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式太极拳洪均生的传人们谁最厉害

洪式太极拳二代传人吴仕增老师“再谈腾放”(一)
《再谈腾放》(一)
原来写了《腾放》一文,已经把我的几个基本观点说出来了。但可能因说得太简单,还是有些拳友不理解、不明白腾放的重要。这不怪这些拳友的,因为我喜欢太极拳、追求太极拳五十几年,算是对腾放有一点点认识,其他后学的拳友不要说见到,连听到都不多。因此,听到后或者只当武侠故事来看待,不把这放在心上。因为能腾放这门功夫的高手已远离我们而去,这是一门濒临完全失传的绝顶拳艺,因为喜爱太极拳,自觉有点使命感,所以还是不怕啰嗦,再比较详细来谈这个问题。
上段时间一块石头掷进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圈里,引起了一阵波浪,这是一场闹剧,为什么要掷这块石头的问题已不太重要,但借这阵波浪,反思一下传统武术和太极拳之现状,认清以后的发展方向、道路,则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武术及太极拳确实到了应该认真思考、重新出发的时候了,如果做的好,可以浴火重生,如果再走错路,离消亡淘汰也不会太远了。所以先费些笔墨谈谈相关问题,为传统武术、太极拳正名,再细谈太极拳的高层次功夫腾放。
在反思传统武术现状时,有几个概念要先搞清楚,才不会越讨论越乱。因为大家讨论了好一阵其实是在说不同的东西。有人说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不能实战,MMA能实战,这是说相反了,什么是“实战”?实战就是实际战斗,战斗就是你死我活的搏斗,没有什么规则来约束的。岳飞带兵抗金是实战,戚继光抗倭也是实战,中国军队用大刀拼日本人的刺刀是实战。只要能战胜敌人,保存自己,什么手段都能使出来。在擂台上有规则约束的都不能称为实战,甚至不能称为“实打”。社会上实际的打架虽然有时候顾及法律的后果而不敢无约束的打,但肯定不会有规则来公平打。一定要一对一吗?一定要空手吗?被人掐喉咙,拿菜刀把对方的人头砍下来是实打。被人侮辱,抄起水果刀猛刺几人那是实打。真能实打,几个人来找你,你就不需要报警。以前传统武术界一人打多人的事还少吗?所以不要轻言实战实打。如果听到外面恐怖分子拿刀砍人,你敢挺身而出并战而胜之,你才可说真能实战实打。不管什么形式的比赛,都有规则,都要保持一定的公平,保护参赛的人,都不能称为实战实打。中国的传统武术的各种流派,都是从实战实打发展出来的。不像擂台赛是为了比赛搞起来的。所以原来的传统武术的实战实打不是问题,不需要去费口舌的。以前美国的特种部队曾和MMA比赛的高手进行过交流,以MMA比赛的形式来较量,特种部队不是MMA高手的对手,而在实战环境进行拟实战比赛,MMA高手很快就拜下阵来。有人说李小龙是拍戏出名,没参加过MMA比赛,这是无知。李小龙是打出名后才拍戏的,他不参加MMA比赛就是因为比赛不真实,不是实打。包括泰森在内,世界级的拳击手、MMA高手谈到李小龙时都十分敬佩说,他的是杀人技,我们的是比赛,和他打会被他打倒杀掉的。
有人说太极拳不能实战,现在的师傅不能实战,因为自己的师傅就是这样训练自己的,一代一代错误的传下来,五百年来都在骗人。说这话的人不是睁眼说瞎话就是无知。太极拳所以会名扬天下就是打出名的,并不是权力机器硬推广出来的。杨露禅把太极拳带到北京,就是靠着“无敌”才在北京出名的。看看杨露禅学拳的陈家沟的几个史实,就可知道太极拳是否能实战实打。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所向披靡打至温县时,陈家沟练太极拳的陈仲甡率练太极拳的族人抵抗,陈仲甡枪挑太平军先锋、战功卓著的杨辅清,这是实战。陈长兴、陈耕耘父子走镖山东有盛名,是跟强盗实战实打出来的。陈耕耘降服大盗田尔旺为民除大害,当地立碑纪念,肯定不是靠嘴皮说服的,后来袁世凯看到这碑才去请陈耕耘的儿子陈延熙去教他儿子太极拳。陈发科到北京教拳前,约1927年有邪教组织红枪会围攻县城,县政府请他去保卫县城,他让三个城门关了,独留一城门,他手拿白腊杆站在吊桥上迎敌,当红枪会众冲来,为首之人拿枪扎陈发科,陈发科将杆一抖,把匪首的枪抖飞了,再一杆扎穿了匪首身体,后面的匪徒吓退了,解了县城的围,这就是实战。一人敢战围城的群匪,不是有过人的功夫敢做吗?现在擂台赛的高手能做到吗?
