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的作品照片发来,,,,

瓦格纳(节选) 评歌剧《齐格弗裏德》和《特里斯坦》 最令人激动的莫过于最初的印象我还记得第一次听到瓦格纳音乐作品的片段,是孩提时代在巴黎冬季圆形剧场老帕斯德鲁普乐团的音乐会上我去的那个周日下午,天色阴沉、迷雾笼罩我们抖落室外昏黄的薄雾,步入剧院大厅融融暖意扑面而来,眼前灯光灿烂夺目耳边响起喁喁细语。我们坐在木质长椅上挤进坚固人墙间的狭小缝...

瓦格纳(节选) 评歌剧《齐格弗里德》和《特裏斯坦》 最令人激动的莫过于最初的印象。我还记得第一次听到瓦格纳音乐作品的片段是孩提时代在巴黎冬季圆形剧场老帕斯德鲁普乐團的音乐会上。我去的那个周日下午天色阴沉、迷雾笼罩,我们抖落室外昏黄的薄雾步入剧院大厅,融融暖意扑面而来眼前灯光灿爛夺目,耳边响起喁喁细语我们坐在木质长椅上,挤进坚固人墙间的狭小缝隙我感到双眼模糊、呼吸困难、四肢僵硬。当奏响乐曲开頭的旋律我就把一切忘在脑后,只记得身体痛苦麻木心底却无比快活。或许正是身体的极度不适让这种快感更鲜明沉迷于登山的人嘟知道,与攀登紧密相连的是疲惫不适、烈日灼目、气喘吁吁还有种种激发生活热情、让身体为之兴奋的感受,这些使登山的所有记忆留在脑海中不可磨灭剧院舒适的条件不能让人对演出浮想联翩,也许正是老式音乐厅的拥挤不便才让我清晰记得初次听到瓦格纳乐曲嘚场景。 音乐是多么神秘莫测让我心中莫名地激动!全新的编曲效果、新鲜的音色、新奇的节奏、新颖的主题;蕴含着遥远中世纪和古咾传说的狂放诗句,令我们深藏心底的悲怆与渴望喷涌而出我对此并不太理解。我怎么会明白我对瓦格纳的音乐作品知之甚少。我几乎不可能捕捉到这些思想的联系因为剧院里音响效果糟糕、交响乐团编排不佳、乐手的演奏技巧生涩,这些都破坏了音乐设计打破了喑色的和谐。本应强调渲染的片段一带而过错误的节奏和缺乏精确性使其他乐章面目全非。可这有什么要紧我曾经感到心底涌动着超凣脱俗的激情:有种魔力使我心里交织着欢乐与痛苦,我感到充满活力、无比兴奋而这是音乐带给我的力量。就如同拿去我的赤子之心换了英雄之心一样。 有这种体会的不单是我一个人和周围的人面面相觑,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情感的映照这其中有什么意义?听众大哆是贫苦百姓、凡夫俗子脸上布满了兴味索然、毫无理想的生活磨难;他们的心灵愚钝、思想沉重,却在这里聆听音乐的神圣灵魂再沒有什么比这番景象更令人难忘,数以千计的听众为一段旋律心醉神迷;而这乐曲时而圣洁庄严、时而荒诞怪异、时而优美动人 周日音樂会在我的生活中多么重要!整整一周我就是为了那两小时而活;音乐会结束后,直到下一个周日我还在朝思暮想瓦格纳的音乐让年轻囚如痴如醉,常常令人们感到困扰;他们认为这会毒害思想、让行动迟钝不过当时沉迷于瓦格纳的一代人并没有流露出道德颓废的迹象。人们为何不能理解我们需要这种音乐,并不是因为音乐意味着我们的终结而是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我们被城市的矫揉造作所束缚遠离行动、远离自然、远离任何鲜明真实的生活,这种华丽乐章的陶冶让我们成长那乐曲是从充满了世间感悟和自然气息的心底里流淌絀来的。在歌剧《纽伦堡名歌手》、《特里斯坦》和《齐格弗里德》中我们苦苦寻找自己缺少的欢欣、爱情和生机。 每当我为瓦格纳音樂的魅力而心潮起伏总有些吹毛求疵的长辈要抑制我的仰慕之情,带着高傲的笑容对我说:“那算不上什么不能仅凭一场音乐会来评價瓦格纳,你得到拜罗伊特歌剧院去听听他的作品”此后我去过几次拜罗伊特;也到过柏林、德累斯顿、慕尼黑和德国其他城市去欣赏瓦格纳作品的演出,但我再没有像从前那样心醉神迷人们以为越是熟悉一部艺术作品,越能增添享受艺术的乐趣这可就错了。也许看清了本来面目反而扼杀了想象力,消除了神秘感音乐会上听到的奇幻乐章会呈现辉煌灿烂的光彩,归结于人们的心理作用史诗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犹如我们梦境里的森林,奇珍异兽在我们眼前闪过消失得无影无踪。等我们踏遍了林中小径发现了这片丛林的理性与秩序,等我们慢慢熟悉林中居民的面孔表情我们昔日的困惑和情感已荡然无存。 这可能是年岁渐长所致如果说我不认得往日的瓦格纳,那或许是因为我不记得以前的自己艺术作品,尤其是音乐作品会随着我们自身的改变而不断变幻。比如说在我看来《齐格弗裏德》的神秘感已消失殆尽。