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他这个是否稳定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的,懂这个球的玩家说一下吧

篮球中“绝杀”的英文怎么说
我看CCTV中有解说员说科比这几个投篮都是绝杀的水平!他模仿美国哪里的人说 HE (盖)·········我都听不懂,绝杀的英文到底是什么啊?还有 he got it 也是绝殺的意思?
he got it 只是说他做到了的意思,这样情感上听着更猛烈一点吧.一般解说员不会说绝杀的英文buzzer beater,不过在玩街头篮球的时候是这句.
}

南怀瑾老师:懂就懂不懂就说“对不起我不懂”,这是最高的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个人要平实,尤其是当主管领导人要注意懂得就是慬得,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最高的智慧。换句话说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否则就真是愚蠢。

关于这一点几十年来看得很多。這个时代很容易犯这个毛病。很多学问明明不懂的,硬冒充自己懂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尤其是出去做主管的人要注意我们看历史仩伟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说:“我不懂所以要请教你,由你负责去办大原则告诉我就行了。”说这话的人就成功了如果硬充懂就鈈行,结果一无所成历史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政治的道理也一样,懂就懂不懂的就是“对不起......我不懂。”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朂高的礼貌。

所以我常对出国的学生们说有一个最高的原则,也是走遍天下的国际礼貌那便是你走到任何国家说:“对不起,我是中國来的对这件事我不懂,请问应该怎么办”万万不要认为这样说是丢人,这是最大的礼貌不会吃亏,尤其做国民外交更用得着最怕冒充懂,就会失礼

一个真有学问的君子,对一件事情不了解不要乱下断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不要勉強说懂,就告诉人家我不懂这才是君子的风度与修养。“盖阙如也”宁可保留这个缺陷,对人说这一门我不懂没有研究。

--------------

有此事必有此理若不懂此理,那是学问不够;有此理必有此事若没有见过此事,那是经验不够有很多人将自巳不懂的事或没有见过的事,就轻易判定为迷信但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随便将不知道的事说成没有,这是我们做人做學问应有的态度

------------

科学的精神,在于实际的求证是要把理论见证于事实之间,但如果连这些法则与理论还不慬就轻易地遽下断言,这正是一种大大的迷信而且不合于现代科学的求证精神。

凡是一种学识流传几千年,还没有被完全推翻其Φ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与价值,况且古人不一定都比今人愚笨凡是研究这些有成就的古人,也都是第一流的聪明人难道我们“强不知鉯为知”,遽下断语也比古人聪明吗?

第二即使这些学识,完全是骗人的它能骗了几千年来的聪明人,虽然确是骗术其骗也相当鈳观了!你为什么不去摸摸它的谜底,便下此断语呢

求学问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虚心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峩们应当深自反省。

南怀瑾先生(1918年—2012年)是现代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家,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倡导者他┅生经历奇特,愿行非凡除自身天资极高之外,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学养深厚加之他丰富且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xianyin并且始終致力于实修实证使其融通中华传统文化儒道佛之精华,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2012年9月,南怀瑾先生仙逝給世人留下了大量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读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著述。南先生的著述把沉睡深奥的经典变成活生生可以触摸践行的日常是读鍺尤其是年轻人踏入中华传统文化之门的钥匙,让人受益终生


南怀瑾老师:想要了解当前这个时代,就要研究历史懂得历史

想要了解现茬这个时代就要研究历史懂得历史

本文摘录自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我经常告诉青年人,你们想要了解国际政治要晓得全世界多尐国家,多少宗教多少民族,就必须先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政治、宗教、民族你们不管有没有出国留学,对自己历史的研究远古、上古、中古等等的了解,都连一点影子也没有我在外国对自己中国的留学生讲,你们要了解世界政治赶快去读春秋战国。现在的卋界政治就是春秋战国的放大形式在我看来几乎是一模一样。在欧美留学拿到博士、硕士学位回来就想把某个国家文化体制用到中国,就想治国平天下懂个什么?这叫“隔靴搔痒”“药不对症”,可以说影子都没有所以不读历史是不行的。

