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球迷带走垃圾有多自律,也就有多变态

那些自律到极致的人,都拥有了开挂的人生
文自曾少贤、精读等
自律,可以让我们活得更高级
做到自律,你才能活得更高级。
前些天,男神钟汉良在一天内发了4条微博,晒出了他的早餐、午餐和晚餐。
早餐是一片吐司加蛋,外加两颗蘑菇和圣女果。
午餐是满满的一盘蔬菜,搭配米兰大教堂形状的意大利面。
晚餐是自制蔬菜沙拉和燕麦小点心。
清淡又营养的三餐里,藏着他在饮食方面的自律。
出道20多年,钟汉良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身材和不变的容颜。连见多识广的记者、节目主持人也惊叹于他皮肤的质感,调侃他是不是睡在冰箱里。
然而,正如泰迪·罗斯福所说:“有了自律能力,没有什么事情是你做不到的。”
多少人羡慕着别人的身材与样貌,羡慕着别人的成功与精彩。但是当了解到其背后付出的艰辛和近乎残酷的自我管理后,又迅速打起了退堂鼓。在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日子里,继续毫无意义地耗费生命。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深刻的错误认识是什么?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
当一个人缺乏自律的时候,他做的事情总是在受习惯和及时诱惑的影响,要么就是被他人的思想观念所扰,几乎永远不可能去做内心真正渴望的事。
你会发现:那些自律到极致的人,都拥有了开挂的人生。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
谷歌有位高级工程师,叫马特·卡茨。
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30天改变的计划,每天做一些之前未能坚持的事。
比如: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每天步行10000步,每天拍一张照片,写一本5万字的小说;
不看电视,不吃糖,不玩推特,拒绝咖啡因.....
可以说这份计划充满了挑战性,做不到自律的人势必无法完成。
但马特坚持了下来。
30天后,昔日那个肥腻的宅男工程师不见了,他开始发自内心地喜欢上骑自行车去工作,甚至完成了在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远足。
心理学家曾经总结过这样的规律:
自律的前期是兴奋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
但有没有发现,大部分人都在自律的中期——痛苦期徘徊太久,以至于把痛苦当作是自律。
而当你自律到极致,你会发现:自律能够带给你发自内心的平静和享受。
因为你知道,自己在一天天地改变,自律已经变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
前不久看到新闻说,“小李子”又瘦了,但去翻了翻照片,瘦的确是瘦了,但比起巅峰时期的身材来讲,还是相去甚远。
再看看同样是混好莱坞的,演《速8》的67年的杰森.斯坦森。今年已经51岁了,身材保持的特别好,看上去甚至比小他七岁的小李子年轻一大截。
单从体格上来看,一个放任自由的帅小伙,一不小心变成了只能演发福大叔的中年人。
一个从20岁出头开始演硬汉的男生,30年后依旧能保持着自己硬汉本色。
当你的生活被“情绪”,“懒散”和“欲望”占据的时候,你可能就会生活的毫无秩序,活成成一团混乱不堪的情绪,活着一滩毫无节制的肉。
你为什么不自律
为什么自律的人生,可以像开了挂一样,但现实中,却很少有人做得到?
因为自律意味着你必须有所放弃,不能全部都要。
就像你想要保持完美的体型,维持身体的健康,你就必须和垃圾食品说再见,你不能肆无忌惮地吃麦当劳和肯德基;
就像你想要成为学霸,拿到奖学金,那舍友半夜三更还在玩游戏,谈恋爱煲电话粥,你就不能如此放纵;
就像你毕业后想要拥有自己的事业,那你必须在周末的时候,继续加班研究自己的感兴趣的领域,同事发起的聚会,你都得加以拒绝。
这个世界上,太多事情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你必须有所放弃。
但人做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十分厌恶损失带来的阵痛感。
一个人得了2000元钱和丢了2000元钱对内心的冲击,哪个更大?
