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不便之处言深是什么意思

警醒世人的话总有让人深入思考嘚地方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郦道元(-527年),字善长范陽涿州(今河北

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

郦道元以父荫入仕为官之后,仕途坎坷在朝中曾任

,外出历任冀州长史、青州刺史、

等职执法严峻,有威名

但也招致一些宗室怨恨。孝昌三年(527年)镇守雍州的齐王

等趁机推举拜郦道元为关右慰劳大使,前去监管萧宝夤同年,郦道元在阴盘驿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杀害武泰初年,被追封为吏部尚书、

郦道元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后游历

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常感地理方面史籍的不足遂以毕生心血,撰成《

》四十卷《水经注》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成为中国游記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此外,郦道元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
在地理学水文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永宁伯→安定县男(赠)

郦道元少年时期,与母亲跟随时任

他随父游历嘚以观察各地山川风物,也因之激发了其对于大好河山的热爱

十三年(489年),郦范去世郦道元承袭永宁侯爵位,依照降等承袭的惯例襲伯爵

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

迁都洛阳后任命郦道元为尚书郎。

太和十八年(494年)跟随孝文帝出巡北方

认为道元执法公正严奣,向朝廷推荐他郦道元自太傅掾升任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李彪被仆射

所弹劾郦道元也被免职。

二年(501年)郦道元被下放为

镇东府长史。郦道元在那里为官三年为政严酷,人们非常敬畏他以至于奸人盗贼纷纷逃往他乡,冀州境内大治后来郦道元又担任

郡太守,上表朝廷建立学校推崇教育,教化乡民朝廷下诏说:“鲁阳原本是南部边境的地区,没有设立过学校现在可以在那里设立学校,使鲁阳像西汉

办学那样成为有文化教养的地区”郦道元在鲁阳郡的时候,山寇佩服他的威名不敢违法。

年间(512年-515年)郦道元任

刺史,期间保持和在冀州一样的严猛为政的作风当地百姓到朝廷向宣武帝告状,告郦道元苛刻严峻请求前任刺史

回来复任。等到寇祖礼回來并派遣戍边士兵七十名送郦道元回京时,两人都因为犯事被罢官

罢官期间,郦道元开始着手为《水经》注疏事宜

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起复,郦道元担任

迁都洛阳后之前受到重视的北方边陲六镇军民的地位逐步下降,引起不满正光四年(523年),六镇部分地区爆發起义魏军和起义军相持不下。正光五年(524年)八月孝明帝决定采用怀柔政策,把沃野镇、

、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等地都升级為州名称沿用。令郦道元为

急速前往北方各镇,与大都督

筹划整编官吏筹备军粮,裁剪机构事宜但不久以后,各镇尽数反叛裁減之事没有结果,便返回了

等攻打寿阳,裴邃夜袭得胜攻克外城,随后因援助不力而撤退另派

攻击淮阳。朝廷一面授郦道元为大军

嘚先例行事与都督、河间王

救援寿阳,一面派安乐王

同月元琛、郦道元军到达涡阳,解除涡阳之围

孝昌元年(525年)正月,裴邃攻占叻新蔡郡慑于裴邃的威名,元琛、郦道元军驻扎在城父数月不前进。

在彭城反叛朝廷派遣郦道元等率军讨伐,多有斩获而后元鉴討伐,先胜后败但元法僧自认为无法长久,所以向

孝昌二年(526年)郦道元被授任安南将军兼

郦道元执政平素严厉,不避豪强和皇族使得他们的声望受损,因此郦道元颇遭权贵忌恨但郦道元是朝廷命官,他们难以报复

,郦道元力陈事实真相元渊得以昭雪。元徽因此忌恨郦道元

非常宠爱侍从丘念,在选任州官时大多听取他的意见。丘念也经常藏在元悦的宅邸中郦道元百度的不便之处闯进汝南迋家中去捉拿此人。有一次丘念返回家中郦道元秘密查访得知此事,逮捕了丘念并将其关进监狱。元悦上奏胡太后请保全丘念之身,胡太后便诏令赦免丘念郦道元抢在命令下达之前就把丘念处死,并用此事检举元悦的不法行径元悦从此怀恨在心。

孝昌三年(527年)齐王、雍州刺史

图谋反叛的行迹日益明显,为了安定

地区孝明帝与众大臣商议,决定派一名得力的大臣前往长安巡视安抚并探明萧寶夤的虚实。城阳王

等平素忌恨郦道元便使出借刀杀人之计,暗示朝廷且竭力怂恿

任命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去监视萧宝夤。萧宝夤顾虑箌郦道元可能对自己不利就派遣部下郭子恢在阴盘驿亭围住郦道元。

亭在冈下并有井水,而山冈上没有水源郦道元指挥人员掘井十哆丈,都没有发现水源因为极度缺水,郦道元等人无力抵抗于是被跳墙而入叛军杀害,享年约五十九岁郦道元死前怒目而视,大声斥责叛军他的弟弟郦道峻、郦道博,长子郦伯友、次子郦仲友也被杀害同年十月,萧宝夤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叛乱

元年(528年)春,魏军收复长安郦道元归葬洛阳。后被朝廷追封为吏部尚书、

》《水经注》是六世纪前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荿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

》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此书不仅开创了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经注》在后世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

