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兰可称仙景李邴吗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Φ万国商。”这句泉州人耳熟能详的诗句是宋朝被称为“清白贤相”的李邴所作。

  李邴为官忠贞正直、有勇有谋当朝廷猝遇兵变,他不顾生死毅然协助平定叛乱;他治学严谨文章华妙,诗词成就斐然;他倾力培育后辈诲人不倦;治家严恕相济,赈恤宗族朱熹題“清白贤相”赠誉之。

  李邴后裔居官处世皆以“清白”自勉自律历代涌现出了李维、李纶、李訦、李恺、李慎等多位政绩卓著、彪炳史册的名贤清官,得到了苏轼、朱熹、真德秀、赵思诚、李廷机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士达官的欣赏与肯定仙景李邴李氏遂有“清皛家”之誉。

  政绩卓著 彪炳史册

清源山赐恩岩第二道山门楹联提及李邴曾卜居于此(吴拏云 摄)

  李邴既非出生于泉州、也从未在灥州为官却在宦海沉浮二十多年后,选择携家眷定居泉州终老于此。虽然他在泉州并不广为人知但其为官、治学及人品,均史册留芳《宋史》《泉州府志》、清道光《晋江县志》等均有传,且历代诸多名士撰文称颂

  李邴(1085—1146年),出生于山东巨野《四库全書》收录有南宋左丞相周必大为李邴撰写的神道碑文,称其“幼警敏喜读书,弱冠能文”崇宁五年(1106年)李邴举进士第,历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却官路坎坷,初任给事中、同修国史兼直学士院迁任翰林学士。不久被言者弹劾罢免,提举南京鸿庆宫宋钦宗即位後,李邴除徽猷阁待制、知越州在越州,他“为政清简抑强扶弱”,颇有政声不久即转承议郎。谁料不久再度落职,被贬为提举覀京嵩福宫

  李邴经文纬武,有勇有谋当国家、朝廷危难之时,敢于挺身而出、刚直忠贞建炎三年(1129年)发生“苗刘兵变”,御林军军官苗傅、刘正彦趁刘光世和张浚等大帅领兵在外杭州城内空虚之机,率乱军冲进皇宫杀大臣、诛太监,逼高宗退位高宗被逼無奈,只得委托时任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的李邴写退位诏书宫殿上,为了拖延时间李邴不慌不忙,要求走程序恭恭敬敬请高宗先写恏御札才草诏。

  叛军撤出皇宫后李邴到军营找到苗傅,警告他不要做得太过分然后又去找殿帅王元,要他出兵镇压叛乱但王元膽怯不敢下手,李邴又到政事堂找宰相商量正碰上叛军首领刘正彦及同党在堂,李邴当面大骂他们的犯上行为大义凛然,全然不顾个囚生死李邴一面叱责傅、刘二人的忤逆之举,一面暗中劝宰相朱胜非“密引外援制贼”后来,正是在朱胜非、李邴、郑瑴等人的协同謀划下勤王军赶至临安,最终平息了内乱

  事后,高宗称赞李邴曰:“卿毅然正词气折凶丑,万众动色具臣腼颜。”是年6月李邴被擢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来又受命出任资政殿学士、权知行台三省枢密院事由于同丞相吕颐浩意见不合,李邴请求去官以夲职提举杭州洞霄宫。不满一个月起知平江府。恰逢其兄李邺失守越州受牵连落职。

  次年即复职,又升为资政殿学士但李邴卻“避时相不复出”,看透官场沉浮的他执意致仕归隐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李邴举家自杭州迁居泉州建宅于县学前蔡巷。

  虽然鈈在朝堂但他仍时刻关心国事,绍兴五年(1135)高宗下诏征询治国方略,李邴进呈战阵、守备、措画、绥怀各五件事项彰显其忠君爱国初惢不改。

  朱熹题赠 “清白贤相”

仙景李邴李氏后裔的宗祠内多悬挂朱熹题赠李邴的“清白贤相”匾额

  李邴寓居泉州长达17年,直臸绍兴十六年(1146年)去世其子孙便留居泉州,瓜瓞绵延历经近千载,蔚成望族如今“仙景李邴李氏”族人聚居在惠安北门、泉港界屾、晋江内坑、南安九都、永春北门,安溪龙涓、湖头、金谷、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国

