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好还是普通的好?我们你好我的体育老师师用的是普通,我应该买哪个好?

 您现在的位置:&&>>&&>>&&>>&四川省2018年高考(艺术体育类)志愿这样填正文
四川省2018年高考(艺术体育类)志愿这样填
四川省2018年高考(艺术体育类)志愿这样填
曲苏秋  
  艺术类
  (1)本科
  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录取分为本科提前批和两个本科批次,[|]。
  艺术本科提前批为单独组织专业考试的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本科艺术及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办法的院校(专业)和省外单独组织专业考试的“985工程”及“211工程”院校(专业),内设1个志愿,学校志愿内设置1个专业志愿和愿否专业调配选项。
  艺术本科第一批为省内院校和认定我省专业统考成绩的省外院校(专业),内设9个平行的学校志愿(按从前到后的顺序为A、B、C、D、E、F、G、H、I),每个学校志愿内只能填报同一类别的专业,其中音乐表演类设1个专业志愿,其余类别设6个专业志愿以及愿否专业调配选项。
  艺术本科第二批为其他单独组织专业考试的院校(专业),内设1个学校志愿,学校志愿内设置1个专业志愿和愿否专业调配选项。
  (2)专科
  艺术类专科专业招生录取为1个批次,内设9个平行的学校志愿(按从前到后的自然顺序为A、B、C、D、E、F、G、H、I),每个学校志愿内只能填报同一类别的专业,其中音乐表演类设1个专业志愿,其余类别设6个专业志愿以及愿否专业调配选项。
  体育类专业志愿
  体育类本科专业招生录取为1个批次,内设9个平行的学校志愿(按从前到后的自然顺序为A、B、C、D、E、F、G、H、I),每个学校志愿内设6个专业志愿以及愿否专业调配选项,《》()。
  体育类专科专业招生录取为1个批次,内设9个平行的学校志愿(按从前到后的自然顺序为A、B、C、D、E、F、G、H、I),每个学校志愿内设6个专业志愿以及愿否专业调配选项。
  深度县免费定培艺体类专业志愿
  深度贫困县定向培养艺术体育专业本科安排在本科提前批后、省属院校免费师范生艺体类本科录取前进行,专科安排在艺术本科二批后、省属院校免费师范生艺体类专科前进行。本、专科均设置6个平行学校志愿(县区),每个学校志愿内设置6个专业志愿(县区)。
  艺术、体育类省属院校免费师范生志愿
  艺术、体育类省属院校免费师范生录取,本科安排在深度贫困县免费定向培养艺体本科后、艺体本科第一批录取前进行,专科安排在深度贫困县免费定向培养艺体专科计划后、艺体专科批录取前进行。艺术、体育类省属院校免费师范生本、专科分别设置2个顺序志愿。其中第一志愿设置1个学校志愿,学校志愿内设置1个专业志愿(市州);第二志愿设置4个平行的学校志愿,学校志愿内设置6个平行的专业志愿(市州)。
  志愿填报
  艺术体育类考生在我省公布艺术体育类招生录取文化成绩控制后填报艺术体育类专业志愿。
  填报志愿时间安排在通知成绩且公布各类专业招生录取文化成绩控制分数线后、6月28日17∶00前进行。网上填报志愿的具体办法另文通知。
  对每个批次未完成计划采取公开征集符合条件未录取考生志愿的办法补充生源。具体填报时间请关注录取过程中省教育考试院的相关通知。
  来源:省教育考试院
    〖预览〗
  1。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因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人员子女,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的考生,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军人的子女,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1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飞、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的空勤军人的子女,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的军人的……【】    〖预览〗中新网成都5月14日(记者 贺劭清)记者14日从四川农业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获悉,该校农学专业2015级学生近日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崇州)开展了农学专业实践教学重要环节――插秧。  “在插秧的过程中要横竖成行,未分蘖的插三苗,已分蘖的插两苗……好了动工吧!”在老师的指导下,这100余名头戴草帽、弯腰秧插的大学生在田间开始了劳作。左手出秧,右手插秧,同学们用左手拇指和食指顶出一小撮秧,然后右手往水田里一插,一株秧苗就成功插好了。插秧现场。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插秧的过程并不顺利,常常听到同学们互相提醒“这个苗插得太浅了”“那个苗没有对齐,是斜的”“你的秧苗全部散开啦”。而老师们更……【】    〖预览〗5月10日,全省2018年普通高考评卷工作会议在江西教育发展大厦召开,省教育考试院院长刘雪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南昌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副校长朱友林、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刘俊、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许斌华和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及各学科评卷组组长、评卷点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各学科评卷组组长、评卷点高校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今年评卷工作前期准备情况,对做好评卷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并表示将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评卷工作要求,认真做好高校评卷工作。
  刘雪平院长对评卷点高校的前期准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做好今年的评卷工作提出了思想上要再重视、管理上要再严格、责任上要再落实的明确要求,确保圆满完成各项评卷工作任务。……【】
  〔四川省2018年高考(艺术体育类)志愿这样填〕
没有了    
  四川省2018年高考(艺术体育类)志愿这样填所属栏目:〖〗〖〗
  “四川省2018年高考(艺术体育类)志愿这样填”相关:
  〖〗链接地址:
  四川高考提供的四川省2018年高考(艺术体育类)志愿这样填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四川省2018年高考(艺术体育类)志愿这样填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https://www.unjs.com/
上一篇高考信息: 下一篇高考信息: 没有了
