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压力引起的内分泌系统疾病病在练习太极拳应该注意些什么

【耳鸣耳胀是什么原因】_起因_诱因-大众养生网
当前位置: >>
耳鸣耳胀是什么原因
耳朵受到外界的刺激过大时就会让人听不清声音,比如耳朵有了炎症,还有的是因为其它病引起的并发症导致耳朵听不清东西。那么具体到耳鸣耳胀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除了要考虑耳朵本身的问题之外,大部分是因身体上火,需要服用清热解毒的去火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身体发生的其它疾病而导致的。
耳鸣是累及听觉系统的许多疾病不同病理变化的结果,病因复杂,机制不清,主要表现为无相应的外界声源或电刺激,而主观上在耳内或颅内有声音感觉。在临床上它既是许多疾病的伴发症状,也可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首发症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耳鸣耳朵胀是怎么回事?1
第一:听觉系统疾病
(1)外耳外耳道耵聍栓塞、肿物或异物。
(2)中耳各种中耳炎、耳硬化症。
(3)内耳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外伤、噪声性聋、老年性聋等。
第二:全身性疾病
(1)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低血压等。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抑郁等。
(3)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
(4)其他:神经退行性变(如脱髓鞘性疾病)、炎症(病毒感染)、外伤、药物中毒、颈椎病、颞颌关节性疾病或咬合不良等。
第三: 耳鸣的早期治疗,3~6个月是治疗的重要时期。
1. 病因治疗
2.  治疗引起耳鸣的原发病。
3.  2.药物治疗
4.  血管扩张药、钙离子拮抗剂、耳鸣抑制药、减轻耳鸣影响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等。
目的是使病人对耳鸣适应和习惯,从而减轻耳鸣程度,解除耳鸣对病人所造成的身心障碍。该疗法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适用于长期、严重的耳鸣患者,主要包括咨询和声治疗。
3669阅读3181阅读3603阅读4374阅读4519阅读4542阅读4712阅读
4084阅读4917阅读4242阅读4809阅读4302阅读3793阅读3015阅读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长期习练太极可延缓衰老
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一直是人们的不懈追求,而经测试表明,习练太极拳可明显延缓衰老。
一、太极拳对血管系统的改善
太极拳锻炼能延缓心血管机能的减退,提高血液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对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坚持练习太极拳的老年人,其心率在安静状态下与不进行太极拳练习的老年人没有差异,但是在运动后恢复期内,心率低于不进行太极拳练习的老年人,说明在完成定量负荷运动时,长年进行太极拳练习者机能反应低,出现节省化现象,使心耗氧量、心耗氧指数、动脉血压、心率等都远远低于不进行太极拳练习者,反映出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心功能的改善和提高的作用。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不仅对血压产生有利的影响,而且可以改善老年人心脏和血管的顺应性,可以改善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动脉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这种作用对于改善周循环,尤其是对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人体随着年龄增大,动脉血管弹性降低,顺应性变小,外周阻力增大,导致后负荷增加,即动脉硬化。这似乎是一种自然趋势,但一个练太极拳的普遍现实是,长期练习太极拳能改善和延缓血管的老化。
另外太极拳很多姿势要求“气沉丹田”,这是一种腹式呼吸,通过膈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促进血液回流,改善血液循环状况,加强了心肌营养,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
二、太极拳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
人进入中年以后,骨密度逐渐下降,这种下降在女性绝经后明显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比女性高。太极拳练习确能减低肌体(胫骨)的骨矿物质丢失率,可有效地降低骨折发生的机会。另外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和预防早老性骨折的目的,常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可以对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刺激,有效地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
