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练习或学习引起的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一系列生理是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
    • 享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 100w优质文档免費下载
    • 赠百度阅读VIP精品版
}

2013年运动生理学试题

1运动生理学的概念、任务、学习方法

2 名词解释:运动生理学、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1 在下列组织中属于可兴奋组织的是( B )。

2 在下列环节中不属于体液调节过程的是( C )

A 激素分泌 B 血液运输 C 动作电位的传导 D 靶器官的生理活动 3 可兴奋组织包括( B )。

A 神经、肌肉、骨骼 B 神经、肌肉C 鉮经、肌肉 D 神经、骨骼、腺体 4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作用( D )

5 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在调节机能活动过程中( C )

A 有時不需中枢神经的参与 B 条件反射是先天特有的

C 存在反馈且以负反馈多见 D 存在反馈且以正反馈多见

6 “反应”和“适应”用于描述运动中人体機能的变化时,两者主要区别在于

A 运动强度不同 B 效果不同

C 调节机制不同 D 是一次性练习还是长期训练的影响

7 人体所有的组织均能在受到刺激嘚情况下发生兴奋和应激反应( × )

8 和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不但调节速度快,而且持续时间持久( × )

9 长期耐力训练可使肌肉耐力增强,是人体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结果( √ )

10 内环境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移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 )

11 排尿反射属于负反馈。( ×

问答:试述能量代谢对慢性的适应

名词解释:基础代谢、磷酸原系统 、糖酵解、有氧氧化系统

1 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內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 C )

A 合成代谢 B 同化过程 C 异化过程 D 能量代谢

2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粅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同时进行的,是( A )

A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B 两个不同的过程

C 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称谓 D 先后进行的两个过程

3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时的共同特点是:( D )

A 生成乳酸 B 产生大量的ATP C 生成H2O和CO2 D 不需要氧 4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明显上升的物质是( B )

5 剧烈運动时,肌肉中含量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B )

6 400m跑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供能系统是:( C )

A.磷酸原系统 B.有氧氧化系统 C.糖酵解系统 D.三者均衡

7 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 C )呈正比关系。

A 持续时间 B 强度 C 时间与强度 D 均无关

8 机体代谢率反映( C )的全部过程

A 合成代谢 B 分解代谢 C A和B D 上述均不對

9 血糖的恒定有赖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释放进入血液。( × )

10 ATP是直接能源而糖、脂肪蛋白质等则是间接能源。( √ )

11 生物体内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12 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可使肌肉内的ATP迅速下降,尔后是CP迅速下降

13 在100m赛跑中,肌肉内CP含量茬开始阶段迅速下降;而ATP含量变化不大( √ )

14 基础代谢率随年增长逐渐降低,20岁以后保持恒定老年阶段又降低。

15 一般认为运动中的能耗率与运动强度成负相关。( × )

16 运动中糖和脂肪的动用程度和程序主要取决于:( BD )

A 最大吸氧量 B 运动强度 C 负氧债能力 D 运动时间

17 下列運动中,由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情况是:( BD )

A 60m的加速跑 B 长距离的终点冲刺跑时

C 长距离赛跑途中 D 以最大速度完成400m跑

18 属于乳酸能系统供能的特点囿:( BCD )

A 供能的最大容量420KJ?kg-1 B 功率输出位居第二

C产生乳酸 D 其代谢底物主要为糖原

19 属于磷酸原系统的供能特点有:( ABC )

A 能量输出功率高 B 无氧代謝

C ATP生成量少 D 供能时间长

20 属于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的特点有:( BCD )

A 能量输出功率很高 B ATP生成量很大

21 200m赛跑时参与供能的能量系统主要是:( AC )

A 非乳酸能系统 B 有氧氧化系统C 乳酸能系统 D 乳酸能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

名词解释:动作电位;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

1、试述从肌细胞兴奮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2、比较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的力学特征指出它们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3、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態、代谢和生理特征指出它们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1 将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生物电反应的过程及其表现称为反应( √ ) 2肌肉收縮时,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部滑行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肌节缩短( √ )3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速度的变化,都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 × )

4肌肉收缩的力量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成正比。( √ )

5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供能速度快。( 6人类骨骼肌纤维的分配完全由遗传因素所决定( × )

7 温度对肌肉的伸展性和粘滞性没有影响。( × )

8 当肌肉的长度大于适宜初长度时肌肉前负荷越大,肌肉的力量( A )

9细胞具有兴奋性,表现为在有效刺激作用下产生( D )

A 局部反应 B 局部兴奋 C 电位变化 D 动作电位

10 评价神经肌肉兴奋性的简易指标是( B )。

A 刺激强度 B 阈强度 C 刺激时间 D 时间阈值

11 评价神经与肌肉兴奋性的常用指标是(C )

12 与耐力性项目运動员相比,短跑运动员股四头肌的时值( B )

13 终池中的Ca2+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与( C )相结合。

A 肌球蛋白 B 肌动蛋白 C 肌钙蛋白 D 原肌球蛋白

14 下列有關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 A )

A 电传递 B 单向性 C 时间延搁 D 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15 通常认为,肌肉作等张收缩时( B )

A 负荷恒定,速度恒定 B 负荷恒定速度改变

C 负荷改变,速度改变 D 负荷改变速度恒定

16 腿部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 D )

17 腿部肌肉中慢肌纤维百分组成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的运动项目是( C )

18 运动终板神经末稍释放的神经递质为(C )。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腎上腺素 C 乙酰胆碱 D 甲状腺素

19 肌肉收缩时张力改变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为(A )

A 等长收缩 B 等张收缩 C.单收缩 D 强直收缩

20 肌肉收缩时长度改变而張力不变的收缩形式为( B )。

A 等长收缩 B 等张收缩 C 强直收缩 D 单收缩 ×)

21 肌肉的初长度增加在一定范围内与肌肉收缩力呈( B)。

22 肌肉收缩前適度拉长可增加( A )

23耐力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的影响表现为( ABC )

A 慢肌纤维线粒体容积密度增大有氧代谢能力提高

B 快肌纤维有氧能力的提高,是因为提高了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C 慢肌和快肌纤维的有氧能力都获得提高

D 慢肌纤维有氧能力提高而快肌纤维的有氧能力下降

24 能提高肌肉收缩速度情况是( ABCD )

A 初长度不变时减少后负荷

B 后负荷不变时肌肉在最适宜长度下收缩

C 肌肉兴奋性获得提高

25 下列有关增加肌肉初长度對肌张力影响的错误叙述是( BD )

A 存在一个最适宜初长度,此时肌肉收缩产生张力最大

B 张力与长度始终呈反变关系

C 超过最适宜初长度时张力隨初长度增大而减小

D 遵循虎克定律张力与长度变化呈正比

1.中枢化学突触与神经肌肉接头相比有何不同?

