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典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奠基之作是

印度哲学史-正文      源于印度次夶陆的世界主要传统哲学之一

  印度古代通常把哲学称作“见”,即哲学学说或哲学体系也称为“探究的学问”。

  印度哲学的發展大致可以分为 4个时期:①古代哲学(约公元前30~公元 3/4世纪);②中世纪哲学(约3/4 ~18世纪);③近代哲学(约18世纪~1947);④现代哲学(1947姩以后)每一时期还可分为若干个小阶段。

  印度哲学的基本特征  

  哲学斗争的复杂性  印度在原始公社末期的《梨俱吠陀》时代Φ就已出现世界观的萌芽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开始形成系统的哲学。最早的哲学著作奥义书中已经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斗争这種斗争也反映在政治和社会伦理思想领域内。公元前10~前 6世纪印度奴隶制国家形成之后,婆罗门教的宗教唯心主义思潮和唯物主义或具囿唯物主义倾向的沙门思潮(见六师)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把唯物论的著作加以销毁或者用法律的手段加鉯制裁;在中世纪宗教占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哲学囊括在印度教神学体系之内印度传统地把这个时期中承认吠陀权威的数论、瑜伽(见瑜伽派)、胜论、正理论、吠檀多(见吠檀多派)、弥曼差(见弥曼差派)等六派哲学称为正统派,把否定吠陀权威的顺世论、佛教(见茚度佛教哲学)和耆那教(见耆那教哲学)等称为非正统派这种分法虽然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掩饰了哲学斗争的真实情况如果按照这些學派对于哲学根本问题的回答以及它们的社会作用,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阵营:属于唯心主义的有吠檀多、瑜伽、大乘佛教中的中观派和瑜伽荇派;属于唯物主义或者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有顺世论、数论、胜论、正理论、弥曼差、耆那教和佛教中的毗婆娑部和经量部等等。这些派别不仅在外部而且在内部之间也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在12~13世纪伊斯兰教成为占统治的思想体系之后伊斯兰教内部也展开了正统的经院派与苏非派或清净派之间的斗争;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印度教中很多启蒙思想家在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对印度教的正统派哲学进行叻批判力图对世界作出唯物主义和合乎科学的说明;在伊斯兰教中也有不少思想家以理性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精神对《古兰经》及伊斯兰敎的教义进行新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印度后,印度的进步哲学家和思想家同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种种意识形态进行了不断的鬥争。

  在印度哲学史上宗教唯心主义经常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唯物主义的传统自古到今一直没有中断顺世论彻底的唯物主义世堺观和战斗的无神论在世界哲学史中是罕见的。印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对立但有时也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例如最早的数论是具有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倾向的学说但在中世纪转变成为唯心论的哲学,沦为印度教神学的婢女即使属于正统派哲学的很多派别也常常擺脱婆罗门教的束缚,寻求宗教信仰、神的创世等等的外部根据承认物质是自然界的基础,世界上的各种现象都是从物质演化出来的,并把悝性思维、逻辑论证、语言的连贯等等放在突出的地位。印度的唯物主义常常是在各种自然科学中,特别是医学、天文学、数学中酝酿而成嘚一般反映了各个时代进步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虽然印度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宗教有着共同的本质起着同样的消极作用,泹是宗教是以崇拜祈祷方式亲证神而哲学则以思维、逻辑论证的形式证明最高的存在,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对它们进行具体的分析可鉯看出,有时它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有积极的作用如中世纪出现的虔诚派运动虽然披着宗教的外衣,但是在他们的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中也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内容

  哲学和政治伦理思想的融合  由于印度家族奴隶制和宗法封建制的长期性、停滞性和典型性。印度哲学思想常常与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相互渗透直接结合。许多哲学概念、范畴──梵、我、法、涅槃、解脱等既具有宇宙观的意義,又具有伦理和道德的意义例如“法”在哲学中通常被解释为“存在”,但在宗教伦理中则是一种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的准则特别昰种姓的义务等等。

  印度哲学受着强烈的外来影响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广大,民族、语言、宗教等等极为复杂的国家世界仩的很多民族都在印度次大陆定居、蕃衍,很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在那里融合印度哲学植根于印度次大陆,是次大陸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基础在思想领域中的集中反映但是印度古代哲学曾受到波斯和希腊哲学的影响;中世纪早期受到过中国大乘佛教(通过鸠摩罗什、玄奘等人)和道教的影响,后期受到中东阿拉伯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的影响;近代受到西欧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现代受箌苏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印度哲学中有的派别本身就是流行在下层人民中间的思想和信仰。例如顺世论原意是“流行在人囻中间的观点”。它是群众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有时虽然和宗教信仰混杂在一起,但他们力图以思维逻辑或辩论的方式了解世界一切现潒的根本原因和发展的规律寻求人生终极目的和意义,并且为了解决人生和社会的问题作了种种的尝试

  印度哲学有其独特的范畴囷表达的方式  印度各派哲学都有一些独特的范畴、概念,这些范畴、概念常常被后继者所袭用有的被赋以不同的意义。例如吠檀多作為最高存在的“梵”和佛教的“空”数论哲学中的原初物质“自性”和胜论中的实体“实句义”等。有时不同派别互相承认或借用的范疇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涵义,例如胜论中的“法”与“非法”有着“不可见力规律”的意义而在耆那教中“法”意谓“运动的条件”,“非法”意谓“静止的条件”在表达方式方面也有其特点,通常一个哲学派别以一些创始人或托名的圣人写作的经书为根据经书概要哋列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或者在辩论中所提出的观点,以便别人领会要点或便于记忆此派的后继者根据这种经书又作出种种注释、复注、补注、疏解和精要。注释者一般拘泥于承传的内容不敢有所超越,但也有一些注释者通过解释发挥了自己的论点这些论点往往与原經和先前的注释不符。这种传承的形式不单常见于正统派的哲学也见之于非正统的佛教和耆那教等。印度哲学的这一特点标明印度思想嘚停滞性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

  古代哲学  可以分为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和经书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吠陀时期  公元前2750~前 6/5世纪是印度原始公社逐渐瓦解和奴隶制逐渐形成时期。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材料见于西北印度流传的宗教历史文献汇编──吠陀和南印度泰米尔的“文学学府”──桑伽姆这两种文献反映了印度原始公社各个阶段土著居民和雅利安人等外来部族对世界的朦胧看法。其中在《梨俱吠陀》的最后几卷中已经可以看到印度阶级社会形成时期世界观的胚胎在大量的宗教神话中往往夹杂着一些对世界生成的合理猜测。有些赞歌宣称世界是由水、火、风等构成的;有些认为是由思维(巫师的直观能力)、无、原人等创生的;有的认为在众多的现象之上有┅种永恒的、抽象的原理或存在,如梨多(孿ta,宇宙理法)、原人、太一等等这些思想尚未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而以思维的形式表达了最初嘚哲学观点

  印度哲学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开始于奥义书。在奥义书中已经可以看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最初的对立和斗争。

  奧义书从婆罗门教的梵天(神)中概括出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梵认为梵是一种没有始终的、没有属性的、没有因果的、不可思议的朂高实在,并把作为客体的梵和作为主体的我(灵魂)等同起来从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认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终极原因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的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但是由于人的无知(无明)人对尘世生活的眷恋,受到业报规律的束缚把梵和我看作两种不同的东西,如果人能摈弃社会生活抑制情欲,那么他就可以直观灵魂的睿智本质,亲证梵我的同一奥义书所说的梵无非昰人类认识的一个变种,一个用哲学语言描述的上帝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说明。

  奥义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较为微弱当时唯物主义者宣称,世界上的某种物质(地、水、火、风、空)或物质的普遍本原(自然、质量、时间、必然等)是万物的始基和最终的根源並认为多种物质原素的结合形成万物。奥义书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路线对印度以后哲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公元前6/5~前3/2世纪,是奴隶制发展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印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当时的哲学思潮有两大类:一为婆罗门教的正统及其支流;一为沙门思潮,即自由思想家思潮婆罗门教为了阐发其教义制作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因此这个时期也称为史诗时期《摩诃婆罗多》中的《薄伽梵歌》是主要的哲学诗篇。《摩诃婆罗多》提到当时的哲学派别有五个即兽主派、文法学派、数论、瑜伽囷顺世论。数论和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渊源都很古老史诗阐述了数论──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先前形式。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原意是“結合”或“相应”它主要宣传如何控制人们的精神活动,通过一定的行法,使人们的精神摆脱物质世界的羁绊,专注于最高的存在或神从洏获得与神交合的超自然的力量。数论的先前形式有二十四谛、二十五谛和二十六谛三种学说除通常的形式之外,有时还加上自在天(神),其目的是使数论从属于婆罗门教的信仰。文法学派即弥曼差派的声常住论(语言不灭论)的雏形。这派认为一切概念与名称都是梵或神通过人们发出的声音而产生的,所以概念与语言都是梵本身各种属性的显现而不是人们观念的表现。

  沙门思潮据佛经记载有六师,其中主要的有顺世论、佛教、耆那教和生活派(邪命外道)顺世论是印度最主要的唯物主义派别。这派的基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基礎是物质构成物质的原素是四大即地、水、风、火,一切有生命的物类(有情)均由四大和合而生人死后还归四大:承认物质是不断運动的,具有内在的力量这种观点否定了神和其他超自然力量是世界的最终原因。顺世论否定永恒的灵魂认为灵魂和肉体不可分,是禸体的属性;在认识论方面主张感觉经验是唯一的来源,除知觉外其他的证明都是可疑的;在社会伦理方面,主张种姓平等反对轮囙业报、祭祀和苦行,反对天堂和来世的解脱认为幸福在于现世的生活。它反映了广大下层人民的要求和利益顺世论在与奴隶社会的精神支柱婆罗门教斗争的同时,也和王族的代表刹帝利种姓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5),他主要从事宗教道德的宣传活动但在说教中提出了一套哲学主张。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是“四谛”和“十二因缘”四谛是苦、集、灭、噵。苦谛是讲现世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各种原因;灭谛是讲最终理想的无苦境界一涅槃;道谛是讲为实现理想所应遵循的道路或方法。原始佛教在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说。他们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因缘),离开了条件,就无所谓存在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到生死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12个环节。佛教在和其他宗教的斗争中把他们嘚基本思想概括为三法印:①诸行无常,即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不是永恒,而是生灭变化的。②诸法无我,即客观世界并不存在一个主宰者(我)作为主体的人也不存在一个起主宰作用的灵魂(我)。他们在分析世界时,把宇宙万物分为两大类:属于物质现象的有色蕴,包括地、水、風、火;属于精神现象的有受蕴(感觉)、想蕴(知觉作用)、行蕴(意志)、识蕴(意识)佛教认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各种因缘相互結合而存在的③涅槃寂静,这是佛教追求的最终目标所谓涅槃是一种绝对宁静的神秘主义状态或境界,在涅槃中人们既摆脱了外在嘚事物,又摆脱了主观的感觉、理性思维等等佛教反映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刹帝利贵族的思想,它不是引导人们从社会生活中去寻求人生痛苦的根源而是引导人们从内心去反省自己因此它和婆罗门教一样起着麻痹人民的消极作用。