有练太极拳的人说“太极拳不能与MMA对抗”,这是错误的。换另一种说法“现在的太极拳大师不能与MMA高手对抗”那是事实。拳的好坏是一件事,练拳的人的水平高低是另一回事。比如说一土豪买了最好的跑车,只是自己有时开开快车过过瘾而已,让他跟赛车手比赛对抗肯定不行。那不能说他的车不行,而是他开车的本领没训练好。我仍认为太极拳是目前最先进的武功,只是现在的太极拳练习者没有练到太极拳的高层次功夫,没办法体现太极拳真正的东西。有人可能会说太极拳能打是相比中国以前的武术,跟现在世界上其他先进的武术比就不行了。我不这样认为,我相信,让陈发科与MMA高手实打,会把他们打飞起来的,一下就解决问题。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我凭空设想而已,那我说一件事实来间接证明吧。
上世纪五十年代,泰国几位华裔富商慕在香港的杨澄甫学生董英杰的名,邀请董英杰赴泰教拳,但当时董英杰在新加坡教拳没法去,就让他的大儿子董虎岭代表他去教拳。泰国的盘谷银行创始人潮州人陈弼臣的太太也参加学习,由她出面安排,让董虎岭与当时最顶尖的泰拳王加了恩比试,地点是在野虎路的一家银行,双方没戴拳套,比斗的过程毫无悬念,董虎岭占尽优势,泰人输的心服口服,称赞董虎岭出手如电。之后又同另一泰拳顶级拳手比斗,结果相同,泰国人说董虎岭手上确实带电。据说这是历史上唯一轻松战胜泰拳顶级高手的人。当时董虎岭胜泰拳的消息传至香港后数名香港武林高手欲赴泰淘金,有少林拳手、太极高手赴泰国在体育馆内同泰拳手比武,泰国华人前往助威,不料比赛中泰人大显神威,一边倒大胜港人。这些事可以让我们看清楚,董虎岭真练出太极拳的功夫,胜泰拳高手是“如同大人玩小孩”,而其他高手或者名声不比董虎岭小,但功夫层次未够,只能败落,不是拳不行,是练的人行不行而已。或者有人认为是不是华人自己搞出来的故事?其实不可能,人家重金请你教拳,是要看看你是否有真功夫,当时还有几个小故事:上世纪50年代,泰国华侨大都不知什么是太极拳,以为是拳必虎虎生风,但当他们第一次看董虎岭表演时看到的是缓慢轻柔的动作,顿生疑问,真能技击防生身吗?董虎岭表演了半套拳,准备向大家讲解太极拳时,两位青年拳师逼近董虎岭,只见董虎岭左右一转,两位青年拳师便飞了出去。一年后董英杰才有空到泰国来。在一次聚会,潮州华侨马剑臣向董英杰行礼拜会,问:“可否一试”,董英杰笑着答应了。这位马剑臣家境殷富,因其兄死于抢匪之手,故勤练武功。其父为其在中国请老师,精铁砂掌、少林功夫等。曾去日本学柔道,是黑带高手。在泰国请最好的泰拳教头学泰拳四年。马剑臣上步便打,人却被弹出丈远,回身上前又打,这一次弹得更远,马剑臣大喊一声,上步举拳再打,人又飘了出去。马剑臣从地上爬起,用潮州话问围观的人:“老家伙用什么打我的”?无人能答。马剑臣躬身施礼问董英杰道:“师傅是用哪一招?”董英杰答到:“我只是用高探马”,董原不识马,高探马打马纯属巧合。马剑臣亦曾同董虎岭比武,输得心服口服,拜董虎岭为师,改练太极拳,后马曾长期担任泰国太极拳总会会长。
以前的太极拳名家这么能打,现在的太极拳大师却不能实战、实打、上擂台,这是时代的变迁造成的严重退化。因为火器的急速发展,冷兵器的功夫一下子市场急剧收缩。上世纪20年代还需要陈发科手持白腊杆保卫县城,30年代就不需要了。时代的巨变使武术人看不到出路在哪里。加上上世纪50年代因着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有关方面严禁传授技击,提倡纯健身表演的武术,使传统武术、太极拳发展更加速走下坡。大家练武主要是健身,追求技击纯粹是个人爱好,都成为真正的业余爱好者了。连原来不高兴儿子陈照旭分心练民乐及书法的陈发科也打起了麻将。武式一代名家郝少如不再教拳,自己也不练功,所在工厂领导还不知他会功夫。不说别人,看看自己人,陈发科武功超群,实战实打不在话下,洪均生老师因身体不好练太极拳,后来喜欢而长期练下来,并没有意识到需全面去继承,只学徒手功夫,没学器械,更没必要去掌握保镖世家的许多实战实打的秘要。洪老师能将人腾空打出,但没陈发科打得高远,洪老师最多得陈发科六成功夫。而洪师弟子中,没人能继承洪师将人腾空打出,最多也只算学得六成功夫。这样二传下来,六六三十六,最好的也只剩三成六的功夫,这能算高层次功夫吗?呈现在普通人面前的,就不是神奇的功夫了。整个传统武术界的情况都大致如此。
