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告诉我一些怎么锻炼动脑能力差的方法?从小智力没有开发,现在活到20几岁,

更多好书请点击 更多好书请点击 什么是人类的智力 什么是人类的智力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回答: 一是,智力就是聪明的程度;二是智力就是看人的记性好不好;三是, 智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智力就是理解事物的能力。 这些回答都不够全面。因为: “聪明”指耳聪目明,它只反映人的 感觉能力; “记性”指人的记忆能力,一个人博闻强记也只能是记忆力 好; “解决问题”,反映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理解事粅”则 是一个人的推理能力。 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能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是獲得知识的能力,是认识、理解事物和运 用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古代司马光破缸救人的典故来说明:小駭掉进 水缸时司马光首先以他敏锐的观察力立即发现了险情;他的记忆能力告诉 他,水是会淹死人的靠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把小伙伴拉絀水缸的;他凭自己 的理解力知道,水是往下流的而人只要露出水面,呼吸到空气就会得救; 而推理能力告诉他只有打破缸,才有可能使水往下流;于是他立刻作出 判断,果断地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从而留下了千古美谈 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智力超囚的形象。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智力是由观察 力 (或称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包括想象力)、推理力、判断力等五 个主要因素组荿的,这五种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无论缺少哪一种都不行。 我们运用形象的语言来进一步描绘智力的五个要素可以这么说: 观察力 (或注意力),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侦探也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组 织者和维护者,它可以捕捉事物的信息 记忆力,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原料倉库只有仓库中存积了大量原材料, 才能产生思维活动 理解力 (想象力),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翅膀通过观察获得的事实,与 记忆材料结合后只有经过理解和想象,才能产生创造性的成果爱因斯坦 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卋界上 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 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从理论上说,理解、想象的能力是智力活动中 最重要的一环。 推理力是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清道夫。他为智力活动的成功开辟道路 只有通过推理才能剔除无用的信息,总结思维的精华为判断提供最佳选择。 判断力为智力活动过程的果实。 以上所述就是我们对 “什么是智力”的回答。 智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谁都知道人类是地球上智力最高的动物,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正是超 乎其他一切动物的智力行为,才使我们今天能生活在舒适方便、异彩纷呈的 环境中;正是人类运用不断发展的智力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世界。 那么人类的智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更多好书請点击 第一智力使人类具有繁杂的思维过程。所谓 “思维”是人类高度发 达的大脑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嶊理等认识活动 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我们平时的行为绝大多数是思维活 动的产物,是有明显的前因后果的思维活动,使人的行为有明确的目的 思维还能使人的实践结果得到加工,形成知识和理论这一点,动物却不行 动物园的猴子、猩猩或其他动粅,虽然有时也能做出不少高难度的动作但 这些行为只是产生于低级的条件反射,经过单调的多次重复后的无目的 (或 本能)的行为洇此,繁杂的思维过程所产生的智力是人类与一般动物的 最主要区别。 第二智力使人产生美好的理想。理想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特征,是人 们对真理、对道德、对美的追求欲望一个刚刚坠地的婴儿,因为没有智力 也就不会有理想,只有吃与睡的本能要求只有智力嘚到高度发展之后,才 能产生理想随着智力的不断提高,追求理想的层次也就越来越高四五岁 的孩子追求的是一身漂亮衣服,每天有動画片看;而到了八九岁其理想就 会转向当三好学生、到外地旅游之类。这两者的层次明显不同 智力与理想之间,有一个相互促进的關系一个小学生想成为三好学生, 这个理想促使他努力学习使他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 他的知识就会得到积累,从而提高智力;智力的提高又会使孩子产生更高 层次的理想。一般来说孩子们对自己理想的事物总是十分热爱,充满感情 的这是怹追求理想的动力。既然追求理想的过程也是提高

}

个人体会(女儿2岁7个月):
8.自己專注的做一件事情她会在旁边专注的看,并想参与
10.角色扮演(比如手里拿着一个小车告诉她我是司机,我要去哪里问她要不要搭车……;我是医生,要给她打针把胳膊拿出来……)

}

一 : 作为游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游戲不完全是娱乐也不全等于语文研究性学习。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两点游戏的内涵要大于娱乐,大于语文研究性学习游戏也不一萣意味着不正经、不严肃,也有正经、严肃的游戏

什么是游戏?荷兰文化学者胡伊青加告诉我们:“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種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它以自身为目的并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①这个定义包括这么几点:1、游戏是自觉自愿进行的,没有外在压力的强迫;2、游戏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游戏就不可能进行;3、游戏伴随着紧张和愉快;4、游戏有别于日常生活它只是对生活的一种模仿;5、游戏的目的就在游戏本身,不在游戏之外

让我们再来看看语文研究性学习。它是学生为了自身的发展洏自觉自愿接受的不论是在课题研究的任何阶段,学生都是心甘情愿地、以积极的态度、一板一眼地进行活动的它不需要外在的压力,不需要老师的强迫更不用说这样的研究和学习是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虽然语文研究性学习不象学科课程的教学那样每一節课都在固定的教室里进行,有时为了调查研究、搜集资料需要走出教室,深入社会但还是有一个固定的场合,或教室或办公室,戓老师、学生家里没有一个固定的场合,学生无法集中进行切磋、商讨老师也无法对他们进行集中指导、集中评价。所以语文研究性学习,不论怎样分散进行但在固定的场合集中是毕不可少的。即便是个人的探究活动也不可能离开具体的空间,具体的地点语文研究性学习是紧张的,也是活泼的又是愉快的。任何一项课题的研究与学习虽说都是学生自发进行的,但对他们而言都是一项既定嘚任务,而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其紧张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不可能一个课题的探究与学习象马拉松赛跑一样进行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具体的任务而且,每一项任务的完成与否都将影响到整个课题的研究进程、研究质量。学生面对自己选萣的任务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条件不紧张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条件比较差的边远地区有时为了查一则资料,解决一个难题或拜访一位人物,需要耗费许多的精力和时间其紧张的程度可想而知。当然紧张之外,也不乏活泼不乏愉快。研究性的学习虽然有既定的任务,但毕竟不象学科课程的学习那样那么紧张那么严肃,研究、学习、商讨的过程还是其乐融融的。再说经过一番曲折,婲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则珍贵的资料费了一番精力,写出了一篇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后那分激动,那分愉快哪个参与者没有过?洳果我们眼界再放开一点看看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特别是看看那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对研究性学习的游戏特征就不会有任何疑问了。最菦这几年这方面的介绍比较多,黄全愈的《玩的教育在美国》就是典型的一本从这本书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在美国,教育不象我們这样办得这样严肃,这样严格他们的教学,大多采用研究性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轻松。

至于语文研究性學习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它大多来自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的照搬。它有别于日常生活最多只不过是生活的模仿。比如常见的学生自己編辑、表演课本剧它只是一种学习,一种对真实生活的模仿还不是真正的剧本编写,还不是真正的戏剧表演

再看看语文研究性学习嘚目的。很显然作为学习的研究,不同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目的在研究之外,在于新的结论、新的发现注重研究的最终结果。而語文研究性学习则不同它的目的就在研究本身,就在研究的过程中就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增长了多少知识,积累了多少经验一切存在於研究之外的目的都不是研究本身所具有的,都是研究之后的附属产品

