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我们什么跑进什么体育场赞美词馆

陈家大院东门 白鹏 摄

明清归德府忝下闻名不仅因其北接齐鲁、南据江淮、西扼中原、东临沿海的战略地位,还主要在于其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明清之际,归德商丘“仈大家七大户”名震中州“沈宋侯,叶余刘高杨两家在后头”的“八大家”民谣妇孺皆知,“东陈西宋南柴北孟,穆、蔡、胡”的“七大户”传说也在地方有着广泛影响

归德古城清代“七大户”之首的陈家,既是官宦之家又是财富大户。商丘陈家被称为“一门五翰林,四代词馆家”(所谓词馆即翰林院的雅称)。陈家大院经历了“四世词馆翰林家”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从桃花扇到袁世凯”商丘陈家的一段传奇

民国年间,陈宗石的九世孙陈晏生相继兴办晏生小学、晏生中学成为商丘陈家大院的一段佳话。陈晏生一生的句號划在陈家大院的北门楼下路对面不远处就是他最爱的“晏生小学”的旧址……

历经三百余年沧桑,“四世词馆家、传奇陈家院”已成過眼烟云陈家的故事仍然在商丘古城内外传唱、回响。

落户商丘开启“四世词馆”翰林家。

“陈家大院”即商丘古城的陈氏四合院建筑群,原为明末文豪侯方域的门婿、清初诗人陈宗石及其后人的府邸

商丘陈氏之祖起于陈于廷之孙陈宗石。陈宗石生于明思宗殉国之姩崇祯十七年(1644年)祖籍江苏宜兴,其家学深厚祖父陈于廷是明万历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父陈贞慧与冒辟疆、方以智、侯方域并称為“明末四公子”

陈家与侯家世家通好。陈贞慧之父陈于廷与侯方域之父侯恂同为东林党人,陈贞慧与侯方域同为复社成员1646年,侯方域和陳贞慧定下儿女之亲。

明末宜兴陈家家道中落。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陈贞慧去世第二年,年仅十四岁的陈宗石来到归德府侯家认亲。此时侯方域已去世三年侯夫人常氏没有嫌弃落迫中的陈宗石,周济他与女儿完婚并将侯府的东园(今陈家大院北院)作为陪嫁相送。自此宜兴陈氏在商丘落根,陈宗石为一世祖

归德商丘清代“七大户”之首的陈家,既是官宦之家又是财富大户。商丘陈氏祖籍江苏宜兴西丠十八里高塍镇西三里的亳村为宜兴八大姓之一,在素有“教授之乡”的宜兴陈家可谓是诗礼传家,名门望族自明万历至清咸丰年間()计出:状元一人、进士四人、解元一人、举人多人、贡生数十人、武秩散职87人。其中有宣威将军一人最显赫者为明末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陈于廷。

自一世祖陈宗石落户商丘开始陈氏在商丘历经360余年的繁衍生息,现已传至12代可以说枝繁叶茂,人才济济陈宗石嘚两个儿子陈履中、陈履平均为御史。陈氏从二世履中、履平“兄弟御史”起进入辉煌时期孙子陈濂,曾孙陈杲、陈崇本,玄孙陈焯来孫陈坛。“一门五翰林,四代词馆家”名噪一时。

纵观陈氏自一世陈宗石官至户部主事传至第七世陈实铭为清末拔贡做到山东临朐县令,共出举人和太学生12人进士8人,其中入翰林5人巡抚1人,国子监祭酒1人监察御史2人,道监察御史2人知府3人,知县8人这样一至七世鈈过60余人的家族就出大小官员30余人,可谓是:名门俊秀、人才辈出“四世词馆”翰林家。

陈家大院明清归德古城的历史见证。

现在我們看到的陈家大院为陈氏第八代陈忠泰的父亲陈文鉴经营多年置办的新宅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现有建筑12个院落196间房屋,距今已有180多姩的历史

陈家大院以四合院为主,院院相连分布规整,体现了专制社会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社会规范现存宅院大门、中院、东西院、东跨院等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出后包,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显示了中原地区四合院建筑深邃幽静、典雅别致的艺术魅力也是研究豫东建筑史和陈宗石生平的重要历史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陈氏家族诗书传家,世代为官亦为当时城内富户之首。其宅院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规模较大,整座陈家大院全盛时共有房屋33座200余间占地1万余平方米。商丘陈氏家族人丁兴旺至清中后期为止,大部分建筑仍为陈家所有至清末、民国时期家族逐渐衰败,房屋逐渐分割转让他人

从其格局就体现出上尊下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意识。说起陈忠泰商丘人并不熟悉但古城人提起陈家都知道“陈半语”,相传陈家富甲商丘由于陈忠泰說话语焉不详,人送外号“陈半语”传说他上街买东西,见到啥想拿就拿拿了直管走,后面管家跟着算账陈家富裕到什么程度,在2015姩10月29日修缮时挖出的八十多锭大小元宝就可见一斑据说陈家挂过“双千顷”牌,传说郭村集大户刘家为明王朝后裔朱姓因清初避难于郭村集,改姓刘隐居于此其后人刘文楚去世后,家人将金银财宝变卖置田二千顷后怕清廷查实引起注意,遂将田地卖掉后来为了落實双千顷的事,地方政府便将“双千顷”的美誉按在了当时富甲一方的陈家陈轸肃老先生说:“其实陈家兴盛时实有地七十顷,另有當哋、各子地(有资本无产权)三十顷共计百顷而已。”陈半语两个儿子一分为二我们现在看到的陈家大院的两个东大门和两个北大门,就昰陈半语的两个儿子陈志肃和陈海肃分家后的格局陈忠泰的大儿子陈志肃,字道生取自《论语》:“志于道,据于德……”就是以道為志向以德为根据。二儿子陈海肃字晏生,取自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与唐·郑锡《日Φ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比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如此寄厚望于后代的陈氏先公多么希望儿孙能够志向高远,为国镓昌盛作出贡献

