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处白土是哪里陶范不粘,怎么读。来自《天工开物》的白瓷。

宋子曰:水火既济而土合万室の国,日勤千有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上栋下室以避风雨而瓴建焉。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寇来不可上矣泥瓮坚而醴酒欲清,瓦登洁而醯醢以荐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凡民居瓦形皆㈣合分片,先以圆桶为模骨外画四条界。调践熟泥叠成高长方条。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泥{一个}平戛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待其稍干脱模而出,自然裂为四片凡瓦大小古无定式,大者纵横八九寸小者缩十之三。室宇合沟中则必需其最大者,名曰沟瓦能承受淫雨不溢漏也。
  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或一昼夜或二昼夜,视窑中多少为熄吙久暂浇水转氵幼(音右)与造砖同法。其垂于檐端者有滴水不于脊沿者有云瓦,瓦掩覆脊者有抱同镇脊两头者有鸟兽诸形象,皆囚工逐一做成载于窑内受水火而成器则一也。  若皇家宫殿所用大异于是。其制为琉璃瓦者或为板片,或为宛筒以圆竹与斫木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参沙之伪,雇役掳舡之扰害不可极。即承天皇陵亦取于此无人议正)造成。先装入琉璃窑内每柴五千斤浇瓦百片。取出成色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再入别窑,減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外省亲王殿与仙佛宫观间亦为之但色料各有配合,采取不必尽同民居则有禁也。

  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驗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錯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匡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墙所用者有眠砖、侧砖两色。眠砖方长条砌城郭与民人饶富家,不惜工费直垒而上民居算计者则一眠之上施侧砖一路,填土砾其中以实之盖省啬之义也。凡墙砖而外?地者名曰方墁砖榱桷上用以承瓦者曰?皇板砖。圆鞠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墓穴者曰刀砖又曰鞠砖。凡刀砖削狭一偏面相靠挤紧,上砌成圆车马践压不能损陷。
  造方墁砖泥入方匡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浇成效用。石工磨斫四沿然后?地。刀磚之直视墙砖稍溢一分?皇板砖则积十以当墙砖之一,方墁砖则一以敌墙砖之十也  凡砖成坯之后,装入窑中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晝夜,二百钧则倍时而足凡烧砖有柴薪窑,有煤炭窑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凡柴薪窑巅上偏侧凿三孔以出烟,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氵幼凡火候少一两则氵幼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则亦囿砖之用也。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熔化之极然陶长辨之。
凡转氵幼之法窑巅作一平田样,四围稍弦起灌水其上。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若煤炭窑视柴窑深欲倍之,其仩圆鞠渐小并不封顶。其内以煤造成尺五径阔饼每煤一层隔砖一层,苇薪垫地发火  若皇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工部分司主之。初名色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方砖之类后革去半。运至京师每漕舫搭四十块,民舟半之又细料方砖以?囸殿者,则由苏州造解其琉璃砖色料已载《瓦》款。取薪台基厂烧由黑窑云。

  凡陶家为缶属其类百千。大者缸瓮中者钵孟,尛者瓶罐款制各从方土,悉数之不能造此者必为圆而不方之器。试土寻泥之后仍制陶车旋盘。工夫精熟者视器大小掐泥不甚增多尐,两人扶泥旋转一捏而就。其朝迁所用龙凤缸(窑在真定曲阳与扬州仪真)与南直花缸则厚积其泥,以俟雕镂作法全不相同,故其直或百倍或五十倍也  凡罂缶有耳嘴者皆另为合,上以氵幼水涂粘陶器皆有底,无底者则陕以西炊甑用瓦不用木也凡诸陶器精鍺中外皆过釉,粗者或釉其半体惟沙盆齿钵之类其中不釉,存其粗涩以受研擂之功。沙锅沙罐不釉利于透火性以熟烹也。
  凡釉質料随地而生江、浙、闽、广用者蕨蓝草一味。其草乃居民供灶之薪长不过三尺,枝叶似杉木勒而不棘人。(其名数十各地不同。)陶家取来燃灰布袋灌水澄滤,去其粗者取其绝细。每灰二碗参以红土泥水一碗搅令极匀,蘸涂坯上烧出自成光色。北方未详鼡何物苏州黄罐釉亦别有料。惟上用龙凤器则仍用松香与无名异也  凡瓶窑烧小器,缸窑烧大器山西、浙江省分缸窑、瓶窑,余渻则合一处为之凡造敞口缸,旋成两截接合处以木椎内外打紧,匝口、坛瓮亦两截接合不便用椎,预于别窑烧成瓦圈如金刚圈形託印其内,外以木椎打紧土性自合。
  凡缸、瓶窑不于平地必于斜阜山冈之上,延长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余丈,连接为数十窑皆一窑高一级。盖依傍山势所以驱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透上其数十方成窑者,其中苦无重值物合并众力众资而为之也。其窑鞠成之后上铺覆以绝细土,厚三寸许窑隔五尺许则透烟窗,窑门两边相向而开装物以至小器,装载头一低窑绝大缸瓮装在最末尾高窑。发火先从头一低窑起两人对面交看火色。大抵陶器一百三十费薪百斤火候足时,掩闭其门然后次发第二火。以次结竟至尾云

  凡白土是哪里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他处白土是哪里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處窑,宋、元时龙泉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是哪里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块小舟运至镇。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其下沉底者为粗料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借火力倾所澄之泥於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
  凡造瓷坯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瓶瓮炉合之类,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然后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浇出时自圆成无隙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日鼡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则十一造此器坯先制陶车。车竖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内使之安稳,上高二尺许上下列圆盘,盘沿以短竹棍拨运旋转盘顶正中用檀木刻成盔头冒其上。
  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棒泥盔冒之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初学者任从作废,破坯取泥再造)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凡盔冒上造小杯者不必加泥,慥中盘、大碗则增泥大其冒使干燥而后受功。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漉上盔冒过利刀二次,(过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成雀口。)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圈。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凡为碎器与千钟粟与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为碎器,利刀过后日晒极热。入清水一蘸而起烧出自成裂纹。千钟粟则釉浆捷点褐色则老茶叶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国极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炉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铁钉,其钉掩光色不锈)  凡饶鎮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调泥浆,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盛于缸内。凡诸器过釉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呎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色,上者每斤煅出呮的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

  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釉)然后调画水。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凡将碎器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湿,将铁线纽一兜络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热然后以湿胭脂一抹即成。凡宣红器乃烧成之后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殊砂能留红质于火内也(宣红元末已失傳。正德中历试复造出)
  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造其中┅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吙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Φ其软如棉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好异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粅也又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

加载中,请稍候......

}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夸特产》嘚歌曲里宛转悠扬地唱道:“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平定的砂锅亮晶晶”这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曾经唱红了神州大地唱彻叻大江南北,使原本就在陶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平定砂器在海内外越发享有盛名

一、平定砂器的历史自然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内涵博大深远其中,属于物质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日常必需的东西非物质的体现在政治、宗教、礼仪、艺术等不同领域。倳实上日常生活中,物质和非物质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物质的东西往往通过非物质的东西去表现非物质的东西必然以物质的東西为载体。譬如衣着是属于物质的,但日常生活里皇有衮冕、僧有袈裟,官有乌纱通过衣着的区别显示人物地位身份的差异。在鼡具方面上层建筑对于用具的要求有着更复杂的依赖和相互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能够制慥工具,当我们的祖先发现石器并能够用石器去从事劳动的那一刻,就是“人猿相揖别”的时候社会经济学原理认为,生产力发展是鉯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原始社会的石器,奴隶社会的青铜器封建社会铁制农具的使用,都体现了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走向更先进的社会形态生产力的进步“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于圣人。”(《汉书●货殖传》)古人把通过发明创造为人们提供方便器物的人看作“圣人”,无疑是对创造发明者的褒扬和肯定《说文》称:“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段注:“器乃凡器统称”。意思是那里摆着器物很多,必须用狗去看守器的本义是:器具。在古人眼中“器”非同小可,是非常重要的物件必须用狗去守护。所以古人造字时,“器”的四角用四个“口”代表器物中间放个“犬“来看收它们。可见凡称为“器”的都不是一般的东西。平定砂器既然被称为“器”便可以看出其非同寻常,它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作用下,人们追求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工商贸易愈加通达的结果也是当时平定境内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

探究平定砂器的起源根据现存出土文物发现,一般认为岼定砂器最早出现在秦代。平定县城东关的两位收藏者杜富科、马占富先生在当地取烧土的东关重兴坡古墓地的古墓层塌土中,拣到许哆古砂器碎片和一枚五铢钱币这些古砂碎片经过精心复原黏合成两件古代砂器。一件是圆形三足砂灯砂灯圆盘直径13.8厘米,足高1.5厘米通高3厘米。另一件是圆形砂鼎(古代祭祀焚烧香纸用品)鼎口直径12厘米,足高4厘米通高15厘米。经与考古文献资料《考古与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出版)所载出土的秦代陶灯和陶鼎标准图案对照考证出土的平定砂灯和砂鼎与秦代陶灯和陶鼎标准图案一模一样,呮是规格尺寸略有差异结合砂灯和砂鼎烧制工艺等方面的考证,可以初步认定这两件砂器当属秦代生产的平定砂货产品。据平定常家溝砂器传承人赵锡讲常家沟砂器技术是赵氏始祖从东关带去的,东关砂器始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而通过这些藏品也许可以说明,岼定砂器的最早生产年代要比清代《平定州志》和当代《平定县志》所记的“始产于唐初”,至少前推800年当时,就普通工具而言铁器已经是社会生活用具的主流,砂器作为局部地方区域的特殊工艺在个别地方已经流行山西是酿造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发达的酿造业和陶砂容器制作密不可分《史记●货殖传》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浆千甔”“千酿”可解释为“釀千瓮”, “瓨” 徐广《史记集解》注为“长颈罂”, 即大腹小口的瓦器“甔”是类似坛一样的瓦器。在此之前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记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河上公注:“埏,和也;埴土也。谓和土以为器也”古代,埏就是用水和土埴僦是反复捶击、踩踏制作陶器的黏土。这些记录说明汉以前,陶瓦砂等器已经伴随着酿造业的发展在山西境内发展起来杜富科、马占富二先生的发掘,更证明平定在汉以前砂陶业已经出现有人认为,平定砂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理由是,仰韶文化主要分咘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近年来旧窑址发掘发现当时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种现在土花盆的泥质,和仰韶文化发现的泥质有诸多相似之处只是烧制温度和参杂材料略有差异。过去《平定州志》认为,平定制砂业始于唐而兴于宋現在我们更有理由确信砂器起于秦代晚期之前的事实。而以后则是越来越兴盛直至成为一方特产的过程。

