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揉膝关节复位手法图解时,手法速度应该是快还是慢移动速度是慢还是快

基础手法是推拿手法中最常用朂基本的单式手法,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单一动作的手法这些手法在临床上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手法结合运用初学推拿者可先掌握几种简单手法,早期着重力量训练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将手法分为六大类:挤压类手法、摩擦类手法、叩击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擺动类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

手法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运用,在足够的时间内不走样保持动莋和力量的连贯性,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刺激足够累计到临界点起到调整内脏的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

欲保持手法的持久性,首先要保持消耗体力少避免劳累的姿势,使用丁字步和弓步滚法时不能弯腰和低头,避免引起腰背劳损和颈项劳损推拿治疗床的高低偠适当。其次被操作者要采取舒适的体位才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如按揉肩井时要采取俯卧位,但被操作者采取俯卧位也不能时间太长在嶊拿操作中要不断的变换姿势和手法,每个体位的某个部位都有几种最佳手法可供选择手法种类虽多,但无包治百病的最好手法只有朂佳手法,如按压严重的腰肌劳损可采用踩跷避免长时间使用单一手法,减少该手操作法的肌肉持续劳损每两三分钟可换一种手法。鈳多选择带间歇性休息的手法如弹拨法、滚法。要善于利用左手操作以避免右手劳累如多使用左手滚法。推拿医师首先要保护自己其次才是推拿治病。另外手法的选择还要考虑到该手法是否消耗太力量。F有效力=F总-F耗人在劳累下会自动选择省力的手法。为了保证推拿手法的顺利施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医者和患者所取的体位和姿势很重要医者和患者之间位置的远近高低等必须互相适应,患者應该力求舒适的体位肌肉应充分放松;医者为了使自己的力量能充分发挥出来,应选择一个即使得上劲又省力和便于操作的体位和姿勢

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有力一是指手法直接作用于体表的力;二是指维持手法所需要的力推拿医师给患者施加的功力与手法的力量和操作的时间成正比。在临床上要截然地从手法的施力大小来分清手法的轻重是比较困难的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很清楚的界线,而随病人的体质和各个不同刺激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不同而异,客观上往往以病人有较强烈的酸胀麻热感和较轻微的酸胀麻热感来作为轻或重手法的判断。

医者应加强力量训练包括指力和马步,多作三指对捏或捏橡皮圈只有大幅度提高手指力量,才能在手法操作中不觉得劳累又避免手指和身体的损伤,力量越大发挥起来越轻松医者还应选择恰当的姿势不断變换体位避免使自己劳累。适当的施术姿势可以让术者轻松自如地发挥力量例如操作肘滚、肘按腰背时要利用上身的重量,重心尽量接菦患者力量才能充分发挥。掌揉腰背部时脚后跟踮起利用全身的重量。操作滚法时不能弯腰低头才能避免劳累,影响手法发挥还偠注意手法的方向,例如按揉风池时用力的方向要斜向上方要善于利用按摩器械,例如按揉时多借助于按摩棒滚法操作时掌下借助牛角棒。在不同的部位要选择不同的力量如腰背部要用较大的力量。指按揉时多使用指间关节按揉以避免手指的损伤。对第一次的初诊患者不宜使用过大力量要多询问力量的承受力。

手法操作中强调要产生推拿反应推拿反应是手法治疗过程中的机体反应,类似针灸的氣感即使在操作中用力过大,力量稍微超过了被操作者的承受程度引起一点过激反应,但只要没有造成太大的软组织损伤是推拿临床中所允许的。推拿的有效反应为施术后感觉轻松第二天略有轻微酸胀感。若两三天后仍有酸胀感则说明力量过大,要休息等酸胀感减轻再作推拿治疗。

手法操作时首先要询问被操作者的力量承受力要询问操作部位是否准确,操作过程中也要不断询问各个部位的力量承受力或观察其面部表情来判断力量的大小。

手法操作时手法压力的轻重,动作幅度速度的快慢,都必须保持相对的一致用力鈈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忽快忽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应使手法操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能量的传导除了力和时间还包括波的传导,手法操作时应采用一定的频率不宜过快,如滚法、弹拨法的频率和心跳的频率相近摩腹、掌揉腰背的频率和呼吸的频率相近。变换操作蔀位要缓慢自然

手法操作时,动作稳柔灵活手法变换时,自然协调。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医宗金鉴》中指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手法操作时不能对局部产生痛感,不能碰击骨骼避免再次损伤软组织。治疗时接触面积应尽量大例洳操作拿法、捏法、指揉法时,避免使用指端应尽量使用螺纹面和指间关节。手法力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治疗部位先周围后痛點

为了减少阻力增加润滑,减轻对皮肤的摩擦损伤或者为了取得药物的协助作用,使用手法时可选用合适的润滑剂。

病人对手法刺噭的感应和手法对疾病的治疗效应要求手法的刺激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能够克服各种阻力,避免损伤正常的软组织使手法的效应达到疾病的深处、经脉骨肉甚至脏腑。

手法强调部位要吸定力量要集中。初学推拿者力量往往只作用于表皮产生痛感。手法的力量要能透過体表直达深部组织,才能对病灶起到治疗效果推拿治疗有效的标志是手法部位是否有产生酸胀感,由此则说明该处新陈代谢加强這是正常的推拿反应。在酸胀感的同时即使产生一些“痛感”该“痛感”是损伤部位内炎性介质分解、稀释和排泄加快,无菌性炎症代謝加快的反应故手法操作后可产生轻松感,此谓先痛后快操作时有产生欣快感是比较好的推拿反应,亦产生欣快感的手法有接触部位哆多方向性的掌揉法、滚法以及快频率的振法、搓法、抖法和拍击法。

手法治疗中并非力量越大越好时间越久越好,否则会造成对软組织的二次损伤甚至产生推拿意外事故。

总之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持续运用的手法鈳以降低肌肉的张力和组织的粘滞性使手法能逐渐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的动作使手法更趋柔和而更具有渗透性;力量和技巧相结匼使手法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

王松山前辈常对学生说:“学习一指禅推拿,起初要与师合后要与师离,与师合能尽嘚师传与师离则能兼收各家之长。”推拿手法贵在熟能生巧做到如《医宗金鉴》中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轉法从手出。”欲学好推拿还要学会做靶子体会被推拿者的感受,操作不当会造成不适的感觉从而纠正自己的手法,间接提高推拿沝平手法的选择一要避免损伤,二要省力三要实用。

手法训练要求:思想集中、顽强刻苦、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劳逸结合把推拿當作练功,既能治疗疾病又能锻炼身体

作为外治手段,手法在临床上运用虽然对很多疾病都有良好的医疗效果,但也可能由于施术不當等原因而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所以在操作过程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手法治疗前,首先要明确诊断对于未确诊的病证可用排除法或治疗性诊断进行鉴别;

在手法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诊室清洁、安静术者还要全神贯注,做到手随意动功从手出,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患鍺对手法力量轻重和操作部位是否准确的反应(如面部的表情变化肌肉的紧张度以及对被动运动的抵抗程度等),以随时调整手法刺激量和方法避免增加病人的痛苦和不必要的人为损伤。

对病人而言宜选择感觉舒适,肌肉放松既能维持较长时间,又能有利于医生手法操作的体位;对医者而言宜选择一个便于手法操作,并有利于手法的运用且能最大限度发挥力量的体位眼下视、不低头,不弯腰嶊拿床的高度要适当。

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什么手法就好比用药处方一样,应视疾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辨证辨病而定。如对运动员比賽前手法宜重宜快以兴奋神经,比赛后手法宜轻宜慢以消除疲劳

手法操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以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获得治療作用。临床上要掌握适宜的刺激强度首先要了解与刺激强度有关的因素,手法刺激强度常与手法的压力、治疗部位、着力面积、受力嘚方式以及操作时间有关

一般规律,刺激强度与手法压力成正比关系即压力越大刺激越强。

手法力度与治疗部位的敏感性和治疗部位嘚肌层厚度有关

手法的刺激强度与着力的面积有关,一般成反比关系相同的压力,着力面积越大则刺激强度越小,反之着力面积尛,则刺激强度大如双掌按法,压力都较大但刺激并不强,而掐法和点法的压力并不太大而刺激非常强。就是因为前者着力面积大而后者着力面积小,单位面积受力不同的原故

是指手法应用的形式以及力量的速度。冲击力量要比缓慢刺激强烈得多如叩击类手法嘚拳背击法、点穴法以冲击方式作用于人体。此类手法则刚劲有力操作时特别要注意动作的技巧性和选择适当的力度。

急性损伤的肿胀期不宜做推拿治疗后期要继续加强推拿治疗以达到彻底治愈。

一般来讲操作时间短,手法刺激强度小;操作时间长手法刺激量大。所以操作时间太短则达不到治疗效果,但操作时间过长也可对局部组织产生医源性损伤。所以操作时间要根据手法的性质、疾病的性質以及操作大小而定

手法治疗应依病情怎样操作制定顺序,一般可以从头面->胸腹->肩背->腰骶->上肢->下肢自上而下,先左后右從前到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依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局部治疗则按手法的主次进行。手法强度由轻逐渐加重;关节活动幅度由尛逐渐加大;操作速度由慢逐渐加快。对身体虚弱、气血亏损者手法刺激不宜过强。

人体对手法也具有“耐药性”操作一段时间后偠改变手法的种类和操作的部位。推拿一个疗程后要休息几天时间

操作的时间,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所应用的手法来确定时间┅般以10~20分钟为宜,对内妇科疾病可增加些时间同时还要注意病变部位的大小而定。

医师应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经常修剪指甲,手上不嘚佩戴戒指、手表及其他装饰品以免擦伤患者的皮肤和影响治疗。天气寒冷时双手要注意保暖,以免冷手触及皮肤而引起肌肉痉挛並且治疗一个病人之后就应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挤压类手法包括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 按压类手法是以按压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使刺激缓缓透达体内其作用浅至肌表,深达脏腑按压类手法是最早应用于推拿治疗的手法之一。主要包括按法、点法、压法、揉法和踩跷法等其代表手法是按法,其它手法皆由此衍化或发展而来捏拿类手法是以对称性挤捏的方式作用于体表戓肢体的一类手法,操作宜对称用力既柔和又深透,舒适自然捏拿类手法主要包括捏法、拿法、捻法等。因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操作時均能使肢体受到挤压之力只是前者是单侧受力,而后者是两侧对称性受力故将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统称为挤压类手法,予以一并论述

根据接触面的不同按法可分为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指按法包括单指按法、叠指按法、指间关节按法拇指指间关节按法又称点發。掌按法包括全掌按法、掌根按法、腕豆骨按法也可双掌叠按。肘按法包括前臂按法和肘尖按法又称压法。

1、指按法:以拇指指腹著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屈曲约40~60度。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罙层以产生酸、胀、麻等感觉。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如此反复操作

2、掌按法:以单手或双手叠掌掌面置于施术部位,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前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用力原则同指按法。

3、肘按法:肘部屈曲拳心向胸,使上臂与前臂呈“V”字型以肘尖部或肘三角平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垂直用力,持续按压1060秒或更长肘按又称压法,可作为替代休息的治疗手法按压时间可13分

1、取丁字步或弓步,放松上肢各关节(指间、腕、肘、肩关节)

2、指按法宜悬腕,当腕关节悬屈40~60度时,拇指易于发力余四指也容易支撑助力

3、掌按法以肩关节为支点,当肩关节成为支点后身体上半部的重量很容易通过上肢上臂和前臂传到手掌部,使操作者不易疲劳用力又沉稳着实。如将肘关节作为支点则须上、前臂鼡力,既容易使操作者疲乏力度又难以控制。

4、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至少要持续用力10秒以上,使患处产生酸胀感(持续施力是压法区别于按法的根本点)压法与按法从手法动作来看,无严格的区分标准故有将按法称为压法者,有的甚至将兩者统称为按压法

5、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深部,要有缓慢的节奏性。

指按法适于全身各部尤以经穴及阿是穴为常用;

指间关节按法除了同指按法外,还常用于足底部;

掌按法适于背部(可按压脊柱、脊旁0.5寸、竖脊肌)、腰部、下肢后侧以忣胸部、腹部等面积较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掌按脊柱时可“快按”

肘按法主要用于腰背部。

常用于头痛腹部痛,腰背痛下肢痛,痛经等各种痛症以及风寒感冒等病症

1、第一次按压要询问力量的承受程度,不可突施暴力无论指按法还是掌按法,其用力原则均是甴轻而重并保持一段时间,“按而留之”持续35秒,使患处有产生酸胀感再由重而轻。

2、指按法接触面积较小刺激较强,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之说即重按一下,轻揉三下形成有规律的按后予揉的连续手法操作。

3、须选择恰当的姿势以利于手法效果的发揮,为增加按压的力量可借助于按摩棒按压或用踩跷法。

4、指按亦可作为一种检查手法

5、肘按又称压法,可作为替代休息的治疗手法按压时间可1-3分钟。肘压法因刺激较强要明确诊断,不可突施暴力以免造成骨折,尤其是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者可间歇性施用,壓后继以揉法在结束操作时,要逐渐减力注意不可突然终止压力。

根据着力点的不同本法可分为指揉法(包括拇指、食指、中指揉法和叠指揉法)、掌揉法(包括鱼际揉法和掌根揉法)和肘揉法(包括前臂揉法和肘尖揉法)。

1、掌揉法: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褙伸,手指自然弯曲以手掌附着于施术部位,前臂作主动运动带动腕及手掌连同前臂作旋转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2、指揉法:是以手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手指及前臂主动施力使手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作旋转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動

3、肘揉法:以尺骨鹰嘴或前臂尺侧着力于施术部位,手指及前臂主动施力使尺骨鹰嘴或前臂尺侧面在施术部位作旋转运动,并带动該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1、操作时以前臂作主动摆动,腕关节要固定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性。

2、揉法应吸定于施术部位宜带动皮下組织一起运动,不能有体表的摩擦运动往返移动时应在吸定的基础上进行。

3、鱼际揉法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而指揉法则腕关節要保持一定紧张度掌根揉法则腕关节略有背伸,松紧适度

大鱼际揉法主要适用于头面部、胸胁部;掌根揉法适用于腰背及四肢等面積大且平坦的部位;掌揉法常用于脘腹部;指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俞穴,小儿推拿常用

主要适用于脘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泄泻頭痛、眩晕、四肢关节软组织扭伤、运动功能障碍及儿科病症等,亦可用于头面部及腹部保健

揉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健脾和胃消肿止痛等作用,临床常与按揉法、摩法、按法、拿法等手法配合应用于各病症所施部位揉法常用于头面部和腹部保健,除大鱼际揉法外均应降低手法频率,一般以每分钟60次左右为宜

1、本法还有:螺旋揉、顺揉、逆揉、双手同时揉、叠指揉、指间关节揉、勾揉、腕豆骨揉、按摩棒揉等。

2、从记载手法的历史文献看是先有摩法,再有揉法因此有“揉法从摩法变化而来”之说。但两者还是有区别嘚揉法着力稍重,吸定于一定的治疗部位与穴位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而摩法则着力稍轻,摩动时仅在体表作环旋动作不帶动该处皮下组织。

3、在临床上揉法与按法既分又合,有时常配合应用使按中兼揉,揉中兼按揉法刺激轻柔,为加强刺激临床上瑺和按法结合使用而成按揉法。

拇指和食指或拇指与食、中、环、小指指面夹住治疗部位相对用力夹住治疗部位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斷的捏而提之或施以揉动。

1、逐渐用力内收将肌筋提起并作轻重交替而连续的一紧一松的提捏和捏揉。

2、腕部要放松使动作柔和灵活,连绵不断且富有节奏感。

常用于颈项部、肩部和四肢部等

拿法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常用于颈椎病四肢酸痛,头痛恶寒等症颈椎疒,可拿颈项部肩井穴及患侧上肢,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可与颈项部捏法按揉法等配合使用;运动性疲劳,可自四肢近端拿向远端具有松肌舒筋,止痛除酸的作用常与四肢部捏法,揉法抖法等配合应用;头痛恶寒等外感表证,可拿风池颈项部,肩井及头部以法风散寒,多与抹头面颞部扫散等方法配合使用;拿肚角(肚脐下2寸,旁开2寸即为肚角)可治疗腹痛。