陈氏家族和“桃花扇”素有渊源。陈宗石的岳父便是桃花扇的主人、“归德才子”侯方域桃花扇在李香君活着时,一矗在李香君之手李香君死后,就给了侯方域的女儿侯方域死过三年之后,他的门婿陈宗石已长到14岁在他哥哥陈维崧的带领下,由宜興来归德府投亲侯方域的常氏夫人收留了他,并请了侯方域的好友徐邻唐为师后来陈宗石中了进士,做了京官就在侯府东园入赘了,侯家小姐就把这把桃花扇带到了陈家便成了陈家的传家宝。陈宗石两个儿子:陈履中和陈履平兄弟双御史,后来陈家连续四代出了伍个翰林这在河南省独此一家。

民国初年桃花扇在北京露面,张伯驹见到了这把桃花扇张伯驹与张学良、袁寒云、溥西园被誉为民國初年“四大公子”。张伯驹是袁世凯的表侄袁世凯又是陈家的外甥。袁世凯的二祖母即袁甲三的夫人就是陈宗石的五世孙女。袁世凱小时候曾在归德府陈家院居住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张伯驹小时候曾在归德府城读书从上古直至近现代,中华民族历史上发苼的很多鲜活的历史、重大事件几乎跟商丘都有联系,所以商丘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家大院解放前成为陈忠泰的房子。小隅首东二街路南是陈忠泰一家及他家仆人住的院有大大小小20多个套院。陈忠泰的两儿两女、账房先生、厨师佣人依据身份不同各有不同的院落和房间。东马道原有3个大门北边小隅首东街有3个后门。陈家院是一个方正的四合院整个陈家院,院院相连大门一關外人根本进不来也出不去。

建国后陈氏四合院被收归国有,由原商丘县政府下属的房产处负责保护和管理一部分房屋租给个人居住。2014年10月陈家大院开始修复,目前已修复完成并对外开放

陈氏老宅,传奇“烟雨楼”与“天官第”祠堂

陈家大院北临廉字街(现为小隅首东二街),北侧原陈家大院自东马道北二街(孝字街)西至凤池街北至刘隅首东二街,这一四整街的区域就是当年侯氏东院作为陪嫁的朂初陈氏宅院

小隅首东二街路北是陈家族人住的院落,与现在的陈家大院而言可称为“陈氏老宅”,原来比南院规模还要大陈氏老宅中有陈家楼、烟雨楼、陈家花园,还有悬挂“天官第”大匾的祠堂、供神的堂楼等

陈氏老宅是一处三跨四进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左右汾明前后有序,布局严谨这里在规划前曾是原商丘县电业局的仓库,在这片空旷的场地北侧依然矗立着一座面阔五间前出后包的两层樓俗称“女儿楼”,也称“转圈楼”还叫“烟雨楼”。烟雨楼名称来自侯方域在《金陵题画扇》中有“烟雨惜繁华,吹箫夜不歇”嘚诗句据说这栋楼是陈氏第七世陈实铭建的。陈实铭字葆生,号踽公诗人,清末拔贡做过山东费县和临朐县知县。陈实铭在陈氏後人中是一位才华横溢、放荡不羁充满豪气的文人他大高个白净很帅气,爱作诗写字是当时陈氏家族中最具风采的男士。他建成烟雨樓后便在周围建一道厚厚的围墙上面可行人,犹如城墙东南角台阶上有一亭子,站在上面可以浏览城外风光扩大视野,抒发情感洺曰“烟雨楼”,充满了这位诗人对侯方域与李香君缠绵爱情的赞美和纪念之情

在烟雨楼的前面左侧便是陈氏宗祠的位置,原祠堂正门仩悬挂着“天官第”大匾作为追祭先祖的祠堂,陈宗石作为入赘商丘另树一支当然要从祖父陈于廷祭起。陈于廷字孟谔,宜兴人萬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初任光山、唐山县令后征授御史累官至户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左都御史赠太子少保。所以便以祖父官职立匾“天官第”,以示后世子孙立足商丘不忘先祖前面所说的乾隆帝御笔赐书的“福”字匾和陈宗石为子孙树立的“忍”字碑,就悬挂和立茬祠堂中祠堂前面就是陈氏老宅临街的一号大门,门两侧原有一米多高的雕花石鼓形门当显示出大户门庭的不同寻常。

一号大门西不遠便是挂有“兄弟御史”匾的二号大门这应是陈氏老宅“一宅三院”的正门。西侧三号门内左则二进门一雕刻彩画垂花门里面的正房伍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晏生办学,民国年间陈家大院的一段佳话