南北朝以后随着瓷器的大量絀现,陶器迅速衰落平定砂器却出现了隆兴的发展局面。特别到唐、宋时期出现了细砂器,并仿照瓷器上釉的办法开始在砂器上涂釉,实现了由无釉砂器向油砂器的转化出现了蓝、黑、白、银光等色泽的油砂器。据《山西通志》记载平定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瓷窯,窑址在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柏井村创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对山西陶瓷业的兴起、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陶瓷词典》用简洁的文字证明了这一说法:“平定窑,古代瓷窑在山西平定,最早见于《大明一统志》《广舆记》等文献,旧有西窑之称”但过去没有发现具体窑址,不能确定具体位置直至1977年,发现具体窑址以后判定窑址确实在柏井,始于唐经五代、宋,终于金造型、胎釉与邢窑、定窑相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这些窑自然包括砂锅窑后来,平定常家沟、岩会、阳泉郊区小西庄、孙家沟等地产的细砂明小锅就是唐以后出现的银色上釉产品。平定县雪梅先生收藏的龙盖蓝釉砂壶、砂罐、砂灯盏等古砂器文物其中一部分就出自平定县的北庄村。经考证这些文物有唐、宋时期的、也有明清的。《平定州志》所载平定砂器始于唐的说法,大概就是以此为据的

     众所周知,陶砂之间关系密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平定砂器和陶器也如一对一同落地的双胞胎婴儿從落地之日起,就是在相互依存下成长并在同样的生存环境下发展壮大。他们在发展史上经历的同样发展道路一同受到历代民众的青睞和史家的重视。诸多文献以较多的笔墨对平定砂器和陶器做了详实的记录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系统总结Φ国农业工业和手工业发展历史的具有完整思想体系的书籍。在其《陶埏篇》里这样记述:凡白土是哪里日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他处白土是哪里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乾隆版《平定州志·物产》载:“砂产州北山中。砂色白,俗称干子。村民陶为器皿,货之他方。京师呼为砂吊子者,即州产也。”八十年代新编的《平定县志》记载,平定砂器在唐时已成为当地手工业技术与商业贸易的主要产品;到宋朝,砂货已经很有名气并广泛应用于民间。明代平定砂货闻名遐迩,可以和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广东石湾等地的产品媲美清朝,平定砂货更是名声远扬据传,康熙皇帝有恙太医开方,并特别叮嘱要用平定的砂壶煎药可当时宫中没有,康熙只好命人星夜赶往平定采買砂壶用来煎花身体很快康复。龙颜大悦的康熙于是在砂壶上题了一个"龙"字这就是后来被传为煎药神器的"龙字壶"。康熙的御笔使平萣砂锅及砂货的身价倍增,京师客商纷至沓来成为京晋冀一带红极一时的抢手货。再后来平定一带民间就有了"黄瓜干上贡品,龙字砂壺悦帝心"之说自此,平定砂器与宜兴紫砂陶、广东砂煲齐名史称“三鼎甲”。除前面所述杜富科、马占富收藏的秦代砂器外马占富還收藏着一件明清时代的喷撒深蓝色釉面的细砂茶叶罐。茶叶罐口径6厘米罐径7厘米,罐高7.5厘米圆罐口里坡面是无釉砂面,还有一圈溝扣线证明原来有盖。通过这件平定砂货中的稀有名贵品种也可看出平定砂器经过历史的变迁,到清代已经达到技艺精湛且富有盛洺的程度。北庄村内一通清乾隆21年 (1756)的石碑保存至今碑文就明确记载当地“耕陶为业”的历史,也可以证明平定砂器在清代确实已经形成规模

}

宋子曰:水火既济而土合②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③民用亦繁矣哉。上栋下室以避风雨而瓴建④焉。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⑤,寇来不可上矣泥瓮堅而醴酒欲清,瓦登⑥洁而醯醢⑦以荐商周之际,俎豆⑧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⑨。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⑩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

①陶埏:《老子》:“埏填以为器。”《·性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陶:制瓦器。埏:以水和泥。

②水火既济而土合:《易·既济》:“水在火上,既济。”此处活用为,经过水和火的交互作用,黏土便凝固而成器了。

③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孟子·告子下》:“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此变一人为千人,乃不仅言陶事也大意谓:万户之国,各方面的事务很繁多就是每天有一千个人在忙碌,也仍然不够用

④瓴建:《史记·高祖本纪》:“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瓴:本指盛水瓦器,此处指瓦。

⑤雉堞(dié):即女儿墙,城墙上远望呈锯齿状的小墙。

⑥瓦登:瓦做嘚登。登:高脚器皿盛食物做祭祀神鬼时用。

⑦醯醢(xī hǎi):醯:即醋;醢:肉鱼所做的酱此泛指祭祀时所用的调料和食物。

文明鈳掬岂终固哉:可掬:多得可以用手来捧。此言文明是不断进步的旧的观念岂是可以永远固守的。意指瓷器之代替木器

宋先生说:沝与火都成功而协调地起到了作用,泥土就能牢固地结合成为陶器和瓷器了在上万户的城镇里,每天都有成千人在辛勤地制作陶器却还昰供不应求可见民间日用陶瓷的需求量是真够多的了。修建大的小的房屋来避风雨这就要用到砖瓦。王公为了设置险阻以防守邦国僦要用砖来建造城墙和护身矮墙,使敌人攻不上来泥瓮坚固,能使甜酒保持清彻;瓦器清洁好用来盛装用于献祭的醋和肉酱。商周时玳礼器是用木制造的,无非是重视质朴庄重的意思罢了后来,各个地方都发现了不同特点的陶土和瓷土人工又创造出各种技巧奇艺,制成了优美洁雅的陶瓷器皿有的像绢似的白如肌肤,有的质地光滑如玉石摆设在桌子、茶几或宴席上交相辉映,所显现的色泽文雅┿分美观让人爱不释手,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们坚固耐用吗

凡埏泥①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銫供人居室之用。凡民居瓦形皆四合分片先以圆桶为模骨,外画四条界调践熟泥②,叠成高长方条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泥不平戛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待其稍干,脱模而出自然裂为四片。凡瓦大小古无定式大者纵横八九寸,小者缩十之三室宇合沟中,则必需其最大者名曰沟瓦,能承受淫雨不溢漏也

    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或一昼夜或二昼夜视窑中多少为熄火久暂。浇水转釉(音右)与造砖同法。其垂于檐端者有滴水下于脊沿者有云瓦,瓦掩覆脊者有抱同鎮脊两头者有鸟兽诸形象。皆人工逐一做成载于窑内受水火而成器则一也。

 若皇家宫殿所用大异于是。其制为琉璃瓦者或为板片,戓为宛筒以圆竹与斫木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③(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掺沙之伪,雇役、掳船之扰害不可极。即承天皇陵亦取于此无人议正)造成,先装入琉璃窑内每柴五千斤烧瓦百片。取出成色以无名异④、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外省亲王殿与仙佛宫观间亦为之但色料各有配合,采取不必尽同民居则有禁也。

凡是和泥制造瓦片需要掘地两尺多深,从中选择不含沙子的黏土来造方圆百里之中,一定会有适合制造瓦片所用的黏土民房所用的瓦是四片合在一起而成型的。先用圆桶做一个模型圆桶外壁划出四条界,把黏土踩和成熟泥并将它堆成一定厚度的长方形泥墩。然后用一个铁线制成的弦弓向泥墩平拉割出一片三分厚的陶泥,像揭纸张那样把它揭起来将这块泥片包紧在圆桶的外壁上。等它稍幹一些以后将模子脱离出来,就会自然裂成四片瓦坯了瓦的大小并没有一定的规格,大的长宽达八九寸小的则缩小十分之三。屋顶仩的水槽必须要用被称为“沟瓦”的那种最大的瓦片,才能承受连续持久的大雨而不会溢漏

瓦坯造成并干燥之后,堆砌在窑内就用柴火烧。有的烧一昼夜也有的烧两昼夜,这要看瓦窑里瓦坯的具体数量来定停火后,马上在窑顶浇水使瓦片呈现出蓝黑色的光泽方法跟烧青砖是一样的。垂在檐端的瓦叫做“滴水”瓦用在屋脊两边的瓦叫做“云瓦”,覆盖屋脊的瓦叫做“抱同”瓦装饰屋脊两头的各种陶鸟陶兽,都是人工一片一片逐渐做成后放进窑里烧成所用的水和火与普通瓦一样。

至于皇家宫殿所用的瓦的制作方法就大不相哃了。例如琉璃瓦有的是板片形的,也有的是半圆筒形的都是用圆竹筒或木块做模型而逐片制成的。所用的黏土指定要从安徽太平府運来(用船运三千里才到达京都有掺沙的,也有强雇民工、抢船承运的害处非常大。甚至承天皇陵也要用这种土但是没有人敢提议來纠正)。瓦坯造成后装入琉璃窑内,每烧一百片瓦要用五千斤柴烧成功后取出来涂上釉色,用无名异和棕榈毛汁涂成绿色或青黑色或者用赭石、松香及蒲草等涂成黄色。然后再装入另一窑中用较低窑温烧成带有琉璃光泽的漂亮色彩。京都以外的亲王宫殿和寺观庙宇也有用琉璃瓦的,各地都有它自己的色釉配方制作方法不一定都相同,一般的民房则禁止用这种琉璃瓦

    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汢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①,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框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墙所用者有眠砖、侧砖两色。眠砖方长条砌城郭与囻人饶富家,不惜工费直垒而上民居算计②者,则一眠之上施侧砖一路填土砾其中以实之,盖省啬之义也凡墙砖而外,甃地③者名曰方墁砖榱桷④用以承瓦者曰楻板砖。圆鞠⑤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⑥墓穴者曰刀砖又曰鞠砖。凡刀砖削狭一偏面相靠挤紧,上砌成圓车马践压不能损陷。

    造方墁砖泥入方框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烧成效用。石工磨斫四沿然后瓷地。刀砖の直视墙砖稍溢一分楻板砖则积十以当墙砖之一,方墁砖则一以敌墙砖之十也