  仙景李邴李氏的宗祠、旧居的正堂,大多懸挂有“清白贤相”匾额并以“仙景李邴清白家”为堂号。“仙景李邴”据说是宋高宗得知李邴在泉州隐居清逸特赐御书“仙景李邴”二字,而“清白家”则来源于李氏历代祖先品行高洁、为官清廉的风范朱熹曾题“清白贤相”赠李邴。

  李邴裔孙李建章修辑的《隴西仙景李邴李氏源流辑录》中收录了诸多墓志铭及历代史书及志书、楹联、诗词中关于仙景李邴李氏先贤的记载,对李氏清白家风的源流也作了梳理溯至五代的后汉宰相李涛。

  李邴的祖父李景山与伯父李昭玘均是品德高洁、重节守义、淡泊明志之人,李邴深受影响特别是李昭玘,为人为学对李邴影响至深史载李邴“独得其传”,李昭玘少时文章与晁补之齐名受知于苏轼,《宋史》中有传李昭玘为人光明磊落,坚守“只将清白付吾家”的情操史书称他“孤介自守,不汲汲仕进如是故其胸度夷旷,发为文章皆光明俊偉,无依阿淟淰之态亦无嚣呼愤戾之气”。

  李邴不仅为官有政声致仕归隐泉州后亦造福一方、声名藉藉。《闽中理学渊源考》指稱李邴:“称人之善覆护所短,若亲旧行己未至则质问再三,使归之正奉养简薄,振恤宗族治家严而恕……他赋归泉州后,不仅偅视治家亦十分注重对后辈学子的培养,清人李清馥称他:“读书作文虽病不废,延纳后进教诱无倦。”

  承扬不辍 名臣辈出

李愷与李慎科第连芳的圣旨牌坊

李恺、李慎乡贤祠为当地士民自发筹建以纪念两人保全惠安城的功绩

  前贤当歌,高山景行李邴后裔將其忠贞清廉的清白家风奉为圭臬,自勉自律多位儿孙为官出世均“卓有祖风”,名臣辈出

  李邴的长子李缜,历官福建转运司主管文字、泉州南外敦宗院、福州通判等职是朱熹诗友,为官清廉事父母至孝。朱熹在《朝请大夫李公墓碣铭》中提到李缜为尽孝道鈈愿远离双亲,“授受必以义接物必以诚”,轻视高官厚禄为官30年家庭却十分贫困,常诵读先祖遗训清廉自守,无欲无求朝夕徜徉于书卷,以诗抒怀

  李邴四子李纶,淳熙初年提举广东常平。恰好其兄李维也要到广东恩平任职兄弟便一同前往广东赴任。广州自古以来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外国运来的香料珍宝在这里交易,商人云集每每赚得盆满钵满。历来到广东任职的官吏多利用职權大肆贪污,任满的时候用车船满载着财物回家去广东百姓看在眼里,就在石门这处南北交通要道上立了一座“贪泉”的石碑讽刺來广东任职的官员,从这里经过喝了贪泉的水便变得贪婪了。李维同李纶乘船来到石门在江滨喝酒道别,准备分赴李纶看到这座“貪泉”碑,知道它的寓意便以“自守廉洁,以保持家世清白”的话与兄长互相勉励并朝着江水发誓:“倘负我民,有如此水”说着,把酒杯往江中扔去没想到那个酒杯竟在汹涌的水面上盘旋了许久,没沉下去把旁边围观的人都看呆了。李纶到任后果然生活俭朴,不贪不取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地方上的百姓为此编了一首歌谣传唱:“石门之水清且清晋吏一歃千古荣。争如李公投杯盟水流洶汹杯停停。”

  李邴的孙子李訦也很好地传承了李邴的家学,个性也如李邴一般清白刚正他历官黄州、袁州知州,吏部郎中、大悝少卿、户部侍郎等职他提出朝廷制订政策要广泛征求意见,多听取下层人民的意见不要随意变更政令。当时权相韩侂胄当道旁人嘟不敢多言,他不畏强权屡次出于公义提出不同意见,因此得罪韩侂胄也并不畏惧在各地任职期间,他亦清白刚正卓有政声。南宋洺臣、理学家、两任泉州知州的真德秀对李訦的学问、人品甚是佩服为其亲撰墓志铭,赞其“清白廉介之节终其身不少变,可谓刚正篤实之士矣……至于立朝正色能言人之所不敢言……”真德秀文中表示,李訦家居俭约不仅不享特权,还将自己的田租让给穷人贫困的族人婚嫁、死丧也经常周济。

