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小说女教师中国健身大会2018,然后在洗澡时候和另一个男人对着双面玻...

12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556608&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true& data-name=&鳄鱼进食因远视误伤同类& data-poster=&https://pic4.zhimg.com/80/v2-ee829bae7b_b.jpg& data-lens-id=&556608&&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ic4.zhimg.com/80/v2-ee829bae7b_b.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鳄鱼进食因远视误伤同类&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www.zhihu.com/video/556608&/span&
&/a&&p&(视频转自百度猛兽吧,侵删)&/p&&p&注意眼神不好的那只鳄鱼,不小心咬掉同伴的前肢之后...尴尬地把自己的爪子藏起来了。&/p&&p&&br&&/p&&p&好像有一些朋友没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圈养鳄鱼很少主动相互攻击,更不会把彼此当作食物。之所以会出现视频中的一幕,主要是由于视力或者智力水平捉急,误将同伴的前肢当作投食的肉,之后的死亡翻滚也属于本能行为(对鳄鱼稍有了解的话,应该对这个动作不陌生)。&/p&
(视频转自百度猛兽吧,侵删)注意眼神不好的那只鳄鱼,不小心咬掉同伴的前肢之后...尴尬地把自己的爪子藏起来了。 好像有一些朋友没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圈养鳄鱼很少主动相互攻击,更不会把彼此当作食物。之所以会出现视频中的一幕,主要是由于视力或者智力…
&div&生活在社交网络的人们,轻易被感动、被激怒、被吓怕、被诱导。&br&&br&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识鸿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思维鸿沟。&br&&br&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br&&br&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从众实验:&br&当参加测试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时,已经有 6 个托儿先坐在那里了。&br&阿希让大家作判断:卡片上 4 条线段,哪两条一样长?&br&&br&线段差异明显,正常人很容易作出判断。&br&但 6 个托儿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32% 的测试者也跟着选择了错误答案。&br&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从众心理:别人做什么我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br&&br&1895 年,勒庞写了一本经典著作《乌合之众》。&br&它道出一个真谛:&br&聪明、理性、冷静的个体,但一旦陷入群体或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就容易变得迷信、盲从、愚蠢、暴力:&br&群体不善于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br&群体冲动、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br&群体的智慧,低于个体的智慧;&br&群体充满原始的暴力和嗜血的欲望;&br&群体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br&&br&还记得 2012 年 9 月 15 日的反日游行吗?&br&&br&那一天,反日标语贴满西安,狂热的人群占领街道,21 岁的蔡洋无比亢奋,他急于做些什么,以示爱国。&br&&br&于是,他抓起一把U形锁,狠狠砸在日系车上,砸在和他理论的车主李建头上,换来的是10年牢狱之刑。&br&&br&个人陷入群体,很容易就会成为“蔡洋”,变成乌合之众。&br&&br&不要以为蔡洋傻,我们可能聪明不了多少。&br&&br&回顾这两年发生的热点事件,没有一件躲得过这个铁律:&br&听到 A 发声,我们义愤填膺;&br&听到 B 发声,我们觉得 A 不是东西;&br&听了 C 发声,我们又觉得 A 和 B 都不是好鸟。&br&&br&为什么我们会变来变去?因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br&&br&遇到一件事情,你想过这 5 个问题吗?&br&这个事情有没有证据和理由支撑?&br&这个理由 / 逻辑是否能够推出结论?&br&这里面是否隐藏了某种价值观假设?&br&其中的证据 / 事实是否能有效支撑理由?&br&是否存在隐藏或模糊不利的证据 / 事实?&br&&br&如果你不能明确判定,那就:&br&不要轻易下结论;&br&不要急于站队;&br&不要轻易评价别人;&br&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论左右;&br&不要随便说什么感同身受。&br&&br&胡适先生在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文章里,曾引用禅宗的一位高僧所言:&br&“达摩东来,只是要寻找一个不受人惑的人。”&br&&br&什么叫“不受人惑”?&br&&br&胡适先生说:&br&他不容许偏见和个人利益,来影响自己的判断和观点&br&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绝对不会轻易相信人&br&他并不仓促的下结论,也不轻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见&br&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查考事实和证据后,才下结论&br&&br&在这个信息、思想、流言、谎话满天飞的时代,愿你我学会独立思考。&/div&&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22eef714255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22eef714255_r.jpg&&
生活在社交网络的人们,轻易被感动、被激怒、被吓怕、被诱导。 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识鸿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思维鸿沟。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
&p&不可能&br&&/p&&p&PS以下视频可能引起不适,慎点&/p&&p&慎点&/p&&p&慎点&/p&&p&&br&&/p&&p&&br&&/p&&p&&br&&/p&&p&&br&&/p&&p&&br&&/p&&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962688&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 data-poster=&https://unicom.zhimg.com/pic7.zhimg.com/v2-e02bb1c2ba146eacf24fc6a.jpg& data-lens-id=&962688&&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unicom.zhimg.com/pic7.zhimg.com/v2-e02bb1c2ba146eacf24fc6a.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www.zhihu.com/video/962688&/span&