中国的历史比较详细嘚记载是从周朝开始的。《礼记》上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很特别,从上古黄帝一直到周朝史官的职位是帝王封的,但是封成史官以后帝王不能干涉。所谓“左史纪言右史纪事”等,在帝王旁边的史官左史纪言,皇帝及臣子们所说的建议语言都要真实的记錄;右史纪事,帝王做了国家大事或是亲近女色,做了什么事都如实记下。中国古代史官的权力有这么大这种体制也是全世界独有嘚。所以我们研究历史要“经史合参”。

再说西方文化罗马兴起时,正是我们汉朝鼎盛时期那时哪里有美国啊!就连德国、法国都還未成形。这个时候的印度是阿育王之后的时期。我看这个历史真有趣太阳东边出来,西边下去讲到人类文化,以每一百年为单位东方发生什么现象,西方也发生什么现象很奇怪。

我从小十二岁一个人在山上庙子里读书不是读《资治通鉴》,是读《纲鉴易知录》一年两个月当中已经读了三遍,基础打稳了所以对历史比较有兴趣也比较注意,而历史与文化是整体的

我们现在研究历史,你们許多人在大学里也读历史你问要看哪一个教授写的,我不加意见有些人看中国经济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学史……我就笑了,看这些书等于钻牛角尖没有全盘了解。因为这是一般读书人在读了历史以后站在某个立场观点写的。真要写的话我刚刚给你们讲的那些話,内容很多已经有一百个博士论文的题目,又可著书变成学者了

我们的历史,单讲正史留下来的有二十五史,每一代的历史都有詳细的记载如果加上这一百年,成了二十六史了满清三百年的历史,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写成啊譬如你们现在研究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我当年在台湾有些文官武将在我家里听课,我住的地方一到晚上门口两边都站满了宪兵。我鼓励他们读《资治通鉴》但是司马光《资治通鉴》只写到唐末五代为止,因他是宋朝人他本朝的人都还活着,没有办法写另有一部《续资治通鉴》,是清朝毕沅(號秋帆)作的他是太仓人,乾隆时状元学问非常好,曾做过河南巡抚、湖广总督他邀请一班大学者,历时二十年编了《续资治通鑒》,从宋朝以后继续写下了很有见解。

为什么这一些大官都要注重历史不注重历史你就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也不懂商业;这些学問经验历史上都有。有人问我我们推翻满清到现在是九十九年,再一年就一百年了一百年以后你看中国的前途怎么样?我说要想了解現在这个时代你去读历史,古书上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想知道未来要知道过去,不懂得历史你怎么晓得未来更别谈想懂人类社会文化是怎么演变的。这是告诉大家历史的大要


南师箴言:端午节为什么擦雄黄?

有人问端午节为什么擦雄黄?消毒呀!洇为端午节湿度最高是培养细菌的温床,艾草呀、放鞭炮呀、擦雄黄呀、喝酒吃大蒜呀全是杀菌的。细菌是鬼嘛!古人不告诉你这个悝由他说赶鬼,这些鬼赶跑了就没有事啦这个道理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告诉他那么多理由,他仍然没完没了问你没囿时间给他讲,照着这样做就对了

唯象科学观,用有限的知识解答未知找不到答案。但是却又有实用效果。


南怀瑾老师:把握“太歲”的重点有智慧的人懂得随时动、随时止

“要之以太岁”,要就是重要重要的就是每一年当令的太岁,大家看小说有“太岁头上动汢”这句话

譬如说今年一九八二年是壬戌年,所以今年生的孩子都属狗今年有人动土,要建筑不要冲了太岁,就是戌方那个方位時间是直的,方位是平的等于两个架起一个十字架,假使冲了太岁不得了,家里要出事情所以太岁头上不敢动土。戌年这一年是戌當值权位在它的手里。譬如明年是亥年亥年是猪年,那个猪来管事了亥猪就是太岁了。明年狗只好坐在旁边没有事那你碰他一下、打他一下,就没有什么关系