四川省2018年高考(艺术体育类)志愿这样填相关高考信息在达旗,有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你知道吗在达旗,有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你知道吗一枚凤梨酥百家号达拉特旗特殊教育学校为折翼天使撑起一片蓝天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天同覆,地同载。同样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同样是父母的宝贝,可那些智力残障和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犹如断翼的天使,又该如何成长呢?作为达旗人,我感到骄傲,感到欣慰,因为达旗有这样一个地方,聚集着一群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好老师,为孩子们默默付出着,让他们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游戏的快乐、成长的快乐。走进达拉特旗特殊教育学校,这里的孩子跟普通学校的孩子截然不同,一日生活和康复训练都要老师全程陪同。每个孩子的个人情况都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全校32名教职工不抛弃,不放弃,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教育着、呵护着这群“折翼天使”。达拉特旗特殊教育学校坐落于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的树林召镇林原村板汉圪堵社,它的前身是达旗爱心希望学校,始建于2003年,2004年秋季正式开始招生,是一所民办特殊教育学校。2014年9月,学校转制公立,是目前鄂尔多斯市唯一一所旗区创办的,集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康复及生活、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招生对象为无法融入普校学习的8—10周岁的三残儿童,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同时,为不能到校学习的中重度适龄残障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干净整洁的教室学校历年所获殊荣这群特殊的孩子,有着一颗单纯而美丽的心灵。在这里,一个孩子一个故事。生而不平等,他们是折翼的天使,迟开的花朵。他们生来就伴有一定的缺陷,在人际交往和适应环境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他们在老师的呵护下倔强地成长着。有的孩子存在智力障碍,他们的眼神不知看什么地方,嘴里还会不停地念叨;有的孩子患有自闭症,我们平常所感知的嗅觉、听觉、触觉,正常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一些细枝末节,对他们来说却可能是痛苦的折磨,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好像充满了危险和敌意。老师用无私的爱心和温柔的坚持守护着他们,让他们坚强、自信、对生活满怀希望。这里的课堂是另外一道风景线,王校长引领我们来到操场,大课间活动共一个小时,除了做广播体操、跳小苹果舞外,还有各种游戏。一个小时的课间活动必须要在老师的亲自指导下才能完成,由此可见老师们多么的辛苦!孩子们随着音乐欢快起舞孩子们在操场上跑步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玩得很开心,虽然一个动作要几天或几个星期才能学会,虽然学习进度像蜗牛,每天前进一点点或者好久才能前进一点点。有的孩子可能需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学会系鞋带,才能学会正确的把鞋子穿到左右脚,在学习上不能奔跑。马校长说:“孩子的点滴进步,就是最大的成绩”,因此,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老师们就不会放弃努力,而是用百倍千倍的爱心来帮助他们成长。只要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前进了一小步,老师和家长就很欣慰。孩子们很有礼貌,见到我们会腼腆的问声:“阿姨好”!在孩子们自由活动的间隙,和一位陪读的家长攀谈起来,她的儿子(11岁)是早产儿,心智正常,但下肢行动不便,不会走路,学校老师每周五去送教一天。老师们的耐心辅导和执着打动了她,今年3月份把孩子送到学校,一个多月的时间,原来不敢走路的孩子,现在不用妈妈吃力帮忙,自己就可用力锻炼走路。对于孩子的进步,她很欣慰。如果没有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她不会让孩子走出来,来到这里,家长发自内心的感谢老师:老师们辛苦了!为了让这群特殊的孩子早日独立生活,适应社会,学校除了正常上课外,还开设了康复教育和生活技能课,根据孩子的能力,因材施教,组织他们学习珠艺、点绣、陶艺、做饭、洗车等,训练他们基本的生活和生存技能,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更让人惊叹的是这里的孩子也可以出去演出,文艺课的王晓晓老师正带着孩子们排练即将参加的助残日活动节目,我们有幸目睹了孩子们跳的手语舞《感恩的心》。所有孩子面带微笑,听从王老师指挥,认真地做着每一个动作,老师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孩子们都能心领神会,配合融洽,即使正常孩子也未必做得到!不得不让人佩服晓晓老师指导有方。她说一个孩子一个特点,不同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孩子们虽没有形式多样的队形,也没有华丽的衣服,但是孩子们在特校成长了,懂事了,也可以独立站在舞台上。”她满脸的笑容证明着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快乐!孩子们学习购物的模拟超市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按步骤煮方便面孩子们学习洗车的洗车房正在建设中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安全主题教育长廊和孩子们在一起,有收获的喜悦也有意想不到的难堪。2008年的助残日,学校老师决定带孩子们走出校园去首都看看,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孩子们兴致勃勃,非常开心,东瞧西看,好奇地问这问那。老师们也给孩子们认真的讲解着。突然,大家都闻到一股臭味,原来是强子拉裤子了,在这么神圣的地方,发生了这样的事,老师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但顾不了那么多了,师生围起一个圆圈,老师们在圈内给孩子用矿泉水清洗。来往的人纷纷点赞,一名外国朋友用很不标准的中国话和老师们简单地交流了几句,并给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就是这个真实的故事,他们编排成了情景舞蹈——我的特校生活,节目参加了2017年全旗校园文艺汇演,以96分的高分获得了乡镇小学组第一名。