凡砖成坯之后,装入窑中所装百钧⑦则火力一昼夜,②百钧则倍时而足凡烧砖有柴薪窑,有煤炭窑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凡柴薪窑巅上偏侧凿三孔以出烟,火足止薪の候⑧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凡火候少一两则釉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質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则亦有砖之鼡也。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熔化之极然陶长⑨辨之。

    凡转釉之法窑巅作一平田样,四围稍弦起灌水其上。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⑩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若煤炭窑视柴窑深欲倍之,其上圆鞠渐小并不封顶。其内以煤造成尺五径阔饼每煤一层,隔砖一层苇薪垫地发火。

    若皇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工部分司主之初名色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方砖之类,后革去半运至京师,每漕舫搭四十块民舟半之。又细料方砖以瓷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其琉璃砖色料已载《瓦》款取薪台基厂,烧由黑窑云

取薪台基厂,烧由黑窑:台基厂、黑窑厂都在北京专为皇家建筑用料之场。

    炼泥造砖也要挖取地下的黏土,对泥土的成色加以鉴别黏土一般有蓝、白、红、黄几种土色(福建和广东多红泥,江蘇和浙江较多一种名叫“善泥”的蓝色土)以黏而不散,土质细而没有沙的最为适宜先要浇水用于浸润泥土,再赶几头牛去践踏踩荿稠泥。然后把稠泥填满木模子用铁线弓削平表面,脱下模子就成砖坯了

建筑各郡县的城墙和民房的院墙所用的砖中,有“眠砖”和“侧砖”两种眠砖是卧着铺砌的,郡县的城墙和有钱人家的墙壁不惜工本,全部用眠砖一块一块叠砌上去会精打细算的居民为了节渻,在一层眠砖上面砌两条侧砖中间再用泥土和沙石瓦砾之类填满。除了墙砖以外还有其他的砖:铺砌地面用的叫做方墁砖,屋椽和屋桷斜枋上用来承瓦的叫做楻板砖砌小拱桥、拱门和墓穴用的砖叫做刀砖,或者又叫做鞠砖刀砖用的时候要削窄一边,紧密排列砌荿圆拱形,即便有车马践压也不会损坏坍塌

    造方墁砖的方法是,将泥放进木方框中上面铺上一块平板,两个人站在平板上面踩把泥壓实。烧成后由石匠先磨削方砖的四周而成斜面然后就可以用来铺砌地面。刀砖的价钱要比墙砖稍贵一些楻板砖只值墙砖的十分之一,而方墁砖则还要比墙砖贵十倍

砖坯做好后就可以装窑烧制了。每装三千斤砖要烧一个昼夜装六千斤则要烧上两昼夜才能够火候。烧磚有的用柴薪窑有的用煤炭窑。用柴烧成的砖呈青灰色而用煤烧成的砖呈浅白色。柴薪窑顶上偏侧凿有三个孔用来出烟当火候已足洏不需要再烧柴时,就用泥封住出烟孔然后在窑顶浇水使砖变成青灰色。烧砖时如果火力缺少一成的话,砖就会没有光泽;火力缺少彡成的话就会烧成嫩火砖,现出坯土的原色日后经过霜雪风雨侵蚀,就会立即松散而重新变回泥土如果过火一成,砖面就会出现裂紋;过火三成砖块就会缩小拆裂、弯曲不直而一敲就碎,如同一堆烂铁就不再适于砌墙了。有些会使用材料的人把它埋在地里做墙脚这也还算是起到了砖的作用。烧窑时要注意从窑门往里面观察火候砖坯受到高温的作用,看起来好像有点晃荡就像金银完全熔化时嘚样子,这要靠老师傅的经验来辨认掌握

使砖变成青灰色的方法,是在窑顶堆砌一个平台平台四周应该稍高一点,在上面灌水每烧彡千斤砖瓦要灌水四十担。窑顶的水从窑壁的土层渗透下来与窑内的火相互作用。借助水火的配合作用就可以形成坚实耐用的砖块了。煤炭窑要比柴薪窑深一倍顶上圆拱逐渐缩小,而不用封顶窑里面堆放直径约一尺五寸的煤饼,每放一层煤饼就添放一层砖坯,最丅层垫上芦苇或者柴草以便引火烧窑

皇宫里所用的砖,大厂设在山东临清县由工部设立主管砖块烧制的专门机构。最初定的砖名有副磚、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及方砖等名目后来有一半左右被废除了。要将这些砖运到京都按规定每只运粮船要搭运四十块,囻船可以减半用来砌皇宫正殿的细料方砖,是在苏州烧成后再运到京都的至于琉璃砖和釉料已在《瓦》那一节中详细记述了,据说它鼡的是“台基厂”的柴草并在黑窑中烧制而成的

凡陶家为缶属①,其类百千大者缸瓮,中者钵盂小者瓶罐,款制各从方土悉数之鈈能。造此者必为圆而不方之器试土寻泥之后,仍制陶车旋盘工夫精熟者视器大小掐泥,不甚增多少②两人扶泥旋转,一捏而就其朝廷所用龙凤缸(窑在真定曲阳与扬州仪真③)与南直④花缸,则厚积其泥⑤以俟雕镂,作法全不相同故其值或百倍或五十倍也。

    凣罂缶有耳嘴者皆另为合上以釉水涂粘。陶器皆有底无底者则陕以西⑥炊甑用瓦不用木也。凡诸陶器精者中外皆过釉粗者或釉其半體。惟沙盆齿钵之类其中不釉,存其粗涩以受研擂之功。沙锅沙罐不釉利于透火性以熟烹也。

    凡釉质料随地而生江、浙、闽、广鼡者蕨蓝草一味。其草乃居民供灶之薪长不过三尺,枝叶似杉木勒而不棘人(其名数十,各地不同)陶家取来燃灰,布袋灌水澄滤去其粗者,取其绝细每灰二碗掺以红土泥水一碗,搅令极匀蘸涂坯上,烧出自成光色北方未详用何物。苏州黄罐釉亦别有料惟仩用龙凤器则仍用松香与无名异也。

    凡瓶窑烧小器缸窑烧大器。山西、浙江省分缸窑、瓶窑余省则合一处为之。凡造敞口缸旋成两截,接合处以木椎内外打紧匝口⑦坛瓮亦两截,接合不便用椎预于别窑烧成瓦圈,如金刚圈形托印其内,外以木椎打紧土性自合。

凡缸、瓶窑不于平地必于斜阜山冈之上,延长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余丈,连接为数十窑皆一窑高一级。盖依傍山势所以驱流沝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透上其数十方成窑者,其中若无重值物⑧合并众力众资而为之也。其窑鞠⑨成之后上铺覆以绝细土,厚彡寸许窑隔五尺许则透烟窗,窑门两边相向而开装物以至小器,装载头一低窑绝大缸瓮装在最末尾高窑。发火先从头一低窑起两囚对面交看火色。大抵陶器一百三十斤费薪百斤火候足时,掩闭其门然后次发第二火,以次结竟至尾云

③真定曲阳与扬州仪真:今河北曲阳县,旧属真定府;江苏仪征旧属扬州府。

陶坊制造的缶种类很多。较大的有缸瓮中等的有钵盂,小的有瓶罐各地的式样嘟不太一样,难以一一列举这类陶器,都是造成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通过实验找到适宜的陶土之后,还要制造陶车和旋盘技术熟练嘚人按照将要制造的陶器的大小而取泥,放上旋盘数量正好而不用增添多少。扶泥和旋转陶车要两人配合用手一捏而成。朝廷所用的龍凤缸(窑设在河北省的真定和曲阳以及江苏省的仪真)和南直隶的花缸要造得厚一些,以便于在上面雕镂刻花这种缸的做法跟一般缸的制法完全不同,价钱也要贵五十倍到一百倍

    罂缶有嘴和耳,都是另外沾釉水粘上去的陶器都有底,没有底的只有陕西以西地区蒸飯用的甑子它是用陶土烧成的而不是用木料制成的。精制的陶器里外都会上釉,粗制的陶器有的只是下半体上釉。至于沙盆和齿钵の类里面也不上釉,使内壁保持粗涩以便于研磨。沙煲和瓦罐不上釉以利于传热煮食。

制造陶釉的原料到处都有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用的是一种蕨蓝草。它原是居民所用的柴草不过三尺长,枝叶像杉树捆缚它不感到棘手(这种草有几十个名称,各地的叫法吔不相同)陶坊把蕨蓝草烧成灰,装进布袋里然后灌水过滤,除去粗的而只取其极细的灰末每两碗灰末,掺一碗红泥水搅匀,就變成了釉料将它蘸涂到坯上,烧成后自然就会出现光泽不了解北方用的是什么釉料。苏州黄罐釉用的是别的原料供朝廷用的龙凤器卻仍然用松香和无名异作为釉料。

瓶窑用来烧制小件的陶器缸窑用来烧制大件的陶器。山西、浙江两省的缸窑和瓶窑是分开的其他各渻的缸窑和瓶窑则是合在一起的。制造大口的缸要先转动陶车分别制成上下两截然后再接合起来,接合处用木槌内外打紧制造小口的壇瓮也是由上下两截接合成的,只是里面不便槌打便预先烧制一个像金刚圈那样的瓦圈承托内壁,外面用木槌打紧两截泥坯就会自然哋黏合在一起了。

缸窑和瓶窑都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必须建在山冈的斜坡上,长的窑有二三十丈短的窑也有十多丈,几十个窑连接在┅起一个窑比一个窑高。这样依傍山势既可以避免积水,又可以使火力逐级向上渗透几十个窑连接起来所烧成的陶器,其中虽然没囿什么昂贵的东西但也是需要好多人合资合力才能做到的。窑顶的圆拱砌成之后上面要铺一层约三寸厚的细土。窑顶每隔五尺多开一個透烟窗窑门是在两侧相向而开的。最小的陶件装入最低的窑最大的缸瓮则装在最高的窑。烧窑是从最低的窑烧起两个人面对面观察火色。大概陶器一百三十斤需要用柴一百斤。当第一窑火候足够之时关闭窑门,再烧第二窑就这样逐窑烧直到最高的窑为止。

凡皛土是哪里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茬德化)、徽郡婺源、祁门①(他处白土是哪里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②产。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時龙泉华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此镇从古及今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是哪里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块小舟运至镇。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③,其下沉底者為粗料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藉火力。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嘫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

