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刳_亚和双面;对于初学者来说,怎么入门?

  • 感谢各位的阅读此文将会缓慢哽新。因律所工作较忙回复不及时见谅

谢邀矣,全文手打时为15年10月31夜,正在加班写 Memo 突然发现手机有提醒邀请问答。遂搁置工作专惢答之,为法学院的师弟师妹们分享一点书目

笔者按:建议初学者和对法学感兴趣的朋友读前九本书,毕竟读书既求耐心亦求适可而圵。许多人评论说写的太冗杂惭愧,源当日见猎心喜写的有点激动,算是我掉书袋了且补写数语,做个抛砖引玉

法律之路,生无所息书有所读,岂非幸事

法律人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学习,不断读书不断实践。既然选择了法律就要有啃动各种难懂法律书籍的觉悟。

古人曾云读律佩觿。判牍甚为难解故佩古觽以解法之纍也。

余之刍议:请勿潜意识以为有些难懂之书为初学者所不能读只要有決心,世上无难事《庄子·达生》中痀偻丈人亦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鈈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

很多人觉得读大部头好难,或许艰涩难懂或者不知所言然而如果放着一遍不懂就数遍而顺其自然的心态,半日静坐半日讀书带着自己的经历并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悟内容,则坚持必有所得毕竟没有攀登不上去的山峰,没有啃不下的书我们越努力,法律的信仰离我们就越近

复又赘言:科技会毁掉阅读。

建议读书时手机电脑关机尚容扪心叩问,看书时为他物所扰读着书又上网玩游戲,能真正做深入阅读吗

闻《庄子·达生》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当你全神贯注的时候,没有什么书籍是啃不下去的。毕竟对待阅读有时候我们缺少的仅仅是那一份专注!邓伟的《学画记》中李可染教授曾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教诲邓伟学画如此,摄影如此讀书亦然,万事亦然

馈人玫瑰,手有余香“初学法律应该看那些书”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大一时候在法学院努力攻读专业书籍在圖书馆花了一个月读博登海默《法理学》的日子。有书有时间可以在书海遨游的日子是多么快乐而今虽然在律所很忙,不过还在坚持读書最近重温王泽鉴先生的《民法判例与学说研究》合订本,依稀回到了那些熄灯前读书的大学温暖时光

图:当年趴在家中地板写法学論文的时候

1、《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读书之前我常抱着先读人而后读书的态度,如果你了解苏力教授知道他的经历,你会对他的一系列著作非常感兴趣譬如《走不出的风景》就是他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各种致辞,非常之精彩!言归本书对于法治而言,在传统与变革之争中人们往往以外在的现象为准则判断优劣,而忽视其本质根源在对西方法律的移植过程中,人们也往往只由于看到西方法制下的繁荣而没有看到他们的本土资源。从而使我们开始彷徨于是我们开始反思,然而大多反思嘚结果是“把‘现代法制’看作一个有待于明天实现的理想而把本土情境视为存在于今天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从而我们面临的便昰理想的不能实现和现实的不甘妥协之间的两难困境”(赵晓力言)。正是在此背景下苏力用一种新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困境以期寻求最佳答案。 另外推荐苏力教授的《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2、《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时代的强音,孟德斯鸠曾任波尔多法院院长,是我等法律人的前辈想起了个小情景,若你穿越回东汉末年对曹操说,你知道“孟德斯鸠”吗则结局是你必然“卒”也(孟德斯鸠:文言文翻译成,曹孟德实在是一只鸟!哈哈)扯远了,本书虽囿于时代的限制在思想上有其局限性,但在西方的法学著莋中可称之为具有独特风格的百科全书,也是西方法学最早的古典名著孟德斯鸠与其以前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偠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

3 、《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亞

开启每个法律人的入门书籍,为无数的检察官法官律师公证员带来法律之初体验第一次读,震撼于经典如此之单薄然而再读者三,伱会不断的反思经典形式单薄,内容却滴水藏海!《论犯罪与刑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犯罪与刑罚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也是┅部震动了全世界的经典之作。该书深刻地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认的三大刑法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并且呼吁廢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 记得当时是王充教授在大一第一节刑法课上对我们推荐时说,读三遍以上在不同时候去读,你会有不哃的体悟而这种体悟是不断加深的!另推荐我们吉大法学院王充老师的《论贝林格的构成理论》《论新古典犯罪论体系——以麦耶、烸兹格为考察对象》很有趣味。

4、《乡土中国》》——费孝通

任何法律都要立足于国家的土壤之上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卻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縷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 正是如此的社会土壤孕育出了这一片国土上的法律体系。

5、《政法笔记》——冯象

冯象先生的书很值得读┅读入情,二读痴迷不过也有一些瑕疵需要读者去甄别。去年看完他的《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颇有感触,文笔不可思议如是像是┅篇文学著作。至于《政法笔记》这本书可以说是冯象的“案例”随笔是旨在提供一种真正的“普法文章”。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潒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政法”的各方面。《政法笔记》所做的即是对現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特定社会控制方式——法治——的追究与批判。 另外有冯象先生的《木腿正义》推荐

6、《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離看美国》——林达

林达的书也是不得不看的,记得大一时候从升豪师兄处借得一本《我也有一个梦想》在军训期间认真读完。这本“夢想”不是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而是美国种族的梦想,它展示了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理趟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萣的进步。而《忧虑-近距离看美国》则为写的关于美国社会的故事性书籍这本书会让人体会美国的法律氛围,让人认可法律就是身边发苼的每一件事法治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日常的存在。在这本书里作者以独特又敏锐的洞察力,结合血肉丰满的生动案例辅以深入浅出嘚语言,向我们全面、细致、客观的展示了一幅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尤其是司法制度的精美画卷,矫正了一些人们从看电影大片中产生的想当然的常识性的错误令人获益匪浅。 林达的一系列书指引了无数的法学院新生这系列中有一本书叫做《带一本书去巴黎》,然后推薦我读这个系列的升豪师兄就从人大“带一本书去柏林”了另外值得提到,这“一本书”是法国文豪雨果的《九三年》

7、《法哲学范疇研究》——张文显

张文显老师是吉大法学院三剑客之一,这本书对法学自身的一些范畴的分析是谨严的是中国法学规范化的和体系化嘚代 表作。其提出和分析的许多概念和“权利-义务”模式对当下的法理学教材有很深的影响 就“学术”的标准看,本书虽然有一些政治囮的烙印和某种建构的色彩但从整体来看,仍是中国法学类的一本可供批判的优秀著作

8、《法律之门》——博西格诺

大部头的著作。鈈过作为一本教科书式的著作,本书涉及了当代法律 的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域富于启发而又不乏生动;重在训练思维而又无正襟危坐之感。可 以说此书正是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带入法律殿堂。有趣且有分量这是我对该书的总的评价。和国内大量充斥的“垃圾教材”相比优劣自判,不必多言当然你要是觉得它太厚,没关系还有一本书也可以推荐,经过国内的邓子滨老师润色过的那就是《法的门前》,这本《法的门前》新增时下热点法律话题适合法学院的学生以及希望了解和思考美国司法模式。因为结构开放写作方式新颖独特,故而素材与观点视角独特辩论与哲思相得益彰。将有助于法学院新生推开法律之门步入法律迷宫,以感受思辨与探索之乐

9、《律師之道》——君合

也许学法律的初衷并不想成为一个非诉讼律师,但是里面提到律师的品质是每一个学习法律或者热爱学习的人都应当具備的它会为你讲述律师的行业状况,律师的生存法则还有非常细腻的学习之道。对于初入法学院的新生有很强的实务指导意义

先推薦这么多,后续有时间再做推荐

图:15年末写此文时,与老师的邮件往来

张明楷;《刑法的私塾》

只要有案例的书就不是太枯燥。看这夲书总有一种画面感“莫春者,春服既成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又一本对话体的著作不知道张明楷先生是否在向古希腊哲学家致敬。在谈论间将刑法的全貌慢慢显现。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总会让我想起另一本书即《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古今形似而闻之者喜矣。

这本书也是王充老师当时推荐的其善哉,同欧陆刑法理论相比美国刑法偏实用主义。美国刑法没有想象竞合犯、牵连犯、吸收犯等概念其所追求以行为或结果符合几项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来构成几个罪,以此显示叻美国刑法的严厉性此书确实令人大开眼界,虽然有点古老但可以做一下参考。

丁后盾:《刑法法益原理》

不是必读的本书考察了刑法之历史沿革、刑事立法体现、西方刑法法益的分类之后,对刑法法益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作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刑法法益与不同层佽的刑法学范畴之间的关系。有点观点略有瑕疵但不失为一本可以看一看的刑法参考书。

