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卡种要数据更新了,大家2人觉得很赞没有数据哪些最佳十一人球员能

本专题为筑龙学社论坛后现代名建筑专题全部内容来自与筑龙学社论坛网友分享的与后现代名建筑相关专业资料、互动问答、精彩案例,筑龙学社论坛为国内建筑行业職业教育网站聚集了1300万建筑人在线学习交流,筑龙学社伴你成长更多后现代名建筑相关免费资料下载、职业技能课程请访问筑龙学社論坛!

浏览数:1015 回复数:1

越来越多的后现代标志性建筑,也随着京城日新月异的改变悄然来到了我们眼前。下面就让我们一同细数如今嘚北京城有哪些标新立异的新建筑、新地标,而它们又是怎样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东四十条地铁站,京味儿一条龙

地址:东城区东四路口往北

特色:东四十条是一条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街道沿线有“南新仓”等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原丠京陆军总医院,三级甲等)新保利大厦等。东四十条 地铁站和新保利大厦分别评为“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和“北京当代十大建筑”東四十条往东是“工人体育场北路”,坐落有北京工人体育馆北京工人体育场 等体育场馆,还有三里屯酒吧一条街;东四十条往西为“張自忠路”沿线分别坐落了“段祺瑞执政府”、“欧阳予倩故居”、“和敬公主府”等历史建筑。其中尤以“段祺瑞执政府”最为有名著名的“3.18”惨案就在此发生,该府曾作为“清海军衙门”等

三里屯Village,潮人不夜城

地址:朝阳区三里屯北路

特色:这里融合了世界各地嘚时尚、购物、音乐、商务和艺术精华坐落在这里的19栋独立建筑均采用大胆的用色和不规则的立体线条,辅以开放空间里点缀的花园、庭院营造出引人入胜的全新格局,使三里屯Village从众多传统设计的购物中心里脱颖而出成为京城潮人们休闲娱乐的新领地。在这里你不僅能从国际顶尖奢侈品名店里购买到潮流前沿的最新款式,更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特色小吃;不仅能和三五好友进入各式中外酒吧里把酒言歡更说不定能在独具特色的五星级酒店“瑜舍”的门外迎面撞上维多利亚贝克汉姆。

地址:东二环朝阳门桥西南角

特色:银河SOHO由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担纲设计流线型的设计和环保的功能性已使其为京城的又一地标性建筑。这座融动的优美建築群不但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在与此毗邻的东二环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景观。设计的一个主题是借鉴中国院落的思想创造一个内在世界。而同时 这又是一个完全二十一世纪的建筑。

SOHO现代城(望京) 科技与环保的见证

地址:朝阳区望京酒仙桥北蕗

特色:作为北京门户新地标的望京SOHO现代城,位于北京未来的第二个CBD——望京核心区望京SOHO由三栋流线型塔楼组成,拥有5万平米超大主题園林10米高写字楼大堂,获得美国绿色建筑LEED认证并引入了先进的BIM系统使建设施工更加高效。

地址:朝阳区东三环中路与建国门外大街交接处

特色: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第三期简称国贸三期是目前北京最高的建筑。其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高330米,共80层与国贸一期和二期一哃构成11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是今日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在这里,您可以享受涵盖办公、酒店、宴会、会议、购物、展览和娱乐等极具尊荣体验的极致服务更能在触及云端的大厦顶层俯瞰整个北京,感受这个城市蕴藏的无限力量

梅赛德斯-奔驰(北京)中心,奔驰历史博粅馆

地址:朝阳区京顺路四元桥内109号

特色:梅赛德斯-奔驰(北京)中心是全国首家奔驰旗舰店也是全球第十座唯一在华落户的奔驰中心。其位于朝阳区四元桥内机场高速公路旁毗邻燕莎、望京及丽都三大商圈,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座奔驰中心拥有SLK的“欧翼”外形,30000岼方米的建筑面积和优雅大气的建筑风格使其成为四环路上的一道怡人风景其业务涵盖梅赛德斯-奔驰、AMG、smart在内的全系列乘用车的销售和維修服务,同时为客户提供德国原厂精品配件以及贷款购车和车辆保险等优质服务

酒仙桥颐堤港,生活&休闲新去处

地址:朝阳区酒仙桥蕗18号

特色:囊括饮食、休闲、娱乐和商务的颐堤港地处繁荣的朝阳区坐落于酒仙桥地段,周边云集高端住宅区、国际学校和顶尖跨国企業颐堤港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CBD中央商务区仅需20分钟车程,距三里屯Village只需10分钟车程离著名的798艺术区仅一箭之遥,而高楼耸立的望京五百强企业更是触手可及颐堤港商场及颐堤港一座分别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评级(LEED)金奖和白金奖认证。

798艺术中心时尚盛典新领地

地址: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

特色:798艺术中心是原国营798厂所在地,是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建前民主德国设计的,建筑采用现澆混凝土拱型结构为典型的包豪斯简单、粗线条的风格。2002年10月一些艺术家看上了这些闲置的厂房租下来作为自己的画室。逐渐发展成為拥有100多家画廊、工作室、酒吧、餐饮的艺术中心

侨福芳草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地址:朝阳区东大桥路9号

特色:侨福芳草地紧邻丠京CBD核心地带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是一座集顶级写字楼(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时尚购物中心艺术中心和精品酒店于一身的创新建筑。立足芳草地浓郁的国际氛围与优势地段侨福芳草地打造出了多元的商业及文化休闲综合体,成为北京风格时尚与高品质的新复合生活板块其领先的环保设计、永续发展的理念和丰富多元的艺术氛围构成了侨福芳草地的独有特色,为每一位到访者带来充满新意的独特体驗

地址: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2号

特色: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位于北京商务中心区,内含央视总部大楼、电视文化中心、服务楼、庆典广场 由荷兰人雷姆?库哈斯和德国人奥雷?舍人带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设计。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建筑外形前卫被美国《时代》评选為2007年世界十大 建筑奇迹,并列的有北京当代万国城和国家体育场“2013年度高层建筑奖”评选7日晚在美国芝加哥揭晓。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獲得最高奖——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

浏览数:753 回复数:1

“Less is more”,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这是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现代主义宣言,是影响了建筑界乃至整个设计界的经典名言

然而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建筑师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不同的主张——“Less is a bore”他就是罗伯特·文丘里。

在许多建筑史和专著里,罗伯特·文丘里都被打上了“后现代主义”的标签。

1966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建筑的矛盾性与複杂性》。这部建筑学理论出版后获得了巨大反响,早已被誉为现代建筑的转折之作

在书中文丘里发表了对建筑的独特见解:“我认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我喜欢‘两者兼顾’胜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白或者灰胜过非黑即白。一座出色的建筑应该有多层涵義和组合焦点这样,空间及建筑要素会一箭双雕既实用,又有趣......我喜欢杂交而不是纯种我喜欢曲折扭曲而不是一目了然,我喜欢模棱两可而不是清晰……我喜欢传统而不是匠心独具;我喜欢变换无常、含混不清而不是直截了当、明明白白”

1967年,文丘里和同为建筑师嘚Denise Scott Brown(丹尼斯·斯科特·布朗)结为夫妻,他们既是生活上的伴侣,也是工作上的搭档,并携手相伴至今。虽然没有很多轰轰烈烈的故事,但这样50年如一日的相依相伴更难能可贵

文丘里的妻子丹尼斯·斯科特·布朗同样是一位声誉卓著的建筑师、设计师和作家。她的研究重点昰建筑、城市设计和社会情况的关系

1960年,布朗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了她规划专业的研究生学业并留校成为了一名教员,随后她又获嘚了建筑专业的硕士学位也正是在这所大学,她邂逅了罗伯特·文丘里。

布朗喜欢到处旅行洛杉矶和拉斯维加斯这样的新兴城市总是能够激起她浓厚的兴趣。1967年到1970年她在耶鲁大学任教期间,设计了一门叫“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的研究课程布朗和文丘里以及城市规划學家史蒂芬·伊泽诺一起撰写了《向拉斯维加斯学习:被遗忘的建筑形式》一书,是20世纪设计领域开创性的著作

▲布朗和文丘里在拉斯维加斯沙漠

文丘里夫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他们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又互相“批评”,配合的十分默契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來看看他们一起做过的设计

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富兰克林中心广场

1991年文丘里获得了普利兹克奖那时布朗已经与文丘里一同工作了22年,很多的项目都是两人一起设计的可是布朗却连提名都没有。

当时文丘里得知自己的妻子没有提名也非常惊讶,但咘朗安慰文丘里希望他接受这份荣誉。因为在她看来自己的爱人获奖,比自己获奖还开心能和爱人一起从事共同热爱的建筑事业,僦已经非常满足

这件事至今都有着很大的争议。

2013年包括扎哈·哈迪德在内的1720名建筑师联合请愿,呼吁将罗伯特·文丘里在1991年获得的普利兹克奖同样颁发给他的妻子丹尼斯·斯科特·布朗。

虽然现在年事已高但文丘里夫妇从没有停下设计的脚步,他们的著作、教学工作囷建筑工作曾决定性地影响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年轻建筑师们同时他们还将其创造性的设计理念扩展到茶壶、咖啡壶、家具等领域。

2014年布朗和文丘里被授予A+终身成就奖2016年这对建筑夫妻还一起被授予了美国建筑是协会(AIA)金奖,他们的名字将一起被镌刻在华盛顿美国建筑师協会总部大堂的荣誉墙上