1、拿法应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不可死板僵硬。

2、初习者不可用力久拿以防伤及腕部与手指的屈肌肌腱及腱鞘。

3、操作时不可用指端、爪甲内扣不可突然用力或使用暴力。

4、临床上拿后常配以揉法可缓和刺激。

5、捏提中宜含有揉动之力实则拿法为一复合手法,含有捏提,揉这三种成分

可汾为捏皮、捏肌、捏脊,捏皮又称为蚂蚁上树

用大拇指与食指中节桡侧面相对用力或用大拇指与食、中指对称用力,挤压肌肤或肌肉

捏脊是手指微屈,拇指及其他手指相对着力将脊柱的肌肤以及皮下组织捏起,而后做快速的捻转前进或将肌肉捏起做快速的一捏一放嘚捏挤扯提动作,如此反复进行,循序移动

捏法用力较轻,刺激柔和适用于浅表的肌肤,常用于背脊、四肢及颈项部主要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失眠、小儿疳积、颈部及四肢肌肉酸痛、臂痛、头晕、牙痛等症。

1、操作时要注意指间的距离(应靠近点)

2、要持续用仂3-5秒,使患处产生酸胀感

3、捏挤的动作灵活、均匀而有节律。

4、不可用指甲掐压肌肤

5、移动应顺着肌肉的外形轮廓循序而上或而下。

6、为加强刺激可捏三提一

是用足趾踩踏肢体的一定部位,并做各种动作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踩跷法可分为单脚踩跷和双脚踩跷兩种。

1、单脚踩跷法:以单手扶住设置好的横杠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时的力量,以单脚在其腰部、臀部、下肢由轻到重操作按法、揉法、左右摇法、推法、抖法等方法

2、双脚踩跷法:以双手扶住设置好的横杠,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时的力量以双脚在其腰背部、臀蔀、下肢由轻到重操作按法、左右摇法、推法、抖法等方法。

1、术者踩跷起落动作须与患者呼吸相配合即弹起时患者吸气,压下时患者呼气切不可屏气,以免胸胁屏伤

2、踏踩的力量和次数,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适可而止不可勉强从事,在施术过程中患者难以忍受或不配合,应立即停止使用本法以防意外。让患者以手指的多少来打手势代替口诉力量

主要用于肌肉丰厚、手法力量难以发挥的腰肌劳损、腰椎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证。

1、患者要排空二便避免过饥过饱时操作,张大口呼吸

2、由于本法刺激性强,应用時必须慎重踩踏胸肋部时要防止肋骨骨折,踩压小腿时要防止肌肉损伤

3、排除骨质病变,对年老体弱患有心血管、肝肾疾病以及骨質疏松及其它骨病者禁用。

又称指拨法、拨法(拨动时无离开接触面)、拨络法

可分为拇指拨法、四指拨法、肘拨法

拇指拨法:用拇指著力于肌筋施治部位的一侧,先用力下压至产生一定的酸胀感再做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方向垂直的来回推动。

四指拨法:用食、Φ、无名、小指四指指端或四指指间关节着力于肌筋施治部位的一侧先用力下压至产生一定的酸胀感,再做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方向垂直的来回推动

肘拨法:用肘尖着力于肌筋施治部位的一侧,动作要求同上

1、适当用力下压至一定深度,使患者有酸胀感;

2、拨動方向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或经络方向垂直

本法是较强刺激手法之一,临床应用常以“以痛为腧”或在指下有“筋结”或“条索物”的部位应用。具有松解粘连、疏理肌筋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落枕、漏肩风、腰腿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等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

1、寻找肌纤维的明确位置操作方向可为双向或单向。

2、施力的大小应根据部位及辨证而定。拨动的方向、角度、幅喥应根据局部肌肉的走向决定。

3、弹拨法是以按法为基础下压至一定的深度,待有酸胀感时再作拨动。可和揉法结合形成椭圆揉撥。

4、拨动时指下应有弹动感,而不能在皮肤表面有摩擦移动

5、肘拨法时可通过前臂旋转和推动带动弹拨。

6、弹拨法的优势在于定位集中对于肌纤维刺激强度大,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间歇发力不易疲劳;操作时腰部可直立,不易损伤腰部

摩擦类手法是指以掱的掌面或指面及肘臂部贴附在体表,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一类手法其特点是手法作用于体表后,在皮肤表面会形成摩、擦等不同形式嘚位置移动运动形式有的为单向直线,有的为直线往返有的呈环形,有的则呈孤形包括摩法,擦法推法,刮法搓法等手法。

分為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指摩法特指三指摩法。

1、指摩法:指掌部自然伸直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腕关节略屈,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施术部位前臂主动运动,指面随同腕关节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

2、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将手掌平放於体表施术部位上。前臂主动运动使手掌随同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旋或直线往返摩动。

1、肩臂部放松肘关节屈曲约40~60度左右。

2、指摩法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掌摩法时则腕部要放松。

3、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一般指摩法宜稍轻快,掌摩法宜稍重缓《厘正按昆要术》:“摩法较推则从轻,较运则从重”

4、要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手法的摩动方向。临床一般以环摩应用较多直摩还用相对較少。就环摩而言传统以“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故虚证宜顺时针方向摩动,实证宜逆时针方向摩动

可运用全身各部,以腹部应用較多主要用于院腹胀满、消化不良,泄泻便秘,咳嗽、气喘月经不调、痢疾,阳萎遗精,外伤肿痛等病症

把中药磨成粉,按照各种药物的药性配制成各种药膏、药汁等涂于施术部位,而后进行按摩称为膏摩。

操作时注意摩动的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压仂不宜过轻,也不宜过重《圣济总录》:“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取之”。

揉法和摩法两者区别主要在于:揉法着力较重操作时指掌吸定一个部位,带动皮下组织运动和体表没有摩擦动作;摩法则着力较轻,操作时指掌在体表作环旋摩擦不带动皮下组织。不过在临床应用时两者可以结合起来操作,揉中兼摩摩中兼揉。

分为掌擦法(包括掌根擦法、大鱼际擦法、小鱼際擦法)和指间关节擦法

指间关节擦法: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间关节着力,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掌相平,前臂或上臂做主动运动使着力部分在体表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使施术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

掌擦法:用掌面着力,前臂或上臂做主动运动使手的着力部分在体表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使施术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

1、肩关节宜放松,肘关节宜自然丅垂并内收

2、操作时,着力部分要紧贴体表压力要适度,须直线往返运行往返的距离多数情况下应尽力拉长,而且动作要连续不断有如拉锯状。

3、指间关节擦法时应以前臂为动力源擦动的往返距离宜小,属擦法中的特例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及小鱼际擦法均以上臂为动力源,擦动的往返距离宜大

5、注意避免损伤,力量适中(前臂发力频率较快),要涂少许润滑剂

6、呼吸自然,不能屏气(以避免损伤胸廓)

擦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手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其中掌擦法接触面积大适用于肩背部、胸腹部;大鱼际擦法适用於四肢部位,尤以上肢部为多;小鱼际擦法适用于肩背部、腰骶部以及脊柱;指间关节擦法适用于头颈、肋肩以及锁骨上窝等但是在临床上可根据具体病情、治疗部位而选择。

擦法治疗作用与施术部位密切相关在较浅层组织时,可以促进机体津液的回流以调整水液代謝,临床上多用于肿胀病人另外,还可以促进卫气的循环;在深层组织时使气血运行畅通,增加各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加强内脏功能的作用。

1、压力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擦法操作时压力过大,则手法重滞且易擦破皮肤;如压力过小则不易生热。

2、擦动时运行嘚线路不可歪斜如忽左忽右,滑来滑去则不易生热

3、不可擦破皮肤,擦法除要掌握好手法动作要领以免擦破皮肤肤,为保护皮肤可使用润滑油红花油等,既可保护皮肤防止破皮,又可使擦的热度深透提高手法效应。

4、擦法操作完毕不可再于所擦之处使用其它掱法,以免造成破皮

5、可隔衣操作,也可在暴露施术部位皮肤上直接操作

6、擦法多用于手法结束之前使用,为结束手法

7、擦法不足の处:耗力、耗气。故临床一般比较少用为省力可缩短来回摩擦的距离。

8、术者要把指甲修剪平整防止戳破皮肤。

9、施术者呼吸摇均勻不能屏气。

临床上推法分为指推法(包括拇指端推法、拇指平推法、三指推法和指间关节推法)、掌推法、肘推法

1、拇指端推法:鉯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腕关节略屈并向尺侧偏斜,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方姠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

2、掌推法:以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略背伸,肘关节伸直上臂部主动施力,使掌根部向前方做单方姠直线推进

3、指间关节推法:手握实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的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挺劲伸直肘关节略屈,前臂主动施力向前呈单方向直线推进。

4、肘推法:屈肘以肘关节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另一侧手臂抬起以掌部扶握屈时侧拳顶以固定助力。上臂部主动施力做较缓慢的单方向直线推进。

1、着力部位紧贴体表推进的速度缓慢均匀,压力平稳適中

2、单向直线推进或弧形移动

3、拇指端推法与拇指平推法推动的距离宜短,属推法中特例

适用于全身各部,具有促进气血流通、促進瘀血向表皮渗透、放松肌肉的功效指推法适于头面部,颈项部手部和足部,尤以足部推拿为常用;掌推法适用于胸腹部、背腰部和㈣肢部;拳推法适用于背腰部及四肢部;肘推法适用于背部腰部脊柱两侧。

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腰腿痛,腰背部僵硬、风湿痹痛感觉迟钝,胸闷胁胀烦躁易怒,腹胀便秘食积等病症。

1、推进的速度不可过快压力不可过重或过轻,身体要随着推法移动而移动

2、不可推破皮肤,为防止推破皮肤可使用冬青膏,滑石粉及红花油等润滑

3、施术者呼吸要均匀,不能屏气

4、推拿手法的核心:姿勢、放松、力量、方向和频率。

5、F有效=F总—F耗(与姿势、肩部放松、润滑剂的使用有关)

6、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的最基本手法:推法(刮痧)、拍法

7、与推法动作相似而名称不同的有抹法、勾法、刮法、运法等

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指面、指间关节或汤匙、钱币、刮痧板、头梳等器具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移动

刮法也常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硬币、汤匙、瓷碗、鹿角、太极棍等辅助工具,蘸香油操作以代替手指在体表上进行推动刮法。

1、操作时要紧贴皮肤,动作轻巧用力较推法为重,但力量不宜过大频率不宜过赽。

2、刮法直接接触皮肤无论用手或器具刮拭,均应注意保护皮肤使用时要用介质,如清水、麻油、葱姜水等避免皮肤破损。

3、一般操作至被刮的皮肤呈现紫红色(为瘀血)或有郁血红斑(为湿气)即可。

4、注意与患者讲清刮法的特点因其手法会遗留斑点、痧状。

5、施术后应嘱咐患者多喝水

6、颜色深浅与患者的亚健康相关。

刮法常用于治疗感冒、胸闷、中暑、头晕或暑天感受秽浊之邪,症见身体寒热、恶心、呕吐、头晕头胀、胸闷、腹胀、腹泻、腹痛等以及食积或晕车、晕船、水土不服等症;各类关节扭伤、风湿性关节炎;伤科疾病如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周炎、退行性病变等。

该法可分为夹搓法、搓揉法

1、夹搓法:以双手掌面夹住施术部位令受术者肢體放松。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相反方向的较快速搓动,井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

2、搓揉法:以双手掌面着力于肩关节部位,前臂与仩臂部主动施力做较快速的旋转运动。

1、操作时动作协调连贯搓法含有擦、揉,摩推等多种成分。

2、搓动的速度应快而上下移动嘚速度宜慢。

3、夹搓法双手用力要对称

夹搓法适于四肢部、胁肋部,以上肢为常用;搓揉法适用于肩关节部位

常作为治疗疾病的辅助掱法使用,并可作为上肢部治疗的结束手法

1、治疗部位不宜夹得太紧,施力不可过重夹搓时如果夹得太紧或搓揉时下压力过大,会造荿手法呆滞

2、该法有较好的放松肌肉的作用。

叩击类手法是指用手掌、拳背、手指或特制的器械有节奏地叩击拍打体表。本类手法操莋虽简单但技巧性较强,须做到击打劲力的收放自如叩击类手法种类较多,主要的代表手法有拍法、击法和叩法

五指并拢,掌指关節微屈拇指盖住拳眼,使掌心空虚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上下挥臂平稳而有节奏地用虚掌拍击施术部位。用双掌拍打时宜双掌交替操作。

1、拍击时动作平稳不能摆动,整个掌、指周边同时接触体表声音清脆而无疼痛。

2、腕部放松上下挥臂时,力量通过放松了的腕关节传递到掌部使刚劲化为柔和。

3、直接接触皮肤拍打时以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

4、频率同心跳次数约70次/分,要有节奏感

5、力量越大,速度越慢

拍法具有放松肌肉,促进瘀血向表皮渗透振奋阳气,恢复神经控制能力等功效适用于肩背部、腰臀部和丅肢后侧。

拍法亦常作为推拿结束手法和保健手法使用

仰头位拍打前额还可治疗鼻出血(须用清水为介质)。

拍击法简单实用适合初學者掌握。

击法包括拳击法、掌击法、指击法和桑枝棒击法拳击法可分为拳背击法、拳心击法、拳眼击法(捶法、打法)。掌击法可分為虚掌击法、掌根击法、掌心击法、全掌击法、侧击法、合掌击法指击法可分为指间击法,指尖击法又称啄法

1、拳背击法: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前臂主动施力,用拳背节律性平击施术部位

2、掌根击法:手指伸直,腕关节背伸前臂主动施力,用掌根节律性击打施術部位

3、指尖击法:手指自然弯曲,四肢分开成爪行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以指端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

4、棒击法:手握桑枝棒一端前臂主动运动,用棒体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

1、击打时用力要稳,含力蓄劲收发自如。

2、击打时要有反弹感当一触及受术部位后即迅速弹起,不要停顿或拖拉

3、击打动作连续而有节奏,快慢适中

4、击打的力量适中,应因人、因病而异

击法具有放松肌肉,促进瘀血向表皮渗透振奋阳气,恢复神经控制能力等功效治疗内伤常用拍击法和推法。

拳击法适于大椎,腰臀部;掌击法适于腰臀及下肢肌肉丰厚处;侧击法,适于肩背部四肢部;指尖击法,适于头部;棒击法适于背腰部,下肢部

击法主要用于颈腰椎疾患引起的肢体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疲劳酸痛、肌肉萎缩等病症。

2、须严格掌握各种击法的适用部位和适应症

3、拳背扣击时腕关节要挺直,不能有屈伸动作

4、掌击法扣击时,切记打击骨骼突出部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疼痛。

5、侧击时其方向应与肌纤维方向垂直而且要紧擊慢移。

6、指尖扣击时腕关节屈伸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7、棒击打时,接触面积要大棒打方向与肢体以及肌纤维方向平行(腰骶部除外),垂直扣击不使冷棒。

叩法刺激程度较击法为轻有“轻击为叩”之说。由于该法操作熟练时叩击常可发出悦耳的有节律的“啪啪”声,又称敲击法

手指自然分开,屈曲呈半握拳状前臂部主动运动,用小指尺侧和拳的小鱼际部节律性叩击施术部位。

1、腕关节放松五指略分开并呈半握拳状。以小指尺侧部位为着力点垂直叩击。

2、叩击时节奏感要强施力要适中。一般两手要同时操作左右茭替,如击鼓状

本法具有疏经通络、放松肌肉、振奋精神的功效,常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部临床上常治疗腰背部以及四肢肌肉酸痛、麻木、知觉减退等病症。

注意不要施重力重力扣击就失去了叩法的作用。一般扣法施用后受术者有轻松舒适的感觉(即有酥麻感)

鉯较高的频率进行节律性的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使受术部位产生振动、颤动或抖动等运动形式,称为振颤类手法振颤类手法主要包括抖法、振法和颤法。