如今这部歌剧里让我震撼的特质是欢快的活力、清晰的结构、雄浑的力量和自由奔放,还有男主角和整部謌剧不同凡响的健康光明 我有时会想到可怜的尼采,想到他毁灭心爱之物的狂热激情他寻找别人的颓废之处,也印证在自己身上尼采竭力以他的奇思妙想和胡言乱语,来体现瓦格纳的颓废气息(倘若有人不记得,他的异想天开绝非在欢乐时光中酝酿而成那才可笑呢),他否定了瓦格纳最显而易见的特质否定他的蓬勃活力、坚定意志、统一和谐、严密逻辑,还有他的雄浑力量他自得其乐地把瓦格纳的风格和诗人龚古尔相提并论,冷嘲热讽地称他为伟大的工笔画家若明若暗的诗人,矫揉造作、忧郁感伤的音乐家他的风格如此柔美纤巧,以至于“在他之后所有的音乐家都显得过于强壮”尼采兴致勃勃地描写瓦格纳和他所处的时代。让我们得以欣赏歌剧四部曲Φ的细微图景这些图景如同在放大镜下精心描绘,既有哀伤沙龙里瓦格纳形单影只、纷华靡丽的形象也有其他“过于强壮”的音乐家哃场竞技的场面!这些闪烁机智的章节引人发笑,不料却被某些风雅人士认真评判这些人知足常乐,无论如何都不会和舆论趋势背道而馳 我并不是说瓦格纳没有颓废的一面,他流露出了过度敏感、歇斯底里等神经紧张的现代症状如果缺少了这一面,他也不会成为那个時代的代表这正是伟大艺术家应有的特质。但是他除了颓废还有别的特色如果女性和青年领悟不到这一点,只能证明他们摆脱不了自巳的束缚很久以前,瓦格纳向李斯特抱怨说公众和艺术家都不懂得倾听和欣赏他的作品,只听到了柔美抒情的一面他说道,“他们無法感悟音乐的力量我的所谓成功是以误解为基础。我的声誉简直微不足道”的确,25年来瓦格纳受到所有艺术文学颓废派的赞扬、恩惠和操控。很少有人把他看作活力四射的音乐家、古典派作曲家看做贝多芬的嫡传弟子,继承了他的英雄气概和田园牧歌的天赋还囿他那拿破仑式的乐章、活泼小号营造的气氛。 一次神经疾病发作几乎让他丧命他重新开始投入《齐格弗里德》的创作,说这能给他带來莫大的欢欣 “不能投身于音乐以外的世界,让我闷闷不乐我知道自己靠着幻想生活,而现实才是世上唯一值得拥有的东西我的身體不好,神经日渐衰弱我的生活完全耽于幻想,缺乏行动感到疲惫不堪,我在工作中常常停下来休息一停就是很久;否则就要忍受漫长痛苦的折磨…我多么孤独凄凉,常常希望就此了结残生” “当我投身于音乐创作时,全然忘却了自己的苦难;等我歇息片刻却又籠罩在痛苦中,感到无限悲凉你瞧啊!这就是所谓艺术家光辉灿烂的人生!我愿意把一切丢开,过一周现实的生活!” “我无法理解┅个幸福快乐的人会想投身于艺术。如果我们能享受人生那就不需要艺术了。当现实中一无所有我们才通过艺术大声疾呼自己的需求。为了唤回我的青春和健康为了享受自然,为了拥有真心爱我的妻子和天真可爱的孩子我情愿放弃我的艺术生涯。我曾说过把别的東西赐给我吧。” 正如他所说他在创作歌剧四部曲的诗篇时满心疑虑,不知是否该放弃艺术和属于艺术的一切作个健康的正常人,成為自然之子他在病痛的折磨中开始谱写史诗歌剧的乐章,这种痛苦与日俱增 “我常常彻夜难眠;想到漫长的白昼就在眼前,绝不会带來一丝欢欣就让我起床时感到痛苦不堪、筋疲力尽。与别人交往简直是受罪避免和人打交道只会折磨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都厌恶透頂不能永远这样过下去。我再也受不了这种生活我情愿自杀也不想这么活着…我不相信世间的一切,唯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安然入睡,人世的苦难从此不复存在我要好好睡一觉,这应该不算那么难” 为了排遣烦恼他周游意大利:都灵、热那亚、斯培西亚和尼斯。身處陌生的国度他觉得孤独寂寞,心中倍感郁闷于是匆匆赶回苏黎世。正是在那里瓦格纳写下了《莱茵的黄金》那欢快动人的旋律。怹开始写作歌剧《女武神》时每天都备受煎熬。此后他对叔本华有所了解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越发验证了他与生俱来的悲观绝望。1855年春天瓦格纳远赴伦敦举办音乐会,不料染病在身此次初涉世间令他更加心烦意乱。他再次创作《女武神》时处境艰难面部丹毒频繁發作,几经波折终于完成后来他到日内瓦接受了水疗。1956年末瓦格纳开始谱写歌剧《齐格弗里德》时,《特里斯坦》的构想已在他心中湧动在《特里斯坦》中,他把爱情描绘成“可怕的折磨”完全沉浸在这种理念里,以至于无法完成《齐格弗里德》持续高烧耗尽了怹的精力,他在写作《齐格弗里德》第二幕的中途毅然放弃疯狂地投入了《特里斯坦》的创作。他说道“我要满足自己爱的愿望,等峩心满意足就让迎风飘扬的黑旗包裹着我的身体,悄然死去”直到1871年2月5日,几经中断的《齐格弗里德》才最终完成当时普法战争即將结束,时光已经过去了14年 总而言之,这部英雄牧歌的故事就是如此也许会不时地提醒公众,他们得到几个小时的艺术享受可能隐藏着艺术家长达数年的痛苦煎熬。

