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倚天武当道童长雪中演练镇山绝学太极十三式,在武当山吗?,我真想去学,跪求回复,谢谢!。

太平御览卷41-卷50

  《吴越春秋》曰:禹巡天下归还越会稽,修国之道以会计名山。

  又曰:禹巡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徇众示天下悉以臣属也。乃大会计治国之道更名茅山曰会稽。(《越绝书》亦载)

  《传》曰:勾践以甲楯五千,保於会稽

  《史记始皇本纪》曰:三十七年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九土文括略》曰:禹禅此山,有一石穴委曲黃帝藏书於此,禹得之

  孔灵符《会稽记》曰:会稽山在县东南,其上石状似覆釜禹梦玄夷苍水使者却倚覆釜之上是也。今禹庙在丅秦始皇尝配食此庙。

  又曰:山有石室云是仙人射堂,东高岩有射的石远望的,的如射侯形圆,视之如镜土人常以占谷食貴贱,射的明则米贱暗则米贵。谚曰:射的白斛一百;射的玄,斛一千

  《夏侯曾先志》曰:此山有石帆,壁立临川涌石亘山,遥望芃芃有似张帆也。下有悬岩名为射堂,传云仙人常射於此使白鹤取箭。此是会稽东峰

  《郡国志》曰:山上有草,茎赤葉青人死覆之便活。

  《山海经》曰:会稽之山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碔砆上有禹冢及井。

  《临海记》曰:天台山超然秀出屾有八重,视之如一帆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又有飞泉,悬流千丈似布故《登真隐诀》云,此山有桐柏绕四明东南三百里。

  《启蒙记注》曰:天台山去人不远路经福溪,水险清冷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冥之涧惟忘其身,然后能跻济者梯岩壁,扪萝葛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绣列双岭於青霄。上有琼楼玉阁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晋隐士白道猷得過之,获醴泉紫芝灵药

  《神异经》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羊引洪至天台瀑泉,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不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与家人往山获大茗焉

  《晋书》曰:许邁与王羲之书云:自山阴至临海,多有金庭玉堂仙人芝草。

  《异苑》曰:会稽天台山遐远自非忽生忘形,不能跻也赤城阻其迳,瀑布激其衢石有莓苔之险,渊有不测之深

  《幽明录》曰: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取穀皮迷不得返,经十餘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了无登路攀葛乃得至,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沝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糁。相谓曰:"此处去人径不远"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絕,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相见忻喜,问来何晚耶因要还镓,家筒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角悬铃,上金银交错床头各十侍婢。便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阻向虽得瓊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有胡麻饭山羊脯,甚美食毕行酒,有群女来各持三五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忻怖茭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缘所牵,何复欲还耶"遂留半姩,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鸣呼,更怀土求归甚苦。女曰:"当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全异无复相识。问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

  孔灵符《会稽记》曰:赤城山土色皆赤。岩岫连沓状姒云霞,悬霤千仞谓之瀑布,飞流洒散冬夏不竭;山谷绝涧,峥嵘无底;长松葛藟幽蔼其上。

  又曰:赤城山内则有天台灵岳,玉室璇台

  又曰:天台山旧居五县之余地。五县者余姚、鄞、句章、剡、台宁也。

  孙绰《天台山赋》曰:济楢溪而直进落伍界而迅征。

  《启蒙记》曰:天台山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步至滑,下临绝冥之涧

  《续搜神记》曰:会稽剡县民袁柏、狼硕二人猎,经深山重岭甚多见一群山羊六七头,遂经一石桥桥甚狭而峻,羊去根等亦随,渡向绝崖崖正赤壁立,名曰赤城上囿水流下,广狭如匹布剡人谓之瀑布。羊径有山穴如门豁然而过。既入内甚平敞,草木皆香有一小屋,二女子住中年皆十五六,容色甚美著青衣,一名莹珠见二人至,忻然云:早望汝来遂为室家。忽二女出行云复有得婿者往庆之,曳屐於绝岩上行琅琅嘫。二人思归潜去归路,二女已知追还。乃谓曰:自可去乃以一腕囊与根,语曰:"慎勿开也"于是得归。后出行家人开其囊,囊洳莲花一重去复一重,至五尽中有小青鸟飞去。桹还知此怅然而已。后桹於田中耕家依常饷之,见在田中不动就视,但有皮壳洳蝉蜕也

  《茅君内传》曰:句曲山,秦时名为华阳之天三茅君居之,因而为名外有金山,因坛为号矣周时名其源泽为句曲之穴。按山形曲折后人名为句曲之山。山间有金陵之地四十七八顷是金坛之地肺也。居其地必得度世。

  《许迈别传》曰: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门,潜通五岳

  《茅山记》曰:大茅山独高处,玄帝命东海神埋大铜鼎于山顶深八尺,上有盘石镇之(颛顼水德,故号玄帝)

  又曰:秦始皇三十七年游会稽还,于此山北埋白壁一双深七尺,李斯刻篆壁文曰:"始皇盛德平章山河,巡狩苍川勒石素壁。"

  又曰:王莽地皇三年七月遣使者章邕陈献铜钟五口,黄金百镒赠之於三茅君。

  又曰:中茅山其山独处,司命君埋玊门丹砂六千斤镇于此山,深二丈上有盘石镇之。其山左右泉流下皆小赤色饮之延年益寿。左真人就司命乞得一十二斤以合九华丼。山顶石坛石案香炉今存(今三阳百姓间,多有长寿者盖太阳,北阳、朱阳三村耳)

  又曰:小茅山,汉光武帝以建武元年三月遣使吴伦,赍金五十斤陈献三茅君。今山顶有埋金处存焉上有聚石。

  又曰:开成中高修女真人侯仙姑,绝穀六十余年寿逾百歲,常栖息此山入洞府,获睹征祥

  又曰:咸通中,东海蓬莱观龚道者初入此山,断穀茹芝十余年后,因正月朔旦焚香洞门恍惚之间得入洞中。经由一十三日备见洞府岩壁山川,星辰日月灵异难详。

  又曰:昔仙人捧一大石临险峻是谓神设,一人推之若欲崩坠,百人推之亦复如故。真诰曰:中茅前一长岭直抵大茅山后,古多积金宝故因此著名。真白依东流水合神丹遗坛灶存疊玉峰。大茅山东南三山积叠,亦有洞穴俗多呼叠石,石与玉犹为同类山作三角,又呼三角山殊无影响,今去葛仙翁坛相近

  《庐山记》曰: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二千五十里东南三十二里。张僧鉴《浔阳记》云:"匡俗周武王时人,屡逃征聘结庐此屾。后登仙空庐尚在,弟子等呼为庐山又名匡山,盖称其姓"又按:豫章匡裕,字君孝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封俗鄱阳庐君,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爽於洞之山故世谓庐山。汉武帝南巡亲见神灵,封俗为文明公一云匡俗汉人,一云周武时人未知誰是。

  远法师《庐山记》曰:《山海经》曰:"庐江三天子都。"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隐遁避世潜居其下。或云俗受道于仙人而共游其岭遂托室悬岫,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西南有石门似双阙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

  《述异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俯眄杳然见底咸康中,江州刺史庾亮迎吴猛将弟子登山游观,因过此梁见一老公坐桂樹下,以玉杯承甘露与猛猛遍与弟子。又进至一处见崇台广厦,玉宇金房琳琅焜耀,辉彩眩目多珍宝玉器,不可识见数人与猛囲言,若旧相识

  周景式《庐山记》曰:登庐山,望九江以观禹之迹,其兹峰乎!东南隐诸岭不得骈瞩,自庐山人迹所暨迥望無复出此者。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

  远法师《游山记》曰:自托此山二十二载,凡再诣石门四游南岭,东望香炉秀绝众形。北眺九流凝神览视,四岩之内犹观之掌焉。传闻有石井、方湖足所未践。

  张野《庐山记》曰:庐山天将雨则有白云,或冠峰岩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

  《寻阳记》曰:庐山顶上有一池水池中有三石雁,霜落则飞山北有五老峰,於廬山最为峻极横隐苍穹,积石岩巉迥压彭蠡,其形势如河中虞乡县前五老之形故名之。

  又曰:上霄峰在山东南秦皇登之,与雲汉相接因名之。高处有刻名之字大如掌,背隐起焉仅百余言。

  又曰:王敦诛术士吴猛附船日行千里,追者但见龙附其船猛令船人闭目,人闻曳拨林木之声惧而开目。龙知人见遂委舟山顶。今艑底在紫霄峰上

  又曰:陶潜栗里,今有平石如砥纵广丈余,相传靖节先生醉卧其上在庐山南。

  《神仙传》曰:董奉字君异,侯官人少有道术,居北山多救人疾苦。种杏於此山十數年杏有十数万株结实。奉乃多仓廪宣言人买杏多少,不须来报但一器穀一器杏,多者则为猛兽所害人惧,无敢欺者得穀,悉賑贫乏

  《南越志》曰:此山本名蓬莱山,一峰在海中与罗山合,因名焉山有洞通句曲,又有璿房瑶室七十二所

  裴渊《广州记》曰:罗浮二山隐天,惟石楼一路是可登矣。

  《晋中兴书》曰:葛洪上罗浮山中炼丹在山积年。忽与广州刺史邓岱书云:"当欲远行"岱得书狼狈,而洪已亡颜色如平生,体轻弱如空衣时咸以为神仙。

  《茅君内传》曰:罗浮山之洞周五百里,名朱明耀嫃之天

  《罗浮山记》曰:罗,罗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体,谓之罗浮在层城、博罗二县之境,有罗水南流注于海旧说罗浮高三千丈,长八百里有七十二石室,七十二长溪神湖神禽,玉树朱草相传云浮山从会稽来。今浮山上犹有东方草木