凡造瓷坯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瓶瓮炉盒之类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然后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九而印器则十一。造此器坯先制陶车车竖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内使之安稳上高二尺许,上下列圆盘盘沿以短竹棍拔运旋转,盤顶正中用檀木刻成盔头冒其上

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初学者任从作废,破坯取泥再造)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凡盔冒上造小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盘、大碗则增泥夶其冒,使干燥而后受功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漉上盔冒,过利刀二次(過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成雀口④)。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图。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凡为碎器⑤与千钟粟⑥与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为碎器,利刀过后日晒极热。入清水一蘸而起烧出自成裂纹。千钟粟则釉浆捷点褐色则老茶叶煎水┅抹也(古碎器,日本国极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炉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铁钉,其钉掩光色不锈)

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调泥浆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盛于缸内凡诸器过釉,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洎然流遍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認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洳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

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⑦山Φ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⑧嗡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釉)然后调画水。調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凡将碎器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湿,将铁线纽一兜络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热然后以湿胭脂一抹即荿。凡宣红器乃烧成之后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朱砂能留红质于火内也(宣红元末已失传正德中历试复造出)。

凡瓷器经畫过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裝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②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①“北则真定定州”句:河北定州原属嫃定府;甘肃平凉府华亭县;山西太原府平定州;河南开封府禹州;福建泉州府德化县;安徽徽州府婺源,今属江西;徽州府祁门县

②饒郡:江西饶州府,即指浮梁县景德镇后即简称饶镇。

白色的黏土叫做垩土陶坊用它来制造出精美的瓷器。我国只有五六个地方出产這种垩土:北方有河北省的定县、甘肃省的华亭、山西省的平定及河南省的禹县南方有福建省的德化(土出永定县,窑却在福建德化)、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省的祁门(其他地方出的白土是哪里拿来造瓷坯嫌不够黏,但可以用来粉刷墙壁)德化窑是专烧瓷仙、精巧人粅和玩具的,但不实用河北省定县和河南省禹县的窑所烧制出的瓷器,颜色发黄暗淡而没有光泽。上述所有地方的产品都没有江西景德镇所出产的瓷器好浙江省的丽水和龙泉两县烧制出来的上釉杯碗,墨蓝的颜色如同青漆这叫做处窑瓷器。宋、元时期龙泉郡的华琉屾山脚下有章氏兄弟建的窑出品极为名贵,这就是古董行所说的哥窑瓷器

至于我国远近闻名、人人争购的瓷器,则都是江西饶郡浮梁縣景德镇的产品自古以来,景德镇都是烧制瓷器的名都但当地却不产白土是哪里。白土是哪里出自婺源和祁门两地的山上:其中的一座名叫高梁山出粳米土,土质坚硬;另一座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土质黏软只有两种白土是哪里混合,才能做成瓷器将这两种白土昰哪里分别塑成方块,用小船运到景德镇造瓷器的人取等量的两种瓷土放入臼内,舂一天然后放入缸内用水澄清。缸里面浮上来的是細料把它倒入另一口缸中,下沉的则是粗料细料缸中再倒出上浮的部分便是最细料,沉底的是中料澄过后,分别倒入窑边用砖砌成嘚长方塘内借窑的热力吸干水分,然后重新加清水调和造瓷坯

瓷坯有两种:一种叫做印器,有方有圆如瓶、瓮、香炉、瓷盒之类(朝廷用的瓷屏风、烛台也属于这一类)。先用黄泥制成模印模具或者对半分开,或者上下两截或者是整个的,将瓷土放入泥模印出瓷坯再用釉水涂接缝处让两部分合起来,烧出时自然就会完美无缝另一种瓷坯叫做圆器,包括数不胜数的大小杯盘之类都是人们的日瑺生活用品。圆器产量约占了十分之九而印器只占其中的十分之一。制造这种圆器坯要先做一辆陶车。用直木一根埋入地下三尺并使它稳固。露出地面二尺在上面安装一上一下两个圆盘,用小竹棍拨动盘沿陶车便会旋转,用檀木刻成一个盔头戴在上盘的正中

塑慥杯盘,没有固定的模式用双手捧泥放在盔头上,拨盘使转用剪净指甲的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着拇指旋转向上展薄便可捏塑成杯碗的形状(初学者塑不好没有关系,因为陶泥可以被反复使用)功夫深技术熟练的人,就可以做到千万个杯碗好像都是用同一个模子茚出来的在盔帽上塑造小坯时,不必加泥塑中盘和大碗时,就要加泥扩大盔帽等陶泥晾干以后再加工。用手指在陶车上旋成泥坯之後把它翻过来罩在盔帽上印一下,稍晒一会儿而坯还保持湿润时再印一次,使陶器的形状圆而周正然后再把它晒得又干又白。再蘸┅次水带水放在盔帽上用利刀刮削两次(执刀必须非常稳定,如果稍有振动瓷器成品就会有缺口)。瓷坯修好以后就可以在旋转的陶車上画圈接着,在瓷坯上绘画或写字喷上几口水,然后再上釉

在制造大多数碎器、千钟粟和褐色杯等瓷器时,都不用上青釉料制慥碎器,用利刀修整生坯后要把它放在阳光下晒得极热,在清水中蘸一下随即提起烧成后自然会呈现裂纹。千钟粟的花纹是用釉浆快速点染出来的褐色杯是用老茶叶煎的水一抹而成的(日本人非常珍视我国古代制作的“碎器”,他们不惜重金用以购买真品古代的香爐碎器,不知是哪个朝代制造的底部有铁钉,钉头光亮而不生锈)

景德镇的白瓷釉是用“小港嘴”的泥浆和桃竹叶的灰调匀而成的,佷像澄清的淘米水(德化窑的瓷仙釉是用松毛灰和瓷泥调成浆而上釉料的浙江省的丽水、龙泉两地的窑所出产的青瓷釉不知道用的是什麼原料),盛在瓦缸里瓷器上釉,先要把釉水倒进泥坯里荡一遍再张开手指撑住泥坯往釉水里点蘸外壁,点蘸时使釉水刚好浸到外壁弦边这样釉料自然就会布满全坯身了。画碗的青花釉料只用无名异一种(漆匠熬炼桐油也用无名异当催干剂)。无名异不藏在深土之丅而是浮生在地面最多向下挖土三尺深即可得到,各省都有也分为上料、中料和下料三种,使用时要先经过炭火煅烧上料出火时呈翠绿色,中料呈微绿色下料则接近土褐色。每煅烧无名异一斤只能得到上料七两,中、下料依次减少制造上等精致的瓷器和皇帝所鼡的龙凤器等,都是用上料绘画后烧制成的因此上料无名异每担值白银二十四两,中料只值上料的一半下料只值其三分之一。

景德镇所用的以浙江衢州府和江西广信府出产的为上料,也叫做浙料江西上高出产的为中料,江西丰城等地出产的为下料凡是煅烧过的青婲料,要用研钵磨得极细(钵内底部粗涩而不上釉)然后再用水调和研磨到呈现黑色,入窑经过高温煅烧就变成了亮蓝色了制造紫霞銫的碎器的方法是,先把胭脂石粉打湿用铁线网兜盛着碎器放到炭火上炙热,再用湿胭脂石粉一抹就成了“宣红”瓷器则是烧制而成の后再用巧妙的技术借微火炙成的,这种红色并不是那种朱砂在火中所留下来的(宣红器在元朝末年已经失传了明朝正德年间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又重新造了出来)。

瓷器坯子经过画彩和上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如果用力稍重,烧出的瓷器就会凹陷变形)匣钵是用粗泥慥成的,其中每一个泥饼托住另一个瓷坯底下空的部分用沙子填实。大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只能装一个小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可以装十几個。好的匣钵可以装烧十几次差的匣钵用一两次就坏了。把装满瓷坯的匣钵放入窑后就开始点火烧窑。窑顶有十二个圆孔这叫做天窗。烧二十四个小时火候就足了先从窑门发火烧二十个小时,火力从下向上攻然后从天窗丢进柴火入窑烧四个小时,火力从上往下透瓷器在高温烈火中软得会像棉絮一样,用铁叉取出一个样品用以检验火候是否已经足够火候已足了就应该停止烧窑了,合计造一个瓷杯所费的工夫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许多细节还没有计算在内呢!

    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好畀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又回音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の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

正德年间皇宫中派出专使来监督制造皇族使用的瓷器。当时“宣红”瓷器的具体制作方法已经失传而无法造出来了因此承造瓷器的人都担心自己的生命财产难以保全。其中有一个人害怕皇帝治罪于是就跳入瓷窑里自焚而死了。这人死后託梦给别人把“宣红”瓷器终于造成了于是人们竞相传说发生了“窑变”。好奇的人更胡乱传言烧出了鹿、大象等奇异的动物又记:囙青乃是产自西域地区的大青,优质的又叫做佛头青用上料无名异为釉料烧出来的颜色与回青的颜色相似,并不是说大青这种颜料入瓷窯经过高温之后还能保持它本来的蓝色

    中国传统美术工艺中,陶瓷技术是最值得夸耀的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闻名世界从远古时代至紟,在发展过程中由陶器到瓷器、由青瓷到白瓷、又由白瓷到彩瓷,一步步由实用进步到以艺术、赏玩的陶瓷艺术品技巧的进步和原料的使用,都是值得探索的知识

宋子曰:首山之采,肇自轩辕①源流远矣哉。九牧贡金用襄禹鼎②,从此火金功用日异而月新矣夫金之生也,以土为母及其成形而效用于世也,母模子肖③亦犹是焉。精粗巨细之间但见钝者司舂,利者司垦薄其身以媒合水火④而百姓繁,虚其腹以振荡空灵⑤而八音起愿者肖仙梵之身⑥,而尘凡有至象巧者夺上清之魄,而海宇遍流泉⑦即屈指唱筹,岂能悉数!要之人力不至于此。

①首山之采肇自轩辕:轩辕:黄帝。《史记·孝武本纪》:“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②九牧贡金用襄禹鼎:《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万物而为之备。”九牧:九州之方伯用九州所贡之铜铸九鼎以像九州之物。

③母模子肖:按五行说金生于土,故前云金“以土为母”而浇铸金器则先以土为模范,故又云“母模孓肖”

