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八百米2018体育中考专用跳绳 还要跳绳 但是明天是生理期第二天 怎么办怎么办

【图文】中考体育100米短跑满分攻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考体育100米短跑满分攻略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07-06-15 01:14
谢谢并祝贺
发表于:07-06-15 11:19
投稿栏目和参考样文:
〓特别关注
&“恶搞”:是娱乐精神还是道德危机?
好事做了一火车、“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的雷锋叔叔“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奋不顾身的具有大无畏英雄气概的黄继光“是不小心摔倒了才堵上枪眼的”;为了胜利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牺牲了是“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
你读到过这些“颠倒是非”的叙述吗?类似的东西在网络上还有很多,并且广为流传。这就是目前网上最流行的“恶搞”。
如果说2005年最火的词汇是PK,那么2006年很可能非“恶搞”莫属。“恶搞”是当前网络上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它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的“正常”。说白了,就是不好好说话;抬高点说,它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几年前,以恶搞著称的“小胖贴图”风行无比,但流传的范围还仅限于网络。今年,陈凯歌导演的《无极》被网民胡戈以视频剪辑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上广为传播,因为涉及公众人物和知名影片而备受关注,二人你来我往过了几招,网络恶搞的名声一下子轰动现实社会。“恶搞才是王道”也成了许多青少年的一句流行语。
当前,“恶搞”作品可谓“新作不断”、“超越不断”,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时尚”,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
“恶搞”之风愈演愈烈
古典名著被“恶搞”。电视剧《西游记》在暑假里热播后,一些人炮制出了《西游记后传》、《东游记》、《大话西游》、《春光灿烂猪八戒》、《童话西游记》等数十个版本,有的剧中猪八戒变得勤奋刻苦并深受女孩子的喜欢,以至于有的孩子竟问猪八戒有几个女朋友;有的剧中孙悟空与王母娘娘的养女结了婚,并生下了一对龙凤胎……
标志性图像被“恶搞”。福娃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然而,福娃也被“恶搞”成数个版本,如有的将一些著名笑星的漫画头像安到了福娃的头上,有的将福娃的头像置换成2005年五个超级女生,有的将福娃改制成了香港电影《无间道》的宣传海报,还有一些人用改头换面的手法将福娃变成莫名其妙的北奥福娃战队、葫芦兄弟版、圣斗士五福娃、黑暗使者五福娃等等。
主旋律影片被“恶搞”。电影《闪闪的红星》被“恶搞”为《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的网络短片。片中所有画面都取自电影,演员、对白配音和影片字幕几乎全被篡改,并把原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也换成了“八七电影制片厂”。英勇抗日的铁道游击队员摇身一变为脏话满口的参赛选手。小英雄潘冬子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他的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而母亲则一心想参加“非常6+1”,她的梦中情人是主持人李咏。整部片子,制作粗糙,配音质量极差,还夹杂着一些下流的对白。
英雄人物被“恶搞”。一篇题为《1962:雷锋VS玛丽莲.梦露――螺丝钉的花样年华》的文章在网上肆意流传。文章说:螺丝钉还有不干的时候,而且是永远不干了,至于是什么时候,不好说。可能是“制度缺失”的时候吧。有的人还以“恶搞”的手法编造了所谓的“雷锋的20条死因”,如:“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雷锋是看了楼主的帖子后被气死的”、“是由于驾驶技术不好死的”有的人甚至觉得20种死因还不够“全面”,便又加上一条:雷锋是看了这个网络笑话之后笑死的!
“恶搞”已影响到中小学生成长
近来,网络上又流传着一个“人品计算器”的测试软件,该“计算器”专拿“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开涮。虽然版本众多,但其操作方法都相当简单:输入姓名,然后点击“计算”,接着就获得人品分值和相应的人品评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发现,如果输入的是“孙云晓”3个字,结果会显示:“人品得分:93;评价:你的人品太好了,你就是当代活雷锋啊……”如果把“雷锋”输入计算器,得到的结果却是:“雷锋,人品得分:2;评价:算了,跟你没什么人品好谈的……”
  按照这个计算器的算法,岳飞人品不敌秦桧,武松人品不敌西门庆,孙悟空人品不敌白骨精……
  长春市天津路小学三年级一位姓刘的小男孩称,班上同学几乎都做过这个测试,得分低的同学还被嘲笑。一个女孩由于与一位“名人”同名,只得了1分,还难堪得哭鼻子。
成都某小学语文老师黄雪梅说,她的女儿在上幼儿园时,曾背诵过一首令她非常吃惊的诗:“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这就是源自网上的被“恶搞”的《“唐尸”三百首》,其在中小学生中的危害让人后怕。
昆明市某中学语文教师马晓东在面对一本名叫《大话红楼》的书时更是愤怒了:“这是在糟蹋老祖宗的东西!”《大话红楼》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的扭曲和篡改已经达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宝黛初会是宝玉“性骚扰”、跳脱衣舞的闹剧,晴雯撕扇变成了用榔头砸空调,大观园内众姑娘逢年过节都要穿着“比基尼”选美,黛玉成了“二奶”,宝钗又有了外遇……
专家指出,恶搞之风吹进了校园,它的毒害之大可以想象。首先,恶搞《红楼梦》的著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误导了中小学生对原著的认知。中小学生原本就对《红楼梦》了解甚少,这类“恶搞”书籍打着“改编”的旗号趁虚而入,让中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一定的心理认同,最后必然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再读原著的兴趣与耐心,导致名著中的文化价值在青少年一代中惨遭流失。再者,恶搞的低俗与粗鄙很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大观园内众姑娘逢年过节都要穿着“比基尼”选美,黛玉成了“二奶”,宝钗又有了外遇这些极其低俗的内容,成人也许会一笑而过不当真,可青少年缺乏鉴别力,难免会在阅读中使心灵受到污染,更别指望从中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观了。
如今,“恶搞”的黑手已经伸向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那么青少年手中就极有可能再出现《大话水浒》、《大话三国》等一系列“恶搞”作品。
类似的还有“孔乙己偷窃盗版光盘”、“卖火柴的小女孩成了演艺新星”之类的搞笑短信,更是在中小学生中广为流传。“白雪公主穿着泳主打猎,孔乙己不偷书改偷光盘……”这是一首很多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手机短信。除此之外,Q版语文也在小学生中间泛滥开来,司马光砸缸救出了圣诞老人、萨达姆等之类的恶搞许多小学生倒背如流。
据称,被网络“恶搞”篡改后的“古诗”在小学生中十分流行,不少“作品”之低下让老师都说不出口。
[自由评论]
许多参与并支持“恶搞”的网民认为,“恶搞”是资源共享的网络时代的全民娱乐,是网民对经典作品充满智慧的“再创造”,是一种“娱乐精神”。
笔者认为,“恶搞”发展到如此地步,已经远远偏离了其娱乐性的本质。这些“恶搞”作品,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深深定格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的颠覆,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已经成熟和定型的成年人来说也许只是看过后一笑了之;而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和确立中,可塑性很强的中小学生来说,其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法估量的。况且,这些“恶搞”作品的受众面主要是青少年,这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
&“恶搞”之风当刹
  八一电影制片厂负责人谈到被“恶搞”的《闪闪的红星》时说,作为一部经典的革命题材影片,《闪闪的红星》影响了几代人,无论是其历史内容还是创作态度,都应当说是严肃、认真的,这种“恶搞”行为已经超越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侵害了八一厂和相关创作人员的权益,甚至触及到法律层面的问题。
这种拿红色经典、民族优秀文化“开涮”,恶意颠倒黑白、美丑不分、荣辱不辨,将“红色经典”肆意歪曲,颠倒是非,这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同时也诱使正在成长的广大青少年误入歧途。
红色经典本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具有深远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到少数青少年已经深深陷入那些“恶搞”的网络游戏之中,在一些青少年中,如果你问他网络游戏的名字,他们讲得头头是道,而要问问他们历史英雄人物,多数人会张口结舌。原因很简单,这些青少年看中的就是网络游戏的刺激,而红色经典弘扬的却是革命正气、浩气。如今,红色经典被“恶搞”,无疑是对民族精神的践踏,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蓄意破坏,我们决不能任其滋生蔓延。
娱乐有“底线”,“恶搞”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娱乐从来都是有“底线”的,不是什么都可以调侃,什么都可以戏弄的。在法国,圣女贞德是法兰西民族的英雄,对她进行调侃打诨被视为违背道德的极端行为;在印度,甘地是圣雄,老百姓把对他指手画脚的行为视为犯罪;在美国,马丁.路德.金是“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个山岗”的反种族歧视的无畏战士,公众不会容忍对他的丑化戏谑。同样道理,不论是潘冬子、董存瑞,还是黄继光、雷锋,早就成了一种精神品格和国人的道德楷模,容不得有人戏说、调侃、“恶搞”甚至丑化这些英雄。