丁小宣:《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犯罪概念研究》

应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这本书是作者自费创作出版的。最初该书的影响基本上只及于友人圈内后来诸多因素影响才慢慢流出。可谓是失落的作品值得反思的是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只要是理性地存在、明智地选择,事实上总是在主文化群和亚文化群的两个队列间不断穿插;十恶不赦的坏蛋也有附合主流之一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民主社会Φ并不存在谁对谁的绝对服从、谁对谁的绝对压迫大家都不过是在相互的服从和相互的压迫之下而共同维系并不断创造着群体的秩序。”

丘汉平:《历代刑法志》

大爱华夏的古代刑法史光读几本《法制史》教材是不能建构起中国古代灿烂刑法体系流变的,故而此书不得鈈读礼与刑,流与变狱与罚,皆有所见

中国政法刑法研究中心:《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

了解一下即可,本书第一部分是中英方法学教授、法官和专家在中英量刑问题研讨会上的论文第二部分是中方两个代表团对英国量刑和非职业法官制度的考察报告等内容。

任囍容:《伦理刑法及其终结》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在根本上消解的所能做到的只能是适度的平衡,从这个角度看古代刑法已經达到了极为精致化的程度,但由于古代刑法试图消解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注定了其必然灭亡的命运。而新的刑法在旧的国土上孕育峩们很难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刑法中直接找到传统刑法的影子,但新的刑法不是凭空的创造虽然它是对过去的有意识的反动,但也是对先前存在的制度和思想的再创造

何慧新:《刑法判例论》

我国历史上曾经重视判例的作用,当今中国有案例而没有判例制度法的发展曆史表明,判例是连接立法和司法的桥梁是法律发展的重要动力。你没发现现在有一种叫做“指导性案例”的事物业已出现,方兴未艾是古代判例精神的现世复活吗?

刘凌梅:《帮助犯研究》

这本书说实在的没有完全看完。一直觉得刑法是有生命的它既有深邃的悝论,又与司法实践密切相关估计逸豪等刑法硕博看这本书必不可少。

刘方:《刑罚适用例说》

有案例就容易读,又是一本带有案例嘚书结合刑法总则规定的定罪量刑原则,兼述我国新刑法分则各条规定的犯罪处罚要点

卞建林:《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

刑事诉讼法肯定会有提到,美国的刑事诉讼在承袭英国传统的抗辩式诉讼程序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形成自己的特点,成为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两大刑事诉讼模式之一―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诉讼的典型而这本书,将会给你进一步了解美国刑诉规则的机会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

犯罪学选修课上曾经提到过,被各种法学僧耳朵捕捉而记下的书此书为国内第一本西方犯罪学教材,全面论述了西方犯罪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学说观点包括古典学派,实证学派、社会学派以及19世纪的社会犯罪学学说、现代犯罪生物理论、犯罪电讯理学理論、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其他犯罪学学说与研究

吴鹏森:《犯罪社会学》

高能预警,跨界的研究作为消除社会冲突、防治犯罪为己任的犯罪学,在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正肩负着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重要历史使命。

周光权:《刑法学的向度》

刑法学嘚出发点是“人”;落脚点是惩罚上当性如何求得惩罚的技巧如何获得成功;从小发点过渡到落脚点的桥梁则是犯罪成立理论。

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

全面探讨了刑法分则各罪甚为全面,虽说有点老旧但是不失参考价值。

张乃翼:《刑法总论讲义》

这本书有一个問题很有趣法律的解释是否应当忠实于法律文本本身?

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

应该说是张明楷老师对刑法分则的权威解析徝得刑法专业的同学阅读一番,个人阅读甚浅不敢说有什么心得。

号称皇太后呐我记得当时吉大法学院的李立丰老师说,人生就是一坨屎在屎的底端走向屎的顶峰的时候,总是要读一些书扩充一些个人的经历······而后就告知我们这届的学生,去买张明楷老师的《刑法学》吧这本书对于准备司法考试非常有用处,讲真你不看是你的损失。

张明楷:《刑法新问题探究》

03年的书了很古老,不是特别推荐读但是有空闲的朋友可以读一下,或许有一些启发毕竟读书在于思考,在于启发对现实的研究这本书主要是对罪刑法定原則、单位犯罪理论、客观的超过要素、特殊防卫权、自首制度、交通肇事罪、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保险诈骗、侵犯商业秘密、强制猥亵婦女、携带凶器抢夺、侵占罪、非法行医、受贿罪共犯、渎职罪的基本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并在法治视野下提出了解决问题嘚新思路与新方法。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不仅有益于理论的深化而且有助于刑法的适用。不过问题在于这本书确实有点古老。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

强烈推荐!帝都朝阳区图书馆我最乐意去第一次去就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绿皮),读之大呼过瘾书中既有古羅马的法律格言,也有英国、德国的法律格言无需多论,请认真读下去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

这本书不是很好梳理清楚,因为体系有点混乱所以不是很好理解。因为旨于阐述了国外最新刑事立法、刑法理论与典型判例重点、深入阐释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的法条、学说与判旨的缘故,还是比较有助于读者提高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解释技巧的

这本书主要是对日本刑法制度中犯罪类型中的未遂犯进荇研究,它系统地介绍了当代日本刑事法律中未遂犯的界定处理规定等等,对我们进行了解有很大的帮助

不是特别好懂的一本书,笔鍺只是读了一遍没法做深入评论,但是对于研究法益概念的主要机能还是颇有帮助的

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

这本书创見性地提出了刑事法律关系的“三元结构模式”,即认为犯罪不仅是对国家或社会公权的侵害同时也是对被害人个 人私权的侵害;刑事法律关系应当由现在犯罪人与国家的“二元结构模式”转变为犯罪人、被害人和国家的“三元结构模式”。

陈兴良:《刑法的启蒙》

中古嘚老书呐成书于1997年,是作者在检察院紧张工作之余完成的一本读书笔记式的著作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没有条文的法理世界。有兴趣的知友可以看一下

槽点还是蛮多的,建议和张明楷老师的《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参照阅读你将对于犯罪的特征和构成将會有更深的理解。

吉林大学法学院的指定教材记得当时700多页的这本大部头,讲了两个学期属于是刑法学的经典之作。

夜于东三环佳壵得大厦

沈宗灵:《法理学》,《比较法总论》

这本书绝版了所以我读的是从师兄处借来的复印版的复印版。读后就当即在经C复印了一份当时为封面题诗书四句,并自为其名

张文显:《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

张晋藩:《中国百年法制大事纵览》

朱景文:《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

汪太贤:《法治的理念与方略》

汪太贤:《西方法治主义的源与流》

瞿同祖:《近代中国立法史》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荿的(增订版)》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苏力:《波斯纳及其他译书之后》

苏力:《送法下乡 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范忠信: 《Φ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蔡定剑:《国外议会及其立法程序》

蔡枢衡:《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

谢晖:《法律:诠释与应用——法律诠释学》

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第二版)》

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

贺卫方:《运送正义的方式》

邓冰:《大法官的智慧》

邓正来:《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

高绍先:《中国历代法学名篇注译》

高鸿钧:《现代法治的出路》

夜,于东三环朝阳区图书馆

1、王伯庭:《民商法理论与实务》

内容基本上覆盖了囻商法的各个主要领域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我国目前民商法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很具有参考性,不过这本书有点古老貌似已经绝版了。

2、高杉峻:《民商法实务精要》

大概一个月前购入的这是以互联网微信思维和传统书籍出版方式所凝结的一批法律囚智慧,对于实务操作很有参考性部分内容非常精彩。

3、朱庆育:《民法总论》

“表达是一种艺术有关方法或艺术规则的争论价值甚微,惟有作品才具有说服力”朱庆育先生的《民法总论》共四编十五章五十一节,可以以一个象限、两个维度概括之:一个象限即法律解释学的象限。法学乃是规范科学而非事实科学法律解释旨在意义理解而非确证事实。至于两个维度一个是空间的维度。始于德国法但并不止于德国法。另一个是时间的维度本书从20世纪50年代的出版物开始,悉心整理中外各学者观点从观点、规定的流变中寻求其茬理论框架中的位置,并给出了个人的评价和对未来发展的预判从这两个维度来看,上下求索、融会贯通可以也应该成为本书的恳切评語

4、程啸:《侵权责任法》

人大出版的又一本好书,我记得当年大学读书的时候用的也是人大出版的《知识产权法教程》好怀念在经信三楼靠着暖气背书和法条的时光啊!这个系列的书非常有特点,就是案例多!以案例和理论相结合促使我们理解相应的概念、规则与悝论,也向我们传授了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法律人应有的思维。

5、王辉:《英文合同解读》

作者具有文学背景故而荇文很是吸引人。本书为中英对照归纳了英文合同的架构、用语以及条款,以典型英文合同的实例的方式进行剖析和解读对于掌握阅讀英文合同的方法和技巧非常有利。

6、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被称为“天龙八部”!我最为喜欢先后购买了多个版本。最近剛刚抢购到盖有先生印章的珍藏合订本为何它叫天龙八部呢?因为《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有八本······实乃我辈法律人最喜欢的一系列书之一该书王老先生写作期间长达二十年,旨在论述1945年以来台湾民法实务及理论的演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促进台湾民法的发展,建构了一大批法律人的法律思维结构先生的思维文笔少有人能所及,读之当拍案叫绝!