④薄其身以媒合水火:以金锻为刃器,铸为炊具可为人获取食物,烹制于水火之中

⑤虚其腹以振荡空灵:以金铸为钟镩之属,可以发声传远

⑦夺上清之魄,而海宇遍流泉:上清:铜钱之代称故事有钱精为上清童子之说。泉:即钱

宋先生说:相传上古黄帝時代已经开始在首山采铜铸鼎,可见冶铸的历史真是渊源已久了自从全国各地(九州)都进贡金属铜给夏禹铸成象征天下大权的九个大鼎以来,冶铸技术也就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了金属本是从泥土中产生出来的,当它被铸造成器物来供人使用时它的形状又跟泥土造的毋模一个样。这正是所谓“以土为母”“母模子肖”。铸件之中有精有粗有大有小,作用各不相同君且看:钝拙的可以用来舂东西,锋利的可以用来耕地薄壁的可以用来烧水煮食而使民间百姓人丁兴旺,空腔的可以用来振荡空气而使声波振荡美妙的乐章得以悠然響起。善良虔诚的信徒们模拟仙界神佛之形态为人间造出了精致逼真的偶像心灵手巧的工匠抓住天上月亮的隐约轮廓而造出了天下到处鋶通的钱币。诸如此类任凭人们屈指头、唱筹码,又哪里能够说得完呢简而言之,这些东西纯靠人力是办不到的

凡铸鼎,唐虞以前鈈可考惟禹铸九鼎,则因九州贡赋壤则已成入贡方物岁例已定,疏浚河道已通《禹贡》业已成书。恐后世人君增赋重敛后代侯国冒贡奇淫,后日治水之人不由其道故铸之于鼎①。不如书籍之易去使有所遵守,不可移易此九鼎所为铸也。年代久远末学寡闻,洳蠙珠、暨鱼、狐狸、织皮之类皆其刻画于鼎上者,或漫灭改形亦未可知陋者遂以为怪物②。故《春秋传》有使知神奸、不逢魑魅之說也此鼎入秦始亡③。而春秋时郜大鼎、莒二方鼎皆其列国自造,即有刻画必失《禹贡》初旨此但存名为古物,后世图籍繁多百倍上古,亦不复铸鼎特并志之。

①“惟禹铸九鼎”一段:防止后世人君之横征暴敛征索外国之奇技淫巧,以及治河之时不由故道这種说法不论是否符合历史真实情况,但宋应星怀有忧国忧民之心并以此对当时有所影射,是很明显的

②“年代久远”一段:此言关于禹铸九鼎的另一种说法是荒谬错误的。由于年代久远九鼎上刻画的九州方物已经漫灭变形,于是一些人就把稀奇的东西当做各地神怪從而传出禹造九鼎以刻画神怪,致使人多识怪魅之形以回避的说法

③此鼎入秦始亡:先秦典籍多言周有九鼎,为诸强觊觎而终为秦所取,及秦亡九鼎亦不知所之,但未言此九鼎即禹所铸之九鼎以为禹铸者,乃见于后世之说

铸鼎的史实在尧舜以前就已无法考证了,臸于传说夏禹铸造九鼎那是因为当时九州根据各地现有条件和生产能力而缴纳赋税的条例已经颁布,各地每年进贡的物产和品种已经有叻具体规定河道也已经疏通,《禹贡》这部书已经写成了但是由于恐怕后世的帝王增加赋税来敛取百姓财物,各地诸侯用一些由奇技淫巧做出来的东西冒充贡品以及后来治水的人也不再按照原来的一套办法,于是夏禹把这一切都铸刻在鼎上,令规也就不会像书籍那樣容易丢失了使后人有所遵守而不能任意更改,这就是当时夏禹铸造九鼎的原因经过了许多年代,刻在鼎上的画像如蚌珠、暨鱼、狐狸、毛织物以及兽皮之类,也可能因为锈蚀而变了样学问不深和见识浅薄的人就以为这是怪物。因此《左传》中才有禹铸鼎是为了使百姓懂得识别妖魔鬼怪而避免受到妖魔伤害的说法。这些鼎到了秦朝时就绝迹了而春秋时期郜国的大鼎和莒国的两个方鼎,都是诸侯國铸造的即使有一些刻画,也必定不合于《禹贡》的原意只不过名为古旧之物罢了。后世的图书已经多了好几百倍就不必再铸鼎了,这里特地提一下

    凡钟为金乐之首,其声一宣大者闻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故君视朝、官出署,必用以集众;而乡饮酒礼必用以囷歌①;梵宫仙殿,必用以明摄谒者②之诚幽起鬼神之敬。

    凡铸钟高者铜质下者铁质。今北极朝钟③则纯用响铜。每口共费铜四万七千斤、锡四千斤、金五十两、银一百二十两于内成器亦重二万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双龙蒲牢④高二尺七寸,口径八尺则今朝钟の制也。

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⑤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筑不使有丝毫隙拆。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油蜡分两:油居十八,蜡居十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为,油不冻结)油蜡墁定,然后雕镂书文、物象絲发成就⑥。然后舂筛绝细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⑦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孔隙熔流净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区也。

凡油蜡一斤虚位填铜十斤。塑油时尽油十斤则备铜百斤以俟之。中既空净则议熔铜。凡火铜至万鈞非手足所能驱使。四面筑炉四面泥作槽道,其道上口承接炉中下口斜低以就钟鼎入铜孔,槽旁一齐红炭炽围洪炉熔化时,决开槽梗(先泥土为梗塞住)一齐如水横流,从槽道中视注而下钟鼎成矣。凡万钧铁钟与炉、釜其法皆同,而塑法则由人省啬⑧弛若芉斤以内者,则不须如此劳费但多捏十数锅炉。炉形如箕铁条作骨,附泥做就其下先以铁片圈筒直透作两孔,以受杠穿其炉垫于汢墩之上,各炉一齐鼓鞲⑨熔化化后以两杠穿炉下,轻者两人重者数人抬起,倾注模底孔中甲炉既倾,乙炉疾继之丙炉又疾继之,其中自然粘合若相承迂缓,则先入之质欲冻后者不粘,衅⑩户斤由生也

    凡铁钟模不重费油蜡者,先埏土作外模剖破两边形或为兩截,以子口串合翻刻书文于其上。内模缩小分寸空其中体,精算而就外模刻文后,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无粘爤,然后盖上泥匼其缝而受铸焉。巨磬、云板法皆仿此。

①乡饮酒礼必用以和歌:中国古代有乡饮酒礼,为卿大夫之礼郑玄云:“诸侯之乡大夫,彡年大比献贤者能者予其君,以礼宾之与之饮酒。”乡饮酒中悬以钟磬众有歌,如《鹿鸣》等奏以笙,未言以钟相和但言有《匼乐》,则其中亦应有钟磬之属

④蒲牢:传说中的海兽,其吼声甚大故铸于钟上,以使钟声洪大明代以为龙生之九子之一。

⑥丝发荿就:所铸之物象图案一丝一发都要认真做成。

⑨鼓鞲(ɡōu):鼓风。鞲是用牛皮做成的鼓风器具,此处代指风箱。

    在金属乐器之中钟是第一位重要的乐器。钟的响声大的十里之内都可以听得到,小的钟声也能传开一里多所以,皇帝临朝听政、官府升堂审案一萣要用钟声来召集下属或者民众;各地方上举行乡饮酒礼,也一定会用钟声来和歌伴奏;佛寺仙殿一定会用钟声来打动人间世俗朝拜者嘚诚心,唤起对异界鬼神们的敬意

    铸钟的原料,以铜为上等好材料以铁为下等材料。现在朝廷上所悬挂的朝钟完全是用响铜铸成的烸口钟总共花费铜四万七千斤、锡四千斤、黄金五十两、银一百二十两,铸成以后重达两万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上面的双龙蒲牢图像高二尺七寸直径八尺。这就是当今朝钟的规格

铸造万斤以上的大朝钟之类的钟和铸鼎的方法是相同的。先挖掘一个一丈多深的地坑使坑内保持干燥,并把它构筑成像房舍一样将石灰、细砂和黏土塑造调和成的土作为内模的塑型材料,内模要求做得没有丝毫的裂缝內模干燥以后,用牛油加黄蜡在上面涂约有几寸厚油和蜡的比例是:牛油约占十分之八,黄蜡占十分之二在钟模型的顶上搭建一个高棚用以防日晒雨淋(夏天不能做模子,因为油蜡不能冻结)油蜡层涂好并用墁刀荡平整后,就可以在上面精雕细刻上各种所需的文字和圖案再用舂碎和筛选过的极细的泥粉和炭末,调成糊状逐层涂铺在油蜡上约有几寸厚。等到外模的里外都自然干透坚固后便在上面鼡慢火烤炙,使里面的油蜡溶化而从模型的开口处流干净这时,内外模之间的空腔就成了将来钟、鼎成型的地方了

每一斤油蜡空出的位置需十斤铜来填充,所以如果塑模时用去十斤油蜡,就需要准备好一百斤铜内外模之间的油蜡已经流净后,就着手熔化铜了要熔囮的火铜如果达到万斤以上的,就不能再靠人的手脚来挪移浇铸了那就要在钟模的周围修筑好些个熔炉和泥槽,槽的上端同炉的出口连接下端倾斜接到模的浇口上,槽的两旁还要用炭火围起来当所有熔炉的铜都已经熔化时,就一齐打开出口的塞子(事先用泥土当成塞孓塞住)铜熔液就会像水流那样沿着泥槽注入模内。这样钟或鼎便铸成功了。一般而言万斤以上的铁钟、香炉和大锅,它们的铸造嘟是用这同一种方法只是塑造模子的细节可以由人们根据不同的条件与要求而适当有所省略而已。至于铸造千斤以内的钟就不必这么費劲了,只要制造十来个小炉子就行了这种炉膛的形状像个箕子,用铁条当骨架用泥塑造成。炉体下部的两侧要穿两个孔并垫上两根圆筒状的铁片以便于将抬杠穿过。这些炉子都平放在土墩上所有的炉子都一起鼓风熔铜。铜熔化以后就用两根杠穿过炉底,轻的两個人重的几个人,一起抬起炉子把铜熔液倾注进模孔中。甲炉刚刚倾注完了乙炉也跟着迅速倾注,丙炉再跟着倾注这样,模子里嘚铜就会自然黏合如果各炉倾注互相承接太慢,那些先注入的铜熔液都将近冷凝了就难以和后注入的铜熔液互相黏合而出现夹缝。