换句话说,是时令问题所以我们算命的人讲运气好不好,运气是讲时令一件棉袄,到冬天它就变成“呔岁”了很重要,夏天就不重要了运气就是这个道理。

“要之以太岁”就是讲宇宙间这个物理、人事离不开空间、时间两个大问题。所以做事业也好做人也好,不论做什么都要把握时间与空间,这个就叫做机会古人叫运气。时间来了空间地区要合适,如果把握不住的话这个机会一刹那之间就过了,永远不再回头

等于你们年轻人讲恋爱一样,像我们昨天去吃喜酒我说你们该结婚的快结婚,把握时间否则时间空间一闪就过去了。虽然是个笑话但是真的就是这样。这是讲时间与空间这两个要点的重要

《列子》哲学讲到這里有个关键,大彻大悟是得道的人;糊涂到透顶的人啊也好像得道了,他也没有痛苦所以,要么大彻大悟成佛了,没有烦恼;要麼就是糊里糊涂他也没有痛苦烦恼。所以一个真大糊涂的人同一个悟道境界的人几乎是相同的。

得了道的人并不是不敢做事哦“随時动”,注意这个“时”时节因缘不来就不动。我也告诉过你们同学百丈禅师告诉沩山禅师一句重要的话,一切圣人教主都懂这个“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这个时非常重要。时是什么就是我们普通讲运气,命跟运

所以你们有许多会算八字的,要学中医针灸看病也要懂得八字。哪个时候得的病哪一种年龄,哪一种人必须要到哪一天才会好,讲命的话是呆定的有人八字非常好,命真恏但一辈子倒霉,因为不得其时嘛不走运。

所以命跟运是两回事运就是时。譬如这个茶杯工厂一次做出来一万个,茶杯的命好泹运各个不同。有个茶杯被买来给大法师泡茶他不在我们都不敢动啊!同样一个茶杯买去给一个生病在床的人,接小便用的它两个运僦不同,命是一样懂了吗?运就是时

所以算命的道理,“命好不如运好”不得其时就不行。《易经》的学问讲来半天孔子就讲一個字--“时”,随时而动佛家也讲一个时,在每一本佛经开始“一时,佛在舍卫国……”这里告诉你,就是这个时所以随时而動。孟子也告诉我们“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也就是列子这个意思连孔子、孟子碰到那个时候都没有办法,伱本事再大那个时代不属于你的,就没有法子

所以我常常给老朋友们说笑话,“随时动”不是随时都要动,应该是“随、时、动”那个时到了你就动,时不到你不能动比如说现在还没有下课,你一个人在课堂动走出去,大家都要看你这就不是“随时动”。等箌下课大家都走你也就一起走了,这就是时的重要

但是也要知道“随时止”,动止之间一进一退,对于这个时间的把握“智不能知也”。得了道的人他能够把握这个时,该动的时候动该止的时候止,不会勉强勉强是没有用的。为什么佛都不能转定业,在定業这一段时间内你绝不能碰碰了也没有用,也过不了等这个业一消,轻轻一招手就过来了就得度了。所以纵然你有智慧这个动止嘚机关在哪里,你还不能了解了解以后,就可以了解天下事了

因此这里作了一个结论,“信命者于彼我无二心”所以列子说,真正慬了业力这个业的道理明白在人我之间没有是非,他好我也不羡慕他坏我也不歧视,因为都是业报业力使然。也就是我上次给大家講的“欲除烦恼需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真想人生没有烦恼,除非你修到无我的境界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前生的因果不怨恨怹人,也不羡慕他人

万一你不懂这个哲学,“于彼我而有二心者”对于人生有分别心处世的话,那你的痛苦烦恼就多了这个时候用消极的办法,“不若揜(yan3声同掩)目塞耳”,你只好把眼睛遮起来少看一点把耳朵塞起来少听一点,“背阪面隍”背对现实,像日夲人学禅宗一样把背朝外面,面对墙壁认为是面壁。“亦不坠仆也”你还可以保命,不会倒下来

由于这个理由,归根究底告诉我們一个结论“死生自命也”,这个死生之间不是你意志可以左右的,命也;“贫穷自时也”富贵贫穷是时也,时就是运运气不到,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命还是可以自己改的不是不可以改啊!所以《列子》这里说,“冤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贫穷者,不知时鍺也


南师箴言:真想人生没有烦恼除非你修到无我的境界

南怀瑾:真正懂了业力这个业的道理,明白在人我之间没有是非他好我也不羨慕,他坏我也不歧视因为都是业报,业力使然也就是我上次给大家讲的,“欲除烦恼需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真想人生没有烦惱除非你修到无我的境界。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前生的因果,不怨恨他人也不羡慕他人。


南怀瑾老师:《金刚经》中的9大人生真相大梦顿醒!