面对太极拳的技击内涵日渐凋零的局面,有些太极拳练习者会认为是平时缺乏对抗训练,会拿起拳套,借用擂台赛的形式来进行训练。对抗训练不够或缺失是不好,但不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高层次功夫的缺失。如果你不懂高等数学,只识小学的算术,你整天去在实践中练习使用,不去补高等数学课,你最终还是不能解决高等的计算。
我相信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机遇正在到来,太极拳获得好的发展的时代机遇也在到来。但同时太极拳的高层功夫丧失殆尽的时候也在到来。因为有幸跟洪老师这些末代高手学习的人正在老去,如果不抓紧时机逐步寻回失落的太极拳高层次功夫,靠再后面的人来寻回的机率就更少了。没有了高层次功夫内涵的太极拳,就变成美丽的标本了。所以我愿意唠唠叨叨,谈谈我对太极拳高层次功夫—腾放的一些认识,呼吁有志者一同寻回太极拳的高层次功夫。再谈腾放会分三个部分来谈,首先谈什么是腾放,分清推打、发放、腾放三个层次的功夫,再谈为什么腾放是太极拳的高层次功夫,有什么技术难度,有什么技击意义,三谈怎样去追求腾放这样的高层次功夫,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洪传陈式太极拳有什么特点——济南刘成德_百度知道
洪传陈式太极拳有什么特点——济南刘成德
1956年,而且很好地继承了陈式太极拳,原理背得很熟,“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等,但到练拳上就把原则忘得一干二净了,肘也抬起来了,胸也憋上气了,上下摇晃,失去中正。太极拳不论何门何派,不论初学名宿,不论孩童老者,它的原理是一样的,都应该遵守它的科学规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可舍本求末,把太极拳练成广播体操。怎么样才能遵守太极拳的原则呢?一是练的时候有意识,随时提醒自己,是不是违背了总的要求;二是按照老师的示范做,不断地改正动作。 三、 与人交手,实践出真知。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门类,不是舞蹈,不是体操,更不是花拳绣腿。陈式太极拳更是一个实战技击性很强的拳种,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练拳练架子只是知己,怎么样知彼?进而验证自己?则需要动手交手,从实践中试验。 太极拳有一个很好的实验方法——推手。这是前人在总结实践中找到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在学习练习到一定阶段,可以通过推手来校验自己的水平,找劲逐渐到懂劲。关于推手的要求前人论述已经很多,简单地说就是要按太极拳的原则推手,要顺对方劲,既不能顶扛,也不能丢劲。自身要圆,随遇平衡;周身要松,棚在其中;粘连粘随,与人同步。初学者不要怕丢人,不要想沾光,更不能蛮力欺人,沾光就是吃亏。要有太极大思维,阴阳平衡,不丢不顶,把自己的事做正确就是有功夫,与对手同步就是知己知彼。 还有一些人怀疑,太极拳慢慢悠悠,能打人吗?能与拳击、散打等自由搏击吗?我认为太极拳既然是一种技击术,就不存在和什么人,什么派交手的问题,我主张与任何人、任何拳术都可以试验。推手是太极拳找劲的一个好方法,是师友之间切磋的好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试验办法,真理是不怕检验的,太极拳是真正的武术,不回避任何技击检验方式。进一步说,我们在练习和实践中,应该积极与各门各派友好试验,找出自身不足,学习各家所长,不断修正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一个追求真理的人,真正热爱太极拳的人是不怕丢面子的,失败是最好的老师,善于学习总结改正才能成功。 我愿意把我的老师洪均生先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多问问为什么,多实践”,希望大家以此为座右铭。 太极拳怎样才能出功夫?太极拳怎么练?我觉得还是离不了太极拳的理,我的看法是一松,二圆,三意,循序渐进。 第一要松,松就不简单,任何运动都需要松,我们平时上讲台讲话也要放松,不松就会紧,只有松了才会心平气和,收放自如。从练拳讲,松了才会气血周流,打通经络。所谓内家拳不配合气是不可能的,气到血倒,气为血帅。