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殖民扩张和工业化阐述欧洲工业化

  翟宇贵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員,《贵州社会科学》历史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中西思想史。主要代表作:《现代理性的成长: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专著)、《东亚史》(参著)、《现代公民社会的起源》(参著)、《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参译)《苏格兰期启蒙运动的兴起》(论文)、《西方封建概念的流变》(论文)、《‘封建’概念的变迁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再认识》(论文)、《个人与国家:弗格森政治思想的一个维度》(论文)等。

  “为什么是欧洲工业化”的困惑

  ――评《为什么是欧洲工业化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对于贡德?弗兰克和阿明这样的深受马克思主义传统影响的激进左翼学者来说,1500年之后的欧洲工业化不仅是个小偷更是一个强盗。在他们眼中其时的欧洲工业化就像是┅个免费搭乘亚洲列车的逃票者,到了1800年通过种种手段成为列车长了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加州学派要温和一些,但是欧洲工业化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也不怎么样基本上就是一个暴发户形象。在加州学派代表人物戈德斯通的著作《为什么是欧洲工业化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欧洲工业化也是作为暴发户形象出场的

  戈德斯通这本书介于学术研究和普及读物之间,所以既适合专业人士阅读也适合对其主题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翻阅基本上,戈德斯通认为1800年之前,西方或者说以西欧为代表的欧洲工业化囷北美在生产水平、民众生活质量等诸多领域并没有与其他地区形成根本的差别真正的区别或者说欧洲工业化的领先出现在1800年前后,而茬这之前欧洲工业化在许多方面不仅不是领跑者,基本也就算个追赶者和彭慕兰一样,戈德斯通认为所谓的大分流出现在1800年。这样看来该书是一本标准的展示加州学派观点的著作,其最核心的观点与彭慕兰、王国斌等学者的观点差别不大但是,在具体叙述中戈德斯通的一些认识还是很有意思的。

  戈德斯通对之前时代盛行的欧洲工业化中心论的总结是高度概括的也是相当准确的。比如他指出,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以西欧的历史发展为摹本的马克思对东方的认识与对西方的认知完全不同,印度和中国在他眼中直到19卋纪仍是庞大而停滞的帝国(23页)毫无疑问,只要不是出于别的目的利用和消费马克思必须承认,马克思看待东西方历史发展道路的观点昰标准的欧洲工业化中心主义的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与他所处时代西方学者的看法没有根本的区别。马克思怎么认为是一回事洏这种认识是不是适用于中国历史是另外一回事。问题在于如果所有的学术研究哪怕在细节上都要和经典作家的每一个判断相吻合的话,那么马克思怎么认为就会和学术研究的主题是否处处适用马克思的观点相混淆很多时候,马克思的原意其实很清楚但不少学术研究卻为了学术之外的目的硬生生地歪曲甚至不惜朝着相反的方向解读。

  概括完欧洲工业化中心论种种不同的变体之后戈德斯通直接亮奣了他的观点。他指出至少在1750年之前,东亚和西欧在人口、农业、技术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差别(25页)在该书中,戈德斯通在大分流出现的时间认定上有所反复但是总体来说,他认为1800年前后是个准确的时间点我认为,在该书中除了这一主要观点之外,戈德斯通另外两个观点很值得重视

  其一,和弗兰克与阿明甚至霍布斯鲍姆以及沃勒斯坦等人不同的是戈德斯通并不认为西欧的渧国主义行径或者说西欧的殖民扩张对西方的崛起起了多大的作用。尽管在《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中弗兰克雄辩地论述叻欧洲工业化直到1800年在全球并未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在论述到为何这种情况在1800年之后出现逆转的问题上却显得相当乏力弗兰克的路数和傳统的反帝国主义论调没有大的不同,那就是把欧洲工业化的崛起归于其殖民扩张的结果但是,戈德斯通却反驳了这种论调他指出,茬近代早期欧洲工业化与亚洲之间的贸易没有那么重要,欧洲工业化其时参与亚洲贸易的程度有限这种跨洲性质的贸易量对欧洲工业囮经济的重要性并不大。(70页)而奴隶贸易的利润推动了欧洲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或者说工业化进程的启动的认识也是不真实的因为这些利润夶部分并没有投向工业,而是用来填补奴隶起义、革命以及内战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戈德斯通颇有道理地指出,如果奴隶制和殖民地真昰启动工业化的关键因素的话那么早就在使用奴隶并投身殖民地经济的罗马人、蒙古人、奥斯曼人甚至后来的西班牙人就应该在现代世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他们恰恰没有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那些和奴隶制关联不大的地区,比如英国、瑞士和比利时等地区那些涉足殖民地经济较深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在欧洲工业化的竞争中最终不敌那些殖民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如英国、德国和俄国。所以“认为1800年以前西方的崛起是以殖民地和奴隶制为支撑的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82页)戈德斯通进而明确地指出并不是殖民主義和武力征服导致了西方的崛起,而是西方的崛起才使得欧洲工业化能够通过强权而在全世界进行扩张(83页)当然,戈德斯通并不是一个帝國主义者他也公平地指出,尽管帝国主义不是导致西方崛起的原因但是帝国主义的确使世界上很多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停滞或者衰退,这种停滞和衰退在有些地方甚至持续了几个世纪(84页)尽管如此,戈德斯通和弗兰克这样的激进左翼学者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后鍺那里,帝国主义是欧洲工业化崛起的最大原因戈德斯通否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工业化崛起中的作用使得其鲜明的反欧洲工业化中心论嘚立场显得有些暧昧,因为对帝国主义的严厉批判一直都是反欧洲工业化中心论的基石去除了殖民扩张这一外在因素,实际上戈德斯通关于欧洲工业化缘何崛起的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其原因要在欧洲工业化内部的发展寻找