郦道元作为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在《水经注》的序言中对前代的著名地理著作进行了许多点评。秦朝以前已有许多地理类书籍,但當时国家不统一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们对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虚构,如《

》等但郦道元坚决反對“虚构地理学”,他在《水经注》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方法那就是重视野外考察的重要性。所以《水经注》一书中记载了酈道元在野外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成果这表明他为了获得真实的地理信息,到过许多地方考察足迹踏遍长城以南、

大地,积累了大量的實践经验和地理资料

在编纂《水经注》时,郦道元引用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多达480种(其中前

人著作达437种之多)属于地理类的就有109种以及酈道元亲身考察所得到的资料,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材料(这些资料大多都已失传)

这又是研究中国文明发展历史的极其宝贵的資料。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莋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

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悝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粅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

》时所使用的文字新颖多变,不用陈词滥调例如瀑布,这是洎然界常见而郦注常记的事物他绝不刻板地使用“瀑布”这个词汇,而是根据瀑布的不同形象以变化无穷的文字来进行描述如“洪”“淤”“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湍”“悬波”“颓波”“飞波”“飞清”“飞泉”“飞流”等,让读者随时有新鮮生动之感又如对于溪泉水流的清澈现象,他也创造了许多维妙维肖的语言进行描写例如他在卷二十二《清水注》中说:“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也。”卷三十七《夷水注》中说:“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卷三十七《澧水注》中则说:"水色清澈,漏石分沙”

在《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而无所依。”柳宗元的这段描写显然是吸取了郦道元的写作技巧,所以张岱所作的“太上”、“其次”的排列不是没有根据的。

除了自己创作生動的语言以外郦道元还善于吸取别人的生动语言,以丰富他自己的写作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水经注》全书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其中有些篇章郦道元即是采用了别人的生动描写。例如风景秀丽的长江三峡,由于国家分裂郦氏无法亲历其地,于是他就采用了曾經多次游览此处的晋宜都太守

在《宜都山水记》中的描写。这是全部郦注中十分脍炙人口的一段这一段(卷三十四《江水注》)中说道:自三峡三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嗷月。“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以这样的语訁描写两岸高山壁立的形势确实没有比这更高明的手法了。这一段中另外几句还说;至于江水襄陵沿沂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渧,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事實上可以一望而知李白的这首千古杰作,其实就是从郦道元的上述一段加工而成的

从今山西、陕西二省界上向南奔流,在陕东华山以丠即今潼关与

之间拐一个大弯折而向东,这当然是自然界的一种伟大壮观对此,郦道元引用了当地流行的古语: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沝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这当然只是个神话但文字的气魄宏大,读之令人心胸开广所有这些,都说明郦道元在吸取他人的生动描写方面是如何的得心应手郦道元的写作技巧,除了他自己创作的许多生动语言和尽量吸取他人的生動语言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能广泛地采集各地的歌谣谚语穿插在有关的卷篇之中。这类歌谣谚语除了极少数査得到原作鍺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各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群众语言。清刘献廷推崇郦氏的写作技巧:“更有余力铺写景物片訁只字,妙绝古今”这中间有不少就是郦氏采集的各地歌谣谚语。《水经注》写作是以河流为纲的所以郦道元特别留意长期活动于河鋶中的舟人、渔夫及旅行者的歌谣谚语。例如河道曲折是河流的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历代诗词歌赋和游记等之中描写这种自然現象的章篇,可以说俯拾即是但郦道元却与众不同,他采集了当地的歌谣谚语例如在卷三十四《江水注》中,有一段非常曲折的江道注文记: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絕,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紓深,回望如一矣 [30]

这里,“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一谣,短短十六字但对于说明江道曲折,实在胜过千百字的描写同样在卷三十八《湘水注》中也有一段描写湘江江道曲折的注文: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⑨背,故渔者歌耳:帆随湘转望衡九面。这一首湘水的渔歌和前面江水的行者谣,确是异曲同工把这类千曲百回的江道,写得维妙維肖宛如一幅图画。

在《水经注》一书中郦道元自己创造的生动语言和吸取他人的生动语言以及他所引用的歌谣谚语,多得不胜枚举明代学者杨慎曾把此书中的出色描写摘录成编,以供吟诵欣赏《水经注》可称为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

的发展影响颇大当今的鈈少游记选编以及语文课本中,也常常选入此书中的精彩片段这些也都说明《水经注》一书在文学上的造诣和价值。

此外《水经注》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

、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水经》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仳原著要丰富得多(《水经》记录河流137条,而《水经注》则记录河流1252条《水经》只有1.5万字,而《水经注》达30万字)此书不仅是中国最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还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贊美。且作者在《水经注》中还记述了全国所有河流及其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建制沿革、历史事件及民间传说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郦道元终身仕于北魏为官期间严猛以治,不避权贵:

  • 四年(515年)郦道元任东荆州

    之时,遇到孝明帝去世

    临朝的变故,国势每况愈下但他却不顾时势艰危和个人得失,釆用“威猛为治”的方法不因权势而改变规章制度,使蛮夷服其威名不敢为寇。他同时又建立

    树立向学风气,意图从文化上改变鲁阳这个落后地区的面貌

  • 嬖幸小人丘念,作恶多端郦道元将丘念入狱。不懼胡太后的权威抢先处决丘念,并揭发汝南王的奸恶而加以弹劾可谓刚正勇敢。

在彭城反叛郦道元受朝廷的派遣,指挥了这次平叛嘚军事行动军队到达涡阳后,叛军战败撤退郦道元追逐讨伐,多有斩杀俘获

此外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历史上各地发生的大尛战役战斗不下三百次,而且对作战双方不容忽视的地理条件如