显然,丢钱冲击更大,真可谓“相同得失,不同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得失,“失”的影响是“得”的两倍
由此看出,人对损失更敏感。这就是“损失厌恶”。
基于这样的一种本性,很多人不断被它牵着鼻子走。
于是我们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垃圾食品,一边幻想自己拥有八块腹肌;
一边和舍友通宵达旦地LOL,一边期盼着期末考试可以门门功课都过90分;
一边和同事周周出去KTV游山玩水,一边希望自己能够在3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
这样的痴人说梦,你不知道做过几次?
知乎上曾经大热过这样的一个回答:
既然整天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没有半点目标可言,就不要做什么英雄式的梦,好好地甘于平庸。既要前程似锦,又要毫不费力,你咋不上天?
年轻的时候,我总以为什么都想要,都后来才发现,真正厉害的人,懂得为人生做减法,知道哪些东西不该要,哪些东西即使拼了老命,也要去争取的。
自律,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自律这件事情,不仅仅局限于肉体或者是时间。
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修正和改变。
只有思维转变了,才会从时间,精力,情绪和身材各个方面,都形成“自律思维”。
自律本身就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因为自律意味着你需要和自己的天性作斗争。
这些天性包括“懒惰”,“好吃”,“贪婪”和“愤怒”...等等,是对自己欲望的节制。
所以自律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反,它非常艰难。
就像我们常见的各种21天打卡训练营,最终坚持下来的,都不到1/3。更别说,当把时间轴拉长,拉到100天,或者更长的时间线上,能坚持下去的幸存者,还有多少?
那么,如何才能将自律坚持到极致?
① 设立具体目标,坚持无一例外原则
我的表妹小蕊,每天嚷嚷着减肥,却从未成功过。
原因之一,想必就在于没有设定具体的目标。
无数研究显示:当人们用具体的条文对他们的目标进行定义后,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大多数制定了明确目标的减肥者(比如:我要在2个月内瘦下10斤),会比那些目标含糊不清的减肥者减肥效果要好得多。
目标明确是很重要的,因为明确的目标可以减少思想上的歧义和执行中的变异。
设定目标之后,需要坚持“无一例外”的原则。
比方说,目标是在2个月内瘦下10斤,就坚持在达到减肥目标之前,一点甜点都不吃。
如果不坚持这项原则,那么每次面对甜点时,都必须决定是否要放纵自己。
在进行考虑的过程中,将会耗费能量,而这些能量,是维持毅力的关键。
所以,一旦给自己下了绝对不破例的原则,就不会再把能量花在一遍又一遍、无休止的自我纠结上。
那些自律到极致的人,都坚持了无一例外原则。
蔡依林从不吃任何有油的食品,甚至有三年的时间内没有吃过米饭;
杨丽萍为了呈现最完美的舞蹈,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刘德华为了保持身材,几十年来都保持着每天一杯酸奶的习惯。
一旦你对某件事情百分之百地投入,那就不可能再有例外。事情已成定局,再也没有商量的余地。
放纵如山倒,自律如抽丝。
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放纵,对自己严格一点,让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原则。
② 一次只完成一项任务,不要过多消耗毅力
在改变自己的道路上,许多人会一次性给自己定下太多目标:
比如,半年内练出马甲线、考过XX考试、看50本书、看美剧不需要字幕......
