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詹姆斯卡梅隆深渊下载的学渊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句话的出处是哪?_百度知道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句话的出处是哪?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叫羊皮卷
采纳率:3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教育心理学
您的位置: →
教育心理学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 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许多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动物 和人的学习材料,提出了一些学习心理的定律.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4.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 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5.心理发展的动力:①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 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②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 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7.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8.皮亚杰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 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和适应。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①感觉运动阶段 0~2 岁(客体永久性记忆)②前运算阶段 2~7 岁(自我中心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 7~12 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守恒)④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10.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道德活动、道德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它是在道德生活过程中所形 成的观念体系,发展较晚。11.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五六岁)是前道德判断时期②第二阶段(七 八岁)是他律道德发展时期③第三阶段(九岁以后)是自律道德发展时期。12.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13.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14.学习的概念:①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 应性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②狭义,学生的学习 属于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15.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 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它和科学家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认识活动是不同的。②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 的。③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所以不可能事 事从头实践,重复原有的研究路线去掌握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服从于学习目的的。④ 学生的学习不仅同人类发展中历史经验的形成过程和科学家探索客观真理过程有区别, 而且和一般条件下 人们进行学习也是不同的。16.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他的观点被称为“尝试错误说” ,简称“试误说” 。他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 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17.桑代克的情境与反应相联结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学习的主 律” 。18.准备律的含义:当某一情境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当某情境与 某反应不准备联结时,要求联结就引起烦恼。19.如何看待和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是西方第一位从事动物学习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并提出一 系列学习定律,成为西方最早的、最系统的学习理论。这对后来学习联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 响。这些学术上的历史功绩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20.学习的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性条件反射) :1902 年,巴甫洛夫在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条 件反射现象。
21.学习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体系。22.经典性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 S→R 23.操作性条件反射:先作某种操作反应,再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是 R→S 24.斯金纳提出: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得性行为①应答性行为,通过建立经典式条件反射的方式习得② 操作性行为,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获得。25.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是 1912 年创立于德国柏林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 人是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是“形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的模式。当 客观外界的某一事物呈现在我们的感官面前时,内心就有一个格式塔与之对应。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所 谓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一个格式塔过程。26.怎样解释顿悟学习:所谓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27.学习顿悟说与学习联结说相比有两个优点:①注意学习的认知特性,强调学习内部认识过程的重要性, 即观察、理解、顿悟等认识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②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观能 动作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积极主动和有目的的过程。28.怎样科学对待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研究,并重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目 的性,反对机械的、盲目的学习观点。29.学习顿悟说与启发式教学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30.布鲁纳:布鲁纳是美国研究认知学习和认知发展的著名心理学家。31.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人们通过认知过程把获得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 极的构成它的知识框架,这种框架是一种“表象系统”或称为“内在模式” 。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即 动作模式、映像模式和象征性模式。这些模式由定律或概括性的体系组成。32.布鲁纳的观点:所谓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它可以通 过一个人所发展的编码体系从三种表象模式的每一种模式中表现出来。人的编码系统是在学习过程中构成 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活动,才使人们弄懂了所觉察到的一大堆杂乱的事实。人们通 过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思维活动过程,从几乎数量无限的可区别的物体和事件中,去选择那些具有某种共同 之处的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或看作一个单独的种类,或看作容易处理的若干类型。可以说学习过程就是认 知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的概念化或类型化过程,经过多次所形成的编码系统是有层次的,它在众多同类 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更概括、更抽象的概念。33.布鲁纳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这种学习不仅有利于学好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创 造精神。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组织或处理教学内容。学校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成各种年龄的 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结构,并以所学材料的最佳顺序去安排这些结构。34.布鲁纳学习理论的贡献:它对于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值得重视的一 种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 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学习理论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课堂教学方面来。35.托尔曼:托尔曼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自称为“目的性”行为主义者。虽自称为行为 主义者,但他大量的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观点和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观点。36.托尔曼的观点: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 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有的心理学家称他的学习理论为“期待说” 。他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 的目的性和认知性,所以又有人称之为“认知―目的说” 。37.潜伏学习: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和杭齐克在 1930 年的白鼠迷津的试验中发现的一种无强化学习现象。潜 伏学习的事实说明,动物在无强化条件下也在进行学习。38.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所谓观察学习理论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 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39.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贡献:又称为社会学习理论,它揭示了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尤其在解释学生在学校学习间接经验方面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告诉我们,榜样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
