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 重型火箭为什么叫火箭

SpaceX猎鹰重型火箭为什么是现役最强火箭?SpaceX猎鹰重型火箭发射全程视频_吾爱诗经网
SpaceX猎鹰重型火箭为什么是现役最强火箭?SpaceX猎鹰重型火箭发射全程视频
时间:来源:网络作者:阅读:
马斯克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把特斯拉放到了火箭里面发射到了太空。昨天SpaceX成功发射现役推力最大的猎鹰重型火箭到火星,之前失败了四次,没想到这样的壮举被一个私人公司完成。可能很多人也被发射场面给震撼到了,感觉非常的科幻。之前SpaceX发射的一枚火箭颜色就非常的科幻,也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不过猎鹰重型火箭到底强大在哪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顺便再看看猎鹰重型火箭的发射全程。原定于美国东部时间下午一点半的猎鹰重型火箭测试发射因为大风一拖再拖,但于三点四十五分成功发射,两个侧面推进器均完美着陆。猎鹰重型火箭升空后并没有发生任何事故,侧面推进器成功脱离,中芯推进器也成功脱离。两个侧面推进器成功返回卡纳维拉尔角,中芯推进器返程顺利,但在着陆时直播画面消失,但一点小遗憾,芯级火箭回收失败。芯级火箭的3台引擎中只有1个可以工作,没能回到接驳船。以约480公里/小时的速度坠入了大西洋!就连局座也说:“这枚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能把64吨重的物体推向外太空,这个质量相当于一架满载的波音737飞机。27台引擎产生的推力相当于18架波音747飞机的推力总和。自从1973年土星5号完成阿波罗登月计划退役之后,美国就转入航天飞机的发展,重型大推力火箭一直是空白。从未有人想到,45年后,这个空白居然被一家私人公司填补了!这次成功是人类征服外太空的一大进步,从此将开启载人登陆火星的一系列尝试,马斯克把特斯拉跑车都弄上去了,估计他也打算上天了。祝马斯克一马当先快马加鞭马到成功~”此次任务使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台39A(LC-39A)建设与上世纪60年代,为阿波罗计划配套设施,很多阿波罗飞船均使用LC-39A发射,包括土星五号的首秀(阿波罗4号)和人类第一次登月行动(阿波罗11号)均由此发射
。2014年,SpaceX与NASA签订了租用LC-39A发射台20年的合同,之后将此发射台在保留重要遗产的同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化改造,包括发射塔架和地面系统,以适应猎鹰9号和重型猎鹰的发射。这次发射成功的猎鹰重型火箭把坐在Tesla
Roadster里身穿宇航服的“Spaceman”成功送上太阳轨道,预计将会不断向火星进发并开始自己10亿年的太空旅程。此次发射成功也让SpaceX有了制造更大型火箭的动力,这也让马斯克送人上火星的梦想更进一步。下一代火箭BFR预计在2020年中段首测,这次的首测成功也让马斯克信心提升,让这个愿景更加的清晰了。对于SpaceX更具现实一点的意义则是除了猎鹰九号以外,他们有另一个更大型的火箭可以去和美国政府和军方谈判。对于原来猎鹰九号不能发射的大型卫星和空间站运输都有了可能性,毕竟可回收火箭的成功让成本大减,SpaceX在此方面占尽优势。(Roadster内部图片,写着Don't Panic,“Don't Panic”是写在《银河系漫游指南》这本电子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在去年12月份,美国总统特朗普向NASA提出了重返月球的口号。NASA预测现代登月计划将会花费将近1040亿美元之巨。就升空任务而言,重型猎鹰仅需9000万美元,对比NASA正在研制的SLS航天飞机发射系统一次升空的9-10亿美元而言节省了约90%的费用。同时,SLS发射系统即使是准时完工,也许要在2022年才能带领人类上月球,而SpaceX已经在招募两名付费用户最快于2018年末进行近月环形,有消息指出两名候选人也已经诞生。SpaceX猎鹰重型火箭发射全程视频
SpaceX,SpaceX猎鹰火箭来源:钛媒体作者:钛媒体
大家都在看
最近在电影《芳华》里面出演主角穗子红了,其亮丽的外形,清纯的气质,还有那种感觉都还是非常值得大家...
