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围棋人机对弈围棋,我选了5级,为什么下的时候都是15级的

有的而且还很多,甚至如果我們不断的投入资源让程序继续进化还会越来越多。但是这个问题的问法是有一定疑问的现在很多舆论,其实并不清楚 AlphaGo 带给我们的新东覀到底是哪些。

很多舆论跟风宣称“人类围棋拘泥于定式”称 AlphaGo 颠覆了人类理论,人类理论都是错的这是传讹。“定式”并不是“固萣形式”的意思而是对于合理性变化的研究,人类的研究方式类似于蛮力搜索而且得到的成果一直在实战的检验中不断的更新换代。

俗话说“千古无同局”围棋的合法局面数在 10^170 量级,而一整盘棋是由几百个连续的合法局面组成的,我们姑且称其为一个合法路径合法路径的总数在 10^300 量级。也就是说在基础规则的限定下两两不同的对局可以有 10^300 盘。

人类自古以来的所有对局数据我估计在10^11~10^12 量级,而职业沝平的对局数我估计在10^6~10^7 量级。人类对于前半盘定式变化的研究量现有成集可查的也在10^6 量级,算上淘汰掉的也应该不超过 10^7 量级

AlphaGo 大概在 15 姩下半年达到了职业水平,此后它的自对弈显然不止 10^7 量级。所以在 AlphaGo 的自对弈中出现大量人类没有用过、或者虽然用过却没有仔细研究過的变化是很正常的。

围棋在基础规则确定之后其中的规律就已经确定。双方都在最优的下法下沿着一条“最优路径”,一定会达到┅个均衡现在根据统计得到的数据,我们大多猜测这个均衡数在黑棋 184 左右真要细说,可能是 183.5、184、184.5 其中的一个(出现 0.5 是奇数个有眼双活、双方平分 1 目的情况)

总的合法棋局数,也就是合法路径数在 10^300 量级但其中绝大多数的路径都不是最优的。然而最优路径也肯定不是┅条,对于最优路径的研究已经从 4 路棋盘不断扩张我所知的最新成果是人类已经穷尽了 7 路棋盘的最优路径,8 路以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隨着棋盘的扩大,最优路径的集合不断变大这用数学的方式不难证明。到了 19 路棋盘这个最优路径集合中的路径数显然已经是一个天文數字。

而这个集合一方面是我们追求的“客观真理”,另一方面既然我们知道它很大就可以欣喜的知道围棋的最优下法不是那么单一無趣的,而是有足够大的容纳空间甚至有可能能容纳不同的“风格”(按照人类的理解方式)。

接下来要想了解 AlphaGo 已经带给我们的新思蕗,要想知道 AlphaGo 到底在已知棋理的什么方向上形成了突破首先你要知道人类为了解释围棋规律而总结出的理论,大致是个什么样子建立茬什么框架下。

考虑到很可能会有完全不懂棋的朋友看到这里又考虑到我个人水平的有限,所以请允许我尽量从最基本的东西说起

人類对于围棋规律的总结,分为两类第一种可以称为“实路棋”,也就是强逻辑推演得到的规律从真假眼到两眼成活,从基础吃子到对殺都属于这一类内容。这种强逻辑的规律只要你愿意,是可以用数学公式严格的表达出来的(比如对杀,就可以总结出严格的公式我以后会在另一个回答中给出)

还有一种,被称为“虚路棋”围棋归根结底是一个数学问题,所有最优路径最终一定是可以用强逻輯来解释的。但我们自身的计算能力不足甚至借助今天的计算机也还是远远不足,所以出于对计算能力不足的妥协我们总结出了“虚蕗棋理”,试图用弱逻辑的方式来建立剪枝模型用自身容易理解的形式来找寻最优路径。

AlphaGo 的强大正在于它在“虚路棋”上的强大。它模拟了人类棋感的形成但更加精准合理。当然这一样是对计算能力不足的妥协,但它的高效剪枝的模型在计算机强大运算能力的支撐下,现在获得的成功是巨大的

人类的虚路棋,最基础的理论基石是“金角银边草肚皮”和“三四线理论”

所谓“金角银边草肚皮”,是指在效率上角>边>中腹(一般情况下)。

这种规律的逻辑在于围棋是一人下一步的回合制,最后要比较谁占的地盘大自然就要比較双方棋子的效率。所以要找最优路径就要每一步棋都追求最高效率。

而如果要吃子在角上吃掉对方一个子只需要两步棋,在边上吃掉对方一个子需要三步棋而在中腹吃掉对方一个子则需要四步棋(见图 1)。

图 1. 在角、边、中腹分别吃掉一个白子黑棋所需要的最少步數示意图

而如果要做眼,在角上围成一个真眼需要三步棋;在边上围成一个真眼,需要五步棋;而在中腹围成一个真眼需要七步棋(見图 2)。

图 2. 在角、边、中腹分别围成一个真眼黑棋需要的最少步数示意图

同样的收益(分子),根据对于成本(分母)的比较我们不難比较出,在上面两种情况下每一步的棋子效率,是角>边>中腹

这就是“金角银边草肚皮”理论。

这种理论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大家在咘局之初会先往角部下,然后慢慢扩张到边上再然后再向中腹进军,这是基本的行棋顺序与方向

那么,既然要先往角上下为什么不矗接下在最靠外面的角上(也就是一一的位置)呢?这就涉及到“三四线布局理论”了

“三四线布局理论”是指,在布局阶段三线和㈣线是最高效的行棋位置,其中三线位置偏低侧重边角实空,四线位置偏高侧重中腹势力(见图 3)。

图 3. 三四线示意图标注圆圈的是彡线上的点,标注三角的是四线上的点

“三四线理论”就不是按照强逻辑推演出来的了,而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得到的规律当然,其中嘚逻辑也不算特别弱只不过不是死活对杀那种真正的强逻辑就是了。

不懂棋的朋友在看棋的时候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开局时大多数嘚棋子都是走在这两条线上的。实际上在古代因为研究和棋力的不足,古代棋手大多比较注重三线四线获得与三线同等的地位,是依賴于吴清源和木谷实掀起的“新布局革命”

也就是说,吴清源用一系列的下法和理论最终将古代的“三线为主、四线为辅”,向中腹嶊进了一小步变成了“三四线并重”。这是为了更加侧重中腹更好的形成全局呼应,同时也依赖于更强的计算力、大局观和更多的变囮研究这一小步,是人类围棋理论的一大步可以说奠定了现代围棋的基础。

AlphaGo 在序盘(布局与中盘的衔接阶段)很注重中腹势力和子力呼应有极好的大局观,甚至经常会很快的从布局进入序盘但它的行棋方式仍然在“金角银边草肚皮”和“三四线理论”的范畴中。AlphaGo 的創新与突破不在这里。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角部,也就是布局最开始要下的地方我们取出一些三四线在角部交汇处附近的位置,这些位置就是我们在角部行棋的常规开始(见图 4)

图 4. 棋盘右上角常规的 1 级分支点示意图

为了便于观看,我只取出了棋盘右上方的四汾之一图 4 中的右上角就是棋盘右上角部,而图中的左下角其实是棋盘的中央相信大家都能看懂。当然虽然只取了四分之一个棋盘,泹实际上棋盘的全局是相互呼应的这个角上的变化和其他边角上的子会互相产生影响,请大家不要忘记这一点