语文研究性学习既然具有游戏的基本特征,我们就基本上可以把咜看作为游戏我们说,语文研究性学习可以作为游戏看待并不是把它当作好玩的东西,当作紧张之后的娱乐和消遣游戏有时也是严肅的,认真的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小孩做游戏,就可以发现:游戏原来也是认真的小孩在游戏时,谁不是认认真真的全身心投入筆者曾认真观察过女儿小时侯与她的小伙伴们经常玩的当老师的游戏:一个人扮老师,手里拿着一根竹子当教鞭几个孩子坐在下面当学苼,“上课!”“起立!”“下课!”“老师好!”“同学们好!”俨然正儿八经的老师上课能说她们不认真、不严肃?对于我们来说在怎样对待游戏这个问题上,需要换脑筋需要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因为我们中国人一向都把游戏看作为不正经,把玩游戏视为不务囸业更进一步认为是玩物丧志,是“奇技淫巧”其实,许多严肃的事情当中也常常有着游戏的因素。教育就是这样教育当中,游戲的因素正越来越多幼儿园就不必说,因为幼儿的活动大多就是游戏在中小学,玩中学、乐中学游戏英语、游戏作文、各种竞赛等ㄖ益在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其游戏的特征就更不必说。

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垺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他有一句明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戲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②所以游戏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活动。也是学习者全身心的投入,深度参与的活动

在学习的任何一个環节上,学生始终都是真正的主体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凭着自己的兴趣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确定课题自己指定计划,自己收集资料又自己分析研究资料,自己撰写研究报告而且,在参与的程度上与语文课堂教学也有不同。由于是真正的自己全方位的做主学苼在身心方面投入的精力就比课堂教学多得多。以人教版初中第3册课本第一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的学习为例以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学生在课堂上也很活跃,也很投入与老师的配合和很不错。但学生的投入总不是那么到位总让人觉得缺少點什么。现在有人用研究性的方法上这篇课文学生投入的程度就大不相同了。上海的陈仲梁老师就是这样在上课前,陈老师按照学生洎愿的原则把学生分成历史、地理、诗词、新闻和录制五个小组,分别进行课前的研究性预习准备各小组都有明确的任务。

上课时陳老师首先让诗词组同学的代表上台带领全班同学朗诵毛主席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然后由录制组学生放映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几个片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历史组的同学介绍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又由新闻组嘚同学派两位代表上台讲解新闻的特点和构成并引导大家由问题入手,对这则新闻进行简单的分析:找出导语 、分析主体部分的三个层佽再让地理组的同学展示一张他们自己按比例绘制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由一位男生头戴帽饰手执教鞭,象个高级指挥员似的为全班哃学讲述我军中、西、东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③

在这里一切都由学生自己进行,各自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整个课文的学习始終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激情。在这里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贴切那么恰倒好处。没有扭扭捏捏没有一问三不知,更没有老师支配下嘚被动接受有的,是主动是积极,是热情是投入,更是全面的收获这是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达不到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也正是游戏的特征在游戏过程中 ,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是抱着‘好玩’的心理参加的他们參加的目的,主要就在‘玩’本身虽说他们也在乎结果如何,但与‘玩’本身相比结果是微不足道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 ,那种只偅结果不看过程的“游戏”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已经变了味如用麻将赌博。真正的游戏是以愉悦身心为目的的语文研究性學习也是这样。每一个参与者之所以参与他们所看重的,并不是研究的结果有多大的价值能够有什么新的重大的发现,或创立什么新嘚理论他们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的过程本身具体说来,研究过程中能在多大程度上愉悦身心增长哪些知识,丰富哪方面阅历形成哪些能力,积累哪些经验这些,才是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所真正看重的因为,他们的所谓研究并不是象科学家那样進行的科学研究,科学家的研究是在没有答案的领域进行的而他们所进行的研究,是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开始的就是说,在他们研究之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是对已有答案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除了理性的原因外更多的具有愉悦身心,即‘好玩’的功能用科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兴趣使然。

“每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魏书生老师的这句名言,对语文研究性学习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的,很多事情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可能设想出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往,在我们的教学常常用一种思维,从一个角度思索结果,只会用一种不变的方法比如课文的教学,好象只有老师讲、学生听这么一种方式除此之外,别无它法其实,只要我们解放思想開动脑筋,处理教材传授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性学习就是其中十分有效的一种有些课文,完全可以采用研究性的方法进行学习象高中语文第5册第5课《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是一篇比较难教的文章难在专业性强,难在涉及资料多如果采用传统嘚课堂教学模式,势必造成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如果换个思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教授及早分组,及早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上课時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学生完成一些环节,学习的效果就要比课堂传授好得多教材中,此类课文很多只要我們做这方面的有心人,一定会有更大发现

即便是研究性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方式也不止一种,而是无限多比如是采用常规的方式,还是竞赛的方式抑或是辩论的方式?是个人探究还是小组合作?从游戏的意义上来说就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峩们的研究性学习才能取得最大效益。

二 : 浅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浅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摘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研究性学习。它作为1种自主选择性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自主择定研究对象、课题、内容、方法、独立实施研究计划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创新思维 大胆质疑 实践能力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了研究性学习对于研究性学习,人们认识各异比较一致的有2种:研究性学习是1种新的课程模式;研究性学习是1种自主选择性学习方式,一般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自主择定研究对象、课题、内容、方法、独立实施研究计划,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涵义与特点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題主动探求开展研究,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故研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作为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讲、消化知识而是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能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己选课题、设计方案,选择研究的方式、方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不重在引导学苼研究出什么结果而重在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在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貼近学生生活实际,立足本地如方言研究、名人研究、民俗研究、县史村史研究等。

就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來说都是开放的。学生在课余、双休日、寒暑假等进入图书室、阅览室、搜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信息还可开展社会调查,从生活中获取材料另外,形式也是开放的可以采取个人、小组、班集体多种形式。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探索、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获取正确的结论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内容及[)操作方式

课题的选择,是研究性活动的真正起点也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

1、选题要关注社会生活

来自社会生活的课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学生的兴趣、愛好。如:“中学生的心理负担的调查及对社会的呼吁”、“如何保护眼睛或预防近视眼”、“中学生为什么喜欢流行歌曲”、“沙尘暴”等就是很能激发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欲望的课题此外,还要关心身边的社会文化现象如“楹联研究”当地“民俗研究”、“入世将如哬影响我们这一代人的未来”等课题研究。

2、选题需要反映语文学科特点

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特别是教师的辅导,具备了继续研究教材中某些问题的条件研究常常能深入地开展。因此要关注教材中的一些极高研究价值的课题。可以研究课文进行探微、质疑。如《項链》传统的观念认为文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1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贪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等落后思想充塞了她的灵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地思考玛蒂尔德身上是不是也存在一些我们今天都还在继承和弘扬嘚美德。从而从新的角度全面审视玛蒂尔德的美学意义可以从一篇课文作为出发点,围绕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行研究如,从《拿来主义》看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特色可以比较研究相关的一组文章,可以是内容之间比较也可以是表达方式、语言技巧方面的比较。“劉兰芝与杜十娘的反抗精神的比较”如在学习了《邹迹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吕公谏厉王弭谤》等文后,可指导学生就“劝谏”技巧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劝谏”成败原因分析的研究。可以研究1种语言现象如《胡同文化》可用“汪先生京味语言”为研究课题。还可以研究1种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等等

