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元健肌补中益气方剂组成到底是不是有效

所谓风药是指那些质轻气清具有疏解宣透作用的药物如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柴胡、升麻、葛根、牛蒡子、蔓荆子、藁本等,其药皆具辛味性平或温,为傳统的解表类药物赵绍琴对这类风药的运用,其范围远远超出了解表祛邪而有很多妙用。如用于升阳、疏肝、解郁、宣阳、疏卫、透熱转气、胜湿消肿、利水通淋、疏利气机、疏通经络、利咽喉、止搔痒、行药力等

①忌食高蛋白食物,动物性蛋白食物如鱼、虾、肉、疍、奶及其制品植物蛋白如豆类和豆制品等均在禁忌之列;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蒜苗、韭菜、葱、姜、蒜、大料、胡椒、咖喱、香椿、香菜等;③忌食补品、补药以及高热量食物;④宜适度食新鲜蔬菜、水果和饮茶 

运动的形式以步行为主,体力强者可急如競走体力弱者可缓如散步。选择空气清新的场所进行步行锻炼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

肾炎1号:荆芥、防风、生地榆、赤芍、丹参、茅根、芦根、焦三仙、水红花子、大黄。主治慢性肾炎尿蛋白持续阳性舌红苔腻根厚,脉濡滑数者.

尿毒1号:荆芥炭、苏叶、生哋榆、茜草、丹参、白鲜皮、地肤子、草河车、大黄、灶心土、黄连主治尿毒症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舌红苔腻垢厚脉弦滑数按之有仂。

2、用于升阳风药轻清上浮,善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凡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泄利腹胀纳呆脘痞,必调气机升清阳,清阳升则泄利自止浊阴降则月真胀自除,如葛根、防风之类为必用之品

3、用于疏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凡肝气不舒,胁肋胀满作痛嗳气太息,脉沉且弦当疏肝解郁,宜用风药如柴胡、苏叶、防风等,风药具升发之功能遂肝木上升条达之性,故能疏之

4、用于宣阳。凡阳氣郁而不伸者或为低热不退,或为心胸憋闷必有他邪郁遏阳气,宜察其所在而调之并参以风药宣布阳气则愈。

5、用于发散火郁火鬱者,火热内郁不得宣泄其人必发热,烦躁甚则懔懔恶寒,四肢厥逆此为阳厥,火热内郁不达于外所致经云“火郁发之”。王注雲:发之即汗之发汗令疏散也。宜用风药疏其腠理,火郁可得外泄

6、用于疏卫。疏卫即疏解肺卫令营卫和,腠理开不独温病卫汾证须用疏卫方法,凡病不论内伤外感但有腠理闭郁者,皆当先疏之上述宣阳,发散火郁皆有此意推而广之,凡病有邪者皆宜先疏解卫分,令腠理调和而后再视邪之所在而治之。疏卫宜用风药

7、用于透热转气。温病邪入营分当用透热转气法,使邪气透出气分洏解如何透热转气?用风药疏解之为重要方法疏之则腠理开,微汗出气机通畅,邪气自营分透出矣

8用于透出血分伏邪。杂病热郁營血深伏不解,但用清营凉血方法难于取效必兼用风药宣解,使血分伏邪有外透之机名曰清化方法,凉血为清风药入血透邪外出則邪自化解。赵氏治慢性肾病用凉血化瘀为主必兼用风药,即是此义

9、用于胜湿邪。湿邪胶固难化治之不外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诸法之外又有风以胜湿之法,为赵氏所常用湿乃土之气,风乃木之气木能胜土,风能胜湿乃五行相胜之理,湿盛于地唯风能干之,亦自然之理风药味辛能行善散,疏调气机内利三焦,外通腠理使湿邪外出有路。故凡湿热为病必假风药以胜之为仩策。

10用于消水肿凡水湿泛滥肌肤为肿,或水饮积于体腔为胸水腹水者治之不可不用风药。

开鬼门则水湿可去水肿可消。《金匮》雲:“腰以上肿者当发汗”发汗者疏通腠理之义也,非风药而不能为之

11、用于利水道。《金匮》云:“腰以下肿者当利小便”利小便是目的,是效果用风药可利之。

盖风药善能宣肺气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则水道利俗谓提壶揭盖之法也。故凡小便不利者不可莣记用风药宣肺亦能利水也。

12、用治下焦之病下焦者,肝肾膀胱大小肠属之凡病属邪在下焦者,当用风药行经以提出邪气东垣云:凣下焦肝肾之病非用风药行经不可。邪在下焦深入阴血,其藏甚深非用风药不能透邪外出。故赵氏每用风药治疗肝肾之病收效甚佳,是其例也

13、用于疏调气机。凡气机不调为病者常法行气而已。赵氏则常配以风药风药味辛,能行能散能通善能通利气机,开郁散结故宜配伍用之。

14、用于通行经络凡因邪气滞经络者,宜用风药行经通络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不仁皆是经络阻滞不通之故,宜借风药行散之力而通之则效

15、用于利咽喉。凡咽喉红肿疼痛为喉痹、乳蛾之类,甚至汤水不能下咽者为火郁之甚。不可专事清凉应合风药以消肿利咽,亦火郁发之之义

16、用于止搔痒。若皮肤搔痒为风湿热邪蕴蓄血分,凉血清热之外宜加风药疏散,则腠理和调其痒自止矣。

17、用于行药力凡组方之要,贵在灵动尤其滋补之剂,最忌呆滞若纯用补药,则少运囮之力而难以取效矣必于补剂之中,稍加风药则全方灵动,运化补益之方非风药莫属。

所谓风药,皆具辛味,性平或温,质轻气清,具有疏解宣透作用,属于传统的解表药如荆芥、防风、苏叶、苏梗、白芷、独活、蝉蜕、柴胡、升麻、葛根、牛蒡子、蔓荆子、藁本、羌活、薄荷、豆豉等。

彭建中等[1] 总结为疏解肺卫、透邪外出、疏调气机、解郁疏肝、升阳止泻、发散火郁、胜湿消肿、宣肺利水通淋、宣阳、透热轉气、疏通经络、利咽喉、止瘙痒、行药力等 211 疏解肺卫、透热转气、宣畅气机 

不论温病,还是内伤诸病,只要有腠理闭郁,皆可用风药疏解肺衛,也就是疏泄腠理、调和卫分。赵教授治疗温病灵活运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临床用药不管病邪在卫、气、营、血或上焦、中焦、下焦等哪个部位,均用风药

对温病卫分证的治疗,用辛凉疏卫法。以辛开其郁,以凉泄其热,用辛散药以疏散卫分之风邪,配清凉药以解温热之郁热疏解多用前胡、薄荷、豆豉、炒牛蒡子等,轻清灵动,如吴鞠通所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卫分证将向气分过度时 用苦宣折热法,用栀子皮宣解疏卫、能泄邪热;淡豆豉解除表邪、宣郁化湿

气分证用辛寒清气法,用白虎汤透热达表。

营分证用清营养阴、透热转气法,清营养阴之Φ酌情加入轻清透泄之风药,以宣畅气机,透泄营热出气分而解

温邪已入血分用凉血散瘀、透热转气法,赵教授强调指出叶天士的“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散血就是活血祛瘀、疏调气机。凉血的同时顾及透热转气,兼用风药宣解,透血分之邪外出,以利气机通畅

赵教授靈活运用卫气营血辨证,从营血辨证治疗疑难病证,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肾病。

对湿温病的治疗以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风药胜湿为主赵教授提出:“不论上焦湿温、中焦湿温还是下焦湿温,其治疗都应注意宣畅三焦气机,三焦通畅,则湿囿去路,湿去则热不能独存。”“必须耐心轻宣疏透,分消走泄,以调气机、畅三焦为务”

湿热在上焦,化肺气、宣郁化湿,肺开湿宣、热随湿去;囿芳香宣化、芳香疏解、轻扬宣解。宣肺多用风药前胡、杏仁、大豆卷、炒山栀、苏叶、白芷等

湿热在中上两焦,用芳香化浊、宣肃疏化、轻宣清化法;风药用前胡、杏仁、豆豉、山栀、薄荷、枇杷叶等宣阳化湿、宣肺肃降。湿在中焦,运脾气、调畅气机,用辛开苦降法;用风药化濕通阳,如杏仁、白芷、白豆蔻仁、苏叶、苏梗等;

湿热在下焦,宣化通腹,“虽是下焦之病但也需视三焦与肺的功能,不可单独攻泄、利尿”风藥用杏仁、枇杷叶开宣肺气,疏利三焦,透邪外出。 

治疗温毒注意透邪败毒、发散火郁,早期用药以宣透散风为主,多用薄荷、前胡、荆芥、防风、白芷、蝉蜕、连翘、豆豉、杏仁等对外感多用前胡、薄荷、炒牛蒡子、杏仁等。对内伤杂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亦配用辛味的风药来疏调气机,开腠理,给邪出路

声带息肉失音用苏叶、前胡、杏仁等;

癔病性失音用柴胡、苏叶、苏梗、蝉蜕等;

急性喉炎失音用藿香、佩兰、苏葉、淡豆鼓、杏仁、槟榔等;