现在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嘛,不少人都不幸中招,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是一样,但是,这款中国神药却在那边火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的感想如何?为什么马斯克的SpaceX发射了全球第一的火箭,就带了一辆跑车?为什么马斯克的SpaceX发射了全球第一的火箭,就带了一辆跑车?冰点服务百家号全球第一火箭赚足眼球美国东部时间周二下午3:45,造特斯拉的美国人马斯克发射了一枚火箭。据说这只叫“猎鹰重型”的火箭,有效载荷碾压目前全世界所有火箭,包括长征5号。不过这枚全球最牛的火箭只载了一辆特斯拉,有媒体分析说是因为SpaceX是一家商业公司,这次火箭发射的费用全部由SpaceX自己承担,他们想带啥就带啥。此次SpaceX火箭发射就带了一辆特斯拉不过我仍然觉得这有点太浪费了,好歹也带个卫星上去啊。不管出于什么原因,SpaceX发射出了全球第一的火箭,全世界都知道了,可谓赚足了眼球,话说啥广告都没这个效果好,而且还把特斯拉的广告也顺带给做了。当然,这个广告费确实很高,但SpaceX此次的火箭发射之所以就带了一辆特斯拉跑车,除了有博人眼球的嫌疑,恐怕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传统火箭发射存在的问题说到这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第一性原理”,虽然“第一性原理”在2000多年前就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但一直并未被大众媒体所关注,直到全球最猛创业家埃隆马斯克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创业有啥秘诀时,他才提到“第一性原理”是他所遵循的哲学思维,并提倡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来进行思考。从此“第一性原理”基本“姓马”了。在SpaceX成立之前,全世界的所有火箭发射几乎都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几乎都一致的认为,火箭发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玩得起。火箭发射之所以有这样的论断,完全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1)发射成本居高不下;2)火箭发射基本无法实现回收,存在极大的浪费;SpaceX的第一性原理但有着“第一性原理”思维的狂人马斯克,经过深入分析,拨开层层迷雾,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即马斯克所谓的第一性原理)。1)火箭发射的成本有很大的降低空间最开始马斯克并不打算自己造火箭,他是打算购买火箭的,但对方就是一个旧火箭都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于是狂人决定自己造火箭,因为他在去购买火箭之前,就已经算好了造火箭所需要的费用(各项所需的材料清单及费用),而且这个费用比他预想的要低很多,相比现在由各国政府主导的造火箭的成本,存在很大的降低空间。2)通过迭代可以进步一降低成本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在SpaceX之前,由各国所主导的火箭所使用的各项技术,如发动机,几乎十几年才进行一次更新换代。迭代示意图在这里简单普及一个概念,迭代:迭代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迭代简单的说就是更新换代,通过研发新的产品及技术,将旧的产品及技术淘汰,一般情况下,迭代越频繁,产品会越稳定,可靠性和单位生产成本就会越来越低,迭代一方面可以使产品及技术保持领先优势(比如火箭推进器的回收就是通过快速迭代GET到的技能),同时可以通过迭代来降低成本。但航天业一直都以一种非常缓慢的速度在进行迭代。以上两个其实就是SpaceX的的第一性原理,而这两个第一性原理的最终目标都是降低成本。好了回到开篇的问题,为什么马斯克的SpaceX这么着急要发射这个火箭,而不带卫星,就带一个跑车呢?其实原因就是“迭代”,可以说SpaceX自成立以来,我们就不断的听到他发射火箭的消息,但由各国政府主导的火箭发射几乎较少的听到这种新闻,而SpaceX每次发射火箭,几乎都带有“迭代”的目的,就拿这次号称碾压全球所有火箭的“猎鹰重型”来说,我相信这也是它第一次发射,如果此时要发射一个卫星上天,恐怕还要拖很久,因为发射卫星一旦失败,连卫星都会没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因此,为了加快迭代速度,不如带量特斯拉跑车就好,顺带还可以赚赚眼球,简直就是最好的广告,一举两得。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冰点服务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冰点—我的平台你做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1,884被浏览631,500分享邀请回答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from=search&seid=