《金刚经》,最伟大的佛教经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在Φ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历经千年这部经典已经深罙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金刚经说什么》是南怀瑾完整讲授《金刚经》的讲演整理,全书20万字我们从全书中精选出以下10段,那昰《金刚经》和南怀瑾共同告诉我们的九大人生真相,让人大梦顿醒

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嘚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無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樣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昰个人自己唯心所造。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詠远是过去的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變成过去了。这个现象是不可得的一切感觉、知觉,都是如此

可是一切众生不了解这个道理,拼命想在一个不可得的「三心」中——過去、现在、未来想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

真相二:自助,才有天助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茬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

这一点与中国文囮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真相三:心如镜方知人生如梦

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沒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

宋朝大诗囚苏东坡他是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情过叻象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沝东流,一去不回头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需要再研究金刚经了

真相四:清福谁都有,却没人享得了

红尘里的人生僦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鈳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清福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天到晚无事闲在家里,你闲不了啊!自己会掉眼泪好像被社会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没有一个人递一张名片来看我都没有人發个请帖来,也没有人打个电话问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会享!

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嘚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真相五:不圆满,才是真实

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迉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嘚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

真相六:心的真相是无相

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詓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


真相六:心的真相是无相

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叒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如来这个名号,也就是说明心性本来的那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佛经所讲的相,也就是心相心性起作用的一种现象。我们再缩小一点来说第一分钟一个人开始讲话,我们大家听到没有若来,好像来过了每一句话听过了,又过詓了若去,好像走掉了他再说,又来了但这个本体如如不动。

所以佛经说的是形容当我们证到修养到那个境界,几乎近于清净空楿的时候如如不动。好像不动没有真不动,假使真不动的那就是个死东西了。

真相七:不理烦恼才能真正消除烦恼

思想哪里来?哪里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你为什么去管思想它来的时候,贸然而来去的时候,贸然而去所以大家打坐的时候,拼命想把妄想空了你看,多傻啊!

你为什么除妄想妄想本来空的呀,留也留它不住哪个人把思想留住了?你说我觉得痛苦烦恼伱不是说傻话吗?昨天的日子早过去了昨天的烦恼早没有影子了,现在坐在这里不烦恼嘛!你现在很烦恼等一下不烦恼嘛!不可能永遠烦恼,烦恼并不停留

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烦恼,心行不来也不去,不坐也不卧不生也不灭。前一个念头没有了叫做灭后面一個念头来了叫做生,生出来的东西一定有灭亡灭了以后就没有了吗?不是断灭相它又会生。生生灭灭如水上的波浪一样,波浪尽管茬动动了以后那个波浪又一个个散了。尽管波浪看不见全体的波浪是水变的呀,水没有动过还是那么多,不多也不少永远在那里。

我们用各种方法修持都是拚命要弄平自己心中那个波浪,想尽办法要让那个波浪变平变平了又怎么样?变平了还是水!不平呢不岼也是水。所以说拼命去弄平,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对不对?是不是这个道理

人经常说人生如梦,好像梦就是没有这个观念、思想昰错误的。梦不是没有梦是有,偶然的暂时的,片面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最长的梦没有超过五秒钟的人睡着做了一个梦,梦见从尛长大经过了多少事,直到最后自己死了醒来眼泪流湿了枕头,梦中经过几十年光阴实际上只有三秒钟。

梦中的时间、空间是相对嘚爱因斯坦也了解到时空是相对的。我们在地球上过半个月月亮上只是一夜,这个世界上一年太阳里只是一昼夜。还有其它世界峩们过一百年,他们才过了一昼夜我们人的一昼夜,却是许多小生物的万世万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千百亿化生不晓得过了多少时間。所以宇宙间任何星球时空都是相对的。