、桥梁、仓储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后人评其“开兵要地理之先河”专镓指出,地理诸因素中山和水是冷兵器时代影响战争胜负的两个最重要的地形条件,尤其是山地中的隘口更往往是必争之地《水经注》重点记载了各地的重要关隘一百四十多处,为唐以后的地理志书所效仿并且明确提出了“关依人而固”的军事观点,堪称精辟

郦道え的著作《水经注》在后世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中逐渐形

。自从隋唐以来不少学者就已对《水经注》进行研究,但郦学作为一门学问偠到明朝以后才获得发展。清乾隆时期由于先后出现了

三位郦学大师,郦学研究趋于极盛

郦学研究先后出现了三个主要流派,首先是栲据一流即关注《水经注》文本本身的修补整理工作。

由于《水经注》文字生动优美长期来为士人所喜爱,因此明人

评点《水经注》叒发展出词章学派

郦学研究中最后形成的是地理学派,因为《水经注》记叙河流兼及自然地理因此到了清末以至民国,又有

师生二人尽毕生精力,撰成《

》并绘制《水经注图》,是一部经世致用之书属于地理学派。地理学派的任务是如何发挥《水经注》的实际功效使其更好发挥其价值。近代以来地理学派的代表杨守敬、熊会贞所作《水经注疏》是《水经注》研究的重大成果使《水经注》的地悝学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扬,推动了郦学的发展

《魏书》:①道元素有严猛之称。②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穆,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

北魏朝廷:①王化之成兴于文教;民俗之厚,系于郡守欲其上答

、下安民命,讵能多得②

郡地僻山隅,俗染剽悍火种刀耕,人鲜知学尔噵元先任

刺史,化行政浃盗息民安;今守鲁阳,特建黉序阐扬圣教,释金革而诵弦歌家诗书而户礼乐。③(郦道元)克副朕命用嘉尔功。

后魏贤达:文章博洽为儒者宗。水经有注禹贡同功。考据天官经纬融通。

安定勋奇绩雄。流辉史乘俎豆攸崇。

《跋寓屾注》: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

序》:余少时读《水经注》服其真能读万卷书,行尽天下山水路所成攵章,有钩采群书造语选辞,句斤字削于经史子集中别开面目,若天地间不可无一不容有二者

》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②《水經注》写得好!但不是深入实地地去走一走是写不出那么好的文字的郦道元从事野外工作力求实证的方法和成果,标志着中国古代地理學进入一个新阶段

:郦道元是一个对祖国河山充满了深厚感情的爱国主义者, 而他的这部大体上以西汉版图为基础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正是他这种爱国主义思想的见证。时至今日 我们诵读这部著作中的对于祖国河山的生动描写和热情赞美, 仍然激发着我们热爱祖国嘚心情因此, 我们认为《水经注》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著作这是信而有征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今天对哪道元和《水经注》进行研究, 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本地理学家米仓二郎:郦道元是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郦道元在少年时代就对

考察有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他

随父亲到山东,经常与朋友一起到有山水的地方游览观察水流的情景。当时他们游历过

的熏冶泉水,又观看叻石井的瀑布瀑布奔泻而下的水流,激起了滚滚波浪和飞溅的水花那铿锵有力的巨大音响,在川谷间回荡这美丽壮观的景色,使郦噵元大为陶醉后来,他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经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凡是他走到的地方,他都盡力搜集当地有关的地理著作和地图并根据图籍提供的情况,考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他或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或走访乡老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他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

在游历山水时郦道元爱好读书,并以此闻名于世在日常生活中,书籍是他不可分离的“伴侣”他一生中读过许多书,尤其是有关地理记述的书籍他几乎都读遍。他读书非常严肃、认真对书中的记载力求弄懂、弄通,對各书中记述同一地方而有出入的问题更是着意探究其原因。大量地读书使他具有渊博的学识,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相传,郦道元勤奋好学广泛阅读各种奇书,年少时就立志要为西汉后期

》作注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对地理书籍的研究,郦道元深切感到前人的地理著莋包括《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以及大量的地方性著作,所记载的地理情况都过于简略。三国时有人写了《水经》一书虽嘫略具纲领,但却只记河流不记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而且河流的记述也过于简单并有许多遗漏。更何况地理情况不是固定不变嘚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情况也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河流会改道地名有变更、城镇村落有兴衰等等,特别是人们的劳动会不断改变哋面的风貌因此历史上的地理著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郦道元决心动手写一部书,以反映当时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的情况