惯上的重要作用。40.启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优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必须指出,观察学习只是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学 习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在重视观察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学习方式或模式,不然又会出现的片 面发展,对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是不利的。4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42.罗杰斯的学习观反映在几个方面:①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②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③学习应 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43.心理学在传统上把学习的划分为:技能学习、记忆学习、思维学习、态度学习。44.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 系。45.意义学习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46.概念学习:是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47.命题学习分三种: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学习。48.总括学习: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49.语言意义的获得:对个体来说,语言有本民族语言和外语,两者都有句法学习问题。因此,语言意义的 获得,包括学习句法、学习阅读和学习外语三个方面的问题。50.机械学习的性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 系。51.如何避免机械学习:①组织好材料(使清晰、稳定、明确的意义得以呈现)②联系已知学习新知③学习 以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④以理解为学习评定的重点 52.接受学习的特点:①从学习内容上说,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 ②从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 说,一般是用定义的方式,或通过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 ③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事物的意 义,即反映事物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的意义 ④从发生上说,它较发现学习为晚 53.发现学习的特点:①发现较早②学习内容不是现成的结论③教师呈现学习材料,采取间接提供方式④学 习过程较为复杂⑤它适合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学生的初级概念的学习,适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54.知识的同化: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论来解释,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获得心理意义,而意义的获得就是知识 同化的过程。55.认知同化论的历史渊源:认知同化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他们强调心理活动的内部组织作用,这是脑的 动力学的基本原则,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是在发现了事物间的关系后产生的。56.认知同化论的基本观点: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②新的意义是新旧 知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 ③有意义的保持和遗忘是认知同化的继续 57.奥苏伯尔提出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①可利用性。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 以利用,是影响意义学习和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②可辨别性。新的学习内容与同化它的原 有观念的分化程度是影响意义学习和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③稳定性。是影响意义学习和长 久保持的第三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58.什么是概念:①在哲学上,把概念界说为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高级形式 ②在心理学上,一般把概 念界说为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59.概念掌握的基本形式:概念形式和概念同化,其中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60.概念形式:所谓概念形式,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 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61.概念类型的心理过程:①在知觉水平上辨别不同的刺激模式 ②抽象出各个刺激模式的共同属性,并提 出共同的关键特征的种种假设 ③在稳定的情境中去检验这些假设 ④在这些假设中选择一个具有普遍性 的类目名称或范畴,使之适合于一切刺激模式 ⑤把这一普遍性的范畴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联 系起来 ⑥使新观念与原先学过的有关概念分化 ⑦把新概念的关键特征推广到一切同类事物中 ⑧用符合
习惯用法的言语、符号去表达这个新概念或类目的内容 62.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生 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同化新知识概念,从而获得科学概念的过程。63.在掌握概念发展趋势上的特点:①概念的具体性和含糊性减少,概念的抽象性和精确性增加 ②概念形 式减少,概念同化增加 ③概念的自发性降低,概念的自觉性提高 64.变式: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一切包含概念的关键特征的事物是概念的肯定 例证。所以变式是指关键特征不变而无关特征有变化的肯定例证。65.规则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各种概念之间的某种关系,并以此能使人用一类动作对一类刺激情境作出反 应,它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是能够被证实的。66.规则学习的教学步骤:①将人们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获得的动作的形式告诉他 ②用提问的方式, 要求学习者重新陈述或回忆已经学会的组成该规则的那些概念 ③用言语提示的方式,引导学习者将组成 规则的那些概念,以适当的次序放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新的规则 ④提出一个问题来要求学习者说明这个 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具体实例,并在他每次作出正确回答时提供反馈 ⑤通过一个合适的问题,要求学习者 对这个规则作一个言语的陈述 ⑥在学过规则一天或几天后,提供一个“间隔复习”的机会,呈现一些新 的实例,加以回忆并说明这个规则,使刚学的规则得以保持 67.问题教学的实质:是置学生于一定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重新组织已知的规则,以形式 相应的高级规则,并用它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所以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高级的学习。68.问题教学的步骤:①提出问题 ②解决问题 69.问题教学的趋向:根据学习者寻求解答的趋向,分为两种方式。①尝试错误式。尝试错误式解决问题是 由无定向的尝试、重复无效动作、纠正暂时性错误、出现获得成功的动作等一系列反应所组成的方式。② 认知顿悟式。顿悟,常体现在学习者运用已知规则来解决同类问题的变式中,迁移能力是顿悟式解决问题 的重要准则。70.华莱士的四个阶段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 ②孕育阶段 ③明朗阶段 ④验证阶段 71.蔡霭驳鹊乃慕锥温郏孩俣ㄏ蚪锥 ②逼近阶段 ③成型阶段 ④引深阶段 72.创造力是单一能力还是综合能力:多因素论是符合实际的,单因素论是没有根据的。创造不可能是由单 一能力来完成的。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创造的心理结构是复杂的。创造活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创 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73.创造力是少数人独有还是多数人具有: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它是以个人的独特性为标志的。小学生 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74.创造性与知识、技能:研究与实践都表明,知识、技能是创造性的基础,但有了知识、技能并不一定有 创造性。75.创造性与智力:创造力本身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它必须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76.创造性与人格:创造,在内容上有赖于知识,在程度上有赖于智力。77.创造性的培养:鼓励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托兰斯提出的五条建议①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诞无稽的问 题 ②尊重儿童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 ③夸奖儿童提出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④避免对儿童的行为作完全 肯定的评判 ⑤对儿童的见解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 78.培养创造性的教学方法:①局部改变法 ②棋盘法 ③清单法 ④比拟法 79.学习的迁移: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个定义既包括前一种学习 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80.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 ㈠形式训练说:根据该学说的观点,迁移是通过官能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实现的。但该学说缺乏充分 的科学依据。这就引起学习迁移研究家们的极大怀疑。㈡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首先采用试验来探讨记忆训练的迁移问题。㈢共同要素说: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
理机能的改进。㈣概括原理说: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㈤关系转换说:学习的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地发现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㈥学习定势说:学习定势说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人们很早就发现,人们可以学会如何进行学 习。81.学习迁移的一些具体研究①认知结构与学习的迁移。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② 学习的程度与迁移量的关系。迁移量有赖于初次学习的程度,在初次学习任务中实践次数的增加,会使迁 移量增加。充分的学习是产生有效迁移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学习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学习必 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那种急促的、不深刻的或表面化的学习都不利于迁移。③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 与迁移 ④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 82.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①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 ②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③创 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④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83.学习动机的作用:①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 ②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进程 ③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 84.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 感体验联系着的。85.产生学习兴趣的因素:①事物本身的特性 ②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人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 86.增强学习兴趣的三种办法:①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②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 验联系起来 ③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87.增强课堂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①明确课堂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②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风趣 化 ③加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④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⑤及时反馈学生 的课堂学习行为 88.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及在学习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89.改变学习态度的途径:①利用权威改变态度 ②通过角色扮演改变态度 ③通过认知失调来改变态度 ④ 通过认同和模仿来改变态度 90.竞争和合作:竞争和合作是进行班集体或小组学习活动的两个主要手段。91.竞争的消极和积极作用:㈠积极作用,建立在适当引导和适当学习活动基础上的竞争会使学生的学习充 满兴趣和激发性。㈡消极作用①在竞争活动中虽然能涌现出胜利者,但他们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会产 生失败感 ②在人与人的竞争活动中,某些学生们为了取得成功不得不妨碍或防备其他学生 ③经常不断的 竞争活动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力量。竞争对集体学习活动虽然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我们并不能 就此完全取消竞争活动。92.对竞争的积极作用的研究:约翰逊于 1974 年的研究表明,竞争活动能增强或促进简单的操作和记忆背 诵练习活动或与速度有关的操作活动,如拼写、词汇、体育运动技能活动。此外,对那些产生较低焦虑水 平的学习任务,如黑板上的学习游戏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竞争活动获得乐趣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93.品德的概念: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94.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这四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的心理成分。95.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①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 ②品德不良青少年的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 ③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④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 固新的行为习惯 ⑤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 ⑥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000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重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2、教育心理学再实际教学中的作用。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 ★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3、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发展、成熟、完善。6、 教育心理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7、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 19 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 1903 年著书《教育心理学》 ,后来又扩充 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 ,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 、 《学习心理》 、 《个性差异与 测量》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学 科从此产生。8、 20 世纪 30 年代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50 年代,信息论思想及相关成果影响到教育心理学。9、 在东方,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并提出“文化发展论” 、 “内化说” 。10. 1924 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 务。70 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11.