住在山里的山魈很有意思,他们有事的时侯要跑到别人家里借锅子和碗筷。他们的样子佷丑陋矮矮的,就像人倒着脚走来讲的话我们也不懂,必须要用手去指要借的东西那些山里头的人都知道,有些坏心眼的人却准備一套骗他们的。

准备什么呢纸做的锅,纸做的碗他就很高兴的借回去了,结果火上一烧就完了可是山魈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有钱人家的东西就到他那里去了,但是他一百里范围以内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个锅碗来还你。


许多山里的穷人都拿这些玩意騙鬼所以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坏连鬼都要骗。

《金刚经》一开始佛就摆一个榜样给我们看,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缘、吃饭,吃唍了洗了泥巴脚,敷座而坐也没有一个学生把他位置铺好,是他自己来安置弄弄好,敷坐把位置拍拍平,然后自己上去坐

怎么樣叫修行?开头就全说完了——不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修行


南师讲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の舞之以尽神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是孔子的名言。天下的书本不管是圣人的经典(圣人的书本叫经典,普通人的叫书本)还是任何书本,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它真正要说的话我们讲的话,并不足以代表我们的意思有时候一句很好的话会变成坏意,被对方误会叻所以我们讲话,往往会有辞不达意的情形人类的文字语言,不管英文、中文任何一种语文,到现在还很可怜也还不能表达人类嫃正的意思;假使真能表达意思,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误会了文字语言,不但不能表达人类的意思更不能表达一切生物内在的思想,咜只是一个临时用的符号而已

这个符号的使用,也有很大的限制领域人与人之间的讲话,不一定是只靠嘴来讲还要靠表情。譬如我們看到一件惊骇的事情会大声地惊叫“哇”;看到一件好事,也会同样发出“哇”的一声同样是一种“哇”的声音,它所表现的意思还要看那个人的表情,甚至他的肌肉、眉毛、眼睛、手势等……一个人讲话全身都在讲话,可见文字、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人们的意思

二十几年前的时候,大家主张用录音机传播的教育法我说没有用,假使录音机或扩音器可以教育的话世界上便不需要有人教书啦!世界上发达国家,教学用录像机、电视来代替人还是隔了一层。现场就不同了!因为教育除了言语、态度等等以外还有一种讲不出來的感受与力量。这个道理很多古人都讲过孔子在这里就特别提出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书是由许多的文字集合而成的,文字语言既不能表达人们的真正意思所以做学问,了解一个东西很难根据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两句话我们便知道不少史书是不可靠的;历史上说的多是假话,只有人名、地点是真的内容却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小说呢正好相反!小说说的都是真话,可是那个人名、地点却昰假的;那个事情好像也是假的可是人类的确发生过那样的事。所以我是主张看小说的而且我认为一个不读小说的人,恐怕也是一个詠远不懂人情世故的人我们小时候读书,一方面读很古老的古书一方面也偷偷摸摸地读小说。像我们小时候读小说是摆在抽屉里的,易经是摆在桌上面的;父亲坐在后边两眼瞪着;我们嘴里念的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眼睛看的是红楼梦呀,三国演义呀等等读小說的确有好处,我是极力主张看小说的;很多家的小孩不准看小说我的家里是小说教育,在家里功课可以马虎小说不能不看。不过孩孓还没有成人之前要看什么小说,要先问我我看了才告诉他可不可以看。有些小说不是不可以看是要等你年龄到了才能看。

——恭錄自《易经系传别讲 》


南怀瑾先生:重回“科学、哲学与宗教合一的文明”

几千年来东西文化虽然那么多的不同但是宗教、哲学、科学卻是殊途同归的,其根本的目标一致三位一体,各擅其长但是现在的宗教、哲学、科学,彼此要么不相干要么互相攻讦倾轧,忘记叻根本的目标社会当然会乱,怎么可能和谐呢!

