮下慈善不能沦为噱头,中国跑步公益到底该怎么做)
日,安徽合肥,合肥女子马拉松粉蓝丝带公益跑在大圩开跑。  东方IC 资料图公益到底应该怎样和跑步相结合?从早期的线下公益跑赛事,到后来的线上跑步捐赠,“跑步热”的持续火爆给跑步公益带来了巨大的市场。跑步已经逐渐成为了倡导公益理念、筹集善款的良好渠道。可在国内,那些有心参与跑步公益的跑者,想要找到一个持续、稳定、长期的跑步公益捐赠渠道和平台并非易事。相反,很多跑步公益项目并未落到实处,反而是打着“公益”旗号,来为自身的跑步赛事增加噱头和营收。和国外相比,我们在跑步公益上,或许比跑步赛事数量上的差距还多得多。日,北京,2013年北京马拉松,三万人参赛,场面火爆。  东方IC 资料图中国跑步公益的“假热潮”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了328场。在国内跑步赛事中,公益早已不是新鲜词。这些年,随着马拉松赛事的热潮,跑步公益也是越来越多。以国内最负盛名的北京马拉松为例,在去年就开启的“益呼百应”行动,首创全体参赛选手共同为公益奔跑的模式。赛事赋予了3万名参赛选手公益责任和使命,报名者可选择自己支持的公益机构,用成绩为公益机构争取更多善款。去年10月,北马官网公布的善款流向中,其中用于打拐被解救困难儿童救助的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回家的希望”获得了91000元的捐款金额,排名榜单第一。这样和公益结合的实例并不算少——兰州马拉松早在2014年就从参赛者报名费中提取1元钱捐赠给兰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厦门马拉松在2015年其马拉松博览会上也推出了为贫困山区“爱心午餐”的助力活动…… 虽然跑步公益的热潮渐起,但相比那些组织规范的大型马拉松赛事,国内的跑步公益,最大的困难毫就是捐赠流程中的透明度无法保证。捐赠的跑者多数情况下有渠道进行捐赠,但捐款捐物后,他们很难知道自己的钱物到底有没有派上用场。国内跑步公益缺少足够有公信力的监督平台,而在公益项目的执行上,又缺少一个透明的平台。跑步者在这一循环中多数情况只是接触到了第一层——他们会把财物给那些组织公益的平台,而后期本该属于他们的监督职能,甚至一些相关的项目落实信息,他们都很难知晓。正如一名跑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只是想要知道我们的钱到底有没有用在那些活动上,可是大多时候我们只能稀里糊涂去捐款,至于最终钱到了哪里,那我们也没有办法左右。”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小型跑步赛事以慈善为噱头,争取跑友参赛以及各种办赛便利,但乱花迷眼的背后,不但赛事组织存在问题,善款善物同样无法尽其用。甚至圈内不乏所谓的慈善赛完赛后连捐款数字都“懒得公布”。 日,武汉马拉松,“光头跑”阵营成为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选手们通过剪成光头、佩戴光头套的行为,为在武汉协和医院小儿血液科治疗的家庭,伸出援手。 东方IC 资料图欧美跑步公益的成熟和国内相比,欧美跑步公益的发展显然更加成熟。除了早早开展的线下慈善跑团,线上联合基金会捐款以外,欧美跑步公益更早将公益落到实处——他们给跑者和受捐助者之间建立了一条纽带。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国外跑步公益的捐赠模式里,跑者和受捐助者不仅仅是简单的捐赠关系,组织方会对跑者进行严格的审查,而跑者在捐赠之后,也会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捐款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为了保证公平公正,这些赛事除了会在网络上公布捐款的流向,还会让跑者去往那些落地活动,亲眼见证物资、善款的落实。除此之外,他们跑步公益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除了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捐款捐物外,这种公益甚至还会体现在陪伴和关怀这些精神层面上。英国公益组织GoodGym就将个人健身与社区服务进行“联姻”。鼓励想要运动的人每周跑一段路程,去到社区各个角落为需要陪伴和关怀的特定对象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打理花园、换灯泡、聊天等。当然,他们的审查制度依然严格——根据跑步者定下的锻炼目标,为其匹配合适的拜访对象,GoodGym提供双方联系方式,拜访时间必须保证每周至少一次;一家专业公司对每个申请加入跑步计划的人员进行严格的身份核查,确保其没有过刑事犯罪记录;此外,GoodGym也会持续追踪匹配对象之间是否沟通顺畅。