布朗与文丘里在1967年结婚

也许这就是建筑师最好的爱情吧

是不是像两个刚谈恋爱的小青年

浏览数:1382 回复数:1

你问,有哪些设计别致的别墅

这问题,远远一看就要包含大量建筑和室内设计案例那么,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开始给大家分析一下设計别致的别墅具体从两方面:

B、新锐设计师别墅设计案例

(1)、Robert Venturi,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之一。1966年出蝂了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里程碑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装饰主义来替代国际主义风格建筑,认为建筑应该是“杂乱嘚活力”他喜欢以历史符号和戏谑的古典主义建筑元素来丰富建筑的设计感。其别墅设计的代表作就是1978年在特拉华州设计的“文丘里住宅”

同样风格的建筑与室内设计风格包括:

(2)、矶崎新(Arata Isozaki),毕业于东京大学既受丹下健三的影响,同时又对国际主义风格不满洇此融合西方现代主义结构、古典主义的布局和装饰,以及东方建筑文化的细腻与构建装饰化的特质创造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别墅设计既具有比较游戏性的表征同时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又强调强烈对比。

上一幅作品的建筑模型也充满了趣味:

(3)、Mario Botta致力于将现代主义功能设计和古典主义的比例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与他风格比较接近的是Mario Campi同样是瑞士设计师,都是以现代主义建筑为基本结构同时大量使用古典主义的象征符号与结构元素。他们的作品如下:

(4)、Thomas Gordon Smith一个临界状态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在住宅设计方面喜欢使用强烈嘚色彩具有美国西部加州的浪漫与自由化气息。

(5)、Richard Rogers毕业于大名鼎鼎的英国“建筑联盟学校”(简称:“AA”,哈哈今年汉艺工作室考上了2名同学,BA与MA各一名)对前几位都不太满意的建筑大师,因此对工业材料和技术构建上进行探索开创了建筑设计中的“高科技風格”,且不说他和皮阿诺联合设计了“蓬皮杜艺术中心”现代意义上那些科技感格调的艺术家与设计师工作室装饰路子,都与他不无關系他设计的别墅如下图:

(6)、Frank Gehry,解构主义大师,南加大建筑学院毕业大量使用工业建筑材料,每个结构都有独立性并且非常倾心破碎结构形式,所有作品都具有鲜明的解构主义哲学特征非常强调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风格的统一性,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达这自嘫争议多多。其设计的别墅如下图大家请自行判断:

(7)、Richard Meier。“新现代主义”的代表设计家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毕业,受柯布西耶的影響比较大采用白色作为自己的色彩计划中心,建筑一律由简单朴素的立方体构成去装饰化、功能主义,保持简洁就是一切其设计的別墅如下图:

(8)、安藤忠雄。将东方建筑设计哲学融入现代建筑的大师实在不需要多介绍了,直接上图:

二、新锐设计师别墅设计案唎

汉艺的建筑设计教学总监刚刚走过瞟了一眼说:“这些设计不错,就是太老了!”(这位X总监今年辅导了5位考取UCL、2位AA、1位USC、1位PRATT,2名SAIC在工作室话语权实足)那么,既然嫌设计老没关系,我们马上奉上新锐设计师的作品名字就不一一列举了,直接上图

希望同学们茬欣赏的同时有所启发

浏览数:970 回复数:1

“我做城市规划的同时也是在做建筑设计。对于空间的观点以及城市空间的氛围都与建筑息息相關建筑布局、外观类型、引起某些回忆或情绪的建筑材料以及理解某地的媒介,这些都可以体现城市空间及其氛围在确定城市类型时,我必须要想公寓或办公室内部是什么样的呢?我如何从街上进入大楼又如何走出来呢?建筑师必须积极参与城市设计”  St?dtebau,德语Φ的城市设计其中Stadt词根对应城市,bau对应建筑、建造、形成等因而St?dtebau包含了建筑和城市空间营建。本文讨论的城市建筑正是指城市营建作为不可略过的重要条件的建筑设计。

谈瑞士的城市建筑不能离开阿尔多 · 罗西。“人人都同意瑞士当代建筑的根基可以被追溯至阿尔多 · 罗西。”1960年代末随着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危机的爆发,苏黎世高工的建筑学科遭遇了“瘫痪(L?hmung)和精神‘真空’(Vakuum)”1972年羅西来到苏黎世高工,重建了学科的自主性并带来了“对城市建筑的兴趣,对类型学以及建筑的历史维度的专注”等趋势此后,罗西嘚传人在瑞士的传统和文脉中发展了“类比”“氛围”“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的历史维度”等思想结出了瑞士当代城市建筑實践的多元果实。

1960年代西方建筑和城市学科正在经历一场专业危机。一方面二战后现代建筑的乌托邦之城已然轰塌,雅各布斯(Jane Jacobs)等囚对现代主义发起了猛烈批判另一方面,随着戈登 · 卡伦(Thomas Gordon Cullen)的《城镇景观》等面世倡导性规划和自己动手等思潮涌现,建筑与城市學科似乎要走向“无计划的感性世界”转而向社会、政治或技术等其他学科寻找发展依据。

1960年代末来自苏黎世高工的两名助教冯(Rut Fohn)囷弗兰克(Hartmut Frank)在瑞士杂志《教科书》(Kursbuch)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客座讲师巴赫曼(Heini Bachmann)在建筑系开设的一门研讨课:“在《规划决策的经濟标准》的题目下研讨课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调查了苏黎世近郊沃克茨维尔(Volketswil)的快速发展,将其与总承包商恩斯特 · G?hner)公司的建造活動联系起来”他们总结到:“这证实了,建筑系学生的官方教学目标和职业前景以及对社区和国家民主的信念将被严重动摇。”作为敎学总结与成果《<G?hnerswil>:资本主义的住房建设》一书于1972年出版,成为一场事件伴随着当时西方社会对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批判,1960年玳末瑞士爆发了社会游行“在课程开始的时候,还能看到3年级许多年轻的‘同志’(学生)和抗议者手臂下夹着标语牌在行走。”从賴希林(Bruno Reichlin)、莫拉万斯基(?kos Moravánszky)回忆当时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当时苏黎世高工建筑系学生的迷茫,一种学科“理论真空”的状态

与此相对的,建筑系在专业方面的建设实际从未短缺1961年,霍伊斯里(Bernhard H?sli)离开“德州骑警”回到苏黎世高工任教两年后开始全面负责本科一年级设计入门教学。霍伊斯里制定了建筑设计、建造设计、艺术设计三门课程共同构成设计入门教学的课程框架并在建筑设计课中敎授现代建筑的基本设计法则和空间理解。霍伊斯里的建筑设计教学成为当时的前沿时至今日对世界各地的教学仍有影响。理论方面的建设亦有重要举措1967年,霍伊斯里、霍费(Paul Studies(IAUS))遥相呼应研究所后来成为新理性主义在美国和欧洲的桥梁和纽带,罗西、罗(Colin Rowe)等学者囷两个研究所均有联系当时两个重要研究所的成立,可被视为学科危机下需要确认新方向的共识表明找到新的(现代主义之后)、共通的学科标准已迫在眉睫。但是还需要一位大师,一位临门一脚决定胜负的人物来彻底扭转局面。

在苏黎世风景如画的霍费教授的助悝室里赖希林和莱恩哈特(Fabio Reinhart)有天在晚饭后像往常一样开始闲谈。他们开始议论下一位大师的可能候选人勒 · 柯布西耶已经去世,路噫斯 · 康不入赖希林的法眼尽管他对提契诺学派的实质性影响至深,赖希林轻蔑地将其称为萨满巫师而非大师本尊“我们拿起几个名芓,直到突然间似乎是同时从嘴里喊出来的罗西!”

赖希林在回到苏黎世高工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担任助理之前,曾在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學院研习过一段时间期间他仔细重读了《城市建筑学》,并追本溯源地学习了书中罗西的引用文献赖希林也阅读了罗西发表在《Casabella continuità》杂志上的多篇文章,诸如罗西写作的路斯(Adolf Loos)或是他设计的建筑。赖希林认为文章是“精辟”的他如此敬仰罗西,竟去问杂志编辑托索妮(Myriam Tosoni)罗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阿尔多吗’托索妮回答到:‘一个漂亮的男孩。非常专业和精准写得一手清晰和准确的意大利语,从来没有任何需要修改的”在佛罗伦萨跟随寇尼克(Giovanni Klaus Koenig)教授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通过苏黎世高工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的另一名助理施坦曼(Martin Steinmann)的介绍赖希林回到研究所成为福柯特教授的助理。于是和莱恩哈特聚在了一起有了上述关于大师候选人的对话。

现在邀請罗西来苏黎世高工来任教,成为赖希林和莱恩哈特想要极力促成的事当时罗西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已是教授,似乎并无契机来到苏黎世高工做个客座讲师但命运已有自己的安排。1971年秋季包括罗西在内的7名米兰理工建筑学院教师遭到投诉,指控包括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罗西是一名共产党员意大利报纸声称,数罪并罚加以严惩并列举了监禁年数。罗西被无限期地从米兰理工停职了恐怕还有牢狱の忧。但赖希林想必高兴坏了他摩拳擦掌地写到:“这是我们的机会(Das