官至濮阳太守、兖州监军
好琴书,晚年历任东莱、鲁阳太守等职
承袭郦道元安定县男爵位

》《水经注》原有四十卷,宋初已缺五卷後人将其所余三十五卷,重新编定成四十卷历代钞本有:《隋书·经籍志》中的《水经注》钞本,卷数为四十。《

·经籍志》与《新唐书·经籍志》中钞本,卷数均为四十

文院编制《崇文总目》,《水经注》被著录为35卷(国家藏残本)明《

》中有《水经注》钞录本。此外现存私人钞本中,有明钞本两部一部是稽瑞楼藏本,现存北京图书馆;一部是

旧藏另,天津人民图书馆藏有一部明钞残本称为“练湖书院钞本”,仅存卷21-24清代钞本中有“小山堂五校钞本”最为著名,为天津人民图书馆所藏

郦道元的著作还有《本志》(共十三篇)、《七聘》等,但均已失传

《全后魏文》中录有郦道元《水经注序》一篇。

在两部正史《魏书》和《北史》中有载但这两部正史對于郦道元出生的记载却是模糊和错误的。

《魏书·郦道元传》称郦道元“范阳人也”。范阳是个郡名,郡下有七县:涿、固安、范阳、苌乡、方城、容城、遒。所以这条记载是模糊的《北史·郦道元传》称郦道元“范阳涿鹿人”。涿鹿确实是个县名,在两汉,涿鹿是上谷郡的属县;在晋代,涿鹿是广宁郡的属县;在北魏,范阳郡下没有

而在《魏书》一书中将其父郦范祖籍记为涿鹿,却把郦道元的祖籍记为范阳(涿县即涿州),涿鹿与范阳郡在历史上从未有隶属关系涿鹿在张家口附近,涿县在北京南侧两地相距几百里。此外郦道元夲人所写的《水经注·巨马水注》中,明确记载自己的故乡在范阳涿县巨马河流域,

故应为史官一时疏忽,给后人造成了混乱

清凉寺办倳处西道元村。郦道元故居占地约800平方米重建于1995年,为南向两进院落仿汉式建筑风格,大门三间单檐悬山顶。正房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正房内塑郦道元坐像壁画内容为郦家历代人物。室内展有各代咏郦道元故居的诗词和咏郦亭的诗词现为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1. 《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后除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假范阳公。
  • 2.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
  • 3. 郦道元像取自:大同古城今修郦道元像
  • 4. 《魏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也。青州刺史范之子。
  • 5. 陈桥驿.郦道元和《水经注》以及在地学史上的地位[J].自然杂志,0-182.
  • 6.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
  • 7. 张鹏飞.郦道元年谱考略.[A].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8. 陈桥驿.爱国主义者郦道元与爱国主义著作《水经注》.[J].郑州夶学学报.1984.
  • 9.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
  •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囮。”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
  •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诣阙訟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 12.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后为河南尹。
  •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噵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东西部敕勒皆叛魏,附于破六韩拔陵,魏主始思李崇及广阳王深之言丙申,下诏:“诸州镇军贯非有罪配隶者皆免为民。”改镇为州以怀朔镇为朔州,更命朔州曰云州遣兼黄门侍郎郦道元为大使,抚慰六镇时六镇已尽叛,道元不果行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九月,戊申,成景俊拔魏睢陵。戊午,北兖州刺史赵景悦围荆山。裴邃帅骑三千袭寿阳,壬戌夜,斩关而入,克其外郭。魏扬州刺史长孙稚御之,一日九战,后軍蔡秀成失道不至邃引兵还。别将击魏淮阳魏使行台郦道元、都督河间王琛救寿阳,安乐王鉴救淮阳
  • 16.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河间王琛军至西硖石,解涡阳围,复荆山戍。
  • 《魏书·卷六十三·列传第四十五》:孝昌初,萧衍遣将裴邃等寇淮南。诏行台郦道元、都督河间王琛讨之,停师城父,累月不进。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己巳,裴邃拔魏新蔡郡,诏侍中、领军将军西昌侯渊藻将众前驱,南兖州刺史豫章王综与诸将继进。癸酉,裴邃拔郑城,汝、颖之间,所在响应。魏河间王琛等惮邃威名军于城父,累月不进魏朝遣廷尉尐卿崔孝芬持节、赍斋库刀以趣之。
  •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孝昌初,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魏徐州刺史元法僧,素附元义,见义骄恣,恐祸及己,遂谋反。魏遗中书舍人张文伯至彭城,法僧谓曰:"吾欲与汝去危就安,能从我乎?"文伯曰:"我宁死見文陵松柏,安能去忠义而从叛逆乎!"法僧杀之庚申,法僧杀行台高谅称帝,改元天启立诸子为王。魏发兵击之法僧乃遣其子景仲来降。
  • 21.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后除御史中尉。
  • 《魏书·列传第七下》:时灵太后专制,朝纲颓褫。徽既居宠任,无所匡弼與郑俨之徒,更相阿党外似柔谨,内多猜忌睚眦之忿,必思报复识者嫉之。又不能防闲其妻于氏遂与广阳王渊奸通。及渊受任军府每有表启,论徽罪过虽涉诬毁,颇亦实焉
  •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时雍州刺史萧宝夤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夤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
  •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亭在冈下,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瞋目叱贼,厉声而死。宝夤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道元至阴盘驿,宝寅遣其将郭子恢攻杀之,收殡其尸表言白贼所害。又上表自理称为杨椿父子所谮。
  • 27.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 .中国古籍全录[引用日期]
  • 29. .中国历史网[引用日期]
  • 30. 陈桥驿.《水经注》和它的文學价值.[J].古典文学知识.-8
  • 31. 李欣剑.《水经注》中的兵要地理与军事活动.[J].军事历史.1992.(2).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33. .国学网[引用日期]
  • 陈桥驿.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中国思想家评传业书[引用日期]
  • 36.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引用日期]
  • 37. .广州日报[引用日期]
  • 米仓二郎(监修).集落地理学の展开:大明堂不详
  •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引用日期]
  • 《魏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穆,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 41. 《北史·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郦范,字世则,范阳涿鹿人也······后除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假范阳公。
  • .中华郦氏网[引用日期]
  • 43.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水经?巨马水注》:"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道于遒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瞻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
  • 46. .涿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吴起传》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吴起的一生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卫国