据官方统计,由GoodGym牵线的“探访小组”平均交往时间高达18个月。已然成熟的欧美跑步公益不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普通跑者上,他们甚至还偶尔调侃一下总统候选人。锐步在2016年初就在美国发起了一项跑步公益活动——只要有总统候选人一英里能跑进10分钟,他们就向一家健康慈善机构捐出5万美元的善款。 日,上海,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80后运动达人李纪元被奔跑的视障跑者所震撼,决定做一名陪跑员。如今,他创立的公益组织每周举办陪跑活动,已成为很多视障者的“节日”。  东方IC 资料图开启捐赠全透明化新模式中国在跑步公益上存在明显的短板,但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中华体育基金会主体打造、国家体育总局负责监管的跑步公益平台“益起”就是一种全新尝试。它试图提供一个跑步公益捐赠全透明化的新模式。这个刚成立的同平台不久前上线了首个项目——“奔跑吧,少年”,平台用跑者跑步为贫困地区孩子捐赠50双跑鞋的方式,将捐赠细化到具体物品上。而且平台会在第一时间公布捐赠学校的具体信息,随时跟进项目的捐赠情况,还会在平台上展示负责赞助的企业等等。原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理事长吴齐向澎湃新闻透露,建立这个平台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关心青少年:“特别是在条件比较简陋、艰苦的山区以及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让他们可以健康成长。”这个透明化的平台模式也将尝试解决跑步公益无法持续稳定落地的难题——公益项目的执行工作交给了有信誉度的基金会,不但负责将公益项目执行到位,还确保善款全部用于受资助的对象。此外,该平台还将组织跑者代表亲生参与到落地活动中去,亲眼见证善款物资的落实。和国内的跑步赛事和一些所谓公益项目简单对接相比,“益起”除了全透明的捐赠机制外,还给了跑者更多选择机会,他们也可以捐赠自己想捐赠的项目或对象——平台还设有募集公益项目的窗口,每个平台用户都可以提供自己身边的受资助对象线索,而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将会对公益线索进行评估,一旦选定也会付诸实施。当然,和已经成熟多年的外国跑步公益相比,中国跑步与公益的结合相去甚远。不过,随着人们对跑步公益的认识提升,将跑步公益捐助的细节透明化至少是一个良性发展的开始。
(原标题:跑步热潮下慈善不能沦为噱头,中国跑步公益到底该怎么做)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运动×慈善没那么简单 你还高价买马拉松慈善名额吗_跑步频道_新浪竞技风暴_新浪网
运动×慈善没那么简单 你还高价买马拉松慈善名额吗
图中右侧为闫上
  图片来源:融爱融乐微信公众号
  勇气君总能在赛场上看到他,长得不像普通人,很容易看出他的身体有残障,说实话甚至有些吓人,但他很热情,见到谁都要上去聊两句。
  我们最近一次见面是在五台山,那里有场越野赛,他是志愿者,从装束上,能看出他平常跑步,聊过后,才发现他几乎知道跑圈里所有大咖,随便指谁,他都能叫出名字,甚至能说出人家在哪场比赛得过冠军。对越野跑,他是真爱。
  细问之后,勇气君知道他是融爱融乐的成员,名字叫做闫上。
  “融爱融乐”的全称是“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其实,闫上是心智障碍者,就是通常说的“乐憨儿”。但他看起来跟普通人没啥区别,反正,论记忆力和对越野跑运动的了解,绝大多数人都不如他。
  2011年,在北京,15位心智障碍者家长为了解决孩子面对的生活和发展困境,自发成立家长组织融爱融乐,互帮互助,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2014年融爱融乐注册成为民营非营利组织。
  李俊峰是发起者之一,为了能让融爱融乐发展的更好,他找来在“中国房地产评估师和房地产经纪人协会”任职的朋友杨蕾,邀请她加入融爱融乐,出任执行总干事一职。杨蕾所在的协会也是非盈利组织,她的管理经验能帮助融爱融乐更好的走下去。
  杨蕾兼任融爱融乐执行总干事期间,聘请专业会计替换执勤的代账会计,还请了出纳,请人搭建运营网站,找人做宣传,请文案写微信稿件。她自己还担任活动外联,以及与合作方的前期沟通。
  图中左侧为杨蕾
  很快,融爱融乐走向正轨。
  杨蕾有次跟李俊峰聊天,讨论组织未来的发展防线,提到既然孩子们能跑,那为什么不带着他们去跑马拉松?