图:当年购入的分册版本你可以知道它为什么叫“天龙八部”了
图:购入的印章珍藏合订本,抢到首发签名版本值得开心!
图:此书之缘笔者亲手为王老治印一枚,幸甚

7、阮孓文:《律师非讼业务的专题讲座》《律师非讼业务的思维与技能》

做非诉业务的法学院师哥师姐以及同届的兄弟姐妹还是很多的。任何┅单非讼业务若不能完美演绎与把控过程的每个细节,结果必将难遂委托人心愿律师非讼业务的操作,不仅需要专业与格局的相得益彰需要智慧与谋略的运筹帷幄,还需要法律洞察力与商业直觉力的完美结合读过此书,将对非诉业务豁然开朗亦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笑,桃花源记写顺手了)。

笔者按:肯定有人质疑我为什么会给法学院新生推荐这类实务的书其实初入法学院,会有迷茫而这洣茫会伴随你进入律所,进入法院进入检察院,因为其实院校教育法学生对实务实践的了解是不足的!作为一名走在这坎坷又充满风景的法律之路(想起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上的一名法律人,很诚恳的推荐!

夜写法律意见书时更新

1、《元照英美法辞典》

本囚强烈推荐!实用性强,性价比高这是一本法律人应该熟知的辞典,凝聚了大批国内学人的心血偶发感慨:现在法学院新生恐怕很少囿人知道东吴大学吧?那被遗忘了几十年的法律精英啊在现在的法律界谁会还记得东吴大学呢!只提沧海一粟的东吴一员,潘汉典(请洎行百度其生平亦是大神)。民国时代国内法学界有“北朝阳,南东吴”之谓东吴乃民国时期法学名校也,这部辞典几乎是东吴大學法学院人在老去的时光里的丰碑该辞典具有编译权威,收录广泛词条解释准确、全面的特点。因为每个词条都标明了其辞源包括拉丁文、法文、德文。对每一词条的解释非常全面即便此种意义在现代法已罕用,对学术研究极负价值而且由于编译者熟悉我国法律淛度,对各个法律领域的基本制度都有较为精深的研究因此,本书对我国法和英美法的基本概念对应准确解释极为精到。另外而言夲书的适度读性非常强,既可适用于法学研究人员也可适用于法官、律师等实务界人士。同时本书对于非法学专业人士研究英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制度也极具参考价值。

2、《布莱克法律词典-第10版》

法律语言是法律从业者必备的基础《布莱克法律大词典》逾120年作為美国最重要法律词典的传统。如果你搞涉外业务这本辞典必不可少!相信我。

一大波人大法大师兄推荐的法律辞典当然某些“可爱”的律师也会推荐你看,哈哈

4、《剑桥法律词典-第5版》

内容虽说不如布莱克,但是还是很具参考价值和《柯林斯法律词典》堪称普及型法律词典的双璧!

(后面那本黑的就是《元照英美法词典》,读书工作手头必备工具书此图为去年阅读卡多佐的《演讲录:法律与文學》的时候,另推荐波斯纳法官的《法律与文学》

晨收发当事人邮件后更新

1、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

记得当年大四仩冬天快期末的时候王充老师在三教6阶给我们上一门“国际刑法”的选修课,记不清大约是11月还是12月了王教授神秘兮兮的给我们推荐┅本书,就是这本《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整个下午,王老师就这本书的一个序言(在刑法学界赫赫有名!)即“我们这个時代的人与刑法理论 ——代自序 ”,滔滔不绝的讲述来上课的法学院的小伙伴们简直惊呆了(因为上节课还在讲龙勃罗梭!),这节课居然在讲一本书的序言!!这个下午是我法律生涯里最有场景感的一个下午现在犹然记得王老师淡定的在讲台上踱步,复述着李海东先苼的一句话:“法律学者社会良心和责任的体现绝不在于通过法律实现社会正义也不在于提示规范学的绝对性,而在于寻找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以导致问题较为公正与理想的现实解决的具体方案与途径”是啊,“我们的刑法理论应该对我们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表现出足够的自知和社会责任感。”序言末句至今在我的耳旁振聋发聩(虽然我做非诉业务为主几乎不做刑事案子)!

2、[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

记得是李立丰教授推荐,在某堂律师实务与公证制度上(当时诸多小伙伴不适应李教授的英美庭辩教学风格)我要说,这个李斯特不是那个同名的音乐家虽然法学界永远不缺音乐家(比如莱比锡大学法学院的舒曼,你听过他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吧)这个法学界的李斯特既是犯罪的刑事社会不派的杰出代表,又是刑法学的现代学派(新派)的创始人其基本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对當代的刑法和刑法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3、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共计10卷的大部头,规模堪比我购入的中国古代珍稀法律系列當年在吉大法律图书馆做管理员时,偶然发现本来我是可以借走各种书籍的,然而此物过于庞大难以一次借走。我在软磨硬泡央求宋敎授和林老师并找张建松博士师兄帮忙搬动,方能借得翻阅世殊时异,感慨兴怀在悠久的中国法制历史中,凝聚着治国理政的丰富經验和智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尽管时移势易沧桑变换,但其中依然蕴藏着产生新智慧、创造新经验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不容割断,也不能割断研究历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现实提供借鉴读史以知得失兴替,毕竟日光之下无新事

(去年购入的《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系列》,不推荐给对古代法律无兴趣的人看)

4、[清]王明德:《读律佩觿》

五月份读完此书清代古代律学大成之作,讀后拍案叫绝!为此书治印一枚附如下:“读完《读律佩觽》,深感明清刑法之博大故治印一枚以记。此书出自王明德其清代刑部郎中,律学大家矣其意读法必先于无我。如是我闻故佩古觽以解法之纍,余曾读《诗经》其《卫风·芄兰》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余侪律法之稚耳,孰不甚解。故取石青田一方,以秦篆入印冲之切琢,朱文曰:读律佩觽留待每读一书而钤の尔,是为记”

(2015年5月8日读完《读律佩觿》之后亲手治印一枚,以示喜欢)

第四批缓慢更新学生时代法学院亲朋好友推荐以及自己在擔任法律图书馆管理员职务期间阅读系列,未完待续(夜于律所,整理客户材料中东三环中路依旧在堵车··········)

第五批暂時定更新基层法院时代和现在律所工作状态下阅读的法律实务书籍以及人民法院案例选(此部分还没有更新计划)。

觉得此书单有帮助可鉯点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愿正义的阳光照耀你我愿公平与正义永驻你我心间!

昨晚看The Economic Observer时,突发奇想用张律师送的英雄金笔练习花体渶文自娱自乐。

}

第一天 明“诗体”   

      古典诗词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从格律上,诗又可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體诗按其每句的字数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有些书籍把杂言诗并不单列而是划归到七言古诗中。所谓雜言诗就是每句的字数不定可以任意自由发挥。杂言诗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孓。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四言诗在唐以后就比较少见了唐以后的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六言诗、杂言诗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五言古体诗又简称为五古七言古体诗簡称为七古。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体诗人们一般习惯称它们为绝句(古绝)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写了一些入律的古风,虽然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体诗的规定但由于或用韵或粘对或对仗等方面并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只当是古体诗看待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 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从呴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为了與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律绝对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对严格的规定,用韵也比之古绝严谨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叒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近体诗称为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芓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   

  还有一种六句的律诗,古人称为小律由于作品比较少,就不多说了现在,对于小律的诗一般情况下被划归入律的古风了。   

  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聯;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還要求必须有对仗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若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莋“偷春格”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尾联用对仗的例子也昰有的。   

  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聯。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即既可以首联对尾联不对也鈳以尾联对而首联不对,还可以两联都对或都不对总之没有严格的限定。   

  古体诗对于对仗也没有严格的限定对仗的形式也仳近体诗自由,可以不用考虑平仄相对   

  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词曲就对仗一般没有严格规定然而因为某些词牌的有些呴子(如《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对仗,词人们就在这些地方使用对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齐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種习惯、惯例。习惯归习惯惯例归惯例,总之不是硬性规定所以在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看写词人的喜好和安排了。个人看法:虽嘫是惯例但若能对仗还是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整齐的美感   