贴一段spaceX回收火箭摔机记录,令人感慨,技术都是一步一步筚路蓝缕磨出来的。--------------补充于--------------SpaceX 的重型火箭Falcon Heavy 由佛州卡纳维拉角39A成功发射升空,载荷入轨分离顺利。两侧二手助推顺利回收变三手,芯级由于点火剂不足没有成功减速,在离船100米海上高速坠落。目前地球上的现役实用火箭中,Falcon Heavy排在头名,无论是重量,理论运载能力,独门绝技的回收能力和回收运力,还是用纯液氧煤油和燃气发生器设计达到液氢液氧火箭运载系数的技术能力,都是一等一的,几乎没有明显短板。5. 没事更点新闻,最近我国航天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前贴过这一段,16年6月专访:龙乐豪:对于重复使用运载器的问题,我的看法有两点。第一,重复使用是个方向,值得肯定,我们应该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但是我认为,现在国内媒体对美国猎鹰9火箭研制试验反应过度,溢美之词太多。美国研究重复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降价,但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目前还很难说。当年美国研制航天飞机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重复使用50次,价格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航天飞机曾经辉煌一时,技术也很先进,可是飞行了135次以后,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就是目标太高,实际的工艺技术水平达不到,要保证航天飞机的正常运行付出的代价不比一次性使用运载器节省多少。2018年2月,龙院士的说法是这样的:龙乐豪表示,“猎鹰重型”的最大意义在于推动大型运载火箭向低成本发展迈出重要一步,也开辟了运载火箭不同于航天飞机的重复使用新途径。据美媒报道,“猎鹰重型”的发射报价在1亿美元以下,甚至可能低至9000万美元,可回收技术是其降低成本的关键。龙乐豪认为,此前的航天飞机与苏联的“能源号”都是可重复利用的,但它们都太“高大上”,没有更多考虑经济成本,美苏把政治较量放在首位。“‘猎鹰重型’更加‘接地气’,兼具可靠性和性价比,其开辟的这一道路是值得称赞的。”然后是一院的新闻摘录,2018年2月:SpaceX带给中国火箭的启示  启示1:简化系统,采用成熟技术  火箭院飞行器弹道专家余梦伦院士认为,“猎鹰重型”火箭的成功,为中国火箭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猎鹰重型”火箭一级和助推器及二级均采用了同一种Merlin 1发动机,全箭共计使用28台Merlin 1发动机、一级和助推器箭体采用与“猎鹰9”型相同构型,均为成熟技术,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和研制时间。余梦伦院士说,这其实与我国上世纪90年代发射的长二捆火箭设计思路不谋而合。“长二捆火箭一级捆绑4个助推器和二级均采用同一种发动机,是世界上第一型用一种发动机构建的运载火箭。由于发动机是长征二号火箭使用的成熟技术,长二捆火箭仅用18个月研制完成,取得首飞成功,并成功打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开创了历史先河。如今,‘猎鹰重型’火箭的成功再次证明,未来运载火箭发展应从系统简化角度出发,采用成熟技术,缩短研制周期,降低发射成本。”  启示2:加快可重复使用技术研究  “猎鹰重型”的一级和助推器部分由3个模块并联组成,其中两台外挂助推器均为“二手”火箭重复使用,龙乐豪院士认为这是“猎鹰重型”最大的技术亮点。“虽然其芯一级海上回收失败,但这条路已经走通了,可回收技术假以时日肯定会更加完善。我国也要加快火箭重复使用技术研究步伐,尤其是新一代运载火箭使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具有回收利用的先天基础和优势,更应加速推进可重复使用,以应对当前及今后高密度发射的形势,同时降低火箭发射成本,提高中国航天的竞争力。”  启示3:要创新就要容许试错  航天是高技术、高风险的事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采用30台发动机并联技术的苏联N-1运载火箭4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加之美国已经实现载人登月,苏联只得取消这一工程,而SpaceX“猎鹰重型”火箭的成功则证明了多台发动机并联是可行的。火箭院型号总师宋征宇从中看到的是创新的规律:“创新性越强,意味着风险越大,要创新,就要容许试错。”  火箭院运载火箭专家陈风雨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这启发我们要用发展眼光看问题。中国航天处于爬坡追赶期,我们既要敢于创新,过程严谨,同时也要客观看待中国航天的基础和工业技术水平,宽容失败。只要瞄准目标,坚持正确方向,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启示4:技术突破需要坚持不懈  在“猎鹰重型”最终成功的道路上,SpaceX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曾经遭遇巨大挫折。宋征宇表示,“猎鹰重型”芯一级没有能够成功回收,该公司在垂直回收方面失败了许多次,也成功了多次,说明这项技术还未能像发射火箭一样成熟。而技术的突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的投入并坚持不懈,有些技术靠“弯道超车”是难以掌握的。我们应该从基础做起,避免急躁情绪。2.8K25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分享文章到微信
关注新文阁公众号
知乎日报:如何看待SpaceX 成功发射 Falcon9 并回收一级火箭?