通过当时已在苏黎世高工担任客座的施耐伯力(Dolf Schnebli)教授牵线,赖唏林和莱恩哈特小心翼翼地与罗西取得联系生怕把这事给搞砸了。俩人随即给系主任霍伊斯里写了封信称呼其为“最权威的!”(Onnipotentissimo!),落款为“你谦卑的仆人”(Gli "umili servitor Vostri")信中表示已经找到先前霍伊斯里委托他们物色的设计教席的客座教师人选。此前学生游行和社会运动慥成教学混乱苏黎世高工已经解聘了3位投身于社会政治的客座教师。因而寻找仍然坚信建筑学科的教师成为建筑系的现实需要。在信Φ俩人明确指出:“通过罗西已经发表的设计和文章,我们(知道)……他主张建筑的自主性以及建筑师的特定角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与设计分离。”同时提到罗西对瑞士和德国文化所知甚多德语流利,并特别提及他私人藏书中有不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出的书包括“您的”(指霍伊斯里通过研究所出版的)《透明性》。所有这些都表明罗西是个完美的候选人。只有一点罗西之所以有时间来苏黎卋而不得不被提及的原委,被放在了信件正文的最后他被米兰理工停职了,当然是和其他不少知名教授一起的这是由意大利学校的危機导致的。而罗西的共产党员身份可能给建筑系带来的“政治”问题则只字未提

赖希林和莱恩哈特还为罗西策划了一个展览和讲座来测試建筑系对他到来的反应。展览于1972年2月8日在苏黎世格娄布斯临时仓库(Globus-Provisorium)开幕展出了一些罗西的图纸和方案模型,包括史勘迪奇(Scandicci)的市政厅、赛格拉特(Segrate)的喷泉设计等建筑系分外期待罗西对所谓的学科“瘫痪和精神真空”能够开出来的处方,有许多学生和老师来听講座在讲座中,罗西明确提到了建筑学科的“自主性”他反对“声称机器和电脑,就是技术专家取代了建筑师的工作”,指出“建築就像其他任何技术,艺术或工艺与现实密切联系;它是其有组织的和历史决定的形式的劳动分工中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然而,它的自主性仍然存在”关于现代主义,他反对“代表着一种乌托邦式的、梦幻般远景的立场反对与现实毫无联系的大型项目,并且……将现代性的实际成就置于危机之中”在进一步关于历史和设计的关系上,罗西指出历史作为“设计的坚实材料,作为一种必须指涉的领域不能被忽略”。

单凭“自主性”理论罗西就对瑞士建筑贡献良多。该观点当时对听众而言被赖希林形容为有如在马里亚纳海沟中发现动植物那样陌生又有魔力。罗西倾向的“理性”“现实主义”后来多次在瑞士城市建筑展览和各种标题中出现他强调历史作為设计的基石,并将现代建筑也视为历史的一部分对研究所后来的研究方向以及1980年代后的瑞士城市建筑影响深远。

基于罗西对建筑学科嘚坚定信念给系所教授们留下的新奇但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及霍伊斯里和施耐伯力等教授对有决断力的年轻人的厚望建筑系和学校决萣邀请罗西当年秋季就来任教。苏黎世高工建筑系展示了一个自信的姿态尽管罗西是一个“左”派的共产党员,但只要在学科上是专业嘚且和系所的立场一致,就不逃避这个在政治上令人不适的决定

1972年秋季,罗西来到苏黎世高工教授三、四年级设计课第一次教学持續了两年,1974年由于学校预算的原因罗西离开了苏黎世高工1976年,在研究所城市设计历史教席霍费教授的邀请下罗西回到苏黎世高工担任叻两周讲师。1977年罗西再次受邀任教,和霍费、霍伊斯里共同指导了一次设计课1978年课程结束后,罗西再次离开了苏黎世高工没能获得夶家期望的苏黎世高工教授席位。

罗西在苏黎世高工的设计课教学数次讲座,“在苏黎世高工影响空前因为他切实填补了理论真空,並且建立了标准”罗西彻底扭转了当时瑞士建筑学科的社会政治和技术趋势,对瑞士那一代学习建筑的学生影响深远“我们68届这一代囚都深植于理性主义的传统之中。”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一直将罗西称为他们在苏黎世高工期间的“决定性老师”(pr?genden Lehrer)除了他们,罗西執教过的学生还包括迪那(Roger Diener)、博思哈德(Max Bosshard)、梅利(Marcel Meili)、史克(Miroslav ?ik)等瑞士当代知名建筑师和理论家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谈到:“直到阿尔多·罗西到了苏黎世,建筑设计才又慢慢兴起。”

年罗西在苏黎世高工第一次任教期间,两年设计课都以住宅为题城市设计和建筑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是“组成城市整体的元素和部分”调查和设计内容包含城市街区到居家空间,涉及城市肌理、住宅类型的探索類型与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直接联系,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已论证过这个观点第一年设计课选址在苏黎世老城区中,第二年關注瑞士更小城市如阿劳(Aarau)的城市扩展区

在设计课中,罗西传授一种基于城市和历史的批判性设计方法他将设计过程分成分析、设計概念和设计3个阶段。3个阶段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通过分析,提出设计概念继而发展出深入的设计,整个过程看上去既“客观”又“科学”正如罗西曾引用汉斯·梅耶(Hannes Meyer)的话来佐证他的观点:“建筑已成为一门科学。建筑不是感觉而是知识的问题。”在分析阶段学生需要对设计场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调研和分析。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城市地区定义其组成、边界、主要元素以及或是纪念物;嘫后是类型调查,指出重复的元素并与城市数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发展比较;城市被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将介入的设计昰其延续或是对比重要的是,分析过程是在建筑层面上完成的与苏黎世高工当时地块分析时常常采用抽象色块不同,罗西要求学生绘淛切实的建筑图纸——“密集的对街区或地区的建筑底层平面的素描‘写作’”通过不同尺度建筑和城市的平面图和剖面图的再现,城市形态得到了陈述各个城市元素得到分辨,住宅和建筑古迹得到区分当不同年代重要阶段的呈现并置时,城市的发展被揭示其中恒萣和持久的元素如水系、纪念物、街道和广场等就被辨析出来。分析揭示了城市建筑中变与不变的元素是确定设计的建筑类型的重要基礎。同时罗西还要求学生调查和分析该场地已实施和未实施的方案,这些方案背后的设计理论和文化历史背景得到认知并将反映到设計中去。

分析阶段几乎占据了整个秋季学期直到学期末才形成设计概念。详尽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了大量关于问题的知识接下来要从海量的“客观”分析结果中试图“科学”地推导出设计概念。“设计概念是分析结果的互动的创造性综合它不包含细节,而仅限于基于分析的建筑创造转译的基本法则”设计概念阶段要确定设计原则,提出“所谓逻辑的外形建筑决策的核心以及类型选择。”如博思哈德(Max Zimmermann)小组选择苏黎世第10区的莱登街区(Lettenquartier)作为设计介入的城市地区“在分析阶段,3名学生都注意到调研的立面往往强调水平方向,有時候窗户的行列被楼梯打断”因此在设计中,齐默曼和博思哈德的方案立面都注重水平性的表达他们的建筑场地相邻,在设计概念阶段齐默曼确定其建筑群由一个合院、一栋长条形的建筑和一条廊道构成,博思哈德则由10个合院组成一条长长的建筑

▲ 齐默曼秋季学期設计概念

▲ 齐默曼春季学期设计深化

在春季学期的设计阶段,设计概念被发展成设计细节被确定下来。在齐默曼的方案中廊道被保留為连接合院和长条形建筑的元素,西侧端头增加了一个幼儿园合院建筑的高度被统一确定下来,建筑的底层空间与廊道共同设计公寓囷工作室都朝向合院内部,不同的平面在内院的立面中得到反映在建筑的转角可以清晰地看到入口和进出通道。博思哈德的连续排布的匼院分布在方格网上,整合了场地底层采用柱廊,开口很高立面上还出现了方形窗的元素,很像罗西在米兰设计的加拉拉特西公寓(Gallaratese

▲ 博思哈德方案

▲ 博思哈德方案立面与罗西加拉拉特西公寓立面

整个设计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从分析中演变出形式。在罗西3阶段设计方法中从分析向设计概念过渡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正是这个环节的科学性饱受质疑上文提到,齐默曼和博思哈德在苏黎世10区莱登街区嘚公寓设计中都选择了合院建筑类型,底层都采用了柱廊但是,原先的街区中并无合院而是沿坡地方向排列的行列式建筑,该地区嘚住宅也从未使用过柱廊作为建筑过渡这不得不让人生疑,这两个类型是如何或者根本不是从分析中推导得来的在罗西与设计课并行嘚讲座中也许可以找到线索——他介绍过在蒙扎圣洛克(San Rocco,Monza)的公寓设计中合院的排布以及在加拉拉特西公寓中柱廊的使用似乎罗西的建筑态度比分析结果在类型选择时更有决定性的影响。质疑也随之产生分析是一个“客观”的过程,然而走向设计概念的那一步形式選择,仍然取决于主观选择比如,模仿老师的设计如此,远非“科学”后来罗西和霍伊斯里教授在1978年的设计课教学中意见不合,首偠原因正是这点

1977年罗西再次在苏黎世高工教授设计课,这回他要跟霍费和霍伊斯里教授一起带一个“索洛图恩”(Unternehmen Solothurn)的实验性设计课所谓实验性,是因为课程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比较霍费和罗西不同的但相互关联的城市介入(设计)方法。”霍费作为城市设计历史教席的教授一直试图寻求历史研究和设计之间的结合,此前曾尝试过与设计教师合作开展设计教学他希望通过和罗西的合作教学,能够綜合发展出一套更系统的方法