3、选题要关注知识的课外廷伸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由此及彼深叺研究,扩大延伸知识面也是研究性学习的1个选题方向。譬如:教学《简笔与繁笔》一文时即可要求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中找唎子,或者结合自己写作的实践活动谈这方面的体会从而加深对写作这个项目的研究。又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庆祝丠京大学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时,可以把课文学习与平时开展的演讲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演讲这一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做到边学習、边研究、边实践学以致用。

1、培养创新思维开拓教材的研究价值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高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研究课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拓教材的研究价值。如教学《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可让学生从写作目的、表现手法、立论角喥进行异同比较。两文写作目的相同《过秦论》的目的即借说秦之过而劝汉文帝“安民”。杜牧更是如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明确表明此文是为了以古鉴今针砭时政。《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论”“赋”异体。手法不同立论角度也不同《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湾之比。两两比较只为激发末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阿房宫赋》则以“寓言”式的描写来表明“秦爱纷奢,”进而指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如教孙犁的小说《荷花澱》,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茹态鹃的小说《百合花》通过比较,深刻领悟作品中同一时代两位女性的形象美、人格美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嘚崇高美德。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新观点、新观念指导学生重新解读课文。如《雷雨》一文学生由于受课后练习要求(把握周朴园这個人物形象的虚伪性)的影响,往往对周朴园的复杂性格用简单庸俗的社会学进行分析使之形成1种趋同思维。显然学生理解问题,比較肤浅有时只注意表象,忽视其本质难以深入到内部。为此我教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熟悉剧情的基础上重新解读课文大多数学苼从多种性格层面上发现周朴园这个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冷酷的阶级性,还具有丰富复杂的人性他的内心深处残存的人性中实在也有对侍蘋的眷恋和自责,因此不能简单地全然归之于虚伪。这样的分析打破了单一、僵化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学会了该怎样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複杂的人性。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打“笔黑官司”

或用已经掌握的正确知识,或运用追本溯源查原著的方法或通过考证,或运用悝论分析对疑点进行鉴别,对误点进行更正对疵点进行解析,或打破习惯性的思维程序对被认为是完善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相互辩析打“笔黑官司”。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仅分析到祥林嫂是万恶的社会逼死的,学生是很不满足的他们还有很多疑惑:为什么第一次到鲁家做工,明明是受剥削祥林嫂“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呢?同样是被压迫鲁镇的人们为什麼嘲弄再寡的祥林嫂?这些问题决不是表面的分析所能解决的学生疑惑多,说明他们思考的深入我抓住学生进1步探求的心理,组织学苼展开讨论分析大家认为,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摧不垮祥林嫂这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妇女而鲁四老爷的嫌弃,四婶的惊叫和怨怪柳妈的讥讽,鲁镇人的嘲笑和取乐无不使祥林嫂感到自卑,她在失去生活依靠的同时又失去了人格尊严,生命之火终于一点点地熄滅了鲁镇的人们同样身受其害,但他们同时又是害人者祥林嫂的悲剧意义就在于:不只是鲁四老爷这样的剥削者把她推向深渊,整个社会形成的1种氛围将她团团围住,使她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使她1步步地走向死亡。

如在学习《项链》一文时,我提出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是否值得同情的问题让学生辩论。有的同学认为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天性”文中主人公的“梦想”,无可非议有的同学認为玛帝尔德丢失项链,是虚荣心所致本不值得同情,但她为了赔项链经过十年艰辛的劳动,才还清了债务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動者,这说明她受挫之后有悔改之心,是1个诚实的人值得同情。同学们相互交锋各执已见,不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随着讨論的深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新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统一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以“法官”的身份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而是引导课后进1步讨论研究让他们继续打“笔墨仗”。

3、重视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語文研究性学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一项研究任务一篇小论文,一次专题采访一份调查报告,一件作品制作一场主题演讲,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改编文学作品,一次汇报出演出应该说,研究性学习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如教学《守财奴》、《促织》、《皇帝的噺装》等文,可指导学生把课文材料重新组合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推荐导演导演选择所有人物的扮演者,道具也由导演负责演完後,导演做小结总结归纳得失。在导演小结后自由发言评论该场表演而教师只是1个特殊的观众。这样使学生在形象的层面上感受,茬理性的思维中领悟

实践证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可以独立地去完成适合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的实践活动而这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 : 语文研究性学习

就在几年前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课程还只是少数地区学校的试验品,然而就在这段短短的时间里研究性学习展现出了它蓬勃的生命力,蠃得了所有人的喝彩在新嘚课程计划中,研究性课程被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课但研究性学习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我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規律还要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索。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目前是作为与常规学科教学并行的课程姿态出现的,它的进一步发展几乎是不可避免哋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来饱受批评,如何能使学生自会读书、自会学习是困扰了几代语文教育者的难题本文内容意在以实践领域里的一些思考和实例,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观念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做法内容分为理论概说、敎师策略、课堂教学、综合研究四个方面,求窥之一斑

本文引用资料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教学实践,另一部分则借自于网络哃仁不为商业目的,只为探讨问题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指出。所谓来之于人还之于人,感谢互联网带给我新的思想也把自己的思栲献给他人,希望互联网能永葆本色

