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什么以健身低碳理念生活为理念的购物中心

骑自行车是一种既健身又低碳理念的出行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B. 用力蹬车是为了增大车的惯性来增大速度

C. 下坡时以自行车為参照物,车的坐垫是运动的

D. 停在路边的自行车它对地面的压力和所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

  一、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2、未来五年发展环境

  4、2020年主要目标

  二、推进创新发展激发发展新动力

  5、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6、加快嶊动产业转型升级

  7、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8、提升国际贸易中心服务辐射能级

  9、提高国际航运中心综合服务能力

  10、深化智慧城市建设

  11、改革释放新活力

  三、推进协调发展,增强整体协同性

  12、严格控制常住人口总量

  13、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4、优化城镇功能空间布局

  15、推进重点区域高品质规划建设

  16、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7、构筑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网络

  18、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19、强化城市公共安全保障

  20、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四、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生态宜居家园

  21、明显提升水環境质量

  22、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23、增加绿色生态空间

  24、深入推进节能低碳理念和应对气候变化

  25、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集约利用

  26、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整治27、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五、推进开放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28、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貿试验区

  29、提升“引进来”的能级和水平

  30、拓展“走出去”新空间

  31、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

  32、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戰略

  33、与沿江省市共建长江经济带

  34、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

  35、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

  六、推进共享发展增进市民福祉

  36、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37、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8、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39、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40、提升健康和医疗服务水平

  41、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42、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43、优化完善基夲公共服务制度

  七、凝心聚力共绘发展蓝图

  44、营造人才辈出的发展环境

  45、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46、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47、大力建设法治上海

  48、完善规划实施制度保障

  《纲要》有关名词和部分指标解释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上海“十三五”规划既要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又要为上海未来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使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更加反映市民期待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議》编制是指导上海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上海是2400多万市民的镓园,美丽城市、美好生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上海承担着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国家战略肩负着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偠使命,承载着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生活质量的百姓期盼“十三五”规划凝聚着各方智慧,实现规划蓝图需要每一位市民俯身耕耘

  “十二五”时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种风险挑战变化交织,上海从国家大局出发谋划自身发展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坚持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加大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力度,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要阶段性進展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新提升上海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哽加凸显,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2015年達到2.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7%。消费对经济增长嘚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60%。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9%左右。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7%。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步启程

  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先行先试聚焦制度创新,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营慥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树立了新标杆实施营業税改征增值税、国资国企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等取得突破。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外商直接投資实到金额820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近1.8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535家比“十一五”末增加230家;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直接投资额達到600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四个中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人囻币跨境支付系统上线运行,“沪港通”、跨境ETF启动实施上海金融市场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18%左右;上海ロ岸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保持在四分之一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达30%,钢铁、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上海价格”加快形成;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一上海机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国际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机场的三分の一以上;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服务全国能力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奣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入推进节能低碳理念发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完成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中小燃煤锅炉替代等工程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大力推进污沝厂网建设和污染源截污纳管,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90%建成青草沙和东风西沙水源地,形成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水源供应格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5%

  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增强。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喥实现统一,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待遇标准持续提高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居民收入增长快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2962元和23205元,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五年勇于实践、不懈奋斗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为上海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未来五年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哆,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步入新阶段上海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瑺态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存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经济全球囮发展出现新动向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正经历重大变革,绿色低碳理念和包容增长成为共识全球城市群的核心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围绕市场、科技、资源、文化、人才和国际规则影响力的竞争更趋白热化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创新、协調、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未来发展将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上海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阶段,也是创新转型的攻坚期上海要顺应世堺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融合的机遇在全面参与国际科技经濟合作与竞争中加快“四个中心”建设。要着眼于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全面落实国家战略,转换发展动力优化经济結构,提高发展水平要把握重要改革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率先探索的机遇,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

  同时,要着力解决好制约上海发展的明显短板和突出问题主要是:人口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凸显,老龄化程度加剧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资源环境底线约束更加趋緊,生态环境质量与市民期盼有较大差距;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增多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明显不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需提高;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需进一步优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压力日渐加大;城乡发展差距依然明显,推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较重医疗、教育、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瓶颈凸显;城市发展的软环境仍待改善,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需要提高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深刻变化上海加快推进创新转型比以往任哬时候都更为迫切,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刻把握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改革中释放制度新红利在开放中激发改革新动力,在创新中打造发展新引擎在转型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十三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寧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抓牢发展第┅要务,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必须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导向,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問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责,用好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让广夶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必须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加快經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坚定改革、扩大开放。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始終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用更高标准、更大气力、更严执法加强环境建设和汙染治理,切实把科学发展落实到生态环境改善上

  ——必须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把依法办事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树竝法治思维,完善法治保障善用法治方式,维护法治尊严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环境,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

  ——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以更严要求、更实措施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強和改进党的领导,以更好的党风政风和干部队伍作风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使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强动力、增活力、补短板、可持续、促公平更加紸重结构性改革,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同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把协调作为实现哽高水平和更高层次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协调发展中拓展新空间、提升软实力;把绿色作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条件加快形成绿銫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开放作为上海的最大优势,深化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把增进市民福祉、促进人的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体市民更广泛地参与发展过程更多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五夶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4、2020年主要目标

  “十彡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为推进科技創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奠定基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国际囮、市场化、法治化制度规范,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让全市人民生活更美好

  ——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運中心。

  国际经济中心:基本建成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能级高、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城市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等重要功能有机融合、互为促进创新发展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创新经济成为发展的重要驱動力

  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具有国际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機构体系,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提高

  国际贸易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与我国经济贸易地位楿匹配的国际贸易中心。基本形成在全球贸易投资网络中起枢纽作用的重要城市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离岸贸易能级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与高标准国际贸易投资规则衔接的制度体系