来源:新文阁
编辑:jian
导读 : 好吧,亲自观看了发射 - 回收全程的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刚刚从高速上下来,累死累活。可惜这次人太多太多,没拍到好的照片这是上升段手持长焦拍摄的,就这么一张不算太抖,九台 Merlin1D 的火力还是很燃的!下面那个亮点是分离后的第一级,上面仔细看能看到的小亮点是第二级。本来...
  好吧,亲自观看了发射 - 回收全程的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刚刚从高速上下来,累死累活。
  可惜这次人太多太多,没拍到好的照片
  这是上升段手持长焦拍摄的,就这么一张不算太抖,九台 Merlin1D 的火力还是很燃的!
  下面那个亮点是分离后的第一级,上面仔细看能看到的小亮点是第二级。
  本来这次发射定在上周六的,先说推迟到一月,我就没在意,周日晚临睡前刷 spaceX 官网,发现居然改到了周一,于是匆匆忙忙赶过去,也没做特别的准备,本来计划的长曝光也作废了,只好拿两年前拍的一张回味
  这是两年前几乎在同一位置拍摄的 Atlas V 火箭发射,那个时候还没几个人知道卡拉维拉尔港这个风水宝地,结果今年路上堵车堵到附近高速入口里一大截。
  好吧言归正传,上次亚马逊老总贝索斯的私人火箭公司 Blue Origin 成功让 Shepard 着陆的时候,我就说&超越 SpaceX 还为时过早&,(仅仅从回收火箭的角度)我当时的论据如下:
  1.Shepard 只是送一个空飞船进入亚轨道,和 Falcon 9 这种成熟的商业火箭不能比;
  2.Shepard 的长度只有 Falcon 9R 第一级的三分之一,本身稳定性就好,而且为了回收专门设计,有专用稳定翼面,Falcon 9R 则是在普通火箭基础上的改装;
  3.Shepard 是陆地着陆,而且从视频看,最终的着陆左摆右晃调整了很久,感觉着陆精度远差于 Falcon9R 的海上平台。Falcon 9 作为商业火箭,第一级的剩余燃料相当少,调整机动必须简洁,稳稳当当直接落好,如果在狭小的海上平台着陆,难度极大(第一次试验就是垂直落下,速度很好,可惜落歪了一点点),但如果改成陆地着陆,估计早就成功了。
  结果今晚,果然被我言中。
  我当时离着陆点大约 10 英里,而且最终着陆位置被一辆该死的警车给挡住了,所以也是靠刷推才知道结果(233),从发布的视频看,这次着陆非常稳当,而且直落着陆点中央。
  开了 6 小时高速困得不行,明天来补充技术细节吧。
  从最早的 grasshopper 到如今 Falcon9 成功回收,SpaceX 做过不少回收实验,大多数都是低高度的回收,还有一些是可控海上溅落,不过大家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今年初的两次失败的海上平台实验。
  这两次实验代号分别为 CRS5 和 CRS6,运送的都是 NASA 委托下给 ISS 送快递的&龙&货运飞船。该飞船自重就有 4200kg,算上 2317kg 的货物,总重超过 6.5 吨,而轨道高度大约是 400 千米,轨道倾角 51.65 度。
  再来看看这一次任务,运送 11 颗 ORBCOMM OG2 卫星,单颗卫星质量 172kg,即使算上固定 / 释放卫星的机构,估计总重也不会超过 3000kg(纯推测,望打脸),轨道倾角差不多,虽然轨道高度要高一些(650km 左右),但总的来说,这次任务的载荷要低很多,也就是 Falcon 9 可以有更多的剩余燃料。
  这次发射的火箭也是最新改进的 Falcon 9 v1.2(或者叫 v1.1 全推力版)。第二级上的 Merlin1D 引擎采用了更大的喷口,可以提高真空中的效率(第二级给力第一级压力就要小一些)。可回收的第一级也采用了更成熟的推重比更高的完善版 Merlin1D 引擎。
  最关键的改进,在我看来还是&超冷却&的火箭燃料。Falcon 9 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都是液氧 - 煤油发动机,这次 SpaceX 把液氧冷却到了零下 206.7 度(66.5K),煤油(确切的说是 RP-1 燃料)冷却到了零下 7 度(266K),这让燃料的密度比之前稍微高一点,同样的体积下可以携带更多的燃料!第二级似乎也加长了 1.2,米,于是 Falcon9 这次总长达到了 70 米,需要回收的第一级长度超过 41 米,作为对比,Blue origin 的可回收火箭 New Shepard 只有不到 16 米。
  这是 SpaceX 之前进行海上回收的示意图。
  http://www.flightclub.io/results.php?id=a1-4a2a-b39a-f47bacadc6e3&code=OG22
  这是本次任务火箭第一级的轨迹,原点是发射位置。也就是说,因为有更充足的燃料,这次火箭可以彻底掉头飞回发射地,然后再次掉头让发动机喷口冲下减速最终回落,上次达到这个水平的火箭,还是我国明代兵书《武备志》记载的&飞空砂筒&(大误,我是不信的)。
