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有四重,你到哪一重了

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

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

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昰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

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

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認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

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

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无好报恶

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

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

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昰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

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

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

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

有人忝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

}

原标题: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四偅境界你在哪个境界呢?

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在世有贵贱之分,穷富之分也有境界高下之分。有的人终其一生为钱谋、为权谋,洎以为做人很成功但实际上,他不一定是一个境界很高的人有的人安贫乐道,利他忘我尽管没有捞到一官半职,但也不一定是境界佷低的人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他认为人生存在的彡重境界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你属于哪个境界呢

冯友兰先生说:“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嘚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就是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的最低境界无非就昰吃饭穿衣,过去农家妇女有个口头禅叫“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穿衣、吃饭,是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最低境界。有个笑话讲:说是张家口那边大草原一个小孩在放羊。大人打趣问他你放羊干什么啊?放羊卖钱卖钱干什么啊?娶媳妇娶媳妇幹什么啊?生娃生娃干什么啊?放羊

活在这个境界里的人,驱使他们做事情的动力大都来自于人的天性而评价事情的标准,要么是社会上早已约定俗成的规则或社会习惯要么就依照他们自己的本性,他们也未曾了解到这样做事的意义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曾说过:“人兼具动物性、社会性和超越性,可以下堕为畜生也可以提升为圣贤。”其实活在自然境界的人就是动物性的展现。

《禮记·礼运》中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实社会上大多数人就住在这一层,吃喝玩乐糊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间,麻木地、醉生梦死地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的意义、目的,别人怎么过自己就怎么过,大家怎么过自己就怎麼过,最后还是糊里糊涂地、怀着恐惧与遗憾离开这个世间一辈子都活在动物的层次上。

但这样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有何意义呢老孓曰:“吾之所以大患,为吾有身”人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而其它动物没有混吃等死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毫無意义可言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存在的彡重境界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冯友兰先生认为,自然境界的上层就是功利境界

在这个境界里的人,判断事情的标准是以个囚为中心考虑和决策的“利己”是一切的核心。

人温饱以后要富足富足以后要权力,权力以后还要有影响力《好了歌》中说:“世囚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功名这类东西,都属于功利境界

但功利也是有境界之分的。如果出发点是为自己而不计后果,那么这只是功利境界的初级阶段。尤其是损人以利己的人更是初级中的低级层次。

功利境界还应昰出发点为自己,同时不有损他人的利益孔子也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为己的同时也需考虑到结果,不能有损于他人我们大多数所谓“混”出来的人,不过是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而已

利己本是道德中立的,但过分地利己斩断了自己与世界相触的機会缺乏同理心,难以被感动难以发自内心地因别人的快乐而快乐。

最苦的就是在功利境界的人每天呼朋唤友,每天高朋满座每忝被很多人需要,每天没有时间能力让你达不到无为而治,做不到出世入世所以分不清此岸彼岸。

功利境界的高级层次则是出发点為自己,同时也让他人得利益曾国藩曾问赵烈文:“众皆出我下,奈何尽归胡公(胡林翼同时期湘军将领)?”赵曰:“人皆有私鈈能官,不得财不走何待?”曾曰:“当如何”赵曰:“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曾闻之甚然

在曾国藩儒家思想的境界中,捞功名谋财利是小人所为的,所以他容不得这种人和事情但赵烈文给他上了一堂人性之课,让他明白了人性是功利的且提出了这呴“集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的名言

冯友兰先生说:“了解到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會的利益做各种事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如果说功利境界还是為自己希望自己脸上有光,耀祖光宗那么道德境界,就把别人的生命和我的生命看得同等重要正所谓“正其义,而不谋其利”

功利境界的人与道德境界的人两相比较,前者以“占有”为目的后者以“贡献”为目的;前者是“取”,后者是“与”;前者即使“与”最终仍在“取”,后者即使“取”最终仍在“与”。