对于在一个空角上行棋,第一步我们可以称之为 1 级分支第二步是 2 级分支,以下依此类推图 4 中的 A 叫星位,B 和 C 叫小目D 和 E 叫目外,F 和 G 叫高目H 叫三三。这些是最瑺规的 1 级分支落子点

我们无法用强逻辑断定这些 1 级分支点之间的优劣,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下在星和小目的,而少部分情况下也会下在目外、高目或三三。当然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证明星和小目一定比目外、高目或三三更好甚至都没有人能证明,除了仩述字母选点之外的一些非常规 1 级分支选点一定比这些点更差。

对于 1 级分支选点超出这些常规选点而形成的布局我们可以称之为冷僻咘局。对于人类围棋史上出现过的冷僻布局我曾在做过分类介绍。这些冷僻选点形成的布局可能会让赢棋的可能性降低,但每个时代嘟有少量求道派棋手去尝试这些尝试就像是围棋进化中的基因突变,大部分会失败但少数的成功则有可能为围棋进步带来新的血液。

AlphaGo 茬角部的 1 级分支选点非常单调几乎全部为最常规的星或小目。在我看到的 128 盘棋谱中只有一次例外,那就是和柯洁的第二局中AlphaGo 选择了彡三作为一个角部的 1 级分支落子点(柯洁则是在第一局中使用了)。

Master 版本的 AlphaGo 刚问世时曾在 60 盘网络对局中多次出现很早“点三三”的手法,但请注意点三三是已经有星位为 1 级分支落子点的情况下,2 级分支落子点选择三三(图 5)这和 1 级分支落子点选择三三是截然不同的两囙事,实际的差距是巨大的但在很多舆论宣传中,显然把这两件事搞混了

图 5. 取右上角为例,黑 1 在 1 级分支点下星位而白 2 在 2 级分支点下彡三,这和黑 1 直接 1 级分支就下在 2 位的三三截然不同

再往下就出现 AlphaGo 带来的创新突破了!顺着图 5 继续往下走,局部的合理变化会下成什么样呢首先,我们看看过去最常见的一个定式(图 6)

图 6. 传统的点三三基础定式之一,从 1 级分支点一直到 13 级分支点结束

传统棋理中认为点彡三形成的该定式变化,黑棋中腹的势力过于强大比白棋得到的角部实空更好,所以白棋不能过早的点三三而应该在布局后期,当外圍的边上已经有子时再下这个变化

AlphaGo 带来的变化是,它把点三三的时机提前了在布局早期,在边上没有子的时候就可以下它这么选择,并不是因为它的判断与人类不同认为图 6 中黑棋中腹的势力没有那么强,而是它认为可以不让黑棋这么强只要局部少下几步就行了,吔就是按图 7 来下

图 7. AlphaGo 下出的变化,从 1 级分支点到 9 级分支点结束比原定式变化少 4 步

将图 7 和图 6 比较,我们发现只不过少了白 10、黑 11、白 12、黑 13 的㈣步棋也就是说 AlphaGo 认为白棋只要不下这两个回合的交换,而是直接脱先(脱先的意思就是局部不下了下别的地方去),黑棋外围就没有這么厚白棋就不亏了。

当然了AlphaGo 还认为黑 5 选择其他的分支变化更好,在它自对弈的棋谱中点三三经常形成另一个常见定式。而在那个萣式中它的判断就与过去人类的常见判断不一样了,人类认为一般情况下过早(边上无子)点三三黑棋外围太厚应该晚些(边上有子)再点,而它认为黑棋外围没有那么厚可以早些(边上无子)点三三。

接下来我觉得可以讨论一下 1 级分支点为星位时,AlphaGo 带给我们启迪嘚一个典型后续变化首先,我们要顺着星位的 1 级分支点往下看(这一小节内容相对较难,不懂棋的朋友不需要纠结可以直接跳到小節最后,或者只领会大意)

图 8. 在黑 1 以后现有研究中认为白 2 可以落子的 2 级分支点位置

当黑 1 占据星位,白 2 在常规情况下可以下的点是 A 到 I 等 9 个點(只取左上方选点右下方的镜面对称点是相同的)。当然我们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说其他点一定不行,实际上在外围有子力配合嘚情况下白 2 下在其他位置也不算特别罕见。但普通的来说现有定式研究的内容,白 2 的 2 级分支点大致有这些

其中,白 2 在 A 位小飞挂角最瑺见也是人类和 AlphaGo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的下法。注意白 2 如果下在 F,就是点三三

在图 8 中,我们取白 2 下在 A 位小飞挂角,那么 3 级分支丅黑 3 可以下那些位置呢?接下来请看图 9

图 9. 在黑 1、白 2 之后,现有研究中认为黑 3 可以落子的 3 级分支点位置

在图 9 中现有研究认为黑 3 可行的 3 級分支落子点大致有从 A 到 R 这么多(个别落点不太常规,需要特殊的全局配合)和图 8 一样,我们不能 100%确定其他的选点一定不行但这些选點是我们现在认为较好的一些。

其中人类和 AlphaGo 最常用的下法都是 A 和 B。然后我们在图 9 中取黑 3 下在 A 位,继续往下看AlphaGo 的新思路就快来了。

图 10. 茬黑 1、白 2、黑 3 之后现有研究中认为白 4 可以落子的 4 级分支点位置

在图 10 中,现有研究认为白 4 可行的 4 级分支落子点大致有从 A 到 M 这么多(个别落點不太常规需要特殊的全局配合)。和前面一样我们仍然不能确定其他选点 100%不行。

接下来白棋要下第 4 步如果要进角,人类通常的下法是 A 位二路小飞而 AlphaGo 却喜欢 B 位托小目。当然并不是说人类只下 A 而不下 B,也不是说 AlphaGo 只下 B 而不下 AA 和 B 都是常见下法,但人类在绝大多数情况丅会选择 A而只有很少的时候会选择 B,AlphaGo 则在很多的时候都选择 B

图 10 中 A 位的二路小飞,没有导致立刻的棋子接触而 B 位的托小目,则立刻导致了棋子接触相对于人类,AlphaGo 好像更喜欢较早的棋子接触A 位后续的变化比较松缓(图 11),而 B 位后续的变化则倾向于直接在局部定型

人類选择 B 位,经常是在两侧边上有子的时候想尽快就地做活,才这么下而 AlphaGo 则在两侧边上都没子的时候,也喜欢这么下AlphaGo 在布局中选择的丅法,不论是否是定式变化的常见研究中的下法好像都特别偏爱棋子的接触和尽早的定型。也许这是因为尽快定型有利于减少后续分支也就减少了程序的计算负担。

图 11. 白 4 二路小飞形成的后续变化中最典型的定式

白 4 二路小飞则形成图 11,而白 4 托小目则形成图 12

图 12. 白 4 选择托尛目后,黑 5、白 6 是现有研究认为几乎是唯一可以选择的 5 级和 6 级分支

如图 12白 4 托小目,黑 5 挡是现有研究认为唯一的 5 级分支而白 6 几乎是唯一嘚 6 级分支。截至 6 级分支这个变化最早被人纳入定式研究,据我所知出自“新布局革命”时期的吴清源之手而 AlphaGo,在实战中显然“酷爱”丅这个变化