20 世纪 80 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 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
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 。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 要把教学理论绵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
12. 补充知识: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2)瑞士的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2、认知发展的阶段论;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考查重点:1、心理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4、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5、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2、 心理发哪儿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3、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 、★少年期(初中 11、12-14、15 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①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 位,但仍要以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②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③ 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集中精力学习。④身体剧变,成人感产生,独 立意识强烈。⑤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⑥道德行为更自觉;但自控能力不 强。2) 、★青年初期(高中 14、15-17、18 岁)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基本成熟的时期。①智力接近成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②人生观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美感、理智 感都有深刻的发展。③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④对未来充满理想,好的意志品质也有发展,但又会出 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4、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5、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6、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个体 内部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图式: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同化:主体把新刺激组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 和解释新刺激的情境时,对自身图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情境。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 2 岁) 、前运算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四个阶段的特征1)感觉动作阶段的突出成就出现了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中,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3)具体运算中,儿童思维有明显的逻辑性,突出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此外,儿童还获得分类和序列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个体的特点:①个体的认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②能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和检验假设。④具有命题思维能力。⑤具有演绎推理能力。自我中心化倾向: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泛灵论倾向:将任何事物都看作是生命或类生命的活动。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7、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是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他的认知发展观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 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的持久性增强;观察的精确度提高;感受性增强; 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二是转折点)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8、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观点)2) 教学促进认知发展。(维果斯基) 教学支架:指儿童在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9、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必须经历 8 个互相联系的阶段,1)婴儿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 感与怀疑感;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青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人感繁殖感对停滞感;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 绝望感。自我同一性是指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并形成一致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10、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教师的品行素质、班级环境、课外训练活动) 、同辈群体。11、 如何建构健康的人格?人格统合包括三个方面的统合, 即自我内部的统合 (树立自我意识、 培养乐观生活态度) 、 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12、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从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 从自我观念上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儿童 2、3 岁左右;加速发展:小学;突变时期:青少年时期。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13、皮亚杰认为,青少年产生了一种新的自我中心,出现了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 “个人的虚构” 14、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有以下几种:1)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 觉倾向于外部参照物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和场独立型(内部线索参照,不受外来事物干扰) ;2)冲动型与沉思 型;3)整体型和序列型 15、认知能力也即智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智力是个体的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量和质的差异)与群 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差异) 。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16、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布鲁姆的掌 握学习)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17、心理学家将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18、性格是指个体字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类型分为:1)机能类型说(英国的培因将其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2)向性说(瑞士的荣格提出内 向型和外向型) ;3)独立-顺从说(奥地利的阿德勒提出)
中学生观察发展特点:自觉性、精确性、概括性、顺序性 中学生记忆发展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 意义 记忆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发展快 中学生行为表现发生的变化:喜欢争论、理想主义 性格差异对学生学习有何影响: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影响学 习的速度与质量 3 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的认识-结构学习论;当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专门的学校、老师、有目的) 1、 (美)加涅将学习层次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2、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学习 8)问题解决学习(最高层次的学习) 节和管理的学习) 4)动作技能学习 5)态度学习 3)社会规范的学习 3、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学习 2)智慧技能学习 3)认知策略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嫁衣控制调 4、 *我国将学生的学习分为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6、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认为“学习即联结” ,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7、 俄国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 8、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他认为个体行为分为 2 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9、 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的方式有:1)普雷马克原理(用调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考查重点:1、学习的定义 2、学习的主要理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理论;布鲁纳
5、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的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强化在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分为