三、太极拳对老年高血脂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血脂作为心血管病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血脂症患者过氧化脂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率是正相关,高血脂症患者伴有脂代谢紊乱,练习太极拳能使中老年人血液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胆固醇水平显著下降,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可调节脂类代谢、降低血糖、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胆固醇与总胆固醇的比值。而血浆胆固醇含量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太极拳练习可使血液非酶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对改善老年人的血脂代谢,提高机体携氧能力,延缓衰老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太极拳对老年人修心养性的功效
现代社会流行许多的文明病,并非全是病原性所致,而与现代人的生活态度、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医学心理研究证实,不仅生理上的病变能影响心理,而不健康的心理也能影响生理成病理。也就是说,人们不良情绪和个性能导致或诱发多种疾病。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会角色,心烦意乱,抑郁寡欢,烦躁不安出现心理失衡。加之生理机能日趋衰退,反应迟钝,多病欠安引发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给老年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因此,老年阶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但单纯的健身,不重视健全心理,平和心态,则很难达到健康、颐养天年的目的。所以老年人一定要在观念上用内涵丰富的健身取代目标单一的健身,并在运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既要注重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也要注重适合老年人心理特点和道德规范的人伦性。太极拳以其轻柔沉着的身动,不急不燥、不张不狂的心境,以气沉丹田、以心行气的气敛,有机地统一于太极抱元守一而生万象,身体开合示阴阳的运动之中,使其对老年人不仅有抗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功效,更具有调整心态平衡、修心养性的健心功效。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
& 内容正文
陈式太极拳与中医学结合作用 8大养生功效
陈式是中国传统太极拳的当中的一种,也是现代人的运动项目,练习对身体的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如运动系统的调节、对循环系统的调节、腹式呼吸对呼吸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调节、调整“上盛下虚”的时代病等等好处,而陈式太极拳与中医相结合对经络起着巨大的作用,将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下面就跟着太极拳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吧!拳术与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我国古代中医经络学说主要是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而陈式太极拳与中医相结合对经络起着巨大的作用。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肺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其中,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纵行干z线;络,有网络之意,是人体脉络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太极拳的每个姿势动作都是遵循一定的理论依据的,太极拳为什么会被人们认可,是因为太极拳是建立在医学基础之上。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别络、孙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几个部分,起着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大作用,但是决不可不通。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陈式太极拳与中医学4大结合作用其一,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相结合人体是一个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降窍、皮肉筋内等组成的整体。它维护机体的协调统一,主要就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十二正经及十二经别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循行于脏腑和官窍之间;奇经八脉联系与调节正经。十三经筋与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陈五庭将人体经络学说中的联络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就形成了太极拳技击理论之一的“一静无有不静,一动百骸皆随”。其二,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运输作用相结合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濡润滋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畅通无阻,通达于周身,营养脏腑组织,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必须得依靠经络系统的传注。