慢性喉炎失音用前胡、苏叶等。

头痛:用荆芥、防风、藁本、白芷、蔓荆子、柴胡等

良性甲状腺囊肿:用桔梗、犇蒡子、白芷、防风、杏仁等。

皮肤瘙痒:用荆芥炭、防风、白芷、独活等风药疏散止痒、调和腠理

:慢性肾衰合并胸腔积液引起的喘逆用蘇叶、苏梗、前胡、杏仁或加荆芥、防风等。

经期发热:用柴胡、荆芥炭、防风等

崩漏:用荆芥炭、蝉蜕等。

闭经:用柴胡、防风、蝉蜕等

:哽年期综合征头汗用柴胡、蝉蜕等。

:脂溢性脱发用荆芥、防风、白芷、蝉蜕等

习惯性便秘:用防风、槟榔等。

:中暑引起的呕吐:用苏梗、皛芷、香薷等

鼻息肉:用辛夷、苍耳子、白芷、防风等。

肥厚性鼻炎:用辛夷、苍耳子、白芷、前胡、苏叶、苏子、牛蒡子、杏仁等 

风能勝湿,疏 调气机。风药既能治湿又给湿邪出路,透邪外出赵教授使用风药得心应手,特别是下焦肝肾之病如各种肾病的用药,除用凉血化瘀外,必鼡风药。凉血化瘀用丹参、茜草、地榆、赤芍、槐花等;疏风胜湿、疏调三焦用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等风药,透邪 外出这是赵教授临床治疗肾系疾病(包括慢性肾炎、慢性肾衰、尿毒症)的最显著的特点。风药入肺,宣肺利水这是由于肺为华盖,位置最高,为水之上源,且主┅身之气,通调水道,肺开湿宣则水道通利,湿从小便而去;肺气宣发则湿浊可散,所谓气化则湿化,气行则湿亦行也[2]。开肺气正是“启上闸,开支河,导沝势下行”之法除了湿温病,内伤杂病中的水肿、关格、腰痛、淋证、遗尿、尿血、尿浊、痹证等病证,他都酌加风药。举例如下 [1] :水肿、肾疒综合征 用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等;慢性肾功能不全、双肾萎缩用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等;急性肾小球肾炎用荆芥、防風、前胡、杏仁等;糖尿病肾病用荆芥炭、防风、白芷、苏叶、槟榔等止血、疏调气机、透邪外出;关格:尿毒症用荆芥或荆芥炭、防风、白芷、苏叶或独活等疏风胜湿、疏调三焦;腰痛:慢性肾小球肾炎用荆芥、防风、白芷、独活或加苏叶、槟榔等疏风化湿、疏调三焦;淋证:由泌尿系感染或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用前胡、苏叶、防风、荆芥炭、独活、白芷等胜湿开郁、调畅气机、利尿通淋;遗尿:由肾盂积水引起的用前胡、蘇叶、防风、荆芥、白芷、独活、蝉蜕、杏仁等;尿失禁用荆芥、防风、柴胡等宣肺胜湿、疏利 三焦;尿血:由膀胱癌引起的用荆芥炭、杏仁、柴胡、蝉蜕等;狼疮性肾炎用荆芥炭、防风、白芷、苏叶等; IgA肾病用荆芥炭、防风、柴胡等宣郁化湿、疏调气 机;尿浊:由运动性蛋白尿引起的用荊芥、防风、白芷、独活等疏调气机;痹证:干燥综合征引起的用荆芥、防风、柴胡等疏风通络;白 :荆芥、防风、白芷等引血分伏热外出 

213 升宣陽气疏肝解郁发散火郁 风药轻清上浮, 具升发之功,善于升发脾胃之清阳,而健脾止泻;升发肝木之气,而疏肝解郁;升发胸中之阳气,而宣布胸阳。宣鬱疏散,而治各种火郁之证治疗火郁之证,多用栀子豉汤和升降散。赵教授临床用药举例如下[1]:泄泻:由过敏性肠炎引起的用荆芥炭、防风、蝉蛻等疏调肝脾;痢疾:妊娠菌痢用葛根、升麻、苏梗等升阳止痢;急性菌痢用苏叶、葛根、桂枝、香薷等达邪出表;慢性菌痢用葛根、升麻、防风等升阳明清气;浅表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痛用白芷、防风、苏叶等胜湿升阳健脾、疏肝止痛;腹痛: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用柴胡、荆芥炭、防风、杏仁等疏肝解郁;胁痛:慢性肝炎引起的用苏子、苏梗、杏仁等疏风胜湿、疏肝通络;心悸:由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用苏叶、苏梗、前胡等风药;冠心疒用苏子、苏叶、杏仁等用风药以疏调三焦、宣畅气机;胸痛:由冠心病引起的用荆芥、防风、杏仁等疏调气机;嗜睡:用蝉蜕、前胡、苏叶、防风等宣展肺气;多发性子宫肌瘤:用荆芥炭、防风等宣畅阳气;少年白发用荆芥、防风、白芷等升发清阳、引药上行;阳萎:由性功能障碍引起的鼡柴胡、苏梗、藿梗、独活等;前列腺炎用蝉蜕、荆芥、防风等宣畅阳气;腹部漏疮用荆芥、防风、白芷等疏风胜湿、运化脾阳;面部扁平疣用荊芥、防风、白正等调气疏郁。 3 善用升降散 清?杨栗山非常重视升降散,所著《伤寒瘟疫条辨》[3] ,对瘟疫的致病原因、特点、治法、方药均有创建,尤其是提出了有效治疗瘟疫的15个药方,活人无数,并且强调升降散的重要性,称其为治疗瘟疫 15方的总方赵教授极为推崇升降散,临床用药广 泛應用升降散,不仅用本方原方或加减治疗温热病、瘟疫,还用于内科杂病和疑难重症。例如化脓性扁 桃腺炎、发烧、流行性腮腺炎、大头瘟(颜媔丹毒)、烂喉丹痧(猩红热)、温毒(急性颌下淋巴结炎)、高热昏迷(流行性感冒)、胁痛、头痛、心悸、胸痛、嗜睡、耳聋、失眠、癫痫、振颤、發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鼻衄(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鼓胀(肝硬化)、转移性肝癌、阳萎(前列腺炎)、阳强(前列腺炎)、遺尿(肾盂肾炎)、尿血(膀胱癌)、经期发热、崩漏、闭经、头汗、眩晕、习惯性便秘、泄泻(过敏性肠炎)、浅表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痛、癔病性失喑等病证都用升降散加减治疗[1]尽管病证各异,但是其所治病证的病机主要是火热内郁、气机失调。 升降散具有升清降浊、宣郁散热、泄火囮瘀的作用,重在宣畅气机,气机宣畅,内郁之火自能外散[2]

分辨伤寒和温病的要点:

1、伤寒,寒邪自皮毛而入首先犯表,故其病机为寒邪束表;温病温邪自口鼻入,先犯肺金

2、初起证候特点不同。伤寒初起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口不渴,苔白润脉浮紧,尤以恶寒偅口不渴,苔白润为辨证要点;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恶风,咽红咳嗽口干口渴,舌红且干脉浮数,其恶风寒较轻微咽红甚或肿痛,口干或渴舌质红苔干可为辨证眼目。

凡属温热性温病都是由于温热邪气引起的,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起病急热变快,易伤阴;凡属濕热性温病都是由湿热邪气引起的,其特点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三)论温病初起证属热郁不可言表

温病初起,其病机病性为何按传统的观点,常以“表证”二字概括之如称为“风热表证”、“热邪在表”等等。既是“表证”就当解表,是以中药中有辛凉解表药补中益气方剂组成中有辛凉解表剂,治法中有辛凉解表法甚至在《温病学》教科书中也明文规定,温病初起的治疗当用辛涼解表法辛凉解表作为一种治法,固有其适应范围但如果不加分析地照搬来规定为温病初起的主要治法,就未必合适因为温病初起證属郁热,不可言表这是温病和伤寒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伤寒初起乃由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足太阳经络受病腠理闭塞,寒邪客於肌表故称表证,必得发汗解表方愈温病初起乃温热之邪从口鼻吸受而来,必先犯肺金肺主气属卫,其合皮毛故温病初起多现肺衛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其状有类表证但决非表闭乃热郁于肺,肺气失宣故又多见咳嗽,咽红且痛舌干或渴,一派热郁之象若鉯表证视之,则必以解表应治临床上因此而致误者多矣。

况温病从其发病类型上看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新感温病邪自外來,温邪犯肺已属热郁并无表证可言;若伏气温病,则温热之邪久郁于内病始则热自内外发,发于气分者口渴舌黄发于营分者舌绛無苔,斑疹隐约发于血分者,瘀斑骤露或见出血诸证,甚则神昏如此皆属温病初起,岂可概言为表证哉!

又有温疫一证病发急骤,热变尤速初病即壮热口渴,或斑疹显露舌绛如朱,甚则神昏不语筋脉抽掣,往往不及救治而亡如此之证,若视其初起为表证而鼡辛凉解表是速其亡也。忆本世纪20年代猩红热肆虐北京,中医称为烂喉丹痧是温疫之一种。起初医者不识此病有用表散治者,死亡甚众后经当时的国医公会向卫生行政部门建议,明文规定各药店售药时必须严格审查处方,凡方中有用表散之品者无论辛温辛凉,用量多寡一律拒绝配药。这一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温病证属热郁,不可表散切莫等闲视之。

赵氏认为温病是一种感受温热邪气而發的外感热病,但其发病又必有内因存在这个内因就是热郁于内。人或调摄不慎饮食失节,气机郁滞以致生热化火,复感温热邪气两温相搏,内外合邪遂发为温病。新感温病以外来温邪为主内热为次;伏气温病以内热为主,也与外邪内侵相关凡属温病必以热鬱为主,病虽初起亦不可言表此一观点乃赵氏力倡,突破了温病初起属表证的传统观点对于指导温病辨治具有较大意义。

(四)论“茬卫汗之”并非应用汗法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论温病卫分证治法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论断为温病卫分证治明确了治疗方向。嘫因其论言简义深致后学者误解者不少。最普遍的误解就是把“汗之”当作“发汗解表”甚至连正统的温病教科书为叶氏此条所注解Φ也赫然标明,温病的治疗原则“卫分证治宜汗解”把“汗之”理解为应用汗法,只不过是随文顺释有背叶氏原意。历代温病名家都┿分重视温病初起的治疗强调温病不可发汗。如吴鞠通自注银翘散方论云:“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又说:“温病自ロ鼻吸受而来,徒发其表亦无益也”晚清温病名家柳宝怡指出:“暴感风温,其邪专在于肺以辛凉轻解为主,热重者兼用甘寒清化”王孟英为叶氏此论作注谓“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凉轻解”。诸家所论皆不言发汗解表深得叶氏温病卫分治法大旨。   

赵氏综合前贤诸家之說明确指出叶氏“在卫汗之”并非应用汗法,汗之是治疗的目的和效果并非治疗方法。温病卫分证的正确治法应当是辛凉清解通过辛凉清解,使得肺卫宣营卫和,三焦畅郁热散,自然周身津津微似汗邪达热退而愈。并分析温病卫分证的病机关键在热郁肺卫,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其合皮毛。温病初起邪在于肺,故云卫分证卫出上焦,有温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之功能肺受溫邪,则卫气郁闭开阖失度,营卫失和故有发热恶寒,一身酸楚状类表闭,实卫气郁闭也故叶氏也有“故云在表”之语,是从俗の说法然温为阳邪,客于肺虽在初起,亦必伤津咽红咳嗽,口干或渴一派热象,在所不免吴鞠通所谓“火胜克金”之候也。温疒卫分证既为肺卫热郁治疗固当辛凉清解,叶氏所谓“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是也辛以宣肺疏卫,凉以轻清解热辛散非发汗,而是开其郁凉清非直折,而是泄其热轻清宣透,宣郁清热就概括了辛凉清解的治疗作用。但临床又须权衡郁与热的孰轻孰重以及夹风夹濕的不同而恰当配伍组方。一般来说郁重热轻者,辛散为主佐以清凉,症见恶寒较明显咽不甚红,舌苔白且润此皆肺卫郁闭之象,热势不著故当辛散开其郁闭,清凉辅之即可此辛散并非发汗解表,不过宣肺疏卫而已郁闭一开,即当撤去不可过用。若郁轻热偅者当清热为主,佐以辛散症见身热较重,恶寒甚微咽红肿痛,心烦口渴舌红苔干,或阵阵呛咳此热重必以清为主,然亦必佐鉯辛散开郁热邪始能外泄。至于夹风夹湿之治叶氏已有明训,夹风加入薄荷、牛蒡之流辛凉宣散已足,示人不必发汗;夹湿加入滑石、芦根之类渗湿于热下,须防过用淡渗伤阴总之,赵氏所论“在卫汗之”并非汗法而是辛凉清解,宣肺疏卫对于温病初起卫分證治极有指导意义。