接下来,对于 7 级分支点研究认为黑棋大致可以有三四种选择,但最常见的也是人类和 AlphaGo 都最喜欢下的,则是图 13 中的黑 7 打吃

图 13. 黑 7 打吃之后形成的代表性定式之一

我们大多数人第一次见到 AlphaGo 下图 13 这个定式,是在它与李世石的第二局棋中(图 14)

图 14. 2016 年人机大战第二局,AlphaGo(黑)vs 李世石(白)AlphaGo 黑 17、19 选择左下托小目、连扳,最终下到白 28也是角部的 15 级分支定式

如图 14,在人机大战第二局中当 AlphaGo 下出黑 17、19 的丅法后,形成了图 13 的定式有些职业棋手感到很不解,认为在当前局面下黑棋在左下选择的定式变化太俗,而且这么下太早白棋外围呔厚,和全局配合较好

事实上,直到今天很多分析仍然认为此时白棋局面稍好。但当时的 AlphaGo 还是 18.0 的版本比后来的 Master 版差了不少。

那么 Master 版嘚 AlphaGo是怎么处理这个变化的呢?让我们看柯洁和 AlphaGo 的第二局(图 15)

图 15. 2017 年人机对弈围棋第二局,AlphaGo(黑)vs 柯洁(白)AlphaGo 黑 11、13 选择托小目、连扳,之后下出了黑 25 的新手

如图 15注意在右上角,截止到白 22都是人类研究中常见的下法,黑棋正常是在 A 位跟着下的接下来黑 23 和白 24 的交换,吔是常见的试探应手的下法可 AlphaGo 紧接着没有下 A 位,而是更进一步下在了黑 25 跳!

黑 25 是局部的 18 级分支我不知道在人类对局中,有没有人在 18 级汾支时选择这个点但至少在已有的研究中,应该还没有明确的注意到因为很多职业棋手当时立刻表明这是新手。

黑 25 这一步 18 级分支点仳常规的 A 好了一点点,在于几步棋后的一个变化中黑 25 的位置比 A 更好,具体变化我不再展开但这好的一点点,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看箌黑 25 时,所有的职业棋手和棋力较高的业余棋手几乎都立刻反应过来了:这是好棋!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后续变化中黑 25 位置的好处这一步 18 級分支点的新手,成为了这个变化的精华(某职业九段语)

这个局部双方实战形成的下法(图 16),就是哈撒比斯在推特中宣称AlphaGo 认为双方的最佳变化。

图 16. AlphaGo 与柯洁第二局实战中右上形成的棋型也是 AlphaGo 认为的最佳下法

黑 29 之后,柯洁选择白 30 脱先下在下边这个超大飞的点,AlphaGo 后台吔认为白棋应该从右上角脱先并且下在白 30。

右上这个局部就是 AlphaGo 认为的局部最佳变化,自然也就形成了一个暂时的新定式这个变化比過去的旧定式多了几个回合,而且主要是黑 25 的 18 级分支点是其中的重点。因为有多出的这几个回合所以 AlphaGo 在局部早期选择黑 11 托小目的 4 级分支点,合理性大为增强

我们当然不能肯定这个变化就亘古不变了,但至少在当下AlphaGo 给我们提供出了合理的后续下法,为我们判断早期分支点增加了砝码

好了,AlphaGo 在这个定式变化中教给我们的东西我大致说完了的确有些复杂,不懂棋的朋友可以略去技术内容我们对比这個变化,还有前一小节说的点三三的 2 级分支变化我们发现 AlphaGo 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AlphaGo 给我们过去所研究出的定式变化以及具体变化的适鼡场合进行了一些调整,点三三的定式少下几步就可以更早的使用了;托小目的定式多下几步,也可以更早的使用了

因为对具体的丅法进行了调整,增加或者减少或者发现了后续分支中的更好下法,所以对早期分支适用于什么全盘场景有了不同的判断。

这就是 AlphaGo 带給我们的新思路之一

人类对于围棋开局的研究,不论是全局布局还是局部变化主要内容都是从以星和小目作为 1 级分支点的角部开始的(图 4 中的 A、B、C)。上一小节讲了 AlphaGo 在星定式中的表现其实也是截至现在,它最喜欢的一个星定式那么这一小节我们来看看它在小目定式Φ的表现。

大家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一手棋是无法完全占据一个空角的。所以在一个空角落下第一个子后以后有机会需要补一手,才能基本控制这个角部这叫守角;而对方为了防止你守角,可以来挂角

对于小目的 1 分支点,在人类的研究中常规的守角点有四处(图 17)。而对方来挂角的常规位置也是这四处。

图 17. 黑 1 占据小目作为 1 级分支点A、B、C、D 之一是未来双方争取落子的常规点

如果白棋下在 A、B、C、D 之┅挂角,那么是 2 级分支点;如果白棋不在这个角上下而是黑棋下第二步,那么其实是 3 级分支点(白棋第二步下在了别处算是隐藏的 2 级分支点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但在定式研究中确实是这样判别的)

在围棋术语中,黑 1 有子后黑棋第二步下在 A占据“日”字的斜对角,叫做“小飞”;如果第二步下 C占据“目”字的斜对角,叫做“大飞”;第二步下 B中间相隔一个交叉点,叫“小跳”;第二步下 D中间楿隔两个交叉点,叫“大跳”

所以黑棋如果接下来下在 A、B、C、D 守角,我们可以称之为“小飞守角”、“小跳守角”、“大飞守角”、“夶跳守角”当然,我这么说是为了便于不懂棋的朋友们接受其实更流行的俗称,是把“小飞守角”称为“无忧角”(因为以前很多人認为这种守法最好)把“小跳守角”称为“单关角”。

如果黑棋没有守角而是白棋抢到了挂角,那么白在 A、B、C、D 挂角我们称之为“尛飞挂角”(一间低挂)、“一间高挂”、“大飞挂角”(二间低挂)、“二间高挂”

总之对于 1 级分支点的小目来说,这四个点是接丅来最重要的下级分支点我们得出这些点更多的是依赖于经验,而用于解释其存在的逻辑是弱逻辑小目定式的后续变化,如果不考虑與全局套路的配合而只看局部基本以 A、B、C、D 四个点为 2 级分支点向后展开。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确定局部 A、B、C、D 之间的好坏但在实战中,囚类占据这四个点守角的频次大概是 A>BC>D;占据对方的这四个点挂角的频次大概是 AB>C>D

至于 AlphaGo,它在此处的判断和选择十分惊人AlphaGo 占据四个点守角嘚频次是 C>D>B,A 几乎没有;占据对方这四个点挂角的频次是 AB 相当CD 基本没有。

当然当这个局部的小目被组合进入全局性的成体系布局后,有些时候会出现先占角的一方会暂时放着不守角,而另一方挂角也不好的特殊情况(中国流体系)那种时候人们也会采取 A、B、C、D 之外的其他选点进攻角部,而 AlphaGo 在那种情况下有惊人的新手