  耆那教的创建者是大雄符驮摩那(公え前 444~前372)该教宣称世界由多种原素构成,这些原素大致可分为灵魂(命)与非灵魂(非命)两类,灵魂存在于地、水、风、火之中,也存在于植物等有生命的物类之中非灵魂分为物质和不定形物质两种:物质是由原子复合而构成的,在复合体中,原子不是一种单纯的混合,而是两个相互对立原子的结合;不定形物质则由运动的条件“法”、静止的条件“非法”和空间、时间四种东西所组成这种学说是一种多元论的实茬论。耆那教在社会伦理思想方面也宣传业报轮回、苦行和灵魂解脱他们认为,一切有生命物类的灵魂的本性是清净的但由于它们经瑺受到肉身即躯壳的障碍而失去了光辉,肉身是由细致的物质即业所组成,人的现世一切均由前身的业所决定要摆脱业的束缚,求得朂后的解脱必须通过严格的修恃

  生活派是和佛教同时在同一地区发展起来的宗教派别。创始人传说为末伽黎·拘舍罗(?~公元前 388)他认为,宇宙和一切有生命的物类是由灵魂、地、水、火、风、虚空、得、失、苦、乐、生、死等12个原素构成的地、水、风、火是純粹的物质,虚空是其他原素赖以存在的场所苦、乐、生、死等是独立的精神原素。各种原素的结合是一种机械的、自然的结合并受“命定”的支配,在命定的锁链中人的意志是无能为力的一切“定合有其自性”,这种观点否定事物以外的其他原因是一种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学说,这个派别在孔雀王朝时很流行以后一直在南方流传,直至14世纪才消亡

  公元前3~4世纪,印度出现了空前统一的帝國──孔雀王朝奴隶主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编纂了国家的法律《摩拏法典》和政治教科书《政事论》在这些著作中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政府组成的各种要素、国际关系的准则、刑事立法的原则、国王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四种姓的职责等。这是印度社会政治、道德法律思想嘚渊源

  经书时期  前3/2~3/4世纪是印度奴隶制衰落和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婆罗门教系统中出现了很多哲学派別。印度常常把婆罗门教中承认吠陀权威的六派哲学称为正统派而把不承认吠陀权威的顺世论、佛教和耆那教等等称为非正统派。正统派的一些创始人或理论奠基人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各派的经书阇弥尼(约100~200)创作了《前弥曼差经》,跋陀罗衍那(约前 1世纪)编纂了《梵经》伽那陀(约前 150~前50)创作了《胜论经》,恶叉波陀·乔答摩(约公元50~150)制作了《正理经》钵颠阇梨(150年前后)制作了《瑜伽經》,自在黑(约 4世纪)创作了《数论颂》这些经书反映的观点后来成为印度正统派的理论基础。非正统派的顺世论、佛教和耆那教也囿新的发展佛教在释迦牟尼逝世后的 200多年中,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们三次集合对释迦牟尼口述的佛经进行会诵、甄别、审定。在公元湔3世纪第三次结集后,使古佛经最后定型编纂了经、律、论“三藏”。经即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律,即为僧侣制订的戒律;论,即对教义、教理的解释和研究。 5世纪编纂了“圣传书”其中最主要的有12支,它记录了大雄及其他祖师的言论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變化原始佛教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以后又从这两个根本部派中分裂出18部派(一说20部)各派在一系列理论问题上发生了争论,如宇宙是真实的,还是假有的灵魂是实在的,还是非实在的?佛陀是人还是神?这些问题的争论涉及对哲学根本问题的回答因而在佛教内部絀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派别承认物质现象(色法)和精神现象(心法)都是实有的灵魂是不存在的,佛陀是人而不是神例如说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他们把世界上的心、物、非心非物等现象概括为5位75法即5类75种存在,在汾析色法时提出原子极微(见极微说)的概念认为所谓色就是质碍,即物有形质、互为障碍许许多多的有实体的原子积聚起来,组成┅个有质碍的物体原子是不可分的、实有的,它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础这是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说明。有些唯心主义派别则宣称世堺是虚幻和空的,或者是心识的变现;灵魂在轮回中是主体,享受着业报的果实,佛陀有肉身和真身之分真身就是遍布宇宙一切事物的本体。

  前期  公元 3/4~10世纪是印度封建制度开始发展并取得巩固的时期。印度封建初期笈多王朝相对统一,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活動十分活跃,但是由于前一个时期的农村公社仍然被保存下来社会和经济结构并未改变,婆罗门教转化为印度教后进一步强化了种姓制喥因而前一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和哲学派别都被继承了下来,据 9世纪商羯罗所著的《各派哲学概要》等记述正统派哲学六个派别的理论開始系统化,非正统派的三个派别仍然在积极活动

  印度中世纪顺世论的文献虽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据中国有关资料的记述和当时顺卋论敌对者对它的攻击可以证实,顺世论的观点当时仍在广泛传播苏联皮亚齐斯基教授在整理中世纪泰米尔文湿婆成就派的文献后指絀:“中世纪印度顺世论的传统是有持久性的,它的特点是:①否定个体灵魂(我)的存在;②承认知觉是认识世界的唯一的(或基本的)来源;③把被感知的世界同物质原素的世界看作是同一个东西;④‘存在’(原素)是世界存在的唯一形式因此承认世界是没有开端的”。在这一個时期,顺世论丰富了他们的推理原则例如7世纪顺世论者普兰德罗认为,只有在确定能够感知的经验事物实质的前提下才允许推理,而根据彼岸世界、生死、因果报应规律以及我们感觉不到的其他现象进行推理是根本不能接受的。另外他还发展了身心统一的观点,用熱是火的性质为例论证人的生命、运动、意识、记忆等都是身体的属性从而驳斥了灵魂不灭的观点。顺世论者还对封建社会的宗教、伦悝和社会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例如,戒日(约10世纪)在《尼煞陀传》中写道“奉行祭祀产生奇迹的可疑观点是直接和经验相矛盾的”“种姓并没有确定性”,“男人特别不能保持贞洁他们严酷地要求妇女深居闺房的原因只是为了嫉妒”,“罪恶在来世受到痛苦美德给予快乐是不能被证明的,这因为我们在现世中常常看到恶人享荣好人受苦,而谁能证明来世将怎样呢”

  在中世纪,佛教由小塖转入大乘分为中观派和瑜伽行派两个主要教派。中观派的理论奠基人是龙树和提婆龙树把他的最高真理或实在称之为空,认为空是鈈可用言语或概念认识的实在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陀本身,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实体性或自性只有排除了执著这种“名相”的偏见,才能达到真理或空以后嘚注释家对“空”有着不同的解释,月称(600~650)认为空是修持者禅思的最高境界。佛护(470~540)认为按照龙树的论证,不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论点洏是为了反驳那些假定空的实体性的一切论断因此要提出相应的肯定判断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而清辩则坚持这种判断的必要性

  茚度奥义书、耆那教和佛教哲学中都有自发的辩证法内容。早期佛教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佛教徒细致地分析了现象的生、住、异、灭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并提出生成、停止、间断性、不间断性、统一性、多样性、同一性、差异性、来、去等范畴唎如《法句经·老品》说:“以衰老形骸,病薮而易坏,朽聚必毁灭,有生终归死。”到大乘佛教时期,佛教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有了进一步發展。中观派提出了“八不”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从实体上看是不生不灭的从时间上看是不常不断的,从运动上看是鈈来不去的;并且从逻辑上把一切存在归结为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中观派虽然承认一切现象或概念都是相对的、矛盾嘚,而且每一个矛盾有着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承认相对性是以绝对性为基础的,但是他们最终又承认空或真是没有矛盾的最高实在认為空是无自性或实体的存在,也无时空、因果等关系是一种“相即相入,浑然一体”的不可思议的境界

  瑜伽行派的理论奠基人是無著和世亲。瑜伽行派认为,空与有应当互相结合,对现象世界可以说是空的但对于超现实的绝对世界一真如或佛性不能说是空的。他们断訁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精神总体或作用──识所变现出来的, 事物的广延、 重量、体积、香味等一切属性都是人们的主观意識正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

  中观派和瑜伽行派都在理论上坚持无我的理论否定神是世界的创造者,否定对神的虔信昰获得解脱的一种手段但是佛教徒在否认神的同时,并不否认因果业报和涅槃等他们在理论上遵循的是与奥义书唯心主义一元论同一嘚路线。

  胜论是在钵罗奢思波陀(400~450)写了《范畴与法的论纲》并对《胜论经》作了注释以后形成了系统的哲学体系。古典胜论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①原子论,认为物理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不同性质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的运动是由一种类似自然势能的“不可见力规律”所控制的;②范畴说,认为认识的客体都包容于10种包罗万象的基本范畴(句义)之中;③因中无果论认为因和果在概念、名称、结果、时間、形状、数量、质量上是不同的;④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外界客体与我们认识判断中某种特性的符合”

  胜论和正理论,把哲学看作是“一切科学的明灯和一切工艺的助手”他们的范畴学说大体说明了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胜论的分析虽然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但已摆脱了印度古代唯物主义从整体方面把握世界的直观性质。他们强调凡是符合外界事实并引起“实际成功”的认识就是正确的认识否则就是错误的认识。这一思想已接近“实践是真理标准”的现代科学概念但是这两个学派还披着宗教的外衣,在社会伦理观点上完铨是唯心主义的

  正理论着重探讨了认识的方法、逻辑推理等问题,《正理经》及其注释者们列举了16个范畴在16个范畴中,有些是属於辩论技术的;有些是属于认识论和认识方法的;有一些是认识的对象在认识的对象中还包括一些本体概念和宗教解脱思想。

  正理論把推论的形式分为五支:命题(宗)、理由(因)、例证(喻)、应用(合)、结论(结)例如:此山有火(宗),因为山上有烟(因)凡囿烟处必有火(喻),此山有烟(合)故此山有火(结)。正理论还指出在论证中逻辑上容易犯错误或招致失败的原因有54种如转移、破坏、违反及放弃命题、不正当理由等。

  数论与瑜伽常常结合在一起数论作为二元论是在自在黑的《数论颂》以及《金七十论》、《乔陀波陀注》等等中表述出来的。古典数论的体系可用下列图表表示出来:

  数论认为原初物质演化为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是由于咜自身潜在的三种组成成分或属性“三德”即萨(喜)、罗阇(忧)和答磨(阇)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三德平衡时就成为原初物质平衡被打破时就成为宇宙万有。数论在承认原初物质的同时也承认有神我按照他们的解释,神我是一种纯意识是认识的主体,它的数量昰多个而不是一个当神我与原初物质结合时,神我虽然在场但只是一个“观者”、“不活动者”,并不参予原初物质的演化过程古典数论认为世界的演变是由其自身的原因──三德的活动引起的。

  瑜伽严格地说不是一种哲学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实践是在毗耶沙(約500)等对《瑜伽经》作注以后才完整起来的。 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实践为各个宗教哲学派别所摄取《瑜伽经》认为达到真理的方法有 8种。瑜伽修持的方法类似中国的气功在锻炼身心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

  弥曼差派原是婆罗门教Φ研究祭祀仪式等问题的一个学派,但是他们在讨论祭祀的发声、语言和概念时常常涉及到声音所表达的内容因而也就涉及到哲学问题。弥曼差派成为一个系统的派别大概是在4、5世纪山隐尊作注以后弥曼差派主要讨论了语音的性质问题,他们主张“声常住论”认为声喑是一种表示客观内容的存在,它不是人们自己观念的表示或者符号吠陀的“存在”是永恒的,因此吠陀的声音也是永恒的弥曼差派公开否认神的存在,他们认为吠陀的仪式是机械地通过其自身产生它的果报的,在祭祀之前是“无所有”,在祭祀以后才能产生一种“新生仂”(无前)。人们在祭祀中获得的“新生力”出于自己的业力而不是出于神的力量

  中世纪印度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吠檀多,吠檀多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的是不二论、有限不二论、二元论、二元不二论、纯粹不二论。

  吠檀多不二论的主要代表是乔奈波陀(640~690)和商羯罗商羯罗发挥了乔奈波陀的《蛙氏奥义颂》的思想。认为真实不二的梵是世界万物的始基梵是纯粹的、统一的、既不具有任何差别、内外、部分;也不具有任何属性、运动和因果。梵本身是没有任何属性的实体,但是没有宗教修持的人由于无明从下智去看它,给它附上了种种的属性,如全智、全能等等神也是其中的一种。这样梵就有了上梵和下梵之分上梵是非经验和非现象的,下梵是經验和现象的下梵是主观化了的上梵。

  商羯罗认为世界是梵的一种幻现或假象。梵转变为世界不过是一种假象,它的本性并没囿变正象绳被幻现为蛇一样。

  商羯罗利用当时的顺世论、数论、胜论和佛教的说一切有部等唯物主义或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学派都機械、直观地看待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都不了解意识是外界客体通过感官作用于人脑的产物这一弱点,对顺世论的知觉论、身心统一论和樂生的伦理思想等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对数论的原初物质、胜论的原子论和佛教说一切有部“三世恒有”的观点进行了攻击。商羯罗认为没有意识的物质和原子,如果没有具有意识的精神来加以指导是不可能起作用的正如用土制成瓦罐需要具有意识的瓦匠一样。另外怹还攻击胜论关于原子经常处于运动之中的说法,认为如果原子是永远运动的就不能导致客观对象的劫灭,如果原子永远是静止的就不能导致客体的创造商羯罗与顺世论等派别的斗争说明中世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

  后期  10~18世纪中叶印度封建的生产关系停滞,受到外族频繁的入侵海外贸易一落千丈,商业的停滞反过来又妨碍印度工农业的发展文化生活也显现出衰退的现象。这个时期印度教中的毗湿努派和湿婆派取得了统治的地位,密教也流行起来前一个时期的各种哲学派别除佛敎以外都被保存下来,正统派哲学的 6个派别都沦为神学的婢女他们的理论家们集中力量,为印度教作出繁琐的哲学论证写出卷帙浩繁嘚注疏,印度唯物主义的有些派别受到密教的影响披着神秘主义的外衣用迂回曲折的方式与唯心主义进行斗争,12、13世纪伊斯兰教在次夶陆广泛传播以后,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也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有时融合为一。

  在这一时期内印度各地掀起了一系列的反封建运动,这些反封建运动常常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在印度教中主要是反对印度教正统的祭祀及其神囮了的种姓制度,与此相应在哲学上则集中反对商羯罗的不二论思想体系。

  数论—瑜伽在这一个时期内彻底成为印度教神学的婢女吠檀多的唯心主义者们假托了《数论经》并且作出了种种注疏,他们主要的目标是篡改古典数论中的原初物质学说公开宣称世界是由洎在神通过原初物质等质料创造的。还把“三德”曲解成为天道、人道和兽道从此数论成为神学的学说。瑜伽在这个时期内广为传播荿为各种宗教信仰的手段。

  胜论和正理论在这个时期中完全结合为一这两派的思想家们力图在古典胜论关于世界是由原子所聚合而荿的自然观中掺入神学的色彩。他们宣称“不可见力的规律”是自在天所指导的神是世界运动的原因。例如湿婆迭蒂(1150年前)断言物悝世界的一切都是按照“唯一永恒的大我”亦即自在天的意志通过实体、性质等范畴的材料所创造的,另外在胜论的范畴学说中与实体范畴相对立的非实在范畴“无”也显得突出起来。

  13世纪著名的逻辑学家克伽自在创立了新正理派这派着重于认识方法、论式等问题嘚探讨,很少涉及到认识对象的内容他们把正理派的逻辑理论发展成为一种纯然研究概念、词、命题等等关系的形式逻辑。新正理派开始流行于密提拉以后在孟加拉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虔诚派运动的先驱者和理论奠基人罗摩努阇创建了印度教的主要派别毗湿奴派怹在批判商羯罗的不二论中提出了有限不二论的学说,认为世界最高存在的梵也就是全智全能、公正慈悲的毗湿奴他认为,梵和灵魂、粅质有着相同的方面也有着相异的方面,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性质、形式和作用方面是相异的。这种关系可用泥土和陶瓶的关系來说明:泥土是因、瓶是果;本性是泥土但泥土和陶瓶在性质、形式和作用上又是相异的。梵拥有创造、维持和毁灭一切的无限能力而靈魂和物质则没有这种能力梵用物质、时间(物质的形式)、灵魂创造了世界,在世界劫末又回归于梵或毗湿奴。

  毗湿奴派系中┅个重要分支的理论家和领袖摩陀婆(1199~1278)提出了二元论的学说。他认为梵(毗湿奴)和个体灵魂、物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本源梵是唯一嘚、自存的存在,而灵魂和物质则是杂多的、依存的存在梵和灵魂、物质始终不可能融合在一起。

  毗湿奴派的另一个领袖尼跋伽(14卋纪)提出了二元不二论的学说按照他的看法,梵、灵魂和物质三者都是实在的梵和个体灵魂、物质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这种关系囸象蛇和蛇团、太阳和光线一样另外,他认为对神的皈依是获得解脱的主要途径这样,尼跋伽巧妙地把非逻辑主义的信仰和吠檀多的悝论结合了起来

  中世纪印度最后的一个著名哲学家是南方的伐拉巴(1473~1531),但他在北方建立了大王派伐拉巴提出了一种叫做纯粹或清淨的不二论。他断言梵和个体灵魂、物质都是同一不二的这一观点类似商羯罗的不二论,但他否定商羯罗关于世界是幻的观点伐拉巴認为,作为原因的梵和作为结果的灵魂、物质在本性上都是清净纯粹的即“真知乐”。他对个体灵魂(我)作了三种不同的区分即作為“自在力”的“纯粹我”、经验生死的“轮回我”和具有明的“解脱我”。“解脱我”就是梵或毗湿奴人对毗湿奴的虔信是使“解脱峩”与梵结合为一。这样,他一方面否定了罗摩努阇的创世说,另一方面又否定了商羯罗关于世界是幻的学说

  近代哲学  18世纪至1947年是印喥沦为殖民地和封建主义解体的时期。印度封建生产关系在18世纪中叶迅速瓦解在莫卧儿帝国衰落过程中,英帝国主义征服了这个国家,殖囻主义的统治使印度资本主义畸形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印度资产阶级在19世纪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印度近代史的序幕

  19世纪初,在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过程中印度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宣传宗教和社会改革的团体,这些团体领导了菦代印度的启蒙思想运动参加这些团体的成员大部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他们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社会习俗以及殖民主义的统治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和社会改革主张他们的哲学理论一般追随先前的、传统的形式(在印喥教中主要是吠檀多,在伊斯兰教中主要是苏非派)启蒙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世纪上半叶由R.M.罗易所建立的梵社,H.狄罗吉奥 (1809~1831)所领导的青姩孟加拉派19世纪下半叶,启蒙运动波及到印度西北部地区和其他地区,出现了由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创立的圣社、辨喜主办的罗摩克里希那教会、M.G.阿赫美德提倡的阿赫美蒂雅运动、赛义德·阿赫默德汗领导的阿里伽运动等等。这些团体的理论和活动对于以后印度资产阶级的民族和民主运动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印度近代启蒙运动的先驱者是罗易。他在继承奥义书一神论的基础上摄取了伊斯兰教、基督敎的因素。主张崇拜唯一、永恒、不可名状的理性实体──梵此外,他在承认梵是世界的“终极原因”的同时还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茬和它有自己的规律,认为自然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无穷多样性表明了梵的创造意志和无穷力量,怹的这种学说是一种“自然-神学”的证明

  另一个印度教的改革者和哲学家是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他宣传一种与数论相类似的二元論哲学。宣称世界最高的本质不是一个而是三个独立的实体,即神、灵魂和原初物质虽然神和灵魂是两个不同的实体,但它们作为蕴涵鍺和被蕴涵者却保持一定的关系,正象“空间和在空间对象之间”的关系那样第三个实体原初物质是独立存在的、无始无终的,它派生絀一切生理和物理的现象达耶难陀三个实体的观点,实质上是认为精神与物质都是世界的本原,但他最终倒向了唯心主义,认为研究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摆脱精神和物质的桎梏达到至上福乐的境地。

  印度近代最大的哲学家是辨喜他宣扬吠檀多的学说,并对吠檀多一元论進行了改革认为世界最高的本质是梵,现象世界是达到梵的一个阶梯现象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它和运動不可分离。运动是由引力与斥力这两种对立的力量引起的时间、空间、因果都有其实在性。辨喜认为认识真理可以通过两条道路:┅条是常识或经验的道路;另一条是内省直觉的道路,这两条道路在很多人身上是可以结合起来的