2)行为塑造(也叫连续接近法,指通过强化每一个小的进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 10、 根据联结学习原理,消除不良行为的策略有: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11、 格式塔的顿悟学习,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是一个德国的心理学派理论,代表人物苛勒。12、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 他提出的学习观是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 价的三个过程;他提出的教学观是 1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认知结构: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13、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 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现意义学习主要条件 1) 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 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3) 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接受学习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类:陈述性和比较性的组织者。** 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 20 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 3)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14、 建构主义学习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 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其所谓的知识观 1)并非预 先确定,更非绝对正确 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 3)知识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深化。学习 观,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观,教学应把学的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知长点,引导学生从 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15、 * 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1)研究性学习 2)合作学习 3)教学对话 一、选择题 1.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这是由以下哪位学者最早提出的?( A.瑞士皮亚杰 A.心理自我 B.奥地利劳伦兹 B.生理自我 C.美国桑代克 ) ) D.苏联维果斯基
2.青少年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叫做:( C.社会自我 D.自我意识 ) 3.智商是能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称 IQ,其公式表述为:( A.IQ =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X 100% C.IQ = 实际年龄/智力年龄 X 100%
B.IQ =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X 100 D.IQ = 实际年龄/智力年龄 X 100 )
4.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5.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A.组织教学能力 ) B 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C.组织教学能力和组织学生能力 ) )
D.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6.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认知建构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认知识结构理论 7.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属于典型的(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 8.场独立与场依存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A.卡特尔 B.威特金 C.吉尔福特 D.列维托夫 9.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A.0~2 岁 B.2~7 岁 C.7~11 岁 D.11~15 岁 10.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 D.苛勒 ) ) C.加涅
12.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A.自我了解 B.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 D.自我临近
1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A. 基本教育规律 B.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 D.基本身心规律 14.儿童刚刚表现改进错误的行为,家长便取消他看动画片的禁令,孩子随后表现出更多的改进错误的行为。这种取 消厌恶刺激,从而使某一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是( A.正强化 A.前面 二、填空题 1.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的__________,开创了教学心理学的研究 2.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_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具有突出贡献,他的代表作有《人的本性》 、 《学习心理》等。3.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由________编写。4.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和_________作用。5.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出现了________和直觉思维。6.洛伦茨发现的,无需强化且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__________。7.由皮亚杰提出的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被称为__________。8.桑代克试误学习的学习规律是效果率、练习率和___________。9.在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中,儿童最突出的成就是_____________。10.联结学习理论主要有经典性条件作用与___________两种。11.个体将外在事物或他人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的内在表征被称为____________。12.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其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到_________。1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12-18 岁的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___________。14.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____________。15.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被称为___________。16.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一种_____________。17.在学习时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的学习方式被称为_____________。18.从内容上可以将自我意识划分为生理的我、___________和社会的我。19.采取__________策略的人一般把重点放在解决一系列问题上。20.性格可以分解为态度特征、理智特征、__________和情绪特征。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B.负强化 B.后面 C.正惩罚 C.同时 D.负惩罚 D.很久以后 15.操作条件作用中,强化出现在反应的() )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4.简述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四、论述题
5.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主要区别
6.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请各举一例说明。1.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人格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请论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2.试述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考查重点:1、动机的含义及功能。3、 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 2、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与种类。4、学习动机的理论。5、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具有三种功能:激活、 指向、维持。* 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过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 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因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诱因: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表扬、奖励等。** 学习动机的种类 1)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2、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经由自己 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一个人想获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常识。3、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此外,学习的结果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 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倒 U 型)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5、★学习动机的理论:1)斯金纳提出强化论 2)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 (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前者包括生理、 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后者包括自我实现,即追求完整、丰满的人性实现和个人潜能的实现)3)维纳提出的 归因论(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和不可控归因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4)阿特金森代表的成就动机理论(追求成功的和避免失败的)5) 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2)归因方式可使个体的 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出现变化;3)自我效能感还受替代强化的影响 6、★如何树立自信心? **班杜拉认为,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天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即强化,有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 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份: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是
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①通过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来实现; 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③通 过提供挑战性任务来实现 2)设置合理的目标**①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中难度的目标可以 有效激发学生动机;
②对学习目标达到与否的反馈或评价有助于激发 动机。3)进行归因训练**①教师帮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②让学生体验 成功的喜悦; ③对于低成就的学生,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 方法。习得性无助:学习者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
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一、选择题 1.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得老师和长辈的赏识,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 认知内驱力 A 归因训练 A 生理的需要 A 努力 A 低等程度 二、填空题 1.一般来说,动机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 3.到了青年期, ( )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的任务。)功能。) 。2.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分,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它们是学习需要和( 4.阿特金森认为,力求成功者追求成就的获取,多选择成功概率为( ( )强化。) 。)比归因于能力更可能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B 自我提高内驱力 B 强化 B 安全的需要 B 运气 B 紧张程度 C 附属内驱力 D 求知欲 )有很大的关系。D 自我效能感的训练 ) 。D 归属与爱的需要 ) 。) 。D 能力 D 高等程度 2.行为主义学者斯金纳认为,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这种行为先前所受到的( C 缺失性需要的满足 C 自我实现的需要 C 难度 C 中等程度 3.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指出,成长性需要是指( )