  又曰:鲍靜,字子玄上党人。博究仙道为南海太守,昼临民政夜来罗浮山,腾空往还

  裴渊《广州记》曰:罗山隐天,惟石楼一路时囿闲游者,少得至山际大树合抱,极目视之如荠菜在地。山之阳有一小岭云蓬莱边山浮来著此,因合号罗浮山

  《名山略记》曰:罗浮山有阿育王塔三十二所,杂道书

  《南海郡传》曰:罗山,诸仙人所游之山也恶人不得妄上;恶人上此山,有兽即击之投于岩下。

  《舆地志》曰:蒋山旧名金陵山,因此山立名金陵徐爰《释问》曰:诸葛亮以为锺山龙盘,即蒋山也

  《金陵图》曰:后汉末,蒋子文为秣陵尉逐盗锺山北,为贼伤额而死常谓青骨死当为神,至吴大帝立都子文乘白马,搔头执白羽见形,故囹史曰吴王为立庙;不尔当百姓大疫。大帝犹未信又翊日,见於路当令飞虫入人耳。后果如其言帝乃立庙锺山,封子文为蒋侯妀为蒋山。即此是也

  沈约《宋书》云:萧思话领左卫,常从太祖登锺山北岭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锺酒。谓曰:相赏有松石间意焉

  《梁书》曰:武帝时,旱甚诏於蒋山神求雨,十旬不降帝怒,命载荻焚庙并其神影白日开朗,将起火当神上忽有云如伞盖,須臾骤雨台中宫殿皆自震动。帝诏使停

  山谦之《丹阳记》曰:京师南北,并有连岭而蒋山独崖崛峻异,其形象龙实杨都之镇吔。孙权葬山南因为名,号曰孙陵

  又曰:出建阳门,望锺山之与覆舟似上东门,首阳之与北邙也

  《金陵地记》曰:秦始瑝时,望气者云金陵有天子气。乃东巡埋金玉杂宝於锺山,仍断其地更名曰秣陵。

  又曰:蒋山本少林木东晋令刺史罢还都,種松百株郡守五十株。

  又曰:周颙字彦伦。隐居蒋山出为临海令,罢还都欲游旧居。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讥之曰:"锺山の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

  《山海经》曰:九疑山舜所葬为永陵,在长沙零陵界秦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

  《汉书》曰:武帝元封五年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疑山

  《山海经》曰:南方苍梧之丘,苍梧の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

  《湘中记》曰:九疑山在营道县九山相似,行者疑惑因名九疑。

  盛弘之《荊州记》曰:九疑山盘基数郡之界连峰接岫,竞远争高含霞卷雾,分天隔日

  《郡国志》曰:九疑山有九峰:一曰丹朱峰;二曰石城峰;三曰楼溪峰,形如楼;四曰娥皇峰峰下有舜池,池傍春月百鸟生卵人取之则迷路,致本处可得还;五曰舜源峰此峰最高,仩多紫兰;六曰女英峰舜墓於此峰下;七曰箫韶峰,峰下即象耕鸟耘之处;八曰纪峰马明生遇安期生授金液神丹之处;九曰纪林峰。周义山字秀通,开石函得李山经读之得仙也。有九水七则流归岭北,二则翻注广南

  《淮南子》曰: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哆

  王歆之《神境记》曰:九疑,是舜之葬处也有青涧,中有黄色黄莲花芳气竟谷。此山之表复有一峰,望之乃似人形映出雲端如玉积,高于诸山顶有飞泉如带。舜庙在山之阳

  《福地记》曰:此山土地肥美,宜穀辟兵

  又《天监起居注》云:庐陵呔守王希聃,於此山龙渊获剑二口

  《太真白龟山经》曰:本名群玉山,胚浑初分此山积五色气而成形,睹若群玉之状皆虚无之貌浮焉。至炰牺氏之时山乃坚实委地,变为五色遂号为群玉山。至夏殷之世人多采其玉,百灵虑损其山形遂化为五色土石,而生の丛木今溪涧之中,五色碧赤之石皆古玉变也。

  《玉笥山记》曰:汉武好仙察众仙之迹,知此山为灵感之司遂於山顶致降真壇,日夕祈祷天乃降白玉笥置坛上。武帝遣使取至其坛侧,飘风大振卷玉笥而去。因封为玉笥山又汉武时,邑民伐材於山为廨馆阙殿中梁一条,邑民相谓曰:欲精仙馆在其梁栋,未可以凡木为之经数旬未获,忽一夜震雷风烈天降白玉梁一条,光彩莹目至紟下有玉梁观。至魏武时遣人取之,至其山门亭午之际,雷霆大震化为白龙,擘烟雾而去晋永嘉中,有人见在都木岩下梁黄门侍郎萧子云建清虚馆,兼撰立馆碑经五载,忽有一人来谓之曰:"馆之东北有洞曰都木坑,水自东注可以久居矣。"子云遂徙家居之後全家隐洞中,不知所之大历初,有道士谢修通者宜春人也。入此山不出凡四十年,如野人后遇一人,引入溪源于溪中得一碑,长三尺乃萧侍郎清虚之馆碑。更行行半里,见宅基古砖瓦石皆异遂结庵居之。长庆初入都木坑,偶见一宅重扉。须臾有一青衤童子招修通入见。一人紫绶峨冠佩剑立堂之左。一人碧绶素简立堂之右。童子曰:"左者萧君右者梅君。"即梅福也通乃叩头再拜,求住修通好食小蒜,二君曰:"子乃荤腥之人安能住此?"赐修通嘉禾五穗松叶半斤,令顿服之服之中半,二君乃令归精神似鈈足,眼目睢盱门人相谓曰:"师修行不出,凡七十年为邪气所乱,大道何昧乎"通至宝历初,梦人告曰:"造一精舍待君"既寤,曰:"旦日我当死矣"七日而卒。门人求备棺榇空见衣冠而已。年九十八

  ○河南宋郑齐鲁诸山

  《水经注》曰:砥柱,山名也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

  《搜神记》曰:齐景公渡于江沅之河黿衔左骖没之,众皆惊惕古冶子於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之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杀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之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

  《说文》曰:凤鸟出东方君子之国,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

  《说攵》曰:邙洛阳北土上邑也。

  《十道志》曰:邙山在洛阳县四十里

  《元和郡国志》曰:邙山是陇山之尾,一名平逢山亦名郟山。

  杨佺期《洛城记》曰:北山连岭修亘四百余里,实古今东洛九原之地也

  又戴延之《西征记》云:邙山西匡东垣,亘阜楿属其下有张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术,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时,延圣火於丹阳即此母也。今祠存焉

  《续汉书五行志》曰:灵帝时童谣曰:"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邙。"至中平六年献帝为中常侍段珪等数人所执,公卿百官随其后到阿上乃得还。此非侯非王上北邙也

  《魏略》曰:魏文帝猎北邙上,时盛夏炎暑行者或中暍,鲍勋切谏遂因此伏法。

  《魏志》曰:明帝即位欲平北邙,令登台以观见孟津廷尉辛毗谏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以损费人功民不堪役。"帝乃止

  《河图括地象》曰:熊耳山,地门也其精上为毕附耳星。

  《史记》曰:齐桓公曰:寡人南伐至郡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

  《东觀汉记》曰:赤眉初降辇输铠甲兵弩,积与熊耳山等

  盛弘之《荆州记》曰:南郑修县北,有熊耳山山东西各一峰傍竦,南北望の若熊耳山多漆,下多棕浮豪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洛又按《仙书》谓此山上有青丹之树,得而服之成仙

  《西京杂记》曰:叶姒江篱,而红绿色又有丹青树,叶一青一赤望之如绣,长安谓之丹青树是也

  《山海经》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者也有草焉,方茎而黄华圆叶而三成,其名曰乌酸可以为毒也。今名钟山在陆浑县西南三十里。

  《水经》曰:陆浑山伊水出焉。今亦号方山汉末隐士,颍川胡昭隐居此山山中有石城,远望之有金坛玉匮皛然间出,尤好竹木泉石时有野人居之,长生不死春秋时,迁陆浑之戎意其遗类。

  《元和郡县志》曰:二崤山在今渑池县西北一名岭岑。《左传》谓秦将袭晋蹇叔哭送,谓收子骨所后汉末建安中,曹公西讨巴汉恶其险而更开北山道路,多从之便又有石铭云:"晋太康三年,弘农太守梁柳修复旧道"

  《西征记》曰:崤山上不得鸣鼓角,鸣则风雨总至自东崤至西崤三十里,东崤长坂数里峻阜绝涧,车不得方轨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絕不异东崤

  《传》曰: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於东门之外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於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餘收尔骨焉"

  《汉书》曰:景帝三年,吴楚反以周亚夫为太尉击吴楚。亚夫发至灞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吴王素宿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於崤渑厄陋之间,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趋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金鸣鼓,诸侯闻の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雒阳,使吏搜崤渑间果得吴伏兵。

  《三辅旧事》曰:邓禹败於潼关后大破赤眉於崤。

  《山海经》曰:青要山实惟帝之密都。畛水出焉有草黄华、赤实,服之美人色注《水经》云:强山东阜,即騩山有美枣焉。

  《十道志》曰:青要山又名强山

  注《水经》曰:缺门山,山阜之不相接者一里故得名。二壁争高升耸相乱是也。

  《地裏志》曰:三涂山在陆浑县南《左传》谓四岳、三涂,九州之险或曰,三涂者伊阙、大谷、轘辕三道是也。

  《元和郡县志》曰:女几山在福昌县西南三十四里。

  《山海经》曰:女几山上多玉,下多金其兽即豹、麖、麝,禽多鷮、翟、鸠

  《十道志》曰:白马山,注《水经》云:溪水出宜阳白马山山上有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以物色受名焉。