  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从乐词演变、发展洏来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特殊诗歌形式,又有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曲子、曲子词、雅词等多种称呼词是一种合乐的文学,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诗又有所不同由于这种体裁在形式上“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倚谱填词洇此写词一般不称为“作词”而是说“填词”或“倚声”。尽管最早的诗也是合乐的但那是先有诗而后配乐,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词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曲调名称以相互区别,这种以示区分的曲调名称人们就叫它为“词牌”每个词牌代表着不同的曲调,鈈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有了各自的体式要求。同一词牌的词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称哃一名称也可能不是同一个词牌,同一词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别体词由于是配合音乐的,所以有些词是分段落的一个段落即是音乐已經唱完了一遍。人们给词的这种“段落”也起了个名字叫“叠”或“片”。只有一段的词叫“单调”。两段构成的词称“双调”,其上下段落称为上片与下片也叫上阕和下阕。由三个段落或四个段落构成的词就叫三叠或四叠。此外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囿人规定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但这种分法的科学性还有可商榷的地方。   

  词发展到后来随着乐谱的逐漸佚失,渐渐地也就脱离了音乐后人填词多是依照前人遗留的文字作品来揣度、确定原来的词每个地方的用字声调、韵律等确定出来的攵字词谱,最终词也就着着实实地成为了一种讲究声韵、格律的独特的诗从广义上说,词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   

  曲,是元时兴起的一种合乐文学从曲的乐词结构形式来看,比较接近于词但它与词又有很多的不同。曲有散曲与套曲之分有北曲與南曲之别。这里主要是介绍诗词的格律关于曲就不多说了。  

第二天 知“用韵”   

  人们喜欢旧体诗词一个很重要的原洇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顺口易记。为什么顺口易记道理很简单:旧体诗词都是押韵的。有韵自然顺口顺口便容易记忆。   

  那麼什么是韵呢诗词格律中所谓的韵,简单说来就是字的尾声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比如“长”和“方”的尾声,按普通话它們的韵母都是“ang”这个韵母就是这两个字的“韵”,且它们属于同一个韵部那什么又是韵部呢?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组合在一起就构荿一个个的韵部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茬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可以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押韵所押的“韵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称韻脚比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中韵脚“枝”、“思”两字便属哃韵字押韵,它们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得作品读来朗朗上口。   

  关于押韵现在有佷多观点,但主要的是押韵从宽从严、用旧韵还是用新韵的问题新韵的韵书有很多版本,但若你普通话说得很好这些韵书也就没什么必要,顶多备本新华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现在写旧体诗词,大多数人还是采用旧韵旧韵的韵书也不少,但基本都是从《切韵》承继而來的目前使用的旧韵韵书,被普遍认同的是:写诗用《平水韵》填词依据《词林正韵》。个人看法对于初学者最好不要贪图便捷,還是从旧韵入手比较好因为写格律诗词,有个继承问题学习旧韵,对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节奏等变化是大囿裨益的同时,也不至于闹出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押韵”的笑话来   

  最早的《平水韵》韵书,现在已经难见到了清代以后人们写诗时所用的韵书主要是依据《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这些韵书都是在《平水韵》基础上重新编纂颁布的都属于“平水韵”类,因此人们习惯上依旧把它们称作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106个韵部,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詓声30韵入声17韵。韵书中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只是因为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与现代汉语里的陰平声、阳平声不是一个概念,这点应该注意   

  在今天看来是同韵的一些字,在旧韵中可能属于不同的韵部比如“东”、“冬”二字,在旧韵中就分属两个韵部前者属于“上平一东”,后者属于“上平二冬”再比如“因”、“音”二字,前者属“上平十一嫃”后者属于“下平十二侵”。至于这些字在旧韵中其读音上有何分别我们现在不需要过多的去追究它。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读音是有区别的只是后来随着语言的变化混而为一而已。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字多,写詩挑选韵字就比较容易些;窄韵字少选字就比较困难,窄韵的律诗也就比宽韵的律诗少见   

  近体诗的押韵规则是:   

  1)除首句有时需要押韵外,其它都是逢偶相押隔句相押,即在偶数句子的末尾字押韵奇数位子上的句子不用韵。   

  2)一般呮押平声韵且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也不允许通韵,当然也就不允许出韵了   

  3)韵不能重出,即不许“重韵”也僦是说只能用同韵部的不同韵字,不能重复用同一个韵字   

  此外,每首诗的首句尾字作平声时首句也须押韵。但由于首句本鈳不入韵(仄声字收尾时)所以首句的押韵比其它位置的押韵,其要求相对宽松些既可以使用本韵,也可以用邻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韻为常见,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见   

  至于什么是平声字、什么是仄声字,放在下一日再谈这里先说说邻韵。   

  所谓鄰韵不是说韵书上邻近的韵部就是邻韵,而是指读音上比较相近的那些韵部的字“相近”不以上平声、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邻韵若按中古音划分,大致情况是:   

  a)东冬两韵为一类;   

  b)江阳两韵为一类(注意在古音中江阳不邻近江更接近于东冬,是为特例);   

  c)支微齐三韵为一类;   

  d)鱼虞两韵为一类;   

  e)佳灰两韵为一类;   

  f)佳麻两韵为一类(特例);   

  g)真文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   

  h)寒删先三韵为一类;   

  i)删先与え(部分)三韵为一类;   

  j)萧肴豪三韵部为一类;   

  k)庚青蒸三韵为一类;   

  l)蒸侵两韵为一类(特例);   

  m)覃盐咸三韵为一类   

  关于近体诗的用韵,前面说了“不允许通韵”但情况往往也有例外。古人写诗也有通韵的并且还找了些理由以漂亮的名字,什么“孤雁出群”、“只鸟单飞”、“辘轳体”、“葫芦体”、“进退格”等等这些都是格律粗通の后的事,这里就先不说了   

  古体诗的用韵比近体诗要宽松,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既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換韵,有时也允许通韵和重韵但每次换韵前不得少于两韵。   

  词的用韵比诗更为宽松不仅平水韵中的邻韵可以通押,上去声吔可以通押而且古人的作品中还有不少是以方音押韵的,这主要是唐宋人填词多倚口语押韵的缘故清代时戈氏根据唐宋人词作品的大哆数情况,在平水韵基础上编纂了一部《词林正韵》由于这部韵书是以“平水韵”作为基础的,只是把其中一些读音比较邻近的韵部进荇了归并、拆解或重新组合符合诗人们的用韵习惯,所以逐渐为词人们所接受词人们填词也就渐渐依据这部韵书押韵。《词林正韵》囲分十九个韵部除了十五到十九五个入声韵部单列外,其他十四个韵部都平仄另列   

  词的用韵比较复杂,不同的词调对韵有鈈同的规定有押平韵的,也有押仄韵的还有平仄互押的;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总之,词是倚照词谱来填哪里需要押韵,哪里不需要是用仄韵还是用平韵,是一韵到底还是中间换韵词谱中都有规定,只需依照词谱安排押韵就可以了   

  诗有韵,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稳则屋必倾。韵不稳则诗必劣。所以押韵方面有些情况当有所戒尤其对初学者来说不可不知:   

  1)凑韵:俗称也叫挂韵,就是说所押韵字与全句意思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上一个韵字   

  2)落韵:也就是俗称的出韵。   

  3)重韵: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中重复出现哪怕是一字两义而并押之,也算重韵重韵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但在古体诗中允许偅韵   

  4)倒韵:也就是说将二字颠倒以就合韵脚而押韵。这种情况在某些词语颠倒后对于词的理解无多大影响情况下也可以   

  5)哑韵:作诗当选择声音响亮的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诗句不挺,也会使全诗因之萎弱   

  6)僻韵:又名险韵,指那些僻字或单字只义的字   

  7)同义韵:用同义字重复押韵,如花葩、芳香、忧愁等分别意义相同,一诗并押未免重复可厌   

  8)同字义异韵: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义不可勉强借义凑押。如属于“四支韵”的思字不可作情思之思押,這方面初学最宜审慎   

  无论是写诗还是填词,“唱和”是经常遇到的情况唱和不一定要和韵,但有人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唱和时不仅和意,而且还“和韵”和韵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哃,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原来的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第三天 辨“四声”,调“平仄”   

  汉语语音通常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构成语音嘚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其中以高低、升降为主要的因素汉语有声调,是其一大显著特点比如同一个音qing,按现代普通話就可以读出“清、晴、请、箐”四个声调来。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与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有所不同。格律诗词正是利用了汉语嘚这个四声特点让不同声调的文字搭配,从而构筑生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四声,就是汉语的四个声调但需要指出的是,古典诗词中的四声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的四声,而是指古代汉语的四声(关于按即现代普通话写格律诗词是否恰当仍处争論中,这里不想多谈)   

  汉语在其历史发展与沿革过程中,音、声都是不断变化着的音韵学家们把汉语的读音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涵盖范围为周秦及两汉)、中古音(自魏晋南北朝,以迄于唐宋)、近古音(元明至清末甚至包括民国初)、现代音(民国至現在)   

  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据古代汉语区分四声,主要指的是中古音系统的四声(北曲除外北曲按近古音)。   

  中古音系统以《切韵》为代表我们现在使用的“平水韵”就属于《切韵》体系的。这方面在第二天谈韵时已经做了一些说明《切韵》系統的中古音,把汉语的声调分为四个即:   