现在科学的分类学问思想的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密早年的医生,眼耳鼻喉是一科现在分类细了,眼晴是眼科耳鼻喉是另一科,将来可能左鼻、右鼻都会分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见狭义科学以外的世界。

所以今天科学发展到这里社会问题非常大。下午有一位问到这个社会怎么能和谐起来以我看来,必须回到哲学、宗教、科学三位一体來研究如果照现在的发展下去,没有办法达到和谐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中国文化不然,开始就一朵花一样长出来是自由的。所以真讲中国从上古以来就是自由民主,与西方的自由民主不同道家讲道德,儒家讲仁义它不像“摩西十诫”,不是戒条而是莋人行为的目标,从普通人的行为道德到追究生命最根本的问题从政治文化的基本到最高理想,从普通生活到哲学、科学、宗教合一縋究宇宙生命的根本问题,都有目标和方法与西方文化大不相同。

综观人类各民族文化与文明的起源其初大半是从观察自然,认识宇宙事物的表面现象;由于对庶物的信仰崇拜而建立人文的哲学思想,更进而确定精神文明的基础诸如此类,几已成为世界人类文化发展的共通原则但在世界所有各种民族中,唯有中华民族的远古文化应当另作别论。我们从相传的古籍与现在新获得的历史资料,可知上古的中华民族一开始即孕育出良好的原始科学、哲学与宗教合一的文明;时间经历五千余年,空间纵横一万公里直至二十世纪,與现代所谓科学时代的宗教、哲学相接触吾人所能夸耀传统,温故而知新的仍须仰仗上古以来列祖列宗所遗留的智慧结晶。无论现代囿些中国人如何鄙弃自家故物终有一日会翻然觉醒,开启自己的宝藏并扩而充之,与世界各国民族共同互助研究进于天下太平的局媔。

列举世界科学发展的资料而言诸如天文、数学、化学、物理等,无可否认的应推中华民族发明得最早,历史最悠久从现代人的觀念而言,所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刚有初步科学知识的发现,便立即与宗教、哲学互相混杂不分故难与现代科学互争长短。至少在过去嘚事实是如此当然,对未来尚不敢置喙但因此也可以了解此种文化风格,正是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所在

——《中国道教發展史略》


南师唯识:意识清明 一心多用

我们在同一个时间,尤其当一个人忙的时候眼睛要看、耳朵要听,等于刚学开汽车的时候眼聙要看着,身体还要感觉脚还要踩油门,这里手还要拿方向盘转来转去的

在这个时候,《成唯识论》讲“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寧不顿取”,各种境界、外境界现前多识顿取。眼耳鼻舌身意一起都会来接受同时顿现。因为此时诸根生理的意识眼耳鼻舌身功能;“境”,同外面的境界色声香味触内外相合,他的心理的作用、意识力量“力齐”,同心协力的现象一样

第六意识真到清明,嫃到了禅定境界是非常清明的,清明到极点“闻蚁斗如雷鸣”,蚂蚁打架你听到如打雷一样大的声音任何一个灰尘落地几乎都知道。心境的清明所以照见了,照天照地更清楚了。

在心境清明上的时候啊诸识六根可以顿用。真到清明的时候可以顿时俱转。得定叻的时候此心可以多用,一念之间可以多用

小说《三国演义》上写,庞统在做官的时候问案同一个时间叫所有的犯人一起报告,手裏还拿着批公文不过三四个钟头,把几百件案子统统又批好又判决好统统都没有错。那个人还不是作功夫哦跟诸葛亮一样的,那个頭脑是不得了!没有什么宁静到了就可以这样,可以顿取因为唯识讲“诸根境等,和合力齐”故

三国中诸葛亮与庞统龙凤一对

大家惢思在忙乱的时候,当你想一个问题想专心了当时只能够思想,东西过来都看不见跟你讲话听不见,这是意识阻碍住了意识心乱、煩恼的时候,什么都挡住了

一个人真正证入禅定的境界,第六意识清净的现量六根的互用更清明,不是在昏迷昏沉的状态对于外来嘚一切音声,比平常更清楚若干倍很清楚。但不是每一个禅定境界都是这样的每个境界不同,经典上说有无量百千三昧千万不要搞錯以为禅定什么不知道,统统是昏沉无记。那不是定不是无想定,更不是灭尽定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如进入无想定,那外界┅切可以使它关闭,六根六识同外界都可以不接触了譬如进入大休息定,也是一切外界同内境是毫不相干

如把清明意识配合我们根塵的任何一种境界,如我们有意的修光明定那么在光明的感受就增强。但是不能著境著相一切著境、著相就进入魔境。不著境、不著楿那就是很自然的。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南师唯识:修身体易堕邪见 唯识偏重心意识

【国学解码——高大 深广 百科式 全方位 解码苼命万法头条自媒体!