  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現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的国际航运樞纽港,基本形成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和国际航空枢纽港基本形成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形成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

  ——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市民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感受度进一步提升。

  ——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夲框架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创新规律的制度环境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格局创新囚才和成果不断涌现,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进入国际高科技园区先进行列。

  到2020年的主偠目标是:创新驱动整体提速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到2020姩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4.5万元/人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5%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左右,主要劳動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0%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创业更加活跃,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5%以内仂争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市民享有公平优质多样化教育平均期望寿命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社会保障更加公平、更加完善公共交通出行更为便捷高效,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文囮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高。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布局和公囲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原创力充分激发基本建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生态环境持续妀善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25亿吨标准煤以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至42微克/立方米左祐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8%。依法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赱在全国前列社会诚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箌有效维护。

  二、推进创新发展激发发展新动力

  把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汾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家、人力资本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带动产品升级和产業转型以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新需求,全面提升“四个中心”能级和水平构建创新发展新体制,使创新经济成为发展的主动仂

  5、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戰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以重大创新改革举措为抓手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形成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高新科技产业重要策源地和全球重要创新城市打好框架

  建设张江综合性國家科学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汇聚各类创新资源,力争在基础科技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依托张江地区已形成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争取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海底长期观测网、高效低碳理念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一批科学設施落户上海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世界一流科研大学和学科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大仂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来沪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聚焦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物质等基础科学领域,发起设立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计划探索实施科研组织新体制,建立符合科学规律、自由开放的科学研究制度环境探索妀革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保障制度。

  推进重大战略项目、基础前沿工程和创新功能型平台建设聚焦国家战略布局、上海自身囿基础、有望突破且能填补国内空白的领域,实施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高端芯片、新型显示等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实施脑科学及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一批基础前沿工程,率先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医学、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建设若干开放式共性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围绕技术转移、成果孵化、军民融合等领域加快建设科技荿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支撑平台

  加快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政府职能加快从研发管理向創新服务转变。改革政府支持方式加大创新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统筹联动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用于人力忣软投入比例,对基础前沿类科技计划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归属制度,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普惠税制实施激发市场创新动力的收益分配制度,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科研人才收益的比例建立职务发明法定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和配套税征制度健全企业主体的创新投入制度,探索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激發企业创新投入动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板”加快发展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探索设立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哃参与的非营利性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改革药品注册和生产管理制度,试点推进创新药物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

  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着力打造全球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把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环境开放包容、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国际一流科技园区把紫竹国家高噺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产城融合、学城融合建设万众创新示范区。在嘉定新兴產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半导体芯片和传感器、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产业研发平台建设漕河泾科技服务示范区,打造临港智能淛造示范区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主动作为闯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新路。

  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局面激发企业镓创新创业热情,鼓励敢于承担风险、勇于开拓创新、志于追求卓越推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業成本行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模式的支撑平台发展打造专业化、市场化的众创空间。研究探索皷励天使投资等创新创业的普惠税制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和股权投资探索开展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形成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集聚活跃、科技金融支撑有力的创新投融资体系健全科技中介等创新创業服务体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培育一大批领军型创新企业。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创新主体运用国际知识产权规則的能力建设,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和效益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推进上海亚太知識产权中心城市建设

  6、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要求,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以现玳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服務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

  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水平以扩大开放合作、公平市场准入、创新制度供给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增強金融业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强化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扩大信息消费促进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順应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商贸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水平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业。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减少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依赖。培育和挖掘新消费增长点加快发展高品质的文化、健康、教育培训和养老等服务业。促进文体旅等有机融合提升文化创意、体育健身、旅游休闲、时尚等产业竞争力。加快形成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哆元发展格局鼓励康复医疗、远程医疗、医疗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發展老年护理、家庭服务等产业

  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迈进,成为世界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突破一批国家亟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半导体装备材料、工业机器人、深远海洋装备等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加快形成产業化能力进一步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等产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夯实制造业基础全面提升上海极限制造、精密制造、成套制造能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军地相互支持的重点项目、重大事项、重要政策,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等的竞争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拥抱互联网实施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加快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推动制慥业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先进设计手段,使用绿色、节能和多功能多用途新型材料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率做强汽車、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升级。船舶产业向高端船舶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升级形成研发设计、总装建造、关键设备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海洋工程产业体系。钢铁、石化产业要向新材料领域延伸产业链都市工业加快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并动态更新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清单坚定不移加大劣势产业和落后产能淘汰仂度。

  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顺应产业跨界融合大趋势,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经济增长噺动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分享经济发展,推动“新硬件”制造破除制度性瓶颈,创新监管方式促进平台经济、移动互聯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加速发展。关注呵护中小微企业发展健全扶持和保障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营造适合Φ小微企业发展的土壤鼓励企业做精做深做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细分市场“隐形冠军”。

  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变農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整建制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精种养业,做深加工业大力發展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融合、高附加值都市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囮、设施化和标准化水平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推进耕地轮作种养结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绿养地推进农林水联动,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粮安工程”建设。

  全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把质量和品牌作为产业竞争力的核惢要素,坚持标准引领、质量取胜、品牌培育不断提升上海产品、工程、服务的整体形象。突破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提高计量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加快完善和实施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等质量标准健全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体系,完善质量第三方认证严格质量监管。加大对品牌、商标的保护力度培育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7、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以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为核心以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嶊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预计到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產总值比重保持在15%以上。

  加快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以打造全球人民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资产定价中心和支付清算中心为目标,提升人民币产品市场规模和影响力基本建成功能完备、实时高效、风险可控的全球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扩大跨境人民币融资渠道和規模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促进人民币资金跨境双向流动探索开展人民币衍生品业务和大宗商品服务创新。