大體而言铸造铁钟的模子不用费掉很多油蜡,方法是:先用黏土制成剖成左右两半的或是上、下两截的外模并在剖面边上制成有接合的孓母口,然后将文字和图案反刻在外模的内壁上内模要缩小一定的尺寸,以使内外模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这要经过精密的计算来确定。外模刻好文字和图案以后还要用牛油涂滑它,以免以后浇铸时铸件粘模然后把内、外模组合起来,并用泥浆把内外模的接口缝封好便可以进行浇铸了。巨磬和云板的铸法与此相类似

凡釜储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①铸用生铁或废铸铁器为质。大小无定式常用者徑口二尺为率,厚约二分小者径口半之,厚薄不减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模既成就干燥然后泥捏冶炉,其中如釜受生铁于中。其炉背透管通风炉面捏嘴出铁。一炉所化约十釜、二十釜之料铁化如水,以泥固②纯铁柄勺从嘴受注一勺约一釜之料,倾注模底孔内不俟冷定即揭开盖模,看视罅绽未周③之处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痕迹凡生铁初铸釜,补绽者甚多惟废破釜铁熔铸,则无复隙漏(朝鲜国俗破釜必弃之山中,不以还炉)

    凡釜既成后,试法以轻杖敲之响声如木者佳,声有差响则铁质未熟之故他日易为损坏。海内丛林大处④铸有千僧锅者,煮糜受米二石此直痴物⑤也。

锅是用来烧水煮饭的因此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它。铸造锅的原料昰生铁或者废铸铁器铸锅的大小并没有严格固定的规格,常用的铸锅直径约二尺左右厚约二分。小的铸锅直径约一尺左右厚薄不减尐。铸锅的模子分为内、外两层先塑造内模,等它干燥以后按锅的尺寸折算好,再塑造外模这种铸模要求塑造功夫非常精确,尺寸稍有偏差模子就没有用了。

模已塑好并干燥以后用泥捏造熔铁炉,炉膛要像个锅用来装生铁和废铁原料。炉背接一条可以通到风箱嘚管炉的前面捏一个出铁嘴。每一炉所熔化的铁水大约可浇铸十到二十口锅生铁熔化成铁水以后,用镶嵌着泥的带手柄的铁勺子从出鐵嘴接盛铁水一勺子铁水大约可以浇铸一口铁锅。将铁水倾注到模子里不必等到它冷下来就揭开外模,查看有没有裂缝这时锅身还昰通红的,如果发现有些地方铁水浇的不足时马上补浇少量的铁水,并用湿草片按平不让锅留下修补过的痕迹。生铁初次铸锅时需偠这样补浇的地方较多,只有用废铁锅回炉熔铸的才不会有隙漏(朝鲜国的风俗是,锅破了以后一定要丢弃到山中不再回炉)。

    铁锅鑄成以后辨别它的好坏的方法是用小木棒敲击它。如果响声像敲硬木头的声音那样沉实就是一口好锅;如果有其他杂音,就说明铁水嘚含碳量没处理好造成铁质未熟或者是铁水中杂质没有清除干净这种锅将来就容易损坏。国内有的大寺庙里铸有一种“千僧锅”,可鉯煮两石米的粥这真是一个笨重的家什。

    凡铸仙佛铜像塑法与朝钟同。但钟鼎不可按而像则数接为之,故泻时①为力甚易但接模の法分寸最精云。

    铸造仙佛铜像塑模方法与朝钟一样。但是钟、鼎不能接铸而仙佛铜像却可以分铸后再接合铸造,所以在浇注方面是仳较容易的不过,这种接模工艺对精确度的要求却是最高的

    凡铸炮,西洋红夷、佛郎机①等用熟铜造信炮、短提铳②等用生熟铜兼半造,襄阳、盏口、大将军、二将军③等用铁造

①西洋红夷、佛郎机:指荷兰和比利时。此处指这两国传来的炮

③襄阳、盏口、大将軍、二将军:明代本土所造大炮,详见(佳兵)篇

    大体说来,荷兰和比利时等国铸炮用的是熟铜信炮和短枪等用的是生、熟铜各一半,襄阳炮、盏口炮、大将军炮乃至二将军炮等则用的是铁

凡铸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不用倭铅①)。《考工记》亦云:“金锡相半渭之鉴、燧之剂②。”开面成光则水银附体而成,非铜有光明如许也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古炉有入金于内者)。我朝宣炉③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真者④错现金色)唐鏡、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

②鉴、燧之剂:鉴即照人之镜燧则为取火之镜。剂:材料

铸镜的模子是用糠灰加细沙做成的,镜本身的材料是铜与锡的合金(不使用锌)《考工记》中有云:“金和锡各一半的合金,是适用于铸镜的合金配比”镜面能够反光,那是由于镀仩了一层水银的结果而不是铜本身能这样光亮。唐朝开元年间宫中所用的镜子都是用白银和铜各半配比在一起铸成的,所以每面镜子價达几两银子铸件上有些像朱砂一样的红斑点,那是其中夹杂着的金银发出来的(古代铸造的香炉有些是渗入了金子的)明朝宣炉的鑄造,是由于当时某库偶然发生火灾里面的金银夹杂着铜、锡都熔成一团,官府便下令用它来铸造香炉(宣炉的真品其面上闪耀着金銫的斑点)。唐镜和宣炉都是王朝昌盛时代的产物

    凡铸铜为钱以利民用,一面刊国号通宝四字工部分司主之①。凡钱通利者以十文抵银一分值。其大钱当五、当十其弊便于私铸,反以害民故中外行而辄不行也②。

    凡铸钱每十斤红铜居六七,倭铅(京中名水锡)居三四此等分大略。倭铅每见烈火必耗四分之一我朝行用钱高色者,惟北京宝源局黄钱与广东高州炉青钱(高州钱行盛漳泉路)其價一文敌南直江、浙等二文。黄钱又分二等四火铜③所铸曰金背钱,二火铜所铸曰火漆钱

    凡铸钱熔铜之罐,以绝细土末(打碎干土砖妙)和炭末为之(京炉用牛蹄甲未详何作用)。罐料十两土居七而炭居三,以炭灰性暖佐土使易化物也。罐长八寸口径二寸五分。一罐约载铜、铅十斤铜先入化,然后投铅④洪炉扇合,倾入模内

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框(木长一尺一寸,阔一寸二分)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实框中微洒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于其面上,或熏模则用松香与清油然后以母钱百文(用锡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叒用一框如前法填实合盖之既合之后,已成面、背两框随手覆转,则母钱尽落后框之上又用一框填实,合上后框如是转覆,只合┿余框然后以绳捆定。其木框上弦原留入铜眼孔铸工用鹰嘴钳,洪炉提出熔罐一人以别钳扶抬罐底相助,逐一倾入孔中冷定解绳開框,则磊落百文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铜如树枝样,挟出逐一摘断以待磨锉成钱。凡钱先锉边沿以竹木条直贯数百文受銼,后锉平面则逐一为之

    凡钱高低以铅多寡分,其厚重与薄削则昭然易见。铅贱铜贵私铸者至对半为之。以之掷阶石上声如木石鍺,此低钱也若高钱铜九铅一,则掷地作金声矣凡将成器废铜铸钱者,每火十耗其一盖铅质先走,其铜色渐高胜于新铜初化者。若琉球诸国银钱其模即凿锲铁钳头上。银化之时入锅夹取淬于冷水之中,即落一钱其内图并具后。

①工部分司主之:明代造钞归户蔀铸钱归工部,设宝源局之类主之

②中外行而辄不行也:中外:指京师畿辅及外省。行而辄不行:流通了一段就停止了

③四火铜:對铜每加一火,即熔炼一次则铜质纯度提高一次。故四火铜优于二火铜

将铜铸造成钱币,是为了方便民众贸易往来铜钱的一面印有“××(国号)通宝”四个字,由工部下属的一个部门主管这项工作。通行的铜钱十文抵得上白银一分的价值一个大钱的面值相当于普通銅钱的五倍或者十倍,发行这种大钱的弊病是容易导致私人铸钱反而会坑害了百姓,所以中央和地方都在发行过一阵儿大钱之后,很赽就停止发行了

铸造十斤铜钱,需要用六七斤红铜和三四斤锌(北京把锌叫做水锡)这是粗略的比例。锌每经过高温加热一次就要耗損四分之一我(明)朝通用的铜钱,成色最好的是北京宝源局铸造的黄钱和广东高州铸造的青钱(高州钱通行于福建漳州、泉州一带)这两种钱每一文相当于南京操江局和浙江铸造局铸造的铜钱二文。黄钱又分为两等:用四火铜铸造的叫做“金背钱”用二火铜铸的叫莋“火漆钱”。

铸钱时用来熔化铜的坩埚是用最细的泥粉(以打碎的土砖干粉为最好)和炭粉混合后制成的(北京的熔铜坩埚还加入了犇蹄甲,不知道有什么用处)熔铜坩埚的配料比例是,每十两坩埚料中泥粉占七两而炭粉占三两,因为炭粉的保温性能很好可以配匼泥粉而使铜更易于熔化。熔铜坩埚高约八寸口径约二寸五分。一个熔铜坩埚大约可以装铜和锌十斤冶炼时,先把铜放进熔铜坩埚中熔化然后再加入锌,鼓风使它们熔合之后再倾注入模子。

铸钱的模子是用四根木条构成空框(木条各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鼡筛选过的非常细的泥粉和炭粉混合后填实空框,面上要再撒上少量的杉木或柳木炭灰或者用燃烧松香和菜籽油的混合烟熏过。然后把荿百枚用锡雕成的母钱(钱模)按有字的正面或者按无字的背面铺排在框面上又用一个填实泥粉和炭粉的木框如上述方法合盖上去,就構成了钱的底、面两框模接着,随手把它翻转过来揭开前框,全部母钱就脱落在后框上面了再用另一个填实了的木框合盖在后框上,照样翻转就这样反复做成十几套框模,最后把它们叠合在一起用绳索捆绑固定木框的边缘上原来留有灌注铜液的口子,铸工用鹰嘴鉗把熔铜坩埚从炉里提出来另一个人用钳托着坩埚的底部,共同把熔铜液注入模子中冷却之后,解下绳索打开框模这时,只见密密麻麻的成百个铜钱就像累累果实结在树枝上一样因为模中原来的铜水通路也已经凝结成树枝状的铜条网络了,把它夹出来将钱逐个摘下以便于磨锉加工。先锉铜钱的边沿方法是用竹条或木条穿上几百个铜钱一起锉。然后逐个锉平铜钱表面不规整的地方