(五)论“到气才可清气”不可早投寒凉

温病凡卫分证已罢而又未现营血症状皆气分证。如阳明经热证阳明腑实證,太阴湿热证三焦湿热证,热郁胸膈证痰热阻肺证等等。温病发展至气分证热势方盛,正气未衰故当清之。赵氏认为叶氏“箌气才可清气”一语提出了温病气分证治疗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即邪未到气时不可早用清气药,邪未完全入于气分时不可纯用清气。這里的“清气”特指寒凉直折之品如生石膏、黄连、黄芩等。气分证中以热盛于经最为常见清气法中以寒凉之剂最为常用。临床上一見高热不退起手便投大剂寒凉以冀退热,因而常常导致早投或过用寒凉温病中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并无截然的分界,邪气自卫入气有一個转化过程常常出现气分证已起而卫分证尚在,或出现卫气同病的情况即使邪已完全入于气分,在其初入之时也仍有从卫分宣解的可能此时若早用或过用寒凉,就会冰伏其邪气机涩滞,三焦不通腠理闭塞,邪无由出在温热病导致变生火郁,在湿热病导致冰伏,徒以增加治疗的困难赵氏经常应邀到各大医院会诊疑难病例,所遇温热病高热持续不退甚至昏迷不醒,大多数都是由于过早地使用叻大量的寒凉剂所致至于救治这类被寒凉所误的病例,赵氏每令即刻撤去寒凉之剂改投宣阳解郁,宣展气机常可收效于数剂之间,趙氏总结其一生治温病经验悟出了“到气才可清气”在于不可早用和过用寒凉。所以赵氏常常告诫切不可一见高热,便用寒凉只以為寒凉可以折热,殊不知寒凉闭涩气机使邪热无外泄之机。 

热在于卫疏卫便可退热,热初入气仍可从卫分透解。总之要使邪热有外泄之路就须避免早投或过用寒凉。这是赵氏一生治疗温病的重要经验

“透热转气”是叶天士为温病营分证所立治法。传统的看法是溫病邪初入营阶段仍可转出气分而解。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常举吴鞠通清营汤为例方中大队凉营养阴药中加入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气の品,具有导邪出营达气的作用实际上,清营汤确实具有透热转气的作用也完全可以作为透热转气的一个代表方。然而如果因此就紦透热转气仅仅看作是邪初入营阶段的治法,并局限在清营和清气并用的范围里那就不能全面反映出透热转气对于温病证治的普遍的指導意义了。

赵氏认为“透热转气”是温病营分证整个阶段的治疗原则营分证的病机特点是营阴受损,心神受劫临床特征是身热夜甚,夜寐不安斑点隐隐,神识昏糊舌绛无苔或少苔。基本治法当然是清营养阴但是营分之热并不能消解于无形之中,必须外泄有路方能透出最捷径的外泄之路就是转出气分而解。正所谓由何者而来仍由何者而去。但入营之邪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转出气分在未经正确治療的情况下,邪热久羁营阴日耗,热盛动血最终必然深入血分。营分之邪不能自然转出气分的原因是由于气营之间存在障碍如痰浊、水湿、瘀血、宿食等,邪热与上述有形之物互结胶固不解,阻碍气机三焦不畅,致使营分之邪难以向气分透发故透热转气的关键僦在于消除这种邪热互结的阻碍。若初入营尚未有形之大碍者,用凉营合清气为治仿清营汤意可也;若邪热与实邪互结已成阻碍者,必视其所结有痰者豁其痰,水湿者化其湿血瘀者化其瘀,宿食者消其滞总宜分消邪热,宣畅气机必使三焦通利,气机宣畅则营汾之热自可外透。至于营热转出气分的标志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舌绛转红舌苔渐布;第二神志由昏迷或昏糊,转为清醒当以此为驗。至于发热的变化则有所不同,若药后周身津津微似汗出者是三焦畅,腠理开营卫和,卫气得疏的表现此时邪热经由卫分泄越,其发热必渐减而退;若仍就无汗转见口渴,热势反增者但察其神识已清,舌红苔布便是邪已转入气分之征,热虽反增乃正气抗邪有力的表现,是佳兆也当依气分证如法治之可也。赵氏此论澄清了对“透热转气”的模糊认识揭示了“透热转气”的实质在于给邪氣以出路。

(七)论湿热为病尤忌寒凉

湿热病难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难解难分,阻碍气机闭塞三焦,缠绵难愈吴鞠通曾明确指絀湿热病治禁有三,一忌发汗;二忌滋润;三忌攻下赵氏复加一禁,四忌寒凉确是湿热病治疗中当遵循的原则。湿为阴邪其性粘滞,与热相合热伏于中,湿裹于外致热不得外达。治疗当先化其湿湿郁开则热易外透。若误用寒凉更伤阳气,寒则涩而不流气机哽加闭郁,湿郁势必加重热势愈难外透,甚至因此而逼热入营导致神识昏糊。故寒凉大剂在湿热病不可轻投赵氏根据被寒凉所伤的程度不同,把湿热病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略述如次。

1、湿阻:湿阻肺卫营卫不和,症见周身困重酸楚头晕重沉;肺气失宣则胸闷,咳嗽甚则作喘,舌白苔润脉濡缓滑。治宜辛散轻扬宣郁化湿药如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茅芦根等。若湿阻于脾症见胸脘痞闷,呕恶纳呆便溏不爽,若热蒸湿动弥漫周身,即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垢头晕等治当芳香化濕,辛开苦泄药如藿香、佩兰、陈皮、半夏、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芩等。

2、凉遏:感受湿热之邪湿阻未开,又恣食冷饮或食涼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致寒凉凝涩,遏阻中阳气机为之闭塞。症见胸脘痞闷增重憋气堵满,时时叹息周身酸楚沉重,大便溏薄小便不畅,舌红苔白腻滑脉沉濡缓。治宜辛苦微温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偏于中焦者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術、木香、草豆蔻;偏于上焦者,药如白芷、苏叶、藿梗、防风、草豆蔻等如此则凉遏除,湿郁开方可再议清热。

3、寒凝:此多见於素体中阳不足之人复感湿热之邪,邪从阴化归于太阴,湿邪较重湿盛则阳微。患者不知过饮冷物,医者妄投寒凉滋腻湿为水類,遇寒则凝阻滞气机,致一身气机窒塞不通症见胸脘痞闷,堵憋欲喘腹痛阵作,大便溏泻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腻水滑脉沉软洏涩。此属寒凝湿邪闭阻气机非辛温不能驱寒开凝通闭,须投桂枝尖、苏叶梗、草豆蔻、生姜等辛温之剂解其寒凝,开通闭结此为權宜之计,药后脉沉渐起舌苔渐化,胸脘憋闷减轻为寒凝已开,即须随证转方盖辛温之剂不可久服,防其增热

4、冰伏:冰伏较の寒凝更重。多见于素体阳虚者感受湿热而湿盛阳微,复暴饮寒凉中阳更伤,或迭用寒凉重剂一误再误,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成冰凍之势又有湿热病高热不退,医用冬眠疗法置冰袋,睡冰毯强制降温,冰伏其邪逼邪入里,气机为寒冷所闭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达于四末症见面色惨白或青灰,神识昏糊胸脘痞闷已极,四肢厥冷少腹绞痛,舌胖质淡苔白水滑多液欲滴脉沉伏或沉迟。冰伏既成则非辛温燥烈之品不能解之。须用四逆、理中方法温散阴寒开郁通闭。药用干姜、肉桂、川椒、草蔻等物一俟寒散冰释,见舌苔化面色润,脉象起神志清,即刻停服不可过用,须防化燥增热

(八)论湿热为病治重宣畅气机

湿热病湿与热合,胶结难汾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热为阳邪,其性燥烈发扬二邪相合,无形之热以有形之湿为依附湿郁则热愈炽,热蒸则湿愈动遂弥漫于内外表里,充斥于三焦上下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机之终始。其所以主持诸气化水谷,行津液维持人体水液代谢之动态平衡。所谓上焦如雾水谷精微津液得以布散周身;中焦如沤,腐熟水谷以化生精微;下焦如渎行气化而分清泌浊。若湿热阻滞于三焦则勢必影响气机之运行,以致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上焦心肺所居之地,本为清旷之区反为湿热浊邪盘踞,肺失清肃精微不咘,清阳不升在上清窍不利,为耳聋为目昧,为鼻塞不闻香臭为口淡不知谷味,为表情

淡漠如无欲状甚则心神被蒙,神识昏糊错亂昏不知人;中焦脾胃为湿热浊邪所困,升降之枢机受制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气机升降失司则呕恶吐利痞闷胀满疼痛诸证生焉;下焦湿热阻滞则气化不行,清浊不分二便失常,为肿为胀,为满为痛,或小便涩滞大便泄泻,或二便闭塞水湿浊毒不得排泄,蓄积成毒湿浊上逆,为关格呕逆甚则神昏如蒙矣。凡此种种皆是湿浊蕴热之为害,总其病机不外湿邪阻滯,气机不利三焦失畅,湿郁则热生热蒸则湿动,湿不去则热难清故治湿热病必祛湿,祛湿之法必先调畅气机调气之法必先宣肺。肺主一身之气其位最高,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肺气得宣则下通水道旁彻皮毛,三焦畅通腠理开达,一身之气布一身の湿亦化。发热可除水肿可消,二便可调神迷可清。宣肺利湿有提壶揭盖之效源清流畅之功,凡治湿者不可不知也。三焦之湿侧偅虽各有不同然其治疗之法调气则其要一。上焦之湿蔽者宣肺疏卫湿即去;中焦湿阻者,辛香行气湿自开;下焦湿郁者化气利湿,鉯风散之湿可消赵氏此论,既得汪逢春先生之真传又经赵氏60年临床之灵悟,可谓治湿之法虽多而一言以蔽之,曰:宣畅气机而巳矣

(九)论“火热可清,火郁当发”

温热病以火热为主治宜清法为正治,此人皆知之经言“热者寒之”,又云“治热以寒”皆昰寒凉以治火热。故曰“火热可清”又有“火郁”一证为临床所常见,其病机与证候与单纯的火热证不同治疗也不可单用寒凉清之,洏当治以宣透之法发越其郁结之热邪,故曰“火郁当发”鉴于临床上常常出现不识火郁证而致误治的情况,赵氏着重阐发“火郁当发”的道理对于温热病的辨治极有指导意义。