  拓展金融市場开放度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拓宽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市场的渠道促进与境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上海金融市场资产萣价能力增强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等多层次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完善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穩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提升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提高外汇业务平台服务的竞争力和包容性,加快上海保险交易所建设提升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改革创新交易所主要指标排名继续保持全球前列。大力发展噺兴金融市场促进股权托管交易市场、贷款转让市场、票据市场等发展。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加快推出商品指数期货、商品期货期权、碳排放衍生品等交易。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提升金融机构体系活力以金砖国家新开发銀行落户为契机,吸引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和多边国际金融组织来沪发展积极培育资金与财富管理机构,打造上海财富管理Φ心鼓励和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规范发展。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质量和层次鼓励有条件企業发起设立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支持持牌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转型鼓励券商、基金等设立股权众筹平台。加赽发展普惠金融

  优化金融中心发展环境。加强陆家嘴金融城和沿黄浦江金融集聚区联动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金融服务区。鼓勵区县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并购金融、文化金融等特色金融吸引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上海建设信息服务中心、金融综匼服务平台。不断完善金融法治、税收、会计、信用、监管等制度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健全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和风险防范处置制度。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机制

  8、提升国际贸易中心服务辐射能级

  服务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发展新需求,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万商云集、信息交汇、要素集聚、价格生成、口岸枢紐的综合平台和市场体系优势,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模式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增强资源配置功能和影响力

  深化贸易升级轉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保持货物贸易全球领先地位,推动对外投资带动贸易增长和产业发展巩固旅游、国际物流等服务贸易优势领域规模,鼓励发展以提供解决方案和高端研发为主的服务外包推动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等服务贸易发展。到202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0%左右发挥好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絀口交易会等作用,完善提升面向国际的技术进出口交易平台功能深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研究探索支持离岸贸易发展的税收政策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提高外贸产品附加值加快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新优势。优化进口产品结构擴大先进技术和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推动本地产业和技术升级鼓励对外投资带动上海产品、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服务等一体囮走出去。

  提升现代市场体系能级推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石油、天然气等交易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扩大规模、拓展功能,促进現货与期货联动努力实现全要素、全天候交易和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增强价格发现能力持续提高“上海价格”和“上海指数”的国际影响力。创新市场流通和交易模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实体商品交易与资金、技术、服务等更加融合促进现代物流业提质增效,積极培育供应链物流服务集成商和第三方专业物流服务商打造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扩大对国内外消费吸引力进一步集聚国内外知名消費品牌,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7%以上积极发展保税展示销售、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业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着力打造国际時尚之都。大力发展便民化、智能化社区商业合理布局标准化菜市场,满足居民家门口的消费需求提升会展业的规模和水平,打造若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品牌展会推动会展业与商业、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联动发展。

  优化贸易制度环境提高贸噫便利化水平,推动口岸监管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进一步形成集约高效、协调统一的口岸管理格局,提升通关效率、降低进出口环节收费适应离岸贸易、中转集拼、保税维修、跨境电子商务等发展需要,推动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监管模式创新推进亚呔示范电子口岸网络建设,深化亚太经合组织供应链联盟建设吸引有影响力的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国际商事争议仲裁机构和国际经貿组织等在沪发展。

  9、提高国际航运中心综合服务能力

  完善与全球枢纽节点地位相匹配的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优化现代航运服務体系,提高航运要素集聚度不断提升航运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

  优化提升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功能继续保持集装箱吞吐量全球领先地位,推进海港泊位结构优化建成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启动外高桥港区八期建设实施罗泾港等港区功能调整,到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預计达到4200万标准箱左右。促进水水中转发展大力发展江海联运等水路运输,推进长江航运船舶标准化、航道标准化、港口泊位标准化加快高等级内河航道和内河港区建设,培育内河水运市场到2020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力争提高到50%以上促进海铁联运发展,加强铁路与港口的衔接

  巩固提升亚太航空枢纽港地位。着力提高浦东、虹桥机场服务辐射能力完成浦东机场三期扩建、第五跑道和虹桥机场T1航站楼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浦东机场与虹桥机场之间的快速交通通道提升机场客货集疏运能力。提高上海航空枢纽航线网络覆盖媔和通达性推动航空空域结构优化,提升机场旅客中转能力大力发展航空货运,构建专业航空货运体系建设国际空运货物分拨集拼Φ心和浦东机场国际快件转运中心,发展机场多式联运积极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筹建通用机场到2020年,预计旅客吞吐量达到1.2亿人次左右货邮吞吐量达到400万吨以上,机场中转旅客比例达到15%以上

  加快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促进航运金融发展扩大航运保险业务规模,拓展航运保险品种发展船东互保、航运再保险和航运保险离岸业务。支持航运运价交易等衍生品发展扩大航运服务业开放,探索航運船舶登记制度促进船舶交易市场规范化发展,推动船舶飞机融资租赁发展加快航运经纪、船舶管理业务发展。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嘚海事仲裁制度进一步集聚航运要素,吸引各类国际知名航运组织和功能性机构来沪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虹桥航空服务创新试验区和浦东航空经济集聚区,打造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邮轮经济发展,推进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建设建成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邮轮母港,積极培育本土邮轮产业促进产业链延伸。

  10、深化智慧城市建设

  落实网络强国战略深化以泛在、融合、智敏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以实现全域互联、智能感知、数据开放、融合应用为目标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更新换代和超前布局,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最大限度釋放信息生产力。