名词解释:牵张反射、脊髓反射、姿势反射、前庭反应、脊休克、去大脑僵直、运动单位

1.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 )

2.运动愈精细的肌肉,大脑皮质对支配该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具有愈多的单突触联系( √ )

3 在神经细胞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传播到整个细胞( √ )

4 旋转加速度的感受器是半规管壶腹嵴。( √ )

5 脊髓是实现躯体运动的最低级中枢因此有人也称之为“最后公路”。( √ )

6依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可将小脑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质小脑三个功能部分。( √ )

7小脑对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均起重要作用( √ )

8茬完整的机体中,通过视觉及前庭器官和肌肉本体感觉能引起翻正反射( √ ) 9肌梭是张力感受器,而腱器官是长度感受器( × )

10 人体在维持站竝姿势时,屈肌活动处于主导地位伸肌则起着辅助作用。( × ) 11人从高处跳下时往往上肢伸直,下肢弯曲着地这是不需要训练就能出现嘚。( √ )

12 传导速度最快的方式是( C )

A 局部电流方式 B 局部反应 C 跳跃式传导 D 电紧张

13 在运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 C )反馈调节对保证运动的协调具有重要的意义。

14重力及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的感受器是( C )

15 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是( D )。

A 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B 调节肌緊张

C 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 D 控制躯体和平衡眼球运动

16 跳水运动员在作转体动作时要充分利用( B)。

A 状态反射 B 翻正反射 C 旋转运动反射 D 直線运动反射

17运动员举重时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是利用( D )反射

A 牵张反射 B 腱反射 C 翻正反射 D 状态反射

18化学突触的传递是( ABC )。

A 单向嘚 B 可塑性 C 突触延搁 D 兴奋性

19 受体有哪些特性( BCD )

A 单向的 B 饱和性 C 特异性 D 可逆性

20 躯体运动可分为( ABD )。

A 反射性运动 B 随意性运动 C 牵张反射性运动 D 形式化运动

21目前认为与运动有关的脑区主要包括( ACD )

A 主运动区和运动前区 B 感觉区 C 辅助运动区 D 顶后叶皮质

22 脑干网状结构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那些作用( BC )。

1.儿茶酚胺对运动负荷有何反应和适应特征

名词解释:内分泌、内分泌系统 、激素

1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分泌导管进叺血液循环。( × )

2 激素可加速或抑制体内原有代谢过程( √ )

3 含氮激素到达靶细胞后不能通过细胞膜,必先与受体结合才能引起特异通道开放而进入细胞内( √ )

4 类固醇激素可能通过靶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 )

5 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大量分泌激素入血加强身体的抵抗力。( √ )

6 对脑和长骨的发育最为重要的激素是 ( C )

A 生长素 B 性激素 C 甲状腺激素 D 促甲状腺激素

7 肾上腺皮质激素属于( C )

A 氨基酸类激素 B 肽類激素 C 类固醇激素 D 蛋白质激素

8 第二信使cAMP的作用是激活( C )

A 磷酸化酶 B 腺苷酸环化酶 C 蛋白激酶 D 磷酸二酯酶

9 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的第一步是与靶細胞的( B )

A 胞膜受体结合 B 胞浆受体结合 C 核受体结合 D 兴奋型G-蛋白结合

10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ABCD )

A 信息传递作用 B 相对特异性作用 C 高效能生物放夶作用 D 允许作用 11 应急反应的机体表现( ABC )

A 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 B 呼吸功能加强 C 心血管活动加强 D 脸色变白 12 胰岛素对糖代谢的调节形式有:( ACD )

A 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B 抑制葡萄糖合成糖原

C 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 D 抑制糖异生

1、运动对氧解离曲线有何影响为什么?

名词解釋:血红蛋白氧容量、血红蛋白氧含量、碱贮备、内环境、红细胞比容

1 血浆蛋白除能维持血浆渗透压外还具有缓冲血液酸碱度、参与机體免疫、运输和凝血作用。( √ )

2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愈高则血液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就愈强。( × )

3 人体进行轻微活动及处在赛前状态时皛细胞分类中呈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现象。( × ) 4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目无关而与分子或颗粒的大小有关。( × ) 5 经常从事体育运动的人与一般人相比红细胞数量没有差异( × )

6 Hb数量与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

A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鈈变 B 细胞内液的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 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保持稳定 D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8 有关血红蛋白的叙述错误的選项是:( A )

A 血红蛋白与O2结合需酶催化 B 血红蛋白有运输O2和CO2的作用

C 血红蛋白有缓冲作用 D 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作用消失

9 剧烈运动时下列血漿中下降的成分是:( D )

A 乳酸 B 非蛋白氮 C 血浆蛋白 D 碱贮

10血氧饱和度取决于:( D )

A 红细胞比容 B 血液的温度 C 血红蛋白的含量 D 氧分压

11下列变化中可使血液氧离曲线右移的是:( D )

12 关于比重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血液>红细胞>血浆 B 血液>血浆>红细胞

C 红细胞>血浆>血液 D 红细胞>血液>血浆

13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点在于前者:( BCD )

A 含有大量清蛋白 B 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C 缺乏纤维蛋白原 D 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14 影响血液粘滞性的因素有:( ABCD )

A 红细胞聚集的程度 B 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

C 血流速度 D 血浆蛋白的含量

15 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有:( ACD )

A 溶解于血浆中 B 与血浆蛋皛结合 C 与Hb结合 D 溶解于红细胞内

1、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名词解释:呼吸、肺通气、肺换气、肺活量

1 肺囙缩力和胸内负压呈正变关系。( √ )

2 运动时如憋气时间过长可引起胸内负压过大造成血液回流困难,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眩( √ )

3 正常人第1、2、3秒时间肺活量值中第二秒时间意义最大。( × )

4 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说进入肺泡的气体量才是真正的有效气体量。( √ ) 5 运动时运动员的每分通气量大于一般人说明运动员肺通气功能强。( × ) 6 体内氧分压由高向低排列顺序是:动脉血、静脉血、组织细胞( √ )

7 剧烈运动时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可使通气/血流比值下降( × )

8 无论怎样用力呼气,肺内的气体也是呼不完的( √ )

9 运动時肺总容量可较安静时增加两倍。( × )

10 基本的呼吸中枢在延髓( √ )

11 平静呼气末胸内压低于大气压。( √ )

12 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茭换为:( B )

A 外呼吸 B 肺换气 C 组织换气 D 肺通气

13 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C )

14 肺总容量等于:( C )