&/a&&p&&br&&/p&&p&关于这个视频&/p&&p&新闻是前几年的了,当时是在贴吧看见的,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结果踢到钢板了。当时还有几张图,白衣服的手掌砍断了,流了一地的血,黑衣服的大腿被砍到了。&/p&&p&白衣服成为残疾人,黑衣服落下毛病,然后砍人的蹲号子。&/p&&p&——————————分割线———————————&/p&&p&别想着徒手夺刀硬刚,碰上拿刀的跑,跑不过跪地求饶,求壮士高抬贵手,一点不丢人。&/p&&p&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可以很美好。&/p&&p&努力奋斗,远离这些暴力,恐怖。&/p&&p&时刻想起爱你们,你们爱的人&/p&&p&愿万事胜意&/p&&p&………………………………分割线………………………………&/p&&p&向女孩表白后,她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该怎么回复?&/p&&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href=&https://www.zhihu.com/answer/& class=&internal&&向女孩表白后,她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该怎么回复? - 知乎&/a&&p&同样是光复汉室,为什么刘秀能成功而刘备不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a href=&https://www.zhihu.com/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zhihu.com/answer/332710&/span&&span class=&invisible&&96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你觉得男生最撩的事是什么?&a href=&https://www.zhihu.com/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zhihu.com/answer/373082&/span&&span class=&invisible&&310&/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 &a href=&https://www.zhihu.com/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zhihu.com/answer/379891&/span&&span class=&invisible&&61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你手机里最舍不得删的那张照片有什么故事?&a href=&https://www.zhihu.com/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zhihu.com/answer/349646&/span&&span class=&invisible&&746&/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 其实我还有许多优秀回答?(????)&/p&
不可能 PS以下视频可能引起不适,慎点慎点慎点 关于这个视频新闻是前几年的了,当时是在贴吧看见的,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结果踢到钢板了。当时还有几张图,白衣服的手掌砍断了,流了一地的血,黑衣服的大腿被砍到了。白衣服成为残疾人,黑衣服落下毛病,然后…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4cc9af0ff8166fed67ab_b.jpg& data-rawwidth=&613&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4cc9af0ff8166fed67ab_r.jpg&&&/figure&&p&人在“集体决策”中更容易冒险!很多公司都在重复犯错……&/p&&p&&br&&/p&&p&&b&1/6、谢林隔离模型&/b&&/p&&p&通常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出成果比较容(草)易(率)。&/p&&p&前几天看到一篇批评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文章:一个实验得出结论后,很少有人愿意重复实验,一来是不算什么研究成果,二来是心虚,因为心理学试验的样本通常达不到有效度的要求,很有可能重复不出原作者的结论。&/p&&p&所以社会科学每年都会有“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但可信度“令人怀疑”,毕竟像物理学这么严谨的科学,十几年才证实了一个“希格斯玻色子”。&/p&&p&那么,社会科学领域近几十年有没有&b&经典的、可以重复实验的结论&/b&呢?&/p&&p&其实还是有的。比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保持威胁别人的能力,才有真正合作》中介绍过的经济学家谢林,他除了在冷战博弈方面的研究之外,还建立了一个“隔离模型”,这个模型最初是用来研究“种族隔离”的形成机制,但其得出的结论却有揭示了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p&&p&&b&个体“轻微的歧视”行为,会演变成“群体极端化”行为。&/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9eae0a22780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9eae0a22780f_r.jpg&&&/figure&&p&&br&&/p&&p&这个理论就有一个可以&b&被计算机程序反复模拟证实的模型&/b&。&/p&&p&&br&&/p&&p&&b&2/6、白人住户是怎么搬走的&/b&&/p&&p&谢林的这个模型很好懂。&/p&&p&假设一个社区,我们挑选住得很靠近的9户人家,形成下面的这个九宫格,白格代表白人家,黑格代表黑人家,绿格是可以搬进来的空房子。&/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f0535ce57ffb07a122cab21a915db7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18& data-rawheight=&4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f0535ce57ffb07a122cab21a915db78_r.jpg&&&/figure&&p&&br&&/p&&p&那么,住在中间的白人,我们称之为X,他就有7个邻居,其中四个黑人,三个白人邻居,正常人不管嘴上多么“政治正确”,心里总是不希望周围都是其他种族,那么此时,他到底搬还是不搬呢?&/p&&p&谢林引进了一个“人群相似度”的阈值,&b&指X愿意接受的“周围白人邻居比例的最低接受度”:如果周围的白人邻居低于这个阈值,他就会搬家;如果高于这个阈值,他就继续住着。&/b&&/p&&p&假如这个比例是33%,也就是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邻居是白人。那么显然他还会继续住着,因为目前白人是3/7,占比43%。&/p&&p&但这个状态是非常脆弱的,假如他周围的某个白人邻居的阈值比较高,搬走了,又搬进来一个黑人,那么,X的白人邻居比例就下降到2/7,低于33%,X就会搬家。&/p&&p&而X的搬家,又降低了剩下的两个白人的白人邻居比例,使得这两个人搬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p&&p&这个种族混居的社区最终会变成主要是黑人的社区。&/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777e1e41aa48f22bc3fbb10ad24d3d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d777e1e41aa48f22bc3fbb10ad24d3d3_r.jpg&&&/figure&&p&&br&&/p&&p&我们发现,&b&决定一个这个社区能否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谢林引进的这个“人群相似度”的阈值。&/b&这个阈值跟最终的社区隔离程度有没有什么数值上的明确关系呢?&/p&&p&谢林提出了这个模型的设想后,有人用计算机建立了这个模型,并随机产生一系列样本,通过大量重复随机试验得了一个相关性的统计规律。(具体过程懂编程的人并不难,但对于大部分读者就是天书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上网找)&/p&&p&具体的相关性是多少呢?虽然这个结果大家早就想到了,但影响之大,还是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p&&p&&b&3/6、为什么自称种族大熔炉的纽约,种族隔离还那么严重&/b&&/p&&p&假设一个社区是3000人,一半白人一半黑人,而是混杂居住,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p&&p&如果“人群相似度”的阈值设定为30%,计算机模拟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搬家后,最终稳定的相似度(种族隔离度)竟然高达72%。&/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ed228a4ef3cc5fa538917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ed228a4ef3cc5fa5389172_r.jpg&&&/figure&&p&&br&&/p&&p&&b&也就是说即使你对周围人群相似度的要求只有30%,搬来搬去的最终结果将会有72%的相似度。&/b&&/p&&p&把这个模型继续做下去:&/p&&p&如果“人群相似度”的阈值40%,最终的种族隔离度是80%。&/p&&p&如果“人群相似度”的阈值52%,最终的种族隔离度是95%。