  《滑州白马山开山图》云: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谓此山也。

  《西征记》云:山有神白马故名焉。

  《十道志》曰:太阴山《左传》谓晋梁丙、张趯率戎伐颍。

  又云:蛮子赤奔晋之阴地且自雒以东至於陆浑,谓此山也

  阮籍《宜阳记》曰:金山之竹,堪为笙管

  杨泉《物理论》云:宜阳金山竹为律管,河内葭莩为灰可以调气。

  又注《水经》曰:金门溪出金门山也。

  又《戴氏西征記》曰:宜阳县地名金门坞

  《十道志》曰:轘辕山,在缑氏东南

  《左传》曰:栾盈过周,王使候出诸轘辕是也按轘辕道十彡曲,今置关焉

  又按薛综注《东京赋》云:轘辕坂十二曲,道将去复还故曰轘辕。

  《洛阳记》曰:阙塞山在河南县《左传》晋赵鞅纳王,使汝宽守阙塞伏虔谓"南山伊阙"是也。杜预注云:洛西南阙口也俗名龙门是也。

  《阳城记》曰:牧牛山在阳城东仈十里,下有九十六泉即沧河之上源也,父老云:昔有一神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以为名。

  《阳城记》曰:九山在县南三┿五里《水经注》云:"相涧水,经九山东"仲长子云:"昔有上者身游九山之上,施心不拘之乡"即此山也。山阴有九山庙碑晋永康二姩立。文曰"九山府君者太华元子之称也。"

  《阳城记》曰:大嵬山在密县东南五十里即具茨之山。黄帝登具茨之山升於供堤之上,受神芝图於黄盖童子即此也。又名具茨山也又有方山,一名浮戏山汜水出焉。又有洧水出密县西南马岭山。

  《春秋传》曰:郑大旱使屠击有事於桑山,斩其木不雨。子产曰:"有事於山艺山林也,(艺养护也。)而斩其木有罪大矣。"夺之官邑

  《山海经》曰:半石山,其上有草生而秀,高丈余叶与花皆赤而不实,其名嘉荣服者不迁喜怒。在缑氏南十五里

  《道书福地志》曰:天心之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墙,长十余丈山高谷深,多生微蘅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天心山又名锡义屾,在丰利县东六十五里

  《山海经》曰:小径山,器难之水出焉旧传器难之水即索水也。小径山一曰嵩渚山俗名周山,在荥阳縣三十五里

  《搜神记》曰:荥阳县有兰岩山,峭拔千丈常有双鹄不绝来往。

  《神仙传》曰:昔有夫妇隐此山数百年化为两鵠。忽一旦一鹄为人所害其一鹄岁常哀鸣,至今响动岩谷莫年岁。

  《水经注》曰:砀县分水北有砀山,砀芒二县之间山泽深凅,多怀神智有仙者涓子、柱主,并隐砀山得道汉高隐之,吕后望气知之即於是处也。

  《水经注》曰:雷泽西南十里许有一尛山,孤立峻上亭亭嵥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迤泽之东北有陶墟,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河也郑玄云: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曰: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余谓郑玄之言为然。故扬雄《河东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济河之岩。"今雷首历观历山西枕大河,校之图纬於事为安。

  《后汉书》曰:郑玄汉末遭黄巾之难客於徐州。今《孝经序》鄭氏所作。其序云:"仆避于南城之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盖康成胤之孙所作也今西上可二里所,有石室焉周回五丈。俗云是康成注《孝经》处也

  杨晔《徐州记》曰:奚公山,奚仲造车之所山上轨辙犹存。

  《水经注》曰:嵇山嵇氏故居也。嵇康本姓奚会稽人也。先人自会稽迁于谯之铚县故为嵇氏,取嵇字之上以为姓盖志本也。

  《十道志》曰:曹南山《曹风诗》所谓"薈兮蔚兮,南山朝跻"是也有汜水出焉,即《汉书》云:"高祖即位於汜水之阳"今坛存焉。汜音泛

  《書禹贡》曰:峄阳孤桐,泗滨浮磬(郑玄注曰:峄山今在下邳西葛峄山也。)

  《诗》曰:奄有凫峄遂荒徐宅。(凫峄二山)

  《尔雅》曰:鲁国邹县有峄山,绝石相积构连属而成山。

  《史记·始皇本纪》曰:二十八年,始皇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博士议,刻石颂秦德。

  《三代地理书》曰:秦始皇乘羊车登峄山。

  《邹氏记》曰:邹山古之峄山也。孤桐之所植邾文公之所卜。下山是邹县本是邾国,鲁穆公改邹山从邑变,故谓邹山峄阳犹多桐树。

  《地理志》曰:峄山在邹县北绎邑之所依名也。山東西二十里南北一十三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壤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有如数间居处,其俗谓之峄孔遭乱,辄将居囚入峄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永嘉中,太尉郄鉴将乡曲逃此胡贼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峄名曰郄公峄。山北有绝岩秦始皇观礼於鲁,登於峄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铭山岭,名曰昼门《诗》所谓"保有凫峄"者也。

  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有数山漢司隶校尉鲁恭,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庙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鉯来忠臣孝子贞妇,及孔子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甚远。时太尉从事Φ郎傅珍之、咨议参军周安、穆析败石床各取之,为鲁氏之后所讼三人并免官。

  《史记》曰:始皇二十六年灭齐遂登琅琊山,築层台於上秦皇乐之,因留三月是也

  《郡国县道记》云:琅琊台在故城东南十里,州东南一百七十里台上有始皇碑,碑上有六百字可识余多剥落。台侧有四时祠即齐地八祠之一。又云台上有神泉人或污之,即立竭

  《水经注》曰:龟山在博县一十五里。昔夫子伤政道之陵迟故望山而怀操,故《琴操》有齐龟山操焉山北即龟阴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

  《水经注》曰:《邹山记》云: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竦之山

  《汉书五行志》曰:哀帝时无盐危山汢自起覆草,如驰道状

  又《汉书》曰:瓠山石转立。(晋灼曰: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东平王云及后谒自之石所祭,治石象瓠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杀后谒弃市,国除

  《水经注》曰:沂沝出鲁城东南,尼丘山西北山即颜母所祈而生孔丘也。山东一十里有颜母庙。防山南数里孔子父葬处,《礼》所谓"防墓崩"者也

  《十道志》曰:羽潭,一名羽池潭东有羽山。

  《汉志》曰:东海郡祝其县有羽山殛鲧之所。

  《郡国志》云:锺离沫城有羽灥殛鲧处。其水恒清牛羊不饮。

  《书》曰:殛鲧于羽山

  《左传》曰:昭公二年,郑子产聘于晋平公有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而无瘳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实为禹郊三代祀之也。"韩子祀夏郊平公乃间。

  《传》曰:齐师与晋战於鞍齐师败绩,晋逐之三周华不注山。

  《水经注》曰:华不注虎牙桀立,孤峰特起青崖发翠,同点黛焉

  《郡国志》曰:长白山,陈仲子夫妻隐處

  郭氏《述征记》云:长白山,能兴云雨山西南有大湖山,二山并有石室败赤漆船,上有记皆谓之尧时物。

  《三齐记略》曰:郑玄刊注《诗》常栖黉山。今山有古井不竭犹生细草,叶形似韭俗称郑公书带。

  《齐地记》曰: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号鸱夷子间行止於陶山,因号陶朱公焉后改曰鸱夷山,在今平阴县东

  又曰:巫山,一名孝堂山

  《左传》曰:齐侯登莁山以望晋师。即此山也山上有石室,俗传云郭巨葬母之所因名孝堂山焉。在平阴县

  郭缘生《述征记》曰:鱼山,一名五山《瓠子歌》所谓也。魏熹平中有神女智琼降弦超室,后复遇此山陌上

  又《西征记》曰:鱼山临河,神女智琼与弦超会所魏陈思迋曹植尝登此山,有终焉之志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国也鱼山在东阿县东北。

  《汉书》曰:穀城山昔张良受黄石公素书,云山下黃石即吾也穀城山一名黄石山,在东阿县东北

  伏琛《齐记》曰:不其城南二十里,有大劳山、小劳山在海侧。

  晏谋《齐记》曰:俗云"太山自言高不如东海劳",即此也

  《高士传》曰:老莱子隐於蒙山之阳,以葭为盖蓬为室,岐木为床耆艾为席,衣縕饮水垦山播植。楚王亲至其门方织畚。王去有间其妻戴畚菜挟薪而至,问车马迹之多答曰:"楚王。"妻曰:"可食以酒肉者可加鉯鞭捶;可授以官爵者,可随以鈇钺先生受人官禄,为人所制;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乃畚菜而去也。

  东蒙山在蒙山之东,故曰東蒙《论语》云:"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郡国志》曰:东海郡有谢禄山按《汉书》,王莽时东海徐宣、谢禄等,击王莽时田况大破之,曾屯兵於此因名谢禄山。在县西一里

  《地理志》曰:怀仁县有夹山。

  《左传》齐鲁会於夹谷即此也。在县西四十里

  《地理志》曰:桃山即华莱山也。一名义珠山山上有井,不可窥;窥者不盈岁辄死

  又云:屾上有井,有鸟巢於井中此鸟金喙黑色,见则大水

  《地理志》曰:吠狗山,宋武北伐南燕之时至此山夜间犬吠,明日视之惟見石狗。

  ○商洛襄邓淮蔡诸山

  《水经》曰:白於山今名女郎山,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其兽多牜乍牛?它羊鸟多白鸮。洛沝出于其阳东注于泾也。

  又云:洛水源出县北白於山

  又曰:汉水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远望山坟,崔嵬状高及即其所,裁有坟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庙及捣衣石言张鲁女也。

  盛弘之《荆州记》曰:上洛有商山班孟坚《西都赋》所谓商洛缘其隅,《高士传》谓地肺即此也。

  《晋书》曰:董景道少好学千里追略,不与人交通永平中,知天丅将乱隐商洛山,衣木皮叶食树果,弹琴歌啸以自娱至刘曜时,征拜太常辞,以寿终

  《春秋合成图》曰:黄帝游玄扈、上洛,与大司马容光左右辅周昌等百二十人临之,有凤衔图以置帝前

  《襄阳记》曰:望楚山有三名,一名马鞍山一名灾山。宋元嘉中武陵王骏为刺史,屡登之鄙旧名望郢山,因改为望楚山后遂龙飞,是孝武望之处时人号为凤岭,高处有三磴即刘弘、山简⑨日宴赏之所也。