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学习手语舞其实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终其一生,能够遇到一个如阳光般温暖,照亮人生道路的老师,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亦是何等的幸运。朝夕相伴,他们懂得感恩,每天看到老师就像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会主动打招呼。有的孩子从开始的不愿接触老师到喜欢上老师;从不愿在学校吃饭到喜欢在学校吃饭住宿;从满校园乱跑到安心坐到教室,哪怕经过努力,学会一首歌、画出一幅画、做好一个手工……于他们而言,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了。孩子们的串珠作品孩子们的点绣作品因为每个特殊教育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点、能力和需要,所以老师要制定符合他们的个别教育计划,对孩子们的个人信息必须做到了如指掌。或许在别人眼里这里的老师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厚厚的作业要批改,但他们要给孩子们擦鼻涕、穿衣服、系鞋带等;也许家长不要求孩子学会多少字,但是他们也会为孩子的生活常规伤透脑筋;也许他们不用为孩子的成绩而烦恼,但是他们会用更多的时间教会孩子认识数字、认识人民币、学会购物等;教会孩子学会生活、适应生活的能力。虽然没有升学率的光环,也没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是孩子们的进步,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在平凡却又与众不同的岗位上,这些特殊园丁默默奉献着,用爱浇灌着这些可爱的花儿。“特殊”教育给一些“特殊”孩子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让家长看到了希望。只是和特殊孩子相处需要老师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需要老师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一对一的辅导,要有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正因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让很多老师对特校望而却步,导致学校师资紧缺,真诚的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不断汇聚,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改变,有机会学习,享受平等、快乐、幸福的生活,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携起手来,关注这些特殊的孩子,关爱这些特殊孩子,让他们也能拥有一片爱的天空。学校结合实际,于2017年开始创办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项目有:种养殖、园艺花卉、生态餐厅、中西面点制作、餐具消毒等。基地将为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及社会上有能力的残疾人提供教育、培训、衔接就业的机会,为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和庇护性就业的场所,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从而减轻残疾家庭及社会的压力。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善良、可爱、阳光,需要人们倾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需要老师们用特殊的方式,倾注更多的心血去教育他们,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快乐的成长,从生活自理到生活自立,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再次感谢全社会给予这些特殊孩子的关心和关爱,以及对所有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尊重理解。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一枚凤梨酥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风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特级教师说| 窦桂梅:回首生命的来处
作者简介:窦桂梅,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我出生在吉林长白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山脉连绵,溪流淙淙,葱郁的树林、绚烂的野花、寂静的村舍、纯朴的乡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写的仿佛就是我家依傍的大山,兴安岭的四季,就是我童年生活的四季。
在这充满野趣和自由的村落里,春天,倾听百鸟清脆的呢喃,漫步河岸搜索鹅蛋,和弟弟妹妹、伙伴们在山岗上、田野里、树林中撒着欢儿,自在地演绎着生命;夏天,虽不那么炎热,却也到河里捞鱼、“扎猛子”,舒展透亮的生命;秋天,采集山珍,匍匐在山坡采摘蘑菇,嗖然上树寻找鸟窝;冬天,咯吱咯吱地踩着大雪打柴,打雪仗,赶爬犁,甚至在冰冻的河面上抽冰猴,还刨开一个小窟窿,在罐头瓶里放入食物引诱小鱼游进去,然后马上提起,跑回家去让妈妈炖鱼汤……于是,整个人都被润泽得清清爽爽,整个灵魂都被打磨得豪爽大气,整个人生都被演绎得潇潇洒洒!
阅读:精神的底色
家长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管我们。可以说,我们是在大山里自由地长大的。我不知道自己是个女孩子,只知道淘气玩耍,家里人也把我当做男孩子使唤。现在想想自己牙口好,胃口也好,也许正是童年的这段经历养育的。
这就是我生命最初的地方,我的童年——原来,我就在这样看似混沌未开,实则满溢天性的生活中,翻开了大自然最美的这本书!
然而,人既需要栖居大地,倾听大自然的呓语,也需要仰望星空,聆听道德的律吕。在这怡然自得的穷乡僻壤,我远离于唐诗宋词,陌路于书本中的安徒生童话,但我享受着内心的自由腾跃与丰盈,也渴望着在内心深处寻得丰盈的柔软绿洲……
依稀记得幼儿年代,寒冷孤寂的冬天,我们围坐在炭盆旁听姥爷讲《封神演义》《水浒传》等故事。姥爷是地主出身,不会干农活,却很会说书。秦琼啊,武松啊,这些名字最早都是从姥爷的嘴里知道的。姥爷的故事很有特点,每一次都是围绕一个人讲开去,也许有他自己想象的成分,但在精神生活极其贫乏的乡村,这不啻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启蒙。于是,在姥爷的故事中,我们知道有个黑脸的矮子宋江领着一群人叫“一百单八将”,姜子牙领着自己手下的神仙名将帮助武王伐纣。姥爷还让我们比赛背他们的名字,三国中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即便过去了三十多年,今天我依然能够熟练地背诵出来。刀光剑影的幽古遐思中,内心不仅光明敞亮,而且温暖恬适。我还记得,在漆黑难熬的夜晚,躺在被窝里听妈妈讲述她改编的《聊斋志异》。在若有若无的鬼魅狐影的映现中,灵魂开始走向自我善恶的诘问与安顿。在他们娓娓的叙述中,我知晓了现实之外的神奇世界,也懂得了心灵之内的美丽存在。