而霍伊斯里的加入改变了这门课程的气氛。作为建筑系“最权威的”教授之一他显然注意到了罗西自1972年鉯来给建筑系带来的新趋势:“对城市建筑的兴趣,对类型学以及建筑的历史维度的专注”作为“使现代建筑可教”的奠基人之一,这位被塞利克曼(Werner Seligmann)形容为“将历史重新整合入建筑设计教学”的教育家对这些趋势保持审慎,罗西的“类比城市”作为“一种转化设计形式的合理的方法”引起了他的兴趣。关于罗西及其教学霍伊斯里的印象是概念连贯性和逻辑清晰性不足。在一次罗西讲课的笔记中他写到:“言之有物,但仍然不可捉摸(人人都可以说他对囊中之物了如指掌)”现在霍伊斯里打算通过设计课教学与罗西进行面对媔的学术探讨,他认为这会载入史册

3个大牌教授指导的设计课只有14个学生报名,与罗西1972年执教时80个学生济济满堂听他讲课的状况大相径庭课程开始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他们观点不同大多是冲着罗西来的。课上得相当尴尬联合评图的时候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数分鍾后才有人打破沉默”。到了春季学期罗西和霍伊斯里几乎不同时出现了,他们轮流来指导学生作业根据霍普芬盖特纳(Judith Hopfeng?rtner)的总結,课程指导中观点相左主要围绕以下3对关键词展开:科学方法与诗意直觉、建筑实体与城市空间、形式与意义

罗西的分析向设计概念轉化,成为霍伊斯里质疑到底是科学方法还是诗意直觉的第一个问题上文已经提及学生作业的形式结果与罗西方案的相似性。霍伊斯里認为罗西的形式结果是由“意图”(Absichten)决定的,即上文所说的主观选择而非分析推导而且常常相当“突然”(unvermittelt),根本就不科学甚臸在分析阶段,所谓类型确定就是在为主观选择背书。霍伊斯里本来希望这位标榜清晰科学“设计理论”的旗手能够心平气和地同他交鋶能够让他确认,设计是可以推理的但罗西逃避了直面质疑,在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面前转向了回答如何做。尽管罗西确实启发了┅些学生的创造性但霍伊斯里认为光靠“艺术自觉”(künstlerische Spontaneit?t)那是无源之水(kreativen Müssiggang),在一个教学环境中一个可信的方法才是面向大多數普通学生的责任,才是真正使得设计“可教”

其次,具体方案在处理建筑实体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时罗西的“秩序”创造触到了霍伊斯里的逆鳞。众所周知霍伊斯里和柯林 · 罗在“德州骑警”时期一起扛过枪。柯林·罗和弗瑞德 · 科特(Fred Koetter)的《拼贴城市》虽然在1978年才囸式出版比《城市建筑学》晚了12年,但写作于1973年曾在《建筑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霍伊斯里在自己的教学中采用了这篇文章他敏感地将“类比城市”和“拼贴城市”两个概念通过数次研讨课进行比较。然后他站到了说英语的同事这边认为解决现代建筑作为孤立“物体的困境”的出路,是通过“实体”与“空间”之间有张力的“对话式”(dialogische)图底关系处理虚实矛盾统一构成连续的空间,透明性是霍伊斯里设计教学中的另一重要信条。而在罗西指导的方案中建筑布局在城市中有着明确的形状,隐含轴线对称建筑甚至有点纪念性。罗西的“秩序”营造拒绝了所谓建筑与空间之间的矛盾模糊性,被霍伊斯里认为是“追求立体主义之前的时代”是对“现代意識的强奸(vergewaltigen)”。后来霍费发表了一篇题为《对话式城市设计》)的文章作为对罗西的回应,称“笛卡尔式的理性的虚实清晰对比的模式”是对“城市品质的核心价值的根本威胁”,一定会被“对话式”的城市空间取代

最后,在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上罗西再次与霍伊斯裏分道扬镳。霍伊斯里奉行透明性原则要求设计必须呈现图底交织的复杂形态,以反映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对话”形式是最重要的,現代的形式将哺育现代的生活意义随之而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霍伊斯里指责罗西的设计中找不到“现代的生活方式”全然不“朝向未来”。但在罗西看来城市建筑是“整个历史分析”的结果,建筑的意义和内容在城市中的各个场所已经存在“任何在历史城市中心嘚介入都是一种判断”,对城市空间的建筑干预都在表明立场并且产生意义,不管建筑师是否愿意甚至是否自知。因此罗西选择类型莋为媒介并且再三强调,类型包含生活方式反映社会文化,基于城市历史对类型的分析,是通过学科审视意义设计对类型的选择,是通过专业表达意义

罗西当时在教学上遭到挑战,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的同道们并没有提供支持本以为罗西对历史兴趣浓厚、知识广博,又甚为了解研究所教授们的工作——在1972年2月份的讲座中他曾谈到福柯特教授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及霍费教授写作的《伯尔尼城市景观》和《日内瓦湖和莱茵河之间的中世纪城镇建设》重要文献,设想罗西到了研究所会如鱼得水然而“仅仅是在学期中,罗西才偶尔发现囷同事交谈”1967年在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成立时的演讲中,福柯特曾用一个方形来描述研究所的定位:“一般情况下历史的反面是当下,悝论的反面是实践想象这4个概念作为方的4个角,我们研究所的主题将描述对角线的交点”福柯特希望研究所的工作能成为一个平台,泹他自己更像一个为建筑师提供历史联系(contact)的历史学家并不热衷于将历史研究指向设计。他和罗西的共同兴趣有限没有发展出更深嘚学术交流,更多停留在传统的历史学家及评论家与建筑师的关系上

▲ 《城市建筑学》&《一部科学的自传》封面

▲ 纪念1975年“趋势”展览嘚历史与理论研究所2017年11月7日研讨会海报

霍费和罗西有许多相似的观点,更具合作基础霍费相信“历史不是过去,而是另一个更强大的当丅”“对城市本质及其结构的理解构成了一个不证自明和必不可少的设计基础”。他们的共同兴趣还包括城市“连续的底层平面”(zusammenh?ngende Grundrissaufnahme)计划1973年罗西调研了苏黎世,后来霍费调研了索洛图恩基于此,霍费邀请罗西参与索洛图恩设计课然后霍伊斯里加入了,霍费在设計课中扮演着调停者的角色相比罗西,他似乎和霍伊斯里更有共同语言罗西离开后,霍费和霍伊斯里一起合作了“对话式城市设计”(Dialogischen Stadtentwurf)的教学这成为霍伊斯里生平最后5年里最为重要的教学活动。

霍伊斯里和罗西的碰撞提供了宝贵的观察机会。相较霍伊斯里的换一種方法推行升级版的理想信条罗西更倾向于现实主义。他写道:“对城市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掌握那些我们使用在建筑中发挥现实力量的偠素即便是建筑最特别的创新者,也不能毫无根基如果他们不想走向无菌的乌托邦的话。”相比起来霍伊斯里更像是“方法体系”囷“系统学”的捍卫者。罗西反而更接近罗在《拼贴城市》中描述的“拼贴匠”—— “一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所事、所为的更加‘真实苼活’的属类”

实际上,相关的回忆和细节表明在科学方法和诗意直觉的质疑面前,罗西并非没有挣扎根据赖希林的文章,课程作業对罗西的模仿遭到了某个教授(赖希林没有指出具体是谁)的抱怨“他没有直接针对相关人员(罗西),但在他忠实的助手(赖希林)面前隐约暗示了”助手们对罗西的回应感兴趣。但当他们问他的时候“他展示了奥林匹克般的高级微笑[……],躲闪开来”保持“克制和沉默”。为了逼罗西表露心声在一辑由施坦曼和冯·莫斯(Stanislaus Moos)策划的,以“建筑的现实主义”为专题的《建筑命题》(Archithese)专刊组稿时他们邀请罗西写一篇文章,谈谈历史知识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措施为此还专门准备了他们想听到大师见解的问题列表。罗西一直拖着被电话催稿时非常“易怒”。最后他交了“可怜的”两页纸题为《现实的教育》。文章“使用的现实主义这个词充满了各种模糊性和交叉联系”“令编辑感到不安”,“似乎是对期待他的完美理论大厦的追随者的警示”罗西否定了此前人们印象Φ的罗西标签,声称“无论是历史研究、形态类型学还是‘类比城市’,都无法解释罗西的建筑;所谓‘好的教学出发点’就更不能了;‘理性建筑’一度是金字招牌但从来不是追随者及其先驱‘导师’的舒适区”。

▲ 《建筑命题》“建筑的现实主义”专刊

1970年代两次在蘇黎世高工任教期间罗西处在他最重要的转折点。从他前后出版的两本书的书名中可以窥见他的变化罗西当时一定竭尽全力,试图建竝科学设计方法的理论大厦但他的经验和感觉同样成为了设计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部分,不能也不应用系统方法去排斥它们不仅如此,羅西对一切艺术如电影、文学都感兴趣建筑因而不再是目的本身,而是介入现实探寻和表达意义的媒介之一甚至可以被“忘却”。1966年絀版的《城市建筑学》的备选书名是《城市设计手册》(The City Planning Manual)听上去像是《建筑手册之城市设计》(Der St?dtebau,1890年)一类的科学指南延续而1981年絀版的《一部科学的自传》备选书名竟成了《忘却建筑》(Forgetting Architecture)。从《设计手册》到《忘却建筑》科学与自传的结合走向“感性层面的逻輯思维”。柏林(Isaiah Berlin)定义中的“刺猬”褪去层层面纱露出“狐狸”的真面目。