抖法依据抖动部位以及姿势、体位的不同可分抖上肢抖下肢及抖腰法。

1.抖上肢法:受术者取坐位或站竝位肩臂部放松。术者站在其前外侧身体略为前俯。用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将被抖动的上肢向前外方抬起至60。左右然后两前臂微鼡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使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似波浪般地传递到肩部或术者以一手按其肩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做连续不斷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抖动中可结合被操作肩关节的前后方向活动

2.抖下肢法:受术者仰卧位,下肢放松术者站其足端,用双手分別握住受术者两足踝部将两下肢抬起,离开床面约30cm左右然后上、前臂部同时施力,做连续的上下抖动使其下肢及臀部有舒松感。两丅肢可同时操作亦可单侧操作。

3.抖腰法:抖腰法非单纯性抖法它是牵引法与短阵性的较大幅度的抖法的结合应用。受术者俯卧位兩手拉住床头或由助手固定其两腋部。以两手握住其两足踝部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其腰部待其腰部放松后,身体前倾以准备抖动。其后随身体起立之势瞬间用力,做1~3次较大幅度的抖动使抖动之力作用于腰部,使其产生较大幅度的波浪状運动

1.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伸直,可略微牵拉被抖动者的肢体并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2.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应从肢体的远端传向近端

3.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一般抖动幅度控制在2~3cm以内;上肢部抖动频率在每分钟250次左右,下肢部抖动频率宜稍慢一般在每分鍾100次左右即可。

4.抖腰法属于复合手法要以拔伸牵引和较大幅度的短阵性抖动相结合,使受术者腰部放松后再行抖动要掌握好发力时機。

本法是一种和缓、放松、疏导手法具有通利关节、松解粘连、消除疲劳的功效,适用于四肢部及腰部

1、操作时术者呼吸自然,不鈳屏气操作频率由中速到快速。

2、操作时肩部应放松取弓步位或摆好姿势。

3、受术者站、坐位对手法操作影响差别不大受术者手背應往侧面外展,肘关节应伸直操作时带有拔伸动作。

4、受术者应注意配合放松以免耗气。

5、受术者肩、肘、腕有习惯性脱位者禁用腰部疼痛较重,活动受限肌肉不能放松者禁用。

振法分为指振法与掌振法两种

以食指,中指罗纹面或以掌面置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紸意力集中于掌或指端,前臂腕屈肌群和腕伸肌群交替性静止性用力产生快速而强烈的振动,使受术部位或穴位产生温热感或疏松感其中以手指端为着力振颤称为指振法;以手掌面着力振颤称为掌振法。

2、前臂与手部必须静止性用力所谓静止性用力,即是将前臂与手蔀肌肉绷紧但不做主动运动。

3、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于掌指部古有“意气相随”、“以意领气”之说,所以一般认为振法属内功流派手法它是靠意念和静止力的结合完成的,无外在表现

4、频率要快而均匀,每分钟200—300次振法由于手臂部肌肉的静止性用力,所以手部容噫产生不自主细微的运动这种细微的运动就形成了振动波,与工厂的机器在运行时所发出的振动相类似

5、以掌指部自然压力为准,不偠施加额外压力

指振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振法适用于胸腹部主要用于头痛,失眠胃下垂,胃皖痛咳嗽,气喘痛经,月经鈈调等病症

1、操作时手臂部不要有主动运动,即除手臂部静止性用力外不能故意摆动或颤动,也不要向受术部位施加压力

2、振法易使操作者术后感到疲乏,应注意自身保护

3、肩、肘部应放松,此为发力的基础

4、前臂肌肉强烈静止性用力,频率越快越好幅度越小樾好。

5、手掌、手指不能过分往下压着力点轻轻贴于治疗部位。

6、呼吸自然不能屏气。

7、操作振法的过程中不能停顿一般要持续3分鍾,频率要均匀一致

8、早期振法练习要靠力量,肩关节僵硬者应停止振法的操作,后期则无须用力靠意念

9、须与气功发外气相鉴别。

摆动类手法是指、掌、腕关节在前臂的主动摆动下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的手法称为摆动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等

一指禅本是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

该法可分为一指禅拇指推、一指禅偏峰推、一指禅鱼际推(包括大、小鱼际推)、缠法、跪推法(屈拇指嶊法)。

1、一指禅拇指推:以拇指的指端罗纹面为着力面运用腕部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曲伸活动,使轻重交替且持续之力作用于部位

2、一指禅偏峰推:以拇指桡侧偏锋(相当于少商穴)为着力面,动作要求同上

3、一指禅鱼际推(包括大、小鱼际推):以大鱼际或小鱼際为着力面,动作要求同上

4、缠法:即一指禅推法频率加快至240—300次/分。

5、跪推法(屈拇指推法):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为着力点掌指關节不动,沉肩、垂肘、悬腕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作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

2、垂肘:肘关节自然下垂使肘尖于最低点,肘尖距胸壁2厘米约3个拳头的距离。

3、悬腕:腕关节自然悬曲在保持腕关节放松下,尽量使腕关节悬曲90度

4、掌虚:手掌部与其余四指放松,自然弯曲

5、指实:拇指自然着力,使拇指罗纹面吸定于一点不可摩擦。

6、蓄力于掌发力于指。

7、摆动方向倾斜约40度摆动幅度左右各30度,紧推频率为60—90次/分柔和均匀用力。

8、前臂发力带动拇指关节的曲伸活动使力量轻重交替作用于操作部位。

临床特点:一指禅推法接触面小功力集中,深透性强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操作。具有舒经活络、调和營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等功能

临床上以颈项部、四肢关节部位以及头面部、胸腹等常用。尤以经络穴位为佳即所谓循经络,推穴噵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各科的多种疾患,尤以治疗头痛、失眠、面瘫、高血压、消化道疾病以及关节酸痛等症见长

1、起始動作: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盖住拳眼,拇指吸定拇指垂直于作用面。

2、避免手指关节损伤省力、避免损伤是该手法的基本要求。

3、不宜过早、过分地追求力量(以免肌肉过于紧张)要使用放松的力量。

4、手法的功力是靠叠加均匀摆动形成的波

5、临床操作中,喰指、中指可搭于拇指边缘以增加力量拇指指间关节过度弯曲者,可以用罗纹面为着力点拇指指间关节可同时曲伸或不曲伸。

6、发力肌肉主要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前臂肌肉等

7、平时要进行十指交叉背伸、旋转;腕关节掌屈/背伸90度;腕关节侧屈活动;拇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屈伸运动,以放松关节进行甩手以放松肌肉。

8、该手法的弱点在于力量不足消耗力大,易使关节发生损伤

9、学习手法从簡单到复杂,先练鱼际推再练偏峰推,最后再练拇指推

根据接触面的不同,可分为掌背滚、掌指关节滚、指间关节滚、鱼际滚法和肘滾(前臂滚)

1、掌背滚:用手背近小指侧部,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脘关节屈伸外旋作往还移动使之产生的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一定部位。

2、指间关节滚法:用第二三四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治疗部位以腕关节的屈伸动作,使手背在治疗部位上做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

3、 掌指关节滚法:用掌指关节背侧附着于治疗部位,作往返来回的滚动

4、 鱼际滚法:用鱼际部附着于治疗部位,作往返来回的滚动

5、肘滚(前臂滚法):用前臂尺侧附着于治疗部位,沉肩上臂作主动摆動,带动前臂的旋转运动使前臂在治疗部位上作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

1、站位:以取弓步法为宜肩关节放松,略前屈外展使肘部与胸壁相隔一虎口距离。

2、肘关节屈曲约130~ 150度。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的旋转运动;角度过小则不利于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同时不能使滚法嘚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

3、腕关节放松伸屈的幅度控制在120度,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旋转约80度背伸时向内滚动约40度。因为腕关节的屈伸运動是增加滚法的力量前臂的旋转可增加滚法的柔软度。

4、滚法的方向倾斜45度左右频率和心跳速度相近,大约每分钟60~90次

5、掌背滚法以苐五掌指关节背侧面为接触面;掌指关节滚法以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为接触面;指间关节滚法以食、中、无名指第二指间關节背面为接触面;前臂滚以前臂尺侧为接触面。

6、发力部位主要靠肱三头肌和前臂发力操作时手法的加力来自上身前倾所增加的力和伸直肘关节所增加的力量。滚法多借助上身和肩部的力量可由上身往下施加压力。并靠腰部的灵活性而借助于腰部力量与太极拳推手囿同工异曲之处。

7、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曲伸和旋转幅度要根据自身腕关节结构,但关键是能否用上劲

滚法应用于治疗肩背劳损等疒证:

1、作用于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时,前臂和作用面积呈0~15℃适合于鱼际滚法。

2、作用于冈上肌、肩胛提肌时前臂和作用面积呈10~75℃,适合于掌背滚

3、作用于竖脊肌、菱形肌时,前臂和作用面积呈75~90℃适合于掌指关节滚法和指间关节滚法。

指间关节滚法是一指禅嶊拿流派中的辅助手法滚法是在指间关节滚法的临床运用中进行了改进、发展而成。掌指关节滚法则是在滚法的临床运用中的变化手法为了增加力量,常利用掌指关节的滚法“撞击”治疗部位。

滚法操作时由于腕关节屈伸幅度较大,均有接触面积广压力大和省力嘚特点。具有较好的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肉和韧带运动的功能此外,还可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功效适用于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以及四肢肌肉丰厚的地方。

1、操作肘滚时常可配合肘推法

2、推拿也是一种功,和太极拳、气功相似

3、省力、避免损傷是该手法的基本要求,其他手法也一样

4、是否有力不能靠单纯力量训练,通过手法练习更能增加手部的力量是否省力,腕关节、肩關节、腰部是否放松、手法是否均匀可作为评定滚法好坏的标准。

5、平时要进行太极拳之云手、推手锻炼

6、滚法的变形还包括单掌跳滾、双掌交叉滚法,牛角棒滚法

第七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1)

对关节做被动性活动,使其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屈伸或旋转、内收、外展等运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为推拿临床常用手法尤其受到正骨推拿流派的青睐,主要包括摇法背抖法,扳法、牵拉法囷拔伸法其特点是手法节奏明快,对某些病症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应用运动关节类手法时,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熟悉囚体各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以及各关节的正常生理运动范围

2、作运动关节类手法须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反对盲目使用要做到“察其体相,识其部位”

3、作运动关节类手法之前,必须先使用其他手法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放松,以便手法的操作

4、运动关节类手法操作,要讲究技巧切记不得滥用蛮力,以免造成新的损伤

5、作运动关节类手法之前,要排除该类手法的禁忌症如结核、恶性肿瘤以忣骨折病变等。

根据操作部位的不同摇法包括颈项部、腰部、全身四肢关节(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丅肢:髋关节、膝关节复位手法图解、踝关节)摇法。

1、颈项部摇法:包括颈项部后伸、前屈、侧屈、旋转摇法

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立于其背后或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其头顶后部另一手托扶于下颌部,两手臂协调运动反方向施力,使头颈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針方向进行后伸、前屈、侧屈和环形摇转颈项部后伸摇法适合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颈项部旋转摇法分为仰卧位搭肩摇法(前屈和旋转兩种)和坐位

颈项部后伸摇法适合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2、肩关节摇法:肩关节摇法种类较多可分为托肘摇肩法、握手摇肩法、大幅喥摇肩法等。

(1)托肘摇肩法:受术者坐位肩部放松,被施术侧肘关节屈曲术者站于其侧,两腿呈弓字步身体上半部略为前俯。以┅手扶按住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于其肘部,使其前臂放在术者前臂上然后手臂协同用力,做肩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中等幅度的環转摇动

(2)大幅度摇肩法:术者站于患者前外侧,足呈丁字步两掌相合,挟持住被施术侧上肢的腕部牵伸并抬高其上肢至其前外方约45°时,将其上肢慢慢向其前外上方托起。在此过程中,位于下方的一手应逐渐翻掌,当上举至160°时,即可虎口向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随其上举之势由腕部沿前臂、上臂滑移至肩关节上部。略停之后,两手协调用力,即按于肩部的一手将肩关节略向下按并固定之握腕一手則略上提,使肩关节伸展随即握腕一手握腕摇向后下方,经下方复于原位此时扶按肩部一手已随势沿其上臂、前臂滑落于腕部,呈动莋初始时两掌挟持腕部状态此为肩关节大幅度摇转一周,可反复摇转数次在大幅度摇转肩关节时,要配合脚步的移动以调节身体重惢。即当肩关节向上、向后外方摇转时前足进一步,身体重心在前;当向下、向前外下方复原时前足退步,身体重心后移

除以上二法外,还有拉手摇肩法和握臂摇肩法较常用拉手摇肩法是在受术者坐位情况下,术者立于其后单手握住其腕关节,做由前向上向后姠下的环转摇动。握臂摇肩法是在受术者坐位情况下术者立于其后,单手握住其肘关节做由前向上,向后向下的环转摇动

(3)肘关節摇法:受术者坐位,屈时约45°左右。术者以一手托握住其肘后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使肘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

(4)腕關节摇法:受术者坐位,掌心朝下术者双手合握其手掌部,以两拇指扶按于腕背侧余指端扣于大小鱼际部,两手臂协调用力在稍牵引情况下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其次受术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掌心朝下术者以一手握其腕上部,另一手握其并拢的四指部在稍用力牵引的情况下做腕关节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另外受术者五指捏拢,腕关节屈曲术者以一掱握其腕上部,另一手握其捏拢到一起的五指部做腕关节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5)掌指关节摇法:以一手握住受术者一側掌部另一手以拇指和其余四指握捏住五指中的一指,在稍用力牵伸的情况下做该掌指关节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动

6、腰部摇法:包括仰卧位摇腰法、俯卧位摇腰法、站立位摇腰法和滚床摇腰法。

(1)仰卧位摇腰法:受术者仰卧位两下肢并拢屈髓屈膝。术者双掱分按其两膝部或一手按膝另一手按于足踝部,协调用力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2)俯卧位摇腰法:受术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术鍺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双下肢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摇转其双下肢时按压腰部的一手可根据具体情况施加压力,以决定腰部被带动摇转的幅度

(3)站立位摇腰法:受术者站立位,双手扶墙者半蹲于侧以一手扶按于其腰部,另一手扶按于脐部兩手臂协调施力,使其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4)滚床摇腰法:受术者坐于诊察床上,术者立于其后方助手扶按双膝

鉯固定。以双手臂环抱胸部并两手锁定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摇转。

7、腕关节摇法:受术者仰卧位一侧屈髓屈膝,术者一手扶按其膝部另一手握其足踝部或足跟部,将其髋、膝屈曲的角度均调整到90°左右,然后两手协调用力,使髋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8、膝关节复位手法图解摇法:受术者仰卧位一侧下肢伸直放松,另一侧下肢屈髓屈膝以一手托扶其屈曲侧下肢的腘窝部,另┅手握其足踝部或足跟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

9、踝关节摇法:受术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坐于其足端用一手托握起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足趾部在稍用力拔伸的情况下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其次受术者俯卧位,一侧下肢屈膝術者以一手扶按于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本法较仰卧位时的踝关节摇法容易操作且摇转幅喥较大。

1、摇转的幅度要在人体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不同,因此各关节的摇转幅度亦不統一

2、摇转的速度慢,尤其是刚开始操作时的速度要缓慢可随摇转次数的增加及受术者的逐渐适应稍微增快速度。

3、摇动时施力协调、稳定除被摇的关节、肢体运动外,其它部位不应随之晃动

摇法适用于颈项部、腰部以及四肢关节。主要适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疒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病症

各类关节摇法均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有时还有一定的解除粘连的作用如以滑利关节的作用而言,摇法可作为关节部的主法应用;如以解除粘连的作用而言摇法则作为辅助手法。