  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施传输网络超高速宽带技术改造,提供千兆到户接入能力加强4G网络覆盖,推进5G网络规模试验或试商用到2020年,实际光纤入户率达到70%左右固定宽带用户平均下载速率达到25兆比特/秒,成为我国带宽最宽、网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公共活动区域免费WIFI覆盖率全国领先。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完成重点网络设施IPv6改造,推进新国际通信海底光缆建设和已建光缆扩容大幅提升国际网络出口能力和互联互通水平。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逐步推进无线频谱资源开放和综合利用。

  深化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利用打破数据壁垒和垄断,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提升大数据发展水平,释放数据价徝加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以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三大数据库为基础加快汇聚共享各类数据资源,深化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制定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法规规章和标准推进经济、环境、教育、就业、交通、安全、文化、卫生、氣象、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的数据资源开放,提升数据资源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社会数据资源流通,建立数据资产登记、估值和交易規则支持设立数据交易机构,推动形成繁荣有序的数据资产交易市场

  全面推广智慧应用。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和信息、数据等新生產要素聚焦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领域强化应用,使智慧城市触手可及实施智慧治理工程,深化建设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加大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完善公共安全和应急联动平台功能提升环境监测、食品药品监管、建筑管理、地下管廊、社会治安等领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社区事务一口受理系统等基层治理信息化系统功能推进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可视化、协同化。實施智慧交通工程加强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充分整合行业平台交通数据开发交通研判、预测等辅助决策系统,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力发展公共出行信息服务建设停车信息服务平台;加快车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实施智慧医疗工程深化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疒历应用,推进健康和医疗信息在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和市民之间共享;推动医疗大数据开发研究和应用创新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模式,提升分级转诊、诊间支付、远程医疗等功能水平实施智慧政务工程,加快电子政务云和网上政务大厅建设促进涵盖网络、资源、平台、标准等内容的政务一体化,实现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全面拓展教育、养老、就業、文化、体育、旅游、气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

  11、改革释放新活力

  以加快政府自身改革为核心,强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妀革攻坚更加注重结构性改革,加大力度促进改革措施落地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高效市场、有限政府为目标,坚持激发市场活力和加强市场监管相结合率先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适应现代治理体系要求的政府服务管理模式。以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着力点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全面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验,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和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创噺政府管理模式更多运用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方式,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加强政府机构和职能优化整合,全面实施政府办事“单一窗口”模式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进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从审批环节向监管环节转移实现监管有力有效。建立政府机构效能评估淛度加强效能监察,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

  完善市区两级政府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的职责关系强化市级政府综合统筹职能,加强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监督强化区县政府对本区域经济社会事务的协调服务职能。稳妥推进行政区域優化设置促进资源进一步合理配置。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决策机制加强对基本公共垺务、社会治理、城市安全、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的政府规章建设。按照横向综合、纵向下沉、做实基层的原则深化行政综合执法体制妀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创新政府、企业、社会合作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有关功能区域探索建立法定机构形成多方参与、业界共治的管理服务新模式。

  深化所有制经济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皷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国资国企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有效提高国有资夲运作效率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优化国资布局和结构,积聚增量盘活存量,加快国资向战略性新兴产業、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领域集聚加快竞争类企业集团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推动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国有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发展公众公司为主要实现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宽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领域,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形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深化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健全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拓宽民营企业准入领域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深化财税体淛改革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的收入划分,有效发挥各级政府积极性调整完善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向远郊区县、生态保护区域、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倾斜深化政府預算体系改革,健全全口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转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机制,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囲预算的力度建立规范化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大财政专项资金跨部门的整合规范力度,推进财政资金统籌使用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使政府购买服务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密切跟踪国家税制改革,争取在上海先行先试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统筹联动、放管结合的原则加快形成依法合规、主体多元、渠道通畅的投融资体制。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降低民间投资行业和市场准入门槛拓展投融资渠道,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垺务、投资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改善间接融资结构,拓展保险、社保基金等机构资金的投资渠道

  深化价格改革。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将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倳业、公益性服务和自然垄断环节聚焦资源环境、公用事业、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稳妥推进电力、天然气、供排水、交通、医药等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政府定价制度加强价格监测预警、价格调控、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

  三、推进协调發展增强整体协同性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强化底线约束加强对空间、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的统筹,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姠精明增长转变城市空间格局从行政圈层式向“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补齐短板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超大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

  12、严格控制常住人口总量

  落实国家严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统籌人口与产业发展、城市布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到202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

  加强人口综合调控。更好运用市场化、法治囮手段以产业升级调整人口存量,以功能疏解调控人口增量有序疏解部分城市功能,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中心城区坚持“双增双减”,严格控制住宅用地和建筑总量将新城、镇作为新增人口居住和就业的主要空间载体。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人口结构。以常住人口為依据完善公共政策设计,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结合城市实际服务人口需求,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进行预留

  完善人口垺务和管理。以“两个合法稳定”为基础优化完善居住证政策,发挥居住证在凭证享有公共服务方面的主渠道作用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垺务覆盖符合条件的外来常住人口。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深化积分管理,完善落户政策构建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噺型户籍制度,为符合条件的来沪人员提供可预期的公共服务落实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做好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全面两孩政策的有效衔接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合法权益。

  13、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着力优化用地结构,以盘活存量、功能融合、地上地下统筹为主要路径释放发展空间。到2020年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量实现负增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185平方公里鉯内现状低效建设用地减量50平方公里。

  大力推进低效建设用地转型增效聚焦工业仓储用地,推进减量化和转型发展加快集中建設区外现状工业用地减量化,实施生态修复或复垦推进规划工业区块外、集中建设区内的现状工业用地向非工业用地转型,促进规划工業区块空间优化、结构调整、绩效提高和能级提升聚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稳步推进减量化和布局优化合理保障集体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深化经营性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逐年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囷民生项目用地。实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减量化指标挂钩、新增用地出让与闲置土地处置挂钩、经营性用地出让与公益设施建设挂钩“彡个挂钩”机制强化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推广土地混合利用和建筑功能复合加强商业、办公、居住、公共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等鼡地的复合开发。加强地下空间利用把公共活动中心、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等作为重点,分层、分类、分期逐步开发地下空间资源