陈王庭将经络系统的运输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通过经脉运行血气而营养阴阳,以养丹田刚中柔表之气,溢发于体外,助于技击施展;濡筋骨,使自己体格健壮,表里筋骨坚实,内气充足,以此承受、化解外来之击;利关节。使演练者身体各部位活动轻灵,以己不动化彼之动,后趁势出击,克敌制胜。其三,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相结合所谓感应传导,就是经络系统对于外界的刺激的感觉,有传递通导作用,即为人体的触觉系统。陈王庭将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应用于太极状术之中,保证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顺利完成。正如《拳论》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其四,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相结合人体的经络系统不仅具有联络作用、运输作用和感应传导作用,同时,它还能够保持人体各部机能活动的平衡与协调。将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领先经络的平衡与协调作用对身体的和部位进行灵活调节,变幻虚实,以虚诱敌,引实落空,避其实而击其虚,从而克敌制胜。拳术与经络学说的结合,使太极拳术独创了顺应经络变化的缠绕螺旋运动方式而滋生的缠丝劲,旋转发力,增大出拳发劲的威力,令人难提难防。陈式太极拳对身体有哪些好处?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一部分,也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式太极拳是现代人养生的首选运动。一、拳走低架对运动系统的调节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而陈照奎老师传授的这套低架太极拳就最重视下肢运动,因此,这套太极拳对运动系统肯定有好处。练低架太极拳腿部肌肉发达,血管丰满,这样就增加了血液输送与回流的泵力。通过练拳,大腿肌肉增厚,肌肉群的伸展收缩,本身就起了一种对心脏血液收放泵力作用的辅助功能。另外,虚实转换能锻炼两腿的耐力,对维持人体的平衡大有好处。练陈式太极拳能健美肌肉,能减少皱纹,还能调节身体系统,让身体更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二、螺旋运动对循环系统的调节陈式太极拳注重顺逆缠丝劲的锻炼。这种胸腰的开合旋转,手脚的顺逆缠丝,对舒筋活络,疏通气血,都有好处,尤其是对人体的微循环系统有好处。再加上运动中的松活弹抖,这种振荡力量,也能促进微循环系统的功能。三、丹田内转对消化系统的调节此拳强调丹田内转,胸腰折叠,所有动作都要求以丹田带动,腰不动,手不发。因此它首先通过丹田内转运动,进行自我按摩,提高了小肠壁毛细血管的功能,增强了吸收功能。其次,腹部的运动促进了肠的蠕动,增强了排泄功能;再有,由于丹田内转加强了腹部运动,还能够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对减肥有一定的作用。练陈式太极拳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坚持练习太极拳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四、动作繁难对神经系统的调节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比较多,一路和二路共有154个式子,600多个动作。由于动作繁难,所以要求练拳时思想高度集中,强调用意,以一念代万念。因此,练拳比单纯地练习静功更容易人静。这是真正的动中求静,也是“劳形凝神以健脑”。太极拳这种独特的运动,可以使人的大脑从恶性兴奋转化为良性兴奋,从而达到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五、腹式呼吸对呼吸系统的调节陈式太极拳强调丹田内转,实质上是锻炼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与肺呼吸相结合,从而加大了肺活量。据研究,胸呼吸一次吸人空气约500毫升,而结合腹式呼吸一次吸人的空气量为直000—重500毫升。呼吸量的加大,可以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有利于肺组织健康。六、骨盆运动对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调节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丹田运动,丹田所处的位置正是骨盆。锻炼骨盆的肌肉韧带,能够增强骨盆内的内脏器官的功能,也就是中医讲的强肾壮腰。有许多例子表明,陈式太极拳对提高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功能,具有很好的作用。七、轻沉兼备的锻炼方式有利于调整“上盛下虚”的时代病“上盛下虚”是中医术语,指肝肾两虚引起的血压升高、心悸失眠等病症。陈式太极拳大部分是加大下盘运动量,从而使人体下盘稳固如山,上肢如风吹杨柳,这有利于周身气血的平衡,避免“上盛下虚”之弊。同时,陈式太极拳不仅强调肢体放松,还强调轻沉兼备,松与沉,轻与沉必须相辅相成,从而达到上下动态的平衡和身心的平衡。八、传统陈式太极拳是最佳的有氧代谢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许多医学家告诉我们:最好的运动方式是有氧代谢运动。陈式太极拳强调走低架,能够提高腿部肌肉的耐力;在锻炼过程中,要求快慢相间,有蓄有发,刚柔相济,而且时间比较长,运动量较大,能够保持人体吸人、输送、使用氧气的代谢过程,达到汗流而不喘的运动效果。因此,它是很好的有氧代谢运动。结语:通过上述小编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陈式太极拳的养生调节功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的人都会感觉到身心愉悦,周身放松。这是太极拳对人体经络发生改变的作用。练陈式太极拳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坚持练习太极拳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希望上述这些介绍对大家有帮助哦!