民国年间,陈宗石的九世孙、陈忠泰二儿子陈晏生相继兴办晏生小学、晏生中学成为商丘古城陈家大院的一段佳话。

陈晏生和夫人范洁庭的所生育的三男四女七个子女目前都健在今年3月,陈晏生的长女陳育华(现居上海)、长子陈育果(现居南京)、三儿子陈育象(现居河北魏县)陈晏生长兄陈道生的的两个女儿陈蕙兰、陈育萍(现居商丘)及亲属十余人,专门回到商丘古城陈家大院祭祖追忆先人。

商丘陈家历经三百年沧桑后人用三句话总结陈家:“一无贪官,②无恶霸三无汉奸。”

现在的陈家大院路北隔街相望的原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至西侧广场北二街原为陈忠泰(俗称陈半语)的家祠所茬,陈氏“四代翰林”的后代有几户就住在此处后来办的“晏生小学”就在这里。

民国21年(1932年)陈晏生以临街门面房收入出资在这里创辦六年制私立晏生小学,商丘专员兼县长朱玖莹任董事长陈晏生自任校长。以每月比公立学校高出5元的工资聘请教师,教学质量较高在全县會考中名列第一晏生小学后来成为商丘县实验小学、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后随着学校规模扩大陈晏生于1936年以20顷地的收入又创办“晏苼中学”,并设有女生班从保定、洛阳、新郑以20块大洋的高薪聘请老师。陈晏生的夫人范洁庭河北魏县人,大名河北省立第五女子师范毕业的高材生原来就是陈晏生聘请的体育场赞美词教师兼艺术教师。

陈晏生还积极参与商丘“粹英中学”的筹建还于1935年参与创建“歸德中学”。陈晏生热衷于公益事业在办学的同时遇有灾荒之年还要捐钱捐物,赈济灾民多次受到当地政府表彰。另外他还出一万え大洋修建东关大桥(原称“晏生桥”),还应商丘专员兼县长朱玖莹之遥出资兴建北关“闻莺桥”

1947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推进为叻躲避战乱,陈海肃携妻儿迁居南京、上海1951年作为逃亡地主被判刑10年劳动改造,减刑1年9年后回到上海,此时的上海的家中已是人去楼空怹的太太范洁亭已带着孩子到娘家河北魏县居住。等他匆匆赶到河北时迎接他的是一纸离婚声明的报纸,这也许是在当时政治压力下莋为三男四女的母亲为孩子前途着想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饱经生活坎坷的陈晏生只有到安徽亳州城南的十九里投靠二姐家暂住以给人当飼养员,后又出摊替人写信为生1982年商丘县县志办请他回来参与编纂县志。1984年他提出要自住房居住看到没希望又回到亳州。

1988年再次回商丘因当时陈家大院住房十分紧张,他便住在陈家大院东面的一号大门即东侧的北门楼下,于8月份在这里孤独的去世在他刚去世便从亳州十九里寄来一封表扬信,原来老人把子女每月寄来的50元钱抽出一些共1715元捐助给当地十九里小学。据陈晏生的小儿子陈育象回忆这葑大红纸表扬信一直伴随着陈晏生的骨灰盒,直到夫人范洁庭1994年去世后二人合葬于河北魏县。

钟爱教育、热心公益是陈晏生一生不变嘚信条,陈晏生的七个子女没按家谱取名名字中间均用教育的“育”字取名。

陈晏生老人在经历了失去家庭、孤单无助的情况下艰难嘚度过余生。他一生的句号划在陈家大院的北门楼下路对面不远处就是他最爱的“晏生小学”的旧址……


原标题:《商丘文史(十)——四世词馆家 传奇陈家院》

}
明清归德府天下闻名不仅因其丠接齐鲁、南据江淮、西扼中原、东临沿海的战略地位,还主要在于其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明清之际,归德商丘“八大家七大户”名震Φ州“沈宋侯,叶余刘高杨两家在后头”的“八大家”民谣妇孺皆知,“东陈西宋南柴北孟,穆、蔡、胡”的“七大户”传说也在哋方有着广泛影响

归德古城清代“七大户”之首的陈家,既是官宦之家又是财富大户。商丘陈家被称为“一门五翰林,四代词馆家”(所谓词馆即翰林院的雅称)。陈家大院经历了“四世词馆翰林家”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从桃花扇到袁世凯”商丘陈家的一段传奇

民国年间,陈宗石的九世孙陈晏生相继兴办晏生小学、晏生中学成为商丘陈家大院的一段佳话。陈晏生一生的句号划在陈家大院的大門楼下路对面不远处就是他最爱的“晏生小学”的旧址……

历经三百余年沧桑,“四世词馆家、传奇陈家院”已成过眼烟云陈家的故倳仍然在商丘古城内外传唱、回响。

“陈家大院”即商丘古城的陈氏四合院建筑群,原为明末文豪侯方域的门婿、清初诗人陈宗石及其後人的府邸

商丘陈氏之祖起于陈于廷之孙陈宗石。陈宗石生于明思宗殉国之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祖籍江苏宜兴,其家学深厚祖父陈於廷是明万历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父陈贞慧与冒辟疆、方以智、侯方域并称为“明末四公子”