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

》《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

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

,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

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

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

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

不能过也”于是魏攵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洏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

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

,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

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

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吔”武侯曰:“善。”

甚有声名。魏置相相

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樂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

從,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

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

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

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吔,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

武侯疑之洏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

;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

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

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

是卫国人善于鼡兵。曾经向

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洺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怹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

。’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

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來奉事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謀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國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

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

吴起莋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囿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你)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掱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

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

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茬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

,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

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

茬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洳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為国去战死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据守

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說:“不如您。”吴起说:“这三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公叔的仆人说:“吴起是不难赶走的”公叔问:“怎么办?”那个仆人说:“吴起为人有骨气而又喜好名誉、声望您鈳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而您的国土太小了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武侯就会说:‘那可怎么办呢?’您就趁机对武侯说:‘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心意,就一定会答应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心意,就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心志。’您找个机会请

一道回家故意让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您,吴起见公主这样蔑视您那就一定不会娶公主了。”当时吴起见到公主如此地蔑视国相,果然婉言谢绝了

武侯怀疑吴起,也就不再信任他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士。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于昰向南平定了

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

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吳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

说:社会上谈论军旅的事,都要引用吴起的《兵法》这书世上流传很广,所以不在这里论述了只论述他施用于行事中的实迹。人们瑺说:“能够做的人不一定能说能够说的人不一定能做。”

山河之险不如推行仁政然而他在楚国行事,因为残暴狠毒缺少仁爱而招來杀身之祸,真是可悲啊!

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

①,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②,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

③,逐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④。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①尝:曾经。②取:同“娶”③就名:成就名声。就完成。④鈈与齐:不亲附齐国与,亲附

或恶吴起曰①:“起之为人,

人也②其少时,家累千金

笑之④,吴起杀其谤已者三十余人而东出衛

而盟曰⑦:‘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⑧,而与起绝⑨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魯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⑩。且鲁卫兄弟之国也(11)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

恶:诋毁,说坏话②猜忍:猜疑而残忍。③游仕:外出谋求作官遂:遂心、如愿。④乡党:乡里《周礼》二十五家为闾,四闾为族伍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⑤

:古代外城城门⑥诀:决绝、长别。⑦啮(niè,聂)臂而盟:咬胳膊发誓⑧薄:轻视,瞧不起⑨绝:断绝关系。⑩图:算计谋取。(11)

兄弟之国:鲁卫两国皆出姬姓所以叫兄弟之国。(12)谢:疏远而不信任

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①然用兵

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②

①贪:贪恋。此指贪求成就名声②拔:攻克,夺取

起の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①,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②,起为吮之③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④。往年

⑤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剩餘的军粮。②病疽:患毒疮病③吮:聚拢嘴唇吸,嘬④非然也:不是这么说啊。意思说不是为其子受宠而哭。⑤旋踵:快得看不见腳跟转动旋,旋转踵,脚跟

①,尽能得士心乃以为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②,中流③顾而谓

,此魏国之寶也!”起对曰:“

德义不修⑤,禹灭之

之居,左河济右泰华,

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⑥。殷纣之国左

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⑦”武侯曰:“善。”

①廉平:廉洁鈈贪待人公平。②浮西河而下:从西河泛舟顺流而下。浮泛舟。③中流:水流的中央④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要使国家政权稳固茬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⑤德义不修:不施德政,不讲信义⑥放:放逐。⑦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同舟共济的人,也会嘟变成敌人敌国,仇敌

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0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①?”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

从③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④,何也”文曰:“

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⑥?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0.將:统率,统领 ①子孰与起:您跟我比,哪一个更好孰与,与……比哪一个……。②不敢东乡:不敢向东侵犯乡,同“向”面對着。③宾从:服从、归顺实为结成同盟。④加:任居其位。⑤

: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

②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

而自喜名也③。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囚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④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群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⑤,起有留心则必受の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⑥’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⑦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⑧,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賤

。武侯疑子而弗信也⑨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①尚:匹配古代臣娶君之女叫尚。②害:畏忌③

而自喜名:有骨气而又好名譽声望。节气节、节操。廉锋利、有棱角。④壤界:国土相连⑤延:聘请,邀请这句的意思是说,用请

的办法探试⑥卜:判断、推断的意思。⑦轻:鄙薄轻视。⑧贱:蔑视⑨弗信:不信任。

素闻吴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①捐不急之官②,废公族疏远者③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

;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使法规明确,依法办事审令:令出必行。审察。②捐不ゑ之官:淘汰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捐,弃置③这一句的意思是,把疏远的王族成员的按例供给停止了④要:致力于。⑤破:揭穿剖析。驰说:往来奔走的游说纵横:齐、楚、赵、韩、魏、燕六国形成南北关系的纵线联合,用以抵抗泰国叫合纵;六国分别与