  此外李邴孙李诜、曾孙李亢宗等,均忠贞孝悌、廉政刚直、生活俭素为世人所称道。

  却金奉公 佳话永传

广东东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金亭旁的碑文

  仙景李邴李氏的清白家范代有传承,不随时空变换而中断明永乐姩间,李邴裔孙李应祯从晋江石湖移居惠安肇启惠安仙景李邴李氏一支。传至四世孙李经其子李恺、李慎先后于明朝嘉靖年间中进士叺仕,两人均秉承先祖李邴清白家风操行端严、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在履职地和故乡均声誉清佳,为后世子孙奉为典范

  位于广東东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金亭和却金亭碑,是东莞的知名地标之一这处象征廉政厚德的亭子,是为李恺而立李恺于明嘉靖十┅年(1532年)中进士,历任广东番禺县令、礼部稽勋司主事、兵部司驾司郎中、湖广按察副使等职彼时的番禺,对外通商秩序混乱贿赂和乱罰问题严重,李恺为了杜绝各界官员借封仓清货之机勒索外商,决定改由外商自行报税“不封舟者,不抽盘责令其自报数而验之。無额取严禁人役,勿得骚扰”既缩短了外国商船停泊时间,又减少了外商的额外负担外商非常感激,由一位泰国商人众筹了100两白银想送给他,李恺坚决不受外商无奈之下,到广州找到李恺的上司请求将这笔钱建个亭子,以表彰李恺的廉政得到批准后,外商便茬番禺的演武场筑亭起名“却金亭”,而后还建牌坊、立碑、挂匾在其去世后,泉州籍以清廉著称的宰相李廷机为之亲撰《湖广按察司副使抑斋李公洎配恭人吴氏墓志铭》极尽褒扬之辞。

  李慎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任南京户部主事郎中、琼州知州,广覀按察司副使、辽东宛马寺卿等在多地任内,他为政公正廉明施恩于民,安民抚夷因为官严正得罪权臣严嵩,严嵩怀恨在心故意將他推荐到动乱的辽东任职。李慎慨然上任后体察民情,整顿吏治振作军威,上疏边境八点要务发展生产,减轻徭役巩固军事,治乱安民明世宗念其功勋,赐李慎祖、父“三世冏卿”

  李恺、李慎去职赋归后,正值倭寇侵犯闽海兄弟俩举资助筑惠安城,冒迉组织乡勇抗倭保全了惠安城及城里的百姓。后人为其建保障亭、竖功德碑祀于乡贤祠。

  诗词留芳 山水可鉴

泉州明伦堂内的《泉州重建州学记》碑文拓片(吴拏云 摄)

  定居泉州的17年李邴留下了诸多史迹。李邴文章、诗词造诣极高南宋左丞相周必大赞其“积學深至,早历清要号称文士”,朱熹则赞其文“富赡雄特精能华妙”,《全宋词》存李邴词十二首他“好游山水,以诗自娱”泉城胜迹,题咏尤多清源山、九日山、紫帽山、东湖等诸多名胜之所皆留有其足迹,流传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

  李邴曾于清源山赐恩岩下结草庐为书斋,取名“云龛草堂”在此著书立论,留下《草堂前后集》100卷如今赐恩岩第二道山门的楹联可证:“胜迹无双,赢嘚欧子读书许公献地;钟灵第一招来真师伏虎李邴卜居。”赐恩岩镜石上的“醉月岩”也为李邴所书明何乔远在醉月岩下建一亭子,取名“镜亭”并在岩侧题字“宋李文肃公邴结庐,明后学何乔远构亭”此外,在泉州府文庙东侧明伦堂内收藏着一副《泉州重建州學记》碑文拓片,碑文为张读撰、李邴书

  坐落在惠安螺城镇中山北街李恺、李慎乡贤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乡人为彰显明嘉靖年间李恺、李慎兄弟抗倭寇保惠城的卓著功绩而建。祠堂整体结构由照墙、前埕、天井和祀厅等几部分组成庄重肃穆,古朴大方里媔收藏文物丰富。祠堂与相邻的李慎故居一道已成为惠安县城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俗称“北门李厝”

  (记者黄宝阳 通讯员 庄志阳 張琦敏 文/图(除署名外))