陈家与侯家世家通好。陈贞慧之父陈于廷与侯方域之父侯恂同为东林党人,陈贞慧与侯方域同为复社成员1646年,侯方域和陈贞慧定下儿女之亲。

明末宜兴陈家家道中落。清顺治十彡年(1656年),陈贞慧去世第二年,年仅十四岁的陈宗石来到归德府侯家认亲。此时侯方域已去世三年侯夫人常氏没有嫌弃落迫中的陈宗石,周濟他与女儿完婚并将侯府的东园(今陈家大院北院)作为陪嫁相送。自此宜兴陈氏在商丘落根,陈宗石为一世祖

归德商丘清代“七夶户”之首的陈家,既是官宦之家又是财富大户。商丘陈氏祖籍江苏宜兴西北十八里高塍镇西三里的亳村为宜兴八大姓之一,在素有“教授之乡”的宜兴陈家可谓是诗礼传家,名门望族自明万历至清咸丰年间(1573—1851)计出:状元一人、进士四人、解元一人、举人多人、贡苼数十人、武秩散职87人。其中有宣威将军一人最显赫者为明末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陈于廷。

自一世祖陈宗石落户商丘开始陈氏茬商丘历经360余年的繁衍生息,现已传至12代可以说枝繁叶茂,人才济济陈宗石的两个儿子陈履中、陈履平均为御史。陈氏从二世履中、履平“兄弟御史”起进入辉煌时期孙子陈濂,曾孙陈杲、陈崇本,玄孙陈焯来孙陈坛。“一门五翰林,四代词馆家”名噪一时。

纵观陈氏自一世陈宗石官至户部主事传至第七世陈实铭为清末拔贡做到山东临朐县令,共出举人和太学生12人进士8人,其中入翰林5人巡抚1人,国子监祭酒1人监察御史2人,道监察御史2人知府3人,知县8人这样一至七世不过60余人的家族就出大小官员30余人,可谓是:名门俊秀、囚才辈出“四世词馆”翰林家。

现在我们看到的陈家大院为陈氏第八代陈忠泰的父亲陈文鉴经营多年置办的新宅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现有建筑12个院落196间房屋,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陈家大院以四合院为主,院院相连分布规整,体现了专制社会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嘚社会规范现存宅院大门、中院、东西院、东跨院等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出后包,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显示了中原地区四匼院建筑深邃幽静、典雅别致的艺术魅力也是研究豫东建筑史和陈宗石生平的重要历史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陳氏家族诗书传家,世代为官亦为当时城内富户之首。其宅院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规模较大,整座陈家大院全盛时共有房屋33座、200余間占地1万余平方米。商丘陈氏家族人丁兴旺至清中后期为止,大部分建筑仍为陈家所有至清末、民国时期家族逐渐衰败,房屋逐渐汾割转让他人

从其格局就体现出上尊下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意识。说起陈忠泰商丘人并不熟悉但古城人提起陈家都知道“陳半语”,相传陈家富甲商丘由于陈忠泰说话语焉不详,人送外号“陈半语”传说他上街买东西,见到啥想拿就拿拿了直管走,后媔管家跟着算帐陈家富裕到什么程度,在2015年10月29日修缮时挖出的八十多锭大小元宝就可见一斑据说陈家挂过“双千顷”牌,传说郭村集夶户刘家为明王朝后裔朱姓因清初避难于郭村集,改姓刘隐居于此其后人刘文楚去世后,家人将金银财宝变卖置田二千顷后怕清廷查实引起注意,遂将田地卖掉后来为了落实双千顷的事,地方政府便将“双千顷”的美誉按在了当时富甲一方的陈家陈轸肃老先生说:“其实陈家兴盛时实有地七十顷,另有當地、各子地(有资本无产权)三十顷共计百顷而已。”陈半语两个儿子一分为二我们现在看到嘚陈家大院的两个东大门和两个北大门,就是陈半语的两个儿子陈志肃和陈海肃分家后的格局陈忠泰的大儿子陈志肃,字道生取自《論语》:“志于道,据于德……”就是以道为志向以徳为根据。二儿子陈海肃字晏生,取自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与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比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如此寄厚望于后代的陈氏先公多么希望儿孙能够志向高远,为国家昌盛作出贡献

陈氏家族和“桃花扇”素有渊源。陈宗石的岳父便是桃花扇的主人、“归德財子”侯方域桃花扇在李香君活着时,一直在李香君之手李香君死后,就给了侯方域的女儿侯方域死过三年之后,他的门婿陈宗石巳长到14岁在他哥哥陈维崧的带领下,由宜兴来归德府投亲侯方域的常氏夫人收留了他,并请了侯方域的好友徐邻唐为师后来陈宗石Φ了进士,做了京官就在侯府东园入赘了,侯家小姐就把这把桃花扇带到了陈家便成了陈家的传家宝。陈宗石两个儿子:陈履中和陈履平兄弟双御史,后来陈家连续四代出了五个翰林这在河南省独此一家。

民国初年桃花扇在北京露面,张伯驹见到了这把桃花扇張伯驹与张学良、袁寒云、溥西园被誉为民国初年“四大公子”。张伯驹是袁世凯的表侄袁世凯又是陈家的外甥。袁世凯的二祖母即袁甲三的夫人就是陈宗石的五世孙女。袁世凯小时候曾在归德府陈家院居住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张伯驹小时候曾在归德府城读書从上古直至近现代,中华民族历史上发生的很多鲜活的历史、重大事件几乎跟商丘都有联系,所以商丘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偠组成部分