&/p&&p&大家一定会想,如果“人群相似度”再高一点,比如说是80%,那最终的种族隔离度会不会是100%?&/p&&p&答案是“不会”,但结果更可怕,本文最后再说。&/p&&p&谢林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b&解释了人为什么会“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不仅仅是虚伪,而是人在“微观上的动机”并不一定等同于群体在“宏观上的表现”。&/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f9f5b08e598b04a72958a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f9f5b08e598b04a72958ac_r.jpg&&&/figure&&p&&br&&/p&&p&&br&&/p&&p&你也许觉得自己只是稍微有一点点“歧视外地人”,有一点点想 “跟富人住在一起”,但最终结果,整个社会的“歧视度”将大大超过你的要求。&/p&&p&纽约常常自称“种族大熔炉”,纽约人认为自己和自己的城市有包容精神,世界上所有种族都能像马赛克似的生活在一起,云云,这已经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说法了,但实际情况呢?&/p&&p&图中红点代表中白人聚集地,蓝点代表黑人,黄点代表拉美裔,绿点代表亚裔聚集地。&b&从这幅图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种族隔离。&/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130e8de56db5cc8ee8c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1& data-rawheight=&4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130e8de56db5cc8ee8c6_r.jpg&&&/figure&&p&&br&&/p&&p&纽约作为一个贫富高度分化的城市,人们也不讳言自己对财富的向往,那么居住的贫富分化情况怎么样呢?&/p&&p&图片红点代表富人的居所,深蓝色代表中产,浅蓝色代表穷人。虽然有一定隔离倾向,&b&但没有种族隔离那么明显,特别是中产和穷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隔离度。&/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34ffa00502d37ddc2081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82&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34ffa00502d37ddc20814_r.jpg&&&/figure&&p&&br&&/p&&p&&b&人不但容易“口是心非”,而且个体的选择演变到了群体中,常常会被放大,陷入“人人平等,但自己比别人更平等”的荒谬中。&/b&&/p&&p&“谢林隔离模型”很快被用于解释更多的社会现象,比如“职业性别歧视”。&/p&&p&&b&4/6、为什么男性会从某些职业中撤离?&/b&&/p&&p&201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经济学家Jessica Pan上发表了《职业中的性别隔离:临界点与社会互动的力量》,用“职业变性”这个特殊的现象,验证了“谢林隔离模型”。&/p&&p&今天的美国,有很多职业都是女性居多,比如文秘、出纳、售票员等等,但实际上,二战前这些职业都是男性比例高达80%。&/p&&p&&b&Jessica Pan研究了20世纪“男性从业比例”下降50个百分点以上的14种职业,发现它们在起初缓缓下降了一段时间后,都经历了“突然跳水”的过程。&/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161aaa3d578fdbbcb52a0fee6baa89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161aaa3d578fdbbcb52a0fee6baa89d_r.jpg&&&/figure&&p&&br&&/p&&p&&br&&/p&&p&用“谢林隔离模型”解释:某个男性占主导的行业,不断有女性加入。大部分阈值正常的男性并不在意这缓缓升高的比例,但另一部分抱有“非常不想跟女人从事同一个工作”的高阈值男性产生不满,继而流出这个行业。其后,周围越来越少的男性比例,让大部分“有些介意跟女人同事”的男人也不得不放弃这个工作,此时,就会出现男性从业比例的“大跳水”。&/p&&p&正如“谢林隔离模型”的演示,&b&尽管只有部分男性“厌恶与女性从事同样的工作”,但结果却造成了70%以上“性别区分度”。&/b&&/p&&p&“谢林隔离模型”体现在社会现象中,大部分社会趋势都可以简化成两波影响,第一波缓缓呈现,达到某一个临界点后,趋势就会加速,最终呈现极端化的倾向。&/p&&p&微信朋友圈是另一个例子,我记得微信推出的头一两年里,朋友圈里的生活记录非常贴近日常生活,但接下来,因为某些带强烈社交情绪的照片能够更多的关注和点赞,使朋友圈带“浮夸感”的内容比例慢慢上升,达到一个临界点后,朋友圈迅速蜕变成了一个“秀场”。&/p&&p&&b&朋友还是那些朋友,朋友圈已不是那个朋友圈了,&/b&这就是“谢林隔离模型”所揭示的,&b&“群体呈现的区分度”总是比“个体希望的区分度”高的原因。&/b&&/p&&p&还有,上学时,自习室总有大家小声交流时嗡暡的噪音,但有时会忽然出现毫无原因的“全体静默”,文章太长了,就把这个现象留给读者大人们去分析吧。&/p&&p&“谢林隔离模型”的另一个价值在于,&b&价值观的单一化——哪怕是那些人人赞同的主流价值观,也会造成始料未及的后果。&/b&&/p&&p&&b&5/6、为什么群体比个体更爱走极端?&/b&&/p&&p&心理学上有一种叫“群体极化”的现象,是指人们在“群体决策”中,更容易选择那些更具冒险的方案。英国投票选出少数人赞同的“脱欧”,就是一个典型的“群体极化”。&/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dad9b6f1bcb0da435f4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dad9b6f1bcb0da435f47_r.jpg&&&/figure&&p&&br&&/p&&p&在人群非常多的会议讨论中,一开始占主导往往是“稳妥方案”,虽然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意见,但并不足以推翻这个“稳妥方案”。&/p&&p&&b&此时,如果极小数“完全反对者”提出“冒险方案”,可能获得“部分反对者”的支持,剩下的“无意见者”如果不表态,最终的表决结果可能压倒“稳妥方案”的“支持者”,最后出现群体决策反而更冒险的局面。&/b&&/p&&p&反而投完票,很多人就后悔了,这真的是我的选择吗?&/p&&p&职场上还有一个例子——企业文化。&/p&&p&企业文化的目的是统一员工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但“谢林隔离模型”表明,单一价值观在群体中容易极端化,只要很低的阈值,就会造成很明显的排他性。&/p&&p&一旦进入“顺我者昌,逆我者滚”的逆向淘汰后,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就一步步变成了“变相洗脑”。&/p&&p&这类公司里,和任何一个员工单独聊,没有任何问题,非常通情达理,但只要一进入群体,立刻进入走火入魔的状态。&b&而始作俑者的领导者,反被自己制造出的虚假“民意”所迷惑,走上自我膨胀的毁灭之路。&/b&&/p&&p&&b&6/6、如果每一个人都希望与“同阶层的人”为邻……&/b&&/p&&p&前面还留下了一个坑没堆,在模型的计算机模拟中,如果“人群相似度”达到80%,那最终的种族隔离度会稳定在多少呢?&/p&&p&答案是“无结果”。&/p&&p&&b&因为如果所有人都希望周围的人群和你有80%的相似,那么结果所有人都在不停地搬家,整个系统永远处于无序的混乱中,永远没有稳定下来的时候。&/b&&/p&&p&如果在现实世界里,这意味着什么呢?战争、恐怖、仇杀、逃亡……&/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334fcf082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84&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334fcf082c_r.jpg&&&/figure&&p&&br&&/p&&p&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大量的胡图族的平民,不仅对图西族平民的实施种族灭绝大屠杀,同时对自己同族的温和派也毫不留情。&/p&&p&前一天还是邻居,后一天就可以毫不留情地将枪口对准你;昨天拿着计算器的小店老板,今天拿起屠刀,就是种族绝灭者。&/p&&p&“谢林隔离模型”充分演示了人类历史上的这些因为“价值观极端单一化”造成悲剧的过程:&/p&&p&&b&“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猜疑会被放大,小小的歧视达到一定浓度就会变成仇恨,少量的仇恨积蓄到一个临界点,再善良的人也会变成恶魔。