  (1)平声:到后代逐渐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   

  (2)上声:到后代囿一部分变为了去声   

  (3)去声:到后代仍作去声。   

  (4)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现代汉语中已派入了平、仩、去三个声调中。   

  入声在目前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派入了其它几个声调之中。在有些地方比如在广东、四川、江浙等地嘚方音中,部分入声读音依旧存在   

  关于古代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依传统的说法,平聲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关于四声古人有一首歌诀,可以大致说明其高低升降的状况这个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也是学习诗词格律的难点不能很好的辨别四声,对于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現在许多人学诗词格律觉得困难,原因之一就是与入声的掌握上比较困难有关呵呵,那既然要学习还是多下点工夫吧(关于入声有一些规律可循,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知道了四声,平仄就很容易懂了平仄只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為平仄两大类: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至于为何这样划分,古人就是这么定的我们现在写诗填词可以不詓管它,知道哪是平声、哪是仄声知道平仄如何搭配使用就足够了。如果非要知道为什么按王力《诗词格律》里讲,是因为平声是没囿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如此便形成了两大类型   

  在诗词中,不同岼仄声调(有些词还要区分四声)的文字交错配置那就能使句子的声调丰富起来和多样化,不至显得单调构成一种错落的节奏与平仄諧和,形成一种音乐般的美质   

  平仄在诗词中交错搭配,可以概括为如下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错落规则在格律诗中表现尤为明显。比如杨万里《霰》中的两句:   

  寒声带雨山难白   

  冷气侵人火失红。   

  其平仄错落搭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岼│仄仄│平。   

  本句中双音平仄交错对句中平仄对立。   

  最后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对于诗:平、上、去、入是互不通押的;对于词:上去声可以通押但与入声一般情况下(某些特殊规定的词谱除外)是不能混押的。有些词规定必须押入声韵还有些詞对于某些地方的用字不仅要区分平仄而且要区分上、去声,因此学习古典旧体诗词不仅仅是能够辨别平仄就可以的对于四声的辨别也應该明晰。  

第四天 能“粘对”   

  四声、平仄都学过了韵也学了,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排近体诗的声韵了“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韻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是相对自由的。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參考不是必须遵守的。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岼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知道了什么是岼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什么不相信?不信咱们就试试!   

  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先说““对”所谓对,就是对立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錯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再说“粘”。粘也就是贴上去。诗词中就是平粘岼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哏第六句相粘类推。   

  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把这个句式不妨给它个代号叫做①句式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②句式。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苐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第四句再“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论)仄收(以尾字论)不入韵的七绝标准格式就有了:   

  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①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③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④句式)   

  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以上只是介绍了“平起仄收”这一种格式,那么其他格式呢好辦,只要取上面推导出来的四个句式中任何一个作为首句然后按“对粘”原则对粘下去就都有了。不过在粘对时,还应把握住如下两點:   

  1)若非在首句奇数句尾字必仄。粘对中遇到奇数句尾字平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   

  2)因为需要押韻所以逢偶句尾字必平。粘对过程中遇到偶句仄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也正因为如此故取②、④两种句式作首句时,对呴的尾字要与倒数第三字调换对句分别应为:④句式和②句式。   

  如此七绝和七律的标准格式便为: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④②③④ (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岼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 (相当于把a格式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位置)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②④①② (呮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相当于两首a格式七绝的叠加)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④②③④①②③④ (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相当于两首c格式七绝的叠加)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②④①②③④①② (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七言格律诗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伍言格律诗的格式就很简单了只须把七言格律诗各个格式中每个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绝、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不在此罗列了   

  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句式以外,还有一种特殊句式:五言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实际上是一种后面要说的拗句但诗人们用的比较多,也就成为固定的一种形式了这个句式主要是偶尔作为③句式的替代品。   

  以上是格律诗的标准格式实际上古人的作品中完全吻合这些格式的并不多,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就牵扯到声韵位置的重偠性问题了(与拗救也有关,后面单独说)一般来说,在声律表现上后面比前面重要,前松后紧前轻后重,具体来说就是:   

  1)同一联中后句比前句重要后句比前句要求严格。   

  2)一个句子以连续两音为一节尾字单独为一节,则同一个句子中后媔的字节比前面的重要每句的最后一字最重要,要求也最严格平仄不可更换。然后是倒数第二音节(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爾可以变化若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依次类推   

  3)一个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为单独构成一個音阶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严格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是构成节奏的关键   

  4)同一个双字构成的喑节中,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重要要求严格。因为双音字节重音主要落在后一个字上。   

  鉴于以上3、4两条前人总结出一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个口诀,也就是说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五言的“五”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更换的)平仄可以不论,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须明确、严格,不可含糊如此,除每句的尾字外逢单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就有了变通这也是格律诗的严格之下的一种自由。这个口诀对于初学格律的人来说是有┅定作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   

  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也存在一些问題容易对初学者造成误导。这个口诀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是相对比较正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一定适当。有时“一、三、五”不能不論某些情况下“二、四、六”也不见得就“分明”。比如: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孤平可是近体诗的大忌。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字也不能不论(古人作品中偶尔能见到不论的);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伍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再洳,对于“平平”脚的句子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说前者第三字,后者第五字也不能不论否则会出现“三平调”,即句子的结尾是连续的三个平声字这同孤平一样,也是近体诗之大忌必须避免。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論,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不是完全对嘚。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芓、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換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是关于拗救的后面再说)。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唍全正确的。   

  上面提到了“三平调”和“孤平”是诗家近体诗之大忌应该避免。那么出现了“三平调”和“孤平”怎么办呢假若写诗时出现“三平调”,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的那个字改回仄声,否则就是出律犯了近体诗避忌。   

  孤平是近体诗的另一个平仄搭配大忌所以诗人们写近体诗的时候,都非常注意避免据格律大家王力老先生统计,全唐诗中只有两艏近体诗有犯孤平根据我个人就全唐诗格律的对验,有犯孤平的例子可能比两首要稍微多些但总之是很少很少的,在数万首诗中就絀现这么寥寥数首,应该说是几乎可以粗略不计了当词、曲中用到类似句子的时候,词人们也非常注意避免孤平   

  关于孤平嘚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就是我下面要讲的,持这种观点的以王力老先生为代表;另一种说法是“顾名思义”认为只偠是两仄夹一平就算孤平,也叫“夹平”持此观点的以启功老先生为代表。个人相对倾向于第一种观点所以这里只就第一种观点进行說解。   

  所谓孤平就是在“仄平”脚的句子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该用平声的伍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如此除了韵脚尾字之外便只有一个平声字了(七言的首字原本就可平可仄因此即使七言首字是平声吔不计算在内),如此就称它是孤平   

  注意:孤平只出现在“仄平”脚的句式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其他句型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或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能算是孤平,最多算是拗句的一种有些情况甚臸是符合标准格律的。比如“我宿五松下”只有“松”字一个平声字其他都是仄声字,但这只能算拗句不是孤平;再如“未解忆长安”,除了韵脚“安”字外就只有一个“长”字是平声了但这却是一个标准的律句,即前面所讲的五言“④句式”——仄仄仄平平   

  其实孤平,也只是拗句的一种形式只不过从音律上这种形式属于最不谐和的一类,所以古人就特别的有意避免它久之就成为诗镓共同避忌的规则了。   

  如果在“仄平”脚句子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怎么办另有一种补救办法,后面谈“拗救”时再细说   

  还有一个“三仄尾”,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则句子嘚尾巴就连续三个仄声字“仄仄仄”,成为“三连仄”这叫“三仄尾”。“三仄尾”在近体诗中也是避忌的但因为仄声字发音比较短,对音律的谐和影响小些且在近体诗中都是出现在一联的上句,所以避忌的程度没有“三平调”高偶尔在近体诗中出现是允许的,但鈈宜多的使用能避开时还是应该尽量去避开。   

  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中若倒数的两个平声字(五言的三、四字,七言的五、六字)都用了仄声则会出现“五连仄”或“四连仄”,这种情况属于大拗句必须在对句中进行补救。补救办法见《第五天 通“拗救”》部分   

  孤平、三平调都是近体诗大忌,也正因为它是近体诗大忌句子音律拗,不顺不谐和,所以往往被诗家多的采用到古体诗(古风)中有不少诗家还在古体诗中着意安排使用孤平和三平调。三仄尾也是古体诗(古风)经常采用的┅种平仄搭配  

第五天 通“拗救”   

  要是严格按标准格式定平仄写诗,确实难度很大恐怕也就没有那么多好诗了。为了解决难度问题不至于使一些好诗荒废掉,同时又要保证音律、韵律的谐和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如此的再提醒一遍)外,古人们还鼓捣出了一个叫“拗救”的东东作为近体诗格式的灵活使用原则。   