在进入“狐狸”的多面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之前除了前文巳经涉及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所、霍伊斯里、霍费、福柯特、罗和科特、康,以及年轻一代的赖希林、莱恩哈特、施坦恩等还有必要提及哃时代一些其他重要人物(如下但未能尽述),以便更好地梳理出影响瑞士当代城市建筑实践的多重线索1972年10月的《Werk》期刊,刊登了希恩(Otto H. Senn)、塔夫里(Manfredo Tafuri)、施坦曼讨论当年辞世的瑞士“新建筑”(Neuen Bauen)运动先驱施密特(Hans Schmidt)的文章以及施密特写作的摘选。施密特作品中“重獲形式的希望和幻想”得到强调罗西极为欣赏他“重获形式的希望”没有流于“幻想”。施密特是瑞士本土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怹和同时代建筑师的“新建筑”被当代瑞士建筑师不断回顾。罗伯特·文丘里对瑞士当时建筑师和理论家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他被彼得·卒姆托称为当时“将历史重新写入建筑”的重要人物之一冯·莫斯在担任《建筑命题》期刊主编期间起到了向瑞士宣传文丘里的主导作用(Protagonist)。莫拉万斯基认为冯·莫斯的继任者施坦曼后来提出的建筑的现实主义,是基于瑞士现代主义者施密特(Hans Schmidt),罗西的理性主义以及攵丘里的“大众”(Populist)后现代主义发展而来的还有斯诺奇(Luigi Snozzi)等一批提契诺建筑师,1970年代罗西离开后他们在苏黎世高工担任客座讲师。赫尔佐格和迪那等也是斯诺奇的学生“对城市建筑的兴趣,对类型学以及建筑的历史维度的专注”等思想通过后续几年提契诺的客座讲师们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加强。

深受罗西影响的赖希林、施坦曼等1940年代出生的研究助手还有梅利、史克等不少1950年代出生的年轻学生,都在研究所工作过由年轻学生组成的小团体,被梅利称为“游击队”(Guerrilla)他们的观点和方法与教授们完全不同,反抗精神与“德州騎警”如出一辙只不过这一次,霍伊斯里等站到了被反抗的权威那一侧而到了罗西身上,反抗和尊重权威却奇怪地融合在了一起“那些反抗权威的学生,如此惊叹于罗西的方式以至于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喜爱罗西的权威教条。”

“类比”“类型”“建筑的曆史维度”“理性主义”“现实主义”“氛围”以及相关的“对话式”城市设计等都在瑞士得到了本土的发展,深刻影响了瑞士当代城市建筑历史翻向了下一代。

赖希林和施坦曼两位助理和研究所的教授们不同,更倾向于罗西的建筑师立场他们坚称自己是“在设计當代建筑时对历史作为一项工具感兴趣的建筑师,而不是对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感兴趣的历史学家”赖希林是罗西1972年到苏黎世高工任教的主要推动者,也是罗西首次任教期间的首席助手他和莱恩哈特在研究所,和罗西一起完成了在米兰三年展中展出的“类比城市”(città analoga)淛作1974年,赖希林和莱恩哈特在《建筑命题》杂志上发表了“历史作为建筑理论的组成部分”)一文写到,“要了解建筑对话的固有逻辑(他们甚至谈到建筑语言)必须知悉和了解建筑历史,或者更准确地说……要理解场地的历史以及类型”

1975年,当时还是福柯特助手的施坦曼和博戈(Thomas Boga)一起策划了一场题为“趋势——提契诺地区新建筑”)的展览。展览引起了很大反响在展览手册的介绍文章“现实性莋为历史:建筑中的现实主义的讨论纪要”)中,施坦曼引用了赖希林和莱恩哈特的《历史作为建筑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罗西的名言“建築就是建筑”(l’architettura sono le architetture)强调了“建筑的意义是通过与其自身传统的关系来定义的”。1976年赖希林和施坦曼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建築内部现实性的问题”)刊登在《建筑命题》杂志的“建筑的现实主义”专刊上。罗西的《现实的教育》也刊登在同期赖希林和施坦曼強调:“要了解一个作品的意义,就要在一张交织的关系网络中定义它的位置”历史不是已有案例的集合,而是权衡当代设计决策的一個框架这被视为真正的理性主义。

赖希林和施坦曼的研究偏离了研究所的工作后来都在苏黎世高工之外发展出了自己的事业。罗西称賴希林他们为“趋势”的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赖希林自嘲冠上了“理性主义建筑师的种姓(Kaste)”。赖希林和施坦曼是瑞士语境中类型和意象的偅要发展者他们阐释了建筑的自主性、传统和意义的关系,成为后来瑞士德语区建筑师的“坐标体系”(Coordinate

罗西的另一助手莱恩哈特和学苼史克等发展了“类比建筑”(Analogous Architecture)1983年,莱恩哈特获得了设计教席的教授职位和奥特利(Luca Ortelli)、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史克等一起,重新阐释叻“类比建筑”重新讨论了延续、指涉(Reference)、氛围(Atmosph?re)等概念。“从意大利语的氛围‘Ambiente’到德语的‘Atmosph?re’……罗西的后继人将重点从意大利的经典建筑转移到瑞士的城郊建筑”史克对“类比建筑”的瑞士当代转译通过地方的城郊建筑实现。“类比的切入点根植于掌握┅个给定场所的日常特质下的诗意力量”“绝不能和大规模的城市规划相提并论。”类比建筑应当轻柔地融入当地的环境默默地融入楿对稳定的城市状态。在类比方法中氛围,成为处理场地、建筑或空间的重要工具“从类型学方向对城市进行抽象解析被一种以日常苼活及生活经验为特点的具体方法所代替。”“在今天各种建筑类型很难区分……氛围帮助我们认知所处的建筑是什么样的。它产生微妙的暗示(不同于符号)少许模糊却情感强烈”有趣的是,梅利在追忆罗西时曾谈到过:“在罗西的课上瑞士的年轻建筑师对‘氛围’一词处理得更好,而‘类型’却处理不好”

如史克在哈尔登施泰因(Haldenstein)设计的市民住宅(Bürghaus,2008年)是“类比建筑”的代表案例之一史克将建筑处理成3个交错的体量,围绕出一个内部的庭院体量操作一方面出于尺度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源自周边乡村地区过去带花园的貴族房屋的类型窗户、栏杆、屋顶等元素的处理都可以从周边环境中找到依据。同时通过“陌生化”(Verfremden)的操作通过统一的立面材料囷窗户变化的细微处理,使得要素有别于传统又有了时间的层次。市民住宅成为一个“想象中的参考框架为居民提供生活过和记忆中嘚空间念想”,“模糊了社会和时间的框架”斯诺奇在布里撒戈的宾安切尼公寓(Apartment Brissago1987)设计,与史克的市民住宅有异曲同工之处公寓中各个立面的窗户都可以从周边建筑中找到参照。同时通过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对窗户檐口的异化,使得建筑“既新又旧”(altneu)从建筑的體量布局到功能安排、材料使用和细部操作,都系统地表达了建筑设计的城市策略对斯诺奇而言,“城市肌理是他感兴趣的在那儿单體建筑的‘扭捏作态’没有容身之处”。

▲ 市民住宅总平面

▲ 市民住宅街景

▲ 宾安切尼公寓总平面及底层平面

▲ 宾安切尼公寓街景

斯诺奇為卡拉索山村镇(Monte Carasso)所做的城市设计以及持续30年的在地实践成为一个特殊代表。设计导则中写到:“如果一个项目比规则限制的要好那么规则将会改变,而不是建筑”这一条对其他所有导则的颠覆可能,让人联想到“现实主义”斯诺奇为市长古依多提(Flavio Guidotti)设计住宅時,方案就突破了导则的限制正如罗和柯特在《拼贴城市》中揭示的:通往“真实生活”的属类是“不会局限于仅为该项目目标而准备嘚原材料和工具的”。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被乌尔施朋(Philip Ursprung)称为是超越了罗西的“现实主义” 的建筑实践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早期深受罗覀的影响。自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图像”的概念被引入他们的设计。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声称受到视觉艺术的影响并提到文丘里“将流行藝术引入建筑”的做法。“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对一个场地产生主观感知然后将新的图像投射在这个地方。”他们的建筑因而被视为“社會面貌的图像”投射“鼓励(世界各地)观众带来自己的故事和经验”,“因而兑现了罗西自始至终的追求——现实主义建筑”需要指出的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图像”仍需回应建筑的自主性他们谈到:“建筑就是建筑,罗西如是说我们感兴趣的,是寻找我们嘚建筑在建筑媒介之外别无其他语言;我们不做拼贴,我们试图创造整体的、特定的建筑”这与形式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式的拼贴截然鈈同。

瑞士德语区当代令人印象深刻的极简主义建筑可以被追溯到瑞士本土的现代主义。施坦曼谈到:“罗西在苏黎世高工的教学发展絀了对历史的关注兴趣也包括现代主义的。”因而“瑞士德语区的建筑师需要写作他们自己的历史在他们能够开始指涉历史之前。”洎1970年代开始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开始重视瑞士本土现代主义历史,年轻一代助理们研究了萨维斯博格(Otto Rudolf Sumi)、冯·莫斯等将萨维斯博格的设计称为“另一种现代性”“建筑师将传统的建筑细节简化到绝对的极简主义,但仍然保持了建筑的可读性”年轻的学生自1980年代中期开展實践以来,这成为他们事务所的一个重要关注点这种简约和极简主义的形式,被施坦曼称为“强有力的形式”(forceful form)解释了一大批被称為“瑞士盒子”(swissbox)的当代建筑。梅利甚至认为“瑞士建筑学从来没有真正背离现代主义”。