&/b&&/p&&p&就像一句老话:&b&“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b&&/p&&p&&br&&/p&&p&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p&&p&&br&&/p&&p&&b&与“行为研究”相关的文章&/b& &/p&&p&&br&&/p&&p&&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xNTYyNjQ1Mw%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80c801ac759ae07b3bb9c%26chksm%3D807dfac7b70a73dbdffaf07decbcf67c807e799de09695e%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为什么下雨天打不到出租车?不仅仅是打车的人多了……&/a& &/p&&p&&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xNTYyNjQ1Mw%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6444cab7fc%26chksm%3D807dc65db70a4f4b796e98c8dbccabfdb02d56c8b6b4f361ea7d06415%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为什么生意最好的甜品店,总是开在减肥中心的隔壁?&/a& &/p&&p&&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xNTYyNjQ1Mw%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5e48ccda1a3b90ec851ae%26chksm%3D807df91db70a700bad8d24b54d70dede0a7dfa47ecf663f2%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为什么大部分人喜欢别人夸自己“聪明”,而不是“努力”?&/a&&/p&
人在“集体决策”中更容易冒险!很多公司都在重复犯错…… 1/6、谢林隔离模型通常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出成果比较容(草)易(率)。前几天看到一篇批评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文章:一个实验得出结论后,很少有人愿意重复实验,一来是不算什么研究成果,二来是心…
因为政治正确从本质上就是错误的。&br&&br&需要强调的是,错的并不是指某种观念,而是政治正确本身。&br&&br&比方说,宗教信仰自由本身不是政治正确,但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并对任何对此抱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打压,这叫政治正确。&br&&br&政治正确本身就是矛盾的,逻辑上根本无法成立。&br&&br&绿教认为不信教的人都是咖啡乐,以后要下火狱的,认为女性连骆驼都不如,地位跟凳子椅子相同。&br&&br&请问女权主义者怎么尊重绿教的价值观?怎么跟绿教和谐相处?&br&&br&真正的多元化的本质是什么?&br&&br&就是如果你信仰绿教,你就歧视所有吃猪肉的人,并歧视妇女。&br&&br&而你信仰男女平等,你就嘲笑和歧视绿教。&br&&br&双方各干各的,但都控制在法律的大框架下,别想着通过强权暴力改变对方,这才是多元化社会的真正本质。&br&&br&多元化社会永远于和谐无关,一定充满着争议和纠纷,一定会充斥着歧视,嘲笑,甚至斗争。&br&&br&这是多元化社会必然付出的代价。&br&&br&你要求对方尊重你的价值观?&br&&br&但你尊重了对方的跟你价值观截然相反的价值观了吗?&br&&br&可问题来了,一个正常的人,又怎么可能既尊重自己的价值观,又尊重和自己的价值观截然相反的价值观?&br&&br&一个人怎么可能既尊重妇女平权解放,又尊重妇女受奴役束缚?&br&&br&这不是精神分裂的疯子才能干出的事情吗?&br&&br&多元化的和谐社会本身就是胡扯淡,多元化一定是不和谐的,这是多元化社会的必然代价。&br&&br&你不能既想要多元化,同时又想要一团和气,这是不可能的。&br&&br&我不认可你的价值观,你也不认可我的价值观。&br&&br&我为什么要尊重我不认可,甚至我鄙视,厌恶的价值观?&br&&br&我为什么不能表达出我对我鄙视,厌恶的价值观的厌恶?&br&&br&你如果强迫我不能表现出这种厌恶,这难道不是在伤害我?&br&&br&所以,大家没必要伪装和谐,各行其是就是了。&br&&br&非要让不认可且厌恶对方的人不嘲笑和歧视对方,就好像非要让真正的女权主义者认同伊斯兰教旨一样滑稽可笑。&br&---------------------------------------&br&我一直很奇怪&br&&br&为什么要为了尊重少数人而冒犯大多数人?&br&&br&为什么要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侵犯大多数人的利益?&br&&br&没错,每个人都会在特定的场合成为特定的“少数人”,所以尊重“少数人”的权利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br&&br&可问题在于,每个人同样也会在更多的场合成为“多数人”啊,尊重“多数人”的利益难道就不是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吗?&br&&br&“少数人”就天然高人一等啊?&br&&br&“多数人”就天然低贱下流啊?&br&&br&这种行为无非就是“我弱,所以我有理,我是少数,所以你必须尊重我的价值观,但我却绝对不会尊重你的价值观。”&br&&br&------------------------------------------------------------&br&&br&任何事情一旦变成了“政治正确”,也就彻底和理智理性无关了,而变成了一种类似极端主义宗教信仰的玩意。&br&&br&&u&&b&今天你如果失去了对你所厌恶的价值观公开嘲笑和歧视的自由。。。&br&&br&明天你就没有了对你厌恶的价值观私下里嘲笑和歧视的自由!&br&&br&后天你就连思想里嘲笑和歧视的自由都会被剥夺!&br&&br&这就是政治正确的必然走向,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u&&br&&br&原洛杉矶快艇队老板就因为私下来和女友的私人电话中,被黑人女友千方百计的套出了那么一点点对黑人的不满,就立马遭到全美国所谓的“正义之士”的&u&&b&嘲笑,歧视,攻击和辱骂,最后被迫出售了自己的球队&/b&&/u&。&br&&br&看到没,你在私人电话里和女友哪怕说一丁点带有对他们不满的话都不行。&br&&br&但他们在媒体电视中对你进行铺天盖地的疯狂辱骂,嘲笑,歧视,和实实在在的财产剥夺反而是“正义的”。&br&&br&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且获得诺贝尔奖的DNA之父,就因为如实说出了,在科研中发现黑人的智商的一点事实,就立刻被“正义之士”逼得辞职,失去经济来源,沦落到要变卖诺贝尔奖的地步。。。&br&&br&英国皇家学会著名科学家,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得主蒂姆·亨特博士仅仅因在演讲中说了几句话,就被那些女权斗士疯狂的辱骂,逼着辞职。&br&&br&那么这位诺奖得主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罪该万死的话呢?&br&&br&“我来告诉你和女孩混在一起会发生的麻烦:当你们同处一间实验室时,往往会发生三件事:你爱上了她们;或者她们爱上了你;如果你批评她们,她们会哭。”&br&&br&看到没,这就是你们无比尊重的所谓的“少数人”一旦掌握了话语权的暴行。&br&&br&当“少数人”掌握权力后,他们可一点都不会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他们对凡是不认同他们价值观的人,他们的手段可不会仅仅只是嘲笑和歧视那么温柔,他们会真正意义上的希望消灭你,思想上或经济上或肉体上。&br&&br&因为这些“少数人”基本都属于理想主义者,而理想主义者离极端原教旨主义者仅一步之遥。&br&&br&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真诚的,毫不怀疑的相信自己的理想/信仰是宇宙间的唯一真理,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信仰的实现毫不犹豫的牺牲他人或自己的生命。&br&&br&这些人一旦掌权,只会比纳粹还狠毒,他们之所以还没有把你送进毒气室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仁慈之心,仅仅只是因为他们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控国家机器。&br&&br&如果他们完全掌控了国家机器后会怎么样?&br&&br&请参考某极端伊斯兰国家,把信基督教的儿童集体放到搅拌机中活活处死的真实事件。&br&&br&本质上,政治正确和极端宗教信仰毫无二致。