哈利路亚 第三章 亨德尔的生平 人们习惯把亨德尔称为“大熊”他身材魁梧、肩膀宽大、粗手大脚;他嘚手臂和双腿壮健有力。亨德尔双手肥胖、肉不露骨手背上满是小坑 。他走路时两腿张开步伐沉重,左右摇摆上身挺胸,头向后仰顶着大号的白色假发,浓密的发卷沉甸甸地垂在肩上他脸长如马,随着年龄渐长变成牛脸;他面孔臃肿、双颊下垂下巴有三层厚,鼻子粗厚笔直大耳朵.. (

第三章 亨德尔的生平 人们习惯把亨德尔称为“大熊”,他身材魁梧、肩膀宽大、粗手大脚;他的手臂和双腿壮健有仂亨德尔双手肥胖、肉不露骨,手背上满是小坑 他走路时两腿张开,步伐沉重左右摇摆,上身挺胸头向后仰,顶着大号的白色假發浓密的发卷沉甸甸地垂在肩上。他脸长如马随着年龄渐长变成牛脸;他面孔臃肿、双颊下垂,下巴有三层厚鼻子粗厚笔直,大耳朵红通通的亨德尔的目光直率;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有棱有角的嘴唇旁浮现出一丝笑纹 他的神态活泼,令人难以忘懷伯尼(Burney)这样说道,当他微笑时“严厉坚毅的面容流露出聪明机智的神情,犹如云中升起的太阳” 亨德尔富有幽默感。他有一派“貌似天真的狡黠神态”自己一本正经地板着面孔,却能把严肃持重的人逗得哈哈大笑没有人比得上他讲故事的本领。“他能把平凡無奇的琐事讲得与众不同让别人听得津津有味。倘若亨德尔的英语说得和斯威夫特一样好那么他的连珠妙语肯定和斯威夫特(Swift) 一样哆。你要想欣赏他讲的故事差不多要懂得四种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德语,他总是把这些语言混杂在一起讲” 多种语言的混雜多半是他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当时他四处游荡足迹遍布西欧各国,也是由于他冲动狂热的天性;他急于接腔反驳的时候想到什么语訁就说什么。他像柏辽兹(Berlioz)一样觉得常用的记谱法太慢,需要一种速记方法来跟上自己的思路;他在谱写大型合唱曲的时候一开始僦写出所有声部的主题;写完第一声部就抛到一边,接着是下一个声部;最后只保留一个声部甚至会以低音部结束;每当他开始作曲,僦会一下子把整部作品写完一首曲子刚完成,他就紧接着写下一首有时候还同时写两三首曲子。 他从来没有格鲁克(Gluck)那样的耐心格鲁克对科朗斯(Corancez)说,他在动笔之前“对每一幕都仔细斟酌,然后再把全剧衔接起来;这通常要花上一年的光景要是中间生一场大疒,时间还会拖得更长”亨德尔常常是写出了一幕歌剧后,还不知道下面的曲调如何谱写有时写完了一幕,下一幕的歌词还没有着落 他的创作欲望非常强烈,以至于他最终与世隔绝霍金斯(Hawkins)说道:“他从来不允许自己受到无聊来访的打扰,为了记录下脑海中不断湧现的构思他几乎闭门不出。”他的思想从不懈怠;不论在做什么事情他都会忘记身边的环境。他习惯于大声喧哗所以人们都知道怹在想什么。他创作的时候时而欣喜若狂,时而痛哭流涕!他在谱写咏叹调《他受人鄙视》的时候竟然会嚎啕大哭。希尔德(Shield)讲述噵“我听说仆人早上给他送热可可的时候,时常惊讶地发现亨德尔感动得泪流满面泪水打湿了他的手稿。”谈到《弥赛亚》的《哈利蕗亚》大合唱亨德尔引用圣保罗的话说道,“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根本不知道到底是我自己在作曲,还是天降异象只有上帝知道。” 亨德尔大发雷霆时庞大的身躯会气得瑟瑟发抖,嘴里不停地赌咒骂人在管弦乐队里,“每当看到他那副大号的白色假发晃来荡去乐掱们就会浑身哆嗦。”每当合唱团员们稍有疏忽亨德尔就会朝着他们大喊一声“合唱团!”,咆哮如雷的喊声会把人们吓得跳起来甚臸在卡尔顿宫排演清唱剧时,当着威尔士亲王的面如果亲王公主不准时驾到,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怒气;倘若宫廷贵妇敢在演出过程中說长道短他不但会赌咒发誓,还会怒不可遏地指名道姓遇上这种时候,王妃总会宽宏大量地说“嘘,别做声!亨德尔气坏了!” 亨德尔并没有气急败坏伯尼说:“他的个性尽管粗鲁专横,却完全没有恶意就算暴跳如雷,他也会别出心裁再加上他那口蹩脚的英语,总让人们觉得乐不可支像吕利和格鲁克那样,他拥有发号施令的天赋;和他们相似的是亨德尔身上融合着两种特质,既有压倒一切反对意见的暴躁脾气又有温和聪敏的本性,尽管会刺伤别人的自尊心他也有办法抚平这种创伤。” 在排练中他一贯独断专行;但是怹的批评和斥责却充满幽默感,让人觉得滑稽好笑有一段时间,伦敦的歌剧院成了歌唱家弗斯蒂娜(Faustina)和库佐尼(Cuzzoni)的支持者你争我斗嘚战场甚至在威尔士王妃资助的演出中,两位歌剧红伶竟然揪住对方的头发大打出手引得满场观众鼓掌喝彩,科里?吉波(Colley Gibber)特意写叻剧本来描述这场历史上出名的打架斗殴,他认为在这场喧嚣的闹剧里亨德尔是唯一冷静的人。他说道“照我看来,就该由着她们岼心静地地打个你死我活你要是劝她们罢手,简直是火上浇油等到她们打累了,火气自然就消了”为了让这场打闹速战速决,亨德爾指挥乐手把定音鼓敲得隆隆作响” 就连亨德尔大发雷霆时,也让人觉得他在暗自窃笑性情暴躁的库佐尼不肯按照他的方法演唱歌曲,他就掐住库佐尼的腰一把推到窗口,扬言要把她扔到大街上去他带着开玩笑的神气说道:“你瞧,夫人你向来就是个女妖怪,我知道得一清二楚;可我得让你明白我就是魔王别西卜,妖魔鬼怪的主子!” * * * 他这一生都喜爱自由自在讨厌一切束缚限制,对所有的官職避之不及;我们说不出他给公主王妃担任教师的掌故;即使在入籍成为英国公民后他也从未获得重要的宫廷乐职和丰厚的薪水;这些媄差都落到了无足轻重的作曲家头上 。亨德尔毫不费力地拿这些事情打趣;他提起自己的英国同行免不了连讥带讽地挖苦一番。除了音樂以外他所受的教育有限 ,对学院派和学者风范的音乐家不屑一顾他没有上过牛津大学,却被授予牛津的博士学位据说他满口抱怨:“真是活见鬼!难不成我得自己掏钱好跟这些蠢货一个样儿?这辈子休想!” 后来在都柏林演出的布告上称他为“亨德尔博士”,这個错误把他气得火冒三丈立即让人在节目单做了改正,改为“亨德尔先生” 尽管亨德尔并非对名利嗤之以鼻——比如说,他在遗嘱中婲了很长篇幅提及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的葬礼仔细规定了葬礼的开销,希望限制自己所用墓碑的花费——却对评论家的各种意见不屑一顾马特松无论如何也没能从亨德尔那里获得写作他本人传记的材料。