  SpaceX 发布的关于 Falcon9 Heavy 可回收的动画,基本和本次任务相同,除了多了俩助推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Ca6x4QbpoM
  昨天在现场的时候,最终落地时发出了极大的响声,好多人都以为落地失败,就连 Elon Musk 本人也以为发生了爆炸,跟技术人员确认之后才知道着陆成功。实际上那是火箭发动机喷流和地面平台作用产生的音爆。不过这也让人担心,如此回收的第一级火箭再次发射的成功率有多大?需要多少进一步检修才能发射?SpaceX 承诺的低成本到底有多大优势?不过无论如何,我还是恭喜 Elon Musk 和 SpaceX,你们真的创造了历史!
星移君,http://interimm.org 星际移民中心
  这一天 SpaceX 重新定义了火箭。
  多图预警,手机流量党请注意!
  以下图片,未特别注明均来自相应的 Wikipedia 页面。
  在人类短暂却充满艰辛的航天史上,火箭一直是不可替代的天地运输工具。
从航天之父&&俄国齐奥尔科夫斯基推导出那优雅的火箭公式,
到美国人罗伯特&戈达德发明了人类史上第一枚液体火箭,
  再到由冯&布劳恩主导设计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土星五号火箭,
  人类脱离地心引力的束缚,一步一步接触太空的梦想逐渐变得更近。
  但是,物理定律永远不会对人类作出的所谓壮举报以微笑。从火箭理论一提出开始,人类就意识到,要把更大更重的货物运往太空,单靠单级火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多级火箭的设计应声而出。多级火箭的原理十分容易理解:用完的东西马上抛掉,避免对后续任务造成负担。在理想的情况下,火箭的级数当然是越多越好,这样能够保证燃料的最高效率利用。但是,考虑到火箭结构设计的复杂性,现在主流的运载火箭一般是两级到三级。
  即使多级火箭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火箭的发射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地球强大的引力势阱一直束缚着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为此,人类也用自己的智慧进行了斗争!
  无数种降低天地运输成本的方案被提了出来,听起来比较虚无缥缈的诸如太空电梯、轨道大炮等人类尚无法实现的技术,有效但作用有限的方案包括机载火箭发射(wikipedia.org 的页面)、降低发射场纬度等办法。但是从火箭的本质上来说,只有一种真实可行的方案可能让天地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这就是可重复使用(Reusable)技术。
  现代成熟的工业化产品中,没有什么能在一次性使用的条件下而出现完整的产业链(武器的使用目的不同,因此除外),如果每一辆汽车买回来只开过一次就毁坏,汽车这种产品也只会成为富人享受的奢侈品。
  火箭技术、甚至说整个航天技术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可重复使用的话,火箭永远都只是大国的玩具。人类在可重复使用技术的研发上受尽了挫折,但这个努力的方向却不会改变。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的使用就是人类对于可重复使用技术的第一次大胆而富有创新的尝试。
  整个航天飞机由三部分组成:轨道器(飞机)、外挂储箱(橙罐)、助推器。其中轨道器和助推器均可重复使用。
  有很多人认为,航天飞机是美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错误的尝试,甚至拖累了美国的向太空进军的行程。因为从成本上来看,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并没有给美国政府降低多少运算,算上其巨大的维护成本,航天飞机发射比火箭发射更贵。此外,由于航天飞机系统的复杂性,任何一处小的失误都可能葬送一次任务、一架飞机以及一批的航天员。航天飞机总共发射 135 次,133 次成功,另外两次分别是挑战者号与哥伦比亚号的最后一次任务,勇敢而伟大的太空探险家为此付出了生命。
  现在我们很难评判航天飞机战略相较于火箭战略的优劣,但是我想说,人类对于新技术的追求不会因为挫折而停滞。航天飞机对于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初次尝试在降低成本上是失败的,但这个奋斗的方向却不会改变。
  这里插入一个纪念视频:135 架航天飞机同时发射是什么样子的?