  杨蕾说:“社会对有心智障碍的孩子缺少包容,根本上是缺少理解,把他们带出去,让大家多了解这些孩子,才能消除误解,也能宣传融爱融乐。”
  那时候的马拉松还没现在这么火,因为做公益,组委会还会开绿灯给他们团体报名的优惠。后来又通过李俊峰的朋友关系,海口马拉松的赞助商富力集团资助了10个孩子去海口参加比赛的全部费用,还拿出每位参赛选手报名费中的10块钱,作为捐款。
  年连续两年,融爱融乐都有孩子去海口马拉松比赛。
  融爱融乐通过鼓励心智障碍者参加马拉松,帮助许多乐憨儿习得基本的接触社会的能力,也让大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这些心思单纯的心智障碍者。
  融爱融乐跑团参加2014年北京马拉松
  这种类似融爱融乐,通过组织跑团参加马拉松,受到更多社会关注,以此增加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时募集自己用作后续慈善活动,这只是一种将体育运动和慈善联系起来的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种方式可以连接运动和慈善——完全以慈善为主题而筹办的赛事,发动更多的人投身公益。这类代表有很多,国内影响力较大的是善行者。
  善行者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14年发起,虽然是报名组队完成50公里和100公里徒步,但却并非比赛,勇气君采访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公众互动部主管李言,他是善行者项目的负责人,他说:“严格讲善行者是徒步活动,倡导参与者完成徒步挑战和筹款挑战”。
  在善行者官网上,勇气君也能看到表达类似意思的介绍,善行者比的不是成绩和名词,而是一项徒步筹款活动。与普通徒步活动不同的是,善行者要求参加队伍必须完成相应数额善款的筹集,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标准,组委会有权取消所有队员接下来三届善行者活动的参加资格。
  这种完全出于慈善的徒步活动,对公众吸引力极大,善款筹集能力很强。根据李言透露的数据显示,年三届活动共有3652只队伍参与,8200人次参与徒步,9291人次参与志愿者服务,得到全国40多家企业支持,104305人次参与捐赠,共筹集善款1132万元人民币,60000余人次的儿童直接受益。可谓相当惊人。
  全国各地还有不少与善行者模式较为相似的活动,例如壹基金的“为爱同行”、灵山基金会的“为爱行走”、上海联劝的“一个鸡蛋的暴走”,影响力都颇大。
  这种直接将体育运动赛事和公益慈善结合,规则设计独特的活动,能最大程度发掘参与运动的人做慈善的意愿,相反的也能通过慈善带动人们运动。是很成熟的模式。
  善行者现在有北京、成都两站,在此基础之上,在未来的几年,还会增加南京、广州等站,以及诸多二线城市。
  以上这两种将体育运动和公益慈善联合起来的方式,都以慈善为主导。与此相反的,还有许多体育运动赛事是兼做慈善。
  最好的例子便是北京马拉松。
  北京马拉松有3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有传统的马拉松赛事之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自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2016年,北京马拉松发起“益呼百应”行动。
  所谓“益呼百应”,其实可以看做一款线上小游戏。北京马拉松跟15家公益结构合作,每位报名参赛选手将被分配到15个跑团,代表这15家公益机构。组委会通过开通公益名额筹集善款,加上赞助商捐赠,共100万元。在比赛开始之前,分属不同跑团的选手通过各种方式拉票,加上跑团所有成员平均成绩,合计排出先后名次,将100万元善款额度从大到小分配到15家公益机构。
  这种设计大大增加选手做慈善的参与感,也能提高参赛选手对公益事业的关注,以北京马拉松的体量,辐射人群可达到数十万。但该方式只适合北京马拉松这种名额供不应求的比赛,据勇气君观察,国内好多比赛连限定名额都报不满,公益名额哪里卖得出去!