然而,毅力就像人的肌肉一样,会产生疲劳。同时接受太多挑战,通常无法坚持实施下去。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
100个人被随机分为三组。
A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得到了一盘小萝卜,并被要求全部吃光。
B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得到了一盘饼干,并被要求全部吃光。
C组中的每个成员可以选择他想要吃的东西,或者什么都不吃。
在所有的萝卜和饼干都被吃光以后,每个人都被要求解答同一道难题,这道难题实际上根本没有答案。
B组和C组的人在猜了大约15分钟之后放弃,A组的人只猜了7分钟就缴械投降了。
研究者从这次实验中得出结论:A组成员已经耗尽了所有的毅力去吃掉那些萝卜,而B组和C组成员仍有大量的毅力去解那道难题。
意志力就像手机的剩余电量一样。
每天早晨你都是充满电的,随着你不断使用你的电力,最后电力耗尽,你也就毫无意志力可言。
你在一件事上用的意志力太多,不等它恢复就投入下一件事,那么肯定会疲惫不堪。
注意保存你的意志力,以便在最需要的时候使用。
③ 把挑战分解成小而易于管理的目标
太多人幻想着能够一蹴而就,一夜之间达成目标。
当完成一个任务所需的时间跨度很长、难度很大时,许多人容易半途而废。
这个时候,需要学会对任务进行分解。
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曾在自传中写到自己成功的秘密:
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
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
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
比赛开始后,我就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
40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
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
通往目的地的道路是由许多细小的、易于管理的步骤组成的。
不要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
慢一点、稳一点,关键在于把大目标分解成易于消化、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自律,人生自由的必经之路
以前总觉得,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
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风流枉少年。
直到后来,我渐渐发现:
每一个不自律的行为,都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痛苦。
长期暴饮暴食、缺乏运动,会让你不得不为自己的健康付出代价;
熬夜打游戏、刷微博,带来的是第二天的无精打采、浑浑噩噩;
没有目标、得过且过,会让你迷失方向、日渐空虚。
设计师山本耀司说: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
我要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不要做欲望的奴隶,自律可以令我们活得更高级。
成为自律的人,共勉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日本球迷赛后捡垃圾 自律和秩序让他们更出色
最近狂热的世界杯,日本球迷看球的素质令人咋舌,赛后尽管日本被逆转,但球迷们并没有失望离场,而是挨个挨个收拾座位上的垃圾。
球队落后时候,用随身带的蓝色垃圾袋给球员大气。而国内球迷非常浮躁,球队落后,特别遇到争议的时候,只会大喊:傻*。
赛后不管输赢留下垃圾走人:老子还特么的捡垃圾?没有保洁员么,别人都扔,我为什么带走。。。
世界杯首战,日本队击败了南美劲旅哥伦比亚,这场比赛具有象征性意义,这是亚洲球队在世界杯上取得对南美球队的首胜。
除了球场上的胜利,日本队的球迷在场外也留下了暖心的举动。
哥伦比亚球迷表示:日本球迷给他们好好上了一课,日本人的自律与秩序帮助他们赢球。
只见比赛结束后,少数球迷还没有退场,几个日本队球迷在收拾看台上的垃圾,而后排几个哥伦比亚球迷瘫坐在椅子上看热闹。
与大多数国人“别给自己找麻烦”不同,“不给人添麻烦”是日本人的第一行为准则。
让别人不快、让别人担心、让别人操心,都属于“给人添麻烦”的范畴。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抱歉,给您添麻烦了”。
4 年前,日本球迷收拾垃圾
2014巴西世界杯第三比赛日最后一场比赛,日本队1-2落败“非洲大象”科特迪瓦。
虽然日本队首战落败,但日本球迷赛后清理垃圾的行动却赢得了一致称赞,与其他国家的部分球迷怒踢座位扔掷杂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日本球迷成为了世界杯上一道独特风景,日本与希腊比赛之后,在主裁判吹响终场哨之前,日本人清理垃圾的行动就开始了,而当他们走后,身后留下的体育场,和他们刚来时一样干净。
日本球迷每个人随身携带一个蓝色的塑料袋,在比赛中,他们曾集体挥舞,作为助威道具,而比赛后,蓝色袋子就成了垃圾袋,用来清理看台垃圾。
哥伦比亚球迷受感染
“看看他们,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啊。上了一课。”
“这就是日本人的样子,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赢。”
现场也有少量的哥伦比亚球迷,赛后大方地恭喜日本球迷,还主动留下,陪日本球迷一同清扫干净现场的垃圾,也给他们点赞!