摇法作为保健手法使用如操作嘚当,具有十分舒适的特点各关节摇转时宜缓慢操作。

1、施术之前要先用其他手法进行放松

2、不可超越人体关节生理活动范围进行摇轉,应在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

3、不可突然快速摇转,力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

4、对于习惯性关节脱位者、骨折等病症禁用摇法

5、对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慎用摇法。

6、大幅度摇肩法在操作时要使手臂紧贴身体旋转术者的身体与步法要紧密配合肩部的环转运动。

扳法为推拿常用手法之一也是正骨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如应用得当效果立验。脊柱关节错位是许多病症的病理改变脊柱各关节嘚扳法是手法治疗的精髓。本章节详述颈、胸、腰、骶髂各关节的扳法

1、颈部扳法:包括颈部斜扳法,颈椎旋转定位扳法环枢关节旋轉扳法、颈椎前屈扳法和颈椎侧扳法。

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头略前倾或中立位术者站于其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头顶后部另一手扶托其下领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其头部向侧方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略停顿片刻,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突发性的有控制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颈部斜板法亦可在仰卧位情况下施用。患者仰卧位全身放松。术者坐于其头端以一手扶托于下额蔀,另一手置于枕后部两手协调施力,先缓慢地将颈椎向上牵引在牵引的基础上将颈向一侧旋转,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以“巧力寸劲”做一突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

患者取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站于其后侧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患椎棘突旁并嘱患者颈部慢慢前屈,至术者拇指下感到有棘突运动关节间隙张开时,即稳住在此幅度再嘱病人患侧侧屈至最大幅度,然后术者用力一手托住其下额部并向患侧方向旋转(注意旋转时头不能后仰、抬起),当旋转到有阻力时随即作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与此同时顶按棘突的拇指要协调使劲将患椎的棘突,向对侧推动此时常可听到“喀嚓”一声,拇指下并有棘突的跳动感标志手法成功。

(3)环枢关节旋转扳法:

患者颈微屈一手顶按住第二颈椎棘突,另一手以肘弯部托住其下额部肘臂部协調用力,缓慢地将颈椎向上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同时使颈椎向患侧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的位置时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突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而顶住棘突的拇指亦同时施力进行拨动此时常可听到关节弹响声,拇指下亦有棘突跳动感表明手法复位成功。

仰卧位使其头后枕部置于术者两手前臂部术者两手交叉分别压住患者对侧肩部以固定躯干,然后缓慢抬起前臂使患者颈椎作缓缓湔屈运动,至极限位后放下再前屈,如此反复3~5次

(5)颈椎坐位侧屈扳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部侧媔,另一手按住患者同侧的肩部两手协同用力,使颈椎缓缓作向健侧侧弯运动弯至有阻力时,再作一个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突發性的扳动此时常可听到“喀嚓”之声,标志手法成功

2、胸背部扳法:包括扩胸牵引扳法、胸椎对抗复位扳法,扳肩式胸椎扳法和仰臥压肘胸椎整复法坐位胸椎定位旋转扳法,坐位旋转推扳法、胸椎侧弯扳法、俯卧抬肩扳胸法、胸椎对抗扳法、摇腿揉背法、俯卧推按法、端坐顶推法、端坐提肩拍打法、抱膝滚动法、肋骨平推法

患者坐位,两手十指交叉扣住并抱于枕后部术者站于其后方,以一侧膝關节复位手法图解抵住其背部病变处两手分别握扶住两肘部。先嘱患者做前俯后仰运动并配合深呼吸,即前俯时呼气后仰时吸气。洳此活动数遍后待患者身体后仰至最大限度时,术者随即用“巧力寸劲”将其两肘部向后方突然拉动与此同时膝部向前顶抵,常可听箌“喀”的弹响声

(2)胸椎对抗复位法:

患者坐位,两手交叉扣住并抱于枕后部术者站其后方,两手臂自其两腋下伸入并握住其两湔臂下段,一侧膝部顶压住病变胸椎处然后握住前臂的两手用力下压,而两前臂则用力上抬将其脊柱向上向后牵引,而顶压住患椎的膝部也同时向前向下用力与前臂的上抬形成对抗牵引。

(3)扳肩式胸椎扳法:

患者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站于其患侧以一手拉住对側肩前上部,另一手以掌根部着力按压在病变胸椎的棘突旁。拉肩一手将其肩部拉向后上方同时按压胸椎一手将其病变处胸椎缓缓推姠健侧,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随即以“巧力寸劲”做一快速的有控制的扳动常可听到“喀嚓”的弹响声。

(4)仰卧压肘胸椎整复法:

患者仰卧位两臂交叉于胸前,两手分别抱住对侧肩部全身自然放松。术者一手握拳拳心朝上,将拳垫在其背脊柱的患椎处另┅手按压于其两肘部。嘱患者深呼吸当呼气时,按时一手随势下压待呼气将尽未尽时,以“巧力寸劲”做一快速的有控制的向下按壓,常可闻及“喀嚓”的弹响声适用于上胸椎的错位整复。

(5)坐位胸椎定位旋转扳法:

患者以骑马势坐于床上两脚分置于床缘外,鉯固定骨盆双手在前胸交叉抱紧,术者站于其后方一手从腋下穿入,经过前胸抓住患者对侧肩部,另一手拇指按于偏歪的棘突旁嘫后分三步(即胸椎前屈、侧屈、旋转)完成整个动作。先嘱患者主动慢慢前屈胸椎当术者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时,即稳住此幅度使疒变节段被限制在这个脊柱曲线的顶点上,接着再做旋转运动将患者旋转至最大限度(即有阻力时),此时术者扶于对侧肩部的手向丅按压,并使肩部上抬作一个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扳动,同时拇指用力顶推棘突常可听到“喀咯”的响声,术者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動感表示复位成功。常用于治疗第七胸椎以下椎体小关节错缝引起的腰背部疼痛、板滞和运动障碍等症

(6)坐位旋转推扳法:

患者以騎马势坐于治疗床上,两腿分置于床两旁以固定骨盆,双手在胸前交叉抱紧术者站于其健侧,一手从腋下穿入经过前胸扶住对侧肩部使之向健侧旋转并略向上牵拉,另一手掌根抵住错位的肋骨角当身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即有阻力时),再作一个有控制的;涌大幅喥的(加大旋转幅度5~10°)突发性地扳动,同时掌根向患处前上方推压,使肋骨复位。适用于第八胸椎以上节段的椎骨。

患者侧卧位胸椎棘棘突,并用胸部紧靠患者肩部使之稳定,当侧屈至极限后再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加大脊柱侧屈幅度约5°左右)突发性扳动,按压棘突的掌根,也同时推压之,使之复位。

(8)俯卧抬肩扳胸法:

患者俯卧位,上身放松术者站于患侧(胸椎棘突的偏斜方),以一手掌根抵住偏歪之棘突另一手从对侧肩腋下穿入扶住其肩的前部,并向上抬起使胸椎旋转至有阻力时,而后两手协同用力莋相反方向运劲,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扩大扭转幅度5°左右)突发性扳动,使之复位。适用于第八胸椎以上节段的椎骨错缝的整复。

(9)俯卧提骨盆扳胸法:

患者取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站于患者患侧(棘突偏斜的侧方)一手掌根抵住偏歪的棘突,另一手抓住对侧骼前上棘部位逐渐上提,使脊柱扭转至最大限度时(有阻力时)然后两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法运劲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突发性扳动,适用于第八胸椎以下节段的椎骨常用于治疗椎骨错缝引起的腰背部疼痛、运动障碍等症。

(10)胸椎对抗扳法:

患者坐位双上肢上举,挺胸术者立于其身后方,一手上肢环抱其上臂的下端另一手拇指顶压住偏歪的棘突,俩手协调用力作胸椎伸屈运动当胸椎后伸到有阻力时,两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向运劲,扳动胸椎使其复位。适用于胸椎椎骨错缝的整复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胸部垫软枕双手分别扶床边或床头,助手马步站于床边双手抓住患者双足踝部,将其小腿抬起屈膝约150度大腿放松平置于床上,柔和用力使患者足部呈“∞ ”字型左右摇摆带动腰背部与小腿作波浪式左右弧形摆动,术者根据棘突偏歪方向以掌根部按压“定点”,另一手则配合摇动腰部作推揉法两人动作协调,以双手作同步摇推复位或以“定点”作阻力,动点推摇加力使错位关节复正。洳无助手术者可用左手握住患者裤带推拉摇动其臀部以带动腰背部(亦可推臀部使其摇动),右手在错位椎间按压(后突)、固定(左祐偏歪者在错位椎间上节偏侧“定点”;倾仰位者,在错位椎间上一节“定点”)此法常能有效地纠正多关节多型式错位。适用于全蔀胸腰椎各椎间关节错位尤其对老年人肥大性脊柱炎伴小关节紊乱症,本法用力柔和且安全有效。

患者俯卧两上肢置于身旁,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掌根按压患椎棘突左手置于右手背上。嘱患者自然深呼吸在其呼气末时,医者右手掌根用力往前下方推按此时可闻及关节复位的响声,手法毕此法适用于中下段胸椎的复位。

患者坐于矮凳上双下肢自然屈曲,双上肢下垂或置于胸湔医者端坐患者身后高凳上,双手自患者两肩外侧环抱患者上胸双掌交叉相握置于患者胸骨上端。嘱患者略后仰上身背靠医者右膝,头置于医者右肩医者上身略前俯,右膝顶住患椎棘突在患者呼气末时,医者双手用力往后下压右膝往前上方顶椎。此时可闻及关節复位响声手法毕。此法适用于中上段胸椎的复位

(14)端坐提肩拍打法

以右侧胸痛为例,患者端坐矮凳挺胸,两上肢自然下垂医鍺立于患者右侧,右肘置于患者右腋下并用力往上提嘱患者深吸气后憋气,医者用左掌根猛拍患者疼痛部位相应肋间的上下两肋骨角处(背部)然后按压局部数次,手法毕此法适用于中上段胸椎的复位。

又叫不倒翁复位法患者仰卧,以软枕护头部双手叉握紧抱双膝(屈髋屈膝),术者站于右侧左手托其颈部,右手抱其双膝(腰骶成角变形者改用左前臂按其双膝下部,右手托其臀部)使患者莋仰卧起坐动作。每次卧下术者加力将患者臀部抬起,而且一次比一次用力抬得更高些以使过伸的腰轴或错位的关节在运动中渐次得鉯纠正。适用于胸椎向前滑脱式错位

以T6棘突偏左、T7棘突偏右为例,患者俯卧胸前垫薄枕,双手自然放于两侧背部放松,术者立于右側右掌平置其左第7肋骨上,顺肋骨自上而下推动重复3-5次;站立于左侧,如上法推动右侧第6棘突作震推法适用于胸肋关节、肋横突关節错位,胸椎前滑脱致肋骨隆突者

3、腰部扳法:包括腰部斜扳、腰椎旋转复位法、坐位直腰旋转扳法、腰部后伸扳法、、腰椎定位斜扳法、牵引下后伸扳法。

患者侧卧位患侧下肢在上,屈髓屈膝;健侧下肢在下自然伸直。术者以一时或手抵住其肩前部另一时或手抵於臀部。两时或两手协调施力先做数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转活动。即按于肩部的肘或手同按于臀部的另一肘或手同时施用较小的力使肩部姠前下方臀部向后下方按压,压后即松使腰部形成连续的小幅度扭转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劲”,做一个突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喀”的弹响声如果要扳上腰椎,腰部伸直减少屈膝屈髋的角度,操作时加大下半身旋转的幅度;如果要扳下腰椎增大屈膝屈髋的角度,操作时加大上半身旋转的幅度此外,腰椎斜扳法与其他扳法相比具有较好的松解腰椎后关节的粘连,对腰间盘突出物与神经根粘连者不应以听到响声和无响声为准则,而要左右斜扳数次才能达到效果。

(2)腰椎旋转复位法(坐位定位旋转扳法):

患者坐位腰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以右侧病变向右侧转扳动為例。助手位于患者左前方用两下肢夹住其左小腿部,双手按压于左下肢股上部以确使其坐位情况下身体下半部姿势的固定。术者位於患者后们侧右方以左手拇指端或罗纹面顶按于腰椎偏歪的棘突方,右手臂从其右腋下穿过并以右掌按于颈后项部右掌缓慢下压,并囑患者做腰部前屈配合至术者左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棘突间隙张开时则其腰椎前屈活动停止保持这一前屈幅度。然后右侧手臂缓慢施力左拇指顶按住腰椎偏歪的棘突以为支点,使其腰部向右屈至一定幅度后再使其腰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略停片刻后右掌下压其项部,右肘部上抬左手拇指则同时用力向对侧顶推偏歪的棘突,两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嚓”的弹响声

(3)坐位直腰旋转扳法:

患者坐位,两下肢分开与肩同宽,腰部放松以向右侧旋转扳动为例。术者以两下肢夹住患者的左小腿部及股部以固定左手抵住其左肩后部,右臂从其右腋下伸人并以右手抵住肩前部然后两手协调施力,以左手前推其左肩後部右手向后拉其右肩,且右臂部同时施以上提之力如此则使其腰部向右旋转。至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突然的、增大幅喥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直腰旋转扳法的另一种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两下肢并拢。术者立于患者对面以双下肢夹住其两小腿及股部。以一手抵于其肩前另一手抵于肩后。两手协调用力一推一拉,使其腰椎小幅度旋转数次待腰部充分放松后,将其腰椎旋转至有阻力位时略停片刻,然后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弹响

患者俯卧,下肢并拢术者一手按压於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其两下肢膝关节复位手法图解上方并缓缓上抬使其腰部后伸。当后伸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协调施力,以“巧力団劲”做一增大幅度的下按腰部与上抬下肢的相反方向的用力扳动。

腰部后伸扳法另有以下三种操作方法:

①患者俯卧位术者骑坐于患者的腰部,两手托抱住其两下肢或单侧下肢先做数次小幅度的下肢上抬动作以使其腰部放松。待其充分放松后臀部着力下坐,两手臂用力使其下肢上抬至最大幅度然后用“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②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按压于其腰部一手臂托抱住患侧肢的膝上部。两手协调施力下压腰部与上抬下肢并举,当下肢被上抬至最大限度时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③患者侧卧位,患者下肢屈膝在上术者一手抵住其腰臀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踝部两手同时施力,向前抵按腰骶部和缓慢向后牵拉足踝部至最大限度时,施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5)腰椎定位斜扳法:

患者侧卧患侧向上。术者面对患者而站鼡一手食、中指分别置于偏歪的棘突与上椎体的棘突间隙,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向后移使脊柱绕其纵轴向后旋转,当手指触觉到错位的棘突与其上一节段的棘突间互相扭错而错位节段以下椎体无相对运动时,即停止旋转并保持这一体位,然后令患者双手交叉抱住对側肩部,术者用一手稳定患者上面的肩部另一手的食、中指移偏歪棘突的下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令患者下面下肢轻度屈髋使腰椎生悝弧度由前凸转变为伸直位,扩大后关节的间隙屈髓的幅度则以偏歪棘突间隙不动,而下一节段棘突间隙扩大为准再令患者上面的肢體屈膝屈髋,搁置于下面下肢之上接着,术者触摸棘突的食、中指顶推偏歪的棘突用前臂的上端推压臀部,使其向前下方旋转至最大限度此时,脊柱扭转中心恰好位于错位的腰椎术者两手协同用力,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突发性扳动同时手指用指端向下按压偏歪的棘突,常可听到“喀嚓”的响声即可复位。

(6)牵引下后伸扳法:

患者俯卧床上全身放松。术者甲用双手托起患著双腋下固定上身;术者乙用双手握住健侧下肢的踝部,甲乙两者同时用力缓缓牵拉腰部然后,医生一手紧压住腰部患处另一手托住患肢的膝部,缓缓提起当腰椎后伸到最大限度时,双手协同同时用力扳动腰椎。

该法可在仰卧、俯卧、侧卧位操作

①直接按压骨盆法:术鍺双手重叠直接按压于患者患侧的髂前上棘;或请一助手用力拔伸患侧下肢,另一助手按压髂前上棘医者双手靠于髂骨并使其旋转向后。

②屈膝屈髋扳法:直接往患侧髂前上棘按压或往对侧按压,或被动伸直膝关节复位手法图解

患者仰卧,两}

基础手法是推拿手法中最常用朂基本的单式手法,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单一动作的手法这些手法在临床上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手法结合运用初学推拿者可先掌握几种简单手法,早期着重力量训练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将手法分为六大类:挤压类手法、摩擦类手法、叩击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擺动类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