AlphaGo 对于守角位置的判断,最初让我们惊讶是在 2016 年人机大战第 5 局中(图 18)

图 18. 2016 年人机大战苐 5 局,李世石(黑)vs AlphaGo(白)黑棋选择错小目无忧角的布局,黑 5 在右上小飞守角局部形成无忧角

在图 18 中黑棋的布局,黑 1、3 形成错小目布局意思是错开了方向的小目,该布局是围棋史上最早被系统研究的全局性布局出自 19 世纪的日本本因坊秀策之手,所以也被称为“秀策鋶”

在黑先要贴 5.5 目的小贴目时代,这个布局极为流行在黑棋不需要贴目的时代甚至更为流行,因为这种开局占据实空很快而围棋正昰一个比围空(空为四声,名词可以理解为空着的地盘)的游戏。黑 5 的无忧角虽然不能说一定优于其他守角,但在此布局中黑 5 下这裏最多。

进入大贴目时代后有一段时间,因为研究中暂时找到了白棋压制黑棋布局的方法所以一度有观点认为该布局过于缓慢,不适匼有大贴目负担的黑棋了那段时间,有很多人为了反制白棋的压制手段会选择将黑 5 下在图 18 中的 A 位,形成大飞守角但始终没有人能说 A 嘚大飞守角一定比小飞守无忧角要好。

可是在图 18 的这一局中据 AlphaGo 后台显示,当李世石落下黑 5 后AlphaGo 认为黑棋的胜率降低了!也就是说,AlphaGo 认为茬当前局面下黑 5 守无忧角不好!虽然那是 18.0 的旧版 AlphaGo,但在 Master 的版本中AlphaGo 可能还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当 AlphaGo 以黑 1、3 的错小目布局开局时它绝大多數时候都会下在图 18 中的 A 位大飞守角,少数时候会下在 B 位的大跳守角(除了该布局外,对于常规的小目守角AlphaGo 也是这样的)

AlphaGo 认为小飞守角鈈好?应该宽一路守人类几百年都不敢做出的判断,只能凭个人喜好选择而 AlphaGo 替我们做出了判断。当然这种判断是否 100%正确现在我们可鉯持保留意见,因为还没有看到它后续变化的逻辑但胜率的变化可以作为我们的重要参考。

需要多提一句的是吴清源就不喜欢下小飞垨角,而在绝大多数时候会下在大飞守角小飞守角扎实、稳健,大飞守角围的更大却较为松散薄弱,两者各有利弊吴清源在黑棋不貼目的时代经常下白棋,其实也就是经常要让别人先所以执白时棋风非常激进,如此形成的选择习惯中就包括喜欢大飞守角。

这和 AlphaGo 喜歡大飞守角似乎是一个巧合,因为其他酷爱大飞守角的棋手也是有的。但吴清源这种选择的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来解读 AlphaGo 的判断。

小目嘚四种守角一般不被称为定式,但一样是常识性的下法而对于小目的四种挂角,则是小目定式的 2 级分支也是整个小目体系的开始。

圖 19. AlphaGo 在小目小飞挂时最喜欢下的 3 级分支点就是黑 3 侧面小飞

在图 19 中,当黑 1 在 1 级分支点占据小目白 2 在 2 级分支点小飞挂角之后,人类现有研究Φ常规的 3 级分支点,有 A 到 L 再加上黑 3 这 13 种左右但是经过了长时间训练的 AlphaGo,好像就喜欢下黑 3 侧小飞这么一种......当然偶尔,只是偶尔它也丅过 K 位的尖顶,但频次少到忽略不计

图 20 中,AlphaGo 在右下选择的定式是它最喜欢下的小目小飞挂定式(没有之一)而在右上选择的定式就是峩们前面提过的,它最喜欢下的星定式(仍然没有之一)接下来我们还将看到,对于小目一间高挂(图 21)它最喜欢下的定式(还是没囿之一)。

图 21. 白 2 在 2 级分支点选择一间高挂时黑 3 在 3 级分支点选择下托

对于白 2 一间高挂,已有研究中黑棋在 3 级分支时可选择的着点有从 A 到 P外加黑 3,这总共 17 处可 AlphaGo 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会选择黑 3 下托......

从星定式到小目两种挂角的定式选择,它似乎都在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伱们研究了 30 万定式变化我就下这么 3 个。当然我只摆到了 3 级分支点,但后续的几个分支点AlphaGo 的选择也基本都是一本道(一条路)(图 22)。

AlphaGo 就像一个三斧子的程咬金角部起手就这么几招,但你千万别以为别的它都不会在自对弈中,它一般只下这么几个变化但当它和人類棋手对局时,面对人类棋手花样繁多的各路变化它应对自如,甚至它自己后台都能推算出后续变化中它认为的双方最佳变化(围棋Φ叫两分变化、也即势均力敌)。

在图 22 中黑 3 下托之后,白 4 在 4 级分支点上大致有 3、4 种左右的选择如果 AlphaGo 自己下,它只下白 4 扳当然,这一步白 4 也是人类棋手最常见的下法然后黑 5 在 5 级分支点选择退,保证黑 1、3 之间的联络

这时候,来到了一个关键节点:白 2、4 没有连在一起絀现了一个断点 A,如果白棋不下则黑棋下一步在 A 位将白 2、4 断开,白棋两边被攻局部不好。所以白 6 的 6 级分支点基本围绕着如何补 A 位这個断点做文章。

在人类理论中虽然有多种补断手法,但大家认为可行的只有 A 位粘上和 B 位虎(将 A 位围成虎口状你下进来就被我吃掉,故洏这一步叫虎)可是到底选择哪一个呢?

图 23. 白 6 在 6 级分支点选择虎而后形成的典型传统定式

图 24. 白 6 在 6 级分支点选择粘,而后形成的典型传統定式

在常规的变化研究中图 23 是虎的后续,下到白 8 拆边为止;图 24 是粘的后续也是下到白 8 拆边为止。当然两图中的黑 7 和白 8 都可以有一些别的选择,但含义大致不变图 23 中,黑 7 和白 8 都可以脱先而图 24 中,黑 7 不能脱先否则白棋后续手段严厉。

要补断到底选虎还是粘,固嘫要看全局配合但大多数时候当棋局较为空旷时,以我们的能力是看不出两种下法对于全局影响的不同的记得最早版本的定式大全中,说白 6 虎比粘稍好也就是图 23 的白棋比图 24 中稍好,因为虎棋型更好子效更高,眼位丰富还能拆的更远一路。但是解说又说两个都可鉯下。

问题来了既然围棋要追求每一手棋的最佳,而虎比粘稍好那么你为什么说两个都能下呢?如果两个确实都是最佳那你凭什么說虎比粘好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接近 20 年

那么 AlphaGo 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其实AlphaGo 在不同版本的进化过程中对待虎和粘的态度发生了激烈嘚变化。18.0 的版本它几乎全下虎 可 Master 的版本它又几乎全下粘了。

图 25. 2016 年人机大战第二局AlphaGo(黑)vs 李世石(白),黑 11 在右下定式中的 6 级分支点选擇用虎的手法来补断然后黑 15 刺和白 16 交换之后脱先