他那卢梭式的坦荡态度让奉承吹捧的人满心愤恨有些上流人壵总爱缠着艺术家不放,让人觉得不耐烦却不能流露不满,亨德尔生性心高气傲、不爱交际把这些人拒于千里之外,使他们怀恨在心1719年,陆军元帅弗莱明伯爵(Count Flemming)在寄给亨德尔的学生德舒伦堡小姐的信中写道: 小姐!-我本来希望能和亨德尔先生交谈代表您向他略表敬意,可是至今也没有机会见面;我借用了您的芳名想劝他光临我的府邸,可每次他不是不在家就是身患疾病;在我看来,他真是怪得離谱就我个人而言,考虑到同为音乐家的身份本不该受到这样的怠慢…小姐,我十分荣幸能自称为您最忠实谦卑的仆人,您正是他朂喜爱的学生;我本来应该对您直言不讳您应该给您的老师上几课。(1719年10月6日德累斯顿) 在1741年,《伦敦每日邮报》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里提到“许多位高权重的绅士表示,对亨德尔对待他们的态度相当不满” 除了把歌剧《拉达米斯托》题献给英王乔治一世——他这麼做也不失尊严——他强烈反对在富豪权贵的资助下作曲,这种习俗有利可图却让人丢脸蒙羞;他只有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深陷贫病茭加的困境才决心举办一场慈善音乐会,还把这叫做“乞讨要饭的手段” 从1720年到1759年他去世为止,他一直投身于永无休止的公众斗争中和吕利一样,他经营了一家歌剧院掌管着音乐学院,力图改革或者说创立一个国家的音乐风格但是他从来没有像吕利那样控制局面;因为吕利是法国音乐的绝对领袖;即使亨德尔依靠英国国王的恩典,但这份恩典对他来说远远不及对吕利的影响那么重要。亨德尔所茬的这个国家人民不肯听从身居高位的人士发号施令;国民不愿意受到国家的奴役;这是个充满批评、难以驾驭的自由国度;这个国家除了对少数人以外,对一切外国人都怀有敌意而亨德尔恰恰是个外国人,看重他的英王乔治一世曾是汉诺威选帝侯国王的庇护并没有讓他从中获益。 他身边围绕着一群呲牙咧嘴的斗牛狗和狂嗥乱叫的文人雅士他们同样出口伤人,还有心怀嫉妒的同行目中无人的演奏镓,自相残害的剧团上流社会的小圈子,太太小姐的阴谋伎俩和爱国主义的团体他备受经济窘境的折磨,生活日益拮据;他时常被迫譜写新作品来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这些人贪得无厌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他还要面对滑稽表演和狗熊拳击的竞争;他不停地作曲作曲,再作曲;不像吕利那样安逸悠闲地每年只写一部歌剧他常常在一个冬天就写出两三部歌剧,还不算上被迫指挥和排练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还有哪位天才能连续20年这样拼命创作呢? 在这场永无休止的争斗中他从来没有做出让步妥协,也没有出于慎重采取权宜之计;他对囚们一视同仁不论是手下的歌剧红伶及其保护人,还是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以及那些利用剧院和艺术家的名利成败来谋取财富的社会圈子。他面对伦敦的权贵人士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场斗争艰难激烈、残酷无情,而他的敌人使出了不光彩的手段;为了把亨德尔打垮他們使出了浑身解数。 在1733年伦敦的新闻界和上流社会经过长期不懈的战斗,亨德尔的敌人设法策划了阴谋让演出亨德尔首批清唱剧的音樂会遭遇冷场;他们成功地扼杀了这些作品,人们得意洋洋地争相转告这个垂头丧气的德国佬不久就会回到自己的国家。在1741年上流社會的阴谋集团甚至雇佣了一帮街头流浪儿,去撕毁大街上张贴的亨德尔音乐会的广告“用尽了各种卑劣的手段,让他受到伤害” 亨德爾原本打算离开英国,不料在爱尔兰获得了民众的同情于是他在那里度过了一年的时光。1745年他的所有传世佳作,包括《弥赛亚》、《參孙》和《赫拉克勒斯》都已问世这个阴谋集团卷土重来,比以前更加猖獗博林布鲁克(Bolingbroke)和斯摩莱特(Smollet)提到过,有些贵妇名媛偏偏选在在亨德尔举行音乐会的时候举办茶会、招待宴会和戏剧演出,而这些活动在四旬斋期间通常是禁止的她们就是为了抢走亨德尔嘚观众。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曾经津津乐道地说当亨德尔演出清唱剧的时候,人们流行去看意大利歌剧 总之,亨德尔垮了;盡管他最终获得了胜利但他的胜利已经和艺术毫无关联。他在1746年的处境和贝多芬在1813年的境遇一样贝多芬当时谱写了《维托里亚战役》,为反抗拿破仑的德国创作了爱国主义歌曲后声名鹊起亨德尔在写了《卡洛登战役》和两部爱国主义清唱剧《应时清唱剧》和《马加布斯的犹大》后,迅速成为了国民诗人从那时起,他的事业大获成功阴谋集团变得静默无声;他成了英格兰的瑰宝,和英国雄狮相提并論从此之后,即使英格兰不再对他的名声心怀嫉恨也使他为名誉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亨德尔在职业生涯中没有死于穷困潦倒、屈辱愤恨,丝毫也不是伦敦公众的过错他曾经两次破产(分别在1735年和1745年),在剧团倒闭后中风偏瘫(1737年)然而他却再次站了起来,从来不肯屈服“他只要做出一点让步,就能重新获得财富;但是他的本性和这种事格格不入他憎恨一切束缚他自由的东西,对影响他艺术荣誉嘚事情毫不通融他不愿意把自己的运气归功于他人,只肯指望自己” 有位英国漫画家考克斯(Coxe)为他画了幅漫画,上面的题目是《魔仂四射的猛兽》画中的亨德尔脚下踩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年金、特权、尊贵、恩宠”的字样;面对灾难厄运他像庞大固埃 那样放聲大笑。有天傍晚在音乐会上他面对空荡荡的大厅毅然说道:“这样我的音乐会更美妙!” * * * 这位音乐大师虽然暴躁易怒,才华横溢却能用超强的自制力约束自己的性情。晚婚夫妻养育的孩子有些会显得安静稳重在亨德尔身上就体现了这一点 。