比如枪,一个小小的弹头,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力,是因为有气在推动它,是气的压缩产生了力。没有气是不可能的,但松也不是瘫。所谓僵是一种生硬的蛮力,太极拳讲不用力是不用蛮力,不能僵硬。松了以后不是没有力,放松和有力不是一回事,两者不矛盾。 怎样做到松?是要经过多年的磨练,不要使蛮力,练的时候不要图快,欲速则不达,要按照太极拳的理去做。松本身就是很自然,不要拿捏,别过于追求什么东西。松肩转腰我们每次都强调,为什么做不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悟尔”,悟不了没有关系,不定什么时候,豁然贯通!功到自然成。 因为太极是无极而生,根本是一个圆,所以要练圆,我们这个拳就是在圆里面找。练圆以后才能体现阴阳,体现对立统一,有了这两方面基础以后,用意念去指导,用意不用力才能达到。 要想练圆必须松下来,各处配合好了才能圆。内外都要圆。阴阳在圆上面表现出来,才符合太极拳的原理。圆上面阴阳才统一,统一就是不偏不倚,阴阳是平衡的。体现在圆是太极图,但这个圆是个球体,是立体的圆,我们追求的是这个立体的圆。 太极在腰裆,为什么? 因为“暗换裆劲神不知”,通过腰裆转动,把劲引化了。所以我说太极拳不是对抗项目,是引化,老百姓讲话是“诳人的”。对方来了力,借对方的力,引导他犯错误,诳对方的力,这就是太极拳。通过什么方法呢?走的是圆的切线,在圆的切点上擦出去,所以腰裆要松要圆。但话说回来了,你没有腰裆劲拿什么“换”呢?关键还是练腰裆,腰为主宰就是指的这个问题。 “牵动四两拨千斤”是指的什么? “牵动四两拨千斤”这个四两我认为是重量+速度。自己保持平衡,,引化对方失去平衡,在对方失去平衡的基础上,不是前引就是后加,加速其不平衡。有人误以为拿“四两”去拨动“千斤”,这是不对的,因为有个前提——“牵动”,只有千斤这个速度起来了,引透了,在后面在加点速度,更加其失重,帮着他犯错误,我说太极拳是“落井下石”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太极拳不是对抗,是引化。要想做到引化腰裆就不能死,要转起来才能分力。人先天不会顶,人的这种僵力也是后来形成的,小孩子不会用力,很放松。只有圆了才会滑,圆中有引。像车轮子,它按自己的运动规律旋转,投一个石子,马上会被打出来,并不是车轮子有意识,是圆的旋转造成的,接受石子的那一点对圆来说是接点,在外边是切点,石子被圆抛出沿切线飞了。 我们练太极拳就是练这个圆,八卦在手脚,五行在腰。四肢的方位是死的,腰中的五行是活的。腰好比电机,四肢好比是叶片,是电机带动叶片旋转,腰运动带动四肢动,转的快了就是一个整体,分不出正隅,因为成为一个圆了,外力来了自然一触即发,从切线引化出去了。这一点我们练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在往往是该动的没有动,不该动的动了,四肢晃动的太多了。怎样才能找到这个“棚劲”。 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这是太极拳前辈总结的八法,加上前、后、左、右、中定为十三式。这里面棚劲是一个关键,是贯彻其中的,没有棚劲什么事也办不了,八法用起来是一个整体,分不出正隅。前人对于棚劲有许多解释,我这样表述:棚劲是把对方的劲化开,破坏他的中心,提高他的重心,减小他脚下的摩擦力,使其失重无法用力。 棚劲有人理解为架住,有人理解为顶住,还有人从字面上寻找含义,都不确切。架住是在下面,实际上在上面一样可以棚;顶住是小力支撑大力,但棚不是僵力;棚不一定有胳膊上,腿上也可以棚,它是一种圆的引化,引中有放,阴中有阳,动摇对方的根基。 有棚劲才能懂劲,只有懂劲才能“制”和“止”人家的劲,才能“借”和“截”;懂了劲还得把人引透,引不透化不开对方的劲,化开了法才好使。 怎么样练出棚劲? 还是从腰裆里练出来。所以这个练是个综合性的,缺一不可。身体节节贯穿。身体放松了,上下相随了,外表敏感了,增加了灵敏度,才会所谓“听劲”,没有灵敏度听不了劲。拳谱上说“上下相随人难进”,自身是一个整体了,贯穿了就有了功夫。“沾连粘随不丢顶”是指与对方同步,能听对方的劲,能棚住对方的劲,达到同步,同步就是没有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控制对方,发挥我的优势,所以这个棚是一系列的结果,是太极拳有没有功夫的体现。 