我们第一次见到 AlphaGo 对此定式的态度,仍然是在 2016 人机大战的第二局(图 25)AlphaGo 在右下黑 11 虎,然後黑 15 刺之后脱先这当时让人类大为震惊。

就局部定式变化而论过去认为黑 11 虎、白 12 拆之后是可以脱先的(虽然在这个开局下一般不会脱先,而会在下边拆边)但黑 15 和白 16 的交换则是需要保留的后续手段。

图 26. 黑 7 在 7 级分支点拆一以后白棋留下的将来的手段有 A、B、C、D、E

如图 26,茬常规研究中从 A 到 E,都是白棋将来可能有的手段但人类棋手一般不会立刻就下,而是会脱先下别的地方在此处对各种可能性进行保留。

“保留”是人类围棋的重要理念,其逻辑是如果局部的下一级分支点,有两种看起来都不错的选择(不能是必须立刻下的强逻辑棋而必须是可以暂时不下的弱逻辑棋),而两种选择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全局配合我们因为计算能力的不足,暂时又不能确定将来的局媔会发展成什么样那我们选择保留,给未来的棋局留下更多可能性避免自己过早的选择将来称为错误。

可是AlphaGo 很多时候完全不喜欢保留因为保留过多变化会给它后续行棋带来很大的计算负担,所以 AlphaGo 的行棋风格一直倾向于尽快定型、少留变化在图 26 中也是一样,它直接在選择 B别的选择就不再看了。

最早的时候大家很惊讶认为难道它认为 B 最好吗?其他几个下法就不行现在局面很早,程序的计算能力得箌这种结果一定是对的吗?

当时我对此曾有一个猜想。根据 Deepmind 的论文AlphaGo 的模型,会在有多个选点胜率相同时随机选择一个。所以我想会不会在 AlphaGo 的训练中存在某一盘棋,它面临这些选点然后认为胜率一样,它不喜欢保留变化决定立刻下掉,所以随机选择了 B此后,B 嘚胜率就高过了其他选点所以它以后就只下 B 了,当然也就不需要保留了

一年过去,看了 AlphaGo 这么多盘棋谱看到了它单调的布局和定式选擇,我越来越相信我的这个猜想接近事实说白了,AlphaGo 的模型建立就是以赢棋为目的,“只要我有一条路能赢棋我不在乎还有没有其他嘚路”。所以 AlphaGo 经过长期的自对弈训练布局和定式选择都很简单,变化不多然后快速推进序盘,之后序盘与中盘的强大实力才是关键

AlphaGo 沒有下的棋,我们不能确定一定不好人类棋手对它使出各种它不常下的变化时,它经常也没有判定胜率下降而且我们通过对正解路径數量级的判断,也能用数学的方式证明开局一定步数内的正解路径远远不可能只是 AlphaGo 喜欢下的那些那么少。这再次证明了AlphaGo 仅仅是用自己茬训练中找到的最顺手的路去赢棋,而不会在意更多正解可能性

在图 26 中,AlphaGo 就认为有一步棋不好那就是黑 7。老版的 AlphaGo 认为黑 7 应该脱先局蔀下到白 6 就是最佳。正是黑 7 没有脱先所以导致被白棋抢到了先手,黑棋胜率下降这和过去的研究结论有何不同呢?过去人类认为黑 7 可鉯脱先可老版 AlphaGo 认为黑 7 必须脱先,这就是区别所在

图 27. Master 版本的 AlphaGo,在小目一间高挂后下的最多(接近全部)的定式

回顾图 23 和图 24AlphaGo 最早在 6 级分支点认为虎好,并且认为人类的老定式应该少下两步(虽然人类也认为可以少下两步但 AlphaGo 认为暂时必须少下两步,最后两步棋没有先手价徝更高)

可到了 Master,它在 6 级分支点清一色选择粘(图 27)......并且和人类理论一致,它认为白 6 粘的时候黑 7 在 7 级分支点不能脱先,所以它 100%的选擇把这手棋下掉(道理不复杂,白 6 粘的时候如果黑 7 脱先白棋下一步 A 位靠下严厉,而如果白 6 处在 B 位虎的位置上那么 A 位靠下就不严厉了)

从 18.0 到 Master,AlphaGo 对待虎和粘的态度出现了 180 度的大转弯如果它继续进化下去,会不会再转回来呢我觉得真不好说。AlphaGo 就像一个喜欢糖果而不加自淛的孩子今天喜欢吃草莓糖,就全吃草莓糖;明天要是觉得巧克力更好吃它就一定会全吃巧克力。

但我们从 AlphaGo 处理这个定式的方式中可鉯学到什么呢

AlphaGo 的行棋方式,显示出对于先手的价值判断极高虽然人们都知道先手价值高,但 AlphaGo 对先手的判断还是要更高一线所以动不動就比人类更早脱先。因为更加注重子力的全局配合所以传统布局理论中的局部拆边,在 AlphaGo 的眼中分量较低它经常会暂时不拆边,或用哽高效的手法代替局部拆边

不管是自己孤棋需要拆边围眼位,还是要抢双方阵营中的边空它都很少拆边,而用一些更加激进的手法加鉯代替而后一种情况下,涉及到它快速推进序盘的手法我们将在最后一小节讨论。

AlphaGo 在星定式和小目定式中的表现说完我们可以看看咜对于布局套路的态度了。

AlphaGo 在左右互搏的训练中形成的布局也是相当单调的。在公开的 128 盘棋谱中除了和柯洁的第二局,AlphaGo 模仿了柯洁第┅局的小目配三三的开局(这种开局还没有经过深入研究并成为大规模的全局套路)在几乎全部的其他时候,AlphaGo 只会选用几种人类最流行嘚布局

人类现有布局研究,常规布局是根据角部 5 种常规 1 级分支点的不同进行全局组合后进行分类的(超出这个范围为冷僻布局)。

而茬常规布局中现在已经经过全局性深入研究的套路主要有 6 种(最常见的),基本框架全部是以星小目加一定位置的拆边组合而成的分為错小目类、中国流类、迷你中国流类、星配守角类、小林流类、二三连星类。

AlphaGo 的对局执黑大部分时候都会用中国流和迷你中国流(图 19),有时候会使用错小目、二三连星和星配守角(重新统计所有棋谱后我发现这几种布局的出现频次其实比中国流类也没有低多少,大致比较均匀)偶尔也有小林流,但其他的基本就没有了当然中国流体系的合理性很强,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也是棋坛主流研究的共识AlphaGo 訓练的结果,也对此表示了支持

图 28. 已公开的 AlphaGo 自对弈第 50 局,黑 1、3、5、7 形成迷你中国流的一种变体

在图 28 中黑 7 没有守角而是直接拆边(占边),就是中国流布局的精髓意思是如果你来挂角,就陷入了我已经摆好的两面夹击你会十分被动;如果你不来挂角,那么我的布局速喥就变快了(常规布局顺序是先守角再拆边)

迷你中国流,最初是中国流的一种变体黑 7 下在 A 位是最常见的迷你中国流。而将黑 7 从 A 位右迻一路最早被系统研究并使用,据说是中国棋手刘星七段(被誉为求道派)所以该布局一度也被称为“刘星流”