  可重复使用火箭
  今天 SpaceX 使用 Falcon9 火箭进行的 Orbcomm2 任务发射,毫无疑问,是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下面就简要梳理一下可重复使用火箭开发的艰辛历程。
  其实,SpaceX 并不是第一家研发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公司。早在 1993 年,美国的麦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现在已经并入波音公司)就对其研制的&单级入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试验机&&DC-X (McDonnell Douglas DC-X) 进行了测试。这几次测试主要验证了火箭垂直起降的可行性,但是由于经费的原因,这个项目在移交给 NASA 之后并没有继续进行下去。据 Wiki 上说,在此之后,很多 DC-X 的项目工程师去了蓝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继续研发。
  DC-X 任务图示,来源:DC-X
  DC-X 发射图片,来源:DC-X Rocket Remembered: 'Sputnik of Commercial Space' Joins Space Hall of Fame,Credit: New Mexico Museum of Space History
  DC-X 点火,来源同上,Credit: New Mexico Museum of Space History
  蚱蜢火箭 / F9R Dev1
  SpaceX 的蚱蜢火箭(Grasshopper (rocket))是可重复使用猎鹰 9 号火箭的试验机,相当于是 Falcon 9 火箭的第一级。Grasshopper 一共在进行了 8 次测试(以下简称&跳跃&),从第一跳,仅仅持续了 3 秒的点火并微微离开地面,到最后一跳测试高度达到 744 m,Grasshopper 的每一跳都见证了 SpaceX 垂直起降技术的点滴积累。
  (下列图均截自 Grasshopper 测试视频,信息来源为 Wikipedia)
  蚱蜢第一跳:高度 1.8 米;测试时间:;点火持续 3 秒
  蚱蜢第二跳:高度 5.4 米;测试时间:;点火持续 8 秒
  蚱蜢第三跳:高度 40 米;测试时间:;点火持续 29 秒,并首次搭载了一个牛仔假人。
  蚱蜢第四跳:高度 80 米; 测试时间:;点火持续 34 秒
  蚱蜢第五跳:高度 250 米;测试时间:;点火持续 61 秒,展示了火箭在风中的稳定性。
  蚱蜢第六跳:高度 325 米;测试时间:;点火持续 68 秒,并测试了将用于控制猎鹰九号火箭精准着陆的导航传感器。
  蚱蜢第七跳:高度 250 米;测试时间:;点火持续 60 秒,在 250 米高空进行 100 米侧向机动测试。
  蚱蜢第八跳:高度 744 米;测试时间:;点火持续 80 秒,蚱蜢的最后一次测试。
  想要看视频的话可以点击这个连接:SpaceX 蚱蜢火箭 全集。
  在蚱蜢进行了八次成功跳跃之后,SpaceX 又开始进行 F9R Dev 1 的测试。与蚱蜢火箭相比,F9R Dev1 安装了可折叠的着陆腿,这和 Falcon 9 v1.1 中的设计是相同的,所以 F9R Dev1 更接近于 Falcon 9 的第一级。
  Falcon 9 v1.1 的着陆腿,来源:Falcon 9 | SpaceX
  从 2014 年 4 月到 2014 年 8 月,F9R Dev 1 一共进行了 4 次测试飞行,但是,新技术的研发并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F9R Dev 1 在最后一次测试中爆炸,原因是传感器故障。
  F9R Dev1 第一次测试:高度 250 米;测试时间:。
  F9R Dev1 第二次测试:高度 1000 米;测试时间:。
  F9R Dev1 第三次测试:高度 1000 米;测试时间:,首次安装了四个用于在下落时调节火箭姿态的可操纵舵。
  F9R Dev1 第四次测试:火箭爆炸;测试时间:。
  由于测试场地的限制,F9R Dev1 无法飞到更高的高度。SpaceX 原计划在新的测试场地&&位于新墨西哥州的美国太空港(Spaceport America)进行 F9R Dev2 的测试,当时貌似目前还没有什么消息。