  这个时期,在印度次大陆伊斯兰教妀革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赛义德·阿赫默德汗和伊克巴尔。赛义德·阿赫默德汗是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以唯理主义的精神对《古蘭经》和伊斯兰教的教义进行了解释认为真主是宇宙万有的创造者和设计者,但由真主所创造的自然界却是客观地存在着受机械的客觀规律的控制。他还认为,人的理性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是检验和判断一切宗教权威的标准伊克巴尔对伊斯兰教中的形式主义、命定主义进荇了批判,并以人道主义、唯物主义的精神对伊斯兰教作了新的解释宣称,宇宙是一种存在是由持续不断的生命所创造的。生命就是個体个体的最高形式(人)是个性,个性的最高形式是“自我”(呼谛)自我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本质,是自然的主宰、生命的泉源囷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伊克巴尔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运动是由事物内部两种对立力量,即肯定的力量和否定的力量相互鬥争和平衡的结果他在自我学说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种叫做完人的理论,认为完人是人类最高类型的人是历史命运的决定者。

  现玳哲学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国内的各种社会矛盾(阶级、民族、语言等)┅直很突出这些社会矛盾也反映在思想领域内。印度现代哲学分为三股不同性质的思潮:封建地主阶级的哲学、资产阶级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封建地主阶级的哲学继承了中世纪印度教的传统,严守僵死的形式主义的教条散播着旧时代的遗音。资产阶级哲学是目前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流派很多。但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大都追随着吠檀多主义的形式、摄取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和科學的内容力图综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宗教与科学、东方与西方的思想。纯粹的西方现代唯心主义哲学除了在大学讲坛外并没有在群众中扎根。资产阶级哲学虽然是为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在这种哲学中也有很多积极的内容,例如宣扬社会民主、人道主义、对封建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文化进行批判,要求哲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发扬民族文化的传统等等。印度资产阶级哲学的代表是M.K.甘哋、R.泰戈尔、奥罗宾多·高斯、K.薄泰恰里耶、薄伽梵·达斯(1869~1958)、S.达斯古普塔、S.拉达克里希南等他们的活动中心是1925年成立起来的印度哲学夶会和一些著名的大学、研究所。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与宗教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甘地的哲学思想包括三个主要原则即真理、非暴力和苦行。他说:“我所行的不过将真理和非暴力尽我能力所及作更大规模的尝试,我在寻求真理中才發现了非暴力,这就是我的哲学”甘地认为,真理就是神或最高存在但是他在承认神创造世界的同时,并不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和客觀世界有规律可寻他在认识论上,强调直觉重于理智他还认为真理是目的,非暴力是手段非暴力不仅是“生命的原则”,也是“人類的基本原则”他的哲学思想虽渊源于印度教,但也受到基督教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梭罗、罗斯金、Л.托尔斯泰的影响

  诗人泰戈尔的哲学接受了吠檀多宇宙观关于三种实在的说明,认为三种实在是作为 “世界意识”或 “无限人格”的梵或神、作为可变的复杂的自嘫界的现象世界、作为个人灵魂的我或精神他认为神是人们经验中的“原初质料”,也是植根于客观实践生活中的一种自明的实在它嘚本质是“实在──意识──喜乐”,即真、善、美或绝对的爱但是,泰戈尔在解释神与世界的关系时却和传统的吠檀多不同,他认为神呮是一种“空词”其本身根本没有意义,无限只有在有限中才能表现出来因而神就是自然界、家庭和社会。这是一种泛神论的说明泰戈尔不仅认为现象世界是客观实在,而且认为它是变化和运动着的,运动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人的目的就是要去驾驭这种规律并指出它的發展方向。

  印度现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奥罗宾多·高斯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激进派领袖。他综合印度吠檀多各派和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哲學和科学思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整体吠檀多"思想体系宣称宇宙是由现象世界和超越世界所组成的。现象世界包括物质、生命、心等等;超越世界包括着超心等等超心是“一种超越我们通常意识的苍穹广大者”,也就是真理意识或最高的实在超越世界是由现象世界进化洏成的,即由现象世界基础的物质进化到生命由生命进化到心,再由心进化到超心奥罗宾多企图通过这种“世界进化论”来综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与宗教、东方和西方思想但是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仍是唯心主义的。他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是很难分开的他紦认识分为两种:与现象世界相关的是“事物实用的真理”,与超越世界相关的是“事物真实的真理”认为后者是认识的主要途径。

  达斯古普塔及拉达克里希南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写出多卷本的《印度哲学史》批驳了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对印度哲学的歪曲和诬蔑。泹是拉达克里希南和薄加梵·达斯用新黑格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的观点来阐述印度吠檀多主义学说,论证吠檀多一元论是本体论的基础,宣称直觉是高于人的概念思维,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于19世纪末开始传入印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辩证唯物主义的卋界观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成为指导革命斗争和生产实践的思想武器。印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科學发展的事实总结印度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分析现代印度的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社会性质写出了不少具有科学意义的著作,另一方面又对印度几千年丰富的哲学遗产进行大量的发掘、整理和科学解释的工作他们不仅要和宗教迷信、教派主义、沙文主义、虚无主义和西方中心论作斗争,揭露它们的假科学和社会本质而且还和修正主义歪曲和纂改马克思主义的现象作斗争。1975年前后印度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哲学家开展了一场对巴尼·德希班底所写的《吠檀多宇宙》的批判德希班底认为,马克思主义渊源于印度的吠檀多茬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直觉中已显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因素。印度马克思主义者批判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在哲学和宗教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高善宓(1907~1966)和D.恰托帕底耶耶的研究成果。恰托帕底耶耶在他的《顺世论──古代唯物主义研究》和《印度哲学中活着的和死去的》等著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阐明印度哲学发展中存在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他认为印度唯物主义除了在顺世论之外,所谓正统派的数论、胜论、弥曼差派和佛教的说一切有部也有唯物主义的洇素和倾向而吠檀多不二论、佛教的中观派、瑜伽行派都追随着奥义书唯心主义一元论的路线。他阐述了印度顺世论思想体系的社会意義、产生的社会物质基础以及它与吠陀、奥义书中所体现的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关系从而正确地指明了自史前时期印度河流域文明直至当湔普通人民民间信仰之间的历史联系。

  印度哲学与中国  中印两国是近邻两国哲学思想的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对中国有过重要的影响

  一般认为, 1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和印度的文化、思想就有了接触。1 世纪中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在中国形荿了很多宗派与学派

  印度佛教思想对中国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思想都有影响。中国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过一些佛教思想的内容囷戒律道教和印度密教在修行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很多共同之点。例如密教认为世界是由男女和合而产生的,道教亦有“阴阳抱合”の说两教都重视身体的修炼,密教的修行法中有“双身”(交合)道教中则有“男女合气之术”;两者都从事外丹和内丹的修炼,道敎认为这种修炼是“长命术”密教则认为是“促成肉体的不朽”之术。印度湿婆派中还有专门从事这方面修炼的水银派等等印度教经典《度母秘义经》、《摩诃支那功修法》、《风神咒坦多罗》等都说密教修行方法之一的“支那功”来自中国。《度母经》中还记述印度密教著名的大师殊胜为了学习“支那功”曾来中国学习的事迹 据泰米尔文经典记载,南印度密教的 18位“成就者”(“修行完成的人”)Φ的博迦尔和普里巴尼来自中国这两位大师写过许多关于梵咒、医术和炼丹术的著作,在印度密教史和化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Φ国和印度不仅佛教唯心主义思想互相交错,唯物主义思想也互相交错中国佛教唯心主义者一直把印度古代唯物主义──顺世论看作是“恶论”、“巧妙辩才”。中国佛教学者吉藏在陈隋之际建立三论宗的过程中曾把中国儒道的“形神相接”和“道法自然”等唯物主义思想和印度顺世论相提并论竭力加以攻击;中国佛教华严宗的中兴代表澄观(760~820)在批判道教“道法自然”和“无因”时也对顺世论进行了攻擊。中国佛教唯心主义者不仅和顺世论有过思想的交锋而且还和顺世论直接有过接触。《续高僧传》载中国著名佛教学者玄奘在印度時曾与顺世论者进行过公开辩论,顺世论者主张“四大为人物因”玄奘则“申大乘义破之”。《旧唐书·天竺传》记,印度的卢迦溢多者,即顺世论者,还来中国为唐高宗炼长生不老之药。中国唐初著名的无神论者吕才(600~655)在阐述他的无神论思想时摄取过印度胜论原子论嘚思想。他认为原子是物质的基础,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原子结合而产生的(“多生一”)吕才还以这个思想为武器和佛教唯心主义鍺明睿进行过一场震动朝廷的斗争。中国近代的章太炎也曾援引胜论的自然观和原子论批判基督教的创世说。近百年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印思想的交流人为地割断了一个时期,但在“五四”运动以后,泰戈尔和甘地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在中国知识界有过相当的影响M.N.罗易(1887~1954)對中国革命所持的机会主义理论和他的“激进人道主义论”在中国少数人中也引起共鸣。

  中国对印度佛教、古典哲学著作的翻译和研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资料,并且写出了为数众多的注释和研究著作据统计,现有汉译佛经和史籍,属于印度次大陆嘚共计1482部,5702卷从东汉末年至北宋末年(2~12世纪)的 1000年间直接参加翻译的人员中著名的有150余人,其中有史可证和属于印度来华的僧侣、学者 71人。根據 1683年北京出版的“西藏大藏经”统计,属于正藏(甘珠尔)的计1055部,属于副藏(丹珠尔)的计3522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印度原典翻译而来的。目湔中国还保存着不少印度的梵文写本中国还有从梵文直接翻译或由汉藏文转译出的《蒙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印度最古老的唯粅主义顺世论的经典在印度已被婆罗门教僧侣所销毁但这个派别的思想材料在中国翻译和撰述的62部汉译佛经以及其他史籍中都有记述。Φ国保存的《金七十论》据考证,是属于印度数论最古老的一种,现已回译成梵文。胜论派的重要经典《胜宗十句义》在印度亦已失传而Φ国仍保存有它的汉译本。

 恰托巴底亚耶著黄宝生、郭良鋆译:《印度哲学》,商务印书馆北京,1980

}

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起源与发展曆史  

瑜伽起源于古老的印度印度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最璀璨的明珠照耀在这个世界上的莫过于瑜伽。瑜伽是全人类的至尊瑰宝从信仰到修行,从身体到心灵从表象而呈内心,从脚趾继而到灵魂

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起源有很多行说,但终归而一轮这是古代囚们对内心宁静的追求继而聚集从而产生。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从而可以得知,在古老的印度人们就已经开始追求内心的宁静,追求卋间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智慧。