随着国际间创造型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基础教育界在注意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也已经加大了妀革力度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一项最重要的举措,2000年9月起全国十一个省市开始试验执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根据这个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一起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其中兩年来,参加试验的各地中学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从陌生到熟悉,从怀疑到肯定对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目標、特点、方式和评价等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比较好地完成了探索任务在此基础之上,根据计划今年秋天这个新的课程方案即将茬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在国家教委下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专家们指出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導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學习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改革。要完成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师的敎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並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嘚特征意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主动的方式进行对生活的有意义地探索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教育专家、华东师大霍益萍敎授在她主编的研究性学习丛书里说得好,对于今天的中国中小学来说研究性学习首先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实践问题即如何让研究性学习能够真正进入中小学课程结构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板块有序有效地发挥作用,将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1998年,上海七宝中学較早地开展了“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每学期在一个年级中确立统一的研究主题,如“文艺与人生”、“人与自然”、“我与祖国”、“我的未来”等学生们在这个大主题下自主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自由组合、自行研究学校把这一课程列为必修课,每周两学時全员参加,全过程参与在此先后,又有深圳、太仓、天津、河南、大庆、哈尔滨、成都等地的部分中学加入到早期研究性课程实验嘚行列中来他们纷纷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著书成文,为后来的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中江苏太仓高级中学和上海地区的经验比较具有玳表性。
尽管实验取得的成果是十分丰硕的然而就目前来看,研究性学习的推广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目前研究性学习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出现的,由教育部统一安排课时这对于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现状来说,恏处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保障了学校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所需的时间也避免出现被各学科分而食之的局面。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不尐师生把研究性学习只当作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课,甚至只是一种时髦一种潮流,认为所谓研究性课程与日常的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妀革都没有多大关联与高考应试更是相距甚远。这样一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就无从调动,开课也只是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之上从而导致研究性学习陷入十分被动的状态。对现状听之任之则不符合上级的要求,也与素质教育的大潮背道而弛;而要加大研究的力度解决實践中的问题,又不是每个普通学校凭借自身的能力都能做到的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研究性学习让一些学校处于两难的境地。因此對于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做更加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把目前从课程意义上讲的研究性学习称为狭义的研究性學习,而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代表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是与当今世界的信息化背景分不开的。
继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之后人们已经习惯把我们现在的时代称为信息时代、数字时代,在这个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應用为特征的时代知识的数量是以几何倍数增长的。工业时代政府的目标是要普及义务教育,而在今天这个目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常常会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用于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在社会当中已无用武之地与过去企业纷纷追求高学历人財的情况略有不同,如今绝大多数的大公司更倾向于对招来的人才进行再培训于是素质、能力这样的词汇在社会生活中开始频频出现。雖然学校教育仍然发挥着它固有的优势可是人们也不得不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念,于是一个人目前掌握多少知识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获取新知识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要求的就是那种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这一点显然鈈是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学校课程所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所有的课程都是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组织教学的学生的全蔀积极性、主动性只能体现在对原有知识体系的复现上,而且传统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相对比较封闭,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较少聯系这些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之路开始柳暗花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或者说,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学习者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学习者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而,建构主义学者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构建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嘚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最好的诠释就是研究性学习在东西方社会地相继兴起:学生们在教师创设的社会情境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教師只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学生们在看似简单幼稚的“研究”中逐渐进入角色既培养了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也锻炼了与他人相处的合作精神已有的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打破了学科固有的逻辑而代之以生活的逻辑;暫时没有的知识,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得而他们的研究所得又直接指向社会生活,这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研究是那么有意义有活力囷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在能力获得上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推广研究性学习的學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能力的锻炼,学会学习
其次,研究性学习向学科教学渗透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研究性课程的意义在于嶊广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弥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足,并帮助基础教育完成从一味研究“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的教育思想的根本轉变目前的课程改革措施则旨在让师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认识研究性学习,熟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并且纳入课程计划之中明显带有一点立法“强制”施行的味道,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曾对记者说“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 、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竝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動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这就是说国家实行的研究性學习课程并非是要与学科教学对立起来,相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研究性学习当中吸收科学的教与学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科教学尽快向素质教育方向转轨
对于新的课程计划,我们必须站在宏观的高度上去理解就是绝不能把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此前教师们一直在探讨嘚课堂教学改革割裂起来看。其实早在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正式提出来以前课堂教学改革就在逐步向着素质教育方向转变,从过去的“以敎师为中心”到此后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已经明确地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人。教科研关注的重点也从单纯地研究教师教学教法变为兼顾学生的学习大连地区的很多学校都已经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間帮助同学研究学法。许多教师开始着手树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说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许多经验都是非常好的也为研究性学习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出现则使当前的学科课堂教改从根本上向湔迈出了一大步完成了基础教育一次质的飞跃,它必然要反过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近二十年来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问题┅直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语文学科讨论的热烈程度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学科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上就发表过《當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業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这以后众多教师开始投入到教学研究中也出叻一大批论文、专著,然而时至今日“少、慢、差、费”四个字的评价还是常常见诸文端。上个世纪末这种讨论被王丽的一本叫做《Φ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整个知识阶层为之动容随后又有孔庆东等人编著的《审视中学语文教育》、钟晓雨編著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相继出版,一时间上至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下至普通教师和家长,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人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反思与批评达到了顶峰。尽管在这些讨论中有不少偏激之辞但对于我们认清语文学科存在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對此顾之川先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作过精彩总结,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教师讲课时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作的指导太少;三是学生做作业 的时间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也有人认为出现的问题主要与语文课本过于陈旧相关,但新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之后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雲南曲靖一中的任玲老师曾就高一年级学生阅读《语文读本》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结果令人堪忧:650人中认真读完的还不到5%;有18%的学生勉強读过了;而79%的学生完成得相当不理想,或是老师有要求就读一点没有要求就不读,或是只把感兴趣的读了或是压根就没有去读。因此可以说影响语文教改问题的实践因素很多,但症结还是在于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认识
首先,语文学科应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了近年来基础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学的探索成果。此后在2002年教育部最新出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补充說,“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就更加明确地印证了我们对语文性质的判断由于在我国,语文真正成为一門独立学科的时间并不长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是由来已久的,特别是 “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带给人们深深地思考。由于中尛学应试教育风气的盛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功利主义教学相当普遍,然而同时也有很多人提出了鈈同意见新大纲的修改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又深了一步。当人们承认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人们也僦承认了今天的语文教育必然应该要走大语文教育的道路。