  因此,有很多比赛直接将报名费的一部分捐赠出去,或者为类似融爱融乐的公益组织提供免费名额或者其他福利,也不失为一种做公益的方式。
  这些都是在线下,将体育运动和公益慈善联系起来,在互联网线上,也有许多连接体育运动和慈善的方式。
  最直接的例子是微信运动,微信运动可以将你每天走的步数,通过腾讯公益捐出去,以此换取企业真金白银的善款。
  支付宝有类似的功能,支付宝将你的步数换成蚂蚁森林的阳光能量,大树养成即可在阿拉善种下真的树苗。
  这两种将体育运动和运动慈善连接起来的方式,都并非直接以慈善为目的,是在自身成长到足够壮大后,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也都值得赞赏和支持。
  当然,有光明的一面,就有黑暗的一面,非盈利的公益慈善机构,善款去向永远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特别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家依然清楚的记得,那年夏天惊掉人下巴的郭美美吧?
  还有,在发现慈善如此好用之后,众多野鸡组委会开始打着慈善的旗号招摇撞骗,凡是比赛都要加上慈善名目,这不仅能得到政策上的便利,也能吸引更多选手报名,这种比赛不仅组织能力堪忧,不能保证比赛质量,从选手那里得到的善款也无法物尽其用,甚至都懒得公布善款去向。
  现在,民间慈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但传统释放渠道,像官方慈善机构,已然信誉扫地,臭了大街。而随着马拉松运动的兴起,以及以上如此众多马拉松、徒步与公益慈善结合的方式探索,可以证明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可能是释放民间慈善力量的新突破口。
  但还是希望相关机构,加紧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别让善款去向不明、挂羊头卖狗肉这些顽疾,再把体育运动这块堵死。(天生勇气)
相关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慈善已是国际跑赛的DNA,中国公益跑步又该如何落地生根
关注新华网
本文作者:马作宇
伦敦马拉松各种颜色不同的比赛服,代表很多跑者选择不同的慈善筹款项目。
跑步和公益结合,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早期的线下公益跑赛事,到后来线上跑步捐赠,“跑步热”的持续火爆给跑步公益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在国内有心参与跑步公益的跑者,想要选择一个可靠、持续、稳定和长期的跑步公益捐赠渠道和平台却并非易事。
这个周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有近40场大大小小的跑步、越野和徒步比赛,其中以“公益”为名的赛事就不下10场,但赛事“公益”如何落到实处,大部分参赛者或许不得而知。
相比早已将公益融入跑步30多年的欧美跑圈,中国的“体育+公益”模式尚在起步阶段,跑步和公益如何有效结合,互为助推依然是个挑战。
体育融入公益还是公益融入体育?
公益和跑步,到底应该如何结合才行之有效?似乎几年来,都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式。
中国的跑步赛事处于“井喷”状态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据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在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多达328场,比2011年高出15倍,参赛总人次甚至高达280万。
在这些火爆的赛事中,公益似乎成了“标配”。
以国内历史最久的北京马拉松为例,在2016年就开启的“益呼百应”行动,首创全体参赛选手共同为公益奔跑的模式。3万名参赛跑者可选择自己支持的公益机构,用成绩为公益机构争取更多善款。
这样和公益结合的实例并不算少——兰州马拉松早在2014年就从参赛者报名费中提取1元钱捐赠给兰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厦门马拉松在2015年其马拉松博览会上也推出了为贫困山区“爱心午餐”的助力活动……
“善行者公益徒步”在过去4年里筹措善款超过1850万元。
不过,相比于大型赛事,国内的大部分跑步公益,在捐赠流程中的透明度无法有效保障。捐赠的跑者多数情况下有渠道进行捐赠,但捐款捐物后,很难知道自己的钱物到底有没有派上用场。
“这可能就是体育融入公益和公益融入体育之间的差别。”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一个体育赛事加入公益元素,有可能就会淡化赛后对于捐赠钱物流向的监督,而当一个公益机构或者公益事业融入体育元素,那么“公益”的执行就更加明确。
正是如此,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善行者公益徒步”在过去4年里吸引了不少有志慈善的跑者持续参赛。
“我们把原本的扶贫基金加入了体育的元素。我们会通过网站不定期地公布捐款情况,然后邀请参赛者不定期到贫困地区,看看这些善款在哪些地方实施,同时观察效果如何,通过这种办法保持我们的公开透明。”
体育+公益,正在中国稳步发展
不论是体育当主角还是公益做主导,“体育+公益”的模式在中国跑圈逐渐形成规模,但这样的形式能持续多久?