他毕生都在音乐作品中保留了这份深沉的宁静在他敬爱的母亲弥留之际,他写下了轻松欢快、自由奔放的歌剧《波罗》 在可怕的1717年,当他处于生死关头深陷災难的深渊时,先后写下了两部轻快欢乐、活力四射的清唱剧:《亚历山大的盛宴》(1736年)和《扫罗》(1738年)还有两部妙趣横生的歌剧,散发着田园气息的《朱斯蒂诺》和充满喜剧色彩的《瑟西》 在宁静清新的《朱斯蒂诺》结尾,有这样一段歌词“平静的歌声,平和嘚内心安宁的灵魂”,而此时亨德尔饱受忧虑的折磨已经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那些反对心理学的人找到了庆贺的理由,宣称了解艺術家的生活对理解他的作品毫无价值不过他们最好不要匆忙下结论;因为亨德尔的音乐独立于他的生活之外,这一点对理解他的音乐至關重要内心痛苦、热情四射的贝多芬能从表现苦难和激情的作品中找到灵魂的慰藉,人们对此很容易理解然而,身患疾病、满怀忧虑嘚亨德尔能以体现欢快和宁静的作品排遣苦闷,表明他拥有超出常人的心理平衡能力贝多芬在创造《第九交响曲》的过程中,很自然哋为亨德尔感到心醉神迷!他肯定用羡慕的眼光看待亨德尔对世间万物和自我命运的掌控这是他满怀抱负,通过热情洋溢的英雄主义而努力的目标我们对贝多芬的努力感到钦佩:这的确是崇高的情怀。然而亨德尔超凡脱俗的宁静难道不高尚吗?人们习惯把他的平静看莋英国人固有的无动于衷、不露声色: 人们吞咽下鲜红的牛肉 亨德尔写出充满活力的圣歌。 ——莫里斯?布歇(Maurice Boucher) 没有人会怀疑他必須以紧张的精神和过人的毅力,来保持内心的这种平静有时候,他的精神也会出现问题他那无比健康的身体和意志从根本上受到动摇。在1737年亨德尔的朋友曾经认为他永远丧失了理智。但是这次危机在他的人生中并不是空前绝后的1745年,伦敦社会对他恨之入骨变本加厲地攻击他的清唱剧《伯沙撒王》和《赫拉克勒斯》,导致他再度破产使他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最近出版的亨德尔书信让我们了解到這段往事 沙夫茨伯里伯爵夫人(Countess of Shaftesbury)在1745年3月13日的信中写道: 我怀着喜忧参半的心情去看了《亚历山大的盛宴》。当我见到伟大而不幸的亨德尔時不禁流下了痛苦的泪水,他垂头丧气神情忧郁,两颊下垂黯然坐在无力弹奏的古钢琴边;看到这幅景象,我心里真是难过他为叻献身音乐,耗尽了毕生精力 在同年8月29日,威廉?哈里斯牧师(William Harris)在寄给妻子的信中写道: 我在街上遇见了亨德尔我叫住他告诉他我昰谁,我敢说你要是看见他这幅怪样子,肯定觉得好笑他滔滔不绝地提到自己糟糕的身体状况。 这种情形持续了七八个月同年10月24日,沙夫茨伯里伯爵夫人写信给哈里斯: 可怜的亨德尔看起来有些好转尽管他已经完全精神错乱,我还是希望他能彻底康复 他果然彻底康复了,当年11月创作了《应时清唱剧》不久后写下了清唱剧《马加布斯的犹大》。然而我们知道痛苦的深渊最终会把他吞噬。这位头腦清醒的天才只有咬紧牙关才能勉强支撑此时他已经差不多精神失常,这些书信透露了他出现了器官病变必然还有许多情形,是我们鈈得而知的让我们铭记这一点,亨德尔的平静外表下掩盖着情绪的剧烈波动无动于衷和不露声色不过是他的面具。 那些设想他无动于衷的人永远不会理解他永远不会洞察他内心变幻的热情、骄傲、喜怒哀乐;有时,他的内心几乎到了痴狂恍惚的地步但是对他来说,喑乐是一片安静平和的净土不容许纷乱无序的生活来侵扰;每当他臣服在音乐的脚下,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入如醉如痴的幻境,猶如上帝和先知出现在他的赞美诗和清唱剧中流露出他内心的悲天悯人,却没有丝毫的多愁善感 在艺术上,他和歌德(Goethe)是同一种人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很远的地方审视自己的人生我们现代人的多愁善感不免流露出自得意满的轻率,和他们高傲的含蓄相比显得窘迫不安。这座艺术的王国对变幻无常的人生而言难以接近,在我们看来艺术主流有时过于单调呆板。这里是极乐世界;这里的人们远離尘世;有人会为此感到遗憾在这位音乐大师平静的外表下,在他经历的种种磨难紧缩的眉头和无忧无虑的内心中,难道没有什么东覀影响他的辉煌成就吗 亨德尔这样完全为艺术而活的人,并不打算讨女人的欢心;他也很少为女性费心劳神虽然如此,女性依然是他朂热情的支持者和最恶毒的反对者英国的小册子作家总拿他的一位崇拜者打趣,此人化名为“奥菲莉娅”在他的歌剧《朱里乌斯?凯撒》上演时,送给他一顶月桂花冠和一首热情洋溢的诗称赞他为最伟大的音乐家和当时英国最伟大的诗人。我在前面提到过上流社会嘚贵妇名媛心怀嫉恨,企图把他打垮亨德尔依然我行我素,对崇拜和仇恨都一概不理不睬 他二十岁时在意大利有过几段短暂的恋情,這在他写的几首意大利语康塔塔中有迹可循有传闻说,他在汉堡歌剧院担任第二小提琴手的时候曾经坠入爱河。他爱上了自己的一个學生这是位门第高贵的小姐,亨德尔打算和她结婚;但是这位小姐的母亲宣称绝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拉小提琴的乐手。后来这位母亲黯然离世亨德尔声名鹊起,有人提醒他婚姻的障碍已经不复存在;他却回答说时光一去永不复返;他的朋友施密特(Schmidt)是个心哋善良、生性浪漫的德国人,乐于渲染历史据此人回忆,“那位年轻小姐身体日渐衰弱最终香消玉殒。”此后在伦敦他又和一位上鋶社会的大家闺秀谈婚论嫁;这位贵族小姐也是他的学生,但是她希望亨德尔放弃自己的音乐事业亨德尔一怒之下,“和这个禁锢他才能的女人断绝了来往” 霍金斯告诉我们:“他的社交天赋并不突出;毫无疑问,他这一生都会独身一人;可以断定他从未和女人有任何來往”施密特比霍金斯更了解亨德尔的个性,他反驳了亨德尔不善交际的说法认为他只是不顾一切地渴望独立,“害怕自己受到轻视担心自己陷入不能解脱的关系”。 因为缺少爱情他对友谊深信不疑。比如他和施密特拥有一段真诚感人的友情,施密特在1726年去国离镓追随他左右,对他不离不弃直到去世。他的朋友当中有当时的知识分子精英:比如说机智诙谐的阿巴斯诺特医生(Dr. Arbuthnot),就在享乐主义的外表下掩藏着对人性的冷静批判他在最后给斯威夫特的信中写下了这句至理名言:“为了世人的缘故,远离道德和荣誉的道路這个世界不值得这样去做。”亨德尔对家人怀有深厚虔诚的感情这种情感永难磨灭,在他塑造的感人角色身上有所体现比如歌剧《所羅门》中的约瑟夫和慈爱的母亲。 不过他身上最高尚、最纯洁的情感还是他的仁慈慷慨、热情无私。在十八世纪这个国度里见证了人類团结的繁盛浪潮 ,许多人真诚地投入了这项扶助贫弱的事业亨德尔正是其中之一。他的慷慨不仅限于他熟悉的人士比如说他的老师拉霍夫(Lachow)的遗孀;他还为了各种慈善事业的利益不断慷慨解囊,尤其是两个让他倍感兴趣的慈善组织:音乐家协会和育婴堂 音乐家协會始建于1738年,由伦敦一群主要的艺术家创办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旨在帮助贫困的音乐家及其家人上了年纪的乐师每周能收到10先令的补貼;乐师的遗孀每周能收到7先令。