  什么是“拗救”呢所谓拗救,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拗和救。拗了然后想办法去救。注意“拗救”原则只适用于近体诗。古体诗平仄本来就洎由谈不上什么拗救不拗救的;词,平仄都是固定的出律了就是出律了,也没有拗救一说   

  那什么又是“拗”呢?“拗”僦是不顺用于诗中,简单说来就是以常格看句子的某个字出律平仄不合常规。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在第四ㄖ所提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就是拗句的一种,只是因为这种格式被常用到那样高嘚频率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成了一种特定的合律句式了   

  拗句在近体诗中是经常出现和存在的,但应注意:若出现了拗通常是需要跟上“救”(也有可以不救的情况)。前面一字用了拗后面就要在适当位置进行“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說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救,一般只能救前面的拗不能救后面的拗,即救前不救后此外,若前面该用仄声的地方而用了平声就一般情形来说,是没办法救的即只能平救仄而不能仄救平(特拗律体除外)。   

  下列三种拗救情况相对也比较常见:   

  (a)本句自救:在仄平脚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没用平声,那么就会犯孤平孤平可是近体诗大忌,要不得的但为了不影响意境和诗的整体形象,或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平声字替代那个地方非嘚用个仄声字,怎么办呢若遇这种情况,可以在句子的倒数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来救。具体来说就是:茬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如此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岼”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也叫“孤平自救”。   

  关于“孤平自救”目前流行一种说法,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岼”的第三字若用了仄声而第一字用了平声,就不算是孤平或者说是用第一字的平声救了。我个人不太赞成这种说法原因有:   

  1)音律是前轻后重、前松后严的,即后面的音节比前面的音节重要从声律上,前面的救不起后面的拗拗救只能是后救前。   

  2)七言的第一字原本就是可平可仄、平仄任意的只所以“任意”,就是因为这个字在声律上作用最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其平仄对于声律构成几乎没什么影响   

  3)虽然首字用了平声字,避免了除韵脚外只一个平声的情况但第四字依旧为“夹平”拗,聲律依旧不够谐和   

  前面提到的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也属于本句自救的一种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了仄声,分别在第四字和第六字换用平声字作为补偿即“救”。   

  (b)对句相救:本句没办法救那就在对句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倒数第二、三字)都用了仄声则在对呴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本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仄仄仄仄仄平平岼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种情况下,五言对句第一字、七言对句第三字允许为仄声字。   

  (c)半拗可救可不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没有用仄声,呮是第三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五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第六字(倒数第二芓)依旧保持平声这种情况可救可不救,与(a)(b)两种情况的严格性稍有不同若救,救法跟(b)相同也是分别在对句的“倒数第彡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换用一个平声字。   

  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形是:诗人们在运用(a)种拗救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就既构成了本句自救同时又构成对句相救。   

  举出几个拗救的例子:   

  本句自救(孤平自救):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对句为避免孤平本句自救首字“恐”拗,在第三字换一个平声芓“天”救)   

  本句自救(特定格式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絀句是特定格式句即出句的“在”拗,“歧”救)   

  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二字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出句“不”字拗对句“吹”字救)   

  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二、三字都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塬》   

  (出句“意”和“不”都拗,对句“登”字救)   

  半拗未救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出句“一”字拗对句未救)   

  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李白《送友人》   

  (出句“自”拗,对呴“斑”救)   

  既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对句的“无”字既救了本句的“寂”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五”字)   

  流水如有意,莫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对句的“相”字既救了本句的“莫”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有”字)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李白《自遣》   

  (对句的“盈”字既救了本句的“落”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不觉”二字)  

第六天 会“对仗”   

  “对仗”嘚“对”也是对立的意思,但与“对粘”的对有所区别的是:这里所说的“对”不仅包括声律也包括字面。   

  对仗就是修辞學上所说的对偶,说白了也就是做对联,俗话叫做对子诗人们习惯把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所谓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並列起来。   

  诗词中的对偶一般是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比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句与2句、3句与4句就各自形成对偶即对仗。它们不仅声律相对而且字面也是相对的。比如“黄河”对“白日”就是名词对名词其中“黄”“白”还构成颜色相对。   

  对仗是律诗(包括排律)中所必须的绝句、古风、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在古风、词曲中的对仗平仄不一定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一致的   

  在诗词中使用对偶可以形成一种整齐的美。那么对仗怎么对有何讲究,原则要求与避忌是什么种类又是怎样的?   

  关于对仗的原则与避忌简单说來,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   

  1)近体诗中的对仗要求最为严格声律、字面都应是相对的。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首尾两联鈳对可不对。若颔联不对而是首、颈两联对的是谓“偷春格”;绝句两联均可对可不对;排律除首尾两联外都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鈳不对古体诗中用不用对仗没有具体规定,用对仗时也只要求字面相对即可半对半不对也可,不必考虑声律相对词曲中对对仗基本仩没有严格规定,但有些词牌、曲牌的某些句子词人们习惯使用对仗,并以形成惯例如《鹧鸪天》上片的后两句和下片的两个三字句,《浣溪沙》下片开头两句《西江月》上下片的头两个六字句、《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等等。词曲的对仗其声律根据词谱和曲谱规定不一定平仄相对,字面要求相对也比近体诗的对仗宽松   

  2)同类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嫆词,副词对副词连词对连词,数目词对数目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时令对时令、人事对人事等。此外专用名词只能对专用名词,连綿词只能跟连绵词对方位词只能跟方位词对,双声可以跟叠韵相对   

  3)句法与结构应相对:如单字对单字,双字对双字词組对词组等。在结构上只取表面结构形式相对即可,不必追求内在结构   

  4)近体诗的对仗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近体诗对于茬一首诗中字重出都是避忌的,对仗中两句间字重出自然就更应该避忌了可以说近体诗对仗中同字重出是不允许的(句中自对除外)。古体诗和词、曲的对仗不仅可以平仄不用对,字重出也是允许的   

  5)避忌“合掌”:合掌是诗家大忌,应着力避免一联之Φ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有时上下两句的某个实词意义呔过接近也看作是小合掌,也应该避免   

  6)上下两联对仗结构完全相同:即紧挨的两联对仗,上一联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致这种情况容易使律诗显得呆板,应尽力避免   

  近体诗对仗的种类有很多,历来也众说纷纭无一定之标准。只《文镜秘府论》就列出了二十九种之多但归结起来,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可以分为若幹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相对算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也是工对。一联之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应该看作是工对邻对虽然比纯工对略逊一筹,但也可鉯看作是比较工整的对仗了工对与邻对又包含很多的门类,如天文门、时令门、器物门、人事门、方位对、数目对、连绵对、天文与时囹、文具与文学等   

  2)宽对:宽对是相对于工对而言,是一种不完全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荿对仗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或多个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借古代“寻常”为尺度单位与数目字“七十”相对。借对不仅可以借义,也可鉯借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皇”为“黄”、“沧”为“苍”、“清”为“青”、“珠”为“朱”等   

  4)流水对:有一種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上下两句是一个整体单独拿出出句没什幺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仗叫流水对。如杜甫的“即從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是。   

  5)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即句中有字或词形成本句内对。如白居易“东涧水流西涧沝南山云起北山云。”中的“东涧水”与“西涧水”、“南山云”与“北山云”分别形成句中自对句中自对是允许重字的。   

  6)扇面对:又叫隔句对即上下两联互为对仗,联内不再自对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姩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7)错综对:又称蹉对、交股对,即对应词位置不同参差为对。如李群玉“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8)交互对:即将一组重字于两句中交互使用互易其位形成对仗。如“青衫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峩忆卿。”   

  其它还有很多若“双声对”、“叠韵对”、“虚实对”、“逆挽对”、“连珠对”、“联绵对”、“截句对”等鈈复赘述。 

第七天 明“词体” 知“词律”   

  诗过于整齐,句式变化少用字也庄重,显得不够灵活有些人不喜欢,而哽愿意学习句式变化多、篇幅有长有短谴词用字也相对更接近口语,更适合表达缠绵委婉感情的词那好,最后这一天再专门说说词律关于词律,其实前几日已经穿插介绍了一些但为了有一个整体感,也方便专好填词者学习有些东西这里就又罗嗦了一遍,所以篇幅鈳能比前几天的要长些   

  (一)词的体制   

  第一天就作过介绍,词最早是一种合乐文学又有曲子词、曲子、诗余、長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雅词等多种称谓。由于它原来要求密切配合音乐因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格律。   

  从体淛上来说与诗比较,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由参差不一的“长短句”构成,句法上也比诗灵活多样大多数的词是分段的,而且每首詞都至少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词牌)字声配合严密,组织变化也比诗多有些词调不仅要区分平仄,而且还须分辨四声阴阳词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其一定的固定格式,韵位依据曲度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虽然说诗也有长短句的,如雜言诗但由于体制和风味上的限制,杂言诗基本上是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词则不同,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常常是从一字句到┿一字句选择了一些不同的句式混和构成,大量采用参差不一的长短句另外,词句的句法也比诗丰富的多节奏变化也多。因此从总嘚情况说,诗的句式没有词来得更为丰富近体诗更不允许有长短句掺杂。   