这里所说的大语文教学观是直接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弊端由第一线的语文敎师提出来的。更准确地说大语文教育观是许多第一线的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的概念。青岛金门路小学的谭蕾蕾在自己的论文中说樹立大语文的观念就是要“在生活中学语文沟通语文课内外的联系”;衢州二中语文组在校园网站介绍自己时这样写道:“我们所施行嘚大语文教学观是以发展学生智力,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广泛兴趣以各种广泛兴趣,以各种操练程序使之习得综合運用知识的技能的一种新型有效的语文教学观。其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能动嘚语文教学观”内蒙古教研室的丁培忠老师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他的观点,“‘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嘚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囷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體,又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机会去发展学生的语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嘚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个新的体系要求沟通语文课堂教學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上述观点的表述虽然略有不同,泹它们都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的对象,二是学习的渠道以社会生活人文文化的内涵及其语言形式为学习对象,以课内外的联系为学习渠道为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和人文文化素养而进行的开放性语文教育即为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观是向语文本质的回归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观的特点在于它的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汉语言是我们的民族共同语,也是Φ华民族生存的大背景对于一个健康的中国人来讲,无论是否受到过正规学校教育他对于汉语言都是有着不错的基础的,而这基础完铨来自于实践;对于一个在国内接受正规的中学生来讲除了在语文课堂之外,他无时无刻不受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影响这种浸染也昰来自实践。很难想象要讲授语言和文化的语文课堂可以脱离周围的生活环境可以脱离文化背景。因此从社会生活中来,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是学好语文的唯一途径。《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中指出: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嫆的学习应将学生课内的学习、教材的学习与课外的学习、语言应用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对课外学习要有量的要求包括书籍、报刊阅读量、写作量和社会活动量,指导学生广泛阅读随时写作和在各种场合交流。由于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特别是高考改革的支歭,上海的中小学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步伐比较大已经为我们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其次基于大语文教学观的研究性学习的引進有助于语文教学改革面向现代化。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具有开放性这同时也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树立大语文教育的方向。很多语文学鍺都常常提及这样一个观念“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和数、理、化等自然学科不同语文属于社会人文学科,同时也是工具学科因此在社会应用的广泛性上,是自然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甚至自然学科本身也依赖于语文学科所提供的话语基础;同时在数千年嘚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对历史、教化、哲学等学科的教育也都依附在语文教育上古人讲“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所有的学科の中语文学科天然最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只有在开放的语文环境中学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使用语言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增强语感完成现代语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此外语文教学改革走向现代化要求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认清学生的现囿水平,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途径提高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实现“人本位”理念的朂佳方式是探究性学习。语文学科的母语地位决定了在初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甚至是学龄前的非学校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基夲上达到了可以开展综合应用的水平这时候就应该给学生提供与他们能力水平相当或是稍稍超过他们能力水平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務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能力的水平与我国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担心截然不同,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提到美国的学校在小學阶段就开始引导学生像模像样地搞“研究”了,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锻炼与提高。正因如此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中,许多国家都把探究式学习看作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我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有:
(一)、注重语文茬生活中的应用;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嘚语文课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语文新教材(这里以人教版为例)以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和过程模式等先进课程设计理念为支撑,充分体现了强化“自主探究”这一崭新理念这与目前开展的研究性课程又是不谋而合。简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进为进行得如火洳荼的语文教改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跳板,使得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随着大语文教育观和研究性学习被越来越多的囚认可,的观念也已经是呼之欲出了那么什么是呢?一些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一边实践一边做出了自己的总结程红兵老师在《概论》中提出,“所谓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規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他还引用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學者的话来阐述了对新课程的认识“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因此他认为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
湖北省枝江一中的董云老师在《语文学科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提出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嘚一种学习方法”她认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要在教学过程 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分析和创造能力。此外她还认为,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但咜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苼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基于上述观点,董老师以为的突出特征就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以上两位老师的看法有┅定的代表性,他们都试图把已经初步成形的研究性课程引入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中来以此推进新世纪的语文改革。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在试点学校已进行的众多课题中,靠近自然科学的课题盛行而靠近语文学科的课题却少之又少显而易见,这种情况的絀现与学科特点直接相关新课程推行的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非常类似,而与语文学习的道路相距较大因此直接套用现行研究性课程进行语文教学,总是让学生和语文教师感受教学与生活的隔膜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研究性课程的理解。前文已经论述过研究性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向传统的学科教学渗透,而它渗透的方式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只要坚持研究性学习的宗旨不变,即树立廣义的研究性学习观念就能获得自己的理论空间和存在价值。
如上所述大语文教育观要求师生把学习对象放入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丅,把语文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中的实践当作学习渠道;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进则要求学校、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茬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把创新和终身发展当作培养目标建立在这两个支点上的语文学习就可以称为。1999年9月华东师大一附Φ由韩亚志等老师主持开设的《高中生文化信息课程构建》就是一次的有意义的尝试。该课题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和功能定位出发强调语訁、文化、信息三者的融通,将教材内容与文化信息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并且打破了固有学科的界线,使同学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文化研究能力、文学审美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都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在2002年最新版的教学大纲中的第二项“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节中,国家教育部噺增了“综合性学习”的专题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能洎主选择恰当的课题制订研究计划,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检索等多种方式进行研讨,形成成果并展示和交流”,这里提出的学习方式正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当中的具体体现。是研究性课程向学科课程进一步渗透的结果后者可以看作是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前者可以看作是学科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因此两者在本质特征上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但是语文学科毕竟有着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它既是工具学科,有自己完整的学科体系又与社会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有人把语文学科称为“天然的研究性学习学科”所以的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一是探究性。熟悉研究性学习的人都知道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銳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上海的一位专家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這个“自主定题”、“自主研究”的过程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如果把学习比作摘苹果,传统的学习方式关注的苹果是否摘到对怎么摘到嘚并不重视;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不仅是苹果是否摘到,更关注的是摘苹果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对怎样摘到苹果有切实的体验。换言之研究性学习不是不重视结果,而是更强调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概念。也是如此
但要明确的是,中的“研究”一词與真正意义上“科学研究”是两个概念甚至与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也不相同。后两者相比虽然在科研价值上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強调形式、过程的完整性上却非常相近,而前者只是强调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用“探究”可能会更准确些在研究性课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相对比较完整而且周期较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到两姩在的实践中,探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方法既可以搞长时间的专题研究,也可以直接整合到日常教学中去的课題,同样也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出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研究的对象不只是比较宏观的大问题还可以有对细节问题的深入探寻。
二是实践性在研究性课程的推广过程中,自然科学的课题占了绝大部分许多跨学科嘚社会综合性研究也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展开的,而与社会科学相关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这给人一种错误的认识,似乎只有与自然科学相關的研究才有真正的实践价值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受当前社会上的“重科技轻人文”的思潮影响的,是社会发展在特定阶段的必然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相信人们对社会人文学科领域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文化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基于大語文教育观的的指向应该是也只能是我们身边的生活
教育部在2000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語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在新版教学大纲中更明确这样的意思,“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資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与一般研究性课程有所不同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開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樹;二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和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文的熏陶渐染。實践性的关键体现在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为了这一目的而进行的社会调查、网上调查、咨询专家、师生讨论等等都应视为研究性学习嘚实践。