网友:国足什么时候让我们去捡垃圾…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日球迷赛后捡垃圾 球迷:自律和秩序让他们更出色
6月20日消息,昨晚世界杯首轮,日本队2- 1 击败哥伦比亚队。赛后日本球迷在观众席集体捡垃圾,哥伦比亚球迷看到后赞叹不已。他表示:日本球迷给他们好好上了一课,日本人的自律与秩序帮助他们赢球。
日本队昨晚以 2 比 1 击败了哥伦比亚队,赛后,一位哥伦比亚球迷注意到了看台上的日本球迷都在收拾垃圾,于是拍下了这段视频。
只见比赛结束后,少数球迷还没有退场,几个日本队球迷在收拾看台上的垃圾,而后排几个哥伦比亚球迷瘫坐在椅子上看热闹。
这位哥伦比亚球迷主动上去向两位日本球迷打招呼,&嘿,朋友!祝贺你,祝贺你们取得了胜利。&而他们也非常礼貌地回答,&感谢!&
随后他又转向了看台另一侧,&看看这些日本人在做什么,他们赢了,但是看看他们在做什么。&这时候一位日本男球迷看到了他,主动打招呼,哥伦比亚球迷说:&恭喜!你们赢了!&日本球迷说,&精彩的比赛。&
这位哥伦比亚球迷继续说,&所有的日本球迷都在捡垃圾,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而我们哥伦比亚人就比较粗鲁,而且自己还没意识到。就是这种自律和秩序让他们更出色。&这位球迷非常有感触地表示,&看看他们,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啊。上了一课。&
他环顾一周,正在捡垃圾的日本女球迷很友好地和他互动。&这就是日本人的样子,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赢。&
在现场也有少量的哥伦比亚球迷,赛后大方地恭喜日本球迷,还主动留下,陪日本球迷一同清扫干净现场的垃圾,也给他们点赞!哥伦比亚球迷学习捡垃圾少数高素质球迷。
您可能也感兴趣:
官方微博/微信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1.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2.在添加朋友里,搜索关注TechWeb。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76号
TechWeb公众号
机情秀公众号可怕的日本!当我们抢房子的时候,他们在疯狂布局未来!
近日,一则日本球迷赛后主动捡垃圾离场, 用自律与秩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的视频刷爆朋友圈!日本人的自律与秩序帮助他们赢得了球场上的胜利。让我想到当我们抢房子的时候,日本人在抢诺贝尔奖!
当中国人的注意力被各地此起彼伏的“楼市新政”所吸引时,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科技新闻,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诺贝尔奖正在陆续揭晓,其中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
也许你要问了:这有什么新闻性吗?
当然有!大隅良典是2000年至今的17个年度里,第17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而且这17个奖项全部是自然科学奖,没有见仁见智、可以扯皮的文学奖或者和平奖(日本历史上获得过两个文学奖,一个和平奖)。
至此,日本已经有25个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22个为自然科学奖。日本获得自然科学奖的人数,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诺奖大户”。
日本诺贝尔奖全名单
朝永振一郎
江崎玲于奈
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江健三郎
南部阳一郎★
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村修二★
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注:带星号的是美国籍日本人。
地球人都知道,日本刚刚经历了“失去的20年”。但恰恰是在这20年里,日本获得了17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又恰恰在这20年里,日本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全球最低水平。今年7月,日本的失业率是3%,创下了21年的最低点。而经济正在复苏,开始加息的美国,失业率仍然维持在5%左右,欧元区的失业率则高达10%!
人民币刚刚在10月1日纳入了“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而一项研究恰恰表明,自“特别提款权”诞生以来的40多年里,主要货币只有日元对SDR升值了大约50%,其他各国货币(新加坡除外)都对SDR大幅贬值,包括美元、英镑和人民币(见下图)。
也就是说,在日本经济衰退的表面现象之下,隐藏着一个被我们低估的日本。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日本的科技成就?