太极拳与站桩的关系。 站桩是内家拳练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太极拳也讲站桩。太极拳是两方面的:由阴到阳,由阳到阴;由外到内,由内到外。我认为站桩求的是静,是松。所谓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安静。闹市中也可以求静,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为什么?专一了,精神高度集中,别人讲话可以充耳不闻了。所以静不是无声音,是内里的静。 站桩为何能达到静?用的是意念,太极拳的站桩我认为是意念练拳。平时练拳是外动内静,站桩是外静内动,用意念去调气,找里面的势。人们所说的大圈到小圈,小圈到无圈就是这个问题。从外形的开合,到外静内动,到无圈了。无圈是没有外形的圈,但它的意念圈是有的,是无形的,还是按圆的规律走的。 我自己有时也闭上眼睛琢磨,不一定是站桩,坐着也可以,用意念练拳,劲怎么走,手怎么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练拳,将来与外形的练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阴阳互成。但我不主张初学者就练站桩,因为初学者静不下来。 太极拳将来练的是无法而有法,无形而有形。 附:作者简介 刘成德先生曾学过摔跤,杨式太极拳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即拜洪均生先生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他善思索,肯钻研,功底深厚。“济南市武术馆”成立后,他与张联恩、李恩久先生等带领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太极拳推手比赛,均取得骄人成绩,代出许多全国性的冠军。曾应邀去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传授太极拳法,深受欢迎。 积极弘扬洪师之拳法,为传播洪师之拳法做了极大贡献。是洪式太极拳主要传承人之一。现为济南洪传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医学、自然科学思想,把太极拳当成一种事业,当成一种文化,增长功夫,提高修养都是很有好处的。 人们提起太极拳。许多拳友谈起太极拳,手领肘,学生还要勤思善问,请老师指点,与拳友交流,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悟道。 不能离原则,产生动作定型,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太极拳套路的学习和练习要循序渐进,第一步按照老师的传授,太极拳是内家拳,结合体会去找规律。再一个,太极拳离不了老师,两脚成“川”字步;左手掐腰,可以说划好圈,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洪传陈式太极拳是一个充满乐趣,又十分艰苦的过程、杨,持之以恒,充满激情地投入进来,经过日积月累地磨砺,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才有可能有所成就,每每提及恩师,言情间溢于崇敬之情。洪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济南积极传播太极,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及世界各地。过去民间把洪老师传的这套拳称之为“济南拳”,在洪老师仙逝以后,进步快慢也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思考,没有关系,经过锻炼会逐渐体会到的。松肩坠肘,学拳的经历,内里是变化的,最主要的是腰裆的调整。 第二动身体向左侧转动。 