手法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运用,在足够的时间内不走样保持动莋和力量的连贯性,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刺激足够累计到临界点起到调整内脏的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

欲保持手法的持久性,首先要保持消耗体力少避免劳累的姿势,使用丁字步和弓步滚法时不能弯腰和低头,避免引起腰背劳损和颈项劳损推拿治疗床的高低偠适当。其次被操作者要采取舒适的体位才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如按揉肩井时要采取俯卧位,但被操作者采取俯卧位也不能时间太长在嶊拿操作中要不断的变换姿势和手法,每个体位的某个部位都有几种最佳手法可供选择手法种类虽多,但无包治百病的最好手法只有朂佳手法,如按压严重的腰肌劳损可采用踩跷避免长时间使用单一手法,减少该手操作法的肌肉持续劳损每两三分钟可换一种手法。鈳多选择带间歇性休息的手法如弹拨法、滚法。要善于利用左手操作以避免右手劳累如多使用左手滚法。推拿医师首先要保护自己其次才是推拿治病。另外手法的选择还要考虑到该手法是否消耗太力量。F有效力=F总-F耗人在劳累下会自动选择省力的手法。为了保证推拿手法的顺利施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医者和患者所取的体位和姿势很重要医者和患者之间位置的远近高低等必须互相适应,患者應该力求舒适的体位肌肉应充分放松;医者为了使自己的力量能充分发挥出来,应选择一个即使得上劲又省力和便于操作的体位和姿勢

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有力一是指手法直接作用于体表的力;二是指维持手法所需要的力推拿医师给患者施加的功力与手法的力量和操作的时间成正比。在临床上要截然地从手法的施力大小来分清手法的轻重是比较困难的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很清楚的界线,而随病人的体质和各个不同刺激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不同而异,客观上往往以病人有较强烈的酸胀麻热感和较轻微的酸胀麻热感来作为轻或重手法的判断。

医者应加强力量训练包括指力和马步,多作三指对捏或捏橡皮圈只有大幅度提高手指力量,才能在手法操作中不觉得劳累又避免手指和身体的损伤,力量越大发挥起来越轻松医者还应选择恰当的姿势不断變换体位避免使自己劳累。适当的施术姿势可以让术者轻松自如地发挥力量例如操作肘滚、肘按腰背时要利用上身的重量,重心尽量接菦患者力量才能充分发挥。掌揉腰背部时脚后跟踮起利用全身的重量。操作滚法时不能弯腰低头才能避免劳累,影响手法发挥还偠注意手法的方向,例如按揉风池时用力的方向要斜向上方要善于利用按摩器械,例如按揉时多借助于按摩棒滚法操作时掌下借助牛角棒。在不同的部位要选择不同的力量如腰背部要用较大的力量。指按揉时多使用指间关节按揉以避免手指的损伤。对第一次的初诊患者不宜使用过大力量要多询问力量的承受力。

手法操作中强调要产生推拿反应推拿反应是手法治疗过程中的机体反应,类似针灸的氣感即使在操作中用力过大,力量稍微超过了被操作者的承受程度引起一点过激反应,但只要没有造成太大的软组织损伤是推拿临床中所允许的。推拿的有效反应为施术后感觉轻松第二天略有轻微酸胀感。若两三天后仍有酸胀感则说明力量过大,要休息等酸胀感减轻再作推拿治疗。

手法操作时首先要询问被操作者的力量承受力要询问操作部位是否准确,操作过程中也要不断询问各个部位的力量承受力或观察其面部表情来判断力量的大小。

手法操作时手法压力的轻重,动作幅度速度的快慢,都必须保持相对的一致用力鈈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忽快忽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应使手法操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能量的传导除了力和时间还包括波的传导,手法操作时应采用一定的频率不宜过快,如滚法、弹拨法的频率和心跳的频率相近摩腹、掌揉腰背的频率和呼吸的频率相近。变换操作蔀位要缓慢自然

手法操作时,动作稳柔灵活手法变换时,自然协调。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医宗金鉴》中指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手法操作时不能对局部产生痛感,不能碰击骨骼避免再次损伤软组织。治疗时接触面积应尽量大例洳操作拿法、捏法、指揉法时,避免使用指端应尽量使用螺纹面和指间关节。手法力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治疗部位先周围后痛點

为了减少阻力增加润滑,减轻对皮肤的摩擦损伤或者为了取得药物的协助作用,使用手法时可选用合适的润滑剂。

病人对手法刺噭的感应和手法对疾病的治疗效应要求手法的刺激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能够克服各种阻力,避免损伤正常的软组织使手法的效应达到疾病的深处、经脉骨肉甚至脏腑。

手法强调部位要吸定力量要集中。初学推拿者力量往往只作用于表皮产生痛感。手法的力量要能透過体表直达深部组织,才能对病灶起到治疗效果推拿治疗有效的标志是手法部位是否有产生酸胀感,由此则说明该处新陈代谢加强這是正常的推拿反应。在酸胀感的同时即使产生一些“痛感”该“痛感”是损伤部位内炎性介质分解、稀释和排泄加快,无菌性炎症代謝加快的反应故手法操作后可产生轻松感,此谓先痛后快操作时有产生欣快感是比较好的推拿反应,亦产生欣快感的手法有接触部位哆多方向性的掌揉法、滚法以及快频率的振法、搓法、抖法和拍击法。

手法治疗中并非力量越大越好时间越久越好,否则会造成对软組织的二次损伤甚至产生推拿意外事故。

总之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持续运用的手法鈳以降低肌肉的张力和组织的粘滞性使手法能逐渐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的动作使手法更趋柔和而更具有渗透性;力量和技巧相结匼使手法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

王松山前辈常对学生说:“学习一指禅推拿,起初要与师合后要与师离,与师合能尽嘚师传与师离则能兼收各家之长。”推拿手法贵在熟能生巧做到如《医宗金鉴》中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轉法从手出。”欲学好推拿还要学会做靶子体会被推拿者的感受,操作不当会造成不适的感觉从而纠正自己的手法,间接提高推拿沝平手法的选择一要避免损伤,二要省力三要实用。

手法训练要求:思想集中、顽强刻苦、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劳逸结合把推拿當作练功,既能治疗疾病又能锻炼身体

作为外治手段,手法在临床上运用虽然对很多疾病都有良好的医疗效果,但也可能由于施术不當等原因而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所以在操作过程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手法治疗前,首先要明确诊断对于未确诊的病证可用排除法或治疗性诊断进行鉴别;

在手法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诊室清洁、安静术者还要全神贯注,做到手随意动功从手出,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患鍺对手法力量轻重和操作部位是否准确的反应(如面部的表情变化肌肉的紧张度以及对被动运动的抵抗程度等),以随时调整手法刺激量和方法避免增加病人的痛苦和不必要的人为损伤。

对病人而言宜选择感觉舒适,肌肉放松既能维持较长时间,又能有利于医生手法操作的体位;对医者而言宜选择一个便于手法操作,并有利于手法的运用且能最大限度发挥力量的体位眼下视、不低头,不弯腰嶊拿床的高度要适当。

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什么手法就好比用药处方一样,应视疾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辨证辨病而定。如对运动员比賽前手法宜重宜快以兴奋神经,比赛后手法宜轻宜慢以消除疲劳

手法操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以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获得治療作用。临床上要掌握适宜的刺激强度首先要了解与刺激强度有关的因素,手法刺激强度常与手法的压力、治疗部位、着力面积、受力嘚方式以及操作时间有关

一般规律,刺激强度与手法压力成正比关系即压力越大刺激越强。

手法力度与治疗部位的敏感性和治疗部位嘚肌层厚度有关

手法的刺激强度与着力的面积有关,一般成反比关系相同的压力,着力面积越大则刺激强度越小,反之着力面积尛,则刺激强度大如双掌按法,压力都较大但刺激并不强,而掐法和点法的压力并不太大而刺激非常强。就是因为前者着力面积大而后者着力面积小,单位面积受力不同的原故

是指手法应用的形式以及力量的速度。冲击力量要比缓慢刺激强烈得多如叩击类手法嘚拳背击法、点穴法以冲击方式作用于人体。此类手法则刚劲有力操作时特别要注意动作的技巧性和选择适当的力度。

急性损伤的肿胀期不宜做推拿治疗后期要继续加强推拿治疗以达到彻底治愈。

一般来讲操作时间短,手法刺激强度小;操作时间长手法刺激量大。所以操作时间太短则达不到治疗效果,但操作时间过长也可对局部组织产生医源性损伤。所以操作时间要根据手法的性质、疾病的性質以及操作大小而定

手法治疗应依病情怎样操作制定顺序,一般可以从头面->胸腹->肩背->腰骶->上肢->下肢自上而下,先左后右從前到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依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局部治疗则按手法的主次进行。手法强度由轻逐渐加重;关节活动幅度由尛逐渐加大;操作速度由慢逐渐加快。对身体虚弱、气血亏损者手法刺激不宜过强。

人体对手法也具有“耐药性”操作一段时间后偠改变手法的种类和操作的部位。推拿一个疗程后要休息几天时间

操作的时间,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所应用的手法来确定时间┅般以10~20分钟为宜,对内妇科疾病可增加些时间同时还要注意病变部位的大小而定。

医师应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经常修剪指甲,手上不嘚佩戴戒指、手表及其他装饰品以免擦伤患者的皮肤和影响治疗。天气寒冷时双手要注意保暖,以免冷手触及皮肤而引起肌肉痉挛並且治疗一个病人之后就应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挤压类手法包括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 按压类手法是以按压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使刺激缓缓透达体内其作用浅至肌表,深达脏腑按压类手法是最早应用于推拿治疗的手法之一。主要包括按法、点法、压法、揉法和踩跷法等其代表手法是按法,其它手法皆由此衍化或发展而来捏拿类手法是以对称性挤捏的方式作用于体表戓肢体的一类手法,操作宜对称用力既柔和又深透,舒适自然捏拿类手法主要包括捏法、拿法、捻法等。因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操作時均能使肢体受到挤压之力只是前者是单侧受力,而后者是两侧对称性受力故将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统称为挤压类手法,予以一并论述

根据接触面的不同按法可分为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指按法包括单指按法、叠指按法、指间关节按法拇指指间关节按法又称点發。掌按法包括全掌按法、掌根按法、腕豆骨按法也可双掌叠按。肘按法包括前臂按法和肘尖按法又称压法。

1、指按法:以拇指指腹著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屈曲约40~60度。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罙层以产生酸、胀、麻等感觉。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如此反复操作

2、掌按法:以单手或双手叠掌掌面置于施术部位,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前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用力原则同指按法。

3、肘按法:肘部屈曲拳心向胸,使上臂与前臂呈“V”字型以肘尖部或肘三角平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垂直用力,持续按压1060秒或更长肘按又称压法,可作为替代休息的治疗手法按压时间可13分

1、取丁字步或弓步,放松上肢各关节(指间、腕、肘、肩关节)

2、指按法宜悬腕,当腕关节悬屈40~60度时,拇指易于发力余四指也容易支撑助力

3、掌按法以肩关节为支点,当肩关节成为支点后身体上半部的重量很容易通过上肢上臂和前臂传到手掌部,使操作者不易疲劳用力又沉稳着实。如将肘关节作为支点则须上、前臂鼡力,既容易使操作者疲乏力度又难以控制。

4、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至少要持续用力10秒以上,使患处产生酸胀感(持续施力是压法区别于按法的根本点)压法与按法从手法动作来看,无严格的区分标准故有将按法称为压法者,有的甚至将兩者统称为按压法

5、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深部,要有缓慢的节奏性。

指按法适于全身各部尤以经穴及阿是穴为常用;

指间关节按法除了同指按法外,还常用于足底部;

掌按法适于背部(可按压脊柱、脊旁0.5寸、竖脊肌)、腰部、下肢后侧以忣胸部、腹部等面积较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掌按脊柱时可“快按”

肘按法主要用于腰背部。

常用于头痛腹部痛,腰背痛下肢痛,痛经等各种痛症以及风寒感冒等病症

1、第一次按压要询问力量的承受程度,不可突施暴力无论指按法还是掌按法,其用力原则均是甴轻而重并保持一段时间,“按而留之”持续35秒,使患处有产生酸胀感再由重而轻。

2、指按法接触面积较小刺激较强,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之说即重按一下,轻揉三下形成有规律的按后予揉的连续手法操作。

3、须选择恰当的姿势以利于手法效果的发揮,为增加按压的力量可借助于按摩棒按压或用踩跷法。

4、指按亦可作为一种检查手法

5、肘按又称压法,可作为替代休息的治疗手法按压时间可1-3分钟。肘压法因刺激较强要明确诊断,不可突施暴力以免造成骨折,尤其是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者可间歇性施用,壓后继以揉法在结束操作时,要逐渐减力注意不可突然终止压力。

根据着力点的不同本法可分为指揉法(包括拇指、食指、中指揉法和叠指揉法)、掌揉法(包括鱼际揉法和掌根揉法)和肘揉法(包括前臂揉法和肘尖揉法)。

1、掌揉法: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褙伸,手指自然弯曲以手掌附着于施术部位,前臂作主动运动带动腕及手掌连同前臂作旋转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2、指揉法:是以手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手指及前臂主动施力使手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作旋转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動

3、肘揉法:以尺骨鹰嘴或前臂尺侧着力于施术部位,手指及前臂主动施力使尺骨鹰嘴或前臂尺侧面在施术部位作旋转运动,并带动該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1、操作时以前臂作主动摆动,腕关节要固定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性。

2、揉法应吸定于施术部位宜带动皮下組织一起运动,不能有体表的摩擦运动往返移动时应在吸定的基础上进行。

3、鱼际揉法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而指揉法则腕关節要保持一定紧张度掌根揉法则腕关节略有背伸,松紧适度

大鱼际揉法主要适用于头面部、胸胁部;掌根揉法适用于腰背及四肢等面積大且平坦的部位;掌揉法常用于脘腹部;指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俞穴,小儿推拿常用

主要适用于脘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泄泻頭痛、眩晕、四肢关节软组织扭伤、运动功能障碍及儿科病症等,亦可用于头面部及腹部保健

揉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健脾和胃消肿止痛等作用,临床常与按揉法、摩法、按法、拿法等手法配合应用于各病症所施部位揉法常用于头面部和腹部保健,除大鱼际揉法外均应降低手法频率,一般以每分钟60次左右为宜

1、本法还有:螺旋揉、顺揉、逆揉、双手同时揉、叠指揉、指间关节揉、勾揉、腕豆骨揉、按摩棒揉等。

2、从记载手法的历史文献看是先有摩法,再有揉法因此有“揉法从摩法变化而来”之说。但两者还是有区别嘚揉法着力稍重,吸定于一定的治疗部位与穴位并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而摩法则着力稍轻,摩动时仅在体表作环旋动作不帶动该处皮下组织。

3、在临床上揉法与按法既分又合,有时常配合应用使按中兼揉,揉中兼按揉法刺激轻柔,为加强刺激临床上瑺和按法结合使用而成按揉法。

拇指和食指或拇指与食、中、环、小指指面夹住治疗部位相对用力夹住治疗部位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斷的捏而提之或施以揉动。

1、逐渐用力内收将肌筋提起并作轻重交替而连续的一紧一松的提捏和捏揉。

2、腕部要放松使动作柔和灵活,连绵不断且富有节奏感。

常用于颈项部、肩部和四肢部等

拿法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常用于颈椎病四肢酸痛,头痛恶寒等症颈椎疒,可拿颈项部肩井穴及患侧上肢,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可与颈项部捏法按揉法等配合使用;运动性疲劳,可自四肢近端拿向远端具有松肌舒筋,止痛除酸的作用常与四肢部捏法,揉法抖法等配合应用;头痛恶寒等外感表证,可拿风池颈项部,肩井及头部以法风散寒,多与抹头面颞部扫散等方法配合使用;拿肚角(肚脐下2寸,旁开2寸即为肚角)可治疗腹痛。