  郁达夫在悼念鲁迅的一篇文章里用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一些人士认为,对网络“恶搞”要抱宽容的态度,笔者也赞成这种观点。但是,宽容必须有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不能违法侵权和侮辱人格,不能毒害青少年,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笔者相信,大部分人包括网络“恶搞”者,也不希望影响自己的孩子和兄弟姐妹。世界各国无不把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全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不要丧失景仰英雄的美好天性
景仰英雄,崇尚英雄,这是人类的一种美好天性。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铭刻着一个个英雄的印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每一个时代的英雄会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但英雄的精神实质都是一致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今天,我们说起人类文明的起源,就会想起普罗米修斯、阿喀琉斯这些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也会想起尧、舜、大禹这些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在和平建设的年代,年轻人可能会把比尔.盖茨当成英雄崇拜,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纪念过去的英雄,缅怀英雄们为我们所作出的奉献。
  在俄罗斯,年轻人结婚时,新郎新娘会身穿礼服,到烈士纪念碑前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他们对英雄的景仰,这几乎成为俄罗斯年轻人举行婚礼的传统;在美国,到处可见以英雄命名的公共场所,为英雄修建的纪念塔或纪念堂;同样,董存瑞、黄继光、杨靖宇……这些中国革命战争年代造就的英雄,应该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怀想起他们当年的英雄壮举,我们心中会油然生起神圣和崇敬的情感――这才是人类美好天性的体现。
  最近,西方媒体播发了关于一名二战女英雄重获荣誉的报道。这位女英雄是法国人珀尔,二战时期她作为一名英军情报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二战胜利后,仅仅因为她是一名女性,而没有被授予荣誉,珀尔默默生活了60多年。一位英国空军长官了解到当年这一事情,郑重地向上级作了汇报。最近,英国空军专程到法国,向已经93岁高龄的女英雄补授了一枚英国空军最高荣誉勋章。
当国内一些媒体为董存瑞等人的英雄壮举“栽赃”时,西方的媒体则在为参加二战的珀尔重获英雄荣誉而欢呼。这种对比的确值得引起我们深思。面对亵渎英雄、恶搞英雄的种种现象,我最感担忧的是,这种美好天性将会逐渐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中丧失。
“大棒”政策下的“西点男孩”
在浙江杭州,有家名为“西点男孩”的培训中心,专门招收6岁至11岁家长难以管教的“顽劣”儿童。中心以“吃辣椒酱、喝黄连、挨鞭刑”三项处罚,作为对犯错孩子的主要惩戒手段。中心宣称,起名“西点男孩”意在借助美国西点军校的教育模式将这些“顽童”打造成“自强自立、对社会有用”的阳刚男子汉。这样的管理模式在一度遭到质疑的同时也受到了部分家长追捧和推崇,在今年的暑假招生中,竟还有300多个孩子因名额爆满而无法进入“西点”。近日,记者探访了这家“西点男孩培训中心”,也与这些“西点”男孩作了一次近距离接触。
杭州的“西点军校”
“西点男孩培训中心”座落在杭州西湖边吴山广场附近安静的四宜路上。培训中心一般招收6岁至11岁的男孩,实行寄宿制、全封闭管理,孩子们每隔两个星期可以回家一天。&&
今年暑假招的150个孩子中,有来自意大利和匈牙利的侨民,有北京,湖北,河南,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还有3个来自上海。两个月4000元的学费,意味着这些孩子多数来自富裕家庭,但他们有个通病,“一句话,家长已经管教不了儿子了。”
平时,每天放学后,孩子被接回训练中心,准时吃饭、训练。除白天去各自学校上课外,剩余的时间,孩子们都得服从“中心”的安排,按照“中心”制定作息时间表进行相应的运动和训练,包括溜冰、爬楼梯、俯卧撑、跆拳道、益智游戏等常规训练项目。
早上6:30,孩子们开始套上溜冰鞋运动锻炼,若下雨就改成爬楼梯;下午放学回到宿舍,做半小时俯卧撑等;晚上是跆拳道训练或益智游戏训练。周末的课程表则排得更满。8:30到9:00起床洗漱,半小时早餐;之后萨克斯训练一直到中午11:30;中午12:00到14:30是围棋训练;14:30到17:00练习跆拳道。
另外,“西点”每两个月安排一次学生远游,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才干。最终目的是打造性格坚强、举止优雅的阳刚男孩,打造健康、睿智、幽默、豁达的未来男子汉。
“西点男孩”奖惩制度
“西点培训中心”的主要惩罚项目有三项:吃辣椒酱、吞黄连、挨鞭刑。惩罚是有规可循的,最重的是挨皮鞭,孩子违反了安全规定要吃鞭刑,塑料跳绳做的鞭子,在背后打三鞭。说谎,挨鞭子(七分力);成绩明显下降,挨鞭子(八分力);不注意安全,挨鞭子(九分力)。执刑由“西点”校长万国英亲历亲为,万校长说:“鞭打后的红印3天不会消除。”
&万国英告诉记者,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古训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就是要通过打这一极端形式,让孩子牢牢记住,有些事情是永远不能做的。抽鞭子的时候,我从来不让其他人下手,因为我打可以控制好力道。”她说,这些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是在替家长教孩子知道好与歹。
不听话要罚吃“白饭”,说脏话要罚吃辣椒酱。然而,孩子最怕的还是老师手中那根包裹着布条的特制鞭子,说谎、成绩下降都难逃此厄运。“西点”成立一年来,几乎所有的男孩都挨过鞭子。
记者看到,所谓的鞭子是一根塑料绳外面包着一层花布。由于经过了特殊处理,鞭子打下去并不算痛。鞭子悬挂在训练中心的墙上,其威慑力和受鞭时的羞耻感要远远大于鞭刑的实际痛楚。
  当孩子咬手指时,黄连就上阵了,买自中药铺的黄连切成3厘米直径的圆片,含10分钟再咽下去,不许喝水,记者试了一片,感觉5分钟后苦得舌头发麻。
  骂人和说谎的代价是吃辣椒酱,一小汤匙,一口吃下。辣椒酱分三种:最轻的上海甜辣椒酱,中档的四川辣椒酱以及最重的贵州辣椒酱,按犯错次数来选定吃哪种辣椒酱。
“西点男孩”铁腕女校长
“西点男孩培训中心”的校长万国英40多岁,曾做过记者和政府公务员,后来下海开了广告公司和一家幼儿园。现在,她放下其它所有项目,专职当起了“西点校长”,兼培训中心主任。
“做人是关键,人做好了,做事不怕做不好。”万国英给记者讲述了她办这个学校的宗旨。
  “一个好男孩,应该是一个有毅力、责任心,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而这恰好是目前富裕独生子女家庭所缺失的。”万国英说,“下棋不好不要紧,但如果连续悔棋、耍赖、输了哭鼻子,就是做人问题,这才是最致命的。”万国英用两种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一是罚,但要恰到好处,打之前给孩子申诉机会,平时尽量不用鞭子。“让孩子感到委屈的惩罚,他不但不改,还会有叛逆心理,会留下阴影。”
  二是情,在记者采访万国英的时间里共进来40个孩子,她治疗了4个孩子的扭伤,给3个孩子涂抹了防蚊子药。6个孩子自认为发烧,量体温正常,却非要万国英用嘴唇在脑门上贴一下才行,万国英最后还是给他们吃了消暑药。3个孩子来打小报告,1个孩子凉鞋断了,穿着万国英的拖鞋满意而去,其余的孩子全是进屋喝水,尽管学校里遍布着40多个饮水机。
万国英记得每个孩子的名字、近期状况,每个孩子在万国英这里得到了水、药片、关怀的两句话,都觉得很满意,她的办公室从来不关门,为的是孩子随时可以进来,她的老板桌上,放着发放零花钱用的硬币、药物、作业本,以及三双断了带子的小凉鞋。万国英说:“我给他们的印象是既怕又爱。”今年6月1日,一个来过这里的孩子许的愿望是想让万国英给他当一天妈妈。
“在我们这里,所有的命令都是先执行,后‘抗议’,‘没有任何借口’!”万国英说,“现在学校里普遍阴盛阳衰,男孩子太娇气,缺乏阳刚之气,这样下去,我不敢想象我们未来的民族气质。创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目的,就是想借助美国西点军校的理念,以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模式,将男孩打造成真正的男子汉。‘西点’的努力和探索,也许可以给社会特别是教育界一个思考。”
“西点男孩”受训纪实
今年13岁的顾东成第一次参加西点男孩学校,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他挨了9鞭子,吃了1次上海甜辣酱,问起近况,他说自己一点也不想在这里。
  记者来到身边时,他正闷在一旁打电话,手机是向老师借的,电话里,他反复向妈妈询问回家的日子。他坦言自己来这里的原因是学习成绩不好,放假时除了玩电脑就是看电视,他打魔兽世界和QQ游戏,学校里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但他不愿意和其他人一起玩。在第一个月的前几天,他为了完成作业每天被逼着熬到凌晨3点,白天还要参加正常活动,消极怠工过几次,为此挨了鞭子,骂了一次人,为此尝了上海甜辣酱。
万国英的教育方式在顾东成身上没起多大作用。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数日子回家,想着回家去玩电脑,不过他也承认,在这里的这段时间自控能力提高了不少,“中间回家呆了4天,过得挺好的。”
记者问其它一些孩子:“万老师凶吗?你们都有谁挨过鞭子呀?”孩子们点点头:“凶的,挨过的,不过那是我们做错事了。”小脸煞是认真。
体罚之外,还有一些针对性的改造方式。例如,胆子小的孩子被安排进“猛虎下山队”,经常半夜紧急集合,在山里进行急行军;慢性子的孩子进“快乐奔驰队”,起床穿衣不超5分钟,吃饭不超过10分钟。另外还有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北大清华队”、针对缺乏男子汉气概的“我是男子汉队”、针对粗心大意的“精益求精队”等。每个孩子都有进入这些特殊部队的惨痛回忆。
每天1元零花钱
记者在万国英的办公室采访时,两个男孩“报告”着进了屋,来索要昨天的零花钱,这些在家花钱大手大脚的孩子,在这里每天的零花钱配额是1元,两个孩子把1个一元钱硬币紧紧攥在手心里,这一元钱来之不易,因为犯一次错误要罚20元零花钱,意味着将有20天没有零花钱。
万国英透露,其中一个男孩的父亲是某市银行行长,他可能直到现在才知道一元钱的宝贵。  
每周一上午的奖罚大会是孩子们最紧张的时刻,全体集合起来,所有的孩子挨个结账。要受惩罚的,站到中间,拉衣服露出后背等待“挨鞭”,再扣零花钱20元。表现好的,奖励5元零花钱,奖励方式也五花八门。5元零花钱对这些孩子来说非常来之不易,因为平时一天只有1元零花钱。因此,在“西点”最有钱的孩子一定是同学之中表现最好的孩子。
“西点男孩”背后的家长
在每个男孩进“西点”之前,“西点”都一定会送上一封给家长的信:“孩子在‘西点’有越规行为,将按照越规大小受到惩罚,最重的将是鞭刑。若是心疼孩子,请提前告知。”言下之意,如果不赞同“西点”的方法,就不必送孩子来了。
在“西点”,每月培训费是两千元。但许多孩子的父母都表示,只要孩子的表现有进步,他们不会在乎这些钱。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长则说得很干脆:“‘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流传了几千年,难道没有一点道理吗?我家的孩子特顽皮,我们管不了,就交给‘西点’管,一段时间管下来,孩子简直换了一个人。花这个钱,值!”