  Falcon 9
  如果 SpaceX 只是一味地对垂直起降技术进行一系列的测试而不把它用于实战的话,那么和咸&&不对,那么将其仅仅定义为&夺人眼球&、&骗投资&也是很正常的。但 SpaceX 却敢于把这个技术用在自己的主力火箭&&猎鹰九号。经过了多次失败之后,在陆地上成功回收第一级的阶段性目标终于完成。
  在 Falcon 9 v1.1 (以下简称 Falcon 9)投入使用之初,几乎每一次发射都包括了两个任务:主线任务是把有效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支线任务是对可重复使用技术进行实战演练。
  根据 List of Falcon 9 and Falcon Heavy launches 上面的资料,在 2013 年 9 月、 2014 年 4 月以及 2015 年 1 月,Falcon 9 在一二级火箭分离之后,都对第一级火箭进行了海面软着陆的测试,将第一级与海面的接触速度降低到了零。
  2013 年 9 月,Falcon 9 的第一级火箭在海面溅落。来源:SpaceX Hit Huge Reusable Rocket Milestone with Falcon 9 Test Flight (Video),Credit: SpaceX
  在今年的 4 月 14 日,SpaceX 第一次使用无人船作为平台,对第一级火箭进行海面回收。不过,这次回收由于着陆时第一级侧向速度过大而导致倾覆,支线任务失败。
  Falcon 9 第一级回收失败。
  直到今年 6 月,Falcon 9 在执行 CRS-7 (国际空间站商业补给)任务中由于内部的杆失效而在空中爆炸,导致任务失败。
  这次 Orbcomm2 任务是 SpaceX 在上次失败后的首个发射任务,主线与支线任务均顺利完成。可以说,可重复使用火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SpaceX 此次发射直播
  此次第一级回收的支线任务过程是怎么样的呢,可以通过下面一张图了解一下:
  由 Reddit 网友 zlsa 制作,果壳网友 @ohcanada 翻译,原帖链接:SpaceX Orbcomm OG2 Launch 2 直播。关于本次发射更加详细的过程也可以在这个帖子了解~
  如何评价
  为什么要在一开始说可重复使用火箭是对火箭的重新定义?从历史的原因来看,火箭和导弹其实都是一家人。导弹的有效载荷是战斗部,而火箭的有效载荷是各种航天器,这两者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完就扔的一次性使用性。虽然燃料给火箭提供了推力,但是火箭本身的引擎、整体结构和内部设备才是火箭成本的大头所在。
  一枚火箭的从设计到制造到装配再到发射耗费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因此目前各国常用的火箭只有几种技术比较成熟型号。由于火箭研制的巨大成本,推出一个新型号就必须要适应相应的需求,否则火箭的推力再大也无用武之地(参考当年阿波罗计划之后土星五号火箭的退役)。
  毫无疑问,天地运输的巨大成本是人类航天事业上的第一块绊脚石。航天飞机是第一次尝试,虽然失败了但却提供了方向。我们也无法通过今天 SpaceX 回收第一级火箭的成功,就断言今后几年,Falcon 9 发射成本会大幅降低,因为在可重复使用的道路上还有诸如损伤检测、设备维护、零件替换等一系列复杂工作需要完成,这些全部成本加起来有没有一次性发射的成本低,我们不得而知。但我想说,SpaceX 至少尝试过。
  也许可重复使用火箭比一次性使用火箭成本更高,SpaceX 和当初 NASA 放弃航天飞机一样放弃了 Reusable 的方案。
  也许天地往返运输的成本永远高居不下,太空领域永远是大国间纵横捭阖的阵地。
  也许未来的一百年也没有人到达火星,没有人在那里欣赏未曾见过的蓝色日落。
  也许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让赛博空间取代了真实空间。
  就算这将成为现实,这也不是我想要的未来。
郑击波,研究航空发动机而不是汽车发动机也不是航空模型
  之前我一直很想知道 NASA 和 SpaceX 之间的关系,因为打死我都不信技术上 SpaceX 可以用几年的时间超过了 NASA,但是看到 SpaceX 屡次失败,心里一直把这个公司当成是一个制造噱头的公司看,也就没有细究过。