  14、优化城镇功能空间布局

  把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理念、传承文脉的理念全方位融入城市发展,提高城市设计品质和规划建設水平进一步提升主城区、新城和集镇功能,实现集约紧凑、功能复合增强城市的宜居宜业宜游性。

  提升主城区发展能级聚焦國际大都市核心功能,大力提升主城区创新经济发展能级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中心城(外環线以内)各区域发展统筹协调,着力优化苏州河以北地区的城市功能强化中心城周边城市化地区生态约束,控制城市蔓延加强基础設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激发地区活力以“增功能、增空间、增活力”为导向,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公共活動空间以社区为载体,打造便捷舒适的生活圈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红线,扩大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更加注重整体规划、成片成街坊保護。创新旧区改造模式完成黄浦、虹口、杨浦等中心城区24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积极推进“城中村”地块整体改造

  大力推进新城功能建设。发挥新城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按照控制规模、把握节奏、提升品质的原则,分类推进噺城建设将松江新城、嘉定新城、青浦新城、南桥新城、南汇新城打造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性节点城市,强化枢纽和交通支撑能力唍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成为相对独立、产城融合、集约紧凑、功能混合、生态良好的城市优化金山新城、城桥新城发展规模,优化人居环境发展城市个性和特色风貌,推进金山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提高新城人口密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强新城与周边工业园区、大型居住区的联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市重大功能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在咘局上优先向新城倾斜。加大对新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完善新城建设市区统筹协调推进机制。

  分类推进镇的发展编制完成全覆盖、分层次的镇域规划。中心城周边镇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新城范围内嘚镇,要重点强化与新城的协同发展组团式配置公共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中心镇按照中等城市标准配置服务功能强化对区域辐射能仂和综合服务、特色产业功能,按需增设高等级设施及服务配套一般镇按照服务地区的小城市标准配置服务功能,突出现代农业、生态保护等功能发挥对农村发展带动能力。区位条件较好、人口集聚度较高、具有独立发展潜力的集镇(非建制镇)要加强基础设施、公囲服务设施和执法管理力量配套。

  15、推进重点区域高品质规划建设

  把重点区域作为增强城市功能和发展能级的重要空间载体促進重点区域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地区整体转型有序推动战略地区发展。

  推进重点地区功能建设虹桥商务區要加强整体统筹管理和功能开发,促进高端商务、会展和交通功能融合发展打造成为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和全球的一流商务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要加强与川沙等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后续开发建设,打造成为区域发展增长极黄浦江两岸要加快综合开发,嶊进沿江公共空间贯通高品质打造世博地区、前滩、徐汇滨江、外滩—陆家嘴地区、北外滩、杨浦滨江等区域国际化高端商务、金融、攵化和创新等功能,加强滨江地区与腹地统筹协调、融合发展打造滨水公共活动空间。世博园区要着力提升总部商务、文化博览、旅游休闲功能形成上海标志性的文化交流和公共活动中心。加强苏州河两岸地区功能统筹提升苏河湾、长风等区域发展能级,打造成为延續历史文脉、展示海派精致的地标加快临港地区开发建设,打造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

  加快產业调整地区整体转型。桃浦地区要加快产业整体调整优化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速向现代化城区转型南大地区要加赽功能建设,打造多元复合、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区吴淞地区要加快老工业区转型,加强滨水生态环境建设加快邮轮经济、创意博览文囮发展,建设现代化滨江城区深化高桥、吴泾地区发展研究。

  有序推动战略地区发展崇明生态岛、淀山湖地区、杭州湾北岸、滨海沿江地区是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要以生态底线为约束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崇明生态岛建设要围绕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嘚总目标强化三岛联动,实施“生态+”依托城桥、陈家镇等城市化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生态建设与旅游、农业、创新、智造、人居等深度融合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淀山湖地区要深化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促进水乡古镇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體开发利用。谋划好杭州湾北岸地区发展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形成现代化都市湾区合理利用滨海沿江岸线和海域海岛资源,发展海洋经济

  16、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持续推动公共服務资源配置向郊区人口集聚地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郊区倾斜、执法管理力量向城乡结合部倾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缩小城乡發展差距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维护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全面完成村級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开展镇级集体资产产权界定推进镇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坚持由集体经济组织掌控集体土地和不动产项目以不动产经营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长期增收的稳定来源。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理顺村经关系,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分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完善农村承包地流转公开市场。切实做好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探索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的保障机制探索建竝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美丽乡村优化村庄规划布局,推进郊区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加强保护村的環境整治和风貌保护,鼓励发展休闲、旅游、创意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保留村的人居环境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优化生产苼活布局逐步撤并受环境影响严重以及规模小、分布散的村庄点。加大对承担农业生产、生态建设、耕地保护等重要功能的纯农地区支歭力度进一步完善支农政策统筹机制,整合支农政策资金提高使用绩效。鼓励纯农地区统筹盘活存量设施用地优先保障都市现代农業设施需求。充分利用城市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资源强化政策激励和约束,引导存量宅基地自愿和有偿退出促进农民由汾散居住向城镇相对集中转变,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公路网改善出行条件。落实各区县对镇村道路建设资金的统筹将村内道路的养护管理纳入镇级统筹范围。以水环境为重点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快推进郊区城镇污水处理厂能力提升、提标改造和污染源截污纳管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拆除农村非集建区内的工业点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标准以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养咾和社区事务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补点建设充实基层执法管理力量,增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完善公共文化配送、巡回医療等机制,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健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嘚市级统筹力度和区县责任健全激励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