事实上,“西点”的孩子大多都是令家长头痛的调皮蛋,很大一部分家长是在失望和无奈之余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将孩子送到“西点”的。但送来的“顽童”并不会老老实实就范,嚷嚷着要走,意志力不强的家长一听孩子不愿意呆,马上就跑到学校收拾行李带孩子离开。万国英告诉记者:“时间长了有调整好的,也有半途而废的。有5天就走的。还有3天的。”
■封面故事
高燃:我要影响所有的中国人
□本刊记者& 程卫锋
高燃:80后(1981年生),湖南人,崇拜毛泽东。1998年中专毕业,在东莞樟木头一家厂里打工。半年后,考上清华大学新闻系本科,成为第一个从中专直接考上清华大学的人。2003年,在《经济观察报》做财经记者,当年被报社评为最佳新记者。2004年进入IT行业发展。2005年创立My
See(视频直播网),任总裁,身价上亿。2006年10月辞去My See总裁职务……
100万,来自一位赏识他的人
2004年,高燃还在《经济观察报》做财经记者的时候,看到当当网、卓越网等一批网站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纷纷迎来了新的春天,高燃也有了做电子商务的想法。当时,他还只做了8个月的记者,对IT几乎一窍不通。经过一翻苦学之后,高燃起草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希望通过这份计划书能找到可以为他提供创业资金的人。
偶然的一次采访,高燃在北京一家饭店的电梯里有预谋地“偶遇”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在电梯里,高燃把自己的商业计划书递给了杨致远,并做了简单的项目介绍。杨致远肯定了高燃的想法。可惜的是这次行动之后便没了下文。高燃没能顺利地拉到他的第一笔创业资金。高燃并没有灰心。这时,他想起了蒋锡培。
2003年夏天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时,高燃在央视《对话》节目里第一次“认识”了江苏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蒋锡培之前也看过高燃的故事:因为家里穷而没有上高中,是第一个从中专直接考进清华本科的人。
几天之后,蒋锡培到清华校园里做讲座。在蒋锡培看来,高燃是个有心人。“在闹嚷嚷的现场,有一件衣服掉到地上,高燃静悄悄地捡起来挂在了旁边。”
在投出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没有下文之后,高燃决定把第二份投给与自己仅有一面之缘的蒋锡培。当高燃得知蒋锡培正在长春出席团中央组织的会议后,当天就买票在火车上站了一夜,第二天凌晨赶到长春,把自己的计划书送到了蒋锡培手中。
现在回想起那个粗糙的计划书,高燃自己都觉得惭愧。“一没有团队,二没有技术,三没有资源,在懂行人眼里,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但当时的高燃完全沉浸在冲动之中。
幸运的是蒋锡培却站在了高燃一边,他认为:“第一,这个行业有机会;第二,他看好这个年轻人。”为此,蒋锡培做了一个口头承诺:出资1000万占65%股份,高燃以智力出资占35%。高燃笑开了花。第二天,高燃回北京之后立即开始行动。他找来清华自动化系的几个博士,凑起一个团队准备大干一场。
两个月后,蒋锡培让高燃去江苏开董事会。要正式决策了,十几个董事、七个监事围成半个圆桌,高燃一个人坐在另一头。反对意见太多了。在20来个人当中,上了年纪的董事全部反对,专家学者身份的人也全部反对,他们断定没有赢的机会,计划中有着即使到了今天高燃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只有三个人支持,蒋锡培、一个同样毕业于清华的副总裁、一个女董事,这三个人恰恰是跟高燃私下里熟识的人。
下午,董事会闭门研究,高燃回宾馆休息。高燃心里明白,基本没戏了。1000万不是小数目,蒋锡培不敢一个人拍板,毕竟寡不敌众。高燃准备好“跟他各走各路”了。
晚上10点,蒋锡培把高燃带到餐厅喝粥。蒋锡培一口气喝了五碗粥,高燃则呆坐着。蒋锡培终于开口了,“高燃,你这个人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高燃听出了话外之音,就开始只顾喝粥,不去看这个就要拒绝自己的人。蒋锡培接着说,但这个项目风险太大,我们不能同意;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项目,但是……后面的话高燃也没听进去,脑袋里嗡嗡响,他在考虑要不要把下午在宾馆里想了一下午的说辞倒出来搏一搏。最终,他说出来了。
“你害了我。”高燃大声说。蒋锡培显然有一点震惊。高燃不理他,只顾说,“我家里还有几个弟兄,回去怎么交代?当时就有很多人要投我这个项目,就因为跟你关系好,我才过来。你现在让我怎么办?”这些说辞,高燃已经想了一个下午。
最终,蒋锡培答应给他100万。临走时,他拍着高燃的肩膀说:“这个项目有非常大的风险,但你这个人没有风险。”在蒋锡培看来,高燃的这种要干一番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太珍贵了。
人脉成就了他
创业伊始,高燃的路走得并不顺利。执著于做电子商务的他从北大网上书店所得到的回复是“收购资金不能低于100万。”他不能把手中的钱都拿去冒险。于是他们最初选择了做彩信。
事实上,2004年7月间,正值彩信市场刚刚升温,但高燃对彩信市场的不了解,导致公司几乎没有盈利。几个月后,高燃的核心团队解体、两位合伙人相继离去。
高燃又开始做博客。他用几万元的资本注册了My
See域名,但技术门槛较低的博客仍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
高燃的电子商务计划果真失败了,但他并没放弃。几个月的创业经历让高燃明白,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核心技术。
2005年2月,他遇上清华校友邓迪,两个人合并了公司,成立了高维视讯My
See.Com(视频直播网)。高燃做出了最终决定,砍掉自己的博客团队,专注于视频业务。
当时,直播网所处的P2P(点对点)流媒体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在P2P流媒体技术出现之前,在线视频点播主要靠向用户收费来赚钱,但是在线视频点播成本较高(每名用户收看一部影片的成本大约为7元钱),收费过高用户不愿使用,收费过低又会赔钱。
“利用技术的手段,My
See直播网的P2P流媒体技术可将每名用户收看一部影片的成本降到7分钱,甚至对用户不收费靠广告盈利都有可能。”于是,在完成两公司合并之后,为了迅速、更深、更广地开拓市场,高燃将第一轮战略融资提上日程。
与此同时,直播网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推广,作为P2P流媒体企业的典型代表,My
See成功地直播了“连战、宋楚瑜大陆行”和“发现号”发射及返回。在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家门户网站关于“神六”的新闻大战中,My See稳坐一隅,为新浪和网易同时提供P2P流媒体直播服务。My
See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大规模视频直播的先河。北京高维视讯科技有限公司(www.mysee.com)的总裁高燃,也因此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年轻最活跃的青年创业企业家”之一。为此,今天的媒体拿他与柳传志级的人物相提并论。
2006年2月,My
See融进了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使其公司身价上亿,而高燃自己也获得了上亿身价。
高燃和邓迪管理着100多人,这个团队的平均年龄是25岁。蒋锡培在这个过程中追加了100万,总共200万的投资今天增值了至少10倍。
蒋锡培后来坦露了他当年的想法:“项目即使失败对他也是很大的帮助,而100万的损失对我而言并不大;但这个人终究能成功,我也终能获得回报。他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把握机会,而有些人,即使面前有机会也不知道去把握。如果没有这100万,他一样会成功,只是迟早而已。”
高燃身边的朋友认为,善于与人打交道是高燃的成功秘诀之一。他拥有的除了热情,就是长期积累的人际关系,别人都好奇“高燃怎么认识这么多人。”
高燃自己也承认,“我在清华上大学4年,我参加了非常多的学生会组织,请了非常多的企业家和非常多的学者还有政府机构的领导者去清华演讲,都是我自己去请的,或者我通过我的同学我的一些别的朋友去请的,我跟他们在那时候就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每到节假日的时候,别人都出去玩了,我就一个劲儿地打电话。我就说你节日好,节日好,第一次可能他忘了,第二次可能也忘了,但是第10次他就记住你了。中国所有前100个或者前500个人怎么成功的,做了什么事情,是什么原因,我非常清楚。我为什么找到蒋总,是根据我的经验筛选的。当时,我找不到蒋总也许还会找刘总或高总,总之我一定会找到这个人,因为我做了这么多准备。”
“每个人都要照顾到,很多事情都要平衡,又要做得不过分。”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村孩子高燃,在铺设人脉网时花了许多心思。
在高燃参加的央视《对话》节目现场,一位嘉宾开玩笑地评价他“高燃是够狡猾的人”,另一个则评价他“具有政治智慧的潜力”。
高燃当然不承认,他认为自己是个真诚的人,只是成熟较早,并且受到过政治训练和商业训练,“我在17岁的时候就管理了一个将近100人的团队,是在深圳的一家公司。在学校里面我一直是学生会干部和负责人,在管理方面问题不大。至于和各方面人物打交道,用一家企业杂志社给我发表的文章里面的话来说,我一心崇尚的是伟人,如果是我崇尚的伟人的话,见面之前我会了解对方的爱好,比如交流背景、生活背景和就业背景,这样的话就有话可谈,这方面我以前受过充分的训练。”
“影响所有的中国人”
高燃出生在湖南省桃江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由于家境原因,高燃没有读大学。1998年中专毕业后,在东莞樟木头的一家厂里打工。但他心里还是记挂着大学,一直边打工边准备考大学。半年后,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当时,村里的乡亲激动地评论:
“高燃将来肯定能当中央委员!”在那个小山村里人们都以为读了清华就能“当大官”。
高燃的桌上摆着一摞毛泽东的著作,以及多个版本的《毛泽东传》。“他家离我们家很近,又都是农民子弟出身,我们也可以把建设新中国理解为创业。我就把这种过程移植到我的创业当中去。”
从刚识字时就开始读毛泽东,并把毛泽东作为今生追随的偶像,高燃觉得可以把毛泽东建设新中国理解为一种创业,而毛泽东的一些经验完全可以移植到自己的创业历程中去。“在战略上我可能比较擅长,战术上差一点”,高燃笑着说。
曾有一个媒体给李想、戴志康、茅侃侃、高燃这4个“80后”的网络新贵设计了一套问卷,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到世上的使命是什么”。其他3人的答案分别是:“活出真实的自己;快乐,充实,做自以为擅长且有意义的事;活着。”高燃的回答口气最大:影响所有的中国人!