相关章节视频
太极拳推荐学习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修炼太极拳不仅提高身体素质,思想上也有很大的提升。太极拳在练习的过程中,有许多注意事项。今天小编就从身法和内功两个方面和大家分享几点要领,帮助各位太极拳习练者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
一、 身法要领
(一)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虚灵者,乃有意无意,若有若无之意念。顶劲者,乃头正项竖,头顶领起。虚灵顶劲,即通过意念以内劲轻轻上拔,以头顶虚虚领起全身。它是在保持头颈松活自然前提下,颈项肌肉微微向上拔伸。顶劲上领不可太过,亦不能不及,其意念亦要若有若无,否则,若用力向上硬顶,则颈项僵硬,影响气血流通;若意念过重则,则气涌于头,血压升高,足下亦不稳定;若顶劲不及,则提不起精神,容易产生杂念。
气沉丹田即气沉于下丹田。其气者,乃为内气,而非呼吸之气。丹田或下丹田,乃脐下小腹之区域,其前有肚脐、后有命门、下有会阴,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丹田通于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等全身经络,连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全身器官。气沉丹田,一是要意守丹田,二是要卷腰敛臀,命门后撑,臀部向下垂溜。气沉丹田则实腹空胸,下盘稳健。
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是一对上下对拉的矛盾力,如此可使立身中正,同时也可使脊椎节节拔开,对颈椎、腰椎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意守丹田,先吸后呼,一吸则百脉皆合,一呼则百脉皆开,呼吸往来则可使气血通畅。意守丹田,可养气生血,气血充盈则身强体健而百病皆愈。
(二)沉肩坠肘,含胸拔背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即两肩锁关节分别向外侧松开,两肩下沉,手臂有增长之意。否则,若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矣。坠肘往往影响沉肩,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故欲垂肩则先坠肘。另外,坠肘者肘略低于腕,如此有利于保护胸肋要害部位,且攻防两宜。垂肩坠肘,则胸腔空松,心肺舒张,如此有助全身放松,气沉丹田。
含胸者,即两肩锁关节分别向外侧松开,两臂微内旋,胸略内含,两肩有向前微合之意。含胸有助于卷腰敛臀,以使气沉于丹田。若胸不含而挺之,则会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百会上领,尾闾微前收下坠,脊柱有拉伸之意,使气贴于背。含胸与拔背是相辅相成的,含胸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脊骨相对上拔,故能含胸则自能拔背。拔背使肩背部分肌肉舒展松弛,能牵扯督脉及背部膀胱经等诸穴,有助一身之阳气。
总之,垂肩、坠肘与含胸有助于气沉丹田,拔背则可虚灵顶劲,使清阳之气上升。
(三)尾闾中正,虚实分明
尾闾中正,是在腰、胯、尾闾放松的基础上,随着屈膝沉胯、卷腰敛臀,命门后撑,尾椎稍稍前收。尾椎前收不能太过,亦不能不及,过于前收则为“挺胯”,收之不及则为“突臀”。武禹襄曾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说。郝少如《太极拳研究》有言:“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中正。”命门后撑,塌腰敛臀,尾闾中正,可使脊柱的自然S弯曲适度调直,立身中正,也有助于松胸实腹,丹田饱满,从而使上下前后合住劲,力由脊发,以腰主宰全身。
虚实者,阴阳也,虚者为阴,实者为阳。阴者,被动、防御也。阳者,主动、攻击也。太极拳无时无处不分阴阳虚实,无时无刻不在阴阳变化,包括动作、意念、呼吸、眼神等,均应虚实分明。就动作而言,主要的用力部位或用以攻击的部位,其状态和感觉为实,辅助的用力部位或用以防御的部位,其状态和感觉为虚。下肢支撑腿为实,辅助支撑或換步腿为虚;上肢攻击发力之臂为实,辅助配合之臂为虚;动作刚者为实,柔者为虚;攻击发劲为实,防御化劲为虚;击敌为实,诱敌为虚。一般是下肢较实上体较虚,脊背较实前胸较虚。当然,阴阳、虚实是相对的,孤阴不长,独阳不生,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否则,动作过实则滞重,动作过虚则漂浮。
太极拳虚实分明,才能张弛有度,攻防有道,变化灵活,久练不疲,并能有节奏地牵动全身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强身健体。
(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上下相随,是行拳时上肢、下肢和躯干等各部之间相系相随,协调配合,完整一气。正如杨澄甫先生所言:“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上下相随的太极拳,两臂之间、两腿之间、两臂与两腿之间,似有一条无形的线相系相连,在意念引导下,以肩背、胯骨、腰脊等为纽带,左领右动,右领左随,上领下动,下动上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比如杨式太极拳的左搂膝拗步,当右手向右斜后侧举时左手随之联动并领左脚收回;随左脚上步,由左脚领右臂曲回右耳旁且左臂随之联动下按至小腹部;随着弓左腿蹬右腿,两臂相系相随地按右掌、搂左膝。上下相随的运动是多组肢体动作相互协调,从而要形成多个新的由运动神经、肌肉、骨骼等组成的联动系统。人体的运动神经大多是与植物神经、分泌神经共用的,处于工作状态的神经系统需要更多能量的支持,这样会刺激有关神经周围的微循环系统的活跃,从而对有关神经、血管等起到营养保健作用。
内外相合,主要是指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外三合亦称周身六合。更高境界的内外相合,是在周身六合的基础上,使四肢百骸、肌肉筋骨、形神意气相合为一,使太极内劲的完整一气。