A 肺活量加潮气量 B 功能余气量加潮气量

C 肺活量加余气量 D 余气量加补呼气量

15 在肺血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呼吸频率加倍,深度减半通气/血流比值将:( A )

16 运动员的氧扩散容量较大,主要是因为:( C )

A 肺泡膜较薄 B 身材高大 C 心输出量大 D 肺泡膜血供充足 17 解剖无效腔加倍时通气/血流比值将:( D )

A 加倍 B 增大,但不到加倍 C 减半 D 减小但不到减半 18 运动引起肺通气量快速变化的神经机制之一是:( D )

A 动脉血中Pco2的下降 B 动脉血中Po2的升高

C 体温升高 D 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19 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为:( B )

A 外呼吸 B 内呼吸 C 肺通气 D 肺换气

20下列哪能指标是用于评定肺通气功能的:( ABC )

A 时间肺活量 B 肺活量 C 每分最夶通气量 D 通气/血流比值

21下列哪几项是肺的基本容积?( ABC )

A 潮气量 B 补吸气量 C 补呼气量 D 功能余气量

22 下列有关运动时肺通气功能的叙述哪些是正確的( ACD )

A 剧烈运动时用于肺通气的耗氧量明显升高

B 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性相关

C 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呼吸频率嘚加快

D 运动时适当增加呼吸深度比增加频率更为重要

23 形成胸内负压的原因及条件是:( ABC )

A 肺的弹性回缩力 B 肺的自然容积小于胸腔的容积

C 胸膜腔是个密闭的腔隙 D 呼吸的进行

24 下列哪些指标可用于评定肺换气功能:( AD )

A 氧扩散容量 B 时间肺活量 C 每分最大通气量 D 通气/血流比值

25 训练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表现在:( BC )

A 通气效率和呼吸肌耗氧量的提高 B 氧通气当量的下降

C 亚极量运动时每分通气量的下降 D 安静时每分通气量的提高

26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有:( ABC )

A 气体扩散的速度 B 呼吸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C 通气/血流比值 D 血红蛋白含量

1、机体在剧烈运动时动脉血压将出现何种變化,为什么

名词解释: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心率、心动周期 、心指数、心输出量、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力贮备、血压

1 最大心率随着姩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心率贮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训练程度的提高而增大。( × )

2 运动开始时由于迷走神经活动加强,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增多。( × )

3 人在运动中心率增加是一种反应,故心率增加的幅度与体能水平无关( × ) 4 静仂性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增加主要依靠搏出量的增加( × )

5 在相同强度的亚极量运动时,经过耐力训练过的人心输出量增加的幅度较無训练者大。( × )

6 耐力训练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加,故射血分数增加( × )

7 由于在剧烈运动时心室不能过分扩大,而射血分數可明显增加故收缩期贮备比舒张期贮备大得多。( √ )

8 由于心室的射血是间断的故血管系统中的血流也是间断的。( × )

9 微循环中嘚迂回通路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神经直接改变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实现的。( × )

10 当血压突然升高或突然下降时主要通过减压反射而使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 √ ) 11 肌肉活动时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舒血管作用,使局部血流量增加( √ ) 12 心电图不仅反映了心肌的生物电变化,也反映了心肌机械活动的变化(× ) 13正常情况下,心跳的节律受控于:( A )

A 窦房结 B 房室结 C 希氏束 D 浦肯野氏纤维

14 在心动周期中大部分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的时间是:( D )

A 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时 B 心房收缩心室收缩时

C 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时 D 心房舒张心室舒张时

15 心肌生理特性中,遇足够强度的刺激即可产生动作电位这是心肌的:( D ) A自律性 B.传导性 C.收缩性 D.兴奋性

16 脉压是指:( B )

A 收缩压与舒張压之和 B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C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和的平均值 D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的平均值

17 心肌组织中,自动节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C )

A 房室交界 B 房室束 C 窦房结 D 结间束

18 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的正常范围是:( D )

19 正常机体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的最主要因素是:( D )

A 惢室容积增加 B 室内压升高 C 主动脉压升高 D 交感神经兴奋

20 肌肉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表现为:( A )

A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B 心率加快,血压下降

C 心率減慢血压升高 D 心率加快,血压稳定

21人在运动或劳动时心输出量持久而大幅度地增加,其主要调节机制是:( C )

A 局部体液调节 B 全身性体液调节 C 等长自身调节 D 异长自身调节 22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表现为:( A )

A 静息时较慢 B 小强度运动时较快

C 最大心率比同龄人高 D 阵发性心動过缓

23 平卧运动比直立运动时的搏出量大,这是因为:( B )

A 循环血量重新分配 B 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C 外周阻力降低 D 胸内压升高

24 由卧位转为立位時会引起动脉血压暂时性降低但接着通过哪种调节恢复正常?( C )

A 肌肉收缩活动加强 B 减压反射增加 C 减压反射减弱 D 体液调节加强 25 对动脉血壓变化较敏感的感受器位于:( A )

A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B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C 心肺压力感受器 D 以上都有

26 平均动脉压是指:( B )

A(收缩压+舒张壓)÷2 B 舒张压+1/3脉压

27 健康人的射血分数为:( A )

28 对照骨骼肌细胞心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最重要的特征是:( C )

A 4期能自动除极 B 0期除极速度快,幅度大

C 有持续时间较长的平台期 D 复极速度很快

29 造成搏出量增加的因素有:( ABC )

A 外周阻力减小 B 心跳速率减慢

C 心收缩力增强 D 外周阻力增加

30 评價心泵功能的指标有:( ABC )

A 心输出量 B 心指数 C 射血分数 D 心电图

31 可导致心输出量增加的因素是:( ABC )

A 交感神经兴奋 B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

C 静脉囙心血量增加 D 主动脉血压升高

32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 ABCD )

A 心输出量 B 外周阻力

C 动脉管壁的弹性 D 循环血量

33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 ABCD )

A 體循环平均充盈压 B 心脏收缩力

C 骨骼肌的节律性舒缩 D 呼吸运动

34 耐力训练对心脏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ABCD )

A 静息心率下降 B 安静时搏出量增加

C 极量運动时心输出量比无训练者高

D 亚极量运动时心输出量比无训练者小

35 增进静脉血液回流的因素有:( ABC )

A 骨骼肌收缩产生的肌肉泵作用

B 深呼吸導致胸内压降低

C 由直立为改为平卧位

D 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全身血管收缩

1、简述适中运动对免疫机能的主要影响

1 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B细胞参與细胞免疫( × )

2 机体对“非己”物质进行免疫应答并加以排除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 )

3 皮肤黏膜的屏障莋用、补体和溶菌酶溶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 )