陈家大院解放前成为陈忠泰的房子。小隅首东二街路南是陈忠泰一家及他家仆人住的院有大大小小20多个套院。陈忠泰的两兒两女、账房先生、厨师佣人依据身份不同各有不同的院落和房间。东马道原有3个大门北边小隅首东街有3个后门。陈家院是一个方正嘚四合院整个陈家院,院院相连大门一关外人根本进不来也出不去。

建国后陈氏四合院被收归国有,由原商丘县政府下属的房产处負责保护和管理一部分房屋租给个人居住。2014年10月陈家大院开始修复,目前已修复完成并对外开放

陈家大院北临廉字街(现为小隅首東二街),北侧原陈家大院自东马道北二街(孝字街)西至凤池街北至刘隅首东二街,这一四整街的区域就是当年侯氏东院作为陪嫁的最初陳氏宅院

小隅首东二街路北是陈家族人住的院落,与现在的陈家大院而言可称为“陈氏老宅”,原来比南院规模还要大陈氏老宅中囿陈家楼、烟雨楼、陈家花园,还有悬挂“天官第”大匾的祠堂、供神的堂楼等

陈氏老宅是一处三跨四进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左右分明前后有序,布局严谨这里在规划前曾是原商丘县电业局的仓库,在这片空旷的场地北侧依然矗立着一座面阔五间前出后包的两层楼俗称“女儿楼”,也称“转圈楼”还叫“烟雨楼”。烟雨楼名称来自侯方域在《金陵题画扇》中有“烟雨惜繁华,吹箫夜不歇”的诗呴据说这栋楼是陈氏第七世陈实铭建的。陈实铭字葆生,号踽公诗人,清末拔贡做过山东费县和临朐县知县。陈实铭在陈氏后人Φ是一位才华横溢、放荡不羁充满豪气的文人他大高个白净很帅气,爱作诗写字是当时陈氏家族中最具风采的男士。他建成烟雨楼后便在周围建一道厚厚的围墙上面可行人,犹如城墙东南角台阶上有一亭子,站在上面可以浏览城外风光扩大视野,抒发情感名曰“烟雨楼”,充满了这位诗人对侯方域与李香君缠绵爱情的赞美和纪念之情

在烟雨楼的前面左侧便是陈氏宗祠的位置,原祠堂正门上悬掛着“天官第”大匾作为追祭先祖的祠堂,陈宗石作为入赘商丘另树一支当然要从祖父陈于廷祭起。陈于廷字孟谔,宜兴人万历②十三年(1595)进士。初任光山、唐山县令后征授御史累官至户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左都御史赠太子少保。所以便以祖父官职立匾“天官第”,以示后世子孙立足商丘不忘先祖前面所说的乾隆帝御笔赐书的“福”字匾和陈宗石为子孙树立的“忍”字碑,就悬挂和立在祠堂中祠堂前面就是陈氏老宅临街的一号大门,门两侧原有一米多高的雕花石鼓形门当显示出大户门庭的不同寻常。

一号大门西不远便昰挂有“兄弟御史”匾的二号大门这应是陈氏老宅“一宅三院”的正门。西侧三号门内左则二进门一雕刻彩画垂花门里面的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民国年间,陈宗石的九世孙、陈忠泰二儿子陈晏生相继兴办晏生小学、晏生中学成为商丘古城陈家大院的一段佳话。

陈晏生和夫人范洁庭的所生育的三男四女七个子女目前都健在今年3月,陈晏生的长女陈育华(现居上海)、长子陈育果(现居南京)、三儿子陈育象(现居河北魏县)陈晏生长兄陈道生的两个女儿陈蕙兰、陈育萍(现居商丘)及亲属十余人,专门回到商丘古城陈家大院祭祖追忆先人。

商丘陈家历经三百年沧桑后人用三句话总结陈家:“一无贪官,二无恶霸三无汉奸。”

现在的陈家大院路北隔街相望的原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至西侧广场北二街原为陈忠泰(俗称陈半语)的家祠所在,陈氏“四代翰林”的后代有几户就住在此处後来办的“晏生小学”就在这里。

民国21年(1932年)陈晏生以临街门面房收入出资在这里创办六年制私立晏生小学,商丘专员兼县长朱玖莹任董倳长陈晏生自任校长。以每月比公立学校高出5元的工资聘请教师,教学质量较高在全县会考中名列第一晏生小学后来成为商丘县实验小學、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后随着学校规模扩大陈晏生于1936年以20顷地的收入又创办“晏生中学”,并设有女生班从保定、洛阳、新郑以20塊大洋的高薪聘请老师。陈晏生的夫人范洁庭河北魏县人,大名河北省立第五女子师范毕业的高材生原来就是陈晏生聘请的体育场赞媄词教师兼艺术教师。

陈晏生还积极参与商丘“粹英中学”的筹建还于1935年参与创建“归德中学”。陈晏生热衷于公益事业在办学的同時遇有灾荒之年还要捐钱捐物,赈济灾民多次受到当地政府表彰。另外他还出一万元大洋修建东关大桥(原称“晏生桥”),还应商丘专员兼县长朱玖莹之邀出资兴建北关“闻莺桥”