4.某学生考试失败后,家长斥责他时说:“我看你就不是读书这块料”,这实际上是将失败归因于(
5. 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 最有利于学习效果提高的动机激起水平是 (
5.在学校里,老师经常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班杜拉认为老师的这种行为属于 6.在学习动机系统中,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叫( 7.根据维纳的动机归因理论,学生将学习成功或失败归因于(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1)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2.简述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策略。答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2)设置合理的目标;3)进行归因训练; 四、论述题 请从教师的视角阐述:从内、外动机相结合入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策略 答: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结合入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策略:1.使任务更有趣;2.引发认知冲突;3.合 理使用表扬;1)有效地应用表扬;2)以目标结构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4.合适的反馈;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C 2B 3C 4D 5C 二、填空题 1,维持 2,学习期待 3, 认知内驱力 4 ,50% 5 替代性 6 诱因 7 努力
第五章 学习迁移
要点:1、迁移的概念、种类、作用、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4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5 如何再教学重促进迁移。**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的种类 1)正、负迁移 4)一般与具体迁移 ** 关于迁移的基本理论早期理论: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提出,官能自动迁移到活动中)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 ;3)经验类化 说(贾德提出,关键在于概括)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书心理学家,理解和顿悟) 现代迁移理论:1)认知结构迁移论、 (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为基础) 2)产生式论(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 、3)情境性理论(格林诺为代表提出的) 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包括认知结构的可以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1、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1)相似性(学习材料、学习目标与过程、学习情境)2)原有认知结构(相应的背景 水平、原经验的组织性、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3)学习定势(先于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也叫心向。2★、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一、选择题 1.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活动所需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这 种现象属于( A 正迁移 ) 。B 负迁移 C 逆向迁移 D 重组性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教授学习策略 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2)顺向、逆向迁移 3)水平与垂直迁移 5)同化性、应性与重组性迁移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形成了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概念,当这些概念不能解释“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时,就 要在原有经验系统中建立一个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媒体”来标志这一事物。这类迁移属于 A 同化性迁移 A 形式训练说 B 顺应性迁移 B 共同要素说 C 重组性迁移 C 经验类化说 D 逆向迁移 ) 。) 。D 产生式相同 ) 。3.强调“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产生的关键”的早期迁移理论是( 4.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的因素是( A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A 共同的分子 二、填空题 1.在数学课上学习了三角方程式以后能够促进物理课中学习计算斜面上下滑物体的加速度。这种迁移属于( 2.1908 年,贾德通过做( 经验是迁移产生的关键因素。3.陆钦斯的“量杯”实验主要研究( )对学习迁移产生的消极影响。)的相似与表面特性的相似。)则把相同元素说改为共同要素 4.吉克和霍利约克提出,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包括( 说,认为只要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就可以产生迁移。四、论述题 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积极的学习迁移? 答:1 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 5 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D 关系转化说
B 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C 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 C 共同的产生式 D 共同的动作图式
5.小学生掌握了 1/2+1/3 的算法,对解答 1/4+1/5 起到促进作用,是因为这两个算式之间有( B 共同的认知结构
)的经典实验,提出了有关迁移的经验类化理论,该理论强调概括化的原理和
5.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之间具有相同因素时,才会发生迁移,而(
一 、选择题 □
二、填空题 1 正迁移 2 水下打靶 3 定势 4 结构特征 5 伍德沃斯
1A 2B 3C 4C 5C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考查要点:1、知识及知识学习的类型。2、知识直观和知识的概括。3、记忆系统及其特点。4、遗忘的理论解释。5、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知识的类型:1)感性(感知和表象)与理性(概念和命题) ;2)具体与抽象 3)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用来说明怎么做。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概念和命题学习;2)下位(类属学习,分为派生和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总括 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获得、保持、提取。**知识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行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 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2、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3、 (简答)课堂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 (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 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活动过程。较) 、自觉地进行概括。** 错误观念的性质:广泛性、自发性、顽固性、隐蔽性。** 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1)引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 (简答)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1)诊断错误观念 2)引发认知冲突 3)理解新观念 4)应用新观念 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 (鲜明的形象性、 容量大、 没有注意到的信息很快变弱而消失) 、 短时记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容量无限度) 。5、 遗忘的理论解释: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 ;2)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3)同化说(奥苏伯尔) ;4) 动机说(弗洛伊德) 。6、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一、选择题 1.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A 符号学习 A 关于鸟的内涵 A 实物直观 2.对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被称为( B 概念学习 B 候选人简介 B 模像直观 3.以下选项中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 ) 。C 命题学习 ) 。C “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描述 D 形象直观
**知识概括分为感性与理性概括两种。
4、 (论述或简答)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的概括?用好正、反例证;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和异类比
) 。C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D 上位学习 D MP4 使用说明书 ) 。D 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
B 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4.课堂上,教师出示的经过放大了的标有原子核与电子结构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属于( C 言语直观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学习了 20 分钟以后,知识就被遗忘了( A 42% 二、填空题 1.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 B 66% C 50% D 20%
)两种形式。)学习。)三个阶段。
2.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 3.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属于( )概括。)例证。
4.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5.不包括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属于(
6. 在教授“鸟”的概念时, 除了选择在天上飞的麻雀、 燕子、 鸽子等作例子外, 还要选择一些不能在天上飞的鸟类 (如 鸡、鸭等)作例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了解“前肢为翼、无齿为喙”是鸟的关键特征。这里的“鸡、鸭”例子就是教 学中常用的概括方法之一( 7.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为无效劳动。三、简答题 1.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得习; 2.简述课堂上有效概括的方法。1)用好正、反例证; 2)正确运用变式; 四、论述 1.学生日常直觉经验中常常具有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体系,例如“大地是扁平的”、“太阳围着地球转”、“重的 物体会更快地落地”等。请问,这是什么现象?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 答:这是错误观念。应该在教学中采取措施促进学生错误观念的转变1)诊断错误观念;2)引发认知冲突;3)理解新观念;4)应用新观念;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2.试述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有效方法。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选择题 1C 2C 3D 4B 5A 第七章 学习技能 1 命题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2 上位 3 知识提取 4 理性 5 否定 6 变式 7 150% 二、填空题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自觉地进行概括; ) 。)%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后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疲劳而成
重点 1、技能的两大分类及形成阶段。2、操作技能及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3、心智技能形成的有关理论。**技能,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1)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 2)是一活动方式 3)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连续与非连续、封闭与开放、精细与粗大) 心智技能(一般与专门、智慧与认知) **动作技能的特点:对象上,有客观性;进行上,有外显性;结构上,有展开性。**心智技能的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技能的作用:1)调节和控制动作 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 3)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动作技能的形成:操作的定向、模仿、整合、熟练。**动作技能的培训: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紧张、放松)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1 提高成绩需要采取新的结构和方法;2 长时间练习 后,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分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3 个人基础知识不牢