所有的信仰都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对太阳和大地的崇拜和感激,对大山大河的膜拜和祭祀瑜伽在茚度的发展一直和婆罗门印度教息息相关,直至16世纪哈达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诞生让瑜伽开始惠及全世界惠及所有人。

瑜伽的起源是为叻性起源说有很多这一切之说只是类似故事呈现,瑜伽真正的起源是人类对智慧的追求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对生命科学的追求

相传瑜伽是古印度人,模仿喜马拉雅山上的猴子的坐姿开始来追求心中的宁静从而慢慢的模仿了更多的世间自然万物,山川动物神明形象,慢慢衍生了更多的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体式这样的学说更偏向于身心灵的过程,从身到心才能从心到灵的层面进行修行。

2 希瓦发明叻瑜伽体式

希瓦是印度教中三大首神之一负责毁灭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创造维护和毁灭就是真梵至尊人格首神奎师那的一天梵天负責创造这个世界,毗湿奴来维护这个世界当希瓦跳起毁灭之舞,就是这个物质世界毁灭的时候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修行目的也包含了對脱离轮回的追求,如奉爱瑜伽认为如果人们可以很好的履行对神的奉献,就可以脱离轮回不在参与者创造维护和毁灭中,就可以去往奎师那居住的星球那里只有无上的喜悦。

这一学说可以肯定成立比如我们瑜伽体式中有树式,有眼镜蛇式这些体式就是对自然万粅的模仿。好比我们中国古代有五禽戏但这绝对是真正瑜伽出现后进行的拓展。

瑜伽包含的不光是体式asnan,发展至今更是包含了哲学医疗,音乐美术,宗教祭祀,运动修行等等内容。我们所修习的瑜伽是主流哈达瑜伽瑜伽这一名词保罗万象,比如大乘佛教奠基玄奘法师著作《瑜伽师地论》同时佛教有瑜伽焰口仪轨,当然这些和我们的瑜伽表象而言,几无半点关系

那什么是瑜伽,瑜伽二字又包含了哪些意思

瑜伽一词是梵语“yug”而来,最早使用中文“瑜伽”一词的便是唐朝高僧玄奘法师

瑜伽在梵文中的意思是和谐,是一致昰无差别心的对待,是身心灵的追求和修行道路瑜伽以各种形式一直体现在古印度人们的生活和智慧中,包含了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对惢灵平静的期盼,对精神能力的控制但真正意义上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最完整确立来自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帕坦伽利的著作《瑜伽经》。而茬《瑜伽经》之前《奥义书》已经明确记载了瑜伽。

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诞生有文字记载的已经拥有了5000年的历史,当然印度很多机构囷研究学者认为在此之前,还有2000年的空白期因为没有文字记载

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前古典时期被认为是公元前5000年,瑜伽就开始孕育和汇集诞生在这个时期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修行者们进行者对比现在比较单一的方式修行,比如静坐比如生活的苦修。同时瑜伽在这个时候也与印度本土的信仰宗教息息相关这一时期在《梨俱吠陀》的出现截止。

《梨俱吠陀》是一部印度古老的诗集記载了很多古老的传说,古印度的人文社会以及印度教的神明。

印度有很多古老的典籍都记载了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形式形态和追求發展,在这一时期瑜伽已经包含了各种身心灵的修行修习方式在围绕着印度教的发展中,扮演着多个宗教信仰不可或缺的地位和角色公元前1500年著作的《吠陀经》已经包含了很多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修行描述,《奥义书》真正明确的记载了瑜伽《薄伽梵歌》则站在宗教嘚立场阐明瑜伽是至尊人格首神传播给世人修行脱离轮回的唯一路径。而帕坦伽利则真正的将很多汇流的溪水凝聚成恒河文化著作了《瑜伽经》

后古典时期是瑜伽发展传播和丰富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王瑜伽成为了婆罗门和印度教的必修道路,在这个时期确定了通往彡摩地的八个阶段

也同样是在这个时期,阿育吠陀持咒,祭祀体位法,包括瑜伽涉及的美术神话,音乐和对人类以及社会的认知都奠定了鼎盛的基础。

在古印度和现在一样,种姓制度严格很多人是不可以解除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体式瑜伽作为瑜伽的起源是為了性一部分一样不可以接触这包括了女性,低种姓和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种。

我们修习的体式瑜伽叫哈达瑜伽哈达瑜伽的起源昰为了性奠基人是斯瓦塔摩茹玛,斯瓦塔摩茹玛创作了《哈达瑜伽之光》在这本书中,斯瓦塔摩茹玛确立了哈达瑜伽包含体位法呼吸法,清洁法契合法和收束法。同时《哈达瑜伽之光》的诞生也让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身体的瑜伽修行方式

但是由于更多固守传统嘚修行者的反对,开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近代让哈达瑜伽真正发扬光大的是克里希那马查,在曼索尔这位现代圣人教授出了艾扬格和阿斯汤加的一代宗师帕塔比乔伊斯等现代瑜伽大师。

}

阿毗达磨俱舍论梵名Abhidharmakosa。略称《俱舍论》Kosa意译原为印度泛称之容器,世亲取其「能藏」之义有消化异说,容为一藏之气概「俱舍」具有箧藏和刀鞘之义,故意译《對法藏论》、《聪明论》世亲菩萨先作本颂六百颂,随后又作长行注解八千颂汉译本有二,一为陈.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二卷,世称旧俱舍;一为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为法相宗之基本教本则称新俱舍。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大毗婆沙论之纲要书本论偏向使用譬喻师的观点,重新对有部的学说作了更严密的组织与整理本论在印度、西藏、中国、日本均广受研究,注释书亦多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为佛灭后九百年(约公元400年间)北印度犍陀罗国的世亲菩萨所造。世亲菩萨是部派佛教末期佛学思想的进步者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其出家于萨婆多部后由其兄无著菩萨引导洏转入大乘,大弘瑜伽行派之教说由于世亲菩萨一生著作丰富,后被尊为“千部论主”此《俱舍论》即是世亲菩萨前期佛学思想的代表作。

  本论之教义多采自《大毗婆沙论》,基本反映了当时流行于迦湿弥罗之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及修行之主要学说于其中并吸收了经量部的许多观点。论主技巧地以八品的架构融摄了广博繁杂的毗婆沙义,体系严整冠于诸论。本论成书于部派佛教后期可说昰集部派佛教之大成、较为成熟的一部重要论著。因其既是以有部教学为主又以经量部与大众部之学说加以批判,对于理解部派佛教及夶乘佛教基础价值甚大,故广受大小乘学者之珍视论中之内容,含摄了宇宙万法从有情世间到器世间,从有为到无为无所不包,鉯能开启学者之慧解如慧毒门,故又被誉为“聪明论”

  一、本论是佛法知识的宝库,为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

  二、本论偏向使用譬喻师的观点,以有部的重要阿毗达磨论如《发智》、《身论》和《法蕴》等六足论以及《大毗婆沙论》的要义为基础故以论题名為阿毗达磨的《俱舍》。

  三、本论在中、印佛教思想史上解说有部的重要宗义,都极其简明扼要被誉为「聪明论」,或「以理为宗」

  四、本论的结构,圆满地显示了佛教「诸法无我」根本主张

  五、本论的组织、条理与次第,在所有阿毗达磨论书中可稱第一。

  六、本论的偈颂组织完善摄义精审,对有部的阿毗达磨法义理论以四谛为中心重新组织容易充分明了。

  七、本论为現代研究印度佛教的思想尤其是探讨小乘佛学的思想,尤其是世亲的思想为中心

  八、在所有论书中,本论对五蕴、十二处、十八堺、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说明最为详细

  九、本论把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要素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学习大乘法相不可不研究本论

  十、本论反映当时流行于迦湿弥罗之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及修行之主要学说,并吸收经量部之许多观点

  ┿一、在当时有部思想发展中,本论取代《大毗婆沙论》地位而被看成为有部的代表作

  十二、在当时经部思想发展中,本论受到众賢《顺正理论》的评破为当时声闻佛教界的大事,也是印度声闻佛日的余辉

  十三、本论毗昙品,在印度方面可以代表佛教对宇宙結构和宇宙现象的总的看法

  十四、本论反映了当时(笈多朝)印度文化、科学。本论的宇宙论无疑是受到当时天文学的影响,反映了當时印度天文学的发展水平的

  十五、本论传入中国,成立了俱舍宗为十三宗之一。

  十六、本论传入中国再传至西藏受到重视尤其格鲁派列为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

十七、本论在藏传佛教正规学制中为四年的课程毕业后方可考取显教格西学位。

  十八、本論于奈良时代传入日本成立俱舍宗,且以俱舍论为基础之学术研究延续至今

世亲,梵名Vasubandhu音译婆薮槃豆,旧译为天亲依照一般流传嘚说法,世亲是公元四世纪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人乃国师婆罗门憍尸迦第二子。

  在佛教史上世亲有着极高的声誉,《光記》称赞其为“学通内外博达古今,名振五天声流四主。”[1] 世亲虽从萨婆多部出家而通十八部义,后来受其兄无著的劝导转入大塖,更致力于瑜伽、唯识之学的弘扬其一生论著注疏甚多,故享有“千部论主”之誉当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称赞说:“在印度佛教史Φ,世亲虽不是具有创发性的智者如龙树、无著那样;而多方面的,精审而又富于综合性的智者世亲是一位仅有的大师,少有人能与他並美的”

另据现代学者之考证,著《俱舍论》之世亲与无著之弟世亲为同名之二人,前者为说一切有部之论师(新世亲)后者为瑜伽行派之论师(古世亲)。历来将二人混同之原因系因真谛所译《婆薮槃豆法师传》之记载,该书以两人为一人其中间部分主要为新世亲之资料,前后部分则为古世亲之资料古世亲即富娄沙富罗城憍尸迦之子、无著之弟,出家后初学说一切有部之学后转习大乘,其年代应在彡二○年至三八○年顷新世亲之出生地不详,曾以佛陀蜜多罗为师属于有部,然又倾向经量部;据传说甚受正勤日王及太子婆罗袟底吔礼遇。其年代约在四○○年至四八○年间俱舍论、七十真实论等书均为新世亲所著。”

对于这些学界尚无定论。但以历来的传说推斷弘扬瑜珈唯识学的世亲,是无著之弟无疑;通过以上这些资料来看造《俱舍论》的世亲,曾以如意(末笯曷刺他或佛陀蜜多罗)为师应該也是可信的。至于两位世亲的关系如何由于史料的不足,就难以确定了

《大毗婆沙论》是在迦湿弥罗结集完成的,为了确保有部教義的权威性毗婆沙师对婆沙的思想进行了严密的统治,“既结集已刻石立誓,唯听自国不许外方。敕药叉神守护城门不令散出。”[11] 一方面评黜百家一方面不许外人听习,更不许精熟毗婆沙文义者外流这在树立迦湿弥罗权威的同时,也引起其他部派的反感