“我不喜欢颓废的东西,颓废的人我也很少跟他们交往。我看伟人传记,看自己和他们比有哪些不足,向他们学习。有人说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有人说历史是由伟人创造的,我觉得历史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创造的,而不是所有人。既然这么多人在书写历史,我希望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个,成为历史的主人。”高燃说。
创业并不是高燃最初的理想,当然,也不是他最终的理想。他说他的理想只有一个,而且是从小学时就有的。他曾经在博客上写道:“现在的绝大部分青年人,将成长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定位于经济利益上,反观近几年火爆于媒体的青年创业才俊,有政治抱负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看来,My
See只是高燃的一个台阶,他还有“更大的理想等着去实现”。
而这一天很快就来到了。
2006年10月23日,My
See发出声明:“因为个人健康原因,总裁高燃将于2006年11月1日辞去所有My
See相关职务。”这一举动,一下子在业界引起了震动,在网上引起各种猜疑。
声明发表的当天下午,高燃最可信赖的兄长――江苏远东控股集团的蒋锡培董事长来到了他的身边,蒋锡培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和他一起讨论过去几年的经历,并对高燃未来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和同事们一起起草离开声明时,看着一个个曾经并肩战斗的兄弟们,高燃心里很感伤,“但无论如何,明天还会到来,前方的路还得继续。”
高燃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离开声明发布的那天晚上,我平生第一次上了中央电视塔,在北京最高的旋转餐厅里欣赏北京的璀璨华灯;思考着自己快速旋转的人生,我告诉自己:你真的很棒――未来还会更棒!在将来,我还要来到这个观景台,来傲视普天下的苍穹。”
高燃表示离开My
see时心情非常“矛盾”。据高燃透露,目前已经拿到几百万人民币,三个月后可能拿到500万美元。高燃称,接下来的创业肯定还是做互联网娱乐,并且一定会从自己擅长的媒体方面着手。
我们期待着高燃完成新的人生飞跃。
■独立评论
财富80后的“非正常”管理
  他们的名字一次次被提起:25岁的PCPOP首席执行官李想、畅网科技首席技术官陈曦、My
See总裁高燃及首席执行官邓迪,24岁的163888翻唱网首席执行官郑立,23岁的Ma
Joy总裁茅侃侃、非常在线首席执行官赵宁……
  这些正秀于商业舞台的年轻人都因新技术而成事。当然,他们不是互联网先驱,他们只是继承者,同时也是开创者,我们试图在他们身上发现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也许还不能完全下定义,但它的基本的内涵是“开放、自由、平等”的互联网价值观,正如“80后”的他们所宣称的:“一切都是平的。”
因为他们跟技术的关系来得更彻底,他们从一诞生就与新技术血肉相连,用最不同往昔的方式学习,用最新的工具管理,最直接的方式交流,他们身上的文化特征打着明显的“80后”烙印。他们是技术商业时代的管理者,公司以不同常规的方式成立,也以不同常规的方式发展。
在这样一个时代,“80后”人已无需在传统教育体制内获得肯定。
  他们有条件只选择自己最想学习的东西,他们的生活中有无处不在的知识和信息,有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
  互联网大潮在上世纪90年中后期滚滚袭来,这些思维尚未定格的80后过早地和互联网结合。数字技术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迅速吸纳过去企业家需要10年甚至更久才能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当丁磊、陈天桥们在大学毕业数年攒够第一桶金之后上路,更上一代的王石们更是历经苦难从“倒爷”开始创业时,这些立志创业的80后们还在中学,就夹了一本叫“互联网”的大课本匆匆上路了。
  他们很多人主动选择了“另一种”教育方式。互联网这座虚拟时空里的“大学”在很多层面上反叛着以讲堂、讲义、教授为依托的传统教育,他们无需一直呆在课堂。戴志康大学4年15门考试没过;茅侃侃因为地理会考两次不及格,失去了考大学的资格;邓迪在清华大学读新闻专业,却醉心于数字技术,日日自学,毕业即创办公司;高燃在清华上课非常少,他广听讲座、广读闲书;只有陈曦,因为14岁就考入大学少年班,又学的是计算机,正常毕业。
  但学习变成了随时随地的事情,只要有足够耐心,几乎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所有你需要的知识和信息。除了这些,他们的个人心智成长也加速进行,传统的“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长模式,在这里快速进行,他们足不出户,即可跟天南海北的人相识、结交、碰撞,吸纳全球信息。茅侃侃在15岁就通过互联网跟比自己年长几岁甚至几十岁的人切磋,逐步巩固了全面的社会资源。陈曦在少年班时,已拥有了一批美国互联网界朋友,正是那些人不断地给他讲述美国的IT神话,激发了他的创业愿望。而中学六年,李想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给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新东西都是在互联网上学到的。”
  面对着这些成功的另类80后,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想象被技术改变的学习和培训,将来会是什么样。在美国新近刊出的被广为转载的一篇文章,作者甚至预测:2020年的教育,课堂将会消失,人们也不再需要传统的培训。
  虽然无论什么时代,成功的人总有一些相同的特质。80后企业家和他们的前辈一样,具备了这些品质:独立思考,野心,想像力,勤奋,甘于吃苦,好学……但与他们前辈相比,他们有着巨大的差别。因为没有被苦难浸泡过,没有被不规范的市场交易扭曲过,他们崇尚科技及创新,他们阳光、直接、坦率、真实,讲究规则,聪明而不工于心计,自我而不崇尚权谋,平等而非高高在上。
  正如李想所说:“我们80年代的人嘴里说什么,心里想的就是什么,不用再猜我背后的意思了。”
  无论是怎样的技术商业,无论是如何的不同,当企业真正走向规模运转,这些新生商业力量面对的管理问题,仍将跟他们的前辈们一样。
  他们的能力和人格是否足以领导一个公司?他们对企业的控制和平衡能力如何?
  即使是使用博客或者即时通讯,起到实质作用的,依然是工具背后的内容――他们如何展示自己的形象,如何给员工以信心和力量?
  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企业管理层面上,他们无疑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太多。
  但我们依然乐观。
薄弱环节有很多填补的机会。他们生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企业变得越来越重要,学习变得越来越便捷;他们年轻得让人嫉妒,未来的空间和时间无限广阔。套用80后最爱的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
■同题链接
戴志康:从八百元创业到网络新贵
  戴志康,生于1981年,上大学时挣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五十万,如今年仅二十五岁的他在中关村拥有一家年营业额达五百万的公司――北京康盛创想公司,2005年7月获得风险投资的几百万美金,身价过亿,成为“80后”网络新贵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戴志康坦言,年轻的创业者最大的优势和劣势都是年轻,“年轻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时间去补救过错,但反过来讲,市场竞争不会因为你年轻就宽容你,你犯错误别人不犯,你可能就死掉了。”
  戴志康从小喜欢电脑,把家里的电脑一次次的升级,编程的本领也越来越高。2000年,戴志康考上了大学,可进了大学后,他对考试和教材不感兴趣,十分失望。 那时候互联网火起来了,戴志康通过互联网认识外面的世界,他对把陌生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社区有了兴趣,他想开发一套能自动生成社区的软件,让即使不懂技术的人也能管理。
  为了做软件,戴志康开始创业,他大二搬出了学校,每个月八百块的花销持续了好几年:三百块租房子,两百块吃饭,剩下的就是上网和打电话,自己整天闷头开发软件――这就是他开创事业所需要的全部成本。就这样设计出有名的“Discus!”软件。起初,这个软件是免费的,在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用户,又跟其它的同类软件产品进行对比之后,戴志康决定要对这个软件进行收费。10月,戴志康推出新版本,加入新的功能和技术,容纳能力是同类产品的好几倍。打这以后,Discus!就进入高速轨道,销售平均每个月增加30%。戴志康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到毕业时,他有了五十万元。
  当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的事东奔西走时,勉强毕业的戴志康却成了香饽饽,某公司甚至提出三十万元年薪邀请他加入,戴志康选择了放弃,他揣着自己读大学时赚的五十万元,来到北京,开办自己的公司。经过两年的发展,公司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张到六十多人,其中80%都是程序员,产品份额也在业界市场内占到了50%,2005年的营业额达到了五百万元。
 到现在,戴志康仍然把自己的公司定性为技术型公司,他认为只有把技术做专做精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经常跟程序员说,你会十样东西也不如精通一样东西。做一件事情要非常专注、投入,哪怕一个时期只做一个事情,做到最好、最精通、最深入,做到这个领域的一流高手,或者把自己的产品做成这个行业最顶尖的产品,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李想:身价过亿的高中生
 & 现在,“李想”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1981年出生的他,1999开始创业,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到成立PCPOP,李想只用了两年。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一亿以上的身价,也不过短短四年。如今,泡泡网年营收入近两千万,利润一千万。而创造这一商业奇迹的就是仅有高中学历的李想。作为泡泡网首席执行官(PCPOP.COM),李想的身价将近两个亿。
第一次接触电脑,李想还是初一学生,到了高一那年,他按自己的要求配置了一台价值八千多元的电脑,当时每月的上网费将近七八百元,上网的费用是他给电脑专业报刊写稿得的稿费。
1999年,念高三的李想办了一个名为“显卡之家”的网站,网站发展迅速,不久,日访问量就达到一万多人次,加之用户的口碑相传,很快,广告商开始给李想的网站投钱,每个月有六千多元。
  高考前夕,李想决定放弃高考,全力以赴做网站。对儿子的这种选择,李想的父母显得相当开明,并没有过多干涉。“对我而言是面临一个选择,一方面自己喜欢媒体,自己做一个网站,就是经营自己的媒体;另一方面这个媒体当时已经开始赚钱了,所以当时比较果断地选择了做网站这条路。”
泡泡网正式成立之前,李想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赚钱,当盈利不成问题时,李想开始琢磨如何才能使公司的利润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创业有成的李想一周要上六天班,每天和普通员工一样打卡签到,每天平均工作十小时以上,在他的脑子里没有成功这个概念,只有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现在的目标就是:创一次业,做一次并购,实现一次上市。
茅侃侃:初中文凭打天下