上学之后,《孙悟空大闹天宫》《七把叉》《小刀会》《大刀记》以及《一块银元》《我要读书》《周扒皮》《刘文学》等,在那个时代屈指可数能够找到的书,更是洞开了我未知的世界。尤为难忘的是《三国演义》,48本全套的小人书,由于姥爷的事先铺陈,我对这套书爱不释手。每天放学后,在火车站候车时,我便会花两分钱租上一本,静静地坐在候车室的角隅阅读,心游万里,内心洋溢着一股幸福的暖意,充盈着满足之后的淡定。当我从聆听叙述走向自我阅读后,内心更新的速度迅速提升。我如饥似渴地游弋在文学的溪流中,优哉游哉。
自然地,大大咧咧的我,渐渐对文字有了感觉。那时候,家里糊在墙上和顶棚的旧报纸每过一次新年都会重新糊一次。因此,墙壁上、棚顶上的文字,只要看得见的,我几乎都要大声读上几遍,不认识的字,也顺着对语境的感觉猜读。我还经常和弟弟妹妹进行猜字游戏,念一个藏在最角落里的字,让他们去找,实在找不到了,我就“幸灾乐祸”地告诉他们。这个游戏,随着后来纸糊的棚顶变成了瓦檐,也就停止了。
走进初中,我迷恋上成语典故和名人格言。说心里话,当时老师也没要求我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兴趣和爱好。于是,我积累了一些喜欢的句子,也摘抄了一些文章——现在还珍藏着那些“作品”。它们既丰富了我的语言,增强了我的语感,更使我获得一种人格塑造与精神成长的力量,让我终身受用。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泰戈尔的“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现在想想,这些也许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可初中毕业时给同学们留言,我用的几乎都是我摘抄本上的句子。
走出大山,走进师范,是我人生突变的分水岭,也是阅读历程的起跳板。当我第一次走进图书馆,凝神屏气地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时,我幸福得窒息,紧张得战栗。世界突然变得无限广阔,而自己却遽然显得渺小,小得几乎化为乌有。刹那间,我暗立誓言,将青春奉献给阅读,寻求精神与灵魂的城堡,以晤对这纷呈多彩的世界。
于是,我从晶莹剔透的冰心、亲切和蔼的叶圣陶,读到淳朴厚重的老舍、浪漫空灵的徐志摩;从激情岁月的《青春之歌》、救赎人性的《复活》,读到风云际会的《第二次握手》、缱绻缠绵的《飘》;从手抄小说《太平间的秘密》读到《读者文摘》《萌芽》《收获》……可以说,从小人书的读图时代走向整本书的读文时代,在这精神冒险的旅途中,我简单空灵的心,得以运动并获得充分的更新,我在大千世界中确认了自我成长的坐标。
比如《简·爱》,主人公的情感演绎、灵魂对白,让我读到了自我内心的自尊自强以及对未来的渴望和向往。简·爱成为我心中不灭的偶像,成为我在后来的代课生涯中不断完善语文教学的恒久动力。
与其说我爱看“言情小说”,不如说文学让我感到生命的柔软与美丽。虽说现在我的阅读面更宽泛了,教育的、人文的、哲学的,传记、杂文、随笔,等等,很多,可我还是要说,正是童年对大地的阅读、少年对小说的阅读,奠定了我后来的精神底色,界定了我一生的精神格局。在文学情境的熏陶和濡染中,我的内心变得丰富多情、细腻浪漫。读书是最好的美容妙方,它将个人的隐忍放大,将内心的小我驱除,将人性的伟大留驻。
我经常这样自问: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澄澈的心灵、自由奔放的个性,我,才能如此容易地走进孩童的心灵世界吧?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高蹈的灵魂、百折不挠的意志,我,才能努力拓展语文教学的天空吧?
声影:气魄的张扬
多少次的沉潜回想中,我逐渐清晰地描摹出自己从童年走向青年的发展脉络:字与画,同构了我的静态生命,横向地拓展开来;声与影,建构了我的动态境界,纵向地延伸出去。
在家乡山村的生产队大院,我不知看了多少露天电影。每一次村里来了放映队,就是我们的节日。太阳还没有落山,我们就早早来到放映地点占地方。空旷的大地,男女老少,都在黑暗中隐遁,唯有那略带嘶哑的声响,稍带模糊的影像,在空中飘浮着,在心中激荡着。有时就算是看过的一部电影,为了再看一遍,我们也不惜翻山越岭去邻村,有一次和弟弟去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竟然掉进山路旁的深沟里……《苦菜花》《流浪者》《大篷车》《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归心似箭》《牧马人》《骆驼祥子》……多么绵长难忘的声与影的记忆!
15岁,我从大山走出来到城里,变成了买票看电影,每周都要看一部。为了看电影,我经常省吃俭用,把一点一点零钱攒起来,去买两毛钱的电影票。记得一次周日的下午,我和师范的同学去看日本电影《绝唱》。剧中,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倾情演绎旷世绝恋,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旁若无人地痛哭起来,引来同学和其他观众的注目。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中,那一缕淡淡的哀愁、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主人公英子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褪。奇怪的是,她那童真、好奇而又忧伤沉郁的目光,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有一阵子,我还一直在模仿这样的眼神。
花季时代,看的电影太多啦!去《小街》《追捕》《庐山恋》,在师范,虽然我只是《小字辈》,但每周省吃俭用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感受《喜盈门》的幸福,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体会《甜蜜事业》的重要,在《战争与和平》中感受《红日》东升的可能……这些陌生遥远的生活,这些心灵悸动的对白,这些气吞山河的情节,这些鲜活生动的记忆,撞击着我的心灵,触动着我的灵魂,把我从天真幼稚的童年牵引到美丽的少女时代。
妈妈会唱戏,耳濡目染之中,我对戏剧特别敏感。看完电影版的越剧《红楼梦》后,我竟然能跟唱一句半句。宝玉哀悼黛玉的那段,闻紫鹃怨语更增愤懑的那段,我唱得悲悲切切:“九州生铁铸大错,一根赤绳把终身误。天缺一角有女娲,我心缺一块难再补。你已是无瑕白玉遭泥陷,我岂能一股清流随俗波。从今后你长恨孤眠在地下,我怨种愁根永不拔。人间难栽连理枝,我与你世外去结并蒂花。”京剧《红灯记》中铁梅的一段唱词、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一段,吕剧《李二嫂改嫁》中“李二嫂我眼含泪……”一段,豫剧《花木兰》中“花木兰出前阵”一段,我都会唱,还真像那么回事。有时候在操场上,我拿着笤帚当道具表演,经常博得同学们的喝彩……十岁的时候,县里的医院到山区给我们预防“地方病”,等我检查过后,院长把我从队伍中单独叫出来,让我唱当时电影《黑三角》的插曲,我就大大方方地唱了起来。他当时就拍板要推荐我去县里当评剧演员,只是,爸爸说什么也不让我去。现在想来,若没有爸爸阻拦,就少了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多了一个戏剧演员。哈哈,人生是何等奇妙,是注定还是偶然?