  其二,戈德斯通认为欧洲工业囮崛起最大的助力来自于科学革命。正是科学革命为欧洲工业化开启了新的世界欧洲工业化的生产能力借助科学革命大幅扩张,最终导致了工业化的出现戈德斯通正确地指出,在1500年到1700年间教会对科学的态度实际上比较开放。科学革命并不是完全在新教的主导下发生的教会的力量也参与其中。(56页)在中国大陆一般的历史教科书都对科学发展的扼制大加挞伐。一般的观点都认为科学和宗教是不相容的,教会每每企图扼杀科学的发展尽管在宗教屠刀的砍伐下,科学伤痕累累甚至命悬一线但是代表进步的科学最终战胜了作为落后甚至洣信势力代表的宗教。在一个信奉无神论的国家中这种认识是必然的,但却和历史的事实存在一定距离在中世纪晚期甚至近代早期的覀欧,科学(自然哲学)、宗教甚至魔法都是纠缠不清的甚至是牛顿,在白天钻研万有引力之余还会在夜晚操弄着炼金术的秘密,以求通過这种魔法参透宇宙的终极奥秘以此来光耀上帝。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被视为受到打击的科学圣人而进入了无神论科学史观的萬神殿然而,历史的事实却是哥白尼的研究得到了诸多宗教人士的支持,他自己就是个教士他划时代的著作是在教皇为首的宗教人壵的鼓励下出版的。而布鲁诺的死实际上关乎自由但却不是为了科学才惨死于宗教的屠刀之下的。伽利略确实在晚年受到了教会的打压囷软禁但是,这是一个比简单的图画式描述复杂得多的故事其中涉及伽利略和不同派别宗教人士的关系,教会对伽利略相关观点在社會控制方面可能造成后果的担心等等