  只有初中文凭的茅侃侃,在2000年连着考了微软和思科的电脑认证。拿着这两个招牌,他起劲地折腾:从软件公司到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游戏制作公司,刻意四处跳槽,因为他认为“技术、销售、管理、包装和推广,是经营公司的必须流程,每一道都有必要熟悉”。
2004年底,茅侃侃碰上一个曾经合作过的企业老板。茅侃侃曾经为他做项目,很受他欣赏。茅侃侃把闷在心里想了一年的Ma Joy项目跟他交流:把网络游戏搬到线下、模仿其后台数据运行,但用实景、由玩家实际扮演。两人一拍即合,茅侃侃以智力入股,持有25%股份,双方正式运营Ma Joy,整体投资预计三亿元。茅侃侃没有投入一分钱,仅仅凭他的创意和理念,取得了这个年收入十五亿元人民币的大项目将近20%的股份。如果运转正常,前景不可预测。
80后懂得抓住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能有今天的成绩,固然与他们自身的勤奋努力密不可分,但这些财富新贵无一不是具有冒险和大胆创新精神的。80后创业者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创新能力很强,敢于尝试,想做就做。不像70年代的人干什么都瞻前顾后,以致错过很多机会。这批新财富人士的问题也很普遍,就是自我意识太强。而管理企业是要靠组织体系和团队协作。因此,靠一个好的创意可以成就一个企业,但企业做大以后怎么管理好,这可能是80后企业家应该注意的问题。
80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他们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他们的生活有点另类,他们的观念让人耳目一新。
在中国商界、尤其是互联网界,一群“80后”正在集体浮出水面,这批80后正在悄悄与财富挂钩。他们叛逆,但并不鄙视或远离现实的商业生活;他们会口出狂言,但更多时候,他们身上带着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与老练;他们退出有既成规则的游戏,并非出于消极,而是在动手写自己的规则,以你可能想不到的方式崛起。
也许确如王石所说,这些“80后”的创业者,要现在就定义为“未来中国商业的脊梁”还为时尚早,也很难给他们的企业一个系统的评价。但我们应该乐观地期望着他们的未来,他们代表了中国未来企业的某一个方向。
  纵然,这些公司无论商业模式还是管理模式,都还只是初具雏形,但他们总有长大的一天。一个优秀商业群体的成熟与主流化,值得我们用更多时间期待。
■超级家庭
科研赤子胡铃心
父母是“中国爱迪生”腾飞的双翼
西(福建)
在世界航空领域,有一道难题始终困扰着从事飞机研究的专家们,那就是让飞机能像鸟儿扇动翅膀那样飞翔。在中国,一位年仅20岁的半大男孩居然石破天惊地让自己的小飞机扑动着翅膀在天空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他就是被媒体誉为“中国爱迪生”
的胡铃心。
妈妈的爱是儿子想象力驰骋的天堂
2001年6月初的一个晚上,福州市“金麒麟美容企业”总经理林燕玉女士,被福州八中校长紧急约请到学校办公室。在那里,她见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老师:“根据校长的推荐,知道您的儿子胡铃心动手能力很强,有许多项发明,其中几项还是专利。特别是那篇关于航天飞机的论文,看过以后,我们觉得他在航空航天方面很有天赋,约您来是想建议胡铃心报考南航。”
林燕玉一阵欣喜,南航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国家惟一的重点学科,她知道,有着“全国发明创造之星”头衔的儿子真正的梦想是浩瀚的天空。回家的路上,无尽的思绪在她的头脑中回放……
1982年12月,林燕玉迎来了她生命中的宝贝,初为人母的林燕玉取“警铃在心”中的“铃心”作为儿子的名字。从此,“心”便是她对儿子最亲密的昵称,而儿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摇动着她那颗母亲的心。
那时,林燕玉和身为机械制造专家的丈夫住在福州市的郊外。傍晚,夫妻俩总爱抱着儿子到空旷的田间散步,有一次正在与儿子呢喃细语的林燕玉吃惊地发现,小家伙一双圆溜溜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天空,表情专注,偶尔像是发现了什么新奇有趣的东西,兴奋地笑着,在爸爸的身上手舞足蹈。顺着儿子的目光看去,只见天边一片被落日的余辉染得通红的云,在风的吹拂下变换着形状,儿子每一次的凝神注目都在等待下一轮的变化。
“老公,你看我们的心在干什么?”林燕玉惊喜地大叫起来,她不敢相信三个月大的孩子竟然被天空吸引,更不敢相信那沉思的表情会出现在这么小的孩子的脸上,她一遍一遍地告诉儿子“天空、云彩”。
晚上,林燕玉打开从儿子出生那天起开始写的日记,她要将儿子成长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案:“今天,心的目光不再注视飞鸟,他发现了天上会变的云,心专注等待云彩变化的神情是那么让人感动,不知心是否能够听懂,可我依然对他说,天空是云的家,云是鸟儿捉迷藏的地方……”
林燕玉是位感性的母亲,从牵手儿子的那一刻,就给了儿子自由的甚至是肆无忌惮的想象力。转眼胡铃心10个月了,“成长日记”已记录了厚厚的一本,儿子第一次“吃荤”、第一次露出新牙、第一次发出“妈妈爸爸”的音、第一次拍手发出响声、第一次发脾气、第一次有了拇指和食指对捏的精细动作……所有这一切,林燕玉都怜惜地、充满感恩地笑纳,将母亲的情怀溢满字里行间。
1983年10月的一天,胡铃心第一次看见了云层中的飞机。听到那只“大鸟”的轰鸣,他仰望着云中的不速之客,嘴里“嗷嗷”叫着。林燕玉笑了:“心,那是飞机,是一只不能扇动翅膀却可以带心到云彩里去的‘大鸟’。”从此,胡铃心懂得的词语中又有了飞机的概念。在1983年11月4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心10个月了,最爱的动作就是用手拿着东西做飞机飞,嘴里还“呜呜”地模仿着飞机飞过时的声音……”
林燕玉充满感性的幼教方式萌动了儿子的好奇心,腾云驾雾般的想象萌发了儿子的探索意识,而儿子那虽然孩子气但非常可贵的发明创意,在林燕玉的欣赏和鼓励下萌芽了。
一天,5岁的胡铃心和妈妈一起坐在夜空下乘凉,湛蓝色的天幕上点缀着无数闪光的星星,像顽皮的孩子朝着胡铃心眨着眼睛。“妈妈,快看呀,飞机!”小玲心指着头顶上一颗正在移动的“星星”欢呼起来。
  “妈妈也看见了。”林燕玉微笑地看着儿子,细心的妈妈早已发现儿子对飞机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次当他看见天上的飞机时总是那样的雀跃。目送着飞机一闪一闪地渐渐远去,胡铃心突然有了一个问题:“妈妈,飞机的翅膀为什么不能像小鸟的翅膀那样扇动啊?世界上飞得最快的是什么飞机?”
“是超音速飞机。超音速就是超过声音的速度,声音的速度非常快,比如妈妈在很远的地方呼唤心,心是不是立刻就听见声音了,而妈妈要走到心的跟前,却需要一段时间呢。”每次,妈妈总是耐心详细地回答儿子提出的问题。
胡铃心眼中流露出向往的神情,他想起了妈妈曾经给他讲过光的速度比声音速度快,半晌突然很认真地说:“妈妈,长大后我要发明超光速飞机,超过超音速飞机。”
林燕玉一愣,没想到5岁的孩子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就算是信口开河,也要鼓励和放大这种可贵的创意,她抚摸着儿子的小脑袋夸奖道:“我们的心就是有想法!妈妈很高兴,不过造飞机可不是简单的事,要学习许多的知识。”
“那我就学好多好多的知识。”
那一刻,林燕玉知道,飞机已经飞入了儿子的梦想。从此,她将儿子的梦想珍藏在自己的记忆里,默默地用最深沉的母爱鼓励、支持着儿子在自己梦想的天空中徜徉,在写了23年的成长日记中,儿子的梦想始终是最明晰的一条轨迹。
爸爸的鼓励让儿子发明意识萌芽
在家庭教育里,林燕玉与丈夫有种默契的“分工”:感性的妈妈引导儿子发挥发散性思维,而拥有多项个人发明专利的爸爸,则努力培育儿子的动手能力。
胡爸爸在家里喜欢什么都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胡铃心三岁时便在爸爸的“唆使”下开始“动手”了,家里的每一样物件都是他“研究”的对象,他总要拆开看个究竟,而拆散的物件最终要在父子俩的手中复原,有爸爸做靠山,胡铃心在拆与拼中乐此不疲。
那天,父子俩用积木搭出了一架飞机的形状,胡铃心欢呼着蹦了起来:“妈妈说,飞机能带我到云里去!”可是刚打开舱门,那架飞机就塌了,脸上的笑容还没来得及退去,泪水就涌出了胡铃心的眼眶,爸爸安慰道:“没关系,儿子自己再搭一架。”
三岁的孩子搭积木总是容易倒塌,爸爸在一旁悄声地观察,看儿子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地重搭,他忍不住蹲下身子鼓励道:“宝贝真厉害,倒了那么多次还在搭!不要怕,就像学走路,刚开始总会摔倒,后来不就可以跑了吗?”像这样鼓励孩子坚持到底、引导孩子不要害怕错误和失败的事情,每一天都在胡家发生,而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也在鼓励中得到了尊重和发展。
一次,妈妈林燕玉要去北京出差,爸爸抱着四岁的胡铃心坐公交车送妈妈去车站。那天,外边下着大雨,雨水打进车窗内,淋湿了许多座位,爸爸只能吃力地站着。没想到,这一幕竟触动了小铃心内心深处最敏锐的神经。跟爸爸回到家,胡铃心立刻跑到书桌台,抓起一只笔画了起来,“儿子在画什么呀?”爸爸感兴趣地问道。
胡铃心一边有模有样地埋头画着一边说:“推雨器,我要把雨挡在窗外。”四岁的孩子能用画表达自己原始的设计思想,爸爸吃了一惊,继而内心充满了欣喜:这是儿子自己琢磨出来的,也是儿子第一次将发明的意识变成图形,虽然是那么简单稚嫩,却是最可贵的第一步。他抱起儿子,慈爱地看着儿子那双清澈的眼睛,像是要透过时间的隧道看到儿子的未来,父子俩就在这样温柔的对视着传递着欣赏、鼓励和爱。在后来的日子里,胡铃心总能在和爸爸目光的交流中找到力量。
在爸爸爱的注视下,胡铃心的发明意识一发不可收拾,到了中学,他的小发明作品已有了20多件,其中“高效率扳手”、“易拆卸订书机”、“定量倒药瓶”三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为了拓展儿子的眼界,爸爸开始创造机会并不留痕迹地让儿子与不同的“大人”或者“大人物”接触,鼓励他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不断修正自己,培养独立的人格,强化不怕权威、敢于挑战一切问题的习惯。福建省的数学泰斗、爸爸的美国朋友、家里来的医生客人……在与“优秀的人”交往的过程中,胡铃心的眼前打开了一扇扇不同的窗口。
胡铃心刚刚上中学的时候,身为专利发明人的父亲,精心推出一项专利产品――“可升降晒衣架”。这项专利产品,晴天时可以自动伸向窗外,下雨时又可以自动收缩回来,产品展销时备受欢迎。
一天,胡铃心在看了老爸的发明之后,开始挑战起父亲的权威:“爸爸,这个东西不怎么样,有局限。”正在兴头上的父亲并没有把儿子的话放在心上。然而没过多久,阳台流行焊防盗网,“可升降晒衣架”失宠了。也就是在这一年,胡铃心在父亲发明的基础上,搞出一款“自动晒收衣机”。这种晒收衣机带有光敏和湿敏传感器。下雨时湿敏传感器的电路接通,使卷在轴上的篷布展开,覆盖在衣架上,使衣服免于被雨淋湿。雨停了,湿敏传感器断开,篷布又重新卷起。这项发明确实胜“老子”一筹。“后生可畏!”胡爸爸由衷感叹!&
然而胡铃心最感兴趣的依然是飞机,尤其是在少年宫见到一架真正的“米格―15”之后,这架苏式歼击机又勾起了胡铃心的梦想。那天,胡铃心手摸着“米格―15”冰冷而坚硬的外壳,在朝鲜战争中,正是由它们建立起了让美军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这只大鹏鸟的内部是什么模样?它在天空怎么飞翔?就像小时候和爸爸玩拆拼游戏,胡铃心突然有种想把飞机拆开好好看看的欲望。
此后,他成天缠着爸爸,问关于“米格―15”和飞机的事情。几天下来,爸爸不断用飞机模型等教育道具给儿子讲飞机的构造,但他还是不停地问。直到母亲买来《航空知识》他才放过爸爸,抱着那本书,像模像样地“研读”起来。2000年,胡铃心在飞机方面的独特才能表露出来:论文《卓越非凡的超级客机》获福建省科技论文一等奖,设计的“21世纪空天飞机”方案,获得福建省创新设计大赛第一名。航天专家“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认为胡铃心将是中国未来的航天希望之星,并把有自己签名的飞机模型赠送给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向他抛出了绣球。
天空不拒绝腾飞的翅膀
2001年6月,胡铃心在高考志愿表的三个选择上写上了南航、南航、南航!