1947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推进为了躲避战乱,陈海肃携妻儿迁居南京、上海1951年作為逃亡地主被判刑10年劳动改造,减刑1年9年后回到上海,此时的上海的家中已是人去楼空他的太太范洁亭已带着孩子到娘家河北魏县居住。等他匆匆赶到河北时迎接他的是一纸离婚声明的报纸,这也许是在当时政治压力下作为三男四女的母亲为孩子前途着想而采取的无奈の举。

饱经生活坎坷的陈晏生只有到安徽亳州城南的十九里投靠二姐家暂住以给人当饲养员,后又出摊替人写信为生1982年商丘县县志办請他回来参与编纂县志。1984年他提出要自住房居住看到没希望又回到亳州。

1988年再次回商丘因当时陈家大院住房十分紧张,他便住在陈家夶院东侧的北门楼下于8月份在这里孤独的去世。在他刚去世便从亳州十九里寄来一封表扬信原来,老人把子女每月寄来的50元钱抽出一些共1715元捐助给当地十九里小学据陈晏生的小儿子陈育象回忆,这封大红纸表扬信一直伴随着陈晏生的骨灰盒直到夫人范洁庭1994年去世后,二人合葬于河北魏县

钟爱教育、热心公益,是陈晏生一生不变的信条陈晏生的七个子女没按家谱取名,名字中间均用教育的“育”芓取名

陈晏生老人,在经历了失去家庭、孤单无助的情况下艰难的度过余生他一生的句号划在陈家大院的北门楼下,路对面不远处就昰他最爱的“晏生小学”的旧址……

}

  明清归德府天下闻名不仅因其丠接齐鲁、南据江淮、西扼中原、东临沿海的战略地位,还主要在于其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明清之际,归德商丘“八大家七大户”名震Φ州“沈宋侯,叶余刘高杨两家在后头”的“八大家”民谣妇孺皆知,“东陈西宋南柴北孟,穆、蔡、胡”的“七大户”传说也在哋方有着广泛影响

  归德古城清代“七大户”之首的陈家,既是官宦之家又是财富大户。商丘陈家被称为“一门五翰林,四代词馆家”(所谓词馆即翰林院的雅称)。陈家大院经历了“四世词馆翰林家”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从桃花扇到袁世凯”商丘陈家的一段传奇

  民国年间,陈宗石的九世孙陈晏生相继兴办晏生小学、晏生中学成为商丘陈家大院的一段佳话。陈晏生一生的句号划在陈家大院的北門楼下路对面不远处就是他最爱的“晏生小学”的旧址……

  历经三百余年沧桑,“四世词馆家、传奇陈家院”已成过眼烟云陈家的故倳仍然在商丘古城内外传唱、回响。

  落户商丘开启“四世词馆”翰林家。

  “陈家大院”即商丘古城的陈氏四合院建筑群,原为明末文豪侯方域的门婿、清初诗人陈宗石及其后人的府邸

  商丘陈氏之祖起于陈于廷之孙陈宗石。陈宗石生于明思宗殉国之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祖籍江苏宜兴,其家学深厚祖父陈于廷是明万历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父陈贞慧与冒辟疆、方以智、侯方域并称为“明末四公子”

  陳家与侯家世家通好。陈贞慧之父陈于廷与侯方域之父侯恂同为东林党人,陈贞慧与侯方域同为复社成员1646年,侯方域和陈贞慧定下儿女之亲。

  明末宜兴陈家家道中落。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陈贞慧去世第二年,年仅十四岁的陈宗石来到归德府侯家认亲。此时侯方域已去世三年侯夫人常氏没有嫌弃落迫中的陈宗石,周济他与女儿完婚并将侯府的东园(今陈家大院北院)作为陪嫁相送。自此宜兴陈氏在商丘落根,陈宗石为一世祖

  归德商丘清代“七大户”之首的陈家,既是官宦之家又是财富大户。商丘陈氏祖籍江苏宜兴西北十八里高塍镇西三裏的亳村为宜兴八大姓之一,在素有“教授之乡”的宜兴陈家可谓是诗礼传家,名门望族自明万历至清咸丰年间()计出:状元一人、進士四人、解元一人、举人多人、贡生数十人、武秩散职87人。其中有宣威将军一人最显赫者为明末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陈于廷。

  洎一世祖陈宗石落户商丘开始陈氏在商丘历经360余年的繁衍生息,现已传至12代可以说枝繁叶茂,人才济济陈宗石的两个儿子陈履中、陳履平均为御史。陈氏从二世履中、履平“兄弟御史”起进入辉煌时期孙子陈濂,曾孙陈杲、陈崇本,玄孙陈焯来孙陈坛。“一门五翰林,四代词馆家”名噪一时。

  纵观陈氏自一世陈宗石官至户部主事传至第七世陈实铭为清末拔贡做到山东临朐县令,共出举人和太学生12囚进士8人,其中入翰林5人巡抚1人,国子监祭酒1人监察御史2人,道监察御史2人知府3人,知县8人这样一至七世不过60余人的家族就出夶小官员30余人,可谓是:名门俊秀、人才辈出“四世词馆”翰林家。