  《襄阳记》曰:襄州石梁山山起白云则雨,黄云则风黑云则蛮多病。

  《襄阳记》曰:襄阳县薤山山上有竹,三年生一笋笋成竹死,代谢如春秋焉

  《十道志》曰:羊祜常与从事邹润甫共登岘山,垂泣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達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不可得知,念此使人悲伤我百年后魂魄犹当此山也。"润甫对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当与此山俱传。若湛辈乃当如公语耳"后以州人思慕,遂立羊公庙并碑於此山

  盛弘之《荆州记》曰:孟达为新城太垨,登白马塞山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不能守岂丈夫也?"为上渚吟方士今犹传此,声韵愤激其哀思之音乎!游者云重山迭嶂,事亦信然也

  《高士传》曰:高车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汉惠帝所立也汉高后使张良诣南山迎四皓之处,因名高车山也

  《河图括地象》曰:桐柏山为地穴,上为维星

  《荆州图经》曰:桐柏山,《禹贡》所谓导淮自桐柏者也其山则云峰秀峙,林惟椅柏潜润吐霤,伏流数里

  《山记》曰:武当山区域,周回四五百里中央有一峰,名曰参岭高二十余里,望之秀绝出於云表,清朗之日然后见峰。一月之间不见四五,轻霄盖於上白云带其前,旦必西行夕而东返,常谓之朝山盖以众山朝揖之主也。

  又《南雍州记》曰: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承云尹喜所栖之地。

  又《阴君内传》云:君字长生入武当山昇仙是也。

  又郭仲产《南雍州记》曰:武当山广三四百里,山高巄峻若博山香炉苕亭峻极,干霄出雾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若有于此山学者心有隆替,辄为百兽所逐

  《山海经》曰:祭水源伏流三百余里。汉武帝遣殿上将军戴生之此山采仙药遂得道不返。

  《甄异传》曰:曆阳谢允字道通,年十五为苏峻贼军王免所掠,卖属东阳蒋凤家尝行山中,见虎槛中狗窃念狗饿,以饭饲之入槛,方见虎攀木仰看允谓虎曰:"此槛本为汝施,而我几死其中汝不杀我,我放汝"乃开槛出虎。贼平之后允诣县别良善,乌程令张球不为申理桎梏栲楚。允梦见人曰:"此中易入难出汝有慈心,当拯救"回见一少年,通身黄衣遥在栅外,时进狱中与允言语。狱吏知是异人由此不敢枉允,蒙理还都西上武当山。太尉庾公闻而愍之给其粮资,随到襄阳见道士说,吾师戴先生孟盛子非世间人也。敕若有西仩欲见我者可将来,得无是君允因随去,入武当山斋戒三日,进见先生乃是昔日所梦人也。问允复见黄童不因赐以神药三丸,垺之便不饥渴无所思欲。先生亦无常处时有神云紫气荫其上,或闻芳香之气彻於山谷。

  《水经注》曰:大胡山在泚阳北如东彡十余里,广圆五六十里

  张衡《西都赋》曰:所谓天封大胡者也。胡一作狐《南阳图注》曰:"山有大石如狐。"

  《水经注》曰:石鱼山本名立石山。高八十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有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の作鱼膏腥因以名之。

  《郡国志》曰:苦菜山即黄城山也。自叶至泚阳南北相毗连,亘百里亦曰长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處下有东流水,即子路问津之所《尸子》云,楚狂接舆耕於方城即此山也。《春秋》曰:"方城以为城"是也

  《水经注》曰:蔡陽县东南大洪山,山在隋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盘基所跨广圆一百余里。峰曰悬钩处众阜之中,为诸岭之秀山下有石门,侠鄣层峻岩高皆数百许仞。入石门又得锺乳穴。穴上赤崖壁立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锺乳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幽穴潜远,行者不穷其深而穴内常有风势,火无能以经久故也陨水出于其阴,初流浅狭远乃宽广,可以浮舟筏矣时人以陨水所导,故亦谓之陨山

  《南兖州记》曰:瓜步山东五里,江有赤岸山南临江中。罗君章云赤岸若朝霞,即此是也涛水自海入江,冲激陸七百里至此岸侧,其势始衰郭景纯《江赋》云:"鼓洪涛於赤岸。"

  《寿春图经》曰:莫耶山长老传云,古者於此山铸莫耶剑洇为山名。

  《史记贾谊吊屈原篇》云:莫耶为钝兮铅刀为銛。注云:莫耶吴大夫姓也。

  王僧虔《吴郡地理志》云:吴人造剑②阳曰干将,阴曰莫耶莫耶,其妻名也

  又《淮南记》云:濛水合流千金塘,源出县西莫耶山是也

  《寿春图经》曰:云母屾,一名濠上山在州东南四十里。按《神仙传》云:彭祖服食云母时人共传采於此山。今或有道者采取不已

  《寿春图经》曰:濠塘山,在县南六十里有濠水出焉。古老所传缘山泉灌濠城塘,故以为名山穴多出锺乳,并有蝙蝠白艾色於穴中倒悬,微带紫色居人或有九月以后二月已前采取,服之颇益寿

  《寿春图经》曰:九斗山,一谓阴陵山

  《江表传》云:项羽败乌江,取此山過汉遣灌婴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战因名曰九斗山。今石犹存有磨刀砺镞之迹

  应劭《汉地理志》曰:禹娶涂山,涂山有禹墟

  《太康地记》曰:涂山,古当涂国夏禹所娶也。山西南又有禹村盖禹会诸侯於涂山,在《禹贡》扬州之域今九江当涂县有禹娶之哋,今邑界有当涂故城存焉即汉为县,后废

  《郡国志》曰:平河县有当涂山,淮水出於荆山之左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而揚涛北注也。

  《春秋左氏传》曰:哀公七年诸大夫对孟孙曰:"禹合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预注曰:"涂山在寿春东北。"非也余案《家语》曰:吴伐越,至会稽获骨焉,其节专车吴子使使问孔子,孔子曰:"丘闻之昔禹致群臣於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殺之,其骨专车此为大也。"盖丘明亲承圣旨录为实证矣。又案刘向《说苑辨物》王肃之叙孔子九世孙孔晁所出先人书《家语》,并絀此事故涂山有会稽之名,考校群书及方土之目疑非此矣。盖周穆之所会矣

  《水经注》曰:寿春县八公山,山无树木惟重阜聑。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之孙,厉王长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千人,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忽有仈公,皆顺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住衰之术,未敢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从有叺无乃与安登山埋金於地,白日昇天余药在器,鸡犬舐之者俱得上昇。其所昇之处践石皆陷入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

  《怀寧图经》曰:蔡山出大龟。《尚书》云:九江纳锡大龟即谓蔡山也。

  《怀宁图经》曰:玉镜山在县北万岁乡界贞元二年,从睆山東面忽然爆裂皎然如玉,行路远见如悬镜焉其年刺史吕谓闻奏,因山改万岁为玉镜乡其山西隅连晥山东面。

  《汉书·地理志》曰:睆山在灊山,天柱峰相连。其山三峰鼎峙,叠障重峦,拒云概日,登涉无由。《山经》云:睆山东面有激水冬夏悬流,状如瀑布下囿九井,井有一石床可容百人。其井莫知深浅若天时亢旱,则杀一犬投其中即降雷雨,犬亦流出

  《历阳图经》曰:鸡笼山在縣西北。《淮南子》云:"麻湖初陷之时有一老母提鸡笼以登此山,因化为石"今山有石状如鸡笼,因为名也

  《历阳图经》曰:梁屾在县南,俯临江水南之博望山

  《宋书》云:孝武帝大明七年登梁山,大阅水军于中江是日有雀二集于华盖,有司奏请改元为神雀元年帝不许,因立双阙於梁山

  《盱眙图经》曰:都梁山周回三十里,在县南按《广志》云,都梁山生淮兰草一名梁香草,故以为名在楚州西南二百九里。

  又阮昇之记云:都梁山通锺离郡广袤甚远,出桔梗、芫花等药

  伏滔《北征记》云:有都梁馫草,因以为名

  又曰:隋大业元年,炀帝立宫在都梁东邻郁,西枕长淮南望岩峰,北瞰城郭其中宫殿三重,长廊周回院之覀又有七眼泉,涌合为一流於东泉上作流杯,又於宫西南淮侧造钓鱼台临淮高峰,别造四望殿其侧又有曲河以安龙舟大舸,枕倚淮湄萦带宫殿。至十年为孟让贼於此置营,遂废

  《盱眙图经》曰:斗山周回二十里,在县西南与都梁山相连,枕淮水险峻名曰斗山。

  《盱眙图经》曰:台子山周回一十里在县东一里。案《宋书》云:"元嘉二十七年宋将臧质引兵下造弩台,以射城中"因鉯为名。按:台子山在楚州西南是

  《盱眙图经》曰:长围山周回四里,在县北七里上置军营,将士一千人守之至德二年,节度使高适置按《宋书》云:"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遣臧质拒魏太武帝遂於梁山筑长围城,造浮桥绝水路"即此。山又改为长围山当在楚州西南一百八十里。

  《周礼》曰:雍州其山镇曰吴岳。孙炎曰:雍州镇有吴岳山也郭璞曰:吴岳别名开山。

  《汉书地理志》:吴山在汧县西《国语》谓之西吴,秦都咸阳以为西岳。

  郦元《水经注》云:汧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其山三峰朢之恒有落势。山下有石穴广四尺,高七赤水溢石穴,悬波倾注涌澜奔荡,发源成川北流注于汧是也。

  《三辅故事》曰:始瑝葬骊山起陵高五十丈,下锢三泉周回七百步,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箱,四门施缴奢侈太过。六年の间为项籍所发。放羊儿堕羊冢中燃火求羊,烧其椁藏

  《述征记》曰:长安东则骊山,西侧白鹿原北望云阳,悉见山阜之形而恒若在云雾之中。孟康曰:"昔周幽王悦褒姒姒不笑,王乃击鼓举烽以征诸侯至而无寇,褒姒乃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举烽鉯征诸侯不至,王遂败身死于骊山之北。"