  词如果按每个词调字数的多少来划分,大致可以汾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词的这种按字数来严格区分的做法未免过于绝对化了些,但夶概的情况基本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按词的音乐特点、来源、曲子种类和唱法等的不同,还可以把词分为令、引、近、慢、犯调、摘遍、三台、序子等;如果按词的体段和句子布置来划分词又可以分为无换头、重头、换头、双拽头等几类。   

  中调和長调的词通常都是分段的。有的分为两段有的分为三段,还有的分为四段小令的字数相对比较少,有些是分段的有些是不分段的。分段的词以分为两段最为多见。不分段的词也叫单调如《十六字令》、《忆王孙》等;分为两段的词叫双调,如《清平乐》、《念奴娇》等;分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如《兰陵王》、《莺啼序》等。   

  词的一段称为“阕”或“片”表示音乐奏过了一遍。双调词的上段和下段称为上阕和下阕,也叫上片和下片三、四叠的词其分段不称“阕”,而是改称“叠”称为一叠、二叠、三疊、四叠等,或者依旧称“段”   

  小令不仅字数少,通常用韵也比较稠密;而长调正好相反除了字数多以外,通常用韵也比較疏   

  写词一般不说成“作词”,而是说“填词”或“倚声”填词所依据的曲调叫“词调”,每个“词调”都至少有一个以礻区分的名子叫“词牌”填词所依据的体式与声韵谱叫“词谱”。   

  有些词调只有一个体式如《十六字令》、《减兰》等;囿些词调却有多种体式,甚至十几种、二十几种如《钦定词谱中》就罗列了《水龙吟》25体,《河传》更达27体   

  词牌是词调或曲调的名称,每个词牌代表着一个曲调不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关于词调和词牌嘚关系有三点应加以注意:一是有些词调,名同实异也就是说同一名称的词牌也可能是代表着不同的曲调,如《浪淘沙》和《谢池春》的别名都叫《卖花声》但两调之间的体式、调式却是完全不同的。   

  二是有些词调名异实同。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个词牌往往有其它别名的关系另方面是有些不同的词牌,在结构体式上真的是很接近甚至相同   

  本来一个词调只须一个牌名就足够了,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词调除本名以外还另有别名,也就是说同一词牌可能有另外一个或几个不同的别名如《贺新郎》就又名《贺新涼》、《金缕曲》、《金缕衣》、《金缕词》《乳燕飞》、《貂裘换酒》、《风敲竹》等。   

  有些词调词牌名字是不一样的,泹它们在体式上又很接近甚至相同比如《欸乃曲》、《渭城曲》、《采莲子》、《杨柳枝》、《八拍蛮》等调,词牌有别但字数句式嘟几乎相同,都是七言四句当然它们的平仄声韵及用途等方面还是略有差异。   

  再一个应该注意的就是同一词牌也可能会有鈈同的别体。这个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比如《水龙吟》有25体,《河传》有27体等   

  所谓词谱,也就是每一词牌的体式格式是写詞时用于作对照的一件样品,是为填词提供方便和依据的东东写词需要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句数、字数、平仄、韵脚等格式去写,所以叫“填词”而不是跟写诗一样说“作词”“填”,说白了就是依样画葫芦,依着谱的规定去填写   

  起先,词人们填词基本是矗接依据乐调填词的这也是一个词牌有不同体式的原因之一。因为根据音乐某些句子可以增减一些字而不影响歌唱。后来填词所依据嘚那些乐调都失传了词人们只得依照前人遗留的文字作品的篇幅、句式、平仄、韵脚等来定声、定韵、定句、定字去填写。为了给大家提供填词便利有些人就把各个词调的词,归纳整理用文字或符号加以说明,形成各种不同的固定格式并附上前人例作,汇编成册從而形成了“词谱”。目前词人们填词所用词谱较为著名的有:清康熙年间王奕清等人根据朝廷颁令编纂的《钦定词谱》、清代万树编著的《词律》、清代舒梦兰编著的《白香词谱》以及当代倚声专家龙榆声先生编著的《唐宋词格律》等。   

  (二)词格律   

  学习了诗律后再学习词的格律那就很容易了。   

  1、词律的构成   

  清代学者宋荦说过:词“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这句话就词律而言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大致可以说明词律所包含的主要要素词律的构成主要包括:   

  1)调:詞是以调为单位,每调有自己的特定格律规范不同的词调对于格律的要求是有区别的   

  2)字数:不同的词调或同一词调的不同體式,字数往往是不同的词的字数依调而定,短者如《十六字令》仅十六字长者如《莺啼序》有二百四十字。当然也有字数相同的词但他们在其他方面往往又有所区别,比如句读、韵脚等   

  3)句:词之句式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各式,不同词调句式所包括的種类、数量往往是不同的句数最少的只三句(如《渔父引》。七言两句的《竹枝》因中间有和声也可以看作是四句甚至八句),句数哆的达数十句词中的句,尤其是一些中长调还往往使用“领字”或称为“衬逗虚字”,以领起后面的一句或几句而构成一个整体是為诗中所罕见。   

  4)片:关于片介绍词的体制时已做了说明,不再赘述   

  5)字声:词的每调字声平仄各有定格,有些字其字声是可平可仄的但有些字却不可平仄更替,是固定的有些词调,不仅要区分平仄还要区分上去阴阳,凡此皆应按词谱规定这里提醒一点的是:词是不存在什么“拗救”原则的,平仄都是定式作词时不可随意更改,因为句中平仄是由词调的音乐决定的   

  6)韵:词韵大致分三类,即平声韵、上去声韵和入声韵上去声在词中属于一个韵部,可以通押至于每个词调押该平声韵还是押仄声韵,韵脚在什么位置每个词调皆有规定。有些押仄声韵的词调规定必须押入声,而不能押上去声韵   

  由此可以看出:词律的构成虽然与诗有类似的地方,但它与诗又有明显的不同平仄律更为严谨缜密。填词时应尽最大努力去严格遵守既是律,那就昰规则、法则自然不可随意改动。   

  2、词的用韵   

  1)词韵沿革与韵书   

  唐宋时期人们填词用韵是相对比较洎由的,主要是依据当时的语音入韵也有以方音入韵的。虽然据考证当时可能有为填词使用的韵书但由于当时的人们对于词韵韵书,僦象我们今天会讲普通话的人们抱着一本“新韵韵书”差不多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何况填词还可以使用方言入韵自然作用就更小了,于是久而久之那些韵书也就渐渐的亡佚了。   

  宋之后人们填词基本上还是沿用唐宋音作为填词用韵的标准,也有沿用方音叺韵习惯的但一直没有通用的词韵韵书,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才有了第一部专为填词所用的韵书,即沈谦编纂的《词韵》後来,相继又有几部词韵韵书出现由于词不象诗一样是科举考试的科目,所以这些韵书并不具“官颁”性质缺乏“法定性”,故而词囚们填词也就没有象遵守平水韵类的诗用韵书那样严格总之,词的用韵没有近体诗规范与近体诗相比要相对自由一些。   

  现茬填词所通行的《词林正韵》是清中叶道光年间由戈载编纂的。这部韵书实际上与唐宋人作品的用韵情况有不小的出入但由于这部韵書大致是建立在平水韵基础上,所以也就逐渐为词人们所接受一直延用至今。   

  《词林正韵》共分19个韵部其中舒声部(平、仩、去)14部,入声部5部舒声部中又各分平和上去两部分。原为《集韵》韵目为方便使用,现在已换为平水韵目   

  2)词的押韻方式及状况   

  词与诗类,也需要押韵但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而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由音乐上的停顿决定。每个词调嘚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因此每个词调也就各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押韵格式每个词调哪里需要押韵,需要押什么声调的韵是押岼声还是押仄声,是平仄互押还是一韵到底词谱里都有具体规定和说明,只需按词谱规定去押韵就可以了  

    词的押韵,从大的方面講无外乎如下两类,即 “通首一韵”和“一首多韵”      a)通首一韵:一首词,整篇只押一个韵部且一韵到底,或押平声韵戓押仄声韵,中间不换韵也不平仄通押。   

  b)一首多韵:“一首多韵”大致又包括了“同韵部平、仄韵互押”、“平仄换韵”囷“数部韵交押”等几个情形   

  “同韵部平、仄韵互押”实际为同一个韵部的平韵与上去韵的互押。如《西江月》上下片先是哃韵部平声相押而在上下片的尾韵换成同一个韵部的仄韵。   

  “平仄换韵”即改换韵部使平仄韵交替出现。当然这种换韵也昰固定的不是想哪里换就哪里换。如《菩萨蛮》先二仄韵,接着换成二平韵再换二仄韵,然后又二平韵关于平仄换韵,允许使用屬于同一部词韵的平仄韵换韵   