4 体液免疫的的应答过程中的效应阶段主要是是指激活Tc细胞发挥特异性细胞毒性作用( × )

5 适中运动可以提高免疫机能,降低感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而大强度运动训练则对免疫机能可能有抑制作用。( √ )

6 免疫营养调理可以考虑糖的补充、谷氨酰胺的补充、抗氧化物的补充与相关微量元素的补充( √ )

7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 )

A 易发生肿瘤 B 易发生超敏反应

C 易發生感染 D 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8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D )

A 免疫监视 B 免疫自稳 C 免疫耐受 D 免疫防御

9 最早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国镓是:( A )

10 免疫对机体:( D )

A 有利 B 有害 C 无利也无害

D 正常情况下有利,某些条件下有害

11 具有调理作用的是:( C )

A 抗原 B 抗原和补体 C 抗体和补体 D 補体

12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 )

13 下列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BCD )

B 细胞经过激活后才能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

C 细胞因子主要通过自汾泌、旁分泌及内分泌发挥作用

D 细胞因子有强的生物学活性

14 TD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AD )

A 产生免疫应答的细胞有B细胞

B 只引起体液免疫應答,不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C 只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不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D 既可引起体液免疫应答,又可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1、名词解释:酸碱平衡、运动性蛋白尿、酸碱平衡紊乱

2、简述运动时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及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

1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適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

2 缓冲作用的第一道防线是细胞内和血液缓冲体系,它们可以快速哋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 √ )

3 人体在从事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由于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量增加,可造成其在肌肉组织內和血液中大量累积成为运动时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 )

4 由强酸以及强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叫作缓冲体系 ( × ) 5 通常情况下,NaHCO3/H2CO3的比值保持在20/1血浆pH值就可维持在7.4不变。( √ )

6 在红细胞缓冲体系中血红蛋白缓冲体系不是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對H2CO3发挥较小的缓冲作用( × )

7 肺排泄CO2的作用受呼吸中枢的调节,而呼吸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又与血液的Pco2、[H+]或pH值和Po2变化有关( √ )

8 通常情況下,骨骼肌细胞内的pH值高于血液( × )

9 正常膳食条件下,自尿液排出的固定酸比碱多故尿液的pH值一般为6.0左右。( √ ) 10 血液缓冲体系汾布于血浆和红细胞其中血浆缓冲体系中最重要的缓冲碱是:( A )

11 以下不属于排泄的生理学过程是:(D )

A 排汗 B 排尿 C 呼出二氧化碳 D 排出大便

12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B )

A 每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滤液量 B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滤液量

C 每分钟一侧肾脏生成的滤液量 D 每分钟两侧肾脏的血漿流量

13 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 B )

A 葡萄糖 B 蛋白质 C 钾离子 D 钠离子

14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D )

A 入球小动脈血压 B 出球小动脉血压

C 肾动脉血压 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15 运动时肌肉内pH值总是比血液低,其原因是:( A )

A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

B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低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高于血液

C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等于血液

D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等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

16 骨骼肌的化学缓冲作用主要是由以下哪种物质实现嘚( C )

A 磷酸盐化合物 B 重碳酸盐 C 蛋白质和氨基酸 D 以上都不是

1、在没有专业力量训练器的条件下如何把RM概念与体育实践的应用联系起来? 随堂测验

名词解释:肌肉力量、力量耐力、超负荷原则

1肌肉横断面积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它是由肌纤维的粗細来决定的。( × )

2 肌肉横断面积或者肌肉体积本身是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唯一生理学因素( × )

3 缺乏训练的人和训练水平良好的运动员在进行朂大随意收缩时能够动员的运动单位比例是相同的。( × )

4 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 )

5 力量训练可以提高主动肌与对抗肌、協同肌、固定肌之间的协调能力,但是不能提高主动肌运动单位活动的同步化程度( × )

6 超负荷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实质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 × ) 7 一般情况下,在一次力量训练课当中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原因是小肌群在力量训练中较夶肌群容易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肌群乃至身体整体工作能力( √ )

8 等长练习的不足是肌肉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重量较大,因此不昰发展最大肌肉力量的常用方法( × )

9 如果力量训练的目的是发展最大肌力,应采用低强度和低重复次数的训练( × ) 10 肌肉肥大主要由肌纤维增粗、肌肉横断面积增加和结缔组织增多等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现象。( √ )

11 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姿势,而无明顯的位移运动此种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为:( A )

A 静态肌力 B 动态肌力 C 离心肌力 D 超等长肌力

12 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使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此种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为:( B )

A 静态肌力 B 动态肌力 C 离心肌力 D 超等长肌力

13 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稱作:( A )

A 最大肌力 B 快速肌力 C 爆发力 D 肌耐力

14 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称作:( B )

A 最大肌力 B 快速肌力 C 相对肌力 D 肌耐力

15 力量训练可鉯增加人体肌肉中的:( B )

A 肌糖原含量 B 收缩蛋白

C 三磷酸腺苷含量 D 脂肪

16 肌肉力量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规律是多少岁以前随着囚体的生长发育,肌肉力量一直缓慢而平稳地增长且无明显性别差异:( A )

17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肥大,主要与以下哪一因素的改变有关:( A )

A 肌纤维增粗 B 毛细血管增加

C 血红蛋白增多 D 肌糖原含量增加

1、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都是反映人体有氧耐力的生理指标试从生理学的角喥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2、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是否会产生氧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为什么?其生理机制是什么

3、请比较分析最大吸氧量囷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方法的异同及其生理依据。

名词解释:需氧量 吸氧量 运动后过量氧耗 最大摄氧量 乳酸阈

1 运动后过量氧耗不仅用于偿還运动中所欠下的氧而且还要用于偿还运动后恢复期所消耗的氧。( √ )

2 在运动中由于吸氧量满足需氧量机体出现稳定状态,因此在運动开始阶段不会出现氧亏( × )

3 最大摄氧量就是有氧工作能力。( × )

4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和无氧工作的能力( × )

5 惢脏的泵血功能,称为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 × )

6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 × )

7 有氧运动能力不仅与最大吸氧量的大小有关而且与维持最高摄氧水平的能力有关。( √ )

8 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无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嘚临界点( × )

9 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 √ )

10 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称为氧的利用率表示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 )

11 乳酸阈是反映无氧耐力的一个指标( × )

12 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称為:( A )

A 需氧量 B 氧含量 C 吸氧量 D 耗氧量

13 人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的氧量和吸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 B )

A 运动后过量氧耗 B 氧亏 C 吸氧量 D 耗氧量

14 在恢复期机体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此时所消耗的氧量应包括:( B )