因为政治正确从本质上就是错误的。 需要强调的是,错的并不是指某种观念,而是政治正确本身。 比方说,宗教信仰自由本身不是政治正确,但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并对任何对此抱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打压,这叫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本身就是矛盾的,逻辑上根本无法…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414d928d49bbb150ad948a464cfedaf9_b.jpg& data-rawwidth=&1400& data-rawheight=&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414d928d49bbb150ad948a464cfedaf9_r.jpg&&&/figure&&p&佛系、小奶狗、杠精、猪猪女孩、凤凰男、直男癌、公主病、绿茶婊、圣母婊……&/p&&p&以上这些词,多是之前不存在或代表其他意义,最近几年才在网络上被大量使用并流行开来的新词汇。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是:最初只用来形容比较极端特殊的某一类人群,但在流传开来之后,使用范围却变得越来越广泛,概念也却越来越模糊。&/p&&p&我把它们称之为:被滥用的网络标签。&/p&&h2&网络标签,从被发明到被滥用&/h2&&p&我们先来欣赏一小段营销号爆款佳文选段,来自《和小奶狗谈恋爱实在是太太太太太甜了!》,原作者能酸罐头:&/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85dab9b4b0cd9be0571f3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22& data-rawheight=&4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5dab9b4b0cd9be0571f36_r.jpg&&&/figure&&p&文章太长,接下来的几大段可以概括为:小奶狗到底好在哪里?黏人(到哪都要粘着你)、体贴(有他在身边,再也不用担心生气没人发现了)、喜欢秀恩爱(而且还要你一起秀)、嘴甜、专一、易调教(不管是不是自己错都会主动道歉)。&/p&&p&文章底下评论区大体是这种画风:我男朋友就比我小 x 岁(骄傲开心);好想要一只小奶狗,去哪领养;**,我家就只有老狗 X。其中还穿插着几条男读者的坚强「怪不得没有女朋友,原来是因为年纪太大了」。&/p&&p&文章加一连串评论看下来,就像一个网络假象的浓缩版集合:年纪小的都体贴专一、现在的姑娘都喜欢年纪小的、不够女性思维的就是老狗 X 没救了、年纪大的男性都没人要了。&/p&&p&同样的写作套路也可以套在其他标签上,随手就是一篇《遇见凤凰男,千万要远离!!!》:&/p&&blockquote&最近,我发现城市女孩子的择偶观发生了巨变。以前,我们喜欢从农村出来的,踏实刻苦、孝顺父母、有上进心、不大手大脚适合过日子。&br&然而,事实证明,太美的幻想因为太年轻。现在有很多农村男都非常一言难尽。觉得父母含辛茹苦养大自己不容易,就要老婆也得跟着自己一起照顾老人,连带着他三姑六婆堂哥表弟都要带到家里来招待着,比「扶弟魔」还要可怕。&/blockquote&&p&再编上几个容易激起广大读者愤慨的故事,等评论区来几位粉丝补充「是真的,我朋友也遇到了一个 xxxx」「真的吗,最近有个农村男在追我,隐隐感觉好像有点这种特点」,来自农村的男士们身上的凤凰标签便又浓墨上几分。&/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c70afb2aefd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34& data-rawheight=&3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c70afb2aefdb_r.jpg&&&/figure&&p&事实上,凤凰男这个词原意非常贬义,特指价值观与伴侣有严重偏差,家族责任观念很重,不顾伴侣感受也要把小家庭资源拿来帮助老家人的那一小批人,但后来却几乎被拿来与农村男画上等号。&/p&&p&其他新词莫不如是:&/p&&ul&&li&佛系,原指云淡风轻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后来只要犯个懒都说自己是佛系;&/li&&li&猪猪女孩,原用于自嘲(其实是自夸)自己懒宅爱吃又乐观单纯,后来只要周末在家吃两天外卖的都可以自称猪猪女孩;&/li&&li&直男癌,原指自以为是、不尊重女性的大男子主义者,后来男性连只是表现出不同审美品位都有可能被骂直男癌;&/li&&li&圣母婊,原指无视客观事实、无原则包容原谅他人的人,后来如果有某博主出现负面事件时,只要你在每人踩一脚的评论区中提出「不一定全都是他的错」,就有可能被扣上圣母婊的帽子。&/li&&/ul&&p&甚至于昨天在爱范儿读者群聊起「杠精」一词,发现只要挑错字、提出反对观点、工作上提意见,都有可能会被评价为杠精。所以说,论起杠精直男癌圣母婊,你们一个都跑不了,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一件小事,被贴上这样的标签。&/p&&p&这算不算滥用?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因为杠精这个概念本就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其他词也是。这类网络新词,没有被词典收录,也没有业内人士对其下定义,当你第一次接触时,只能通过网络百科平台和别人的用法来判断其大概含义。这些词汇,与其他带有评价性质的名词一样,不同人的使用方式主要根据他的价值观而变化。&/p&&p&而更值得反思的另一件事是,使用者本身的价值观,也会反过来受这些词的存在而影响。&/p&&h2&你在网上发出的每一条评论都是你的真实观点吗?&/h2&&blockquote&那些新词往往是一个新的定义,而那些定义后头则往往是一系列的价值判断,开始接受、使用这些新词的那一刻,就是你的思维接受、认同、甚至被这一整套价值判断挟持的那一刻。以往的“打脸”、“屌丝”、“剩女”、“广告狗”之类,乃至最新的“杠精”等等,无不是如此。滥用新词,是放弃独立思考的重要标志。&/blockquote&&p&这段话来自 @东东枪 的微博。有人深以为然,有人觉得言过其实。虽然「思维被挟持」说得有些吓人,无法让我完全认同,但不得不说这段话依然有着很强的启发性。&/p&&p&放宽点来说,使用一个词,只是人类表达时的其中一个步骤而已。选择使用哪个词来形容时,最基本的标准也只是「如何让听者能够理解」,所以使用大家都知道的流行词,是最简单的一个办法。&/p&&p&但当你使用了这个词来评价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时,事实上你同时也使用了这个词背后的价值判断体系。&/p&&p&拿我们最近用过的流行词来举例似乎有些当局者迷,所以我换些现在已经有点过时的词语吧。当一个古代女人有过多个性伴侣,或是婚后要求更高的家庭地位时,她会被评价为「荡妇」、「不守妇道」,而用了这些词来评价她的人,使用的是「女人就该老老实实克制自己的性需求」「妇人就该遵守传统妇道听丈夫话照顾老小」这一套价值判断体系。到后面,连婚前性行为、穿衣服稍微暴露些,都有可能会被谴责为荡妇。&/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e6dc8a55cf24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09& data-thumbnail=&https://pic4.zhimg.com/v2-e6dc8a55cf24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e6dc8a55cf24f_r.jpg&&&/figure&&p&同理,某博主评论区有个人提出了反驳,底下有人回复「没想到这里都能出现杠精」,此时一名网友路过,他给这条回复点了个赞,这时他使用的是判断体系是「抬杠和反驳别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单看这句话没什么毛病,但是过了半小时,另一个更权威的专业博主转发并有理有据地指出了原博主的错误,这时候没人再说这位反驳者是杠精了。&/p&&p&那么反驳和挑刺究竟是不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呢?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种令人厌烦的行为。但好不好、有没有价值?每个人都知道,要视情况而定。可在实际运用场景中,许多人还没来得及判断真假对错,就已经能很轻易地发出「杠精」这个词。当他们在公开网络上使用「杠精」这个词的刹那,就已经向全世界传递出「反驳别人很讨厌」的信息了。&/p&&p&本能通过讨论辩论来进一步找出更多信息的人,也接收到了这个负面信息。&/p&&p&而你呢?即使你以前并不完全认同「反驳就是讨厌」,但在接收了大量此类同质信息后,你也开始跟着使用这个词。当你看到大家都用「杠精」来骂人时,在你跟着使用这个词并得到别人点赞时,你对这套观点的接受度是不是又高了一些?对相反观点的接受度会不会也随之变低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83064eafb2a6fac25d7c2063bfcaac2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83064eafb2a6fac25d7c2063bfcaac25_r.jpg&&&/figure&&p&本已计划好健身减肥的女孩,开始把猪猪女孩挂在嘴边,并对自己的暴饮暴食和邋遢变得更加心安理得;看了几篇关于小奶狗的营销号爆款文之后,她们变得更加嫌弃自己身旁的伴侣,把他们全都叫成老狗 X,并开始对年轻男性有了更多更高的期望;本来多辛苦努力一些就能获得晋升机会的小伙子想犯懒,说自己是佛系人生,不争不抢。