首先当然是政府重视。早在1995年,日本国会就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其后制定了多个5年计划,比如第一个基本计划(年)、第二基本计划(年)。日本试图通过这些战略举措,将日本建设成为:能够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国家;有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国家。
2001年3月,在第二基本计划(年)里日本明确提出“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
今年1月22日,日本内阁审议通过了《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提出,未来10年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适宜创新的国家”。为此,日本政府未来5年将确保研发投资规模,力求官民研发支出总额占GDP比例的4%以上,其中政府研发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按GDP名义增长率年均3.3%计算,日本政府5年研发投资总额约为26万亿日元,约合1.45万亿人民币)。
其次,是日本人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将这件事做到极致。有一项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跟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不同,中国人崇尚的是善变的“互联网思维”。总是希望走捷径、抄近道,而不屑于“扎硬寨、打硬仗”。
当然,日本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还有一个重要秘密,就印在他们的钞票上,不信让我们看看: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货币上印的是政治人物或者开国领袖,只有日元纸币印的是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科学家。
1、这是现在流通的一万日元纸币,上面的人是福泽谕吉,他是日本明治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经深深地影响了明治维新运动。自1984年以来,日元纸币历经了多个版本,但是一万日元上印着的始终是他。
2、这是2004年版的五千日元,上面印着明治时代的女作家樋口一叶。
3、而在1984年版的五千日元上,印着的则是在明治时期推动女子教育发展的教育家和国际政治活动家新渡户稻造。
4、这是2004年版的一千日元,上面的人是野口英世,世界著名的细菌学家。
5、这是旧版的一千日元,上面印着大作家夏目漱石。
在货币上印上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头像,当然不能确保这个国家就一定能拿诺贝尔奖。可是,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曲折而隐秘的关联。你说对吗?
17年17人诺奖的背后:中国沉醉在土地产能的时候,日本在疯狂布局技术产能!
文/悦涛 来源:悦涛(shenzhenjingji)
当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大隅良典摘得。
2000年来的17年间,日本共有17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而这段时间,一直被我们认为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重发悦涛去年12月所写的一篇文章:《不要被GDP骗了,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日本排名第一,中国内地无一入围》。
目的不是长人志气灭己威风。日本有社会结构上和文化上的致命问题,但技术就是技术,它不会轻易产生,不会轻易消失。全社会的持续研发,会造就未来的有效资产;全社会的持续投机,则会挥霍过去积累的家底。
另外,日本布局在全球的经济总量(GNP),不可估量。一带一路上处处可见日企身影。
经济全球化最本质的实力,终归要体现在贸易能力和效率上,技术和人才,是最好的通行证。日本老龄的人口结构和突出的技术能力,是个纠结的组合;然而土地泡沫化和低技能,一定是最差的组合。
因为缺乏可贸易的硬通货,在全球博弈里是没有话语权的。
不要被GDP骗了。
日本以前以实用研究见长,诺奖意味着基础研究能力的确认!
以下是原文:
不要被GDP骗了!全球创新百强日本排名第一,中国内地无一入围
在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5家。而中国内地无一入围。
在中国媒体上,我们见到的日本是“失去的20年”,经济衰退、创新能力丧失。
但在我们唱衰日本的时候,他们正在“为未来投资”。
经济实力的比拼,从来不靠GDP。而是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从这一点上,中国的骄傲来得越早,未来会摔得越重。
这些年,全球都在货币放水,也就是用债务刺激经济。但拿日本和中国来对比:
日本放出的水流进了产业整合、重组、创新、研发环节;
中国的放水流进的是地产、基建和“城市化”。
简单总结:日本的债务附着的资产是“技术产能”,中国的债务附着的是“土地产能”。
二十多年前,日本也经历过疯狂的地产泡沫,给日本经济造成了巨大创伤。但即便跟那个时候的日本比,中国当前情况也不可同日而语。
日本当时已经构建了世界一流的技术体系,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并没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作为后劲,社会保障也是寅吃卯粮的状态。
这些年来,无论在地产基建方面,还是产业发展方面,中国都在想通过投资的大跃进实现“跨越式升级”。这些投资,有多少真正流入了创新研发环节,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但是接下来,中国要面对的正是地产泡沫的尾局和老龄化的到来,拿什么来应对未来?