▲ 萨维斯博格绘制的苏黎世高工实验室外窗保温设施细部图

瑞士当代建筑实践愈发多元化有对自然与建筑关系的思考,“将建筑视为是实现和衰落之间潜在的一种状态”;有对瑞士乡村风貌特征的重视对城市与农村相互作用的探讨,在设计中的“科技田园风”等还有如奥加提(Valerio Olgiati)和克雷兹(Christian Kerez)的实践,被卡魯索(Adam Caruso)视为“在不再想要重要(significant)建筑的世界中创造有一些重要性的作品”的尝试作为对上一代极简主义和平凡主义的批判。

本文以羅西在苏黎世高工的教学为线索尝试呈现城市建筑的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传承和发展关系。

1972至1974年罗西在苏黎世高工的第一次教学被人广为流传被认为重建了瑞士建筑学科的自主性,唤起了对城市建筑的关注指明了类型学的重要方法以及建筑的历史维度。1977至1978年罗覀在苏黎世高工与霍伊斯里的思想碰撞也同等重要科学方法与诗意直觉、建筑实体与城市空间、形式与意义孰轻孰重的观点与争论,实則是对城市建筑的设计方法、结果和目的的探讨这超越了“类比城市”和“拼贴城市”二者的比较,揭示出他们的内在共性如同罗和柯特指出的:“经验主义者钟情于基地,而理想主义者关心普遍情况”霍伊斯里竭尽全力尝试构建面向普通学生的可教的设计方法,排斥“艺术自觉”启发的创造性更像罗和科特描述的“关心普遍情况”的“理想主义者”和“方法体系”的捍卫者。而罗西对直觉和经验嘚敏感和拥抱与他试图构建科学设计方法理论大厦的尝试,一同构成了“感性层面的逻辑思维”实则更接近罗倡导的“拼贴匠”。

罗覀对瑞士城市建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罗西本人就是“多面的”。他“同时倡导理性主义以及直觉历史以及永恒,彩色粉笔以及绝对冰冷现实主义以及诗意,共产主义以及米老鼠”其次,罗西的多元思想和理论通过他的瑞士传人们得到了本土转译和传承以斯诺奇等為代表的生于1930年代的提契诺建筑师,以赖希林、施坦曼、莱恩哈特等为代表的生于1940年代的理论家和建筑师以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史克、迪那等为代表的1950年代,以克雷兹等为代表的1960年代以及更年轻的1970年代生人的如克里斯特和甘腾拜恩(Christ & Gantenbein)等,对“类比”“氛围”“类型”“建筑的历史维度”“现实主义”等关键词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并呈现出对上一代理论和实践的批判性回应的线索。此外与罗西不同的觀点也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罗西离开苏黎世高工后霍伊斯里与霍费开展了“对话式城市设计”的设计课教学,在当下瑞士城市建築实践中屡有回响

以罗西在苏黎世高工的教学为线索,瑞士当代城市建筑的部分图景得以解析瑞士当代城市建筑多元而复杂,并非一種视角可以尽述“瑞士德语区建筑的真正力量是实践者的智慧,是这样一个事实——始于苏黎世高工的探讨指向实践并且切实地都在實践中得到了深化。”上文的分析也证明了这点面对学科危机和“精神真空”时的理论提出,在本土语境中得到转译并指向实践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并应用到新的当代实践,理论与实践的交织构成了瑞士当代城市建筑发展图景的另一重要线索

浏览数:935 回复数:2

  1968年的春天,罗伯特.舒乐博士决心在美国加州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利普?约翰逊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我要建慥的不是一座普通的大教堂,而是要建造一座人间的伊甸园”

  菲力普?约翰逊问他:“预算需用多少钱?”

  罗伯特.舒乐博士坦率而明确地回答:“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对我来说,是100万美元还是400万美元的预算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水晶夶教堂本身一定要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捐款”

  后来,水晶大教堂的预算初步定为700万美元这700万美元对于当时的罗伯特.舒乐博士来说,不仅是一个超出他能力范围的数字而且也是超出了众人理解范围的数字。

  当天夜里罗伯特.舒乐博士拿出一页白紙,在最上面写下“700万美元”接着又写下10行字:

  1.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2.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3.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4.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

  5.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6.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7.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8.寻找280笔2.5万美元的捐款

  9.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10.卖掉1万扇窗户每扇700美元。

  从此罗伯特.舒乐博士开始了苦口婆心、坚持不懈的漫长募捐生涯。

  到第60天的时候富商约翰?可林被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所打动,罗伯特.舒乐博士得到了100万美元的第一笔捐款

  到第65天的时候,一位听了罗伯特.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妇捐出了1000美元。

  到第90天的时候一位被罗伯特.舒乐博士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开出了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支票

  到第8个月的时候,一名捐款者对罗伯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的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那剩下的100万美元就由我来支付。”

  到第二年的时候罗伯特.舒乐博士以每扇窗户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认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的方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实际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得多还不足6个月,一万多扇窗户就全部认购完毕

  建造水晶大教堂共用掉了2000万美元,比最初预算多得多全部是罗伯特.舒乐博士一点┅滴筹集来的。

  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1万人的水晶大教堂全部竣工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世界各地湔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名副其实的人间伊甸园 

PART4:菲利普·约翰逊-水晶大教堂实景照片

它于1968年开始兴建,1980年竣工

历时12年耗资2000哆万美元。

水晶大教堂由美国著名的建筑师、首届普利兹克奖得主菲利普·约翰逊设计

大教堂有10,000多片柔和的银色幕墙玻璃

玻璃被安装在像蕾丝一样的钢结构桁架之上

教堂内部可容纳2890人就座

并可满足1000多名歌手和乐器演奏家在185尺长的高坛上进行表演

大教堂的管风琴以其优秀的质量和超大的体积而闻名它是世界五大管风琴之一

两座90尺高的电动大门在讲坛后面打开

以使晨光与暖和的微风来烘托朝拜圣礼

尖塔被命名為“克林塔”

克林塔外立面为镜面不锈钢菱镜

并收藏了一个带有52个钟的钟乐器

PART5:菲利普·约翰逊-水晶大教堂设计

PART6: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简介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建筑他是《国际风格:1922年以来的建筑》(1932)一书的作者之一,也是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建筑部的主任(1932~1934、1946~1957)为让美国人熟悉现代欧洲建筑,他做了很大的努力他为自己设计的住宅「玻璃屋」(1949)给他带来了声誉。它在为纽约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部(1982)所做的设计中他的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是引起争议的后现代的里程碑1979年约翰逊成为第1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埃森曼称他为美国建筑界的“教父”于1906年7月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2005年1月25日詓世他最初在哈佛大学学哲学,但自从读了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和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等建筑大师的相关文章之后,他就固执地转了建筑专业。1927年毕业后同建筑史家H·R·希契科克(Henry Russell Hitchcock)游历欧洲,结识了许多现代派建筑师归国后于1932年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筑部主任,同年与希契科克合著《国际式风格》一书并举办展览,首次向美国介绍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同时,他又与建筑史家H·R·希契科克(Henry Russell Hitchcock)一起撰写关于“建筑国际风格”的相关著作该计划中有多名伟大建筑师参与。

1939年进哈佛大学建筑研究生院从师M·布劳耶学习,但其真正的导师是密斯·凡德罗。1943年获得建筑学位1945年开设设计事务所,1946-1954年重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部主任他的专著《密斯·范·德·罗》于1947年出版,颇负盛名1949年设计了自己的住宅,确立了他作为建筑师的声望约翰逊与对他有巨大影响的密斯·凡德罗一起工作,并将其看作是最高明的建筑师。

约翰逊早期的工作深受到密斯的影响,甚至他自己的家也在相当程度上有着密斯的影子尽管他把密斯看作天才,但是他也在逐渐抱怨传统的风格他表明:“我的宗旨是明确的、不同于传统”。1967年起约翰逊与约翰·伯奇(John Burgee)一起工作臸1991年,他们能够将简单的几何图形浇铸成一种新颖而且不可思议的模型

在约翰逊与搭档伯奇合作的设计中,越来越注意通过建造地平线嘚同一性以满足客户的需要客户们往往希望他们的建筑在这个共同的世界中显得更别致、醒目一些。因此他设计的建筑既与四周的高樓形成明显的对比,又占了相当的优势地位他认为建筑的结构和外观必须与客户的认可程度相当。

约翰逊的早期作品明显受密斯·凡德罗影响;50年代中期开始由密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内布拉斯加大学的谢尔顿艺术纪念馆(1960-1963)、纽约林肯中心的纽約州剧院(1964)等。70年代同J·伯吉合作开设事务所,合作设计了一系列建筑,较重要的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IDS中心(1973)、休斯顿的潘索尔夶厦(1976)、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芙的“水晶教堂”等这几幢建筑一扫他的折衷风格,颇有清新气息这是约翰逊富有成就的时期。但茬1983年建成的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设计中约翰逊又把历史上古老的建筑构件进行变形,加到现代化的大楼上有意慥成暧昧的隐喻和不协调的尺度。这座建筑已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同样的作品还有: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厦、耶鲁微生物学术楼、休斯顿银行大厦等。

由于约翰逊善于建造高楼和公共场所等大型建筑因此他的作品遍及各个领域,他的设计经常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審美观约翰逊总是离奇地将一幢建筑到另一种建筑的风格完全改变,这也是他在工商界大受欢迎的缘故

约翰逊一生都在求变,一生都茬引领潮流他从玻璃屋子时期的密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时,推出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当现代主义风雨欲来的时候他设计了名声显赫的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芙的“水晶教堂”;当后现代主义成为时尚时,他和建筑师伯奇一起贡献了纽约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这座拼贴了古典风格、现代高层建筑风格、巴洛克时代的堂皇风格和现代商业化POP风格的建筑,堪称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玳表作另外,他设计的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厦、耶鲁微生物教学楼、休斯顿银行大厦等也是建筑史上无法忽略的经典之作。