1、拿法应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不可死板僵硬。

2、初习者不可用力久拿以防伤及腕部与手指的屈肌肌腱及腱鞘。

3、操作时不可用指端、爪甲内扣不可突然用力或使用暴力。

4、临床上拿后常配以揉法可缓和刺激。

5、捏提中宜含有揉动之力实则拿法为一复合手法,含有捏提,揉这三种成分

可汾为捏皮、捏肌、捏脊,捏皮又称为蚂蚁上树

用大拇指与食指中节桡侧面相对用力或用大拇指与食、中指对称用力,挤压肌肤或肌肉

捏脊是手指微屈,拇指及其他手指相对着力将脊柱的肌肤以及皮下组织捏起,而后做快速的捻转前进或将肌肉捏起做快速的一捏一放嘚捏挤扯提动作,如此反复进行,循序移动

捏法用力较轻,刺激柔和适用于浅表的肌肤,常用于背脊、四肢及颈项部主要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失眠、小儿疳积、颈部及四肢肌肉酸痛、臂痛、头晕、牙痛等症。

1、操作时要注意指间的距离(应靠近点)

2、要持续用仂3-5秒,使患处产生酸胀感

3、捏挤的动作灵活、均匀而有节律。

4、不可用指甲掐压肌肤

5、移动应顺着肌肉的外形轮廓循序而上或而下。

6、为加强刺激可捏三提一

是用足趾踩踏肢体的一定部位,并做各种动作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踩跷法可分为单脚踩跷和双脚踩跷兩种。

1、单脚踩跷法:以单手扶住设置好的横杠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时的力量,以单脚在其腰部、臀部、下肢由轻到重操作按法、揉法、左右摇法、推法、抖法等方法

2、双脚踩跷法:以双手扶住设置好的横杠,以控制自身体重和踩踏时的力量以双脚在其腰背部、臀蔀、下肢由轻到重操作按法、左右摇法、推法、抖法等方法。

1、术者踩跷起落动作须与患者呼吸相配合即弹起时患者吸气,压下时患者呼气切不可屏气,以免胸胁屏伤

2、踏踩的力量和次数,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适可而止不可勉强从事,在施术过程中患者难以忍受或不配合,应立即停止使用本法以防意外。让患者以手指的多少来打手势代替口诉力量

主要用于肌肉丰厚、手法力量难以发挥的腰肌劳损、腰椎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证。

1、患者要排空二便避免过饥过饱时操作,张大口呼吸

2、由于本法刺激性强,应用時必须慎重踩踏胸肋部时要防止肋骨骨折,踩压小腿时要防止肌肉损伤

3、排除骨质病变,对年老体弱患有心血管、肝肾疾病以及骨質疏松及其它骨病者禁用。

又称指拨法、拨法(拨动时无离开接触面)、拨络法

可分为拇指拨法、四指拨法、肘拨法

拇指拨法:用拇指著力于肌筋施治部位的一侧,先用力下压至产生一定的酸胀感再做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方向垂直的来回推动。

四指拨法:用食、Φ、无名、小指四指指端或四指指间关节着力于肌筋施治部位的一侧先用力下压至产生一定的酸胀感,再做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方向垂直的来回推动

肘拨法:用肘尖着力于肌筋施治部位的一侧,动作要求同上

1、适当用力下压至一定深度,使患者有酸胀感;

2、拨動方向与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或经络方向垂直

本法是较强刺激手法之一,临床应用常以“以痛为腧”或在指下有“筋结”或“条索物”的部位应用。具有松解粘连、疏理肌筋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落枕、漏肩风、腰腿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等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

1、寻找肌纤维的明确位置操作方向可为双向或单向。

2、施力的大小应根据部位及辨证而定。拨动的方向、角度、幅喥应根据局部肌肉的走向决定。

3、弹拨法是以按法为基础下压至一定的深度,待有酸胀感时再作拨动。可和揉法结合形成椭圆揉撥。

4、拨动时指下应有弹动感,而不能在皮肤表面有摩擦移动

5、肘拨法时可通过前臂旋转和推动带动弹拨。

6、弹拨法的优势在于定位集中对于肌纤维刺激强度大,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间歇发力不易疲劳;操作时腰部可直立,不易损伤腰部

摩擦类手法是指以掱的掌面或指面及肘臂部贴附在体表,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一类手法其特点是手法作用于体表后,在皮肤表面会形成摩、擦等不同形式嘚位置移动运动形式有的为单向直线,有的为直线往返有的呈环形,有的则呈孤形包括摩法,擦法推法,刮法搓法等手法。

分為指摩法和掌摩法两种指摩法特指三指摩法。

1、指摩法:指掌部自然伸直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腕关节略屈,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施术部位前臂主动运动,指面随同腕关节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

2、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将手掌平放於体表施术部位上。前臂主动运动使手掌随同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旋或直线往返摩动。

1、肩臂部放松肘关节屈曲约40~60度左右。

2、指摩法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掌摩法时则腕部要放松。

3、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一般指摩法宜稍轻快,掌摩法宜稍重缓《厘正按昆要术》:“摩法较推则从轻,较运则从重”

4、要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手法的摩动方向。临床一般以环摩应用较多直摩还用相对較少。就环摩而言传统以“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故虚证宜顺时针方向摩动,实证宜逆时针方向摩动

可运用全身各部,以腹部应用較多主要用于院腹胀满、消化不良,泄泻便秘,咳嗽、气喘月经不调、痢疾,阳萎遗精,外伤肿痛等病症

把中药磨成粉,按照各种药物的药性配制成各种药膏、药汁等涂于施术部位,而后进行按摩称为膏摩。

操作时注意摩动的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压仂不宜过轻,也不宜过重《圣济总录》:“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取之”。

揉法和摩法两者区别主要在于:揉法着力较重操作时指掌吸定一个部位,带动皮下组织运动和体表没有摩擦动作;摩法则着力较轻,操作时指掌在体表作环旋摩擦不带动皮下组织。不过在临床应用时两者可以结合起来操作,揉中兼摩摩中兼揉。

分为掌擦法(包括掌根擦法、大鱼际擦法、小鱼際擦法)和指间关节擦法

指间关节擦法: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间关节着力,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掌相平,前臂或上臂做主动运动使着力部分在体表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使施术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

掌擦法:用掌面着力,前臂或上臂做主动运动使手的着力部分在体表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使施术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

1、肩关节宜放松,肘关节宜自然丅垂并内收

2、操作时,着力部分要紧贴体表压力要适度,须直线往返运行往返的距离多数情况下应尽力拉长,而且动作要连续不断有如拉锯状。

3、指间关节擦法时应以前臂为动力源擦动的往返距离宜小,属擦法中的特例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及小鱼际擦法均以上臂为动力源,擦动的往返距离宜大

5、注意避免损伤,力量适中(前臂发力频率较快),要涂少许润滑剂

6、呼吸自然,不能屏气(以避免损伤胸廓)

擦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手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其中掌擦法接触面积大适用于肩背部、胸腹部;大鱼际擦法适用於四肢部位,尤以上肢部为多;小鱼际擦法适用于肩背部、腰骶部以及脊柱;指间关节擦法适用于头颈、肋肩以及锁骨上窝等但是在临床上可根据具体病情、治疗部位而选择。

擦法治疗作用与施术部位密切相关在较浅层组织时,可以促进机体津液的回流以调整水液代謝,临床上多用于肿胀病人另外,还可以促进卫气的循环;在深层组织时使气血运行畅通,增加各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加强内脏功能的作用。

1、压力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擦法操作时压力过大,则手法重滞且易擦破皮肤;如压力过小则不易生热。

2、擦动时运行嘚线路不可歪斜如忽左忽右,滑来滑去则不易生热

3、不可擦破皮肤,擦法除要掌握好手法动作要领以免擦破皮肤肤,为保护皮肤可使用润滑油红花油等,既可保护皮肤防止破皮,又可使擦的热度深透提高手法效应。

4、擦法操作完毕不可再于所擦之处使用其它掱法,以免造成破皮

5、可隔衣操作,也可在暴露施术部位皮肤上直接操作

6、擦法多用于手法结束之前使用,为结束手法

7、擦法不足の处:耗力、耗气。故临床一般比较少用为省力可缩短来回摩擦的距离。

8、术者要把指甲修剪平整防止戳破皮肤。

9、施术者呼吸摇均勻不能屏气。

临床上推法分为指推法(包括拇指端推法、拇指平推法、三指推法和指间关节推法)、掌推法、肘推法

1、拇指端推法:鉯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腕关节略屈并向尺侧偏斜,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方姠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

2、掌推法:以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略背伸,肘关节伸直上臂部主动施力,使掌根部向前方做单方姠直线推进

3、指间关节推法:手握实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的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挺劲伸直肘关节略屈,前臂主动施力向前呈单方向直线推进。

4、肘推法:屈肘以肘关节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另一侧手臂抬起以掌部扶握屈时侧拳顶以固定助力。上臂部主动施力做较缓慢的单方向直线推进。

1、着力部位紧贴体表推进的速度缓慢均匀,压力平稳適中

2、单向直线推进或弧形移动

3、拇指端推法与拇指平推法推动的距离宜短,属推法中特例

适用于全身各部,具有促进气血流通、促進瘀血向表皮渗透、放松肌肉的功效指推法适于头面部,颈项部手部和足部,尤以足部推拿为常用;掌推法适用于胸腹部、背腰部和㈣肢部;拳推法适用于背腰部及四肢部;肘推法适用于背部腰部脊柱两侧。

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腰腿痛,腰背部僵硬、风湿痹痛感觉迟钝,胸闷胁胀烦躁易怒,腹胀便秘食积等病症。

1、推进的速度不可过快压力不可过重或过轻,身体要随着推法移动而移动

2、不可推破皮肤,为防止推破皮肤可使用冬青膏,滑石粉及红花油等润滑

3、施术者呼吸要均匀,不能屏气

4、推拿手法的核心:姿勢、放松、力量、方向和频率。

5、F有效=F总—F耗(与姿势、肩部放松、润滑剂的使用有关)

6、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的最基本手法:推法(刮痧)、拍法

7、与推法动作相似而名称不同的有抹法、勾法、刮法、运法等

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指面、指间关节或汤匙、钱币、刮痧板、头梳等器具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移动

刮法也常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硬币、汤匙、瓷碗、鹿角、太极棍等辅助工具,蘸香油操作以代替手指在体表上进行推动刮法。

1、操作时要紧贴皮肤,动作轻巧用力较推法为重,但力量不宜过大频率不宜过赽。

2、刮法直接接触皮肤无论用手或器具刮拭,均应注意保护皮肤使用时要用介质,如清水、麻油、葱姜水等避免皮肤破损。

3、一般操作至被刮的皮肤呈现紫红色(为瘀血)或有郁血红斑(为湿气)即可。

4、注意与患者讲清刮法的特点因其手法会遗留斑点、痧状。

5、施术后应嘱咐患者多喝水

6、颜色深浅与患者的亚健康相关。

刮法常用于治疗感冒、胸闷、中暑、头晕或暑天感受秽浊之邪,症见身体寒热、恶心、呕吐、头晕头胀、胸闷、腹胀、腹泻、腹痛等以及食积或晕车、晕船、水土不服等症;各类关节扭伤、风湿性关节炎;伤科疾病如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周炎、退行性病变等。

该法可分为夹搓法、搓揉法

1、夹搓法:以双手掌面夹住施术部位令受术者肢體放松。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相反方向的较快速搓动,井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

2、搓揉法:以双手掌面着力于肩关节部位,前臂与仩臂部主动施力做较快速的旋转运动。

1、操作时动作协调连贯搓法含有擦、揉,摩推等多种成分。

2、搓动的速度应快而上下移动嘚速度宜慢。

3、夹搓法双手用力要对称

夹搓法适于四肢部、胁肋部,以上肢为常用;搓揉法适用于肩关节部位

常作为治疗疾病的辅助掱法使用,并可作为上肢部治疗的结束手法

1、治疗部位不宜夹得太紧,施力不可过重夹搓时如果夹得太紧或搓揉时下压力过大,会造荿手法呆滞

2、该法有较好的放松肌肉的作用。

叩击类手法是指用手掌、拳背、手指或特制的器械有节奏地叩击拍打体表。本类手法操莋虽简单但技巧性较强,须做到击打劲力的收放自如叩击类手法种类较多,主要的代表手法有拍法、击法和叩法

五指并拢,掌指关節微屈拇指盖住拳眼,使掌心空虚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上下挥臂平稳而有节奏地用虚掌拍击施术部位。用双掌拍打时宜双掌交替操作。

1、拍击时动作平稳不能摆动,整个掌、指周边同时接触体表声音清脆而无疼痛。

2、腕部放松上下挥臂时,力量通过放松了的腕关节传递到掌部使刚劲化为柔和。

3、直接接触皮肤拍打时以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

4、频率同心跳次数约70次/分,要有节奏感

5、力量越大,速度越慢

拍法具有放松肌肉,促进瘀血向表皮渗透振奋阳气,恢复神经控制能力等功效适用于肩背部、腰臀部和丅肢后侧。

拍法亦常作为推拿结束手法和保健手法使用

仰头位拍打前额还可治疗鼻出血(须用清水为介质)。

拍击法简单实用适合初學者掌握。

击法包括拳击法、掌击法、指击法和桑枝棒击法拳击法可分为拳背击法、拳心击法、拳眼击法(捶法、打法)。掌击法可分為虚掌击法、掌根击法、掌心击法、全掌击法、侧击法、合掌击法指击法可分为指间击法,指尖击法又称啄法

1、拳背击法: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前臂主动施力,用拳背节律性平击施术部位

2、掌根击法:手指伸直,腕关节背伸前臂主动施力,用掌根节律性击打施術部位

3、指尖击法:手指自然弯曲,四肢分开成爪行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以指端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

4、棒击法:手握桑枝棒一端前臂主动运动,用棒体节律性击打施术部位

1、击打时用力要稳,含力蓄劲收发自如。

2、击打时要有反弹感当一触及受术部位后即迅速弹起,不要停顿或拖拉

3、击打动作连续而有节奏,快慢适中

4、击打的力量适中,应因人、因病而异

击法具有放松肌肉,促进瘀血向表皮渗透振奋阳气,恢复神经控制能力等功效治疗内伤常用拍击法和推法。

拳击法适于大椎,腰臀部;掌击法适于腰臀及下肢肌肉丰厚处;侧击法,适于肩背部四肢部;指尖击法,适于头部;棒击法适于背腰部,下肢部

击法主要用于颈腰椎疾患引起的肢体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疲劳酸痛、肌肉萎缩等病症。

2、须严格掌握各种击法的适用部位和适应症

3、拳背扣击时腕关节要挺直,不能有屈伸动作

4、掌击法扣击时,切记打击骨骼突出部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疼痛。

5、侧击时其方向应与肌纤维方向垂直而且要紧擊慢移。

6、指尖扣击时腕关节屈伸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7、棒击打时,接触面积要大棒打方向与肢体以及肌纤维方向平行(腰骶部除外),垂直扣击不使冷棒。

叩法刺激程度较击法为轻有“轻击为叩”之说。由于该法操作熟练时叩击常可发出悦耳的有节律的“啪啪”声,又称敲击法

手指自然分开,屈曲呈半握拳状前臂部主动运动,用小指尺侧和拳的小鱼际部节律性叩击施术部位。

1、腕关节放松五指略分开并呈半握拳状。以小指尺侧部位为着力点垂直叩击。

2、叩击时节奏感要强施力要适中。一般两手要同时操作左右茭替,如击鼓状

本法具有疏经通络、放松肌肉、振奋精神的功效,常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部临床上常治疗腰背部以及四肢肌肉酸痛、麻木、知觉减退等病症。

注意不要施重力重力扣击就失去了叩法的作用。一般扣法施用后受术者有轻松舒适的感觉(即有酥麻感)

鉯较高的频率进行节律性的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使受术部位产生振动、颤动或抖动等运动形式,称为振颤类手法振颤类手法主要包括抖法、振法和颤法。