2001年7月25日,胡铃心所期待的高考成绩公布了:597分!而福建的省重点线是605分,南航的录取线更高。眼看着要与南航失之交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宙学院传来消息:天空不会拒绝腾飞的翅膀!依赖国家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有关政策,南航破格录取了胡铃心。
走进高等院校的大门,胡铃心如鱼得水。2002年,在博士生导师昂海松教授的指导下,胡铃心和合作伙伴经历了16个月的艰辛研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研制出了翼展28厘米、重量30多克的“微型可控扑翼飞行器”,它可以在几十米的高空飞行8分钟。这是一种仿鸟新型飞行器,机翼可以像鸟一样地上下扑动。飞行时,从远处看去就像一只小鸟,具有很好的隐身特性。这项研究在国外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更无人涉足,胡铃心和同伴成功填补了我国“微型可控扑翼机”的空白。我国著名航空专家屠基达院士对此评价非常高:“‘微型可控扑翼飞行器’是对航空学飞行新原理和新概念的探索,有着重要的科学技术价值。我感到胡铃心同学将会成长为一个航空技术的创造者。”
&在学校研制最初的试飞阶段,胡铃心经历过一次次的挫败。当初微型扑翼机不是机头下坠,就是往一个方向滚转。胡铃心就一次又一次地推倒重来,一个原因一个原因地排除,一个点子又一个点子地提出,当所有问题都解决后,还有对精度要求很高的制作在等着他们。受“小飞机”尺寸的限制,很多部位的加工,只能借助放大镜用镊子等工具来完成。受重量的限制,一个看似简单的焊接,对所用焊锡量都有严格的要求。有一次,仅仅因为一个孔位钻偏了,竟导致几天的工作前功尽弃!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他研制的“小飞机”,终于扑动着翅膀,飞了起来,那是一道美丽至极的弧线,虽然只飞行了10秒,却是石破天惊的一刻。在经受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后,这样高峰快乐体验,让胡铃心心潮激荡,那一刻,他想起了自己童年时的疑问:“为何飞机不能像鸟儿那样扇动翅膀?”当年妈妈没有回答的问题,如今,他让疑问变成了现实。
&&&& 目前,最小的那架“小飞机”,飞行时间已达6分钟,飞行高度达到50米,在国内无人可匹敌。而国外惟一可控制的微型扑翼飞行器――美国的“微型蝙蝠”,其飞行时间也只有6分钟。最令人值得称道的是,胡铃心的微型扑翼飞行器在设计上有许多创新,所设计使用的三连杆扑翼驱动机构,比“微型蝙蝠”两连杆驱动机构的对称性要好;所设计的有弯度翼型的扑翼,比“微型蝙蝠”的直线型扑翼的升力更大。
“神五”飞船副总设计师郑松辉激动地在胡铃心参赛证的背后写下了“勇于追求,敢于探索”八个大字。下一步,胡铃心准备通过改进动力系统和扑翼系统来增加现有飞机的有效载荷,然后在小飞机上安装视觉系统,研制出更小的、更灵活、更实用的微型飞行器来。
2004年3月,胡铃心作为团队负责人,引领九位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组成“迅杰创业团队”,远在福州的母亲也是他团队的成员之一,她永远是孩子坚定的追随者。近期目标是将南航许陆文教授的“微波快速修复技术”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去年6月,胡铃心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发布了寻找风险投资的信息,引起了世界著名投资财团――美国国际财富联合投资集团的浓厚兴趣,该集团美国总部经过评估,认为项目非常值得投资,并与“迅杰创业团队”签订了投资意向书。
目前胡铃心准备加入中国航天协会,有院士评价说,胡铃心的研究都是国家机密,他白金般的头脑将是国宝级的资源。
明天还要继续,胡铃心的理想在辽阔的天空之上,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每一步都有父母温暖的注视,那是一种可以遥控的爱。
■超级家长
程菲:金牌是送给爸爸最好的礼物
□黄 兵(武汉)
2006年10月24日下午13时。首都机场。在丹麦世锦赛上大获全胜的中国体操队载誉回京。此次比赛,曾以“程菲跳”震惊世界的程菲此次再获3枚金牌,她一踏出舷舱,就开始搜索爸爸的身影,而此时,她的爸爸程立高也正站在机场外等待着她出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程立高激动地说:“程菲这次拿了3块金牌回国,吃了很多苦,比以前变得成熟多了。”其实,对于程菲来来说,“金牌就是送给爸爸最好的礼物。”因为,是她的爸爸陪她一步步地走上了成功路。
望女成凤,好爸爸甘当“业余教练”
现年18岁的程菲出生于湖北黄石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
小时候,程菲长得又黑又瘦,谁都没有想到她长大了会成为世界冠军。但她爸爸程立高热爱体育,还正儿八经地练习过武术和乒乓球。在程菲3岁时,程立高就经常带她去看体育比赛,没想到,看的次数多了,程菲竟然对体育比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看到精彩处,她总是高兴得手舞足蹈,特别是看到冠军站在奖台上被人追捧的场景,她更是兴奋得“大呼小叫”。
一直为程菲身体状况担忧的程立高想,既然女儿对体育感兴趣,何不让她锻炼锻炼呢,这可是改善身体状况的有效方法。在程菲4岁时,程立高找到了当时在市体校当体操教练的老同学柯进,向他表明了自已的想法。当时,柯进随便让程菲跟着自己跳了几个简单的动作,以便测试一下其身体状况及耐力。令柯静大吃一惊的是,又瘦又小的程菲跳得又高又稳,腿部弹跳力在同龄孩子中实属罕见。于是,柯进当场就拍板将她收为弟子,说:“这伢弹跳力强,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体操苗子。”听到老同学的“论断”,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程立高心喜若狂,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培养程菲。
从那以后,程菲就在体校的训练场接受专业教练的训练,程立高则每天担负起接送女儿的任务,无论刮风下雨,他总是很准时地赶到。每天,别的家长才把孩子送到体校,他就已带着程菲做完了热身。别的孩子训练完已经回家,而他们父女俩却还留在训练场里,把当天没有做好的动作再加练上一个小时。而且为了更好地挖掘女儿腿部弹跳力的潜能,程立高还在家里给女儿建了一个临时“训练场地”:在屋子里吊一根杠子,就是程菲在家里的单杠;吊两根杠子,就是她双杠;在地上划上两条线,竟然就成了程菲的平衡木。而程立高也凭借平时对体操的“钻研”,对女儿的动作做出一些“指点”。
程菲腿部弹跳力强,悟性好,而且在训练中也富有自已的“创造性”,训练仅一年时间,便在体校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她的腿部弹跳力优势更是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普遍看好。体校也将程菲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训练强度越来越大,对其要求越来越严格。看到女儿成绩提得快,程立高在倍感欣慰之际,更坚定了要竭尽全力在体操上培养女儿的决心。
但随后发生的一次“意外”,险些将程立高推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次,一位朋友跑到训练场找程菲,一进去,就大声叫她的名字。当时程菲正在做运力腾空,她习惯性地应了一声,谁知这一分心使她偏离了落点,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教练见状,赶紧将她送往医院治疗……
当程立高闻讯赶到医院,看着几天前还生龙活虎的女儿连路也走不了,顿时鼻子一酸,眼泪就顺着腮帮流下来了,各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他的心头。程立高努力隐藏起对女儿身体的担心,找到主治医生,详细讯问女儿的病情,“你不要太担心了,虽说伤情很重,由于治疗及时,已脱离危险,不会影响你女儿腿部功能,”听到医生的结论,程立高一颗沉甸甸的心才像石头落了地。
为了让女儿尽快归队,程立高一方面按照医生的要求为她做按摩,每次一按就是几个钟头,直到手指头完全麻木,不能动弹,他才停下来;为了给女儿补充营养,程立高还经常熬汤送到医院。半个多月后,女儿的腿部慢慢痊愈了,可以下床活动了,程立高却一下子瘦了二十多斤。
爸爸无微不至的照顾,让程菲深切地体会到了他的殷殷期望,而且使她更加坚定了刻苦训练的勇气和信心。一出院,她就意气风发地登上了训练台,而且比以前更加努力、更加用功。她不止一次地向爸爸表示,她要为爸爸争气,将来一定要拿全国冠军、世界冠军。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年仅7岁的程菲凭借其在弹跳力方面的独特优势被武汉体院的赵汉华教练一眼相中,让她到体院进行专业体操训练。程立高得知这个消息,高兴极了,几乎一整夜没有睡着觉。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程菲不是体院的正式队员,每月将近1000元的训练费和伙食费必须由个人承担。当时,程立高夫妇的月收入只有300元左右,为了让程菲继续练习下去,程立高和妻子向亲戚朋友凑钱买了一台手套编织机,靠编一副手套两毛钱的收入为程菲积攒训练费用,同时,还把自己的生活标准一降再降,有时一连几个月见不着一点荤。
由此,小少离家的程菲比同龄的孩子更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训练机会。经过不懈地努力,不久,程菲凭着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正式队员待遇。据程菲后来回忆,就是这段艰辛的训练,为后来腿部弹跳力的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程菲跳”,一跳惊世界
经过近4年的专业训练,程菲以其少见的腿部弹跳力和综合技能,被选拔到了国家队。
初到国家队,还不到11岁的程菲举目无亲,在紧张的训练之余,感到非常孤独。想起爸爸为自己充当业余教练的情景,她更想家,想爸爸,由于打长途电话开销很大,她常常忍着不给家里打电话。特别是对于国家队高强度的训练要求,程菲由于年龄小,又是初来乍到,着实有些吃不消。每次跟着大姐姐们出早操、跑步,她总是落在最后面,每当她怯生生地走出跑道时,免不了要被教练训斥一番。
一次训练,程菲有个动作没做到位,重犯了以前被教练纠正过的错误,教练为此非常生气,当着大伙的面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程菲控制不住流下了泪水,但教练像什么也没看到似的把手一挥,说:“接着跳!”无奈之下,程菲只好含着眼泪又重跳了一遍。回到宿舍,程菲哭得更凶了,想起自己在国家队受到的种种委屈,便跑出去给爸爸打电话。待程立高听明白是怎么回事后,心里非常着急,一个劲地劝说她、安慰她,第二天又专门坐火车赶到北京,当面开导女儿:“严师出高徒,教练是为你好,想你有出息,这点委屈算什么!他是觉得你有潜力,是可造之才,能够像你当初制定的目标一样,当全国冠军、世界冠军,不然,他才不会管你呢。”程菲一听,觉得爸爸的话十分在理,于是,第二天一早,她特意找到教练,表示要虚心接受批评,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训练中去。
此后,为了鼓励女儿、教育女儿,不让女儿感到孤单,程立高和妻子虽然在家待岗,每月只有300多元的收入,不够糊口,还是跟女儿约好,每个星期定期给她打电话……就这样,在爸爸的影响下,程菲逐渐成熟起来,训练成绩也越来越好,所训练的动作的难度系数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其超凡的腿部弹跳动力,使之脱颖而出,很快成为女子体操的主力,而且还获得了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与资格。
2003年,程菲在日本少年体操比赛中,以“踺子小翻接直体后空翻转体540度(9.7分起评)”的动作在比赛中夺得了跳马冠军。同年,在亚洲体操锦标赛上,程菲更是将下肢力量强大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举夺得跳马和自由体操两块金牌。
这样,程菲腿部弹跳力强的优势在跳马及自由体操的两个项目上进一步崭露出来。到2004年上半年时,程菲的跳马转体的度数已稳增到720度(9.8分起评),而且自由体操已达到了“团身后空翻加转720度(超E组难度)”。凭借这份实力,程菲“杀入”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此次比赛,程菲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体操运动员中唯一的超E组难度动作,遗憾的是由于队友出现失误,只得了一个第四名.