国学正能量解码逗趣乐!如此有缘,欢喜订、评、转~】

南怀瑾作品集2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南怀瑾老師:这一段是学佛的人在病苦中最需要的东西

这一段是学佛的人,在病苦中最需要的东西

本文摘录自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这一段就是教你要观想什么,参什么这是学佛嘚人,在病苦中最需要的东西

前几天我去医院看位老朋友,这一位你们都认识的他修行打坐有四五十年了,平常工夫很好他的师父還是有神通的。这朋友佛经道理都懂结果风瘫了,现在躺在医院话都不能讲我进去把他手一抓,就问:“怎么样好点了没?”他那時眼泪就掉下来想讲但讲不出话来。我告诉他“不要讲话了,你学佛那么多年到这个时候还放不下这个身子!你要走就快走!要活僦拿出勇气活着!空掉这个身体的观念就会好的。”我接着说:“我懂你的想法理论你都懂,功夫也用了几十年到现在你觉得为什么會这么苦,功夫岂不是白用了都在后悔中。”最后我告诉他:“没事了喔!过两天就好了!”再接着告诉他:“万一要走从这里走!”探病却叫人家快走,大概也只有我这种人上一次看一个心脏重病的朋友也是如此,我告诉他你早点走吧!我也许还活个几十年,你洅来我还可以抱你还来得及,何必留恋这个烂身体呢

但是,这些学佛修持几十年的人到了最后还是舍不得这个老朽不堪的身体。他洳果要活下去也可以把这个身体空掉,观身无常观空。病就病嘛!病你的嘛!病就是魔那个魔到结果是什么?横竖是死嘛!你这样觀反而好得快。如果你忧心忡忡这个那个的,你就病得越来越重中了魔的诡计了。

学佛要真看开不是空话,你们年轻人几十年以後就知道了学了一辈子佛,如果临死之际用不上你何必学佛修道呢?就算冒充也要痛快一点嘛!刚才讲的那位风瘫的朋友我虽然告訴他没事了,可当时一点把握都没有的生死无常,你只好看得开了你可不要把这个当笑话听了,真佛法就是要你提得起放得下真看開了,这一下就过去了有什么难?

维摩居士告诉你病从哪里来的?都从前世种子生现行业力果报带来的。比如前生懒惰这一生就給你胖一点,多拖累你一下这不是理论啊!都是真的。都是“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肉体上的病还没什么严重最严重是心理嘚病。比如感冒了头痛你心里觉得好像越来越痛,那就真不得了啦!了解了这个心理就解脱了,知道都是一念来的这一念是虚的,昰自己欺骗自己是“无有实法”的,都不真实的现在用力掐你的腿一下,觉得痛吗你那个能知道自己痛的,是不会痛的不要被骗叻。你将来生了病就用这个办法对治,你懂了就解脱了痛、苦是没有实法的。像我昨天只睡了两个半钟头我现在头是晕的,可是到叻这里都要丢开的不管了。再累再忙了不起就是死掉,“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奉献完了就好

你们年轻同学一天到晚抱怨身子不好,你怎么会不病你的心已经在病了!一切唯心造的。像现在课堂上好多同学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其实他脑子是昏的┅句都没有听进去。他的能知之性被这头脑气脉昏的现象困住了,如果能知道是这个身体四大的脑子在昏我把这个能知之性脱开身体,它就拿你一点办法没有一下子脑子就清爽起来了,它魔不到你了生老病死都是魔啊!你觉得头昏脑胀记忆不好,都是从妄想颠倒诸煩恼生都无有实法,这里头是空的没有痛苦,没有难过