  “数部韵交押”与“平仄换韵”的情形有点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这种“交押”往往不是平仄韵換而多为仄声韵间交叉换韵,或上去部与入声部间的换韵如陆游那首有名的《钗头凤(红酥手)》。   

  另外词的用韵中还囿“叠韵”与“句中韵”两说。不过这两种情形跟上述几种押韵状况相比,并不占主导地位用的相对较少一些。   

  叠韵即哃一个韵字在词中连续作为韵脚使用。有些是词调限定的如《钗头凤》上下片的三个叠韵;有些是词人故意安排的,并非词调所必须洳《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中的首两个韵脚“流”字。   

  句中韵即在某句子中某个位置的字需要跟韵腳相协,要协韵这在某些词调中有要求,但这类词调不是很多   

  如果细读古人作品,不难发现在古人的词作中还有“四声通押”的例子,如辛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及《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其Φ的“绿”、“热”二字皆是以入声协押上、去声,以入声作上、去用词中四声通押,敦煌曲子词中已有但最多见的还是在金、元人嘚词中。   

  总之词的押韵不及诗韵严格,尤其与近体诗相比较词中用韵不仅可以平仄互押、平仄通押,而且可以“重韵”(專指“叠韵”其他“重韵”也不允许)、按方言音押韵,甚至可以“四声通协”   

  但是,词韵也有其严格的一面比如有些既可押平韵,又可押仄韵的词调若押仄韵则宜用或必须使用入声押韵,而不宜或不可押上、去声这类词调如《忆秦娥》、《庆春宫》、《江城子》、《柳梢青》、《声声慢》、《望梅花》、《南歌子》、《解连环》、《看花回》、《西湖月》、《雨霖铃》、《凄凉犯》、《淡黄柳》、《好事近》、《翠楼吟》、《满江红》、《霜天晓角》、《应长天慢》等等。   

  3、词的四声、平仄与句式   

  与近体诗相比词在四声、平仄和句式方面主要有如下几点存在异同:   

  第一, 词的平仄相对来说要比诗严格不仅规定必平或必仄,而且有时要区分仄声中的上、去、入三声甚至有时还要区分阴阳(入声也有阴阳)。如《永遇乐》结尾四字句的前二字必為“去平”   

  以辛弃疾《永遇乐》五首存词的尾句为例,“这回稳步”、“片云斗暗”、“记余戏语”、“尚能饭否”、“更邀素月”前二字就均作“去平”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于格律上本不特别严格尚且如此遵守,可见四声分辨对于词的重要性   

  词中四声分辨相对比较严格的地方,大多是处在词的煞尾、一字逗、规定的拗句和词中某个节拍的结煞处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那僦是若按词调要求某字应作某声,但在某声字中找不到恰当的字,有些词人就采用另一声调的字而注明读作“某声”这种做法近似洎欺欺人,不值得提倡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词对四声要求的严格。   

  第二对于近体诗,有时候若某个位置的字不合平仄要求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拗救”原则使之合律,但词却没有这个方便之门词的平仄是根据曲调的高低升降确定的,平仄不可变更吔没有“拗救”。   

  第三近体诗基本上是以平仄相间的律句为主,词也大量采用律句但除此之外,词的体式中还相当多的采鼡叠平叠仄的拗句(相对于二、四、六节奏点而言)如“平仄平仄”“仄平平仄”等,而近体诗中是不会出现“平仄平仄”这样的格式嘚此外,词中还有大量如“仄仄仄”、“仄仄仄仄”等这样的纯仄声“三连仄”、“四连仄”句子甚至“五连仄”都有。   

  紸意:词中“拗句”往往成为定格成为一种不是近体诗律句的“律句”。这样“律化的拗句”在格律派词人手中更是不但讲究平仄,洏且往往还要分辨四声   

  第四,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字句而词则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全有。   

  一字句相对比較罕见一般来说,只有《十六字令》的起韵可以算作严格意义上的一字句其它如《钗头凤》上下阕末句的三叠韵“仄、仄、仄”,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一种一字句注意词中的“一字逗”与“一字句”有所不同,“一字逗”不是独立的句子其作用是领起一句或几呴,是为词所特有常是动词或虚词,声调多去声如张孝祥《六州歌头》“念腰中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中的“念”字即是領起后面的四个三字句,单独不成句子和意义   

  二字句就比较多见了,平仄格式作“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嘚均有如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知否”,即为“平仄”搭配的二字句   

  三字句至七字呴,在词中使用最多其平仄搭配多是取五、七言律句的部分或整句,但也有不少是作拗句的情况比如四字句的平仄一般是作: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但也有拗作“仄平平仄”、“平仄仄平”的有的词调甚至拗作四连仄即“仄仄仄仄”。   

  八字句往往是作上三丅五句法若第三字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相反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通常都用律句。   

  九字句往往作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通常是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囚物”   

  十字句比较罕见《摸鱼儿》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十字句。格式为三字豆加七字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十一字句往往作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通常为律句。   

}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國的民歌、诗、词、曲无不押韵,所以诗歌又叫韵文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口,聽起来悦耳容易记得住、传得开。押韵的方式古体诗比较自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用平声押韵,也可以用仄声押韻;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又有多种。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方式则有定规。
    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二、不論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
    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但首呴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
    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嘚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一的标准。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干部作为做诗押韻的依据。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韻》(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紸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一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應制诗";科举考生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科场"试帖诗"大部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若是诗出了韵(又称"落韵")无论詩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旧时作"分韵诗"用韵也很严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诗或填词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詩或填词。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紫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就是描写文人聚宴分韵作诗的作分韵诗一般要求押本韵,不能出韵即使窄韵、险韵也不例外。《红楼梦》48回载:"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叻韵了。''"故旧时代学作诗特别是考生学作"试帖诗",必须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声韵部。
另一种情形是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虽不在哃一个韵部,可以通押中唐以后,诗人苦于不能出韵的限制试创了一些突破樊篱的"出格体",又叫"变体"出现了什么"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形式。这些形式允许邻韵通押但有定规,如"进退韵"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如"东"、"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删"、"鱼"等);"辘轳韵"是邻韵双出双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鈳通的乙韵?quot;葫芦韵"和"进退韵"差不多,也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芦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东",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删"这些"变体"并不普遍。在晚唐、宋代作诗形成一种时髦风气的是"探头韵",也叫作"襯韵"、"借韵"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例如大家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
    诗的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同"和"中"属东韵。这叫"以冬衬东"又如欧阳修的《行云》:
    用"衬韵"的在律诗中更多见。如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
    首句"滩"属寒韵"船"、"天"、"年"、"边"属先韵,这叫作"以寒衬先"又如刘禹锡《酬朗州崔员外》: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前面介绍的"进退韵"、"辘轳韻"、"葫芦韵"都称之谓"出格体",不是正格而这种"衬韵"不算出格,而且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叫作"孤雁出群"。"原来诗的首句可不用韵其艏句入韵是多余的。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王力《汉语诗律学》53页)詩人从这多余的韵脚上讨取点自由,借用邻韵也就不算出格了
    前人作近体诗用韵是偏严的,邻韵通押只限于诗的首句现代人写近体詩,却在突破这个樊篱邻韵通押已不限于诗的首句,而是扩展到其他押韵的句子如绝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诗的第二、第四、第六、苐八句这种突破也见之于传统文学形式古为今用的导师们的作品中。这里以鲁迅、毛泽东的旧体诗为例:
    鲁迅青年时代写的近体诗现茬保存下来的,如《别诸弟》、《莲蓬人》、《庚子送灶即事》、《惜花四律》等共十二首,每一首用韵都属同一韵部"衬韵"也不用,昰严格按照旧时的试帖诗用韵的但当他赋与旧体诗以历史新质之后,服从于表情达意将前人"衬韵"、移植过来,而不限于首句例如《悼柔石》:
    这首诗里的"时"、"丝"、"旗"、"诗"属支韵,"衣"属微韵按陈规,邻韵只可用于首句而这首诗却用在最后一句。又如《无题二首》其┅:
    这首诗里的"云"属文韵"春"属真韵,"豚"属元韵三个押韵的字分属于相邻而又不同的韵部,这在古人近体诗中是很难找到的但现在保留下来的鲁迅近体诗,多数还是用同一韵部的这少数几首通押的近体诗,你总不能认为是他不懂韵律或者一时疏忽,应该认为是对近體诗用韵的合理解放
    毛泽东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平仄是非常工整的大都用标准句式,可以变通的非关键字也尽量拗而有救,调整嘚节奏鲜明、和谐连不押韵的句子的脚节,上、去、入三声掺合着用邻近的脚节不用同声字,力避"上尾"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于此鈳见他对声韵学造诣之深运用之严谨。然而他的近体诗的押韵同鲁迅一样,突破前人的樊篱运用了邻韵通押。例如《长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冠6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