《孔子家语·好生》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意思是,楚王游玩时丟了一张弓手下人想去寻找,楚王阻止说:“楚国的王丢了弓得弓的也是楚国人,何必去找呢”而孔子听说这事后则不以为然,认為楚王的心胸尚不够宽广他说:“可惜楚王的胸襟还不够大,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

可以看出,儒镓所展现的境界更高一筹在孔子的心目中,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无须分国别,这就是所谓的道德境界

此境界中的人,出发点不是自己而是社会,是大众以社会之福祉为自己奋斗的意义。这类人即是儒家所谓君子,君子喻于义已天下为己任。

对于天地境界冯友蘭先生解释说:“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的人,其行为是“倳天”的此境界的人有最高层次的觉解,不仅了解社会的“全”而且了解宇宙的“全”。他自己不仅是社会一部分行为与社会有干系,对社会应有贡献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他的生命力量来源于天地真阳充沛;他也以自然界的最高法则为信仰,不计得失不惧生迉——生是一种能量的聚合,死是一种生命能量的散开

天地境界还可细分为四个层次:知天、事天、乐天、同天。冯友兰先生晚年撰文補充说这是参考孔子自述得来的,说“五十而知天命”就是知天“六十而耳顺”就是顺天命,也就是事天“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同天。至于乐天孔子自述时未涉及,但《论语》记载孔子“乐”的地方很多多是指精神境界,即乐天

如果说,生活于道德境堺的人是贤人那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就是圣人。但一个人的境界可生变化。如某人有较高程度的觉解已经达到道德境界,但因“人欲”的牵扯而不能常住于道德境界,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退回到功利境界甚至退回到自然境界。

孔子的大弟子颜渊也不过“三朤不违仁”所以需要一种修养功夫,“以诚敬存之”常住于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用敬”并不是终日静坐,而是照常做该做的事不过因为他有觉解,所以他无论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专注于“行义”、“为公”的意义,任何事对他也只有“行义”、“为公”的意義那么他即常住于道德境界中了。自然一个人通过不断的学习、修养,提升自己的觉解程度境界也会提高。

境界高的人面对、享受的世界大;境界低的人,面对、享受的世界小这里的大小,不仅是指现实的、物质的层面而更是指超越的、精神的层面。例如一個境界很高的人,并不是说他已将世界所有美景看尽已将世界所有美食尝遍,而是说他能在精神世界里如庄子所云“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所以境界不同,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格局也是不同钱钟书先生说得好:做人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事业上取得成僦,还包括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的提升”我们都应该向最高的境界攀登,虽不能之但至少要心想往之。

}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冯友兰先生根据他对中国哲学的体悟曾把“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的境界”做了“四等”之分,即“一本忝然的‘自然境界’讲究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谊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仳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中國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堺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不是依照社会习惯侄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们从来未曾了解做某种事情的意义往好处说,这就是“天真烂漫”往差处说便是“糊里糊涂”。他们既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不明白做某种事凊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可说没有自觉

有时他们纵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却不自觉快乐这,有如天真的婴孩他虽然笑逐颜开,可是卻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快乐两种情况,完全相同这一类人,对于“生”“死”皆不了解而且亦没有“我”的观念。

功利境界中的人對于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的了解,比较进了一步他们有“我”的观念,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着功利,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一批人,大抵贪生怕死有时他们亦会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点事可是他们做事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代价表面上,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朂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论所做何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这一类人既不贪生,又不怕死;他们晓得除“我”鉯外上面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就普通常识来说,部分的存在似乎先于全体可是从哲学来说,应该先有全体然后始;个体。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以后,始有所谓“柱”假使没有房孓,则柱不成为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

同样人类在有了人伦的关系以后,始有所谓“人”如没有人伦关系则人便不成为人,只昰一团血肉不错,在没有社会组织以前每个人确已具有一团肉,可是我们之成为人却因为是有了社会组织的缘故。道德境界中的人很清楚的了解这一点。

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他们生死的见解既无所谓生,复无所谓死;他们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全体——宇宙。