这是程菲第一次参加国际顶级大赛,尽管她只拿到了第四名,但唯一的超E组难度动作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她。但经过这次大赛的磨砺,程菲也看到了国际体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感到仅凭眼前的实力无法在激烈的国际赛场取得绝对的优势!于是,程菲又开始向”踺子小翻接直体后空翻转体900度”的高难度跳马动作冲击。
为了攻克这个高难度动作,程菲有时一天练下来,整个人骨架都快要散掉,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但她仍然一次次、一天天地坚持着。一直为女儿牵肠挂肚的程立高,怕女儿训练吃不消,每隔几天总要打电话来了解女儿的情况,每次拿着话筒,没等他开口,程菲总是反过来安慰道:“爸爸,你不要为我担心,我现在蛮好,教练、队友都对我蛮好。”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2005年11月23澳大利亚墨尔本体育场举行的第38界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跳马决赛中,程菲以“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前直空翻540度”的高难度动作夺得冠军。这一跳,被世界体坛称作举世无双的“程菲跳”。
全力备战2008年奥运会
“程菲跳”填补了中国女子体操的两个空白――第一个跳马世界冠军,第一个以中国女选手名字命名的跳马动作。因为在程菲之前,中国从来没有在任何世界比赛上夺得过女子跳马的金牌。程菲由此被评为2005年中国体坛十大风云人物,并获提名2005年度世界最佳体操选手。国际体操名人堂公布的2005年最佳男女体操运动员名单,程菲也被提名为最佳女运动员。
今年上半年,程菲回了一趟家,程立高高兴极了,亲自下厨为女儿做了几道她最爱吃的菜。由于各项比赛日程安排很满,几天后,程菲就被通知提前归队,去参加备战丹麦世锦赛的集训。看着女儿一幅依依不舍的样子,程立高拍了拍女儿的头:“你现在不只是爸爸的好女儿,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关注你,大家都等着你的好消息!下次,你拿了金牌,爸爸一定到首都机场去接你。”能在丹麦世锦赛上再次拿到金牌,拿更多的金牌,就是送给爸爸最好的礼物啊!程菲在心里暗暗地想。
令人惊喜的是,在此次的丹麦世锦赛,程菲竟一人获得了三枚金牌!为了兑现对女儿的承诺,程立高和妻子于2006年10月24日上午7时就到了北京机场,等待着女儿的凯旋归来。由于飞机的晚点,当日下午13点多,从丹麦世锦赛载誉归来的中国体操队才分批抵京。当看到程菲面带胜利的微笑出现在机场出口时,夫妻俩当场拥着女儿激动地说:“孩子,你真的长大了。”
看到女儿获得的奖牌与荣誉越来越多,程立高由衷地为女儿高兴与自豪,但从女儿走上体操道路的这十几年里,他已习惯了为女儿操劳与分忧,尤其担心女儿在鲜花和荣誉面前迷失方向,失去了前行的动力。
作为女儿,程菲深深理解爸爸对自己的牵挂与关心。为了减少爸爸的担忧,程菲总是及时向爸爸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老爸,我现在状态蛮好,不要为我操心了,我现在已开始全身心为2008年奥运会做准备了。”
确实,程菲现在虽说已经有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动作,成了众人羡慕的世界冠军,但她骨子里仍透着纯真朴实的本色,对外界给予的褒扬及荣誉,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平静,她始终以“体育运动是一项不断超越的科学”、“现在成功并不代表2008年奥运会还能取得这样成绩,竞争将会更激烈”来激励自己,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她说,现在她已调整好了心态,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内的各项外围比赛;另一方面,她已开始向更高难度的体操动作冲击,全力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准备。
〓家长知音
■耕读名家
延长了的蒙昧期
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家长们总是用“懂事”或“不懂事”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个孩子的成长。如果用他们的水平来衡量我的话,我属于那种懂事懂得特别晚,甚至有点执迷不悟的类型。晚到什么程度呢?说出来不怕人笑话,晚到36岁――在那个年龄我还被单位领导斥为“真不懂事”。
我刚刚踏入校门不久,就被老师任命为副班长。那个时候一个班有40多人,副班长是一个很大的官了。7岁的我为此忐忑不安。有一天,班主任吩咐我和班长第二天早一点到校,到少先队办公室去学习升旗仪式。我夜里激动得不能入睡,第二天很早就来到学校,在少先队办公室门口等。但我等了很久,并没有任何人来到那里,一直到快要上课了,我才满腹狐疑地离开。为什么他们都没来呢?难道班长和少先队的辅导员将这事忘了?难道他们改日期了?难道我没听懂班主任老师的话?这个疑问成了我一生中的一个死结。后来,不但没听到老师再提这件事,连我的副班长的职位也再没听老师提及,而且也没给我安排任何工作。也许老师真的忘记了,也许后面有神秘的背景。由于天生腼腆,也由于我不太弄得清的父母的“问题”,我是不敢去向老师询问的。于是我又成了一名普通同学,不再是副班长了。也许,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高深莫测。但那个世界就是我的世界,如果我想要“懂事,”我就得进入我的世界,弄清里头的种种联系。然而不知为什么,出于本能,我既反感,又抵触,我自始至终融不进去,所以成了一个落寞的边缘者。我也想讨老师的欢心,也想得到表扬,只是我是那么的笨拙,不自然,所以就被老师忽略过去了。在学校,我始终是“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的那种人。
我很小的时候,当我在山上游荡之际,我以为花儿,鸟儿、鱼儿、虫儿,还有我的弟弟外婆,我的玩伴,他们就是我的世界。在那个混沌的世界里,我是那么的自如、自足。学校为我打开了一张门,我过早地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我今后将要在里头生存的地方。那里头的规则是很神秘的,我就是再有悟性也搞不清,适应不了。想不清的事我就不去想它,我虽然异常敏感,但我又一直懵懵懂懂,非常迟钝。我也听到过人们对我这种矛盾性格的评价――“不懂事”。
后来我长成了一个瘦精精的、营养不良的少年。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的表现离“淑女”总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某种看不见的钳制令我感到说不出的难受,我一点都不想勉强适应我所属的这个世界,我逃避到幻想里面,到书籍里面。我在学校怕老师,在家里不听家长的话。那个时代,同那些懂事又体贴的少女比较起来,我的确是个晚熟的“愣头青”。而且我的晚熟还有种永远也无法成熟的倾向。那么,这种不由自主的对于“蒙昧”的坚守,是不是说明了所谓的蒙昧对于我来说有种难以言说的魅力呢?还有,成年之后的我的蒙昧是真的蒙昧,还是我具有一种为社会、风俗所不容的特殊眼光呢?也许只有我这类“不懂事”的人,才能穿透表层的伪装,触到事物的实质?也许就因为我坚持了用一个儿童的眼光来判断事物,这才使得同我熟悉或不熟悉的那些人暴跳如雷?的确,我时常表现得太不懂规矩了,我张口就说出事实真相,也不怕自己亵渎了权力。游荡在那个世界的边缘的我,终于渐渐地弄清了那里头的内幕。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就可以充当那个世界里头的一员了。鸿沟仍然有十万八千里,因为认识真相和按规矩行事是两回事。
我很想弄个专业作家来当,就托朋友去找了市委书记,帮我拨下来一个名额。这样我就可以到作家协会去领一份最低的工资了。可是我听人说,我这个作家还是临时作家,还没有“转正”。于是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去问作家协会的领导,什么时候帮我转正?领导一瞪眼,说:“还没到时候。你这个妹子,真不懂事!”那一年我36岁,却被他称作“妹子”,而且说我“真不懂事”。也许这种事是不能直截了当地问的,也许我口气太大,居然同领导平起平坐讲话。总之我冒犯了人,所以是“妹子”。又过了两年,因为我不愿参加单位的会议,领导们觉得不能容忍我。还是这同一位领导劝我回家,不要当这个作家算了,还说他们可以考虑给我一点生活费用。看来我在当时的举动不但是不懂事,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了。他们想不通,一个人怎么可以不懂事到这种程度?难道她不是这个社会的人吗?既然从单位拿钱就是单位的人了,怎么可以没有规矩、我行我素?38岁的我当然不是不懂事,而是深深地懂得那里头的“事”。为了让创作顺利进行下去,我曾经做好了被他们开除的打算。然而时代风云又发生了变化,开除始终没有到来。
我所写的,正好是那位领导永远弄不懂的事;我之所以能写,正好依仗于我的不愿“懂事”。儿童时代那幸福的蒙昧期使我受益终生,对“不懂事”的个性的坚持使得我的作品有了一种先知先觉的风格。我将永远如此:一只脚跨在世俗社会的边缘,另一只脚立在我的空灵王国内,将这种交合的探索做到底。
■教子之道
孩子,我们一起来种菜
□吕胜元(青岛)
老家房屋前面的半坡上,父亲开了一块地,每年他都要种上一些蔬菜,什么西红柿、黄瓜、茼蒿等,很丰盛。去年,父亲得了一场病,行动不便,但他依然割舍不下那点地,吩咐了我好几遍,别荒着,种上菜。
我答应了,因为这是父亲的一种情结。前些日子,我和儿子回老家看望父亲,根据老人的嘱咐,我开始整理那块地了。
我随口对儿子说,和爸爸一块种地吧!没想到,儿子满口答应,我知道他是好奇,真正干起来,他受不了,但是,我没有打击他的情绪,我鼓励他说:咱们一块努力,看能不能创造出什么财富来。
于是,我拿来镐头、铁锨,和儿子一起来到了那块地。我告诉儿子,先要把地翻一下。儿子抢先拿过镐头,直接就抡了下去,可是一点力也用不上,我怕他出危险,就让他先站一边看着,我用镐头扎开了一片片土,不一会功夫,就把一块小地翻了个遍,然后,我告诉儿子,你用铁锨把大的土块都敲碎了。
这个活儿子能干,只见他很认真、很仔细地敲,敲了一片后,已经满头大汗了,我问他,能不能干?先休息一会儿吧!儿子马上就到旁边拿起了杯子,看来,孩子累了。只见儿子一边喝着水,一边直问我:怎么还不种菜呢?我告诉他,这是最艰苦的一步了,过一会就简单了。儿子一听,兴奋劲又上来了。
我给儿子讲了步骤:你把土敲碎了以后,我再打上垄子,然后就可以播种了。儿子明白了要领,就一个劲地敲土,干了好长时间,总算干得差不多了。
我上前把土推平,然后,用镐头打上了一条条的垄子,划出小沟,把事先准备好的种子,交给儿子,让他往小沟里均匀地撒开,儿子做得非常好,撒完了,我让他用土填好,再浇点水。儿子很快就做完了。
领着孩子回家的时候,儿子不时地问我,什么时候能长出菜来?我说,要先发芽,过几天吧!