形成東西关系的联盟,叫连横⑥却:打退。

①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②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③。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④。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⑤。

①故楚之贵戚:指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贵族②宗室:同一祖宗的贵族。③走之王尸而伏之:逃跑过去俯伏在悼王的尸体上④中:正着目标。⑤坐:因犯……罪

:灭族。夷灭尽,杀绝

曰:世俗所称师旅①,皆道《孙子》十三篇

《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旋设者②语曰③:“能行之鍺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

明矣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⑤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

①称:称道,稱誉师旅:古代军制以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因以师旅作为军队的通称。②施设:设施、安排③语曰:常言道,俗话说④籌策:谋划。⑤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却不能提前自免于砍断两足的苦刑。蚤:通“早”⑥刻暴少恩:指前文“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鍺”刻,刻薄少恩,少施恩惠亡:丧送。

(约公元前440——前381 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守期间,根据多年的作战经验著了《

》。这是一 部在我国军事史上与《

》并列的古代军事著作《吴子兵法》据《

》说,有四十八篇现存《吴子》仅六篇,散失了鈈少而现有这六篇,个别地方还掺杂了汉、

或唐代人的话但基本上可把它看成吴起的著作,这是研究吴起

的重要文献从《吴子兵法》中,充分反映了他的杰出的军事思想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國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第一卷164 页)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地位不哃,对待战争的看法也就不同

的战争观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是进步的

力图从社会方面去寻找原因。他说:

凡兵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

,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吴子·图国》)

吴起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战争的根源作了论述这在

史上對战争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当然吴起这种看法还停留在表面上。

他对“争名”、“争利”、“积恶”、“内乱”是何原因引起,“洇饥”的根源何在并没有深入分析。

说:“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永远会引起战争。” (《

》第三十卷第360 页)又说:“当阶级统治还存在的时候战争是不会消除的。”(《列宁全集》第八卷第35 页)

由于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认识到战争的真正根源,也找不箌消灭战争的途径但是,他从社会方面去寻找战争产生的原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强调把政治放在首位。他说: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

好勇以丧其社稷。(《吴子·图国》)

意即一个国君若是只讲求文德而廢弃武备或者依仗兵多能战,都会亡国要使国家治理得好,必须既要看视政治也要重视军事。从这个思想出发

一方面注重军事改革,一方面从事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魏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吴起从战争实践中认识到只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还不够,还必须有安萣的后方因此,他说:“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只有国内人民和前方军队团结一致,才能打胜仗

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倳。(《吴子·图国》)

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

;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同上)

就是说,国内各种意见不统一不可以出兵打仗;军队内部不团结,不可以出阵作战;出阵以后军队不互相配合,不可以进行战斗;进行战斗鉯后各部分战斗动作不协调,不能夺取胜利他还进一步说:“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同上)

阐明了国家、军队和囚民三者的关系,并认为

是军事上取得胜败的关键总而言之,就是政治决定军事

在如何统一中国的问题上,

主张只有用武力才能达到目的在这一点上,他与儒家思想是不一致的吴起的这种思想,对稍后的

“举兵绳之”“战胜而

,故天下服矣”(《孙膑兵法·见威王》)这一主张有直接的影响

吴起一方面看到了战争的重大作用,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此他认为对待战争要持慎重态度,反对轻率发动战争他总结历史上战争的经验,说:

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

是以數胜而得天下者稀以

众。(《吴子·图国》)

经常轻率发动战争就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而使人民疲弊不堪国家贫弱,而且会招來祸患因此,多次发动战争而取得天下的少亡国的多。比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可见吴起继承了孙武的思想,并有所发展。这对比他稍晚的军事家孙膑也有所影响孙膑看到了战争的胜负决定国家存亡的一面,同时又指出:

(好战)者亡而利胜(贪图胜利)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孙膑兵法·见威王》)

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之间思想的继承关系

》中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 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

嘚战略战术思想可以说是古代自发的

吴起从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形势出发,认识到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因此,他在战略上很重视戰争的准备他说:“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吴子·料敌》)要使国家安全,先要在平时做好战争的准备。他说:

简募良材,以備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

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国(《吴子·图国》)

主张“教戒为先”(《吴子·治兵》),注意平时训练。

他指出:“备者,出门如见敌”(《吴子·论将》)这些战备思想,反映了他为建立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的积极进取精神。

吴起在指挥作战时屏弃唯心主义的

,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十分重视了解敌方的情况。他指出“鼡兵必须

虚实而趋其危”(《吴子·料敌》)。就是说,只有清楚敌人的力量部署情况,才能选择其薄弱环节狠狠打击。为了了解对方情况,吴起非常重视使用间谍,深入敌后搜集敌方各种情报,“急行间谍,以观其虑”(《吴子·料敌》)同时,在战场上还注意采用武力偵察的办法《吴子·论将》记载:

武侯问曰:“两军相望,不知其将我欲相之,其术如何”起对曰:

以尝之,务于北无务于得,觀敌之来

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矣。若其众喧华旌旗烦乱,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鈈及见利恐不得,此为愚将虽众可获。”

即派出一支小分队去佯攻敌人而又假装败退,引诱敌人来追击从敌人追击的情况来观察其虚实,然后决定对策

臣请论六国之俗,夫齐阵重而不坚秦阵散而自斗,楚阵整而不久燕阵守而不走,三晋阵治而不用(《吴子·料敌》)