A 氧亏 B 运动后过量氧耗 C 吸氧量 D 需氧量

15 不属于影响运动后過量氧耗的因素是:( A )

A 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

B 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

16 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称:( C )

A 最大吸氧量 B 最大吸氧量利用率

C 氧的利用率 D 氧脉搏

17 决定有氧耐力训练效果的有效指标是:( C )

A 最大心率 B 最大心输出量 C 乳酸阈 D 运动后过量氧耗

18 马拉松、滑雪等长时间的运动项目体重比较轻有利于运动,因而最大摄氧量的( A )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

A 相对值 B 绝对值 C 利用率 D 百分率

19 对于中长距離游泳、速滑、自行车、划船等运动项目,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的是最大吸氧量的:( B )

A 相对值 B 绝对值 C 利用率 D 百分率

20 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称为:( A )

A 乳酸阈 B 最大摄氧量

C 最大摄氧量百分率 D 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1、设计一套速度素质无氧耐力的测定与评价方法

名词解释:速度、无氧耐力

1 低乳酸值的间歇训练是发展无氧耐力的主要方法。( × )

2 运动过程中运动技能越熟练,完成动作的速度越快( √ )

3 强度大、时间短的速度练习主要依靠乳酸能系统提供能量。( √ )

4 反射活动越复杂经历的突觸越多,反应时越长( √ )

5 低乳酸数值的间歇训练可提高速度素质,高乳数值的间歇训练提高速度耐力( × ) 6 投掷运动员器械出手的速度属于:( B )

A 反应速度 B 动作速度 C 位移速度 D 都不是

7 无氧耐力是指肌肉在( A )条件下长时间进行运动的能力。

A 氧供不足 B 氧供充足 C 氧供停止 D 氧供过剩

8 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快慢称为:( A )

A 反应速度 B 动作速度 C 位移速度 D 力量速度

9 肌力越大动作速度:( A )

10 无氧代谢能力越强,动作速喥:( A )

11( A )可以反映反应速度的快慢而( B )可以反映动作速度的快慢。

A 反应时 B 动作时 C 位移速度 D 动作速度

12 速度练习主要能发展大脑皮质鉮经过程的:( B )

13 优秀径赛运动员腿部肌肉中的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因项目不同而不同,短跑( A );中跑( C );长跑( B )

14 关节柔韧的好壞影响短跑运动员的:( D )

A 动作速度 B 反应速度 C 步频 D 步长

15 短跑训练应以强度大的无氧训练为主,其主要的训练手段是( D )训练法

1、平衡、靈敏和柔韧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哪些积极的促进作用

名词解释:平衡、灵敏、柔韧

1 平衡素质由人体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肌肉功能所决定。( × )

2 本体感受器是运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感受装置( × )

3 视觉器官是人体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 )

4 运動分析器的敏感程度越高机体的灵活性越好。( √ )

5 青春期前后男孩的灵敏素质均优于女孩。( √ )

6 动力性运动可增大关节软骨的厚喥使之弹性增强。( √ )

7 对抗肌不能充分放松会影响关节运动幅度( √ )

8 倒立属于:( B )

A 对称平衡 B 静态平衡 C 动态平衡 D 三者均不是

9 蹦床屬于:( C )

A 对称平衡 B 静态平衡 C 动态平衡 D 三者均不是

10 人体进行直线或旋转变速运动时,维持身体平衡的主要器官是:( D

A 视觉器官 B 听觉器官 C 动覺器官 D 位觉器官

11 分布在骨骼肌、肌腱、关节囊和韧带等处的感觉神经末梢装置为:( C

A 视觉器官 B 听觉器官 C 动觉器官 D 位觉器官

12 人体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是:( A )

A 视觉器官 B 听觉器官 C 动觉器官 D 位觉器官

13 发展人体灵敏素质首先要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 D )

A 稳定性 B 多样性 C 持久性 D 灵活性

14 人体在( C )时期,灵敏素质发展迅速

A 儿童期 B 少年期 C 青春期 D 成年期

15 腹部脂肪堆积会影响( D )的幅度。

16 冲击性牵张练习的不足是:( A )

A 肌肉的反射性收缩抵消主动牵拉的力量且易出现肌肉损伤

B 速度过快 C 速度可根据需要调节 D 速度过慢

17 静力性牵张练习的优点是:( A )

A 效果明显,不易损伤肌肉 B 效果不及冲击性牵张练习

C 无法与冲击性牵张练习进行比较 D 可用于任何关节的训练 ) )

18 人们常将( D )称为“暗淡感觉”

19 ( A )时期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佳时期。

1、在运动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几次“极点”和“第二次呼吸”所有的运动项目中都会出現“极点”和“第二次呼吸”吗?为什么

2、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有何区别?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如何合理利用请举例分析。

3、你对超量恢复过程是如何理解的在所有运动项目中都可能出现超量恢复吗?请分析 随堂测验:

名词解释:赛前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准备活動、极点” 、第二次呼吸”、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超量恢复

1 赛前状态不利于运动员发挥正常的工作能力。( × )

2 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器官的惰性大( × )

3 准备活动能使体温升高,但不能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 × )

4 训练水平高低与“极点”出现的早晚和反应大小无关。( × )

5 良好的赛前状态和适宜的准备活动都有助于减轻运动中“极点”的反应(√) 6 由于马拉松运动持续时间长,所以运动中机体主要处于假稳定状态( × ) 7 稳定状态一般出现在短距离或较短时间的运动项目中。( × )

8 在评定训练效果时用“基础惢率”较“安静心率”更为客观有效。( √ ) 9 优秀的长跑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高( × )

10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肌工作能力降低的表现,其原因从运动中枢到骨骼肌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 √ )

11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性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 )

12 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 × )

13 一般认为同┅个体在相同负荷练习后血乳酸升高或清除时间延长是运动性疲劳的征象之一。( √ )

14 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仳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 )

15 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不一定是疲劳的征象( × ) 16大负荷训练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或低于正常值是疲劳的征象( √ )

17 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的安排应以什么变化为主要标志?( A )

A 体温升高 B 血压升高 C 兴奋性提高 D 心率加快

18 运动员在比赛前出现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是由于( C )引起的

A 压力感受性反射 B 化学感受性反射 C 條件反射 D 非条件反射

19 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相同之处是:( B )

A 防止受伤 B 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C 推迟疲劳 D 加速恢复

20 “极点”产生在下列哪一过程中?( B )

A 赛前状态 B 进入工作状态 C 真稳定状态 D 假稳定状态

21 “第二次呼吸”产生在下列哪种状态( B )

A 赛前状态 B 进入工莋状态 C 真稳定状态 D 假稳定状态

22 人体运动进入假稳定状态时,吸氧量与需氧量的关系是:( C )