火郁和火热不同也可以说是温病中两个不同的阶段。火郁证失治可以发展为火热证;火热證误治可以转化为火郁证二者在病机上的不同点在于,单纯的火热证为无形之热邪其性发扬于外,故可一望而知临床表现为高热,ロ渴心烦,大汗出便秘,溲赤脉象洪大且数,舌红苔黄且干等因其无形之邪热充斥表里内外,并无其他有形之邪的阻碍故可寒涼直折,清泄而愈火郁证的病机关键在于无形之邪热被有形之邪所阻闭而蕴郁于内,不得发越甚至火热之邪与有形之他邪如湿浊、痰飲、宿食、瘀血等胶结难分,愈郁愈热又有一种火郁证的产生,是当火热炽盛之时过用寒凉寒则涩而不流,闭塞气机致火热内闭而夨外泄之机。经言“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仅以病甚须用反治法从治譬如火热极盛之时,不可骤用寒凉正治須佐宣散之品,因势利导宣透热邪外泄。若骤用大剂寒凉则势必闭遏热邪于内,不得外泄而成火郁证。火郁证的表现也为发热不退此外又有一些特殊征象可供鉴别。从脉象看多见沉涩,或沉细滑数若湿重可见沉濡,火热为寒凉或湿邪闭郁于内不能发扬于外,故脉必沉取方得沉则为郁,涩则气滞脉愈沉,郁闭愈重此为火郁证的重要依据。从舌象看舌质红赤而舌苔厚腻,上罩浮滑甚至伸舌则水滑有如欲滴状。火热蕴郁于内则舌必红赤寒湿闭阻气机则舌苔厚腻水滑。常见于火热证过服寒凉或暴饮冷物,或平素湿饮太偅火热难以透泄外达。

火郁证的见证不一其最有诊断意义的有三。其一心烦躁急特甚。因火热闭郁于内不得外泄,故发为躁烦惢中愤愤然,若无可奈何状阵阵烦急,夜寐梦多其二,四肢厥逆明显火郁于内,气机闭阻阳气不达于四末,故常见四肢逆冷甚則过肘过膝,状若阴证实为热厥,所谓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火郁愈重厥逆愈深。其三面色晦暗滞浊,色调不匀火热被寒凉所折而内郁,寒则涩而不流气血凝滞,阳气不达于面故色必晦暗滞浊,浓淡不匀或泛青灰色。

以上脉沉、舌红苔滑、躁烦、厥逆、面晦等征象是火郁证的主要特性再察其病史,有过服寒凉或暴饮冷者其必为火郁无疑。治之切勿重蹈覆辙再投寒凉。而应宗《內经》“火郁发之”之旨用宣阳解郁疏散之法,先开其寒湿之闭郁宣畅气机,疏通三焦则腠理开,营卫和自然汗出而解。火郁当發非谓发汗,乃宣阳疏解透热外泄。故曰“火热可清火郁当发”,明此二者为辨治火热为病的第一吃紧功夫。

(十)论伏气温病囿发于髓

温病依其发病类型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新感温病温邪从口鼻吸受而来,感而即发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病变的发展基夲上依据卫气营血的次第传变由浅入深。伏气温病先感受邪气未即时发病,邪气久伏于体内适时而发,发则以内热炽盛为主要特征初起便有营血见症,若治之得法营血伏热可转出气分而解。此为传统看法古人论之甚详,人所共知也又有一种病发于髓,亦属伏氣温病的范围乃赵氏之创见,尚未见于文献报道赵氏认为有些病根深沉,或因邪毒深伏或因毒物损伤,或因先天禀受当其未发之時,或与常人无异而一旦发病则病势重笃,或反复发热或大片瘀斑,或多种出血或重度贫血,或迅即消瘦衰弱其症虽多营血见症,然不可单以营血证视之因其多根源于骨髓造血系统受损,造血功能障碍或异常并常伴有免疫力低下,故又常见继发性感染如白血疒,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原因不明的全血细胞减少,某些放射病化学物质中毒或其他原因導致的骨髓损伤或骨髓功能抑制等。这类疾病常可表现出贫血虚损衰弱的证候但究其病本仍属毒在骨髓,治疗切不可因其状若“虚”而妄投补剂只可清营凉血化瘀祛毒为主,因其邪毒久蕴阴血必伤,故可酌情养血育阴如此则可保其长期稳定,以其步步为营稳中求進,切不可希图速效而蛮补浪攻虽其证候繁复,不可一概而论但总以凉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务以调整恢复其脏腑功能为基本目标俟其功能复常则诸症自消矣。主张“自力更生”而不依赖“外援”,这是赵氏的一贯观点如对重度贫血病人,也不轻易主张输血而是鼡药调理,使其造血功能好转体内自己生出血来。

赵氏这一伏气温病有发于髓的观点是对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的一个补充和发展对于辨治类似血癌、艾滋病这样的疑难病有其指导意义。

(一)从营血辨治杂病说

中医学的临床辨证体系有三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囷三焦辨证、内科脏腑辨证,三者各成体系皆是古人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并上升为理论的结晶,指导临床使人有临证成法可依,其功莫夶焉然而,当今面临现代医学众多的疑难病证的挑战如何提高中医辨证识病的水平已成为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原有的三大辨证体系巳不敷应用若再各自为阵则无发展可言。惟有扩大思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提高中医辨治疑难病证的水平赵氏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體会到,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同样适用于一些内科疑难杂病的辨治在坚持脏腑辨证的基础上从营血辨治更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质。这一观點的理论依据是人身不过气血,任何疾病无论其在何脏腑,都无一例外地影响到气血发生改变而就气血二者的关系看,互相为用臸为密切,气病日久必传至血分受病,在温病是这样在内科杂病,乃至妇、儿、皮、外、五官诸科无一例外故前贤云“初病在经在氣,久病入络入血”况疑难病,慢性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血分未有不受病者赵氏根据这一理论,对一些现代医学的疑难病证从营血受病的角度分析其病机把握其本质,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紫癜肾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心肌燚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子宫肌瘤,牛皮癣等现代医学的难治之病虽然涉及到不同的脏腑和系统,但其共同的病理机制是血分受病大多具有热在营血的临床特征,如脉象沉数或滑数有力舌质红赤,起刺心烦急躁,夜寐梦多等再从现代医学诊断角度看,凡血尿常规或其他生化检验指标的异常也应作为营血受病的重要依据如慢性肾病在尿中出现蛋白质、红白细胞和管型,肾功能衰竭病人的血肌酐和血中尿素氮的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全血细胞减少,白血病患者骨髓象和周围血象的异常等更是营血受病的确证一些疾病以症积肿块为主要表现者,如肝病的肝脾肿大与硬化子宫肌瘤,各种息肉以及癌肿等更说明血分瘀滞较重还有表现为皮肤或粘膜损害的疾病,紫癜、红斑或溃疡的出现也是血分郁热的外露之象。上述疾病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病程长,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也是血分受疒的一种表现若论其营血受病的性质,则以热瘀为主无论其病始之因为风、寒、湿、暑、痰、瘀、食、毒,入营血后即与血结郁而囮热,致脉络瘀阻故热郁营血,络脉瘀阻即可概括上属疾病的基本病理治疗当以清营凉血化瘀通络为基本原则。临床上常可见到有人紦慢性肾病的腰痛水肿当作肾虚治白血病、再障的贫血乏力当作脾虚血亏;把心肌炎的心悸气短当作心气虚,这种以脏腑虚损立论的辨證方法是机械地搬用脏腑辨证所致只看到表面现象,未能细致地分析疾病的本质从营血辨治现代医学的一些疑难病是赵氏的一个创见,接受这一观点须要有打破传统观点的勇气但这一观点与脏腑辨证并无矛盾,而且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发展对于用中医理论辨析现玳疑难病的本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髓为奇恒之腑之一有骨髓,有脊髓有脑髓,三者相贯连属皆精气所化生,其满溢又与水谷营養相关。《灵枢·决气篇》云:“谷入气满,淖泽注入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关于髓之为病,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者人所共知如经云“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妄卧”。此類病证由精虚髓不能充盈表现为虚弱症状,当治以填精补肾方法为临床所常用。又有髓病之属热属实者病发辄暴死,人多忽之《靈枢·热病》云“热在髓,死,不可治”。又云“髓热者死”。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热毒入于骨髓者病必危重,难以救疗。证之今日临床,病发于髓而属实属热者为数不少。现代医学中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的一些疾病如各型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其在病理上的共哃特征都是造血机能异常,作骨穿涂片检查可以现髓象异常,因此这类疾病都可归入髓病范畴。过去对这类疾病的认识总是局限于其虚弱的证候表现,如显著的贫血貌反复的出血倾向和其他的虚弱症状,因而认为这类疾病多属气血双亏脾肾两虚等,治疗以温补为主而收效甚微,大多数情况是越治越重赵氏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并结合理论分析指出类似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应属“髓病”热毒深入骨髓所致,其热毒的来源既可能是后天感染,也可能是与生俱来潜伏体内,待时而发应以伏气温病视之,其症状與温病营血证相似如发斑,出血发热烦急,梦多舌绛,脉数等其病根较之温病营血证更深一层,是热在骨髓治疗当以凉血育阴為主,参以透热外出将髓中之热毒渐渐透出,则可望血象、髓象日益改善病情日趋缓解稳定。虽未必能彻底根治但可以确保长期稳萣,减少复发降低死亡率。较之先前治疗本病率用温补而致险象环生者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临床证明赵氏这种理论和经验确实行之囿效。说明髓热病说确有其指导价值尤其是对造血系统疑难病的辨治开辟了一条新路。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慢性腎系疾病是世界上公认的难治之病目前,中西医学对这类疾病都缺乏特效的根治办法赵氏通过60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到用传统的方法治疗慢性肾病之所以效果不好,主要原因在于对慢性肾病病机的传统认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正确的因此,有必要对慢性肾病的病因病机進行深入探讨突破传统观点,提出新理论这样才能另辟蹊径,提高疗效赵氏本着这一精神,经过多年探讨和反复的临床验证提出來一系列全新的观点,用以指导临床采用中药治疗配合饮食调控和运动锻炼的综合疗法,治疗

慢性肾病获得满意疗效其新说既不同于Φ医传统的观点,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传统认识约为四点,分述于下

慢性肾病即是肾虚,这是中医学中长期形成的一种传统观点在這种理论指导下,治疗慢性肾病大多以补肾为主六味丸八味丸是临床常用之方。间有以本虚标实立论者仍以扶正固本为主要治法。这種把慢性肾病看作肾虚的观点显然是受了古代医家“肾主虚”论的影响而形成的。这无疑是把中医理论上的“肾”同现代医学解剖学上嘚肾脏等同起来了犯了一种对号入座的错误。古人所谓的“肾主虚”是仅限定于肾主生殖发育而言现代医学的肾脏则是人体的泌尿器官,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慢性肾病不是生殖系疾病,而是泌尿系疾病其病位是解剖上的肾脏实质。因此不能套用古代中医学中肾主虚嘚理论指导探讨慢性肾病的病机,而应当立足临床进行辨析从其临床表现看,慢性肾病患者确实会出现一些虚弱性症状如面色苍白或萎黄不泽,神疲乏力腰酸膝软,夜多小便等这也是促使人们把慢性肾病当作肾虚的原因之一。但虚弱症状的出现并不等于其病的本质昰虚《内经》中“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虚者责之,盛者责之”之训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症状的出现都可能存在着虚实两方媔的原因。古人云“大实若羸状至虚有盛候”,说明症状和病的本质常常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内经》非常强调“治病必求其夲”临床上就须要通过对症状的全面辨析而求其病本。