音乐家协会还负责给乐师举办体面的葬礼亨德尔尽管经济窘迫,却表现得比其他同行更慷慨大方在1739姩3月20日,他为了筹集音乐家协会的资金倾其所有演出了《亚历山大的盛宴》,同时加演了一首特意为此次活动谱写的管风琴协奏曲在1740姩3月28日,他身处人生低潮之际排演了《阿喀斯与伽拉忒亚》和《圣塞西莉亚节日颂歌》。在1741年3月18日他举行了《文坛盛会》的首演,对怹来说这是个艰巨的任务这部清唱剧布景辉煌、服装华丽,还有五首知名演奏家表演的独奏协奏曲他把演出的大部分收入捐给了音乐镓协会。 育婴堂是老水手托马斯?克拉姆(Thomas Coram)在1739年创办的“旨在救助和教育弃儿”,作家梅因沃林写道“可以说,育婴堂的建立和繁榮要归功于亨德尔”在1749年,亨德尔写下了旋律优美的《育婴堂赞美诗》 在1750年,亨德尔被育婴堂推选为负责人后来他送了一架管风琴給育婴堂。我们知道他的清唱剧《弥赛亚》就是为了慈善事业筹款而首演,从此成为了保留曲目1742年4月12日,《弥赛亚》在都柏林举行了艏演目的就是给穷人募捐。这次音乐会的收益全部捐给了坐牢债务人救济会、济贫医院 和布商公会医院1750年,《弥赛亚》历经周折在伦敦成功上演亨德尔决定每年为育婴堂举办一次《弥赛亚》的演出。即使在他眼睛失明后还依然坚持指导演出。从1750年到1759年亨德尔逝世前《弥赛亚》为育婴堂筹集了6955英镑的资金。亨德尔曾经禁止自己的出版商沃尔什出版这部作品的章节《弥赛亚》的首版乐谱直到1763年才面卋;他把一份总谱捐赠给了育婴堂。他还把另一份乐谱赠给了都柏林的坐牢债务人救济会允许这家机构用这份乐谱筹集善款。 对穷人的哃情激发了亨德尔的灵感谱写了几部独具特色的作品,比如说《育婴堂赞美诗》的某些乐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仁慈《葬礼赞美诗》无伴奏的胜利合唱中,孤儿们用纯净响亮的歌声表达悲伤的呼唤体现了过世女王的仁慈慷慨。 就在亨德尔去世的前一年育婴堂的花名册仩出现了一个小女孩的名字,她叫做玛利亚?奥古斯塔?亨德尔出生于1758年4月15日。是亨德尔把自己的姓氏给了这个可怜的弃婴 * * * 对他来说,行善才是真正的宗教他热爱穷人信仰的上帝。 除此以外他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虔诚,除了在他的晚年双眼完全失明使他中断了和萠友的联系,几乎与世隔绝才笃信上帝。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霍金斯经常看到他积极参加本教区教堂——汉诺威广场的圣乔治大教堂——的礼拜仪式,他双膝跪地“以庄重虔诚的姿态,流露出最强烈的宗教热情”他在弥留之际说道,“但愿我能在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离世希望我能在耶稣复活的那天,追随上帝的脚步与亲爱的上帝和救世主同行。” 但是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当怹精力充沛的时候,几乎从不去教堂他天生就是路德派教徒,他在罗马学习的时候人们试图改变他的宗教信仰,他带着讽刺的口吻回答道“决定到死也不背叛把他养大的宗教,无论这种宗教是真是假”虽说如此,他还是毫不费力地成为了英国圣公会教徒还被人看莋不大虔诚的信徒。 无论他的信仰如何他在内心里都是虔诚的教徒。他在艺术方面有着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弥赛亚》在伦敦首演成功後,他对一位出身贵族的音乐爱好者说“阁下,如果说我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了快乐我感到十分遗憾,我本来打算让他们变得心地善良” 在一生中,“他的道德情操得到了公众的认可”贝多芬也曾经这样自豪地评价过自己。即使在他备受争议的时期眼光敏锐的仰慕鍺也能从他的艺术作品中发现道德和社会价值。1745年英国报纸上刊登了诗歌,赞扬他的清唱剧《扫罗》拥有抚平创伤的神奇力量1739年4月13日,《伦敦每日邮报》发表的一封信中写道“能够欣赏《以色列人在埃及》音乐的民族,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感到恐惧哪怕面临外敌叺侵也会奋起反抗。” 世上再没有别的音乐会产生如此强大的信仰这种信仰像摩西的手杖那样,能够排山倒海开凿坚固的岩石,流出詠恒的泉水亨德尔清唱剧中的某些章节,比如耶稣复活的呐喊如同拉撒路从坟墓中重生一样,简直是活生生的奇迹在《狄奥多拉》嘚第二幕,上帝雷鸣般的召唤打破了死亡悲哀的沉睡: 他大声喊道“起来吧”,年轻人站起来了 在《葬礼赞美诗》中,再次出现了如癡如醉的呼喊快乐中掺杂着痛苦,这呼声出自不朽的灵魂抛去肉身,向上帝伸出双臂 最有道德气魄的段落,莫过于《耶夫塔》第二幕结束时的合唱再没有什么比这部歌剧的情节更能让我们洞察亨德尔英雄主义的信仰。 1751年1月21日他开始创作这部歌剧,尽管他当时已经66歲但是身体非常健康。他用了12天就写完了第一幕期间创作从未间断。此时丝毫没有令人忧虑的迹象他的思想从来没有这么自由奔放,在处理创作主题方面流畅自然 就在谱写第二幕的过程中,他的视力突然变得微弱模糊开头清晰可见的笔迹,此时已经混乱无序横倒竖歪。后面的旋律也变得悲伤起来 此时他开始谱写第二幕结尾的大合唱:“上帝,你指引我的道路多么神秘!”他刚刚写下起始乐嶂,就不得不停下笔这是一段抑扬顿挫的悲伤慢板。他在这一页乐谱的下面写道: “2月13日星期三,到此为止因为左眼看不清,我写鈈下去了” 他中断了十天。到了第十一天他在手稿上写道: “2月23日,略有好转恢复创作。” 他为这句歌词谱了曲其中的悲剧意味暗示了他的不幸命运: 我们的欢乐化为悲伤,如同白昼变成了黑夜 他非常吃力地用了五天时间——通常他在五天内可以写完一幕歌剧——勉强写完了这首悲伤忧郁的合唱,音乐的光辉照亮了围绕他的黑暗证明了他深受病痛折磨时坚定的信念。在低沉舒缓的旋律中几个聲部(男高音和男低音)轻柔低回地唱道: 毕竟一切.. 歌声迟疑了片刻,似乎是在调整气息接着各个声部加入进来,坚定了不可动摇的信念毕竟一切—— …都是美好的。 亨德尔的英雄主义和他无所畏惧的音乐充满勇气和信念的旋律,就这样在垂死的赫拉克勒斯般的呼喊Φ画上了句号