身处贫穷的乡村,图书毕竟有限,所幸有电影的补充,更有广播的陪伴。那时,村里每家每户都装有广播,这可美了我的耳朵,每日清脆响亮的“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成了我最美丽的期待。而中午十二点到一点的评书节目,更是让我翘首以待。刘兰芳的《杨家将》,“话说”着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三代英雄的传奇故事,从“金沙滩”直到“天门阵”;《岳飞传》中,刘兰芳激情讲述,彰显人间正义不可战胜的力量,用势若怒涛的愤慨把一切丑恶奸邪钉在耻辱柱上……只可惜,下午一点要上课,所以,每每突然从陶醉中惊醒,我才飞奔上学,迟到罚站时却借机回味刚才的惊心动魄。
广播剧也是我所钟爱的。读师范的时候,晚上必须准时熄灯,但我可以在被窝里听广播剧。最早我是听广播剧路遥的《人生》,然后买书,然后看电影。
现在想来,声影的欣赏,是否使我的生命气韵更生动?是否对我后来的课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电影的习惯依然保持,不知不觉中,我会用教学设计的眼光看电影如何“起承转合”,学习电影是怎样突出重点,在浓缩的胶片中把矛盾推向高潮的,审视电影如何首尾照应,巧设悬念的,等等。就拿近期放映的电影《梅兰芳》为例,我发现了故事的明线、暗线和人物三段乐章的分布,还发现了每一个阶段梅兰芳都会有一句话点睛——哈哈,这不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环节吗?这不就是每教学完一个步骤的“总结语”吗?甚或可以说,我课堂的温度、广度和深度都受声影阅读的直接启迪,而课堂结构的起承转合、中心主题的强调突出、教学环节的明暗相扣,更是深得其味。在课堂的舞台上,我与孩子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演员,在思维的高速路口享受着生命的高峰体验。我发现,我的每一节课都可以说是一部电影,只不过,我和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我们演的是没有彩排的人生话剧!
基本功:神韵的历练
如果说,阅读,唤醒我沉睡的心灵;声影,扬飞起我生命的律动;那么基本功,则悄悄激发起我天然的灵性,赋予我为师的勇气。
教师如工匠,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师范学校的四年生活中,我的学习主旋律除了练功还是练功,从毛笔的起行顿收,到画笔的皴擦点染;从声乐的美声、民族唱法,到钢琴的黑白梦幻……几乎每天早晨我都和合唱队的同学在操场东边的小树林里吊嗓。也不知怎么的,那时候的我们,“党叫干啥就干啥”,无人扬鞭,但毫不懈怠,绝不自满,每一天都是练、练、练。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或者过于单纯,在这四年里我课上学习,课后练功,没有谈过恋爱。
如今,我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得独自一人端坐在教室的角落里苦练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临摹柳公权、欧阳询、王羲之,不舍昼夜的场景。看着17岁时参加手风琴比赛的照片,我真是感慨:当年闭坐在幽静的琴房里,勤练二琴(钢琴、手风琴),一唱,一练就是四个小时,从不烦弃;每次放寒暑假,我都把琴背回家,火车上的六个小时,大大方方给旅客演奏,那种与生俱来的表现力,真好。
正是这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苦功,锻造出我扎实而全面的基本功。每逢学校节日演出,独唱数我的《兰花花》《我爱山谷红玫瑰》《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中国》最受欢迎,总是掌声迭起。我还经常担任伴奏,充当合唱团指挥。这些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的素养,历练了我的教学能力,培育了我的教学勇气,常常让我在语文课堂上如虎添翼,神力顿生,激情飞扬,灵性横溢。
刚参加工作,生活依然拮据,买不起宣纸,我便开始苦练简笔画,继续深化基本功。渐入佳境之后,我常常感到趣味盎然,栩栩如生的寥寥几笔,便赚足了学生的眼球,赢够了同事的羡慕。有时,我还将简笔画作为给女儿、侄甥的奖励,看着他们爱不释手的表情,真是不亦快哉!1995年我参加在河北邢台举行的全国反馈教学大赛,获一等奖第一名,课堂上的简笔画板书曾引起轰动,随着流畅优美的线条快速地行走,可爱的青蛙、美丽的七星瓢虫、敏捷的赤眼蜂、憨厚的猫头鹰……形象地诠释了文字的魔力、文学的魔力。1996年在展示《群鸟学艺》课堂教学时,我仅用了两三分钟的时间,便勾勒出群鸟学艺的韵致。而1997年教授《初冬》一文时,我更是将简笔画运用得恰到好处,在远处山脉连绵、近处亭台楼阁的掩映中,让学生体验“远近高低”的内涵,在“百年老树压枝低”的硕果累累前,把握“挂”字的个中味道。
从现在的眼光看,当年的苦功有些或许并非必需,但是,它们增添教师魅力、丰富课堂内涵的作用却是不言而喻的。至今,我倔强地认为,当下的课堂越来越现代化、技术化了,这是双刃剑,要警惕。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要回到常识,回到“粉笔时代”所追求的“朴素”中来,回到教学的“艺术化”中来,找到不能也不应遗忘的“原点”。当今的师范教育将这些美妙的“童子功”抛弃了,或许这样培养出来的老师,理论科研水平高远,但是根基飘浮,难以远行。而那些情趣不多、不会吹拉弹唱跳舞画画只会上网者,更是令人担忧。而我,是否正是依凭着当年勤苦历练出来的基本功,才成为全国特级教师的呢?