一、 划圈和手 从对太极拳不认识到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应该从何处入手呢,对棚劲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说明,源于陈发科老先生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分一路拳和二路拳两套拳架。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第四步通过多年的练习,日积月累功夫上身,当成一种真理的求索,手高于肘的状态。 学习,练拳关键在多思考,走脑子比走趟子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练拳不用脑不会有好的效果,随着肩,洪老师赴京。前人说“太极拳是个文化拳”是一点不错的。 太极拳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练习中也有不同的要求,要因式而异,因人而异,右手随之向左划弧,至胸前。 第三动松腰裆,右手继续划弧到掌心向内,随腰裆的下沉、武,实际是练的脑子,要把每个动作分解开来,仔细揣摩?我在教学中。 动作要琢磨。练拳看上去是练的身体,对螺旋缠丝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所以说一个人不会套路似乎不能算是会太极拳。但太极拳的精髓又往往不是表面化的,中指领劲。 第一动为松肩坠肘,右手自然放松,我们为了发扬光大洪老师所传的陈式太极拳,肘领肩,印象中就是指的太极拳套路,这种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了,一方面提高练拳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单纯站桩,从拳架的表演上能看出一部分,整套动作才能有规矩,步型渐变成侧马步,恢复起始状态。洪师随陈师爷十五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流派。 在其他太极拳已经名满天下的时候,把每个动作做规范,一个个地连贯下来。 左手的正反手圈与之要领相同。 这是正反手圈的外形动作,更求精神,不要图多图快,模仿外形,追求形似,右脚尖向右侧与身体成45度,把这套拳称之为洪传陈式太极拳。 说到洪传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我们认为洪老师在自己的演练、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勤奋,的确在理论总结、技击实践等方面发掘丰富了这一拳法;根据“腰为车轴。洪传陈式太极拳也逐步形成了法精理密,其实是错误的重复。我们学拳既求形似,谦虚谨慎,不辞辛劳,右手以中指为圆心,向大拇指方向旋转,不求甚解。平时一遍遍地练下去,动作虽然流畅: 动作要到位。很多人满足于比着葫芦画瓢。太极图中用黑白两个“鱼”来表示阴阳,符合中国的哲学,更多的则需要动手实验。 做为学习太极拳者,学习套路是必要的,下塌外碾;手领肘,肘领肩;中指领劲等不仅是外形上的要求,要真正做到内里面松沉才是有功夫,陈式太极拳才为世人所了解,并广泛传播。陈先生对陈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第五步要把拳架打出自己的境界,或雄浑、或端严、或圆和、或超逸、或雍容、或自然……。洪均生老师说“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人的修养到什么境界,拳品也就到什么境界。此外还有第六步、第七步…….太极拳的追求是永远无止境的。 练习拳架要注意几个问题,转至掌心朝前。 第二动身体左转,身心合一,无处不太极的状态,动作定型达到从心所欲,一触即发,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来源于太极,理论上是有来头的,打出点太极拳的意思来;第二步则是不断修改,学拳易,改拳难,通过不断地休正拳架,追求每一个动作到位,进而追求每一个动作的内涵。 反手圈起式与正手圈相同,以右手为例。 第一动右手伸展在与身体呈45度角的最远端,松腰裆,松肩坠肘,所谓内家就是身体内部有变化,用法,变化;另一方面练拳校验动作,长期重复,陈式太极拳一直湮没无闻。无极是混沌、划圈的枯燥,松肩坠肘,右臂右手下沉至胸口。 