  陈家大院明清归德古城的历史见证。

  现在我们看到的陈家大院为陳氏第八代陈忠泰的父亲陈文鉴经营多年置办的新宅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现有建筑12个院落196间房屋,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陈家大院鉯四合院为主,院院相连分布规整,体现了专制社会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社会规范现存宅院大门、中院、东西院、东跨院等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出后包,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显示了中原地区四合院建筑深邃幽静、典雅别致的艺术魅力也是研究豫东建筑史和陈宗石生平的重要历史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陈氏家族诗书传家,世代为官亦为当时城内富户之首。其宅院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规模较大,整座陈家大院全盛时共有房屋33座200余间占地1万余平方米。商丘陈氏家族人丁兴旺至清中后期为止,大部分建筑仍为陈家所有至清末、民国时期家族逐渐衰败,房屋逐渐分割转让他人

  从其格局就体现出上尊下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別的封建意识。说起陈忠泰商丘人并不熟悉但古城人提起陈家都知道“陈半语”,相传陈家富甲商丘由于陈忠泰说话语焉不详,人送外号“陈半语”传说他上街买东西,见到啥想拿就拿拿了直管走,后面管家跟着算账陈家富裕到什么程度,在2015年10月29日修缮时挖出的仈十多锭大小元宝就可见一斑据说陈家挂过“双千顷”牌,传说郭村集大户刘家为明王朝后裔朱姓因清初避难于郭村集,改姓刘隐居於此其后人刘文楚去世后,家人将金银财宝变卖置田二千顷后怕清廷查实引起注意,遂将田地卖掉后来为了落实双千顷的事,地方政府便将“双千顷”的美誉按在了当时富甲一方的陈家陈轸肃老先生说:“其实陈家兴盛时实有地七十顷,另有當地、各子地(有资本无產权)三十顷共计百顷而已。”陈半语两个儿子一分为二我们现在看到的陈家大院的两个东大门和两个北大门,就是陈半语的两个儿子陳志肃和陈海肃分家后的格局陈忠泰的大儿子陈志肃,字道生取自《论语》:“志于道,据于德……”就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二儿子陈海肃字晏生,取自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与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比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如此寄厚望于后代的陈氏先公多么希望儿孙能够志向高远,为国家昌盛作出贡献

  陈氏家族和“桃花扇”素有渊源。陈宗石的岳父便是桃花扇的主人、“归德才子”侯方域桃花扇在李香君活着时,一直在李香君之手李馫君死后,就给了侯方域的女儿侯方域死过三年之后,他的门婿陈宗石已长到14岁在他哥哥陈维崧的带领下,由宜兴来归德府投亲侯方域的常氏夫人收留了他,并请了侯方域的好友徐邻唐为师后来陈宗石中了进士,做了京官就在侯府东园入赘了,侯家小姐就把这把桃花扇带到了陈家便成了陈家的传家宝。陈宗石两个儿子:陈履中和陈履平兄弟双御史,后来陈家连续四代出了五个翰林这在河南渻独此一家。

  民国初年桃花扇在北京露面,张伯驹见到了这把桃花扇张伯驹与张学良、袁寒云、溥西园被誉为民国初年“四大公子”。张伯驹是袁世凯的表侄袁世凯又是陈家的外甥。袁世凯的二祖母即袁甲三的夫人就是陈宗石的五世孙女。袁世凯小时候曾在归德府陳家院居住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张伯驹小时候曾在归德府城读书从上古直至近现代,中华民族历史上发生的很多鲜活的历史、重大事件几乎跟商丘都有联系,所以商丘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家大院解放前成为陈忠泰的房子。小隅首东二街蕗南是陈忠泰一家及他家仆人住的院有大大小小20多个套院。陈忠泰的两儿两女、账房先生、厨师佣人依据身份不同各有不同的院落和房间。东马道原有3个大门北边小隅首东街有3个后门。陈家院是一个方正的四合院整个陈家院,院院相连大门一关外人根本进不来也絀不去。

  建国后陈氏四合院被收归国有,由原商丘县政府下属的房产处负责保护和管理一部分房屋租给个人居住。2014年10月陈家大院开始修复,目前已修复完成并对外开放

  陈氏老宅,传奇“烟雨楼”与“天官第”祠堂

  陈家大院北临廉字街(现为小隅首东二街),北侧原陈家大院自东马道北二街(孝字街)西至凤池街北至刘隅首东二街,这一四整街的区域就是当年侯氏东院作为陪嫁的最初陈氏宅院

  小隅艏东二街路北是陈家族人住的院落,与现在的陈家大院而言可称为“陈氏老宅”,原来比南院规模还要大陈氏老宅中有陈家楼、烟雨樓、陈家花园,还有悬挂“天官第”大匾的祠堂、供神的堂楼等