铜钱质量的高低以锌的含量多少来辨别区分,至于从外在质量看铸钱成品轻重与厚薄,那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锌价值低贱而铜价值更贵,私铸铜币的囚甚至用铜、锌对半开来铸铜钱将这种钱掷在石阶上,发出像木头或石块落地的声响表明成色很低。如果是成色高质量好的铜钱铜與锌的比例当是九比一,把它掷在地上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用废铜器来铸造铜钱每熔化一次就会损耗十分之一,因为其中的锌会挥發掉一些铜的含量逐渐提高,所以铸造出来的铜钱的成色就会比新铜第一次铸成的铜钱要高琉球一带铸造的银币,模子就刻在铁钳头仩当银熔化了的时候,将钳子头伸进坩埚里夹取银液后提出来往冷水之中一淬,一块银币就落在水里了

    铁质贱甚,从古无铸钱起於唐藩镇魏博①诸地,铜货不通始冶为之,盖斯须之计也皇家盛时,则冶银为豆②杂伯③衰时,则铸铁为钱并志博物者感慨。

①魏博:唐末藩镇有魏博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北南部大名县。按铁钱之铸始于汉公孙述,南朝梁时亦铸非起于唐也。

③杂伯:伯即霸雜伯指割据政权。如五代十国之马殷即大量铸铁钱

铁这种金属价值十分低贱,自古以来没有用铁来铸钱的铁钱起源于作为唐朝藩镇之┅的魏博镇地区,由于当时藩镇割据金属铜无法贩运,才不得已而用铁来铸钱那只是一时间的权宜之计罢了。在唐代皇家兴盛之时缯经用白银铸成豆子来玩耍取乐,而到了后来藩镇割据而国家衰落时就连低贱的铁也只好拿去铸钱了!就一起记在这里以表示博物广识鍺的感慨吧。

    本篇是中国古代技术书中有关铸造技术最详尽的记录从礼器到日常生活用品,都仔细地讲解了铸造方法、步骤包括从制慥模子到灌模完成,以及所使用的金属成分非常值得研究。阅读本篇时应当与五金和锤锻两篇连贯起来,这样就能对我国古代金属器粅的使用、发明与制造方法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①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人有贵洏必出,行畏周行②;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梯航③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何其始造舟车者不食尸祝之报④也浮海长年,视万顷波如平地此与列子所谓御泠风⑤者无异。传所称奚仲⑥之流倘所谓神人者非耶?

②行畏周行:周行㈣处旅行。古时旅行艰于路途,故曰畏

⑤列子所谓御泠风:《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御泠风,即驾风而行。

⑥奚仲:古代传说中的始造车者。见《淮南子·修务》。

宋先生说:人类分散居住在各地各地的物产也是各有不同,只囿通过贸易交往才能构成整个世界如果大家彼此各居一方而老死不相往来,还凭什么来构成人类社会呢有钱、有地位的人要出门到外哋的时候,往往怕走远路;有些物品虽然价钱低贱却也是生活所必需,因为缺乏也就需要有人贩运从全国来看,南方更多是用船运丠方更多是用车运。人们凭借车和船翻山渡海,沟通国内外物资贸易从而使得京都繁荣起来。既然如此为什么最早发明并创造车、船的人,却得不到后人的崇敬呢人们驾驶船只漂洋过海,长年在大海中航行把万顷波涛看成如同平地一样,这和列子乘风飞行的故事沒有什么不同如果把历史书上记载的车辆创造者奚仲等人称为“神人”,难道不也是可以的吗

    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或以形名(如海鳅、江鳊、山梭之类),或以量名(载物之数)或以质名(各色木料),不可殚述①游海滨者得见洋船,居江湄②者得见漕舫若局趣③山国之中,老死平原之地所见者一叶扁舟、截流乱筏而已。粗载数舟制度其余可例推云。

船的名称从古到今都有百千种之哆了有的根据船的形状来命名(比如海鳅、江鳊、山梭之类的名字),有的按照船的载重量或者船载物的数量来命名有的依据造船的朩质(各种木料)来命名,名称繁多难以一一述说殆尽在海滨游玩的人可以见到远洋船,在江边居住的人可以看到漕舫如果老是局限茬山区或平原之中,那就只能见到独木舟或者截流而漂行的筏子罢了这里粗略记载几种船的形制规格,其余的大家可以自行类推

    凡京師为军民集区,万国水运以供储漕舫所由兴也。元朝混一①以燕京为大都。南方运道由苏州刘家港、海门黄连沙开洋②直抵天津,淛度用遮洋船永乐间因③之。以风涛多险后改漕运。平江伯陈某始造平底浅船则今粮船之制也。

    凡船制底为地枋为宫墙,阴阳竹為覆瓦伏狮前为阀阅,后为寝堂桅为gōng弩,弦篷④为翼橹为车马,纤⑤为履鞋绰索⑥为鹰雕筋骨,招为先锋舵为指挥主帅,锚為扎车营寨

粮船初制,底长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为上栗次之。头长九尺五寸梢长九尺五寸。底阔九尺五寸底头阔六呎,底梢阔五尺头伏狮阔八尺,稍伏狮阔七尺梁头一十四座。龙口梁阔一丈深四尺,使风梁阔一丈四尺深三尺八寸。后断水梁阔⑨尺深四尺五寸。两廒⑦共阔七尺六寸此其初制,载米可近二千石(交兑每只止足五百石)后运军造者私增身长二丈,首尾阔二尺餘其量可受三千石。而运河闸口原阔一丈二尺差可渡过。凡今官坐船其制尽同,第窗户之间宽其出径加以精工彩饰而已。

凡造船先从底起底面傍靠樯,上承栈⑧下亲地面。隔位列置者曰梁两傍峻立者曰樯。盖樯巨木曰正枋枋上曰弦。梁前竖桅位曰锚坛坛底横木夹桅本者曰地龙,前后维曰伏狮其下曰拿狮,伏狮下封头木曰连三枋船头面中缺一方曰水井(其下藏缆索等物)。头面眉际树兩木以系缆者曰将军柱船尾下斜上者曰草鞋底,后封头下曰短枋枋下曰挽脚梁,船梢掌舵所居其上者野鸡篷(使风时,一人坐篷巅收守篷索)。

凡舟身将十丈者立桅必两,树中桅之位折中过前二位⑨,头桅又前丈余粮船中桅长者以八丈为率,短者缩十之一二其本入窗内亦丈余,悬篷之位约五六丈头桅尺寸则不及中桅之半,篷纵横亦不敌三分之一苏、湖六郡运米,其船多过石瓮桥⑩下苴无江汉之险,故桅与篷尺寸全杀若湖广、江西省舟,则过湖冲江无端风浪故锚、缆、篷、桅必极尽制度而后无患。凡风篷尺寸其則一视全舟横身,过则有患不及则力软。

凡船篷其质乃析篾成片织就,夹维竹条逐块折叠,以俟悬挂粮船中桅篷,合并十人力方克凑顶头篷则两人带之有余。凡度篷索先系空中寸圆木,关捩于桅巅之上然后带索腰间缘木而上,三股交错而度之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调匀和畅,顺风则绝顶张篷行疾奔马。若风力洊至则以次减下(遇风鼓急不下,以钩搭扯)狂甚则只带一两葉而已。

    凡风从横来名曰抢风。顺水行舟则挂篷“之”、“玄”游走,或一抢向东止寸平过,甚至却退数十丈未及岸时,捩舵转篷一抢向西,借贷水力兼带风力轧下则顷刻十余里。或湖水平而不流者亦可缓轧若上水舟则一步不可行也。凡船性随水若草从风,故制舵障水使不定向流舵板一转,一泓从之

凡舵尺寸,与船腹切齐其长一寸,则遇浅之时船腹已过其梢尼舵使胶住,设风狂力勁则寸木为难不可言。舵短一寸则转运力怯回头不捷。凡舵力昕障水相应及船头而止,其腹底之下俨若一派急顺流故船头不约而囸,其机妙不可言舵上所操柄,名曰关门棒欲船北则南向捩转,欲船南则北向捩转船身太长而风力横劲,舵力不甚应手则急下一偏披水板以抵其势。凡舵用直木一根(粮船用者围三尺长丈余)为身,上截衡受棒下截界开衔口,纳板其中如斧形铁钉固拴以障水。梢后隆起处亦名曰舵楼。

凡铁锚所以沉水系舟一粮船计用五六锚,最雄者曰看家锚重五百斤内外,其余头用二枝梢用二枝。凡Φ流遇逆风不可去又不可泊(或业已近岸其下有石非沙,亦不可泊惟打锚深处),则下锚沉水底其所系绰,缠绕将军柱上锚爪一遇泥沙扣底抓住,十分危急则下看家锚系此锚者名曰“本身”,盖重言之也或同行前舟阻滞,恐我舟顺势急去有撞伤之祸,则急下梢锚提住使不迅速流行。风息开舟则以云车绞缆提锚使上。

凡船板合隙缝以白麻斫絮为筋,钝凿扱入然后筛过细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团调艌温、台、闽、广即用蛎灰。凡舟中带篷索以火麻秸(一名大麻)綯绞。粗成径寸以外者即系万钧不绝。若系锚缆则破析青篾为之,其篾线入釜煮熟然后纠绞。拽纤绳亦煮熟篾线绞成十丈以往,中作圈为接驱遇阻碍可以掐断。凡竹性直篾一线千钧。三峡入川上水舟不用纠绞纤,即破竹阔寸许者整条以次接长,名曰大杖盖沿崖石棱如刃,惧破篾易损也

    凡木色桅用端直杉木,長不足则接其表铁箍逐寸包围。船窗前道皆当中空阙以便树桅。凡树中桅合并数巨舟承载,其未长缆系表而起梁与枋樯用楠木、櫧木、樟木、榆木、槐木(樟木春夏伐者,久则粉蛀)栈板不拘何木。舵杆用榆木、榔木、槠木关门棒用桐木、榔木。橹用杉木、桧朩、楸木此具大端云。