拳经《打手歌》有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节节贯通,周身一体,是太极拳克敌制胜的特点之一。这种运动形式可以有节奏地牵动人体的经络,能促进呼吸、循环、运动、内分泌等各系统气血通畅,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二、 内功要领
内功是太极拳的精髓,正如吴图南先生所言:“识得内功(太极功)休再问,贯彻拳论千万篇”。
(一)放松入静
放松,是对心理状态和肢体动作的要求。首先,要避免紧张焦虑的心理;同时,要让全身所有肌肉放松下来,使全身四肢百骸、五脏六腑都舒展开来,从而使动作轻柔、经络通畅、气血通达。放松需要循序渐进,初学者放松往往是局部的,顾此失彼。当习练一定时日之后,身上僵劲渐除,则会逐渐体会到全身放松,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舒适。在练习放松的过程中,比较难的是两肩和腰胯的放松。当然,放松无止境,不同层次的功夫,有不同层次的放松,甚至有“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之说。入静亦称虚静,是对大脑意识活动的要求,“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性命圭旨》),故太极拳的入静状态,应当停止一切其他思维活动,使意念专注于掤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太极拳动作,专注于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虚实分明、腰为主宰等太极拳要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放松和入静是相辅相成的。放松需要意念的引导,用意念去内视、感受和品味身体各部位的放松,这有助于肢体脏腑的放松。肢体脏腑自然放松的状态,深细匀长的呼吸等,有利于让人入静;人在入静状态可以进一步放松。
(二)在意不在气
太极拳有“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之说,这里的意是意念,气是内气。内气是一种能量,它在人体经络中运行,能促进血液流通,故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府”之说。内气不是呼吸之气,但呼吸之气对内气的运行具有影响。
有的武术通过呼吸、意念等把内气运到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增大局部的打击和抗击打能力,具有神奇的功效,但这种练习需要特殊的方法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太极拳“在意不在气”,是指在放松入静,心平气和的状态下,用意念引导动作,意到气到,意动身随,动作灵活。太极拳动作往往是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故习练太极拳能气遍周身,无微不至。但习练太极拳的意念不能过重,呼吸要自然,不要憋气,也不要试图借助呼吸、意念等把内气运到身体的局部。如此练拳呼吸平稳,气血通畅,内气不会瘀滞,从而使周身器官获得更充分的气血濡养,益于养生健身。
太极拳“在气则滞”,不仅是指动作的迟滞,还有气血的瘀滞。人在放松入静的状态下内气的运行活跃,如果此时再借助意念、呼吸、动作等强化内气运行,则容易使之出现偏差,若内气误入孙络则难以疏导,导致气血瘀滞,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故太极拳有“在气则滞”之说。故武禹襄有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尤其意念不能过重,有意无意乃真意,从而“气遍周身不稍滞”。
(三)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其意者,乃意识、意念。其力者,乃肌肉筋骨的伸缩之力。“用意不用力”是相对的,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大多数肢体动作都是下意识的,是用力而不用意。比如,人们走路时两腿交替摆动和两脚交替踏蹬地面,人们写字时用指腕等控制笔完成一定动作,往往不大关注这些肢体运动的力源于哪里,如何传导到用力点等。太极拳运动则相反,对于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用意”去引领和观照,观照每一个动作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过程,观照每一个动作力点的变化。
太极拳的“不用力”,是不用多余的力,多余的力就是拙力,用拙力不仅是力浪费,还会造成动作僵硬变形,而用尽量小的力完成肢体动作就是一种放松状态。要做到“不用力”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和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初学者为了动作到位,往往会不自觉的“用力”,使动作显得僵硬。随着动作熟练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逐渐做到“少用力”。太极拳大家所追求的是“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的“不用力”境界。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运动的特点,也是太极拳技击健身进阶的路径。杨澄甫先生有言:“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
当然,太极拳的“用意”也要适度,意念不能过于执着,要若有若无,纯任自然。
(作者:高国忠,编辑自《太极拳文化与健身》,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王嵩
河北日报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微信公众号太极拳视频 简析练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责编:吕振霞
