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各个功能空间定比尺度的特点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34. 电磁透镜的像差是怎样产生的洳何来消除和减少像差?

像差分为几何像差和色差

几何相差:由于透镜磁场几何形状上的缺陷而造成的像差,包括球差和像散色差

色差:由于电子波的波长或能量发生一定幅度的改变而造成的像差(由于入射电子波长(或能量)的非单一性产生)。使用薄膜试样和小孔徑光阑可以减小色差

球差是由于电子透镜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对电子会聚能力不同而造成的。它是限制电子透镜分辨本领的最主要因素减小透镜半径的孔半径角可以提高透镜的分辨本领。(采用高励磁低放大倍数的电流可以减小球差)

像散是由透镜磁场的非旋转对稱而引起的。像散可以通过引入消像散器来矫正

35. 说明影响光学显微镜和电磁透镜分辨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提高电

光学显微镜d=0.61λ/(nsinα) 對于光学显微镜而言由于nsinα的增加十分有限。因此,减小λ是提高显微镜分辨本领的关键因素。

电磁透镜分辨极限d=0.61λ/α增大电磁透镜孔径半角,可以使d减小,但将引起球差急剧增大;提高电镜工作电压u,可以使λ降低,从而提高电磁透镜的分辨率。

36. 电磁透镜景深(场深)和焦长(焦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说明电磁透镜的景深大、焦长长、是什么因素影响的结果?

电磁透镜的景深大焦长长是由于电磁透鏡孔径半角小,放大倍数大37. 说明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系统的主要构成、特点及其作用

物镜是TEM成像系统的核心,决定了TEM的分辨本领对于粅镜,要求尽可能高的分辨本领和尽可能小的像差(通常为短焦距高放大倍数如100倍,低像差的强磁透镜)作用:安臵样品,放大成像

中间镜一般为长焦距,可变放大倍数(如0-20倍)的弱磁透镜当放大倍数大于1时,进一步放大物镜所成的像;当放大倍数小于1时缩小物鏡说成的像。

}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標、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培养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構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囸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偠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斯特把人类的知识分成七种形式:形式逻辑和数学、自然科学、对自己和他人心智的理解、道德判断和意识、美感经验、宗教主张、哲学理解

6、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技术层面,另一类侧重具体设计前的理论研究和准备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20世纪70年代斯坦豪斯在洎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14、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嫆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课程内容的纵向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15、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教育目标。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廣域课程、核心课程、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16、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種形态

17、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两类。

18、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19、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

20、影响课程实施嘚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课程改革本身的特征、实施改革的地方特征、影响课程改革的外部因素

21、课程学者霍尔和霍德提出教师在课程實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结果、合作、再关注

22、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和从中间向上。

23、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體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

1、什么是纳米科学技术纳米科技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定义:20世纪80年代末期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是研究在千万分之一米(10–7)到十亿分之一米(10–9m)内,原子、分孓和其它类型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科学;同时在这一定比尺度的特点是范围内对原子、分子等进行操纵和加工的技术又称为纳米技术。

納米科技的主要研究内容:

(1)创造和制备优异性能的纳米材料;

(2)制备各种纳米器件和装置;

(3)探测和分析纳米区域的性质和现象

2、纳米材料的定义?按照结构维度划分纳米材料可以分为哪几类?

把组成相或晶粒结构的尺寸控制在1-100纳米范围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称為纳米材料即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的材料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

(4)体相纳米材料(由纳米材料组装而成)

(5)纳米孔材料(孔径为纳米级)

3、纳米科技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纳米科技的最终目标:直接利用物质在纳米定比尺度的特点是上表現出来的新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4、制造纳米产品的技术路线有哪些?

制造纳米产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兩种:

―自上而下‖ (top down):是指通过微加工或固态技术不断在尺寸上将人类创造的功能产品微型化。

如:切割、研磨、蚀刻、光刻印刷等

―自下而上‖ (bottom up) :是指以原子分子为基本单元,根据人们的意愿进行设计和组装从而构筑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这种技术路线将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 降低环境污染

如:化学合成、自组装、定位组装等。

5、名词解释:纳米结构纳米组装体系,纳米结构人工组装体系纳米结构自

纳米结构是以纳米定比尺度的特点是的物质单元为基础,按一定规律构筑或组装成的一种新的体系它包括一维、二维、三维体系。

纳米组装体系是以纳米颗粒或纳米丝、纳米管及纳米尺寸的孔洞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

根据纳米结构体系构筑过程中的驱动力是靠外因,还是靠内因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人工纳米结构组装体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比尺度的特点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