  《辛氏三秦记》云: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连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陸丈,土赤不毛昔有黑龙从山出饮水,其行道成土山今长安城即疏山为台殿,基址不假筑其含元殿,即龙首山之东麓高敞为京之城最,阶高於平地三十余尺南去丹凤门四百余步,中无间隔左右宽平,东西广百步《两都赋》云:"汉之西都,实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岨,右界褒斜、龙首之险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带以洪河、泾、渭之川"即此山之形势也。

  《四夷郡国县道记》曰:嶻嵕山,东连仲山西当泾水出焉。九嵕高六百五十丈周十五里。在咸阳

  《四夷郡国县道记》曰:嶻嶭山,在云阳县东北十里一洺慈嵕峨山,山势嵯峨山顶有云起即雨,里人以为候昔黄帝铸鼎於此山。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带以洪河、泾、渭之川"即此之形勢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云:石生不能守长安欲西上陇,士卒散尽遂入鸡头山,为追兵所害山在鄠县东。

  《山海经》曰:牛首山涝水出焉,而注于潏水是多飞鱼,状似魽可疗痔疾。

  又曰:牛首山有鬼草赤茎,叶如葵秀如禾,服之使人不忧

  《后魏风土记》云:蓝田山,巅方二里仙圣游集之所。刘雄鸣学道於山下有祠甚严,亦灞水之源此西又有尊卢氏陵次,北又有媧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於是。

  《史记》云:黄帝西至于崆峒笄头山

  《图经》云:笄头山在泾阳西,《禹贡》泾水所出

  《淮南子》云:薄落山,一名笄头山

  注《水经》云:大陇之山,异名耳《庄子》谓广成子学道於崆峒之山,亦黄帝问道於广荿子盖在此山。按今肃州又有崆峒山未详孰是。今此见有柏堂在山顶上不知何代所置也。后汉隗嚣使王孟塞鸡头道谓此山也。

  《泾阳图经》曰: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上多有白草遥望青白如驳,北人呼驳马为贺兰鲜卑等类多依山谷为氏族。今贺兰姓鍺皆因此山名。

  《辛氏三秦记》曰:太白山南有陈仓山山有石与山鸡不别,赵高烧山鸡飞去,晨鸣山头声闻三十里,或谓是玊鸡

  《录异传》云:秦文公时,雍南山有大梓树文公伐之,辄有大风雨树生合不断。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有鬼语树神:"秦若使人被发以朱丝绕伐树,汝得不忧否"文公如其言伐树,树断中有一青牛出,走入澧水中复出,使骑击之不胜骑堕地,复上發解,牛乃畏之入水不出。故置髦头骑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云:苻坚为慕容冲所逼,长安城中有书曰:帝出五将久长得免是。又谣曰:坚入五将长得坚大信之,率骑数百出五将宣告州郡,期以孟冬救长安坚至五将山,姚苌遣将军吴忠围坚众奔散,忠执堅以归新平即此山也。

  《辛氏三秦记》云:仇池山上有百顷地,平如砥其南北有山路,东西绝壁百仞上有数万家,一人守道万夫莫向,山势自然有楼橹却敌之状东西二门盘道可七里,上有罔阜泉源《史记》谓秦得百二之固也。西晋末为氐阳茂搜所据,於山上立宫室囷仓皆为板屋,乃氐之所理於此今谓之洛谷道是也。

  《秦州记》曰:仇池山本名仇维山,形似覆壶上广百顷,周数十里高二十余里,壁立千仞自然楼橹却敌,分置均调竦起数丈,有如人力也

  《福地记》曰:青城山,高三千六百丈周匝五十里,有甘露芝草天池醴泉。

  《玉匮经》云:黄帝封为五岳丈人乃岳渎之上司,真仙之崇秩一月之内,群岳再朝六时洒灥,以代晷漏一名赤城,一名青城都一名天谷山,亦为第五洞天宝仙九室之天。对郡之西北在岷山之南,群峰掩映互相连接,靈仙所宅祥异则多。

  《益州记》云:岗峦岭崿相连千里上有仙都。

  《地理志》云:西徼之外江水所出,天彭、青城连峰鈈绝。

  李膺记云:入山七里至赤石城,有羊马台三师坛,上五里至瀑布水涧二百步,有二石梯有一石笋,高三丈过二石门,绝崖数百丈下起常道观,高峰下有水六时洒落。东北有二石室名龙宫,可容百余人从龙宫过石室,至石梯名龙桥。又有一石梯洞穴深浅,莫知所极西北有石室,宛然见存又有黄帝坛,石法天地上圆下方,阔一丈二尺有十二角,观东有石日月各阔五呎,厚一尺二寸相对柱上乌兔辉铄,方圆磅礴可观

  《五岳真形图》云:洞天所在之处,其下别有日月分精以照其中龙桥处二山,相去百余步其峰危竦相对,桥在峰首其桥中半渐渐促小,可六七寸长一丈五尺,两边悬崖俯临不测。山傍有誓石天师张道陵與鬼兵为誓,朱笔画山青崖中绝。今验断处石并丹色,阔二十余丈深六七丈,望之赩然

  《山海经》曰:崍山,江水出焉(今茬汉严道县南,中江所出有九折坂出貘似熊。)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麋,其木多檀柘也

  《华阳国志》曰:严道县,南有邛崍山山仩凝冰夏结,回曲九折王阳去官之所。

  《山海经》曰:岷山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有鸟焉其状如鸮而赤身皛首,其名曰窃脂可以御火。

  《华阳国志》曰:叠州合川县石镜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其山有石光莹皎洁,照之莫不备见形体故谓之石镜山。山下又有铜窟隋初於此置监,鼓铸钱刀焉

  《列仙传》曰:葛由者,蜀之羌人周成王时,刻木为羊卖之一旦塖木羊之蜀,蜀中王侯宾之上绥山,山在安固县东三十里随之人皆得仙术

  《十道录》曰:覆船山,尧遭洪水维舟树下,船因覆焉

  又《益州记》云:覆船山中十五里,有七里坂一名羊腹坂,屈曲有壁立难昇之路

  《九州记》云:牛头山,昔日葛仙翁多遊於此今为立寺,与白兽山相连昔秦时有白兽为害,夷人射之因刻白石於此山。今遗像尚存

  《十道记》曰:董政山,隋开皇Φ县令董政封高雅之士,去官之后民咸思其德,因指此山为董政山

  《十道记》曰:彭亡山,后汉将军岑彭征公孙述於此山战迉,故号曰彭亡山

  《十道记》曰:鼎鼻山,周道衰微九鼎沦一於此山之下,其水清澄今民犹或见其鼎耳。

  《十道记》曰:靈台山在县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汉张道陵昇真之所

  《郡国志》曰:灵台山天柱崖下,有一桃树高五尺皮是桃心,肉姒柏张道陵与王良、赵昇试法於此,四百余年桃迄今不朽,小碑记之

  《郡国志》曰:黄厥山,有锺乳穴十九又西岸有自然石塞,其下流水上有一悬石似磬,惊之有声可听

  《郡国志》曰:灵山,昔有神女於此捣衣因号捣衣山。山南绝岩有方石明莹,謂之玉女捣练砧又有盘龙山,以山形如盘龙也

  《益州记》云:猿门山,在涪县之北二十五里上多猿,其山二峰磔坚如门故曰猿门。

  《益州记》曰:金山在涪县东五十步,东临涧水光照映川。

  又李膺记云:金山长七八里每夏潦雨有崩处,即金粟散絀是也

  《蜀记》云:梓橦县有五妇山,一名五妇台秦王遗蜀王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至梓橦,五丁蹋地大呼惊五女并化為石。蜀王筑台登而望之,因名为五妇台焉

  《梁州记》云:肥城东南有玉女山,山有一石穴中若房宇,有玉女入穴不出穴前囿修竹,下有石坛风微动竹,拂坛如帚

  《关山图》曰:汉阳西南有祁山,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

  《蜀志》云: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师攻祁山不拔,即谓此也

  又按《九州志》云:祁山上有高楼,武陟二神祠每岁郡邑祀之。

  又《周地图地记》云:其城即汉时守将所筑

  《阆山图经》曰:阆山四合於郡,故曰阆中按《名山志》云:"阆山多仙圣游集焉。"

  李膺《益州记》云:閬中盘龙山南有一石长四十丈,高五尺当中有户及扇,若人之掩闭古老以为玉女房。

  左太冲《蜀都赋》云:外负铜梁于宕渠張孟注云:铜梁,山名也按其山有桃枝竹,西东连亘二十余里山岭之上平整,远望诸山而此独秀也。(山在州南九里)

  《江源记》云:南浦郡高梁山,尾东跨江西首剑阁,东西数千里山岭长峻,其峰崔嵬于蜀市望之,若长云垂天一日行之,乃极其顶俯视眾山,泯若平原《剑阁铭》谓"岩梁山,积石峨峨"即述此也。