**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4)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段论:1)认知阶段、2)联结阶段、3)自动化阶段。**我国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对象脱离了支持物、进程压缩、应用的高效率。第八章 学习策略 考查重点:1、学习策略的构成。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与方法。3、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学习策略的特征:有效性,主动性,过程性,程序性。** 重视学习策略对解决教学改革中问题的重要意义: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能更有效地促 进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与发展。** 学习策略构成:认知策略(对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为 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学 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他人支持) ** 常用的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 多样化;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试图回忆;画线。1、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关键词法,谐音联想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训练学生对其阅读的东西产生类比或表象,以促进其深层次理解);利用背景知识, 联系识记。** 常用的组织策略:聚类组织策略;概括法(纲要法,网络法);比较法(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对照比较。**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学习或如何学习的知识。包括 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元认知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2、★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有效地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策略。
考查重点:1、问题解决的过程。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的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定义:在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的种类:按复杂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按思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常规性问题与创造性问 题;按概括程度可分为抽象问题和具体问题;按问题清晰程度可分为结构良好问题(问题的明确性,解法的确 定性)与结构不良问题。
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目的指向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种类: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过程:A 发现问题 B 理解与表征问题(是弄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C 提出假设(常用解答问题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 D 检验假设 ** 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因素:不能有效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太急于 得出答案。** 问题空间:指问题的主客观方面。问题空间由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操作三部分构成。2、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算法式(把方案逐一尝试) ; 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
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特征,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此外, 个体智力水平、 情绪与动机状态, 学习方法, 认知风格等也有影响。
4、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A 形成有组织的知 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B 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a、在具体学科学习中教授思维方法 b、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C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D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a、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b、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c、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5、 根据价值意义不同,创造的类型:真创造和类创造 心理学家德雷夫达尔认为,创造性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而这些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是: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吉尔福特提出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还有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6、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7、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智力与个性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联的非线性关系。**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A 低智商者不可能有创造性 B 高智商者可能高创造性,也可能低创造性 C 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D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 综合有关研究,高智商者一般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8、 创造性的培养1)创造适宜的环境 a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予学生应有的信任,减少不必要的规定,不作评判,对学生 表示诚恳的支持)b 给学生留有充分地余地 c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受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性) 3)★ 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 发散思维集训,3 学会容忍模糊性, 4 推测与假设练习,5 自我设计训练,6 头脑风暴训练) 1、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用( A 图示 B 坐标 C 遗忘曲线 D 练习曲线 C 原型操作阶段 D 原型定向阶段 )
2、加里培林及其心理学派的著作中,被称为“物质或物质化阶段”是( ) A 原型设计阶段 A 感性知识 A 动作效应上 B 原型内化阶段 B 理性知识 3、在学校学习中,技能的学习以( )的掌握为前提 C 陈述性知识 D 程序性知识 ) 4、在原型内化阶段,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考察学生言语的(
B 动作本身 C 对动作的认知 D 利用言语来标志练习
5、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教师的示范不宜过快。这种现象最适当解释是( )
A 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A 外显性 A 外显性 B 客观性 B 展开性
B 学习应循序渐进 C 展开性 C 内潜性 D 观念性 D 客观性
C 防止过早出现疲劳
D 先要有准备动作
6、操作技能就其动作结构来看,具有( ) 7、心智技能的执行具有( ) 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 A 意识和能力构成 A 组织策略 B 规则和技能构成 C 元认知策略 C 认知策略构成 D 精细加工策略 D 重新阅读 D 精细加工策略 D 经验和方法构成 9、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 B 复述策略 10、以下学习策略从分类上看,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 A 调整阅读速度 A 认知策略 A 感知性 B 获得个别指导 B 元认知策略 B 理解性 C 自我测查 11、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这属于( ) C 资源管理策略 D 调节性 12、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 )的记忆策略 C 计划性
13、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对时间做出总体安排,并通过阶段性的时间表来落实,对每天的活动,都要列出 一张活动顺序表来,这是属于( ) A 资源管理策略 属于( ) A 精细加工策略 A 牢记题目内容 C 有效地监控审题过程 A 问题结构 A 流畅性 A 流畅性 A 发现问题 A 思维定势 A 创造性人格 二、填空题1、就有效的操作技能而言,模仿需要以 2、学校中技能的学习以 3、 为基础。的掌握为前提。
B 复述策略
C 组织策略
D 精细加工策略
14、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 B 组织策略 C 复述策略 D 做笔记策略
15、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审清题意,必要时可以画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 ) B 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D 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C 问题内容 C 指向性 C 独创性 D 问题空间 )的表现。
16、认知心理学把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 )的过程 B 问题线索 B 变通性 B 变通性 17、一个人面对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是思维( D 独创性 D 聚合性 )的问题 D 验证问题 D 酝酿效益 D 创造性勇气 18、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表现出了思维的( ) 19、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形式,如画图表,路线图等表征问题,这是( B 理解问题 B 原型启发 C 提出问题 C 功能固着
20、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有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属于( ) 21、创造性的基本结构中不包括( ) B 创造性思维 C 创造性意识
是外部动作向内部的转化,即内部动作映像形成的过程。
是心智技能形成的一个过程,指根据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把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动作程序以外显 的方式付诸实施。表现出来。。、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5、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 6、操作熟练地内在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中建立 8、 7、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
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知识的能力。
9、学习策略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元认知、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和 10、交互式教学旨在教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 11、 深层理解。
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以加强其 知识的。
12、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 13、同质不同形的呈现各种问题的例证的方式叫做 14 一般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智力和 15、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使用手段 ―― 目标分析法的关键是 17、科学家调查发现, 三、简答题1、技能的本质是什么,它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16、常用的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思维、自我设计训练和 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也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18、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包括目的性、认知性和
2、有效的操作技能的模仿和学习应当遵循哪些条件?