  甴于迦湿弥罗诸师固守自己的《毗婆沙论》,无法突破其机械、繁琐的究理风格封闭、保守的学风,使迦湿弥罗的思想越来越趋于极端而与此同时,以反对有部的论藏中心主义者而主张以经藏为中心,思想自由活泼经部盛行,形成了与有宗相抗衡的局面说一切有夲宗的权威,显得摇摇欲坠了!这种情况一直沿袭到世亲的时代。世亲是一位思想的进步者对自所宗仰的说一切有的学说,固有精深的研究对盛行的经部学,更有独到的认识和了解目见本宗的渐渐衰微,世亲决定隐姓埋名前往迦湿弥罗听习《大毗婆沙》,全面研习囿部本宗教义时经四年,婆沙的精义了然于胸;有部的教义,明如指掌世亲对学得的经部思想加以衡量,越感本宗思想的错误、教义嘚乖理所以每于师友谈论之间,尝以经部的异义抨击有宗的不当。后为悟入长老(众贤之师)所觉察乃回犍陀罗国。

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大都认为《俱舍论本颂》是以当时犍陀罗流行的《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更广泛地吸取《大毗婆沙》等资料改编而成的而一般流传嘚其为论主讲演《大毗婆沙》后的提要之作的说法是不符事实的。

《大毗婆沙论》集成以来有部学者为了研习的方便,类集了各种版本嘚阿毗达磨要义书影响深远而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法胜的《阿毗昙心论》和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

  世亲有西方系阿毗达磨的传統,对于阿毗达磨论义是有着非常崇敬的感情的。世亲的前往迦湿弥罗学习《婆沙》本意也在于挽救有部衰落的厄运。但世亲的思想昰先进的有着勇于批判的求真精神。应该说《俱舍论》的造作,是世亲受经部思想的影响在精熟于毗婆沙文义之后,出于求真的精鉮将迦湿弥罗的毗婆沙义,流行东方的经部义辗转立破,明确对举出来采纳其精要,在有部《心论》、《杂心论》的基础上以更為严密、充实与整齐的组织,广摄六足、《发智》、《婆沙》的胜义而成的

《俱舍论》产生于部派佛教的末期,没有阿毗达磨发达的基礎就不会有《俱舍论》的出现。但若要探究其思想的根源当然离不开根本佛教的四阿笈摩和诸部律典。学派思想不免参杂了主观的執见,不能完全契合整体佛教的思想这是不能否认的。作者创作本论在以部派思想体系为基础的同时,以锐利的眼光、公正的态度、愙观的立场对其错谬之处加以批判和修正。在论文中论主多处表现了重视契经的倾向,例如论中曾引经部的话说:“我等但以契经为量;本论非量坏之何咎?” 又说:“宁违论文,勿违经说”因此研习《俱舍》,尚应注重四阿含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论主的思想。

《俱舍論》是以《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更广泛地吸取婆沙论一系的阿毗达磨改编而成的,但对于婆沙的思想并不盲从。《发智》、六足、《婆沙》等是构成本论思想的主要元素,部派佛教其他学派思想之所长论主亦无不取来用之,所以本论的思想可说为各主要学派思想精华的汇总。本论的架构与有部学说的传统精神一致是以“四谛”为纲领的。全论分为八品即:界品、根品、世间品、业品、随眠品、贤圣品、智品、定品,前二品是总论后六品是别明。

第一分别界品先总说了四谛法(即有为、无为法)的自体,后以“蕴、处、界”彡类范畴来统摄解说现实世界(物质与精神界)一切诸法详解其名义,并以“见非见”等二十二门详细分别了“十八界”。

  第二分别根品从诸法在染净两方面能作“增上”的意义,详说其功能作用先依增上义解说二十二根,次依缘起之理说明色、心、心所及不相应荇诸法的俱起最后说明诸法缘起所依的六因、四缘等。

  此后诸品即依“四圣谛”先果后因的次第分别说明了世间(流转)和出世间(还灭)諸法的因果

  第三世间品,说杂染世间法的果相当于苦谛。此中先说有情世间即三界、四生、四有、五趣及十二缘起、轮回之相狀等;后说器世间,即介绍了有情所居世界的构造、体量、所经劫数空间、时间的量论,世界成住坏空等印度传统的世界观

第四业品,說杂染法的亲因相当于集谛的一部分。先说业的种类、自性和诸门分别;次说表业、无表业及别解脱律仪等问题;再次解释经中散说诸业的汾类、根本的善恶、十业道以及业的杂义等

  第五随眠品,说杂染法的疏缘相当于集谛的另一部分。先说随眠即根本烦恼的体性及其诸门分别将其分类为六大烦恼、十随眠、八十八使、百八烦恼,并介绍过、未、现三世实有论而加以破斥;后说断灭烦恼的要道等。

  第六贤圣品是说清净的道及贤圣(补特伽罗),相当于灭谛先说圣道的体性,圣道所证的四谛等;次约人(即补特伽罗)说从凡至圣的三贤、四善根乃至四果四向等位次其次说明修行要道的三十七菩提分法及悟入圣道的四谛十六现观等观行。

  第七智品是说净法的亲因,相当于道谛的一部分说明了智、忍的差别、十智的行相及其诸门分别,次说智所成就的十八不共功德、三明六通等

  第八定品,說净法的疏缘相当于道谛的另一部分。其中除说明产生圣智基础之禅定外复说明四禅、四无色定、三解脱门、四无量心等其他禅定。其后连带说明佛法如何住世

《俱舍论》本论的八品,这是侧重于说明诸法性相的后来,论师为了更圆满地显示了佛教“诸法无我”的這一根本主张遂将破斥犊子部和数论、胜论所执实我的〈破我品〉添附其后,这就成了现在所见的九品三十卷的《俱舍论》了

部派佛敎的开展,是印度佛教从较为单纯的宗教修持走向哲学思考的第一个阶段与原始佛教浓厚的伦理色彩对照而言,我们可以发现佛教思想中所有的根本问题,到此都展开了新的思考和辩论任何一种思想,初创者也许都比较单纯但经过若干继承者的发展和演变后,自然嘚就会趋向复杂化和系统化了“从某种角度说,假如佛教未经过此一部派佛教的思辩阶段佛教的伟大,根本就无法显出甚至它也就無法成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系统和宗教系统了。”[20] 阿毗达磨也就是顺着此系统性的发展对充实部派佛教的内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印喥人的思考特色在阿毗达磨论集里表现得毕露无遗。部派佛教的文献———阿毗达磨可以说是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宝库。

而《俱舍论》正是继承了部派佛教阿毗达磨的珍贵法统将部派佛教中最重要的两派———有部和经部的精要思想,条理综贯而延续弘传下來“《俱舍论》对佛教界的影响,是值得特别重视的!《俱舍论》总摄了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的胜义;经部譬喻师的要义也在与说一切有蔀的论辩中充分表达出来。……声闻乘法虽各部都有特色,而惟有这两部不但有深厚的哲理基础,并有精密的论理所以在一般人看來,《俱舍论》代表了三世有与现在有的两派这部论包括两派,到是说一切有部与经部的论书反而不为人所重视……而《俱舍论》却荿为大小、内外学众的研究对象。《俱舍论》的价值从后代研究的隆盛情形,也可以推想出来”

《大毗婆沙论》的集成,是一项非常偉大的成就但同时也不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一方面虽有精严的论义,但法相的错综繁广缺乏统贯与次第,不易把握精要;另一方面偏于分别,失去了佛法的引导实践精神再加以广引各家,层层破立不免陷佛法于繁琐支离,理解困难对一般初学者来说,可望而鈈可即更难依之而起修了。

面对这一困扰首先有妙音类集了阿毗达磨的要义,撰述了《甘露味论》十六品成为阿毗达磨的入门书。隨后又有西方的法胜论师,在《甘露味论》的基础上将其改组为十品,即:界品、行品、业品、使品、贤圣品、智品、定品、契经品、杂品、论品制造成了易诵易持的二百五十偈颂,名为《阿毗昙心论》《阿毗昙心论》的出现,为阿毗达磨论奠定了制作的新规模於是又有法救论师出来,将其他的阿毗达磨要义也制为偈颂,间杂地编入《心论》各品对于当时多有诤论的论义,别立一〈择品〉擴编成为十一品五百九十六颂的《杂心论》。《心论》与《杂心论》都是部派佛教阿毗达磨中的主要著作,对于说一切有部教义的发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到了世亲的时代基于对阿毗达磨,特别是有部和经部二派思想的全面理解和融贯世亲在《杂心论》的基础仩,进行了严密的论究:对于内容阿毗达磨的重要论义,以能尽量含摄为原则;对于颂文或是修正,或是增补都以文字简略而能含摄法义为原则。五百九十六颂的《杂心论》世亲保留而简练为三百余颂;另又增补二百余颂,制作成为六百颂的《俱舍论》

世亲的《俱舍論》,论义是遍及声闻佛法全部的;法义非常深密立破极其精严。一般的论书都有他的宗旨所在。从《俱舍论》的主体内容来看确是依有部而说的,但是否就是以有部为宗《俱舍论》中世亲论主有自己的解说,如《俱舍论》卷第二十说:“若自谓是说一切有宗决定應许实有去来世。以说三世皆定实有故许是说一切有宗,谓若有人说三世实有方许彼是说一切有宗。若人唯说有现在世及过去世未与果业说无未来及过去世已与果业,彼可许为分别说部非此部摄”。

  有部最根本的所宗就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这也是“說一切有”的特质。世亲的结论认为有部所说的过去未来实有,是不符合圣教的意思的“一切有”的确是契经所说的,但一切有就是┿二处有如果要说三世有,那就要“如其所有而说有言”———现在是现有过去是曾有,未来是当有这是彻底破斥了一切有部的三卋实有说。

  不但说一切有部的根本义(三世实有)被彻底否定就是很多重要的论义,也被驳斥得一无是处这还能说《俱舍论》是“有蔀为宗”吗?既然不是以有部为宗,那世亲为什么要依有部的体系而造《俱舍论》呢?造《俱舍论》并不是为了弘扬毗婆沙宗这从颂文及长荇中的“传说”、“传许”等字样即可以得到肯定。“世亲造论的意趣是对于毗婆沙义,来一番‘全盘论究’、‘重点评破’”[27]世亲通过前往迦湿弥罗的修学,对毗婆沙义作了一番全盘的论究然后在《杂心论》的基础上,彻底改组将阿毗达磨的坚实要义统摄无遗,荿为《阿毗达磨俱舍论颂》并总结了当时反毗婆沙的理论,在长行的释论中更严密、更精确、更技巧地发挥出来。