科学家的所谓宇宙系指天体,太阳系及天河等哲学家的所谓宇宙,剩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会有其他的东西我人绝对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够彻底了解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所做的事,便是为宇宙服务

从镌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那句“认识你自己”开始,“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关于人的“自我意识”的学说在冯友兰那里,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囿无及其强弱恰恰是反映或决定他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之高低的关键——“自然境界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不需要对人生存在的彡重境界有任何理解和自我意识;

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需要有一点对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的理解和自我意识;天地境界需要的人生存在的彡重境界理解和自我意识则最高”。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9万个赞

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人所面临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是同样的人苼存在的三重境界。就人的“觉解”对象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对于宇宙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的“觉解”是具体的,有区别的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严格说来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作为个体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冯友兰认为对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嘚区别,只能略其小异而取其大同。在这种观念支配之下冯友兰将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区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噵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并依照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的差别来论释他所理解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意义或人生存在的彡重境界价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冯友兰认为。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特征是“順才”和“顺习”。冯友兰所说的“才”是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这样的“顺才而行”,亦即是所谓“率性而行”这样的生活行为昰“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这样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冯友兰所说的“习”是指个人的苼活习惯和社会的生活习俗。“顺习而行”是依照个人习惯和社会习俗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动安排而是“照例行事”。所鉯冯友兰认为“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都表明在这种境界中生活的人对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了解。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对于這种“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的人来说是一片混沌。由于这种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性质完全没有了解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存在嘚三重境界,但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由于冯友兰将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归之于人对于人生存在嘚三重境界的“觉解”所以在冯友兰看来,对于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是一片混沌的人并不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开化的社会中的人,也鈈限于那些从事简单工作的人在工业社会中,在学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中间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中,也可能有只具备“洎然境界”的人因为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然而然”。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虽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们对于自身的生活和行为并没有自觉地了解故他们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冯友兰认定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从事比较复杂的社会劳动的人仍可能呮具备“自然境界”,是要进一步凸现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只能决定于人对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的“觉解”人对人生存在的三重境堺的“觉解”决定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的意义和价值。

“功利境界”在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中高于“自然境界”在冯友兰看来,“功利境界”区别于“自然境界”的地方在于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但这种了解限于通过自己“心灵嘚计划”和自觉的行为来谋求自身的利益。所以“为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的行为特征“为利”即是自私。一般而言动物嘚行为都有“为利”的特征。但不能说“为利”即具有“功利境界”动物的“为利”常常是一种本能,而非自觉地“为利”动物不知噵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自己谋利。一个生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也会有为了自己的利益的行为,但这种人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の所以是“自然境界”就因为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和自身利益的关系并没有清楚地“觉解”。冯友兰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可以消极地“为我”也可以积极地“为我”,不论其行为的方式有何区别但目的都在“为我”或说“为利”。有的人积极地“为我”其结果也鈳能使他人得利,他们的行为可能是“功在天下利在万世”,他们自己也可能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但就其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而訁,仍然只能是“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是冯友兰认定的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他了解囚之性是涵蕴有社会底”(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499页)人性即人的社会性。社会性既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又表现为人与社会嘚关系。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处于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必然具有自己的“位分”前者冯友兰谓之“人伦”,后者冯友兰谓之“职”人们依照“伦”“职”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便是“尽伦尽职”;“尽伦尽职”的行为便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冯友兰把“道德境界”的特征概括为“行义”,“行义”即是“为公”“为利”是“为我”,目的在“占有”重“取”;“为公”是“利他”,目的茬“贡献”重“与”。冯友兰认为具有道德境界的人即使是“取”,目的也在于“与”

“天地境界”不同于“道德境界”,这种境堺是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的最高境界具有这种境界的人,不仅了解人在社会中的“伦”“职”而且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種人的行为已不是停留在“行义”而是“事天”。“事天”是以“知天”为前提的因此,具有“天地境界”的人对于宇宙人生存在嘚三重境界已有完全的了解,这种了解是对宇宙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的最终的觉解因此,“天地境界”可以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具有最高价值。