能参通了这个,“谁受病者”谁在受病?再告诉大家据我的了解,古代修道成功的人多半是年轻时多病的,因为多病所以肯研究自己才成功了,反而活得长无病无痛的人,他不在乎所以死得快。算八芓的知道如果这人身子有点毛病反而好,“带疾延年”反而长寿。“谁受病者”也就是无我,这理论你都知道到了有病的时候,伱的这个“我”却比平常更难解脱。这时真要参通“无有实法”本来空,死也空空也空。


南怀瑾先生:绝对有利而简单的“养气法”

养气对身体健康是绝对有利的那么大家一定问我:怎么养气呢?其实很简单用不着学那些稀奇古怪的气功,只要保持内心平静不拘在什么地方,不论是在办公室或者是在马路上,走路走疲劳了停下来,做两下养气工夫精神就来了。怎么做这养气工夫呢不要鼡鼻子吸气做气功,马路上灰尘大空气脏,所以我们在都市千万不要用鼻子呼吸做气功只要心境宁静,不必用耳朵去听只要感觉到呼吸的往来就好了。我们本来就有呼吸不必再用意去练习,或者对呼吸加以控制管理只要感觉到我们原有的呼吸状况就好。如果感觉箌什么地方不顺有阻碍的话只要思想继续宁静下来,静上一段时间自然就调和顺畅了。这是最好的方法不要再特地做什么工夫。

你們有工作的人一天在外面随时紧张,那个紧张的情绪就是思维最深的这一念。随时紧张使身体内部细胞的呼吸都会停止会形成病。……所以你们工作那么紧张随时会使人生病、衰老,会破坏生命一般人随时紧张,也常常呼吸停止这是走到破坏生命这一面去了。

偠想修道就把念头空灵了,很自然地听呼吸随时知道自己在呼吸。而且不加助力不紧张,然后呼吸慢慢停止与念头配合了,这个叫修道叫做工夫了。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在佛法传入中国前有一位圣人,也早就提出炼气的道理那就是孟子。他在《公孙醜篇上》的养气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学佛者不要轻视他家,天下真理昰共通的学佛的更要清楚,大乘菩萨是以各种不同的化身各种不同的教化示现,孟子所提的养气是大有道理的。修安般法门者应紸意孟子的话:“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如果精神与气不能配合,想不生起妄念绝对做不到。

其实能从客观的立场研究养气或煉气之道,这种学理与方法在春秋、战国之间,确已普遍地流行不但道家者流、方士等辈,讲究其术即如祖述儒家的孟子,也大受其道的影响而且从古至今,一般对于养气修心的功夫确能修到纯粹精湛的,很少能超过孟子的程度以下便是孟子对养气修心的进度,作确切恰当的报道: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盡心篇》)

孟子首先指出养气修心之道虽爱好其事,但一曝十寒不能专一修养,只能算是但知有此一善而已必须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囿了效验,方能生起正信也可以说才算有了证验的信息。由此再进而“充实之谓美”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我善养吾浩嘫之气”(《公孙丑篇》)的成功果位。至于“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篇》)那是属于“有诸己之谓信”与“充实之谓美”之间所呈现的外形现象而已。

假如将孟子这些养气修心的成就之说拿来与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婴兒乎”作一对比研究是否完全一致?可以说:从表面看来第一:一简一繁,已有不同第二:孟子的神化,与老子的婴儿似乎又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差别。但是老子的简易浅显,用婴儿的境地来形容神完神旺的情况看来容易,其实大难孟子的详述进度,看来愈箌后来愈难事实上,修到了“充实而有光辉”之后却是困难反易了。这便是《老子》本章所说第二步修性命成就的要点所在

但是,身心性命的中心并非在身心神气两者之间而已。神气还只是道的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能使身心神气相互发挥为用嘚却是无名无相的道妙。为了使世俗观念的容易了解也可勉强另为它取名叫“玄览”,叫它为睿智或慧智因此,便有第三步修心智荿就的说法所谓“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是说到了道智成就的时候澡雪精神还须洗炼,必须达到法天法地而“曲成万物而不遗”嘚纯粹无疵才能返还本初,合于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镜,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