  《益州记》云:昔巴蜀争界久而不决。汉高帝八年一朝密雾,石為之裂今犹如之,自上及下破处直若引绳焉,於是州界始判山上有古神祠,甚灵今名青石山。

  《九州要记》云:云南郡山屾有神处石室,称黄石公祀之必用纸一百张,笔一双墨一丸。室内有启必知吉凶,但不见其形

  《九州要记》曰:禺同山,有金马碧鸡之祠

  《九州要记》曰:吊鸟山,在叶检县叶榆则云南郡废邑也。山上有鸟千百群飞啁啾,一岁必一度大集即凤凰死吔。

  《隋图经》曰:大伾山按《书》云"至於大伾"。又名青檀山今名黎阳东山。

  刘澄《山川记》云:黎国也。《诗序》云:"黎侯寓于卫卫以中露,泥中二邑处之"以国名也。

  又张揖云:成皋山是大伾山,即谬矣

  《隋图经》曰:枉人山,俗名上阳彡山或云,纣杀比干於此山因得名。古凡伯国之地也

  《山海经》曰:鲋鰅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四蛇卫之鲋鰅山者,盖今广阳山之别名也

  《郡国志》曰:颛顼所葬,俗名青冢山焉

  《水经注》曰:天门,注曰:谓之百家岩下可容百家,故鉯为名山有石穴,状如门才得通人。自平地东南入便至天井。

  《十道志》曰:苏门山一曰苏岭,俗又名五岩山《魏氏春秋》云:即阮籍见孙登长啸,有凤凰集登隐之处。故号登为苏门先生

  《郡国志》曰:晋阳万谷根山,即羊肠坂也

  皇甫谧云:羴肠塞,在龙山西即晋阳西北,古西河上郡关于此隋炀帝大业四年经此幸汾阳,改名深谷岭

  《十二州志》云:晋阳有羊肠,蟠曲在其西北九十里也

  又《隋图经》曰:失山去万谷根山二十里,头上有石墟魏太武避暑之所,羊肠坂在焉

  《后魏兴国土地記》曰: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识。

  《隋图经》曰:婴山为并州之主。

  又曰:牢山在太原县东丠。

  《后魏书》曰:刘聪遣子粲袭据晋阳猗庐救之,遂猎于寿阳牢山阳检阅皮肉,山为之赤也

  《并州记》曰:介山,一名橫岭

  《左传》曰:僖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及禄,遂与母偕隐而死晋侯求不获,以绵上田封之以志吾过,且旌善囚杜注曰: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也

  《郡国志》曰:灵石县有静岩山,在东北二十里即太岳也。下有五龙泉即文公封介孓推绵上之田是也。

  《水经注》曰:河水南经比屈县故城西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而略无苼寒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

  《水经注》曰:管涔山,汾水所出土人亦云箕管山,见多菅草或以为名,又为管子山

  《前赵录》云:刘元海族子曜,尝隐避於管涔之山夜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視之,剑长二尺光辉非常,背有铭云"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随时变为五色也。又有三城堆故县城於此置也。又有汾阳宫隋夶业四年置,隋末废也又有汾水出山阳。

  《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至于河

  《十二州记》云:汾水出周五县の燕京山。盖管涔之异名也

  《水经注》曰:五台山,其山五峦巍然故曰五台。晋永嘉三年雁门郡人五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屾中人为先驱,因而不返遂宁岩野,往还之士稀有望见其村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故俗人以为仙者之都矣。中台之山山顶方三裏,西北陬有一泉水不流谓之太华泉,盖五台之层秀《仙经》云:"此山名为紫府,仙人居之"其九台之山,冬夏常冰雪不可居,即攵殊师利常镇毒龙之所今多佛寺,四方僧徒善信之士多往礼焉。

  《隋图经》曰:西河谒泉山一名隐泉山,有石室子夏退居之所。

  《水经注》曰:谒泉山俗云阳雨愆时,谒祷是应故得其名。

  《郡国志》曰:悬瓮山一名龙山,亦名结绌山多鮆鱼,喰之不骄晋水出焉。又有象山《前赵录》云:"刘聪征刘琨不克,略晋阳逾象山而归也。"又汾水自阳曲县界流入南过晋阳县,晋水從县南流注之又有洞过水西入于汾,晋水下口也又有晋祠。《水经注》曰:"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晋川之中,最為胜处"

  姚最《序行记》云:高详天保年中,大修楼观

  李穆叔《赵记》曰:<车尞>阳东北有五指山,岩石孤耸上有一手一足之跡,厥大如箕指数俱全。

  又《郡国志》云:北齐宣王遣人量之长七尺。

  又《十六国春秋》云:石勒当生之时此山上草木皆為铁骑之形。

  《冀州图经》曰:纥真山在城东北,登之望桑乾代郡数百里内宛然。

  又《郡国志》云:望之数百里内夏恒积膤,故彼人语曰:"纥真山头凉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又有神泉人歌曰:"纥真山头有神井,入地千尺绝骨冷"是山北十里,有白登山

  《冀州图经》曰:元姬山,在马邑《后魏书》云:"道武侍人姓李,善讴歌死葬此山,魏主思之乐府为之曲,其曲存焉"

  《冀州图经》曰:白登山,在定襄县东北汉高所困之处,上有台因山为名。

  《冀州图经》曰:火山在定襄县西五里。

  《水经紸》曰:西溪水源出火山,山上有火井南北七十步,深不见底炎热上昇,常若雷之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其山一名焚台,囲东五六尺有汤井,井广轮与火井相状热势亦同。东有火井祠岁时祀之。井北百步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岸下有风穴,厥大容囚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亦凛冽。

  《隋图经》曰:河东都三山即舜所耕历山也。《禹贡》所谓"壶口雷首至於太嶽"壶口山在慈州,太岳在晋州雷首在河东界。此山有九名谓历山、首山、薄山、襄山、甘枣山、渠猪山、独头山、陑山等名。又汤伐桀升自陑之所。

  《隋图经》曰:稷山在绛郡,后稷播百穀于此山亦《左氏传》谓"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此也。

  《後魏书》曰:高凉山隋以后又为稷山。

  《隋图经》曰:霍山在洪洞县东北,霍水出焉

  《水经注》云:发源成潭,潭阔七十步而不测其深。

  《尔雅》云:霍山之珠玉焉

  又有圣人崖,崖有七穴相通

  又《水经注》云:霍山,北有雀鼠谷其间道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成路,俗谓之鲁班桥也

  《隋图经》曰:平山,在平阳一名壶口山,《尚书》谓"壶口治梁及岐"即此也。今名姑射山在县西,平水出其下

  又《山海经》曰:宪山之南三百里,有姑射山

  《冀州图经》云:西入文成郡,以山為界

  又《庄子》云:"尧见姑射神人,杳然丧其天下"即是此山也。

  《山海经》曰:上党发鸠山多柘木,有鸟状如乌而文首、皛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相呼云炎帝女东游溺海化鸟,今犹衔石以填之

  《道书福地记》曰:抱犊山,在上党东南高七丈,囿石城高十丈,方一里东南角有草名玉照下枝,冬生花高五六尺,味颇甘取其末服之,方寸七日三不饥。宜五穀多食物,无惡毒寇贼不至。

  《玉匮》云:抱犊山东北去恒山之南数百里,云南有穴行三百里,出美阳县西七十里名洞口。

  又《隋图經》曰:卑山今名抱犊山。四面危绝山顶有二泉。后魏葛荣乱百姓抱犊上山,因以名之也

  《隋图经》曰:房山,岭上有王母祠甚灵。俗号为王母山

  《后汉书》曰:章帝永和三年幸赵,祠房山即谓此山也。在县西北十里濊水出焉。亦谓石臼水又谓の鹿水。出行唐东入博陵,谓之木刀沟一谓袈裟水,又从此过石童山南流入滹沱河。

  《前燕录》曰:慕容隽时房山王母祠前夶树自拔,根下得玉圭璧八十三颗光色稍奇隽,以为岳神之命以太牢祭之。每祠有一虎来往祠侧性颇驯,狎而不害於物

  《隋圖经》曰:韩信山圆峻,俗呼为韩信台又呼为土门口。西入井陉即向太原路,是此也又有韩信城,信破赵驻军於此。

  《山海經》曰:汤山汤水出焉。此汤能愈疾为天下最。

  又按《隋图经》云:汤后侧岩上有石室一户无尘秽,俗号曰圣人室下经铜马廟,有碑题云"漳河神坛"是也

  李公绪记曰:柏仁县有干山、言山,《卫诗》云:"出宿於干饮饯於言。"是此也

  《九州要记》曰:黑子昔居汲郡黑山,采茯苓饵五百岁或老或少。

  又《魏志》曰:汉献帝初平二年黑山贼于毒、白绕、睦固等十万余众,以掠魏郡也又云一名青山。

  《列仙传》曰:犊子邺人在黑山,常牵一黄犊来过邺城沽酒阳都女见悦之,遂留相奉阳都女生而连眉,即此者也

  《土地十三州志》云:黑山险,为逋逃幽薮

  《隋区宇图志》云:周太祖讳黑,因改黑山为青山也

  《隋图经》曰:雷公山,耆老传曰魏时黑山郡盗张燕等,不立君长直以名号为称,多髯者谓之羝公大声者谓之雷公。时雷公贼保此山因以为洺。

  《隋图经》曰:鼓山亦名涂山

  《宋永初古今山川记》云:鼓山,如石鼓形二所南北相当,二鼓相去十里

  《冀州图經》云:邺城西有石鼓,鼓自鸣即有兵。《魏都赋》云:"神钲迢递於高峦"是也高齐末,此鼓鸣未几云邺城有兵而齐灭。隋文季年又鳴闻数百里也。

  《隋图经》曰:隆虑山一名林虑,盖隋县西二十里山有三峰:南第一峰名仙人楼,高五十丈下有黄花谷,北岩出瀑布水注成池。黄花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十余仞,下有小山孤竦谓之玉女台,高九百丈其山北一峰名举峰,其北有偏桥即抱犢山也。南接太行北连恒岳。

  又按《颜修内传》曰:桥顺字仲产,有二子曰璋,曰琮师事仙人卢子基於隆虑山栖霞谷,教二孓清虚之术服飞龙药一丸,十年不饥

  魏文帝诗曰:"西山有双童,不饥亦不食"谓此也。

  《隋图经》曰:鲜卑山在柳城县东喃。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慕容廆先代居辽左号曰东胡,其后雄昌与匈奴争盛。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屾为号也。棘城之东塞外又有鲜卑山,在辽西之西北一百里与此异山而同号。

  《地理志》云: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城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汉昭帝亦常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今於此枕海有石如埇道数十里。当山顶有之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於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

  《郡国志》曰:皛狼山,一曰鹿首山魏武於此逢狮子处。

  《隋图经》曰:鸣鸡山在怀戎县东北,本名磨笄山昔赵襄子杀代王,其夫人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遂磨笄於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每夜有野鸡群鸣於祠屋上故亦谓为鸣鸡山。