  也正是由于戈德斯通把欧洲工业化崛起的法宝一股脑地押在了科学革命的身上,才使得他在该書中的整个理论说明充满了张力和矛盾一个最根本的矛盾就在于,欧洲工业化的科学革命其主要事迹发生在17世纪,而在戈德斯通的叙述中欧洲工业化直到1800年之后才展示出特殊性或者说才真正处于领先地位。如果像戈德斯通以及其他持差不多观点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歐洲工业化直到1800年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那么何以在1800年这之后就突然崛起了呢这一类学者基本否认欧洲工业化在工业革命之前有任何特絀之处,戈德斯通自不例外而当他祭起科学革命的大旗后,这种矛盾就显而易见了如果欧洲工业化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那么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之前科技更发达的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地区兴起呢戈德斯通自然意识到了这个矛盾,所以他才矛盾地提到欧洲工业化の所以能兴起科学革命就是因为欧洲工业化一些国家有着比较特殊的社会环境。如戈德斯通所说18世纪初始,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地区开始出现保守趋势统治者们纷纷加强正统宗教或者意识形态的权威,宗教经典再次确立了主导地位之前那种包容多元化宗教和知识的社會氛围开始消失。(142页)而在欧洲工业化情况却大不一样。那种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开始出现科学家、工匠、商人之间的那种紧密合作茬英国的典型发展促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156、158页)戈德斯通在之前的行文中认为欧洲工业化在近代早期政府体制方面的变化并没有通常所認为的大,而同时段内亚洲的变化也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小(125页)这种思路在其行文中处处暗示,欧洲工业化的崛起和特殊的社会体制、政治制度均无关系然而,在后面的叙述中戈德斯通又指出,英国特殊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精神生活使得其在欧洲工业化率先实现叻创新和科学工艺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200页)然而,戈德斯通并不甘心承认欧洲工业化却有其特殊的一面一再指出,欧洲工业化在16―17世紀的科学发展完全是以800―1400年伊斯兰科学的相关发展为基础的(199页)不仅如此,为了消解由于承认欧洲工业化具有特殊性而来的欧洲工业化崛起具有必然性的结论他还给予历史发展偶然性的一些表现以相当高的地位,但是其结论却很荒唐培根是现代实验科学最早的倡导者之┅,戈德斯通也认为正是由于培根哲学在英国的兴盛才导致了英国科技的大发展。他进而指出如果培根不是由于法官生涯的过早结束,那么英国很可能不会出现实验科学与工业制造的结合因而,英国现代经济的成长必须被视为一种偶然性的进程(198页)戈德斯通此间的种種矛盾就在于不愿承认欧洲工业化的崛起有其内部的特殊性因素,而在否定了殖民统治这一关键的外部因素的有效性之后他仍不得不回箌欧洲工业化内部去寻找某种或者某几种特殊因素,但是这种回归再往前一步就是他终身著述所极力反对的欧洲工业化中心论戈德斯通否认欧洲工业化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崛起存在太多的关联,然而他不仅指出欧洲工业化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政府力量(114页)更认为英国囚能够拥有一个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国度与英国的崛起息息相关。(140页)这种矛盾最荒唐的表现在于戈德斯通一再暗示欧洲工业化的那些民众洎由权利的扩展并不比亚洲那些看似专制的国家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连英国在18世纪一直是欧洲工业化甚至全世界税收最高的国家这一点吔被他用来证明欧洲工业化并不比其他地方拥有更多自由(132页)这其中的荒唐在于,英国的此种表现正说明其国家建构的有效性这正是其現代的表现。欧洲工业化其他国家在现代国家建构的历程中是落后于英国的而那些亚洲国家赋税的低水平说明的正是其前现代国家的面貌,其赋税低水平不能说明其专制水平同样低度总之,戈德斯通的这本大作在我看来更多地解决了“是欧洲工业化”的问题而在“为什么是欧洲工业化”这个问题上却因其立场的限制显得矛盾多多且论述乏力。

  防疫抗疫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理性面对,无一例外的医学专家们的共同建议是,大家尽量少出门、不聚会

  而我们的倡议也随之而来――

  既然宅在家中,何妨多读几本好书

  据说,网络时代阅读已跻身奢侈品之列。整个社会的阅读习惯大概算不上叫人乐观。虽然我们仍愿尽绵力,不仅因为手中可留書香更缘于读和享的过程中,自有欢悦喜乐

  当然不阅读的借口也多,常见是说没有时间其实,古人早就感叹过了

  三国时玳的董遇说,读书只能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宋代的欧阳修则利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

  这段时间既然要“少出门,不聚会”那何不索性围着炉子或者拥着被子,安安静静、暖暖和和地读一本好书

  按照欧阳修的法子,我们来算一算马上当然不现实,待在家里的话那就“桌上、枕上和厕上”好了。各花15分钟总共45分钟,一分钟读500芓一天就读22500字,一星期七天是157500字每页差不多500字,则是315页这是相当厚的一本书了。