&/p&&p&这些,都是极端例子。事实上,几个词语并不会真的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使用这些词来表达也不是多大的问题。但最可怕的是,在看了营销号关于这些标签的段子热文后,在接收了大量网友使用并传递的信息后,你当真了,并把这些词语背后所代表的单一片面性行为方式或价值观都当成理所当然的、正确的。&/p&&p&你甚至懒得思考一下,猪猪女孩的生活真的是你最想要的吗,佛系人生能满足你对未来的期许吗,被大家都骂作杠精的那个人说的完全没有道理吗。&/p&&p&也许你看完这篇文章,觉得我写得很有道理,那你也可以思考一下,也许你只是被我洗脑了,其实我说的都是错的。&/p&&p&题图来自:&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edium.com/inkoniq-blog/black-mirror-imagination-gets-closer-to-reality-5c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KONIQ&/a&&/p&
佛系、小奶狗、杠精、猪猪女孩、凤凰男、直男癌、公主病、绿茶婊、圣母婊……以上这些词,多是之前不存在或代表其他意义,最近几年才在网络上被大量使用并流行开来的新词汇。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是:最初只用来形容比较极端特殊的某一类人群,但在流传开来之…
&h2&&b&识别谎言并不简单,甚至要靠猜&/b&&/h2&&p&&br&&/p&&p&我们该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呢?这个大难题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一篇发表在《法医学杂志》的文章指出,人类目前在察觉谎言方面并不能做的很好:即使是语音压力分析(voice stress analysis,一种通过分析说话声音压力水平来推断一个人是否说谎的技术)技术在辨别谎言方面的能力也和人们直接的猜测差不多。学堂君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一“不争”的事实,并且说谎者总能找到一些方式“逼迫”你去相信他(她)所说的话。另外,我们熟知的测量和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和皮肤导电反应的测谎仪,其准确性也备受质疑。也就是说,&b&即使是科学技术也没有办法增强我们察觉谎言的能力。&/b&&/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a7f2bc9fe86f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41&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1&&&/figure&&p&更糟糕的是,有研究证实,情商高的人其实更容易被谎言所欺骗,并且没有任何王牌手段能够做到辨别谎言。详细文章戳这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vV7n1LO1oizu-TNnwC46y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人生已经如此艰难,谎言却更难被拆穿 | 自我损耗对说谎行为的影响&/a&&/p&&h2&&b&无计可施?其实也有蛛丝马迹&/b&&/h2&&p&&br&&/p&&p&即使要准确地辨别出谎言并不容易,但也不意味着我们无计可施。再厉害的说谎者也在一些细节上和坦诚相待的人有所不同,要发现这些细微的区别,就是要发现一些细小的迹象。&/p&&p&&br&&/p&&p&第一类的迹象是生理表现,通常体现在&b&姿势、面部表情&/b&上。发现这些迹象的秘诀在于:你要多看,而非多听。接下来就来一一举例吧——&/p&&p&&br&&/p&&p&&b&1.&/b& &b&欺骗的快感&/b&&/p&&p&&br&&/p&&p&关于谎言的判断,人们通常认为微表情是鉴定谎言的证据,但这是一种普遍的错误观念。微表情(microexpressions )是一种短暂的、转瞬即逝的面目表情,可以揭示出故意隐藏的情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b&克制一种情绪并不一定代表着谎言&/b&——你可能是在一个令人尴尬的场合里佯装冷静,也可能是为了掩饰住震惊的情绪而摆出一副扑克脸,或是为了在领导面前压制住怒火——这些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谎言。&/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e5a7c21f8baaf624ec602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38&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8&&&/figure&&p&但当你在经历一个真正的谎言时,可能会看到说谎者产生的一种特定的微表情,可能是期待欺骗成功的微笑,或是激动得坐立不安——这些都被称为“欺骗的快感”。当说谎的人觉得自己能够侥幸骗住他人时,就会产生喜悦的心情,进而产生这样的表情。所以下一次,&b&如果你觉得自己听到了谎言,不妨留神观察一下讲话人最后露出的表情,可能有半遮半掩的笑容。&/b&&/p&&p&&br&&/p&&p&&b&2.&/b& &b&厌恶凝视&/b&&/p&&p&&br&&/p&&p&另一种迹象是说谎者的&b&厌恶凝视,或者是眼神接触的中断&/b&。大多数说谎的人其实知道说谎是错误的,因此当他们当着别人的面说谎时,会通过减少眼神接触来减少负罪感。不仅如此,说谎通常要耗费大量的认知和情感能量,在说谎的同时并且控制眼神接触会增加说谎者的负担,因此通常在说谎的时候,他(她)会看向别处。&/p&&p&&br&&/p&&p&&b&3.&/b& &b&不一致的动作&/b&&/p&&p&&br&&/p&&p&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说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谎的时候,要小心,可能此时自己的肢体语言已经出卖了自己。假设一个人在被问到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工作时说:“放心!绝对能够按时完成!”强有力的话语却配上了耸肩的动作;或是一个人嘴上回复你“好的,没问题”,却做出了摇头的动作,你就有理由怀疑刚刚听到了一个谎言。&/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91cf4a79ad8d90ced11b06ccb20be48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06&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6&&&/figure&&p&第二类迹象则来自&b&语言表述&/b&。一旦你的眼睛从对第一类迹象的判断上告诉你对谎言的怀疑,接下来就轮到你的耳朵上场了。&/p&&p&&br&&/p&&p&&b&4.&/b& &b&有时间先后顺序的故事&/b&&/p&&p&&br&&/p&&p&从学生对老师,到犯罪嫌疑人对公安机关,讲述一个复杂的谎言的时候,说谎者通常需要事先排练他们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从开始到结束&b&通常都偏离逻辑事实&/b&。想试试如何戳穿谎言吗?如果你觉得自己听到了一个玄乎的故事,不妨打破时间顺序,问讲述者一些问题,例如:“所以当你刚刚看到那道奇妙的闪光的时候,在那之前发生了什么?”不出意外,你就能看到说谎者不舒服的表情了。&/p&&p&&br&&/p&&p&&b&5.&/b& &b&语言上的过度堆积&/b&&/p&&p&&br&&/p&&p&&b&说谎者常常会用长篇大论来讲述一件本来可以寥寥数语就描述的事情,或者他在讲述时常常用比较正式的语言。&/b&你可以比较这两个句子:“鉴于现有的形势,我可以绝对地说我从没有,也永远不会将你的午餐从办公室的冰箱里拿走”和“我没拿你的午餐。”&/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c4e9be625aad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16&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6&&&/figure&&p&&b&6.&/b& &b&称呼一个人的方式&/b&&/p&&p&&br&&/p&&p&说真话的人言之有物,而&b&说谎者常常用非个人的称呼&/b&,他们说“那个女人”而不是“王女士”;说谎者避免说“我”,他们说“这里没有人去翻过冰箱”而不说“我没有去翻过冰箱”。&/p&&p&&br&&/p&&p&看了以上所述说谎者透露出来的蛛丝马迹,你对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有没有更深的了解?