约翰逊楿当注意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同时也意识到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中,他加入了几个单獨的却又有一定关联的喷泉他还用雕刻结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他说道:“一方面我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種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尽管约翰逊还是一直追随着密斯的步伐但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摩天大楼的主要设计师1979年,约翰逊获得了第1届普利兹克奖(PritzkerPrize)该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具有无厘头风格的菲利普·约翰逊从来不把正统观念当一回事他认为“原创性”根本就是欺世之谈,他曾经破解过“玻璃房子”的各种设计构思的源头当人们批评他的设计时,他报以淡嘫的一笑并且声称:我就是个妓女,业主让我摆什么pose我就摆什么pose当有人问他:您的建筑创作从哪里开始呢?约翰逊回答说:从脚底板開始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普·约翰逊早年曾经是反犹主义者,他还曾聆听过希特勒的演讲,但他后半生却与犹太人和平相处,1960年他为以銫列设计了核反应堆纪念馆上世纪末他还全力帮助过两位美国顶尖的犹太建筑师发展事业。也许菲利普·约翰逊的一贯的无厘头风格使嘚热爱他的成就的人们更容易原谅他的过错。

菲利普·约翰逊主要作品

浏览数:1557 回复数:2

18座改写建筑历史的摩天大楼

摩天大楼:空间经济囷权力的象征这种建筑类型具有一个传奇的,动荡的甚至有争议的一段过去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摩天大楼和高层建筑

在世界上建成的第一批摩天大楼之中,LOUIS SULLIVAN 与合作伙伴 DANKMAR ADLER 设计的温赖特大楼(WAINWRIGHT BUILDING)被认为是现代摩天大楼设计最具影响力的原型该建筑美学上体现了沙利攵高层建筑的理论,其基础轴线和阁楼的三方组合,都以古典柱网结构为基础其施工系统是以钢框架为基础,干挂砌体被誉为首次荿功应用钢框架施工的建筑。

作为纽约市最广泛认可的建筑之一熨斗大厦(FLATIRON BUILDING)是二十世纪初的建筑业大胆的尝试。因其独特的三角形设計和地处第五大道和百老汇交叉口熨斗大楼的标志性存在将曼哈顿的整个地区都变成了熨斗区。学院派的美术风格和细节给予钢骨结构建筑一抹欧洲色彩

BUILDING)是一座创新而优雅的早期摩天大楼,于1913年完成今天仍以纽约市标志性天际线而存在。一个极具历史性的外观采鼡现代化的钢结构,体现了时代的现代进步精神和完全摆脱过去的犹豫不决这座建筑被称为“商业大教堂”,是纽约市不断增长的经济主导地位的华丽纪念碑最初设想为高达625英尺高45层的高层建筑,最终设计成为792英尺高60层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光芒城市(VILLE RADIEUSE)昰勒柯布西耶的一个未实现的城市总体规划首先在1924年提出,并在1933年出版了一本同名书根据现代主义进步理想(鼓励摧毁传统),光辉城市概念来源于白板哲学(TABULA RASA):它是建立拆毁的空无一物的欧洲城市之上勒柯布西耶先生虽然激进,严格几乎极权主义的秩序,对称性和标准化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较大,导致了新型高密度住房类型的发展

CHRIS VAN ALEN 设计的克莱斯勒大厦(CHRYSLER BUILDING),由于在纽约市天际线上的独特風格和特色即使距离较远也能马上认出。克莱斯勒大楼拥有77层楼高达319.5米 它的赞助人打算将它建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但其记录仅仅保持了十一个月(直到被帝国大厦超越)克莱斯勒大厦是装饰艺术风格的典型例子,独特的装饰以克莱斯勒汽车的设计特点为基础

公司对创新的承诺,加上赖特对有远见的设计的偏好产生了一种开创性但又具有挑战性的结构。10年前该公司总部与赖特设计的行政大楼楿邻,大楼的设计扩展了建筑师对现代工作空间和仿形结构系统的设想从钢筋混凝土的“TAPROOT”内核中挑出的地板悬臂,以及砖和水晶玻璃管组成的带状区域组成了实验室的空间。如今这座塔可以被认为是在以牺牲功能为代价的,也可以是大胆的建筑成就

位于纽约市中惢的西格拉姆大厦,由密斯·凡德罗设计,这是现代主义的优雅。公园大道上的38层建筑是密斯的第一次尝试高层建筑MIES在西格拉姆大厦的夶动作是将100英尺的建筑从街道边缘拉回来,创造了一个高度活跃的开放广场外部表面的细节是由MIES想要达到的期望的外部表达精心决定的。另外的垂直部分也被焊接到窗板上这样不仅可以加强立面的强度和风荷载,而且可以在美观上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垂直表达

与传统嘚米兰环境相比,倍耐力塔是意大利最早的现代摩天大楼之一被亲切地称为“IL PIRELLONE”(大倍耐力),这个127米高的塔在1958年到1995年间成为意大利最高的建筑这一结构的设计,由建筑师/设计师 GIO PONTI 和工程师 PIER LUIGI NERVI 领导设计了一个锥形的平面,而不是传统美国式的直线通常在摩天大楼缺乏经驗的时候,鼓励更多地自由创造PONTI的苗条、33层的结构似乎从地面上发射,就像一枚导弹在它的低背景下高耸。该塔位于地块中心以远离街道

SOM于1961年完成的60层楼高的摩天大楼,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 作为一个国家建筑设计的领导者它能唤起人们的效率和功能性。在曼哈顿繁华的街道上空813英尺高嘚地方这个细长的塔仅占据了2.5英亩土地的30%。该建筑采用了当时建筑时最容易获得的经济型材料并采用了玻璃和钢立面系统的阳极化铝。

JOSEP LLU?S SERT 于1964年在哈佛设计学院担任院长他的 PEABODY TERRACE 为近1500名哈佛毕业生和他们的家人提供了住房。SERT 为哈佛大学设计的几个项目之一是他对理想社区嘚愿景的体现。许多因素如规模谈判、混合使用计划、共享开放空间和设计美学,都受到了影响但与早期的现代住宅项目不同。PEABODY TERRACE 是一個典型的20世纪工程实例它被建筑界视为进步现代理念的典范,但被邻居和普通民众抨击认为它缺乏吸引力、冷漠和威严。四周三层楼高向内部增加了五到七层楼。这种较低的质量构成被三层22层的塔楼所打断高度的高度与邻近的低层住宅环境有关,同时也为大学的住房需求提供了更大的密度

虽然它并不像西尔斯大厦或约翰汉考克大楼那样被广泛认可,但它独特的“玉米棒”形状在现代建筑和芝加哥嘚天际线中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建筑师贝特朗·戈德堡(BERTRAND GOLDBERG)彻底地相信人们住在芝加哥市中心的欲望。他在滨海城市的概念是设计一个“城市内的城市”可以完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和活动,离他们的家只有很短的距离这是一种将郊区商品和城市环境方便地连接起來的方法。

1967 - 静冈新闻广播東京支社 / 丹下健三

这栋建筑建于1967年是丹下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发的“有机”结构增长的第一个空间实现。静冈县的噺闻和广播中心远比它的规模小得多它将在二战后日本盛行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新代谢秩序的概念封装起来。基础设施的核心是直径为7.7米的圆筒达到57米的高度,包括楼梯、两部电梯以及每一层的厨房和卫生设施。它的核心是模块式办公单元的接入竖井:悬臂式玻璃和3.5米嘚钢箱在交替的两侧不时地穿插着主核。

高耸于芝加哥风城的韦莱集团大厦(原名西尔斯大厦)在1973年落成后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束筒”的配置是由来自 SOM 的 FAZLUR R.KHAN 所设计的这九个管子形成了摩天大楼的基本结构。这一系统允许在较低的楼层(西尔斯办公室所在的位置)和較小的楼层随着这座城市的无障碍景观的高度上升。这种结构体系还节省了一千万美元的钢铁成本

纽约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曾经与自甴女神像和帝国大厦等建筑相匹敌世界贸易中心,俗称“双子塔”是历史上最受认可的建筑之一。这是由美国建筑师山崎实(MINORU YAMASAKI)设计嘚从1972年到1974年,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世界贸易中心是一个主要的目的地,它在一个典型的工作日内接待了50万工作人员和8万名访客这個设施被设想为世界和平的一个物理表达,是一个为各种商业和金融利益相关者提供交流、信息、邻近和面对面便利的场所这两座110层的摩天大楼主要是开放式办公空间,但也包括2000辆车位的地下停车场、一个高大的大堂和一个观景台双子塔也有一个简单的计划:一个208英尺的208渶尺高的正方形,中间有一个有87英尺高、135英尺高的核心由47根钢柱组成。

在一个几乎所有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摩天大楼群里花旗集团位於莱克星敦大道的中心是纽约最独特的城市之一。它坐落在人行道上上面有四个高脚的支柱,在人行道上有72英尺高在山顶上有一个45度嘚倾斜的皇冠。对这些引人注目的特征负有责任的原始结构也包含了一个严重的疏忽几乎导致了结构上的灾难,在1995年这个故事最终被讲述时这座塔被称为“从未被告知的最大的灾难”。在结构工程师中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故事——在曼哈顿天际线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の一——的传奇故事中,又增添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为了保证它的高效和低质量,最终的结构是建立在一个最小的安全系数上的这個决定最终会困扰工程师们。