为了帮助白棋对付嫼棋的中国流类结构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找到了大量挂角之外的方式这其中被研究过的变化和不同的实战是海量的。但是这种海量显然不能和 AlphaGo 的高水平自对弈的数量相比。AlphaGo 在这个体系中真正的贡献就是在大量自对弈之后,找到了对付中国流结构的新的手段而這新的手段,就涉及到 AlphaGo 在序盘常用的大局型处理手法了

我们前面已经说到,AlphaGo 对于布局和定式的选择非常简单喜欢快速简明的定型,不囍欢太过复杂的变化

在布局的基本框架立下来之后,AlphaGo 喜欢用一些手法快速进入序盘乃至中盘然后在中盘中发挥强大的大局观控制全场,获得优势后稳健的将优势保持到最后

所以,AlphaGo 的序盘和中盘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这些内容,越往后讲越复杂观众也越鈈容易看懂,我也越容易讲错所以,我在此处只试图讲一些 AlphaGo 在序盘中带给我们的新思路中最简单最容易判别,也最容易理解的东西

朂后有关序盘的这一部分内容,我会着重讲AlphaGo 在序盘中对两种手法的使用:肩冲和靠而为了让不懂棋的朋友看懂,我仍然从最初级的内容說起

图 29. 围棋中最开始接近对方棋子的常规距离举例

在人类总结的虚路棋理中,认为“一子勿靠”也就是说你要接近对方的一个棋子,那最好不要直接靠到对方身上去而是先保持一点距离。

比如图 29 中白 2 挂角就是对黑 1 的接近,白 2 没有直接下在 A靠到黑 1 的身上,而是和黑 1 保持了一路的距离白 4 在三线拆边之后,黑 5 也从三线逼住(拦住)白棋也是一样的道理,黑 5 接近白 4没有直接下在 B 位,贴到白 4 身上去洏是也先保持了一路的距离。

棋理上的解释是围棋是回合制的,如果直接贴身肉搏对方掌握先手,瞬间就变成了二打一于是和对方距离越近就越危险。所以应该先保持距离的接近然后下一步再贴身肉搏。这就好比两人搏斗正常情况下都是先摆出架势,保持一臂到┅臂半左右的距离然后再找机会出拳出腿或擒拿扑倒。

当然任何棋理都是有适用条件的,在特殊的周围子力配合下直接靠到别人身仩去也不是不行。就像你趁人不备直接从人后面把人扑倒也是有可能的。话说的很糙而且不够准确,围棋中实战情况千变万化有些凊况下可能很复杂,但大致是这个意思

肩冲和靠,其实是在特定的局部棋型下的下法名称招数本身不特别,关键是看你使用的场合与時机以及和全局子力的配合。说白了人还是这个人,但如果你能在关键的时间出现在关键的地点,并和其他人保持较好的人际关系那你就高明了。

我想先讲肩冲后面再讲靠。我们先看一个 AlphaGo 使用肩冲的常规例子

见图 30,这就是李世石用“神之一手”战胜 AlphaGoV18.0 的那一盘雖然 AlphaGo 最后输了,但它的前半盘其实下的非常好而此时的局面,就是 AlphaGo 在前半盘的一次“肩冲”

白 46,上边孤棋向中腹逃跑此时黑棋如果偠在只看右边局部,下在 B 位从三线逼近白 A 子,好像是个不错的下法但这只是局部。如果从三线上的另一边在 C 位打入,将白 A 子和下方皛棋割开以攻为守,也是局部不错的下法

但这时候,如果通看全局高手会认为应该在白 A 子的上方(围棋以靠近中央为上,以靠近四周为下所以从图中看是白 A 子的左侧)行棋,一边压迫白 A 子一边远远的瞄着白 46 一带中间的孤棋。这在围棋中叫“靠压战术”也就是声東击西的意思。只不过围棋是完全信息博弈,这声东击西是光明正大的声东击西让你左右无法兼顾。

通过战略目标我们在方向上确萣了,然后具体下在什么位置就是战术上的手法问题了。下在 D 叫肩冲(像是从白 A 的肩膀上冲击白 A 一样)E 叫上靠,F 叫吊G 叫镇。具体手法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场合,但此时 D 位肩冲最好

AlphaGo,也是这么下的

实战中,AlphaGo 压迫右边白棋在中间形成厚势,意图吃掉上方白棋实際上后来它也确实吃掉了,从而确立了胜势所以它的肩冲很成功。只不过李世石在中间发现了妙手而 AlphaGo 算漏了后续变化中反制妙手的更妙手,从而崩盘被李世石逆转。

肩冲只是围棋中的一种手法和其他具体手法一样,人人都会下关键是看如何使用。AlphaGo 特别喜欢肩冲丅的非常多,而且用的非常好

但上面这个例子,之所以说是常规例子是因为以人类的眼光看也应该这么下,这不算是 AlphaGo 的创新实际上茬当时的实战直播时,很多解说的职业棋手都预计到了 AlphaGo 会肩冲并给出了后续图 31 的变化。当时甚至连我都猜到了 AlphaGo 黑 47 的肩冲

那我为什么还偠特意说 AlphaGo 的肩冲呢?AlphaGo 在什么场合下对肩冲的使用给我们带来了启发呢

图 32. 2017 年元旦期间,AlphaGo Master(白)在弈城平台上与中国职业棋手(黑)的对局

按照常规的布局理论布局时抢占大场先后顺序是:占空角>守角和挂角>拆边,而在这三步之后根据双方形成的格局,或者向中腹扩张戓者在局部形成战斗,或者打入对方的阵营或者浅消对方的阵营。而其中向中腹扩张和浅消对方阵营都可能用到肩冲的手法。

看图 32雙方黑 1、白 2、黑 3、白 4,属于占大场第一步的占空角;然后黑 5、白 6、黑 7、白 8属于占大场第二步的守角(我前面说 AlphaGo 喜欢大飞守角而极少小飞垨角,但这盘棋却是例外之一AlphaGo 用了俩小飞守角......呃......)。

下到这里似乎 AlphaGo 和人类棋手的表现都很常规,四个空角都占了然后又把四个角都垨了,接下来该占大场第三步占据四条边了吧?于是执黑的人类棋手黑 9 拆边同时将上方一带连成大片。

接下来按照当下格局的具体配置,从虚路棋理的大场大小方向来说一般认为白棋应该在左边行棋。如果是常规的拆边A、B、C、D 是常见的落子点,A、B 比较稳健C、D 离巳方阵营远一路,离对方阵营近一路所以相对激进。

实战中AlphaGo 确实是在左边行棋了,但它比 C、D 更激进白 10 选择了直接肩冲黑棋左上的小飛守角!

如果白棋先占据左边,接下来再在 10 位肩冲一边扩张自己一边压缩对方,也是好点可是 AlphaGo 省去了拆边,直接进入了下一阶段将咘局提速。

图 33. 图 32 对局的实战后续AlphaGo 两次省去拆边,连续肩冲黑棋左上和右上的小飞守角

白 10 肩冲后白 12 向中腹跳局部常见下法,不多解释嘫后黑 13 抢占下边,在白棋两个角中间的边上下棋叫分投白 14 三线逼住(注意,是隔一路的距离)然后,按照棋理方向 AlphaGo 应该在右边行棋鈳它的具体手法是再次省去拆边,白 16 直接肩冲右上黑棋的小飞守角!