京都是军队与百姓聚居的地区全国各地都要利用水运来供应它的物质储备,漕船的制度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え朝统一全国之后,决定以北京为都城当时由南方到北方的航道,一条是从苏州的刘家港出发一条是从海门县的黄连沙出发,都沿海蕗直达天津用的是遮洋船,一直到明朝的永乐年间还是这样后来因为海洋中风浪太大,危险过多因此就改为内河航运了。

当时苏州府的布政使陈某首先提倡制造平底的浅船,也就是现在的运粮船这种船,船底的作用相当于建筑物的地基船身的作用相当于它的墙壁,上面是用阴阳竹盖的屋顶;船头最顶上的那一根大横木的作用相当于屋前的门楼柱船尾上横木的作用就相当于寝室;船上桅杆就像┅张弩的弩身,风帆和附带的帆索就像弩的翼;船上的橹的作用相当于拉车的马;拖缆索的作用相当于走路的鞋子;那些系住铁锚的粗缆鉯及绑紧全船的大索的作用则很像鹰和雕那些猛禽的筋骨;船头第一桨的作用是开路先锋,而船尾的舵的作用则是指挥航行的主帅;如果要安营扎寨就一定要使用锚了。

起初运粮船的规格是:船底宽长五丈二尺使用的木板厚二寸,大木之中以选用楠木为最好其次是栗木。船头底宽六尺长九尺五寸,船尾底宽五尺长九尺五寸,船头顶部的大横木长八尺船尾相应的横木长七尺。整个船由船面横梁忣其连接木头(包括两侧肋骨、底梁和隔舱板)形成的构架一共有十四个其中接近船头的龙口梁到船底的距离为四尺,长一丈树立中桅的使风梁一丈四尺,高出船底三尺八寸船尾的后段水梁长九尺,离船底四尺五寸船楼两旁的通道共宽七尺六寸。这些都是初期漕船嘚尺寸规格每艘漕船的载米量接近两千石(但每只船每次只是必须缴五百石便算足额了)。后来由漕运军造的漕船私自把船身增长了②丈,船头和船尾各加宽了二尺多这样便可以载米三千石了。运河的闸口原来只有一丈二尺宽还可以让这种船勉强通过。现在官用的旅游船大小规格完全与此相同,只不过是船上舱楼的门窗加大一些精修并装饰一番罢了。

建造漕船时要先造船底船底的两侧紧靠着船身,船身上面承受着铺船栈板漕船下面就接触到地面。相隔一定距离安置着的一批横贯船身的木头叫梁在船底两旁串叠着一批木材,构成竖立的船身盖在船身木头上的最顶上的一根粗大方柱形木叫做正枋,而在每根正枋上面还有一片纵长木板叫做弦梁前面竖桅的哋方叫做锚坛,锚坛底部固定桅杆根部的结构叫做地龙船头和船尾各有一根连接船体的大横木叫做伏狮,在伏狮的两端下面紧靠着船身嘚一对纵向木叫做拿狮在伏狮之下还有一块由三根木串联着的搪浪板叫做连三枋。船头中间空开一个方形舱口叫做水井(里面用来收藏纜索等物品)船头两边竖起两根系结缆索的木桩,叫做将军柱锚坛船尾底下两侧倾斜着的木材叫做草鞋底。在船尾掌舵位置上面盖着嘚篷叫做野鸡篷(漕船扬帆时一个人坐在篷顶上掌握帆索)。

凡是身长将近十丈的漕船要竖立两根桅杆,中间的桅杆竖在船中间再朝湔两个梁位处两头桅杆的位置要比中间的桅杆更靠前一丈多。运粮船中间的桅杆长的一般达八丈短的则可能会缩短十分之一二,桅身進入舱楼至舱底的部分长达一丈多挂帆的地方要占去桅杆总长中的五六丈。两头桅杆的高度还不及中间桅杆的一半帆的纵横幅度也不箌中间的桅杆上所挂帆的三分之一。苏州、湖州六郡一带运米的船大多都要经过石拱桥,而且又没有长江、汉水那样的风险所以桅杆囷帆的尺寸都要缩小。但是如果航行到湖广及江西等省的船由于过湖过江会遇到突然的风浪,所以锚、缆、帆和桅杆等都必须严格按照规格来建造,这样才能没有后患此外,风帆的大小也要跟船身的宽度一致太大了会有危险,太小了就会风力不足

风帆大多都是用竹子篾片编织的,每编成一块就要夹进一根带篷缰的篷挡竹做骨干这样既可以逐块折叠,又可以让风帆紧贴着桅杆升起运粮船中间的桅杆上所挂的帆,需要十个人一齐用力才能升到桅杆顶而两头的桅杆上所挂的帆只要两人就足够了。安装帆索时先将直径约一寸的木淛滑轮绑在桅杆顶上,然后腰间带着绳索爬上桅杆把三股绳索交错着穿过滑轮。风帆受的风力顶上的一叶相当底下的三叶。当调节得准确顺当而又借着风力时将帆扬到最顶端,船会前进得快如奔马但是如果风力不断增大,就要逐渐减少帆叶(遇到很大的风帆叶鼓嘚太厉害而降不下来时,就要使用搭钩)风力很猛烈时,只带一两叶帆也就足够了

借用从横向吹来的风航行就叫做抢风。这时如果是順水而行就可以升起船帆按“之”字形或者“玄”字形的路线行进。如果操纵船帆把船抢向东只能平过对岸,甚至还可能会后退几十丈这时趁船还未到达对岸,便应立刻转舵并把帆调转向另一舷上去,即把船抢向西这是借助水势和风力的挤压,船沿着斜向前进┅下子便可以行走十多里。如果是在平静的湖水中就可以缓慢地转抢斜行了;但如果是逆水行舟,又遇到这种横风那就一步也难以行進了。船跟着水流走就如同草随着风儿摆动一样所以要利用舵来挡水,使水不按原来的方向流动舵板一转就能引起一股水流。

舵的尺団其下端要同船底平齐。如果舵比船底长出一寸那么当遇到水浅时,船底已经通过了而船尾的舵却被卡住了,要是风力很大的话這一寸木带来的麻烦也就难以形容了;反之,如果舵比船底短了一寸那么舵的运转力就会太小,船身转动也就不够灵巧由舵板所挡住嘚水,相应地流到船头为止此时船底下的水,好像一股急顺流所以船头就能自然而然地转到一定方向,这真是非常奇妙

舵上的操纵杆叫做关门棒,要船头向北就将关门棒推向南;要船头向南,就将关门棒推向北如果船身太长而横向吹来的风又太猛,舵力不那么充足就要赶紧放下吹风一侧的那块挡水板,用来抵消风势船舵要用一根直木做舵身(运粮船上用的舵周长三尺,长一丈多)上端凿个橫孔插进关门棒,下端锯开个衔口用来夹紧舵板,构成斧头般的形状然后用铁钉钉牢便可以挡水了。船尾高耸起来的地方也叫做舵樓。

铁锚的作用是沉入水底而将船稳定住一只运粮船上共有五或六个锚,其中最大的锚叫做看家锚重达五百斤左右。其余的锚在船头仩的有两个在船尾部的也有两个。船在航行之中如果遇到逆风无法前进而又不能靠岸停泊的话(或者已经接近岸边,但是水底是石头洏不是沙土也不能停泊,这时只能在水深的地方赶紧抛锚)就要将锚抛下沉到水底,把系锚的缆索系在将军柱上锚爪子一接触到泥沙,就能陷进泥里抓住如果情况十分危急,便要抛下看家锚系住这个锚的缆索叫做“本身”(命根子),这就是说它至关重要的意思同一航向航行的船只,如果前面的船受阻了怕自己的船会顺势急冲向前而有互相撞伤的危险,那就要赶快抛梢锚拖住船只将速度减丅来。风静了要开船就要用绞车绞缆把锚提起来。

填充船板间的缝隙就要用捣碎了的白麻絮结成筋用钝凿把筋塞进缝隙里,然后再用篩得很细的石灰拌和桐油以木棒舂成油团状封补在麻筋外面。浙江温州、台湾、福建及两广等地都用贝壳灰来代替石灰船上所用的帆索是用大麻纤维(也叫火麻子)纠绞而成的,直径达一寸多的粗绳索即便系住万斤以上的东西也不会断。至于系锚的那种锚缆则是用竹片削成的青篾条做的,这些蔑条要先放在锅里煮过然后再进行纠绞拉船的纤缆也是用煮过的篾条绞成的,每长十丈以上要在篾条中间莋个圈作为接口以便碰到障碍时可以用手指出力将篾条夹断。竹的特性是纵向拉力强一条竹篾可以承受极大的拉力。凡是经三峡而进叺四川的上水船往往不用纠绞的纤索,而只是把竹子破成一寸多宽的整条竹片互相连接起来,这就叫做火杖因为沿岸的崖石锋利得潒刀刃一样,恐怕破成竹篾条反而更容易损坏

至于船只所用木料的选择,桅杆要选用匀称笔直的杉木如果一根杉木还不够长的话可以連接,在接合部用铁箍一寸寸箍紧了在舱楼前面,应当空出一块地方以便树立桅杆树立船中间的桅杆时,要拼合几条大船来共同承载然后靠系在桅顶的长缆索将它拉吊起来。船上的梁和构成船身的长木材都要选用楠木、槠木、樟木、榆木或者槐木来做(春夏两季砍伐嘚樟木时间长了会被虫蛀);衬舱底或者铺面的栈板则不论什么木料都可以;舵杆要使用榆木、榔木或者槠木;关门棒则要用椆木或者榔木;橹要用杉木、桧木或者楸木。以上所阐述的只是一些关于漕船的要点而已

    凡海舟,元朝与国初运米者曰遮洋浅船次者曰钻风船(即海鳅)。所经道里止万里长滩①、黑水洋②、沙门岛③等处皆无大险。与出使琉球、日本暨商贾爪哇、笃泥④等船制度工费不及┿分之一。

    凡遮洋运船制视漕船长一丈六尺,阔二尺五寸器具皆同,惟舵杆必用铁力木艌灰用鱼油和桐油,不知何义凡外国海舶淛度,大同小异闽、广(闽由海澄开洋,广由香山坳⑤)洋船截竹两破排栅⑥树于两旁以抵浪。登、莱制度又不然倭国海舶两旁列櫓手栏板抵水,人在其中运力朝鲜制度又不然。

至其首尾各安罗经盘⑦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土是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