发表时间: 17:3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的神经系统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导致慢性病缠身。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起到调节缓解的作用,对治疗慢性病非常有效,下面我们先跟着学习一下。
  练太极拳对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是控制整个周身的领衔,神经系统一旦被破坏,人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所以我们要通过太极拳放松。
  习练太极拳,要求习拳者全身放松。所谓全身放松,就不仅仅是肢体放松。尤其要求思想、意识放松。这样就使大脑皮层内的兴奋点集中于某一区域。根据生理学中的负诱导现象,大脑皮层其一区域兴奋的加强。
  势必使其他区域的兴奋减弱,起到抑制的作用。根据这一原理,经常从事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抑制大脑皮层中某些慢性病灶的兴奋,起到对某些慢性疾病的积极康复和医疗作用。
  内分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无论男女出现内分泌失调都会导致快速衰老,而且提前进入老年化。
  太极拳科学健身的四大原理
  1、呼吸方式科学
  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呼吸还配合意念,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
  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
  可见,太极拳作为一种有氧运动,一方面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我们的心肺功能。
  太极拳主要运用的呼吸方式是腹式呼吸,很多女性担心练习太极拳肚子会变大,其实太极拳的呼吸方式会使你的肚子变小。
  2、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
  太极拳锻炼要气达梢节。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
  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还疏通了经络。
  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3、汗腺通畅,促进新陈代谢
  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
  作为一门重视全身协调的武功,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我们身体各机能的协调与运行。
  太极拳作为一门内家功法,在肌肤的锻炼上有其独到之处。行功走架不分春夏秋冬,每每于身形的开合收放之中导引肌肤的膨缩和毛孔的张闭。
  比一般不练拳的人较好地保持了肌肤的纯洁性和通透性。新陈代谢渠道畅通,病毒垃圾不易滞留,故而小病不生、大病不长。
  4、陶冶超然脱俗的心境
  众所周知,清心寡欲的人多高寿。反其道而行者往往早亡。原因是:多欲之人必多求,多求之人必贪饮、贪食、多忧、多虑、多思、多恼、多惊、多恐,凡欲有多必伤。
  太极拳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命科学、医学科学的进步,太极拳显示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并展示出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巨大潜能。但亟待在理论形态和方法论上获得提高与更新。
  人体科学是多学科的交叉,人体又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必须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处理。为此,我们需先抓住主导、关键的问题,然后分解课题,分析综合。
  太极拳科研的特点是生理参数多,测试数据量大,需要跟踪时间长,影响人体状况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在对太极拳进行深入研究时,必须严格地应用现代统计学对试验项目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评价。
  要探讨太极拳的健身效果还必需研究正确传授和科学习练的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科学地继承、理解、把握太极拳的内涵。
  人们反映太极拳难学,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改进太极拳的传授和习练模式,拟定一整套简明易学、逐步提高、深入浅出的教材,建立人们易于理解、掌握的理论体系。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推荐: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铁皮枫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太极拳精选
说到太极拳流派,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氏太极拳,陈氏太...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
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气、神是打太极拳...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但是您了解八极...
太极拳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分泌系统疾病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