3、心智技能的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有哪些?
4、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及其意义。
5、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使用学习策略。
6、简述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异同。
7、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8、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9、简述创造性的思维策略训练。
四、论述题1、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 2、根据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的心智技能三阶段论,谈谈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谈谈促进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措施。4、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将策略教学落实到每节课中? 5、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6、谈谈如何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第 7 至 9 章答案) 一、 选择题1、D 2、C 3、D 4、A 5、A 6、C 7、C 8、A 9、B 10、B 11、B 12、B 13、A 14、B `5、B 16、 D 17、A 18、B 19、B 20、C 21、D 二、填空题1、认知 2、程序性知识 3、内化 4、原型操作 5、实际动作 6、 ,动力定型 7、练习 8、元认知 9、学习方法 10、预测 11、生成性学习 12、陈述性学习 13、问题的变式 14、个性 15、把大目标分成子目标 16、头脑风暴训练 17、好奇心 18、序列性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2、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4、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考查重点:1、品德及其结构
1、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 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核心) ,态度的行为成分 **品德的实质: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3、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 ,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 行为。比如说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重要。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致性: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其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区别:1、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而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提出因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会依次发生“接受” 、 “反应” “评价” “组织” 、 “性格化” ) 。4、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
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10 岁以前:他律道德,受外部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表现为:1、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 2、以自我为中心,且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3、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非主观动机。10 岁以后:自律道德。其判断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5、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是两难故事法)182 页 前习俗水平(9 岁以下儿童及少数青少年) 、习俗水平(青年和成人) 、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出现) 。6、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A、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a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b 自我意识增强 c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d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B、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a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b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 初中生的品德特点:1)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 2)道德感情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3)道德行为有一定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 离。此时,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阶段,也是容易发生品德两级分化的时期。初二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 A 亲历学习(斯金纳:强化,惩罚) B 观察学习(班杜拉:示范和替代学习) ,是学习态度的最有效方式。8、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A
依从(从众和服从) , B 认同(在思想、 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 近) , C 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认同的思 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价值体系。)
B 内部条件(a 认知失调: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b 态度定势;c 道德认知)
9、 影响态度与品德条件:A 外部条件(a 家庭教养方式 b 社会风气 c 同伴群体) 10、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A 有效地说服―正反面论据(教师的说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 B 榜样示范;C 价值澄清(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D 群体约定 E 赏罚控制
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目标、原则及方法。
考查重点:1、心理健康的标准。2、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 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 适应,能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 心理健康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 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恐怖症(社交恐怖,物体恐怖,处境恐 怖) ;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偏执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冲动型人格,回避型人格) ;性偏差;进食障碍; 睡眠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意义:A 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B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 展的需要;C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的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 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在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上制定的评估手段:健康模式和疾病模式。**心理测验类型:认知测验(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人格调查表,兴 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 。**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包括评估性会谈和影响性会谈。
会谈技术: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其他心理评估方法有:观察法(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 ;自述法。** 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学会调适,包括调节和适应;寻求发展,以此为目标的心理辅导分别可称为调适性辅 导和发展性辅导。2、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A 行为改变的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 法;自我控制法)B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C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即从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思考方式进而改善其情绪与行为,也称为认知辅导) 第十二章 节及模式。** 教学设计:教学的系统规划及教学方法的设计。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的意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1、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 :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 成价值观,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 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行为目标的陈述(三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心理与行为相结 合目标的陈述(一般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陈述的标准: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 量;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能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组织教学过程的 9 条件:1 引起学生注意;2 提示教学目标;3 唤起先前经验;4 呈现教学内容;5 提供学习指 导;6 展现学习行为;7 适时给予反馈;8 评定学习结果;9 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常用教学方法: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自习的方法。** 三大教学媒体: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 课堂教学环境: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课堂设计的 3 种形式:基本的课堂设计,特殊课堂设计,暂时 性课堂设计。** 教学策略指教师为有效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等。它涉及教学事件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 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2、 三种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情境学习,合作学习) ;个别 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掌握学习) 。第十、十一、十二章心理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A.埃里克森 A.模仿 )提出的。C.班杜拉 D.皮亚杰 )。B.费斯廷格 教学设计