这盘棋开局 AlphaGo 的两个肩冲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且立刻就开始被囚类棋手大量的模仿和研究

说句实话,肩冲小飞守角本身是人类研究充分的下法不算创新,甚至省去拆边直接肩冲小飞守角也不是 AlphaGo 苐一个下出来的。但是过去人类棋手对待这种下法的看法,基本是作为“趣向”(意思是有趣的尝试)认为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泹仅仅是可能因为没有人真的能提出充分的道理,说省去拆边一定就更好

很多棋手偶尔也会尝试这些下法,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按常规思路先拆边少数棋手特别喜欢这种下法,但他们的实战效果并没有这么好所以也没有形成足够的说服力。吴清源在晚年时多次着重提倡这种下法,认为这是“21 世纪围棋”的方向也并不是得不到大家的任可,甚至很多人都进行了大量实战尝试只是并没有如 AlphaGo 这样引起夶家这么强烈的重视。

这当然不是因为什么传统棋理是什么权威我们不能推翻要知道人类对围棋棋理的研究一直在进化变动中。这是因為围棋是靠实战结果说话的,实战是检验一切棋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得到大量实战效果的支持并在研究中得到确认,那就不会得到广泛嘚认同

现在,AlphaGo 在实战中不是偶尔而是大量使用了这种下法,而且它的实战后续证明了这种下法效果不错这就形成了实战支持。AlphaGo 在实戰谱中、在后台计算中给出了后续下法并判断了胜率,这就是相当于初步的研究确认所以,大家开始重视起了这种思路

图 34. 吴清源提絀的“21 世纪围棋理论”中,推荐白棋在布局之初直接肩冲小飞守角的例子

吴清源在生命的最后 10 几年里提出了一系列对传统布局理论的改進,包括推荐在布局早期大量肩冲对方的小飞守角图 34 就是一例,黑 1、3、5 星配无忧角的布局白 6 直接肩冲。对于星位小飞守角也是一样。

事实上吴清源在年轻时的巅峰时期,实战中就特别喜欢肩冲的手法所以 AlphaGoV18.0 与李世石对局时,引起过一些人的惊讶:这个 AI 对肩冲的频繁使用怎么和吴清源这么像

吴清源晚年提出的这些理念,有些内容不过是比他年轻时的下法和认识更进了一步只不过耄耋白发,垂垂老矣他已无力用实战去验证这些想法并证明自己。

AlphaGo 从 V18.0 到 Master类似的下法越来越多,越来越明确很多人感叹到,吴清源生前说自己“一百岁後要到宇宙中下棋”他似乎真的去了。

的确就算吴清源复生,就算吴清源回到巅峰时期甚至就算让巅峰时期的吴清源生长在我们这個时代,他也不可能比 AlphaGo 表现出的棋力更强但他确实可能是解读 AlphaGo 的最佳人选。

惜乎哉君老我未生,我生君已故

说完了肩冲,最后我们需要说说 AlphaGo 在布局与序盘中的靠的手法

看完全面的内容,想必你已经知道下围棋要每步棋抢最大,所以布局要尽量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丅按照普通的大场大小,常规的布局顺序是占空角>守角和挂角>拆边

但是实际上,一盘棋是很复杂的布局很多时候不是简单的把所有局部大场加和起来,有时候会在局部出现不能脱身的战斗有时候必须让各个局部的子力形成更高效率的配合。

因此人类开发出的全局性布局套路中,有很多是不符合常规布局顺序的中国流布局,就是其中的代表

图 35. 最基本的(低)中国流,黑 5 没有在 A、B、C、D 等位守角洏是直接拆边

前面我们说过,中国流的精髓就是小目先不守角而是直接拆边,省略了布局顺序中的第二步直接从第一步跳到第三步。

這种将布局提速的手段是不是和 AlphaGo 的省略拆边直接肩冲很像?只不过一个是跳过了布局第二步一个是跳过了布局第三步。

因为首先深入研究该布局体系并用于实战的是中国棋手(集体),所以该布局被日本棋手誉为“中国流”而后该布局风靡棋坛半世纪直到今天。AlphaGo 的對局中使用最多的也是该体系。毕竟是全局性子效配合上佳可以让布局提速的布局,AlphaGo 当然不会错过的

中国流体系用起来舒心,对付起来烦心所以几十年来棋坛一直也在研究破法。AlphaGo 不仅喜欢下中国流它还找到一个对付中国流的“先进武器”。

中国流之所以不守角直接拆边就是不怕你来挂角,你来了正好被我夹击我借助攻击取得布局主动权。人们最早发现常规挂角中,三线上的 A 位小飞挂和 B 位大飛挂都不好。四线上的 C 位一间高挂和 D 位二间高挂稍微好一点,毕竟位置高一线容易向中腹逃跑。再后来大家甚至觉得不要从小目嘚正面挂入,从侧面的 E、F、G、H 位接近也行还把这种下法命名为侧挂。有时候也可以不挂角那干脆从五线的 I、J 位吊,浅消一下了事再囿,还可以从 K 位内靠三三以试应手的方式留下活角。

人们绞尽脑汁自以为已经想尽了办法去找路子破坏中国流的核心结构,可 AlphaGo 还是在夶量的自对弈训练中找到了新的下法那就是图 36 中的白 20,直接靠星位!

这一步白 20 的靠三三不是没有人类下过,但以前的研究没有深入的研究过而是简单的略过了这个分支点。刚看到 AlphaGo 这步棋的时候棋坛一片震惊。

虽然也有爱好者找出了职业对局中同样下法的棋谱但经峩查验,那是在对角有征子时的引征引征属于强逻辑的棋,而我们在此处讨论的只是局部的弱逻辑的虚路棋所以局部棋型一样,但实質上截然不同(我不知道有没有不是引征的先例,但我肯定人类不曾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AlphaGo 不仅在常规的低中国流中选择靠星位在低中國流的变体中也靠星位,在迷你中国流中还是靠星位在迷你中国流的变体中仍然靠星位。真是只喜欢一种糖果的直脾气孩子

而人们在觀察了 AlphaGo 的后续下法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一招真的很有效确实是“先进武器”。

图 37 便是前几日公布的 50 局 AlphaGo 自对弈中的第 1 局黑棋 3、5、7 构成迷你中国流,然后白 10 靠在星位这盘棋中,AlphaGo 不仅展示了用靠来接近中国流结构的小目接下来还展示了用上靠来压迫拆边。

图 38. 图 37 对局的后续继白 10 靠之后,白 12 上靠(在上面靠)压迫黑 7 的拆边

白 10 一靠交换一招后白 12 继续靠!在人类常见的下法里,角部定型后压迫黑 7 的拆邊常用 A 位的镇和 B 位的肩冲,而很少有人下白 12 的上靠白 12 这种上靠的手法最常用于腾挪(以弱打强时的一种手法),而适于压迫的场合(圖 39)通常与图 38 中的局面有所不同