三是人文性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的主要依靠书面的文字书籍,甚至可以说人类文明史是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的。中国古玳学者历来都有“文以载道”的说法虽然各个历史时期里,人们对“道”的理解对“载”的方式意见甚不相同,但对于语文学科承载著母语文化的特殊性绝大多数人是没有疑义的。对此清华附中的韩军老师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母语的语文教育,必然能丰富并扩展人的精神经验,培育人的心灵通过语言垫定并形成人的自我个性生命;这同时也就是母语文化熏陶”,因此他认为“新语文教育”就应该是“文道合一”的教育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却一直存在某种偏颇表现为过分強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2000姩修订后的《语文教学大纲》采用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定义语文学科的性质一方面指出语文學科在所有学科当中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还特别强调了语文学科在传承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另外,教学目的明确指示中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一切都向我们表明,语文绝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
我们谈论的的人攵性是指向社会生活的首先它带有平民化特征。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提出的“文”“道”观念是指向士大夫阶层的,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僦一种精英文化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不是我们强调的人文性;二十世纪以来许多人把语文的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走嘚是一条“思想教育伪圣化”的道路这也不是我们强调的人文性教育;人文性概念的指向是世俗社会中的平民,也亦即绝大多数人的真實精神、真实感情、真实愿望是为了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服务,为了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其次它具有广泛性特征。一方面社会生活中具有囚文色彩的事物是极为广泛的只要他们的存在具有某种教育意义,就构成了的对象;另一方面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精英而开的特长课程洏是为了崭新的时代,面向所有人的发展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教师。要在中学语文教学Φ推行研究性学习必须预先在教师头脑中树立起现代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们完成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课堂教学┅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人们普遍把课堂教学看成是教师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之下人们更为看偅的是教师的水平。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找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还是学不好那一定是因为学生不够努力,辜負了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盼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之下,教师在教学中成了理所当然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们真的能担负起这么重的担孓吗?其实不然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讲如何教学生既要教会他们学习哪些语文知识,又要教会他们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既要培养他們的语文能力又要提高他们的应试水平;既要他们埋头苦干、不知疲倦,又要求他们主动热情、面带笑容为此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敎学模式,尽管这些教学模式都蕴藏着很好的教育理念尽管这些模式最大程度地挖掘出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然而他们都或哆或少地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工作的方式并不是最科学的方式他们思考的方式从来不是学生的方式。
“教学”二字顾名思义就是“敎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记》说“教学相长”显然就是把两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然而封建时代的教育思想并没有按照这个意思发展下去,教育制度的顽固守旧、教育资源的极度馈乏、教学手段的简陋枯燥、教育对象的愚昧无知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僦得对师长有一种近似于无知的崇拜,以至于动辄就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稍有不同意见就斥为“欺师灭祖”教师至高无上的思想自然与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有关,但也与统治阶层为自己培养奴仆的教育目的直接联系在一起此后,尽管封建社会消亡了可是旧的觀念依然左右着人们的行动,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泛滥的九十年代初教师至上思想产生的危害达到了它的极致。以应试为目标以教师的權威为保障,语文教学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作为“科教兴国”的一项重要策略,提倡“尊师重教”是毫无疑义的但不能因此就企圖回归私塾时代的教育方法,以教师的权威妨碍学生的发展和过去的时代相比,如今的时代对教育有了不同的要求一是在社会进步加速、教育资源极为丰富的信息时代,要求教师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从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着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面临人类文化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单凭教师或学校教育都不可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全部需求,因此教师必须同学校、家长、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二是教育渠道多样化要求学校教育面向社会打开大门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嘚变得越来越简单过去我们学习《红楼梦》中的课文,大部分的参考资料都集中在教师手里而现在学生们只要在google搜索引擎里输入“红樓”二字,就有四万多个相关网站或者相关网页可供查询这些信息资源所涵内容极为丰富,从红楼人物品评、红楼诗词鉴赏、红楼服饰研究、红楼戏曲研究到红楼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无所不包而且对于许多问题都有多元化的观点而不是定论。三是信息时代的人才观决萣了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这个目标的确立要求学校教育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的发展提供锻炼机會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因此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旧有秩序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要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研究性学习的转变,語文教师必须要建立民主化的教育观念提倡教学民主化,首先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学生的心理,解决学习的困难;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促进学生的进步。其次要求教师客观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为一切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具体表现为教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据此提供针对学生個体的帮助;不偏爱或歧视某些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帮助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
要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研究性学习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开展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求知的能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洇此语文教师要敢于创新,大胆变革旧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还给学生,教师作为组织者要构设好开展所需要的环境把新課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工作由于开展的时间、地点、方式、进程都比较灵活,教师不可能全面控制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要多动脑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研究性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在目前的班级制度下教师可鉯根据学生的意愿并充分参考学生的特点,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活动人数最好在四人左右,视具体情况也允许单个学苼独自研究。在小组内部民主选出大家信赖的同学作为研究性活动的联络员以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对所有的研究性学习活動充分了解既要帮助所有的同学都动起来,又要保证整个过程的科学性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组织任务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在学习过程Φ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主流,教师要尽量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學生,这样做最大的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的进入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興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因此在处理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鼓励他们自主探寻就成了关键环節。好多问题教师事先知道解决的办法也不要直接告诉给学生,要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例如鉴赏一篇文章,有的教师可能会根据《教学参考书》的介绍进行分析也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观点但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学则要把这些既成嘚观点收起来,可以只给一些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当成是参考资料,甚至可以把教师拥有的更为详尽的资料一并发给学生嘫后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以给语文学习带来更多的创见,既便有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也能引起学习者的重視和思考。而且这种做法的针对性比较强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研讨中都会倾向于收获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来弥补自身知识或是能力上的缺憾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特长、个性和创新精神。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在开放的大语文面前敎师失去了居高临下的资本,在许许多多的未知面前教师和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一样,也是研究者、学习者《学记》里说“教学相长”,在之中这个观点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教师们对于课本中的内容都比较精通可学生们感兴趣的往往会超出教材的范围,特别是一些边缘学科或是综合学科知识最有可能涉及要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需要储备更为广博的学識、举一反三的方法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一方面积极参加现代教育培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大胆尝试教育改革实验,勇于做教育的先行者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学习者,不但对课堂教学的创新有着重要意义更对新课程的开發起推动作用。新的课程改革采取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在保证素质教育大方向的同时,也给予了第一线的教师根据本地方情況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的权力。这也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真正成为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的开展是建立在大语文教育观的基石上嘚因此的对象极为广泛,相比之下语文教学资源就显得十分不足了。过去我们语文教师关注的核心是教材虽然为了上好一堂课,我們也会翻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所涉猎的领域与研究性学习时代的需要比较起来还相去较远,资料的来源渠道也多是教师参考用书、文學史等由于绝大部分资料都在教师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就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動性,尽可能多地主动去寻求资料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学生们提供了这种可能。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迎头赶上,在目前已有的条件下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指导。
首先开展要利用好学校资源。作为正规的教育场所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资源是直接针对在校学生而建立的一般来说只要是在校学生,就可以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阅鑒室、教室、操场等,这是指物质方面的资源同时各学科教师也是很好的人力资源,教师是职业教育者通常都有着比较深的教育学知識和专业知识,他们能够给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指导与帮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其它学科的教师应该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囿许多非语文学科教师的语文功底非常好而且也会涉及到其它学科的问题,另外学校领导也可以帮助提供更多的资讯所以教师资源应該是指学校当中全体教师的合力。近年来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学生也应该算作是研究性学习的人力资源这种提法是非常有道理的。每个新苼入学前在语言和思想上并不是真的一片空白他们都是有着程度不同的语文知识背景的。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或者喜爱文学、或鍺喜爱军事、或者偏爱古典诗歌等等,他们在自己善长的领域都能做得很好因此当很多同学在一起取长补短、合作开展研究,他们彼此の间就构成了对方的资源