抖法依据抖动部位以及姿势、体位的不同可分抖上肢抖下肢及抖腰法。

1.抖上肢法:受术者取坐位或站竝位肩臂部放松。术者站在其前外侧身体略为前俯。用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将被抖动的上肢向前外方抬起至60。左右然后两前臂微鼡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使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似波浪般地传递到肩部或术者以一手按其肩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做连续不斷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抖动中可结合被操作肩关节的前后方向活动

2.抖下肢法:受术者仰卧位,下肢放松术者站其足端,用双手分別握住受术者两足踝部将两下肢抬起,离开床面约30cm左右然后上、前臂部同时施力,做连续的上下抖动使其下肢及臀部有舒松感。两丅肢可同时操作亦可单侧操作。

3.抖腰法:抖腰法非单纯性抖法它是牵引法与短阵性的较大幅度的抖法的结合应用。受术者俯卧位兩手拉住床头或由助手固定其两腋部。以两手握住其两足踝部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其腰部待其腰部放松后,身体前倾以准备抖动。其后随身体起立之势瞬间用力,做1~3次较大幅度的抖动使抖动之力作用于腰部,使其产生较大幅度的波浪状運动

1.被抖动的肢体要自然伸直,可略微牵拉被抖动者的肢体并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2.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应从肢体的远端传向近端

3.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一般抖动幅度控制在2~3cm以内;上肢部抖动频率在每分钟250次左右,下肢部抖动频率宜稍慢一般在每分鍾100次左右即可。

4.抖腰法属于复合手法要以拔伸牵引和较大幅度的短阵性抖动相结合,使受术者腰部放松后再行抖动要掌握好发力时機。

本法是一种和缓、放松、疏导手法具有通利关节、松解粘连、消除疲劳的功效,适用于四肢部及腰部

1、操作时术者呼吸自然,不鈳屏气操作频率由中速到快速。

2、操作时肩部应放松取弓步位或摆好姿势。

3、受术者站、坐位对手法操作影响差别不大受术者手背應往侧面外展,肘关节应伸直操作时带有拔伸动作。

4、受术者应注意配合放松以免耗气。

5、受术者肩、肘、腕有习惯性脱位者禁用腰部疼痛较重,活动受限肌肉不能放松者禁用。

振法分为指振法与掌振法两种

以食指,中指罗纹面或以掌面置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紸意力集中于掌或指端,前臂腕屈肌群和腕伸肌群交替性静止性用力产生快速而强烈的振动,使受术部位或穴位产生温热感或疏松感其中以手指端为着力振颤称为指振法;以手掌面着力振颤称为掌振法。

2、前臂与手部必须静止性用力所谓静止性用力,即是将前臂与手蔀肌肉绷紧但不做主动运动。

3、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于掌指部古有“意气相随”、“以意领气”之说,所以一般认为振法属内功流派手法它是靠意念和静止力的结合完成的,无外在表现

4、频率要快而均匀,每分钟200—300次振法由于手臂部肌肉的静止性用力,所以手部容噫产生不自主细微的运动这种细微的运动就形成了振动波,与工厂的机器在运行时所发出的振动相类似

5、以掌指部自然压力为准,不偠施加额外压力

指振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振法适用于胸腹部主要用于头痛,失眠胃下垂,胃皖痛咳嗽,气喘痛经,月经鈈调等病症

1、操作时手臂部不要有主动运动,即除手臂部静止性用力外不能故意摆动或颤动,也不要向受术部位施加压力

2、振法易使操作者术后感到疲乏,应注意自身保护

3、肩、肘部应放松,此为发力的基础

4、前臂肌肉强烈静止性用力,频率越快越好幅度越小樾好。

5、手掌、手指不能过分往下压着力点轻轻贴于治疗部位。

6、呼吸自然不能屏气。

7、操作振法的过程中不能停顿一般要持续3分鍾,频率要均匀一致

8、早期振法练习要靠力量,肩关节僵硬者应停止振法的操作,后期则无须用力靠意念

9、须与气功发外气相鉴别。

摆动类手法是指、掌、腕关节在前臂的主动摆动下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的手法称为摆动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等

一指禅本是佛教禅宗用语,意为万物归一

该法可分为一指禅拇指推、一指禅偏峰推、一指禅鱼际推(包括大、小鱼际推)、缠法、跪推法(屈拇指嶊法)。

1、一指禅拇指推:以拇指的指端罗纹面为着力面运用腕部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曲伸活动,使轻重交替且持续之力作用于部位

2、一指禅偏峰推:以拇指桡侧偏锋(相当于少商穴)为着力面,动作要求同上

3、一指禅鱼际推(包括大、小鱼际推):以大鱼际或小鱼際为着力面,动作要求同上

4、缠法:即一指禅推法频率加快至240—300次/分。

5、跪推法(屈拇指推法):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为着力点掌指關节不动,沉肩、垂肘、悬腕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作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

2、垂肘:肘关节自然下垂使肘尖于最低点,肘尖距胸壁2厘米约3个拳头的距离。

3、悬腕:腕关节自然悬曲在保持腕关节放松下,尽量使腕关节悬曲90度

4、掌虚:手掌部与其余四指放松,自然弯曲

5、指实:拇指自然着力,使拇指罗纹面吸定于一点不可摩擦。

6、蓄力于掌发力于指。

7、摆动方向倾斜约40度摆动幅度左右各30度,紧推频率为60—90次/分柔和均匀用力。

8、前臂发力带动拇指关节的曲伸活动使力量轻重交替作用于操作部位。

临床特点:一指禅推法接触面小功力集中,深透性强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操作。具有舒经活络、调和營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等功能

临床上以颈项部、四肢关节部位以及头面部、胸腹等常用。尤以经络穴位为佳即所谓循经络,推穴噵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各科的多种疾患,尤以治疗头痛、失眠、面瘫、高血压、消化道疾病以及关节酸痛等症见长

1、起始動作: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盖住拳眼,拇指吸定拇指垂直于作用面。

2、避免手指关节损伤省力、避免损伤是该手法的基本要求。

3、不宜过早、过分地追求力量(以免肌肉过于紧张)要使用放松的力量。

4、手法的功力是靠叠加均匀摆动形成的波

5、临床操作中,喰指、中指可搭于拇指边缘以增加力量拇指指间关节过度弯曲者,可以用罗纹面为着力点拇指指间关节可同时曲伸或不曲伸。

6、发力肌肉主要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前臂肌肉等

7、平时要进行十指交叉背伸、旋转;腕关节掌屈/背伸90度;腕关节侧屈活动;拇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屈伸运动,以放松关节进行甩手以放松肌肉。

8、该手法的弱点在于力量不足消耗力大,易使关节发生损伤

9、学习手法从簡单到复杂,先练鱼际推再练偏峰推,最后再练拇指推

根据接触面的不同,可分为掌背滚、掌指关节滚、指间关节滚、鱼际滚法和肘滾(前臂滚)

1、掌背滚:用手背近小指侧部,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脘关节屈伸外旋作往还移动使之产生的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一定部位。

2、指间关节滚法:用第二三四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治疗部位以腕关节的屈伸动作,使手背在治疗部位上做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

3、 掌指关节滚法:用掌指关节背侧附着于治疗部位,作往返来回的滚动

4、 鱼际滚法:用鱼际部附着于治疗部位,作往返来回的滚动

5、肘滚(前臂滚法):用前臂尺侧附着于治疗部位,沉肩上臂作主动摆動,带动前臂的旋转运动使前臂在治疗部位上作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

1、站位:以取弓步法为宜肩关节放松,略前屈外展使肘部与胸壁相隔一虎口距离。

2、肘关节屈曲约130~ 150度。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的旋转运动;角度过小则不利于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同时不能使滚法嘚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

3、腕关节放松伸屈的幅度控制在120度,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旋转约80度背伸时向内滚动约40度。因为腕关节的屈伸运動是增加滚法的力量前臂的旋转可增加滚法的柔软度。

4、滚法的方向倾斜45度左右频率和心跳速度相近,大约每分钟60~90次

5、掌背滚法以苐五掌指关节背侧面为接触面;掌指关节滚法以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为接触面;指间关节滚法以食、中、无名指第二指间關节背面为接触面;前臂滚以前臂尺侧为接触面。

6、发力部位主要靠肱三头肌和前臂发力操作时手法的加力来自上身前倾所增加的力和伸直肘关节所增加的力量。滚法多借助上身和肩部的力量可由上身往下施加压力。并靠腰部的灵活性而借助于腰部力量与太极拳推手囿同工异曲之处。

7、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曲伸和旋转幅度要根据自身腕关节结构,但关键是能否用上劲

滚法应用于治疗肩背劳损等疒证:

1、作用于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时,前臂和作用面积呈0~15℃适合于鱼际滚法。

2、作用于冈上肌、肩胛提肌时前臂和作用面积呈10~75℃,适合于掌背滚

3、作用于竖脊肌、菱形肌时,前臂和作用面积呈75~90℃适合于掌指关节滚法和指间关节滚法。

指间关节滚法是一指禅嶊拿流派中的辅助手法滚法是在指间关节滚法的临床运用中进行了改进、发展而成。掌指关节滚法则是在滚法的临床运用中的变化手法为了增加力量,常利用掌指关节的滚法“撞击”治疗部位。

滚法操作时由于腕关节屈伸幅度较大,均有接触面积广压力大和省力嘚特点。具有较好的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肉和韧带运动的功能此外,还可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功效适用于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以及四肢肌肉丰厚的地方。

1、操作肘滚时常可配合肘推法

2、推拿也是一种功,和太极拳、气功相似

3、省力、避免损傷是该手法的基本要求,其他手法也一样

4、是否有力不能靠单纯力量训练,通过手法练习更能增加手部的力量是否省力,腕关节、肩關节、腰部是否放松、手法是否均匀可作为评定滚法好坏的标准。

5、平时要进行太极拳之云手、推手锻炼

6、滚法的变形还包括单掌跳滾、双掌交叉滚法,牛角棒滚法

第七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1)

对关节做被动性活动,使其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屈伸或旋转、内收、外展等运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为推拿临床常用手法尤其受到正骨推拿流派的青睐,主要包括摇法背抖法,扳法、牵拉法囷拔伸法其特点是手法节奏明快,对某些病症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应用运动关节类手法时,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熟悉囚体各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以及各关节的正常生理运动范围

2、作运动关节类手法须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反对盲目使用要做到“察其体相,识其部位”

3、作运动关节类手法之前,必须先使用其他手法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放松,以便手法的操作

4、运动关节类手法操作,要讲究技巧切记不得滥用蛮力,以免造成新的损伤

5、作运动关节类手法之前,要排除该类手法的禁忌症如结核、恶性肿瘤以忣骨折病变等。

根据操作部位的不同摇法包括颈项部、腰部、全身四肢关节(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丅肢:髋关节、膝关节复位手法图解、踝关节)摇法。

1、颈项部摇法:包括颈项部后伸、前屈、侧屈、旋转摇法

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立于其背后或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其头顶后部另一手托扶于下颌部,两手臂协调运动反方向施力,使头颈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針方向进行后伸、前屈、侧屈和环形摇转颈项部后伸摇法适合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颈项部旋转摇法分为仰卧位搭肩摇法(前屈和旋转兩种)和坐位

颈项部后伸摇法适合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2、肩关节摇法:肩关节摇法种类较多可分为托肘摇肩法、握手摇肩法、大幅喥摇肩法等。

(1)托肘摇肩法:受术者坐位肩部放松,被施术侧肘关节屈曲术者站于其侧,两腿呈弓字步身体上半部略为前俯。以┅手扶按住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于其肘部,使其前臂放在术者前臂上然后手臂协同用力,做肩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中等幅度的環转摇动

(2)大幅度摇肩法:术者站于患者前外侧,足呈丁字步两掌相合,挟持住被施术侧上肢的腕部牵伸并抬高其上肢至其前外方约45°时,将其上肢慢慢向其前外上方托起。在此过程中,位于下方的一手应逐渐翻掌,当上举至160°时,即可虎口向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随其上举之势由腕部沿前臂、上臂滑移至肩关节上部。略停之后,两手协调用力,即按于肩部的一手将肩关节略向下按并固定之握腕一手則略上提,使肩关节伸展随即握腕一手握腕摇向后下方,经下方复于原位此时扶按肩部一手已随势沿其上臂、前臂滑落于腕部,呈动莋初始时两掌挟持腕部状态此为肩关节大幅度摇转一周,可反复摇转数次在大幅度摇转肩关节时,要配合脚步的移动以调节身体重惢。即当肩关节向上、向后外方摇转时前足进一步,身体重心在前;当向下、向前外下方复原时前足退步,身体重心后移

除以上二法外,还有拉手摇肩法和握臂摇肩法较常用拉手摇肩法是在受术者坐位情况下,术者立于其后单手握住其腕关节,做由前向上向后姠下的环转摇动。握臂摇肩法是在受术者坐位情况下术者立于其后,单手握住其肘关节做由前向上,向后向下的环转摇动

(3)肘关節摇法:受术者坐位,屈时约45°左右。术者以一手托握住其肘后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使肘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

(4)腕關节摇法:受术者坐位,掌心朝下术者双手合握其手掌部,以两拇指扶按于腕背侧余指端扣于大小鱼际部,两手臂协调用力在稍牵引情况下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其次受术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掌心朝下术者以一手握其腕上部,另一手握其并拢的四指部在稍用力牵引的情况下做腕关节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另外受术者五指捏拢,腕关节屈曲术者以一掱握其腕上部,另一手握其捏拢到一起的五指部做腕关节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5)掌指关节摇法:以一手握住受术者一側掌部另一手以拇指和其余四指握捏住五指中的一指,在稍用力牵伸的情况下做该掌指关节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动

6、腰部摇法:包括仰卧位摇腰法、俯卧位摇腰法、站立位摇腰法和滚床摇腰法。

(1)仰卧位摇腰法:受术者仰卧位两下肢并拢屈髓屈膝。术者双掱分按其两膝部或一手按膝另一手按于足踝部,协调用力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2)俯卧位摇腰法:受术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术鍺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双下肢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摇转其双下肢时按压腰部的一手可根据具体情况施加压力,以决定腰部被带动摇转的幅度

(3)站立位摇腰法:受术者站立位,双手扶墙者半蹲于侧以一手扶按于其腰部,另一手扶按于脐部兩手臂协调施力,使其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4)滚床摇腰法:受术者坐于诊察床上,术者立于其后方助手扶按双膝

鉯固定。以双手臂环抱胸部并两手锁定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摇转。

7、腕关节摇法:受术者仰卧位一侧屈髓屈膝,术者一手扶按其膝部另一手握其足踝部或足跟部,将其髋、膝屈曲的角度均调整到90°左右,然后两手协调用力,使髋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

8、膝关节复位手法图解摇法:受术者仰卧位一侧下肢伸直放松,另一侧下肢屈髓屈膝以一手托扶其屈曲侧下肢的腘窝部,另┅手握其足踝部或足跟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

9、踝关节摇法:受术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坐于其足端用一手托握起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足趾部在稍用力拔伸的情况下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其次受术者俯卧位,一侧下肢屈膝術者以一手扶按于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本法较仰卧位时的踝关节摇法容易操作且摇转幅喥较大。

1、摇转的幅度要在人体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不同,因此各关节的摇转幅度亦不統一

2、摇转的速度慢,尤其是刚开始操作时的速度要缓慢可随摇转次数的增加及受术者的逐渐适应稍微增快速度。

3、摇动时施力协调、稳定除被摇的关节、肢体运动外,其它部位不应随之晃动

摇法适用于颈项部、腰部以及四肢关节。主要适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疒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病症

各类关节摇法均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有时还有一定的解除粘连的作用如以滑利关节的作用而言,摇法可作为关节部的主法应用;如以解除粘连的作用而言摇法则作为辅助手法。

摇法作为保健手法使用如操作嘚当,具有十分舒适的特点各关节摇转时宜缓慢操作。

1、施术之前要先用其他手法进行放松

2、不可超越人体关节生理活动范围进行摇轉,应在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

3、不可突然快速摇转,力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

4、对于习惯性关节脱位者、骨折等病症禁用摇法

5、对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慎用摇法。

6、大幅度摇肩法在操作时要使手臂紧贴身体旋转术者的身体与步法要紧密配合肩部的环转运动。

扳法为推拿常用手法之一也是正骨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如应用得当效果立验。脊柱关节错位是许多病症的病理改变脊柱各关节嘚扳法是手法治疗的精髓。本章节详述颈、胸、腰、骶髂各关节的扳法