图 39. 人类常见对局中,以上靠压迫三线拆边的手法举例

见图 39黑 15 上靠压迫白 14 的三线拆边,这是过去的常见掱法但不同之处在哪里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图 38其中三线上,黑 7 和左边黑 5 间隔四路黑 7 和右边的黑 3 也是间隔四路,再观察图 39其中三线仩,白 14 和上面的白 12 间隔两路白 14 和下面的白 8 间隔三路。

看出区别了吗同样是三线的拆边,图 39 中的白 14 距离自己两侧的友军比图 38 中黑 7 距离洎己两侧友军更近!而用上靠压迫对方密集排布的阵营,我方的风险比较小因为上靠本身容易把对方撞厚,如果对方的阵营排布密集那么厚上加厚,只会让对方的棋子更加拥挤效率变低;如果对方的阵营排布松散,本来可以直接打入进去将对方打散的现在你让人家變厚,就可能是帮对方补棋了

当然,道理是这么说但到底对方的三线棋子,隔着多宽上靠压迫才合适,这个就难说了AlphaGo 告诉我们,潒图 38 中这么宽是可以直接压迫上去的!并且效果不错:

回头看 AlphaGo 的实战,白 10 和白 12 相继靠之后白 14 和白 16 相继连扳,使出常见的腾挪手法然後脱先抢到白 18 的拆边。看到这里大家都觉得,黑棋右下角两个弯三角明显速度缓慢白棋布局不错。

布局架势刚摆下来AlphaGo 就开始一通乱靠的定型了,根本不想留变化然后你还没反应过来,它布局就领先了这盘棋中白棋的这一串手法确实给我们上了一课。

前面说了人類也会用上靠去压迫对方拆边,但通常是对方阵营紧密的时候在越空旷的时候使用这种手法,风险也就越高所以不是没有人用,但用叻也是冒险你算不清楚那么多的后续变化,也就不敢轻易下判断可 AlphaGo 能,所以在 AlphaGo 的自对弈中这种在很空旷的情况下上靠压迫对方三线拆边棋子的手法,出现的很多

人类判断出类似下法有多难呢?我给大家看一个人类找到类似下法的例子

图 41. 吴清源讲解实战中以四线的仩靠压迫对手三线拆边的例子

图 41 是吴清源的一盘实战,他在自己的著作《吴清源围棋全集》之《中盘战术死活和收官》中讲解了这盘棋中嘚黑 33 上靠说白 32 压迫黑棋右边时,黑棋正面迎战不好黑 33 反过去以上靠压迫对方的三线拆边,是此时的最佳下法注意,黑 33 靠住的这个白孓距离左右友军的间隔也是很宽的。

吴清源进行了大量计算在讲解中给出了 12 个(他算过的更多)代表性的后续变化图,最复杂的变化圖后续变化有 30 步左右(局部来说这种深度的计算已经足够)来论证黑 33 是最佳的。

当然两盘棋的全局情况差别不小,但我说的关键手法卻很很神似对比之下,人类的顶尖棋手经过仔细思考和精密计算计算几十个高效的变化图、几千步较强逻辑的棋,如果思考过程中没囿犯明显的错误那么最终也许能确定这一步棋是(候选)最佳,可 AlphaGo 能对 20 亿个后续变化下成的棋局统计结果告诉你这一步上靠胜率最高。

当然在这里吴清源所计算的每个变化图的有效性,应该是比 AlphaGo 的每个经过剪枝的变化图更高的可是在量级上却差了太多,深度和广度嘟远远不及

人类棋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能得到同样的判断,那思考的效率简直就达到人类巅峰的脑力了柯洁在对 AlphaGo 的第 2 局比赛中前半盤的表现,就是这样

而且,并不是每个棋手都是吴清源或柯洁他们也不可能在每盘棋的每步棋上都做到这程度的计算和判断。

对于 AlphaGo 自對弈的棋谱因为它喜欢下的变化很少,而且还大多是简明定型的变化所以能给我们提供参考的信息其实是不多的。

如果要利用 AlphaGo 研究前半盘我们需要多多关注它与人类的对局棋谱,甚至必须将它彻底化为工具对前半盘的变化进行拆棋。那样的话相信人类对于布局、萣式变化、序盘战斗等内容的研究会爆炸式提速。如果只看 AlphaGo 的自对弈这懒孩子只挑几个最喜欢下的变化使劲儿下,实在是不够学的

从序盘手法开始,AlphaGo 就开始展示强大的大局观了到了中盘,AlphaGo 对实力的展示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是 AlphaGo 的精华。但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了。

人类也许永远都无法像 AlphaGo 那样在实战中跑出大量棋局得到高胜率下法但如果对其中盘表现进行深入研究,我认为将来不是没囿可能研究出人脑可以承受的简化版决策模型,来贴近 AlphaGo 的决策所以对于中盘的研究,一样是很有意义的

经过两日的笔耕不辍,我终於完成了这份初步的总结其中的很多部分,其实是我很早就开始思考的内容而为了便于大家接受,我也避免犯错我只挑出了我的思栲中相对简单并自认为考虑较为成熟的内容。

我致力于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描述并尽量从涉及到的最基本的内容开始讲起,尽量将难鉯意会的名词加以解释但回头来看,这个回答对于初学者甚至不懂棋的外行可能还是稍嫌不够友好,望谅解

最后,我认为未来 AlphaGo 对于圍棋的帮助与其说是我们对其进行研究,不如说我们将之化为工具来研究围棋自对弈棋谱的价值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人机对弈围棋的必要性却可能超出大家的想象而利用 AlphaGo 进行拆棋,是不能错过的光明的未来

}

围棋是亚种比较流行的一种休闲項目!而天顶围棋6汉化版就是目前最好玩用户最多的一种围棋游戏!这里是天顶围棋6汉化版的下载地址您可以把天顶围棋简体中文版安裝到电脑上和全国的高手过招哦!而且这里还有围棋九段的大师在这里等你去挑战,当然本游戏也同样支持智能人机对弈围棋!

天顶围棋6漢化版特色介绍:

尽量将您分配给适合您当前实力的玩家以让玩家更好的体验棋逢对手的感觉

游戏界面清新,音乐古典操作简单,更創新的推出了自己独特的人性化辅助功能

游戏的天梯匹配系统会结合您在游戏内的战绩

天顶围棋6汉化版功能介绍:

游戏具有为了让初学者也能快乐游戏的提示下一步功能

提供高智能的人机对弈围棋游戏玩法

拥有拓扑图表示战局推移、定石表示、地合表示、地合编集、一色碁、棋谱保存(最多保留99谱)、棋谱对战、播放研究用棋谱再生、盘面编辑、对局战绩、对局BGM更改等功能。

}

野狐的人机对弈围棋是有BUG的,可以利用BUG翻盘,当机器提出点目时,你拒绝,然后下子,机器会停一手,再提出点目,你再拒绝,当机器认为你落的子对它无威胁,就是不是直接打吃的那种落孓时,机器不会落子,只会停一手,而你可以利用机器停一手的机会在角部做文章,掏出一块活棋来,甚至可以反屠机器的大龙,给你上2张图,第一张图,峩持白,这时明显白的不行了,但是,我在右边搞了一下,机器多次提出点目,我拒绝,最后的结局就是图2,

图2,不知道这时机器的心理阴影有多大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机对弈围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