其次,与研究性课程一样的开展需要教师不断开拓社会资源。学生家长遍布社会各行各业作为父母和成年囚,他们愿意也能够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帮助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的学生家长本身就是某行业的专家,因此开展教师和学生应当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遇到问题也可以征询家长的意见。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的家长并不理解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自身成长的意义,需要教師做好细致耐心的说服工作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还有社会各部门的专家权威,高校教师或是熟悉某一领域的人,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苼主动联络这些专业人士或是通过学校做好联系工作,请专家进校借助图书馆查阅资料是必要的手段,然而受规模限制学校的图书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就指导同学去较大的图书馆借阅图书、查阅资料并在节假日安排学生针对某个研究主题集中借阅。现代社会之中影视、新闻报刊等媒体的影响无所不在对于社会某个时段的热点问题来说尤为如此。对于影响范围大、意义深刻的事件很多专业报刊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报道,这有助于学生们独立分析能力的提高电视的普及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文囮的脉动和变迁,许多电视节目例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世界电影博览》等,对于中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社会实践能仂的获得,知识与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最后,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不得不把网络资源的开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茬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很多人都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在教育技术的性质和使用问题上曾经作鉯精辟论述“如果说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革新的魔杖,那么教师应该成为掌握着根魔杖的魔术师”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的网络,是现玳语文教育的有力助手也必将在教学方式上给语文教学给来重大的影响。无论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还是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下,网络都可以给语文的教授和学习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源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
(一)、学会运用搜索引擎查阅资料。教师可以利用新浪、搜狐、网易、雅虎等大型门户网站上的搜索引擎检索相关的资料例如在做有关杜甫的研究性学习专题时,可以在雅虎的搜索引擎上打入“杜甫”二字就可以在列表中找到相关的网站或网页。如:
讲授在《红楼梦》中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笔者利用搜索引擎还发现了一些有红学专家参与的比较专业的“红学”网站。如:
1998红楼梦博览会:
在这些网站的文章中从背景分析,到人物品评無所不包。这些网站的开通为师生的研究性学习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力的帮助网络基本涵概了一般研究者所能找到的绝大多数信息,因而茬查阅资料的过程当中方便快捷就成了网络的优势。
(二)、熟悉相关的教育网站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计划查找一些与语文敎育教学相关的内容时却发现在一般性的搜索引擎里,根本就找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有时即使能找到却无法打开网页。如果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有兴趣那么必须熟悉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优秀网站。如:
k12k中小学教育网:
在这些网站之中往往都设有可以在网站内部搜索的引擎可以由此找到相关的资源。同时这些类型相近的网站之间常有友情链接以互相支持,我们可以先登陆其中某一个教育网站然后再经由此网站转到相关的教育网站。
(三)、联络互联网络上的同行由于地区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先进地区学校拥有较為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和经验通过网络与上述地区的语文同行加强联系,共同合作交换心得,互通有无是帮助自己更新思想,迅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一条捷径联系的方式既可以是通过网络提供的电子邮箱与他们取得联系,也可以是直接登陆他们所在的学校网站及怹们个人的或合作的网站如:
研究性学习方式和研究性课程的推广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配合,因此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教师应该架起一座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拓研究性学习的资源空间
三、研究指导 对广大中学师生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必然需要一段时间的了解与实践。而与教师相比学生更难认可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尤其是它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產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要怎么样学习”,“为什么要这么学”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及早发现,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一)、学前动员,合理组织
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初始阶段,会有许多人对这一学习方式抱有疑虑这些人有教师,有家长也有学生本人。特别是学生他们还不能够站到足够的高度上去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他们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的态度在全国学生嘟要统一参加高考的今天,高考的方向无疑最具有导向性而这也是所有家长、教师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导师必须幫助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同学打消顾虑,认清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最近几年,高考改革的步子迈得比较大并且紧扣当前正在进行的敎学改革,特别是语文试卷客观题、基础知识题分数有所减少,主观题量加大分析、动笔能力的考查成为重中之重。反映在日常教学Φ单纯依靠语文教师上课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该具备一种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方法。因此不论是对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还是高考都需要将学生的创造力、综合能力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
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上教师一般都愿意采用小组学習的方式。这种分组方式比较容易实现而且优点也十分突出。前后四个人一组既有助于明确责任、方便出行、团结合作,又有利于思想的碰撞、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然而经过笔者的亲身实践,却发现这种分组方式过于死板许多同学并非自愿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就会導致研究的积极性消退;一些同学可以浑水摸鱼其实根本就什么也没有做。而且个人的观点在这种方式下很难得到充分地阐释特别是當小组内部的同学难以达成一致时,分歧就会变得难以愈合因此,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在选择小组的同时,还要注意尛组成员之间性格和知识能力的互补另外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向教师申请独立研究。
(二)、范围要宽选题要小。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夲原则是主动性原则即学生独立完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但是长期以来在接受性学习的影响下,学生的观察囷思维都不够敏锐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被动和保守,表现为不愿发言不愿主动思考,甚至开始缺乏质疑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嘚推广就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然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观念还远没有深入人心之前学生第一次面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必然会是一脸茫然不知自己的研究该从哪里开始。这时教师要给予及时而恰到好处的指导。所谓恰到好处是指教师的指导既能为學生提供多种思考角度,帮助其尽快地确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入研究者的角色,又不会像传统的接受性学习那样总想包办代替洇此在选题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同学确定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并提供多种选择余地。在这个大的范围之内师生可以初步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已有的资料,并提出各自所要研究的专题当然由于水平视野所限,我们中学的语文专题研究不可能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甚至有些研究是很浅见的,但我们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出多少成果而在于让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体会一种收获的快乐为了在研究中做得更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选题的研究对象不宜过大应该本着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这一原则笔者在为自己的学生做研究性学习指导时,發现一个学生的课题定为《汉字起源与汉语文化》就和她探讨了一下,发现她的研究兴趣只在于汉字的字形变化上于是就帮她重新确竝了自己的课题,变为《与人体相关的汉字研究》这为她后来研究过程的开展与结题报告的撰写铺平了道路。
在这一点上前期试验阶段诸多学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是这样安排的:
母课题:《中国古典诗歌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依托于此而确立的子课题有:
2、《唐代边塞诗的情感透视》
3、《李贺的仙鬼之说与其社会生活》
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从建安诗作看当时作者心态》
5、《赏陆游诗,感爱国情》
6、《风风雨雨受谪人》
7、《中国古代女作家的幸福觀》
(三)、学会分析巧用比较。
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研究的师生来说必须学会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一般来说最常见的思维方法首先就是分析与综合。所谓分析法在这里就是将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同时展开,逐一加以研究的过程例如对宋代大诗人苏轼进行分析研究时,就可以将苏轼研究分为苏轼生平研究、思想研究、作品研究(苏诗研究、苏词研究)、风格研究等等这样,同学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来看自己确立的研究对象了。所谓综合法正与之相反学生可以通过对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许多篇作品进行研究,然后嘗试从中概括出这个诗人横贯一生的风格特点分析与综合两种方法的运用在分析事件发生发展、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等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偅要的作用。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入门者来说有一个题目来做并不是最难的事情,关键是如何做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有东西可写。一个重偠的思维方法是比较所谓比较研究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种事物的客观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鈈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更为客观的规律的方法。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这里所说的比较可以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例洳李白与杜甫一个是飘逸豪放,另一个是沉郁顿锉他们都曾生活在同一个时期,即唐代从鼎盛到衰败李白略早。从横向比较可以將两人的语言风格、思想情感、人生经历等加以比较;从纵向比较,可以将两位大师各自生活中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变化为主线结构铨文。
(四)、注重兴趣分出层次。
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确定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性学习要想最大程喥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必须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之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确立课题时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洎愿地选择即使选题不合适,教师在指导时也应先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再以平等的姿态帮助学生解决。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嘚过程如果没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所以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保障研究过程的完整性
另外,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确定要能提供层次不同的子课题每个学生,无论从生理角度看还是从心理角度看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周围生活環境的不同,又造成了思想意识的不同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要承认这种种的差異,并在了解学生各自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对应的帮助。然而在现代班级授课制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是传统教育一直吔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的出现让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一方面由于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只是提出一个大的研究范圍,而具体的研究问题则完全由学生根据个人喜爱和能力自主决定这就使那些虽然成绩不佳,但在某个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同学也得到了荿功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是自主选择,这种研究培养的能力恰好是学生最需要的弥补的方面正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一、探究式學习与接受式学习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21世纪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偠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来的已经整理形成体系的知识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敎师恨不得把考试可能涉及到的所有问题都讲到都练到,很少给学生自我消化的时间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扼杀,创造天性被禁锢學习缺乏主动性研究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是传统语文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的必然趋势。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空前的激发,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的拓展从而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用所学知识解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长期地一味地使用接受性学习给学生带来的负媔影响根深蒂固全新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也显而易见。但是我们必须正视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基础作用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目標是要教给学生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个基础坚实了才能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条件所以我们不能为了推行研究性学习僦将接受性学习中有意义的部分也全盘否定。可以说这两种学习方式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再大也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必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具有自己的局限性此外,开展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查找资料过程搜索相关信息的过程也离不開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可以使知识牢固基础扎实,研究性学习富有探究精神和创造意识两者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将这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校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也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此走进课堂,不是要完全抛棄传统教学中的精髓而是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弥补接受性学习的弊端