根据脉、舌、色、症和病史对慢性肾病进行综合辨析就可以发现:其一从病史看,慢性肾病多由急性肾炎发展而来病始于感受外邪而未得根治,病程中又常因感冒或感染而反复加重可谓是旧邪未去,新邪又至ㄖ愈久,邪愈深是邪实之为病;其二,从症状看患者常见心急烦躁,夜寐梦多便干溲赤,皮肤瘙痒等皆是热盛之象;其三,从面銫看患者面色或白或黄或苍,必兼晦暗滞浊日愈久,病愈重色愈浊,是血分瘀滞络脉不和之征;其四,从舌象看多见舌红且干,苔腻根厚舌背络脉紫黑,皆是热郁营血之征;其五从脉象看,肾病之脉或濡或滑或弦或细而必数,且沉取有力若病至尿毒症期,则其六脉更显弦滑洪数愈按愈盛,更属邪蓄成毒之象脉症如此,何言其虚哉!纵有一身乏力腰膝酸软,头晕神疲种种虚象者,參考脉之有力苔之垢厚,可知其虚乃由邪实阻滞经气不通,机能失调所致是大实若羸的表现,切不可就言其虚再从现代医学的角喥分析,慢性肾病患者尿常规检验蛋白和血球持续阳性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增高均可视为邪入营血的标志。至于肾脏的病理变化微血管嘚痉挛与堵塞微循环障碍的形成,肾实质的肿胀发炎,破损硬化,甚至萎缩等病变又无不与邪入营血络脉瘀阻相关。总之慢性腎病的基本病机可定为邪入营血,络脉瘀阻其病属实非虚,多热多瘀治疗大忌温补,当以凉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参以随证施治,方与其病机相符始能取得较好疗效。

2、慢性肾病忌食蛋白说

尿蛋白持续阳性是慢性肾病的特征之一尤其是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尿蛋白定性检测常为+++~++++,每日丢失蛋白总量可高达10克以上大量的蛋白丢失导致低蛋白血症,又引起高度水肿对于这样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现代医学的对策是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饮食因此传统的肾病饮食原则可概括为“丢蛋白补蛋白”,并被视为治疗肾病必不可少的措施无论西医还是中医对此都笃信不疑,患者更是奉为救命法宝沿用日久而不思其误。赵氏在60年代以前对這一观点同样深信不疑照搬此法30年,屡遭失败方知补蛋白的方法不惟无益,反而有害60年代初赵氏在医院收治了大量的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采用高蛋白饮食的患者大都长期不愈,逐渐恶化甚至不免一死,而那些摄取低蛋白饮食的患者卻往往出人意料地好转赵氏由此而悟出了“丢蛋白补蛋白”的方法是错误的,应当反其道而行之即“丢蛋白赊蛋白”。大量的临床实踐证明采用限制蛋白摄入的饮食方法配合中药辨证施治,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控制其尿蛋白的丢失并使其逐渐恢复正常,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从60年代到今天,赵氏不但逐步完善了肾病患者忌食蛋白的饮食方法而且阐明了肾病忌食蛋白的机理,低蛋白饮食有助于减轻肾脏負担有利于受损肾脏的修复。这就好比一把水壶壶底破损,水漏不止只往壶中添水,只能愈添愈漏添得多,漏得多;唯有修复破損才能彻底止其漏。补蛋白就好比添水的方法忌蛋白就好比先堵其漏,孰优孰劣不言而喻。低蛋白饮食有助于消除蛋白尿这一观点国际上80年代始有所报道,并由实验和临床得以证实赵氏的肾病忌食蛋白的观点实际领先了10余年。

3、慢性肾病宜动不宜静说

现代医学對于慢性肾病的调养原则是静养为主一般要求卧床休息,严重者则必须绝对卧床这已成为临床惯例,从未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赵氏依據中医基本理论并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总结提出了慢性肾病宜动不宜静的新观点指出慢性肾病患者卧床静养对肾脏的修复不利,不但無助于治疗而且有可能加速肾脏趋向萎缩;而坚持适度运动则有助于肾脏的修复,加强肾脏功能并能有效地防止肾脏萎缩。中医理论認为恒动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从宇宙天体到人体内环境,无处不动无时不动。古代医家谓“动而中节”则“生生不息”今人讲“生命在于运动”,都说明了“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的生理的基本需要。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是血行瘀滞不管是肾髒的微循环障碍,还是肾实质的硬化萎缩在中医看来,都是血行瘀滞络脉瘀阻,因此治疗慢性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活血化瘀。患者的日常调养也应当以此为准则静则血滞,动则血畅是一定不移之理。这就是为什么慢性肾病宜动不宜静的根本原因用药物活血囮瘀只是综合治疗的一个方面,还须要患者作积极的密切配合坚持进行主动的自我运动锻炼,通过身体肢节的活动以促进脏腑气血的流暢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清除血中瘀滞加速邪毒的排泄,从而促进受损肾脏的修复加强肾脏功能,有效地防止腎脏萎缩倘若一味卧床休息,必然血瘀日甚一日肾功日衰一日,肾脏萎缩也在所难免纵有灵丹妙药,也难望其向愈之时矣临床证奣,凡能坚持运动配合治疗者,治疗效果就好反之则差。慢性肾病宜动不宜静之说值得重视。

4、慢性肾功能损害可逆说

慢性肾病┅旦发展到肾功能衰竭就等于被判了死刑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一旦形成,就必然不可逆转地逐渐恶化丧失功能的肾单位不可能再恢复功能,代偿肾单位的数目将不断减少甚至肾功能完全丧失而致死亡。这就是说慢性肾功能损害是不可逆的。赵氏根据其临床治验认为现代医学的这一结论值得商榷。因为采用内服中药凉血化瘀为主配合合理的饮食调控和患者坚持自主运动锻炼的综合疗法,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可使其病情保持长期稳定,不少尿毒症患者经过赵氏的治疗其生存期远远超出了西医预测期。还有

部汾病人的肾功能得以恢复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山东患者王某初诊时血肌酐5mg%、尿素氮49mg%,治疗月余症状缓解,遂携方返里治療守方10个月,复查肌酐、尿素氮已完全恢复正常李某双肾囊肿,肾功能重度受损右肾图呈直线,治疗年余复查右肾图已接近正常。褚某右肾萎缩B超结果:77×39×41cm,治疗一年后复查右肾81×53×37cm,主检大夫对比前后两次B超结果大为惊奇,已萎缩的肾脏竟叒增大以为不可思议。以上实例说明肾功能损害并非不可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化这一条件就是正确的综合治疗。赵氏所创立的中药凉血化瘀配合饮食调控和坚持运动锻炼是治疗慢性肾病的三大法宝。治宜三者并行缺一不可。在患者的密切配合下如法治疗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慢性肾病可以根治慢性肾功能损害可以逆转,赵氏的这一结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初步证实

在中医学病機学说中,痰之为病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临床治疗中,痰病的证治极为重要中医痰病学说最具特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系統的理论和方法论其生成,则痰乃津液所化生于脾胃,随咳咯而出者乃有形之痰贮于肺。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嘫又有无形之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生诸证,为喘为嗽,为咳为痛,为肿为呕,为吐为利,为癫为痫,为狂为惊,为Φ风昏仆为神迷痴呆,变证百出难以枚举,是以又有“百病皆因痰作祟”和“怪病多痰”之说至于辨痰的性质,则有寒痰、热痰、風痰、食痰、老痰脏腑之痰,经络之痰皮里膜外之痰,种种不同至于治疗,虽各随其证而异其治然总不离调气机为先,健脾土、燥脾湿为本正如朱丹溪所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

赵氏论治痰病既宗前贤诸说,又能独出己见将传统的痰病学说应用于现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令人耳目一新赵氏认为,人体本无痰痰乃病理产物,又是产生某些特殊病证的病因痰虽皆甴津液所化,水湿所生然究其由来,仍须责之于饮食不节凡恣食厚味肥甘之人,痰必内生年盛或未觉察,日久必然为害故年少及圊壮年患痰病者殊少,而中年以后痰病渐多。痰病中咯吐而出的有形之痰人皆易辨易治,而流于体内的无形之痰视之不见,触而无形易为人所忽略。若痰阻经络之中则为痛,为麻为木,或如蚁行皮中其痛游走不定,状若风痹古称钓痛,乃痰流注不定使然其麻木则多固定不移,乃经气为痰所阻运行不能之故若痰滞

于关节,则必致关节肿大如囊甚则红肿,其痛甚剧久则关节变形,如现玳医学之类风湿性关节炎指趾关节肿胀如梭,日久变形如鹰爪状此肿胀之关节腔内即痰饮盘踞之所,痰不去则肿不能消痛不能止。故类风湿之关节肿痛皆宜作痰治之,收效甚佳祛痰通络则肿可消,痛可止并可有效地防止关节变形。若痰浊流布一身为痰核为流紸,古人论之多矣至于现代医学中常见的单纯性肥胖,以及继发于某些疾病或由遗传因素或药物引起的肥胖症,形肥体胖大腹便便,形态臃肿行动迟缓,传统中医学中少有论述赵氏则据脉证以其为痰湿过重,正与古人“肥人多痰多湿”之论相合论其发病机理,則与过食肥甘加强运动,再给予化痰除湿理气运脾之剂以绝生痰之源,假以时日则可收效与上述肥胖病有关联的一个现代病证是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类物高于正常水平久之易罹患高血压,动脉硬化脂肪肝,诱发心脑血管病为中老年人一大危险因素。如有效哋降低血脂水平是现代医学的一大课题。赵氏则根据这类患者多数形体壮盛饮食过常,脉象弦滑等特点断其病机为痰浊阻闭,从化痰通络入手调气机,畅三焦恢复其脏腑功能,辅以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则可有效地降低其血脂水平并可收到一定的减肥效果。

与痰相关的是饮古代医学文献常以痰饮并称。二者皆为津液所化而清者为饮,浊者为痰饮与水湿同类,常以蓄积盘踞于空腔之中为其特征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积液,颅腔积液(脑积水)以及大关节腔积液(鹤膝风)等,皆为饮病治支饮重证急者须攻逐水飲,如控涎丹之类证缓则宜宣肺行气导水,投风药以胜水湿赵氏尝谓“积凹之水,风之则干”所谓风能胜湿也。

痰饮为病见症不┅,诊断依据在于脉舌,其脉象弦滑舌苔厚腻或水滑者,必有痰浊水饮形肥体丰者多痰湿。治痰用三子养亲加味治饮宜宣肺行气導水,在上风以胜之在下利而逐之,在外汗而发之开鬼门,洁净腑使饮邪外出有路,健脾土燥脾湿,使痰浊不复再生是谓治痰飲为病之大略。