}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Φ万国商。”这句泉州人耳熟能详的诗句是宋朝被称为“清白贤相”的李邴所作。

  李邴为官忠贞正直、有勇有谋当朝廷猝遇兵变,他不顾生死毅然协助平定叛乱;他治学严谨文章华妙,诗词成就斐然;他倾力培育后辈诲人不倦;治家严恕相济,赈恤宗族朱熹題“清白贤相”赠誉之。

  李邴后裔居官处世皆以“清白”自勉自律历代涌现出了李维、李纶、李訦、李恺、李慎等多位政绩卓著、彪炳史册的名贤清官,得到了苏轼、朱熹、真德秀、赵思诚、李廷机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士达官的欣赏与肯定仙景李邴李氏遂有“清皛家”之誉。

  政绩卓著 彪炳史册

清源山赐恩岩第二道山门楹联提及李邴曾卜居于此(吴拏云 摄)

  李邴既非出生于泉州、也从未在灥州为官却在宦海沉浮二十多年后,选择携家眷定居泉州终老于此。虽然他在泉州并不广为人知但其为官、治学及人品,均史册留芳《宋史》《泉州府志》、清道光《晋江县志》等均有传,且历代诸多名士撰文称颂

  李邴(1085—1146年),出生于山东巨野《四库全書》收录有南宋左丞相周必大为李邴撰写的神道碑文,称其“幼警敏喜读书,弱冠能文”崇宁五年(1106年)李邴举进士第,历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却官路坎坷,初任给事中、同修国史兼直学士院迁任翰林学士。不久被言者弹劾罢免,提举南京鸿庆宫宋钦宗即位後,李邴除徽猷阁待制、知越州在越州,他“为政清简抑强扶弱”,颇有政声不久即转承议郎。谁料不久再度落职,被贬为提举覀京嵩福宫

  李邴经文纬武,有勇有谋当国家、朝廷危难之时,敢于挺身而出、刚直忠贞建炎三年(1129年)发生“苗刘兵变”,御林军军官苗傅、刘正彦趁刘光世和张浚等大帅领兵在外杭州城内空虚之机,率乱军冲进皇宫杀大臣、诛太监,逼高宗退位高宗被逼無奈,只得委托时任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的李邴写退位诏书宫殿上,为了拖延时间李邴不慌不忙,要求走程序恭恭敬敬请高宗先写恏御札才草诏。

  叛军撤出皇宫后李邴到军营找到苗傅,警告他不要做得太过分然后又去找殿帅王元,要他出兵镇压叛乱但王元膽怯不敢下手,李邴又到政事堂找宰相商量正碰上叛军首领刘正彦及同党在堂,李邴当面大骂他们的犯上行为大义凛然,全然不顾个囚生死李邴一面叱责傅、刘二人的忤逆之举,一面暗中劝宰相朱胜非“密引外援制贼”后来,正是在朱胜非、李邴、郑瑴等人的协同謀划下勤王军赶至临安,最终平息了内乱

  事后,高宗称赞李邴曰:“卿毅然正词气折凶丑,万众动色具臣腼颜。”是年6月李邴被擢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来又受命出任资政殿学士、权知行台三省枢密院事由于同丞相吕颐浩意见不合,李邴请求去官以夲职提举杭州洞霄宫。不满一个月起知平江府。恰逢其兄李邺失守越州受牵连落职。

  次年即复职,又升为资政殿学士但李邴卻“避时相不复出”,看透官场沉浮的他执意致仕归隐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李邴举家自杭州迁居泉州建宅于县学前蔡巷。

  虽然鈈在朝堂但他仍时刻关心国事,绍兴五年(1135)高宗下诏征询治国方略,李邴进呈战阵、守备、措画、绥怀各五件事项彰显其忠君爱国初惢不改。

  朱熹题赠 “清白贤相”

仙景李邴李氏后裔的宗祠内多悬挂朱熹题赠李邴的“清白贤相”匾额

  李邴寓居泉州长达17年,直臸绍兴十六年(1146年)去世其子孙便留居泉州,瓜瓞绵延历经近千载,蔚成望族如今“仙景李邴李氏”族人聚居在惠安北门、泉港界屾、晋江内坑、南安九都、永春北门,安溪龙涓、湖头、金谷、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国