不过,要注意的是,凡事无绝对,&b&这些迹象指向的可能是谎言,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的情绪或认知因素的影响。&/b&希望学堂君提到的这些对谎言的判断方式能够帮助你分辨一些较为明显的说谎行为。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在好朋友或者是情侣、家人之间,&b&更重要的还是真诚的沟通和交流&/b&。毕竟,只有真诚的交流能让我们忘记谎言、弥合差异,拥有更加亲近和有安全感的关系,不是么?&/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181abf0beee36ffbbbd5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figure&&p&文/学堂君&/p&&p&参考文献:&/p&&p&[1]Harnsberger,J.D., Hollien, H., Martin, C.A., Hollien, K.A. (2009) Stress and Deception in Speech: Evaluating Layered Voice Analysis. &i&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i&, 54, 642-650.&/p&&p&[2]Baker,A., ten Brinke, L. & Porter, S. (2013). Will get fooled again: Emotionallyintelligent people are easily duped by high-stakes deceivers. &i&Legal &Criminological Psychology&/i&, 18, 300-313.&/p&&p&&br&&/p&&p&相关原文:&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GuLlUz-nNq-7mUGzsa7zU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男朋友说昨晚吃鸡没带妹,我该不该相信他丨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a&&/p&&p&&br&&/p&&p&我们立志做最优质的心理科普,让这里成为当代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大学堂。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p&&p&欢迎参与机构号提问讨论&评论回答&私信学堂君和TA的小伙伴们:)&/p&&p&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bnupsychology”欢迎关注!&/p&&p&&b&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微信公众号后台联系。&/b&&/p&&p&——学堂君,to love and to work&/p&
识别谎言并不简单,甚至要靠猜 我们该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呢?这个大难题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一篇发表在《法医学杂志》的文章指出,人类目前在察觉谎言方面并不能做的很好:即使是语音压力分析(voice stress analysis,一…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605ba7afc4a2cf7fadb40cad31556e5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605ba7afc4a2cf7fadb40cad31556e5_r.jpg&&&/figure&&p&岳云鹏曾经说过在成名之前的一段经历。 &/p&&p&15岁那年,他在餐馆当服务员,因为错算了两瓶啤酒的价格,被客人辱骂了3个多小时,之后还被老板当众开除了。&/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39ebe1d13369fb9aaa773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39ebe1d13369fb9aaa773_r.jpg&&&/figure&&p&&br&&/p&&p&&b&“我到现在还是恨他。”&/b&&/p&&p&他在谈到这个痛苦回忆时,甚至难过得落泪:“很多人都说,你现在都这么出名了,你应该不恨他了。没有他,你就不可能有今天怎样怎样。但我还是恨他,特别恨他。”&br&&br&记者问他:“你把这件事写进过相声里吗?”&/p&&p&我们以为像小岳岳可以用相声的方式化解这段过往;&b&以为那些让人哭过的事情,终有一天会被笑着说出来&/b&。&br&&br&但他说:“我不敢想,我不想回忆这段。”&br&&br&对于一个15岁的青年来说,也许这样的羞辱烙在心里就再也无法抹去。&/p&&p&&b&不是所有痛苦的经历最终都能笑着说出来。&/b& &/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3bb63f625ddeb6f05ad0d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00& data-thumbnail=&https://pic3.zhimg.com/v2-3bb63f625ddeb6f05ad0d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bb63f625ddeb6f05ad0d6_r.jpg&&&/figure&&p&&br&&/p&&p&我也曾经被当众骂过很多次。&br&&br&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数学老师因为我上课不听讲,在下面自己玩,就把我叫到讲台上破口大骂。她越骂越顺口、越骂越激动,唾沫星子都喷到了我的脸上。&/p&&p&下面的同学有的偷偷地笑,有的冲我翻白眼做鬼脸。他们很高兴看这出戏,因为老师骂别人的时候,他们至少可以不听课了。&br&&br&而当时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那些骂我的话好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我什么都听不清楚,但能感觉到浑身像着了火一样烧得疼。&br&&br&那个当下,我想不到是因为自己犯了错才被批评,也反省不了自己的行为,只是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羞辱,想要立刻逃离现场。 &/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1ab114f4e613778abfd1bb0aa17a05c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1ab114f4e613778abfd1bb0aa17a05ce_r.jpg&&&/figure&&p&&br&&/p&&p&可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b&当众被批评&/b&的体验,不管是小时候犯了错,被父母当着一众亲戚打一顿,或是像我一样被老师训斥。&/p&&p&再长大点,可能会在工作时被领导骂,闹得所有同事都知道你工作出了错。&/p&&p&总之,当众被骂是一种很不好的体验。这不是说完全不能批评别人,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适度的批评和惩罚是必要的。&/p&&p&&b&但羞辱是另一回事。&/b& &/p&&p&比如一个孩子没写作业,老师批评了他,他会觉得很窘迫(embarrassment),老师直接批给他一个不及格,他会觉得沮丧等等。&/p&&p&但是如果老师让他举着作业本,对着墙角罚站,并且让同学们回头看他,这时老师就赋予了其他人嘲笑他的权利。&/p&&p&此时他感受到的就是羞辱。&/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dcb81f9a406ed9bc095e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dcb81f9a406ed9bc095ed_r.jpg&&&/figure&&p&&br&&/p&&p&羞辱的感受与窘迫不同在于,窘迫是我们自发感受到的,但是羞辱是别人施加给我们的。&/p&&p&同时,&b&羞辱(humiliation)也是所有情感中最具伤害性的&/b&。它是一种自我被贬低、被击垮的感受,尤其是被自己喜欢、尊敬的人羞辱,造成的后果则更加刺骨。&/p&&p&有人说羞辱是一种比死刑更甚的惩罚,因为死刑只是剥夺了你的生命,而羞辱是摧毁了你的生活、名誉、尊严之后,让你继续活着。&/p&&p&&b&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尴尬的事情,日子久了可以用玩笑的口气说出来。但被羞辱的经历,时间永远不能平复。&/b&&/p&&p&一个女生也许可以大方地说出,某天喝醉了手舞足蹈,当着喜欢的人出了大糗。&/p&&p&但她当年鼓起勇气告白,写的情书被男生贴在走廊里引发的讽刺哄笑,却是不敢轻易想起的伤疤。