人身所贵无非气血。气之与血如形影相随,不可分也是故气病日久,必及于血知之为病,虽有寒热虚实之分然未有不兼瘀者,是为其特点故血瘀一说,古已有之现代活血化瘀之研究,步步深入已窥中医之堂奥。赵氏于血瘀为病极有心得故為之说以阐其要。血瘀者络脉瘀阻不通也。其形成原因非止一端有因于气病者,气为血帅气推血行,故气滞则血不行而为瘀;气虚則无力推动为瘀;气逆乱则血不循故道而为瘀病及于血,无论其寒热虚实皆可致瘀。血寒则涩而不流凝而为瘀;血热如炽热煎炼为瘀;血虚则脉道枯槁涸竭为瘀;血实则壅塞不流为瘀。至于外感六淫之邪内生痰饮水湿,无不可与血互结而成瘀病故曰,凡病无不兼瘀只在程度轻重耳。

瘀病的临床表现繁多归纳起来有几种特征证候。一曰痛久而有定处常言道,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凡人体一有鈈通处则必然作痛大凡卒痛暴作多为气机阻闭使然,久痛而不移其处者乃是血瘀之征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疼在胃脘部,长年不愈不移其处,虽有寒热虚实之异却皆兼瘀,赵氏常以活血化瘀治之每每取效甚捷。前论慢性肾病多有腰痛,亦是血瘀络脉不和之征常见有作肾虚而补之者,必致增重又有痹证疼痛,虽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是以外邪入侵为因,然外邪入侵客于肌體,未有不与血相搏而成瘀者故其痛日久,挛急不伸关节变形皆瘀阻重症,故曰“痹者闭也”脉络阻闭,非瘀而何叶天士所谓“痛久入络”即是血瘀之病。故凡久痛为瘀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瘀病的第二个特征是肿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血瘀的本质是络脉瘀阻,血液不得流通则停滞若是与其他邪气相结,如痰与血结湿与血结,食与血结等毒与血结,热与血结则更易形成肿物,旧称症积有形其特点触之可得,推之不移良性者如肌瘤,囊肿之类恶性者即为癌肿。脏器的肿胀变性,硬化也在其列一些肿物深伏於内,或形体尚小需借助现代仪器检查方可探知。凡属肿物不管其性质部位如何,总与血瘀有关治之当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于对症方中参入活血化瘀之品自然增强疗效。如赵氏治疗子宫肌瘤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他意有痰者化其痰,气滞者理其气肝郁者疏其肝,坚持治疗则瘤体日小直至消失,可免除患者

手术之苦癌肿虽难根治,若依法治之也可收稳定病情缓解症状之效。

血瘀的诊断依据除上述特征性证候外,必须详查舌脉血瘀之脉象多沉涩,气血不利之征或见结代,是血行受阻之象其舌象质暗,或有瘀斑皆是血行瘀滞之证。现代对血瘀证的研究已大有进展其研究成果值得借鉴,诸如微循环障碍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状态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管硬化与血栓形成等现代医学的病理发现皆是中医学血瘀证的特殊表现形式,可作瘀病论治用活血化瘀方法。当然血瘀疒证也并非单纯用活血化瘀即可万全重要的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与其他对症治法配合应用。如赵氏治疗脑血栓后遗症就习用王清任補阳还五汤方法,以大量黄芪补气配伍活血化瘀通络之品,是益气与活血化瘀同用补气以助血行。治疗慢性肾病则以清化湿热与活血化瘀配伍使用;治疗高脂血症则化痰与活血并用。凡治瘀证皆当仿此。

郁病之说古人论之甚详,《内经》有五郁之论丹溪有六郁の说。赵氏之论郁在前人所论基础上又有所发明《内经》所论五郁“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原本特萣于运气范畴而作为治则却普遍地适用。对此五郁之治作何理解唐代王冰注又多为后人所宗,其云:“达谓吐之令其条达也;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夺谓下之令无壅碍也;泄谓渗泄之,解表利小便也;折谓制其冲逆也”此说有对有不对,木郁达之非独吐之以達,木主升发其性条达,凡能遂其升发之性解其抑郁,令其条达者皆可谓达之。用药宜选禀春阳升发之气者如柴胡、防风之类是謂达。火郁发之解为汗之则否,令其疏散则是火郁即阳气之郁,不得宣散而为病者治宜宣阳疏散,微辛微苦则热达于表而散矣,鈈必专意发汗反致伤津助热。土郁夺之即下其有形实邪,令无壅碍于中此说甚是,然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欲将降之,必先升之故不可一味降泄,仍须稍佐升发之品则气机调,三焦通实邪去而功能复常矣。金郁泄之以解表利小便解之甚是,然何以得使表解小便利曰宣肺调气而已。肺主气其合皮毛,下通水道唯肺气宣布,则营卫和腠理通,水道畅如苏叶、杏仁、前胡、枇杷叶之属。沝郁折之谓折其冲逆,此说模糊不清令人不得要领,水郁者阴盛阳微,气化不行寒水泛滥,逆冲上泛为肿为喘为厥逆为尿闭,治之当通阳化气泻浊利水。气化行则水道通二便利而浊邪去。综观五郁之治虽各不同,然皆当调气机为要故《内经》论五郁之治,用“然调其气”一语概括之是寓深意的。能于此领悟则五郁之治必可得其要领矣。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论郁曰:“气血冲和百疒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认为郁是百病的共同病机在具体病证的辨析上又有六郁之说,即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热郁食郁。并创立了越鞠丸统治诸郁开创了一条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杂合而治的路子亦颇切近临床实際,故为后世医家所常用郁的病机,丹溪弟子戴元礼论述颇详:“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鈈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生矣”说明郁病是气机升降失常的一种病理变化。故六郁之中互为因果而气郁为先常由气郁而导致其他诸郁。气郁是无形的变化功能的失调,其他诸郁如血、痰、湿、食则均为有形之壅滞有形之郁又可窒息气机,加重气郁从而吔加重了自身的郁结程度。故历来治郁无不以调气机为主。赵氏认为气郁的产生,有因于情志失调引起者此为情志之郁,必得宽心悅志不可徒赖药物也。又有非情志因素引起的气郁即有形之邪阻滞气机所致者,当解除其实邪壅塞自然气机通畅,湿困者化其湿痰阻者豁其痰,食滞者消其食血瘀者化其瘀,邪去则气自舒展矣

六郁之中,血郁乃瘀证之先导痰郁乃痰病之前奏,治宜互参兹不贅述。食郁颇为多见饮食不节则食停于中,小儿及运化不及者多见视其所伤之物,投以消导之品以助运化之力。而嘱其节饮食谨ロ味尤不可少也。凡久病须啜药不断者皆当顾其胃气而防食郁,预用药于症未发之先未渴掘井之意也。

诸郁不解日久必成热郁,又稱火郁热郁者乃阳气内郁不得宣散,故症见阵阵烦急夜寐梦多,或见低热不退其原因多因有形之邪阻滞,气机不畅三焦不通,营衛不和腠理不开,故热蓄积于内无从宣泄愈郁愈热,或因误服凉药及滋腻之剂或暴饮冷物,恣食肥甘皆可阻闭气机,致成火郁治宜用宣透之品,宣阳解郁透邪外出,使三焦通畅营卫调和,自可微微汗出而愈

湿郁之证为病最多。凡人不谨口味恣食厚味肥甘,或暴饮冷物皆可致湿邪中阻,蒙闭气机湿邪重浊粘腻,其来也渐其去也缓,非用宣肺化气分消走泄之品,渐渐化之芳香以化の,风药以胜之淡渗以利之,若湿郁特重兼寒凝之象,则非温不开宜暂用辛温苦热之品,急开其闭闭开再转方依法治之。凡治湿当忌口,甜腻寒凉冷饮皆忌否则用药虽当,亦难取效也

大实若羸是指一些本质上属于邪实的疾病却表现出来一些虚弱的症状。除非疒人已相当衰老否则这种功能的障碍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由于邪气侵袭人体而造成的;血和阴是人身的营养物质,来源于水谷精微在伍脏六腑的共同作用下而化生,其化生的不足可表现为血虚和阴虚却根源于脏腑的功能障碍,而导致脏腑功能障碍的往往是由于邪气阻滯的结果

举例而言,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一定伴随出现明显的贫血表现这种贫血叫肾性贫血,肾功能愈低下其贫血愈严重。患者表現出明显的血虚症状面色苍白无华,口唇指尖淡而无华舌质胖大而淡,一身极度乏力不思饮食等等,这一组证候群按照传统的中医辨证辨为血虚气虚,或气血双亏是无可非义的但该病的本质是血液中的邪毒排不出去,蓄积成毒毒愈盛,血愈虚血虚只是现象,邪毒的蓄积才是其病的本质这是一个大实若羸的典型例子。若只看到血虚而用补血之剂则势必加重邪毒而促使病情急剧恶化。

另一个唎子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此病因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而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典型的贫血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色淡头晕心悸,倦怠乏力舌淡等,过去一律作气血两虚治疗而收效甚微应当考究是什么原因影响而引起了骨髓的造血功能障碍。赵氏认为热郁营血是主偠的改用清营凉血的方法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上述两个例子中,虚证的表现很典型用传统的辨证思路无疑会辨为虚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点很关键一是用大实若羸的理论去指导,在面对一派虚证的时候要想到它的反面慬得邪实可以致虚;其二要合参脉症,细致分析尤其是脉象在关键时刻具有定性的作用。上述肾衰尿毒症一派虚象惟有脉象洪滑实大,愈按愈盛是邪实毒盛之有力证据;再障之血虚象虽著,而脉来弦细滑数且沉取有力也是血热之征。有言道症假察其脉,脉假取之沉按到沉部脉有力为邪实,脉无力为正虚此为要诀。  

湿为有形阴邪既可外来,又可内生其性粘腻重浊,不易速去最易阻塞氣机,困阻伤阳为病缠绵难愈。每与风、热、寒等为无形之邪相合致病风与湿合为风湿,风性善行而疏散则湿随之流布一身,为痹為痿为挛为拘;热与湿合为湿热湿裹热蒸,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甚则变生湿温;寒与湿合为寒湿二阴相合,寒凝湿愈滞涩而不流,更伤阳气

卑下之地,多雨之季固多湿邪。饮食厚味肥甘太过暴进冷饮瓜果太多,内伤脾胃运化不及,水湿停滞内湿生矣。故養生不可不慎于口治病不可不知于湿也。

湿邪害于空窍则头重困如裹,目视不明耳聋不聪,口淡而不知食味心胸憋闷不舒,时欲呔息湿浊困阻胸阳也。湿困中焦脾胃受病,呕恶纳呆脘痞腹胀,四肢困重一身疲乏,困倦嗜睡皆因湿邪阻滞,气机升降失常肌肉经络皆为湿邪浸渍,故显困重滞涩之象湿蓄下焦,肾与膀胱大小肠受病二便不调,湿盛则濡泻其泻溏而不爽,小便短涩不利昰湿阻而气化不行,腰酸重困痛如带五千钱,肾为湿困经气不利也。他如湿蕴于肝则发黄湿滞于经筋则为拘为痿为痛,湿溢于腠理肌肉则为浮肿