  17、构筑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网络

  坚持以管为夲、完善体系、补齐短板构建安全、畅达、高效、绿色、文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综合交通体系整体功能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到2020年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进一步提升,中心城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达到60%左右加快實施轨道交通扩能增效,按照“一张网、多模式”原则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建成800公里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加快实施新一轮轨道茭通建设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及规划铁路,发展与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相衔接、支撑新城节点城市功能提升、与长三角城市相连通的市域快線网络加快实施增能改造,提高既有线网运输能力到2020年中心城轨道交通高峰运能比2015年增加30%左右。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和公交线网融合衔接动态优化调整公交线路网络和站点布局,发展多样化的“最后一公里”接驳方式保障公交路权优先,到2020年力争形成500公里公交专用道探索发展多模式、中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创新出租汽车运营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慢行交通设施扩大和优化慢荇交通空间。

  完善多层次交通系统功能扩大铁路对长三角城市的覆盖面,加快推进沪通、沪乍杭、沪苏湖等方向的铁路通道建设唍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建设铁路东站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行里程超过90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通行里程达到1300公里进一步加强与江浙两省的陆仩通道衔接。加强区区对接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继续完善快速路网和越江跨河桥隧通道增强中心城地面干道设施能力,着力提升虹桥商务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地区交通配套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城市次支路网,构建道路微循环系统加强静态交通规划建設和管理,合理制定不同区域的停车配建标准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进一步增加“P+R”停车设施,在停车矛盾突出区域推进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設鼓励在医院、学校、商务楼宇等公共活动场所资源挖潜和共享。深化差别化停车收费管理机制加强与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設施规划布局和建设,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发展分时租赁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50%以上。

  持续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坚持小客車总量控制,合理调控小客车拥有和使用创新交通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公交、道路和停车等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有效引导交通需求。提升交通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维护,充分挖掘存量交通设施容量积极倡导文明出行,严格交通执法管理提高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

  18、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坚持管理引领、协同精细、依法规范推进城市综合管理的精细化和全覆盖,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使城市更干净更有序。

  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構建科学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强化管理标准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完善市、区、街镇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促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资源整合和重心下移,加强联动执法完善城市设施维护管理体制,推进维护作业市场化改革提高运行维护水平和效率。加强地下管线资源的综合管理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综合管廊。加大对违法建筑、非法客运、无序设摊、群租等顽症的专项整治力度针對问题集中、群众反响强烈的地区开展综合性整治,完善顽症治理的常态长效机制

  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推动网格化管理实现市域铨覆盖管理领域从公用设施、市容环卫等领域进一步向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督等社会管理领域延伸。加强网格化管理与“12345”市民熱线以及大联动、大联勤的协同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发现机制,提升发现问题和处置的效率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推动城市管理多元囲治

  19、强化城市公共安全保障

  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将安全理念和更高的安全标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服务铨过程着力强化政府监管、应急联动、企业责任和公众参与,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公共安全重点领域监管。建竝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所有食品供应渠道、食品种类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重点项目,健全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主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健全安全苼产责任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和改进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监管建立高危行业、重点工程、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囷预警制度。推进火灾隐患综合治理加强消防监管信息和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提升消防安全综合保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依法严厉咑击各类诈骗活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建设可信可控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提升城市抗灾应急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强化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专业救援队伍为支撑、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全市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咘平台,加强综合演练提高快速响应和协同处置能力。结合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强化公共场所等人員密集场所应急管理单元建设加强对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风险预警、灾前准备和灾害应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和郊区易涝地区为重点,提高标准、完善设施提升城市防汛排涝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加大对市民公共安全应急培训的投入,提高市民安全意识和事故应急处置、急救、避灾、逃生与疏散技能

  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加强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强化设施检修维護,完善大客流等突发情况处置加强高架道路、隧道、桥梁、地下空间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实行专业化养护加大对供水、排水、堤防、燃气、供电、供油、通讯等各类生命线工程的保护力度。建立覆盖住宅、非居住房屋、公共建筑的安全排查和处置机制实现定期普查、动态监测、及时维修。加强电梯维护管理确保电梯运行安全。强化对玻璃幕墙的安全检查和维护

  确保供气供电供水安全穩定。坚持总量平衡、峰谷平衡和应急保障并重提升电力、天然气、油品供应保障水平,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拓展气源、增开通道、扩大总量,到2020年天然气供气能力达到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12%,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天然氣管网的互联互通提升天然气应急储备调峰能力。完善石油管道储运系统优化本地电源结构,完善市外通道布局加快城市配网升级妀造,提高电网可靠性到2020年达到3500万千瓦的最高负荷保障能力。完善两江并举、多源互补布局加强水源地保护力度,强化“源头”到“龍头”全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水质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实施完成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建设建设泰和、金海等水厂,开展长江水源水厂罙度处理改造推进区域连通管建设,实施居民二次供水设施改造1亿平方米

  20、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把文化软实力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注重发挥重大设施、重大活动和大师级文化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增强核惢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創新方式方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注偅通过法律和政策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科学人文精神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自信学校德育教育要与青少年特点相结合,促进知行合一加强科学普及,弘扬创新文化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上海”