就这样,儿子便多了一件心事,经常惦记着老家的地,有时还直嘟囔,是不是长出来了,肯定发芽了。每次回老家,一下车,儿子就飞快地跑到地里,首先看看种的菜。
渐渐的,我和儿子种的那些菜,慢慢长起来了。期间,我和儿子一起除草、浇水、打药,还给西红柿和黄瓜支起了架子,让它们顺着往上长。就这样,孩子对种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蔬菜是怎么长出来的。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在城里家中很少吃菜的,通过种菜,孩子开始喜欢吃菜了。有一次,我们全家人一起回老家,中午要做饭的时候,儿子飞快地跑向了地里,过了一会儿,他就摘来了一些西红柿和豆角,然后,督促他妈妈赶快做饭,并且还列了两个菜谱:拌西红柿、豆角炒肉。
吃饭的时候,只见孩子越吃越有味道,感觉特别香,大家都莫名其妙地看着他,我打趣道:“你平时可不喜欢吃菜的,今天怎么了。”只见儿子抹了一下嘴,笑了笑,说道:“自己的劳动果实,我当然要珍惜了!”孩子通过种菜,懂得了种菜的艰辛,明白了盘中餐的道理。
后来,儿子在家里也变得勤快了,不但自己的生活能自理,而且,还能经常帮助我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收拾卫生、洗衣做饭,从一开始的尝试,到慢慢地熟能生巧了,孩子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这为他以后的自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孩子还懂得了许多农业知识。有一次,我领他到集市上去买菜,当看到一堆黄瓜时,儿子马上就告诉我,这是正宗的田里黄瓜,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我惊讶于孩子的判断力,看来,孩子种菜收获还不小呢!
通过体验种菜,孩子的作文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孩子写不出来,主要是没有素材,现在好了,光种菜这件事情,孩子前后就写了五篇,而且都写得很长,孩子说刹不住了,这说明孩子心里有东西了。可喜的是,孩子的一篇《种菜记》发表在市报“小荷”栏目上,另一篇《种豆角》参加主题征文活动,也获了奖。
孩子变了,仅仅因为种过一次菜,孩子就突然间长大了,愿意劳动了,吃饭泼辣了,学习有动力了。我想,这就是体验,只有让孩子真正去体验,那么,才能使孩子产生内心的触动,这比空洞的说教,无端的指责,甚至给孩子设置一定的轨道,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我跟孩子商议,我们俩把老家的地承包了吧,每年都种上菜。孩子马上回应说,那是肯定的了,不过,我还想再开块地,看能不能养些花,现在,城里人都喜欢花。
我一惊,孩子的野心还挺大呢!
“看题猜文”提升孩子思维能力
□李楠(江苏)
我在翻看给孩子买的《全国优秀作文选》时,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过来缠着我给他买《火影忍者》。又要漫画书,我坚决不同意,他就在一旁捣乱,真拿他没办法!
《爸爸的脏衬衫:高考前的特殊补品》,这个文章的题目有意思,看着吵闹不休的儿子,我计上心头:“儿子,我们玩猜猜看的游戏好不好?如果你赢了,我可以考虑你的要求。”
听说玩游戏,儿子的兴致来了:“猜什么?”我指着文章的标题说:“脏衬衫怎么成了补品呢?这衬衫一定是特殊材料做的,吃了或者闻了能补充营养。你猜呢?”、
儿子大笑:“不是营养,是影响!”他特意强调了“影响”这两个字。我佯装不知:“什么影响?”“还是大人呢,这点都不懂。就是爸爸的脏衬衫对孩子的高考有影响!衣服还能吃呀?笨蛋!”“说不准谁是笨蛋呢,把文章读一遍,答案不就出来了!”“行,你赶快读!”
呵呵,儿子上钩了。于是我开始读文章。当我读到“那一天我就会特别用功,也不知哪来的劲”时,儿子一跃而起:“耶!我猜对了!”“对什么对?文章从头到尾提到‘影响’这个词了吗?”
“你耍赖!张志伟看到爸爸的脏衣服,他觉得爸爸受了很多苦,心里就难受了。就想使劲学习了,就影响高考了,就考上大学了,这不就是影响吗?”儿子涨红了脸嚷道。
“噢,妈妈懂了!我们再找一篇猜猜看怎么样?”“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儿子当然还想猜。
我又翻了一下,找到一篇题为《一盘土豆炖牛肉的分量》的作文。“一盘土豆炖牛肉的分量,这篇文章肯定是说,一盘土豆炖牛肉有几斤几两的!”想乘胜前进的儿子抢先说道。
“哎呀!我猜也是这个意思,怎么你先说出来了?”我在心里说:傻小子,你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的!
读到“儿子走进来喝水,看见盘中还剩几个没吃完的虾,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妈妈,剩下这点,咱俩平均消灭了吧!’”,我问:“儿子不是吃饱了吗?怎么还想吃呀?妈妈做的虾子真是超级美味呀!”我边说边咂嘴。
“不是的,你猜错啦!儿子没吃饱,是故意留给妈妈吃的!”“你没吃饱呀?你留什么给妈妈吃啦?”这小子还真没省过东西给我吃呢!我故意装聋作哑。
“不是我,是文章中的儿子!”“你和文章中的儿子比,怎么样啊?”“你又没做过虾子吃,我怎么知道!快读,看我猜得对不对?”儿子在强词夺理了。
我接着读:“儿子有些腼腆地笑了:‘看妈妈喜欢吃,我就饱了……”,儿子又做出了胜利的手势:“耶,我又猜对了!”
我说:“怎么老是你猜对呀!我是你老妈,你不能让着我点吗?”他一本正经地说:“这是战场,哪来的亲戚呀?”
我接着读:“细细地端详着儿子,猛然感觉,一顿饭的工夫,儿子真的长大了不少。”我装出吃惊的样子:“不得了,这孩子有特异功能,吃过一顿饭,长出一大截!”儿子说:”我猜也是这个意思。”
我失望了,可嘴上还是说:“真是英雄所见――”“不同啊――”没等我说完,儿子拉长声调接了上来,“你这个笨妈妈,不是真的长大了,是心长大了,像大孩子一样懂事了。懂了吗?”这下我是真的吃惊了,忙说:“懂了!懂了!儿子,你也长大了!”我光顾着激动,也忘了开头提出的分量的问题了。
“还猜吗?”“猜!”看他意犹未尽,我又找了篇《妈妈,我终于懂了你》。文章比较长,我怕他耐不住性子,就挑他可能感兴趣又不影响故事连贯性的句段读,没想到对主人公拍摄剖腹产手术的做法,儿子也有自己的理解:“他想让大家都知道,妈妈生孩子做出了牺牲,每个孩子长大了都要对妈妈好。”
我问:“做小孩子的时候就没办法孝敬父母吗?”“那先猜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吧!”儿子又狡猾地转移了话题。我说:“这可是最后一次猜猜看的机会了,你要珍惜哦!”
“是不是我猜对了就可以买书了?”本想敷衍他,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没想到这小子还没忘记游戏的规则呢!我连忙说:“没问题!”
儿子顿了顿说:“买桃子要先给妈妈吃,要给妈妈拿拖鞋,妈妈说的话要听……”我打断了他的话:“乖儿子,你又猜对了!是呀,要听妈妈的话,漫画书没多大营养,我们换成《快乐星球》怎么样?”“行!”真没想到儿子回答得这么干脆!
教育儿子我可又多了一招,那就是读文章题目给他听,让他去猜、去理解文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和印象,更能适时地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对女儿“撒谎”
  女儿终于在全家人期待的目光中成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看着女儿摆弄新书包的兴奋劲
儿,作为母亲我也很高兴。我相信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和我一样激动和不安,因为孩子从幼
儿变成学龄儿童,意味着整个家庭将进入一种新的生活状态,也意味着孩子在不断成长。
  可是,这种喜悦很快被烦恼所替代。开学刚一个星期,女儿在上课时就被老师“抓”到
门外去了。放学后我去接她,她一看见我,“哇”地一声就哭了。我赶忙问她为什么哭,她
说今天老师把她拽到门外去了,当时她吓哭了。我的第一反应是很吃惊,因为孩子才到校学
习不到10天,有什么错不能和孩子好好说呢?把一个对学校、对老师都充满新奇感的孩子拉
到门外,这对孩子的自尊心将是多么大的打击。
  我赶紧问女儿为什么被老师拽到了门外站着,女儿说是因为她上课讲话了。我说:“妈
妈不是告诉过你,上课时不要讲话吗?你怎么记不住啊?”
  对于这样的要求,在女儿上学前我已经说得口干舌燥。但我知道,对于刚刚踏进校门的
孩子来说,要有很强的自制力是不太可能的。女儿听了我的问话,很委屈地说:“后面的同
学上音乐课的时候老是在下面偷偷地踢我的椅子,我回头说他,就是想不让他再踢了!”
  我明白了,原来孩子上课说话也是有原因的。也许老师没有仔细地了解情况,看到女儿
频繁地回头说话,怕影响其他同学上课才把她拉出去的。尽管我知道孩子上课说话是不对的,可我的心里还是觉得老师的做法过于生硬。
  记得孩子刚上学的第二天晚上,已经睡着了,却突然从梦中惊醒,说要我帮她做一个路
队牌,说是老师说了,谁做了路队牌就让谁做路队长;女儿上学的第四天,我在学校要求的
地方接她,她一见我就特别高兴地说:“妈妈,你看我得了两个小红花,因为我站队特别直,我的小肚子也收回去了,你看,就这么站!”说完便在路边站给我看。
  看着女儿对荣誉的渴望,对老师鼓励的珍视,我也由衷地高兴。因为我深知,对于刚踏
进校门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对学校和学习的兴趣。如果孩子喜欢老师,那就会“亲其师
信其教”,喜欢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考体育跳绳教学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