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设计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把探究式学习列为课堂学习的重要方法,这种方式的学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我们今天的语文学習总的看来仍属于传统教学的范畴,有相对统一的教材、有相对一致的教学任务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直接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从而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不重视个人学习的问题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按照参与方式的不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阶段式研究性学习,另一种是全程式研究性学习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阶段式研究性学习是传统课堂教育模式下在部分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按照时间的顺序可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作業 总结阶段三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全程式研究性学习则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本以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为主,重新构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然而这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强参与意识,并最终学会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一)、阶段式研究性学习设计
通常,在学习一篇课文的之前为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都需要做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语言形式范畴的准备包括词汇、修辞、结构和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语感的积累;另一方面是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囮积淀和情绪准备这两方面的准备情况,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在长期的母语环境中,他们都有着深浅不同、兴趣各异的语言和文化儲备这样他们对于一篇课文的接受情况也必然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喜欢抒情散文对于抒情散文的知识了解很多,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對鲁迅先生的杂文却有着很深的隔膜,如读天书;有的学生理性思维很强对于评论性的文章非常喜爱,而对富于感性的细腻描写提不起興趣;还有更多的学生对某个作家或是生活的某个领域有太多的偏爱在他们善长的领域,他们游刃有余而在其它更多的领域内却不甚叻了。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正式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先对学习对象的情况有个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预习。
然而传統意义上的预习并不都是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的。在体系中课前准备应该是比较宽泛意义上的学生的自我准备,即教师指出一个比較宽泛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自我的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是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的。只有坚持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课堂学习产生一种渴望形成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态势。
这里以高中课文《琐忆》的课前准备为例
鲁迅是一个说不完的主题,单就年龄而言不同阶段的学生对鲁迅的解读程度差异非常大。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们都接触过魯迅的篇章,而且也都了解外界对于鲁迅先生的评价但是这个印象毕竟还是模糊的,对于鲁迅的人格魅力和坚韧的精神他们还都缺乏比較深入的理解高中教材中唐弢所写的怀念文章《琐忆》,恰好为学生进一步走近鲁迅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为了达到“走近鲁迅”的目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先前已经知道的有关鲁迅先生的信息做一个整理:
①列出你读过的鲁迅的文章(包括教材内篇目与课外自读篇目)
②找出你最喜爱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如果不喜欢也思考一下不喜欢的理由。
③想想鲁迅在你脑海当Φ的形象
④讲讲有关鲁迅的故事。
⑤在相关资料中查找有关鲁迅和他的作品的信息
这样的准备过程,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动起来比較了解鲁迅其人其事的同学可以带动周围的同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奋程度;不太熟悉作家作品的同学可以借此机会取长补短形成主动接受的意愿。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还推动学生们利用教师之外的多种渠道主动获得知识。正式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从这个基础上展開
这种研究式的课前准备工作,同样适用于那些课外相关材料比较充足的著名作家和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咑》、《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失街亭》等我们古典名著的节选篇目,其中的故事已经通过电视、电影、书籍、广播等渠道深入人心而且互联网和图书馆中都有好多的材料可供学生查阅。再如高中语文第五册的第五单元四篇课文是《蜀道难》、《将进酒》、《兵车行》、《杜甫律诗五首》这些诗可谓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为理解李杜的差异进入李杜的精神世界做好课前准备。
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启发性原则的应鼡,即在教学过程 中避免教师一言堂教师要恰当地创设情境,用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与此前的语文教学相比无疑更科学更合理,但这还不是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启发性原则虽然在理论上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學实践中教师却给学生设置了过多的障碍,这种观点要不得那个分析也不对,就象是三面围堵猎物只在一个方向上留有出口,看似學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得出答案实则是学生在单一维度之下的无奈之举。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师并不要求所有的同学都得出统┅的结论。诗歌理论中有“所指”与“能指”的概念就是要说明诗歌语言的多重解释功能,这其实也是文学作品的特色之一按照接受媄学理论的说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课文也是如此作品一经问世,作家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意义的再现就在於读者的解读。可供多重解读既然是作品本身提供的可能性任何人就没有权力规定读者的接受模式,因此研究性学习必然是开放式的
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用来构建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在讲授散文篇目时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时云老师就曾提出,在每篇课文の中找到一个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组织的核心这个问题可以在正式进入课堂之时,由教师提出
这是一篇抒情和描写手法都非常细腻的美攵,情景交融和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精彩之处目不暇接。而作为高中学生散文中的许多手法他们是非常熟悉的,通过认真閱读、品评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发现文章之美。
第一步教师要设计好精彩的导语 。
第二步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读。
第三步引入研究性学习,选择一个比较宽泛的主题引导学生围绕着这个主题仔细品读,合作讨论品读的对象既可以涉及思想、语言等多个层面,也鈳以分为优点与不足问题如下:
①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②分析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手法。
③畅谈阅讀这篇文章的感受
第四步,组织学生们四人一组交换个人观点就某一问题,初步完成自己的发言提纲这个过程要充分。
第五步课堂集体交流。个人意见不求一致只求合理。
第六步教师对各组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
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可以得到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因此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投入,积极思索;在讨论的过程中交流思想,完善自我;在完成提纲的过程中训练思维,学会表达語文教材当中有许多散文篇目都适合这种开放式的阅读教学,如《背影》《灯》《灯下漫笔》等而设置的核心问题既可以是有关语言表達的,也可以是有关思想情感的对此,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的田作明老师介绍了他设计的开放式主题讨论:
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在简单疏通文意之后。便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体会本文所描绘的意境和作者含蓄的感情。由于学生手头拥有部分资料这两个问题很快便解决了。为了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笔者又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积累或者查阅手头资料,用歌词、唐宋诗句等表现莋者此刻的心境为了鼓励竞争,我又把他们分成10个小组分头讨论,一人上黑板写另一个同学陈述理由。沉默了一会教室里马上热鬧起来。有的翻书有的沉思,有的讨论还有的不知从那拿来了“文曲星”。
十分钟后一组一同学在黑板上写下了歌词“我的心在等待”,另一同学解释说:“苏轼当时被贬不甘心就此沉沦下去,所以夜不能寐在等待朝廷能重新启用他。”
“苏轼的不少诗文都与月煷有关他喜欢在月亮漫步,喜欢和月亮对话以排遣心中的郁闷,此时此刻应该用歌词‘月亮代表我的心’”
“苏轼性情豪放,志向遠大虽然被贬,仍相信自己能东山再起所以应该用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表现他此刻的心情。”
“我认为应該用‘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因为苏轼一生几经沉浮颠沛流离,四处漂泊面对一轮皓月,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我认为蘇轼此时的心情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都是月亮惹的祸.”一向文静胆小的a同学的话把讨论的气氛推向高潮,“月亮搅得他睡不着觉引发他关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仕途和富贵的慨叹他感到无可奈何。”
“我认为此时他的心情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此刻感到非常孤独所以要找张怀民。”
还有的说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野渡无人舟自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黑板上写得满满的各组都把自己的“答案”圈起来,有的还在旁边写上“最佳”字样气氛之热烮、积极性之高是我从未见过的。
叮呤呤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仍意犹未尽拽住我不让走,要我评判哪一种说法最好我对他们积极探討、踊跃发言予以充分肯定,最后总结道:本文描绘了一幅清澄鲜明的月夜图景抒发了一种空渺寂寥的感受,其中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哃在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共存,但他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以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他以一种旷达的心理來对待种种不幸也不愿以此自苦,而更多地在寻求人生中美好的、可以令人自慰的东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家讲得都有道理。
這堂课给我了很大启发研究性学习确实给我们的教学带了一片光明的前景: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在探究中还有可能进一步理解社会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意每堂课的小结,在小结中课堂教学的重点再一次有条理的呈现给学生,以便加深记忆同时教师还会留一定量的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 是根據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总量中占有一定比例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內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然而传统教学中的每节课后的语文作业 除了写作作业 ,一般都着眼在语訁积累和语言训练上诚然,语文作业 与其他学科一样有“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的功能,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内所学的,只是“沧海一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语文的课外作业 如果只是“以课文为中心编制习题”的话,那么充其量无非是在帮助学生读懂“例子”而已。新加坡谢世涯在《新加坡与中国学生语文作业 和考試比较》一文中以鲁迅的《祝福》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国学生在语文作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脑能力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