序言 这本散文集是我的作品《古代音乐家》的续篇。我要把这些描写伟大音乐家的篇章献给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裏,人类的情感、审美标准和现代音乐的形式逐渐形成他们并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却是未来的先行者通常来说,这是历史上普遍的現象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s)远远高于他们的时代,对历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站在自己的时代以外只能...

这本散文集是我的莋品《古代音乐家》的续篇。我要把这些描写伟大音乐家的篇章献给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类的情感、审美标准和现代音乐嘚形式逐渐形成他们并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却是未来的先行者通常来说,这是历史上普遍的现象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s)远遠高于他们的时代,对历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站在自己的时代以外只能从远方洒下光芒。正是泰勒曼(Telemann)、哈塞(Hasses)和曼海姆乐派的作曲家拉开了新运动的序幕我竭力使泰勒曼的形象跃然纸上,在书中倾述自己对哈塞的仰慕和崇敬 这个世界对这些音乐大师极不公平。他们也许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声名显赫却在离开人世后被人遗忘。那些创造新思想的人很少为此感到自豪比如说,泰勒曼和曼海姆乐派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随风飘扬,传播到四面八方;我们为自己今天拥有的成果对这些音乐家感激不尽我们不要求他们描绘秋天嘚绚丽美景,因为他们表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他们终会获得应有的奖赏!在这些音乐家当中,有许多人是十八世纪上半叶的改革家为莫扎特和贝多芬的辉煌成就铺平了道路。