&/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5f740a77a91176fcc1cfac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5f740a77a91176fcc1cfac4_r.jpg&&&/figure&&p&&br&&/p&&p&可是为什么就是有人会愿意羞辱别人呢?&/p&&p&有些羞辱别人的人认为这种方式能够达到教育、激励的目的,觉得给你个教训,让你知道害臊了,你以后就会更努力,更规矩了。&/p&&p&那些被羞辱的人,也在将这些经历合理化,认为这是生活给自己的磨砺,要“知耻而后勇”,加倍努力改正错误才是洗刷耻辱的唯一方式。&br&&br&但事实上,&b&羞耻感很少能够成为让人产生巨大改变的动力,它带来的更多是伤害。&/b&&/p&&p&同时,如果一个人真心为别人考虑,想要指出他人错误,是不会通过羞辱来达成的。&/p&&p&在公共场合羞辱别人,往往只是为了自己。&/p&&p&&b&当众批评别人,多数情况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b&,目的并不是针对被羞辱的这个人,而是在场的其他人。&/p&&p&我的小学班主任,曾把大摞作业本砸在一个男生的头上,当时全班同学都吓傻了。&br&&br&班主任这样做,绝对不是因为替这个男生的学业担心,而是想要杀鸡儆猴,给其他同学看,不听话会有怎样的 “后果”。&/p&&p&&b&羞辱别人的人,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严形象,或者宣泄自己的情绪。&/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6b35661cfbd99fb0dff1b8a359e3a8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6b35661cfbd99fb0dff1b8a359e3a81_r.jpg&&&/figure&&p&&br&&/p&&p&但当众被羞辱给人们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羞辱者无法想象的。&/p&&p&&b&它会影响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b&在幼年遭受羞辱容易影响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p&&p&&b&还引发许多情绪问题,&/b&羞辱经常与欺凌行为(bullying)联系起来,因此也容易引发抑郁、焦虑情绪。&/p&&p&对于我来说,在童年时那些被师长当众被羞辱的瞬间,导致我之前对“老师”这个身份有很深的阴影。&/p&&p&虽然之后也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但是在与他们说话的时候,总是有一团浓浓的畏惧隔在中间,害怕自己会不会不小心惹怒他们,怕自己再被骂。&/p&&p&而我那个在青春期时被喜欢的人羞辱、嘲笑的朋友,在之后的恋爱中变得很难信任对方,患得患失。&/p&&p&另外,研究发现&b&羞辱事件往往更容易引发愤怒情绪&/b&(Thomaes et. al., 2011)。这种由羞耻感而产生的愤怒被称为 humiliated fury,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b&恼羞成怒&/b&”。 这种愤怒有着巨大的破坏性,马加爵事件、辱母杀人案……很多悲剧背后的导火索都是被羞辱之后产生的愤怒。&/p&&p&如果不是这种极致的羞辱,事情的走向也许不会如此糟糕。&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7bc46c96dfe0c29d41a37f1b7aa6eaf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7bc46c96dfe0c29d41a37f1b7aa6eafd_r.jpg&&&/figure&&p&&br&&/p&&p&看起来,羞辱别人的一方掌握着绝对主动权。&/p&&p&小岳岳恰巧就碰到了蛮不讲理的客人;告白的女生恰好喜欢上了一个不懂得尊重的男孩;我恰好遇到了一位爱骂人的老师。&/p&&p&在这些人面前,我们变得弱小、毫无力量,仿佛把自己交出去任人宰割,受到羞辱之后,只有不断地想:“他怎么能这样对我?”&/p&&p&有的人感到愤怒,一辈子迈不过去这道坎,或是通过暴力的复仇来回应受到的羞辱。&/p&&p&也有些人(无意识地)陷入自责和羞愧,不停地找借口为对方开脱:“如果不是他骂我,我也不会成功,我应该谢谢他。”&/p&&p&但这些都是无效回应,因为这对于修补已经造成的伤害都无济于事。&/p&&p&&b&曾经受到创伤的人,需要找到另外的方式来重新认识自己的情绪,试着与情绪对话,慢慢地重建自我。&/b&&/p&&p&&br&&/p&&p&References:&/p&&p&Hartling, L. M., & Luchetta, T. (1999). Humiliatio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derision, degradation, and debasement. The 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ion, 19(4), 259-278.&/p&&p&Thomaes, S., Stegge, H., Olthof, T., Bushman, B. J., & Nezlek, J. B. (2011). Turning shame inside-out:“humiliated fury” in young adolescents. Emotion, 11(4), 786.&/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fd24b7ad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fd24b7ad8_r.jpg&&&/figure&&p&&br&&/p&&p&&b&关注我们的知乎机构账号:&/b&&a href=&https://www.zhihu.com/org/jian-dan-xin-li& class=&internal&&简单心理 - 知乎&/a&&/p&&p&&b&原文发布于:&/b&&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jM5MzA0MzczM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75a546c21ea3d2b3a3dd58%26chksm%3Dbd420fac8ac9b5b502dd19d690adeb1dc987e2f9f0dcd%26scene%3D0%26key%3D8005acd960fef75fabe00b78218eed988be46fd6bcedd7eccba983d780ca547346fee24b53eb676c9ab4dec45c6ascene%3D0%26uin%3DMjEyNDMxOTUwNA%253D%253D%26devicetype%3DiMac%2BMacBookAir7%252C1%2BOSX%2BOSX%2B10.12.5%2Bbuild%%26version%3Dnettype%3DWIFI%26fontScale%3D100%26pass_ticket%3DlMryodd9Pa8Opx6bKdfyNMVTYiSs4X5KD9MnJKXKJiRluJwC2VYcgxOqqEFnWOO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那些让人哭过的事,最终还是笑不出来&/a&&/p&&p&&b&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请戳:&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jiandanxinli.com/%3Futm_source%3Dzhihu%26utm_medium%3Djiandanxinli%26utm_campaign%3Droutine%26utm_content%3Djdxl_homepage%26utm_term%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简单心理&/a&&/b&&/p&
岳云鹏曾经说过在成名之前的一段经历。 15岁那年,他在餐馆当服务员,因为错算了两瓶啤酒的价格,被客人辱骂了3个多小时,之后还被老板当众开除了。 “我到现在还是恨他。”他在谈到这个痛苦回忆时,甚至难过得落泪:“很多人都说,你现在都这么出名了,你…
&div&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在哪个时刻,是很认真冷静想到过自杀这个选项吗?如果有,是因为什么原因又放弃了呢?&/div&
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在哪个时刻,是很认真冷静想到过自杀这个选项吗?如果有,是因为什么原因又放弃了呢?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4403 人关注
675 条内容
3366 人关注
1427 条内容
250 人关注
153 条内容
138 人关注
16455 人关注
4294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起来洗澡教案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