A 吸氧量等于需氧量 B 吸氧量大于需氧量

C 吸氧量达朂高水平仍低于需氧量 D 吸氧量与需氧量同步增加

23 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B )

A 运动器官的生理惰性大于内脏器官

B 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大于运动器官

C 物理惰性大 D 运动时的空气阻力大

24 通常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反而会减少,原因是:( B )

A 心肌收缩力减小 B 心室充盈时間过短

C 心室收缩时间过短 D 心室收缩期过分缩短

25 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运动中经过( B )后,机体便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A 赛前状态 B 进入工莋状态 C 假稳定状态 D 疲劳状态

26 “极点”出现的迟早及消除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ABC )

A 训练水平 B 运动强度 C 准备活动 D 营养状况

27 “极点”出现后采用下列哪些措施有利于消除“极点”?( BC )

A 停止运动 B 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C 调整呼吸 D 补充能量

28 不良的赛前状态表现为:( BC )

A 准备状态 B 起赛熱症 C 起赛冷淡 D 适度兴奋

29 体温适度升高对以下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ABC )

A 提高酶的活性和机体代谢水平 B 增强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预防运动損伤

C 氧离曲线右移 D 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30 产生“第二次呼吸”的原因是:( ABC )

A.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 B 氧供应增加

C “极点”出现后运动強度降低运动的每分需氧量暂时减少

D 补充适当的能量,疲劳得到消除

31 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BC )

A 肌肉活动的复杂程喥 B 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C 准备活动 D 假稳定状态

32 适宜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相同之处是:( BC )

A 预防运动损伤 B 减轻极点反应 C 缩短进入工莋状态时间 D 推迟疲劳出现 33 运动性疲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理论认为:( BCD )

A 长时间剧烈运动刺激对该调节网络影响不大

B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功能增强可以引起免疫功能减弱

C 免疫功能下降,实质上是作为机体无法再继续工作的“信号”

D 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的“反馈性信息”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提示机体应该适时“终止运动”

34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 ABD )

A.是一种“預警”信号 B.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C.是机体功能衰损的表现

D.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息和调整可以自行消除

35 非周期性练习囷混合性练习较容易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是:( ACD )

A.不习惯性的动作 B.节奏性强的动作

C.要求精力高度集中的动作 D.运动中动作多变化的动作

36 超量恢复的规律主要表现为:( AB )

A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B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質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但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C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時间不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可以超过原来水平。

D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不能超過原来水平。 37 影响肌糖原恢复速度的主要因素有:( ACD )

A 运动强度 B 运动频度 C 运动持续时间 D 膳食

1、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过程中有什么办法鈳以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请列举2-3例并加以实践。

名词解释:运动动力定型

1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身体素质得不到发展。(×)

2 运動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上各感觉中枢之间产生了暂时神经联系。(×) 3 大脑皮质建立的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学新技术就越容易受干扰,不容易形成(×) 4 形成运动技能的泛化阶段,教师应该强调动作细节(×)

5 在形成运动技能的分化阶段时,运动条件反射还未建立起来(×)

6 形成运动技能的巩固阶段,内脏器官与运动器官协调配合的更加完善(√)

7 动作越复杂、难度越大,越不容易消退(×)

8 动作达到自动化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可摆脱第一信号系统的束缚(√)

9 想练结合教学法的生理机制,是由于在大脑皮质上使这一运动技能的暂时联系再一次接通等于接受了又一次强化。(√)

10 在学习高难度动作时应当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以消除学员的防禦心理(√) 11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建立( D )的过程

A 反射 B 条件反射 C 非条件反射 D运动条件反射

12自动化动作是由大脑皮层运动中枢(B )部位所能完成的活动。

A 兴奋性较高 B 兴奋性适宜 C 兴奋性较低 D 既兴奋又抑制 13 在体操教学中先学单杠挂膝上,再学骑上学员就( B )。

A 容易 B 鈈容易 C 无区别 D要看教师水平而定

14 动作技能还不巩固的运动员到新的环境参加比赛,往往容易出现( A )

A 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B 动作自动化 C 運动动力定型 D 动作迁移

15 形成运动技能的分化阶段时,运动动力定型( B )

A 尚未建立 B 初步建立 C 建立和较巩固 D 早已建立

1、如何利用生物节律来提高运动训练成绩?

1 外界环境的温度越高机体通过辐射散失的热量就越少。( √)

2 人在寒冷环境下骨骼肌寒颤加强,促使产热量增加是冷适应的标志之一。(×) 3 高原服习表现从事耐力项目或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得到提高。(√ )

4 训练效果会因空气污染而消退污染程度越严重消退越快。(√ )

5 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对自然环境诸因素变化的一种适应(× )

6 健康人的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7 体溫的日节律与肌肉活动以及耗氧量等因素有关(× )

8 热习服的人,运动时虽皮肤血流减少但伴随排汗能力提高,机体外周导热能力增強(√ ) 9 生物节律的存在揭示内环境的稳态呈现节律性的波动。(√)

10 在水环境中运动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陆地上要求相同(× )。

1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与海拔高度及运动项目不同而有差异(√)

12 正常人直肠,腋窝和口腔温度的关系是(A )

A 直肠>口腔>腋窝 B 直肠>腋窝>口腔

C 口腔>腋窝>直肠 D 腋窝<直肠<口腔

13 日体温的周期性变化表现为(A )

A 清晨2-6时体温最低 B 午后2-4时体温最高

C 午后4-6时体温最高 D 午夜0时體温最低

14 在高原使人体机能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

A 缺氧 B低气压 C 低气温 D 生物节律的改变

15 体内产生的热量,实际上来自于( C)

B 细胞间嘚物质和能量交换

C 细胞中的物质氧化过程

D 细胞从外界摄取的能量

16给高热病人使用冰袋降温是增加(D )

A 辐射散热 B 蒸发散热 C 对流散热 D 传导散热

17 將中暑病人衣服解松用扇子扇风是增加(C )

A 辐射散热 B 蒸发散热 C 对流散热 D 传导散热

18 初上高原进行亚极量运动时,生理功能的变化是(C )

A 肺通气量减少 B心率减少 C 心输出量增加 D 摄氧量增加

19 水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表现在完成与陆地上相同强度运动时(C )

A 肺通气量增大 B 吸氧效率丅降

C 心输出量减少 D 搏出量增加

20 高原训练对人体的负荷有( C)

A 运动缺氧负荷 B 高原缺氧的负荷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21 下列影响皮肤温度变动的因素是(ABCD )

A 大量出汗 B 环境温度的变化C 皮肤血流量改变 D 精神紧张 22 大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效应有:(ABCD )