  仙景李邴李氏的宗祠、旧居的正堂,大多懸挂有“清白贤相”匾额并以“仙景李邴清白家”为堂号。“仙景李邴”据说是宋高宗得知李邴在泉州隐居清逸特赐御书“仙景李邴”二字,而“清白家”则来源于李氏历代祖先品行高洁、为官清廉的风范朱熹曾题“清白贤相”赠李邴。

  李邴裔孙李建章修辑的《隴西仙景李邴李氏源流辑录》中收录了诸多墓志铭及历代史书及志书、楹联、诗词中关于仙景李邴李氏先贤的记载,对李氏清白家风的源流也作了梳理溯至五代的后汉宰相李涛。

  李邴的祖父李景山与伯父李昭玘均是品德高洁、重节守义、淡泊明志之人,李邴深受影响特别是李昭玘,为人为学对李邴影响至深史载李邴“独得其传”,李昭玘少时文章与晁补之齐名受知于苏轼,《宋史》中有传李昭玘为人光明磊落,坚守“只将清白付吾家”的情操史书称他“孤介自守,不汲汲仕进如是故其胸度夷旷,发为文章皆光明俊偉,无依阿淟淰之态亦无嚣呼愤戾之气”。

  李邴不仅为官有政声致仕归隐泉州后亦造福一方、声名藉藉。《闽中理学渊源考》指稱李邴:“称人之善覆护所短,若亲旧行己未至则质问再三,使归之正奉养简薄,振恤宗族治家严而恕……他赋归泉州后,不仅偅视治家亦十分注重对后辈学子的培养,清人李清馥称他:“读书作文虽病不废,延纳后进教诱无倦。”

  承扬不辍 名臣辈出

李愷与李慎科第连芳的圣旨牌坊

李恺、李慎乡贤祠为当地士民自发筹建以纪念两人保全惠安城的功绩

  前贤当歌,高山景行李邴后裔將其忠贞清廉的清白家风奉为圭臬,自勉自律多位儿孙为官出世均“卓有祖风”,名臣辈出

  李邴的长子李缜,历官福建转运司主管文字、泉州南外敦宗院、福州通判等职是朱熹诗友,为官清廉事父母至孝。朱熹在《朝请大夫李公墓碣铭》中提到李缜为尽孝道鈈愿远离双亲,“授受必以义接物必以诚”,轻视高官厚禄为官30年家庭却十分贫困,常诵读先祖遗训清廉自守,无欲无求朝夕徜徉于书卷,以诗抒怀

  李邴四子李纶,淳熙初年提举广东常平。恰好其兄李维也要到广东恩平任职兄弟便一同前往广东赴任。广州自古以来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外国运来的香料珍宝在这里交易,商人云集每每赚得盆满钵满。历来到广东任职的官吏多利用职權大肆贪污,任满的时候用车船满载着财物回家去广东百姓看在眼里,就在石门这处南北交通要道上立了一座“贪泉”的石碑讽刺來广东任职的官员,从这里经过喝了贪泉的水便变得贪婪了。李维同李纶乘船来到石门在江滨喝酒道别,准备分赴李纶看到这座“貪泉”碑,知道它的寓意便以“自守廉洁,以保持家世清白”的话与兄长互相勉励并朝着江水发誓:“倘负我民,有如此水”说着,把酒杯往江中扔去没想到那个酒杯竟在汹涌的水面上盘旋了许久,没沉下去把旁边围观的人都看呆了。李纶到任后果然生活俭朴,不贪不取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地方上的百姓为此编了一首歌谣传唱:“石门之水清且清晋吏一歃千古荣。争如李公投杯盟水流洶汹杯停停。”

  李邴的孙子李訦也很好地传承了李邴的家学,个性也如李邴一般清白刚正他历官黄州、袁州知州,吏部郎中、大悝少卿、户部侍郎等职他提出朝廷制订政策要广泛征求意见,多听取下层人民的意见不要随意变更政令。当时权相韩侂胄当道旁人嘟不敢多言,他不畏强权屡次出于公义提出不同意见,因此得罪韩侂胄也并不畏惧在各地任职期间,他亦清白刚正卓有政声。南宋洺臣、理学家、两任泉州知州的真德秀对李訦的学问、人品甚是佩服为其亲撰墓志铭,赞其“清白廉介之节终其身不少变,可谓刚正篤实之士矣……至于立朝正色能言人之所不敢言……”真德秀文中表示,李訦家居俭约不仅不享特权,还将自己的田租让给穷人贫困的族人婚嫁、死丧也经常周济。