我们了解一下日本是怎么做的。
日本的创新方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第一财经的王珍曾分析,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地位的衰退,让人怀疑日本企业的创新力。但实际上日本的创新方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日本电子企业在大众市场衰退,但在上游核心部件和商用领域里的话语权却在提升。而且,这种优势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将会转化为大众消费市场的竞争力。
暂别大众消费,强化上游核心
目前,在全球彩电、手机、冰箱、洗衣机和空调行业的排行榜上,日本企业已经不再名列前茅。韩国企业狂飙突进,三星、LG是全球最大的彩电供应商,三星还与美国苹果公司成为智能手机的霸主;中国企业也不断追赶,甚至实现超越,格力、海尔已分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空调和冰箱冷柜供应商,TCL、海信以及华为、联想则在分别冲击全球彩电和手机的前三强。
日本企业正从B2C领域,逐渐向B2B领域扩展、转型。松下从家电DNA,扩展至汽车电子、住宅能源、商务解决方案等领域;今后,夏普将转向健康医疗、机器人、智能住宅、汽车、食品、水、空气安全领域和教育产业;索尼复兴电子业务的计划遭遇挫折,电子领域今后将强化手机摄像头等核心部件。
日本原有产业体系受到国内老龄化和国外低成本的冲击,在人们眼中“失去的二十年”里,日本的创新方向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医疗领域。索尼虽然复又亏损,但参股奥林巴斯后,双方联合研发医疗内窥镜,已在该领域占据全球80%~90%的市场份额;日立的核电业务有一种叫阳子技术,可精准地控制距离,对准人身上的癌细胞来照,不会伤害正常的细胞;京都大学有一位中村教授,前几年因干细胞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凭一个细胞就可复制出健康的心、肝等器官。
其次是创能、蓄能领域。风靡一时的特斯拉电动汽车,电池是由松下提供的,松下还与特斯拉合资在北美建设一座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的超级工厂;松下、三菱等还在研发氢燃料电池,今后一旦石油供应不足,日本的创能、蓄能技术将在全世界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三菱电机发明了可涂沫式电池,将一种新材料涂到墙上,墙就可发电,涂到汽车上,汽车就可以发电,那么今后人身上穿的衣服也可以发电,多余的电可以并入电网。
机器人也是日本着力打造的新兴领域。安川电机原来是马达、发动机的生产商,现在已成为全球四大机器人企业之一。据陈言介绍,安川已经发明了一种可穿在身上的服务机器人,比如,原来一个人只能抱起30~40公斤的东西,穿上后就可以有70~80公斤的抱力,能够轻易地搬抬家中的老人;登山腿不够力,脚穿上这种设备,机器人就会帮助你登山。
日本公司已从家电业摆脱出来,特别在医疗、能源、机器人领域实现突破,为下一步的盈利打下基础。
“日本,仍然有创新力。”日本企业研究专家陈言分析:
一是日本已经完成资本积累;
二是有学术积累,日本发现了问题,找全世界的高手来帮忙解决;
三是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积累。
电子业:为“创造未来”而投资
虽然日本电子企业在B2C市场衰退,但如果以为日本企业已经失去了竞争力,那是错觉。
日立、东芝是较早向B2B(商用)领域转型的日本电子巨头,它们向智能电网、电梯等基础设备等领域转型,业绩平稳增长。松下近年从B2C向B2B转型的力度也很大,已经扭亏为盈。去年,松下的汽车电子、住宅相关业务成长迅速,家电业务的收入贡献只占23%。
如今,日本企业依然在核心零部件、上游化学材料方面保持优势。夏普、JDI(Japan Display)的液晶面板,松下的锂离子电池,索尼的摄像头,旭硝子的面板玻璃……许多明星零配件,隐藏在智能手机、超大屏幕电视、平板电脑、电动汽车等产品里。
中国制造商多数采购日本高端零部件,产品线涵盖范围广泛,从显示屏到WiFi模块,再到微小的储能电容陶瓷等不一而足。拿中兴来说,该品牌部分手机的显示屏购自日本夏普,镜头组件则交由索尼生产。
比起苹果或者三星,中国智能手机中使用的日本零部件更多。
靠核心零部件赚钱“保留火种”后,下一步日本电子业将为“创造未来”而投资。
为了扩大汽车电池和能源业务,松下2014财年(截至日)将投资1090亿日元,包括在北美与特斯拉合建电动汽车电池的超级工厂,第一批产品预计在2017年下线。