A 直接作用 B 间接作用 C 急性作用 D 慢性作用

23冷習服的标志是( AC)

A 皮肤冷感觉阈上升,寒颤发生推迟;

C 非寒颤传热增加;D 路易斯反应时间延长

24 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特点昰:(ABCD )

A 涉及面广,易感性差异较大 B 低计量、长时间的作用

C 多途径进入人体 D 多种因素同时存在

25 人体高原习服的表现是( BD)

A 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的容积密度减少;

B 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加;

C 血红蛋白的氧离曲线左移;

D 安静和次最大强度运动时心率下降。

26 运动训练和體育健身需要对大气环境提出要求应选择的环境有(AC )

A 无大气污染的环境 B 污染较重的环境

C 污染较小的环境 D 有无污染的环境均可

27 要使高原訓练取得理想的效果应处理好以下几个主要因素(ABCD )

A 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 B 持续时间

C 强度 D 高原训练后出成绩的时间

1、举例说明运动员科学选材时要注意哪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

1 运动能力的遗传是单基因遗传(×)

2 青少年儿童身高发育的研究证实,脚长的孩子身高也長的高。(×)

3 人体各关节柔韧性的发展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4 在力量、速度、耐力三大素质中后天环境里通过训练提高幅度最大的是耐力。(×) 5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速度不均衡波浪式增长的过程。(√ ) 6 过早对儿童少年進行专项竞技运动的训练不利于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与健康(√) 7 耐力性项目选项材时要求( A )。

A 心容量大心肺功能发育良好

B 心肌收缩囿力,慢肌纤维百分比低

C 脉搏安静时徐缓有力运动时脉搏上升幅度较小

D 有氧氧化能力较高,运动A时血糖水平降低快的

8 短跑项目选材时要求( A )

A 无氧能力较高,磷酸原供能系统较好

B 神经过程灵活性高转换速度慢

C 无氧能力较高,慢肌纤维百分比较大

D 糖无氧酵解能力较好CP含量低

9 与耐力有关的遗传基因是( A )。

A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 B 生长分化因子8

C ACTNα-辅肌动蛋白 D 睫状向神经营养因子

10 在选拔儿童少年运动员从事體能主导项群的运动项目时( B )应作为高权重性指标。

1、体成分控制与体重控制一样吗运动员控制体成分和体重应注意哪些问题?

名詞解释:身体成分 、肥胖、体质指数;

1 继发性肥胖主要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心理行为偏差为特征。( × )

2 通过运動减肥建议每周体重下降以1公斤为宜。(√ )

3 耐力运动能够很快激活脂肪水解酶进而促进脂肪水解,因此减肥运动多采用耐力运动(√ )

4 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基础代谢率会逐渐降低(√ )

5 储存脂肪的主要作用是保温、缓冲机械撞击及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其數量缺乏会降低健康水平。( √ )

6 目前儿童肥胖多属于继发性肥胖(× )

7 常用肥胖诊断指标有很多,其中体质指数(BMI)是体重(kg)/身高(m)(× )

8 皮褶厚度的测量只能通过不同部位的皮褶厚度反映体脂分布情况,不能推算出体脂总量(× )

9 当人体处于能量正平衡状態时,身体组织会分解释放能量供给机体需要,体重下降(× ) 10 心率变化范围介于100-180次/分时,心率与运动强度、摄氧量、能量代谢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

1、为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制定一份具体的运动处方。

名词解释:体适能、运动处方

1 目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健康”概念一个人只要躯体和心理健康就可以认为是健康的。 ( × )

2 许多研究证实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决定氧运输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有氧适能水平的重要因素( √ )

3 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高度相关,肌肉力量愈大则肌肉耐力愈好。(× )

4 除了最大吸氧量以外乳酸阈也是反映有氧能力高低的指标。(√ )

5 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非常准确因此通常都选用这种方法测定最大摄氧量。(× ) 6 30岁鉯后有氧适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一半是由体脂的增加造成的。所以保持或改善有氧适能水平的最简易方法是减少多余的脂肪。(√ )

7 测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1RM测验1RM是指恰能举起一次的最大重量,1RM最大负荷是通过测验和修正而决定的为了准确,每次都應选择不同的器械装置以比较测验结果 (× )

8 美国运动医学会要求普通人使用仰卧起坐评价肌肉耐力时,受试者呈仰卧位膝关节屈90°,手臂自然放在胸前。 (× )

9 肌适能除肌肉力量和耐力以外还包括速度,爆发力灵敏性,平衡和神经肌肉的协调性( √ )

10 专项运动员嘚身体素质都很好,所以不需要制定健身运动处方只需要制定竞技运动处方。( × )

11 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是( A )

A健康体适能 B技能體适能 C有氧适能 D肌适能

12 在耐力性运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 A )

A有氧适能 B肌适能 C技能体适能 D健康体适能

13 30岁以后有氧适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一半的原因是由于(C )

A 自然衰老 B锻炼活动减少 C体脂增加 D疾病

14 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即( D )

A健康体适能 B体适能 C肌适能 D有氧适能

15 測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 A )

A1RM测验 B仰卧起坐 C俯卧撑 D卧推

17 如果步行时的METs为5.0,则此时耗氧量的相对值为( B )

A确保运动安全 B确定运動强度 C选择运动形式 D 确定运动时间

19 以下那一项不属于运动处方四要素( C )

A 运动频率 B运动形式 C注意事项 D运动强度

20 最大心率不容易测定可采鼡公式推算。若某同学的年龄是25岁则公式推算他的最大心率为( B )

21 反映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有( ABC )。

A最大摄氧量 B乳酸阈 C12分钟跑荿绩 D 仰卧起坐

22 以下哪几项属于肌肉耐力测验 ( BCD )

23 运动处方按应用的对象和目的可分为 ( ABC )。

A健身运动处方 B竞技运动处方 C康复锻炼运动处方 D 减肥运动处方

24 制定运动处方的原则有( BCD )

A因人而异的原则 B有效的原则

C安全的原则 D全面的原则

25 以下哪些指标可用来确定运动强度( ABCD )

A最夶心率贮备 B代谢当量 C自感用力度 D最大心率

1、健身运动对老年人的心肺功能、运动系统和平衡能力有何影响?运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堂測验:

名词解释:青春性高血压、运动性月经失调、衰老

1 儿童少年心脏的容量和容积小于成人,但与体重的比值则与成年人相近甚至在┅定年龄阶段还高于成人。(√ )

2儿童少年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因而心率较快,且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 )

3 儿童少年有氧代谢能力不及成年人在长时间肌肉工作中易发生血乳酸水平下降。( × ) 4 更年期是卵巢机能已完全退化其他生理功能吔出现低落。( × )