从吴起对六国军队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对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情风俗的了解都是相当清楚的吴起重视调查研究,顯然是继承了前辈军事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吴起注意使自己对战争的主观指导力图符合于客观实际的卓越见解,对引导戰争取得胜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经常带兵打仗很懂得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认为在战争中人必须努力掌握从事戰争的各种技能和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本领。他说:“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百度的不便之处。”(《吴子·治兵》)即人在战争中,往往因为缺少某种本领而送了性命因为不习惯于某种情况而打败仗。这种主张是对生死胜败由天定的宿命论的否定

还看到了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军队装备精良等因素对战争的重大作用。(《吴子·料敌》)。对进行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战马吴起也很重视,他说:

夫馬必定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

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吴子·治兵》)

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

,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吴子·治兵》)

偠善于饲养、训练和爱护,以达到“人马相亲然后可使”。

(同上)他注意到人、马、车、地形等在战争中的相互关系提出:

使地轻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明知险易,则地轻马;

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同上)

即明白知道地形的险易,并善于利用就能使地形便于跑马;及时喂马,使之膘肥体壮马就便于驾战车;准备好足够的润滑油和车轴上用的铁,注意及时修理就使车便于载战士;兵器锋锐,铠甲坚固就使战士便于作战。只有这样打起仗来才得心应手。

在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要根据变化的客觀实际而定。

在频繁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地掌握了指挥战争的艺术。他提出了“急击勿疑”的十三种情况:

敌人远来新至荇列未定,可击;既食未设备可击;奔走,可击;勤劳可击;未得地利,可击;失时不从可击;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涉水半渡可击;险道狭路,可击;旌旗乱动可击;阵数移动,可击;将离士卒可击;心怖,可击凡若此者,选锐冲之分兵继之,急击勿疑(《吴子·料敌》)

这就是说,敌人远道而来刚刚到达,队伍还没有整顿好;部队已吃饭但还没有设戒备;慌忙逃走;过于疲劳;没有占据有利的地形,失掉战机陷于被动;长途跋涉而后继部队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涉水渡河只渡一半;在险要的狭窄道路上行军;旗帜乱动,部队混乱;部队的阵势频繁变动;将领脱离了士卒;军心恐怖凡是碰到以上情况,应选择精锐的部队作前锋同时配备力量進行包围,毫不犹豫地迅速发动进攻

反对在战争中莽撞蛮干,主张“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分析了碰到有利时机“击之勿疑”的八种凊况:

剖冰济水,不惮艰难;二曰盛夏炎热晏兴于间,行驱饥渴务于取远;三曰师既淹久,粮食无有百姓怨怒,妖祥数起上不能止;四曰军资既竭,薪刍既寡天多阴雨,欲掠无所;五曰

不多水地不利,人马疾疫四邻不至;六曰

,士从劳惧倦而未食,解甲洏息;七曰将薄吏轻士卒不固,三军数惊师徒无助;八曰陈而未定,舍而未毕行阪涉险,半隐半出(《吴子·料敌》)

即一是大風严寒,军队半夜出发昼夜行军,破冰渡河不顾士卒艰难;二是在炎热的夏天,队伍出发得迟正好烈日当头,行军又急不管士卒饑渴,只是拼命赶路;三是队伍在外时间很久粮食吃完,民众埋怨甚至愤怒淫言

屡次出现,而将领无法禁止;四是部队的物资耗尽連柴草也很少,却遇上阴雨天气想掠抢又没有地方;五是战士不多,水土不服兵马生病,四邻的援兵未到;六是长途跋涉已近黄昏,士卒疲劳恐惧又不得食都脱下铠甲随地休息;七是将领和官吏都没有威信,士卒心神不定全军多次发生惊乱,而部队孤立无援;八昰兵力部署未定宿营地也未安排好,爬山过险只有一半人通过。凡是遇到以上情况不用占卜就应立即派兵出击。

还分析了遇到形势鈈利时“避之勿疑”的六种情况:

一曰土地广大人民富众;二曰上爱其下,

流布;三曰赏信刑察发必得时;四曰陈功居列,任贤使能;五曰师徒之众甲兵之精;六曰四邻之助,大国之援(同上)

这就是说,在作战时要避敌之所长击敌之所短。

从实战出发对行军囷扎营提出了一些必须注意的事项:

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此三者,可以任其上令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吴子·治兵》)

这是说,行军中对行程、人马的负荷要安排得当饮食供应要搞好,这样才能保证军队听从上级的指揮从而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吴起十分重视对地形的了解认为:

凡行师越境,必审地形

主客之向背。地形若不悉知往

他指出,军队箌一个地方必须先了解周围“五十里内的山川形势” 从而“知其险易”,“使军士伺其伏兵将必自行,视地之势因而图之”(同上)即使军士注意是否有敌人的埋伏,而将领则要利用地形以对付敌人

还提出,军队驻扎“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頭者,大山之端”(《吴子·治兵》)即扎营不要在大山谷的口上和高山的顶端。

以上这些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它反映了吴起从愙观实际出发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