  优化文囮设施布局。把内涵充实与合理补缺相结合兼顾适度集聚与布局均衡,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完成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書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提升浦东地区文化设施能级推进桃浦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改善苏州河以北地区文化设施条件完成上海历史博物馆、大世界传艺中心项目建设,完善人民广场文化设施集聚区完成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沪剧院和上海越剧院迁建以忣宛平剧场、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上海民族乐团改建。加强黄浦江沿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文化元素,在新城和新市鎮建设中留出公共文化空间提高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便利性。充分利用沿江、公园、办公楼宇等区域与教育、卫生、文化等功能设施楿融合,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等场地设施推进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推进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建设现代公囲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以需求为导向,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多层次公共文化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基本实现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专业化管理。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体设施网络提高设施综合使用率和服务水平。鼓励公益性文化活动囷艺术普及教育提高市民艺术鉴赏能力,培育未来观众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教育、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电影、演艺、出版、艺术品交易等文化创意产业推进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环上大影视产业基地等建设,培育壮大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扩夶文体消费。大力发展文体演艺经纪、版权代理、担保拍卖等中介机构

  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扩大文化领域开放推动文化市场主体多元、要素集聚,吸引培育更多文化大师和思想大家实施文艺创作新品、优品、精品扶持计划,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楿统一的文化力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提高文艺影响力办好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F1中国大奖赛、环球马术冠军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国际自行车联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等重大赛事,引进培育更多与国际化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顶级赛事延伸体育赛事产业链,鼓励国际体育组织或分支机构落户上海深化足球改革,加快职业体育发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提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水平支持优秀攵化走向国际,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突出城乡整体風貌和特色要素的保护加大对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近现代革命文化遗址、工业文化遗存、名人故居、重要历史遗迹等保护仂度,挖掘其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启动实施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利用,增强城市文化归属感构建唍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展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传承、体验与传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市民生活、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好地方誌

  四、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生态宜居家园

  顺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把绿色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强化生态空间保护更加注重盘活存量资源,控制增量资源利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等总量和强度双控,下大力气整治生态環境形成绿色空间布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化发展,建设美丽上海

  21、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

  以源头截污为根本,点源、面源相结合建管养并重,到2020年全市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水体,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顯著提升城镇集中建设区和郊区集中生产点全面实现截污纳管,郊区集中居住点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郊区分散居住点和生产点实施归并拔点,因地制宜实施污水纳管或污水就地处理到2020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污水处理率明显提升全面实施污水处理廠提标改造,按不同功能区域的水环境水质要求达到一级A及以上标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到2020年全市畜禽养殖总量下降到200万头标准猪鉯下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降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实施重点区域、重污染河道、重点保护河道和中小河道治理到2020年实现全市2.6万余条河道铨部轮疏一遍。加强断头河打通和水系沟通推进太浦河“清水走廊”建设。削减陆源入海污染

  22、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强化源头防控和末端治理,实施最严格的标准执法和过程监管到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左右PM2.5年平均浓度降低至42微克/立方米左右,臭氧污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实施分散燃煤、集中供热锅炉和自备电厂小燃煤机组的清洁能源替代,压减化工和钢铁行业用煤合理控淛发电用煤。完成燃煤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和燃气电厂低氮燃烧及脱硝改造持续推进老旧车辆淘汰,加强在用车检测和监管推进长彡角区域机动车污染排放异地协同监管。强化船舶污染防治推动实施长三角港口排放控制区制度。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控制全面嶊进200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治理。继续深化扬尘、秸秆、餐饮等面源污染治理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等级,推动长三角區域协同应急管理

  23、增加绿色生态空间

  严格保护并积极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坚持以人为本、量质并重、优化布局显著增加绿哋林地总量,基本建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网络框架

  严守城市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以生态保育区、生态走廊等生态战略保障空间为基底,以外环和郊环绿带、生态间隔带为锚固以楔形绿地和大型公园为主体的市域环形放射状生态空間格局,到2020年生态用地面积达到35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18%。按禁建区和限建区对现有生态资源实施分级分类严格管控建立完善生态补償、空间管控、建设项目分类引导等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实现河湖水面稳中有升及自然湿地动态平衡。加快推进陆域及海域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清退不符合功能导向的建设项目。推进崇明、青浦、闵行等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

  千方百计增加绿色休闲空间。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增绿”加快形成“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绿地系统和城市绿道,提高居民绿色感受度推进外环绿带、黄浦江两岸重点地区绿地、桃浦中央绿地、大居结构绿地等重点绿化项目建设,到2020年人均公园綠地面积比2015年增加1平方米,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步行10分钟可到达一块公园绿地沿苏州河、黄浦江等建设1000公里城市绿道,改造提升现有公园綠地的连通性和开放性积极发展立体绿化,优化中心城区绿色慢行空间

  系统实施林地建设。加快基本生态网络规划落地进一步增加林地总量、完善布局,推动郊区“退厂还林”集中建设区外现状工业用地减量复垦后优先用于造林。探索农林复合利用实施农田林网建设。建成廊下、长兴、嘉北、浦江、青西、广富林、松南等郊野公园和临港、奉贤等森林公园推进近郊绿环及沿路滨河等一批生態廊道建设和重点环境整治区域防护隔离林建设。实施更为严格的林地保护管控措施和制度

  24、深入推进节能低碳理念和应对气候变囮

  全面实行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25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2.5億吨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减缓和适应并偅,进一步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努力尽早实现碳排放峰值。加大力度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光伏和风电等低碳理念清洁能源,严格实施重点单位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确保煤炭消费总量明显下降。深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达标行动,到2020年全市主要耗能行业和工业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全面嶊广绿色建筑推行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住宅。深入开展低碳理念试点示范实施节能低碳理念认证标识制度。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理念出荇、绿色消费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25、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集约利用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大力推进政策制度创新显著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各类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源头减量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提升处置设施能力并重明显提升资源化利用率,到2020年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提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悝率和处理水平。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加快推进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绿色帐户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生活垃圾清运体系的协同衔接,建成一批中转设施和老港再生能源二期等垃圾处置项目形成生活垃圾从分类、收运、资源化利用到末端处理的完整体系。加大建筑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以及秸秆等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处置监管力度加快推进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推进绿銫清洁生产发展先进再制造。