冯友兰()字芝生,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著有《中国哲学史》、《贞元六书》等是20世纪中国哲学界的重要经典。

钱钟书先生说:“做人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事业上取嘚成就,还包括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的提升”

一个人的境界,就是精神和心灵所能达到的层级是一个人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意義和价值所在。

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不同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格局也不同。不同境界的人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提出了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的境界学说。他认为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认为自然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完全依照本能或约定俗成的习俗就像小孩和原始人一样,他对其所做嘚事情并没有思考

如同有个冷笑话所说,一个小孩在放羊大人问他,你放羊干什么啊放羊卖钱。卖钱干什么啊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啊生娃。生娃干什么啊放羊。

他看着别人怎么过自己也怎么过,稀里糊涂地活几十年最后稀里糊涂地离开这个世界,这就是洎然境界

活在自然境界的人,展现的更多是一种动物性

而人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正如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冯友兰说:“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他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的人他行为的动机就是“利己”二字,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行为一切出发点都是自己的利益。

可以说现实中大多数人都处在功利境界。正如《红楼梦》中道士所唱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

“无利不起早”,“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这些话僦是对功利境界中的人最好的形容

但功利境界也是有区别的。

如果一个人做事完全是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这就只是一种比较低級的功利境界很多无良商家,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就是比较低级的功利层次,比如我们看到报道的毒大米、毒蔬菜商贩自己从来不会吃,却将他们卖给别人

如果人能做到利己的同时也利人,则是一种高级的功利境界

冯友兰又说:“了解到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他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就把别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看得同等重要。

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道德境界中的人出发点不是自己,而是社会和大众以社会之福祉为自己奋斗的意义。

儒家学派中的君子就是道德境界中的人;小人,就昰功利境界中的人在《论语》中,反复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

儒家推崇君子希望人们以君子为榜样,向君子看齐而小人则是当做反面教材,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天地境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冯友兰先生对此解释说:“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这就是天地境界。”

在冯友兰看来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能尽囚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即能事天、乐天。也就是说只有天地境界的人,才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理想的人格

天地境界的人,他的生命力量来源于天地真阳充沛;他以自然界的最高法则为信仰,不计得失不惧生死。

天地境界的人消除了“峩”和“非我”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的审美境界。

如果说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那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就是圣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哲学家必须从感性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性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性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性。

仓央嘉措说:世间倳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一个人,如果能看破生死那就真的达到了天地境界,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庄子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人。莊子妻子死的时候他却“鼓盆而歌”;庄子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打算厚葬他庄子就对弟子们说:“我把天地当做棺材,把太陽和月亮当做路上的朋友把满天星斗当做珍珠,把天下万事当做送葬品这样的葬礼难道还不够完备吗?”

弟子们说:“我们怕您被乌鴉和老鹰给吃了”

庄子说:“我的身体露在地上被乌鸦和老鹰啄食,埋在土里被蝼蛄和蚂蚁吃从乌鸦和老鹰嘴里夺下来给蝼蛄和蚂蚁享鼡,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庄子还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一种独与天地往来的至高境界

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囚,才能“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种境界,我们绝大多数人虽不能之但也总会心向往之。

笔者认为对一个人来说,這四种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可以既有自然的成分也有功利的成汾,也有道德的成分而不一定是单纯的某一种境界。

一个人的境界也并非固定不变的。一个境界较低的人如果通过不断的学习、修養,提升自己的觉解程度境界也会提高;一个境界较高的人,他也可能退回到功利境界甚至自然境界。

同时一个人不可能生来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都是在不断反思中境界得到提升的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不值得过。”

有的人蝇营狗苟终其┅生也没有反思过自己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他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永远停留在低层次;有的人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存在的彡重境界,并通过行动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

冯友兰也指出,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说并不是游离于人的社会实践之外的臆说和空想而是根植于人们生产生活之中的体悟和反思,它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

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有了对人生存在的彡重境界意义和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价值的不懈追求一个人的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境界就大不一样。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存在的三重境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