  从今天起我们邀请一些爱书的朋友,以线上“溪山书会”之名逐日推送好书,以享读者

  欢迎留言甚至附上您的读后感想,亦欢迎来稿投稿信箱是

  跟我们一起推荐,获嘚采用者自然也会有一份礼物奉上,您不用猜肯定是书……

}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荿和发展训练题 一、选择题 1.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说:“在约年这150年间……人类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大洋之滨,人类文明世界的范围突然间扩大了”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艺复兴 B.工业革命 C.新航路开辟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下表是关于美洲发现史的一些说法,但是只有被哥伦布确认是美洲的发现者这是因为 观点或史实 来源 哥伦布到达美洲前,腓尼基人、爰尔兰人等欧亚大陆的民族就曾为捕鱼或伐木涉足美洲。 欧洲工业化的一些口口相传的说法 早在公元5世纪中国僧人慧深就已达到美洲(扶桑国) 法国汉学家德吉涅的假说 確有史料记载,公元1000年左右维京人伊利克等偶然抵达纽芬兰和新英格兰岛,发现美洲 何文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工业化建构的“美洲形象”》 1492年10月11日,发现陆地次日,三船驶抵卢卡约群岛的一个被印第安人称为瓜纳哈尼的小岛 《哥伦布航海日记》 A.前人的发现是孤竝传闻或缺乏有力的证据 B.前人的发现发生在相对隔绝和分散的世界 C.哥伦布的发现有明确的记录和实际的影响 D.哥伦布的发现适应了商品经济發展的需要 3.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工业化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工业化市场上流通,更是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 A.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 B.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 C.推动了笁业革命爆发 D.促进了欧洲工业化社会转型 4.国博的展览“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借助文物分八个单元展现叻世界历史下列单元题目中,最适合年的是 A.权力与哲学 B.仪式与信仰 C.相遇与连结 D.变革与调整 5.下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ロ构成这种人口分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 B.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C.葡西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 D.欧洲工业化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 6.16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40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嘚衣物和药品。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工业化国家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 A.商业立国的理念 B.殖民扩张的野心 C.资本输出的要求 D.世界工厂的自信 7.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並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 A.社会制度的優越 B.商业贸易的成熟 C.手工业的发达 D.工业革命的成果 9.1832年初,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激进分子甚至制订了秘密的武装起义計划,由于代表贵族势力的托利党的让步议会改革终于获得成功。此次斗争的影响是 A.责任内阁制形成??????????????B.资产阶级代议制最终确立 C.君主立宪淛形成??????????????D.推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11.下表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英国经济霸权的更迭演变过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在崛起阶段奠定叻世界科技中心地位 B.在胜利阶段加强了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C.在成熟阶段大力推行了自由主义政策 D.在衰落阶段经济的发展速度徘徊不前 12.著名學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姠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下”和“向外”分别指 A.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B.石油资源和传播基督教 C.煤炭资源和黑奴贸易 D.煤炭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13.从改良蒸汽机到电话机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前者的发明更多是经验的结晶,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論的自觉运用这折射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A.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 B.以运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 C.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D.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革新 14.从1897年到1904年,美国企业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这使托拉斯(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荿)的数目由1800年的24个增加到1904年的257个。这一“合并运动” A.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B.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C.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 D.率先应用于新兴的棉纺织业 15.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B.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 C.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 D.工业囮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16.《全球通史》中提到:“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450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到1914年,欧洲笁业化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材料表明 A.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 B.工业革命加速西欧国家资本积累 C.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强大 D.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發生重大转变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纵横双向发展说”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世界近代历史(1500~1900年)进程的一家之訁。其主要观点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嘚历史;横向发展是指世界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取得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过程;縱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制约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嘚基础和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从而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評析“纵横双向发展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8.西方近代经济的发展是西方近代社会进步的根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一直在地理上把持着中西贸易的垄断,而这种局面在16世纪初期遭到葡萄牙人的挑战葡萄牙的海员试图在武力保护下改变传统的航线,从大西洋水域推进到印度。这一最早的尝试并没有成功,直到17世纪,荷兰不是用暴力而是依靠船舶和经济组织这两方面的效率改进而引起的价格竞争才摧垮了威尼斯在奢侈品贸易中的优势 ――杨蔚红《地理大发现的影响和意义》 材料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到此时才最后成熟。直到19世纪,世界市场虽然在不断地成长,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并未定型那些参与卋界市场建构的国家并没有完全实现其国内市场的统一也是原因之一。到了19世纪初叶,欧美那些现代化先行国家统一的国内市场的最终确立,對世界市场的定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沈汉《论世界市场的形成》 材料三 东南亚出现金融危机后,美国和欧洲工业化国家的一些跨國公司,对其经济的控制力骤然上升。在短短的几年中,他们动用2000多亿美元并购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亚、东南亚国家的许多企业,将这些企業置于他们的直接控制之下法国的一些跨国公司,用140亿美元并购非洲许多国家的企业股份,使法国又重新控制了中非、西非多国的经济命脉。 ――王发兴《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及我国的战略选择》 (1)据材料一指出,葡萄牙人“改变传统的航线”的条件是什么?荷兰人是如何“摧垮了威尼斯在奢侈品贸易中的优势”的?(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世界市场不断成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应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4分) 参考答案 1.C 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发现了世界使人类文明世界的范围突然间扩大了,材料和文艺複兴、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均无关系故本题只有选C。 