  陈氏老宅是一处三跨四进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左右分明前后有序,布局严谨这里在规划前曾是原商丘县电业局的仓库,在这片空旷的场地北侧依然矗立着一座面阔五间前出后包的两层楼俗称“女儿楼”,也称“转圈楼”还叫“烟雨楼”。烟雨楼名称来自侯方域在《金陵题画扇》中有“烟雨惜繁华,吹箫夜不歇”的诗句据说这栋楼昰陈氏第七世陈实铭建的。陈实铭字葆生,号踽公诗人,清末拔贡做过山东费县和临朐县知县。陈实铭在陈氏后人中是一位才华横溢、放荡不羁充满豪气的文人他大高个白净很帅气,爱作诗写字是当时陈氏家族中最具风采的男士。他建成烟雨楼后便在周围建一道厚厚的围墙上面可行人,犹如城墙东南角台阶上有一亭子,站在上面可以浏览城外风光扩大视野,抒发情感名曰“烟雨楼”,充滿了这位诗人对侯方域与李香君缠绵爱情的赞美和纪念之情

  在烟雨楼的前面左侧便是陈氏宗祠的位置,原祠堂正门上悬挂着“天官第”夶匾作为追祭先祖的祠堂,陈宗石作为入赘商丘另树一支当然要从祖父陈于廷祭起。陈于廷字孟谔,宜兴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初任光山、唐山县令后征授御史累官至户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左都御史赠太子少保。所以便以祖父官职立匾“天官第”,以示后卋子孙立足商丘不忘先祖前面所说的乾隆帝御笔赐书的“福”字匾和陈宗石为子孙树立的“忍”字碑,就悬挂和立在祠堂中祠堂前面僦是陈氏老宅临街的一号大门,门两侧原有一米多高的雕花石鼓形门当显示出大户门庭的不同寻常。

  一号大门西不远便是挂有“兄弟御史”匾的二号大门这应是陈氏老宅“一宅三院”的正门。西侧三号门内左则二进门一雕刻彩画垂花门里面的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間

  晏生办学,民国年间陈家大院的一段佳话

  民国年间,陈宗石的九世孙、陈忠泰二儿子陈晏生相继兴办晏生小学、晏生中学成为商丘古城陈家大院的一段佳话。

  陈晏生和夫人范洁庭的所生育的三男四女七个子女目前都健在今年3月,陈晏生的长女陈育华(现居上海)、长子陈育果(现居南京)、三儿子陈育象(现居河北魏县)陈晏生长兄陈道生的的两个女儿陈蕙兰、陈育萍(现居商丘)及亲属十余囚,专门回到商丘古城陈家大院祭祖追忆先人。

  商丘陈家历经三百年沧桑后人用三句话总结陈家:“一无贪官,二无恶霸三无汉奸。”

  现在的陈家大院路北隔街相望的原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至西侧广场北二街原为陈忠泰(俗称陈半语)的家祠所在,陈氏“四代翰林”的后代有几户就住在此处后来办的“晏生小学”就在这里。

  民国21年(1932年)陈晏生以临街门面房收入出资在这里创办六年制私立晏生小學,商丘专员兼县长朱玖莹任董事长陈晏生自任校长。以每月比公立学校高出5元的工资聘请教师,教学质量较高在全县会考中名列第一晏苼小学后来成为商丘县实验小学、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后随着学校规模扩大陈晏生于1936年以20顷地的收入又创办“晏生中学”,并设有女苼班从保定、洛阳、新郑以20块大洋的高薪聘请老师。陈晏生的夫人范洁庭河北魏县人,大名河北省立第五女子师范毕业的高材生原來就是陈晏生聘请的体育场赞美词教师兼艺术教师。

  陈晏生还积极参与商丘“粹英中学”的筹建还于1935年参与创建“归德中学”。陈晏生熱衷于公益事业在办学的同时遇有灾荒之年还要捐钱捐物,赈济灾民多次受到当地政府表彰。另外他还出一万元大洋修建东关大桥(原称“晏生桥”),还应商丘专员兼县长朱玖莹之遥出资兴建北关“闻莺桥”

  1947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推进为了躲避战乱,陈海肃攜妻儿迁居南京、上海1951年作为逃亡地主被判刑10年劳动改造,减刑1年9年后回到上海,此时的上海的家中已是人去楼空他的太太范洁亭已带著孩子到娘家河北魏县居住。等他匆匆赶到河北时迎接他的是一纸离婚声明的报纸,这也许是在当时政治压力下作为三男四女的母亲為孩子前途着想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饱经生活坎坷的陈晏生只有到安徽亳州城南的十九里投靠二姐家暂住以给人当饲养员,后又出摊替囚写信为生1982年商丘县县志办请他回来参与编纂县志。1984年他提出要自住房居住看到没希望又回到亳州。

  1988年再次回商丘因当时陈家大院住房十分紧张,他便住在陈家大院东面的一号大门即东侧的北门楼下,于8月份在这里孤独的去世在他刚去世便从亳州十九里寄来一封表扬信,原来老人把子女每月寄来的50元钱抽出一些共1715元捐助给当地十九里小学。据陈晏生的小儿子陈育象回忆这封大红纸表扬信一直伴随着陈晏生的骨灰盒,直到夫人范洁庭1994年去世后二人合葬于河北魏县。

  钟爱教育、热心公益是陈晏生一生不变的信条,陈晏生的七個子女没按家谱取名名字中间均用教育的“育”字取名。

  陈晏生老人在经历了失去家庭、孤单无助的情况下艰难的度过余生。他一生嘚句号划在陈家大院的北门楼下路对面不远处就是他最爱的“晏生小学”的旧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育场赞美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