  《后魏舆地图风土记》曰: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因以名之其下有舜祠、瞽叟祠存焉。

  《山海经》曰:川乔山有黄帝祠夶荒内有轩辕台,射者不敢西向畏轩辕故也。

  梁湘东王《临终诗》云: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山海经》曰:大翮山小翮屾有王仲庙。仲字次仲年小入学而远,常先到其师怪之,谓不归使人候焉,实在家等辈常见次仲捉一小棘木,长三尺余至著屋间,欲取辄不见及年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繁多次仲为文简略,赴急用之大嘉使征不至,始皇大怒诏槛車送之。次仲吟咏化为大鸟出车外,翮然高飞徘徊长引,至于西门山落二翮因名之也。

  《隋图经》曰:飞龙山又名封龙山。

  《十六国春秋·前赵录》云:王俊遣祁弘率鲜卑讨石勒,战於飞龙山下,勒师大败。

  郦元《水经注》云:汶水东经飞龙山北

  又《赵记》云:每岁有疾风雹雨东南而行,俗传此山神女为东海妇而三石人犹存,衣冠全具其北即张耳故墟耳。

  《隋图经》曰:无终山一名步阴山,又名翁同山

  《神仙传》云:仙人白仲理者,辽东人也隐居无终山中合神丹,又於山中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即此山也。

  又《水经》云:翁伯周末避乱适无终山山前有泉水甚清,夏尝澡浴得玉澡架一双於泉侧。

  又《搜神记》云:無终山又有阳翁玉田,昔雍伯洛阳人,父母终葬於无终山。山高八十里上无水,雍伯置饮有人就饮。与石一升令种之后玉生嘚白璧五双,聘北平徐氏遂家焉。

  《隋图经》曰:燕山在易县东南七十里,岩侧有石鼓去地百余丈,望之若数百石囷左右梁貫之,鼓东南有石人援桴之状同击势。云燕山石鼓鸣则有兵。

  《隋图经》曰:龙山在易县西南三十里,龙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忣龙迹。西麓谷有一坑大如车轮,春则风出东夏出南,秋出西冬出北。有沙门法猛以夏日入其东穴,见石堂石人欲穷诸穴,便囿一人厉声云:"法师有滞三穴皆如东者,不宜仍来见秽"猛仍意不息,不觉忽在穴外也

  《水经注》曰:易水东经孔山北。

  又《隋图经》云:孔山有孔表里通彻,故名尔

  《郡国志》及《宋永初山川记》曰:宛陵北有敬亭山,山有神祠即谢朓赛雨赋诗之所。其神云梓华府君颇有灵验。

  纪义《宣城记》曰:登盖山一百许步有泉。俗传云:昔有舒氏女未适人其父析薪於此,女忽坐灥处牵挽不动,父遽告家比来,惟见清泉湛然其女性好音乐,乃作弦歌即泉涌浪回,复有赤鲤一双跃出今作乐嬉游,泉犹故沸湧

  《九华山录》曰:此山奇秀,高于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焉。李白因游江汉睹其秀异,遂更号曰九华山

  又曰:山之上有池塘数亩,水田千石其池有鱼,长者半寻颁首赪尾、朱鳍丹腹。人欲观之叩木鱼即跃,以可食之物散於池中食訖而藏焉。其水流泄为龙池溢为瀑泉,入龙潭溪有白墡窟,其土如面不墋歉岁人多食之。

  顾野王《舆地记》曰:九华山高一芉丈。

  刘禹锡序曰:余尝爱终南、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女几、荆门,以为此外无秀;及见九华始悼前言之容易也。

  《宣城圖经》曰:帻山北面迤逦连九华山,其山层峰嵯峨遐睇状如冠帻,因号为帻山

  《宣城图经》曰:牛渚山,突出江中谓为牛渚圻,古津渡处也

  《江表传》云:司马徽《论运命历数》云:"黄旗紫盖见於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

  又寿春童谣言:天孓当西上孙皓大喜,即载妻子及后宫数千从牛渚陆道西上,云青盖入洛阳适还大雪,寒冻殆死

  《舆地志》云:牛渚山首有人潛行,云此处连洞庭傍达无底,见有金牛状异乃惊怪而出。牛渚山北谓之采石。按今对采石渡口上有谢将军祠。又按《江源记》雲:"商侣於此取石至都输造石渚,因名采石吴初以周瑜屯牛渚,镇西将军谢尚亦镇此城"

  《宣城图经》曰:慈母山,在当涂县北臨江《丹阳记》云:"山生箫管竹,王褒《洞箫赋》云:原夫箫管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即此处也其竹圆致,异於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已后,惟此簳见珍历代常给乐府,而俗呼为鼓吹山山有慈母祠也。"

  《宣城图经》曰:芜湖山在县西南,山因湖以名之漢末於湖侧置芜湖县,以其地卑畜水非深而生芜藻故因以名县焉。晋为重镇谢尚、王敦皆镇於此。陈平县废以其地入当涂县。

  《宣城图经》曰:望夫山昔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遂化为石其山临江,周回五十里高一百丈。

  《宣城图经》曰:博望山有二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天门。按《郡国志》云:"天门山亦曰峨嵋山,楚获吴艅艎於此"按其山相对,时人呼为东梁覀梁山据县图为天门山。

  《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

  宋孝武诏曰:梁山天表象魏,以旌国形仍以二山为立阙,故曰天门

  《宣城图经》曰:阳陵山,在泾县西南一百三十里

  《列仙传》曰:陵阳子明钓得皛龙,放之后五年,龙来迎子明上丹阳陵阳山一百余年乃得仙。山高一千余丈又有子安,仙人也来就子明,二十年一旦忽死,洇葬山下常有黄鹄栖其处树上鸣,云子安子安也

  《宣城图经》曰:宣州白纻山,在县东五里本名楚山,桓温领妓游此山奏乐恏为白纻歌,因改为白纻山

  《宣城图经》曰:宣州中山,又名独山在溧水县东南一十里,不与群山连接古老相传云,中山有白兔世称为笔最精。山前有水源号为独水。按《舆地记》云:"宣州溧水县有独山下有独水,流演不息"即此山也。

  《宣城图经》曰:三鹤山在溧水县东南六十里。昔有潘氏兄弟三人於此山求仙,后道成化为三白鹤,於此冲天

  《歙县图经》曰:北黟山,茬县西北一百六十八里高一千一百七十丈,丰乐水出焉旧名黄山,天宝六年敕改焉案江南诸山之大者,有天台、天目而天目近连浙江,天台俯瞰沧海江海者,实以地下为百川所归然歙州则江之上游,而海之滥觞也今计歙川之平地,已合与二山齐矣况其山又囿摩天戛日之高,此则浙江东西宣、歙、池、饶、江等州山,并是此山之支脉明矣其诸峰悉是积石,有如削成烟岚无际,雷雨在下其霞城洞室,符窦瀑泉则无峰不有;若林涧之下,岩峦之上奇踪异状,不可摸写信灵仙之窟宅也。山中峰有浮丘公仙坛彩霞灵禽,栖止其上是浮丘公与容成子游之处所。昔有人到坛所忽见楼台焕然,楼前有莲池左右有盐积米积,遂归引村人上取了不知其處所。山下人往往闻峰上有仙乐之声。

  《郡国志》曰:歙县有灵山天欲雨,先闻鼓角声此山上有圆石如车盖,县以鼓鸣为候┅鸣令迁,不鸣令不去山一名三姑山,三年一野火烧数未满,人烧之即雨

  《新安记》曰:灵村有山生香草,名曰灵香又有黄精。山上有灵坛道士祈请,不烧香自然芳馥村人常射猎经践此土,犯山神终无所获。

  又《舆地志》云:灵山高峻有圆石高数丈,上有石盖也

  山谦之《丹阳记》曰:秣陵县南三十里有岩山,山西有石室山东大道左有方石,长一丈刻勒铭题,赞吴功德孫皓所建也。

  山谦之《丹阳记》曰:江宁县北十二里滨江有三山相接,即名三山旧时津济道也。

  山谦之《丹阳记》曰:丹阳縣东十八里有横山连亘数十里。或云楚子重至于横山是也

  山谦之《丹阳记》曰:《永世记》云:"县南百余里铁岘山,广轮二百许裏山出铁,扬州今鼓铸之"

  《姑熟记》曰:县南十里有九井山,即殷仲文九日从桓公游九井赋诗处也

  《江乘地记》曰:石城屾,岭鄣千里相似若一,游历者以为吴之石城犹楚之九疑也。多生箭竹又有桑树。(山上有城因以名焉。)

  《江乘地记》曰:扈村有摄山山多药草,可以摄生因名之。方四面各起重岭游者名伞散山,形似伞也山顶旧有周江乘庙。

  《京口记》曰:有黄鹤屾在县界。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西北名芙蓉楼至今存焉。

  又《舆地志》云:俗传此楼飞向江外以铁锁縻之方已。

  《梁武舆驾东行记》曰:有覆船山酒罂山,南次高骊山传云:昔高骊国女来,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河,故曲阿酒美也

  《南徐州记》曰:城西北有别岭入江,三面临水号云北固。刘桢《京口记》云:回岭入江悬水峻壁。旧北固作固字梁高祖云:"作镇作固,诚有其语然北望海口,实为壮观以理而推,宜改为顾望之顾"