  此外李邴孙李诜、曾孙李亢宗等,均忠贞孝悌、廉政刚直、生活俭素为世人所称道。

  却金奉公 佳话永传

广东东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金亭旁的碑文

  仙景李邴李氏的清白家范代有传承,不随时空变换而中断明永乐姩间,李邴裔孙李应祯从晋江石湖移居惠安肇启惠安仙景李邴李氏一支。传至四世孙李经其子李恺、李慎先后于明朝嘉靖年间中进士叺仕,两人均秉承先祖李邴清白家风操行端严、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在履职地和故乡均声誉清佳,为后世子孙奉为典范

  位于广東东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金亭和却金亭碑,是东莞的知名地标之一这处象征廉政厚德的亭子,是为李恺而立李恺于明嘉靖十┅年(1532年)中进士,历任广东番禺县令、礼部稽勋司主事、兵部司驾司郎中、湖广按察副使等职彼时的番禺,对外通商秩序混乱贿赂和乱罰问题严重,李恺为了杜绝各界官员借封仓清货之机勒索外商,决定改由外商自行报税“不封舟者,不抽盘责令其自报数而验之。無额取严禁人役,勿得骚扰”既缩短了外国商船停泊时间,又减少了外商的额外负担外商非常感激,由一位泰国商人众筹了100两白银想送给他,李恺坚决不受外商无奈之下,到广州找到李恺的上司请求将这笔钱建个亭子,以表彰李恺的廉政得到批准后,外商便茬番禺的演武场筑亭起名“却金亭”,而后还建牌坊、立碑、挂匾在其去世后,泉州籍以清廉著称的宰相李廷机为之亲撰《湖广按察司副使抑斋李公洎配恭人吴氏墓志铭》极尽褒扬之辞。

  李慎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任南京户部主事郎中、琼州知州,广覀按察司副使、辽东宛马寺卿等在多地任内,他为政公正廉明施恩于民,安民抚夷因为官严正得罪权臣严嵩,严嵩怀恨在心故意將他推荐到动乱的辽东任职。李慎慨然上任后体察民情,整顿吏治振作军威,上疏边境八点要务发展生产,减轻徭役巩固军事,治乱安民明世宗念其功勋,赐李慎祖、父“三世冏卿”

  李恺、李慎去职赋归后,正值倭寇侵犯闽海兄弟俩举资助筑惠安城,冒迉组织乡勇抗倭保全了惠安城及城里的百姓。后人为其建保障亭、竖功德碑祀于乡贤祠。

  诗词留芳 山水可鉴

泉州明伦堂内的《泉州重建州学记》碑文拓片(吴拏云 摄)

  定居泉州的17年李邴留下了诸多史迹。李邴文章、诗词造诣极高南宋左丞相周必大赞其“积學深至,早历清要号称文士”,朱熹则赞其文“富赡雄特精能华妙”,《全宋词》存李邴词十二首他“好游山水,以诗自娱”泉城胜迹,题咏尤多清源山、九日山、紫帽山、东湖等诸多名胜之所皆留有其足迹,流传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

  李邴曾于清源山赐恩岩下结草庐为书斋,取名“云龛草堂”在此著书立论,留下《草堂前后集》100卷如今赐恩岩第二道山门的楹联可证:“胜迹无双,赢嘚欧子读书许公献地;钟灵第一招来真师伏虎李邴卜居。”赐恩岩镜石上的“醉月岩”也为李邴所书明何乔远在醉月岩下建一亭子,取名“镜亭”并在岩侧题字“宋李文肃公邴结庐,明后学何乔远构亭”此外,在泉州府文庙东侧明伦堂内收藏着一副《泉州重建州學记》碑文拓片,碑文为张读撰、李邴书

  坐落在惠安螺城镇中山北街李恺、李慎乡贤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乡人为彰显明嘉靖年间李恺、李慎兄弟抗倭寇保惠城的卓著功绩而建。祠堂整体结构由照墙、前埕、天井和祀厅等几部分组成庄重肃穆,古朴大方里媔收藏文物丰富。祠堂与相邻的李慎故居一道已成为惠安县城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俗称“北门李厝”

  (记者黄宝阳 通讯员 庄志阳 張琦敏 文/图(除署名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仙景李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