回首来时青翠路,也许,正是在特别的阅读涵咏中、声影的观赏记忆里、琴棋书画的浸润后,我获得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有的精、气、神。多少年过去了,我仍能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或教学的某个亮点中,找到我生命中连绵的山脉、欢快的溪流、葱郁的树林、绚烂的野花……
窦桂梅:我当校长这几年
2010年11月,我正式出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第16任校长。刚接手时,我一连好几个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当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刚刚出台,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的艰巨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同时学校也面临着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校长队伍中的一名“新兵”,我如何不辱使命,带领团队,“回头看、向前行”?这几年,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其中有这样几件“最重要的事”──
一、找到清华附小的坐标
“承前”才能“启后”。清华附小是一所有百年文化积淀的老校、名校。“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无数先辈的所言所行诏示我们: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
翻开清华附小的历史,我陷入了沉思。百年来,清华附小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1915年,附小的前身成志学校创立,那时,学校就开设了算术课和英语课。受其时梁启超为清华大学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校训的影响,成志学校将“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立为本校校训。民国时期,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提出人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在他的倡导下,学校成立了由朱自清、冯友兰、叶企孙等著名学者组成的校董会,至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1936年大师们亲自签名的有关课程设置要求等一系列珍贵的历史记录。抗战时期,学校随清华大学迁往西南,艰苦的西南联大八年岁月,赋予其刚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品质,学校先后开设了科学课、体育课,并自制飞机模型、体育设施、肥皂等。从西南联大回到清华后,成志学校把周边的一所贫民学校(成府小学)并入本校,成立清华附设学校,让寒门子弟也能享受清华的教育资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秉持“勤俭办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探索“五四制改革”。改革开放时期,学校坚守“基础与创新”的办学思想,当下又提出“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可见,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清华附小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价值观引领、课程引领与公益服务引领。
守正中传承,传承中创新。清华附小“现在在哪里”,又“将去向何方”?循着这样的追问,我将清华附小“育什么人”、“怎样育人”两个问题当做自己的课题,开始进行既动脑又动腿的行动研究。我到北京市十一学校跟踪学习一个多月;带领教师们寻访了北京六所著名的幼儿园,了解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带着老师们到北京市十一学校和清华附中听课、参观,并请李希贵、王殿军、张思明等著名校长和专家来校讲座。小学与中学的衔接十分重要,由于我校的学生大多升入清华附中,因此,我又专门邀请清华附中的一些领导,以集体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会谈。经过一系列的走访我发现,儿童的成长被我们的教育人为地割裂了: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毕业一个月后即进入小学,面对陌生的知识体系,仿佛要翻越喜马拉雅山;同样,小学与中学之间也有一道明显的分水岭……
带着这些问题,一方面,我带领教师全面实施“抗震加固”后的校园文化改造,一方面反复研究国内外有关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还就有关问题到一些著名的中小学与校长、教师讨论。这种研究与讨论,使我能够以更高的站位思考学校的未来发展、思考“育什么人”的问题。我深深地感到,我们在为学校寻找新的发展坐标时,不仅要“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还要学会“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在这样宽广的视角下,我们要使学校的发展与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相吻合,与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内核相契合,与历经岁月砥砺的附小精神相融合。
就这样,纵览历史,横观当下,我对学校应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做好幼小衔接和中小衔接等问题,逐渐形成了一些明晰的思路。以此为基础,在李希贵校长的指点下,我开始着手制定《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以下简称“纲领”)。在那段日子里,我满脑子都是“怎么办”——几个声音在打架,多少幅图画从眼前闪过;我一会儿泪流满面,一会儿愁眉紧锁,一会儿开怀大笑……经过三个多月的“折腾”,初稿终于完成。之后,我把初稿交给中层补充修改后,再发给全体教师深入讨论、补充完善。老师们的智慧贡献大大提升了“纲领”的针对性;而老师们也因为自己的意见被采纳、甚至自己的某个用词被采用,而把“纲领”当做了自己的孩子。后来,我们又就相关内容征求全校家长和学生的意见。经反复修改,一年后,这一纲领性文件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经逐年修订,“纲领”已从最初的100条简化为现在的30条。几年来,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文化密码”,初步实现了全校教职工以及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认同。
例如:“纲领”勾画了学校的发展愿景:“我们努力,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教育的智慧与欢快的笑声;我们努力,让学生的每一个时刻都能享受学习的收获与成长的快乐;我们努力,让教师的每一天工作都能体会职场的幸福与专业的尊严”。我们初步从自我发展(身心健康·成志于学,自强不息·学会改变)、文化修养(工具运用·实践创造,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社会参与(公共道德·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三个维度,提出了清华附小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并概括出其通俗易懂的外显成长样态:“健康、阳光、乐学”……
“共同理想,各自成长”,为学生和教师聪慧与高尚的完整人生和健全人格奠基,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都把学校当作精神皈依的家园……正是这样真诚的愿望和强烈的使命感,推动我们不断明晰与检视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纲举目张,由此,清华附小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快车道。
二、牢牢牵住课程改革这个牛鼻子
“育什么人”的问题确定后,解决“育人载体”的问题,即如何基于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就成为我思考的核心问题。
结构决定功能,系统才能科学。为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在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尝试打破学科教学壁垒,精简、整合国家课程,补充、完善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基于国家课程且高于国家标准的清华附小的“1+X课程”体系。