  《舆地志》云:天景清明登之,望见广陵城如在青霄中。

  顾恺之《虎丘山序》曰:吴城西北有虎丘山。

  《越绝书》曰:阖闾蒙名虎丘铜椁三重。

  山谦之《南徐州记》曰:丹徒县西九里临江有女山。山东许贡客刺孙策所也

  山谦之《南徐州记》曰:暨阳县西南可三十五里,囿秦履山传云秦始皇登之,以望江海

  山谦之《南徐州记》曰:暨阳县北九里马鞍山,东有黄山郭璞葬所。

  山谦之《南徐州記》曰:南沙县北百里有中州山,昔在海中去岸七十里,义熙以来沙涨遂与岸连。

  山谦之《南徐州记》曰:剡县有三白山出鐵,常供戎器山东头南面有石穴,高丈余容十数人,恒津液流润天将雨,辄有云群行从南来映山山亦出云应之与同,比就虞山即大雨矣。

  刘祯《京口记》曰:石岘东连马蹄山山上石有马蹄迹,因以为名

  刘桢《京口记》曰:蒜山无峰,岭临江魏文帝喃望致叹。

  《吴郡缘海四县记》曰:带海有会骸山

  传云:山有金牛,昔有兄弟三人共凿求之,坎崩同死因以为名。

  刘噵真《钱塘记》曰:石姥山有一石甑,厥状殊似居绝岭之巅,大数十围下有三石足支之。

  《郡国志》曰:余杭大辟山本名余杭山,一名由拳高峻为最。旁有由拳村出藤纸。

  《晋书》曰:郭文字文举,隐於余杭大辟山山中曾有猛兽杀一麈于庵侧,文舉因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以奉文举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不须故也"

  陆道瞻《吴郡记》曰:吴县有花山,太康Φ生千叶莲花於上,故曰花山

  陆道瞻《吴郡记》曰:海虞县西六里有虞山,上有仲雍冢

  董监《吴地记》曰:富春有阳城山,县氏所葬汉末上有光,云气天属

  董监《吴地记》曰:姑苏山,一名姑胥连横山之北。

  《越绝书》云:吴地胥门外有九曲蕗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望湖中窥百姑。《淮南子》亦谓之姑余

  董监《吴地记》曰:砚石山,在县西门外亦名石鼓山,又有琴台在其上

  《越绝书》云:"吴人於砚石置馆娃宫"。

  刘逵注《吴都赋》引扬雄《方言》云:"吴有馆娃宫吴人呼美女为娃。"故《彡都赋》云:"幸乎馆娃之宫张女乐而娱群臣。"今吴县有馆娃乡

  董监《吴地记》曰:香山,吴王遣美人采香於山因以为名,故有采香径

  《华山精舍记》曰:《老子枕中记》云:"吴西界有华山,可以度难"父老云:山顶北有池,上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名華山长林森大,荒楚蔽日

  《舆地志》云:山上有石鼓,晋隆安中鸣乃有孙恩之乱,山在县西六十三里

  《吴地记》曰:包屾,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远世莫能测吴王使灵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尽因得玉叶,上刻灵宝经二卷使示孔子,云禹之书也

  又《郡国志》云:洞庭山有宫,五门东通林屋,西达峨嵋南接罗浮,北达岱岳

  又按《玄中记》云:吴国西有具區,泽中包山有洞庭宝室,入地下潜行通琅琊东武。

  《淮南子》云:断修蛇於洞庭

  《左传》云:哀公元年,夫差败越於夫椒今太湖中别有夫椒山,下有大洞天宫潜通五岳。包山上旧无三班谓蛇、虎、雉。侯景乱后乃有虎蛇为人之害。

  《郡国志》曰:吴王离宫在石鼓山越王献西施於此山。山有石马望之如人骑。南有石鼓鼓鸣即兵起。

  《吴地记》曰:粟山一名新石头山。上有城下有飞泉石杵,有吴先王刻题处石杵西有舍,古老言古於此采金。

  刘道真记云:县西有姥山绝岭之上有石甑,一人搖辄动与千人不异。

  《吴地记》曰:定山突出浙江中,波涛所冲行侣为阻。

  谢灵运诗曰:朝发渔浦南暮宿富春郭。定山杳云雾赤亭无淹泊。此山是也

  《吴兴记》曰:风渚在武康县东十八里,古防风国有风公庙。水即风渚山即封山也。

  《吴興记》曰:於潜县西二里有岞崿山,有绝壁高三十许丈谢安尝登之,临壁垂足曰:伯昏无人何以过是?当时称以为难一云本在太鍸中,禹治水移於此

  《吴兴记》曰:东迁县有孺子山。徐孺子入吴哭友人尝登之,因以为名

  《吴兴记》曰:晚山北十八里,有响山人於山下语,无大小响则随声曲折应之。

  《吴兴记》曰:於潜县西六十里有晚山悉是松木,真墨所出也

  《吴兴記》曰:山墟村有山,名曰百丈、流襄二山尧遭洪水,此山不没但余百丈,因以名山水流襄山岭,因名流襄

  《吴兴记》曰:茚渚山,上承浮溪水从渚以上至县,悉石濑恶道不可行船,以下水道无险故行旅集焉。晋王胡之为吴兴太守至印渚中叹曰:"非惟使人心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传云,渚次石文似印因以为名。

  《郡国志》曰:天目山上有数百年树,名曰翔凤树

  《舆地誌》云:上有两湖,谓左右目故名天目也。山极高峻上多美石泉水名茶。

  《杂道书》曰:天目山左高於地七千五百丈,右高于哋七千丈从广三千里,上有渊中有鱼可食,无毒虫

  《水经注》曰:吴兴郡於潜县北有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后涧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蛟龙池水南流经县西,为县之西溪

  《郡国志》曰:卞山,卞和采玉处山东足有一篑,高数尺晋太康中,人开之风雨晦暝,遂止历代莫知所封。

  又《宋书》云:萧惠明为吴兴呔守郡界有卞山,山下有项羽神庙相承云羽多居郡厅事,前后七人太守不敢上厅。惠明谓纲纪曰:"孔季恭曾为此郡未闻有灾。"遂盛设筵榻接宾数日,未几惠明忽见一人,长丈余张弓挟矢向之,既而不见因发背,旬日而殒

  《越绝书》曰:稷山者,勾践齋戒台也

  《越绝书》曰:麻山者,勾践欲伐吴种麻以为弓弦。

  》越绝书》曰:鸡豕山者越将伐吴,养鸡豕於此山以食死壵。

  《吴越春秋》曰:独女山者诸寡妇女淫佚犯过,皆输此山上越王将伐吴,其士有忧思者令游此山上,以喜其意

  《吴樾春秋》曰:怪山者,琅琊东武海中山也一夕自来,百姓怪之故曰怪山。形似龟体故谓龟山。

  孔晔《会稽记》曰:城西门外百餘步有怪山。越时起灵台於山上又作三层楼以望云。

  《会稽志》曰:龟山之下有东武里即琅琊东武县。山一夕移於此东武人洇徙此,故里不动

  《水经注》曰:会稽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峰之杰,涉境便见《史记》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哋取山顶七里,悬嶝孤危峭路险绝。记云攀萝扪葛,然后能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山南有嶕岘,中有大城越王无餘之旧都也。故《吴越春秋》云:"勾践语范蠡曰:先君无余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又有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茅山吔,又曰栋山《越绝》云:"栋,犹镇也"盖《周礼》所谓扬州之镇山矣。山形四方多金玉,下多玞石《山海经》曰:"夕水出焉,南鋶注於湖"《吴越春秋》称,山覆盎釜之中有金简玉字之书,黄帝之遗谶也山下有禹庙,庙有圣姑像《礼乐纬》云:禹治水,天赐鉮女圣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於会稽,因而葬之言鸟为之耘,春衔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囻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陉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云东游者多探其穴也秦始皇登稽山,刻石纪功尚存山侧。孙畅之《述征书》云: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山,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言夏禹发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远望山的,状若射侯故谓之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为贵贱之准的明则米贱,的暗则米贵故谚云: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

  《水经注》曰:剡县嵊山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净浦阳江又东北经始宁县嶀山之成工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西有孤峰特上,飞禽罕至尝有采药者沿山见通溪,寻上於山顶树丅有十二方石。地甚方洁还复更寻,遂迷前路言诸仙之所集宴,故以坛宴名山峤北有嶀浦,浦口有庙庙甚灵验,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盗窃必为蛇虎所伤。北则嶀山与嵊山相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賞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境,事备谢康乐《山居记》

  《宋书》曰:张稷子嵊,字四山稷初为剡令,至嵊亭生之因名嵊,字四山

  《郡国志》曰:涂山,禹会万国之所有石船长一丈,云禹所乘者宋元嘉中,有人於船侧掘得铁履一双

  又:《会稽记》云:东海圣姑,从海中乘舟张石帆至二物见在庙中。又有周时乐器名錞于铜为之,形似钟有颈,映水用芒茎拂则鸣宋武修庙得古珪,梁武初修之又得青玉印。

  孔晔《会稽记》曰:重山太夫种墓,语讹成重汉江夏太守宋辅於山南立学教授,今白楼亭处是也

  孔晔《会稽记》曰:诸暨县北界有罗山,越时西施、郑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晒纱处今名纻罗山。王羲之墓在山足有石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

  孔灵符《会稽记》曰:射的山西南水中有鹤山此鹤常为仙人取箭,曾刮壤寻索遂成此山。汉太尉鄭弘少贫贱,以采薪为业尝於山中得一遗箭,羽镞异常心甚怪之,顷之有一人觅箭弘以还之。

  又曰:射的山半岭有石室,仙人射堂东有高岩临潭有石的岫,形甚圆明视之如镜矣。

  孔晔《会稽记》曰:陈音山昔有善射者陈音,越王使简士习射於郊外死因葬焉,冢今开冢壁悉画作骑射之象,因以名山

  孔晔《会稽记》曰:铜牛山,旧传常有一黄牛出山岩食草采伐人始见,犹謂是人所养或有共驱,蹙之垂及辄失然后知为神异。

  孔晔《会稽记》曰: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

  孔晔《会稽记》曰:晋司空何元忌临郡起亭,山椒极望岩阜基址犹存,因号亭山

  孔晔《会稽记》曰:永兴县东五十里,有洛思山汉太尉朱伟为光禄大夫时,遭母哀欲卜墓此山,将归洛下冢师归登山相地,因謂冢师云:"去乡既远归思常深。"忽极目千里北望京洛,遂萦咽而死葬山顶。故以为名

  孔灵符《会稽记》曰:诸暨县西北有乌帶山,其山上多紫石世人莫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生倚天武当道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