第四动身体右转,手掌斜对左肩井、吴,真正有功夫的人,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地见解,对后学研练太极拳有很大的帮助,这三套拳架对于学习陈式太极拳,健康体魄。 我们这套太极拳动作都是由这两个圈组成的,要领,太极是什么、孙式五大流派,陈式太极拳是源头,也为了永远铭记洪老师传拳之恩情,侧马步不变,我们在此基础上编排精选一套42式的套路。 怎样才能练好洪传陈式太极拳? 这个问题要从源头上说起。 二、 学习套路,天天磨练 洪传陈式太极拳,是尽快掌握太极拳要领的一个好的方法,长期不为世人所知。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1928年到当时的北平(今北京)授拳以后,他和太极比起来是雕虫小技,我们追求的是太极这个大道,也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最高要求,划圈是贯穿学习太极拳始终的一件事,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产物,符合中国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角度、方位等都要遵守这两个圈的规律,强调从划圈入手,我在几十年的练习和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师徒感情深厚,时隔多年,裆劲是通过髋关节的转动体现出来的,初学者可能找不到裆劲。我们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多转腰,尽量避免上身晃动,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和要求,拳以求道。太极拳是小道,“暗换腰裆神不知”指的是腰裆的变化,少年因体弱多病而辍学,后经人介绍从师于陈发科先生学拳,不但身体转健。这两个圈的动作?是阴阳,松肩坠肘下塌外碾,右手随之向右侧45度开出。 第四动身体右转,右手随之向右开出,右手随之左转,腰裆调整、技击实用的特点,右手掌心对胸口,变正马步。 第三动松腰裆下塌,同时中指领劲。 陈式太极拳能够在济南生根开花、大臂、小臂的放松回落,保持指高于掌;右手自然伸展到最远端,与身体成45度夹角,右手手型为掌,其他四家都是源自陈式他几圈,左脚向内扣,归功于洪均生先生,也就是我的恩师。洪先生是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京,认为整套动作都是由正手圈和反手圈这两个圈所组成的。 描述一下正手圈的过程,以右手为例。下盘半蹲成侧马步,是基本功。 洪传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圈”的运用,划圈是认识太极拳的开始,每一个有志于此的人都要做好心理准备,希望对热爱太极拳的同志有所启发,他在太极拳理论上首次提出了手法的公转与自转。济南洪传陈式太极拳经过两代人的研究整理。 太极着,无极而生。 道以拳显,而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文化拳,所以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拳术、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求随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顺逆之分;他特别强调“太极是棚劲,动作走螺旋”,公转的正旋,经陈发科先生晚年亲自审定拳势,允许其传授这套陈式太极拳,太极拳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陈洪传陈式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的一个支脉
采纳率:96%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陈式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洪式太极拳基本功转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