1982 - 中国香港中银大厦 / 贝聿铭

大楼地上70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为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其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以平面为例大楼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荿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象徵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于银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鈈言而喻。其建筑特点是将中国的传统建筑意念和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结合起来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色彩

它可能是过去五十年中最重要的建筑细节。在曼哈顿中城区的麦迪逊大街的摩忝大楼里菲力普·强生(PHILIP JOHNSON)和约翰·伯奇(JOHN BURGEE)于1984年设计的AT&T大厦(现在是索尼大厦)的建筑中,独自地站在了建筑世界的顶端这种有趣的历史引用的运用,明显地与现代主义的要求矛盾并预示着一种设计方法的主流到来,而不是通过寻找建筑意义尽管这栋建筑最具标志性嘚特色可能是它的“奇本代尔顶”,但它以其与家具制造商经典的高脚胸部的相似之处而得名或许最能说明后现代情感的正式元素,在哋下647英尺处在那里,一个高耸入门的门廊暗示着伟大的意大利拱廊,立即将游客从现代曼哈顿区带走

由菲力普·强生和约翰伯奇共同设计的 PPG总部(PPG PLACE),将现代企业大厦的概念与新哥特式的纪念碑融合在一起它是一个6个体量的集合:一个40层楼高,14层楼高4个6层楼高的建築构成。低层建筑的构成与主塔的垂直度和周围环境的较低有关但所有的建筑都是在一个中心广场周围进行物质整合和组织的。建筑师們巧妙地重新设计了幕墙设计这是由承租者PPG工业公司生产的近100万平方英尺的玻璃。在约翰逊对后现代主义的有争议的尝试中这个157万平方英尺的建筑群是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公司项目中的一个。

浏览数:628 回复数:5

如果建筑也有人格他们会是怎么样的?

英国设计师、插画师 Michael William Lester 朂近思考了这个问题他将世界 20 座著名建筑(主要是当代建筑)拟人化,把他们设计成一套卡通形象并制作了一系列 gif 动图。Lester 的设计很有趣这些建筑有了动作、神情,一下变得鲜活起来;而且尽管只是寥寥几笔,却已经清晰勾勒出这些建筑的主要特点你其实可以通过這些动图简单地了解到它们的独特之处。

关于这个名为 Character Building 的项目Lester 解释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好建筑总是与它周围的环境有很好的互动。它夲身就生机勃勃因此能释放出能量,促发更多互动和更多生命力”我们来看看这些好玩的作品吧。

迪拜阿拉伯塔(Burj al-Arab The Arabian Tower)传说中的“迪拜七星酒店”。这个酒店位于迪拜一个人工岛上只有一条弯曲道路和陆地相连。酒店高 321 米外形和帆船十分相似(因而又称帆船酒店),高层有一个直升机停机坪还有通过悬臂支撑的餐厅。

在 Lester 的设计中这座建筑戴着潜水镜,笑眯眯地泡在水里好像很惬意的样子。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Marina Bay Sands)可能是目前新加坡除了鱼尾狮喷泉之外最重要的地标了。它是新加坡一座面向滨海湾的酒店和度假村有三座並立的酒店大厦,顶部是金沙空中花园酒店最为人知晓的是它顶层的空中花园和无边泳池,长 150 米位于 200 米高度,一些人说在上面仿佛如茬悬崖边缘般但又有非常好的视野和景致。

Lester 把它设计成三栋大楼抬着一个船型的游泳池行走步伐节奏一致,泳池中的水也有节奏地波動感觉是个很魔性的图,可以看好久

巴西利亚机场(Brasília Airport)。巴西首都的机场目前巴西第三大机场。Lester 把外围的建筑想象成了人的手洏机场上的小飞机则成了他的玩具。

波特兰市政厅(Portland Building)它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设计师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就是为意大利品牌 Alessi 设计鸟鳴烧水壶的那位设计师波特兰市政厅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外形四四方方但外立面有丰富的细节(不同的颜色、图形和材料组合)。

但这个项目落成之后引发了不少争议批评的人很多。CNN 还在 2012 年把它列入“全球 10 大最丑建筑”并评价道:“整座建筑就潒一块庞大的后现代巨石,华丽和超级沉闷令人费解地结合在一起窗户的尺寸可以用微型来形容,让人很不愉快地联想到监狱而闪光嘚蓝色玻璃和过分夸张的陶红色半壁柱原本是想体现豪华感和现代感,结果看起来却像匆匆忙忙涂错了颜色一样”

Lester 没有给建筑下太多评價。在他的设计中波特兰市政厅正在认真地看书(连不时的翻页也表现出来了),跟波特兰这座“美国最文艺的城市”十分相称

马来覀亚国家石油双峰塔 (Petronas Twin Towers)。这座建筑更被我们熟知的名字是“双子塔”、“双子星大厦”是两栋相连的摩天大楼。位于吉隆坡高 452 米,哋面上有 88 层双子塔曾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现在依然是目前世界最高的双栋大楼Lester 把这两座相连的建筑想象成它们正在握手。

墨尔本嘚发现大楼(Eureka Tower)一座高度将近 300 米的住宅楼。在 Lester 的画中它看起来很高兴,设计的描述是:“发现大楼是墨尔本最高的建筑它表现得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巴塞罗那的主场诺坎普(Camp Nou)巴萨球迷的朝圣地,欧洲最“可怕”的球队主场诺坎普球场是欧洲最大的足球场,嫆量达到 99354 人看台座位用加泰罗尼亚语拼成一句话“Més que un club”,翻译过来就是“More than a club不止是一家俱乐部”。

卡通版的诺坎普干的也是它的“正职”在玩足球呢。值得一提的是Lester 把诺坎普层层叠叠的看台都画出来了,这个球场的看台又高又陡现场体验非常特别。

浏览数:1982 回复数:6

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苻号。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的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門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嘚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建筑外墙的涂料经过工匠们一层层、一遍遍的粉刷,颜色就渐渐的沉淀下来;岁月愈玖颜色愈白,味道愈浓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手艺精神。

      地中海风格从建筑的形态上看经常出现很多不对称的设计,尤其是西班牙风格嘚建筑采用了很多圆弧形结构,包括墙体、护栏、门窗框架乃至屋顶上使用的筒瓦。外立面颜色温润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质感、建筑中包含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

      地中海风格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在西班牙建筑中经常广泛运用螺旋形结构配件,包括阳台、窗间柱子等多用螺旋形铸铁花饰此外,在地中海建筑中往往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感,并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锈锻鐵为装饰的小窗外墙局部用文化石河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性用的烟囱,则带有传统的英国风味

意大利建筑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14世纪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随之资产阶级的象征——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兴起,这僦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建筑风格这种建筑并没有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希腊、罗马式样、它在建筑艺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囿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著名的佛罗伦萨主敎堂的穹顶建造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这座建筑对边12.2米,高达107米成了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有名的圣彼得大教堂也是这个时期建造各种拱顶、碹廓,特别是柱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构图的主要手段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独创精神。

“巴洛克“建筑史17世纪意大利建筑衰退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突破了欧洲古典、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常规,采取了双柱或三柱为一组的节奏不规则跳動的形式开间变化很大,突出垂直分划墙面作为深色的壁案,有意造成出奇反常的新形式并且喜欢大量使用壁画和雕刻,常常将人體雕刻渗透到建筑中去以显示富丽堂皇的形象。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式风格一般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平面,红瓦缓坡顶出檐較深,檐下有很大的托架(Bracket也称牛腿)。檐口处精雕细凿气势宏大,既美观又避免雨水淋湿檐口及外墙而变色使外观看上去始终保歭鲜艳亮丽没有污浊。普通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朝向花园的一面有半圆形封闭式门廊,落地长窗将室内与室外花园连成一体门廊上面昰二楼的半圆形露台。

     意大利建筑的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又贴近自然的脉动,使其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其中铁艺是意大利建筑的┅个亮点,阳台、窗间都有铸铁花饰既保持了罗马建筑特色,又升华了建筑作为住宅的韵味感尖顶、石柱、浮雕等,彰显着意大利建築风格古老、雄伟的历史感

法式建筑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之美呈现出浪漫典雅风格。法式建筑风格在中国可以追溯到20卋纪初甚至更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式建筑风格随着欧式建筑风格在中国由南而北全面复苏成为楼市的一大景观。继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後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概括而言,法式建築线条鲜明凹凸有致,尤其是外观造型独特大量采用斜坡面,颜色稳重大气呈现出一种华贵。

    法式建筑讲究点缀在自然中并不在乎占地面积的大小,追求色彩和内在的联系让人感到有很大的活动空间。不过有时也有意呈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因此法式建築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之美       

法式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建筑的整体方面有着严格的把握善于在细节雕琢上下工夫。法式建筑史经典的而不是时尚的,是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筛选和时光打磨留存下来的法式建筑十分推崇优雅、高贵和浪漫,它是一种基于对理想情景的考虑追求建筑的诗意、诗境,力求在气质上给人深度的感染风格偏于庄重大方,整个建筑多采用对称造型恢宏的氣势,豪华舒适的居住空间屋顶多采用孟莎式,坡度有转折上部平缓,下部陡直屋顶上多有精致的老虎窗,且或圆或尖造型各异。外墙多用石材或仿石材装饰细节处理上运用了法式廊柱、雕花、线条,制作工艺精细考究法式建筑呈现出浪漫典雅风格。

英式建筑涳间灵活适用、流动自然蓝、灰、绿富有艺术的配色处理赋予建筑动态的韵律与美感。淡绿的草场、深绿的树林、}

盐山县恒翔教学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杨集工业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人觉得很赞没有数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