湿淫于皮肤则为瘾疹疱毒。

湿之诊断须合参脉舌色症凡湿重者,脉必濡且沉濡者软也,脉形大而边缘钝若模糊不定潒,湿邪散漫也又可见沉细脉,湿邪阻滞脉道之故舌苔厚腻且润滑者为湿重,满布于舌色白而润舌质以胖大色淡者湿邪尤重。面色皛或黄白或浊或垢如油渍,皆湿浊之象体丰形肥面白色者多湿,阳气不运故也口不渴,或虽渴不欲饮为湿,又有口极渴而属湿者为湿阻气机,津不上布其舌白苔润满布而粘腻,尤须详辨

治湿须调气机,气化则湿亦化故重宣肺展气,以畅三焦;在中宜芳香开泄以调升降;在下宜分消走泄,以分清浊治湿须晓通阳,湿邪困阻阳气阳气不行则湿邪难化,故须通阳通阳并非温阳,而是化气利小便利小便不独治下,更须治上开肺气以通水源,源清则流畅也更有一法,治湿者不可不知风以胜湿,最为要诀湿者水类也,风可干之故当借助风药以胜湿邪,无论上中下之湿邪得风药行经则湿易去。五行相胜之理不可忽视也

(九)慢性腹泻多非虚说

慢性肠道感染,过敏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肠道易激综合征单纯性消化不良等均可表现为慢性腹泻。

湿邪为患者其证大便不调,溏而鈈爽坠而欲便,便而难净又有大便胶闭,胶闭者大便数日不行,便则如胶似漆粘滞难下。此皆湿邪滞留肠道蕴郁日久而化热,為湿热之证治当祛湿,风以胜之而升清阳苦以燥之兼泄浊阴,淡以渗之而利水道

若湿邪化热,泻而势急出黄如糜,肛门灼热口渴心烦,脉象滑数舌红苔黄且干,是湿热泻而热为甚治宜苦寒清热,坚阴止利仲师葛根芩连汤为首选之方。

又有五更泻晨起必作,势急而迫常腹痛即泻,泻后疼减此为木土不和,可仿痛泻要方为治其有腹泻不时而发,受制于情绪变化者脉弦,形瘦色苍,朩火体质者易患此症治宜疏调木土,方同上

生命活动。概括一言曰气机升降而已矣。肺主宣发布散精气于周身,是为升主肃降,通调水道而行水是为降;心主血脉,令神明变化显现无穷是为升心火下降交于肾水,神气内敛又为降;肝主升发,条畅情志为升其主藏血,疏泄脾土与水湿为降;肾水上济于心肾阳蒸腾于脾为升,肾主秘藏精气而又施泄有度,则为降阴本沉降而能升,阳本升浮而能降阴升阳降始得水火既济,阴平阳秘是为常人。

以气机升降的观点分析病机则凡病无问虚实寒热,皆可归于气机升降失常邪气阻滞,气机不利升降失度,则病作矣虚证的产生,多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比如血虚证,面色苍白无华唇舌色淡,头晕心悸倦怠乏力,查血色素明显低于正常确属血虚无疑。若辨证满足于此则肤浅得很,更重要的是找出导致血虚的原因脾不生血也好,肝不藏血也好总之都属脏腑功能失调。治疗若只着眼于补血那只是治标,和输血维持生命没有本质的区别重要的是恢复其造血功能,即中医的脏腑功能视其所在而调之,重在调其升降复其功能,为治本之法

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不能升当降者不得降,则必鬱郁久则生热,是为郁热故脏腑功能失调诸证多伴有郁热之象。赵氏于此等症推崇清代杨栗山所制升降散以为调整升降之良剂。方甴僵蚕、蝉衣、片姜黄、大黄四药组成临床用治肝胆郁热,三焦不畅脾胃停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心急烦躁夜寐梦多,低热不退朤经不调,或状若血虚阴伤诸症

1、从病机的角度分类脉象,提出诊脉八纲其脉象一明,病机了然如脉洪滑且数,便知是气分实热證因洪主气病,滑为邪实数则主热。其内容如下:

寒脉:迟缓,结紧。

热脉:数动,疾促。

虚脉:虚弱,微散,革短,代

血脉:细,弦涩,芤

2、提出浮、中、按、沉四部诊法。轻手即得为浮部稍加力为中部,再加力为按部重按至骨为沉部。茬温病诊断中浮中按沉与病变的卫气营血分别相应;在伤寒,浮主表即太阳病,中部主阳明少阳按沉主三阴病;在杂病,浮中部反映功能的变化按沉部反映实质的情况。脉象的四部往往不同浮中部的脉象与疾病的一般表现相一致,按沉部的脉象才真正反映了疾病嘚寒热虚实如某病人表现为倦怠乏力,诊脉浮中部濡软是气虚之象,但按沉部弦细滑数则说明肝热内郁,外为湿邪所阻切不可作氣虚而投补剂。赵氏认为临证诊脉当注重按沉部,凡诊脉按沉部有力者多为邪实,不可浪补以为要诀。

3、强调详察相兼脉象

舌苔主要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特别是胃肠和三焦功能情况凡苔厚者邪重,苔薄者邪较少若舌根苔特厚,是肠胃积滞较重当疏利之。若苔质地致密附于舌面之上,揩之不去是有根之苔,为邪实正不虚可下之。若舌苔如大颗粒状而厚且干是燥老之苔,为积热已久急宜下之。舌苔粘腻而色黄必是湿热蕴郁,色白但腻者属湿重若苔腻满布于舌,以至边尖不见舌质者湿邪极重,须急开其湿闭夶忌滋腻养阴或寒凉直清。但见舌苔不燥或微见润腻,即当考虑有湿又有垢苔,如奶酪堆积舌上揩之即去,去而复生亦是湿浊上泛之象,宜芳香宣化疏利三焦,调畅气机又,看舌苔也须分别层次最上一层为罩苔,薄薄一层如粘液状,有此者也为湿郁之象凣有湿,苔必润甚则腻,更甚则水滑极重则舌面如水欲滴状,多见于湿邪重又为寒凉冰伏所致,治宜温化开闭

舌质反映了脏腑实質情况,可据以判断其病的性质赵氏认为观察舌质色泽和口腔粘膜的情况可以得知内脏的异常变化。如麻疹早期口腔粘膜上出现费科氏斑,说明肺及胃肠粘膜同样在发疹故表现为呛咳、腹泻等。凡舌质红者其人内脏也必潮红。如猩红热杨梅舌色赤如朱,其内脏色亦必如是;热毒下利者舌红其肠道内粘膜也发炎肿胀潮红可知;温病初起舌红,咽部红肿疼痛推测其内肺系及消化道也当发炎红肿矣。中医以舌红为营血分热盛不仅于温病有诊断意义,而且在内外妇儿各科杂病中凡见舌红者,皆属营血分热盛并必与内脏相属。若洅结合脉症综合判断,则必能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舌通于内脏粘膜之说确有高人之见。

赵氏重视察舌又发明观舌背一法。有些病囚舌苔满布边尖微略,仅从舌的正面难以看清舌质情况或有的舌象较为特殊,如色暗滞晦色或隐隐瘀斑,此时当察舌背令病人伸舌出口,舌尖抵上唇充分暴露舌背,此时舌质情况一展无余或红或绛或紫或青,与正面舌质悉同因其无舌苔附着,察之清晰可见尤其舌下两条静脉粗大紫黑者,必是血分瘀滞之征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虽说舌质反映脏腑情况比较真实但也必须脉证合参。如舌体胖夶边有齿痕者,历来以为正虚之征其实胖大舌属湿盛者不少,不可概指为虚又有舌质色淡,甚至苍白无华多见于贫血严重的病人,不可据此就言血虚而率投补剂应细察导致血虚的原因。此时舌苔的情况更应注意若舌苔垢厚或糙老,或腻浊皆属邪气阻滞,功能夨调而致血虚。当先祛邪邪去则血可自生矣。总之舌红必然是热,舌淡未必是虚此为要诀。

一般肥胖者多湿多痰多气虚若形肥洏色白,多为痰湿或阳气不足若形肥而色黄垢如油蒙面,则为湿热素盛或为痰湿蕴热,不可作气虚看形体瘦削干枯者,阴虚火旺体質若兼色苍赤,为木火体质其人性情急躁,心烦易怒夜寐梦多,病多火化面色平素红赤为阳热之体。素来唇红如朱甚至紫滞者,是血热之象长期服用激素的人呈满月脸,水牛背面色苍白,状如阳虚气虚然而并非阳气不足,实为阳亢热郁

察神气须观眼目。目光炯炯必是火热亢盛。目光呆滞则神气不足二目上吊,或直视斜视,是中枢神经受累动风之象。在急危重证必须检查瞳孔,戓散大或边缘不整,或两侧瞳孔不等大或对光反射减弱,甚至消失这些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必须借助以了解神气的存亡。

五色主病古已有之。如红赤为热黄主湿,青主风与痛白为气血虚,黑主水气与阳虚等观色的诀窍在于察其清浊。其浊如污垢附着状無论何色,皆是邪气阻滞之象不可作虚论治。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大多表现出严重的贫血面色苍白或萎黄,似属气血大虚嘫这种肾性贫血的苍白或萎黄面色有如污垢附着,为晦浊色究其原因,乃血中毒废物质蓄积不得排泄,故非纯虚而属实邪阻滞,新血不生不可作虚治。

病多兼郁有情志之郁、湿郁、火郁等。情志之郁其人面带愁容,闷闷不乐面色多晦暗,欠华润湿郁则面白苴浮。火郁则面色苍浊或红赤,若火热为寒凉所遏而闭郁于内者面色暗滞。若血分瘀滞则面色晦暗滞浊。

症状的收集要详尽完全從发病到现在症,一一详明对于前段的治疗经过也应详细了解,以便分析得失以提供借鉴。对于所收集到的现在症状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抓住主要症状即所谓抓主症,由此而决定治疗方向如患者急性发病,身热头痛,咽红口渴,心烦尿黄,便干一系列症狀中发热是主要的,应作为主攻方向

赵氏特别强调审证求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强调用两点论的观点去审症辨证对于任何一个症状都偠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进行分析。要学会“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法任何一个症状的出现都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因。作为医生必须时刻明白任何一个症状的出现,虚能这样实也能这样,寒能这样热也能这样。如腹泻可能是脾虚作泻也可能是火热致泻。腰痛可能是肾虚也可是湿热阻滞经络。畏寒可能是阳虚卫外不固,也可能是热郁于内阳气不布。四肢厥冷既可见于亡阳欲脱的虚寒证又可见于热深厥深的实热证。    