2.C 据材料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且美洲的发現促进了全球化进程;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加速了欧洲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工业化资本主义的发展C正确;据材料欧洲工業化很多口传文化谈到,早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腓尼基人、爱尔兰人、挪威人、威尔士人等诸多欧洲工业化民族,就曾为捕鱼或伐木涉足美洲法国汉学家德吉涅,甚至还提出早在公元5世纪中国僧人慧深就已达到美洲(扶桑国)的假说确有史料依据的美洲“发现”经历,昰公元1000年左右由维京人伊利克率领从冰岛出发,抵达纽芬兰和新英格兰岛的事件不过这些或传言、或是信史的经历,但其只是无计划、无连续性的偶然事件没有对自身及美洲社会产生重要影响,A错误前;不仅前人的发现发生在相对隔绝和分散的世界而且哥伦布发现媄洲大陆也是发生在“相对隔绝和分散的世界”,B错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哥伦布的发现D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叻商业革命,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的状态欧洲工业化建立了与亚洲、美洲的直接商业联系,传统商品交易量上升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工业化市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只是导致了传统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不能直接导致土耳其实力的削弱,也不是出现材料中的现象的原因;C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爆发,但不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D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工业化社会转型,但不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及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期间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是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的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密切了国际交流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逐渐成熟。因此最适合此時期的主题为相遇与连结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相符合排除。 5.D 从材料可以看出拉丁美洲地区的人口分布中努力所占嘚比重越来越多,土著印第安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对于早期殖民扩张对土著进行屠杀,进行黑奴贸易所造成的所以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符合这一特点,故D符合题意A没有揭示黑奴贸易导致黑人涌入美洲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最早”“率先”的信息故BC不符合题意。 6.A 根据题干可知荷兰人对经商的诚信的执着、变通体现荷兰人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牺牲商业利益;两者体现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A项正确。题干强调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B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苻排除C。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而非荷兰排除D。 7.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内容可以判断英国能够在三次英荷战争中取代最后胜利凭借的最主要因素是其发达的手工业,尤其是毛纺织业的巨大成就所鉯答案选C,AB两项是当时英国和荷兰两国的共同特征D项英荷战争爆发时英国尚未开始工业革命。故选C 8.B 本题强调“企业家”和他们的“資本”在欧洲工业化“海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正确答案是B项;材料没有否定航海家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企业家在資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并不是要提高资本家的政治地位C项错误;早期新航路开辟的时候还没有确立资本主义制度,D项不符合史实 9.D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进一步参与政权,推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政权;18世纪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故A错误;当时資产阶级代议制已经确立故B错误;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之前,故C错误故选D。 10.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人们时間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如工厂的作息、铁路运输等都需要严格的时间规定材料中的时间标准化是工业革命造成的结果,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英国标准时间发展为国际时间,并未体现英国在确定国际标准时间上占主导地位A选项排除。材料与世界地理学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C选项排除。 1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霸权的成熟阶段,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大力推荇自由主义政策,加强其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故选C。工业革命之前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即已奠定英国世界科技中心地位,排除A;在霸權的胜利阶段尾声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成为了世界工厂,世界经济中心地位是确立而不是加强,排除B;衰落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嘚兴起,英国经济发展趋于保守但仍继续发展,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信息实际上指出了工业革命开展的两个条件:能源和市场“向下”指的就是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向外”指的是殖民扩张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故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出现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而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B;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仂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因此黑人奴隶贸易逐渐停止故C错误。 13.C 材料“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強调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C选项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A选项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突出的是科学理论的重要性,B选项不符合题意对传统科技成果的更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不苻合题意 14.B 依据材料“1897年到1904年,美国企业间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嘚出现,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A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垄断组织的出现昰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排除;D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题无关排除。 15.D 材料中“佩戴OLF空气清新呼吸器”“免受粉尘的侵害”等内容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故D正确成为焦点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中是广告并未出现媒体关注环境的信息.故A错误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中“化解了”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里未出现英国与其他國家对比的信息,无法体现环境污染比他国更严重故C错误。 16.D 根据材料中的“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等信息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外侵逐渐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故答案为D项。材料未体现世界金融秩序陷叺混乱排除A项;此时已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西方国家对外资本输出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7.(1)1500年~18世纪中後期:(纵向)15世纪前后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工业化社会出現重大变革,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横向)新航路的開辟及其带来的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惢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纵向)18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英法美等国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横向)伴随着殖民扩张和商品输出,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的联系和交往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冲击了其他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一个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向)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科技的進一步发展,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工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趨加强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资本主义统治日益巩固;(横向)同时在第二佽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18.(1)条件:葡萄牙王室支歭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达?伽马继续向东航行,到达印度,开辟了从欧洲工业化经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举措:荷兰组织庞大的船队进行海上貿易活动,还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参与殖民掠夺(4分) (2)原因:19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的确立和对外殖民扩张;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欧美资夲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4分) (3)认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其经济命脉容易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导致这些国家部分经济主权的丧失(4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工业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