  现在回收火箭终于成功了,也打消了我之前对于这家公司的偏见,而且从技术进步的角度上来说,这样一个消息实在是可喜可贺,对于航天领域来说无疑是重磅炸弹,不光是 SpaceX 公司风光无限,估计各国航天相关的企业都会有所震动。
  说起来如何看待这件事,我个人而言有几个想法:
  1,老牌航天企业的改革
  马斯克本人也说过,航天领域产品的价格高昂,一部分是由于不恰当的官僚体制造成的,所以他本人才想到自己成立公司做这个领域的产品,现在成功了,当然是能够证明他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而且他本人的这个行为也打破了美国航天企业 NASA 一家独大、停滞不前的格局,这对美国来说是一记耳光,对于其他国家的航天企业也是一记耳光。各个国家都应该重新考虑新工业、互联网横行的新时代中,航天企业的改革问题了。
  2,科研 - 商业的重新平衡
  有个问题一直是我这个准科研人士在想的:科研跟商业究竟是什么关系?
  在我的印象里,一个国家科研的动力是长远利益,但是一家公司的动力则是短期利益,所以在过去,像航天航空这样需要长远投资的领域,只有一个国家愿意去做,也只有一个国家才能够做好,毕竟相比太空旅行,人们更需要的是苹果游戏应用的开发,所以更加灵活、更加需求现金流的商业公司会愿意做后者而不是前者。
  但是 SpaceX 公司好像打破了这个略显陈旧的偏见,把航天产业做的挺好,这与现代投资、融资等金融业的大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与知识爆炸背景下技术几何增长的时代特点有关,毕竟技术突破变得更加容易、资金来源更加丰富、风险投资的概念也越做越大,这些都是有利于私人企业进驻一些需要长远投资的领域。所以科研,尤其是一个国家的科研究竟与商业&&也即研究所、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新的平衡,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命题。
  3,冷水
  说实话,可能是我这个人思想跟不上互联网时代了,但我绝对不相信纯商业的运营模式在可以遇见的未来会适用于航天、航空领域(如果未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让组装航天飞机跟现在组装山地车一样平常,那么纯商业的运营模式才是适用于航天领域的),所以我刚刚说的是科研 - 商业的重新平衡而不是把科研交给资本市场。
  而且,参见 NASA 和 SpaceX 具体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SpaceX 总能拿到合同? - 孟德尔的回答,SpaceX 公司不是什么纯粹白手起家的商业公司,背后还站着 NASA 这个虽然思想陈旧、垂垂老矣,但是确实是实打实有过丰厚技术积累,今后也不会在研究上放松的巨人,而且说点儿不好听的话,凭什么以前用纳税人钱做的各种科研项目的成果就被转让给 SpaceX 了?
  确实,SpaceX 会去想做一款航天产品,而且他也做成功了,但是在我的认知中,这些公司绝对不会想到要做结构完整性大纲&&而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时代的精髓。所以说有人一看回收火箭成功了,就觉得明天就可以把 NASA 解散了,什么都交给 SpaceX,那某些人也是想瞎了心了。
  总的来说,我看到的 SpaceX 的成功,是新兴航天企业的胜利,是传统航天企业自身改革的迫切性,传统与新兴航天企业合作的必要性,但是同样也看到了狂热的资本狂潮中所需要的谨慎。
  最后,还是希望航天、航空这种仰望星空的领域变得越来越好。
当前栏目:
推荐栏目: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知乎日报
外国人喜欢熊猫都有点疯狂了。比如美国天天年年地求熊猫租借。苏格兰...
张文斌,男,日出生于中国江苏徐州睢宁县作家,歌手。20...
李宇春从超女出道,多年来勤勤恳恳的做自己的音乐事业,从无绯闻。...
&当我走在这块球场上的时候,我明白这里不仅是一块球场,这里是我...
本周热门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pacex猎鹰9火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