“国家在倡导全民健身,人人参与体育。那么,当公益结合体育,‘人人可公益’就可以和全民健身融合在一起,每个人自然都会加入到公益里。”刘文奎对“体育+公益”的前景很有信心。
外国跑友江喃(右)为了慈善参加了成都站又跑完了南京站,他很喜欢“善行者”这样的公益比赛。
当然,这份自信也是有理可依。
以11月4日的2017苏宁易购·善行者公益徒步系列赛为例,这场在南京举行的收官战,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在4年里举行的第6场比赛。
据统计,从2014年开始,这场善行者徒步在北京、成都和南京都留下了足迹,共有5300多支队伍参与,参与总人次超过12000。
4年来,徒步活动筹集了超过1850万元的善款,并且在参与者和基金会的监督下帮助不同地区的留守儿童维护公益项目。其中,2017年的北京站比赛就筹集超过500万元的款项。
“公益是能够借助体育在中国稳定发展的,但是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培养。”一位扶贫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项善行者活动在北京持续举行4年,拥有了一大部分稳定的参与者。
“有一位我们称她是小熊姐的女士,通过工作之余做面包和蛋糕筹款,还有的健身教练通过给人上私教课筹款。”
这项善行者徒步活动的未来如何,或许香港的另一场公益徒步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
在香港已经举办超过36年的“香港乐施毅行者100公里徒步”,最早是训练廓尔喀士兵耐力,同时筹款的活动。在“香港乐施会”接手后,公益成了赛事主角。
如今这项赛事每年的报名队伍需要筹集到6000元港币才有资格参赛,即便如此,参赛名额也供不应求。在30多年间,“香港乐施毅行者100公里徒步”已筹集到了近4亿港币的善款。
善行者如今也在朝着这样的目标发展,他们在北京的比赛,每支队伍的准入门槛是4000元人民币,报名依然火爆。
“我们也会做慈善演唱会或者慈善晚宴,但跑步和徒步参与人数更多,能帮助公益吸引到更多人群。”刘文奎强调大众体育在公益上的“优势”,“当公益的思想在社会上成熟,那么这种公益徒步的影响力就会非常大。”
欧美公益跑不是简单的慈善
“体育+公益”能否在中国持续稳定地发展,不是培养参与者的公益思想和社会意识就水到渠成。
在世界范围内,大部分以公益为主的跑步或徒步赛事,参赛团队或个人的报名筹款都是完全用于公益项目,这也需要赛事主办方有能力从其他渠道找到稳定的费用来维持赛事运营。
这恰恰也是国外公益跑步赛事最成熟的地方——不论是公益组织举行的赛事,还是商业运管机构的跑步赛事融入公益元素,赛事里的公益元素不仅能帮助帮社会筹款,也对赛事招商有益。
世界最知名的商业跑步赛事摇滚马拉松曾在12年里筹集了2.22亿美元的慈善款项。
与慈善紧密结合的摇滚马拉松。
“慈善公益跑是我们必不可少的项目,它不仅仅能吸引更多跑者,在为不同平台捐款的同时,也能为我们吸引更多赞助商的关注。”时任赛事公司总裁斯科特·迪基在接受《Runner’s World》采访时直言,“不少赞助商愿意支付我们费用,就是因为希望和我们的慈善跑合作。”
通过公益跑步吸引更多跑者参与,帮助不同领域的非盈利慈善组织筹款,再利用这种社会效益去“打动”更多赞助商,这已是欧美跑圈非常成熟的一套流程。
而在这个方面,伦敦马拉松已堪称最好的世界级的标杆。
1981年,伦敦马拉松为白血病研究机构筹集了100万英镑善款后,成了“体育+公益”的引领者。
伦敦马拉松慈善项目之一的rainbow trust,帮助贫困家庭儿童对抗疾病。
36年间,这项顶级马拉松赛从未间断过这种公益筹款。据英国《卫报》统计,他们如今已经为不同的慈善机构筹措了超过7.5亿英镑。
如今,伦敦马拉松每年都有超过75%的跑者是慈善跑者,这是世界上任何一场赛事都无法比拟的。当然,伦敦马拉松的赞助商会为这些慈善跑者提供训练、饮食和补给上的帮助。
“当你奔跑就可以为慈善机构筹款,那么在寒冷潮湿的冬季训练时,你的善行就会是你的动力。”伦敦马拉松的赛事总监休·布拉舍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这种动力让跑步不再是完成42公里这么简单,而是牵动着整个社会。”
从“体育+公益”去拓展社会效益,到借助公益维持赛事,这是中国的公益跑步需要摸索的方向。