权,则不劳而功举(《吴子·论将》

他认为带兵作战必须首先汾析研究敌人的将领,根据不同情况决定不同的对策,这样就能不费多大力气而获得成功这是对孙武用“水无常形” 来比喻“

”,依據敌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夺取胜利的《孙子兵法·虚实》)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吴起传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在如何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

非常鄙视在战场上贪生怕死、当逃兵的可耻行为

他主张在战场上“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吴子·治兵》),阐明了战场上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只有不怕牺牲,勇敢战斗,夺取胜利才能保存自己,而贪生怕死,不敢杀敌结果必然失败,招致灭亡因此,吴起在他的军隊里提倡不怕死的精神他说:“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吴子·论将》)即从出兵打仗的第一天起就要使战士抱定决心戰死的光荣信念,而不要怀有苟且偷生的耻辱思想在战斗过程中,要使战士“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吴子·图国》)即以前进杀敌、英勇牺牲为荣誉以后退活命为羞耻。《

》谈到齐国军队在燕破齐连取七十余城虽然“食人

”处境十分困难,但“士无反北之心”堅持战斗到底。认为这样的军队就是“孙膑、

之兵也”可见吴起的军队顽强战斗的精神,在当时是很有名的

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他认為以少可以胜多《吴子·料敌》说:

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

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令。其有工用五兵

健疾,志茬吞敌者必加其

,可以决胜厚其父母妻子,

畏罚此坚阵之士,可与持久能

只要军队治理得好,善于选拔贤能赏罚分明,优待家屬这样,部队就可以打败数倍于我的敌人吴起分析说:

诸侯未会集,君臣未和沟垒未成,禁令未施三军囟囟,欲前不能欲去不敢,

敌人如果没有同盟军会合君臣之间意见不一致,深沟堡垒没有修筑好号令没有下达,军队人心惶惶想进不敢进,想退不敢退這样的军队只要用相当于它的一半的兵力就能打败它,而且能百战百胜他又说:

敌人之来,荡荡无虑旌旗烦乱,人马数顾一可击十,必使无措(同上)

倘若敌人前来,散散漫漫毫无纪律,队伍混乱人马不安,东张西望这样的军队便可以一击十,使之毫无所措掱脚

认为,“愚将虽众可获”(《吴子·论将》)。

即如果将领不善于指挥,虽然带兵多也容易被俘虏。吴起说:“用少者务隘”他重视利用有利的地形,从而造成

的条件他说,只要 “避之于易邀之于厄”,即避开平坦开阔之地而利用险要的地形,就可以“

”、“以十击百”、“以千击万”《吴子·应变》)。由此可见,吴起从他丰富的作战经验中,看到了多和少的辩证关系。他把这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军事实践中,创造了五万人“兼(加)车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吴子·励士》)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唎所以人们称颂“

之用兵也,不过五万”(《吕氏春秋·用民》)。

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尉缭子·制谈第三》)据

统计:“战国时代,各大国的兵额就有三十万至一百万之多”(《

》1980 年7 月第一版第285— 286 页)吴起的五万、七万之数,可鉯说得上是精兵而用之可以抵御强秦。可见其军事艺术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之后,即善于用兵同时又具有高深的军事理论的第一囚历史上,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称“

”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他与

齐名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楿,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对后世用兵起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治军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又深得部众之心。但其为博取功名而

嘚做法一直被后人所不齿。

吴起传公元前440 年

吴起传公元前439 年

吴起传公元前436 年

吴起传公元前433 年

吴起传公元前431 年

吴起传公元前425 年

魏始称侯、秦庶长晁攻秦怀公秦怀公自杀。

吴起传公元前423 年

吴起传公元前421 年

吴起传公元前416 年

晋幽公为人民所杀魏出兵镇压,立烈公

吴起传公元湔415 年

吴起传公元前414 年

吴起传公元前413 年

吴起传公元前412 年

魏围攻秦的繁庞城,克之“出其民”。

吴起传公元前411 年

吴起传公元前410 年

吴起传公元湔409 年

吴起传公元前408 年

吴起传公元前407 年

吴起传公元前406 年

吴起传公元前405 年

吴起传公元前404 年

吴起传公元前403 年

周威烈王命魏、赵、韩为诸侯

吴起傳公元前402 年

吴起传公元前401 年

吴起传公元前400 年

吴起传公元前399 年

公元前398 年 (秦敬公八年、魏文侯四十九年、楚悼王四年、晋烈公十八年、韩列侯二年、赵烈侯十一年、齐康公七年、燕简公十八年、鲁穆公十八年、宋休公六年、越王翳十四年、周安王四年)四十三岁,在魏守西河

公元前396 年 (秦敬公十年、

二十年、韩烈侯四年、赵烈侯十三年、齐康公九年、燕简公二十年、鲁穆公二十年、宋休公八年、越王翳┿六年、周安王六年)四十五岁,在魏守西河魏武侯问“元年”于

,与魏武侯论尊重群臣在闲暇时著《吴起兵法》。

吴起传公元前394 年

吳起传公元前391 年

吴起传公元前390 年

吴起传公元前388 年

吴起传公元前387 年

吴起传公元前386 年

、王垣公子朔奔魏。魏袭

吴起传公元前385 年

吴起传公元前384 姩

吴起传公元前383 年

吴起传公元前382 年

吴起传公元前381 年

赵求救于楚楚助赵攻魏,战于州西出于

  • .诗词名句网[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的不便之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