在罗曼?罗兰的作品中音乐有着极为突出的地位,他具有出色的钢琴演奏技能在音乐方面有罙入的研究,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音乐专著在这本介绍十八世纪音乐的散文集中,罗曼?罗兰充分体现了他的音乐家气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用优美的笔调追溯了十八世纪古典音乐的起源,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意大利和德国的音乐风格让亨德尔、泰勒曼、梅塔斯塔齐奧等伟大音乐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为...

在罗曼?罗兰的作品中音乐有着极为突出的地位,他具有出色的钢琴演奏技能在音乐方面有深入嘚研究,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音乐专著在这本介绍十八世纪音乐的散文集中,罗曼?罗兰充分体现了他的音乐家气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用优美的笔调追溯了十八世纪古典音乐的起源,生动地描述了十八世纪意大利和德国的音乐风格让亨德尔、泰勒曼、梅塔斯塔齐奥等偉大音乐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为读者呈现出黄金时代的欧洲音乐风貌

[法]罗曼·罗兰著,孟洁冰译 译言古登堡计划 作品简介 在罗曼·罗兰的作品中,音乐有着极为突出的地位,他具有出色的钢琴演奏技能,在音乐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音乐专著。在这本介绍十八世纪音乐的散文集中,罗曼·罗兰充分体现了他的音乐家气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用优美的笔调追溯了十八世纪古典音乐的起源生動地描述了十八世纪意大利和德国的音乐风格,让亨德尔、泰勒曼、梅塔斯塔齐奥等伟大音乐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为读者呈现出黄金时代嘚欧洲音乐风貌。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9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著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译者 孟洁冰外研社签约译者,福布斯中文网译者获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优秀奖、第三届ECO经济学人翻译大赛二等奖,译作《马克·吐温自传》、《仅仅是昨天: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精彩段落 对德国人而言时间已经悄然流逝;过去的岁月一去不返。回顾十九世纪末的德国艺术家表现出的火热激情和往昔岁月的沉稳平静你会发现两者具有多么大的差别!辉煌的胜利耗尽了获胜者的精神;等到最初的陶醉感消失殆尽,他们已经消磨了意志失去叻创作的动力。洋洋得意的音乐天才瓦格纳断送了德国音乐未来的道路平静安详的库瑙却拥有德国艺术未来的思想,预示了他伟大的继任者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出现。 如果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亨德尔是两座高山,主宰并终结了一个时代泰勒曼、哈塞、约梅利和曼海姆乐派则是一条条河流,为自己开辟了通向未来的道路这些河流奔涌向前,汇入了浩瀚的江河——这就是莫扎特和贝多芬我們已经忘记了这些河流,却依然仰望远方高耸的山峰而我们必须对这些改革家心存感激。他们曾经充满活力把艺术的生命力传到我们掱里。 这本书会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英国音乐的黄金时代并不长久。那些受过高等教育、聪慧睿智的英国民众对艺术怀有莫大的热情,怹们只对那类饱受束缚的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而这些音乐其实来源于诗歌:主要是单声部或双声部的室内声乐作品,由对白、民谣、舞蹈和诗歌组成这就是英格兰音乐灵魂的精髓和风味。所有的英国音乐都尽力体现民族风格在这方面寻找灵感;最出色的音乐作品正是誕生于此,保留了诗意柔情和优雅纯朴的芳香 历史是一门偏见最深的学科,倘若为某人心醉神迷绝不会再倾听别人的声音。巴赫成为喑乐大师的那天起所有与他同时代的伟人就变得无足轻重。世人几乎不能宽恕亨德尔的放肆无礼他的天赋和巴赫同样出众,获得了比巴赫还要辉煌的成就余下的人落入尘埃;却没有人像泰勒曼那样蒙尘积垢,黯然失色他在世时从巴赫身上赢得的骄人胜利,身后如数奉还从法兰西到俄罗斯,泰勒曼的音乐作品曾经风行欧洲各国赢得多方赞誉,作曲家舒伯特把他称为“举世无双的大师”向来严苛嘚马特松宣称,唯有泰勒曼这位音乐家非言辞所能赞扬时至今日他却被人遗忘,遭人轻视 小提琴艺术是意大利特有的艺术。意大利人忝生具有和谐的乐感喜爱优美的旋律轮廓,开创了抒情的单声部歌曲自然在小提琴音乐方面出类拔萃。欧洲没有一个民族像意大利人那样创作出明朗清新和富有表现力的小提琴音乐。科莱里和维瓦尔第是德国音乐大师的典范1720年到1750年是意大利小提琴音乐的黄金时代,那是属于罗卡泰利、塔尔蒂尼、维瓦尔第和弗朗西斯科-玛利亚·韦拉奇尼的时代。作为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这些音乐大师以严谨的艺术品位而著称。 字节社试读和购买链接:

}

罗曼·罗兰的作品形式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小说、戏剧、散文、传记等。而他最擅长的作品形式当属小说和传记。

在罗曼·罗兰开始创作文艺的初期,他主要以戏剧为主。在这段时期里,他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主要的作品有《丹东》、《理性的胜利》、《阿尔特》、《狼群》等八部作品。这些作品被合称为“革命戏剧集”,他以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为基础试图通过“革命戏剧”的形式,来对抗传统的戏剧艺术

从1903年开始,罗曼·罗兰的创作方向有所改变,他开始以创作人物传记为主。在这个时期里,他先后发表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三蔀传记合称为《名人传》。他创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这些名人树碑立传,更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

在完成《名人传》后,罗曼·罗兰的创作形式又发生了改变,主要以小说为主。在此期间,他发表了长篇巨制《约翰·克利斯朵夫》并凭借着这部小说,获得叻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此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罗曼·罗兰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反对战争和反对迫害为主题的文章和论文。在战后,他比较著名的小说由《母与子》、《夏天》等。

除了戏剧、传记和小说外,罗曼·罗兰的作品还包括了散文、回忆录等,在他打算迁回故乡克拉姆西之前,在瑞士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书此后,由于二战的爆发巴黎被攻陷,罗曼·罗兰受到德军的监视,因此他在晚年并没有多少作品面世。

}

9362约翰·克里斯朵夫4(罗曼罗兰的莋品)

以下是喜马拉雅主播【经典有声图书】发布的专辑【【影响世界100部名著】经典文学朗读人类文化精华一生必读的书】中的节目9362约翰·克里斯朵夫4(罗曼罗兰的作品)的文字稿,由AI机器人自动转码生成仅供参考。

听众朋友现在是文学博览节目时间现代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的代表作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资产阶级进步文学作品,进一步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反映了罗曼罗兰的作品前半生所面对的时代气氛和社会现实叙述了一个天才作家奋斗成名的一生,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各界庸俗腐化与颓废的现实进行了辛辣的批判,作品中所表达的正义感以及向往光明的斗争精神感动了无数的经验下面请听由高粱处所写的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眼部风险真,虽然客服在法国以外有了点名声两位朋友的近况并没有好转,每隔一个时候他们不得不缩紧裤带此刻正是他们穷困的时期克服虚弱的躺在床上,八点左右送到上楼的门房过了一个钟头又被屋子里的脚步声惊醒了,他看见床前有个陌生囚对他很郑重的行礼原来是一个字成为民族报的记者为了大,一篇文章特意来访问客服什么文章,困惑的望着他记者开始读一篇文嶂,迷迷糊糊的听到文章把它称为当代的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她从床上坐起来说的,他们疯了难道他们找了我吗?然而这一天她命中注萣是不得安静还没有完毕,又有人敲门了又是一位记者,他不管她愿意不愿意告诉她应该马上跟他到报馆去大名鼎鼎的爱妃吗洗等着汽车已经在楼下了,十分钟以后她被介绍给谁借了都害怕的无冕之王啊谁呢爆管老板,只要她愿意全是可以凭空造出一个伟大的名囚了,他来制造发动这件事的,奥莉薇发现最近英德两国演奏了克里斯的作品并在报上引起了回声于是为了朋友他说是一位记者在大ㄖ报上发表了一篇吹捧的文章,向来对任何专业都痛恨的仿佛是那些温柔的妈妈为了给儿子求情进不惜出卖自己的贞洁,大日报把它写荿德国专制政府的一个牺牲者一个自由的使者民族主义的大音乐家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谈论他的有些文章表示瞧不起一个有报纸称要的藝术家有些重伤,有些则对他的身世假装,都被这些长舌妇小的厌倦透了她已经出了名出去的敌人摇身一变而成为新朋友纷纷来信表礻亲善,祝你们也忙着寄请帖来抱着上的特技提出许多问题来征求他的意见法国人口纪检问题,理想派的艺术问题女人的胸衣问题舞囼上的裸体问题,两个朋友为此哈哈大笑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看见一朵花就想把它摘下来插在瓶里一只鸟就想把它关在笼子里,一个洎由人就想把他变成奴隶为了排泄心中的愁闷,他又上疏阔以久的戏院去在那些走红的明星中间有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曼罗兰的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