幸运的是,中国的不少公益赛事正在走在了对的方向,就像善行者公益徒步,刚刚找到了未来10年冠名赞助商,而主办方也希望在未来能打造一场贯穿全国的系列赛事。
责任编辑:
见习编辑 韩璐用跑步方式做公益 感觉“棒棒哒”
市民以各种方式报名参与活动 赞“公益V跑”形式新颖
《东江时报》铁粉徐水来一家11口人参加V跑。《东江时报》记者丘淑倩 摄
3位结伴奔跑的好邻居。《东江时报》记者张荟婷 摄
刘上怡、侯女士和宋秀燕(从左至右)。《东江时报》记者张荟婷 摄
中年型男合影。
《东江时报》记者骆国红 摄
“公益V跑”自征集“V跑达人”后,市民反响热烈,通过各种方式报名参加。活动中,许多市民坚持跑或走完全城5.5公里,还不忘向惠州市关爱好人基金献出一份爱心。他们说,用跑步方式做公益,感觉“棒棒哒”。
贾先生与两位女儿
活动创新堪比“冰桶挑战”
“我叫贾淑婷,今年8岁。”“我叫贾淑岩,今年5岁。”在惠州奥林匹克体育场的跑道上,穿着短裙的贾氏萌娃争相回答大家的提问。姐姐贾淑婷正读四年级,爸爸带着她与妹妹一起来参与 “公益V跑”。看到这么多人参与,她感到特别兴奋,竖起大拇指称赞 “‘公益V跑’,棒棒哒”。妹妹贾淑岩抓抓后脑勺,很认真地听姐姐回答,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这对萌娃的父亲贾先生是一名企业员工,在得知公益V跑活动后就想带着一双女儿来参加。“孩子还小,我们不会跑完,但是贵在参与和坚持。我会带着她们,坚持走到终点。”这位父亲说,参加“公益V跑”的目的,是想让孩子们锻炼身体,让她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
贾先生认为,“跑步+公益”有点像最近网上很火的“冰桶挑战”,都是通过各种形态的活动来做公益。“我认为活动设计挺有意思,通过跑步与做公益的形式,让我们可以关注到一些需要关注的人们,他们也需要更多人的帮助和关心。”
3位好邻居:巫喜玲、林琪宝和黎玉芬
得知有公益V跑邀上邻居参加
中午12时,终点站,3位长相甜美的女士在喷水池边摆出各种pose拍照。她们分别是巫喜玲、林琪宝和黎玉芬,3人家住同一个小区,平时关系也较为要好。巫喜玲是一名企业职员,偶然间从“惠州发布”上得知了“公益V跑”活动,于是邀请两位邻居共同参加。
林琪宝与黎玉芬都还在校读书,她们认为运动和公益联系在一起很有创意。“我们每人都捐了钱,也坚持跑完了全程,虽然很累,但很充实。”林琪宝说。
“我平时在学校里也会经常跑步,因为我觉得能够通过跑步舒缓心理压力,还能够锻炼身体,保持苗条身材,所以一听到喜玲分享有公益跑步活动,我毫不犹豫地举双手赞同。”黎玉芬开心地分享参加活动的感受。她认为,生命在于运动,既能够通过奔跑宣泄和释放压力,又能够捐款做公益,“活动设计的真的很棒”。
博罗高中学生
10位“跑族”搭2小时公交赶来
奥林匹克运动场发现一群年轻人,让人眼前一亮。他们上身穿着黄色的V跑运动T恤,下身穿着运动短裤,脚穿彩色运动鞋,看起来青春逼人。
“我们是来自博罗中学的 “跑族”。我们热爱运动、热爱生活。”“跑族”成员之一李谨轩告诉记者,自己和小伙伴们都是博罗中学高中部的学生,前几天在网络上了解到“V跑”活动,大家知道后都非常热情,跃跃欲试。“今天我们的团队共有10个人参加,早上5时30分我们就起床搭公车,整整两个小时才来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坚持跑完全程。”李谨轩说。
《东江时报》“铁粉”徐水来
60岁老伯携全家11口参加
今年60岁的徐水来是《东江时报》的铁杆粉丝,他带着家中的11口人来参加V跑活动。“从《东江时报》创刊以来,我就一直都有订阅,每次都能在《东江时报》上看见各种公益活动,我在《东江时报》上看到这个活动,就让家人都来参加,锻炼锻炼身体。”
徐水来从背包里掏出一本相册,相册里有多张和《东江时报》的合影,还有参加《东江时报》读者见面会的照片。徐水来说,早上5时30分就起床,从大湖溪赶来,自己的女儿也从惠东特意赶来支持公益。
“全家一起阳光运动,这个活动特别好。”徐水来的女儿说,支持公益是每个市民应该做的,全家一起来参加V跑,不仅家人团聚,还能一起享受阳光、一起公益。
“红花湖大姐”魏凤琴
全副武装V跑为好人做点好事