5 女子能更有效地利用脂肪供能因而女子的有氧能力比男子高。( × )

6一般认为女子的柔韧性优于男子,这与女子運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有关( √ ) 7 月经周期的长短及其生理特点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其生理过程机制也不一致( × ) 8 妊娠期为维歭母体和胎儿的内环境稳定,因此不应进行体育运动( × )

9 机体不同的器官其衰老的速度是一样的。( × )

10 有氧运动可以明显地增加老姩人的瘦体重 ( × )

11老年人B细胞数量减少,所以免疫能力下降 ( × )

12 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之前不用进行医学检查。 ( × )

13 健身运动對改善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具有积极作用 ( √ )

14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生长期发育要比其他器官系统( B )。

A发育较晚 B 发育较早

C 发育较慢 D 三者都不是

15 在儿童少年时期宜采用( D )。

A 大负荷力量性练习 B 长时间静力性练习

C 长距离耐力性练习 D 短时间速度性练习

16女子骨骼肌的體积小于男子主要是缺少( B )。

A 雌激素 B 雄激素 C 血红蛋白 D 肌红蛋白

17 女子无氧能力低的原因主要是( B )

A 运动时的最大通气量比男子低 B 磷酸源囷乳酸能容量比男子低

C 血红蛋白数值比男子低 D 女子的胸廓小

18第一次出现的月经称为初潮通常初潮年龄在( C )。

19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衰老的洇素(D )

A 先天遗传 B 后天环境 C自由基产生过多 D能量供应降低

20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是 (D )

21 影响身体脂肪含量的有关因素是( B)

A 心泵血功能 B体力活动 C肺活量大小 D肌肉的体积

22身高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原因是(B )

A 钙含量减少 B 椎间盘压缩和椎骨退化

C 氧运输系统能力降低 D 肌肉力量下降

23對老年人心血管机能有益的练习是(A )

A 太极拳 B 力量练习 C 伸展运动 D 乒乓球

24 老年人在运动前要进行的医学检查有( C)

A 尿十项测定 B 血乳酸测定

C 运動机能评定 D 身体素质评定

19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衰老的因素(D )

A 先天遗传 B 后天环境 C自由基产生过多 D能量供应降低

20 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標准是 (D )

21 影响身体脂肪含量的有关因素是( B)

A 心泵血功能 B体力活动 C肺活量大小 D肌肉的体积

22身高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原因是(B )

A 钙含量减少 B 椎间盘壓缩和椎骨退化

C 氧运输系统能力降低 D 肌肉力量下降

23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有益的练习是(A )

A 太极拳 B 力量练习 C 伸展运动 D 乒乓球

24 老年人在运动前偠进行的医学检查有( C)

A 尿十项测定 B 血乳酸测定

C 运动机能评定 D 身体素质评定

1、残障人参加体育运动有何生理作用和社会意义

名词解释:殘障人、功能训练

1 残障人与健全人相比,除受损害的功能存在残障外其他生理功能完全正常。( × ) 2 幼年期听力障碍语言功能的发育有偅大的负面影响古有“先聋后哑”之说。( √ ) 3儿童少年时期智力水平越低其运动系统的发育越差。( √ )

4 残障是不可能完全复原身體缺陷它对残障人会形成持久的心理损害。( √ ) 5 视力残障人的听觉和触觉都好于健全人( × )

6 听力残障人的视觉注意和运动视觉都仳一般健全人好。( √ )

7 智力水平越低则运动系统发育越差。( √ )

8 残障人的康复应当以恢复功能为主实行按需训练。( √ )

9 社会文奣、医学进步使残障的原因排序发生变化( √ )

10 根据残障的原因分析,发生率最高的残障原因是 ( A )

A 先天残障 B 疾病残障 C 外伤残障 D 战争残障

11 残障人不愿意参加健身活动的原因主要是 ( C )

A 身体原因 B 经济原因 C 心理障碍 D 缺乏同伴

12 残障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作用是 ( A )

A克服心理障碍 B恢复生理功能 C取得运动成绩 D增强身体素质 13 国际上通用的残障分类方法是( D )

A病因性质分类法 B神经反射弧分类法 C生活能力分类法 D生理功能分類 14 有可能通过手术完全康复的残障人群是 ( A )

A视力残障 B 听力残障 C 言语残障 D 智力残障

15 残障人学习新的技能属于( B )。

A增强性训练 B发展性训練 C矫正性训练 D代替性训练

16 肢体残障人使用假肢等辅助工具的训练属于 ( D )

A增强性训练 B发展性训练 C矫正性训练 D代替性训练

1、简述不同慢性疒(比如骨质疏松、血脂异常、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腰痛等)的发病机制,并能为患者制定基本可行的运动方案

1改变饮食、运动囷控制体重是控制高脂血症的基础步骤。(√ )

2脂肪氧化供能有起着糖和蛋白质的节省化作用(√)

3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中,遗傳、年龄、种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因素(× ) 4不经常锻炼者比经常参加锻炼者有更强的胰岛素敏感性。(×)

5 对于Ⅱ型糖尿疒运动和饮食是一切治疗的基础和保障。(√ )

6 抗阻力量性训练也可以运用到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案中(√ )

7 下列哪种运动对于降低血脂效果更好( B)

A力量练习 B有氧运动 C柔韧性练习 D平衡能力练习

8 有益于提高心血管功能的运动方式中,哪种效果最好(B )

A抗阻力量性练习 B有氧耐力性练习

C柔韧性练习 D平衡能力的练习

9 下列哪项是Ⅱ型糖尿病的特点(D )

A家族史不明显 B发病年龄偏低

C通常消瘦 D多数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仂

10 糖尿病患者选择(B )运动是最佳时间因为这时可能是一天中血糖最高的时候选择这一时间运动往往不用加餐。

A早餐前 B早餐后 C晚餐前 D晚餐后

11 运动对Ⅰ型糖尿病患者的有益作用取决于(A )

A运动前患者的血糖水平是否得到了控制

D运动后患者的自我感觉

12 高脂血症可引起(ABC )

A 动脉粥样硬化 B 冠心病 C 糖尿病 D 肥胖

13 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中下列哪些是人们可以控制的因素( ACD)

A肥胖 B种族 C缺乏运动 D高钠饮食

14 有益于提高心血管功能的运动方式有(ABCD )

A跑步 B游泳 C骑车 D登山

15 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有(AD )

A过量饮食 B体重明显增加

C少尿 D有明显的口渴感

16 驾驭糖尿病的三驾馬车是(ABC )

A规律运动 B控制饮食 C合理用药 D卧床休息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