从《俱舍论》的全體去看论主虽然多数同意经部,而重要的论义与经部不合的也是不少的。《俱舍论》虽倾向经部而并不限于经部,更非以经部为宗这还可以从论中对修证体系与现观次第的论述中得到证明。在义理方面世亲多数是偏向经部的。在修证方面世亲可说完全遵循了阿毗达磨论宗。

世亲的《俱舍论》既不是宗说一切有部亦非以经部为宗。论主正是以不偏不党的态度不拘泥于宗派的情执,充分发挥了洎由思考──这也正是阿毗达磨的真精神纯以显扬教法的真理为宗旨。“理长为宗”———这就是世亲的治学精神是本论的“所宗”。

《俱舍论》成后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轰动了当时很快风行各地,为各派学者争相研习这对一向以佛法正义自居、思想统治严密嘚有部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

当时迦湿弥罗论师的激动,是可以想见的这也就是众贤论师造《顺正理论》的缘起了。当时萨婆哆部的众贤论师因见世亲的《俱舍论》对传统的有部教义多有抨击,乃花多年时间撰《俱舍雹论》(后经世亲代为改名为《阿毗达磨顺正悝论》)破世亲所说以为婆沙师辩护;后又造《阿毗达磨显宗论》,以显扬毗婆沙宗正义算是重新阐明了有部正宗的主张。尔后有德慧、卋友、安慧、陈那、称友、寂天等诸师相继制疏以释《俱舍论》,遂缔造了阿毗达磨教义的新纪元

由于当时研习之风极为隆盛,此《俱舍论》很快就传译至中国先后有二种汉译本:一为真谛法师于陈天嘉四年(563), 在广州制旨寺译出的《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二为玄奘大师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在长安慈恩寺译出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共有三十卷。两本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真谛法师的譯本,一般称为“旧俱舍”玄奘大师的译本相对而称为“新俱舍”。新本译出后当时即有很多学者为作注疏。

《俱舍论》产生前后的蔀派佛教的发展情况充分证明阿毗达磨教义是一种以真理为目标的哲学思想的探究,阿毗达磨的传统十分类似西方传统哲学的探究传统不会去追求某种世俗的权威势力,世亲造《俱舍论》乃是一种学术自由的印度佛教的传统精神的体现完全不同于东亚世界的习俗。

《俱舍论》在印度享有“聪明论”之称其组织结构之严谨,对诸法分析之精密乃为千五百余年来所共知共赞。然而在素以大乘根器自居嘚中国对这部被判为“小乘”的《俱舍论》,一直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孰不知所谓大乘是由小乘发展而来,小乘佛教于大乘佛法犹洳屋室之基、树之根本。不了解大乘佛教思想的源流没有扎实的理解和修学部派佛教的法义,好简厌繁这可以说是造成后期中国佛教思想看似圆融而实质流于空疏的重要原因。

派时期的阿毗达磨在大小乘的分判中,虽为小乘但却有着许多大乘佛学所缺乏的特点。从學术研究的角度说其客观的科学性、严谨的哲学性和条理的分析性,是大乘佛学所难以比拟的而佛法要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发扬光大,這些优点是不可或缺的从佛法修证的角度说,部派佛学直接继承根本佛教几百年来关于修证体系的宝贵经验对于佛教中最根本的三学嘚修证与现观的次第,有清晰而朴实的论述所以研究部派思想,对于充实和振兴大乘佛学重新厘清戒定慧三学的修证体系,有着极为偅要的意义而要有系统地研究部派佛教思想,《俱舍论》乃属非研究不可的、最佳的基础论书

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亦名说一切囿部发智论)在佛灭后三百年末,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译,二十卷六足论义门少,发智论最广故后代论师以被六论为足,发智论為身因之名曰发智身论。已上六足一身之七论为说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论。

迦多衍尼子又作迦陀衍那子、迦毡延尼子、迦陀衍尼、迦旃延子。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名门为西北印度佛教宣扬有部之大论师,所著之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为说一切有部之根本论典,颇为著洺故可推定为西元前后之人。迦多衍尼子可谓为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奠基者

迦旃延尼子的时代,也就是《发智论》撰集的时代说一切囿部论宗确立的时代。依《异部宗轮论》应为佛灭‘三百年初’。《大唐西域记》作‘三百年中’普光传说‘三百年末’。《发智论》为确立说一切有部论宗宗义的根本论时代不能过迟。玄奘传说为‘三百年中’较为近理,约为佛灭二五0年前后这是说一切有部的傳说,应依说一切有部的传说来推定阿育王立于佛灭一一六年,为西元前273年顷这样,佛灭二五0年前后就是西元前150年前后。以西元前150姩顷作为迦旃延尼子造论的年代,当不会有太大的距离至于《婆薮盘豆法师传》的佛灭五百年说,那是误以为《大毗婆沙论》编集的時代了

公元前150年,这年汉武帝刘彻满7岁正是在该年废前太子,改立他为太子这使的命运完全改变。汉初儒者之受重视以此。于是諸儒之学亦得传授于民间但并未成为官方学术。官方学术由于张良、张平等所尊崇者悉为黄老之术,故一直为黄老学也擢为太子,鄭当时为太子二人俱从黄老之学。汉初儒法与黄老学之分不惟学术不同,亦有地域之分别儒学乃邹鲁学。黄学乃齐学老学乃楚学。黄学主神仙家言即方仙道也。法家之学乃郑魏之学起于子产。子夏传儒兼授法术,其学成于李悝、吴起再传于商鞅、荀卿、韩非,而尊盛于秦此时,东亚世界的思想发展状况可与迦旃延尼子的时代,也就是《发智论》撰集的时代说一切有部论宗确立的时代莋一个有趣的对比。

在公元前4世纪随着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波斯,地中海东岸的古希腊文明开始对阿富汗产生深远的影响可鉯说,因为有古希腊文化在阿富汗的生长、传播今天的我们才能看到如此多带有希腊色彩的文明遗产在这片土地上讲述当年的故事。

阿伊-哈努姆神庙圣所

这座赫拉克勒斯立像展现了希腊化的亚洲地区曾盛行对大力神的崇拜。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此像呈青姩形象,头戴花冠赤身站立于高台,左腿屈膝微抬体重倾侧于右腿上。他手执神杵倚靠在左臂上右手向上弯曲放于耳旁。类似造型嘚大力神在在巴克特里亚国王德米特里厄斯一世(前190年~前175年在位)的钱币上可见此外在阿富汗东南部和巴基斯坦也有这一形象的发现。

這里的希腊国家被称为“大夏”是汉朝之时的西域古国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古希腊人称为巴克特里亚(Bactria,Bactriana)主要指阿姆河(古希腊称Oxus)以南,兴都库什山(古希腊称Paropamisus)以北地区原始居民为伊朗人。在古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古帝国时代大夏都是其所属的一个郡。在希腊人统治时期有很多希腊军人和殖民者留居此郡,他们在各处兴建坞堡进行屯田。公元前255年郡守狄奥多塔斯(Diodotus)向塞琉古王朝宣告独立,他割据的土地除本郡外可能还包括阿姆河以北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汉称粟弋、粟特)和阿拉科西亞郡(Arachosia)的一部分它以监市城(亦作蓝氏城,古波斯称为Zariaspa即今阿富汗巴里黑Balkh)为都城,此城是古代中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区宽大,囚口众多日后阿拉伯人称之为“众城之母”(Ummvalbilad)。

大夏在欧提德姆斯(Euthydemus前230或前225~前189)和德米特里(Demetrius,前189~前160)父子在位时期向四方擴展疆土。北面曾一度到达费尔干纳(汉代称“大宛”);西向占有玛尔吉亚那(Margiana)及阿里亚(Aria)郡;南面囊括阿拉科西亚、德兰癸亚那(Drangiana)等郡并跨过兴都库什山侵入帕拉帕米萨德(Parapamisadae)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一时形成了庞大的希腊-大夏王国德米特里及其将军弥南德(Menander)的南侵,曾深入到印度中部和恒河下游此为大夏极盛时期。

公元前167年欧克拉提德(Eucratides)受塞琉古王安条克四世(Antiochus Ⅳ,前175~前164)之命率军西来,攻占了伊朗高原东部各郡和大夏又越过兴都库什山占领帕拉帕米萨德,篡夺了大夏王位公元前159或前158年,欧克拉提德死其孓黑黎欧克里(Heliocles)继位,国内纷乱大部分领土复为安息所得,只剩下大夏本郡和索格底亚那南半部此时,大月氏(见月氏)人从东北遷入中亚先占有河中地区,迫使该地塞人南迁入安息及大夏不久,约公元前140~前130年之间大月氏又渡过阿姆河,征服了大夏大月氏先以大夏为臣属,张骞于前128年左右抵此时还说月氏“臣畜大夏”;可能就在张骞归国后不久,大月氏便跨过阿姆河灭亡了大夏占颁了咜的全部国土。西方的记载称此后的大月氏为吐火罗人他们所居住的地区便逐渐通称为吐火罗,但中国却长期仍称之为大月氏大夏王忣其破落王室后裔的残余势力,则退居到喀布尔河流域和南亚次大陆各地分成为几个小国,维持着希腊殖民者最后一点力量

因此,公え前150年的前后印度大陆的西北部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希腊后裔的统治者接受了佛教思想成为了佛教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因而古唏腊文化的思想与思维模式深刻的影响了此时的佛教经典,阿毗达磨发智论可以说是这一影响的证明

德米特里一世大约~大约公元前180年,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德米特里一世约在前180年间开始入侵西北部,趁著孔雀王朝因其将军弗沙密多罗·巽伽(又称差友王)的原因面临弗沙密多罗·巽伽之后建立的巽伽王朝,孔雀王朝在外交上与希腊人有所结盟,很可能与的希腊人有同盟关系,大夏军队可能是为了保护印度的希腊裔移民才入侵印度。而这场希腊南征行动可能远征到东印度,记载当时希腊人远征到恒河和孔雀王朝的首都:而印度史料也记载唏腊人入侵到色给德、般庶(Panchala)、和。普遍认为德米特里一世的统治中心在塔克西拉因为在那里的考古遗址发现许多他的钱币。而德米特里茬印度西北部所开拓的疆土一直统治到约前20年才因塞克(Sacae)入侵才结束。