“5.5公里,我跑了20分21秒。”在“公益V跑”中,60岁的“红花湖大姐”魏凤琴第2个到达终点。“在我前面是个体校的小伙子,他在最后两三百米时超过了我。”魏凤琴说,5.5公里的距离虽然对练铁人三项的她来说并不算远,但由于天气炎热,加上自己年纪大爆发力不如前,所以能在20分21秒跑完已经很满意了。
魏凤琴和6位长跑爱好者组成一个团队参与“公益V跑”,他们把这次跑步当成一次集体活动。不同于多数参与者重在参与,他们全副武装计算时间。“这个公益活动很好,召集大家为公益跑步,呼吁众人参与公益。”魏凤琴说,不少好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需要别人帮助,“他们可能有些家庭贫困,或者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别人帮助,这次活动就号召大家去关爱好人,我也希望大家都能为好人做一点好事。”
10位金融界同事
中年“型男”们组队参加
“你好,麻烦你帮我们拍张照片。”10名中年男子坐在操场边上,拿着手机拍下公益V跑场景,他们自我调侃是“中年型男”。
“中年型男”带头人张海荣和同事都从事金融工作,平时工作忙碌,周末经常加班,为了释放工作压力,他和同事经常参与户外活动。“前几日,在网上看到‘公益V跑’,觉得非常有意义,正好周末我们都不用加班,就组织一起参加了这个活动。”
“组织全民公益V跑活动,不但可以增强社会公众的凝聚力,激发欣欣向荣的生活氛围,还可以让更多群众参与其中,感受公益的力量,活动非常有意义。”说完,张海荣对活动竖起了大拇指。
带着女儿捐款 坚持走完全程
侯女士是甘肃人,2014年刚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转业到惠州不久,在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朋友宋秀燕的说动下,带着女儿刘上怡来参加“公益V跑”活动。
侯女士介绍,宋秀燕是惠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在她的影响下,侯女士不仅爱上了鹅城也爱上了公益。“我觉得这次公益V跑活动设置的形式很新颖,各界人士通过参加公益V跑,同时向‘惠州关爱好人基金’捐款,我也带着女儿捐款了,并告诉她做公益的意义所在。”
10岁的刘上怡正在读6年级,她扎着高马尾,圆嘟嘟的脸十分可爱。她跟着妈妈坚持走完全程,虽然天气很热太阳很烈,但中途没想过放弃。“我觉得惠州很好,妈妈经常对我说,惠州是很适合生活的城市,我也觉得惠州这座城市很潮,有很多新鲜的玩意。”
力所能及捐款 跑完献出爱心
活动终点,即便烈日当空,东江彩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穿着黄马甲,站在一个捐款箱面前,向惠州市关爱好人基金募捐。参与V跑的市民纷纷掏出钱包,10元、20元、50元、100元,他们用自己的心意,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谢良学是市区一物业经理,他带领团队参加公益V跑后,掏出50元现金放到捐款箱。“我去过广州、深圳、东莞等多个城市,最后还是决定回来惠州工作生活。”谢学良在多个城市打拼,还是觉得在惠州生活最舒服。“惠州特别包容,特别和谐,公益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很多好人,这些好人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谢良学说,好人也需要关爱,虽然捐的钱不多,但能关爱好人尽一点力量,他非常自豪。
郑美珠是一名大学生,满头大汗的她从口袋里拿出10元放进捐款箱。“我是一名学生,能力有限,但我想为惠州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郑美珠说,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好人的报道,惠州不愧是好人之城。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朱丽婷 骆国红 丘淑倩 张荟婷 实习生薛银銮
相关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益跑步活动策划方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