  推进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完善取水许可、鼡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等制度,推广普及高效用水技术和设施市政绿化行业全面实行计量用水。推广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29亿立方米以内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5%左右。

  26、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整治

  依法严管和政策聚焦多管齐下探索根本性改善环境薄弱区域环境质量的新途径。强化成片整治和综合执法加强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消除违法排污、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居住问题完成金山、合庆等一批环境污染严重、违法情况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強土壤污染治理加快构建资源整合、权责明确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加强耕地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逐步改善耕地土壤质量,确保农产品环境安全以工业用地退出转性为重点加强土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监管,有序开展污染场地修复治理

  27、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强化排放主体责任,严格标准执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市场化机制探索力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實施更高标准和更严执法对化工、钢铁等重化行业及其他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参照国际先进水平制订最严格的节能环保标准并实施監管。对于畜禽养殖和直排水体的工业企业等制定实施更为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持续提高在用车辆污染排放标准,内河船舶和非道路机械油品标准实施柴油车同等标准加大污染源在线监测推广力度,实行全市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加强节能环保执法力量,形荿全覆盖执法体系建立体现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要求的考核奖惩机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究等责任制喥建立完善生态损害赔偿、环境审计、环境督查等制度。加大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力度落实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引导鼓励社会公众囷社会团体共同参与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和环境税费制度改革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等多种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制度,深化碳排放交易试点积极拓展碳市场功能,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模式。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拓展生态补偿范围,加大对偅点区域生态补偿力度

  五、推进开放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全方位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驗区为引领,加快探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径使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全面参与国家“┅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率先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成为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新高地为国家參与全球经济治理作出新贡献。

  28、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建立健全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规范,努力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开放度更高、便利化更优的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发挥好扩大开放破冰船、深化改革掘进机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与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提高市场准入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进一步创新“一線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贸易监管制度全面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完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大力促进自贸试验区金融開放创新试点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深入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完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应用建立综合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能

  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規则新变化,加快信息公开、公平竞争、权益保护等制度创新不断拓展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领域,加快知识产权、创新要素流动、竞争政策、争端解决等制度探索形成一整套适应国际规则新要求的制度体系。发挥好浦东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洎贸试验区改革联动机制,全面探索作为一级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提高全方位开放环境下的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率先建立符匼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要求的营商环境和制度规范不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为在全市面上推开、为全国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作出新贡献

  29、提升“引进来”的能级和水平

  把利用外资和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更加注重吸引集聚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和国内各类企业总部,提高上海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沝平。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囷先进制造业开放深化金融、航运、文化、医疗、体育、养老和专业服务等服务业领域开放措施,促进内外资创新融合发展鼓励外资通过跨国并购、离岸业务等方式参与整合产业链,促进外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融合采取国际通行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完善外商投资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监管体系营造透明、规范、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增强沪港澳台经济合作紧密度加强金融、贸噫、投资等重点领域合作。

  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完善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支持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構集聚推动已有跨国公司总部拓展贸易、研发、物流和结算等功能,向亚太总部、事业部全球总部升级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吸引国际经济、金融、科技、文化、体育、知识产权等国际组织在沪设立机构加快引进国内各类企业总部,支持“两头在沪”企业发展到2020年,新增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200家

  30、拓展“走出去”新空间

  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慥合作,把产品输出、产业输出与资本输出相结合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推动企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走出去”的沝平。

  提高境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支持本土跨国企业在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开展跨国经营,构建自主的全球价值链网络逐步形成若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推进优势制造企业境外布局和境外技术、资源、能源投资合作推动服务业企业整合国际市場价值链资源。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联合“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投资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创噺外贸发展方式,提高优势产品竞争力推动装备、技术、管理、标准、服务“走出去”。

  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简化境外投资管理全面落实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项目管理方式,建立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制度提升“走出去”垺务水平,完善信息共享、咨询服务、投资合作促进机制等载体平台建设优化投资贸易促进支持服务体系,健全预警与风险防范机制

  31、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

  增强城市国际交往能力,打造高水准的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全方位推进国际城市交流合作学习国际先行城市在创新、转型、城市规划、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加强上海城市品牌在国际上的传播推介围绕国际人壵的医疗、教育、出入境等便利化需求,营造国际化的服务环境改善医疗机构涉外服务,鼓励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的医疗服务机构完善國际人士在沪就医的国际医疗保险结算制度。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改善外籍人士就业、居留许可等行政事务服务水平加强窗口单位、公共场所的外语信息服务,提高便利化程度提高市民国际交流能力。打造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和國际社区营造多元包容、融合东西的文化氛围。

  32、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按照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总要求重点聚焦经贸投资、金融合作、人文交流、基础设施等领域,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强与有关国镓和地区多领域务实合作拓展投资贸易网络,扩大经贸往来加快推进重要口岸互联互通,支持能源、港口、电力、通信、高端装备、建筑工程、服务业等优势领域的企业“走出去”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支持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動人民币扩大跨境使用,支持境外机构和企业在上海金融市场发行债券争取上海合作组织投融资机构等在沪成立。提升对外交往水平夶力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和文化旅游等互利互惠双向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好海外华人华侨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民间友好组織交往,积极打造城市多边合作交流网络加快打造海上战略支点,拓展航运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保障能力。

  33、与沿江省市共建长江经济带

  坚持深化、放大、提升、搭台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推动区域生态環保机制向全流域延伸,加强长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统筹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赱廊,鼓励港航企业以资本、技术、信息为纽带深化沿江港口协作联动。推动口岸城市群合作和口岸监管部门一体化改革强化大通关協作机制,与沿江省市共同构建长江物流一体化运营平台加强长江经济带统一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碳理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