索尼宣布将投资350亿日元,提升积层型CMOS影像传感器产能,将索尼的影像传感器生产能力由目前每月60000片晶元提升至68000片晶元,增强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部件供给。10月,索尼又推出用于车载摄像头的影像传感器,将积极拓展车载市场,新产品计划于2015年12月量产。
避开终端市场竞争激烈的“红海”,扩展上游高附加值核心部件的“蓝海”,日本电子业正在从亏损的泥潭中抽脱出来,积累资本为未来而投资。按松下的中期规划,2015财年(截至日)运营利润率要达到5%,经营现金流要达到6000亿日元,之后可以为未来进行大力的投资。
技术储备已经在推进。松下电器社长津贺一宏称,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预计各国在氢气、水、空气三个领域的投资,到2030年达到100兆日元的规模,松下已展开相关课题。第一个是氢能源利用技术,“现在,安全并且高效的氢气贮存、释放器件的开发正在进行。如果能够实现,氢能源将用作汽车燃料,这会有助于加速普及所谓的‘终极环保型汽车’”。
第二个是跟安全饮用水生产相关的技术。现在正在开发的是将地下水的有害物质用太阳光净化的技术。一旦实现,将能够降低安全饮用水的生产成本。第三个是有关柴油机废气净化的技术。柴油汽车传统的净化触媒需要使用贵金属,而松下开发了不用贵金属的新触媒,新触媒既成本低,又有效削减PM2.5。
除了向B2B领域转型,日本电子企业的文化正从封闭走向开放、合作。从夏普引入三星、鸿海、高通的战略投资,到松下与特斯拉合作,再到索尼音乐也向苹果iTune平台开放。松下将于2015年废除员工序列制,而夏普也在改革激励机制,激活“百岁”的机体。
机器人应用:从产业到服务
日本在机器人领域的领先,是通过几十年的研发积累下来的
日本的机器人也越来越多地活跃在中国工厂的生产线上。据了解,日本在全球产业机器人市场中所占份额已经超过50%。
如今,日本机器人产业已从工业机器人,向服务机器人扩展,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同时,积极扩张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市场,把握制造业升级的机会。
日本安川电机是全球四大机器人企业之一。主要机器人产品包括焊接、点焊、喷涂、组装等各种工业机器人,尤其在汽车、电机和半导体相关行业。安川拥有机器人伺服器等核心技术,2013财年的累计出货量达29万台。
除了日本总部,安川还在泰国曼谷、中国成都设立了海外中心,提供本土化服务。除了工业机器人,安川电机还在发展用于医院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并从日本扩展到欧美市场。
当前,日本1.27亿人口中,每4个人就有1个是65岁以上老人。养老看护需求迅速扩大。在这种严重老龄化的情况下,仅靠人力完成看护工作既不可能亦不经济。为此,日本打算将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于养老,一方面解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培育先进的家用机器人产业。
例如,运用机械外骨骼技术,可以研发出病人和老年人“穿戴”的机械外衣,用以辅助病人和虚弱老人行走活动;运用人工智能和动力设备改造老人常用的购物小车,可以使购物车能够自行伴随老人活动,甚至辅助老人行走;家中的看护机器人还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智能识别和分析系统,判断出老人是否跌倒摔伤或突犯疾病,并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要实现这些功能,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大量医疗看护经验和数据的积累。
同时,这期间研发的技术除了用于家庭,也同样可以用于产业机器人甚至其他方面。例如,机械组成的“外骨骼”不仅可以帮助虚弱的老年人恢复活动能力,也可以成为打造“未来战士”、使士兵力量倍增的工具;而对人体行动的识别、判断和分析,则显然具有广泛的产业和军事潜力。
日本原本在机器人领域就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根据日本政府统计,截至2011年,日本的产业机器人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在50%~57%之间(根据不同计算标准有所区别)。目前,家用机器人尚未形成有效的国际市场,但随着技术进步,消费级的机器人总有一天会走入人们家庭。届时,日本在此领域的先发投入,就有望带来超额回报。
(来源:焦点时局)
哇,竞争力!
桶是一样的,
就有什么样的朋友圈!
编辑微信:jyb88s
友情多多!
快乐多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球迷高素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