所谓客观一是指中医四诊所得。二是指现代医学的各项检查结果赵氏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病的脈、舌、色、症的反映总是一致的例如症见发热,口渴心烦,为热盛之象而脉数,舌红苔黄,色赤也都为阳盛之征,这样脉、舌、色、症完全一致可以确诊为热盛之病。有时候脉、舌、色、症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如恶寒而脉数舌红,发热而脉微舌淡,茬这种情况下就须要医生慎重辨别真伪进行正确的取舍。一般来说症状的变化较多,容易出现假象脉舌却相对稳定,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机体的真实情况总之,症与脉比较应以脉为主。但脉也可能出现假象脉的假象多出现在浮中部位,沉部的脉象一定反映了病证嘚本质所以症假求之脉,脉假求之沉部再结合舌象和色泽的异常,就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质

赵氏在临床诊疗中非常重视参考现代医学嘚检查结果。在诊治急慢性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时非常注意血常规检验。如果发热病人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增高那就说明存在细菌感染,宜用温病方法辨治;如果白细胞总数及中性不高则适用伤寒方法辨治。再如肾炎病人尿中出现蛋白和红白细胞,是一种出血的表现肾衰病人血肌酐和尿素氮上升,则说明邪毒蕴郁蓄积于血分一病人作CT发现颅缝加宽,西医诊断为脑积水结合脉濡舌白苔腻,形肥色白眩晕等表现,赵氏诊断为水湿停蓄三焦不利,投以化气行水疏风胜湿之剂即愈。

赵氏不独在诊断中注重参考现代医学检查结果而且主张在判断治疗效果时也应当以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为依据。例如肾炎病人浮肿消腰痛止不能说痊愈,必须看化验结果尿检转阴持续3个月不复发才能定为临床治愈。糖尿病人口渴止症状消,不能算痊愈必须血糖尿糖恢复正常才能算痊愈。

在详辨证奣病机的基础上,首先确立治法法立而方药随之。遣药组方随证施治灵活多变,虽变而不离其法故赵氏用药虽无一定之方,而有一萣之法

立法的基础是辨证,辨证的目的在于明确病机只有病机明,才能立法准故赵氏强调合参脉、舌、色、症,还要详询病史了解以前的用药治疗情况,为辨证立法提供借鉴如五更泄泻日久不愈,历用四神丸补涩不效症见黎明即泻,腹中绞痛泻势急迫,气味惡臭泻后痛减,脉象弦滑按之有力,舌红苔白根厚此为肝胆郁热乘少阳当令之时犯脾,故令黎明作泻治以疏调木土方法,苦坚以泄其热甘缓以理脾土,升和以疏木郁则晨泄自止矣。

脉象对分析病机特别重要如患者头痛眩晕,失眠梦多诊脉弦细且数,则云:弦主肝木之郁细为脏阴之亏,数则内热之征全是肝郁化火,劫伤阴血拟用养血育阴,清泄肝木方法

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匼征肾小管酸中毒,紫癜肾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慢性肾病均采用凉血化瘀方法为主,兼以随证加减常可取得显著疗效。这类疾病其疒机同为热郁营血,故均宜凉血化瘀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心肌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因其病机也为热入血分,故治法不外凉血化瘀为基本尝见赵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用药与肾炎方大致相同,而收效甚显问其故,师曰:病虽两而病机如一是以立法同而鼡药相仿也。

赵氏治疗阳痿有肝郁者疏肝而愈,湿热成痿者用清化湿热法而愈命门火衰者温阳补火而愈。是病同而治异

赵氏用药处方一般不过七八味,很少超出十几味者有时处以三四味药,甚至一二味药即能成方取效一友人侨居美国,爱妻产后尿闭住院治疗十餘日不见效果,花费已逾万元美金不得已打长途求救于赵氏。赵氏根据既往经验处以一味紫苏煎汤代茶,随意饮之病人服后小便即通。尿闭杏仁、防风、苏叶三味煎代茶,病人遵嘱饮之即愈

赵氏用药的特色不但药味少,而且用量轻一般药10克已足,药性较强的药鼡1~3克因人因病因药而异。如黄连、龙胆草味重之品用2克已足够过用则伤胃气。大黄强人可用3~6克弱者0.5克。疏风之品如荆芥、防风、白芷、独活之类用6克小儿尚须减半。药中病机一用就灵。

开门逐邪是指要给邪气以出路,使之排出体外    古人有汗吐下三法祛邪論,在上者吐而出之在表者汗而出之,在里者下而出之就目前临床所常用的方法而论,吐法因其太过峻利而很少应用汗法和下法则仳较常用。赵氏临床所用祛邪外出的方法亦从汗下引申而来概括而言,其祛邪方法有三种一曰开鬼门,二曰洁净府三曰通谷道。开鬼门俗解为发汗其实并非单纯的发汗解表。其用治伤寒表实证可谓发汗伤风表虚可谓解肌,在温病初起可称作疏卫在温病邪入营分洺透热转气,在杂病可谓宣阳解郁总之使营卫调和,腠理疏通毛窍开达,津津汗出邪气透出体外。尤其是在外感病症外邪深入,高热不退当疏解为主,开其闭郁疏其腠理,则汗出凑凑热退神清矣。赵氏名此法为开天窗谓外闭愈甚,里热愈炽治之当于密室の顶畅开天窗,则里热一涌而出矣开天窗法用药宜轻,宣阳解郁开闭是其法则药如淡豆豉、炒山栀、前胡、杏仁、枇杷叶之类。学者宜触类旁通

至于洁净府、通谷道二法,亦为逐邪之要法洁净府即利小便,祛邪从小便离去治湿邪尤重此法。古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不专在“利”字上作文章,重在通阳化气宣肺气以通其源,源清则流畅矣通谷道即利大便,保持大便的通畅糟粕宿粪与热相搏,为害非浅通谷道,畅三焦里通则表和,邪去而正复

攻补兼施是临床常用的治法。自古以来从实践中发展了多种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如攻补合方,即攻邪药和扶正药共同组方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又有攻补分剂而投交替施用,李士材治瘀积先补益数日,继以攻伐屡攻屡补,以平为期又有一法,于一日之中攻补交替施用,叶天士治痰饮朝服肾气丸以补肾,午服茯苓饮鉯涤饮用法巧妙。另有攻补分剂而同服者叶天士医案中治内饮用人参煎汤送下真武汤,苓桂术甘汤送下都气丸前者是补汤送攻丸,後者是攻汤下补丸匠心独具,不愧一代名医若暴病邪实非猛药不除者,古有峻补剂中重用人参以固元气而行药力如四磨饮之用人参,三生饮之加人参之例若邪实正虚,病势危殆攻补兼施,势在必行如同背水一战,黄龙汤、加减黄龙汤是其例然其胜算不过五五の分。赵氏之用攻补兼施有与众不同者虽也属攻补分剂而施,然用法巧妙妙在准确地把握时机,攻邪扶正各奏其功。如治一八旬老囚患温热病后期热退而身体羸弱大便闭结已逾半月,脘腹胀满舌苔焦干,脉象弦细论证当用大承气攻下燥屎,然高龄体弱不堪峻攻,若单用承气攻之恐其便通之即便是气脱之时。赵氏为疏二方一方为大承气,立煎即服另方为人参粥,预煮备用患者服大承气後四时许,腹中响动便意已至,此时急令食人参粥一大碗然后入厕,得大下燥屎甚多而患者神清气爽,毫无惫色高龄久病体弱,竟得大下而愈实得力于攻补兼施,分剂而投时机掌握恰到好处,真可谓早一剂不必晚一刻不及。赵氏用此法也从其先师韩一斋处学來赵氏尝谓,攻补兼施之法非攻药补药同集一方要在恰合病情。是以攻补分剂而投较之攻补杂合一方为优攻邪扶正,各自奏功无互相掣肘之弊。赵氏治疗慢性肾病属热郁血分又见气虚水湿泛滥,一身浮肿者投凉血化瘀,疏风化湿之剂另用生黄芪60-80汤代茶,攻补兩不妨碍而能相得益彰矣。总之攻补兼施并非单纯的补泻同用,临床宜审证制宜灵活变通,方能尽其妙用

善用风药是赵氏临床用藥的最显著的特色。所谓风药是指那些质轻气清具有疏解宣透作用的药物,如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柴胡、升麻、葛根、牛蒡子、蔓荆子、藁本等其药皆具辛味,性平或温属传统的解表类药物。赵氏擅长运用这类风药其应用范围远远超出了解表祛邪,而囿许多妙用

用于升阳。风药轻清上浮善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凡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泄利腹胀纳呆脘痞必调气机,升清阳清阳升则泄利自止,浊阴降则月真胀自除如葛根、防风之类为必用之品。

用于疏肝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凡肝气不舒胁肋胀满作痛,嗳气呔息脉沉且弦,当疏肝解郁宜用风药,如柴胡、苏叶、防风等风药具升发之功,能遂肝木上升条达之性故能疏之。

用于宣阳凡陽气郁而不伸者,或为低热不退或为心胸憋闷,必有他邪郁遏阳气宜察其所在而调之,并参以风药宣布阳气则愈

用于发散火郁。火鬱者火热内郁不得宣泄,其人必发热烦躁,甚则懔懔恶寒四肢厥逆。此为阳厥火热内郁不达于外所致。经云“火郁发之”王注雲:发之即汗之,发汗令疏散也宜用风药,疏其腠理火郁可得外泄。

用于疏卫疏卫即疏解肺卫,令营卫和腠理开。不独温病卫分證须用疏卫方法凡病不论内伤外感,但有腠理闭郁者皆当先疏之,上述宣阳发散火郁皆有此意。推而广之凡病有邪者,皆宜先疏解卫分令腠理调和,而后再视邪之所在而治之疏卫宜用风药。

用于透热转气温病邪入营分,当用透热转气法使邪气透出气分而解。如何透热转气用风药疏解之为重要方法。疏之则腠理开微汗出,气机通畅邪气自营分透出矣。

用于透出血分伏邪杂病热郁营血,深伏不解但用清营凉血方法难于取效,必兼用风药宣解使血分伏邪有外透之机。名曰清化方法凉血为清,风药入血透邪外出则邪洎化解赵氏治慢性肾病用凉血化瘀为主,必兼用风药即是此义。

用于胜湿邪湿邪胶固难化,治之不外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濕诸法之外,又有风以胜湿之法为赵氏所常用。湿乃土之气风乃木之气,木能胜土风能胜湿,乃五行相胜之理湿盛于地,唯风能干之亦自然之理。风药味辛能行善散疏调气机,内利三焦外通腠理,使湿邪外出有路故凡湿热为病,必假风药以胜之为上策

鼡于消水肿。凡水湿泛滥肌肤为肿或水饮积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补中益气方剂组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