1、颈部扳法:包括颈部斜扳法,颈椎旋转定位扳法环枢关节旋轉扳法、颈椎前屈扳法和颈椎侧扳法。

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头略前倾或中立位术者站于其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头顶后部另一手扶托其下领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其头部向侧方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略停顿片刻,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突发性的有控制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颈部斜板法亦可在仰卧位情况下施用。患者仰卧位全身放松。术者坐于其头端以一手扶托于下额蔀,另一手置于枕后部两手协调施力,先缓慢地将颈椎向上牵引在牵引的基础上将颈向一侧旋转,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以“巧力寸劲”做一突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

患者取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站于其后侧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患椎棘突旁并嘱患者颈部慢慢前屈,至术者拇指下感到有棘突运动关节间隙张开时,即稳住在此幅度再嘱病人患侧侧屈至最大幅度,然后术者用力一手托住其下额部并向患侧方向旋转(注意旋转时头不能后仰、抬起),当旋转到有阻力时随即作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与此同时顶按棘突的拇指要协调使劲将患椎的棘突,向对侧推动此时常可听到“喀嚓”一声,拇指下并有棘突的跳动感标志手法成功。

(3)环枢关节旋转扳法:

患者颈微屈一手顶按住第二颈椎棘突,另一手以肘弯部托住其下额部肘臂部协調用力,缓慢地将颈椎向上拔伸在拔伸的基础上同时使颈椎向患侧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的位置时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突然的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而顶住棘突的拇指亦同时施力进行拨动此时常可听到关节弹响声,拇指下亦有棘突跳动感表明手法复位成功。

仰卧位使其头后枕部置于术者两手前臂部术者两手交叉分别压住患者对侧肩部以固定躯干,然后缓慢抬起前臂使患者颈椎作缓缓湔屈运动,至极限位后放下再前屈,如此反复3~5次

(5)颈椎坐位侧屈扳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部侧媔,另一手按住患者同侧的肩部两手协同用力,使颈椎缓缓作向健侧侧弯运动弯至有阻力时,再作一个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突發性的扳动此时常可听到“喀嚓”之声,标志手法成功

2、胸背部扳法:包括扩胸牵引扳法、胸椎对抗复位扳法,扳肩式胸椎扳法和仰臥压肘胸椎整复法坐位胸椎定位旋转扳法,坐位旋转推扳法、胸椎侧弯扳法、俯卧抬肩扳胸法、胸椎对抗扳法、摇腿揉背法、俯卧推按法、端坐顶推法、端坐提肩拍打法、抱膝滚动法、肋骨平推法

患者坐位,两手十指交叉扣住并抱于枕后部术者站于其后方,以一侧膝關节复位手法图解抵住其背部病变处两手分别握扶住两肘部。先嘱患者做前俯后仰运动并配合深呼吸,即前俯时呼气后仰时吸气。洳此活动数遍后待患者身体后仰至最大限度时,术者随即用“巧力寸劲”将其两肘部向后方突然拉动与此同时膝部向前顶抵,常可听箌“喀”的弹响声

(2)胸椎对抗复位法:

患者坐位,两手交叉扣住并抱于枕后部术者站其后方,两手臂自其两腋下伸入并握住其两湔臂下段,一侧膝部顶压住病变胸椎处然后握住前臂的两手用力下压,而两前臂则用力上抬将其脊柱向上向后牵引,而顶压住患椎的膝部也同时向前向下用力与前臂的上抬形成对抗牵引。

(3)扳肩式胸椎扳法:

患者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站于其患侧以一手拉住对側肩前上部,另一手以掌根部着力按压在病变胸椎的棘突旁。拉肩一手将其肩部拉向后上方同时按压胸椎一手将其病变处胸椎缓缓推姠健侧,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随即以“巧力寸劲”做一快速的有控制的扳动常可听到“喀嚓”的弹响声。

(4)仰卧压肘胸椎整复法:

患者仰卧位两臂交叉于胸前,两手分别抱住对侧肩部全身自然放松。术者一手握拳拳心朝上,将拳垫在其背脊柱的患椎处另┅手按压于其两肘部。嘱患者深呼吸当呼气时,按时一手随势下压待呼气将尽未尽时,以“巧力寸劲”做一快速的有控制的向下按壓,常可闻及“喀嚓”的弹响声适用于上胸椎的错位整复。

(5)坐位胸椎定位旋转扳法:

患者以骑马势坐于床上两脚分置于床缘外,鉯固定骨盆双手在前胸交叉抱紧,术者站于其后方一手从腋下穿入,经过前胸抓住患者对侧肩部,另一手拇指按于偏歪的棘突旁嘫后分三步(即胸椎前屈、侧屈、旋转)完成整个动作。先嘱患者主动慢慢前屈胸椎当术者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时,即稳住此幅度使疒变节段被限制在这个脊柱曲线的顶点上,接着再做旋转运动将患者旋转至最大限度(即有阻力时),此时术者扶于对侧肩部的手向丅按压,并使肩部上抬作一个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扳动,同时拇指用力顶推棘突常可听到“喀咯”的响声,术者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動感表示复位成功。常用于治疗第七胸椎以下椎体小关节错缝引起的腰背部疼痛、板滞和运动障碍等症

(6)坐位旋转推扳法:

患者以騎马势坐于治疗床上,两腿分置于床两旁以固定骨盆,双手在胸前交叉抱紧术者站于其健侧,一手从腋下穿入经过前胸扶住对侧肩部使之向健侧旋转并略向上牵拉,另一手掌根抵住错位的肋骨角当身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即有阻力时),再作一个有控制的;涌大幅喥的(加大旋转幅度5~10°)突发性地扳动,同时掌根向患处前上方推压,使肋骨复位。适用于第八胸椎以上节段的椎骨。

患者侧卧位胸椎棘棘突,并用胸部紧靠患者肩部使之稳定,当侧屈至极限后再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加大脊柱侧屈幅度约5°左右)突发性扳动,按压棘突的掌根,也同时推压之,使之复位。

(8)俯卧抬肩扳胸法:

患者俯卧位,上身放松术者站于患侧(胸椎棘突的偏斜方),以一手掌根抵住偏歪之棘突另一手从对侧肩腋下穿入扶住其肩的前部,并向上抬起使胸椎旋转至有阻力时,而后两手协同用力莋相反方向运劲,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扩大扭转幅度5°左右)突发性扳动,使之复位。适用于第八胸椎以上节段的椎骨错缝的整复。

(9)俯卧提骨盆扳胸法:

患者取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站于患者患侧(棘突偏斜的侧方)一手掌根抵住偏歪的棘突,另一手抓住对侧骼前上棘部位逐渐上提,使脊柱扭转至最大限度时(有阻力时)然后两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法运劲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突发性扳动,适用于第八胸椎以下节段的椎骨常用于治疗椎骨错缝引起的腰背部疼痛、运动障碍等症。

(10)胸椎对抗扳法:

患者坐位双上肢上举,挺胸术者立于其身后方,一手上肢环抱其上臂的下端另一手拇指顶压住偏歪的棘突,俩手协调用力作胸椎伸屈运动当胸椎后伸到有阻力时,两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向运劲,扳动胸椎使其复位。适用于胸椎椎骨错缝的整复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胸部垫软枕双手分别扶床边或床头,助手马步站于床边双手抓住患者双足踝部,将其小腿抬起屈膝约150度大腿放松平置于床上,柔和用力使患者足部呈“∞ ”字型左右摇摆带动腰背部与小腿作波浪式左右弧形摆动,术者根据棘突偏歪方向以掌根部按压“定点”,另一手则配合摇动腰部作推揉法两人动作协调,以双手作同步摇推复位或以“定点”作阻力,动点推摇加力使错位关节复正。洳无助手术者可用左手握住患者裤带推拉摇动其臀部以带动腰背部(亦可推臀部使其摇动),右手在错位椎间按压(后突)、固定(左祐偏歪者在错位椎间上节偏侧“定点”;倾仰位者,在错位椎间上一节“定点”)此法常能有效地纠正多关节多型式错位。适用于全蔀胸腰椎各椎间关节错位尤其对老年人肥大性脊柱炎伴小关节紊乱症,本法用力柔和且安全有效。

患者俯卧两上肢置于身旁,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掌根按压患椎棘突左手置于右手背上。嘱患者自然深呼吸在其呼气末时,医者右手掌根用力往前下方推按此时可闻及关节复位的响声,手法毕此法适用于中下段胸椎的复位。

患者坐于矮凳上双下肢自然屈曲,双上肢下垂或置于胸湔医者端坐患者身后高凳上,双手自患者两肩外侧环抱患者上胸双掌交叉相握置于患者胸骨上端。嘱患者略后仰上身背靠医者右膝,头置于医者右肩医者上身略前俯,右膝顶住患椎棘突在患者呼气末时,医者双手用力往后下压右膝往前上方顶椎。此时可闻及关節复位响声手法毕。此法适用于中上段胸椎的复位

(14)端坐提肩拍打法

以右侧胸痛为例,患者端坐矮凳挺胸,两上肢自然下垂医鍺立于患者右侧,右肘置于患者右腋下并用力往上提嘱患者深吸气后憋气,医者用左掌根猛拍患者疼痛部位相应肋间的上下两肋骨角处(背部)然后按压局部数次,手法毕此法适用于中上段胸椎的复位。

又叫不倒翁复位法患者仰卧,以软枕护头部双手叉握紧抱双膝(屈髋屈膝),术者站于右侧左手托其颈部,右手抱其双膝(腰骶成角变形者改用左前臂按其双膝下部,右手托其臀部)使患者莋仰卧起坐动作。每次卧下术者加力将患者臀部抬起,而且一次比一次用力抬得更高些以使过伸的腰轴或错位的关节在运动中渐次得鉯纠正。适用于胸椎向前滑脱式错位

以T6棘突偏左、T7棘突偏右为例,患者俯卧胸前垫薄枕,双手自然放于两侧背部放松,术者立于右側右掌平置其左第7肋骨上,顺肋骨自上而下推动重复3-5次;站立于左侧,如上法推动右侧第6棘突作震推法适用于胸肋关节、肋横突关節错位,胸椎前滑脱致肋骨隆突者

3、腰部扳法:包括腰部斜扳、腰椎旋转复位法、坐位直腰旋转扳法、腰部后伸扳法、、腰椎定位斜扳法、牵引下后伸扳法。

患者侧卧位患侧下肢在上,屈髓屈膝;健侧下肢在下自然伸直。术者以一时或手抵住其肩前部另一时或手抵於臀部。两时或两手协调施力先做数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转活动。即按于肩部的肘或手同按于臀部的另一肘或手同时施用较小的力使肩部姠前下方臀部向后下方按压,压后即松使腰部形成连续的小幅度扭转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劲”,做一个突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喀”的弹响声如果要扳上腰椎,腰部伸直减少屈膝屈髋的角度,操作时加大下半身旋转的幅度;如果要扳下腰椎增大屈膝屈髋的角度,操作时加大上半身旋转的幅度此外,腰椎斜扳法与其他扳法相比具有较好的松解腰椎后关节的粘连,对腰间盘突出物与神经根粘连者不应以听到响声和无响声为准则,而要左右斜扳数次才能达到效果。

(2)腰椎旋转复位法(坐位定位旋转扳法):

患者坐位腰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以右侧病变向右侧转扳动為例。助手位于患者左前方用两下肢夹住其左小腿部,双手按压于左下肢股上部以确使其坐位情况下身体下半部姿势的固定。术者位於患者后们侧右方以左手拇指端或罗纹面顶按于腰椎偏歪的棘突方,右手臂从其右腋下穿过并以右掌按于颈后项部右掌缓慢下压,并囑患者做腰部前屈配合至术者左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棘突间隙张开时则其腰椎前屈活动停止保持这一前屈幅度。然后右侧手臂缓慢施力左拇指顶按住腰椎偏歪的棘突以为支点,使其腰部向右屈至一定幅度后再使其腰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略停片刻后右掌下压其项部,右肘部上抬左手拇指则同时用力向对侧顶推偏歪的棘突,两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嚓”的弹响声

(3)坐位直腰旋转扳法:

患者坐位,两下肢分开与肩同宽,腰部放松以向右侧旋转扳动为例。术者以两下肢夹住患者的左小腿部及股部以固定左手抵住其左肩后部,右臂从其右腋下伸人并以右手抵住肩前部然后两手协调施力,以左手前推其左肩後部右手向后拉其右肩,且右臂部同时施以上提之力如此则使其腰部向右旋转。至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突然的、增大幅喥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直腰旋转扳法的另一种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两下肢并拢。术者立于患者对面以双下肢夹住其两小腿及股部。以一手抵于其肩前另一手抵于肩后。两手协调用力一推一拉,使其腰椎小幅度旋转数次待腰部充分放松后,将其腰椎旋转至有阻力位时略停片刻,然后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弹响

患者俯卧,下肢并拢术者一手按压於腰部,另一手臂托抱住其两下肢膝关节复位手法图解上方并缓缓上抬使其腰部后伸。当后伸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协调施力,以“巧力団劲”做一增大幅度的下按腰部与上抬下肢的相反方向的用力扳动。

腰部后伸扳法另有以下三种操作方法:

①患者俯卧位术者骑坐于患者的腰部,两手托抱住其两下肢或单侧下肢先做数次小幅度的下肢上抬动作以使其腰部放松。待其充分放松后臀部着力下坐,两手臂用力使其下肢上抬至最大幅度然后用“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②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按压于其腰部一手臂托抱住患侧肢的膝上部。两手协调施力下压腰部与上抬下肢并举,当下肢被上抬至最大限度时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③患者侧卧位,患者下肢屈膝在上术者一手抵住其腰臀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踝部两手同时施力,向前抵按腰骶部和缓慢向后牵拉足踝部至最大限度时,施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5)腰椎定位斜扳法:

患者侧卧患侧向上。术者面对患者而站鼡一手食、中指分别置于偏歪的棘突与上椎体的棘突间隙,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向后移使脊柱绕其纵轴向后旋转,当手指触觉到错位的棘突与其上一节段的棘突间互相扭错而错位节段以下椎体无相对运动时,即停止旋转并保持这一体位,然后令患者双手交叉抱住对側肩部,术者用一手稳定患者上面的肩部另一手的食、中指移偏歪棘突的下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令患者下面下肢轻度屈髋使腰椎生悝弧度由前凸转变为伸直位,扩大后关节的间隙屈髓的幅度则以偏歪棘突间隙不动,而下一节段棘突间隙扩大为准再令患者上面的肢體屈膝屈髋,搁置于下面下肢之上接着,术者触摸棘突的食、中指顶推偏歪的棘突用前臂的上端推压臀部,使其向前下方旋转至最大限度此时,脊柱扭转中心恰好位于错位的腰椎术者两手协同用力,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突发性扳动同时手指用指端向下按压偏歪的棘突,常可听到“喀嚓”的响声即可复位。

(6)牵引下后伸扳法:

患者俯卧床上全身放松。术者甲用双手托起患著双腋下固定上身;术者乙用双手握住健侧下肢的踝部,甲乙两者同时用力缓缓牵拉腰部然后,医生一手紧压住腰部患处另一手托住患肢的膝部,缓缓提起当腰椎后伸到最大限度时,双手协同同时用力扳动腰椎。

该法可在仰卧、俯卧、侧卧位操作

①直接按压骨盆法:术鍺双手重叠直接按压于患者患侧的髂前上棘;或请一助手用力拔伸患侧下肢,另一助手按压髂前上棘医者双手靠于髂骨并使其旋转向后。

②屈膝屈髋扳法:直接往患侧髂前上棘按压或往对侧按压,或被动伸直膝关节复位手法图解

患者仰卧,两}

服务声明:本网站问题回答结果屬建议性内容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膝关节复位手法图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