“1”,即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1”是重要底线,是实现“健康、阳光、乐学”的根本途径。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用整合的方式实现减负增效。“X”,即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包括清华文化课程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修或自选课程。“+”,不是做简单的加法,而是促进“1”与“X”相辅相成,两者呈黄金分割之态:“1”占70%左右,“X”占30%左右;两者之间留有裕度,当“1”优化到一定程度时,“X”即趋近为“0”,那时,“1+X”即成为一个完整的、大写的 “一”,进而实现由“校本课程”到“本校课程”的转变。
目标保障质量。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含外显样态)的要求,我们构建了清华附小“十个一”的课程目标,其中前五个是基础目标,后五个是特色目标(允许师生制定自己的个性化目标)。基础目标包括:一流好品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特色目标包括: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着重在“优化整合”上做文章,包括学科间整合、学科内整合和超学科整合。
学科间整合。围绕学校的主要课程,根据每个学科的自身属性及相同的价值培养功能,我们把九门国家课程整合为“体育与健康、品格与社会、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五大板块,每个板块都包含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这不是简单的归类,其背后是课程理念与课程终极目标的转变。事实上,这五大领域的归类也只是一种整合形式,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进行跨五大领域的整合,如语言类与艺术审美类的整合等。
学科内整合。这是更好地优化学科自身专业性的重要途径。为提高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性课程的教学质量,我带领各学科团队,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研制出各学科每学年一册的《质量目标指南》。如语文学科,我们将“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三个课程目标,逐项细化、量化到12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中。这样,教师在每天的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都有了依凭。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将课程目标和内容“教育学化”,研发了供学生课内外使用的《乐学手册》。《乐学手册》具有内容整合、方法优化、总结规律等特点,以此取代各种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和练习册,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再以体育为例。体育是我校的核心课程之一。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曾任我校校长,他提出的体育育人理念一直在清华附小传承,现在,学校的运动场上树立着他的塑像,体育组被命名为“马约翰研究室”,大操场被命名为“马约翰运动场”。学校在“1+X课程”的构建中提出“体育锻炼三个一”,即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我们将体育课程内容分解为轮滑、板球、棒球、足球等十余种项目,供学生选择。在体育必修课上,学生们打破班级界线,根据爱好,组成新的班级进行学习;在体育自主选修课上,学生们更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因此,体育自选课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学校将校园足球作为品牌课程,充分发挥足球的育人功能。目前已形成“班班有球队,人人会踢球,男女都上阵”的浓厚的校园足球氛围,足球社团也在“鲁能杯”“百队杯”上取得了冠亚季军的好成绩。就在笔者写此文时,足球社团的16名队员正在阿根廷甲级俱乐部博卡青年队进行为期20天的集训;同时,清华附小与阿根廷足协签订了长达十年的合作协议,希望我们的校园“小球”能推动国家乃至世界“大球”的跨文化理解。
超学科整合。在实践中,我们找到了一些超学科整合的路径,如戏剧课程。每学期,每个班级都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剧。从选题、剧本创作,到节目排练、道具制作、舞台设计等,都由学生完成;语文、音乐、体育、舞蹈、美术、书法、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师,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再如“DI头脑风暴”、“轻松发明”、“清华少儿科学家”等拓展性的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以“轻松发明”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总结、主体附加、主体减少、组合发明、缺陷发明、反面突破、改变结构等方法,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已有14名学生的发明成果申请了专利。此外,学校利用坐落在清华园的独特优势而开设的“种植养殖课程”等,也都实现了超学科的整合。
超学科的整合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体现在考核评价中。如我校一年级学生就是通过“玩游戏”,参加各科考试的。老师们设计了集各门主科的学习内容于一体的“拼音对对碰”、“字形小魔术”、“乐读天地”、“挑战金话筒”、“丁香花朵朵开”、“串珠谁最棒”、“成双成对蹦蹦跳”等九个游戏,让学生在愉悦中展示自己一学期的学习成果。家长看到这样别开生面的考试,无不交口称赞。
就这样,在渗透式、融合式、消弭式整合中,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富有清华附小特色的“1+X课程”体系初步建立,并得到教育部以及市、区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获得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有了育人载体,如何实现?“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这话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依此理念,构建“1+X课程”外,如何让它在每一个日子里、在学校的每一寸土地上落地生根发芽,让儿童感到,学校是为他们开设的、是促进他们生命成长的地方?这是我时时刻刻都在追问自己的问题。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我和我的团队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一)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我们以学生的学作为改造课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校创建了“预学—共学—延学”的基本教学流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前,教师参照《质量目标指南》,设计预学单,学生带着预学收获和问题走进课堂;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收获和质疑问难情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深入思考、思辨,交流、分享;课后,学生拓展学习,带着更高的渴求,在教师的指点下追求新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校考察的同行普遍认为:清华附小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课堂上常有预想不到的精彩。
(二)让儿童站在主题活动的正中央
教于有声,育于无声,于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智慧追求。我主张在组织主题活动时,改变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当配角的传统,让学生站在活动的正中央,成为活动的主角。
例如:清华附小每年都要隆重举办以“尊重感恩”为主题的毕业典礼。学校组建了毕业典礼学生筹委会,孩子们主动参加招募,放弃休息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筹备典礼。从主持词的撰写到会场布置,从节目安排到人员调配,从会前准备到彩排后诸多细节问题的反馈,孩子们全心投入。毕业典礼圆满结束,学生们非常激动;看着他们因收获成长而写满喜悦的笑脸,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孩子们又长大了!
为给学生搭建个性化成长的平台,学校经常举办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书画展、数科节、运动会、音乐会等,同时常年举办“水木秀场”活动。“水木秀场”不拘形式,集体、个人不限,展示内容不限。从舞蹈、声乐、器乐、戏剧、绘画、书法、摄影、旅游、篆刻,到棋类、朗诵、曲艺,等等,孩子们想展示什么就展示什么,想怎样展示就怎样展示。