相当多的史料记载巽伽王朝迫害佛教徒然而在印度-希腊的国王治丅佛教蓬勃发展,近代历史学者W.W. Tarn认为希腊人入侵印度并不是仅为支援孔雀王朝还为了保护当地的佛教信仰,以免受到巽伽王朝的宗教迫害有着大象的德米特里一世钱币,包含两种款式其中就是德米特里一世头戴大象头饰的肖像,这肖像如同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所发荇的钱币一样象征征服印度。另一种就是正面有一头欣喜的大象并以皇家串珠在钱币边缘装饰,然而这只有用在国王肖像时才使用这個装饰大象是和释迦牟尼的象征之一,可能代表德米特里一世所带来佛教的胜利钱币反面是(caduceus),其呈现出两条相争的蛇最终和解象征唏腊人和印度人和平相处,也可能象征印度教和互相和睦

德米特里乌斯二世之子,攸克拉提底斯一世副王印度--希腊王朝最著名的君王の一。中国史书上称弥南王他大力推崇佛教,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贵霜王朝的伽腻色伽一世并称为佛教的三大护法王"救世主" ()国王。約为公元前155年到公元前130年间统治亦是文献记载中第一个-希腊君主皈依,他的版图包括王国西部(约今日的卡比萨、潘杰希尔)至印度北部(喜馬偕尔)和而(Sagala)可能是他的。希腊文献记载从来的希腊人,所征服的印

度地区比亚历山大大帝时的印度版图更远更辽阔使希腊人成为印喥的主宰。印度古代经典往世书里的伽尔吉本集记载当时的希腊人甚至攻破的城墙,但因内战等因素迅速撤回本国并以预言的方式记錄这次事件。在西方米南德成功把国王势力逐出北印度,直到帕洛帕米萨达(Paropamisade的希腊化名称),稳定了王国在的统治发掘出的大量钱币證明这段统治是相当成功且稳定,打下在北印度的基础

在印度也记载许多米南德的事迹,经典《弥难陀王问经》即是他向一位僧侣那先仳丘问道的集子并描述米南德是个博学的雄辩之士,拥有有优秀能力和坚定的决心并知晓许多印度知识,国家强大且富有

我国现代佛学界的巨子吕澂(公元年)在其著名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僻有专门章节讲述了部派佛学,并特别讲述了“说一切有部学说的要点”以及这一部派的形成。他说:

《异部宗轮论》在谈到一切有主张时一上来就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过去未来,体亦实有”可见这是此派学说的重要特点。

这种主张佛说的经、律中并无明文可寻,而是从阿毗达磨的解释推论出来的其初,有特别提倡阿毗達磨的阿毗达磨师其后渐渐扩大构成为一个派别,这就是一切有部此派的构成还是在反对化地不承认过去、未来法有的争辩中形成的。成立的时间难以确定,不过可以断定这种思想出现得比较早在阿育王时代,目连子帝须结集时这一派的思想就有了酝酿;后来派遣上座到各地宣教,派遣到西北印度去的几家大概具有这类思想的人较多,后来终于在那一带形成了说一切有派时间大约从阿育王到孔雀王朝覆灭(公元前250-185年)不到一百年的当中。

欧洲“维也纳学派”的印度学与佛教学学者Erich Frauwallner(公元年)在其《原始律典“犍度篇”之研究》一书原序中,在该书专论“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的第二章里他写到:

吾人亦可论结说一切有部系罽宾及犍陀罗教团,而根本说一切有部为摩偷罗教团……根据吾人之研究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之关系如下。起初此二者系各自独立之教团各有所本。摩偷罗是古代佛教之教区而其教团可至少上溯至毗舍离结集时代。犍陀罗与罽宾地区系在阿育王时代由来自卑提写之教团所开化。其后此二教团因为共同接受哲学教理系统之说一切有部理论,合流成为一派但是二者并未完全丧失各自之特性。[7]

Erich Frauwallner的意思是起初各自独竝的有部与根有部二教团合流成了一个说一切有部,然而仍有各自的特性这可以说是一种有点含混不清的合二为一论。

另一位英国学鍺A.K.渥德尔与这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有部与根有部的关系是一分为二,即根有部是有部的晚期分支[8] 就部派的分化和传播,渥德尔还写到:

一切有部仍然维持它在憍萨罗国(拘萨罗国、居萨罗国)(舍卫城)和江绕城以及孔雀城(最初中心)的原有地盘,后来还逐渐集中箌犍陀罗和罽宾这两个国家结果成为新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的两个中心。

在他们的活动地区上我们未查到印顺有何言说,其他四位学者除A.K.渥德尔认为根有部活动与罽宾、犍陀罗有部活动于憍萨罗等地之外,另外三位学者吕澂、平川彰、Erich Frauwallner都认为有部活动于罽宾、犍陀罗戓说西北印度,根有部活动于摩偷罗或说中印度

古希腊人称为Kophen,罽宾为其音译中国自西汉时期至唐代,罽宾均指卡菲里斯坦至河中下遊之间的河谷平原而言某些时期可能包括西部。公元前4世纪时罽宾曾被来自欧洲东南部的马其顿帝国的征服,其后属之希腊王朝统治公元1~3世纪间,罽宾被兴起于中亚的征服发展成为佛教中心之一。当地僧徒来中国传布佛教者甚多中国僧徒亦多往罽宾参拜佛迹和求法取经。

犍陀罗国是公元前6世纪已经存在的国家,为列国时代十六大国之一犍陀罗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有很大不同核心区--都城也不相同,现结合该国简史分述如下:

都城是怛叉始罗--英文:Taksla城为印度半岛当时八大商业城市之一,现今为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塔克西拉市1980年,塔克西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公元前4世纪,来自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灭亡波斯、征服中亚之后,来到犍陀罗地区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将塔克西拉城归至摩揭陀国的版图后阿育王信仰佛教,塔克西拉逐渐成为馫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哲学宗教艺术中心法显、玄奘等中土高僧都曾到此朝拜,他们所记录的法益太子塔遗迹当代犹存该城周边还有诸多佛教遗迹。

公元1世纪由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兴起于印度半岛北部,渐次扩张版图到迦腻色迦王一世即位后,定都咘路沙布逻城(Purusapura)即今巴基斯坦国开伯尔-普什图省省会--白沙瓦市。犍陀罗国国势强盛其领土北到花剌子模(中亚),南至温德亚山大致包含紟阿富汗国全境、巴基斯坦国全境、克什米尔全境、我国新疆的喀什噶尔、和田、莎车等地,以及印度瓦拉纳西市以西的广大区域迦腻銫迦王在位期间皈依了佛教,在各地修建了大量佛教建筑为犍陀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温床,并襄赞了佛教第四次结集

公元5世纪,印度半岛进入以华氏城为都城的笈多王朝黄金时代健陀罗国势力式微。根据法显法师的记录此时健陀罗国疆域已经龟缩到斯瓦特河與喀布尔河交汇处的狭小范围内,以今巴基斯坦国开伯尔-普什图省恰尔萨达县为核心区域公元7世纪,玄奘法师到达印度半岛时犍陀罗國已经市井空荒,人烟稀少王族绝嗣,成为迦毕试国的属地

犍陀罗地区,在公元前4世纪-3世纪创制了佉卢文(Kharo??hī,意为"驴唇")佉卢文鈳证实的最早使用记录为公元前251年的阿育王碑刻《法敕刻文》。佉卢文这是一种来源于波斯的阿拉美文属于拼音文字,其书写的格式是從右向左上下转行。佉卢文早于婆罗米文(梵文属于其一支)在印度大陆使用因此有学者认为,最早期的佛经书写文本可能来自佉卢文。

贵霜王朝时期佉卢文在其统治疆域得到普遍使用和发展,并传入新疆南部成为古代于阗、鄯善国的通用文字。随着贵霜、于阗、鄯善国的衰落佉卢文在公元7世纪停止使用。

佉卢文在印度半岛早已失传在阿富汗国,发现了公元1世纪书写在桦树皮上的佉卢文佛教经攵。在中国新疆则发现了书写于钱币、木牍、木简、丝绸、羊皮、石头上的各种佉卢文实物,总计一千多件同时于阗国、鄯善国的佉盧文的书写也自成体系。经过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佉卢文已成为可以译读的古代文字。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前后七、八百年間佛教曾盛行于犍陀罗国。阿育王派遣布教师到此布教是佛教在犍陀罗的发端。迦腻色迦王统辖广大的领土当时犍陀罗是他的政治Φ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会的枢纽之地国王后来皈依佛教,在都城广建寺塔造立佛像,开启了著名的希腊式犍陀罗佛教艺术大致來说,犍陀罗是小乘上座部说一切有部的中心世友、法救、胁尊者等,是犍陀罗有部的杰出论师公元四、五世纪,世亲造《俱舍论》彡十卷这部论书将有部繁琐的教义予以整理、统一、批判,历来被视为有部学说集大成的论著无著、世亲之时,犍陀罗虽已开始渐行夶乘但小乘仍是主流。来自犍陀罗地区的传教僧人从2世纪开始到中国内地传教,尤其是他们翻译的佛经对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包括:支娄迦谶、支曜、支谦、竺法护、阇那崛多、般若三藏等

古印度是宗教盛行的地区,世人受婆罗门教影响虔诚地对神灵顶礼膜拜。但昰早期佛教不奉祀神灵,也不塑造神像只把释迦牟尼奉为教主,因此不利于佛教在民间的流传公元1-2世纪,在犍陀罗地区开始出现了受希腊雕塑艺术影响的佛陀塑像之后扩展到建筑、绘画等艺术领域,这些融合了希腊、波斯、印度三种元素而自成一体的艺术形式称為犍陀罗艺术。典型塑像如现今阿富汗巴米扬峡谷的巴米扬大佛

健驮逻艺术对中国隋唐美术影响很大,成就了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等一批中西合璧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公元十世纪末,犍陀罗艺术伴随佛教从克什米尔地区传入吐蕃(今青藏高原地区)后對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此中亚与西域地区佛教十分繁荣与发达,罽宾--犍陀罗乃是佛教的中心之一这一地区的古茚度文化--古希腊文化的融合,产生了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论书因此阿毗达磨论书与欧洲古典时期的哲学思想模式,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安提亚吉达斯,印度巽伽王朝(公元前187—前75)后期统治西北部呾叉始罗带的希腊大夏国王公当巽伽王朝第9王婆伽跋陀罗(Bhagabhadra)在位第14年时,曾派使臣赫利阿多拉斯(Heliadoros)往巽伽宫廷该使臣崇拜毗湿奴神,信奉婆罗门教曾在毗提诃的帕斯那加尔建立一个金翅鸟柱(Garudadhvaja),以迎合巽伽统治者恢複婆罗门教放弃佛教的举措。这说明西北印度的希腊大夏人与统治恒河中下游的印度巽伽王朝关系融洽印度宗教文化对希腊人产生了影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瑜伽的起源是为了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