重点:1、教学目标的分类及表述方法。2、运用指导教学法和发现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3、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 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 A.斯腾伯格 B.从众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A.模仿 B.从众 )。C.价值体系 C.五年级 D.策略系统 )。)。C.服从 D.认同
6.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 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A.一年级 B.认知结构 B.三年级
7.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D.六年级
8.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9.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A.习俗水平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B.道德情感
10.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逆反、认同和内化 C.伦理的道德情感 11.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D.认知性道德情感
12.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 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D.认同和内化
13.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A.顺从、认同和内化 B.顺从和认同 1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15.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 水平处于(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不稳定的 )。)。D.“好孩子”取向阶段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A.比较稳定的 A.自律道德 A.品德
1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17.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B.无道德规则 C.他律道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D.依存性道德
1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1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A.权威阶段 21.( A.班杜拉 A.0―5 岁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20.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B.可逆性阶段 C.公正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B.柯尔伯格 B.6―8 岁 C.加涅 C.8―10 岁 D.皮亚杰 )。D.10―12 岁 )。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22.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23.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A.依从 B.认同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C.同化 )。D.道德意志 )。D.内化
D.形象的道德情感 )。
24.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25.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A.“好孩子“取向阶段 A.知识经验 A.与生俱来的
C.道德情感
26.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27.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观念和信念 28.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9.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 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3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B.情感成分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
30.研究表明,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32.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能遵循的原则有(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A.斯金纳 34.人格障碍是( A.个体先天素质 D.教师中心原则 )。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3.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产物。B.后天教养 )。
D.雅各布松 C.不良习惯 D.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
35.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A.心理测验 A.1,2,3 级 A.过分依赖 B.心理咨询 B.9 级 B.吸烟 D.一到考试身体就有不适反应.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C.心理辅导 D.心理评估 ) 。c.3,5,7 级 D.5 级 )。
36,评定量表将欲观察的学生各项心理特质或行为列于表上,通常分为( 37.下列哪些中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C.受到批评,心里不高兴 A.斯金纳 A.行为塑造 A.观察法 B.沃尔朴 B.行为训练 B.自述法
38.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的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
39.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 c.行为矫正 D.行为强化 )。
40.日记,周记,作文等是下列哪种方法的具体形式( C.评定量表 D.轶事记录
41.在心理测验中,成就动机测验属于( A.认知测验 A.社会适应 B.能力测验 B.社会化人格
)。D.智商测验 )。D.精神状态 )。
C.人格测验 c.精神面貌
42.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43.学生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 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状态是一种(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44.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45.辅导老师将接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的会谈 技术为( A.鼓励 )。B.反映 C.澄清 D.询问 )。)。)。D.道德精神面貌 D.情绪辅导法 D.概括强化
46.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作为奖励替代物来使用,这属于( A.行为塑造法 A.直接强化 B.代币奖励法 C.系统脱敏法 B.替代强化 C.具体强化
47.学习者因榜样受到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我们称这种强化为( 48.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A.会谈 A.讲授法 A.接受 A.知识 A.有影响 B.倾听 B.应有的责任能力 )。D.询问 C.鼓励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49.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50.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C.反应 D.形成价值观念 51.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属于( B.价值体系个性化 B.应用 52.在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 )是最高水平的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D.综合目标 )。
C.评价目标
5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D.情境教学 54.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称之为( A.个别化教学 B.指导性教学 C.合作教学 55.( A.教学目标 A.目标分类 A.程序教学 B.教学目的 B.目标表述 B.掌握学习 C.测评
)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于此。D.教学策略 )。)。D.任务执行
56.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系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之为( C.任务分析
57.认为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学生就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的是( C.情境教学 D.计算机辅助教学 58.在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中,能够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属于教学目标的(
A.应用 A.反应
B.综合 B.接受
D.评价 )。D.价值体系个性化。
59.通常人们所说的态度和欣赏属于情感目标的( C.形成价值观念 )。60.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学习动力缺乏最主要的表现是厌学。B.要让学生掌握上课记笔记的学习技巧,养成上课记笔记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该令人信服地让学生了解记笔记的作用,具体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笔记。C.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学习方法是相同的,所以应该从小学起就全面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D.成绩好的同学也会有厌学情绪。61.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是( A.引起学生注意 A.各种智力活动 A.具体目标 用( )。B.合作学习策略 C.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D.师生互动策略 )。C.唤起先前经验 )。D.教学阶段 D.呈现教学内容 B.提示教学目标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连的( 63.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是( B.行为目标 C.心理目标 )。
B.各种课堂行为 C.各种子目标
D.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64.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 A.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之为( )。B.教学方法 C.教学目标 D.分析 )。)。D.布鲁纳 D.学习方法 )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65.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 A.教学策略 A.知识 A.斯金纳 A.知识 A.斯金纳 A.弗洛伊德
66.在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 B.领会 C.应用
67.发现学习的首倡者为美国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 B.桑代克 B.领会 C.普莱西
68.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 C.综合 D.评价 )。D.加涅 69.在个别化教学中,程序教学的发明人是( B.普莱西 B.布卢姆 C.布鲁纳 C.皮亚杰
70.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是( D.杜威 二、填空题: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韦德和詹姆斯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