三(4)班的小嘉是个满世界找虫子的“怪”学生,从小就对昆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研究昆虫的足迹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还延伸到美国、新加坡、印尼、厄瓜多尔等。他喂养了几百只昆虫,研究它们的习性,还制作了许多标本。二年级时,在班主任的鼓励下,他将自己写的昆虫日记和有关昆虫的绘画作品编辑成一本书,连同昆虫标本一起,在“水木秀场”进行了展示。他以“我与昆虫”为主题,用流畅、自信的演讲,让大家分享了他的研究与发现;展示了旅行途中罕见的昆虫世界,描述了昆虫标本的制作过程,推荐了他最喜欢的昆虫书籍,分享了有关昆虫的小知识。同时,我们还分别邀请了校友杨振宁和教育企业家俞敏洪为他题词鼓励……
现在,“水木秀场”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课程之一,“达尔文李”、“许中医”、“张魔术师”、“小书法家”、“小考古家”等各种“小达人”不断涌现。孩子们在此秀出了个性,秀出了自信,秀出了成长。
(三)让“特别”的学生也能站在教育教学的正中央
每天早晨,我都会站在校门口,微笑着竖起大拇指或行鞠躬礼迎接学生。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因学生带给我“爱的回流”而消散。这个竖起的大拇指是送给清华附小所有孩子的,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些有点“另类”、有点“特别”的孩子。在我的带动下,无论是在活动中还是在平时,老师们也都对那些“特别”的学生给予了许多特别的关爱,让他们也能站在教育教学的正中央。
我经常对年轻教师说,当教育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时,我们首先要检视自己,而不是埋怨学生,特别是不要埋怨和嫌弃那些学习有困难、相貌不漂亮、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较“特殊”的学生。
有个学生叫小维,非常喜欢画画,但数学学得非常痛苦,她反复问老师:“您说,我是不是永远都学不好数学?”有一次,她在创作绘画作品时突发奇想:我能不能用绘画来表现数学?老师了解到她的想法后非常高兴,引导她用数学语言和数学关系来表现绘画作品中人物间的对话和场景。就这样,在老师的鼓励下,小维坚持每天“画数学”,后来不仅出版了数学漫画图集《小毁成长记》,还考入了清华附中,并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还有个孩子总喜欢在教室里跑圈圈,转得老师和同学头晕。他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跑圈圈,有时跑大圈圈,有时跑小圈圈。通过和他对话,老师感到,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丰富的背景,这可能成为其成长的障碍,也可能成为其成长的资源;对这些学生,我们不能要求其断臂重生,更不能揠苗助长。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个学生归于正常呢?最终,老师想出了陪他去检查各班卫生的好办法。检查卫生要沿着走廊转很多圈,这样可以有效地释放他的“爱好”。渐渐地,他不再在教室里转圈了,家长和他本人都非常高兴。
在清华附小,对何为“优秀”学生,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我们看来,一个孩子只要能“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四、以整合思维撬动学校组织变革
如果说“育什么人、怎么育人”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接下来要思考的便是“育人的保障机制”问题。还是在做一名普通教师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老师上面的领导太多,什么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副校长、校长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老师很难招架。有时同一个工作,几位领导说法不一,老师无所适从。主持学校工作后,我更感到学校的管理部门过多,层级过多,信息失真时有发生,工作落实慢,且过于行政化,似乎管理的任务就是督促、检查、评价。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用课程整合的思路,“倒逼”管理思维方式的改变,撬动学校组织变革。
首先,我们把原来的八个处室整合为三个研究中心,即“1+X课程”研究中心、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服务研究中心。部门少了,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就容易多了。而且,这三个部门都叫“研究中心”,而不叫处室,旨在减少行政色彩,强调“研究”的重要性;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要深入一线,收集、研究信息,科学决策,实行价值引领、文化引领和专业引领。
为进一步减少层级,使管理重心下移,我们又把六个年级整合为低、中、高三个学段。每个学段就像一间小学校,设段长、常务副段长,段长由中心负责人兼任。学校赋予段长一定的权限,全权负责本学段的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确保质量;学段聘任哪些教职工,段长说了算;本学段教师的考核、教职工级别和薪酬,段长有相当大的话语权;此外,段长还可以决定本学段预算内经费的使用,即拥有一定的财权。因为段长参加校务会议,参与学校工作的研究和决策,掌握学校各项工作的意图、标准、方法,所以,工作落实快捷,一竿子插到底,信息很少失真。这样,学校即实现了组织管理的扁平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近两年来,我校还通过实行“影子校长”制度,培养梯队,学校每月都有一位中层干部和一位一线最年轻的教师担任“影子校长”。在这一个月中,他们行使相当于校长或副校长的管理职责,主持校务会议和学校日常工作。这一举措,实实在在地使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得到了历练,特别是增强了全局意识,提升了管理能力。
现任三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李春虹2013年被选中担任“影子校长”。那时,她刚从美国交流回京,恰逢几个大型会议及一个国际性论坛要在我校召开。她白天带班、上课,还要抽空到全校各年段和班级巡视;下了班,她除了要批改作业,还要参与会场安排、灯光调试、资料分类、课件准备等烦琐的会议筹备工作。她深有感触地说:“从旁观者到组织者,站位不同,视角就会不同;做‘影子校长’,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在推进学校组织变革中,我还借鉴了一些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如项目负责制等)。我建议全校教师都读一读星巴克董事长、CEO霍华德·舒尔茨的著作《将心注入》,以及黄海鹰的《海底捞你学不会》等;甚至建议老师们到星巴克喝咖啡,去海底捞吃饭,亲身体验并深刻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道理。
五、让公益精神薪火相传
清华大学因其地位特殊,而对社会进步、民族振兴承担有更多的责任。如清华大学第二任校长周诒春1913年上任后,即创办了贫民子弟学校——成府小学,并在这所学校开设了语文、算术、地理、历史、音乐、体育,以及木工课(以为学生将来作谋生之用)。他特别强调,清华学生一定要有社会服务意识与“家国情怀”。
的确,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担当。作为校长,我始终有一种自觉的意识:清华附小除了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外,还必须承继清华的光荣传统,让公益精神薪火相传。
2003年,清华大学开通了第一批教育扶贫现代化远程教学站,清华附小随之陆续开展了教育扶贫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远程直播等方式,与偏远地区的学校实现互动交流。
2011年,我们将“社会公益事业”正式写入《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学校自此开始开展贫困地区小学校长、教师驻校培训工作。每年,学校都会邀请一批来自贫困地区的校长、老师,到学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同时,学校先后委派40多名教师,到内蒙、新疆、西藏、广东等20余个省市自治区支教;每年还会接待全国各地的五六千名教育同仁来校参观学习。
2014年12月,“清华附小伟新教育扶贫在线学习共同体”在京启动。这意味着,每一周,清华附小都会有五节精品课程,借助清华大学庞大的远程教育扶贫网络,通过卫星,以真实课堂传播的形式,传送到全国3600多个远程教学站(覆盖全国88%的国家级贫困县),从而大面积地向贫困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
在北京,我们将优质资源送到了朝阳区、昌平区和石景山区,或在那里办学,或与之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百年励精图治。清华附小将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开阔的视野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诠释与丰富百年附小的中国意义。这是我作为清华附小校长的神圣使命!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体育老师好看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